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闻学

2024-06-20

新新闻学(精选8篇)

1.新新闻学 篇一

《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读后感

我加入学校的一个新闻网站已经一年多了,这个月来读的理查德·克雷格《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让我重新考虑了自己曾经做的、正在做的以及将要做的事。

作为记者,我该做什么?

首先是采访。曾经我觉得采访对我来说,只不过是去旁听一个会议、观看一场演出、观察一次展览之类的,总之就是把一个活动的全程从头到尾跟踪下来,记住其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因为写的不是人物访谈,所以我没必要采访人物。这是曾经的想法。

可是书中写道:“对于一名记者来说,经常与社区居民保持交流(不管是通过网络还是其他方式)是形成报道思路、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环节。„„想当一名好记者,你不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

我还记得自己选择新闻专业的初衷就是希望能与更多的人打交道,可是在真正着手写作新闻的时候,我对与陌生人交流产生巨大的恐惧,于是我写的新闻中,引语仅限于“某某领导在会上表示„„”。过了一段时间,由于担心主编认为我的采写质量太差,于是假装自己是“某同学”,接着写“在观看演出后表示„„”。这样的做法只是在文章表面化了些妆,本质上我还是没有迈出步伐去和别人交流。再到后来,人物信息模糊的“某同学”被指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我不得不在每次活动结束前,花五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去选定采访对象,想好采访问题,还有深呼吸。总结起来,至此,我出去采访他人始终是被迫的,不是自愿的。

被迫去进行采访的后果就是,采集到的信息十分有限,十分浅显,而且我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一般不超过5分钟。我一直觉得这只是我的性格问题,和对新闻的不负责扯不上关系。直到看到书上的一段话:“有时候,你做最后三四次采访似乎就是仅仅为了得到可以援引的话。只要你得到了有用的引语就行了,你并不真正关心采访对象在说什么。因为你不过是需要这些人的名誉、社会地位以及可以从他们那里引用过来的话而已。每个人都知道我们是这么做的——甚至最优秀的记者也是这么做的。这不是什么天大的秘密,也没有什么不道德的。但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做法,它不会让你的网络新闻报道产生应有的深度。”功利主义,这个词还是挺刺伤我的。

我现在反思起自己的采访,觉得我做的实在是太少了。先是选定采访对象,很多记者在做新闻的时候都要对采访对象进行一番精挑细选,然后再大费周折地去取得对方的联系方式。可是对于我,由于采写的都是会议、演出之类的硬新闻,采访对象随便在现场找一个就行了。再到采访的问题,通常优秀记者的做法是在接到活动的策划时就已拟好采访提纲,等到了现场在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适当修改,我也不需要这么辛苦,拿演出新闻来说,顶多要采访的就是“觉得这场演出是否好看”“有没有什么让你感触特别深的节目”之类的,完全成了一个套路,不需要动脑筋。这样的轻松让我自己都感觉到害怕,没有踏实的付出过程,得来的成果总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

真正进行精心的采访是在参加“新闻之梦”比赛的时候。在选定报道主题后,我通过电话、网络,联系三个人最终约到采访对象;花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拟写了半页A4纸的采访提纲;最后与对方进行了两个小时的交谈。这是一篇有关志愿活动的新闻,以前我写过这个主题的新闻,采访到的信息全是“志愿者们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一类;而此次“新闻之梦”的采访,我收获的信息还有“上门陪护的交通补助费,宣传展板的制作费等,仅靠微薄的募捐收入支撑,使得整个活动举步维艰。”这让我觉得很欣喜。打开自己,迈出与人交流的第一步,的确让我受益匪浅。书中警醒我的另一个问题是:“你不可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窃听别人的电话或给谈话录音。„„一旦获准,通常的做法是:开始录音,然后再询问一遍。这样就能证明你确实获得了被采访人的许可。”若不是阅读这本书,未经许可便给谈话录音会是我现在在犯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犯的错误。或许在校园里,这样的规矩显得小题大做,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也是在表达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并且如果你这样做了,说不定对方对你的印象会得到加分。

在采访这一方面,我觉得网络媒体记者与传统媒体记者要做的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书中提到的差异也仅在“获得消息来源”这一项,书中认为网络记者能利用网络资源更方便地找到消息来源,不过我认为,在现在这个多媒体时代,无论是网络记者还是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记者,大家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相关信息、与他人取得联系。真正使网络记者区别于传统媒体记者的工作是写作。

网络受众对信息的极度需求决定了网络记者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更新新闻。书中最形象的一个标题就是“最后一分钟”,意即对于网络记者来说,每个一分钟都是最后一分钟,他们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将新闻稿写作完成并发表。与“速度”相对的一个词总是“质量”,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确保发稿速度的同时还要兼顾新闻的真实性、写作结构、语言逻辑等因素,实在是很难做到的。所以网络新闻通常会先将事件的主要信息呈现出来,而关于事件的细节,有时候要经过几天或者几个星期才得以展现,比如马航MH370失联事件、大陆人带孩子在香港街头便溺事件等,网络媒体应对这种新闻的优势就在于既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为受众提供最新的资讯,又可以将同一事件的新闻设置成一个主题归放在一起,持续不断地进行进展式、更新式和追踪式报道。记者在其中要做的就是,持续关注各方动态,以严谨的职业道德为受众提供最新的客观真实的消息。

书中有一个观点是“(网上的)记者们不再羞于表达他们的意见和观点”,“该网站(《小报》)的写作风格是‘新式报道方式’的典型——其文章毫无顾忌地固执己见,以无拘无束、咄咄逼人的口吻报道新闻,要么骇人听闻、发人深思,要么活泼有趣、引人发笑”。我个人认为,尽管网络是一个自由的言论平台,但作为新闻人,太过展露个人观点对受众来说是一种伤害。至少我在自己所撰写的新闻稿件里,从来没有表明过个人立场,这些报道网络、报纸通用。不过书中在紧接着本段开头提到的第一句引语之后写的是:“但最优秀的记者仍然用坚实的报道、确凿的事实来支持他们的观点。”这让我觉得很理解也很赞同。

至于写作的结构、语言组织等,我觉得无论是网媒还是纸媒,大体上都是一样的。倒金字塔结构、时间顺序结构、悬念式结构、并列式结构;消息、通讯、深度报道、新闻特写、华尔街体;多用主动少用被动、多用名词动词,少用副词形容词、不用武断字眼„„这些都是所有媒体的新闻通用的。

综上所述,在作为网络记者方面,我从书中所获取的知识就是:尽管网络资源丰富,你依然要多与人打交道;在采访时录音需经过采访对象的许可;你要以最快的速度更新新闻;网络记者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以此造就贴近受众、不死板的写作风格,但还是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作为编辑,我要做什么?

书中提到两种编辑,一种是负责校对和检查细节错误的(网络清样编辑),另一种是负责检查总体内容和排版的(网络编辑)。这样分工的好处就是,新闻的质量在宏观和微观上都得到了保证。让我印象深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清样编辑不仅应该找出拼写和语法错误,也应该找出会给报道带来法律问题的事实性错误、具有误导性的段落和细节”、“除了要熟知所有语言的规则外,最好的清样编辑还应该对每个领域都拥有相应的常识。这些常识部分来源于生活经验„„”这样看起,清样编辑似乎是防止记者犯错的最后的防线,举足轻重。

美国有“拼写检查”,记者会依赖于这样粗糙的功能来遣词造句;中国同样有“拼写和语法”,但结合书中的描述和我自己的体验,我感觉“拼写和语法”比“拼写检查”还粗糙。并且有些错误,计算机是无法识别的。例如人名中的“钰”和“珏”,如果记者写错了,不靠编辑检查就发现不了,如果这又恰好是一位重要领导的名字,在中国的体制里,是不可原谅的。清样编辑还有敏锐的直觉,哪个地方的字体、编排用得不恰当,他们能一眼看出来(这又很像网络编辑该做的事),这让我觉得很神奇。

另一点是关于网络编辑的,网络编辑要打造“新闻包”。“这即是说,所有的文本、图片、链接和多媒体都必须为同一条新闻服务。”我觉得这就是网络新闻最大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源为自己的新闻提高吸引力。“新闻包”的概念我是第一次听到,但对其内涵并不陌生。从日常浏览新闻网站的经历来看,我国各大新闻网站在具体的某条新闻报道里都做得很好,图片、视频、相关链接都安排得很到位。但是对于我自己所在的学校网站来说,这个方面就做得很逊色。我们的图片永远有固定的插入位置(比如只有一张新闻照片就插在文章中间;有两张就放在第一段的下面和最后一段的上面),插入方法永远是“嵌入型”而没有“四周环绕型”之类的;我们没有相关的链接(甚至连“上一篇”、“下一篇”都没有);至于受众反馈方式,只有当我们在官方微博上发送了相关消息,读者们才可以在微博上与我们互动(但至今没有读者为我们的新闻提出过任何意见)。

编辑的工作看起来只是在修正记者的成果而已,但实际上,等我真正经历了才知道,很多时候,记者看起来只用把一件事发生的几大要素陈述完整就可以了,而编辑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评估、重新组织。这也难怪为什么看上去采写新闻更辛苦的记者实际上地位还是没有坐在办公室里的编辑高了。

其他收获

其他收获就是有关于新闻道德、新闻伦理等这些方面的。其实与上述的内容也有重复的部分,例如记者应该遵守职业道德、采访录音要经过对方允许、编辑校对要保证文章在思想上不犯错误等。

至于公众人物对媒体起诉的情况,“沙利文案”在大一的时候已经学习过,尽管这成了历史的范例,但我不知道在我们国家,这样的处理方法也同样适用,所以不予多评。

谈起新闻道德、新闻伦理、职业素养等,总的说起来,其实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所遵守的行为准则,也同样适用于网络。

阅读《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开头的时候看得很仔细,越往后越粗糙,所以读后感也一样。但是总体说来,作为一本专业书,它不晦涩,能让我在阅读的时候觉得很轻松,所以读下来还是有收获的。

2.新新闻学 篇二

无人机又被称为“空中机器人”, 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近两年来, 无人机在传媒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俨然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无人机拍摄与以往的新闻拍摄相比, 具有突破空间限制、新闻视角独特、环境适应性强、成本低廉等优势;通过信息化的地面遥控、播控设备, 能更快速甚至实时地完成多媒体新闻采集。尤其是在突发事件、灾难现场、恶劣地理条件、大场景活动以及重要实时报道任务中, 无人机航拍能够获得人力难及的画面, 进而满足受众对新闻场景即视感的渴望。

