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册数学

2024-06-19

二年级册数学(13篇)

1.二年级册数学 篇一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42名学生,男生居多,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总体上说比较想学、爱学,对一些基础的知识大部分学生能扎实的掌握,并且能灵活地运用,特别是班内宋体辉、张苗芳、张月、徐康康等同学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数学基础知识、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强,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的方法。从学生的学习品质来看,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较好,课堂作业家庭作业都能按时完成,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但学生缺少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不够,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由于有个别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基础又不扎实,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且学习态度较差,对提高全班整体成绩有比较大的难度,因此,本学期教学,应进一步加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推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总的来说,学生的基本情况有利因素居多,不利因素也不少,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灵活、正确地利用各种因素,变不利为有利。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行为的指引者。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学习能力的高低、品质的好坏,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教育、正面的诱导、不断的培养。我一定要全面去了解每一位学生。深入细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多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园满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二、本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地些内容:圆柱和圆锥,简单的统计

(六),比例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总复习。其中还安排了“球”和“扇形统计图”作为选学内容。本册教材的这些内容是在前几册的基础上按照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任务安排的,着重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体积等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形成统计的观念,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提高依据统计数据的分析、预测、判断能力;理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加深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然后把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加以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新的教学内容与系统的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本册教材中的圆柱和圆锥、简单的统计

(六)、比例都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首先,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一些计算,既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打好基础,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也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逐步增强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学习好比例的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用数学方法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作初步的准备。因此,让学生认识这些内容的概念,学会应用这些概念、方法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重点。

本册教材编写特点:

1、重视研究图形的特征,鼓励学生猜想和估计,加强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十册已经教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都是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本册教学两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这两种立体图形都是含有曲面的几何体。教材教学时,同以前各册一样,重视加强学生的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每一种形体时,都引导学生先观察形体的特征,然后进行一些实验。教材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内容先猜一猜或估一估,在猜测或估计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和推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本册教材在联系实际方面也有所加强。一方面在教学形体概念加强联系周围的实物,另一方面适当增加了实践活动和先测量物体再计算表面积或体积的练习题。

2、加强看懂和分析简单统计图的训练,注意要求适当。

本册教材继续加强看懂和分析简单统计图的训练,为此,例题中在统计图后面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看图回答。有的练习题还专门安排看统计图回答问题。考虑到制作简单的统计图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容易的,教材中一方面注意说明制作统计图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另一方面在安排练习时基本上都安排半独立完成的。以免对制作统计图的要求过高。

3、突出比例的概念,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函数关系。修订后的教材中,比例

知识趋于简化,教学的重点是正、反比例的概念,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只保留一些较简单的。本册教材为了突出比例的概念的应用,作了以下几点改进:⑴把比例尺安排到比例的概念教学之后教学,加强比例尺与比例概念的联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比例的概念,又便于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和解比例的方法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计算问题。⑵教学正比例概念之后接着教学反比例概念并增加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对比。⑶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的最后增加了用不同知识解的练习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加强整数、分数运算和比例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加强数学知识的整理,使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

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是总复习,把小学阶段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好地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本册教材对这一单元的编写作了以下几点改进:⑴把小学的数学内容分为整数和小数、简易方程、分数和百分数、量的计量、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简单的统计七部分,依次分别复习。⑵在复习每一部分知识时,注意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⑶选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并整理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⑷在练习中既注意基本的训练,又注意适当加强灵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练习,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

5、继续加强能力的培养。

本册教材继续加强能力的培养,做法与前几册基本相同,另外还结合本册特点加强灵活运用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⑴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⑵培养抽象、概括能力。⑶培养判断、推理能力。⑷培养迁移类推能力。⑸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初步学会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的数据,会对

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3、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比例尺,会看比例尺,会进行比例尺的有关计算;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走进新课程,决胜新课程。认真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找课堂要质量。

2、教学相长,多阅读与教学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多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

3、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力,做到师生互动。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5、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6、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教学。

7、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8、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9、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10、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11、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并对问题学生及时提醒,限时改正,逐步提高。

五、教学进度

2009年2月28日---3月8日 期初复习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

2009年3月11日---3月16日 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和体积

2009年3月17日---3月20日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2009年3月21日---3月22日 第二单元复习考试

2009年3月25日---3月30日 比的意义和性质、按比分配2009年3月31日---4月5日 比的意义和性质、比例尺

2009年4月8日---4月11日 正比例、反比例

2009年4月12日---4月16日 反比例、应用题

2009年4月17日---4月19日 复习、第三单元测验

2009年4月22日---4月25日 复习整数和小数、数的整除2009年4月26日---4月30日 数的整除、分数和百分数2009年5月7日---5月20日 分数和百分数、量与计量

2009年5月23日---6月6日 代数的初步知识、几何的初步知识2009年6月10日---6月15日 统计的初步知识、比和比例2009年6月19日---6月底 复习并迎接毕业考试

2.二年级册数学 篇二

字形法,即借助某个或某几个字的字形展开联想,运用发散性思维去演绎而得出答案。如:

左是山,右是山,上是山,下是山,山连山。山靠山,山咬山,不是山。(打一字)谜底为“田”。前四句是交待上下左右都有“山”,后四句又说明是“山”字“连、靠、咬”在一起,前后组合,可联想到“田”字。又如:

纵横交错。(打一字)

谜底为“十”。纵即竖,横竖交叉,不是“十”是什么字呢?

猜一猜:

1.走是错的。(打一姓氏)

2.三个太阳少根棍子。(打一字)

3.冬天里裹围巾。(打一字)

方法六

笔画法,即通过加减笔画或分析笔画特点来猜出谜底。如:

心有余,力不足。(每句各打一字)

谜底分别为“必”、“刀”。“心有余”,即“心”字多加一笔,为“必”;“力”不足,即“力”字不出头,为“刀”。又如:

一字有六笔,笔笔是斜的(打一字)

谜底为“众”。这类对笔画特点进行描述的谜语,答案也许有多个,答出较为常见的即可。本题中,“众”字是较常见且符合要求的一个字。

猜一猜:

4.一勾一勾又一勾,一点一点又一点,左一撇来右一撇,一撇一撇又一撇。(打一字)

5.加上一直减少一点。(打一字)

6.一个不出头,两个不出头,三个不出头,不是不出头,就是不出头。(打一字)

小提醒:猜字形和笔画类的谜语,我们有些时候还要联想到繁体字。

(“猜一猜”答案本期找)

“猜一猜”参考答案

3.二年级册数学 篇三

第二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授课教材: 小学数学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拟定时间: 二零零六年二月十日

拟 定 人: 董礼美

第二册数学教学计划内容

一、本册教学目标:

1、思想品德教学要求:

①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并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有学好数学的信心。②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③ 了解可以用数与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④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维思考过程的合理性。⑤ 同时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以及爱祖国、爱集体、爱学习等五爱精神。

2、知识、智力、技能要求:

①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② 掌握并能熟练的口算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比较熟练的口算2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两步试题,以及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③ 掌握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的进行100以内的计算。

④ 进一步认识货币单位元、角、分,学会货币单位的简单换算,养成爱护人民币的习惯。⑤ 掌握相差关系三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的列出算式,标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

⑥ 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的思想状况(包括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一年级分两个班一(1)39人与一(2)38人。经一学期,每位学生基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遵守课堂常规,大胆发言,积极回答问题但有时会出现反复现象,教师要时时提醒,加以规范。夏铭璐、应立、柴镇宇、柏贺年学习自控能力差,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

2、学科成绩

人数 优秀 良好平均分

中心(1)37 36 1 98.43

中心(2)38 37 1 98.59

三、具体教学措施:

1、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努力挖掘生活、教材中蕴涵的思想教育因素,联系实例,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根据一年级学生随意注意的特点,进行严格的课堂常规训练,树立学习的榜样,及时表扬与鼓励,培养一批有能力的小干部,加以督促。

3、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

4、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5、教学中,应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半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的作用。

6、根据学生个人之间的差异,教材的设计、备课中的各方面,均应体现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如精心设计的练习,使每位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和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学生要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想应的发展。

7、加强基本训练,打好计算计算基础。选择多种口算方法如视算、听算、限时计算等,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

8、培养认真、仔细的计算和及时进行检验的学习习惯,特别要重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培养,按照“一看,二算,三查”的程序来指导学生进行计算。

9、在应用题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解题方法,寻求多种解题思路。

10、作为教师首先以身作则,以饱满的精神上课,以良好的教风影响学风,做到认真研究教材,挖掘生活素材,如多种形式的图片、卡通等,设立“动手、动口、动脑”等合作交流的栏目,备好每一堂课,顾及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提高40分钟效益。

11、利用兴趣课、课余的时间,加强对优差生的单独教育与辅导,开展每日一题活动,让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与发展。

4.苏教版四年级册数学与复习 篇四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1)统计时,数数据要按顺序数,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每数一个都要做好标记。分段整理: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再填在统计表里。

统计完之后,检查一遍统计的数据总和是否与题中数据总和相等。

(2)条形统计图:要写好日期,看清每一格代表的数值是多少。 根据数据的多少画出直条的高度,每画好一个柱状图,要在上面写上所对应的数据。

(3)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5.二年级上册数学组教研工作总结 篇五

二年级数学组工作总结

**********************************************

时间:2013年1月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二年级数学组工作总结

时光飞逝,一个紧张、充实、忙碌而有序的学期即将结束。一学期以来,我们二年级数学的教师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认真落实了教导处的各项任务,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现将一学期的工作简单汇报如下:

我们二年组扎扎实实开展了以下工作:

1、认真制定教研计划。

一开学我们就组织老师们进行集体备课,共同制定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计划,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们认真撰写了各单元计划。

2、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根据学校教导处要求,我们年级的老师选择一课作为我们“三个一”的公开课,我们组各位教师集思广益集体备课,每周三上午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既体现了教师们集体的智慧,又标志着老师自己的特色。在教研中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表现出来强大的集体力量又因师而异,因生而异,突出了实效。老师们在交流中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3、积极开展互听互评活动。

本学期加强了教师互相听课互相评课活动。我们组全体教师每人每周在上完课的同时,及时交流,这样便于互相取长补短,共享教学资源,真正达到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认真反思,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存在的不足:

上课和评课的积极性和水平仍有待于进步,这方面应在下学期加强。本学年教研组努力地方向:

1、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互相交流的学习气氛。本学期我们五位老师经常聚在一起商讨教学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对问题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这样不仅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而且更好地提高了对新理念的理解和教育教学水平2、加强教师网络技术培训,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和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水平。本学期我们全组教师的上课都采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平时能利用网络技术上网了解教学信息和课改新动态。

3.、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围绕学校制定的工作目标,结合本组的实际情况,高标准,严要求,勤钻研,敢创新,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总之,本学期我们各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了创建有效课堂,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数学学习环境。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方面都能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力争把工作做得更好。

6.二年级册数学 篇六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设计基于两个基本理念:一是咬文嚼字,品味语言,体味情感交融;二是指向写作,关注形式,既得言,又得意。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悟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临危不惧、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的老汉高尚的精神品质,初步领悟运用环境烘托、人物衬托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表达特点和“欧·亨利式结尾”的写作艺术。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感悟文章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词语,想画面,感受环境,体会环境烘托的写法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16课——《桥》。(齐读课题)在这座窄窄的木桥上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有些画面在我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2.看到这一组词(出示:咆哮、狂奔、跳舞、狞笑)你眼前会浮现出哪些画面?

(小结:这洪水真凶险。板书:洪水凶)

3.课文是怎么写的,一起读(出示1—6自然段中描写洪水的句子)

4.这是故事发生的环境。(板书:环境)

5.再看这组词(出示:你拥我挤跌跌撞撞)你眼前又会浮现出哪些画面?(小结:村民们惊惶失措、夺路而逃。板书:村民逃)

6.读一读课文的句子吧!(出示3—6自然段)

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把人带入一个险象环生的情境。作者用极简短的文字,渲染出极令人恐惧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了人们逃生的困境。(板书:烘托)

【设计意图】读词语想画面,回味本文多用简短句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增强表现力的表达方法,体会环境烘托的写作方法。

二、聚焦老汉的举动,感悟光辉形象,体会人物衬托的写法

(一)默读课文,感受老汉行为的不凡。

1. 面对凶险的洪水,人们纷纷夺路而逃。可是有一个人的表现却和他们不一样,他是谁?(板书:老汉)

2. 默读课文7—13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的表现与村民不一样的句子。

3. 交流。(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4. 你发现老汉的哪些举动与村民不一样?(板书:站)

(二)研读老汉的“站”,感悟老汉临危不惧的形象。

引导阅读发现一:1.村民们都在逃,可老汉却站在木桥前。你有问题想问老汉吗?(若干名学生回答)2.老汉为什么不逃呢?带着这个问题,请你再仔细地读一读这句话。3.交流:预设一:老汉不逃是因为他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党支部书记。

预设二:老汉不逃是因为他是“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引导想象:今天张家缺水,他会___;明天李家缺粮,他会____。老汉一心为民,如今村民的生命受到威胁,他怎么会逃呢?)

引导阅读发现二:阅读就是一种发现。请你再仔细推敲这句话,看看你还能读出什么。预设一:从“没腿深的水里”读出老汉临危不惧。(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木桥前,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站在没腿深的水里。

1.静静地看,默默地读。有什么不一样?(“没腿深的水里”语序不同)

2.仔细再读,这么一换有什么区别?“没腿深的水里”放在前面,你先感受到了什么?(环境很危险)

3.小结:一个小小的语序调换,却烘托出环境的危险,突出老汉临危不惧的高尚品质。

预设二:从“木桥前”读出老汉舍己为人。师:老汉为什么站在“木桥前”,而不站在“木桥后”呢?从这儿你又读出了什么?(老汉舍己为人)

引导阅读发现三:老汉仅仅是“水没腿深”时站在木桥前吗?把句子放回到课文里再读一读,你还会有发现。(出示填空题)当水没腿深,人们跌跌撞撞地拥向木桥时,老汉站在木桥前;当(水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人们(排成队依次奔上木桥)时,老汉还是站在木桥前;当水(爬上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他和小伙子时,老汉依然站在木桥前。

1.交流后引读:(师读洪水句)(女生读村民句)(男生读老汉句)

2.老汉这一“站”,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镇定从容)

3.小结:老汉就这么镇定从容地站着,他就像一座(山)看到像山一样的老汉,人们心里有了依靠。

过渡:当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时,老汉沙哑地喊话(出示:“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二)研读老汉的“喊话”,感悟老汉的威严形象。

1. 老汉的“喊话”,你发现了什么?琢磨琢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请若干名读)你为什么这么读?(指导朗读)

预设二:眼前只有这座窄窄的木桥,老汉会怎样喊话?

预设一:面对一百多号村民,老汉会怎样喊话?

3.“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在前面?(群众)从这儿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尽职尽责)

4. 引读:是啊,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老汉只能将他的焦急、担忧以及对党员的要求,浓缩在三个感叹号里。老汉的喊话虽然沙哑,但那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齐读)师:听了老汉的喊话(指名读11—13自然段)

(三)小结。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了老汉与村民不一样的举动。当村民惊慌地逃亡时,老汉却站得像一座山,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老汉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的人格魅力。这种写法叫(板书:人物衬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品读老汉与村民不一样的举动,品出老汉无私无畏的高尚形象,也体会了人物衬托的写作方法。全程双轨教学:一边品人物形象,一边关注表达形式,既得其意,又得其言。

过渡:这样的写法下文还有。

三、品读“揪”字,感受老汉大公无私,体会震撼人心的结尾艺术

1.默读14—23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的句子,找出老汉跟常人不一样的举动。

2.老汉的哪个动作跟常人不一样?(板书:揪)(出示15自然段)

3.老汉揪出的是谁?(3次追问)老汉揪出的那个小伙子就是自己的儿子。(板书:小伙子)

4.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24—27自然段)读到故事结尾才明白,原来老汉揪出的竞是自己的儿子。老汉这一“揪”,揪出了儿子的人,但揪掉的却是(儿子的性命)。当其他党员看到这一情形时,会(自觉排到队伍后面)可见老汉这一“揪”,还揪出了(威严),但却揪掉了自己的一块心头肉。

6.读到这样的结局,你有什么感受?预设:感到震撼、恍然大悟;感到老汉大公无私、不徇私情。

7.难道老汉不爱自己的儿子吗?(爱)你是从哪儿读到的?(出示第20自然段)老汉这一“推”将最后一丝生还的机会让给了儿子。这份沉甸甸的父爱,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父爱如山)。

8.小结:通过阅读我们发现,当故事的结尾揭示了小伙子的身份时,进一步地衬托出老汉大公无私的英勇壮举。老汉牺牲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9.播放背景音乐《无悔》,指若干名学生配乐朗读24-27自然段。

10.小结:读着这样的结尾,心中早已分不清是震撼,还是悲伤。这样的结尾,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文章结尾“巧设悬念”这一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进一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语言,品读老汉“揪”和“推”的看似矛盾的举动,感受老汉大公无私的英雄壮举和父爱如山的情怀,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相交融。

四、补写结尾,感受结尾艺术

1.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老汉是党支部书记,受全村人拥戴。那么儿子在他的影响下,也应该是一名好党员。怎么会在关键时刻,表现得比其他党员差呢?

