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评价法

2025-02-01

生命周期评价法(精选13篇)

1.生命周期评价法 篇一

四、评价与修改

本价段的工作贯穿整个课件设计和制作的过程。MCAI课件最终评价主要看课件效果。事实上,效果 评价应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这里仅就课件的软件本身 的评价作些说明,这有利于提高制作水平。

〔一)教学内容

内容是否正确,是否有教学价值,是否符合教学规 津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教学质最

教学目标制定是否合适。对学生而言,难度是否得 当,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回答反馈是否明 缺有效,学生能否控制教学内容呈现的速度和顺序。〔三)软件技术

软件技术的评价主要表现在软件使用方便性、软件 质量和软件可靠性三个方面。

利用己制成的课件,在实际教学中投入使用。MCAI 课件制作完成后,要经过多次调试、试用、修改、完善,才能趋于成熟。其中试用这一环节对于课件的完善十分 重要。课件编制得是否成功,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得到检 捡,所以应充分听取教帅和学习者的意见,及时修改,直至初步完善。

2.生命周期评价法 篇二

材料产品的资源开采、制备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伴随着大量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涉及多种原料、能源、副产品和废弃物的输入和输出,要完整地反映这一系列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对材料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进行评价。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和物质流分析(Materials flow analysis,MFA)。目前,生命周期评价已经渗透到生产与消费的各个层面,包含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环境标志、绿色采购、资源管理、废弃物管理、产品环境政策等丰富的内容[1,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为中国材料产业实施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支撑,已经成为实现材料产业、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的重要手段。10多年来,通过国家863、973、支撑计划和科学基金的支持,我国在多种典型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数据库和评价软件以及材料环境认证标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3,4]。

1 LCA评价方法及模型的研究

生命周期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对产品全生命过程,包括原材料的提取和加工、产品制造、使用、再生循环直至最终废弃的环境因素的判别及潜在影响的评估和研究。在实施中,最受关注的是数据质量问题和环境影响评价(LCIA)方法的选择。高质量的数据是开展LCA评价的重要前提,数据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生命周期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应用性能。LCIA 被认为是LCA 中技术含量最高、难度最大、同时也是发展最不完善的一个技术环节。

1.1 数据质量的改进

与生命周期各阶段相关的数据收集、整理和编制工作通常是个费时费力的过程。随着对LCA 结果可靠性要求的提高,所面临的一个任务是如何定义和评价数据质量。近年来,多个国际组织都在致力于数据质量方面的研究。SETAC 提出了LCI 数据质量定性评价框架[5],建议采用不确定性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方法评估数据的变化对整个环境评价的影响,并将其作为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ISO14040系列标准明确提出,LCA研究中所需数据的总体特征必须满足研究目的与范围,数据质量应通过定性、定量及数据收集与合并方法来进行表征,以便于正确认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6]。

目前,LCI数据质量的评价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1)采用诸如地域代表性、数据时间性或数据获取方式等数据质量指标;(2)采用不确定性来代表整体的数据质量,并通过分析与单元过程相关的数据不确定性表示LCI 结果的不确定性。

常见的数据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包括:利用高斯误差传递公式计算的误差传递算法;基于概率分布的随机模拟方法;基于区间表述的区间算法和基于模糊数学表述的模糊集算法等[7,8,9,10,11,12],其中随机模拟方法的应用比较广泛。

尽管各国研究者针对数据的一致性、连续性、敏感性和不确定性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分析方法,但至今还没有完全建立统一的数据质量评价体系。中国目前对LCI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为公开发表的统计资料,无从判定与量化输入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于LCI数据的收集者来说,积累特定现场监测数据的统计信息,对不确定性分析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利用数据质量的分级矩阵模型,采用期望值方法计算了总体的数据质量指标。基于建立的综合数据质量模型,描述了从确定型LCA 模型向随机LCA 模型转换的步骤和方法,并以生态水泥生产为例建立了LCI 的随机分布模型[13]。

针对目前中国LCA研究中评估数据的缺失问题,我们根据生命周期清单中已有的信息对缺失数据进行了合理的预测与填补,通过比较舍弃缺失数据法、单一填补中的线性回归分析法和多重填补中的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MCMC)法,确定了3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建立了一套用于降低数据缺失对评价结果干扰的数据质量分析体系[14]。

1.2 资源耗竭特征化方法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耗竭问题一直是生命周期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对矿产资源耗竭问题的认知程度,仍远不及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效应、酸化效应等问题[15]。如何科学地认识和评价矿产资源的耗竭性影响,在LCA研究中仍然存在着分歧,主要包括:(1)对资源耗竭本质的认识和理解;(2)矿产资源耗竭的时间和空间评价尺度;(3)与矿产资源消耗相联系的社会经济问题;(4)矿产资源消耗在LCA评价中的特征化指标及权重的确定方法。