二、无人机新闻的兴起原因

(一) 无人机新闻报道视觉效果震撼、角度多元

面对一个新闻现场, 专业的记者总是在不断思考如何找到与众不同的拍摄角度, 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报道在众多媒体同行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 受众对独家视频报道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使用无人机能拍摄到多角度的清晰画面, 其画面具有极强的宏观展现能力、更灵活的运动方向, 既能宏观又能收取事件场景中的细节, 拍摄出的正是新闻需要的最富有冲击力和表现力的画面。

(二) 无人机新闻采集成本低廉

以往的新闻航拍中需要利用直升机。我国航空法规定, 民用航空器进行飞行活动, 需要取得空中交通管制单位的许可。但这样一来, 新闻也许就会因此失去时效性。无人机设备可以进行拆卸打包, 运输空间和运输成本低廉, 有的甚至可以装在背包里随身携带, 拍摄时可以与地面显示器甚至手机连接, 肉眼可以看到无人机携带的摄像工具的拍摄视野, 易于设计新闻采集路线且操控简单易学。无人机的一般飞行高度在300~500米之间, 起飞重量不会大于7公斤, 远远小于需要报批的标准。国内直升机的租赁价格昂贵, 而民用领域的顶级无人机一天的租赁价格也只在1万元左右。地面摄影结合无人机拍摄的画面, 更能给观众多视角的视觉体验。

(三) 无人机新闻采集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新闻事实的公正客观

在公共事件报道中, 传统的方式可能是记者亲临现场, 通过询问当事人、旁观者和与此有关的人士来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 这种通过主观询问了解事件的方式, 很难保证提供的事实不会存在片面性或虚假性。而无人机可以对整个现场进行拍摄, 甚至从记者不可能完成的角度记录下来, 客观、公正地还原事件的真相, 使新闻的被加工性降至最低。

(四) 从信息的传播角度来说, 无人机让新闻的传播更具实效性

无人机能够将第一手影像资料快速传回, 为突发新闻事件提供及时的报道。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 特别是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及即时通信工具的出现, 通过4G网络, 可以快速地将无人机拍摄到的影像资料传到社交网络或视频网站, 让受众能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

三、国内媒体的无人机新闻案例

(一) 重大灾难等突发性事件

突发事件往往波及面积广、威力大, 即使身在其中也不能对现场有全面的了解;其经常伴随着不断发生的次生灾害, 往往威胁采编人员的人身安全。这种情况下, 无人机就派上了用场。新闻记者无法接近危险和被封锁的新闻现场, 无人机却能轻松地从空中穿越障碍拍摄到独家的新闻影像。无人机配备摄像机和录像机, 能够快速地捕捉到更多的细节, 获取更全面的事件信息, 在最短的时间内, 更安全地报道突发新闻、灾难或战区情况。

2015年8月12日23时30分左右, 天津港仓库发生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爆炸发生5小时后, 央视无人机飞入爆炸核心区航拍, 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 展现了第一现场的全貌。在灾难现场, 无人机摄像头所记录的全景地图, 为现场的指挥救援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不只是央视, 多家媒体第一时间发布的空中俯瞰灾区的照片, 依靠的也同样是无人机。

2015年12月20日11时40分左右, 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凤凰社区恒泰裕工业园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山体滑坡事件。新华社运用无人航拍技术拍摄了新闻图片, 准确呈现了山体滑坡的波及范围、山体滑坡的严重程度, 并连续多日拍摄, 为挖掘抢救掩埋者提供了帮助。

(二) 图片新闻

航拍技术在传媒行业的应用引发了联动效应, 各级媒体不甘落后, 纷纷运用无人机航拍技术拍摄新闻。2016年1月4日, 深圳晚报无人机采访队宣告成立, 当天, 茂名日报社也组建了无人机新闻拍摄团队。在省级及其以下媒体中, 无人机航拍技术在新闻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图片新闻报道中。

以四川日报为例, 它旗下的四川在线新闻网创立了航拍四川频道, 这为其日常报道增添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可能。2015年12月, 四川日报微信与无人机航拍技术结合的几篇报道都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秋季大街小巷泛黄的银杏早已成为成都的城市名片, 各大媒体也把银杏最佳观赏地点作为每年的常规报道。12月6日, 四川日报发布了“我们身边的银杏, 没想到空中看它们更是另一番美景!”的报道, 独辟蹊径地展示了观赏银杏的另一种角度, 令人耳目一新。

2015年12月26日, 成渝高铁正式通车运营, 成渝两地媒体争相报道。傍晚时分, 四川日报官方微信推送了有关成渝高铁的新闻“天了噜!今天6路‘大咖’一起抢头条, 谁是最后赢家?”在高铁列车驶过三圣乡时对其进行了航拍, 对列车舱内、始发站、各个站点以及无人机进行了全景式的立体报道。

2015年12月下旬, 成都重度污染一度赶超北上广, 空气质量指数 (AQI) 连续多日大于200。12月29日, 成都雾霾爆表, 多个“地标”肉眼无法辨别。四川日报官方微信再次利用无人机图片进行了一次特殊的雾霾新闻报道——“航拍雾霾中的成都, 地标全都‘消失’了……”客观真实并且从不同以往的角度展现了成都当日雾霾的严重性, 获得了超10万的点击量。

(三) 活动环境展示

无人机不仅在日常新闻报道中越来越普及, 室外综艺节目中也常常看到它的踪影。《爸爸去哪儿》的热播, 除了星爸萌娃的真人出镜, 也离不开每一站的地方美景。《爸爸去哪儿》中大量使用了无人机拍摄的画面, 改变了传统节目比较平面的呈现方式。无人机高空一览无余的上帝视角和近距离跟拍无所不能, 而且能与常规拍摄画面完美融合。

《爸爸去哪儿》大获成功, 不仅开启了中国真人秀节目的热潮, 它运用的无人机航拍的环境展示技术也被其他真人秀节目学习, 《花样姐姐》、《奔跑吧兄弟》、《一路上有你》等节目均使用了无人机。

四、无人机新闻发展需要克服的阻碍

由于无人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及产品更替, 它的价格逐渐走低, 操作越来越简便, 使媒体广泛拥有并使用它成为可能。当其使用门槛和使用界限逐渐模糊时, 就会增大对公共安全的威胁。对无人机滥用的担忧也是阻碍媒体大范围使用无人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 安全问题凸显

无人机的飞行高度最高可达1000米, 超过人肉眼可见范围后会造成识别困难, 无法远距离操作的问题, 所以飞行操控师一般会将高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避免坠机等意外的发生。此外, 机场、军事基地的安全以及公共安全也非常重要, 如果撞向拥挤人群, 那么无人机从报道工具变成危险品只是一瞬间的事。

2015年11月, 一段名为“精灵3在500米高空偶遇战斗机”的视频在网上热传, 并引发了大量网友的热议, 其中多数网友对无人机这种可能影响飞行安全的行为愤怒声讨。视频中, 一架遥控操作的多旋翼无人机在我国某城市上空数百米悬停拍摄, 差点与一架疑似正在着陆的喷气式战斗机相撞。

2015年11月26日下午, 国防部举行月度例行记者会, 发言人就无人机飞行安全等问题答记者问。发言人表示:无人机的违法违规飞行会对国家公共安全、飞行安全甚至是空防安全构成威胁。无人机不能无人管。国务院、中央军委高度重视无人驾驶航空器的监管工作, 要求对其从生产、销售到使用全过程进行严格管理, 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系列法规和标准。根据现行法规, 所有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飞行都应预先申请, 经批复同意后方可实施。

显然, 无人机乱象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注意, 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也即将出炉, 这对规范无人机市场、确保各方面安全是好事一件。

(二) 无人机续航时间短

无人机续航能力弱, 每次只能飞行20分钟左右。并且无人机电池的续航时间依据不同自然条件而改变, 高原、极寒、极热条件下飞行时间会急剧缩短, 控制人员应当依据不同条件调整飞行时间和高度, 否则可能会发生无人机坠落的情况。即使是数十米的高空, 一旦无人机坠落也足以造成人员伤亡, 如果坠落在游行、体育赛事等人员众多的场所, 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因此, 应当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新闻拍摄。

(三) 隐私问题

由于无人机可以抵达很多普通采访无法涉及的角度、区域, 因此必须考虑其他公民的隐私。无人机体型较小, 除非贴地飞行, 否则人们很难注意到, 如果缺乏职业道德的新闻从业者利用无人机进行偷拍, 就会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另一方面, 无人机进行航拍时, 由于角度和高度的原因, 很难将私人领域与公共场所切分开来。

目前, 美国和中国的航空管理部门都制定了针对无人机的规定, 确保无人机的规范使用。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 (FAA) 要求2016年2月19日之前, 所有无人机在使用前均需登记。2015年12月29日, 中国民航局颁布《轻小型民用无人机系统运行暂行规定》, 为占据了国内民用无人机大半江山的轻小型无人机监管制定了“交通规则”, 这意味着未来国内所有的无人机用户都须在取得无人机驾照后才能合法使用无人机。

五、结语

无人机正在悄悄改变着新闻采编的旧传统, 它在新闻素材采集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新闻报道的编辑呈现也需要配合这一新趋势进行改变, 无论是突发事件报道、图片新闻、活动环境展示还是未来的无人机与VR技术结合的现场体验式新闻, 这一新兴事物的应用规律, 新闻从业者们正在摸索中总结。另一方面, 无人机自身的续航缺陷、无人机滥用可能会侵害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威胁飞行安全, 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无人机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甚至会侵害隐私权、泄露军事机密, 造成巨大的损失。这是目前无人机新闻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政策规范及技术发展的一系列变革后, 无人机新闻的普及时代将会到来。

摘要:2015年堪称传媒行业的无人机元年。1月初, 美国批准CNN等新闻机构应用无人机采访新闻;6月15日新华网组建无人机报道团队;6月29日, 搜狐新闻无人机频道上线, 我国新闻门户网站首个无人机频道诞生。无人机在新闻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

关键词:无人机,新媒体,新闻采编

参考文献

[1]龙鸿祥.无人机新闻, 美国新闻传播新景观[J].编辑之友, 2015 (8) :109-112.

[2]周会峰.浅析无人机航拍技术在日常新闻报道中的应用[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 2015 (6) :72-75.

[3]龙鸿祥.无人机新闻的特点与面临的困境[J].青年记者, 2015 (13) :83-84.

[4]李少文.无人机航拍, 打开媒体生产新空间——来自看看湖北网的思考[J].中国记者, 2015 (10) :68-69.

