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古诗文背诵(精选11篇)
1.九年级上册古诗文背诵 篇一
四年级上背诵内容: 1.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2.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4.观沧海 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5.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愿望《食指诗集》
我曾经有一个美好的愿望 把秋天的原野裁成纸张 用红的高粱,黄的稻谷 写下五彩斑斓的诗章 可是没等收完庄稼 我的手稿已满目荒凉 只在狂暴的风雪过后 白纸上才留下脚印数行
7.老马
作者: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8小童话
邵燕祥
在云彩的南面, 那遥远的地方, 有一群树叶说: 我们想像花一样开放。有一群花朵说: 我们想像鸟一样飞翔。
有一群孔雀说: 我们想像树一样成长。
9海上的风
海上的风是花神,她一来,就绽开万朵浪花…… 海上的风是琴师,她一来,就奏出万种歌声…… 海上的风是大力士,他一来,就送走万片渔帆…… 海上的风是狮子,它一吼,就掀起波浪滔天……
10.什么是好孩子
好孩子的两眼,装着十万个为什么,月牙似的小嘴,常把大人们问倒。好孩子的大脑,会旋转出千万个古怪,总想把这些古怪,变成现实中的美好。
好孩子的两手,会弄出许多新花样,能让坏了的闹钟,重新唱出动听的小曲。
有时,好孩子也会拍着脑瓜:
“哇,这道题太难,太难!” 却从来不肯停止
向上攀登的两脚。
11.《笠翁对韵》五微、六支
五 微
贤对圣,是对非。觉奥对参微。鱼书对雁字,草舍对柴扉。鸡晓唱,雉朝飞。红瘦对绿肥。举杯邀月饮,骑马踏花归。黄盖能成赤壁捷,陈平善解白登危。太白书堂,瀑泉垂地三千尺;孔明祀庙,老柏参天四十围。
戈对甲,幄对帏。荡荡对巍巍。严滩对邵圃,靖菊对夷薇。占鸿渐,采凤飞。虎榜对龙旗。
心中罗锦绣,口内吐珠玑。宽宏豁达高皇量,叱咤暗哑霸主威。灭项兴刘,狡兔尽时走狗死;连吴拒魏,貔貅屯处卧龙归。
衰对盛,密对稀。祭服对朝衣。鸡窗对雁塔,秋榜对春闱。乌衣巷,燕子矶。久别对初归。天姿真窈窕,圣德实光辉。蟠桃紫阙来金母,岭荔红尘进玉妃。霸主军营,亚父丹心撞玉斗;长安酒市,谪仙狂兴换银龟。
六 鱼
羹对饭,柳对榆。短袖对长裾。鸡冠对凤尾,芍药对芙蕖。周有若,汉相如。玉屋对匡庐。月明山寺远,风细水亭虚。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内五车书。疏影暗香,和靖孤山梅蕊放;轻阴清昼,渊明旧宅柳条舒。
吾对汝,尔对余。选授对升除。书籍对药柜,耒耜对耰锄。参虽鲁,回不愚。阀阅对阎闾。诸侯知乘国,命妇七香车。穿云采药闻仙犬,踏雪寻梅策蹇驴。玉兔金乌,二气精灵为日月;洛龟河马,五行生克在图书。
欹对正,密对疏。囊橐对苞苴。罗浮对壶峤,水曲对山纡。骖鹤驾,待鸾舆。杰溺对长沮。搏虎卞庄子,当熊冯婕妤。南阳高土吟梁妇,西蜀才人赋子虚。三径风光,白石黄花供杖履;五湖烟景,青山绿水在樵渔。
2.九年级《数学》上册的五个缺陷 篇二
笔者在使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数学》上册(2009年3月第2版,2011年6月第三次印刷)的过程中,发现该书有五个缺陷,简介如下,与同行商榷,供使用该册教科书的老师们教学过程中参考。一、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要引导学生理解此题大约需要25分钟左右,很难完成新课的学习任务,且有牵强附会之嫌,只为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已,应该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生活问题引入更好。二、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中,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过程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问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也是对初中阶段列方程(组)解实际问题的概括和总结。该册课本的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中,先后以问题和探究的形式,展示了五个典型实际问题的分析过程,在分析过程中浓墨重彩,每个题目几乎用了一个版面,边分析边填空,探究结束;在解题过程中惜墨如金,没有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虽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补充了解题过程,强调了必要的解题格式和步骤,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遗忘的,想复习一下解题过程,到哪里去找? 由于初中生的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初中数学课本不光是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启迪智慧的引路者,而且是初中學生学习巩固“旧”知识的备忘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典范例。建议该书再版时在《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中的探究1、探究2、探究3的分析结束之后,给出规范的解题过程,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列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经典范例,便于学生构建列方程(组)解方程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为初中阶段的构建方程(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画上圆满的句号。 类似的缺陷,也存在于九年级《数学》下册《26.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中,只有占一个多版面的分析过程可供参考,缺少经典的解题过程范例。三、学生易犯的错误出现在教科书中该书第86页推导证明“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的过程中,角的记法有错,对照“同理”分析,以点B和点D为顶点的角各有三个”。类似的错误使粗心大意的学生易犯的,出现在教科书中,实在是不应该。四、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习题答案出错该书第114页练习中的2题的正确答案是62.8㎡,而该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给的答案是628㎡,出错原因有多种可能,教师要是按照这个答案批改,肯定会错杀一大片,教师的脸面何在?五、习题中的关键词用错,为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制造了麻烦。无误。习题的匹配应该以大多数学生能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技能,来独立完成为佳。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浅见,与人教社的编辑和同行进行商榷,愿我们的初中数学教科书,在不断修改中完美无瑕。
3.九年级上册古诗文背诵 篇三
内容预览:
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惜时劝学)。
写法有何特点?
