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发展(精选8篇)
1.吉林省农业发展 篇一
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文件 农银吉规章〔2011〕11号 关于印发《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 内控合规检查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市州分行,省分行营业部:
现将《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内控合规检查管理规定》印 发给你们,请组织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
执行中如遇问题,请及时与省分行(内控合规部)联系。附件: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内控合规检查管理规定 二○一一年一月三十一日
—1—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内控合规检查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明确全行内控合规检查程序,规范检查行为,提 高检查质量,统筹管理检查监督资源,加强对重要业务和高风险领域的检查,有效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依据《中国农业银行内控合规检查管理办法》、《中国农业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尽职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等规定,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内控合规检查管理是指管理行对辖属分支机构组织开展的各类检查,但不包括业务主管部门日常监测检查和营业单位的岗位制约检查。
第三条 内控合规检查分为综合检查和专项检查两类。综合 检查是指我行整合业务主管部门监督检查职能后每年固定开展的综合多项业务检查,主要包括经营指标完成真实性检查、内部控制评价和案件风险排查等。综合检查由省行内控合规部按照总行、省行及外部监管要求统一布置安排,在全行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是指针对特定业务或事项组织开展的各种检查,主要包括某个单项业务检查、业务主管部门尽职监督检查、整体移位检查、飞行专项检查、行为排查、尽职调查和内控合规部门组织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等。专项检查可由内控合规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开展。第四条 内控合规检查组织开展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统一管理原则。内控合规检查实施计划管理,由省行 及二级分行内控合规部门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内控合规检查应遵循统一的工作程序和规范要求,确保各项检查工作有序进行。
(二)突出重点原则。内控合规检查要建立在对全行各项业 务综合评估的基础之上,突出对全行的重点单位、重点业务、重要环节、重要岗位和高风险领域,以及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事项进行检查。
(三)成本效益原则。内控合规检查项目安排应综合考虑实 施成本与预期效益,加强检查信息共享和检查成果综合利用,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第二章 各类检查管理
第五条 检查项目实行计划管理。
(一)编制检查计划。每年12月底前,省行及二级分行各部门要将次年检查需求报送本行内控合规部门,报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检查目的、检查内容及重点、检查依据、检查对象、检
查方式、检查范围、检查时间等内容。内控合规部门在汇总、分
析和整合的基础上,确定综合检查和专项检查项目,制定检
查工作计划,经主管行长审批后下发相关部门统一执行。
(二)临时增加检查项目。因工作需要,上级行安排、本行 行长指令和外部监管要求、有关部门临时需在检查计划外组织开展的检查项目,应填写检查需求申报表,报主管行长审批后,报送内控合规部门审查。由内控合规部门整合检查需求后,报主管行长审批安排。特殊情况下,可由行长或其他主管长审批安排,然后报内控合规部门备案。第六条 检查报告路径管理。
(一)总行安排的综合检查和专项检查,省行将组织开展情况和发现的主要问题形成汇总报告和统计表,经省行行长或主管行长审批后,按要求上报总行。
(二)省行自行安排的综合检查和专项检查,将汇总报告经 省行行长或主管行长审批后,抄报总行相关部门。
(三)二级分行自行安排的综合检查和专项检查,将汇总报 告抄报省行内控合规及相关部门。第七条 检查工作质量管理。
(一)主办部门实施检查项目时,要对编制检查方案、收集 检查证据、编写检查日记和工作底稿、出具检查报告、归集检查档案等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
(二)检查人员参加项目检查时,检查组长必须与主办部门、检查组成员与检查组长签订《检查项目责任书》,以明确工作目标,提出工作要求,规范工作行为,落实检查责任。
(三)检查组成员组成应具有符合检查项目要求的专业资质,检查人员应具备职业谨慎性和良好的专业胜任能力。
(四)检查组长应对检查人员进行必要的指导或培训,检查 时要加强督导,确保严格遵守检查工作程序,保证工作质量。
(五)进行检查抽样时,检查人员应以合理方式选取样本,严格控制样本误差,并对抽样结果进行必要的评估,以确保抽样结果具有较高的置信度,降低抽样风险。第八条 检查工作成果管理。
(一)由内控合规部门组织开展的检查项目,内控合规部门 应对检查发现问题按业务类型进行分类汇总,并将其送达有关业
务部门,提示相关部门改进管理。
(二)由其他部门主办组织开展的各项检查,在检查工作结 束后,要将检查方案、检查发现问题底稿和检查报告等重要资料报送内控合规部,检查成果统一管理。
(三)有关部门经主管行长批示后,可向内控合规部门调阅 各项检查成果,形成成果共享机制。第三章 检查工作程序
第九条 检查立项。各行各部门根据检查工作计划或经 审批程序确定临时增加的检查项目立项,并明确具体检查的主办部门和协办部门。
第十条 组建检查组。主办部门按照检查项目的需要选配合 适的检查人员,组成检查组,并确定检查组长。
第十一条 制定检查方案。在检查方案中要明确检查工作的 目标、范围、时间、时限、对象、内容、重点、组织分工和工作要求等。
第十二条 开展非现场检查。查阅有关报表、内外部监管资 料等,或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对业务运营和管理系统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搜寻问题线索。
第十三条 下发检查通知书。各行各部门对下开展的各项检 查,必须下发检查通知书,检查通知书统一由内控合规部门下达。一般在实施现场检查三日前,向被查单位下达《检查通知书》,也可根据需要由检查组进驻时送达。
第十四条 开展现场检查。检查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按规定程 序完成以后,开始实施现场检查。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组织进点会谈。在现场检查进点会谈中,检查组应向 被查单位负责人和有关人员通报来意,讲明检查的目的、内容、范围和要求,争取被查单位的支持和配合。
(二)调阅相关资料。现场检查操作中,检查组就需要调阅 的原始凭证、会计账簿、管理报表和有关文件等,填写《现场检
查调阅资料清单》,规范资料交接手续。
(三)审核检查资料。检查组首先要对被查单位提供相关业 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进行现场审查。然后,根据检
查方案,按检查内容采用各种检查方法对被查单位的有关业务资
料进行审查,对实际运行状况进行现场查勘。
(四)编制工作记录。在现场检查过程中,每个检查人员都 要按照时间顺序建立《现场检查工作日记》,并在工作日记中逐日记载当天检查工作的全部过程,包括检查开展情况、非现场检查提供线索的核实情况和发现被查单位的违法、违规事项等。
(五)编写工作底稿。检查人员对发现问题要编制检查工作 底稿,并附足够的检查证据;工作底稿应客观地描述检查发现的问题、风险和缺陷及有关证据,经检查人员签字后交检查组长,检查组长审核签字后,交被查单位经办责任人及负责人签字并盖单位公章确认。如检查事实清楚但被检查单位拒绝签章认定的,不影响底稿的引用,但检查人员要在工作底稿上注明原因。
(六)检查组长审核。检查组长全面评估、检查现场工作完 成情况,审核、整理各项检查取证资料,并在与检查人员交流后
做出初步检查意见。初步检查意见可与被查单位进行沟通。
(七)撰写检查报告。检查组应在汇总工作底稿和检查统计 表的基础上,撰写检查报告,检查报告按着规范格式,措辞严谨、表述清晰、结论准确,报告的正文应包括检查范围、时限、总体评价、检查发现事项及建议等。
(八)检查总结会谈。检查报告完成后,检查组长要与被查 单位总结会谈。总结会谈由检查组长主持,被查单位主要负责人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检查总结会谈应重点对事实的评价进行讨论,而不是事实的判断。如被查单位对检查报告有异议,并提出充分证据和理由的,检查组应在进一步核实后合理调整检查报告有关内容。
第十五条发送整改意见书。主办部门应根据检查报告反映 问题形成《检查整改意见书》,明确陈述检查发现的重要违法违规事项、风险和缺陷,提出整改意见、整改期限和书面回复整改情况等要求,并督促被查单位整改。第四章 问题整改及后续检查 第十六条 根据检查发现问题风险程度,检查主办部门要将 检查发现的问题分类为重大类、严重类和一般类,并建立问题整 改台账。
(一)重大类是指检查发现问题已经形成事实风险,已经造 成重大损失,严重违反中国农业银行规章制度或法律法规,造成重大不良影响。
(二)严重类是指检查发现问题尚未形成事实风险或损失,但存在的问题多次发生,问题较为典型,情节较为严重。
(三)一般类是指检查发现问题尚未形成事实风险或损失,问题不普遍且较为轻微。第十七条 问题整改。
(一)问题整改及后续检查工作坚持“谁主办,谁负责”的 原则。由检查主办部门下发整改意见书,问题所在行负责整改。
(二)全行综合类检查,主办部门要将检查发现的问题除按 行下发整改意见书外,横向要按专业下达整改意见书;专项检查由主办部门负责下达整改意见书。各专业部门负责对本专业条线问题整改督办,并对整改结果把关确认;问题所在行要制定整改方案,并负责落实对责任人追究处理。
(三)综合类检查、专项检查主办部门要及时将被查单位在 规定时限内整改结果形成报告报行领导,同时报送内控合规部门。
第十八条 问题整改认定标准。分为已整改、部分整改、未整改三种。
(一)符合以下四种情况之一的认定为已整改: 1.被检查单位已按照检查意见的要求进行了整改; 2.因制度不健全或缺陷导致的问题,由于时间等因素致使 问题本身已无法直接纠正,被检查单位已制定相关制度进行规范,从而避免此类问题再次产生;
3.因制度执行不到位或没有执行制度,由于时间等因素致 使问题本身已无法直接纠正,被检查单位已采取补偿性措施并对责任人进行了责任追究;
4.受被检查单位职责权限所限,致使被检查单位无法自行 落实整改,需上级主管单位制定措施才能解决的问题,被检查单位已采取正式书面形式向上级主管单位进行了情况汇报。
(二)符合以下两种情况之一的认定为部分整改: 1.正在整改。被检查单位依照检查意见的要求正在落实整 改,因时间关系尚未整改完毕;
2.局部整改。被检查单位在整改期限内整改不彻底、未能 全面落实整改意见。
(三)符合以下两种情况之一的认定为未整改:
1.检查意见中已提出明确整改意见,被检查单位对整改意 见未采取任何整改措施,问题依然存在;
2.检查意见中未提出明确整改意见,被检查单位也未采取 任何措施。
第十九条 后续检查程序。
(一)接收检查项目资料。内部检查项目收工后,主办部门 应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或电子介质接收检查项目相关资料,包括《检查工作底稿》、《检查报告》、《检查结论书》、《检查意见书》、《检查处罚处理决定书》及其它必要的附件资料等。外部监管检查项目资料通过正式函件及其它方式接收,包括《工作底稿》或《事实确认书》等资料的原件或复印件。
(二)建立后续检查项目台账。内部检查主办部门要根据接 收的项目资料设立《后续检查台账》。《后续检查台账》属于动态报表,要素信息包括原检查项目要素信息、被检查单位整改反馈信息和后续检查项目要素信息三部分组成。
(三)制定后续检查方案。后续检查方案应明确以下主要事 项:
1.后续检查对象、后续检查项目组合; 2.后续检查重点和思路;
3.根据不同风险程度确定的后续检查方式; 4.后续检查时间和人员组成,职责、分工安排。
(四)发送后续检查通知。内部检查主办部门应向被检查单 位发送《后续检查通知书》和《被检查单位检查发现问题整改一览表》。
