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2025-01-16

官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共18篇)

1.官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篇一

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课程,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做,在做中学。本学期,我校认真贯彻县教育局、指导中心以及总校关于“综合实践课程计划”的有关精神,依据新课程理念,认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根据学校实际,科学确定活动内容

为了使综合实践课程有效的推行,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负责课程实施的全盘领导,教导处负责指导培训和资料管理,三至五年级班主任是具体实施者。在计划制定方面,由班主任自主制定,教导处把关。在确定本学年的活动内容时,由班主任牵头,在学生中展开广泛的讨论,让他们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再由指导教师根据汇总的情况进行梳理、筛选、归类,上报科学的、可行的课题,最后由教导处做通盘搭配,根据各年级确定的研究主题进行统一的规划安排,制定计划。

二、加强常规管理,促进课题深入实施

我校综合实践活课时安排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月4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4节综合实践活动分成“2+2”的形式,“2”为教师指导课,每月2节,由教师进行活动培训,传授活动内容与方法,围绕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阶段总结,“2”为个人实践活动课,放在每周的周末,由学生个人或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活动。可以根据需要将2节综合活动大课与信息技术课打通,也可将其与其它学科如班队、品德与社会、科学等打通,灵活性大,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在课时的落实上,学校领导小组不定时地进行检查和听评课活动,保证了新的活动理念的运用,提高了每节活动课的课堂质量。

本学期我们主要重视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力求通过听评课活动,使综合实践的课堂教学改变以往的应付、呆板、满堂哄的现象,做到科学、务实、创新,既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又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真正地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创新。使综合实践课的课堂也充满了新课改的气息,不但敦促教师不断地改革创新,而且调动了他们上好活动课的积极性,使每一节活动课都科学扎实,保质保量。

三、给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上出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在这个空间里,让学生尽情地观赏一切,分析一切,这一切原本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也正因为陌生,给了他们以新奇的感觉,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开展广泛的交流,并对获得的种种信息和现象进行充分的,毫无拘束的争辩,在争论中认识,在争辩中深化。学生带着问题来研究,带着准备来探索,因此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给他们欣然求知的乐趣,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四、给学生搭建主动学习的舞台

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施中,它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在准备阶段,在学生对身边的社会、自然现象有了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在教室里讨论,教师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做出活动方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孩子将模糊的问题有效合理地表述出来,并帮助与指导学生准备工具与材料。在实施阶段,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去经历与体验。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还有安全问题,活动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一些指导,对一些必要的专题讲解和方法的介绍,并对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自在的组织活动小组,确定好自己研究的主题及内容,确定研究的目标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精心设计过程,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的调控。在综合实践中,研究方式的选择,学习小组的组成,活动过程中的计划、活动成果的构想,都完全在学生自己手上。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探索过程,是一种实践过程,也是一种开放性思维过程,在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不重结果,而重过程,只要我们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成长起来了,这就是我们的成功。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之路任重道远,但是我们有信心让它成为新课程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联合中心小学 2017年6月6日

2.官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篇二

(一) 立足于综合

《数学课程标准》对知识技能中的联系和综合是这样进行概念界定:联系和综合是指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及数学知识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联系与综合的一个组合内容, 首先要突出“综合”这个特点。这里所谓的“综合”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指把数学和其它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设计上“鱼塘里的学问”时, 让学生讨论怎样调整养殖结构, 提高经济养殖效益。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运用许多数学知识:鱼塘面积与放养鱼苗尾数的比, 各种水产品的不同组合、总价的计算、利润的计算等知识, 而且要考虑不少常识知识:鱼不同的生活习性, 上层鱼、中层鱼、下层鱼有机搭配, 以提高放养密度。动物之间食物链的关系, 在鱼塘上放养

“我们的教室在假期装修, 请同学们帮学校策划一下, 应做哪些预算?”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综合性, 有一定的探索余地和思考空间。比如装修时会遇到哪些具体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应考虑哪些因素, 采用怎样的策略去解决等等。任务布置后, 学生首先上网查阅装修事宜, 然后分为好几组分头实施。这些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人和事, 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帮助了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数学、感受数学, 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数学学习成果的平些鸭、鹅, 它们的粪便是有些鱼的食物, 这样可提高鱼塘的利用率等。因此, 在教学中要加强数学和其它科目的联系, 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 允许数学课中研究与数学有关的其它问题。

(二) 着眼于实践

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 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 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但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 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 通过引导, 让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的各种现实问题,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 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 从中培养实践能力。可让学生深入实践中, 自己收集材料, 进行分析研究。如让学生统计校门口20分钟内车流辆问题, 发现车辆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带来了许多污染问题。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在数学课中研究现实生活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三) 体现于数学

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内容, 在突出综合性、强调实践性的同时, 还要体现数学学科特点。如让

台。在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出实践成果, 帮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掌握实践方法。

总之, 有效的组织数学实践活动, 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还能使枯燥的数学课堂生活变得精彩。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 让学生灵活的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实践活动作为数学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 已使数学课堂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对策

◇江苏铜山县利国镇小学中心校

课外阅读作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是关系到孩子们文化积累与心灵成长的重要问题。对于孩子而言, 能够从小就体味到读书是桩快乐的事情, 从而终生享受书籍带来的无穷乐趣, 也许就是社会、学校与家长所共同给予他们最好的童年礼物。那么, 目前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 孩子们都在看哪些课外书?笔者调查了一些家长、学生及教育相关人士。

从调查结查来看, 家长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是“有分寸的限制”, 即除了一些教辅书和中外名著外, 其它的书都暂被列进“禁书”。而孩子们喜欢看的“科幻、惊险历奇故事”、“笑话”、“谜语智力测验”、“漫画”、“武侠小说”等都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老师们也认为当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的确令人不满意, “功利阅读”的现象仍占主导, 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相对较短, 品种也不够丰富。其课外阅读量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自试行新教材以来, 任课教师感触最深的是农村中小学

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废塑料袋个数, 学生汇报自己调查得到的数量后, 进一步深入:这些塑料袋在地上铺满一大片, 到底有多大?让学生估计一个塑料袋的面积, 进一步算出全班同学家庭一周内丢弃废塑料袋的面积, 进一步估计一年大概会污染多少面积?相当于几个学校操场的面积等。上例活动设计, 教师不是简单停留在计算废塑料袋个数, 而是进一步估算面积, 在这过程中可以进行计算方法的选优及估算方法的指导等。

(四) 重在创新

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 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设计方案, 自己收集资料, 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如到某一风景点游玩, 景马厚海

生知识面太窄, 看的课外书太少, 很多问题无法交流。课堂内一些问题因学生没有接触过此类知识而无法进行讨论, 只能自行解决, 这样老师不得不越俎代庖, 影响教学效果, 学生的很多能力无法得到锻炼。从调查发现, 现在的农村中小学生都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大部分学生也非常喜欢, 可为什么课外阅读量还如此少, 课外知识还如此贫乏?

(一) 课外阅读难以展开的原因

审视当前的教育环境、教育方法, 本人觉得有如下原因:

1.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业负担过重, 没有时间”是影响课外阅读的原因, 这一原因无论是农村中小学生还是城市中小学生都是普遍存在的。虽说教材经多次改革, 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但最终还是靠考试分数定乾坤。所谓的素质教育是“风声大, 雨点小”。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 贯彻的还是“应试教育”。大量的“题海战术”充塞了学生所有空余时间。特别是初三学生, 每月一大考, 每周一

区门票:成人每人40元, 学生打五折, 团体30人及以上每人30元。有27名教师和203名学生去游玩, 请你设计几种购票方案, 怎样买票最便宜?这一活动内容, 学生必须先设计好不同的买票方案, 然后比较得到最佳方案。这样就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立足综合, 着眼实践, 重在创新。当然这是一种新的数学形式, 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反思 篇三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从性质上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从具体实施来说,它是一种经验性、实践性课程,要求由學生自主进行,但需要教师的切实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课程特征。

通常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四个板块,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板块既不相互割裂也不相互对立,而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虽说综合性很强,但仍以注重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为显著特征。