3.新闻宣传要适应新形势探索新举措 篇三

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服务企业中心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酒香不怕巷子深”已不再是现代企业所信奉的宗旨。新闻作为企业的重要宣传手段,其社会可信度和美誉度要比广告还要高。企业要想获得成功,需要有强劲的企业实力和诚信的经营信誉,但是更需要把实力和信誉综合而成企业品牌影响力。企业新闻宣传,作为宣传企业的一种有效形式,投入少、见效快、传播广、受众信任程度高,能产生较强的辐射力、影响力和企业的形象效应。因此,企业宣传工作要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把广大员工的精神凝聚到共同目标上来、思想统一到企业发展上来。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报道力度,增强新闻敏感性,高度重视重要新闻报道工作,加强组织协调,切实维护好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加强组织策划,提高新闻宣传效果。要强化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一策划,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体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共同抓好企业宣传工作,形成层层有人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视觉新、立意高、开拓深的新闻策划,充分挖掘重大新闻的价值,形成强势和强效的新闻报道,在增强针对性、权威性、思辨性、贴近性和开放性上着力创新。要根据企业中心工作,制订年度、季度、月度新闻宣传报道重点,建立健全新闻、专题采访报道的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为做好新闻宣传组织策划奠定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解疑释惑,不断增强宣传工作的活力和影响力,让企业新闻为职工群众喜闻乐见。

做好创新工作,改进新闻宣传工作途径。创新是新时期、新条件下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关键所在。当前,随着国资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发展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式和新的任务。新闻宣传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适应环境、分解任务、创新内容、拓展渠道、延伸对象等方面下功夫、想办法。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引导,以党的优良传统为指导,积极开展正面舆论宣传,积极传播正能量,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带着感情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关心职工、爱护职工、体贴职工,进一步凝聚职工群众“发展我有责、和谐我尽责”的共识,激发广大职工群众争做兴企先锋,争当爱企模范的热情。要加大典型选树,探索建立先进典型的总结、选树、宣传一体化新模式,使优秀看得见、先进学得了,使典型“选秀”不作秀,员工参与不旁观,真正发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典型引路作用,形成比学赶帮带和激励向上的氛围。

加强教育培训,打造强有力新闻宣传队伍。新闻宣传工作的高水平开展,需要有一支政治过硬、素质较高、业务精良、作风正派的新闻宣传队伍来实现。打造精干的新闻宣传队伍:一要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要加强新闻宣传工作者的思想培训,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现实问题,推动工作扎实开展。要加强新闻宣传工作者的业务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打破传统的经验套路写作模式,创新思维,提高自身素质和写作水平。二要强化思想教育和作风建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新闻宣传工作全过程,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努力提高新闻道德水准,树立良好形象。同时,加强作风建设,认真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在新闻宣传队伍中形成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三要加强内部交流沟通。内部的交流和沟通在团队培育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内部的交流沟通能够使大家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对于提升自身素质和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都会有很大益处。实践证明,一支好的新闻宣传队伍能够形成一种合力,营造群体宣传的氛围。

新闻宣传工作是企业深化改革、谋求发展的生命线,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企业党政领导要重视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各级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优势,拓展倾听员工呼声的渠道,加强企业与员工的沟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从工作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多角度进行调整,不断促进新闻宣传工作与行业形势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与企业中心工作相适应,与广大职工群众的要求相适应,努力把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之真正成为推动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井下作业分公司文化中心)

4.新学期新闻稿 篇四

随着社会在进步,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到新闻稿,新闻稿是客观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新闻之源,不是事实的新闻就不能被称之为新闻,也不能将事件的真相呈现给受众,毫无意义。那么你有了解过新闻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学期新闻稿(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学期新闻稿1

20xx年9月2日,长沙理工大学羽毛球协会在云综教c604召开新学期动员大会。

又是一年开学季,协会的各项工作也在紧张的筹划准备当中。此次会议是本学期的第一次会议,经过上一届换届选举,协会人员精简,虽然与会人数不多,但大家热情高涨。会议主要向大家介绍了本学期的六大活动及指定这六次活动的负责人,这六大活动分别是:

1、新生军训期间的宣传;

2、裁判队的宣传及报名;

3、招新的宣传及具体招新;

4、“迎新杯”羽毛球赛;

5、三次会员活动;

6、两次干事活动。

大家大致了解了相关活动的时间、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其次,会长强调本学期不论是协会整体还是干事个人都要更加重视责任心、角色转换、考核制度、奖惩制度、报账制度及参加校外比赛,进一步增强协会影响力这六个方面。一些制度是以前没有贯彻落实的,一些想法是以前从未提出或被采用的,但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只要羽协人齐心协力为之奋斗,我们坚信羽协一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新学期新闻稿2

新学期面临着新的挑战,但我们就是要勇往直前!轻羽飞扬,让我们再出发!

新学期,新气象,20xx年3月10日,星期四,化学与生物系10材料化学全体同学在b栋203开展了第一次班会,会议主要总结了上学期班级的方方面面,收集同学们对班级建设的建议,以及动员大家争创优良学风班,将同学们引导向以学习为主的大学生活中,在班级中创造出浓厚的学习气氛,优良的学习风气。

在会议开始时,主持人首先欢迎同学们返回到我们10材化这个大家庭中,然后宣布会议开始。会议的第一项是,班委逐一上台总结上学期班级各方面的进步与不足。首先,班长总结上学期班委的总体情况,以及班级出勤情况。然后是学习委员上台分析我班上学期的学习情况,与本系其他专业的差距情况,以及学习委员制定的措施。其后是生活委员和组织委员上台分别分析了文明宿舍的得奖情况以及班团活动的新政策。最后由体育委员向同学们报告了我班在各个体育赛事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以及下学期需要同学们参加的各个体育赛事。

第二项是由团支书上台发言,主要是优秀团支部的标准以及,下学期的团日活动,并向所有同学收集对班级建设有作用的意见和建议。然后由班长上台说明了优良学风班的具体标准,就总体情况分析了我们班达到优良学分班还存在许多差距,以及我班班委为班级制定的相关措施。其中具体指出,我们班的学习情况以及出勤情况是班级的“短板”,下学期班委主要工作就是狠抓学习情况和出勤情况,并对此做了许多措施。同学们对此若有所思,许多同学脸上流露出坚毅的神情。

最后由班导做会议总结,班导很开心地看到同学们以新的风貌进入到了新的学期,也衷心祝愿同学们能在新的学期里学习进步,班级建设也能达到一个新的台阶。

新学期新闻稿3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高新区实验小学的全体师生,欢聚在学校操场,隆重举行了20xx年春季新学期开学典礼。学生们个个意气风发,老师们人人神采飞扬,表达了对新学期的完美憧憬和向往。

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拉开了典礼的序幕。首先由学校领导战丽娜校长为大家送上新学期寄语,期望老师们团结勤奋、进取创新;期望同学们创立优良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生活习惯,创设礼貌有序的环境,争当健康向上的和美少年。之后教师代表乔翠红老师代表全体教师表达了新学期努力工作的决心。最后学生代表闵子菡发言,向全体同学发出了新学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倡议。

本次开学典礼,使广大师生明确了新学期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让大家备受鼓舞和激励。

新学期新闻稿4

伴着初春的脚步,迎着和煦的春风,20xx年3月13日xx小学全体师生在操场上举行春季开学典礼。

开学典礼由张军梅老师主持。

首先进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而后范校长为新学期开学典礼致辞,在讲话中首先肯定了在上学期全体师生所做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从“树职责感”、“做理想人”、“养好习惯”、“勤奋学习”、“多读好书”、“安全意识”六个方应对全校同学提出了要求,期望在新学期每一位同学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在学习前进的道路上策马扬鞭,努力耕耘,不断创新。期望老师们继续发扬光荣传统,爱事业、爱学校、爱同学、爱自我,勤奋敬业,不断学习,努力进取,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努力提升自我的从教潜力和职业品位。之后年轻教师张翠娥和老教师郭振奎及六年级的张舒畅同学作为教师和学生代表在新学期表了态。然后又表奖了学习成绩优异的、成绩进步的、寒假作业完成质量高的以及上学期的读书明星等表现突出的学生。

最后开学典礼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xx小学的全体师生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开启新的期望,承载新的梦想。我们相信,新学期在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下,xx小学定能谱写出新的篇章!

新学期新闻稿5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昨天上午八点半,文化路第三小学的全体师生们欢聚在校园,迎来了新一学期的开学典礼。

首先,羊苛欣同学作为学生代表上台发言,不仅表达了对于老师的感恩之情,也抒发了自己立志成为“遵守行为规范,认真努力学习,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争做品学兼优的新好少年”的决心。其次,赵浦宇老师作为教师代表,也向同学们提出了自己心中的希望与祝福,祝福孩子们在新的学期有新的收获。

接下来,李佰文校长上台致辞,他的讲话中,首先表扬了我校的垒球队的同学们,分别在全国少年儿童垒球锦标赛中荣获软式垒球全国第九名,硬式垒球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我校啦啦操队的孩子们参加了全国啦啦操联赛郑州站的比赛,一举荣获河南省小学技巧自编操组第一名的好成绩。我校足球队在暑期中参加河南省传统项目学校小学生足球比赛,荣获男子乙组第二名的好成绩。也提出了对于新学期的要求,新的学期,学生社团我们要深入开展;晨读、午练、暮省,我们要继续实施;“四个一”课程:一只小神笔练出规范汉字、一根竹节绳跳出健康身体、一把葫芦丝吹出动听乐曲、一本诗文集诵出满腹经纶。这四门特色课程我们要有力推进;“一卡双星”评价制度继续完善,继续实施。除此之外,学校还将搭建更多的空间和舞台,尽可能多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可以交流学习、展示才艺的机会。并希望全体师生应从点点滴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朝着的目标迈进。

最后,校啦啦队展示了参加全国啦啦操联赛(郑州站)的精彩内容。

5.电视新闻采编教案新订 篇五

教 案

授课教师:刘焱

授课时间:2009-2010学年 第一学期

第一章 新闻理论概述

第一节 新闻定义的分析

一、新闻含义的演变:

“谁也不怪,只能怪我们的祖先。因为‘新闻’并不像一些书和文章说的那样,报上当作新闻发表的文字就叫‘新闻’。‘新闻’这个词不是在报纸产生以后才出现的,而是沿用我们老祖宗的词儿。在我们老祖宗那里,‘新闻’这个词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含义,这就给后人留下了麻烦。”——王中 “新闻”指传闻

• “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 ——孙处玄(《新唐书·隐逸》)•

“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李咸(《全唐诗》)“新闻”指传说故事

• 唐朝尉迟枢编撰有《南楚新闻》一书,这本书已经失传,但从考证后的典籍中证实,内容全属尉迟枢收集到的传说和故事之类,并且是以志怪形式出现的。书名中的“新闻”一词,完全指的是传说故事 “新闻”指未经证实的秘闻