2.当老汉把他从队伍里揪出来时(出示: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小伙子为什么“瞪”老汉一眼?(板书:瞪)仅仅是对父亲不近情理的不满和怨恨吗?难道不可能是因父亲误解自己而进行的辩解吗?也许当时,他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

预设:扶年迈的老阿婆(或身体虚弱的老大爷、或年幼的小孩)过桥。

3.续编故事。如果是误解,那就让我们把故事续编下去。(出示)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谁也来祭奠小伙子?她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

4.汇报交流,老师点评。

5.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会了这种富有悬念的“欧·亨利式结尾”的写法。

【设计意图】立足教材引导学生对文中小伙子“插队”和“瞪”两种行为的质疑,让学生续写故事结尾。引领学生超越教材,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力交给学生,构建一个开放、多维的课堂。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读老汉面对凶险的洪水与村民不凡的举止,感受到他的高尚品质。认识了环境烘托和人物衬托的写法,同时还读到了一个富有悬念的“欧·亨利式结尾”。

7.一年级第二册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篇七

一.班级实际情况:

本班年级学生计算不够好,每班都有几个计算较差的学生,主要体现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及退位加减法不够熟练,在几次的单元测试中计算丢分较多,这是复习中所要重点强化训练的。人民币的认识及时分的认识、简单的计算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接受有一定的难度,也是复习中的一个重点。但大部分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任务能基本完成,也有个加别学生因智力问题、而使学习有较大的困难,有较多的学生常出现抄错数字、看错符号。

二、复习的主要内容

1.“100以内的数”的复习。

着重复习100以内数的顺序、数位表、数的组成和数的大小。复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学习的100以内数的相关内容。对于数位表应进行重点复习,它是学习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则的重要基础。复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复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用计算解决简单的问题。本学期学习的计算主要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等内容。这些内容不论在计算难度,还是在计算的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材中虽然把这些内容集中安排复习,但也注意突出各自的特点。注意对比练习,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的方法。对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要求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相同,学生应熟练掌握。对于其他的一步口算,要求比较熟练。对于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在计算的速度上不作要求,学生能计算正确就可以了。对于计算方法,根据《标准》的精神,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复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计算。计算后,可以分小组讨论,这些题可以分为哪几种形式,每一种计算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沟通思想,相互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每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点。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注意巡视,引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意识。

复习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图中描述的事情,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后,按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全班进行交流。

3.“元、角、分”的复习。

本学期在学习“元、角、分”时,主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民币的应用,使学生对元、角、分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并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应用。

复习时,主要让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如果学生遗忘了,还可以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用实物帮助学生思考。

4.“几时几分”的复习。

由于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在教材中只要求学生能看着钟面说是几时几分就可以了。复习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应该怎样看钟面,也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自己是怎么看的。可能每个人看钟的习惯不同,但不论什么方法,只要能说正确即可。复习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估计时间的意识和习惯,即看钟面时,如果一时说不出准确的时间,可以说一说大概是几时几分。多进行这样的练习,对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是很有好处的。另外,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具体实际多向学生渗透时间的观念。

5.“位置和图形”的复习。

复习时,一方面,要结合教材图中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说出每个学生住的位置,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用所学过的有关位置的词语描述整个画面的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时,要特别注意有关“左”、“右”相对性的问题。教师还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创设有生活情趣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全面复习的目的。

6.“统计”的复习。

复习时,可以根据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分小组直接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先不出填好的统计图,而根据全班的实际情况,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把本学期所学的统计的全过程都复习一遍。

7.复习的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计算.8复习的难点:时分、人民币的认识。

三:具体措施:1。认真批改作业、督促学生及时订正作业。

2.加强计算训练,提高计算能力。

四、复习的主要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2、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3、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本学期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缺漏的知识进行加强。

4、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复习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5、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五、复习的具体设想

1、首先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一学期里都学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最有趣,觉得哪些内容在生活中最有用,感觉学习比较困难的是什么内容,问题银行中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等等。也可以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的复习方法。这样学生能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再努力的目标,教师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复习辅导指明方向。

2、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总复习。游戏是一年级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复习,在复习中玩,在玩与复习相结合中发展。如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玩猜数、对口令、接龙等游戏,加深数感。又如加减法计算的复习,不能出现单纯的题海练习,这样学生会厌倦的。可以设计爬梯子、找朋友、等游戏活动,学生边玩边熟练加减法的正确计算。

3、与生活密切联系。复习时同样要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可以设计一些生活情境画面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然后在全班中交流。学生不仅感受生活即是数学,数学即是生活,而且各方面都得了发展。

4、以实践操作为主进行总复习。实践操作是本班学生最喜欢的数学学习活动形式

六、复习时间安排

1、回顾与反思本学期的学习情况3课时

2、总复习课时:

第一课时:20以内退位减法(补充课本第99页第7题)

第二课时:100以内数的读写、加减法(课本第98页第1、2、3、4、5、6题,补充。)

第三课时:元、角、分的认识,时、分的认识(课本第99页8题,100页9题,补充。)

第四课时:位置与图形、统计(课本第100页第10、11题,第101页,第105页)。

第五课时:总复习(课本第102页第1、2、3、4、5、6、题,第103页、第104页)。

8.二年级册数学 篇八

本学期三年级共有学生57名,中等生约占60%,优生约占20%,反应迟钝、学习不用功的学生约占20%,总体看经过上学期的管理,学生纪律普遍好些,上课基本能认真听讲,但也有少部分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发言不积极,作业不认真,有些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有错不能主动改。

经过两年半的数学学习,本班学生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他们已经能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思考问题,能熟练地运用一、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对表内乘法也比较熟练了,有了计算乘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经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和思考问题。在合作学习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本班学生由于年龄、农村家庭环境等差异,导致本班学生差异较大,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充分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质疑精神,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的内容包括: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统计、年月日、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在空间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用正确的语方描述行走路线。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本册还引入了面积的认识和计算。这部份内容也是生活中应用性比较强的,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有关面积的知识和问题,这部份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扩大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生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与任务:

使学生:

1、在现实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进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和简单的两位数乘、除三位数的口算: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及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会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2、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能比较小数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

3、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4、结合生活经验,能辨认从不同方位。

5、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实施措施:

1、先由学生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试着独立解决

2、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小数和面积的意义

3、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位置与方向

4、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四边形变换的奇妙,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帮助与辅导

个体分析: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老师应善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形象的动作思维和抽象的计算思维结合起来,把讨论与交流结合起来,实现内化,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效率,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不同程度的学生,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灵魂,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由于学生个体上的差异有的孩子表现得特别优秀,而有的孩子则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针对本班孩子的特点,有选择的进行帮助与辅导。

辅导目标和措施:通过辅导让后进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比较牢固,成绩有所提高,基础好、智商高的学生更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措施:面批作业,及时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多与家长联系;利用课余时间辅导。

六、教学检查与评价

评价是为学生服务,本着“让每一个孩子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为原则,我从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方法多元化,优化数学课评价过程入手,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7、创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氛围,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

8、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拓展练习,课堂上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三年级第一册数学教学计划,小编真诚地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实实在在教课程,轻轻松松的学习;每一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三年级第一册数学教学计划-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1.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

2.教学计划数学

3.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数学教学计划

4.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安排

5.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3篇

6.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书

7.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8.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9.二年级册数学 篇九

以“家文化”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刘喜彦从事教育工作已有23 年。她起步于优秀教师群体, 是教学的行家里手, 有连续6 年的初三一线教学实践、5 年的教学副校长管理经验、13 年的校长经历, 先后担任过两所中学的校长。2008 年, 在考核严格的竟聘中, 她脱颖而出, 担任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校长。带着对教育执着的追求、对师生真挚的情感, 在狠抓常规管理的同时, 她用了半年时间深入学习调研、客观分析、听取多方意见, 最后做出科学的判断, 确立了以“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办学理念。确定“家文化”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办学的特色和方向, 建校如家, 爱校如家。

为何把“家文化”引进校园?她这样阐释:由古至今, “家”都是人们心里的根、精神的藤, 她让人精神有追求、身形有依托、情感有归宿。这恰恰是教育的内涵与实质, 因为教育要丰富人的精神, 学校赋予师生的正是身心的安全与舒适。另外, 学校有相对独立的封闭校园, 有系统完整的育人课程体系, 有自成一体的方法策略, 就像人的另一个家。如此说来, 生活在校园里的师生就是他们另一半的家人。教育的宗旨是要引领人们去完善生命, 追求生活的美好与丰富, “家文化”就是要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让学校培养出真实、真诚的组织纽带, 让人们找到真实的社会归属感。说白了, “家”是人们最朴素的情感追求, 是教育发展的最坚实的原动力, 学校应该是一个温暖的“家”。像“家”一样的学校才会有“爱”的教育。

扎扎实实的教育教学经历成熟着刘喜彦对教育的领悟, 而善于学习又让她有更深一层的思考。她多年养成撰写教育随笔、教育论文的习惯, 坚持每天学习做摘抄。20 多年来, 她撰写的各类文章达到20 余万字, 发表的文章有20 多篇。在她的身上, 不仅仅能感受到行政管理的熟稔与精道, 更让我们感受到她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文化气质与厚重底蕴。刘喜彦说, 教育的本质在育人, 做教育就是做文化。站在这样的高度上, 她才能跳出当前人们过于看重成绩、看重中考名次的樊篱, 转而在校园教育中培植学校师生一家人的精神, 树立学校师生尊重生命、尊重规律的人生观, 激发学校师生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集体, 焕发其积极对待生命、对待生活的激情和追求。

用爱与温馨把学校变成家

教育家陶行知说,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刘喜彦心中有大爱, 她认为爱是教育的真谛, 教育工作者就该心怀热爱, 才会取得好成绩。这些年, 她愈发把对教育的爱、对本职的爱、对师生的爱注入这所学校, 使一种温暖的情愫终日弥漫在校园的空气里, 师生会不自觉地让自己的身心融入学校。

校长对老师和学生的爱首先通过物质的元素来表达。看看老师的办公室吧:现代屏风隔断式工作间, 忙碌中有份宁静;带有颈部护理的健康椅, 午休时可以放松;办公休闲凳, 缓解腿部的疲劳;办公室全部都是地板地面, 既整洁文雅又隔凉保健。看看师生共用的洗手间吧, 现代文明的如厕设施, 常供热水、干手器等具有暖心启行的作用, 温暖了每个人爱校如家的思想和情感。看看茶吧, 集健身与休闲为一体, 免费的茶水和咖啡让教职工有种舒适感和自豪感。每个楼层还设了接待室, 用于老师帮教学生、接待家长和他们之间的私密交流, 体现了对学生、对家长、对教工的尊重和平等。在不具备条件办食堂的情况下, 学校建设了教师的共用厨房, 厨房中各种设施用具一应俱全, 每人一个可干燥橱柜、微波炉、烘手器、冷热水、洗洁精、厨具等等, 不仅让教职工的午餐用DIY的方式安全地解决, 还成为他们的交流平台, “一家人”其乐融融。

在刘喜彦的提议下, 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师生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情怀。学校每年都有的退休教师“欢送会”尤其令人感动:全校教师为当年退休的同行送行, 精心制作的PPT回顾他们从青丝到白发的教学生涯, 教师代表讲话, 退休老师在答谢时往往流着眼泪, 又带着笑容, 然后和大家拥抱后离开。而利用传统或有纪念意义的节日, 更能营造浓郁的家庭氛围, 如“六一”儿童节教工亲子运动会, 把学校大家庭的关爱送到每个小家庭;“三八”节的早晨, 男领导和男教师站在校门口, 为每位女教师送上一支馨香的玫瑰和温馨的祝福;“母亲节”, 学校为在一线操劳无暇顾家的教师们准备好慰问品, 让每位教师的母亲为子女感到骄傲和欣慰;每年春节, 学校都为教工家属和学生家长邮寄明信片, 送上真诚的感谢和温馨的祝福。这些活动和载体将学校中的组织意识和组织情感打上了浓浓的家庭烙印。

刘喜彦时刻关注学校每个成员的特殊需要, 及时送去暖暖的关怀和问候:如教师的生日会收到学校的蛋糕, 特困学生家庭会感受到学校及老师的关怀, 教师碰到家庭丧喜事会有学校工会及领导帮助操办, 患病的老师或学生会及时看到同事、同学的笑脸、鲜花和关怀。

校长心中的大爱荡漾在校园的每个人心里, 萦绕在学校的每个角落。

用责任感与制度打造“家”的骨架

校园如家, 但只有爱是不够的, 还要担当育人责任。在人生的重要阶段, 学生们的成长需要知识的汲取和能力的培养。对此, 校长负有责任, 老师负有责任, 而学生自己也有责任。刘喜彦校长把责任与爱确定为“家文化”的核心理念, 在这样的理念之下, 她带领老师们确定了学校的办学思想:为师生一生的发展与幸福奠基。

课程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资源, 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担负起学生成长的责任, 着眼于课程的角度为师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基, 她带领老师们深入研究课改方向。他们通过实践认为, 对于国家规定课程既是必须保证的, 但要通过课程改革促进其校本化, 实现有效教学的更大化。面临升学压力, 她扬长避短、另辟蹊径, 开展了中考学科的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 强调每堂课都要确立目标, 同时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这项改革深入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典型, 数学等理科学科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在全市学科中都很有影响。同时, 刘喜彦和她的同事们还同步实施非中考学科的兴趣课堂拓展和推广, 如历史学科实行讲坛式教学, 授课教师包讲专题、课程内容板块式、课堂组织合班型、授课方式必须借助多媒体现代手段等等, 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大家”意识, 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学校在开设英语基础课程的同时设置语言 (日语、韩语) 选修课, 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意识, 提升其语言交流能力。

比责任更具有刚性力量的就是制度。在这个大家庭里, 家有家规, 教师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民主、体现了公平、体现了稳定和准则, 同时又让刚性制度柔性落实。在刘喜彦的推动下, 教代会制度已成为二十七中学教工民主管理的平台, 充分发挥了教职员工的参政议政职能, 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出台都要由教代会通过, 每年从年初的提案到学校的计划落实, 从过程监督执行到年末的提案答复, 学校的一个个难题、焦点、热点大事都在这里得到了破解。教代会议事制度, 增进了干群之间的理解。《教工休假管理办法》 就是教代会的一个代表作, 既有刚性更有人性。比如规定教师孩子上大学要给“送学假”, 规定老师退休前半年不予考勤, 规定生大病的职工半年假期不扣工资。学校的职称评定、量化考核、绩效工资评定都因教代会的参与而透明。学校不仅对教师透明, 对家长也透明, 每两周有一个家长开放日, 上课、间操、自习等全部向家长开放, 家长们可以任意听任何班级的课程。多年来, 刘喜彦校长主张让制度化管理与人文化管理结合起来, 刚柔相济, 这样制度也就有了一定的温度, 学校多了更多的和谐和自觉。

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

在社会上对学生升学期待丝毫不减的情况下, 为什么刘喜彦要付出这样的心血和努力来致力于“家文化”的打造和推行?一种教育家的情怀和远见, 让她突破了世俗影响, 更专注于教育的本质, 致力于孩子们的长远发展。校长如同家长, 对教师无限关爱;而教师作为各个班级的家长, 则会把这种关爱传递给学生。充满爱的教育会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为此, 她提出并确定了学校的办学思想:为师生一生的幸福与发展奠基。她带领学校确定了“五个一”的育人目标:健全完整的人格、身心健康的体魄、终身受益的知行习惯、适用于己的学习方法、品位高雅的艺术爱好。“五个一”目标中涵盖了人格、体魄、习惯、方法和爱好, 却不提成绩, 从这里我们看到刘喜彦视角的广远。

在拥有这样的胸怀和气度的同时, 必须注重把理想落在行动上, 落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在课程实施中, 她带领学校相关人员确立并实施非中考学科的兴趣教学, 她认为从兴趣入手搞好这些非中考学科的教学, 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爱好, 对学生今后学业和职业的选择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历史学科专题课堂改革与研究, 他们在创新了教学模式的同时, 使历史学科的教学成绩位居全市首位, 此项研究也得到了省市教育专家的充分肯定。她任职学校曾经有位成绩平平而又有特长的学生要参加全国机器人比赛, 为了支持这个家境不好的孩子追求梦想, 学校为他支付了参赛费用。关注孩子的成长就要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 鼓励支撑起他的理想,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在刘喜彦的眼里, 每个孩子都有潜力, 她有责任引领孩子去追梦。

学校开设艺体活动选修课, 促进了学生特长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对有特长的同学进行“扬长”教育, 另一方面, 普及相关知识,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趣。如今, 刘喜彦又带领学校开发进行小课题研究和选修课的选项研究, 意在通过这些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 寻找学校学科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准确切合点。

连续多年的“优秀学生励志行”实践活动更是给学生们的一道精神大餐:学校每个学期设立各种奖项, 然后选出300 名优秀学生, 由学校组织他们在省内各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如今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关注度极高, 很多学校鉴于安全风险不敢组织活动, 但刘喜彦认为, 初中学生正是孩子人生观形成阶段, 通过追求优秀获得一项技能、资格或荣誉, 可以培养孩子不断上进的内生动力;通过集体参观, 更能满足成长需要。这风险, 她愿意承担, 但是每次出发前, 她都尽可能将各个安全环节落实到位。刘喜彦的教育观让她非常注重对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而实际上开发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发展又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这些年, 本溪市二十七中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学校办学特色不断彰显, 办学品位不断提高, 社会信誉度不断攀升, 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已经成为本溪山城百姓心目中喜爱和信赖的热点学校。近五年间, 学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和谐校园、辽宁省课改示范学校、辽宁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等荣誉20 余项。

10.第三册数学广角 篇十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和小猫、小狗、小兔去数学广角参加一次比赛。在去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数学问题呢!他们去的时候就碰到了很多麻烦事,我们一起去看看,帮他们共同解决,好不好?