以景寄情,由情入理。
野 望王 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薄暮望,” 点明时间 、地点 、事件 。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本诗写景有特色?
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本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首联“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
、尾联情景交融,请分析。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思乡怀亲之情和前路茫茫欲归不得的愁绪。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B)“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品味“蒸”与“撼”。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后两联一语双关,请分析。
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解释下面的词浯。(2分)①历历:分明可数;②乡关:故乡。
(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日暮怀归之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送 友 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颔联写送别之事。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秋”“愁”难离,马致远有 , 。王绩有 , 。
、“晴空一鹤排云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秋日晴空中,一鹤凌空而去,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画面积极乐观。
、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行独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首联中“惬”意为 ;颔联中“迷”指 。
、颔联中“改”与“迷”妙在哪里?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闲适自得,愉悦欣喜,热爱大自然。
、本诗中与“鸟鸣山更幽”意境相类似诗句是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宋 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从表达方式上看,上片写景,描绘清新明丽的春景,流露出词人 心情。下片议论,表达出词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同为《浣溪沙》,晏殊却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感伤。(感时伤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4.九年级上册古诗文背诵 篇四
一、通假字(1)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3)余挐一小舟:挐(ráo)通 “桡”,持引申为撑、划。二词类活用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3. 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4.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5. 名之者谁 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6. 自号曰醉翁也 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7.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8. 至于负者歌于途 歌:歌曲,名词作动词,唱歌。
9. 杂然而前陈者 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10. 太守宴也 宴:设宴,名词作动词11、大雪三日 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12、拥毳(cuì)衣炉火 名词作动词,带着炉火13、是金陵人,客此 名词作动词,客居 14、与余舟一芥 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三、古今异义词 例句 | 古义 | 今义 | 例句 | 古义 | 今义 |
余强饮三大白 | 杯(酒) | 一种颜色 | 气象万千 | 景象 | 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
野芳发而幽香 | 开放 | 散发 | 微斯人 | 如果没有 | 细小 |
醉翁之意不在酒 | 情趣 | 愿望,心愿 | 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 | 高处和低处的森林 | 上面和下面 |
(6)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2.判断句:(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 (4)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5)庐陵欧阳修也。
3.省略句:
(1)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五、一词多义
属:(1)隶属、归属(司合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2)类,种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忠之属也)(3)相类似(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4)部下(召令徒属曰)《陈涉世家》(5)同“嘱”,嘱托,嘱咐(属予作文以记之)(6)(zhǔ)连接(属引凄异,空谷传响)胜:(1)取胜,胜出、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2)优美、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状)(3)忍受,能承受、禁(高处不胜寒/驴不胜怒)(4)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隆中对》)(5)胜利(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陈涉世家》)通:(1)通过(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2)通晓、掌握(未能通习吏事《上枢密韩太尉书》)(3)顺利、顺畅(政通人和《岳阳楼记》)(4)整个(通计一舟《核舟记》)(5)通报、传达(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世说新语·孔融展辩才》)(6)贯通(中通外直《爱莲说》)(7)通向,连通(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具:(1)同“俱”,全/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2)具有,具备(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3)准备饭食或酒席(故人具鸡黍)《过故人庄》
(4)准备(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活板》(5)详尽(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去:(1)走开,离去(一狼径去/则有去国怀乡)(2)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3) 除掉(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会
(1)适逢,正赶上(会宾客大宴)《口技》
(2)会合,聚合(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3)聚会(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必然,一定(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5)领会,理解(每有会意《五柳先生传》)(6)定将 (会挽雕弓如满月/会当凌绝顶)国:(1)国家(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2)国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3)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也)(4)国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2)回去(太守归而游人从)《醉翁亭记》(3)聚拢(云归而岩穴暝)《岳阳楼记》(4)回来(朝而往,暮而归)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颓然就醉)(2)完成(自是指物作诗立就)(3)亲近,观赏(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2)使……快乐(窈窕淑女,钟鼓乐之。)(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2)靠近,这里是“…旁”的意思(临溪而渔)(3)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穷:(1)极(穷冬烈风《送东阳马生序》)(2)走到尽头(欲穷其林《桃花源记》)(3)贫困,贫乏(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停止(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5)无尽,无限。指空间没有边际或尽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6)无尽,无限。