1.《后续检查通知书》应包含的基本要素:标题、接收机 构、检查项目描述、需落实整改的问题、整改完成时限、发送机构、发送时间等。
2.《被检查单位检查发现问题整改一览表》属于动态报表,所包括的要素信息由原检查项目要素信息和被检查单位整改反馈信息两部分组成。
(五)开展非现场后续检查。内部检查主办部门应根据整改 标准、时限要求,或被检查单位反馈的整改计划,分阶段不定期地向被检查单位追踪整改落实情况,掌握整改进度。在整改落实的最后时限,内部检查主办部门通过收集《被检 查单位检查发现问题整改一览表》监督整改落实情况。
(六)开展现场后续检查。内部检查主办部门通过现场后续 检查方式核查相关资料,验证、评价整改落实效果,包括验证处理处罚以及整改依据的真实性、评价补偿措施的有效性等方面。
(七)持续督办未整改、部分整改事项。对于被检查单位未 整改、部分整改的问题,内部检查主办部门须持续监督被检查单位继续整改,直至可接受为止。
(八)后续检查情况反馈。
1.后续检查主办部门须将后续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被检查 单位;被检查单位对未按要求进行整改的问题,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继续落实整改,直至整改到位为止。2.后续检查主办部门须将后续检查结果及时报告给主管行 领导,同时报内控合规部门。
(九)编制《后续检查评价报告》。内部检查主办部门在实施后续检查后,应编制、提交《后续检查评价报告》。多个检查项目合并组织实施后续检查的,只需编制一份《后续检查评价报告》。《后续检查评价报告》是对被检查单位落实检查结果及时性、真实性、有效性的总结和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后续检查项目概况;
2.被检查单位整改情况,处理处罚有关责任人情况; 3.被检查单位采取补偿措施情况; 4.后续检查新发现问题情况;
5.有关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6.被检查单位就《后续检查评价报告》签署的意见。被检 查单位拒不签字的不影响报告的使用;
7.附件:被检查单位检查发现问题后续检查整改情况清单; 后续检查新发现问题清单及底稿原件;
8.编制《后续检查评价报告》的内部检查主办部门名称、后续检查项目组成员名单及分工、时间等。
(十)报送《后续检查评价报告》。后续检查项目主办部门应将《后续检查评价报告》报送主管领导,并抄送被检查单位。被检查单位应当自接到《后续检查评价报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意见;逾期不提出的,视为无异议。第二十条 再监督部门实施抽查。省行及二级分行内控合规 部门,要对综合检查发现的问题已分解给专业条线及被检查单位后续检查问题整改情况、专项检查主办部门开展的后续检查问题整改情况进行抽查,将抽查结果报告本级行领导,并抄送有关部门,纳入内控评价及年终考核内容。
第五章 检查工作权利义务及纪律 第二十一条 检查组可行使下列权利:
(一)检查组在授权范围内,对被查单位的业务经营管理活 动实施检查监督,并根据查证的需要可实施延伸检查,扩大检查范围;
(二)检查组有权要求被查单位报送业务资料、会计报表和 有关经营管理性文件。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暂时封存相关的文件和资料;
(三)检查组就检查事项的有关问题有权向被查单位和有关 工作人员进行调查、质询、取证。对口头询问的重要事项应做笔录,并由检查人员和被询问人员分别签字确认;
(四)检查组有权劝阻或制止被查单位正在进行的违法、违 规、违纪行为。必要时可建议暂时停止有关人员的工作,被查单位必须无条件接受;
(五)对拒绝接受或不配合检查、拒绝提供或提供虚假资料、打击报复或陷害检查人员的单位和人员,检查组有权向其上级行反映,并要求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和处理,保证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检查组认为被查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有关法律、法 规和农业银行的现行规章制度相抵触,有权要求被查单位停止执行,并同时报告其上级行。
第二十二条 检查人员对已知悉的被检查单位的商业信息应当保密,并不得私自利用其相关信息。
第二十三条 检查人员应履职尽责。在检查工作中要坚持原 则,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徇私情。
第二十四条 检查人员要廉洁自律,自觉遵守廉洁自律有关 规定。
(一)不准接受被检查对象的礼品、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
(二)不准在被检查对象报销因公、因私费用;
(三)不准泄露应保密的检查信息;
(四)不准向被检查对象提出任何与检查工作无关的要求;
(五)不准接受被检查对象安排的旅游、宴请。第二十五条 被查单位必须做到:
(一)被查单位及有关人员必须接受检查组在其职责范围内 实施的检查,并为检查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二)被查单位应支持、配合检查工作,接受检查人员的询 问,协助检查人员进行查证,及时提供有关文件和资料,并对其
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三)被检查单位不准向检查人员赠送礼品、礼金和各种有 价证券;不准给检查人员报销因公、因私费用;不准安排检查人员旅游;不准安排检查人员到高档娱乐场所消费、宴会;不准超标准安排检查人员食宿。第二十六条 被查单位享有下列权利: 1.申请有利害关系的检查人员回避; 2.对检查事项进行必要的说明或解释;
3.向有关领导、部门反映检查人员的不正当行为; 4.申请对某检查事项进行复议。第六章 责任追究
第二十七条 对在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违规行为,依据有 关规定进行处理。应进行罚款处理的,交由内控合规部门依据《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处罚处理暂行规定》标准进行罚款处理;应违规积分处理的,交由内控合规部门依据《中国农业银行违规行为积分管理办法(试行)》进行积分处理;应组织处理的,交由人力资源部门处理;应给予纪律处分的,交由监察部门依据《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进行处理;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交由监察或保卫部门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第二十八条 被检查单位在问题整改中存在弄虚作假、违规 违纪、拒不整改的行为,按照规定移送有关部门处理的。第二十九条 被检查单位在整改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单位负责人或相关部门负责人从重处罚处理。
(一)提供虚假整改证明材料的;
(二)用违规违纪的方法整改的;
(三)在规定的时限内整改不到位且不做出承诺的;
(四)存在其他弄虚作假、违规违纪行为的。第三十条 移送一般程序。
(一)对经检查认定的违法违规违章行为,按照规定,需要 给予经济处罚、纪律处分或其他处理的,由内部检查主办部门经主管行领导签署意见后,移送内控合规、监察、保卫或人事部门处理。
(二)移送处理时,应备齐以下资料: 1.业务检查报告;
2.对认定事实的意见和责任的建议; 3.违法违规违章事实的证据材料;
4.对有关责任人和被查单位所持不同意见的说明。
(三)移送处理时,应履行以下手续:
1、移送部门:填写《违反规章制度行为移送处理登记表》(以下简称《登记表》)一式两份,移送部门和受理部门各持一份; 2、受理部门:在收到移送部门送达的《登记表》后,应对 移送材料进行审查,符合移送规定的,应予受理;不符合规定的,可以退回补充有关材料;需要进一步了解情况的,移送部门应积极配合,协助调查;不需要给予经济处罚、纪律处分或其他处理的,退回移送部门。第三十一条 特殊情况处理程序。
检查人员在检查中发现重大违规、重大案件线索、重大责任 事故时,应立即向主管领导报告,主管领导要及时安排内控合规、监察、保卫及相关业务部门组成工作组,进行专项核查,及时处置。第七章 建立检查档案
第三十二条 内部检查主办部门要建立完整的检查档案。
(一)各级行开展的各项检查相关资料,都要装订成册,归 档管理,以备查证。
(二)检查档案包括:《检查方案》、《检查通知书》、《检查报告》、《检查工作日记》、《检查工作底稿》、《检查台账》、《被检查单位整改报告或反馈意见》、《承诺书》、《处罚处理决定书》及需要保存的其它资料等。
(三)档案保管。哪级行主办的检查项目,档案由哪级行档 案管理部门按“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及保管年限进行保管。
(四)检查档案的利用。建立检查档案能够清晰界定、鉴别 检查人员在开展检查工作中履职尽责情况。检查中应该发现未发现,发现问题应该上报未上报,酿成经济、刑事案件或造成经济损失的,检查人员要负检查事项的历史责任。
(五)档案调阅,须经有权审批人审批签字后方可调阅。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由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负责解释。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2.吉林省农业发展 篇二
关键词:农业,电子商务,吉林省
21世纪初,吉林省以发展“粮食大省、畜牧业大省、生态大省”为重点,特别是“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对现代农业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优质、高效和一定规模化和标准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和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快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加强了产、加、销一体化的紧密结合,“十三五”更是进入到了进一步攻坚和巩固发展的时期。在此时期,如何通过有效的营销方式,实现吉林省农业效益是吉林省农业发展面临关键问题。因此,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它是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吉林省电子商务发展起步于2000年,目前已经成为推动吉林省农产品销售和农业展示的重要平台。
1电子商务在农业中的作用
第一,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中减少流通环节,削减流通费用, 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沟通和交流,可以直接实现双方的交易,减少中间商的中间传递和加价,从而避免了中间环节在时间和费用上的支出。可以直接由产地运往消费者手中。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迅速了解市场信息,大大加强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信息获取能力、农产品销售能力和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减少对中介和中间环节的依赖,可以直接按照市场供求确定产品产量和运输地,避免生产过剩而导致的农产品运输、贮藏和加工以及多次批发过程中损耗成本。以电子商务平台连接产销双方可以有效节约包括信息搜寻成本、中转仓储费、产品陈列费用、询价议价成本等在内的交易成本和因信息不通畅而带来的风险成本。但是电子商务模式还不能完全消除在农产品市场中的特定的社会分工,仍需要有仓储库、物流等专门的组织,来分销和中转各类电商销售的农产品。也可以通过电子商务选择和保留附加值高的流通环节,合并或去除附加值低的渠道。