二、课程实施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很多学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表面上已经与传统的春、秋游有所区别,不再是简单的放松,而是代之以有主题的活动,但具体操作模式依旧:先是每班或年级撰写活动计划及方案,指导老师事前布置观察或活动任务,然后是学生带好笔记本去活动,在活动中做好笔记、记录,回来后每人写一篇游记或者观察作文。可以说,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关注的只是与课本内容有关的东西,而没有给课程留出更广的拓展与发散的空间。而各校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通常也都是由班主任或语文老师担任,这些老师由于平时的工作任务已经很是繁重,本身就对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施的积极性不高,加上不能得到及时的专业引领,因而活动的效果总是差强人意。

细究起来,各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及时制订有关的激励政策,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行真正有效的管理,如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教师工作量计算标准与考核等;二是学校没有健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执行情况的监督评价机制,综合实践活动课被挤占的现象在各校普遍存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对该课程都不够重视;三是各地教研部门中极少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职教研员,因此全国上下普遍欠缺对该项课程扎实、深入的研究,也因此不能对学校、教师形成有效的专业引领,致使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十分缓慢;四是多数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活动类型等缺乏整体的规划设计,学科化严重,导致学生活动的主题及活动类型等单一而教条,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实际的目标难以达成;五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在配备与安排上都不合理,基本没有专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因而缺乏对该课程的整体研究,难以形成协同教学的氛围;六是许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系统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也缺乏研究及思考意识,基本是凭个人经验与直觉“指导”活动,导致活动实施过程盲目而随意,课程目标出现偏差;七是很多指导教师对目前我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以及发展现状等信息缺乏基本的了解,在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简单地包办代替学生活动的情况,不能突出学生活动主体、体验主体的作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改进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设计的课程,要求从小学至高中均予设置与设计,而且是“必修”课程,所以课程的开展是必须要坚持的。但凡课程,而且是从小学到高中一直要开设的课程,其必须自成体系,必须在每个年段都要设定好适合本年段特点的课程目标及相应的课程管理条例,评价体系的建立及活动效度的评估也要跟上。总之,必须逐步完善这些相关内容,才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长期发展。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校本课程,交由学校予以开发与实施,要求学校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来开发具体的活动内容,针对具体的活动内容来预设活动目标、方式方法、基本流程,并实施针对性的评价等;同时要求学校在校本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需要。

任务交给学校,学校负责设计及落实实效,从何着手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实践和探索:

nlc202309051634

1.建立并完善课程制度,这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关键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以文件形式出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规划、制度及方案;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发展评价制度,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中考升学综合素质评价的范畴;③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导制度,规范、监督教师的指导行为;④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评价制度,使之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评优评先等相关联;⑤建立学校、社会(社区、场馆)两位一体互通、协调制度。

2.营造师生共同践行课程的氛围,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与学习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里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要以自我或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仅仅是听取指导或者听凭教师全面安排;我们所说的教师的“指导”作用,应体现在教师“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要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并以此引导学生及家长提高认识,维护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指导学生去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进而使学生逐渐形成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真做好方案及操作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小学科学课程一样,非常强调学生对活动过程的亲历、体验和感悟。对任何年龄段的学生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随意拼凑的若干主题的混合,需要遵循某些内在的逻辑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进行,它的开发与实施应以学生为核心,努力实现三种关系的均衡与整合,最终目标是学生个性健全地发展。

该课程的操作设计及实施方案很重要,让学生在未实施活动之前就已经在心中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实施步骤及过程,便于学生自主开展活动。操作设计包括各年段的活动目标的确定及主题内容的选择。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特色开发,具体设定1—6年级各年段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这里所说的目标设定,指的是大方向、大范围。在同年段相同的目标、相同的实践内容中,学生都可以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选定自己研究的具体内容及方式。学生所选的主题,只要符合學生自己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及能力水平,能充分地利用本地(本校)资源,参与兴趣高,有利于其个性特长的发挥,就可以认定为好的主题。

学校在指导学生选择主题的过程中,要体现“小而实”,做到以下五点。第一是“五忌”:一忌“主题太大”,二忌“脱离实际”,三忌“没有兴趣”,四忌“学科延伸”,五忌“综合度低”。第二是指导分组及小组活动的有效方式,包括选派小组长、做好角色分工、适当提供材料、适当指导学生寻找活动资源的渠道等。第三是指导学生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收集、整理、辩论、劳动实践等。第四是帮助学生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包括地点选择、交通方式、费用、意外应急预案等。第五是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和平台,帮助学生对活动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交流及选择呈现方式等;指导学生选择成果呈现方式要鼓励多样化及方式得当,如小制作、小论文、物品使用说明书、创新观点交流会、手抄报、研讨沙龙、辩论会、实验操作、绘画作品、表演等,同时强化学生情感的体悟及表述,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发展报告册或体验记录卡,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使之善于思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4.完善多元、激励性的科学评价,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持续进行的保障

首先是制定促进教师发展的多元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是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多元评价要求做到以下几点:把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结合起来,侧重质性评价;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侧重过程性评价;以评价促课程,引导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次是完善学生活动的评价体系,重点放在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上。过程和体验比结果重要,方式应尽量多样,且做到师生、生生、家校的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自我的健康成长。

5.强化师资培训,形式要多样

学校领导要创造机会和平台给任课教师更多的知识与业务“大餐”,让他们通过自我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反思实践、观摩交流等多种培训方式,实现专业化成长;要特别重视“整合各科教师资源”,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高、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骨干教师,并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

四、学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如何因地制宜,合理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

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立足本班、本校、本地实际,合理选择目标和内容,不能事事统一;要利用多种方式开发当地资源优势,为学生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2.“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指定的四个领域内容如何有效融合?

虽然《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示了这四个活动领域,却并不意味着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而且它们在逻辑上也不是并列或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渗透到很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中,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探究的重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很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人际交往活动、心理健康领域等。

3.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三线索之一“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各校还很少涉猎,如何具体实施?

4.在引导评价的过程中,如何强化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综合素质评价?

5.如何建立和完善学生的外出安全保障机制?

……

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活动层面依然有不少的问题要解决,在课程层面依然有许多内容有待明确和完善,但毕竟已经有了可喜的变化,它的发展空间无限广大。

(责编 白聪敏)

4.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篇四

一、职责明确,强化活动落实

1、根据实际,明确职责。

本学期,校长着力整合学校教导处、课题组等各种力量,积极主动地创造一切条件,采用多种形式,为教师牵线搭桥,采用请进来,推出去的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把研训中心的课程专家请进来,为我们课程教师作课程指导,同时,我们还成功地向全市展示了我校五年来的成长、发展的理念与成果,获得了专家、同行的一致好评,这不仅使教师能够与校内、校外同行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交流,获得必要的专业引领,也强化了新教师的专业能力,

同时,为增强研究意识,在学校教师队伍整体培养目标之下,每个教师明确个人专业发展目标,形成了教师个人五个一习惯。(即每月一主持、一学习、一总结、一体会、一反思)

2、强化落实活动。

在明确职责的前提下,学期初,我们就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训计划,并将该课程的教研活动、理论学习、课题活动等纳入学校总计划中,以表格的形式下发到每位任课教师的手中。

为突出基地学校的作用,本学期,我们课程的开设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年级段由原来的3――6年级向1――2年级延伸,使课程实施得到更好地衔接,开学初我们整合班级活动专题制定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三级计划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负责人职责,教研活动计划、理论学习安排等,逐步构建起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研训网络。同时学校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发展与提升,并将教师学期规划实施情况纳入教师年终考评的范围。以组织教研、集中培训、教研活动、专题研讨会、上展示汇报课、课题研究等进行落实、考核。

二、课程研训多样化

我们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丰富多彩的平台,以课题为依托开展灵活多样的校本研训。

1、及时总结与自我反思

根据学校活动三级安排,我们要求教师一活动一总结一反思,活动结束后,教师及时把活动的方案、活动实施过程中的资料、成果以及教师的总结、反思及时收集、上交归档,作为学期结束教师考核的依据之一。我们非常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分别为教师搭建了三个反思的平台,即每次活动及时进行活动反思、理论学习写好学习体会,每次培训结合实际写好心得。

2、教研活动

我们将教研活动分为两块,一是常规性教研,每学期每个课程教师必须上一节教研课,二是课题性教研,这是专题研讨活动,要求课题组成员中负责活动过程研究的教师开1节研究课。专题讨论是教师在一起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有效的讨论中每个教师都能获得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东西。

3、师徒结队

本学期,我们努力培养实践中的“土专家”,从教师中选拔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帮助和指导新任教师,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同时我们利用市级评比活动、片级、校际交流的契机,推出新人,锻炼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该课程的组织实施。