关于资源耗竭影响类型的特征化方法研究也存在着较多争议,争议的焦点大多集中在资源功能参数的确定,资源耗竭特征化因子选择的合理性,以及资源开采、替代、循环利用技术对资源耗竭的影响等方面[16,17,18]。

目前,较常用的资源耗竭特征化模型主要有2种:(1)利用资源开采量与储量的比例来衡量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程度。这些方法采用多种特征化因子,如1/R、U/R、U/R2,其中R表示某种资源的储量,U表示资源当前的使用量或开采量。荷兰Leiden大学的CML方法反映了此类观点[19,20]。(2)以资源开采所产生的预期结果作为特征化的依据。该观点认为,当前人类对高品位资源的开采将导致未来开采低品位资源时产生更为严重的环境和经济影响。此类观点的代表是Eco-indicator 99方法[21]。该方法以低品位资源开采的能源需求作为衡量资源耗竭的损害因子,认为这种“附加能量”能够将不可再生资源的功能性和技术发展衔接起来,而不直接依赖于对未来难以预测的资源储量和年消费量的估计。

这些研究为矿产资源耗竭性评价提供了多种选择,但是如何选择适合中国资源状况的评价方法和特征化参数,是我国LCA本土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选择了Eco-indicator 99方法和CML方法中的资源耗竭特征化模型,结合中国资源特征和统计数据的特点,对2种模型中的重要参数进行了修正,并计算得到了中国矿产资源耗竭的特征化因子集和2004年资源耗竭的归一化基准值。

通过与原方法比较,阐明了资源地域差别在LCA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事实。通过比较以上2种资源耗竭特征化方法,我们认为Eco-indicator 99方法在表述资源耗竭影响时使用了大量的理论假设,而且参数的计算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特别是需要矿石开采量和矿石品位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的连续统计数据。根据目前中国矿产资源统计的实际情况,无法获得大部分非金属资源矿石品位的统计数据,限制了该模型的普遍适用性;而且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对数据质量要求较高,影响了模型的操作性。我们通过案例分析,比较说明了修正模型与CML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差异和产生的原因,为推荐采用修正模型作为中国矿产资源耗竭评价的特征化方法提供了可行性依据[22]。

尽管我们的研究对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特征化模型进行了本地化的修正和完善,但是由于资源储量、开采量等重要参数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敏感的时效性,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勘探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需求的扩展,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特征化因子从时间跨度和资源种类方面都需要扩充,而且资源耗竭特征化因子与经济、社会等其他因素的关联度尚需进一步研究。

1.3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仍需完善

迄今为止,LCA评价体系中LCIA的方法学和基准体系仍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有多种模型可用于计算表示清单数据和环境影响类别关系的特征化指标,但是仍然没有能被广泛接受的统一标准。国际上对影响评价的实施提出了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面向中间结果的方法[23]和面向损害分析的方法[24]。前者注重环境影响类型及其作用机理,采用特征化因子来描述各种环境扰动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后者则更注重环境影响问题的因果关系。

虽然LCIA特征化模型和方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这些方法和模型的科学内涵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充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一致性和可比性的要求,提高模拟环境机理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证明特征化结果的环境相关性,以使潜在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能够为综合决策服务。(2) 鉴别由时间和空间不同而产生的环境影响差异。(3)定量化影响指标的不确定性。在决策过程中,建立不确定性的分析方法,对模型的评价范围进行改进和完善。(4)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温室效应、资源消耗、人类健康、生态系统的保护等影响类别比较方法的发展,为综合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 LCA数据库及评价软件

LCA 应用中不仅涉及大量地域性较强的环境负荷数据,还包含了不同LCA 评价方法或模型数据,体现出数据的广泛性、地域性和复杂性,而开展LCA 研究必须得到这些基础数据的支持,大量、复杂数据的高效管理是数据库技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技术途径和主要优势。因此,基于数据库基础的数据管理和评价软件的开发,是当今LCA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

2.1 国际LCA数据库及软件的研究现状

为了促进LCA 数据信息的交流,国际LCA 发展促进委员会建立了LCA数据交换的通用格式(SPOLD格式)。该格式对每一个编目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元数据划分,以确保编目数据的独立性、易处理性和易获得性。SPOLD格式的数据以可自由嵌入、开放源代码的方式实现了不同LCA评价软件体系的数据交换。