第二,电子商务可以健全农产品市场交易机制和服务功能。农产品供求市场往往由于农产品市场分割,产地和销售地以及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定,市场波动异常。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实现农产品市场的大联通。而且这种虚拟平台比现实的平台更能包容更多的市场交易者,实现交易集约化和农产品市场交易的规模化。而且,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也可以减少现实监管者、实体销售者等成本,使得交易成本极大降低。吉林省已经建立和开发了许多农业信息服务系统,主要从各农产品市场中获得最新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处理。它们可作为信息发布前台,将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发布。并与其它农产品市场进行信息联网,使用户能从同一平台上获得即时、全面、有价值的信息。另外,电子商务网站还能提供各类信息增值服务,如信息的搜索、查询同类产品销量、价格等的汇总、比较等,帮助用户减少信息搜寻成本,提高信息利用率,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2吉林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优势与不足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具备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雄厚基础,但是由于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其发展电子商务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从吉林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优势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第一,农产品资源优势突出,为发展电子商务奠定雄厚基础。吉林省电子商务的发展首要优势在于资源优势,除了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畜产品生产基地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外,依托于长白山的特产资源也非常丰富。已培育农作物、畜产品、园艺特产新品种264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识200个,开发各类优质农产品上千个、名牌农产品500多个,科技进步率已经超过53%。目前在全省的各种资源中,可用于食品类产品开发的多达上千种,基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基础,只需要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就能够形成较强的产业链,生产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农产品,成为电子商务的重要产品来源。
第二,民营资本活跃,推动电子商务发展。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使吉林省以食品为主的农业吸引了大量的民间资金和外资,如长春大成、吉林德大、长春皓月、吉林沱牌、吉发实业等,这些优势企业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企业基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进一步增强了全省农产品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和活力,促进了整个电子商务产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区位与交通优势。吉林省地处东北腹地,随着吉林省特色城镇化的推进,按照“两区、四轴、两带”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布局两区是指长吉都市整合区、延龙图及珲春城市组合区 ;四轴是指哈大、舒梅两条纵向发展轴,南部门户、珲乌两条横向发展轴 ;两带是指东部生态保护带、西部草原湿地恢复带,正带动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快速发展,形成支撑长吉图先导区和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腹地,促进延龙图开放前沿加快发展,形成对外开放的大平台和大通道。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为吉林省农产品市场的建立与商品粮的输出提供了便利。
第四,科技人才优势。吉林省具有健全的科研院所,其中吉林省拥有农业科研院所18个,农业技术人员共有2.4万多人,科技和人才优势为吉林省现代农业现代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每万名农村人口中拥有农业科技人员21.6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在全国各省区中列第4位。
当然,由于历史以及现实的一些原因,与一些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在规模总量、技术水平、竞争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遇破解的制约因素。
第一,农产品原料生产与需求相脱节。高延展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至今尚未形成,下游农产品加工业与上游农产品生产的发展相互脱节。农业经济增值重点在于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但是吉林省仍然大量农产品以原料的方式输出,加工企业的核心地位不强,仍在以原料的方式大量输出利益,制约了吉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品牌特色不突出,加工产业链深度不够。。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即传统产品多,特色品牌少 ;中低档产品多,名优高档产品少 ;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多,最终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少。现有产业多为资源型粗加工,深加工和精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而高科技产品起步晚,涉及的范围较窄,科技拉动效果不明显。从粮食深加工产业看,目前仅限于淀粉糖等少数几个品种 ;从畜禽制造业看,多以分割肉产品为主,熟制品少 ;特产品深加工情况看,林下食品、中药材等加工产业已初具规模,但科技含量不足,精深加工程度有待提高。
第三,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目前吉林省已基本形成了以吉林农网、吉林乡村电视台、《吉林农业》杂志、吉林农业大学等高校为主体的信息发布窗口。同时加大了信息网络建设力度,但每百户农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仅为7.81台,比全国平均水平少2.56台。农业信息化发展滞后,阻碍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
第四,农业经营规模小且高度分散。吉林省实际耕地面积近一亿亩,现阶段种地农户约350万户,平均每个农户经营面积为28.57亩。而欧洲平均20公顷,美国平均200公顷。显然吉林省的农业经营规模小。这种情况的产生是由于人地比例关系决定的。细碎化是由于我国家庭经营改革初期,为确保公平,农村普遍将不同质的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一农户所导致的,这使得农户经营的土地分散在若干块上,且地块间距离有远有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户的土地经营成本。土地细碎化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以及农业标准化操作规程推广,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业优质化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不少地方农业从业者呈现高龄化、女性化、低文化特征,农业生产经营出现兼业化、副业化、粗放化趋势,没有形成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不能形成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条件。
第五,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要有先进的生产手段和技术装备支撑,也要有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年富力强的农业劳动力来支撑。在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不断加快的趋势,这一方面为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由于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多为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的男性年轻人,农业劳动力素质在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女性化、低学历倾向日趋严重。目前,在农村年轻劳动力仅占总量的1/5,对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是巨大的挑战。
3 推进吉林省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从农业生产中的种子采购、肥料采购、农药采购,到农产品的销售、农副产品的销售,以及农产品的运输、储藏各环节,构成了庞大的农业产品供销体系。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普及,对于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了更广阔的市场需求,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在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中给予必要支持。
第一,加速信息化软硬环境建设。要想使得农业电子商务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那么首先要考虑的是硬件条件,也就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互联网、移动通信等设施建设,建立起全省范围内的农业信息化网络,消除硬件设施带来了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软环境建设,即对于农户、农资经销人员、农产品生产加工人员进行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的普及,将一些省内知名的电子商务网站向需求人员进行推广,让更多的潜在使用人员,能够了解电子商务的作用、使用方法,能够成为电子商务平台的一员。
第二,打造高品质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是实现农业电子商务应用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在建设当中,一定不要忽视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要想让电子商务成为农业相关人员生产、交易的平台与场所,那么电子商务的建设质量就直接决定着使用者的应用效果,好的应用体验,会让相关人员逐渐喜欢电子商务平台,并在生活中应用。因此,应当积极倡导大型企业打造电子商务平台,鼓励省内知名软件企业营建电子商务平台。同时,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时一定要考虑到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的技术发展情况,将移动通信设备,如智能手机等应用到电子商务当中。积极开发基于Android系统的电子商务平台终端,同时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应用人员中的农户情况,将设计尽量简单易操作,降低使用门槛,这样才会使更多的人员参与使用电了商务平台。
3.吉林省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方法浅析 篇三
关键词: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方法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01-2
吉林省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21°到131°,北纬40°到46°之间,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全年的日照较长,平均气温5℃左右。因此,吉林省是一个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省份。结合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如何快速发展吉林省农业经济做如下阐述和说明。