二、 展开活动,探索新知

(一)探索1、2组成的两位数

他们三个高高兴兴地去了车站,没想到我们的老朋友早就在车里等他们了。他们好想上车呀,可是车门是关着的,聪聪说:“这是一扇密码门,是由一个两位数组成的,猜对了就可以上车了。”

你们能帮他们猜一猜吗?(生猜)聪聪提醒你们这个两位数是由数字1和2组成的,(生再猜,12和21,)现在怎么猜得这么快呀?聪聪又提醒你们了,这个两位数呀和胡老师的年龄很接近,你们说是多少?(21)

(二)探索1、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师:三只小动物高兴地上了车,他们看到聪聪很高兴,谁都想和聪聪一起坐,可是位置只有一个呀,那该怎么办呢?

聪聪说:“别急,那就让你们抽签吧,我这里有三张卡片,1、2、3,你们三个人每个人抽两次,组成一个两位数,看谁组成的两位数最大,我就和谁坐。”

师:小朋友,你们听懂聪聪的意思了吗?聪聪是什么意思呀?(生说)

师:老师有个问题了,用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你们先想一想。

(学生独立思考,可以想,也可以写在本子上。)

学生汇报

师:有的人说是3个,有的说是4个,还有的说是6个,意见不统一了,那么有什么好方法能够使摆出的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你们可以(板书:摆一摆),小组当中一人记录,其他的人寻找方法,记录好了之后交流一下你们组是怎么摆出来的,再选一个汇报员。(小组活动,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信封,里面有三张卡片和一张白纸。)

小组汇报:方法一:我摆出12,然后再颠倒就是21;再摆23,颠倒后是32;再摆13,颠倒后是31,一共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12、21、23、32、13、31)

方法二:我先把数字1放在十位,然后把数字2和3分别放在个位组成12和13;我再把数字2放在十位,然后把数字1和3分别放在个位组成21和23;我再把数字3放在十位,然后把数字1和2分别放在个位组成31和32,一共摆出了6个两位数。(12、13、21、23、31、32)

方法三:我先把数字1放在个位,然后把数字2和3分别放在十位组成21和31;我再把数字2放在个位,然后把数字1和3分别放在十位组成12和32;我再把数字3放在个位,然后把数字1和2分别放在十位组成13和23,一共摆出了6个两位数。(21、31、12、32、13、23)

每种方法说完后师问:还能摆吗?(再摆就要重复了!提示:不能遗漏也不能重复)

师小结:排数的`时候按照一定的顺序既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我们用3个不同的一位数拼成了几个不同的两位数?(板书:6个)

可拓展:三只动物抽到卡片后最多能组成21、31、32

那谁可以和聪聪一起坐呀?小猫很幸运,他抽到了2和3,那么他一定会摆出一个……

(三)握手

小动物们谢谢我们帮他们一起解决了这些数学问题,一定要让胡老师表示谢意,好谢谢你们。(老师过去和学生握手。分别找几个人握手,让学生观察,每两个人握一次手。)

师:老师的问题出来了,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握几次手呢?你们猜猜看?(生猜)

师:到底是几次呢。解决这个问题呀,我们可以(板书:表演)一下,四人当中组长监督,其他三个人握一握,看看一共要握几次。

生汇报一共几次,并选一组上来表演。表演完了板书(3次)

师:如果我们在家里,没有3个人,或者考试的时候,你怎么握手呀?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画图.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画图太麻烦了,可以用符号,三角形,正方形,圆来表示.

生:也可以用序号表示.

生:可以给动物连线.

(四)比较

师:(指着6个”、“3次”)为什么三个数能排出6个两位数,而三只小动物握手却只能握3次?

生:排数字时把两个数字交换后变成了另一个不同的两位数,而握手的时候两个人交换位置,还是那两个人在握手,只能算一次。

三、 练习应用

1、搭配衣服

师:小动物们马上要参加比赛了,但是小狗不乐意了,他看小猫、小兔都穿得这么漂亮自己不美,心里不舒服,小朋友们,你们愿意为小狗重新选一套衣服吗?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2件衣服,2件裤子,一共有几种穿法呢?你可以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打开书本101页,可以摆一摆,也可以连线,也可以用序号的方法)

2、比赛场次

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如果3只动物,每两只比一场,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呢?生看书上101页第2题。

师巡视时,看到学生用三个小圆,当三个人,连成一个三角形,随即提示能不能把圆变成点,这样就是三角形了.就叫学生上来板书.

四、 小结

比赛结束了,我们马上就要离开数学广角了,离开之前,你有什么感受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五、 拓展练习

11.第八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十一

一、本册的教学内容。

二、分析本册的重点。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一册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学习,进一步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得意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继续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的解答的技巧和习惯。

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的四则运算,是在前三年半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这样就为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

第四单元量的计量是在前面已学的基础上把所学的计量单位加于系统整理,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巩固,一方面使学生为学习把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做好准备。

三、这一册的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下培养学生检验的好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这一册中口算,笔算和应用题的分析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表:

单元结束时

平均错误率

平均错误率

整数四则口算

8%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4题

10%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4题

小数加减法口算

15%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4题

两步和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

25%以内

18%以内

五、课时安排。

(一)混合运算和应用题(15节)

(2)

两、三步计算应用题------------------8课时左右

(3)

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3课时左右

(4)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二、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16节)

(1)

十进制计数--------3课时左右

(2)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2课时左右

(3)

减法的意义--------3课时左右

(4)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3课时左右

(5)

除法的意义--------2课时左右

(6)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三、量的计量(3课时)

(2)

名数的改写--------2课时左右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4节)

(2)

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的比较--------------2课时左右

(3)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3课时左右

(4)

小数和复名数----3课时左右

(5)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课时左右

(6)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五、小数加法和减法(6课时左右)

六、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2节)

(1)

角的度量--4课时左右

(2)

垂直和平行------------------------------2课时左右

(3)

三角形-----3课时左右

(4)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2课时左右

(5)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12.二年级册数学 篇十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兴趣,能力

低年级作文教学是为整个小学作文教学打基础, 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万丈高楼平地起”, 基础能否夯实, 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语文发展水平甚至其人生攀登的高度。在教学实践中, 怎样调动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进而不断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这是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中能够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形成书面表达自我思想的习惯, 这样低年级的写话教学就很成功了。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 在写作课堂上就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创设出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鼓励学生敢于放飞思绪, 大胆思考、评论, 力求做到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思维, 使课堂达成每位学生都善于思考、乐于表达的效果。其次, 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表扬写话能力强的学生, 更要鼓励写话能力薄弱的学生;不但要肯定整篇都比较优秀的文章, 也要赞许比较出彩的文章局部。这种赏识教育, 能够很好地契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促进孩子对写话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就迈出了提高小学生写作素养坚实的第一步。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我们常用“聪明”来描述一个学生的智力状况, “聪明”即所谓的耳聪目明, 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中必然包括观察力。有些学生由于平时对周围的人、事、物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这样在写话的时候自然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作为语文教师, 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时必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首先, 要使学生形成观察的习惯。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宇宙万物均是我们观察的对象,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耳听、用眼看、用手摸、用脑记, 充分调动起学生各种感官, 让我们的孩子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其次, 对学生进行观察的引导。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决定着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漫无目的、浮光掠影、抓不住重点。在这里, 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观察的任务和目的, 从而引导学生明确目的, 这样长期的训练必然能够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再者, 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学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对人、事、物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远远不够, 教师还要教会他们勤于思考, 特别对于观察到的细节, 更得学会思考。久而久之, 学生在脑海中就会积累若干的作文素材, 有了这样的素材, 学生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我们教师要将多读书、读多书作为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要加大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通过长期有计划的指导性阅读, 达到开阔学生眼界, 增长学生智慧, 陶冶学生情操的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孩子, 教师应该指导他们从阅读绘本开始逐步过渡到阅读加拼音的读物。在读物的选择上, 应该契合学生的爱好, 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阅读上, 应该在立足课堂基础上逐步拓展到课外。由于网络和电视的发展, 学生普遍对阅读没有兴趣,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故事书开始, 逐步过渡到趣味性、实用性的科学杂志和文学作品。在学生阅读量上去后, 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对于小学生的阅读, 我们大可不必要求他们细嚼慢咽, 我们可以根据读物的类型和内容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有的可以囫囵吞枣, 有的可以浅尝辄止, 有的需要反复玩味。通过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的多种方法运用加强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对生活的感悟, 最终达到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

看图说话、看图写话即是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想象, 在这里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多看、多说, 让学生在引导下敢说、会说和乐于说。在课堂上, 教师在学生说话过程中要多加激励。低年级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文笔比较优美, 有很多课文也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同时文章采用的形式学生也很喜爱。依托教材,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发挥想象, 自我修改, 自我表述, 也是训练学生写作的有效方式。此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 为学生创设说话、写话的机会。比如, 教师可以在班级组织讲故事比赛。如, 在教学《会走路的树》时, 就让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 自编一个会飞的狗”的故事, 并让他们将自己所编的故事完整地说出来, 然后让同学们一起来评比出内容最好听、情节最曲折、结局最感人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的脑筋迅速运转起来、思绪被大胆放飞, 好胜心被有效激发出来,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学生说话能力被逐步训练开来。

低年级作文教学是学生迈上写作道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万事开头难,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走好这第一步, 关乎学生今后对整个作文的兴趣和灵感。低年级的写作训练一定要调动学生兴趣, 使其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增加有益阅读, 只有这样当学生将来面对写作时才能游刃有余, 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黄雁翼.仿写,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好方法[J].基础教育研究, 2010 (18) .

[2]赵民涛.关于开展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尝试[J].小学时代, 2010 (05) .

13.小学七册数学计划和教案 篇十三

――第一学期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本班有学生29人,其中男生17人.在上期三年级期末考试中双科上90分的没有,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亿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的知识、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第一单元: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已经掌握了“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并且会正确读、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亿”,要求学生按照四位一级的计数特点会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为进一步学习亿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

教学关键: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

第二单元:教材内容包括:口算、估算加、减法,用计算器计算的四则计算,以及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给学生一些概括性的知识,目的是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能够利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同时,还根据这一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解答一步应用题,为今后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算理。

四、教学难点:亿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促进笔算。

第三单元:乘法、除法的知识。这一单元分3节,乘法、除法的口算和估算,乘、除法各部分间发关系,以及乘、除法中的一些简便算法。口算的范围是乘数、除数是整百数的乘、除法,这些内容掌握好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估算的范围是简单的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是把因数、被除数、除数都需要先取近似数,然后再用两个近似数相乘、除,在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一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总结出三个关系式,并应用这三个关系式解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以及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

三、教学重点:运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有关的方程和应用题。

四、教学难点:乘法、除法的估算方法。

教学关键:提高学生乘数、除数是整百数的乘、除法的口算能力。

第四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教材注意通过直观、出现大量各种实物和图形,同时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弄清分数的含义。

三、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关键:要采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第五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材特别强调引导学生操作,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自己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四、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的目的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初步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的数,会根据要求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写出近似数。

2、使学生会口算整万数的加、减法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乘数、除数是整百的乘、除法。

3、使学生会估算多位数的乘、除法;学会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以及连乘、连除的简便算法。

4、使学生初步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会根据这一关系求未知数,会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题。

5、使学生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掌握单位间的换算,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土地面积的计算,初步学会测定直线和测量较短的距离,初步知道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6、结合有关的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辨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7、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艺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把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增强实际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加强能力以及良好品德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5、注意小组的互助精神的培养,增强集体意识。

6、加强导优辅差,提高学习的质量。

五、教学进度:

周次 一、教学内容 课时 周次 一、教学内容 课时

1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4 9 参观果园 1

2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3 机动 1

口算加、减法 2 10 认识几分之几 4

3 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2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

加、减法各部分关系 3 11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

4 加、减法各部分关系 4 整理和复习1

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1 机动 2

5 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1 12 面积和面积单位 2

国庆节放假 4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3

6 整理和复习1 13 面积和周长的对比 2

机动 2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3

乘法、除法的口算和估算 2 14 土地面积单位 3

7 乘法、除法的口算和估算 2 实际测量 2

乘、除法各部分关系 3 15 整理和复习2

8 乘、除法各部分关系 4 量一量 2

乘、除法简便算法 1 机动 1

9 乘、除法简便算法 1 16 总复习5

整理和复习2 17~18 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第 周

第一课时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中的例1、例2和练习一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2.知道亿以内的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掌握亿以内数的位顺序表,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亿以内的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四、教学难点: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五、教学用具:活动数字卡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2.填空、问答

(1)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2)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读数

4809 4759 6058 7002 9000

(二)、新课

1、引入

教师:我们已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例如: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一百 零八万。光的速度是每秒三十万千米。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

2、揭示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3、用计数器帮助数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一千一千地数,一万一万地数。

提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4、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数 位 顺 序 表(见小黑板)

5、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一的第1、2题。

6、教学例1。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二十八万。

(2)让学生拨出三千零七十万,指定学生读数。

(3)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

7、出示例2。

(1)指名学生读数。

(2)引导学生总结亿内数的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完成第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一的第3、4题。

(4)读出下面各数。

34590 2107800 40056500

(5)让学生说出40056500是由几个千万、几个百万、几个十万、几个万……组成的。

(6)说出405600中的两个“5”各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

(三)、小结:读亿以内数时,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四)、作业设计:

做练习一的第5题。

(五)、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 二十八万 三千零七十万

例 2 224600 0 6407000 10030400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一的第6―11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作业设计,使学生在进一步了解亿以内数的组成、各个数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三、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亿以内数的组成。

四、教学难点:亿以内数的读法。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读出下面各数。

34和340000 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 3040和30400000

2、让学生说出40056500是由几个千万、几个百万、几个十万、几个万……组成的。

3、判断:

(1)40805000读作:四百八十万零五千 ( )

(2)3706000这个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出来。 ( )

(3)40506000这个数中有一个零要读出来。 ( )

(二)、作业设计

1、做练习一的第6题。

读出下面的各种速度。

每分约80米 每分约350米 每分约800米

每分约1200米 每分约1500米 每分约30000米

2、做练习一第7题。

读出下面各数。

30000 6170000 6250800

4050000 90083000 10605000

240000 38000400 100000000

3、做练习一的第8、9、10、11题。

作业批改:

优 : 人 良: 人 中 :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算盘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算盘,知道用三指拨珠的方法,初步学会在算盘上拨出四位数。

三、教学重点:认识算盘,知道用三指拨珠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三指拨珠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算盘。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在计数器上指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2、读出下面各数

38 380000 380 3800000

308 3080000

3、看计数器上的数读出来。(师演示)

(二)、新课

1、引入:在我们生活中,有时见到一种计算工具(出示算盘),它叫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早在5前,就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后来又传到日本、朝鲜等国。

2、介绍算盘: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出示算盘讲解)

3、算盘各珠的作用

(1)出示算盘:通常在算盘上选一档记个记号,作为个位。向左数第二档是十位,第三档是百位……

(2)让学生在算盘上指出数位。

(3)说明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空档表示0。

4、拨珠读数:17 56 180 309 400

(三)、小结全课

(四)、作业 拨珠计数练习(同桌比赛)

9五)、板书设计

算盘的认识

拨数 56 99 100 999 1000 4087 5096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的例3、例4,练习二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掌握亿以内数的位顺序表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的数,并用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数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的数。

四、教学难点:亿以内数的写法。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在计数器上拨出:7 70 708 (让学生说说这三个数怎样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二)、新课

1.教学例3。

(1)师在计数器上拨出七万。

学生试写,师个别辅导。

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教学七十万,七百零八万的写法。

(2)总结万级数和个级数的写法的联系和区别。

引导学生说出写万级与写个级数的相同点,万级数先按照个级数的写法来写,不同点:万级数要在后面加上4个“0”。

(3)做练习二的第2题。

先在算盘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写出来。

五万 六千零五十万

八十万 四千零五万

三千二百万 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2、教学例4。

(1)指导学生写出例4各数。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写作:102345

三十二万零六百 写作:320600

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写作:20507000

(2)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板书:

1.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让学生读一遍。

(3)让学生试写第7页“做一做”的三个数。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的第1题。

回答: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千万呢?