5.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总结 篇五

10月23日,结合语文书上的第五单元文章的学习,我们逐步深入的开展本次综合实践活动。

在启动的课堂上,同学们谈了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包括的必然是中华的,而不是国外的,是传统的,而不是现代的。

然后学生又纷纷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书本上本单元透露出来的信息,归纳整理了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方面。根据学生的总结,我们共归纳出以下内容:节日习俗、戏剧、绘画、科技、陶瓷、舞蹈、汉字、汉语、武术、对联、建筑、手工艺、神话传说、古诗词、民俗、音乐、菜肴、服饰、书法等20多个内容。

接着我们在课堂上布置了整个活动的步骤和大致时间安排。

二、搜集活动相关资料。

搜集资料阶段,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活动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了解的或者熟悉的、感兴趣的某一个方面进行有目标、有方向的进行搜集。老师给家长发信息,布置任务,要求家长积极参与。本次活动搜集资料时间计划安排是两周,但由于期中考试,我们的活动完成延长了一周。

搜集资料的途径,由学生总结:通过网络、书籍、报刊、访问等多种方式进行。搜集的内容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实物等。

搜集资料阶段,老师不断让资料进行完善,提供了十多本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书籍,供学生进行阅读、参考。根据学生所掌握的资料,要求学生和家长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类,分栏。同时,要制定一个比较多项目的大纲。

三、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和完善。

接着,利用周末,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一份手抄报,把一些常识性的内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出来。将所收上来的手抄报进行展览,对优秀的进行表彰奖励。

让学生在搜集了资料、完成手抄报之后,11月12日安排了两节课对自己的材料分成小组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小组,交流各自不同的内容。然后,再按照同一类的内容进行分组交流,把问题更广更深的进行讨论、补充、完善。

四、学生作品和成果展出。

选取优秀的学生代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接下来作文课上,让学生根据这几周的实践活动,以及自己的学习和积累,把自己活动的过程或者收获写成一篇文章。当活动结束后,我们将本次活动成果,采用班报专刊形式进行总结。

本次活动为小学以来第一次长时间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全员参与且注重过程的指导,尽管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还比较幼稚,但整个过程扎实有效的开展,可以感受到孩子们收获很大,通过自主独立搜集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孩子真切有了体验,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也为以后开展活动提供了参考和帮助。

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经验总结材料 篇六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

性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崭新的课程形态正日益深入人心,并显示出它强大的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践课程的开设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思想重视,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前提。理念决定行动,学校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与实施,或多或少需作为重点下大力度执行并持之以恒,才能做好。在教研室和中心校的要求和指导下,我校把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学予高度的重视。每次培训,校长都亲自带队参与。并且了解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教师只重视了知识的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承载知识的机器,缺少的是动手和实践的经历,发现问题的眼睛。要,我们意识到了,所以才有做好的可能。

二、落实人员,确保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可以说是空白,教师无任何经验,而学校师资又不是很充足,对于综合实践活动教专职的可能,后来学校研究决定,我校中青年教师,他们具有对新鲜事物的投入热情,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对施有一定的保证,使我校踏上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启航之旅。

三、讲究实施方法,确保活动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开始实施阶段,我们曾碰到诸多矛盾。一是时间的安排问题。二是内容衔问题。四是教师指导的问题。有些复杂的活动,老师不作具体指导,学生不知干什么,怎样干。

1、时间确定体现灵活性。根据课程计划,每周仍是一节大课、一节小课。但在具体操作上,根据实际情况散使用,也可合并使用。对部分阅读型、调查型、实验型、采访型的任务,提倡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去完成。课表动的启动、学生难点的答疑、活动成果的展示。

2、内容选择重视系列性。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广阔,内容丰的,为保证效果,我们认真研究教材,寻找学情感之间的联系点,沟通学科教材与环境教育、生活教育、科技教育、文化教育、品德教育间的联系,挖掘活动题,认真思考,把握联系,从而围绕一个主题,尽可能地将诸多内容融合其中,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使年段互相联系,逐步推进,以形成系列;活动上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以强化效果。

3、活动过程体现操作性。为保证活动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我们坚持精心设计每一项活动,细化过程,织严密,前后相连,整体推进。这样,既能解决活动在一起,时间难以保证,空间难以变换的问题,又可促进个动与课外活动、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的结合;既可充分发挥家庭优势、学校优势、社区优势,又便于活动中的及整,使方案不断完善,活动不断推进。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

4、优化实施方法,体现自主性。综合实践,是特殊认识与特殊实践辨证统一的活动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发的过程。它是动态变化、和谐发展的过程。为此,我们重视了实施方法的优化,注重活动内容的鲜活性和丰富性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和全程性,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外显性;注重活动过程的综合性和探究与的创造性;注重师生关系的民主性和平等性,以充分体现学生参加活动的能动性。

四、讲究评价方法,优化激励机制。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既有总结评价的功能,又有纠偏矫正的功能;既有定向导向的功能,又有发展延伸实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评价的作用和价值不在于对学生的活动结果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合实践课程的创造性,调动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我们根据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改进课程评价标准和

1、优化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评价,我们坚持了主体性、过程性、形成性和发展性原则,以评价促发展,重视自我评价,突出主体性。

2、重视体验评价,突出激励性。每次综合实践活动,我们都鼓励和促进学生人人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来,经历了活动过程,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结果的,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知识和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训,就给予积极的评价。每次交流、展览,都坚持重视学生个体、小组集体、班集体自身的纵向比较,淡化群体人获得成功,体验成功,享受成功。

3、要注重形成性评价,突出发展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原有发展中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不断调整活动评价策略,及时对学生从情感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法、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等给予评价,以促进活动的不断进展,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五、坚持逐步推行机制。

首先、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切不可有一蹴而就的想法。

1、为了更好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只有一流的师资才有一流的教育水平师队伍培训上,在建立一支骨干教师队伍的基础上,期望产生“裂变”效应。对于重点教师的培养,学校应在财力予以大力的扶持。

2、学校领导必须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勇于创新。活动初期,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不是非常的充分织上往往也是无从下手。为了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领导必须深入基层,加强对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监勇于引导教师善于挖掘和利用有利资源,创造性开展工作。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有着其内在的规律可循,随着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了解,很多老师在思考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存在着多种可行的形式,我们应该努力尝试提炼出更富有科学性、规律性的经验,探索富后阶段的研究重点。

同时,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综合实践活动的科学评价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我们一直们发现,应从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角度选择恰当的课题。某种意义上讲,选择恰当的课题是综合理论上讲,课题的选择权在于学生手中,但实际上,初期这项工作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最后,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切实重视了管理机制的构建,从而保证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做支撑。

1、确定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我们把“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的主要目标,一切为一切为了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并引导他们把教育理念转化向教育领导、特级教师、名教师组成的专家组,对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对综合从而对全校综合实践活动从资源的挖掘、内容的选择、专题的确定、计划的制定、方案的编写、方案的实施、实料的搜集、成果的展示等方面进行指导。

2、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网络。为加强管理,我们根据本校实际,建立了由“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构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网络,重视上对下管理和指导,保障下对上负责和联系,做到上下贯通,整体连效应。

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首先,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中,任课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主动采用自修──反思的模式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课程了明显的提高。其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整体性、实践性的特征,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条件。学生的活动领域从校内走向校外,活动内容由教材拓展到社会与自发展到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再则,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校本教材的建设。

我们知道,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干扰,家庭与社会、家长与教的诸多矛盾,使得课程改革面临许多困难。为此,我们将坚持不懈地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全面、深入、持久稳步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回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一年以来的工作,我们感到欣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了锻炼活动课程的信心和兴趣日益浓厚,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将有更多的教师受益。

7.官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篇七

关键词:社团活动,综合实践,共性,对接

目前,综合实践活动已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而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由于其课程内容的广泛性、资源开发的艰巨性及组织实施的复杂性,在推行过程中往往遭遇许多尴尬,使这门“亮点”课程在很多农村完小却成了“盲点”: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启动,缺乏实际性的探索,更缺少应有的效果。 而红领巾社团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自主性和生成性等共同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我认为依托红领巾社团能激活农村完小的综合实践活动,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社团化, 社团活动常态化,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锻炼学生的活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义、原则与方向。