指事物没有穷尽(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7)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 意:(1) 心情(意少舒《口技》)(2)神情、态度(意暇甚《狼》)(3)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4)企图,想要(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狼》)(5)心绪(望西都,意踌蹰《山坡羊·潼关怀古》)作:(1)振作(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2)奋起,有所作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写(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4)兴建(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5)劳作(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起(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7)像……那样(马作的卢飞快)绝:(1)断、断绝(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2)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3)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4)极点(以为妙绝《口技》)(5)停止,消失(湖中人鸟声俱绝《湖心亭看雪》)(6)极高的,陡峭的(绝巘多生怪柏)(7)极(奇山异水,天下独绝)(8)尽(虽杀臣,不能绝也)更:(1)名词:夜里计时单位(是日更定矣)(2)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3)互相(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周处》)(4)再、又(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5)动词:改变,更换(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6)重新(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7)副词:gèng,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余:(1)剩下的、留下的(余寒犹厉《满井游记》)(2)第一人称,我(余强饮三大白而别(3)多余(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4)不尽,无穷(余音袅袅/一弹再三唱,慷慨有余哀(5)其余,其他,以外 (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祢衡转》)(6)多,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强:(1)尽力、竭力(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2)有余(赏赐百千强《木兰诗》)(3)勉强(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墨池记》)(4)强悍(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周处》(5)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隆中对》)(6)通“僵”,僵硬(项为之强《童趣》)
六、重点虚词
以:(1)属予作文以记之(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之:(1)属予作文以记之(2)前人之述备矣(3)先天下之忧而忧(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5)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而:(1)而或长烟一空(2)然则何时而乐耶(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4)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6)朝而往,暮而归(7)杂然而前陈者(8)野芳发而幽香(9)水落而石出者于:(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4) 行者休于树
六、重要文言实词10 岳阳楼记
1、百废具兴:废,这里指荒废的事业。具,通“俱”,全,皆。兴,复兴。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增,扩大。制:规模。3、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嘱咐。作文,写文章。以,用来,连词。记,记述。4、然则北通巫峡:然则:虽然如此,那么。5、连月不开:开: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6、薄暮冥冥(míngmíng):薄,迫近。7、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萧然,萧条的样子。感极,感慨到了极点。而,表示顺接。者,代指悲伤感情,起强调作用。8、何极:哪有穷尽。何:怎么。极:穷尽。9、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退”,对应“处江湖之远”。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这样。退:不在朝廷做官。10、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其:指“古仁人”。而,顺承。必:一定。11、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那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11 醉翁亭记
1、环:环绕。2、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而:表并列。3、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4、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然:……的样子。5、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6、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7、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领会。寓:寄托。9、林霏开:开:消散,散开。10、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11、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发:开放。幽香:名词作动词,散发香味12、佳木秀而繁阴:秀:茂盛,繁茂。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13、临溪而渔:临:靠近,这里是“……旁”的意思。渔:捕鱼。14、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15、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16乐①其乐②: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
11 湖心亭看雪
1、湖中人鸟声俱绝:俱:都。绝:消失。2、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开始。3、拏:通“桡”,撑(船)。4、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全或都,一概。5、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6、拉余同饮:拉:邀请。7、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8、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9、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10、及下船:及:等到。1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更:还。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本文为痴迷。
5.九年级上册古诗文背诵 篇五
[南宋]杨万里 [唐]罗隐 [唐]李白
篱落疏疏一径深, 不论平地与山间, 朝辞白帝彩云间,
树头花落未成阴。 无限风光尽被占。 千里江陵一日还。
儿童急走追黄蝶,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两岸猿声啼不住,
飞入菜花无处寻。 为谁辛苦为谁甜。 轻舟已过万重山。
《绝句》(61页) 《鹿柴》(72页) 《游子吟》(92页)
[唐]杜甫 [唐]王维 [唐]孟郊
两个黄鹂鸣翠柳, 空山不见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一行白鹭上青天。 但闻人语响。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窗含西岭千秋雪, 返景入深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门泊东吴万里船。 复照青苔上。
《江雪》(118页)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119页)
[唐]柳宗元 [唐]刘长卿
千山鸟飞绝, 日暮苍山远,
万径人踪灭。 天寒白屋贫。
孤舟蓑笠翁, 柴门闻犬吠,
独钓寒江雪。 风雪夜归人。
必背课文段落总结:
1、《大海的歌》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吹泡泡》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14、《庐山的云雾》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15、《锡林郭勒大草原》背诵第二自然段。
2 7、《一个小山村的故事》背诵第一自然段。
6.古诗文背诵的现状及对策 篇六
在新课程体系中,除了必修选修课本以外,还配有一套精美的早读本,如《微尘》《泥土的芬芳》等,可是它们都被束之高阁。是什么原因让师生都不亲近这些好文章呢?原因就在于这些文章都不在考试(尤其是高考)的范围内!但必考的古诗文却在早读中周期性地出现,而且教师大多采用先读后默、再读再默的方式,一来二去,三番五次,不倒背如流,誓不罢休!有些课文和句子,反复地读、默、背竟达几十遍之多!