• 宋朝赵升《朝野类要》记叙:“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者,皆衷私小报,率有泄漏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 “新闻”指新奇的事儿

• 贾雨村见了,忙施礼陪笑道:“老先生依门贮望,敢是街市上有甚新闻么?” ——(《红楼梦》第一回)

• 1915年在马六甲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33年在广州出版的我国国内最早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 报刊名称特别用 “传”字据说是为了按照中国的传统来表达报刊内容的真实性。“传”字在我国古代是记述真人真事的

• “新闻”一词从这个时候开始,与古代“新闻”的概念划清了界线

二、科学新闻定义的确立:

* 现代意义上的新闻概念,其基本特征有两个:真实、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迅速及时的要求。

• 事实的真实、新鲜和迅速及时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规律 • “在现代社会,真实、迅速决定了新闻工作的方向,塑造了新闻工作者的品格,决定了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 • 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之事实也。(徐宝璜:《新闻学》,1919版P7)

• 新闻者,最近时间内所发生认识一切关系于社会人生的兴味、实益之事物现象也。(邵飘萍:《新闻学总论》,1924年版P80)• 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李大钊:《在北大记者会上的演讲词》,1922年2月12日)

• 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胡乔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1946年9月1日)•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范长江:《记者工作随想》1961年)

• 新闻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P1483 • 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播)。(王中:《论新闻》1981)• 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

• 新闻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讯息。(宁树藩:《论新闻的特性》)“唯物论者认为,新闻的来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陆定一(1942,《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随着二十世纪电子媒介的发展,新闻的定义发展延伸为:

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三、西方的新闻定义

•“新闻是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美)卡斯特(《新闻学原理》)

• “新闻就是把最新的现实的现象在最短时间距离内,连续介绍给最广泛的公众。”——(德)比德特

• “新闻是关于突破事物正常轨道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的情况。”——(美)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是根据自己的使命对具有现实性的事实的报道和批判,是用最短时距的有规律的连续出现来进行广泛传播的经验范畴的东西。”——(日)小野秀雄

•“新闻是把最新的事实,精确而迅速地印刷成了使多数人感到兴趣而有益的(消息),就是news。”——(日)后藤武男

西方实用派对新闻的定义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新闻有赖于三个“w”: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犯罪)•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哎哟我的天呀”的东西,就是新闻

第二节 新闻要素

一、关于新闻来源:

•新闻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新闻出处

•在新闻报道中,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介都明文规定:所有新闻都要交代新闻来源

•交代新闻来源的最大目的是让群众了解该新闻的权威性、可靠程度 •新闻来源的一般途径

•记者采访新闻事件的参与者、目击者、知情者 •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 •查阅有关资料或信函

二、关于新闻要素:

•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须的材料

•传统的新闻五要素是指: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

•新闻的五个W: 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它们都是以w开头的,因此,新闻五要素又被简称为五个W

从五要素到七要素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客观性报道弊病的显露,新闻要素又加了一个how(如何),即说明与解释,即五W+H •随着读者数量的下降,编辑们更希望报道能够回答另外一个问题:跟读者有什么关系,对读者有什么影响,报道是否包含读者感兴趣的内容。这样,新闻就有七要素了。即: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为何、如何、与读者有什么关系

新闻要素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何人:三个划船者

•何事:船倾覆时有两人死亡,另一人受伤 •何时:星期天

•何地:佛罗里达州沃鲁西亚县和塞米诺尔县交界处的哈尼湖 •为何:风高浪险 •如何:稍后在报道中解释

导语中的新闻要素

•导语强调何人,然后是何事

两名划船者死亡另一名划船者受伤。他们星期天在沃鲁西亚县和塞米诺尔县交界处的哈尼湖上划船时遇到大风大浪,小船倾覆。—— 佛罗里达《奥兰多前哨报》

•导语突出何事

一艘小船倾覆造成两名划船者死亡、一名划船者受伤,小船是星期天在沃鲁西亚县和塞米诺尔县交界处的哈尼湖上遭遇大风大浪而倾覆的。

•何时:星期天,两名划船者死亡另一名划船者受伤,当时他们所划的小船在沃鲁西亚县和塞米诺尔县交界处的哈尼湖上遭遇大风大浪而倾覆。

• 何因:在沃鲁西亚县和塞米诺尔县交界处的哈尼湖上的大风大浪致使周日一艘小船倾覆,使两名划船者死亡、另一名受伤。

•何地:在沃鲁西亚县和塞米诺尔县交界处的哈尼湖上,一艘小船在大风大浪中倾覆,造成两名划船者死亡、另一名划船者受伤

第三节 新闻传播的要求

* 新闻传播的五个基本要求

•真实 •客观 •公正 •全面 •快速

一、新闻传播必须真实:

•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指新闻报道与所反映客观事实的相符程度。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在传播者头脑中的反映,通过某种符号向受传者发布的物化产物。这种认识的外化物(认识主体)必须同报道对象(认识客体)完全一致,否则就是对被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歪曲,就是假报道或失实报道。

•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 •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

•“真实是我们的最终目标”——(《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章程》第一条)

•为使传播有效,必须做到

•传播的事实有根有据 •传播过程实事求是

•传播结果与事实原状完全一致

新闻传播真实性的含义

1、事实真实,即每一个具体的新闻报道中的每一项事实,都做到准确无误,持之者据。包括

•新闻报道中相关的新闻事件的主要新闻要素,即 “五个W”,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都要引之有据,确凿可靠

•不仅要素完全真实,而且对这些要素的全部细节描绘也要有根有据,不能“合理想象”或“笔下生花”。如人物姓名、性别、年龄、外貌、职业、语言、动作、内心活动等等,都必须持有相关素材,令人信服。

•报道中引用的一切资料,也要求有可靠的来源,如文件、日记、笔录、作品、录音、传真、电子邮件等,必要时有明确的交代

2、要求做到总体真实,即不仅新闻传播的某一个事实、新闻媒介上的某一个报道是真实的,而且要求新闻报道的全部事实、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实际生活中的同类事实要完全真实、完全一致

•这个要求是对传播者对于总体事实真实的全面把握而提出的

二、新闻传播的客观要求:

•新闻传播的客观性,指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它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上的“客观”,指新闻报道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或事件

•形式上的“客观”,指新闻所显示的倾向性,是通过其所报道的事实的逻辑实现的,作者采用的是“客观陈述”的方法

三、新闻传播的公正要求:

•新闻传播的公正性指新闻媒介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公正性也叫“公平原则”或“平等原则”;公正性还包括传播者对新闻事实持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新闻传播之所以应持公正立场,首先是传播者与媒介的社会责任,是向群众提供客观存在的事实,以及时人对它的种种评价的客观情况

•媒介是社会公器,是全体公民窥视社会的公共管道,所以传播业者应向公众提供平等的机会,以同样的报酬条件取得传媒的使用权,包括通过收受媒介获取同样数量的资讯,在媒介上自由发表负责任的意见,对政府与官员实行监督与批评,对传媒的行为进行监督与批评

新闻传播的公正性的含义:

•传播者不以一己之立场,片面地报道事实与提供只是自己赞成的一方面意见;压制、不报道或歪曲报道另一方面的事实与自己反对的一方面意见

•传播者不以自己的一己立场与观点,选择、报道与评价、解释事实,并且通过这种选择与解释误导群众,造成对部分不同意见者的压制与损害

•传播者不以一已之立场,剥夺部分人利用媒介传播自己赞同的事实与意见的权利与机会,使传播媒介的性质,由“社会公器”蜕变为“个人私器”

四、新闻传播的全面性要求:

•新闻传播的全面性,指新闻传播中提供各方面的事实、情况、意见,不片面报道和隐匿事实

•只有向受众全面地提供事实和情况,尤其是意见与看法对立的事实与情况,才能保证新闻传播的宏观真实与客观公正

•全面性是新闻传播实现真实性、宏观性和公正性的前提

五、新闻传播的快捷要求:

•新闻传播必须迅速及时

•这种要求,可以用时间性(快捷性)与时效性来概括

•时间性指新闻发布与新闻事实发生之间的时间差,时差越小,传播效果越好

•时效性侧重表达传播时间与传播效果的关系,其中还要考量传播环境的外在因素

•“今天的消息是金子,昨天的消息是银子,前天的消息是垃圾。”

第一章 电视新闻节目概述

一、电视新闻界定

“电视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二、分类

1、消息类新闻节目

2、专题类新闻节目

3、评论类新闻节目

三、电视新闻节目形式的发展

1、口播新闻

2、影片新闻

3、电子摄录新闻

4、卫星新闻

四、电视新闻特点:

1、立体信息传播

2、直观形象思维

3、现场纪实再现

4、观众多层次参与

5、表现多元素综合

6、报道多工种配合

五、电视新闻报道取材原则

1、电视新闻共性规律(1)时效性(2)真实性(3)客观性(4)社会性

2、关于新闻价值要素(1)时间性

(2)新鲜性—首创的事物、奇异事物

(3)重要性—政治上与群众生活关系上,人物影响力(4)接近性—地域上,心理上

3、取材方向

(1)信息—扩大信息源,增加信息量(2)情感—挖掘事实情感,记者的情感(3)个性—人物形象个性化,人格化传播

第二章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

一、特点

1、快速

2、简短

3、广泛

4、鲜活

二、创新意识

1、独家新闻

2、新闻由头

3、新闻角度

4、新闻立意

5、表现手法

三、报道形式

1、口播新闻(1)政令(2)简讯

2、图片新闻

3、影响新闻

4、字幕新闻

四、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1、现场报道的界定及特点

界定: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向摄像机(观众),以采访记者、目击者或者参与者身份作出图像的报道。较之影像新闻,现场报道具有更强烈的现场感,观众更能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参与感。现场报道是最能体现、发挥电视传媒优势的新闻报道形式。

特点:正在发生、发展的时间;

记者在现场同步采访、报道、要出镜; 采集有价值的画面及各种声音。

2、现场报道的优势:(1)时效性强(2)信息量大(3)现场感强

3、为充分发挥现场报道的游船传播优势,现场报道应具备以下几点:

① 现场报道反映正在发生或发展的新闻事件; ② 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进入画面作报道和采访提问; ③ 记者在现场随着事件发生、进展、,边观察边叙述,报道与新闻事件的发生、进展宝石保持同步;

④ 有事件现场画面和现场音响,除采访讲话的同期声,还应有现场效果声。

五、消息类新闻稿写作

图文并茂、视听兼备是电视新闻的基本特征。电视新闻文字稿写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特征。过去,由于电视新闻的前期采拍和后期制作配合不那么默契甚至有点脱节,曾出现过画面、文字“两张皮”的现象。因此,要更好地发挥电视新闻的优势,就必须明确电视新闻画面、文字与主题的关系。