2、做练习二的第3 题。

先在算盘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出来。

七万八千六百三十 八十五万一千

二十六万零四百 三百六十万二千

十万零五 六千零八十万零七十

3、做练习二的第4题。

(1)1994年我国共生产电视机三千一百八十四万台。

(2)北京图书馆馆舍面积是十七万平方米,占世界第二位;藏书一千四百万册,占世界第五位。

4、做练习二的第5题。

老师读数,学生写。

五十万八千 五十八万零七百三十

二千四百四十二万 二千四百万零四百二十

一千三百二十万二千 一千零三十二万零五十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七: 7

七十: 7 0

七万: 7 0 0 0 0

七十万: 7 0 0 0 0 0

七百干什么零八万: 7 0 8 0 0 0 0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二的第6―10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作业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亿以内数的组成,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四、教学难点:亿以内数的写法。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写出下面各数。

七万 七十万 七百零八万

(1)读题,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2)借助数位表写数

2、(1)说出下面各数的组成。

36000 800370 54860040

(2)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四百万、八十万、五万和三千;

六千万、九万和五百;

八千万、四十。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的第5题。

老师念数,看谁写得对。

五十万八千 五十八万零七百三十

二千四百四十二万 二千四百万零四百二十

一千三百二十万二千 一千零三十二万零五十

2、做练习二的第6题。

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1)四百万、八十万,五万和三千;

(2)六千万、九万和五百;

(3)八千万和四十。

3、做练习二的第7题。

先让学生自己填数,填完后,让同桌互相读出对方写的数。

4、做练习二的第8题。

5、做练习二的第9题。

调查本地区人口数,填在下表里(见小黑板)

6、做练习二的第10题和第11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2页的例5、例6,练习三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比较 亿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学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三、教学重点: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六、教学步骤:

(一)、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1、复习

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或“=”。

999( )1010 601( )564 687( )678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比的?

2、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

3、教学例5。

(1)比较 第一组数:99864和101010

第二组数:356000和360000

第三组数:43200和43000

引导学生观察后自己比较大小。

总结得出: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左起第二个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个位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个位上的数;……

(2)做例5下面的“做一做”。

(二)、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出示:50000和1800000。

让学生读出来。

讲解改写方法:万位在右起第五位,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4个0。把4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

2.做第10页最下面的“做一做”的习题。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260000 (2)3200000

让学生独立改写,然后说说改写的方法。

(三)、教学求近似数

1、复习引入。

用“四舍五入”法把下面各数千位后面的尾数省略,Q求出它的近似数。

4926 9375

2、教学例6。

(1)教师板书:84380,指名读数,并提问:

“谁会把这个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启发学生思考:省略一个数千位后面的尾数时,是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那么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

让学生类推出:因为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时,是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所以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千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2)板书出:726310,求出它的近似数。

(3)做“做一做”中的习题。

把下面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63599≈ 709327≈

(四)、作业设计

做练习三的第1题和第2题。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840400 8004500 804000 80004

3、做练习三的第3题。

读出下面各数,然后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一个人的头发约有80000到90000根。

(2)一个人的血管总长约40000000米。

(3)1994年我国水果的总产量是34780000吨。

(4)1994年我国甘蔗的总产量是60860000吨。

学生做完成后,并说一说是如何改写成的。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三的第4题。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 求近似数

例5 99864<101010 例6 (1)84380≈8万

356000<360000 (2)726310≈73万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三的第5―8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综合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亿以内数的认识和用数据说明问题。

三、教学重点: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练习三的第5题。

第(1)小题,先让学生说一说49999的前面一个数是几,后面一个数是几,然后再在书上填出来。

第(2)小题,可先进行复习,再让学生回答:

最小的一位数是几?最大的一位数是几?

最小的两位数是几?最大的两位数是几?

最小的三位数是几?最大的三位数是几?

(二)、练习三的第6题。

先让学生把“6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并说一说是如何改的,然后再作第6题。

(三)、练习三的第7题。

让学生读一遍题,体会每一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然后写出各小题横线上面的数,再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1)北京西郊大钟寺的一口古钟上有二十万零一百八十四个汉字。

(2)一个劳动模范退休以后,用十多年时间,为国家栽树三十万七千五百棵。

(四)、练习三的第8题。

做题进行复习,让学生比较433000和43300,657000和658300两组数的大小,说明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两种情况及方法。然后让学生做第8题。

(五)、练习三的第9*、10*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亿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能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珠算加法的法则,能够用珠算正确地计算多位数加法(一般不超过五位数)。

3.使学生掌握笔算多位数加法和减法的算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4.使学生初步掌握加法算式 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会根据这种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5.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6.使学生掌握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法文字题。

7.使学生掌握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怎样利用这种关系验算减法?

8.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逆思考的加、减法一步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9.使学生学会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有关“比多”、“比少”的一步应用题。

10.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一步应用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1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便算法计算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1.口算加、减法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15―16页的例1―例3和练习四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整百数加、减整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的口算算理。

四、教学难点:口算整百数加、减整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的算理的理解。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27+38 64-38 670+80 530-400

2.把下面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0000 70000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口算250+470”

(1)学生试算。

(2)组织学生讨论哪一种方法简便。

2.教学例2。

出示:“口算540-370”。

先让学生想一想,同桌讨论后互相说出自己的想法 。

教师适讲解、引导。

3、做课本第16页最上面的“做一做”中的习题。

(1)口算 360+ 410 520-150 410-240 370+580

(2) 一个数是390,另一个数比它多150。另一个数是多少?(投影出示)

4.教学例3。

(1)出示例题:

17万+8万=( )万 27万- 4万=( )万

24万+19万=( )万 35万- 28万=( )万

(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讨论:整万相加减的口算方法。

(三)、作业设计

1、做练习四的第1题 。

(用卡片出示)

320+60 350+460 330- 80 760- 450

250+490 270+28 670-500 400-260

2、(1)第2、3题是加减法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在书本上完成。

(2) 34万+18万 23万- 18万 250万+750万

(3)一个数是820万,另一个数比它少150万,这个数是多少?

(四)、作业:第4、5题。

(五)、板书设计:

口算加、减法

例1 250+470 例2 540-370

例3 17万+8万=( )万

24万+19万=( )万 35万- 28万=( )万

27万- 4万=( )万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四的第6―10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作业设计,进一步掌握口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整百数加、减整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的口算算理。

四、教学难点:口算整百数加、减整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的算理的理解。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口算训练

1.出示口算卡片,指名说得数和口算过程。

25+34 67+26 43万+37万 28万+59万

60-56 82-43 94万-75万 100万-36万

2.做练习四的第6题。(投影出示)

170+320 100-51 630+27

850-40 650+180 860-47

240+56 520-360 910-180

3.做练习四的第7题。(学生独立做,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

37万+35万 66万+34万 72万+28万

28万-5万 56万-45万 1000万-67万

4.做练习四的第8题。

让学生同时做,集体订正。

(二)、解答应用题训练。

1.做练习四的第9题。

|养鸡场有母鸡1235只,第一天下了1118个蛋,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下了109个蛋。两天一共下多少个蛋?

启发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2.做练习四的第10题。

鞋厂每月生产男鞋、女鞋才童鞋共8500双。男鞋进1790双,女鞋是2540双。每月生产童鞋多少双?

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2、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2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五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电子计算器,掌握常用健的使用方法,能四则计算。

2、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电子计算器,掌握常用健的使用方法,能四则计算。

四、教学难点:认识电子计算器。

五、教学用具:算术型电子计算器。

六、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笔算67×89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电子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揭示课题)。

3、电子计算器是本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之一,使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它体积小,操作简便,运算迅速准确,功能多,效率高,是我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计算工具。

电子计算器有三类:算术型电子计算器;科学型电子计算器;程序计算器。

(二)、教学新课

1、电子计算器的认识

(1)电子计算器的构成。

(2)介绍常用健的功能。

(3)显示器是用来显示计算时输入的数据和计算结果的装置。

(4)教师指出:电子计算器通过按健进行计算。

2、常用健的使用方法

(1)介绍数字健0~9。

(2)介绍四则运算健“+”、“-”、“×”、“÷”、“=”。

让学生按书写顺序分别输入 6+2 = 6-2= 6×2= 6÷2=

(3)介绍清除健c.ce,关机健off.

3、使用计算器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学生看书自学,同桌交流,师最后总结。

4、教学例1

出示:389+260=

学生试做,订正后,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小结。

5、做例1下面的“做一做”。

(三)、作业设计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的第1~3题。

板书设计

电子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方法

常用健的使用方法

(1)介绍数字健0~9。

(2)介绍四则运算健“+”、“-”、“×”、“÷”、“=”。

让学生按书写顺序分别输入 6+2 = 6-2= 6×2= 6÷2=

(3)介绍清除健c.ce,关机健off.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4页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五的第4~6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命名用算术型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教学重点:会命名用算术型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四、教学难点:用算术型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五、教学用具:算术型电子计算器。

六、教学步骤:

(一)、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24×19 28×37 949÷26

807- 268 1098+203 782÷4

(二)、讲授新课

1、引入新课

(1)先请同学们口算10÷5+2和2+10÷5

比较两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两式的结果怎样?

(2)用电子计算器分别按照书写顺序依次输入。

比较计算结果,哪个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

(3)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计算上述习题。

总结正确的计算方法。

2、教学例2

出示:“用计算器求出 68+5×25”

让学生想一想如何在计算器上计算,学生试算后,集体订正。

练习:用计算器求出 5+(10+6) 12×(14- 6)

18+99÷11 735÷7- 65

3、教学例3

(1)出示:“用计算器计算3024÷(167- 83)”

先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2)指导学生阅读第22~23页的内容。

(三)、作业设计

1、做第23页上的“做一做”。

2、讨论:下面各题计算时的按健顺序怎样?为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92+16×8 192- 16×8

192+16÷8 192- 16÷8

192+(16+8) 192-(16+8)

192+(16-8) 192-(16-8)

……

(四)、作业设计:练习五的第4~6题。

板书设计

用电子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口算 10÷5+2和2+10÷5

用计算器计算 3024÷(167- 83)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3.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25~26页的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六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会根据这种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三、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根据这种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四、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口算练习(出示卡片)

(二)、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第一幅图,让学生说图意,并根据图意列式计算。提问:

“谁能说一说这个加法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板书:

3 5 + 2 5 = 60 (本) 加 数 + 加 数 = 和

加数 加数 和 和 = 加 数 + 加 数

(2)出示第二、三幅图。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式计算。

板书:

60-25=35(本) 60-35=25(本)

(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归纳出:

第一个加数=和 - 第二个加数

第二个加数=和 - 第一个加数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关系式,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把这两个关系式合并为一个关系式?”

使学生明白:不论求加法算式中的哪一个加数,都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进行计算。从而归纳出: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

2、用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验算加法。

3.教学例2。

(1)出示:( )+8=15

提问:“用加数与和的关系,怎样算出括号里的数?学生答完后,指出:括号里的未知数这可以用字母x表示,并告诉学生x的读法,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然后把“( )+8=15”中的括号换成x,并提问:“怎样求未知数x?”

(2)出示例2

板书:x+15=40。

提问:“根据什么求未知数x?用什么方法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边 板演边说明书写格式,强调每算一步等号都要对齐。最后告诉学生:求出x以后,要把结果代入原式,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

(3)做例2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三)、作业设计

做练习六的第1―4题。

第一题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书写格式;第二题让学生口算出得数填在书上;第三题先让学生说出用x代替括号以后的算式,再口算出x是多少。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生态系统,谁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利用这种关系怎样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五)、作业:第4 题。

板书设计: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一)

3 5 + 2 5 = 60 (本) 加 数 + 加 数 = 和

加数 加数 和 和 = 加 数 + 加 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例2 x+15=40

x=40-15

x=25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26页的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六的第5―10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会根据这种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三、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根据这种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四、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加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怎样利用这种关系验算加法?

2、求x+20=80中的未知数x。

3、270加430得多少?

(二)、新课

1、教学例3

出示例3,指名读题,教师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已知的加数270,再从这条线断的右端点,接着画一条线段,表示未知数x。

根据线段图,列出算式,并解答出来。

270+x=700

x=700-270

x=430

2、做“做一做”中的习题。

(三)、作业设计

做练习六的第5―8题。

1、第5题,可以让学生按顺序回答,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2、第6题,先说明题意,再让学生在书上完成。

3、第7题,让学生自己做。

4、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对列式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示。

(1)18加上什么数得60?

(2)一个数加上180得420,这个数是多少?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法文字题时怎样列式?

五)、作业

练习六的第9、10题。

板书设计 : 第二课时:加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二)

例 3 270加上什么数得700?

270+x=700

x=700-270

x=430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30页的例4、例5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七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减法的理解,会根据这种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2、 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判断能力。

三、教学重点:理解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利用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加数+( )=和 一个加数=和-( )

2.求未知数x。

x+25=60 x+140=760

(二)、新课

1.教学例4。

出示例4中的三幅线段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提问:这个减法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 3 0 - 1 8 = 1 2 (米)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 减数 差 差=被减数-减数

比较得出: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被减数中包含哪两部分?为什么求减数和求被减数的计算方法不同?”

使学生明白:被减数中包含减数和差两部分,去掉一部分就得另一部分,所以求减数要用减法;把减数和差这两部分合起来就得被减数,所以求被减数要用加法计算。

2.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减法。

3.教学例5。板书:x-48=35

提问:“未知数x是这个算式中的什么数?根据什么求未知数x?用什么方法算?

(三)、作业设计

1、做练习七的第1―4题。

2、练习:求未知数x.

x-59=87 540-x=80 x-64=174 204-x=99 x-101=38 265-x=198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谁能说一说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怎样利用这些关系验算减法和求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五)、作业:练习七中的第8题。

板书设计:

减法算式中部分间的关系

减 数 = 被 减 数 - 差

被 减 数 = 减 数 + 差

例5 (1)x-48=35 (2)135-x=98

x=35+48 x=135-98

x=83 x=37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30页的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七的第5―10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减法的理解,会根据这种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三、教学重点:理解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根据这种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四、教学难点:利用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怎样利用这种关系验算减法?

2、求 x-240=600 中的未知数x。

(二)、新课

1.教学例6。

板书:80减去一个数得49,这个数是多少?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80-x=49

(2)理解算式,选择算法。

提问:“算式中的80是什么数?x是什么数?用什么方法求x?用哪一个关系式计算?”使学生明确:80是被减数,x是减数,用“减数=被减数-差”来计算。

(3)学生试算,教师辅导。

2、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102减去一个数得34,这个数是多少?

独立做。

(三)、数学游戏

教师指导学生做例6下面的数学游戏。

四、作业设计

做练习七的第5―12题。

1、第5题,学生在书上填完。

2、第6题,让学生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

3、第7题,让学生做题时,要注意两点:

(1)这道题与例6的叙述不同。

(2)第3小题不需要设未知数x列等式。

4、指导学生做11*、12*题。

(五)、作业:练习七的第8、9、10题。

板书设计:

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

例6 80减去一个数得49,这个数是多少?

80-x=49

x=80-49

x=31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33页的例7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八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逆思考的加、减法一步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一步应用题。

四、教学难点:解答应用题中的逆思考 。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复习列含有x的等式解答文字题。(只要求学生口答)

(1)120加上什么数得200?

(2)什么数减去80等于240?

2、让学生口说算式,引出新课。

学校买来70盒粉笔,用去28盒,还剩多少盒?

(二)、新课

1、教学例7。

出示:学校买来一些粉笔,用去28盒,还剩42盒。学校买来多少盒粉笔?

(1)师生按照题意画出线段图.

(2)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答。

(3)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带着下面几个问题讨论:

这几个数量之前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哪个数量是未知的?这上未知的数量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根据这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列出什么样的等式?

你能求出这个等式中的未知数x吗?你找到解答这道题的新的方法了吗?