一、相同特质,有机对接——红领巾社团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

红领巾社团是在学校大队部和社区少工委指导、管理下,学生自发成立的各种主题的社团,是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自愿、自觉建立起来的跨中队、小队开展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红领巾社团的活动、活动的结果具有开放性,社团成员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自然,走近生活,观察、实践、操作、想象、创造,培养想象力、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本社团成员之间、社团与社团之间互动交流、互助合作,借鉴先进经验,实现优势互补。这些都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 具有相同的特质。

基于此,我校深入研究《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关注学生多元素质的培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着眼于学生已有素质的提升与拓展,组建了“五好”系列红领巾社团入手进行实践探索。

我们只是一所农村完小,因此,我校的红领巾社团的活动特点也是“小、实、新、深”。小,即从小处切入,以小见大。小社团小主题,使教育活动更加符合儿童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规律。实, 即真实有效,以实见长。各小队社团活动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们的思想实际和情感需求,社团活动朴实、扎实、真实。新,即创造活力,以新促探。“五好”社团关注当下,关注热门,既有时代性,又有现实意义,涌现出了一大批富有特色的小社团,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以新求趣,以趣激情,将主体性、实践性和创造性融于探究性活动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确立地位,精细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可靠保障

(一)制定了一个脉络清晰的“五好”系列红领巾社团课程

在社团的编排体系上,我们以“生态文明教育”为总纲,下设 “好食品”“好水质”“好空气”“好阳光”“好环境”五大系列社团,每个大社团又下设若干个小社团,形成一个互相独立却又遥相呼应,既能独立开展活动又围绕中心的脉络清晰的社团体系。我校还将小社团活动时间编入学校每周三的课程超市中,使活动开展在学校时间上有保障,同时在形式上又不拘泥于课堂,给予社团指导老师更多的自主性。每个社团在活动场所均有一块固定的社团角展示区,每个社团的活动形式由社团成员与指导老师商量决定,同时根据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策略的调整。在初步开展社团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对学生的兴趣点及知识盲区进行了调研,针对调研结果组织综合教育组的老师进行了活动教材的编撰,编成了五本校本教材《五好系列环保读本》,用以指导社团活动的开展。

(二)形成一套红领巾小社团建设的管理活动模式

社团活动要有序推进,需要在管理网络、活动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下功夫。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形成了“管理网络 • 活动方式 • 评价机制”红领巾社团建设三管齐下模式,发现此模式能有效推进社团活动,让整个社团运作过程以“热爱生命”为天,“健康生存”为地,“快乐生活”为水,并在这“天-地-水”的育人环境中接受生态文明的熏陶。

小学生的策划能力有限,学校中的学习任务繁多,要保证学校的少先队工作以社团的方式全面铺开,且每个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开展社团活动,并能在社团中快乐而有效的开展活动,就需要依托社区和家庭的资源,我们采用“领回去实践,拿回来分享”的模式开展活动。

我们牢记专家的一句话:“让学生和老师做累做乏了的一定是我们做错了的活动。”实践中我们得出了一个社团活动的评价模式, 那就是“原生态要求,多快乐实践”。比如在“好食品”社团活动过程中我们不要求学生对安全饮食知识死记硬背,我们只希望孩子们在愉悦的安全饮食教育氛围中享受教育带来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乐趣,从而自觉地把这些做过、乐过后听到的“有用的话”内化为自己的健康饮食知识,把摸索到的有用的本领,培养成自己的习惯动作。所以在实践中我们强调一定要把社团活动定位在学生喜欢的活动,学生自主的活动,学生能探究的活动,学生能体验的活动。

三、深度实施,优化效果——追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想境界

我校的红领巾社团依托生态文明的主题,通过在学校、社区、 家庭的学习、探究与实践,构建了具有我校校园文化特色的知识体系。其中有关于健康饮食的教育,通过对安全食品和食品安全的探究,了解了多种食品的营养价值,初步学会评判什么食品有害,什么食品有益,在学生们丰富饮食知识,增长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自尊自爱”“对自己负责”的主体情感与意识,在学生向朋友、 向家人分享学习探究所得时,正是学生表达关心,表达爱的具体表现;其中有关于生命之源——水的关注,学生通过一系列水的知识学习与探究,既深刻了对水的了解,同时也加强了对水源保护的使命感;其中有关于对空气的探究,了解了空气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在学生知识增长的同时,由“小我”过渡到了“大我”;其中有学生对阳光的研究与探索,从“有形”提升到“无形”,从外面环境建设上升到内部心理建设;其中还有学生通过对身边花木、土地等的探究,学习生态保护的知识,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社团活动的多彩,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知识,同时生成了充沛的情感体验,提升了爱的层次和境界,加强了思想品德的修养。

我们的社团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社团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辅导员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课题实践和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自主的社团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把德育渗透于社团活动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区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知识技能, 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了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学生通过社团的活动关注了生存环境,提升了生命质量,关注了“大我”,促进德、智、体、美的有机融合,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促进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建立。

8.探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篇八

关键词:选题;收集资料;老师指导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54-01

近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实践之路走来,在这门新的课程刚开设实大家都在研究探索之中,通过笔者根据《综合实践指导纲要》学习和理解,在研究探索时有了一些更深入的认识和反思: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选题时发现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它有一定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不同年龄结构的学生,有不同的研究方向,有适合其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开始接触这门课时理解甚微,认为就是搞调查活动,指导学生查阅一下书籍和网络上收集一些相关资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但是笔者发现在活动中有许多问题。笔者上的基本都是高年级学生的课,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强,各方面都有基础,一开始认为对活动指导只是需要停留在表面上,活动的指导力度相对较小,然而笔者发现错了,学生提炼生成小课题时就出现了问题:他们提出来的小课题大得惊人,比如教学《我爱北京2008奥运会》,六年级某班的学生分别选择了奥运的历史等内容庞大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最后互相合作交流写出研究调查报告,由于选题太大,内容上就算是这方面的专家来研究,恐怕也得花上数年时间,学生们这方面的研究一般都是摘录或网络上收集,学生也确实很努力搜集了这方面的东西,然而这些东西并不是他们自己自主真正探究的,只是做了一回收集而已,实际上这样的“调查”对学生的能力并没有提高,有背科研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因此我觉得老师要注意考虑到小学生在选题时要结合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抓住自己最感兴趣等问题。鉴于学生在选题时 “大又空”,这样的情况需要老师对学生选的课题进行必要的小课题选题指导课来指导,通过把大课题的分解细化让学生看到哪些是小学生可以有能力做到的,哪些是他们现在暂时不能做到的。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说“人类的知识五花八门可归于两大类,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传统的接受性教学大多给学生传授的是‘显性知识’而忽略了‘隐性知识’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就可以弥补这一缺点。”从多方位多角度开展研究,学习具体的显性和隐性知识是件好事。

二、在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研究方法的指导时的一些问题

笔者在上《学会自我保护》主题时,事先让学生搜集一则关于意外事故的资料,发现80%的学生搜集的资料和别人的一模一样,学生所谓活动就只是过度依赖于电脑网络搜集。学生重视的是收集信息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而相对的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比如有个小组,研究的是《环境的改变对人的影响》的小课题,资料搜集一大堆什么都有,自己整理研究的东西不突出,让我看花了眼,不知学生他们想要表达什么。在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求广泛收集相关知识来加强课题的研究,可利用的资源可谓丰富多彩,除了从书本杂志上获得资料外,从人文社会的风俗习惯,社区环境,科学实验等多种手段都可获得第一手资料,互联网收集资料带来了便捷,但也不能都是从网上下载的资料来做证据,更何况网上的资料有的没有科学依据,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是他们自己亲身实践调查采访得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资料,通过不斷反思后又改进了对学生指导力度与方法。比如有个小组研究小课题《白色垃圾对人的影响》,老师指导的方法是:提问调查法。让学生就到家庭社区、垃圾处理场获取第一手资料,观察垃圾对自家和隔壁邻居生活的影响,学生通过这些方法的调查,开阔了视野,掌握了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虽然调查报告写得还不够具体翔实,但他们的体验过程绝不是从网上下载某些资料所能体会到的。对小学生来讲,他们的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科学家的“研究”。研究性学习只是学习方式上的一种转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亲近自然,在积极的研究问题过程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快乐和使命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究过程产生的兴趣和体验应当比探究过产生的结果,对小学生来讲更有意义。指导老师不能一味认同学生的自主探究,对他们缺少合作的探究要及时给予指正,对于探究过程中的错误观念和违背科学的做法,也要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