电视新闻的画面和文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在服从和服务于电视新闻的主题下,才能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发挥出电视新闻图文并茂、视听兼备的整体功效。

电视新闻的画面是证实电视新闻事实是否真实的客观依据。这是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决定的。人们之所以喜欢电视新闻,就是因为它能满足观众百闻不如一见的接受心理需求,从而通过视觉直接地证实电视新闻的真实程度。完成电视新闻事实叙述的不仅仅是画面,还必须有文字。

电视新闻文字稿是构成电视新闻完整性的主要部分,而不是仅对电视新闻画面的一种补充说明。长期以来,电视新闻文字就像贴在画面上的一张皮,显示不出应有的功能。随着观众对电视新闻求新求真求快意识的增强,电视新闻文字稿的作用和功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文字在电视新闻中占有重要位置,尤其在构成电视新闻基本骨架、交待新闻背景、深化主题、挖掘思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电视新闻文字稿写作上有自己的特色。为看而写,为听而写,是电视新闻文字稿写作的总体要求。它一要准确;二要简练;三要口语化。此外,还要注意声画、同期声、现场音响的综合运用,使之各司其职,各展所长。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中最受欢迎的常用形式。它能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现场性,在很大程度上达到声画相互映照的功效。电视新闻记者或主持人置身于新闻现场,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电视新闻声画关系的完美统一。这种形式的文字稿往往很简单、零散,通常是一段电视新闻记者或主持人的开场白后,来上一段现场采访同期声,加上一些反映新闻核心事实的音像材料,最后以记者或主持人的评述结尾。这种电视新闻文字稿写作要求较高,是当前电视新闻走入大众生活的发展趋势。

电视新闻语言文字要做到口语化,必须提倡多写短句,克服欧式倒装句。电视新闻语言文字是给人听和看的,它稍纵即逝,不比报纸、杂志,可以反复阅读。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必须口语化,同时,这也是电视新闻画面高速度、快节奏地变换更迭对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写作要求。我们通常把长句改短,把倒装句改顺,把单音词改成双音词。经过这样处理,虽然文字变长了,但是口语化增强了,不仅编辑起来可把握电视新闻明快的节奏,制作时也有利于声画对位,带来“播者上口,听者顺耳”的良好效果。

除了讲究口语化以外,电视新闻语言文字还要求做到个性化。所谓个性化,就是电视新闻语言文字运用要合乎新闻事物的特征,不要硬贴上去,造成声画“两张皮”的现象。作为声画双重体的语言文字、图像画面,越来越要求在情节、细节和个性化上下功夫。视听结合,图文相长,是电视新闻各种视听信息符号综合传输的最佳结果。记者、编辑要把握好视听觉诸元素的综合职能特点,并对它们作出合理的安排和调度,在画面的基础上发挥好语言文字等多种表现元素传播信息的全力效应。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电视新闻的信息量和可视性,同时还可以避免个别电视新闻画面的单调和欠丰富,加深电视新闻报道的力度、信度和效度。如果偏怠任何一方面,都会对电视新闻综合语言表达造成始料不及的影响,甚至会导致电视新闻传播总体失败。此外,准确、精练、生动是电视新闻文字稿服从和服务于画面的又一写作要求。电视新闻语言文字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解说词,而且必须在逻辑意义上对画面是一种诠释、补充和提升,通过语言文字、声音画面来激烈地冲撞观众的视、听觉等感观,进行感情交流,形成强烈的思想感受,以增强电视新闻的说服力和可信性。

电视新闻文字稿是与画面一起发挥作用的,因此电视新闻要注意声画关系、现场音响、同期声音,使之各司其职,各展所长。电视新闻文字稿的结构和写作方法,具体到口播新闻、图像新闻、现场报道三种形式上各有不同的要求和特色。

电视新闻文字稿在结构上应该具备三个特点,即主线单一,构思新颖,层次分明。主线单一,要求电视新闻只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作文稿,层层深入,直到把问题阐述清楚为止。构思新颖,要求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开头要写得引人入胜,中间穿插一些引起观众兴趣的背景、议论,适当设置一些悬念或展示一下电视新闻的中心主题要旨,以知识性、趣味性和接近性的东西吸引观众,结尾要注意进一步加强报道的感染力,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使电视新闻奇峰突起,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不断激发观众接受新闻的欲望,持续收视下去。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曾说过:“新闻报道要使读者‘上钩’。”就是说,新闻报道要吸引读者,正确引导读者。层次分明,要求在写电视新闻文字稿时,注意段落、层次和语句之间的过渡、照应与铺垫,使电视新闻具有主体感、纵深感,让观众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电视新闻文稿写作特色有:1.明确实在,听觉鲜明。要提供鲜明的视听形象,使新闻事物实在化、具体化、形象化、立体化。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和编辑在采摄编写工作时,尽量减少抽象、笼统、概括性的语言文字,多采用形象鲜明与画面匹配或逻辑性强的语言,表达、说明、阐释新闻事实,力求多用新闻事实说话,多用写实性文字。2.注重细节描写。要尽量采用具体生动活泼的细节来说明新闻事实,加深观众的视听印象。细节描写可以放在导语部分,像特写镜头一样,以增强报道的立体感和现场感;也可以放在报道的主体部分,使之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还可以放在报道的结尾部分,让报道形成高潮,引起观众的回味与思索。3.取材精练,篇幅短小。首先要多搞一些“小口子”新闻。一条新闻只集中写一个问题或一个侧面,突破口小了,就容易写得集中,写得深刻,并且能够缩短报道篇幅。再者,要精选事实,用最能反映主题思想本质的事实即“新闻核”来说明观点。要善于抓住“新闻核”来写作文稿,就必须找出电视新闻中具有核心地位、鲜明特性和普遍意义的新闻事实,在导语部分对其作初步交待,主体部分可以直接承接导语,比较详细地叙述核心事实,背景材料交待要尽量简略,事例不要重复,尽量使新闻核心事实部分突出出来。其次,要节奏缓慢地反复输入,这一点不同于广播新闻那样不断反复,不厌其烦。电视新闻还可以用画面、图像、现场音响、字幕图表、采访同期声等形式的综合语言来表达,加上一些必要的铺垫和过渡性文字,便可以完美地表达电视新闻的全部。

具体到每一条电视新闻,无论是倒金字塔结构、螺旋式结构、金字塔结构还是散文式结构的,在语言安排和文稿写作上,都必须注重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等几个方面协调划一,整体操作。

(一)电视新闻导语是电视新闻开头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是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文字,概括新闻最本质的思想内容,从而引起观众的注意。如何把导语写好,国内外新闻学专家教授和新闻工作者已经归纳出了几个带规律性的准则。1.开门见山烘托出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事实。2.简明扼要,中心突出。导语要写得言简意赅,要选择最精彩、最重要的细节,突出一二个新闻事实,不要罗列过多新闻事实,不能面面俱到。3.讲求新意,写出特点。导语最忌老套,要力求新颖独到有特色。4.具体形象,生动活泼。要体现电视新闻导语声画并茂、视听兼备的优势,包括作为播音员、主持人出图像、念文稿、出镜导播和现场采访。总之,导语不管怎样写作,最终目的是吸引观众往下看或听,故应不拘一格,变化多样。

(二)电视新闻的主体是导语之后的承接部分,围绕导语提出的问题全面展开,用有说服力的材料,阐述和说明全篇的中心意思。要求紧承导语,讲清导语中提到的观点和问题,语言文字以及其它材料安排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表述简练。这就要认真消化新闻材料,提出观点,并根据表达新闻主题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新闻规律和逻辑顺序有条不紊、错落有致地写作出来。

(三)电视新闻背景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的说明,对新闻事件发生或人物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实际意义的解释,在写作上占有重要比例和地位,需要花大力气去研究突破。电视新闻报道在于把新闻事件的不凡之点、独特之处揭示出来,这得依靠背景材料的交待。电视新闻背景材料可以按直接带进、穿插交叉等方式交待出来。

(四)一条好的电视新闻,不仅应该有一个好的导语,而且应该有一个俏皮的结尾。这样,才能使电视新闻在形式上更加突出全面,使电视新闻主题得到进一步提示和深化,增强感染力,引起观众共鸣与思索。电视新闻的结尾部分应该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杜绝空泛议论;要紧扣主题,深化新闻事实,升华新闻核心;应当自然贴切,水到渠成,切忌仓促唐突、生硬跑题、公式化概念化。

六、消息类新闻的画面

七、消息类新闻栏目的编排

附: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分组,采摄编制消息类新闻片,加入现场报道的形式。片长2-3分钟,题材不限。

第三章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一、新闻深度报道发展与界定:

1、深度报道作为新闻学上一个专用词,起源于西方新闻学,是西方新闻传播媒介竞争的产物。解释性,调查性报道;

20世纪初,出现了解释性的报道,即在报道中提供背景材料的分析,通过记者的分析、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社会问题。在新闻要素中,它着重回答“为什么”,尽可能完整清楚地交待新闻背景,以让读者明了新闻的起因、意义、影响,以及它可能朝哪个方向发展。70年代后在美国出现并盛行的调查性报道。也是有深度的报道,它是由早期的揭丑报道发展成比较系统、深入揭露问题的报道形式。

西方新闻学概括深度报道“是以今日的事态和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

2、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

3、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界定: 深度报道是相对于动态性报道而言,是对事件、事态作深层次 的剖析的报道,对重大的新闻事件,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 现象,做有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点评。

二、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特点:

① 立体化、多层次的剖析 ② 理性思辨色彩 ③ 表现手法多样 ④ 传播效果显著

三、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要求 :

1、现代新闻观念:

现代新闻含义的扩展,现代新闻观念,即运用新闻媒介去报道、传播,超越旧的常规观念,传统观念,传播新的观念的新的思想,新的认识。凡是已经形成了文字或语言,见诸于报纸、广播、电视的具有新意的观点,有新的信息的事物,都应称为事实。也有人提出观点新闻,见解新闻的概念;

思维方法的现代化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特点在于它突破了动态性新闻反映事物的局限性,要求从全新的角度和更深层次上探索事物内涵及其发展趋势,具有社会认识和社会思辩的功能;

现代新闻报道 记者在采访、思考、报道等具体操作中,要做到:面对采访对象,不是单纯的挖掘事实真相过程,而是要以理性的目光区综合和透视。

2、深入采访挖掘 : 电视采访要以采访为基础,3、沟通交流意识 : 电视新闻要很好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必须要讲究报道方式、方法和技巧,增强新闻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沟通。沟通达到共识。