1 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首先,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农民所占的比例也是最多的。根据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到2011年为止,我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为48.73%。虽然比例有所下降,但仍旧占了将近我国人口的一半。在农村,农业是农民维持生活的基本途径。因此,农业经济发展的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以往农业的发展是靠天的。风调雨顺的时候对农业的发展就会有很大的促进和帮助,相反,如果遇到干旱或者是洪涝就会对农业的发展有阻碍。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种农业靠天的状况。例如,碰到干旱的天气,可以利用人工降雨来解决这种情况。近些年来,吉林省针对干旱天气曾进行多次人工降雨,这对吉林省农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利用到农业发展中,这对吉林省农业发展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例如,杂交水稻的发明。杂交水稻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水稻产量不高的情况。除此之外,基因突变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可观的,例如,前几年太空椒,就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改变了辣椒的原有基因,从而创造出来新的辣椒品种,使得辣椒在产量、品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2 制约吉林省农业发展的因素
目前,农业的发展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除了受到资源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受市场供应状况的影响,有时农产品会出现价格下跌的现象,这对农民的收入有很大的影响。
2.1 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均衡
由于我国的农民占总体人口的一半,这也就是意味着中国有将近一半的人都在从事农业这个行业。因此,农业在整体的产业中所占的比例也是非常大的。这就导致了其他产业所占的比重很小,由于各个产业之间是存在一定关联性的,因此这种情况对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具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慢的主要原因。
2.2 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不是很乐观
近几年,由于受市场因素的制约,使得吉林省农产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难卖问题。因此,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并不是很乐观。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主要产玉米、大豆、水稻等。吉林省的玉米是产量最高的一种农产品之一,但是每年吉林省的玉米除了自给外,将近三分之一都需要对外销售。但是由于我国的玉米价格和国外相比较高,因此我国会选择进口国外的玉米来填充中国玉米的需求。由此看来,吉林省玉米的销量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3 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投入较少
除了单纯的对农产品进行出售外,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也是农民提高收入的一个重要选择。例如,可以把玉米加工成饲料,在出售的时候价格往往会翻几番。但是由于吉林省对农产品的深加工的重视程度不是很大,很多设施也不是很齐全。这就导致了农产品的深加工的层次较浅,所以带来的经济效益比较差。
2.4 粮食增长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矛盾
虽然吉林省是一个粮食大省,每年的粮食产值都比较高。但是粮食产量增长与农民收入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和矛盾。由于吉林省的农产品深加工设施不够健全,因此会使得深加工的产品成本高、质量低,所以就会造成了销售比较困难的局面。这也是为什么吉林省的农产品产量虽然在不断增长,但是农民收入会出现负增长的局面。
2.5 资金设施投入不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虽然吉林省的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和提高,但是仍旧存在着一些隐患。例如,吉林省农业基础设施仍旧是非常薄弱的,农田水利的滞后,导致了没有很强的抗灾能力,由于对农业的投入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因此也就很难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2.6 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近些年来吉林省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这对吉林省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年吉林省森林的覆盖面积和以前相比减少了很多,因此也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这无疑对农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由于森林覆盖面积的不断减少,就会出现水土流失、土壤风蚀等现象。因此,耕地的质量也会随之下降,也就会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3 如何快速发展吉林省农业经济
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如何对农民收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笔者根据吉林省实际,提出快速发展吉林省农业经济的几个方法。
3.1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吉林省的耕地面积比较多,但是由于吉林省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是很完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吉林省农业生产总值和农民的收入。所以吉林省在农业发展中应该大量引进一些先进设备,例如,收割机、喷灌机等。这些先进设备的引用不但会大大提高农民作业的效率,还会对农产品产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和帮助。
3.2 做好土地使用面积的规划
近些年来,农村的森林覆盖率和草地覆盖率都在不断的下降。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很多农民只看重眼前的表面利益,他们以对树木的砍伐来扩大耕地面积,认为这样就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可见这种观点是多么的肤浅和不科学。而科学的做法应该是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增大森林的覆盖面积。这样不但能够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的风蚀现象,而且对农产品产量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3 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
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提高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吉林省应该围绕以科技发展来促进农业经济的提高为宗旨,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大大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实用技术。例如,针对比较干旱的地区可以示范灌溉技术。除此之外还可以实施绿色大棚技术、化肥实施技术、玉米二比空技术和新的改良品种技术等等。
3.4 根据市场需求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
因为农民收入受市场需求的制约,只有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对外销售的产品种类很单一,即未经过任何加工的农业产品。很多农民认为农村就是等于农业,而农业也就是等同于粮食。要想发展农村经济我们就应该对这种传统的观点有所改变。应该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农业不仅仅是单纯的农业,而是和其他产业存在一些相关性的。对于农业品种结构的调整,还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如林业、牧业等。吉林省是一个粮食大省,具有非常多的农副产品,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吉林省可以利用玉米产量大的优势来对玉米进行深加工,把加工的饲料提供给养殖业,这样不但可以提高玉米的利用价值,还可以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3.5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由于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比较低,这就导致了他们很难接受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科学理念。他们受传统思想和文化的熏陶比较严重,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往往起到较大的阻碍作用。由此可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尤其科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在农村大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科普培训、技术讲座,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也可以通过在农村建立科技咨询站、服务站等,对农民在农业作业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解答指导及服务。
4 结束语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我们应该在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指导下,努力探索快速发展吉林省农业经济的方式方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
参考文献
[1] 崔岩,郑少锋.农业信息化及其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5-55.
[2] 杨宝祝,刘锋,李翔.GIS在农作物管理领域的应用及展望[J].农业网络信息.2005年第8期,8-10.
[3] 罗雪中,潘志强.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民市场风险[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6年第3期(总第141期),118-12l.