一、过度背诵古诗文的缺陷
1.失衡
背诵的目的绝不仅是为了在语文考试中拿分,它至少应包括在熟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材料、积淀思想、丰富语言、感知技巧,从而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然而,对照一下现行高考的必背篇目,就会发现教师指定的背诵内容大多是“芝麻”,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背诵范围,大大降低了背诵记忆的效率,使阅读背诵的多样性严重失衡。其后果就是,除了要考试默写的语段外,学生日渐冷落其他美文,对报刊上的佳作更是视而不见。
2.失真
背诵若唤不起学生的兴趣,就有可能变成“死记硬背”。这种非理解性的背诵,即使会背也会很快忘记,我们称之为“假背诵”。因为考试,学生不得不背诵考试规定的内容;因为是机械读背,所以忘得也快;因为忘记得快,考试次数又多,学生不得不高频率地重复;因为长期高频率重复,记忆中枢受到抑制,记忆失真,所以导致效率低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同一个材料背诵的次数越多,出现的问题也越多。
3.失态
由于语文主观题(含作文)阅卷存在非客观性,得分的差异性首先表现在选择题和默写题上。于是,背诵古诗文俨然成了师生眼中的法宝。但是,过度地背诵古诗文,除了浪费教学资源以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公正性,阻碍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贯彻和落实。
二、解决这种现状的方法
显而易见,考纲锁定的必背课文与新课改开阔学生视野、扩展读背空间的初衷有着尖锐矛盾。
1.从考试层面上看
考纲应取消必背篇目的规定,将选修文本及名著导读纳入考试范畴,将原来的古诗文默写改为名言警句的运用。建立这种机制,必然引入自主背诵和默写,无疑可以改变上述局面。从内容上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背诵、默写课内佳篇、课外美文、时代流行语、当年的关键词等;从方式上讲,可以遵循“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的原则,命题更加灵活,引入“理解默写”“情景填空”等题型,引导学生“用心”读背,养成“在读背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背”的好习惯。
2.从教学层面上看
教师要承担控制和指导的责任。首先,要控制学生背诵的时间。古诗文的美言佳段要当堂背诵,考试之前才集中进行读背训练,时间一周。把其他时段的读背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背诵和默写;其次,要引导学生背诵的内容。教师要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读背材料,以控制读背方向;最后,要采取疏导的方法。教师应适时提醒学生背诵和默写的要诀,尽量避免机械背诵。在集中训练时,还要制定一套适合学生自主测评的标准和方法,如等级量化法,将记忆的准确度设定为A、B、C、D四个等级:一字无误为A级;1~3个字误为B级;4~9个字误为C级;10个以上为D级。按此等级标准,每周固定时间进行一次循环测试,以考查学生记忆的长效度。同时,教师还要提请学生注意集中整理、归类记忆,如整理有关离愁的诗词、名言警句、写爱国情思的诗词等。
教师都深知背诵的重要性,在新课改不断推进之际,让学生博览群书,多读多背,营造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一定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中学)
7.九年级上册古诗文背诵 篇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主题思想】
这首酬谢诗,在感慨身世,抒写在前半生怀才不遇的政治失意的愤慨中化沉郁为通达,变悲怨为乐观,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内容理解】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答: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答: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3.简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答案:诗人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并自喻,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自已对仕官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正因为这两句诗有如此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刻的哲理,所以才会成为千古名句。(意思对即可)
4.诗人用“闻笛赋”“烂柯人”这二个典故,分别有什么用意?
答案示例:“闻笛赋”怀念故友,那些被贬或被害的朋友;“烂柯人”自已被贬离京太久,这里变化很大。
5.诗歌第一、二联起什么作用?
答:写作者的坎坷遭遇,表现出无限辛酸和愤怒,实为下联张目蓄势,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尤其第二联用典贴切,表意深刻。
6.有人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被贬的苦闷之情,你怎么认为?请简要分析。
这种说法不正确,诗人虽有对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之情。但作者在困苦失意中不是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全诗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主题思想】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内容理解】
1. 这首诗中“ 无眠 ”一词照应小序中的“欢饮达旦”。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 人生 。
2.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3.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4.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最后这两句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他的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闷与惆怅,并最终发出了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道尽了千载离人之情。终于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
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
上阕中作者表现了厌倦尘世生活的倾向,“我欲乘风归去”,但思虑过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放达开阔。或,作者的感情从抑郁惆怅到乐观豁达。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朗读划分】
戍(shù)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主题思想】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阅读鉴赏】
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2.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3.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断人行”写所见,点明 ;“戍鼓”“雁声”写 ,写出 。这两句渲染了 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4.月是故乡明”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不知曾被多少人用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请问:故乡的月亮真比外面看到的更亮吗?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总是格外的明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了对亲人们的悠悠深情。
5.古代文人咏月的诗数不胜数,你能写几句吗?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
(4)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朗读划分】
晨起/动征铎(duó),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明驿(yì)墙。
因思/杜陵梦,凫(fú)雁/满回塘。
【译文】
黎明破晓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遥遥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
残月高挂苍穹,村野客店鸡鸣声声;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槲树枯叶飘落,悄然铺满静寂山路;枳树白花绽放,映亮原本暗淡店墙。
令我触景伤情,不由想起归乡之梦。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主题思想】
《商山早行》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内容理解】
1. 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3.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4.“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天色的昏暗,突出了行之“早”。
5.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路辛苦,羁愁旅思”。
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作者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表现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悲。
长沙过贾谊宅
唐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朗读节奏】
三年谪(zhé)宦(huàn )/此栖(qī)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
你被贬于此寂寞地住了三载,万古留下你可居楚地的悲哀。
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翰林。
为何明君却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怎知我对你的深情?