四、深度报道新闻的形态

1、消息类新闻节目(1)连续报道(2)系列报道

2、专题类新闻节目(1)专题新闻(2)专题报道(3)思辨性报道(4)调查性新闻报道(5)新闻专题访谈(6)新闻性谈话节目

3、评论类新闻节目(1)电视讲话(2)电视论坛(3)电视新闻评论(4)评论性电视新闻节目

第四章 电视新闻的题材类别

概述:新闻题材的多种分类

1、事件性、非事件性

2、“两栖”新闻

3、按题材多种分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社会新闻、军事新闻、体育新闻、文化娱乐新闻

一、时政新闻:

1、时政与会议新闻

2、时政新闻的作用:

(1)报道重大的党务、政务活动;(2)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3)报道政治领导人的活动

3、时政新闻报道的改革、创新(1)变虚为实(2)融入背景(3)捕捉瞬间(4)追踪高潮(5)设问采访(6)同期声

4、会议新闻报道

(1)会议中的典型人物报道为主

(2)挖掘会议实质主题,反映新问题、新情况的关系,重在选角度(3)注意会内会外时空结合,补充有关材料,增加信息量,捕捉花絮增强可视性。

二、经济新闻:

1、选题

(1)从方针、政策等宏观角度;(2)从群众生活角度(3)具体事例,经济活动现象

2、报道要求

(1)注重“人’的活动;人要具体化、个性化,有人的心态反映;(2)进行时的动态报道;

(3)重大题材的跟进追踪,反映具体事例与宏观的关系,相关背景信息的介绍;

(4)画面的可视性,生动、形象、具体、新鲜,包含大的信息量(5)关于数字、术语等专业内容、信息的介绍,要通俗易懂,使用灵活的生动形象方式。

3、关于电视经济新闻报道与电视媒体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经济效益)的关系。

4、经济新闻报道与社会生活服务性?(思考题):观看cctv-2台的经济新闻类栏目

三、科教新闻:

1、作用(1)动员(2)教育(3)组织

2、任务:

(1)宣传科教政策

(2)传播科学思想、科技知识、信息(3)报道科教新成果(4)宣传科教英才

2、报道要求(1)新闻性(2)科学性(3)知识性(4)实用性(5)形象性

四、社会新闻:

1、界定:反映社会生活、事件、风气、道德、问题等。(1)“软”新闻与“硬”新闻;(3)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

2、作用(1)赢得观众(2)联系桥梁(3)直观教育

3、题材

(1)社会新气象、新风尚(2)新的关注热点,新的观念变化(3)新的问题、现象(4)重大的突发性事件(5)家庭及个人的生活变化(6)风土人情,奇闻趣事

4、报道要求

(1)建立广泛社会联系,拓宽丰富信息来源

(2)及时反映群众意见、要求、胡绳、注意具体事例与宏观背景、政策等的结合;(3)纪实报道手法的采用

(4)知识普及性、服务性、趣味性、信息丰富的依靠可视性强、细节展现,语言易懂

5、突发性报道:真实再现,记录历史,与事件同步,记者的现场报道,及时捕捉新情况、变化,相关背景介绍分析,有关人士采访,过程与细节相结合,连续追踪报道

6、批评性报道:客观公正,述评结合

(思考题)关于“说”新闻的报道特点观看BTV台《园园第7日》 栏目

五、文化艺术娱乐新闻与体育新闻

六、人物新闻

1、界定:以人物为新闻题材,对有传播价值的人物进行报道。报道人物的事迹、思想、精神,以先进典型向公众进行宣传教育。

2、报道要求:

针对性—选择的人物要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人物的报道要关注人的命运,以引起观众共鸣,引起心灵撞击。

新闻性—新形势下新涌现的或刚被发现的人物、创造了新业绩有新成就的人物、公众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活动中的重要人物、有超前意识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人物。

个性魅力—将人物报道“物化”,注重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行为的个性化,选择典型事件、典型行为的现场报道。

七、批评新闻

1、界定:是指对社会上不良风气、丑恶行为和现象进行揭露批判对社会阴暗面进行曝光的新闻报道。

2、作用:是主旋律的协奏曲、行使新闻舆论监督作用、宣泄疏导社会不满情绪利于稳定。

3、报道要求:选择题材的典型

报道事实准确 注重批评效果反馈

把握好报道的度:量的把握、时机的把握、口径的把握。

第五章 电视新闻采访

一、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1、现代的采集手段

2、独有的采访形式:屏幕上用特定现场背景作衬托,直接传导形象。

电视采访要能够捕捉现场环境氛围中的信息。电视采访要给人以没有摆布的真实感。电视采访要以人的活动为主体 电视采访要注意语言的口语话 电视采访要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

电视采访要注意记者采访的态度、语气、举止及外貌服饰

3、形象画面的报道

4、特定的思维方式

5、综合的表现因素

6、特殊的工作方式:“采摄合一”到“采摄分工”的变化

7、复杂的工作环节

二、提问规律与方法:

1、依据目的设问:

问题有针对性、问题有层次、问题有深度、问题有新意、问题有特点、2、依据采访对象设问:

问题要因人而异、注意提问顺序、问题要有助于回忆思考、问题要有触发力、边问边听边思考

3、设问的变通:

开门见山与迂回提问、激将与反问、追问于停顿、关于开放式问题与闭合式问题

二、电视现场采访:

1、界定、特点、作用: 现场采访是指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对新闻的当事人或有关人士进行的采访活动。

特点:采访过程公开化,纪实性和表现性兼容,纪实性是指把采访与传播融于一体,增强现场感和可信度;表现性是指充分调动声画兼备优势。

作用:深化报道内容

展现人物个性

引发情感表达和共鸣

2、现场设问要求:问题应是新闻报道的重点 问题是思想内涵的拓展

问题要具体、简短、客观

注意问题的重复提问

问题要能引发情绪、增强双向交流

避免提问可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 现场采访存在的问题:缺乏交流、缺乏尊重

问题冗长 问题有诱导性 自问自答、角色错位 缺乏主动、应变能力差

3、现场“潜信息”效应:非语言符号作用,包括人物的手势、动作、神态、表情、语气、语调。

选择好采访环境 把握好采访情绪

4、采访方式、手段:座谈式、漫步谈话式、追随式、随意式。

附: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出镜的电视新闻现场采访练习。作业:撰写采访提纲

第六章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连续报道系列报道

一、连续报道:

1、界定:是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新闻事件及所追踪事态,进行及时而又持续的报道。消息类新闻节目中连续报道的题材通常是重大的新闻事件,要追踪事件的最新动向,连续地做深入、详尽的报道。连续报道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的多次新闻集合。

2、特点:

 报道时新性 在事态进展过程中的报道,要求谁见跨度小,应是对新近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进展中的事态的报道。 连续性 就是播出的连续、内容的连续

 完整性 连续报道从事态的产生一直追踪报道到事态的结束,从结构上它具有完整性

 递进性 各个报道都是由浅入深、一环扣一环的逐步递进。 广博性 每次应以事件进展的新动向为主要内容,后一次报道尽管内容上接着前一次报道,但也不能太多重复前一次报道内容,重点放在事件的新的进程上,每次报道都有新的信息。 显著性。

3、报道要求:扬长避短,精心选题,选择重大的题材,选择多

数人关注的、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题材;

报道要纵横结合,有始有终;

形象鲜明、重点突出。

二、系列报道:

1、界定: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作多次、连续的报道。也是新闻多次报道的集合,播出有连续性。它是以集中的强大审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成就,从而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产生广泛的正面宣传效果。题材多位成就报道。是我国特有的新闻报道形式。

2、特点:报道主体的同一性

报道的系统性

信息密集化

3、报道要求:重在报道前的策划,明确报道思想,协调报道步伐,制定报道计划;

注意报道的点面结合,成就报道既要说透成绩,有面上的展开,而要有具体生动的事实,有点的捕捉;

报道要贴近生活,寻找与群众感情上的接近、沟通,以情感人,入情入理;

制作精细,编排精巧,注重整体感。

三、连续与系列报道的差异:

1、题材选择的差异:连续报道多位事件性新闻,特定是那些突发 的重大灾难事件的报道,动态事实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

系列报道题材多为典型经验报道和反映各方面成就等非事件

性新闻的报道,每个题材之间没有先后次序的连续性。

2、报道时效的差异:连续报道注重时新性,即每条新闻都是实践上的最新报道。

系列报道的时效性所注重的实适宜性,即新闻事适合当前形势需要的报道。作为消息类新闻播出的各条新闻根据。通过它反映事实的最新态势。

3、报道序列的差异: 连续报道中的每一条新闻都是围绕同一新闻事件展开,报道要不断的反应事件发展的进程及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反响。连续报道的次序排列也是沿着事件发展变化过程的始端到终点的。连续报道在事态的每一个变化过程中也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拓宽题材,但是总的结构还是按照事态发展流程的次序排列的,每条新闻之间存在着事态发展的上下连续,甚至是因果关系。系列报道是有很强的计划性报道。相比较而言,在次序排列上,记者、编辑有较大的主动性。系列报道的各条新闻之间不存在上下连续或互为因果的关系,而是并列的关系。各条新闻播出次序可以倒换,而不影响整个报道的完整性与逻辑关系,其报道序列是由编辑安排的,并没有客观必然性。

4、传播功能的差异: 连续报道是事件性新闻,特别是重大的灾难性事件。报道不仅有结局,还需要有对灾难发生的思考,总结经验、教训。

系列报道的题材多是主旋律,具有很强指导性的正面报道。新闻报道本身具有极强的宣传价值。成功的系列报道十分鲜明 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

第七章 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

概述:专题类电视新闻界定及特征

专题类电视新闻是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与播出方式,深入报道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某些具有新闻价值又为广大群众所关心的典型人物、经验,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及某一战线、地区新面貌等题材的新闻报道形式。特征:新闻性,重要性,专题性,它是消息类新闻的延伸和拓展,是报道内容思想的延伸— 深入,深化;

是报道时间的延伸——足够的长度,能容纳分析,透视事物的内容的篇幅;

是新闻品种的延伸——从传播形式上,它设立固定的栏目作为传播新闻性专题的窗口,也可作为特别节目推出。

第一节、专题新闻与专题报道

一、专题新闻:

是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详尽报道的节目形式。

在时效上与消息类新闻节目接近,内容更为详尽、全面。题材多为重大时政活动、其他各类公众关心的有影响的事件。

多数是可预知的。

二、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是电视新闻做深度报道最常用的节目形态。只有专题报道才能发挥电视记者的全部创造力。

