2023年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精选5篇)
1.2023年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一
国旗下讲话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我今日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践行“八荣八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一是,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国家不强大,个人何能强大,就像树苗没有一片广阔的天,没有肥沃的土,永难长成参天大树。“能够献身于自己祖国的事业,这是最光荣不过的事情了。
二是,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为人民服务永远是最光荣的事情。谁是人民 人民就是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养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人民就是我们的老师,他们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辛勤的劳动;人民就是千千万万的工人,农民,科学家,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国家创造出巨大的财富;还有解放军叔叔保卫着我们的幸福生活,保卫着国家安全。我们就是要用我们学得的知识,本领为他们服务,为祖国服务。
三是,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人类从远古社会,进化到科技时代,科学的发展功不可没。从结绳记事到现在的电脑书写,从钻石取火到现在的太阳能核能,从看云识天气到现在的卫星云图,从手工作坊到现在的电动设备……无不显示了科学的进步给人类的发展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此,崇尚科学,应是一个强大国家,优秀民族的基本准则。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崇尚科学,从小事做起,我们要从小学科学,用科学,培养科学思想,反对封建迷信;亲近科学,远离愚昧。
四是,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辛勤劳动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没有辛勤劳动,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无从谈起;没有辛勤劳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然失去最基本的保障;没有辛勤劳动,我们的校园何来如此的美丽洁净。劳动光荣,懒惰可耻。
五是,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团结就是力量,人与人应该团结互助,和睦相处,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损人利己是团结互助最大的敌人,如果各位都损人利己,那么社会风气就会败坏,我们也不可能再象现在这样舒适的坐在教室里学习了。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各位共同进步就是光荣的。
六是,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诚实,就是忠诚老实,不讲假话。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立业之本,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是每个公民应该达到的基本道德水准。没有诚信,一个人在世界上就无法立身,也难以成事。要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办老实事。要守信承诺。言必践,行必果,说到做到。荣耻之七是,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人人守法纪,凡事依法纪,则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倘若没有纪律的规范,失去法度的控制,各项秩序就无从保证,人们生存,发展的环境就会遭到破坏,人民群众就不可能安居乐业。青少年学生要从小学法,知法,懂法,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荣耻之八是,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是要勤俭朴素,懂得并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反对盲目攀比,铺张浪费。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不盲目跟风,追求高档名牌商品,树立节约意识。”八荣八耻“分清了什么是善恶美丑,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不能好事不香坏事不臭,也就是我们要弄清什么样的事情是光荣的,有脸面的,什么事情是不光荣的,丢人的。”八荣八耻“倡导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赋予了我们青少年新的人生信条。我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有悠久的道德传统和深厚的礼乐文化底蕴。翻开历史,我们很容易地发现,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荣辱感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总是把个人的荣辱融入到捍卫民族利益,实现民族振兴之中,前仆后继,舍生取义。譬如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无数的铮铮傲骨人物,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何以为荣,何以为耻,正是在无数古圣先贤的实践中得以彰显,得以传承。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像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刘胡兰,雷峰,焦裕禄,孔繁森……这一串串闪光的名字,无不闪耀着高尚道德的光辉,每一个姓名都代表一段感人的故事……他们公而忘私,助人为乐,敬老尚贤,无私奉献,高举着道德的大旗,耸立着一座座人格的丰碑。
2.2023年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二
一、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30年进程
政策是行动的纲领, 是促进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力量, 我国学位研究生教育30年的发展历程, 由于各个时期相关政策强调的重点不同, 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恢复初建期 (1978-1985) :我国研究生教育完成了恢复招生和研究生教育制度初步建立两项重要任务。1977年10月12日, 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 要求师资和研究基础较好的高等学校积极招收研究生;1978年年初, 教育部发出《关于高等学校1978年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意见》, 决定将1977、1978两年招收研究生工作合并进行, 统称为1978级研究生。由此, 中国研究生教育开始恢复。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981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这两部法规性文件制定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学术标准, 并对学位授予、学位工作的领导等做了相关规定, 标志着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走上了制度化的道路。为了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严格学位授予权的审定、加强学位的评估工作、试办研究生院等等。与此同时, 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发展, 大大超过了“文化大革命”前, 如1978年至1984年, 共招收研究生128271人, 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17年招生总和的5倍多[1]。
加强改进期 (1986-1991) :在前阶段研究生教育制度初步确立的基础上, 1986年12月10日国家教委发出《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 强调要按照“保证质量, 稳步发展”的原则确定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 并对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思想, 研究生教育的层次、规格和学习年限, 研究生招生考试办法、培养工作的改进, 毕业研究生的分配工作以及加强领导和管理等问题做出了规定。1988年, 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人事部四部委又联合发出了研究生招生工作改革的意见, 要求改革招生计划体制, 贯彻按需招生的原则, 并实行国家计划招生和委托培养招生两种基本形式。此外, 这一时期还完善了学位授予权审核办法, 设立了专业学位, 加大了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 加强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估与检查等等。就招生规模而言, 此一时期大体呈逐年下降趋势, 如硕士生招生规模从1985年的4.4238万人下降到1991年的2.5430万人, 下降比例达到42.5%[2]。