江山已经冷落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
【主题思想】
《长沙过贾谊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怀古诗。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内容理解】
1.颔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
颔联通过对秋草寒林和人去日斜等景象的描写,以及作者的独寻空见,渲染出一种萧条,凄怆的氛围。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表达了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际遇的慨叹,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3.联渲染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诗人独自寻觅在斜阳之下的荒草寒林间,四野无人,渲染出一片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
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
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
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
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主题思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内容理解】
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自己无最遭贬的怨愤之情。
2.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分析。
“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
3.诗句填空。
①写被贬原因的诗句:①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②本诗中表明韩愈被贬的态度和主张的诗句是: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③表明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何不惜衰朽残年的勇气的诗句:欲为圣朝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
④写为国事不惜自己的一切,却被贬却被贬的内心悲伤,瞻念前程,悲己悲国心态的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⑤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用象征手法暗示了自己艰难处境的诗句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⑥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为国除弊不惜一切的诗句是“欲为圣朝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
⑦《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诗人前路艰难,归期无期的处境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4.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5.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家何在”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马不前”写出作者心事过重、前路的艰辛。通过对前路渺茫、严峻寒冷的环境描写,与孤苦渺小的个人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前路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前途渺茫的愁思、内心无尽的难舍悲凉、忧家伤国之情。
咸阳城东楼
许浑(晚唐诗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根据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和作用。
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或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也可);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或:今昔对比)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或“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
3.《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 试从内容角度赏析。
“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社会也到了大变动的前夕。这种社会大变动的征兆,已经反映得极为明显。也是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所以作者才写出这个概括性极强又十分形象的诗句。由于自然界的变化与社会的大变动具有某些共性特点,所以它的引申意义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
4.许浑的咸阳城东楼。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
本诗开篇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内容理解】
1.赏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首句的“别”字,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
2.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与“思”同音。“蜡炬”:即蜡烛。李商隐说,过去你对我的思念就像春蚕一样,到死丝(思)才尽。如今我总是盯着祭奠你的蜡炬,哭泣如烛泪,蜡炬烧成了灰,泪才开始干涸。
3.赏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但”:只是。“云鬓”:形容女子鬓发盛美如云。(《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 古辞》:“当窗理云鬓,挂镜贴花黄。”)
不知道你现在在那里生活得怎么样?早上起来,我总在想,你是不是还是对着镜子,在那里发愁自己的云鬓要改成什么样式?你是不是也经常在夜里思念着我,想提醒我:“夜里吟咏的时候,要多披件衣服,你应该能感觉到,你望着的我这的月光也特别寒冷。李商隐写诗有个特点,善于从两个人的角度分别去表述,很多人不理解,所以解读起来很吃力,还感觉不到其中感人至深的缠绵。
4.赏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这里讲的是那个关于“刘郎”与“蓬山”的典故。“青鸟”: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信使。“殷勤”:指情意恳切深厚。“探看”:看望。李商隐应该是想象他的爱妻亡故后,可能也到“蓬山”的另一头成为仙女了。而在“刘郎”的那个故事中,“蓬山”是阻隔刘郎和他爱妻的障碍,刘郎认为蓬山远,可是李商隐现在为了爱情,有了更加积极的心态,他认为其实从这里过去也没有多少路程嘛。只不过路不好找罢了。不过我们可以麻烦王母娘娘的青鸟,帮我们去探看对方,帮我们传递消息。
行香子 树绕村庄
【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注】①陂(bēi)塘:池塘。②飏(yáng):飞扬,飘扬。
1.填空:这首词随作者的春游(游览)顺序(或游踪)展开景物描写,作者笔下的景色具有色彩明丽、生机勃发(或欣欣向荣)的特点。
2.这首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答: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切合题意,举出实例,分析具体即可)
3.词人在词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层层绿树,环绕村庄,盈盈碧波,涨满池塘。这里鲜花盛开,色彩缤纷,让人沉醉。逶迤缭绕的围墙内,茅堂隐隐,小桥流水近旁,酒旗飘扬。这里莺鸣蝶舞,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农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4.请对这首词写景的手法及其语言特点进行赏析。
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静中有动;下片侧重描摹静态景物,静景动景又相互映衬,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这首词格调轻快,语言清新、浅近。质朴自然的村野风光随着词人轻松的脚步、欢快的情绪次第展开,达到词的节奏与词人的感情之间的和谐统一。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B.词中的“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C.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D.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2.上下两阕紧扣一个“愁”字来写,这两个“愁”有何不同?
前者是“闲愁”,涉世未深的少年的做作之愁;后者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无法言说的“哀愁”。
3.这首词下片“欲说还休”采用叠句手法更真切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痛苦与孤独。
4. 词人“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是因为愁绪太多,无从说起。
5.“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
6.“而今识尽愁滋味”的“尽”有什么表达效果?
8.浅谈新课标下的古诗文背诵 篇八
【关键词】古诗文;背诵;文化熏陶;精神品格;精神底蕴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必须注重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为适应这一时代需要,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因此,如何顺利地完成背诵要求,从而打下坚实的文言阅读基础,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就成了我们当前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下面就古诗文背诵谈谈看法,就教于大家。
—、回归传统