三、强调老师指导方式方法的有效性

在研究和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老师的指导是整个活动的暗线,也是活动能顺利进行的重要指标。如果发现不到位的指导对学生活动出现了阻滞说明我的指导是没效果的、是失败的。如果在不同阶段用的指导方法适时适当,学生活动能顺利进行,能够让学生对活动有所深刻感悟和体验,证明我的指导是有效的。只有对学生进行了适时适当准确的有效指导才是一个硬道理。

四、综合实践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实施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感知活动过程。它更强调的是学生直接参与和实践为活动方式,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和自我感受,老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起到重要作用,即:穿针引线。强调学生主动性学习过程并不是意味着老师的作用仅仅就是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在学生实践活动中老师是不能亦步亦趋的,教什么都包办代替,也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推卸指导责任。老师应该是把有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研究中学习、在实践研究中总结经验形成理论,又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要不断探索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成长,我们在研究中学习。

9.小学六年级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篇九

活动在教师们的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在教师们的指导下学生们首先能够积极的准备道具;然后,积极排练,全心投入;最后,圆满的将话剧精彩的表演给大家。

在活动中,学生们通过生动活泼的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丰富了英语知识,培养了英语运用能力,愉悦身心,实现全面发展。

10.官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篇十

为了推动我校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让全体师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太阳底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全民健身运动的高潮,结合我校实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校实施了以呼啦圈、跳绳、跳皮筋为主的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实效,现总结如下:

一、积极组织,关注过程

1、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班主任积极组织学生练习呼啦圈、跳绳、跳皮筋等。

2、每周五全校学生进行呼啦圈、跳绳等比赛,并给与适当的物质奖励。

3、六一儿童节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转呼啦圈、跳绳、跳皮筋,老师、学生、家长兴致高昂,校园气氛活跃。

二、兴趣盎然 成效显著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六一过后,孩子们都积极活动起来了,从不会转(跳)→ 学会转(跳)→敢参加比赛→ 带领家长一起转(跳)→1

自觉组织比赛。由于劳逸结合、动静相交的学习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

此次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体育锻炼欲望,并为师生之间提供了更好的沟通交流的机会,巩固了良好的团队精神,利于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活动远远超出了预期的效果,自始至终都是沉浸在一片欢乐声中,并得到了师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三、活动中的不足之处

由于活动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活动的过程中还需穿插更丰富的小游戏,同学们的投入还有所不够。对于本次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只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总结经验,相信能够在今后的活动中做的更好。

1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设想 篇十一

关键词:多元策略;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由于它不是文化学科,所以长时间都引不起教师的重视。有的学校把综合实践课程列在课表上,课堂上却教学其他内容,造成了学校教育的残缺。下面,笔者就结合山东科技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中的“学做家常菜”主题的教学,从多元化角度来谈一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策略。

一、贴近生活,内容多元

教学案例一:

师:同学们在家做过菜吗?曾经都做过哪些菜,又吃过哪些菜呀?

生交流:吃过菠菜拌粉皮,猪肉炖粉丝……

师:大家列举了这么多自己做过或者吃过的菜,那么你们能做一做你最喜欢吃的菜吗?

生:可以。

师:那好,老师发一份表格给你,先思考一下你们小组准备做一道什么样的凉拌菜。

思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不能单纯依靠教材内容来展开实践活动,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设计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内容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主设计实践内容,学生可以根据实践要求设计不同的内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来。

二、尊重学生,要求多元

教学案例二:在安排学生进行凉拌菜的制作时,我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依据他们的爱好,给予不同的实践目标。比如,有许多小组都选择了蒜泥黄瓜这一道凉拌菜,因为这一道菜的做工简单,学生容易操作。由于学生的水平不一样,所以,我就给他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有的小组是把黄瓜切成几段,有的小组是把黄瓜切成细丝,有的小组是把黄瓜拍碎了再切。在进行浇醋与香油时,各个小组根据自己小组同学的口味需求,设计不同的配比方法,更有的小组放弃了大蒜,而做成了糖醋黄瓜。

思考: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学生给予的综合实践要求也不同。而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实践要求,就可以让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完成实践任务,达到实践的要求。比如案例二中,教师对于蒜泥黄瓜的凉拌要求,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要求,有的学生刀工不行,那么就让他做一个成段的蒜泥黄瓜;对于刀工非常好的学生,就让他把黄瓜切成细丝,然后再来做蒜泥黄瓜;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放弃了蒜泥黄瓜的制作,而是做起了糖醋黄瓜。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爱好完成这道菜,既丰富了学生的实践阅历,又完成了实践的目标。

三、材料一样,方法多元

教学案例三:在教学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为每一个小组的每一个学生所准备的材料都是一样的,有胡萝卜、黄瓜、海带、绿豆芽、菠菜,还有一些调味品,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最擅长的做法来做,而不是拘泥于一种方法。比如,有的学生用黄瓜与绿豆芽在一起做凉拌菜,起名为“一清二白”;有的学生用胡萝卜与绿豆芽组合在一起,起名为“白里透红”;还有的学生用菠菜摆一个造型,然后再用胡萝卜在中间切成一个夕阳的样子,并起名为“两岸青山伴夕阳”……

思考: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即使我们给他们相同的东西,他们也可以创造出不同的事物来,有的甚至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统一的材料,但是不要禁锢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必须做这样或者那样,因为这样一来学生就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就不可能开创自己的思维来创造出新的东西来。如果我们只提供统一材料,至于学生做什么,怎么做,我们不去过问,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创造出更能反映学生思维特点的物品来。就好比案例三中,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制作凉拌菜的材料,至于学生如何搭配与组合,那是学生的事。如果我们硬要学生做这样或者那样的凉拌菜,那么学生也就不可能创新出这么多种的菜,更不可能为这些凉拌菜取这么形象的名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精神下的新兴学科。在实施这门课程时,还没有现成的经验让教师参考,教学只能依靠教师不断地去实践,不断地去思考,不断地去总结。这样,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才能得到保证,才能使综合实践课程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李孔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08.

[2]俞林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1.

[3]郑巍巍.综合实践活动新模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01.

12.如何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篇十二

一、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个新的课程领域, 其学科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生成性、开放性较强, 其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课程特点及课程目标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研究的目标及方法。如何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研究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实施有机结合, 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实施呢?笔者认为, 必须有一种有特定评价内容和方式的评价活动来规范我们的教学实践。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原则

学业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效果需要进行客观的评价, 落实评价方案是保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 要把握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 形成一系列有效的评价方式, 让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真正有效。

1.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评价的参与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全员参与, 还要注重其对学校提供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的有效利用, 并强调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及其参与态度。此外, 还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使之能够自觉地参与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 强调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 即学生是否参与了活动的某些环节, 参与是否主动积极。

2.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评价的过程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关注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 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事迹体验、变化和表现, 并且把对学生的有效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地结合起来。

3.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评价的综合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由四部分组成, 各部分的教学目标又包含认知、情感、能力等要求。因此,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活动的评价内容、要求、过程和结论都应是综合性的, 而且还要是全面性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也是活动本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 在活动的评价中, 就要把活动的过程、结果、评价等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多角度、整体上评价每个学生的活动, 以完善其素质结构。

4.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评价的激励原则:

坚持正面评价, 运用表扬、鼓励、表彰等方法激励学生, 并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无论是在学生遇到困难还是遭受失败的时候, 无论是定性还是量化评价的时候, 都应该激励学生, 使激励评价成为其获取成功的动力。综合实践活动评价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蕴藏的潜能、所发现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和实践, 激励与维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断促进其学力的发展。

5.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多元化。因此, 要鼓励并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自我表现方式, 如演讲、表演、写作、绘画、制作等, 评价不应只由教师来决定, 而应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多种形式, 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与指导教师或社会、家庭有关人士评价结合起来。评价者可以是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 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也可以是家长对孩子的评价, 还可以是其他相关人员的评价。评价方式多元化重在定性评价, 评价内容多元化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

三、小学综合实践课评价的具体实施策略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具体实施一直是烦扰教育者的问题, 笔者现主要就自己对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实施策略进行研究, 并分别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等几个部分进行说明, 提出几点实施建议。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实施策略如下:课题展示, 主要是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论文展示或答辩、模型作品展示和介绍、小品表演、主题演讲等。然后, 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 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考核, 组织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 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研究性学习, 学习的结果应该有以下几部分:课题名称、指导教师、课题报告执笔人、指导教师意见、研究小组成员的小结报告。此外, 研究成果还应该由学校教研室审核并备案。

对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评价策略, 校内应该统一组织的活动由相关部门提供证明, 证明校外活动由学生以组为单位申报, 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等。通过学生交流, 分别进行组内互评和全班互评。然后, 班主任考核, 并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 强化体验, 表扬先进, 进行综合评价。最后, 教务处审核, 并在学期结束前统一公示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内容和学分。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评价应该发挥着导向和监控作用, 应该力求及时帮助师生改进教与学的活动, 并能够在实际教学中起指导作用, 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还应该根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制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田平.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导向与课程资源整合[J].基础教育, 2008, (11) .