调整改革期 (1992-1998) :这个时期标志性的政策文本有两个, 一是1992年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要点》, 二是1993年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前者不仅提出了“八五”期间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的基本方针, 即“坚持方向、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深化改革、改善条件、提高质量”, 而且还提出了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后者强调要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规模效益、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提出2000年在学研究生规模力争比1992年翻一番, 其中博士生数量要有更大的发展。针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教委于1995年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若干意见》, 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针。在此阶段, 研究生教育改革还涉及到其他具体层面的诸多问题, 如修订调整了学科专业目录, 研究生院设置法制化, 成立了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 完成了博士生导师审批制度改革, 加强了省级政府对本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统筹权, 增设了一批专业学位等等。在研究生招生规模上, 1992年至1998年, 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 具体为:3.34万人、4.21万人、5.09万人、5.11万人、5.94万人、6.37万人、7.25万人[3]。
积极发展期 (1999-至今) :1999年11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上, 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针, 即“深化改革、积极发展;分类指导、按需建设;注重创新、提高质量”。2000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正式确认了这一方针, 从而确立了我国研究生教育今后一段时期“积极发展”的战略。积极发展主要体现在规模、改革、质量三个方面。在规模上, 1999年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扩招开始, “研究生招生规模从1999年的9.2万人, 增加到2004年的32.6万人, 年均增幅达28.8%”[4]142。2002年又出台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 (2002-2010) (征求意见稿) 》, 对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的规划。在改革上, 2003年研究生招生政策出现重大改革, 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0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 首次提出了复试差额比例, 首次大范围扩大招生自主权, 首次规定推荐、接受免试生由校级部门管理等等。2004年1月, 教育部还正式设立“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 履行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行政管理职责。在质量上, 2005年1月, 教育部下发《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强调通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质量。对质量的强调集中体现在博士生的要求上, 不但每年都要进行博士学位论文抽查, 开展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 而且在2006年,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委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开展调查与研究工作。2007年9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全国博士质量调查工作的通知》, 要求对所有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博士质量调查工作, 以期全面评价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况, 以建立博士质量保障制度和体系。
二、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30年的成就
30年来,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人才培养:研究生培养数量大幅增加, 解放后17年我国总共招收了不到2.4万名研究生, 1978年招生人数也仅为1.07万人, 而2005年招生人数就达到了36.4万人, 是解放后17年的15倍。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早在1979年教育部就提出在研究生招生中要坚持“择优录取、确保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为此, 国家在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建设、科研条件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对研究生导师资格设定了严格的审批程序, 同时还采用了各种方式的质量评估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如1986年开始针对不同专业的质量检查与合格评估, 1995年针对博士、硕士授权点的合格评估与选优评估, 1998年针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选优评估等。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形式多样化, 从单一的教学型、学术型向应用型、复合型模式扩展, 形成了全日制、半日制、远距离教育和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等多种培养形式。一批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基础比较扎实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建立起来, 1986年, 国家教委在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中, 评选出416个重点学科, 进行重点建设;1995年, 为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培养博士、硕士的基地, 国家正式批准北京大学等33所高校建立研究生院;此外, 国家又相继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项目, 使得纳入这些项目的高校成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基地。如“211工程”高校数量占全国不到10%, 但目前在校硕士生、博士生占全国比例分别为69%、84%, 科研经费、仪器设备值分别占全国高校的72%、54%;“211工程”学校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国高校中有博士学位教师的87%, 覆盖了全国96%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85%的国家重点学科,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5]。