长期以来,古诗文背诵一直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采用“读文章、析字词、译文句”的教学模式,把背诵的任务交给学生课后完成。由于古诗文应用的时代早已灰飞烟灭,古诗文本身又具有非口语特点,因而同学们对其不感兴趣,加上又没有良好的检查落实手段,因而出现考试中古诗文填空不会做、生活中看到古诗文不解意、作文中无古诗文来添文采等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他们是片面地把“背诵”理解成“死记硬背”,认为“背”只能使学生成为书呆子、废物。实际上,理解固然可以帮助记忆,但记忆同样可以促进理解,理解的东西仍然要通过“死记硬背”才能真正记牢。他们是把理解和记忆对立起来了,忽视了“背”的促进作用。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证明:“背”是学会语文的先决条件。有人曾做过一则有趣的统计:古代科举考试考生要想“金榜题名”,必须将《论语》、《孟子》、《书经》、《礼记》、《左传》等40多万字的书,全部精读背熟;此外,还要看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及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学、文学书籍等。他们并不对学生奢谈理论,而是充分地让学生模仿、积累、训练、自悟、老老实实地读、抄、默、背,一篇又一篇,一本又一本,几年之后,腹中渐富,直至最终学富五车,成名成家。古代的诸多先贤圣人,何尝不是从“背”中始步而逐步辉煌的?因此,从这一点讲,我们必须要从战略意义上,充分而合理、有效地吸取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
或许有人会疑问,光靠背诵能够落实新课标中有关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的教学任务吗?其实,新课标中强调的是它们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用法,我们不能孤立地去背解释、记术语,而应该通过诵读课文并对课文中典型例句的理解掌握后,才能达到重点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目的。而熟读成诵一批古诗文后,其词、句的一些基本用法,也都涵盖其中了。这样一来,只要看到某词某句式的时候,马上在记忆中就会现出典型的例句来。如读到《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阅读鉴赏第二单元。注:以下所举课文篇目除注明外均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怡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一句中,“曾”字怎么讲,即使课文没有注释,也马上会联想到《愚公移山》(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若孀妻弱子”,这三个“曾”字用法相同,都是加重了后面“不知”、“不能”、“不若”的否定语气,可以用现代汉语中“还”、“简直”、“竟然”等副词来表达,意思十分明显。熟能生巧以后,就没有了这种转换过程,而完全是一种应付自如的状态。久而久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表层的东西,更多的是通过语感的形式内化为语言规范。
二、明确作用
储备丰富的语言材料,是促进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无数人学习语文的实践证明,背诵古诗文对学好语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能把所诵读的语言材料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这样,记忆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反复诵读又能加深理解。同样,背诵对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也有重要作用。熟读背诵那些千锤百炼、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可逐步积累字、词、句、篇等方面的感性材料,并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转化为读、写的能力。许多同学都对作文深感头痛,其实背诵就是医治此病的良药。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人之能为文,由腹有诗书。”蚕饱食桑叶,才能吐出雪白的丝;蜜蜂广采花粉,才能酿出香甜的蜜。熟读成诵,消化吸收,作文时则意到笔随,文思泉涌,笔底生花,称心如意。巴金也说过:“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字的调子。”所以我们应要求学生抓紧时间,多读多背,对语文教材要求背诵的,要不折不扣地熟读成诵,甚至“凡是选入课本中的文言文,篇幅不太长的,均要熟读成诵,背诵全篇”(叶百丰《熟读成诵》)。
三、重视方法
理解和识记是辩证的统一。理解了的东西识记起来比较迅速和牢固。因此人们不能单纯地死记硬背而忽视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背诵。为了识记已理解的材料,应该对材料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观点、论点、论据以及逻辑结构找出来,然后以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而确切地叙述出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提纲的编写包括三个方面:①把材料分成各个组成部分;②概括每个部分的小标题或分出容易联想起该部分材料的全部内容的某一支承点,连成一个统一的联想环节;③把个别的思想、句子连成各个以一部分可以缩减需要识记的单元数量,但并不减少所识记的材料的范围。由于材料经过自己的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编制提纲,使材料获得了明确的、分成段落的有条理的形式,因此就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如《烛之武退秦师》(第二册阅读鉴赏第三单元)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纷繁,教师只要让学生理清郑国、晋国、秦国的微妙关系,精确地把握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晋秦围郑——郑伯说烛武——烛武说秦伯——晋军退兵),以及郑伯、秦君、晋文公三人的利害关系就能使学生在背诵时条理明晰、事半功倍。此为编写提纲法。
由于古诗文经常采用骈俪对偶的形式行文造句,句子结构整齐,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对,因而可以抓住每个段落的首句和每个句子的首字,通过接近联想达到完形的效果。如《兰亭集序》首段,在熟悉语句的前提下,只要记住首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和下面各句的五个首字(“群”“此”“引”“是”“仰”),即可能够高效率地完成背诵。此为“二首”完形法。
在背诵过程中,要尽量使多种感官参与,使背诵过程成为有看、听、说、做的联合活动,这样就会使多种感觉到的信息到达大脑皮层留下“同一意义”的痕迹,并与视觉区、听觉区、言语区、动觉区等建立起广泛的神经联系,养成心想、眼看、口诵、手写同步进行的习惯,从而加强记忆的效果。如《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第五册阅读鉴赏第二单元)等抒情性较强的文章,就应在早读课时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以文本内在的情感带动朗读,读出情感,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体悟中熟读成诵。此为多重刺激法。
一般来说,要达到同样识记水平,材料越多,平均所用的时间就越多。以前人们都以为背诵古文较好的方法是先段落背诵,后整合全部内容,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部分识记法。经过大量试验证明,整篇阅读直至成诵的整体识记法优于部分识记法;而整体—部分-整体的综合识记法,又优于整体识记法。也就是说综合识记法的效率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这就要求学习主体在正式开始背诵之前,对整体材料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在背诵时,先局部完成背诵,后整合成篇。几乎在所有较长文章的背诵中,我们都可以运用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但在一篇文章的背诵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如《过秦论》(第五册阅读鉴赏第二单元)中生冷僻字词特别多,对学生熟悉课文语句会造成困难,因此在这篇文章的背诵上就可以采用多重刺激记忆法和综合记忆法相结合的方式。熟悉课文时,做到眼观形、口念音、心思义、手写笔画。对背诵部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进行分块处理,将它分成四个部分:秦国始强——日强——极强——灭亡,然后对每个部分分别强化背诵(其中也可同时运用“二首”完形法),最后整合成篇。此为综合记忆法。
9.九年级上册古诗文背诵 篇九
1. 体会叙事、写景中抒发的感情。
2.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
3. 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及难点:
1. 忠而获罪的愤慨。
2. 叙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教学设想:
1. 以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2.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注音并简介作者
1. 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朝奏( )
九重天( )
瘴江( )
2.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①本诗作者是唐代人韩愈(768-824),字退之,他倡导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②写出诗歌中描写冬景的句子(雪拥蓝关马不前);为国家赤胆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肯将衰朽惜残年)。
3.背景: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二. 译释诗句,了解大意。
1.释词:
奏:向君主进言或上书,这里是献上、呈上的意思。
贬:降职。
圣明:指天子。
惜残年:爱惜残年的生命。
蓝关:即蓝田关。
2.结构:
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 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3.译诗: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阳。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三. 讨论指导。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四. 总结归纳。
1.这首诗叙事高度概括,写景境界开阔,抒情真挚动人,三者融合一体,形成了悲怆壮美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10.九年级理解性背诵默写 篇十
一 课内古诗文 《望江南》中表现女主人公盼望心上人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句子是
,作者是
,是
派的重要作家之一。①《渔家傲》表现塞下风景之异的是。
②请再写出两句表现边塞景色的句子及作者,并说明景色的特点。
作者
诗句
。特点。
作者
诗句
。特点。
③写出运用典故表现作者思乡但不能归家的诗句。
④表现作者壮志难酬的诗句及作者
。作者。
《密州出猎》作者。
①写出作者为国御敌雄心壮志的诗句及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诗句
修辞手法。
② 表现作者
出城打猎时表现豪放的诗句。
4《武陵春》
①作者是
朝代的,是
派的豪放人物之一。
②表现作者面对依旧景物,而人事改变的诗句是。
③作者以新颖视角表现自己忧愁的诗句是。
④再写出一句表现作者和上句心情相反的诗句。
5《破阵子》
①《破阵子》是
为
写的一首表现作者
词风的词。
②表现练兵场面的词句。
③运用比喻描写战争场面的诗句是。
④写作者爱国激情的诗句是
写出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愤慨。
⑤辛弃疾作为一个爱国诗人,写出了许多体现豪放风格的词,请再写出两句并写出表现的是什么?