讨论得出:买来的盒数一用去的盒数=剩下的盒数;买来的盒数是未知的,可以用x表示;可以列出这样一个等式:x-28=42。

小结:概括解答应用题的步骤:第一步读题弄清题意,知道已知是什么,求的是什么,设所求的数量为x;第二步按照题意,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第三步求出未知数x是多少?第四步写出答题。

2、做例7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学生独立解答)。

(三)、作业设计

1、做练习八第1 题,要求学生用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

2、第4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辅导学生。

四、作业:练习八的第2、3题。

板书设计:

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减法一步应用题

例7: 买来的盒数 - 用去的盒数 = 剩下的盒数

设:买来粉笔x盒。

x - 28 = 42

x = 42 +28

x = 70

答:学校买来70盒粉笔。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34页的例8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八的第5―8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逆思考的加、减法一步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一步应用题。

四、教学难点:解答应用题中的逆思考 。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说一说怎样求x。

农场原有一些奶牛,又买来20头,现在共有84头奶牛。农场有多少头奶牛?

2、用以前学过方法解答。

农场养了78头奶牛,94头肉牛比奶牛多多少头?

(二)、新课

1、教学例8。

出示例题: 农场养的肉牛比奶牛多16头。肉牛有94头,奶牛有多少头?

学生读题后,启发学生说一说怎样画线段图,教师板书:

(2)启发学生用以前学过方法解答:

94 - 16 = 78 (头)

(3)引导学生用新学的方法解答。

题目中的三个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哪个数量是未知的?如果设奶牛有x头,根据题里的等量关系,可以列出什么样的等式?

从而归纳出:

奶牛的头数 + 肉牛比奶牛多的头数 = 肉牛的头数

(4)展开讨论

你能列出其他等式来解答吗?稍作提示:这三个数量之间还有哪些相等的关系?根据这些等量关系可以列出什么样的等式?

经过讨论之后列出:

设:奶牛有x头。

x + 16 = 94

x = 94 - 16

x = 78

答:奶牛有78头。

(5)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例8的解答过程,说一说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6)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

2、做例8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图书馆借出科技书35本,借出科技书比借出的故事书少18本。借出故事书多少本?

(三)、作业设计:做练习八的第7、8题。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列式之前,先找出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一般设要求的数量为x;

3、要根据等量关系列式,一般不把x单独放在一头。

(四)、作业:练习八的第5、6题。

板书设计:

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减法一步应用题

例8: 线段图(略)

94 - 16 = 78 (头)

奶牛的头数 + 肉牛比奶牛多的头数 = 肉牛的头数

设:奶牛有x头。

x + 16 = 94

x = 94 - 16

x = 78

答:奶牛有78头。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八的第9―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逆思考的加、减法一步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一步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四、教学难点:解答应用题中的逆思考 。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说一说根据什么求未知数x。

1.图书室有50本科技书,借出一些,还剩36本。借出多少本?

2.图书室有50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多10本。有多少本故事书?

(二)、口算练习

做练习八的第9题。

2300-800 32×50 520-180

360+150 430+90 160×30

1000-620 7200÷8 270+350

(三)、两种解答方法的对比练习

做练习九的第10、11题。

(四)、作业设计:

做练习八的第12―15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4.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38页例1、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九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便算法计算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三、教学重点:用简便算法计算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算理。

四、教学难点:理解用简便算法的基本算理。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面各题,学生口算。

78=80-( ) 99=100-( ) 574+200=

87=90-( ) 101=100+( ) 453-300=

198=200-( ) 297=300-( ) 218+70=

2、口算比赛

375+300= 375+301= 100+574= 99+574=

127+60= 127+58= 213+200= 213+198=

860-500= 860-498= 453-400= 453-397=

(二)、新课

1、教学一个数加出接近整十的数的简便算法。

出示例1:113+59= 提问:谁能用最简便算法算出这道题?

讨论:加一个接近整十的数,可以先加上整十数,然后看多加了几,就减去几,结果不变。

板书:113+59=113+60-1=172

2、教学一个数加上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

出示例2:276+98=

提问:“哪个数接近整百数?把98看作多少来计算?把98看作100就多加了几?(引导学生自己得出:276+100-2=374)

3、小结。

教师:在计算加法时,像例1、例2这样,在一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数计算,然后再看多加了几就减去 几。

4、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提问:先把原题中加数87和198分别看作多少?

5、教学一个数减去接近整百的数的简便算法。

出示例3:165-97=

让学生讨论后独立完成。

6、做例3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完后,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7.小结。

想想:减法中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数怎样计算简便?使学生明确:要把它们看作整十、整百数计算,多减了几就加上几。

8.引导学生把加法与减法的简便算法进行比较。

(三)、作业设计:做练习九的第1、2、5题。

(四)、作业

练习九的第3、4题。

板书设计:

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例1 113+59=113+60-1=172

例2 276+98=276+100-2=374

例3 165-97=165-100+3=62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九的第6―11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简便算法计算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能够灵活地进行计算。

三、教学重点:用简便算法计算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算理。

四、教学难点:理解用简便算法计算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算理。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口算练习

430+190= 510÷30= 390-56=

520-360= 120×40= 180×4=

280+170= 640÷80= 263+97=

(二)、用简便算法计算下面各题,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146+97= 342-198= 260+299=

(三)、加、减法的简便算法的混合练习

做练习九的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做。

83+98= 284-99= 19+198= 162-97=

196+68= 465-299= 195+25= 324-197=

在学生做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有没有把两种算法弄混。

(四)、求未知数x的练习

做练习九的第8题。

鸡场收了1200千克鸡蛋,运走一批到副食店,还剩350千克。运到副食店多少千克?

做题之前,先简单复习一下用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练习

做练习九的第9、10题。

(六)、两步式题的练习

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思考过程。

3150+295+498 20000-45×24

10403-(1726-598) (854+938)÷14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5.整理与复习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41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4题,练习十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读、写亿以内的数;进一步提高口算、笔算和珠算的熟练程度,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算;并能运用简便算法计算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三、教学重点:进一步提高口算、笔算能力。

四、教学难点:理解用简便算法计算算理。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整理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1.出示数位顺序表(见小黑板),学生口述,师板演,把表填完整。

2.读数。

9056200 4562000 50800

504200 62000900 31609800

3.做第(3)题。

五万八千二百 三十万五千七百零五

七十万零四百三十 八千零五万四千零六

(二)、整理和复习几百几十以及整万数的口算加、减法。

指名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三)、整理和复习万以内数的珠算和笔算加法和减法。

复习珠算加、减法的法则和亿以内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整理和复习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学生练习做第4题。

订正时检查学生对算理和算法掌握的情况。

(五)、综合练习

做练习十的第1~2题。

1.第1题,口算。直接在书上完成。

2.第2题,先笔算再用珠算检验。

(六)、作业

练习十的第3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41―4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5―7题,练习十的第4―6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够比较熟练地根据这种关系求未知数x和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一步应用题。

三、教学重点:能够比较熟练地根据这种关系求未知数x和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一步应用题。

四、教学难点: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整理和复习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做第41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加、减法算式中各部的名称,再说一说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整理和复习求未知数x

让学生做第42页的第6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整理和复习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做第42页的第7题。

先指名学生说一说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在列式解答。

出示:一个农场原有2982头猪,卖出一批给收购站,还剩898头。卖出多少头?

先指名说一说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在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四)、综合练习

做练习十的第4―6题。

1.做第4题,注意观察学生有没有把两种情弄况混的情况。

44+x=52 91-x=46 x+365=940

x-16=77 69+x=85 482-x=367

2.做第5题,对列式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示。

(1)什么数减去66还剩25?

(2)从265里面减去一个数得80,减去的数是多少?

3.做第6题,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式。

淮河上的一座铁路桥的长度是3428米,比公路桥长232米。公路桥的长度是多少米?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乘、除法的知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把学生已经掌握的用两位数乘的笔算法则推广到用三位数乘,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笔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使学生知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学会简单的估算。

4.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5.把学生已经掌握的用两位数除的笔算法则和试商方法初步推广到用三位数除,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笔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6.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的能力。

7.使学生对乘法和除法中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关系有全面的认识,学会求乘法和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为以后学习解简易方程打下基础。

8.使学生通过学习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进一步掌握乘法和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为以后学习解简易方程解答应用题做些准备。

9.通过具体例子,使学生学会乘法和除法中常见两种简便算法。

1.乘数、除法的口算和估算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44页上的例1、例2以及“做一做”的习题,练习十二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因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三、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乘法口算的算理。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投影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把得数写出来,集体订正。

200×5= 100×7= 3×20= 8×40=

400×8= 500×3= 14×50= 21×20=

100×6= 400×2= 300×12= 8×700=

6×100= 2×400= 12×300= 700×8=

2.指名说一说计算一个因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乘法应该怎样想。

(二)、新课

1.教学教科书第44页上的例1。

出示:准备好的坐标纸,数一数横着每排有多少个小方格,有几排。提问:这条坐标纸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板书:100×4=400

根据因数交换位置,得数一样,所以得出:

4×100=400

学生讨论:100×12得多少?

让学生想一想:这个算式的意思是什么?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的,使学生明确,100×12表示求12个100是多少,12个一百是1200。

接着,让学生想一想:12×100应该怎样计算?

教师总结:算一个数乘以100,可以想100,可以想100乘以这个数,简便的算法实际上是几乘以100就在几的末尾添写2个0。

2.口算下面各题

8×100= 15×100= 24×100= 32×100=

200×3= 12×50= 800×2= 7×900=

学生口算后,并说一说口算的简便算法。

3.教学例2。

出示:7×200=

引导学生想:“7×200是7和几个百相乘?”

“积是多少?14个百也就是多少?”

学生把口算过程完整地说一说。

出示:12×300=

学生独立完成,分组讨论,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用整百数乘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概括:要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和被乘数相乘,得多少个百,再在得数后面添上2个0。

4.基本练习

做课本第44页的“做一做”中的习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口算:

(三)、作业设计

做练习十二的第1―3题。

1.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100×17 200×8 600×11 12×400

17×100 8×200 11×600 400×12

(2)20个17是多少?

25个100倍是多少?

40乘以300得多少?

2.做第2题。

学生独立做后,集体订正。

6×100 50×60 13×300

42×20 12×200 20×4006 34×200

3.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十二的第4、5题。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例 1 100×4=400 4×100=4000

例 2 7×200=1400 12×300=3600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十一的第6―11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因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三、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对一个因数是整百数的口算算理的应用。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口算

100×17 200×8 600×11 12×400

17×100 8×200 11×600 400×12

让学生说得数,并且说出是怎样计算的。

(二)、作业设计

1.做练习十一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教师巡视。

2.做练习十一的第7题。

学生在书上填完。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并比较两组题有什么不同。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一的第8题。

9×100 50×70 43×200

32×30 21×300 60×700

7×400 64×100 22×300

(四)、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一的第9、10、11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第46页的例3及有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为什么要学习估算;

2、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会进行这类乘法的估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和估算意识。

三、教学重点: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会进行这类乘法的估算;

四、教学难点:估算的基本算理的理解。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说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89 91 103 795 812 398

2、口算(卡片出示)

60×40 300×20 400×70

80×70 900×50 200×70

3、估算下面的题目,大约得多少。

290×6 ≈ 59×4≈ 804×6 ≈

先让学生说说大约得多少,然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怎样列式解答这道题?(22×18≈)大约得多少?

学生依据旧知识自己做,教师可适当提示:

“能仿照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想法做吗?”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告诉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要先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再用两个因数的近似数相乘。”

想:22≈20 18≈20

因为:20和20相乘得400。

所以:22×18≈400

2.对比

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与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让学生适当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出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的步骤: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先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再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3.基本练习

估算下面各题:

89×31= 52×78= 61×82=

58×39= 81×263= 78×589=

(三、作业设计

1、先估算,再用计算器计算,然后比较估算的得数比用计算器计算的得数大还是小?想一想为什么?

56×69= 305×87= 87×92=

81×39= 88×43= 59×389=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注对学习有 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学生独立做练习十二的第1~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用估算检查乘法计算中积的最高位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检查。

3、开学时,每个学生交学费的标准是198元,全班58人的学费大约是多少元?

4、王老师带5500元钱去为全校915名学生付校服款,每套校服的价格是57元,请你估计一下王老师带的钱够不够?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了哪些知识?学习估算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乘法估算

例3 估算 22×18≈400

想:22≈20,18≈20,

20×20=400。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四课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第46 练习十二的第5―8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混合练习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为什么要学习估算;

2、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会进行这类乘法的估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和估算意识。

三、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会进行这类乘法的估算;

四、教学难点:乘法估算的算理的理解。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卡片出示)

50×20 30×200 600×70

90×70 300×50 100×70

2.估算下面的题目,大约得多少。(投影出示)

89×31= 52×78= 61×82=

58×39= 81×263= 78×589=

3、同桌比赛做下面各题。

198×201 408×490 89×624

(二)、混合练习

1.做练习十二的第6题。

325123 1200×340 478×309

76×206 1004×524 275×620

2.做练习十二的第7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估算练习

1、让学生说一说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

2.估算下面各 题。

398×92≈ 189×89≈ 705×63≈

3.做练习十二的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一块长方形地,长98米,正好是宽的2倍。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四)、课堂作业:练习册上的有关内容。

课后反思: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页,练习十三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三、教学重点: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的算理。

四、教学难点: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的算理的理解。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口算。

200÷5= 270÷9= 320÷10= 450÷50=

口算完后,指名说一说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2.口答:800是多少个百?1200是多少个百?3600是多少个百?

(二)、新课

1.教学例4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除数是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现在来学习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

出示:500÷100=

根据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想一想500÷100得多少呢?启发学生说出想500里面有几个1百。因为500里面有5个1百,所以500÷100得5。

2.教学例5

出示1200÷400,然后引导学生想,1200是多少个百?400是几个百?12个百里面有几个4百?

学生口算出得数后,教师,再说口算过程,因为12个百里面有3个4百,所以1200除以400得3。

出示3600÷300=,

提问:想一想,这道题怎样算?然后指名学生口算出得数。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学过有的这几道题,用整 百数除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然后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一起总结出用整百数除的口算规律:先把被除数和除数分别看成几个百,再除。

3.作业设计

口算下面各题:

800÷100 600÷200 4000÷400

1400÷100 1500÷300 6300÷300

3900÷100 2800÷700 6400÷200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1题。

口算下面各题。

700÷100= 800÷400= 5500÷500=

400÷100= 5400÷600= 2400÷200=

让全体学生做,并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教师午间巡视。然后集体订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2.做练习十三的第2题。

口算下面各题。

44500÷100 2700÷90 9000÷100

440÷40 4000÷500 7700÷70

1200÷300 8000÷200 8600÷200

3.做练习十三的第3题。

让学生在书上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4、5题。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例 1 500÷100=5 2400÷100=24

例2 1200÷400=3 3600÷300=12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页练习十三的第6―11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三、教学重点: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的算理。

四、教学难点: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的算理的理解。

五、教学用具:小黑板。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口算下面各题:

800÷100 600÷200 4000÷400

1400÷100 1500÷300 6300÷300

3900÷100 2800÷700 6400÷200

(二)、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三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六的第8题。

看谁口算得又对又快。

1000÷200 2700÷900 3200÷800

640÷80 900÷300 1200÷600

2000÷400 4200÷700 6300÷900

在一分钟内完成,同桌检查。

4、做练习十三的第9题。

育红小学有20个班,平均每班有40个人。为了帮助本县村级小学建立32小图书馆,同学们共捐献图书3200本,平均每个同学捐献多少本图书?

让学生先独立在练习本完成,教师注意巡视。

4.做练习十三的第10题。

计算下面各题。

4900÷(143+557) 4500÷15×13

(6100-500)÷800 12×300÷600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先算什么?怎样算除法?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十三的第11题。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图形算式是什么意思?应该如何列算式?让学生填写在书上,并将综合算式在练习本完成,写出计算过程。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页的例6,练习十四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基本算理。

五、教具准备:投影片、口算卡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1000÷200 2700÷900 3200÷800

640÷80 900÷300 1200÷600

2000÷400 4200÷700 6300÷900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

2836 6721 6439 52485

3.估算。

799÷4 59×42

1863÷6 310×19

4.提问: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怎样做?如果某个学生说不全,再请其他同学补充。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6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后,引导列出除法算式:

538÷62≈

提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进行估算呢?

(求被除数、除数的近似数)怎样求除数62的近似数呢?(大约等于60)

怎样求被除数的近似数呢?(大约等于540)

求一下两个数的商大约是多少?(大约等于90)

2、学生试做第50页“做一做”中的习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发现问题集体订正。

小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先分别求出除数和被除数的近似数,然后求出近似数的商。

3、引导学生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

提问:

(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先做什么?

(2)怎样求除数的近似数?