制度建设: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位制度的建立, 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进入了制度化阶段。至今,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学位制度方面, 中国特色的学位授权审核制度和学位授权体系基本形成, 基本建立了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布局相对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拥有了硕士授予单位;学位授予类型既有学术学位又有专业学位, 学位获取既可以通过考试 (推荐) 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也可以通过自学或其他学习方式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学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 形成了职能和权限分明的中央、地方政府和培养单位三级管理体制, 国家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为教育部, 学位管理部门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省级研究生主管部门为教育厅或高教局, 高校研究生管理机构则为研究生院 (处) 等。在三级管理体系中, 中央政府研究生管理部门起主导作用, 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研究生教育的统筹、学科建设、学位授予质量监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培养单位则在有关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拥有相当的自主权。研究生法规体系逐渐完备,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颁布以来, 几乎每年都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相关通知、规定、办法等法律法规出台, 对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法制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一系列与研究生教育相关的组织和机构相继建立, 如1994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成立, 1999年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成立, 2002年设立了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学位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 2003年成立了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等等。
社会贡献:作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渠道, 在过去的29年里,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累计向国家输送了24万名博士毕业生和180万名硕士毕业生, 不但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确立良性的社会运行和发展机制、推动我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以及信息社会的转型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 而且还大大改善了我国各用人部门人才队伍的素质, 如对商务部、教育部、卫生部、水利部、人事部、司法部、计生委等7部委的38名副职领导 (副部长、副主任) 的调查显示, 47.1%的人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 其中15.8%的人具有博士学位[4]40。此外,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国防和国家安全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尤其在科学研究中, 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撑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中75%以上的科研项目都是由在读研究生参与完成的[6]。
国际交流: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 我国研究生每年以访学、科研合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出国访问的人数逐年快速增长, 通过校际协议、合作办学、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各类公派留学项目、国外相关机构和组织的奖学金和科研基金等各种渠道参加联合培养项目和出国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数量每年也稳定增长。如科研交流活动方面, 以1990年为例, 全国高等学校共派遣研究生1110人, 其中博士生822人, 硕士生288人,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856人次, 交流论文4186篇, 出席在国内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8784次, 交流论文8364次[7]。又如我国与国外签订互相承认学历学位证书协议的情况, 截至2004年3月, 中国政府已经与16个国家签订了双边的互相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议, 其中包括俄罗斯、匈牙利、乌克兰、埃及等一批教育发达国家。最近两年来, 德国、英国、法国也相继与中国签订了双边互相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议, 使这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8]。
三、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经验
1. 服务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宗旨。
改革开放30年,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每一步发展都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息息相关, 都与国家在不同时期的重大发展战略相互影响。一方面, 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学位工作的加强, 另一方面,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学位工作的加强也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科技、教育以及国防等方面的进步[9]。当国防建设和管理人才急需的时候,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便于1983年和1997年分别增设了“军事学”和“管理学门类”,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军事和管理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还于1990年、1997年两次对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改革开放之初,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的国家重大战略方针的确立, 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此后,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才强国”战略的出台, 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发展机遇。事实证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只有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宗旨, 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支持, 才能不断获得发展的生命力。
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根本。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础差、底子薄、起步较晚, 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 而且还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毁灭性冲击。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却在短短30年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条根本的经验就是始终立足于中国国情, 走中国特色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之路。例如, 与西方国家不同, 我国对研究生课程教育比较重视, 硕士生课程学习时间约为其全部培养时间的1/2, 博士生也要学习一定的课程, 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必修课;又如, 与很多国家把硕士学位作为过渡学位不同, 我国把硕士学位作为一级独立的学位, 学制较长, 学术水平要求较高。
3. 坚持质量提升是关键。