表现。
表现。
⑥“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本单元的 作者
;
“
,”(作者)。
请你再找出两句与“酒”有关的诗句及作者,并写出诗人借酒抒发了怎样的心情
表现
;
表现
。二 课后十首 《观刈麦》作者
朝代。
①写出炎炎赤日下,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句子。
②写出作者面对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内心十分惭愧的句子:。
③写出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诗句:。
《月夜》
①写出作者借物感知春天邻近的句子:。
②再写出两句运用同种手法描写春天的句子(借物、对偶)。
。
《商山早行》作者。
①写出作者思乡的句子。
②请再写出两句思乡的句子及其作者、朝代
。作者
。朝代。
。作者
。朝代。
《咏梅》
①写出“梅”高洁坚贞品质的词句。
②借物抒情的古诗词(文)中的名句不少,请写出两句并写出借什么物,抒什么情,及作者。
作者
借物
句子。
抒发。
(同上)。
。
《破阵子》作者
朝代。
①作者表现春天生机勃勃的句子是。
②
写青春无限美好的句子是。
《浣溪沙》
①酒困路长惟欲睡。
《醉花阴》
①写作者
重阳佳节,凉意透心,情思难寄的词句是。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①千古兴亡多少事。
②作者
抒发豪情的词句。
《骊山怀古》作者
朝代。
①作者悟到世事无常的词句。
②作者在《
》中写出“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发出了“兴
;亡
”的慨叹。
王磐在《
》中,以
为喻,采用拟人手法。讽刺腐败官吏产强取豪夺,给人民带来苦难的词句是。
运用典故的句子写出三句及作者、出处。
作者
出处。
作者
出处。
作者
出处
。三 课内文言文名句 《陈涉世家》中,表现陈胜远大志向的句子。
《出师表》中,表现形势危急的句子。
①向刘禅提出三条建议的句子:。
②表明诸葛亮志趣的句子。
③表明诸葛亮一生写照的句子。
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积累
一 课内古诗文
,在河之洲。
。
。
,钟鼓乐之。(《诗经·蒹葭》)
,,在水一方。
。
,宛在水中坻。(《诗经·蒹葭》)《孟子二章》
①两文的观点句。
。
②说明地利不是决定因素的句子。
③从客观上证明生于忧患的句子。
④从主观上证明生于忧患的句子。
⑤证明死于安乐的句子。
《鱼我所欲也》
①运用比喻引出观点的句子。
②面临生死抉择时,作者观点句。
③表现本文观点的句子。
④证明不食嗟来之食的句子。
写出能表明下列学派人物的名字及其有关政治主张的句子
儒家
主张。
墨家
主张。
道家
主张。
《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的句子是:
。对曰:。
。
。曰:“可矣。”
曹刿在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采用后发制人取胜原因的句子是
。
,,故克之。
。
。
,故逐之。
写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名称,并指出作战双方。
①名称
作战双方。
②名称
作战双方。
吾妻之美我者,;
,;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由此观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 课后十首 《从军行》,作者
,初四杰之一,以边塞诗著名。通过景物描写战争的句子:
。直抒保边卫国壮志豪情的句子:
。李白在《月下独酌》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展示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孤傲的诗句:
。杜甫在《羌村三首》中表现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诗句:
。
请再写出两句:
。杜甫在《
》中借古讽今,表现对国事关心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朝边塞诗人
的代表作,我们还学过他的另一首边塞诗《
》。
①本诗写边塞环境恶劣的诗句
。
②写出边塞将士不畏严寒,严阵以待的句子是
。
。
③与“风驰电掣冻不翻”一样表现边塞奇冷的诗句是
。
。
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 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
①表明自己对国事的忠心的诗句
。
②借景抒情,念家人,更系国事的诗句:
。
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
①
。构思新奇,是千年以来人们一直喜欢的诗句。
②运用夸张手法,表现战争气氛惨烈的诗句是
。
③突出将士高昂士气和爱国理想的诗句是:
。
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借月抒发骨肉相思之情的诗句是
。
王观在《送鲍浩然之浙东》中借描绘山水之貌来暗示离别之情的诗句是:
。
?。
夏完淳在《别云间》中抒写亡国之痛和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的语句分别是
,;
。
九年级上册古诗文积累答案
一 课内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花间派。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王维)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之涣)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苏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借代/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宋 李清照,婉约派/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辛弃疾为 陈同甫 豪放派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第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二 课外 白居易 唐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利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温庭筠/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间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龚自珍 落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抒发 报效国家的愿望(奉献精神)/李白