作者简介:许文慧(1966-),女,吉林省梅河口市和平街财政所农业经济师。
4.吉林省农业发展 篇四
吉林省旅游局
省政府:
现将全省旅游业“十一五”发展情况和2010年工作总结、“十二五”规划思路和2011年重点工作安排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和2010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主要成效。一是旅游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据省统计局抽样调查预计:“十一五”期末,全省接待境内外旅游者6491.94万人次,是“十五”末期的2.25倍,年均递增17.59%;实现旅游总收入725.93亿元,是“十五”末期的3.17倍,年均递增25.93%,相当于全省GDP的8.8%,比“十五”末期提高了2.4个百分点(2009年达580.69亿元,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500亿元目标,实现“三年翻一番”);旅游外汇收入2.94亿元,是“十五”末期的2.57倍;国内旅游收入705.13亿元,是“十五”末期的3.22倍。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居民出游率达到2.36人次。旅游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23.16%,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二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开发建设,全省已建成旅游景区324处,拥有国家风景名胜区4处,旅游经济开发区7个,国家及省级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9处,滑雪场近30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7座。目前,全省旅游企业达9415家,比“十五”末期增长了8倍。其中,A级景区115家,比“十五”增加71.6%;旅行社550家,比“十五”增加74.6%;星级饭店288家,比“十五”增加50%;导游员达一万余人,是“十五”末期的2倍多;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9万人,比“十五”末期增加1.5倍,间接就业70余万人。三是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我省以大交通为标志的旅游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长白山机场建成通航,长珲高速公路、长白山(北坡至西坡)环山公路竣工通车,通化机场开工建设,长吉城际高铁、营城子至松江河高速公路即将开通,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00公里,连接公路干线与各重点景区公路基本建成。“十一五”以来,全省开工建设投资千万元以上旅游大项目352个,总投资580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330亿元。双阳御龙温泉、东福神农庄园、吉林乌喇风情园等一批旅游大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总投资230亿元的抚松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于2009年正式开工,这是我国迄今最大旅游投资项目,也是我省旅游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的引领性项目。这些大项目成为我省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四是旅游整体形象更加鲜明。按照“四季有节庆、月月有亮点”的思路,各地策划精彩纷呈的各类大型节庆活动达36个,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成为国际品牌,长白山国际旅游节、长春消夏节、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查干湖冰雪捕鱼旅游节等节庆形成规模和品牌。在延吉举办的2008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盛况空前,时任省政府主要领导对省旅游局给予表扬。创新营销手段,开展“吉林八景”评选,大规模宣传推介旅游资源和产品,省内以及国内外迅速聚焦吉林旅游,我省旅游宣传推广进入一个崭新阶段。五是对外开放迈出更大步伐。积极参与东亚区域旅游论坛(EATOF)和大图们江动议旅游委员会(GTI)国际事务,并发挥重要推动作用。组织参与“中韩交流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等活动,与朝鲜、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等国开展高层互访会晤,务实推进了国际旅游交流合作,我省主要客源市场已遍布全国各地和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二)2010年工作完成情况。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行业克服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给旅游业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冲击,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恢复和重振旅游,全省旅游业继续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科学谋划提升规划新定位。今年是组织编制旅游规划最多的一年。精心编制《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发展战略、产业布局,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及保障措施,确保全省旅游业能够在一个较高起点上发展。以实施长吉图国家战略为契机,加快编制《长吉图特色旅游发展规划》,突出打造长吉图特色旅游产业带。完成了《吉林省数字旅游建设指南》和《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为加强我省旅游产业建设数字化管理和优化全省冰雪旅游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启动了《华北及东北区域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聘请一流资质单位,高标准编制《向海景区规划》,体现了全新的理念和创意,得到了国务院专家的一致好评。指导北大湖、雪山湖、望天鹅等旅游景区及各地旅游规划编制。这些规划极大地提升我省旅游业发展层次,为科学指导产业发展和项目招商奠定了基础。
第二,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今年以来,全省新、续建项目206个,其中,亿元以上103个,5—10亿元以上44个,100亿元以上2项,总投资616亿元,呈现出大项目多、投资规模大、建设速度快的特点。长白山自然博物馆、图们江文化公园等一批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南区)、长白山雪山湖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加快推进;长白山卡森国际综合旅游度假区(总投资124亿元)已开工建设。今年6月,省旅游局召开全省旅游大项目建设现场会,组织各地观摩和交流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成功运作经验,开阔和启发了思路。集中研究部署项目建设和旅游投资,各地纷纷谋划好项目、运作大项目、推进落地项目,迅速掀起项目建设的热潮。抓住东博会有利契机,吸引旅游项目投资270亿元,占博览会整体签约额的1/8左右。其中,卡森国际控股公司、新和成控股公司和香港恒丰集团投资210亿元。积极推进旅游商品开发,组织参加“2010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暨中国旅游商品大赛”,我省荣获优秀组织奖,有2件获铜奖、13件获优秀作品奖。
第三,旅游宣传推广实现新突破。今年的市场促销规模之大、层次之高、手段之新、成效之实,是历年之最。赴重要客源地促销。集中整合优势冰雪资源,精心创意,集中推介,陈伟根副省长亲自带队,在北京开展“吉林省旅游周”系列推广活动,突出“冬季到吉林去滑雪”、“到吉林过大年”主题,着力推广我冬季旅游七大特色品牌以及冰雪过大年游、原始重现游、冰点活力四射游等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冬季旅游线路,免费派送两万张吉林省景区门票,产生了爆炸性的轰动效应,使吉林冬季旅游在京刮起了“白色旋风”,极大提升了冰雪旅游品牌形象。瞄准周边市场,组织各市州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赴辽宁开展秋冬旅游推介,推动两地市场互动,以秋冬旅游产品带动区域旅游的市场活跃。12月份还将赴沪、深等地宣传推广吉林旅游。今年7月,随省政府经贸交流团赴台,举办“缤纷四季、精彩吉林”旅游交流联谊会,省政府与台湾旅游业界高层进行合作洽谈,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项目对接和市场宣传推广专题培训。省旅游局及各地与台湾旅游业界签署9项旅游交流合作协议,双方2年内将互送客源10万人次。利用世博会平台,举办吉林旅游摄影展,组织“吉林—上海世博互动游”启动仪式,朝鲜族歌舞表演引起关注和轰动,开启了国内外游人全面了解吉林的窗口。东博会期间,采取张贴168幅吉林旅游宣传画、悬挂137个旅游风光灯箱、设臵20个旅游咨询台、循环播放旅游宣传片等,展示吉林旅游形象。组建大学生旅游志愿者队伍,在省内高校选拔200名大学生旅游志愿者参与东博会宣传营销,让吉林旅游与参展商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加大主流媒体宣传力度。以“吉林,22℃的夏天”为主题,整合夏季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从7月初开始,在央视一套、新闻频道等收视率较高栏目投放广告宣传片,展示吉林原生态山水间的清新凉爽及消夏避暑胜地的目的地形象。在北京机场T3航站楼、上海浦东机场,向国内乃至国际游客展示吉林旅游。多措并举重振灾后旅游市场,省旅游局及时召开市州旅游局长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灾后重建的措施,组织各大媒体、网站及时报道吉林旅游恢复情况,调动省内200家旅行社联系国内各省1000家旅行社开展市场对接。省局领导班子率有关市州赴京、晋、冀、苏、川、藏等省市宣传推介,全省旅游市场迅速恢复。
第四,成功组织接待全国旅游局长研讨班。今年7月底,国家旅游局第一次把组织接待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交给吉林省旅游局承办。省旅游局把筹办这次会议当作一次展示形象、锻炼队伍的好机会,动员全体干部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高昂的工作热情投入组织工作;华天大酒店积极配合,实行全程管家式接待;长春文化旅行社克服困难,提供高水准专业化服务,受到与会人员的高度赞扬。会后,国家旅游局首次给我局发来感谢信,对会议组织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会议期间,伟根副省长与邵琪伟等国家旅游局领导进行了工作会商,提出了希望支持的九项建议。邵琪伟局长明确表示:将帮助吉林旅游规划定位,研究吉林旅游和周边国家以及对港澳台的合作,重点打造吉林旅游品牌,推进吉林与其他区域旅游合作,帮助策划大型节庆活动。此后,国家旅游局专门给省旅游局发来了《关于对吉林省发展旅游业有关事项的复函》,进一步明确了支持的内容和重点,并正式派出专家调研组帮助我省研究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目前正在形成研究报告。
第五,旅游交流与合作务实推进。局省旅游合作不断加强,认真落实年初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会商事项,重点在提升编制旅游规划、推进北大湖全国冬季休闲旅游度假示范区建设、加强国家东北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共同推进。旅游区域合作取得成果。加强京吉两地区域合作,9月底,省政府与北京市政府签署《旅游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省旅游局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签署《旅游教育合作协议》,实施与北京旅游院校合作,支持吉林省编制旅游规划,帮助推介我省10条精品线路,双方培训1000名旅游从业人员。10月底,吉京两地旅游企业及网络公司签署六项旅游合作协议,依托省政府驻京办,组建吉林省旅游(北京)推广中心,进一步扩大吉林旅游在北京市场的影响力和市场空间。航线开通取得实效。积极争取国家民航总局的支持,与南航吉林分公司和机场集团密切协作,扎实推进航线工作。长白山航线已增至3条,长春龙嘉机场与国内省会城市通航25条,国际航线16条,达到历史最高峰。长春—台北航线实现常态化,长春—台中航线实现旅游包机首航,为深度开发台湾旅游市场拓宽了渠道。
第六,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省旅游局会同省发改委等部门,研究制定了《吉林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在土地、税收、价格、金融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扶持旅游产业加快发展。配合省人大对《吉林省旅游条例》进行修订,新条例在“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强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发展边境旅游、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实现突破创新,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的法制环境。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省旅游局会同省综治委开展“平安景区”创建活动,联合工商部门开展“旅游质量提升年”检查,对全省23家星级饭店和40家A级景区进行复核,取消15家星级饭店,8家星级饭店限期整改,3家A级以上景区予以警告。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旅游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资源有效整合不足。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不够,特别是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开发和整合,系列化、综合性、高品位的旅游产品不多,知名度相对较低。二是发展方式粗放。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市场主体不壮大,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基础设施滞后。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不完善、不配套,一些重点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不强。四是服务水平不高。缺少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旅游从业队伍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全省旅游业规划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将使旅游市场发展动力强劲。中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大众旅游市场”需求旺盛、潜力巨大。吉林省旅游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加快推动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旅游业壮大计划,为我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全省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功能显著增强,在现代服务业中地位日益突出;全省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旅游消费意识进一步增强;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旅游业,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措施进一步强化,为我省旅游业“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业发展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以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为龙头,带动工业、农业、文化等各类产业快速发展,加强东北及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以集约经营和质量效益型增长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中心,以建设优秀旅游目的地为重点,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和旅游核心竞争力,推动全省旅游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将旅游业培育成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3亿人次,是“十一五”的1.7倍;全省旅游业总收入达22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实现六年(以2009年为基数)翻两番的发展目标。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0%以上。全省星级饭店达500家,培养旅游各类人才1000名,旅游业新增就业40万人,占全省就业总数的4%。