[2]马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生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5.

[3]张学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J].甘肃高师学报, 2009, (1) .

13.官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篇十三

教师:艾祖发

本着“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的理念,我们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充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重培养既有底气又有灵气且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现代小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从学校走进家庭、社会、大自然等更为广阔的课堂中,边实践、边学习,并整合学科知识和德育、智育、体育、艺术等方面的活动,综合运用课内外知识进行探究、实践。

一、工作回顾

本学期以来,我担任六年级班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工作。开学初,我认真研读教材,以努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调查分析,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指导按计划采取课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自主的组织活动,大部分学生参加了课题的研究。在活动中,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取得成绩

在教学工作中,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确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并围绕主题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以保证活动有序深入地开展。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地理条件优势,社会热点问题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选择,生成或改变。

在活动中,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吸引下,他们会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去查询信息,长期这样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活动中,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表达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为他们打开了想象的翅膀,也为他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了解了家乡的实际,形成爱家乡、爱社会、爱国家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国家、对社会的使命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开拓视野。可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不仅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在思想上能够得到纯化,心灵得到升华。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因而它体现综合性、整合性。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的生活能力中不断完善,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存在不足

综合实践学科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综合实践学科的要求,但我们学校条件有限,学生还没有完全体会到“资源共享”“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等带来的好处,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相信一定能让学生去认识多彩的社会,触摸社会发展的脉搏。

四、今后努力方向

综合实践让学生走进了社会大课堂,了解学校、社区、社会的现状与发展。总之,综合实践课的产生确实向老师们提出了挑战,要让它成为通往成功殿堂的又一条捷径,要让它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的大众学科,那老师们的教法必须研究的,这一条路该怎么走,确实是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的一个问题

14.官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篇十四

在这一学期中,我校认真贯彻区教育局教研室以及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计划的有关精神,坚定不移地依照新课程理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向深入,努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着重培养既有底气又有灵气且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现代小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根据学校实际,科学确定活动内容

1、自主化

为了使综合实践课程有效的推行,学校建立了一套健全的课程实施组织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校长室负责课程实施的全盘领导,教导处负责活动研究、指导培训、鉴定、资料管理等活动,各年级研究组负责确定、协调活动计划,班主任及其他指导教师是具体实施者。在计划制定方面,我们注重全员参与,自主制定。即校领导、教师、学生都参加到学校计划制定的活动中来,它经过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两个轮次。由上而下,即由学校领导、教导处将确定的我校综合实践的课程理念、目标向下传达,组织教师学习领悟,让每一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充分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本校的活动特色等;由下而上是指内容的制定全员参与,由学生到指导教师最后再汇总到主管的教导处。

2、多角度

在确定本学年的活动内容时,首先在学生中展开广泛的讨论,让他们围绕书上的课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再由指导教师根据汇总的情况进行梳理、筛选、归类,上报科学的、可行的课题,最后由教导处做通盘搭配,根据各年级确定的研究主题进行统一的规划安排,制定计划。

3、系列化

同一个内容,不同的做法,由此体现课题的层次性与新颖性,形成一个序列,这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创新。

二、加强常规管理,促进课题深入实施

1、课时安排、落实制度

我校综合实践活课时安排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月4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可以根据需要将2节综合活动大课与信息技术课打通,也可将其与其它学科如自然、班队、社会、科学等打通,统一安排使用这样的安排灵活性大,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在课时的落实上,学校领导小组不定时地进行检查和听评课活动,保证了新的活动理念的运用,提高了每节活动课的课堂质量。

2、教师培训制度

理念是教育改革的阳光,有了阳光,才能有教育的春天,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样要求教师有坚实的理论、先进的理念作基础。在培训方面,本学期我们重点抓了教师指导方面的培训,多次组织教师学习有关专家的最新教育理念,并在学习后要求教师结合学习所得与教学实际,每人写出指导手记,集体交流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听评课制度:

本学期我们主要重视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力求通过听评课活动,使综合实践的课堂教学改变以往的应付、呆板、满堂哄的现象,做到科学、务实、创新,既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又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真正地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创新。

具体做法是:学期初由学校教导处组织一次全面的听评课活动,对每一堂课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评价与指导,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为保证实践课的质量奠定基础。学期中不定时地对活动课进行抽查,检验活动课的质量是否有明显提高,期末根据学校指定的课题,进行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检测活动课的授课质量,评选出优质课进行推广,促使每个教师的授课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听评课制度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吹进了课堂,使综合实践课的课堂也充满了新课改的气息,不但敦促教师不断地改革创新,而且调动了他们上好活动课的积极性,使每一节活动课都科学扎实,保质保量。

4、阶段性总结制度:

为了不断地在活动中反思提高,我们还建立了阶段性总结制度。具体包括:

阶段性案例:活动进行一个阶段后,教师们根据活动情况及时撰写活动案例,记录活动中的收获、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今后的改进措施等,对这一阶段的活动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

阶段性反思: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教师要根据每一阶段的活动情况,对照新的教育理念和活动中的实际情况,经常进行反思,并形成书面报告。对典型问题校课题组要组织统一学习、讨论、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与推广。

教学实录:我们不但要求每位教师讲好优质课,而且要求他们要整理好课堂实录,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与反思,在整理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提高,也为今后的活动课教学留下第一手教学资料。

指导手记: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师指导工作,抓好教师指导这个薄弱环节,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要有指导手记,记录个人指导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点滴收获、经验教训等,边活动边总结边提高。

5、评价制度:

本学年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制度纳入教科研的管理,实行动态化评价和管理,即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过程督导和评价,包括开题、活动实施、结题、课时落实、听评课等各个方面,力求通过科学的评价,全面促进活动质量,把活动的开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三、随着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存在的问题也渐渐凸现:

教师怕上综合实践课,甚至干脆占用,上其他课。原因主要有(1)教师对该课程从理念上还未真正把握,感觉还是有些虚幻。没有现成的教材体系和指导体系,学习不够。(2)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该课程实施还未匹配,该课程实施需要全方位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觉得无从着手,业务素质不够;(3)现有的对教师评价体系仍强调学科教学质量,该课程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窘境,重视不够,付出多回报少;(4)由于是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活动的真正开展需要相配套的物力、财力,而这方面学校有时很难提供,教师个人很少能独立解决,保障不够;(5)学生与家长由于受社会传统教育和学校教育宣传上的影响,仍觉得考分最重要,活动开展意识不强,应该完成的任务不主动,不及时,质量不高,准备不够。

四、针对以上现状,在新学期中我校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工作:

1、转变观念,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让教师的教育思想进行一次深刻的革命,要让教师站在未来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关键,教师的作用是有效的指导,要大胆地让学生去闯,失败了也是一种体验、一种收获,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态度和科学规范,体现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乐趣。根据农村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2-3位教师分别指导,让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一起成长。

2、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办法。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他学科一样可以用考试来测定,它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不仅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而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视学生的过程而不在于结论。它是以形成性、发展性的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15.官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篇十五

一﹑精设问题, 明确探索方向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特点之一就是“以问题为载体”,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 引发学生提出富有价值的“大问题”, 而问题一旦提出, 就必须明确探索方向, 使问题真正成为实践活动的行动主线。