研究生教育质量一直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 虽然30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层次不断拓展, 规模不断扩大, 基础条件建设不断改善, 但始终没有放松质量这条生命线。政府宏观调控一直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主导力量, 改革开放之初, 就提出了“质量第一, 宁缺毋滥”的方针,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稳定规模, 提高质量”的要求, 研究生进入大规模扩招之后, 政府又及时采取一系列质量保证的措施, 以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在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中, 以往政府部门充当唯一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组织者、实施者、协调者的角色得到改变, 政府统包统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全方面和全过程的格局被打破, 从形式上出现了具有中介性质的社会评价机构参与, 民间组织和个人性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排行也开始出现。
4. 加强制度建设是保障。
制度是维护和实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顺利发展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一种手段, 可以这样说, 改革开放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每次巨大发展和进步都贯穿着制度建设的进行。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 每一步前进, 每一次改革, 每一点发展, 都与相关制度建设密不可分, 正是制度的确立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划了方向, 确立了规范, 巩固了成果。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能在“文化大革命”后迅速转入正规, 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 (试行草案) 》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文件密切相关的, 正是这些法律法规及文件确立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初步框架, 从而使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标准清楚、程序完备、层次分明, 使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章可循, 有律可依。
5. 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是重点。
加强研究生院和重点学科建设是我国在资源有限情况下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上世纪80年代中期, 国家通过采取重点扶持政策, 建设了一批重点学科, 使之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地。同时, 国家还陆续在一批重点大学建立了研究生院, 使之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的重要基地。事实证明, 做好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对实现培养高层次研究性人才、增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有效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科研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春130024
摘要:简要回顾了1978年以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30年的发展历程;阐述了这30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建设、社会贡献、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了取得这些成就的基本经验。
关键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历程,成就,经验
参考文献
[1]周洪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345.
[2]廖湘阳.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71.
[3]范琦, 等.学术期刊影响因子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3) :136.
[4]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国家计委, 教育部, 财政部.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211工程””九五”建设取得重大成效[N].中国教育报, 2002-09-03.
[6]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 (2002—2010) (征求意见稿) [EB/OL].http://www.xici.net/b3213/d46519563.htm, 2006-12-16.
[7]《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 (1991)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232.
[8]王立生.中国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脉络和现状[EB/OL].http://www.pep.com.cn/xgjy/gdjy/gflt/200709/t20070905_409334.htm, 2004.
3.2023年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全党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提供了科学指引。落实好党中央要求,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中国XX全体干部职工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在学习百年党史中厚植国之大者情怀,汇聚爱党爱国爱企的强大正能量,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奋斗新开局,开启新征程。
一、深刻感悟思想伟力,着力在学思践悟上见实效
中国XX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员工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切实将思想伟力转化为实践伟力。
坚持牢牢把握重点,紧密结合行业企业特点,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就国企党建、国企改革、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等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作出的重要部署,切实把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政治责任,与中国XX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实践有机贯通、一体推进。坚持贯通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中国XX今年提出的“X+X+X”重点工作任务,就是紧密接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精神,结合自身实际细化的具体工作举措。公司上下将认真理解消化,通过党史学习教育进行各项工作的再认识、再深化、再推进。
二、深刻把握规律大势,着力在把握“三新”上见实效
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才能够更好前进。我们党之所以能发展壮大,成为百年大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
中国XX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把握“三新”要义,紧扣服务中心大局,全面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有效推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在大历史大格局大战略中审视改革发展。中国XX的聚焦、创新、合作战略,包括行业生态合作和共建共享,就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举措,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又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进程,中国XX顺应规律、把握大势,把推进全面数字化转型作为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具体实践,真正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加快打造智慧运营大脑、畅通智慧运营体系,通过全面数字化转型构建一个不一样的XX、更智慧的XX。
三、深刻强化党性宗旨,着力在为民服务办实事上见实效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为学之实,固在践履。