(3)求被除数的近似数时,分哪两种情况?分别怎样求近似数?

(4)求出被除数和除数的近似数后应该怎样做?

4、比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被除数都要求出近似数,求的方法都一样。不同点:除数是一位数,不用求除数的近似数,除数是几,就除以几;除数是两位数,要求除数的近似数。)

(三)、作业设计。

3.做练习十四的第1~3题。

(四)、小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是什么?(同桌讨论后回答)。

(五)、作业:

做练习册上的有关内容。

板书设计: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538÷62≈90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51页练习十四的第4―10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教学重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

五、教具准备:投影片、口算卡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5400÷600 6300÷90 8000÷200

9900÷300 21×400 320+250

45×3 264×200 35×300

400×17 58+62 810×7

24×8 1000÷125 100÷4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350≈ 1562≈ (分别省略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

3.估算。

895÷32≈ 2489÷51≈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一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行间巡视,注意辅导差生。

2.做练习二十一的第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326÷4≈ 623÷19≈ 5559÷38≈

898÷31≈ 406÷8≈ 4753÷62≈

3.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0题。

让学生直接做在书上。

(三)、求未知数x

x÷315=64 x÷404=235 10500÷x=125

(四)、列式计算。

1.827个405是多少? 2.54的802倍是多少?

3.524乘以815是多少?

4.一个数的247倍是75335,这个数是多少?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第8*、9*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3页的例1―例3,练习十五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乘法的理解。2、会利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3、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三、教学重点: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求未知数x的文字叙述题。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口算卡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540÷60 32×100 3×800 800÷16

20×40 280÷40 640÷40 7200÷800

2、填空。

8×( )=56 4×( )=24 ( )×5=40

( )×7=56 ( )×20=160 70×( )=3500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课本中的鸡蛋图

提问:

①谁能说说图的意思?

②根据图的意思怎样列式?

③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④已知什么?求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0 × 3 = 90(个)

‖ ‖ ‖

因 因 积

数 数

因数×因数=积

(2)出示第(2)道题。

有3盘鸡蛋,一共90个,每盘有多少个鸡蛋?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90÷3= 30(个)

(3)出示第(3)小题。

每盘有30个鸡蛋,一共有90个,有多少盘?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90÷30= 3(盘)

(4)引导学生把(2)、(3)题和第一题对照。

90是原来的什么数?3呢?30呢?

90÷3 = 30 90 ÷ 30 = 3

‖ ‖ ‖ ‖ ‖ ‖

积 第 第 积 第 第

二 一 一 二

个 个 个 个

因 因 因 因

数 数 数 数

第一个因数=积÷第二个因数 第二个因数 =积÷第一个因数

(5)启发学生想第(2)和第(3)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都是已知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都用除法计算。

能不能把两个关系式概括成一个关系式?

学生概括,教师板书: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运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验算乘法:用所得的积除以一个因数,如果得另一个因数就是乘法做对了。

练一练。

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验算下面的乘法。

28×36=1008 112×43=4736

2、教学例2:求 x×6=96中的未知数x

提问:(1)在等式 x×6=96里,x表示什么数?

(2)怎样求未知数x等于多少?

(3)学生独立解答,并说出根据是什么?

3、教学例3:35乘以什么数得420?

学生独立解答,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来。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1)求26×x=338中的未知数x

(2)一个数与32 的积是3296,求这个数。

2、做练习十五的第2、5题。

(四)、课内外作业。

练习十五的第1、3、4题。

板书设计

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0 × 3 = 90(个)

‖ ‖ ‖

因 因 积

数 数

因数×因数=积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6页例4―例6,练习十六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除法的理解。2、会利用这些关系对除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3、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和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三、教学重点:归纳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判断求除数和被除数用那个关系式。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口算卡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750÷15 500×50 320×20 105×7

0÷370 44÷44 510÷17 25×40

2、填空。

( )÷30=20 40÷( )=10

3、求未知数x

x+20=30 40―x=30 x×20=60

(二、新授。

1、谈话引入。

2、教学例1。

(1)出示月饼放大图。

提问:

①这幅图什么意思?

②18块月饼,平均放在3个盒里,每个盒里放几块月饼?怎样列式?

③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④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求商?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8 ÷3 = 6(块)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被除数 ÷除数=商

(2)出示第二道题。

18块月饼平均装在盒里,每盒6块,可以装几盒?

提问: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8 ÷6 = 3(盒)

‖ ‖ ‖

被除数 商 除数

怎样求除数?( 除数 = 被除数 ÷商)

(3)出示第(3)题。

把一些月饼平均装在3个盒里,每盒6块,一共有多少块月饼?

提问: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 × 3 = 18(块)

‖ ‖ ‖

商 除数 被除数

已知商和除数,怎样求被除数?

被除数= 商 ×除数

练一练,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应用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进行验算。

如何验算2668÷48=46

4、教学例5:求280÷x=56中的未知数x

学生独立解答。

5、教学例6。

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等式,独立解答。

(三)、作业设计。

1、独立做下面两题。

(1)求x÷31=26中的未知数x

(2)450除以什么数得18?

2、引导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怎样求被除数?怎样求除数?

(3)利用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干什么?

(4)验算除法有哪两种方法?

3、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四)、作业:

练习十六的第3、4题。

板书设计

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8 ÷3 = 6(块)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被除数 ÷除数=商

被除数= 商 ×除数

除数 = 被除数 ÷商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58页的练习十六的第5―9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这些关系正确、熟练地计算。

三、教学重点:会利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

六、教学步骤:

(一)、口算。

25×3 240÷8 2100÷300 86―29

50×6 30÷2 35+27 34×3

13×30 4800÷400 11×600 120÷60

25×40÷10 40÷8×5 1000÷8÷5 18×30

600×5―1000 71×3―13 0×820+59 36×200

(二、求未知数x。

x×84=420 8×x=216 32×x=544 x×76=1672

(三)、列式计算。

1、什么数的62倍是2914?

2、75乘以一个数得3675,这个数是多少?

3、一个数的46倍是1472,求这个数。

4、854与938的和除以14,商是多少?

5、一个数的51倍是612,求这个数。

6、一个数里面有36个240,求这个数。

7、一个数除以55得131,这个数是多少?

(四)、课内外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5―9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60页例7、例8,练习十七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掌握应用题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一步乘除法应用题。2、能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一步应用题,提高解题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及灵活运用解题方法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如何列等式解答应用题。

四、教学难点: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小黑板。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求未知数x

x÷6=18 540÷x=17 80×x=320 x×60=180

(二)、新授。

1、教学例7。

(1)出示例7:一个篮球场的长是28米,面积是420平方米。篮球场的宽是多少米?

(2)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列式计算,然后指名说算式,教师板书。

420÷28=15(米)

(3)引导学生想:能不能用刚学过的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来解?

这道题求什么?应该设谁为x?

学生独立尝试列等式。

2、练一练。

育民小学三年级学生参加浇树,平均每人浇树12棵,一共浇了468棵,三年级有多少学生参加浇树?

3、教学例8。

(1)出示例8:汽艇每分钟行630米,它的速度是帆船的3倍,求帆船的速度。

(2)让学生独立用学过的方法列式解答。

(3)引导学生用刚学过的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

(4)学生独立解答。

4、做一做。

一本数学课本有192页,是一本笔记本的4倍,一本笔记本有多少页?

5、小结。

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关键在于设谁为x,在正确找出等量关系,列出等式再计算解答。

(三)、作业设计。

1、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

(2)向群文具厂每小时能生产250个文具盒,多少个小时能生产10000个?

(2)爷爷今年72岁,正好是小华年龄的9倍,小华今年几岁?

(3)一本数学课本有192页,是一本日记本的4倍,一本日记本有多少页?

2、用两种方法解答。

(1)两个因数的积是36,其中一个因数是12,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2)光明小学图书馆新买来128本书,其中连环画是32本,故事书和科技书的本书同样多。买来的故事书和科技书各多少本?

(四)、作业:

练习十七的第3、4、5题。

板书设计

列含有x等式解答乘、除法应用题

例7 解:设篮球场的宽为X

28 ×X=420

X=420÷28

X=15

答:篮球场的宽为15米

课后反思: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十七的第6―10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用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并与学过的算术方法加以比较,区别异同点。

三、教学重点:正确的解答应用题。

四、教学用具:投影片、小黑板。

五、教学步骤:

(一)、口算。

24×60 7×800 14×200 720÷18

36×20 240×3 7200÷80 26×30

(二)、求未知数x

42÷x=7 x×50=500 35×x=700

x×30=60 70×x=140 x×10=420

(三)、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下列各题。

1、一个数减去550等于725,这个数是多少?

2、两个因数的积是5928,其中一个因数是114,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3、一个数的83倍是26975,求这个数。

4、一个数里面有75个360,这个数是多少?

(四)、应用题。(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果园里有苹果树750棵,正好是梨树棵数的3倍,梨树有多少棵?

2、一个体育场的长是48米,面积是576平方米,体育场的宽是多少米?

3、学校买来78盒粉笔,白粉笔盒数是彩色粉笔的6倍,买彩色粉笔多少盒?

4、红星小学有男生240人,是女生人数的3倍,这个学校有女生多少人?

(五)、课堂练习

练习十七的第6―10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3、乘、除法的一些简便运算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65页的例1、例2,练习十八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1、通过演算、观察、分析找到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

结果不变的道理。2、学会运用找到的规律进行乘法的一些简便运算。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选择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利用规律进行乘法的简便运算。

四、教学难点:怎样进行简便计算。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小黑板。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12×30 18×20 50×16 20×17

24×40 15×20 24×10 25×4

2、填空。

15=( )×( ) 24=( )×

18=( )×( ) 16=( )×( )

3、板演。

商店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手电筒卖6元,一共可以买多少元?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方法一: 方法二:

6 ×12×5 6 ×(12×5 )

(二)、学习新课。

1、引入。

根据板演,引导学生比较,由于这两种方法解法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6 ×12×5 = 6 ×(12×5 )

从而得出:三个数相乘,除了从左到右依次相乘外,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比较一下,在这道题里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把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写乘以这两个义位数的乘积。

2、教学例1:35×5×2

组织学生讨论:

(1)这道连乘法题依次计算你觉得怎样?

(2)怎样算比较简便,你是怎样想的。

(3)学生独立做,指名板演。

35×5×2=35×(5×2)

45×2×9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为什么不该写成45×(92×9)。

练一练。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7×4×5 19×6×5

3、教学例2。

教师谈话:有时我们可以把刚才总结的规律反过来用,也就是把一个数乘以两位数,改写成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出示例2:25×16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组织学生讨论。指名板演。

25×16 25×16

=25×(4×4) =25×(2×8)

=25×4×4 =25×2×8

=100×4 =50×8

=400 =400

练一练。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5×12 25×36 25×24 55×14

(三、作业设计。

1、把下面各数拆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16=8×( )=( )×( )

24=( )×( )=( )×()

44=( )×11 88=8×()

96=( )×( )=( )×()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6×25 125×56 25×28 35×14

55×12 6×8×125 25×8×2 50×4×2

3、应用题。

(1)商店买来25箱肥皂粉,每箱36袋,每袋2元钱,一共可以买多少元?

(2)学校食堂买回来面粉18袋,每袋45千克,这些面粉共有多少千克?

(3)一个缝纫店有12人,每人每天做5件衣服,14天一共可以做多少件衣服?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第1―5题。

板书设计:

简便算法(1)

25×16 25×16

=25×(4×4) =25×(2×8)

=25×4×4 =25×2×8

=100×4 =50×8

=400 =400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68页的例3、例4,练习十九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1、通过演算、观察、细考、讨论找到一个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的规律。2、学会运用找到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选择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运用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四、教学难点:运用规律灵活地选择适当的简便算法。

五、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口算卡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240÷20 960÷30 450÷30 360÷40

810÷90 360÷60 640÷80 810÷90

(2)、填空。

35=( )×( ) 36=( )×()

12=( )×( ) 54=( )×()

32=( )×( ) 18=( )×()

(3)板演。

三年级同学参加春季植树活动,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两种方法解)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90÷2÷3 90 ÷(3 ×2)

(二)、新课。

1、引入。

根据板演,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结果相同,我们可以用等于号连接起来。所以:

90÷2÷3 = 90 ÷(2 ×3)

从上面可以看出: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可以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

比较一下,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我们可以利用上面的规律,有时把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改写成除以两个一位数的积,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2、教学例3:390÷5÷6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这道连除法题依次计算你觉得怎样?

(2)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板演:

390÷5÷6

= 390÷(5×6)

=390÷30

=13

教师举反例:

810÷9÷2怎样计算简便?为什么不能改写成810÷(9×2)

练一练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60÷8÷5 480÷5÷6

3、教学例4:420÷35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420÷35不容易口算,把除数分解成那两个一位数进行连除?

(2)先除以几,再除以几?为什么?

(3)指名学生板演。

420÷35

= 420÷7÷5

= 60÷5

= 12

练一练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50÷35 480÷32

(三)、作业设计。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80÷4÷5 140÷2÷5 240÷5÷6

180÷36 420÷28 800÷32

2、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600÷5÷8 37×5×4 185―98

630÷42 25×24 457+99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的第1、2、3、4题。

板书设计

简便算法(二)

390÷5÷6

= 390÷(5×6)

=390÷30

=13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70页练习十九的第6―11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加、减、乘、除的简便算法。

三、教学重点: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四、教学用具:投影片、口算卡片。

五、教学步骤:

(一)、口算练习。

2×5 5×11 35×20 45×2

11×20 25×4 20×6 8×10

50×2 200×2 50×6 125×8

48÷4 630÷3 120÷20 750÷10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6×25 125×56 25×28 35×14

55×12 6×8×125 25×8×2 50×4×2

360÷9÷4 480÷5÷6 350÷5÷7 320÷8÷4

630 ÷42 240÷48 140÷35 420÷35

292―99 259+199 385―98 467―201

(三)、把下面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用直线连接起来。

38×8×24 630÷(7×9)

25×7×27 (125×8)×(16×3)

480÷6÷8 38×(8×24 )

630÷7÷9 (25×27)×7

125×16×8×3 480÷(6×8 )

(四)、应用题。

1、商店运来25箱肥皂粉,每箱36袋,每袋2元钱,一共可以买多少元?

2、水果店运来梨和苹果各40筐,每筐苹果重25千克,每筐梨重30千克,商店运来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

3、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售价420元,一辆金狮牌自行车340元,某校买了3辆,一共花了多少元?

4、粮店运来大米和面粉各200袋,大米每袋重50千克,面粉每袋重25千克,运来大米和面粉一共多少千克?

5、商店有40箱袜子,每箱15盒,每盒18双,商店里共有袜子多少双?

6、一头牛的重量432千克,是一头猪重量的4倍,一头猪的重量是3只羊的重量。一只羊重多少千克?

(五)、作业:

练习十九的8、9、10、11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4、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页《整理和复习》第1―4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对乘、除法口算、笔算,以及乘法和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认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三、教学用具:投影片、口算卡片。

四、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复习乘除法口算。

(1)积、商的变化规律。

被乘数、乘数与积的关系。

如:被乘数扩大10倍,乘数不变,积怎样变化?

被乘数不变,乘数缩小10倍,积呢?

被乘数与乘数同时扩大10倍,积怎样变化?

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关系。

如:被除数扩大(缩小)10倍,除数不变,商也扩大(缩小)10倍。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缩小)10倍,商就缩小(扩大)10倍。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口算练习。

4×600 50×200 2800÷40 50×70

125×80 320×20 8000÷80 9600÷300

5400÷60 790×1 1200÷40 0×60

2、复习比算乘、除法。

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回答。

从哪一位乘起,怎么乘?每次乘得的积的末位要怎么对齐?最后怎样算出结果?

2、复习乘除法简便运算。

(1)独立计算。

4×4×25 25×28 400÷16 270÷6÷5

指名说说各题分别怎样计算简便。

(二)、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6×125 425÷25 125×29×8 25×12×3×40

48×25 360÷4÷9 720÷48 270÷3÷9

2、应用题。

(1)一条长5000米的路,修路队平均每天修245米,修了18天,剩下的路要修几天?

(2)商店运来30箱纱巾,每箱装50条,每条50元,这些纱巾共买多少元?

(三)、课堂练习:

二十的第1―4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2页《整理和复习》第5―7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的分清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三、教学用具:投影片,小黑板。

四、教学步骤:

(一)、复习。

1、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第5题。

30×2 =60 60÷30=2

让学生说一说:在30×2 =60中30、2与60之间有什么关系,即30是什么数,它与2和60有什么关系?2是什么数?它与60和30有什么关系?60又是什么数,它与30和2有什么关系?

(2)求未知数x。

x×5=330 x ÷10=90 240÷x=30

2、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方程。

(1)一本字典有516页,是一本故事书的6倍,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

(2)一本故事书有86页,一本字典的页数是这本故事书的6倍,这本字典有多少页?