特点:专题报道在选题上,要选择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物、事件、经验和社会问题及社会现象为题材,多侧面、多视点、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有关新闻事实及相关的背景材料说明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并分析其现象和本质,内在条件与外在条件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出主题的深刻意义。

从表达方式看,要根据主题的需要,运用电视多种表现元素和播出方式,尽可能鲜明、生动的传达主题的意义。

专题报道的类别:

1、典型报道

2、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这里的新闻事件指突发事件、灾难性事件、有重大意义的某项行动等。

3、重大新闻事件的综合回顾

第二节 社会问题、现象的思辨性报道

一、思辨性报道的意义、特点:

意义:是专题报道的新发展,是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分析、思辨。需要记者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增强对新闻事物的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能力,对复杂事物的比较与鉴别,抽象与概括的能力,二、思辨性报道的类型:

1、分析性报道 :

分析性报道的内容走向是:它不仅要说明发生什么事,更重要 的是要阐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对“为什么”的分析,这是 报道注重的焦点,也是分析性报道的侧重点和特色。强调的是 对问题、对事物的解剖作用。多采用记者的调查、采访的方法。

分析性报道重在理性的分析,选择好对象对节目成败起到极为 重要的作用。

2、解释性报道

3、调查性报道

三、思辨性报道的特点 :

1、重在新观念 它重在思辨,重在观念的阐述,而不注重介绍事情的始末。

2、用事实说理 报道必须体功能分析的、用以说理的事实,这些事实不一定是新近发生的,但触及的问题必须是社会的“热点”。

3、符合思维规律

4、调查研究的结果

四、思辨性报道的哲学思考: 原则性 系统性

预见性 创造性

第三节 新闻调查报道

一、新闻调查报道的界定、特性:

就某一新闻事件或观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报道。

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重要类型。

二、选题原则

重大 紧迫 适时 独特近核

三、调查报道要求、方式

准备——掌握翔实的材料 采访——战线调查过程 客观——融观点于调查过程中 魅力——观众参与思考 强烈的的社会责任心 问题性调查的报道方法:  技巧处理  伏击采访  隐蔽摄影  隐姓采访

第四节 电视新闻专访节目

电视访问使电视记者(或新闻主持人)对新闻人物或有关部部门进行的主题访问的报道。它以可视的语言交流传播信息,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一、新闻性电视专访的特点、类型 : 访问的人物都有新闻性,代表性,有一定的权威性,访问的题材内容是报道某一新闻人物,或回答和解决社会上关心的某个问题。

1、人物访问 —— 访问的对象都有权威性,或者是政届领袖,或是有专长的学者,有成就的模范等

2、事件(态)性访问 —— 访问具有较强的新闻性,有新闻由头。

3、观念性访问 —— 重在访问在传播有关事件或问题、现象在认识上的新的观点见解。目的是报道有识之士的真知灼见,以帮助观众认识社会、思辨社会。

二、电视专访的发展

三、电视专访的要求:

专题访问的成功的关键在于采访对象的选择和记者、主持人的 提问水平。

1、采访对象 :

● 是因其业绩或经历而具有相当的知民度 ● 是因其业绩或经历在当今能引起观众对其人生历程、内心世界,发展技巧的广泛兴趣。

● 是因其业绩或经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多样性、变动姓‘为当代观众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多色彩的感受与层次的兴趣。

问题专访对话者应有权威性,提出的见解有一定的权威,有代表性,这样的访问才能澄清观众质疑惑的作用。在事件性、观念性专题访问中,选择好访问题目,设计好问题也是极其重要。

2、提问水平: 记者要精心做好准备,包括阅读材料、搜

集情况、了解观众所思所向。问题要满足观众的欲知心 理,要有针对性,、使访问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传 达有效信息,给观众以思考和启示。

3、重视电视语言综合运用

第五节(新闻性)谈话节目

新闻性谈话节目: 是在主持人的主持下,邀请嘉宾和观众,就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平等的对话交流方式,充分表 达各自的意见、观点和见解。特点在于它不是某时某地发 生某事的具体报道,而是通过各抒己见的谈话,传播观点 与见解。反映当代人的心态、观念。

一、话题 : 题材应选择大众关注的话题,要由新闻性、社会

性、针对性。话题选择还要注意它在生活中存在 的异议。

二、参与者 : 嘉宾的选择应有代表性、权威性。

三、主持人 : 主持人应是驾驭谈话走向和现场氛围的贺信。主

持人对话题要有较强的组织理解水平和机敏的现场气氛调 节能力。

主持人自己对谈话题目的导向,即主题走向应该心中明确。谈话节目主持人现场控制能力要求他必须头脑清晰,反应 灵敏,善于抓住话头引出话题。

主持人语言有时候也应该诙谐风趣,让现场嘉宾于观众都感 到亲切自然。现场控制能力,还表现在驾驭整个节目时能不时地制造趣味点,即现场的活跃气氛。主持人要善于把握语境。

四、谈话节目的前期策划

五、节目录制现场的把握

第八章 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

一、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界定:

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就是新闻事实发表议论、评论、见解的节目类型,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报道谋事实,而是通过对具体事实的分析提示,阐明对于事实的见解、态度,借以影响、引导社会舆论。

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特征: 新闻性

社会性 即节目的群众性。政论性

指导性 导向性

二、电视论谈 : 电视论谈是以讲话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新闻评论节目,它通过讲话人之口来发表意见,阐明观点,使观众受到启示。包括电视论坛和电视座谈讨论等。

1、电视论坛的优点:

①参与评论的都是有关方面的权威人士

②评论这各自从不同角度、侧面、层次去分析、认识问题。

③评论者的意见可能一致,也可能出现分歧,2、电视座谈的被邀请对象是社会各方有代表性的人士,包括 各阶层,各种行业、职业,不同年龄、性别等各方面的人士,以反映社会舆论的各方面。

3、做好电视论谈节目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① 选择好题材和谈话对象 ② 要以平等态度协商探讨。③ 要客观真实,忌主观加工。

三、电视新闻评论:

电视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实直接作评论的节目。它有明显的立场、观点,直接反映评论者或者电视台的观点、主张。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1、电视短评

电视短评是在消息新闻报道之后,对有评论价值的新闻配上编者按语等,由播音员播念。在新闻杂志节目中则是一新闻主持人对消息新闻进行简短评说。

2、电视评论

电视评论,它以较长的时间,就某新闻事实为由头,多层次的作深入剖析的评论。

3、评论员评论

评论员评论使电视评论员或特约评论员,就当前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或重大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直接面向观众表示的意见、看法、立场和态度。

四、述评结合的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

电视述评:叙述新闻事件与发表议论相结合的评论形式。述评性节目作为一个完整的电视评论节目,一般由主持人主持,在新闻专栏中播出。既报道事实的真实情况,又对事实竞分析与评论,既可夹叙夹忆,又可先展示记者对问题的调查,让观众弄清事态的来龙去脉,最后集中议论,以事实作为评论的基础。

1、选题要求 :

① 选题要服从党、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于中心工作。

② 选题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有针对性。③ 选题要考虑社会效果。④ 题材的广泛性

第一类,弘扬提倡的 第二类,解疑释惑的 第三类,批评监督的 第四类,社会警示的

2、表现特色:

① 述与评的结合电视新闻评述,从评论歌星出发,述是为评服务的,评是主题,述为评提供依据。整个节目是事件的叙述过程和对论点进行逻辑论证过程的统一。在这种形式中,主持人不直接对事件进行评论,而是注重对事实的分析、背景材料的介绍,由节目所反映的客观事实来引导观众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断。② 论据的形象性: 新闻事件的现场形象

采访者当事人、目击者或有关人士的讲述 记者的现场报道,介绍必要的背景

在论据形象性展示中,要重视论据的典型性。典型性也充分体现在即者、主持人在现场的设问走向上。

③论证的群体性 选择好参与对象,选择由信

息源,又善谈的人物参与屏幕上的交流。

3、主持人——评论员的核心 主持人核心作用的表现:

① 总体策划能力 ② 即席评说能力 ③ 现场采访能力

第九章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

一、新闻现场直播的发展概况

二、直播的作用

如何充分发挥电视现场直播的优势? 第一,要真实的展示现场总体状态及氛围; 第二,事先做好充分的策划和准备;

第三,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新闻事件的现场信息和背景信息,全面展现和挖掘现场直播的内容和含义;

第四,运用多样的电视节目形式,表现手段和包装样式,是直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更易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第五,对不同的现场直播题材,应采取不同的电视表现手法和传播策略,变传统的“现场实况转播”为“现场直播报道“、“多点(现场)直播报道”。

第十章 电视新闻节目的采摄编

一、前期策划准备

二、现场采摄

三、新闻文稿处理

四、画面编辑及制作合成

五、新闻节目的编排

一、串联词的作用

电视新闻的串联词是节目主持人在报道的条与条之间“说”的话。它的作用有三:

6.医药电商新闻:电商运营新模式 篇六

近日,由京东和九州通合资的京东好药师合作正式结束,京东官方也透露,京东将全资成立新的医药电商项目——京东医药城,CEO崔伟还提出了“连锁药店,上门快送”新医药电商模式。随着天猫、京东深度参与到医药领域,医药电商取得了重大发展,但行业内仍然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背后最突出体现着现有医药电商流通模式上的缺陷。

为此,由国家相关部门指导,商康医药网(.cn)承办的第二届医药电商物流高峰论坛将于7月18日在湖南长沙举办。届时,国内顶尖级电商和物流行业专家、行业协会领导将共享行业盛会,对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下的医药电商物流行业、现代物流嫁接电子商务行业等行业热点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物流问题成为制约全国医药电子商务平台提升的关键,因为物流是医药电商的利润保障,是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的根本保证。然而我国电商物流的服务模式传统、服务网络不健全,缺乏规模效应和整体协同效应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医药电商发展的主要问题。此外,新版GSP出台更是让尚不健全的医药物流行业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医药电商要想生存下去,必须找到自己的模式,提供优质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

在医药B2C领域,京东医药城的“连锁药店,上门快送”,即消费者通过订单,连锁门店店员送货上门,实现当地化配送。在同样领域,相似的配送服务也有过,比如,“一小时”配送。不管怎么说,对于“处于转型期”的大型连锁药店,勇于探索就是电商之路的活力。

而在医药B2B领域,今年年初,发展较早的商康医药网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推出“商康康站长模式”,利用自身的物流优势,实现产品资源信息共享,解决由于药店分散导致配送困难。

然而,这些尝试还只是医药电商物流的服务模式创新之路的星星之火,要形成燎原之势还有待更多医药行业的先行者在探索中前行,摸索出更多样化、个性化的物流模式,找到符合医药行业本质属性的有益的创新模式。