中国XX牢记人民邮电为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学习党史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察实情、办实事、解民忧,让群众分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高品质幸福生活。把察民情访民意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第一步,认真梳理中国XX“党组直通车”汇聚的共性问题,员工满意度调查反映的痛点问题,以及到生产一线调研了解到的难点问题,组织市场、政企、客服、网络、数字化等面向一线、面向客户的职能部门深入讨论,研究确定“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制定行动方案任务清单,在全集团推进落地实施,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客户的烦心事,切实提升公司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水平,推动形成各级党组织聚焦聚力、广大党员积极行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的良好局面。
四、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着力在主动下好先手棋上见实效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方能行稳致远。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底线思维能力,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
从外部环境看,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全球经济下行波动等影响,中国XX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在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攻关、重点技术和产品生态体系建设、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方面依然任重道远。从企业自身看,中国XX已知的传统风险和未知的非传统风险相互交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5G投资回报、用户保有拓新、夯实基础管理等风险仍然较为突出,需要深思一步、细想一层,认真研究应对,及时采取措施,持续跟踪问效。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中国XX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持续完善企业风险防控体系,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水平。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破除制约企业发展、可能造成重大风险隐患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不断筑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坚实基础。
五、深刻汲取奋进力量,着力在焕新红色央企精神上见实效
人无精神不立,企无精神不兴。中国XX具有鲜明的红色基因,既有很多红色故事和红色印迹,又有很多创新故事和时代脉动。
革命战争年代,山东战邮总局形成了“对党忠诚、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排除万难”的战邮精神。我们党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前夕,XX局仅用XX天时间,便安装了自动交换机XX门,架设了中继线和临时专线,为党中央提供通信保障。改革开放年代,老一辈XX人艰苦奋斗,一年当成十年干,实现邮电事业大发展,助力中国实现了向网络大国的辉煌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混改以来,中国XX坚定战略定力、持续不断奋斗、激发数字动能、释放智慧活力,持续开创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建设新局面。每一次重大通信保障和应急通信保障中,中国XX重大时刻始终坚守、从未缺席,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肯定。这些奋斗拼搏的实践,都成为推动企业发展最根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面对新时代新的机遇挑战,中国XX更要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加拼命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把党交给我们的事业干好,把国家的资产经营好,奋斗出中国XX的新天地、奋斗出广大干部员工的新幸福。
六、深刻坚守政治本色,着力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上见实效
4.2023年大班四月份教学随笔 篇四
三、创新活动模式,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努力办好学前教育,首先要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加强园本教研,完善保教质量评价体系,实现教材与社会资源,当地资源的有机整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环境资源和乡土材料,创设独具特色的园所环境,搞好“八个一”的活动开展,要遵循幼儿身心和心理特点,以发展幼儿能力,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为目标,全面开展幼儿回归本源教育。
5.2023年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五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必须强化党的政治建设这个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X镇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以上率下、层层压实,迅速兴起学党史、用党史的浓厚氛围。组织镇村干部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演讲比赛、党史知识竞赛。开通微党课平台,尤其把学习阵地摆到英雄故居、烈士故地,组织开展“寻访老党员,弘扬榜样精神”等活动,实地聆听感悟伟大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增强党性修养,补足精神之钙;充分发挥“农村大喇叭”的组织和宣传功能,把党史知识传递到千家万户。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全镇上下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必须坚持勇担当重实干这个导向
作为县城驻地镇,特殊的位置决定着我们承担着特殊的工作任务和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服务大局作为价值追求,坚决做到讲忠诚、勇担当、重实干,以X之力助推全县发展。一是强力推进征地拆迁。切实把征地拆迁作为全镇重点工作来抓,以“严细深实快”的工作作风,圆满完成涉及14个街村、近1400亩地的征地拆迁任务,保障了全县26个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二是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以“新高地、双竞赛”活动为契机,深入实施“项目建设突破年”行动。目前,全镇续建、新建、签约和在谈工业项目共16个,总投资68亿元。三是强力推进全域旅游。按照县委、县政府全域旅游部署要求,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统领,以杂技为引爆点,全力配合相关企业扎实推进总投资XX亿元的杂技山水小镇、杂技博物馆、杂技名人苑、球幕影院等14个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努力当好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开发建设的“排头兵”。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必须牢记为群众办实事这个宗旨
【2023年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推荐阅读:
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范文10-15
2023-2024年教育教学工作总结10-02
2023年健康教育活动记录07-11
2023年寒假前安全教育计划08-11
2023年新生梦想教育策划书09-05
2023年纪律教育学习心得体会10-08
语文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07-26
小学优秀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07-28
二年级组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12-10
2023年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计划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