(3)水果店运来920千克苹果,是运来香蕉的4倍。运来香蕉多少千克?

(4)农具厂平均每天生产脱粒机105台,照这样计算,多少天

能生产1260台?

(二)、课堂练习。

1、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再解答出来。

(1)一个数的120倍是8400,这个数是多少?

(2)720除以一个数得45,这个数是多少?

(3)350除一个数得70,这个数是多少?

(4)一个数里面有36个205,这个数是多少?

(5)一个数除216是36,这个数是多少?

2、应用题。

(1)建筑队的水泥,已经用去的袋数是剩下的4倍,剩下88袋,建筑队原有水泥多少袋?

(2)修路队计划修路1034米,实际修了8天,每天修路210米,这样比计划多修路多少米?

(3)一种钢笔,每盒12支,每支6元。20盒这样的钢笔共值多少元?

(4)同学们要做120朵纸花,每组有6人,每人做5朵,需要几组同学去做?

(四)、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的第4~6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认识几分之几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5~76页上的例1~例5,练习二十一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三、教学重点:会读写几分之一。

四、教学难点:理解其中的道理。

五、教学用具:长方形纸条若干张,圆形纸片1张。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出示事物学生动手分)

1、把12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 3)。

2、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可用几表示?(板书 3)。

3、把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支?可用几表示?(板书 1)。

(二)、自主探索

1、学习几分之一

(1) 提问: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几表示?

把一个饼分成大小不等的2块,能不能说是平均分成了两块?为什么?

引出二分之一,并指导读、写1/2。

指导学生练习。在圆形纸片上它的找出1/2并涂色。

(2)教学例2。

出示一个整圆,再把它平均分成三份。提问:这个圆被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想一想,是不是只要把一个圆分成三份,每份都是她的三分之一?

指导书写1/3。

(3)教学例3。

自己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先对折,再对折。讨论: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4)教学例4。

填空:(图见叫黑板)

把一张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

(5)教学例5。

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提问:把1分米平均分成了几份?学生在自己画的图上标出1/10。数一数这条线段上有几个1/10。

(6)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我们学的1/2、1/3、1/4、1/5、1/10这样的数都是分数。结合1/3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提问: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

(三)、课堂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两题。

2、练习二十一的1~5题。

3、课外练习:用正方形纸片折出它的1/2、1/3、1/4、1/6。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一)

1/2、1/3、1/4、1/10、1/6

分子…其中的1份

分数 线

分母…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7页例6,“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一的第6~10题。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比较两个分母不同的几分之一的大小,初步认识分子都是一的分数也有大有小。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3、结合分数表示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学重点:比较分母不同的几分之一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认识分子都是一的分数也有大有小。

五、教学用具: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4张。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游戏 八戒分西瓜)

师徒四人走在西行的路上,悟空说,现在有一个西瓜,分给咱们四人吃,四人分别吃这个西瓜的1/9,1/7,1/5和1/3,怎么分呢?八戒抢着说,我来分,我饭量最大,吃得多,所以我吃1/9,师傅吃1/7,沙师弟吃1/5,大师兄饭量最小,就吃1/3吧,听完八戒的话三个人都笑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探求新知

1、学习例6。

(1)看图比较1/2和1/3的大小。

(2)看图比较1/4和1/6哪个大哪个小?

2、做第77页下面的“做一做”。(通过做题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同样大小的物体或图形,分的份数越多,它的一份就越小。

(三)、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一的第6、7、8题。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第9、10题。

组织学生阅读第77页的内容,质疑: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那些本领?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二)

1/2>1/3 1/7<1/5

1/4>1/6 1/8<1/6

课后反思: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页上的例7~例9,例9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什么样的数是分数。

三、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几。

四、教学难点:读写几分之几。

五、教学用具:长方形纸若干张,圆形纸2张。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王师傅要制做一种零件,先把一个圆铁片平均分成4份,再去掉其中的一份,用余下的来制作。

请你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手中的圆片帮王师傅设计一下,认为怎样合理就怎样设计。

2、主动探索、研究问题:

(1)同桌合作探索。

(2)汇报交流。

(二)、自主探索

1、学习四分之三

(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这个圆的多少?(1/4)

(2)3份是这个圆的多少?

(3)3个1/4我们就说是这个圆的四分之三。该怎么写呢?分母是几?分子是几?

(4)3/4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

2、自学例8、例9。

(1)拿出长方形纸条,指导学生对折后问: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是这个长方形的多少?两份是几个1/5?

师演示,并将图贴于黑板上。拿出4个1/5拼在一起,问:这样的4份是几个1/5?是多少呢?在例8的第3幅图右边的( )里填数。

(2)出示例9的第一幅图,问:这条线是怎样分的?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示例9的第二幅图,问:这样的5份是几个五分之一呢?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呢?这个分数该怎样写?在例9的( )里填上数。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例9后面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5题。

(四)、质疑问难、全课总结(略)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一)

3个1/4是3/4(四分之三)

2/5 4/8 5/9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页上的例10和下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6~12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比较两个分母相同的几分之几的大小,初步认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三、教学重点:比较分母相同的几分之几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认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五、教学用具:圆形和长方形图。

六、教学步骤:

(一)、课前交流

检查课外作业,学生汇报所发现的问题(3/5的涂色部分比2/5的涂色部分大)。

(二)、自主探索

1、学习例10。

(1)用圆形板表示出1/4和3/4。提问:A、从图上看,1/4和3/4这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用什么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B、1/4是几个1/4,3/4是几个1/4?一个1/4比3个1/4大还是小?

(2)拿出长方形纸条折出4/5和2/5,比较大小。

2、练习做例10下面的“做一做”。

3、反馈与小结:

(1)观察比较黑板上的四道算式,有什么发现?(说给同桌听)

(2)师: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由于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相同,所以只要看谁表示的份数多,谁就大

(三)、练习应用

1、基本练习: 做练习二十二的第6、7、8、10、11题。

2、变式练习:做练习二十二的第9、12题。

3、拓展练习: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3*~14*题。

4、开放题:(见小黑板)

(四)、课外作业:剪4张等大的长方形,分别画出1/3 2/6 3/9 4/12,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你能找出它们有什么规律?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二)

1/4<3/4

4/5>2/5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2、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上的例1、例2,“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二十三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母分数加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母分数加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四、教学难点: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基本算理。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圆形图片。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问题情境

熊妈妈做了一张饼,熊哥哥吃了这个饼的2/5,熊弟弟吃了这个饼的1/5。谁能根据动画,提出几个数学问题?

(1)他俩一共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

(2)哥哥比弟弟多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

(3)弟弟比哥哥少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

(4)还剩这个饼的几分之几?

(二)、利用问题,研究新知

1、出示例1,读题后回答: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怎样计算?学生回答,教师列式:2/5+1/5=

讨论:2/5里面有几个1/5?1/5里面有几个1/5?一共是几个1/5?

加法计算前后分母变了没有?为什么?

2、教学例2。

教师带领学生用圆形板表示出1/6和5/6。讨论:1/6和5/6个圆拼在一起正好拼成了多少个圆?5个1/6和1个1/6合并起来是几个1/6?6/6正好拼成一个整圆,可以用几来表示?

3、反馈练习。做“做一做”中的题。

(三)、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 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2、3题。

2、变式练习:做练习二十三的第4、5题。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分数加法

例1 2/5+1/5=3/5

例2 1/6+5/6=6/6=1

课后反思: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页上的例3、例4“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二十三中的第6~10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数减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减法。

四、教学难点: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基本算理。

五、教学用具:圆形板。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出示填空卡片,学生口答。

4/6是( )个1/6 1是( )个1/10

8/9是( )个1/( ) 3/8是( )个( )/( )

2、口算说出得数。

2/4+1/4= 3/8+5/8= 2/7+3/7=

1/6+4/6= 5/10+4/10= 8/9+1/9=

(二)、新课。

1、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读题,然后贴出例3的,图示,说明题意。标出已知条件。然后提问:“要求还剩多少米,应该怎样列式?

板书:9/10-6/10=

提问:“9/10里面有几个1/10?6/10里面有几个1/10?那么9个1/10减去6个1/10还剩几个1/10?”3个1/10是多少?”

学生解答后,师再提问:减法计算前后分母变了没有?为什么没变?

2、教学例4。

师生一起操作后,讨论:

(1)从“1”里面去掉3/8,看剩下多少?

(2)该怎样列式计算?结果该怎样写?

3、作业设计:“做一做”的第1、2题。

学生把结果填在书上,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的第6、7、8、9、10题。学生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课外实践:看图画线算出结果,并在结果中画上阴影部分,最后写出横式,剪几张等大的长方形纸片,画一画、算一算。

板书设计:

简单的分数减法

例3 9/10-6/10=3/10

例4 1-3/8=8/8-3/8=5/8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第11~16题。

二、教学目标:巩固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运用所学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四、教学用具:投影片。

五、教学步骤:

(一)、复习。出示图片,让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

( )+( )=( ) ( )+( )=( )

(二)、课堂练习。

1、口算练习二十三的第11题。

2、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2题。教师巡视,注意查看学生填写得是否正确。

3、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巡视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4、15题。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5、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6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3、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页第1~3题,练习二十四第1~4题。

二、教学目标:对本单元所学的分数知识加以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对本单元所学的分数知识加以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四、教学步骤:

(一)、整理和复习。

1、师在黑板上贴出整理和复习第一题的图,指名说出图中涂色部分是多少,然后让同桌两名学生互相说一说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2、学生独立做整理和复习第2题后集体订正。

3、做第3题。做后集体订正,注意说是怎样想的。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题。先让学生把分数写在书上,然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十四的第2题。学生在书上填写后集体订正。

补充练习:3/4是( )个 1是( )个1/10 6/9是6个( )3、口算练习。

2×5+4= 3500÷5= 23×3= 1500÷3=

8×8+7= 40×2= 2400÷3= 320×3=

9×7+4= 4600÷2= 800×4= 100÷2=

6×2+9= 3000÷6= 420÷7= 3000÷3=

3、做第3题。注意说出是怎样比较的。

4、做第4题。学生自己做,然后集体订正,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思考第90页的思考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页上的所有内容。

二、教学目标:对本单元所学的分数知识加以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三、教学步骤:

1、出示题目:

小兔买了9/10米花布,做衣服用了6/10,还剩多少米?

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根据分数的意义理解算理。

2、 4/6是( )个1/6 1是( )个1/10

8/9是( )个1/( ) 3/8是( )个( )/( )

3、口算说出得数。

2/4+1/4= 3/8+5/8= 2/7+3/7=

1/6+4//6= 5/10+4/10= 8/9+1/9=

1-3/8= 1-2/9= 3/8-1/8=

4、做第91页上的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质疑问难,总结全课:

本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收获了哪些?(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

6、课外实践:看图画线算出结果,并在结果中画上阴影部分,最后写出横式,剪几张等大的长方形纸片,画一画、算一算。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面积”的意义。

2.清楚地认识常用的三个面积单位。

3.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4.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5.通过比较,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

6.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的进率。

1.面积和面积单位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93页的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正确地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三、教学重点:认识“面积”和中“面积单位”。

四、教学难点:建立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教学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

像课本封面、黑版面、铅笔盒盖的面、桌面等物体的表面(板书:表面)。

2、认识平面。

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指名学生摸一摸它们的表面,师学生感知它们的平面图形(板书:平面)。

3、认识围成的图形(是封闭的图形)。

4、认识表面和围成的平面的大小。

5、教学归纳面积的含义(学生自学后,投影出示结论: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

1、用重叠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刚才同学们一眼看出黑板的面积比课桌的面积大。

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

2、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出示书上的图形让学生亲自动手数一数。

3、做“做一做”的第1题。

4、认识面积单位。

用观察事物的方法认识平方米、认识平方分米、认识平方厘米。

(三)、练习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2题。

2.做第94页上面“做一做”的第3题,练习二十五第3题。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知道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分米 。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页的内容及练习二十五的第4-7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面积单位,初步明确: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三、教学重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四、教学难点:搞清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1米和1平方米。

4.小结:从上面的比较我们知道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测量物体的长短要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面积要用面积单位。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三)、练习

1.做“做一做”的第1题。

2.做“做一做”的第2题。

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火柴盒面的大小 课桌面的宽

教室的高 黑板面的大小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

5.做练习二十五的第5题。

6.做练习二十五的第7题。

板书设计:

课题二、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7~98页的内容,“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二十六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三、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四、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让学生举例说一说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说一说学过了哪些面积单位,用手势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

3、出示方格图让学生很快说出下面图形的面积。

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的操场面积,用一平方米的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地拼摆,可行吗?

(不可行)今天我们来研究科学地计算方法。

(二)、新课

1、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动手操作,弄清基本关系:每排个数、排数与总个数的关系。想象操作,弄清过渡关系:长与每排个数、宽与排数的关系。

2、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总结归纳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学生尝试: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它的面积是多少?同桌讨论后,列式解答,师个别辅导。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题。做题前,先让学生说一说,左图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然后让学生完成。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2题。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3题,指名学生板演。

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例 5×3=15(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8页的内容,“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六的第6-11题。

二、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地计算正方形的面积。2、通过对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迁移、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四、教学难点:理解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长方形的面积我们会算了,正方形的面积又该怎样计算呢?

(二)、新课

1、教学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出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并计算出它的面积,板书:

6×5=30(平方分米)

然后将上面的长方形长缩短,改成5分米,画出来,让学生计算出它的面积:

5 × 5 = 25(平方分米)

边长 边长 面积

提问:当长和宽都是5分米,这个图形是什么图形?长和宽变成了什么?

正方形的面积和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归纳出面积公式板书: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让学生读一遍,并把例题的算式和答案填写出来。

2、做“做一做”的习题。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二十六的第6、7、8、9题。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的第10、11题。

板书设计:

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5 × 5 = 25(平方分米)

边长 边长 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课后反思: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3.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页的内容,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七的第1、3、5、6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分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区别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引入:我们已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你知道面积和周长有什么区别吗?师生一起回忆: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二)、学生新课

出示长方形图形(图略),提问: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

周长: 面积:

(4+3)×2 4×3

=7×2 =12(平方厘米)

=14(厘米)

答:周长是14厘米。 答:面积是12平方厘米。

通过计算你能发现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吗?请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周长和面积各指什么?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集体讨论归纳:长方形的周长是指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而它面积是指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求周长计算结果要用长度单位,求面积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101页“做一做”的第1题。

2、做教科书第101页“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二十一的1~3题。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一个正方形花坛,连长20米,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 )

(2)一个正方形花坛,连长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围着花坛跑5圈,他每天早晨要跑多米? ( )

(3)一个正方形花坛,.连长20米。如果在这个花坛里种草坪,这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A.20×20=400(米) B.20×4=80(米)

C.20×20=400(平方米) D.20×4×5=400(米)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七的第5、6题。

板书设计:

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七的第6-10题。

二、教学目标: 通过面积和周长的综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不同。

三、教学用具:投影片

四、教学步骤:

(一)、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七的第6题(同桌讨论完成)

2.做练习二十七的第7题(两名学生板演)

3.做练习二十七的第8题(分组比赛)

4.做练习二十七的第9题(独立完成)

5.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0题(当面批改)

(二)、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思考练习二十七的第11*、12*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4、面积和单位间的进率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4~106页的内容,“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八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知道面积单位的进率,能够将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三、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将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四、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与思考

1、米、分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估计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

3、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4、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后,提问: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

用直尺量一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后计算出它的面积。

计算后订正,有的同学以分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

有的同学以厘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厘米,面积是1平方厘米。

想一想求的是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答案,而且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

平方厘米与平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

继续研究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用同样的方法得出: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

小结 :我们了解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又知道了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出示例3,学生读题后,集体讨论得出: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所以,25平方分米就是25个100平方厘米。

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

练习:

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6平方米=( )平方分米

(三)、作业设计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八的第1~3题。

2、填空。

2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24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2平方米=( )平方分米

3、一张写字 台的长是13 分米,宽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厘米?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理解了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学会运用进率,把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同学们学得很好。

(四)、作业:练习二十八的第4题。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平方分米

例3 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106页的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二十八的第5-10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

四、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二)、新课

1.教学例4。

让学生看书上的例题,指名学生读题后提问:

已知什么?求什么?这个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20×55=6600(平方厘米)

6600平方厘米=66平方分米

答:面积是6600平方厘米,合66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的做一做。

(三)、练习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

3.做练习三十的第7题。

(四)、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8-10题。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120×55=6600(平方厘米)

6600平方厘米=66平方分米

答:面积是6600平方厘米,合66平方分米。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课题三:混合练习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二十八的第11-15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与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练习法

四、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二)、混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八第12题。

500厘米=( )分米 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因为10厘米=1分米,500厘米里有50个10厘米即50分米,所以500厘米=50分米;因为1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500平方厘米里有5个100平方厘米,即5平方分米,所以500平方厘米=5平方分米。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3题。

3.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4、15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5 士地面积单位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土地面积单位:公顷(课本110页练习二十九第1题)。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地测量和观察,知道公顷有多大。

三、教学步骤:

( 一)、复习

1.我们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l平方米有多大?