“十二五”期间,将构建“三区五地一核三带五圈”的旅游空间格局:三大旅游区域。以延吉、通化、松江河为主要旅游服务基地东部森林生态与民俗文化、边境旅游区,以长春、吉林为主要旅游服务基地中部城市生态与冰雪旅游区,以和白城、松原主要旅游服务基地的为西部草原湿地生态旅游区。五大旅游地系统。以长春为主要旅游服务基地的长吉城市人文与冰雪旅游地系统,以松江河、二道白河、长白镇为主要旅游服务基地的长白山旅游地系统,以通化、白山为主要旅游服务基地的通集白人文与森林生态旅游地系统,以延吉、珲春为主要旅游服务基地的延边民俗文化与边境旅游地系统,和以白城、松原为主要旅游服务基地的西部草原、湿地旅游地系统。重点建设长白山旅游核心地。积极发展长吉图东北亚风情旅游带、长白山—松花江—嫩江“龙形”水域风情旅游带和鸭绿江—长白山—图们江边境风情旅游带三大特色旅游带。形成中部都市旅游圈(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长白山山地生态旅游圈、西部湿地生态与草原风光旅游圈(白城—松原)、延吉—珲春以及通白集等五大旅游圈。
“十二五”期间,全行业将重点抓好七项基本任务:一是推进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二是完善旅游产业体系。以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开发为主导,继续发挥观光旅游产品优势,加快专项旅游产品开发,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拓展旅游要素体系,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打造具有国内与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体系。三是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建设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10个旅游经济区,建设和完善旅游目的地体系与旅游精品线路。四是拓展旅游市场。大力开拓省外、国外客源市场,全面促进省内、国内旅游市场,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市场。五是加快发展旅游消费。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构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城镇体系,加快旅游信息化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六是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丰富旅游科技文化内涵,推进节能环保,发展低碳旅游经济,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七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旅游就业、提高国民素质、扩大国际国内交往。
三、2011年重点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省旅游工作要以实施旅游业壮大计划为统领,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管理,以创新的思维、市场化的方式和融合的理念,推进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我省新的支柱产业。2011年发展目标,全省接待海内外旅游者7596.38万人次,同比增长17%,旅游总收入907.07亿元,同比增长25%,力争有更大的突破。
完成上述工作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实施旅游业壮大计划。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加快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结合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面部署和实施旅游业壮大计划,推动全省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工程,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双千目标”:省、市、县三级建设1000个旅游大项目,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着力推进营销创新工程,实施“五百工程”:组建“百人营销团队伍”、开展“百次营销活动”、举办“百个节庆活动”、打造“百条精品线路”、开展“百家媒体采风”活动。着力推进服务提升工程,通过加快人才培训、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打造企业品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安全保障体系等10大举措,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成立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建立旅游发展局地会商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难题,在财政鼓励、税费优惠、旅游用地、金融扶持、人才支持等方面给予更多扶持,形成全省上下共促发展的合力。
(二)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规划。积极推进修编《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区域旅游发展,进一步挖掘整合资源,突出冰雪、生态、民俗、边境、乡村等特色旅游资源,统筹规划产业布局、产业集聚、新业态发展、产品开发、目的地体系建设等内容,并与长吉图特色旅游规划相互衔接和协调。围绕重点旅游产品构建产业链,扩大产业面,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以旅游休闲度假区为核心建设旅游产业集聚区,推动我省旅游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编制《松花江国家精品旅游带规划》,依托松花江流经长春、吉林、白山、松原、长白山等地,沿途形成白山湖、红石湖、松花湖等丰富资源优势,进行科学整合,优化布局,为开发建设国家精品旅游线提供依据。加强重点景区特别是4A级以上景区的规划指导,以规划引领景区逐步向精品建设发展。
(三)加大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以大项目为引领,科学谋划,强势推进,切实增强旅游产业发展后劲。积极推动在建的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长白山卡森国际综合旅游度假区、二道莲花山休闲农业度假区、长白山安图旅游度假区等大项目,加强跟踪服务,及时调度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加快推进旅游大项目建设进程,力争早日投入使用。创新方法,做好服务,尽快启动安图法国滑雪小镇、北大湖休闲度假区、抚松仙人桥温泉度假区等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项目库,在完成项目可研、规划和选址基础上依托市场,广泛招商。面向境内外经济发达地区,以项目为载体,开展旅游专题招商;推出我省一流的重点旅游大项目,依靠网络长期广泛链接开展网络招商;利用各种旅游推介活动,开展展会招商,吸引更多投资者;加强与京、沪、深三地办事处合作,依托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客源地招商。启动旅游度假区建设。抓住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区,先期启动建设3—5个旅游度假区。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吉林省暨长春市旅游服务综合体项目为重点,推动延吉、通化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继续推进旅游星级厕所评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景区综合配套设施。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利用12301旅游热线平台,为游客和企业提供酒店、票务等终端服务能力,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旅游商品开发。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旅游商品开发的产业配套的政策支撑体系,组织制定实施《吉林省旅游商品发展振兴计划》,举办吉林省优秀旅游商品展示暨旅游商品设计评选大赛。
(四)继续深化旅游宣传推广和对外开放。搞好客源地推广。围绕长三角、珠三角、北京地区以及港澳台等重点客源市场,树立“无时无刻、无孔不入”市场推广理念,利用京、沪、深三大办事处,设立旅游营销推广中心,全面推介我省特色优势产品和线路,塑造吉林旅游目的地形象。建立营销合作平台。省旅游局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信公司,新浪、搜狐、易龙、携程等综合网络和专业网签署合作协议,把吉林旅游网建设成为国内行业一流网站,共同打造旅游营销合作平台。加大媒体合作宣传力度。强化省内主流媒体战略合作,细化《吉林日报〃吉林旅游专刊》,深度报道吉林旅游。强化《吉林新闻联播》、《新一天》等栏目的旅游新闻报道。加强与中直媒体及国内著名网站战略合作,加大吉林旅游宣传推广力度。继续巩固我省重要客源地主流媒体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建立宣传基地、发布旅游信息、组织旺季采风等活动,进一步宣传我省旅游产品,深化吉林旅游品牌。扩大区域旅游合作。落实京吉两地《旅游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合作事项,扩大我省旅游在北京市场的影响力,大力促进旅游企业合作对接,进一步扩大区域旅游合作成果。共同打造大东北精品旅游线路,与辽宁省联合打造沿鸭绿江风光旅游带,与黑辽蒙共同打造跨区域无障碍旅游区。推进跨国旅游发展。将中俄朝环形跨国游形成完善的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推向市场。规范边境旅游市场秩序,协调公安部门加强异地办证管理,保证边境旅游健康发展,争取边境旅游人数较大幅度增长。加快推进航线开通。协调长春机场、南航吉林分公司等部门,加密重点城市航班,丰富和增开国内航线。制定出台《吉林省航线开通专项补贴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继续推进全省航线开发工作。
5.吉林省农业发展 篇五
近日,吉林省政协调研组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到吉林市调研。调研组对吉林市积极进行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
调研组首先召开座谈会,了解吉林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开展情况。吉林市积极优化种植结构调整,构建了以“北有金珠花海,南有二道采摘”为重点的环城休闲农业带,初步形成了以永吉县、舒兰市为重点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主要农产品优势区,长白山特产经济以及草食牧业为代表的绿色生态农业。吉林市还扎实推进万昌、孤店子现代农业先导区建设;调整减少玉米种植面积1.4万公顷;形成了优质稻米产业、长白山特色产业、休闲旅游农业、精品木业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五大优势产业。另外,吉林市通过创新生产组织形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发展“短板”,推动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吉林市始终坚持农产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强化源头管理和执法监管,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全程管控,主要农产品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切实保障了公众健康和消费安全。
听取了汇报后,调研组对吉林市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并与农业、发改、粮食、质监等部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吉林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出了可行性意见。吉林市相关部门也就这两个方面向省政协调研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6.吉林省农业发展 篇六
近几年,在农村戏称“治病”三部曲——看不起病,吃不起药,住不起院。即使得了大病,因看病有的债台高筑,有的倾家荡产,更有的无力支付高额的治疗费用而不治等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农民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下,在勾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中,我国提出了建立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我对这一新政策产生了极大兴趣,同时也有一些疑问,我带着这些问题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走访了省试点县的3个乡镇医院,5所村卫生室和46个农民家庭。报告如下:
一,新型合作医疗的优势
(一).新型合作医疗让农民享受公共财政的实惠
被调查的46户农民全部知道合作医疗制,89%的被调查者回答是自愿参加合作医疗,对合作医疗制度满意的新近75%,被调查者单位和个人一致认为:这一保障制度的建立满足了“人人享受卫生保健”的目标的需要;摆脱了当前农村“因病返贫”的因境。实现了健康体魄,创造幸福生活,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特别是我通过近半月的调查,耳闻目睹,深切感受到合作医疗温暖了农民的心田。不愧为新时代的民心工程。其深远意义远远超出了重视农村医疗事业,关心农民身体健康。国家替农民掏钱看病这一层面。它在更高一个层面释放出这样的理念——让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让普通百姓在政府增长中直接受益。(二)新型合作医疗提高了农民医疗保障水平
养痈成疾,小病拖成大病是以往农村常见现象,如今,医疗合作使这种现象悄然发生了改变。新型合作医疗门诊补偿模式基本上扭转了农民一些不科学的就医习惯,形成“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离乡,大病不出县”这样的有层次,有秩序的就医流向。充分发挥了农村卫生资源的效用。并将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起付线下调,降低了农民看病门槛,小病不再拖,有病快治,农民医疗消费和健康观发生了新变化,医疗卫生需求开始上升。农民就诊人次和住院人次明显增加。有实例可发揭示这一现象,被访的一姓王村民,患慢性支气管炎并上呼吸道感染,在农村这样的病大多是能拖则拖,现在有了合作医疗做后盾,及时到镇卫生院就诊,花钱不多就医好了病。还报销了近300元的医药费。有一组数据楞以证实这一结果,今年1——5月,新安县合作医疗己使11万农民获得门诊补助,补助金额达561万元。“参合”农民总受益达27%。可以推测,全年将有更多农民享受到合作医疗带来的实惠。
三)新型合作医疗,减轻了农民因病至贫的压力
过去,农民有句口头禅: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改革前。说的是农民因缺乏医疗保障,因病至贫的现象。合作医疗执行后,65%的被调查者以为该制度可减轻农民因病致贫的压力。
以上是我此次调查得出有关合作医疗对农民,对农村医疗资源利用好的一面,是不可否认的,它使农民就医状况有了很大改变,给无保障并被疾病因扰的农民带来了希望。但不少农民还存在有困惑:
四)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的困惑