关于LCA数据交换,ISO也制定了相关的标准ISO14048[25],提出了一个比较规范的数据信息格式,主要由过程信息、模型信息、管理信息这3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但是,该标准在数据的选择性和具体技术要求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LCA软件的使用提高了生命周期评价的效率,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LCA软件主要分为面向广大LCA专家和研究咨询人员的通用软件,面向工程或建筑设计、销售、环境或废弃物管理等决策方面的专业软件,以及为特定用户(主要是面向企业)设计的简明应用软件。目前世界范围内与材料或产品相关的LCA软件已超过20个,环境数据库在1000个以上,商业性LCA软件及内嵌缺省数据库的销售已超过3000件。一些著名的商业软件如Simapro[26]、Gabi[27]和Team[28]等,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环境设计和成本分析。

2.2 中国LCA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中国在LCA方面的研究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在国家863 计划的支持下,由北京工业大学牵头主持,联合国内多所高校、研究院所和主要材料企业,收集、整理了中国主要材料产品(钢铁、水泥、铝、工程塑料、建筑涂料、陶瓷等)生产的第一手环境负荷数据,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基础数据库(SinoCenter Database)和评价软件[29]。经过10多年的探索研究、建设发展,在北京工业大学建成了目前我国涉及材料面最广、数据量最大的材料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开发、咨询交流平台,已积累近10万条中国LCA基础数据,硬件设施包括6台服务器、防火墙和路由器、11个工作站等,以及专业评价软件Gabi4.0、Simapro7.0、UmberTo4.0[30]和Team3.0等国际主流LCA商业软件。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中心网站(www.cnmlca.com.cn)已开通并服务于社会和公众,开展教育宣传,介绍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思想的起源、发展、应用,以及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促进了生态环境材料思想及评价技术在中国的形成与广泛开展,为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与生态设计提供了基础支撑。中国材料生命周期评价的实践引起了国际上多个LCA机构的关注,研究中心与ISO执行单位荷兰PRé Consultants公司开展了广泛合作,并参与了全球LCA中心联盟的筹建工作。

中国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基础数据库是基于Windows Advance Server和MSQL Server企业版、面向互联网的研究与开发数据库平台,主要包括标准参考库、系统框架库、基础物质库、评价方法库、度量单位库、文献数据库、项目管理库、材料性能库和区域材料流库等[31]。涉及的基础数据共计10万余条,内容主要包括:电力供应(火电、水电、核电);初级能源(原煤、石油、天然气);次级能源(燃料油、汽油、柴油、煤气);交通运输(管道、公路、海运、铁路);淡水资源(江河水系、湖泊);矿产资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无机非金属矿物);具体材料(钢铁、铝、镁等金属材料,水泥、玻璃、陶瓷、混凝土、塑钢门窗、各种外加剂、各种涂料、地毯、地板卷材、壁纸、木家具、胶粘剂、人造板等建筑材料,Ethylene、HDPE、PVC、PP、ABS等化工材料,焊料等连接材料);评价方法(Eco-indicator 99、CML 2001、EDIP 2003等);标准数据(钢铁、水泥)。

3 典型案例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将拉动能源和原材料产业以较大幅度增长。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技术对能源供应和材料生产、制造等工艺过程进行选择、优化与设计,调整产业布局,可为中国材料产业实现清洁生产、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提供科学决策和技术引导。

3.1 基础能源

初级能源和主要次级能源生产的生命周期清单是开展材料产业乃至所有工业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基础性数据。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材料生命周期评价基础数据库,我们研究了基础能源LCI,包括原煤、原油和天然气在开采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消耗及其环境排放,编制完成了原煤和原油的几种主要下游产品,洗煤、焦炭、煤气、汽油、柴油、燃料油等“从摇篮到大门”的完整数据清单[32];研究了包括火力发电、水力发电和核能发电在内的化石燃料的消耗、气态污染物、液态污染物及固体废弃物的排放[33]。这些基础能源清单已应用于中国材料和产品的环境协调性评价以及国际比较研究之中。

3.2 生态水泥产品设计及结构调整

根据中国水泥工业当前的发展状况以及今后的目标,以新型干法预分解窑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该系统不烧废弃物、焚烧废弃物、以及用废弃物替代水泥原料和燃料等情况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其中废弃物替代20%的水泥原料的酸化效应和人体健康损害的环境影响与不烧废弃物相比下降了90%,为生态水泥的产品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撑[34]。

通过结合企业生产工艺LCA分析和区域物质流(MFA)分析,在保证奥运建设的水泥需求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提出了2008年北京地区水泥行业布局调整方案。在水泥产量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北京市水泥企业经过调整、组合和技术改造,总体的物能消耗量基本上与2001年持平,但在粉尘、烟尘和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方面,将会分别减少到2001年的50%、11%和2%。该方案对于显著改善北京的大气环境质量,实现阶段性大气污染治理目标,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35]。