例如,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球的反弹高度”的教学, 教师创设了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境, 学生观察后可能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 如:球为什么落下后会反弹?篮球与排球从同一高度落下的速度一样吗?球落下后会反弹多少次?反弹的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大皮球反弹的情况与小皮球反弹的情况相同吗?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师生共同确定了两个问题进行实验, 即反弹的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不同的球反弹的情况相同吗?接着, 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分组活动:先用同一个球做几次实验, 观察可以发现什么;再用不同的球做实验, 看又能发现什么。通过活动, 学生懂得了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并在问题引领下积极活动, 主动思考, 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可以看到,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离不开问题, 问题的驱动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更具有方向性、合作性和高效性。

二、精心组织, 指导合作探究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实践性等特点, 如何有效组织开展活动, 指导学生高效合作, 这是广大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 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时, 既要考虑活动组织的共性, 又要因内容而异, 因课型而异。总体而言,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激励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他们相互交流观点方法, 展现其合作能力。

例如, 在三年级活动课“周长是多少”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围一围”的活动, 要求学生用一根线围成喜欢的图形。学生在小组内先独立围一围, 再进行交流:围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这样的合作重在让学生看到了组内同学拼成的不同图形, 并对不同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和求同思维, 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不管形状怎样变化, 周长总是相等。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比较的活动中积累了丰厚的数学活动经验。

又如,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一亿有多大”中有这样的活动:30层楼的高度大约有100米, 如果1亿枚1元硬币叠起来, 会比30层楼还高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猜一猜:1亿枚1元硬币叠在一起大约有多高;再量一量、算一算, 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 推算出1亿枚硬币大约高20000000厘米, 是200000米, 相当于30层楼高的2000倍, 最终验证猜想的对与否, 获得真正的体验, 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一个数学猜想的验证、对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等活动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需要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对话和沟通, 这时的合作不仅必要而且是适切的。在这样的合作中, 学生有动手操作层面的合作, 更有数据收集的合作, 还有思维的碰撞和验证经验的获得, 这种合作不仅必要而且有效。

三、精于启思, 提升能力素质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设置的目的, 是为学生提供一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发展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为学生自主参与、全程参与、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造条件。但是, 一些教师片面认为,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去简单地“动手”而不“动脑”, 缺失了教师有效的启思和学生深度的思考, 造成课堂流于形式, 单纯传授知识,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发展。

比如, 教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数字与信息”时, 一名教师花费了很多精力, 制成了精美课件, 目的是让学生直接对照课件就知道身份证前六位数字表示什么, 中间的八位数字表示什么, 等等。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信息”而非发现数字中的信息, 生活资源未能充分运用, 形如摆设。身份证的编码信息是有一定的规则的, 其编码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获取, 而不是直接告知。另一名教师则将学生编成不同的小组, 在课前收集不同的身份证信息, 本地的孩子可以收集爸爸妈妈及其他成员中属于本地区籍的身份证信息,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则收集属于外地的家庭成员的身份证信息, 最后由全班学生在各自组内观察、比较, 发现其中的信息特征。教师启迪学生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观察、思维活动:1.不同的人的身份证号会相同吗?请在小组内仔细观察不同的身份证号, 你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部分?教师可以友情提醒:与出生日期比一比!2.如皋地区与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证前六位数字有什么最主要的区别, 各省之间的呢?猜一猜:前六位数字可能反映的是什么信息?在学生的悱愤之际, 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源进行小组交流, 并巧妙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知晓前六位数字反映的信息。3.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想一想:身份证号中还反映出哪些信息?比如:怎样看出一个人的性别特征呢?引领学生对不同的身份证继续观察。4.由身份证号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如果要为全校同学编号, 你认为应该表达哪些方面的信息?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设计方案。

由此可见, 在这类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中, 教师要引领学生善于观察、比较、发现,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适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可以进行适当的思路点拨, 可以进行适切的方法提示, 还可以进行生动的生活诠释, 这种指导可以是集体的, 也可以是个性化的。通过点拨、启思, 学生的观察水平不断提高, 数学思考不断加深,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素质得以提升。

四、精彩展示, 激励个性张扬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 每一名学生都被赋予了表现的权利, 必须解放学生的表现空间。而展示交流是课堂的必要环节, 也是课堂的精彩之所在, 因此, 教师要注意优化展示的方式, 激励学生展示精彩的内容。在小组展示中, 教师可以展示小组成果, 让中心发言人作为代表发言;可以由组内的小小组发言;还可以小组团队展示, 一名成员发言, 其他成员补充, 修正或提出不同观点;等等。全班展示可以是组际之间的交流, 还可以全班进行争论、辩论。

比如,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算24点”, 学生活动兴趣浓厚, 思维特别活跃, 当出现牌上的数是4, 5, 7, 8时,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出现了4+5+7+8, (8+5-7) ×4, (5+7) × (8÷4) 等不同的方法。

综合与实践活动更多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展示的是学生活动的过程、成果或问题等, 这些对学生而言, 都是极富有魅力的, 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经验不断丰富和提升。

五、精妙点评, 促发自主完善

自我完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有助于学生内力的发展。学生发展的内力可以理解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力等多种能力的积淀, 尤其是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上, 教师或学生应当进行精到、巧妙的点评或自评, 化腐朽为神奇, 增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发展创新能力。

例如, 教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巧铺地砖”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实际问题:小华家买了一套新房子, 妈妈为他安排了长为4米、宽为3米的小书房。现在想在房间里铺上一种正方形地砖, 请你根据地砖规格及价目表, 帮助小华设计一种购买地砖的方案, 并说明理由。

教师在教学中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 看看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 再让学生进行小组汇报。

方案1:

(400÷20) × (300÷20) ×7.4=2220 (元)

方案2:

(390÷30) × (300÷30) =130 (块)

(10×300) ÷ (30×30) ≈4 (块)

(130+4) ×17.5=2345 (元)

方案3:

(400÷50) × (300÷50) ×42.6=2044.8 (元)

……

同时,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 并进行合理的点评:方案1没有浪费, 但块数较多, 铺地比较耗时;方案2价格较高, 有浪费, 方砖需要锯开, 地面不太美观;方案3没有浪费, 价格也比较合理。

当然, 购买的方案还有不少, 学生在思考这些可能性方案的过程中发展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鼓励学生思考不同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 又要引导学生优选方法, 培养创新意识。如何精选方案是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常见的问题, 重要的是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点拨和提升。

总之,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要根据不同课型, 力求运用多种策略, 尽力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着力启迪学生自主研究、合作深探, 全力激励学生展示成果、积累经验, 从而不断培养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1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初探 篇十六

我校通过近几年的研究,结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型及教学模式研究》课题,以教学内容为课型分类的基点,构建了五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

一、技能操作型教学模式

此类教学模式并不单一,需要教师与学生的配合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具体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手脑并用,用切合实际操作的过程来取代片面的书本内容,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过程中,很多知名教育家都在教育界呼吁过这种教学模式。比如,福禄贝尔提到的“恩物”的实践游戏及相关活动、裴斯泰洛齐的实物教学、蒙台梭利的“感官训练”等。他们所实施的方法最终阐述的都是实践操作比对着课本讲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积极性。技能操作教学的一般模式为:确立主题 →研究调查 → 实践操作(准备阶段 → 教师示范→尝试操作流 → 评析指导 →再次操作 →作品展示 → 拓展提升)。例如,《包水饺》一课是这样设计的:

1.确立主题。根据主题确立自己将要了解和水饺有关的一个问题。

2.研究调查。通过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小组成员协作探究。

3.实践操作。在学生对水饺各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后,开始学做水饺。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亮点,让有创意的学生作介绍交流,提升整体制作水平:让学生自我评价,设最佳创意奖、最佳美术奖、最佳设计奖等,以鼓励学生为主,然后让学生自己布置一个小小展览。

二、社会参与型教学模式

如何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之中?这与教师的指导和带领是密切相关的。社会参与型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学生在本区域内以个人形式或集体形式的方式参与社会的各种公益活动,参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助人为乐。

活动一般有三个环节:(1)选择内容;(2)联系准备;(3)实地服务。社会参与实践性学习包括多方面内容,学习为特殊人群的服务,如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为军、烈属、孤寡老人服务劳动;参加公益活动,如上街开展不规范汉字调查活动等。