1、对合作医疗认识不到位,持观望态度。首先是农民缺少健康意识他们以为生死由命,非人力可以挽回,持有这种观点的5%,有的年轻人认为自己身体好,不会生病,只原意给体弱的家人投保,而参加合作医疗以家为单位,全家都保才行,这促使他们放弃了参保的打算。这种占10%。还有部分常年在外打工,只留下老人,孩子的家庭,不愿参加,这样回答的占70%。其实是对政府不信任,过去许多向农民要我的“好事情”,如
信用社股金分红等都打了水漂,不了了之,农民伤了心。现在合作医疗又要钱了,农民心有余悸,坐视观望这种人占15%,更有人担心,农民交上去的我会被挪用或落入贪官腰包。部分农民反映,特别是对合作医疗中的“补偿起付线”和各类医院分段补助比例搞不清楚。
2、补助标准低,患者负担仍较重。被调查的46个农民中,有80%的农提出提高补助比例的要求,19个享受过合作医疗补助制度的农民有95%的人指出,患病住院补助率较低,在外县医院住院更低的问题。如一徐隆农民,在县医院住院,总费用1000元,实际补助70元。此外,住院才给补助,但有农民总有慢性病,一直在年历病吃药,花钱不少,但是不能补助或补助很少,因此对合作医疗产生怀疑。
3、目录内药品范围窄,部分药品价格提高。46个被调查农民近一半农民首先担心药价上涨,同时诊疗费用又高,因此部分农民误认为合作医疗是卫生部门搞行业垄断,赚取粗浅民利润,起不到实行合作医疗保护农民利益的初衷。
4、对乡村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担心。在调查中40个农民普遍认为当前乡村一级医疗卫生水平落后,设施简陋,无法达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离乡”的要求。
以上所论述的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4大问题是相互影响,相互加强的。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参保率低,所能获得的政府补贴就少,而筹集资金有限,能提供给农民的补偿就少,进一步削弱了农民的参保意愿,增加了筹资难度,提高筹资成本,加重了财政负担,而财政困难又降低了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资力度,最终影响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必须采取多种途径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首先,可考虑采用非货币筹资的方式解决部分经济确实困难地区农民的筹资问题。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市场化程度较低,虽然资源丰富,农民的货币收入却很低。对于这些地区,若完全实施货币化的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往往难以缴纳个人筹资部分。因此,可考虑以实物换保障的方式。如允许农民以部分承包地换取医疗保障,由政府促进社会融资,对置换出的土地进行重新整合和再开发,用所获得的收入支付合作基金。
第二,调整筹资顺序,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在集体经济不发达的落后地区,政府的补助成了合作医疗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在现行的筹资顺序下由于中央财政对合作医疗的补贴是以参保人数为依据的,这样就出现了上面谈到的越是贫困的地区,农民参保越少,获得的补助就越少的政府补助累退效应。对于这种显失公平的情况,可以通过调整筹资顺序的方法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也即是先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有农村居民数按规定给予补助,中央政府再相应注入补助金。这样,一方面,避免了部分地方的政府因不愿把财政资源用于合作医疗的投入,打着“自愿”的幌子,对合作医疗推广不力;另一方面,也让参保农民获得更多资助,而没有参保的农民也会因“如果不参加,国家给我的好处就被别人占去了,等于自己吃亏了”这种心理的引导而更加积极地参加合作医疗。
第三,实行一定程度的强制,降低筹资成本。在自愿情况下要保持高参保率,政府就必须付出巨大的宣传成本,并且在保险领域,自愿也必然导致“逆向选择”(由于篇幅所限,暂不讨论这个问题)。因此,可考虑实行一定程度的强制。如规定以家庭为单位,每户必须至少缴纳一人的参保费,各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参保的人数。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合作医疗基金,提高保障能力,减少“逆向选择”。同时,对于一些思想顽固的农民,通过强制参保,让他们亲身感受合作医疗的好处,比工作人员上门宣传更具说服力。只要合作医疗做得好,真正起到了为农民防御疾病风险的作用,相信农民最终也会接受这种强制。第四,加强基层医疗单位的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真正实现对农民的帮助还要依靠基层医疗单位提供的服务。对于农民来说,就医首要考虑的是就近、便宜,因此村卫生室和
乡、镇卫生院应是他们最多选择的地方。抽样调查也显示:次均门诊费用,村卫生室最低,县医院最高;2周就诊率,村卫生室最高,县医院最低。因此,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硬件设施,培养一批医务水平相对较高的医护人员是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要求。但是,仅依靠非常有限的合作医疗基金来实现这一目标是不可能的,还必须依靠各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和对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各项激励措施。四.结尾
7.吉林省农业发展 篇七
1.1 农业机械化作用
近年来,在国家多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吉林省委、省政府把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的措施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政策落实,突出示范效应,推动了全省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特别是2010年,面对春季低温多雨、秋季洪涝灾害等不利因素,在各相关部门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之下,农业机械化在夺取农业特大丰收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1 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成效显著
仅2010年,吉林省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4亿元,全年共补贴各类农机具13.45万台(套),受益农户10.1万户。补贴品种逐步扩大,已基本涵盖了农、林、牧、渔等各个农业生产领域,进一步突出了水稻插秧机、水稻收获机、播种机、玉米收获机、深松机、植保机械、抗旱节水机具、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机具、保护性耕作机具和7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等补贴机具,着力改善农机装备结构。
1.1.2 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成果丰硕
在全省30个产粮大县实施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利用省级配套资金重点对水稻插秧机、水稻收获机、玉米收获机、免耕播种机等机具实施定额累加补贴,着力突破农机化作业薄弱环节,同时继续加大农民购机信贷支持,示范区内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经过四年的努力,圆满完成了示范区建设1 000万亩的规划目标。
1.1.3 现代农业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
按照吉林省增产百亿斤粮食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和“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建设目标,在榆树市和九台市的10个合作社装备了国内外最先进的拖拉机、联合整地机、播种机、植保机、收获机等大型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建设了信息指挥管理系统,实现了农机化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园区内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
1.1.4 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水平显著提高
通过实施农业部农技推广与体系建设专项经费项目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推广补贴项目,新建和续建国家保护性耕作、水稻育插秧、玉米生产机械化示范县13个,省级保护性耕作、玉米机收、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28个,建立新技术示范点200余个。成立了吉林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建立了不同技术模式的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监测点,研制开发了适合保护性耕作的免耕播种机。
总之,2010年所取得的突出成效,不但为完成“十一五”各项任务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十二五”农机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1.2 农业机械化发展实现重大跨越
回眸“十一五”,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2.1 农机装备总量大幅度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到2010年末,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 170万kW,比2005年增长47.5%;拖拉机保有量达到90.6万台,比2005年增长44%,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29.36万台,是2005年的2.2倍;水稻插秧机、水稻收获机分别达到13 100台、15 400台,分别是2005年的4倍、219倍;玉米收获机达到5 300台,实现了从不足百台猛增到五千台的突破和跨越。
1.2.2 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薄弱环节取得重大突破
到2010年末,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比2005年提高28个百分点;玉米、水稻主要农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取得重大突破,水稻机械种植水平由2005年的12.6%提高到44.9%,水稻机收水平由2005年的8.7%提高到65%;玉米收获机械从试验选型阶段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机收水平由2005年的0.5%提高到16.5 %,农业生产跨入了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历史新阶段。
1.2.3 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及农机户蓬勃发展,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到2010年末,全省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达到2 596个,是2005年的3.8倍;农机户达到90.9万户,比2005年增长18%;尤其是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达到919个;农机作业服务专业户达到12 131个,是2005年的5倍;农机作业服务收入达到116.75亿元,比2005年增长72%。农机作业服务专业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主体,并通过订单作业、承包服务、合同作业和跨区作业等服务形式,开展农机生产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加快了先进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
1.2.4 农机新技术推广步伐进一步加快,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精量播种、水稻育插秧、化肥深施、高效植保、水稻收获、玉米收获、秸秆综合利用等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得到引进、推广和应用。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经济和特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农机化技术研发、生产和应用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性进步。
1.2.5 农机化资金投入逐年增加,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共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1.995亿元,争取保护性耕作工程项目、农机化推进工程、增产千亿斤粮食等项目资金0.951亿元。投入省级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配套资金4亿元,省级农机化推广专项资金0.4亿元,对薄弱环节农机具实施累加补贴、对农机具场库棚建设给予补助,投入和扶持力度很大。农机化政策法规建设不断完善,2006年修订了《吉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2009年出台了《吉林省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办法》,2010年12月1日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机化发展的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这必将对今后我省农机化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保障粮食稳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成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成为促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主要推动形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重要引领和支撑力量。
2 适应形势,努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转变
2011年的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综合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农业机械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加快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吉林省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吉林省将着力实施现代农业推进计划,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从中央到省,从经济会议到农村、农业工作会议、农机化专业工作会议,无一不把农业现代化提到首位,更加突出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地位。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2.1 农机化发展将迎来战略机遇期
分析形势,“十二五”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将迎来更加有利、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主要体现在:
2.1.1 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更加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把农业机械化提到了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地位。国家财政和省级财政对农机化的支持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了要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省政府提出了省财政继续安排农机补贴资金加快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加大对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这些政策支持必将为我省农机化发展提供优越的政策环境和坚实的基础保障。