7.新媒体时代新闻的新样式 篇七

1公民新闻

公民新闻指从新闻的采访、写作到最后的编辑发布, 都不假手于专业记者或编辑, 完全由‘读者’ 自己采写的新闻, 而这些读者则被称为公民记者1。 公民新闻是随着新媒体尤其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兴起而产生的一种新闻样式, 形式上涵盖了初始“博客 (blogs) ”“维客 (wikis) ”“播客”到后来的“论坛”“微博”“微信”“拍客”等, 其最大优势是可以在第一时间在现场进行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实时报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和新闻线索的挖掘中, 它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公民新闻具有主体非专业性、传播技术便捷性、 信息传输实时性、制作内容个性化强等特点, 与传统新闻相比, 公民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权威性、 专业性较弱, 公民新闻作为新媒体的一个鲜活存在, 为专业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影响其议程设置, 同时也让假新闻、谣言等大幅产生并迅速传播。

2辟谣新闻

辟谣新闻是应对新媒体尤其自媒体背景下假新闻、谣言等充斥网络并给现实世界带来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闻样式。与公民新闻由网民自创相对应, 辟谣新闻通常是由权威部门如政府主管舆论宣传的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或团体组织机构等, 独立或联合相关新闻媒体单位设立辟谣平台, 针对近期涉关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相关虚假或不实消息进行纠正或澄清并向外广泛发布的一种报道。辟谣是有关部门或机构针对新近产生的不实消息或报道, 通过调查核实, 以新闻稿的形式进行纠正、澄清, 符合“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事实的报道”的新闻定义, 具有时效性、真实性、权威性、接近性等特点。

辟谣新闻一事一报, 针对具体消息澄清真相、 传达权威观点或立场, 语言简洁明了, 正视听, 清风气, 传播正能量。如上海市政府官方微博“上海发布”2014年12月31日发布辟谣:“‘上海将取消限购’传言不实, 本市住房限购政策没有变化”。 2015年10月12日“平安北京”针对朋友圈里流传的“闻一闻香皂就能晕”的谣言发布辟谣, 原文为 “朋友圈里的谣言又来了, 闻一闻香皂就能晕, 你们就这么看不起医院的麻醉师吗?文后附有一张网上流传的提醒通知的图片, 并在图片左上方用红色醒目大字标注“谣言!狗带!”字样。此辟谣信息很快被“半岛晨报”“深圳公安”“京华时报”“辽沈晚报”“佛山日报”“新浪福建”“中国日报”“羊城晚报”“广州公安”等官微转发, 传播甚众。

辟谣新闻通常由政府或机构官方网站、微博的辟谣栏目或专设辟谣平台发布, 如上海微博辟谣平台、温州辟谣、呼和浩特辟谣平台、科普中国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等微博微信平台。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微信中很多辟谣平台并非官方组织机构认证注册的, 这类辟谣平台所提供的多为生活服务类信息, 其新闻性不强。

3吐槽式新闻

“吐槽”一词本是网络语言, 多表示揶揄, 拆台之意。需要明确的是, 吐槽绝对不等于抱怨发泄或喷人, 简单说, 就是从对方的行为或者语言中找一个有趣的切入点, 发出感慨或者疑问。吐槽式新闻是搜罗新近发生的各类新闻及网民相关评论, 以轻松搞怪的方式表达某种态度或倾向的一种新媒体新闻样式。目前在各新媒体传播的吐槽式新闻中, 最具影响力的是当属“腾讯新闻哥”, 其在腾讯新闻客户端订阅人数达707.2万 (2015的12月数据) , 每期评论数平均达数千条。“新闻哥”由资深媒体人打造, 声称“换个姿势看新闻”, 综合运用幽默风趣的文字语言、图片、漫画表情、短视频、短音频等手法让大家了解当天所发生的新闻。“新闻哥” 工作日每天在腾讯新闻客户端推送两期新闻, 每期新闻共4个板块:头条、新闻正文、评论上墙、结语。新闻正文部分通常是以“新闻哥”或“新闻妹” 视角讲述某个新闻故事的梗概, 中间插入相关音视频或图片突出新闻的趣味点, 最后常用幽默、夸张或反讽等吐槽式语言或表情图片巧妙表达观点。

吐槽式新闻借助丰富多样的形式轻松幽默讲新闻、表观点, 体现了较强的新闻娱乐性和消费主义倾向。除了以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的综合视觉传达之外, 吐槽式新闻还扩展出脱口秀、相声体等音频形式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吐槽式新闻集聚很高人气, 在激烈的新媒体新闻传播竞争中异军突起, 值得注意和研究。

摘要:新媒体时代新闻样式更加丰富多元。公民新闻的非专业化、自发性和随意性, 催生了权威性、应对性强的辟谣新闻, 吐槽式新闻给新闻生产与解读抹上了浓重的娱乐消费色彩。多元化新闻样式不仅为受众提供了认知世界的多种视角,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发了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的改革。

关键词:公民新闻,辟谣新闻,吐槽式新闻

注释

8.新时期新闻编辑素养研究 篇八

富媒体时代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面临媒体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媒体之间的竞争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的竞争,越来越多的新兴媒体,例如网络、手机等加入到争夺观众资源的竞争中来。这类媒体之间的竞争必然导致媒介产业的重新洗牌。以及产业间以企业经营模式为主的整合形式开始出现。资源整合在于实现不同媒介形式之间的互补以及资源和信息的共享等。目前我国在媒介整合的环境之下,媒体之間形成联动机制,极大地降低了媒介的运营成本,而且提升了信息传递的质量和速度。而媒介环境的变化给新闻采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媒介竞争环境下的新闻活动变化

新闻信息传播者的多元化,传统的媒介环境之下,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有着严格的区分,信息的搜集和传播者一般为媒体的工作人员。包含了记者和编辑等,对信息的提供和传播占据主动权和筛选权,而大众通过媒体这一主要渠道来获取新闻信息,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但是,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扩大和增多,大众会通过各种不同形式来主动搜寻和获取新闻信息,甚至可以作为信息的见证者。起到传播的作用,在此意义上,新闻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不再有明确的限定,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也不再仅仅是新闻工作人员。信源和信宿之间的距离更加接近,二者的界限也更为模糊。

媒介之间的融合和互补使得,新闻信息的采集形式不再是采编人员通过单一的工作模式来获得,同一新闻信息的获取需要媒体之间的协同作战,实现优势互补,能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使得获取的信息更加的真实与全面。所获得的新闻信息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现代媒介竞争环境之下,新闻采编人员不再只是作用于新闻信息获得的单一环节,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将贯穿于新闻信息从采集到发布的过程当中。新闻采编人员的更多的起到了媒介信息的把关人作用。但是新时期新闻采编人员从新闻信息的编排和策划阶段就开始介入。尤其是重大新闻事件,新闻采编人员担任了整体新闻策划人员的角色,从前期对记者报道的指导工作,到报道期间的新闻信息的整理和发布,以及后期新闻事件的后续跟踪等,新闻采编人员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新时期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

作为多媒体时代的新闻采编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对新闻信息的传播和新闻媒体发挥自身在社会舆论引导能力的作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闻采编人员特别是新闻编辑人员更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重点是提升信息辨别能力、重视受众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媒介的品牌化发展、对新闻采编工作方式进行转变和进一步提升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敏感力。

(一)提升信息辨别能力

当前媒体的主流发展趋势就是多元化,这对于传统的新闻编辑人员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从新闻从业人员的教育阶段就开始,改变从业人员对新闻编辑的概念和意识。信息内涵极大丰富以及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使得公众很容易迷失在分发复杂的信息当中,并且容易被一些虚假信息所迷惑。这对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辨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采编人员要站在把关人的高度,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并且在丰富的信息资源当中,将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新闻信息传递给公众,从而起到引导社会主流价值方向的作用。

(二)重视受众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的采编人员站在某一个特殊的角度,对受众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日程设置,而根据大众传播媒体的靶子论我们可以得出,在传统大众传播过程中,大众对媒介信息的反馈极少甚至可以说没有。而媒介采编人员在新闻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几乎忽视了大众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性。但是媒体竞争的时代,对于信息的选择权掌握在受众的手中,同时受众的信息反馈意识开始增强。在新形势下新闻采编人员在信息的选择和编辑过程中要重视受众的地位和作用。彰显新媒体竞争时代以观众为本的媒体发展理念。

(三)媒介的品牌化发展

有竞争就意味着媒体要通过自己的优势来争夺观众,竞争的加剧同样也催生了媒体的品牌化发展道路。因此新闻采编人员的思维高度不能仅仅停留在选择和编辑适合观众口味信息这样的高度。而是将个人放在媒体策划人,以及媒体品牌的创建者高度。通过个人在新闻采编工作中发挥作用,推动整个新闻媒体的品牌化发展。

(四)新闻采编工作方式的转变

新媒体竞争时代,新闻采编人员要主动适应形式的变化,首先原来的新闻采编人员主要通过记者或者热线等提供的信息,对新闻内容进行重新的编辑形成最终的新闻稿件。新形势下,为了第一时间获得新闻信息,同时为了增强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新闻采编人员需要主动出击,寻找新闻线索。另外新闻采编人员是新闻媒体中的线索人员,因此采编人员要提升个人的沟通能力,成为串联记者、公众、新闻总编之间的有效线索。通过新闻编辑工作将这些人联系在一个新闻事件当中。

(五)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

现代媒介对于新闻编辑提出的更高要求,需要采编人员自我能力的不断提升,需要通过个体素质的培养,适应现代媒介竞争环境的需求。在媒体融合的时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采编人员要加强政治敏锐性的提升,这是作为新闻媒体人的重要素养之一,要时刻以引导社会正确舆论导向为基本要求,特别是对于当今新思潮活跃时期,更要始终坚定的以正确的社会价值引导为根本,发挥媒体的聚集效应,对于正确的、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现象进行宣传报道,对于与社会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思想和现象要予以鞭挞:新闻采编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培养,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知识、信息大爆炸,新技术、新方式层出不穷,作为敏锐的新闻传播者,要时刻注意吸收和借鉴,才能跟上信息发展的步伐。

四、小结

媒介的竞争和融合的时期。新闻媒体编辑的素质是和媒体的发展变化相互作用中得到了不断发展,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媒介的竞争融合是一个长期化的趋势,因此新闻采编人员要不断变化个人的思维角度。提升看待问题的高度,提升个人的政治素养、职业素养和技术素养,推动新闻采编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钢,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J].媒介研究,2006.9

[2]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J].媒介研究,2006.5

上一篇:二手车的广告词下一篇:qq空间签名搞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