三、专题研究型教学模式

该类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题切口小,学生有兴趣,可以操作。

小课题研究性学习一般经历五个环节:(1)确定方向;(2)任务分工;(3)协作探究;(4)交流提升;(5)成果展示。小组人员一般由5—7人组成,一个小课题从选题到结题一般一两个月为宜,如《家乡巨变》。为了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三十年给家乡带来的沧桑巨变,见证家乡的成长历程,开展了“家乡巨变”综合实践活动。有了主题,组成一个调查小组,并聘请了班主任担任指导教师。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制订了课题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小组成员分别通过向家长、采访有关单位负责人、参观《家乡巨变图片展览》等方式调查了解人们三十年来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的变化,通过民间采风等形式拍摄家乡风貌的变化,最后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汇编,在班里进行成果展示。

四、学科整合型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科为基点,将所学运用于实践、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模式。

这一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加大整个课程体系综合的力度,加深研究性学习的深度,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等。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所学知识的分化程度不断提高,学科的知识体系越来越严密,知识难度越来越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就会越来越侧重于某个学科,学科延伸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就越来越多地被使用。

五、主题班(队)会型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班级班(队)会的内容确定一个主题,开展综合性探究活动。这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集中,便于教师指导和管理,操作起来也容易。它一般经历五个环节:(1)结合队会定主题;(2)分工合作拟方案;(3)课内课外重实践;(4)多种形式展成果;(5)拓展延伸促发展。例如《爱我校园》这个活动,活动班级共有50人,分成6个研究小组,他们开展社会调查,1、2组重点是调查学校的过去,3、4组重点调查学校的现在,5、6组探究学校的未来。6个小组分别采访了学校的附近的老爷爷老奶奶,了解学校变迁的情况,他们又采访了退休的老教师,采访了校长,向校长了解学校发展的情况,为了了解得更详细一些,他们在教师的帮助下,来到档案室,借阅了许多资料,摘录了许多关于学校的内容,最后根据收集的资料设计成一个主题班会,展示了他们的成果,并通过多种形式对学校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向全校师生发出了《爱我校园倡议书》。

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学生跳出书本学习的局限,课堂上呈现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教学氛围,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形成促进学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健康发展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活”的教学模式,不仅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探索创新、合作交流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

刘淑华(1975- ),女,汉族,系淄博市桓台县实验小学大队辅导员、体卫艺主任,小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担任语文、综合实践学科教学。

17.官庄小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七

(2011—2012学第二学期)

本学期,我校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十七”大会议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学工作在中心校的指导下,继续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树立质量意识,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常规管理,以“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以提高师生素质为根本,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一、优化教学管理,增强管理实效

1、加大政治学习,提高政治觉悟。

本学期我校加大了教师的政治学习力度,从党的方针政策到一些教育法律法规,从国家时局到身边小事,可谓学习内容全面,学习时间准时,尤其是对《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连云港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要求》的学习,教师的学习积极性相当高,心得体会也写得十分深刻。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课改水平。

我校教师在中心校的组织下参加了相关学科的新教材培训,学期初又统一组织教师学习《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项目,认识到信息 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性。在平时的业务学习中,我校带领教师学习教育刊物中富有时效性和实用性的文章,进一步了解素质教育发展的动向。除集中学习外,学校还为教师课外自学创造条件,提供自学资料,掀起了学习先进理论的高潮。我校多位

教师在各级征文、论文比赛中获奖,省级3篇,市级4篇,县级6篇,特别突出有唐淑娟、张涛、王忠胜、陈玲、刘静。

通过有计划的培养,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又有了新的突破,陈玲、刘静等几位教师分别在镇教研活动中上了公开课,还有多位教师在镇上了观摩课,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校注重对新分配教师的指导和培养,一学期下来,教师已经在各个方面工作中初具雏形,刘静老师还代表新分配教师对全镇上了汇报课,在课堂教学的天地崭露头角。我们在教学中还坚持“听随堂课”制度,从而做到以抓课堂教学来提升教学质量。

3、执行课程计划,加大检查力度。

我校严格按《六年制小学课程安排》科学地安排课表,开齐、上足各类各门课程,要求每位教师严格按课表上课,不得私自调课、停课,学校领导不定期地检查、记录,并直接与考核成绩挂钩。我们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加重学生的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的行为。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坚持周查月报制度,对教师的备课、作业实行量化打分,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在会上指出,限期改正,成绩计入平时考核成绩。

4、调动积极因素,加强质量监控。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连云港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要求》。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就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树立教师典型,并及时与每位教师交流,共商学生成绩提高之计,深得教师信赖。

5、发挥资源优势,提高使用效益。

开学初到现在,我校充分发挥了学校的各室的使用效益,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实验室定期对学生开放,提高了利用效率。特别是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果极佳。

二、狠抓教研教改,促升教学质量

1、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确保实效。

我校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阵地作用,加强教研组的组织建设,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教研活动。我校的三个教研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做到有计划、有记录、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注重实效。本学期,我校教研活动真正做到了以校为本,以人为本。

2、搞好业务学习。

我校业务学习的形式多样,实效性强。有时是校长、主任或者是教学骨干作经验知识讲座,如学期初开展了集体备课复备的讲座,学期中对县镇过程监控中的不足进行了研讨和整改,有时是考试之后教师聚在一起,探讨得失,研究命题方向。

三、积极开展活动,促进自主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能生动活泼、自主和谐地发展,而是实现这一发展的前提,是学生能真正地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本学期,我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留足学习时间,把学生的自由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学习内容。

我们十分重视活动课程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上好活动课。要求在活动课教学中,形式活泼,内容灵活,气氛活跃,让活动课真正“活”起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和综合素质。我们还积极开展好兴趣小组活动,使学生学有所长,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正因为我们学校的教育主导方向如此,学生参加的各级各项比赛中多次获奖。

四、存在问题

在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还有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继续加强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争取在全镇乃至全县脱引而出。

2、老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不高,很少发表论文。

五、今后打算

针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努力完成各种教育教学任务,力争在全镇的教育教学中取得好的成绩。

总之,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未来的变化日新月异。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成绩是新的起跑线,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才能出类拔萃。今后,我们会全校上下拧成一股绳,各司其责,各尽所能,全面开花,力争百花齐放一枝秀的重要示范作用。

官庄小学

18.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作总结 篇十八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工作,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以“创新、实践、发展”为主线,采取“点上深化、面上拓展、纵深推进”的措施,深化课程研究,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和有效化实施,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观察、体验与思考,从发现中提出问题,然后积极主动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下面对我校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给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空间

对教师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好不用“上课”或“教”这样的字眼,而是用“做”“实施”或“开展”更合适。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上出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在活动期间,我们让学生尽情地观赏一切,分析一切,这一切原本对他们来说,确实是陌生的,但正因为陌生,恰恰给了他们以新奇的感觉,学生透过疑云看本质,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开展广泛的交流,并对获得的种种信息和现象进行充分的,毫无拘束的争辩,在争论中认识,在争辩中深化。这对于我们也提出了一个严厉的挑战,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探究性,学生带着问题来研究,带着准备来探索,一切也都是新的,这样一来,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可得到提高,也有利于拓展文化结构和自身素质。在五年级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一些学习并不是很好的学生,却对染纸的研究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激情和能力,让人欣喜而欣慰。他们那种敏锐的洞察力,那种高超的探究能力,那种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都充分展示出了,活动给了他们欣然求知的乐趣,活动教会了他们做人的道理。

二、给学生搭建主动学习的舞台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施中,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对于所设计的这些活动内容,一节课完成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们用两周的时间围绕一个内容展开,让学生有足够时间、空间,深度参与实践过程,获得丰富体验。

在准备阶段,在学生对身边的社会、自然现象有了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在教室里讨论,由教师来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做出活动方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孩子将模糊的问题有效合理地表述出来,并帮助与指导学生准备工具与材料。

在实施阶段,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去经历与体验。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还有安全问题,活动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一些指导,对一些必要的专题讲解和方法的介绍,并对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自在的组织活动小组,确定好自己研究的主题及内容,确定研究的目标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精心设计过程,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的调控。在综合实践中,研究方式的选择,学习小组的组成,活动过程中的计划、活动成果的构想,都完全在学生自己手上。

三、让学生加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享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课程以“实践”为主,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和反思。教师指导学生要注意收集、整理各种相关的活动资料,如照片、录像、日记、采访和调查记录、小报等,并在每次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撰写活动日记和心得体会,将活动的一刻永远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家长老师分享活动的成果。

上一篇:端午节给员工的祝福语下一篇:湖南岳阳市教育系统面向社会招聘教师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