(1平方米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1平方分米呢?1平方厘米呢?

3.填空。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7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让学生说说这些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今天我们学习较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它用在计算农场、森林、湖泊等面积上。

板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 二)、新课

1.认识1公顷有多大。

(1)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关系:

(1)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关系: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00平方米,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100×100=10000平方米)

告诉学生10000平方米就是1公顷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2)实地测量认识1公顷。

①首先教师要讲清楚实地测量的目的和测量的步骤。

②带领全班学生,拿着标杆(四根)和皮尺到操场站队。

②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拿皮尺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④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这个正方形土地四周,看看这

100平方米有多大?

②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00平方米,100个这么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你们想一想,一公顷有多大。

⑥已知1公顷=10000平方米,那么

2公顷=(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顷

学生回答后继续上课。

(三)、课堂练习

1.由2个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告诉大家。

①教师把测量的结果板书:

教室长( )米,宽( )米

②让学生计算―下,教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只取整数,大约50平方米)

③问:1公顷相当于多少间教室?(大约200间)让学生计算,教师引导。

(四、家庭作业

练习二十九第1题,让学生分成小组,自带皮尺或绳子进行测量和计算。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土地面积间的换算及实际应用(课本110页练习二十九2―7题)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能熟练地进行平方米和公顷的换算。

三、教学步骤:

( 一)、复习

1.计算土地面积的常用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填空。

4公顷=( )平方米

900000平方米=( )公顷

板书课题:土地面积间的换算及应用

( 二)、新课

1.教学例题。

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①说说这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公顷是什么单位?(土地面积单位)

③怎样求果园的面积呢?

(板书250×120=30000平方米)

④已知10000平方米=1公顷,30000平方米等于多少公顷?

(30000平方米=3公顷,检验写出答语)

2.练习。

(1)2公顷=(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顷

(2)一块边长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 三)、课堂练习

练习三十三第2题。

练习三十三第3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练习三十三第4题。先求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再换算成公顷。

( 四)、家庭作业

练习三十三第5、6、7题。

第5题先求边长,后求面积,再换算成公顷。

第6题,先求面积,再换算成公顷,最后求施化肥的千克数。

第7题先求面积,再换算成公顷,最后求每公顷产小麦的千克数。

板书设计: 土地面积单位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0000平方米,也是1公顷

例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顷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两个相邻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迸率(课本111页练习二十九第8―13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计算大面积的土地用平方千米作单位,掌握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及换算。 三、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填空。

9公顷=( )平方米

400000平方米=( )公顷

90公顷=( )平方米

4000000平方米=( )公顷

2.一个长方形林场长360米,宽250米,这个林场有多少公顷7

计算土地面积常用平方米和公顷作单位.但在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需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板书课题:认识平方千米及两个相邻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二)、新课

1.认识平方千米。

(1)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上地面积是多少?

1000×1000=1000000平方米

教师讲解1×1=1平方千米

即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指出计算大面积土地需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2)l平方千米也叫做1平方公里。

告诉学生我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公里。

2.两个相邻的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车及换算。

(1)想一想,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顷?

引导学生想:因为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2)引导学生看课本137页“土地面积进率表”观察相邻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问的进车。

①平方米与公顷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②平方米与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③公顷与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3)指导朗读“土地面积进率表”。

( 三、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九第9、10、12题。

第12题要引导学生把公顷数换算成平方米数,再求宽。

(四)、家庭作业

练习二十九第8、11、13题。

第8题要求学生自己去了解本区或本乡面积,去调查实践。

课后反思: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6、实际测量

课题一:在地面上测量直线和测量距离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4~115页上面的内容及“做一做”和练习三十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着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

三、教具学具准备:标杆、卷尺、测量绳若干。

四、教学步骤: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室外进行,主要是学习怎样测定直线和测量距离。

(一)、在地面测量相距较近的两点间的距离

老师因地制宜指定一个距离(大约二、三十米),可以选择两棵树,也可以选择两根柱子,或者放两块砖让学生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

“怎样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测量距离比较近的两点间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者测绳测量,让两名学生先用卷尺测量,在用测绳量一下。

(二)、测量相隔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教师:当要测量距离比较远时,如果还用卷尺或测绳测量,只能分段测量,但是这样测量可能出现曲折,测量的精确度会受到影响,所以,当需要测量相隔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一般来讲,要先测定直线,然后再沿直线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1、教师示范,测量大约50米的距离,

2、让学生按照课前分配好的场地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三)、作业设计

1、做教科书第115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在校园内确定两个点,插上标杆

“现在要测定标杆所在点之间的距离,首先要做什么?”

“怎样测定直线?”让3个学生测定,其他学生帮助检查

“测定直线以后,还要做什么?”让2个学生用卷尺或测绳量出两点间的距离。

2、做练习三十第1题

(四)、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2、3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课题二:步测和目测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5页例1和116页例2,完成第11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4~6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步侧和目测的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卷尺或测绳

四、教学步骤: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用工具测定直线和测量距离,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候没有测量工具或者对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精确时,也可以用步测或目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进行步侧和目测。

(一)、在教师教学步测

教师:步侧就是人走步然后通过所走的步数计算一段距离的长度的方法,这实际上是以步代替工具进行测量。

1、测定走一步的长度

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通常是先量出几十米的距离,在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在这一段路上走三四次,记住每一次的步数,然后算出平均每次走多少步,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教学第115页例1,让学生读题,再提问:

”这道题先要求什么?”

“求出走相距50米的两点间的平均步数以后,再求什么?”(平均走一步的长度)让学生口头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2、步测两地间的距离

让学生看书116页的例2,读题,指名计算。

(二)、在室内教学目测

教师:测量一段距离,除了步测以外还可以目测,目测就是指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再没有测 量工具,或者对测量结果要求不很高时,可以用目测,还有些特殊情况如士兵射击和投弹也常用目测。

让学生看书116页下面的图,教师说明:这是一幅实物参照图,图上给出的是相隔200米、500~600米、700~800米处人的大小、轮廓,一般来讲,在相距200米的地方能看清人的脸,在相距500、600米的地方能看清人的轮廓,在相距七八百米的地方只能看出是人但轮廓已看不清楚了。

(三)、在室外实地步测

教师指定一段距离,学生步测,师生检查看谁测量的比较准确。

(四)、在室外实地目测

(五)、作业设计

做练习三十的第5、6题,学生分组练习

(六)、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4题

课后反思: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课题三:实地测量距离练习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7页上面的练习三十的第4~7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着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在生活中能实你际应用会计算测量结果。

四、教学步骤:

1、完成练习三十第4题

指名读题,其他学生思考,采取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2、完成练习三十的第5题

3、完成练习三十的第6题

4、完成练习三十的第7题

鼓励学生几人合作学习测量

5、作业

6、家庭作业

步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5.整理和复习

课题四: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118页上第1-3题,练习三十一第1-6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与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练习法

四、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二)、复习步测和目测的概念。

1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先做什么?在做什么?

2.进行步测时需要先知道什么?怎样才能知道。

(三)、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概念。

2.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

(四)、复习长正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课题五: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119页上第1-3题,练习三十一第6-9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与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练习法

四、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小组讨论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公顷=( )平方米

1平方千米=( )平方米=( )公顷

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

(二)、复习步测和目测的概念。

1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先做什么?在做什么?

2.进行步测时需要先知道什么?怎样才能知道。

(三)、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概念。

2.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

(四)、复习长正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五)、混合练习

1、做练习三十一的第6题

2、做练习三十一的第7题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8题

4、做练习三十一的第9题

第六单元:总复习

第一课时:复习亿以内的读写

2005年 月 日

一、复习内容:课本第122页亿以内数的读写(总复习1、2 题。)

二、复习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十进制计数法、改写与省略、三、读法和写法,能够正确、熟练的读写亿以内的数。

四、复习重点:亿以内数的读写。

五、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六、复习过程:

(一)、出示整数数位顺序表。

1、讨论:

(1)整数数位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你能从个位起依次说出各个数位吗?

(2)从小到大,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为什么叫十进制计数法?

(3)每几个数位是一级?每一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 二)、亿以内的数。

1、读出下面各数。

268503读作 : 。

40070500读作 : 。

20510083读作 : 。

9030201读作 : 。

2、小结:读数的时候,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读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读法,只要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的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亿以内数的写法。

八百四十万九千写作: 。

五千零三万零三十写作: 。

九十一万零二十八写作: 。

学生写数后,要求个别说出含有两级数的写数法则。

小结:亿以内数的写法,也要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四)、把下列各数该写成“万”作单位的数。

3060000 15840000 50200000 30050000

学生改写后,指名说说是怎样改写的。

小结:把整数该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末尾去掉四个零,在后面写上一个“万”字。

(五)、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807000 564387 2306075 296432吨

小结:把一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要看看省略的数最高位是几。如果省略数的最高位的数是4或比4小的数,就把尾数都省去;如果尾数最高位的数是5或比5大的数,把尾数省去后,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六)、作业。

总复习的第1、2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亿以内数的加、减法

2005年 月 日

一、复习内容:课本第122页总复习第3―5题。

二、复习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亿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加、减法的速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复习重点:亿以内数的加、减法。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五、复习过程:

(一)、加、减法的一些速算法

联系总复习的第3题,让学生口算后,再要求说出速算方法。

480+130 62万+18万 254+99 730―460

50万―7万 876―298 425+123 456万―214万

小结:在计算加、减法的时候,如果加数或减数接近整百、整千的,把它们先看作整百、整千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注意:做加法速算时,多加的要减去,少加的要加上;做减法速算时,多减的要加上,少减的要在减。

(二)、笔算加、减法。

1、笔算加法。

总复习第4题的前面两个小题。

31525+9483 6328+976+5418

全班练习,指名板演,然后让学生说出笔算加法的方法。

小结:

亿以内数的加法与万以内数的加法一样,也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10向前一位进1。

2、笔算减法。

总复习第4题的后面两个小题。

86509―4736 73654―8489―9287

全班练习,指名板演,让后让学生说出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小结:

亿以内数的减法与万以内数的减法一样,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被减数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三)、计算并且验算。

273654+58928 730000―56432

让学生笔算后,再要求用珠算验算。

小结:

加、减法的验算方法除了用珠算验算外,还可以用加、减法验算,即加法的验算方法,可以用加法验算,把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再加一次,或者把两个加数的和减去其中的一个加数的减法验算;减法的验算方法有两种:把差与减数相加,看是否等于被减数或者把被减数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

(四)、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讨论:

(1)加法的三个关系式是什么?

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另一个加数=和―一个加数

(2)减法的三个关系式是什么?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2、练习。

联系总复习第5题,让学生独立求出未知数x。

x+732=1458 x―194=283 987+x=1986 549―x=245

小结:要求未知数x必须明确x在算式中是什么数,根据什么关系来求,算出得数后再加以验算。

(五、作业。

练习三十二的第1―3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复习三位数乘、除法

2005年 月 日

一、复习内容:课本第123页的6―8题。

二、复习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计算法则,熟练运用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三、复习重点:三位数乘、除法。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五、复习过程:

(一)、口算。

总复习的6题。

70×600 12×400 80×5×6

4500÷500 6300÷300 3600÷5÷8

1、 讨论:

(1)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该怎么口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

(2)乘、除法的简便算法有几种?

①乘法的简便算法是一个数连续成一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把一个数乘以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

注意:运用时应注意连乘式中的两个一位数相乘的积是否得整十数,以及怎样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使计算简便。

②除法的简便算法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改成除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除以两位数,改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

注意:运用时应该注意两个一位数相乘的积是否得整十数,以及怎样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连除,使计算简便。

(二)、列竖式计算,并且验算。

总复习第7题

158×476 297×206 248×450

87535÷427 92000÷340 78030÷289

1.让学生独立完成三道乘法算式。

(1)指名说出三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小结:

三位数乘多位数,跟两位数乘多位数一样,先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被乘数,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然后把三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末位要和那一位对齐。

(2)指明说说乘法的验算方法。

小结:

要验算乘法算得对不对,可以用交换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来验算。

2.让学生独立完成余下的三道除法算式。

(1)指明说说除法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

小结:

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也是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但与除数是两位的除法有不同之处,除数是三位数,要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被除数的前四位。

(2)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的验算方法。

小结:

要验算除法算得对不对,只要用商和除数相乘看是否等于被除数的方法。

(三)、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总复习第8题。

x×35 = 1435 820×x = 25420 x÷64 = 80

2142÷x = 17

1.指名说出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几个关系式。

2.让学生独立解答上面几道题,指明说说分别根据什么计算的。

(四)、乘、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估算。

1.估算下面各题。

298×61 3500÷52 403×38 6420÷79

2.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小结:

(1)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不但要省略被乘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还要省略乘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然后再用这两个近似数相乘。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有两种情况:①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大,就把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②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小,就省略左起第二位后面的尾数,然后求出两个近似数的商。

注意:除数都是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

(五)、作业。

练习三十二的第4―5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复习土地面积单位和分数

2005年 月 日

一、复习内容:课本第123页的总复习9―12题。

二、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熟记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正确地进行换算。

2.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熟练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三、复习重点:土地面积单位和分数。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五、复习过程:

(一)、面积单位。

1.一般物体的面积单位。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40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9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1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土地面积单位。

总复习第9题。

8公顷=( )平方米 4平方千米=( )公顷

30000平方米=( )公顷 9000000平方米=( )平方千米

3400公顷=( )平方千米

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小结:一般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而相邻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进率也是100。

(二)、分数的初步认识。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

(略)

2.计算

3/5+1/5 5/7-2/7 4/9+1/9

1-2/3 1/6+5/6 7/8-4/8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分数的加减法。

(三)、作业。

练习三十二的第6―8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应用题复习

2005年 月 日

一、复习内容:课本的综合复习,练习三十二的第9―12题。

二、复习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和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

三、复习重点:应用题。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五、复习过程:

(一)、口答解题思路,列出综合算式。

1`少先队员为幼儿园做小红花,6人做96朵,照这样计算,15人做多少朵?

要求15人做多少朵,先要求出

列式是:

2.有一本书210页,小明4天看了60页,照这样计算,看完这本书需要多少天?

要求看完这本书需要多少天,先要求出

列式是:

3.修路工人4天修路92米,照这样计算,6天可以修路多少米?253米路要修多少天?

要求6天可以修多少米,253米路需要修多少天,都是先要求出

列式是:

(二)、出示:木工组4天做了20块小黑板,照这样计算,12天可以做多少块小黑板?做80块小黑板要用多少天?

1.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2.怎样列式计算?

20÷4×12=60(块) 80÷(20÷4)=16(天)

3.比较两个问题解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复习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先由总数和对应数的份数求出每份数。求出单一量后,再用乘法求出几个单一量的是正归一问题;用除法求出另一个总数里包含几个这样单一量的是反归一问题。

(三)、根据条件,写出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水果店运来梨和苹果各8筐,每筐梨重40千克,每筐苹果重35千克。

1.40×8表示

2.35×8表示

3.40+35表示

4.(40―35)×8表示

5.(40+35)×8表示

(四)、根据应用题,先写出与问题直接有关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在写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一列火车3小时行2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行多少千米?

数量关系式是 先算 再算

2.新光电影院原有座位36排,现在有座位40,每排有38个座位,扩建后增加了多少个座位?

数量关系式是 先算

再算

(五、根据算是把应用题补充完整。

1.利民机械厂用4台机器生产零件160件。照这样计算,?160÷4×8

2、五年级同学为绿化校园,12人种60棵树,照这样计算, ?120÷(60÷12)

(六)、分析解答下面各题。

1.工程队修一段路,原计划每天修45米,8天可以修完,实际只用了6天就修完了,实际每天修几米?

2.工程队修一段路,原计划每天修45米,8天可以修完,实际每天修60米,实际几天修完?

3.某工厂计划生产机器零件24000个,已经生产了18600个,其余的每天生产270个,还需要多少天完成任务?

4.建筑工地用5辆大卡车运砖,每辆汽车每次运3200块,运了20次,一共运了多少块砖?

5.工厂计划生产1200台机器,已经生产了600台,余下的任务要在24天完成,平均每天应该生产多少台?

6.农具厂要制造27540部小型农具,计划每天生产255部,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15部,完成这项任务实际要用多少天?

(七)、作业。

练习三十二的第9―12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上一篇: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文艺演出主持词下一篇:《夜行黄沙道中》电子白板应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