明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晏殊 北宋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 /辛弃疾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元代 张养浩 列国周期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三 课内文言文名句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臣,远小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积累答案 一 课内 关关雎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乐业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士地利不如人和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孔丘 孟轲 主张
11.诗文背诵十法 篇十一
一、关键词背诵法
这里所说的关键词,一是指句段的领头字。背诵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篇已能背诵的诗文,再次背诵时往往在某一段的开头卡住。这时,如果有人提示一下领头字,就能很快地往下背。这说明领头字,有诱发思维、帮助记忆的作用。二是指容易联想背诵内容支撑点的关键性词语。如《岳阳楼记》中的三四段,用“若夫”与“至若”两词引出整段的写景,背诵时可提醒学生记住这两词。把握这些关键词,不但有助于记忆,也有利于学生今后对材料的提取运用。
二、求同存异背诵法
教师在提醒学生背诵的时候注意求同存异,即在背诵第一节后,找出其余各节与第一节不同的字句并记熟。如《诗经》中的诗可以采用此法。以《蒹葭》为例介,此诗共三节,第二三节只有少许文字与第一节不同。因此,背熟第一节后第二三节只记住不同的文字就可以了。
三、勾画画面背诵法
有些课文景物描写如诗如画,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读了课文,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自然而然地出现,从而产生联想记忆。如《醉翁亭记》一文的二三两段,作者在这两段中分别描绘了两幅画面,一幅是风景画,即朝暮之景与四时之景;一幅是风俗画,即“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若能让学生将这些山水风光、游人活动、个人情感等画面融进自己的想象,依托原文对画面和情节做丰富的联想和拓展,就能顺利地完成背诵任务。
四、掐头掐尾背诵法
这个规律适用于那些记忆力较差的学生,具体做法是:把课文读几遍后,再把它抄在本子上,抄时只保留每句话的开头与结尾的一两个字,中间的文字省掉,背诵时再补齐省略的文字。以《木兰诗》一文第三段为例,可以以“东”“西”“南”“北”“旦辞……暮宿……”“旦辞……暮至……”为纲去背诵,这样背诵不仅背得快,而且记得牢。
五、各个击破背诵法
这主要针对某些篇幅较长的古文,如《岳阳楼记》《出师表》等,让学生一段一段地背完整篇文章,往往产生一种记忆疲劳,背诵效果不佳。但如果化整为零,这一节课突破一两个段落,另一节课再突破一两个段落,然后将各个“击破”的段落连起来背,背诵效果将会很好,而且内容分散中又有整体串联,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与沉淀,诗文内容可长久留存脑中。
六、一线贯穿背诵法
所谓“一线贯穿”,一是指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然后以这条线索做牵引,抛砖引玉,引导文章背诵。文章的写作线索通常有写人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等。如《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园的行踪为线索展开记述,以渔人遇桃林、入桃源,离桃园,寻桃园的顺序组织文章,按照这一线索背诵相对比较容易。二是指根据文章的写作顺序背诵的一种方法。文章的写作顺序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等。如《扁鹊见蔡桓公》可以按时间顺序背诵;《刻舟记》可以按照空间顺序背诵;《活板》则按照逻辑顺序背诵等。
七、限时竞争背诵法
这种背诵法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的。十四五岁的孩子正值争强好胜的年纪,都想表现出比别人聪明能干,也都想引起教师更多的关注与关爱。这一背诵法即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其好强心和好胜心,激励其在紧张的竞争中轻松完成背诵。通常的做法是先给学生限定任务,然后限定时间。这样,有时间限制,有任务量限制,有快读要求,思想高度集中,大脑的思维活性得以调动,背诵的效率就会提高。
八、合作互纠背诵法
这种背诵法,是指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让两个同学自由结合,互相试背,然后对照原文互查互纠,加深印象。这样经过多次查纠后,学生再次背诵时便会心中有数,改错补漏。更重要的是,两个学生在背诵过程中既互相提示、督促,又彼此带动、激励,这样团结协作,往往印象深而记忆久。
九、反复朗读背诵法
古人读书很讲究“诵”,所谓“诵”,就是朗读、吟诵。好文章都有很强的音乐感,必须依靠大声朗读才能体会。笔者这里所谈的这种记诵法就是要求学生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有感情地读课文。朗读课文时目视、口诵、心思,要用同一信息同时刺激几种感官。
十、首尾蝉联背诵法
这种背诵法要从整体入手,再分散难点。所谓“从整体入手”,就是让学生背的内容先整体读几遍,头脑中有了总的印象,了解了句与段、段与篇的关系,再逐段背。所谓“分散难点”,是指有了总印象,先背第一段,背熟后,再背第二段,然后一二段合起来背,接着背第三段,再把二三段合起来背,这样上下串联,如同柳条串蝉,最后合为一个整体,效果会很好。如《出师表》《隆中对》这样的长文章可采用此法。
【九年级上册古诗文背诵】推荐阅读: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文疑文06-30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诗文默写复习资料09-06
七年级语文上册背诵09-30
五年级上册古诗12-11
历史试卷九年级上册06-16
上册九年级英语复习06-20
九年级上册物理试卷07-15
《成功》教案(九年级上册)08-03
化学九年级上册试卷08-21
思想品德九年级上册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