3.3 民用建筑物的LCA分析

目前所倡导的绿色建筑体系,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影响。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达400多亿m2,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为了满足建筑节能和绿色建材发展的迫切要求,我们与加拿大木业协会合作,分析了北京地区混凝土结构、轻钢结构和木结构3种多层多户式民用建筑在建筑材料生产、施工和使用阶段的环境影响。其中金属类材料、石膏类材料、水泥混凝土类材料、门窗材料、乙烯类材料,以及化石能源、电力、交通运输清单均来源于反映中国实际情况的SinoCenter数据库。通过对11类环境影响类型特征化指标的计算以及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确定了在3种结构建筑物中,木结构建筑有8类影响类型指标最小,特别是在气候变化、辐射效应、臭氧层破坏和土地资源损害这4种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影响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3.4 钢铁

钢铁材料环境负荷数据源自于中国70 余家主要钢铁材料企业的生产情况调研和行业统计报告。数据范围涵盖了“从摇篮到大门”的生命周期阶段,代表了不同地区、不同技术水平企业的环境负荷状况。通过对钢铁生产工艺节能和废弃物利用技术的评估,提出了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实践的方案[36],即对于一个年产1000万t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采用可循环钢铁生产新流程每年可消纳社会废钢120万t、废塑料20万t,发电90亿kW·h,通过消化钢铁企业自身废弃物向社会提供高牌号水泥300万t,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5 铝

原铝生产流程长、系统复杂,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制约。在国际铝业协会的倡导和推动下,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已被引入到铝及其产品的环境评价中[37,38,39,40,41,42,43,44]。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铝生产国。由于铝土矿品质的特殊性和能源消费特别是电力工业结构,使得中国原铝生产的综合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0%,其中铝电解和氧化铝生产过程的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5%和56%。

中国原铝生产生命周期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中国吨铝温室气体排放量较世界平均水平高70%,而且构成比例也存在较大差异。阳极效应系数从0.5降至0.2,全氟化碳气体(PFC)产生的温室效应下降了75%。当2010年中国氧化铝生产综合能耗降低到700kgce/t时,温室气体排放量能够达到2000年世界氧化铝生产排放的平均水平。随着铝锭综合电耗的下降,2010年和2020年电解铝行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2006年相比,将分别减少6.2%和12.3%。

3.6 镁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镁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原镁的产量和出口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但是皮江法炼镁工艺资源、能源消耗较大,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等问题已经引起当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原镁生产及镁产品的环境问题正处于研究阶段[45,46,47],对镁产品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仍需要深入分析。

根据中国用皮江法炼镁的实际情况,我们对直接燃煤型皮江法炼镁工艺进行了分析。对于温室效应,还原阶段所占比例为50%,其次是煅烧阶段(占45%);对于酸化效应,精炼阶段和还原阶段的贡献率分别为56%和35%;人体健康损害环境影响类型主要发生在还原阶段,其贡献率为95%。对镁冶炼过程中3种能源利用结构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直接燃煤的总体环境负荷最大;采用发生炉煤气作为主要燃料的总体环境负荷较直接燃煤下降了1.9%,但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了14%;而采用焦炭生产厂的副产品——焦炉煤气作为主要燃料的总体环境负荷最小,较直接燃煤下降了17.5%。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依据工业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动的规律,构建镁与相关产品的生态工业链,实现产业链中各成员之间的物质传递、供应、副产品交换和能量的梯级利用,从而实现与环境相协调的循环发展模式[48,49]。

3.7 其它材料

材料产业的LCA评价是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个方面。在具体材料或产品的案例研究方面,还有很多有益的研究探索,如火法和湿法炼铜在能耗、温室效应、酸化效应、人体健康损害方面的环境影响[50],铜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的环境负荷数据,铅锌金属生产典型企业冶炼工艺过程的环境影响[51,52]等,以及聚苯乙烯等高分子材料、玻璃、陶瓷、无铅焊料、可降解塑料等LCA评价方面积累的基础数据和分析案例[53,54],对完善LCA数据库及其在材料产业中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结语

生命周期评价作为一种定量化的决策分析工具,在材料及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审计、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从总体上看,LCA的应用仍局限于某些示范领域,为制定决策所提供的综合评价结果与人们所期待的标准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未来LCA的发展,不仅要继续扩大其在工农业等领域中的应用范围,而且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扩充LCA方法学,例如引入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ife cycle costing)[55]和社会生命周期评价(Social life cycle assessment)[56,57]。在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3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化指标。