2.1.2 吉林省农业发展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外延式扩大生产向挖掘内涵增产潜力转变,现代科技成果将在农业生产中集成应用,农业生产科技应用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这必将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
2.1.3 省政府提出“十二五”时期,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着力推进经营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转变,必将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2.1.4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外出务工农民数量增加,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状况将长期存在,也必将为我省农机化发展带来旺盛和更加迫切的需求。
2.1.5 “十一五”时期,吉林省在农机装备数量、关键生产技术环节、农机产业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必将为“十二五”加快发展,实现新的历史跨越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面对新的形势,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十二五”时期,吉林省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要重点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难点。
2.2.1 农机装备结构与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势在必行
目前,我省农机装备仍然存在着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整地机械多,收获机械少,简易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传统机具多,现代机具少的现状。在分布上,存在着粮食作物生产机械装备数量增长迅速,园艺特产、设施农业、牧业养殖等机械装备相对滞后。在区域布局上,中西部平原地区发展快,东部半山区、山区发展缓慢。在农机产业发展上,省内农机生产企业规模小,核心技术竞争力不强,生产能力薄弱,有效供给不足,没有形成农机生产、流通、研发和农机应用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的产业优势。
2.2.2 努力提高机械收获水平,解决制约全程农机化快速推进的主要问题迫在眉睫
2010年,我省机械耕地水平达到了79.5%,机播水平达到了72.8%,机收水平仅为22.7%,而玉米机收仅为16.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5个百分点。提高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关键和薄弱点就是在玉米收获环节上。“十二五”要加快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进一步破解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关键技术,加强农机与农艺的融合,促进农业生产、农业经营转变,着力解决制约农机化综合水平全面提升的主要问题。
2.2.3 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我省农机化公共服务机构基本建立,但管理体制不顺,缺少资金投入,设施条件差,服务手段落后,如此现状已与快速发展的农机化不相适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农机技术推广、农机培训、农机安全监理、农机化质量体系建设等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各级农机部门要抓住机遇,争取在机构队伍建设上有实质性的改善和提升,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建设资金投入,增强服务能力,以满足农机化发展和农民群众的需求。
2.2.4 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化程度和效益有待提高
我省现有农机户90多万户,农机原值19万元以下的占95%,规模小、作业单一或仅满足家庭生产自用,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生产的需要。发展农机服务组织能有效实现农机户优势互补,推动先进高效农业装备的购置使用,扩大农机作业规模,显著提高机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生产组织形式。今后要在政策导向、投入指向、培育市场、典型引路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对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的培养,加快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机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和产业化。
3 全省农机化发展展望
“十二五”时期,吉林省农机化发展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已经明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装备布局结构、突破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为重要任务,加强农机农艺融合,落实政策措施,培育发展主体,促进技术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加快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努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到201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3 100万kW,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全面提高现代高效农业装备水平,水稻种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70%和80%以上,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要实现这些目标,2011年必须重点完成下述七项工作。
3.1认真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要抓紧组织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的编制、补贴产品经销商的确定、年度补贴实施方案的制定等前期准备工作,为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全面启动实施打好基础,确保补贴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民手中。
3.2大力推进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
加大省级财政对示范区建设的资金投入,重点对玉米收获机、水稻插秧机、水稻收获机、免耕播种机等农机薄弱环节所需机具实施累加补贴,努力提高薄弱环节农机化作业水平。
3.3精心组织机械深松和农机化生产
制定同一地块三年轮流深松一遍的发展计划,促进形成新的耕作制度。围绕春、秋两季重要农时,组织开展好机械耕整地、机械播种、机械插秧、机械收获等农业机械化生产活动,将秋季深松作业与机械收获、秸秆还田相结合,抢农时,保质量,抵御自然灾害。
3.4大力开展农机化技术推广和培训
重点示范推广水稻育插秧、水稻收获、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深松、高效植保、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开展农业部农技推广与体系建设项目、省级财政农机推广补助项目的督导检查和验收。
3.5积极培育农机服务组织
制定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和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对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的优惠政策。推进不同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扩大经营规模和效益。
3.6推动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启动实施好国家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和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建设规划,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和各级财政投入,增加和完善农机化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教育培训和信息服务手段和设施。制定在岗人员培训计划,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3.7进一步加强农机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
做好农机产品目录调整工作和农机标准化体系规划,推进有关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提高推广鉴定能力,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
8.吉林省农业发展 篇八
《意见》指出,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下简称龙头企业)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意见》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要坚持用农业产业化统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以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为核心,着力提升产业层次、科技创新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加快形成龙头企业集群、生产基地配套、利益联结紧密、带动功能较强的农业产业体系,引领和带动农产品加工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加速推进全省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任务目标是:到2015年,打造年产值超千亿元的龙头企业1个、超百亿元的10个、超10亿元的50个、超亿元的200个;全省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畜禽和特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0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5%。到2020年,培育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大幅度提高粮食、畜禽和特产品精深加工比重;种养加结合、贸工农一体、农工商配套的产业链条联结日益紧密;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工作中,要把握以下战略重点:一是突出十大产业系列。重点抓好以玉米、水稻、大豆、生猪、肉牛、禽蛋、乳品、参茸(中药材)、蔬菜、林特产品十大产业为重点的产加销、贸工农联结紧密、成龙配套的产业体系建设。二是构建四大特色区域。大力发展中部以粮食、畜禽生产加工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带;东部以参茸、菌蛙药生产加工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区;西部以杂粮杂豆、乳品、油料、辣椒等生产加工为重点的优势产业群;城市郊区以瓜菜、花卉、休闲农业为重点的生态产业网。三是打造强势龙头企业集群。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积极培育和打造一批总量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经济效益好、品牌影响大,具有较强引领、带动、示范作用的领军企业。通过大型骨干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全省农业产业化总量规模、经营水平和带动功能显著提高。
《意见》要求,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集群集聚效应。积极推进项目建设,优化整合各种要素资源,大力推进投资3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兼并重组步伐,引导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集中有效资产、重组低效资产、盘活呆滞资产,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提高市场竞争力。启动农业产业化 “百户重点龙头企业”提升行动,依托产业优势打造行业领军龙头企业,集中整合政策资源,在品牌培育推介、关键技术攻关、全程标准化生产、资源深度开发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领军型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以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工业园区等为载体,围绕当地优势产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推进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加快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完整、上下游配套、辐射功能明显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培育命名一批省级示范区,整合政策资源向示范区倾斜,促进企业集群集聚,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实力。
要抓好原料基地建设,打造完整产业链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优质原料农产品供给能力。推动规模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标准化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加强社会化服务,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技术推广和金融保险等社会化服务组织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的支持力度。
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龙头企业组建研发机构,支持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提升创新能力;推进科企嫁接,搭建联合攻关研发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搭建企业家成长平台,把龙头企业人才培育开发纳入全省人才发展规划。各地要积极组织开展龙头企业人才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
【吉林省农业发展】推荐阅读:
吉林省吉林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06-30
吉林省中考满分作文07-10
吉林省成人学位英语09-19
2018—2019吉林省吉林市一调物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09-15
吉林省医师职称考试题06-10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系08-29
吉林省残疾人保障条例10-12
吉林省煤业集团有限公司简介06-26
吉林省17年公务员考试07-04
吉林省事业单位考试题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