3.生命周期评价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篇三

关键词:课程教学;生命周期评价;教学效果

生命周期评价的思想萌芽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环境毒理学和化学学会”和欧洲“生命周期评价开发促进会”的大力推动下,生命周期评价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大规模应用。产品的生命周期指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过程。1990年,“环境毒理学和化学学会”把生命周期评价定义为:“是一种对产品、生产工艺以及活动对环境的压力进行评估的客观过程。”同时指出,它是通过对能量和物质利用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废物排放进行辨识和量化来进行的。其目的在于评估能量和物质利用,以及废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寻找改善环境影响的机会以及如何利用这种机会。这种评估贯穿于产品、工艺和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的提取与加工,产品制造、运输以及销售,产品的使用、再利用和维护,废物循环和最终废物弃置。笔者认为,生命周期评价通常都是用于对产品的评价,对课程教学的评价也同样是适用的。

一、课程生命周期的组成

课程生命周期是从“课程开始前调查分析”到“课程结束后调查分析”的整个过程,包括“课程开始前调查分析”“课程进行过程”“课程考核”“课程结束后调查分析”等四个过程。这四个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人们比较重视“课程进行过程”和“课程考核”,而容易忽视“课程开始前调查分析”和“课程结束后调查分析”。但是,这两个过程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省略掉任何一个过程都有可能造成教学效果不佳。例如省略掉“课程开始前调查分析”过程就无法获取学生的背景资料,无法了解学生的基础状况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状况,更无法知道学生对课程的期望点。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教学活动,其效果必然受影响。同样,教师省略掉“课程结束后调查分析”过程也会严重影响后面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跟踪调查是十分必要的,能够通过调查分析知道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及时更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课程生命周期各个过程包含的内容

1.课程开始前调查分析

这个过程的内容主要是对选修了该门课程的学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包括生源地调查、学生性别比例调查、学生年龄结构调查、学生已修课程情况调查、学生专业背景调查、学生学习习惯调查、学生课程期望点调查以及学生学习兴趣调查等。采用的调查方式可以是要求学生选课后填写调查表,也可以是直接从学籍信息数据库中获取资料。需要了解其他信息时,教师可在开课后要求学生填写调查表。这个环节在大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被重视,而且相应的教务系统也没有对这个环节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所以,高校的教务系统应该增加学生选课前信息调查栏目,以便更好地获得学生相关信息,提高教学针对性。

2.课程进行过程

这个过程是人们都熟悉的,主要包括教师讲授课程、布置课后作业、辅导课后学习等环节。高校教务系统对这些环节的管理有丰富的经验,其监督机制也比较完善,是课程生命周期中最成熟的一个过程。虽然是最成熟的过程,但是其中一些细微的过程还是需要进一步改善,例如:教师授课方式的多样化体系建立、作业情况分析和作业讲解体系的完善、教师与学生沟通体制的建立等。在高校里,有的学生对于多媒体教学方式比较认同和喜欢,而有的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比较难以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多媒体教室都应该增加一块黑板,让黑板这种传统的教学工具和多媒体教学工具并存。教师可以根据讲授课程的内容灵活地在两者之间选择。另外,教师如何在不增加批改量的情况下提高学生作业质量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每一次作业批改后都应该选出最优秀的学生作业让其他学生学习,还可以鼓励学生成立互助小组,在课后互相帮助和讨论,让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

3.课程考核

这个过程也是大家都熟悉的,不仅包括课程结束后的考试,而且包括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环节。但是,目前国内高校的课程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主要通过开、闭卷考试以及写论文等方式完成。所以,如何增加新的考核方式,通过考核促进教学效果,仍然是值得高等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总体来说,高校要增加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力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课程结束后调查分析

这个过程是传统课程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主要包括学生课程结束后的跟踪调查、课程对学生工作影响的调查、课程对学生找工作影响的调查、课程对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影响的调查等。所以,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学校投入一定的经费和人力,而且其效果不是显性的,这也是大部分高校不愿意做这项工作的原因。其实,事实并非如此,高校抓好这项工作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效果的第一手材料,掌握社会对学生需求的发展方向。这样,学校就可以对有益于学生就业和工作的相关知识和课程加大建设力度,并适当增加课时,购置相应的教学设备,以满足教学需求。

三、课程生命周期评价对课程教学的意义

1.课程生命周期评价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人们以往对课程教学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课程进行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下了很大工夫,可是教学效果改善得并不明显。因为它忽视了“课程开始前调查分析”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不知道学生的基础如何,也不知道学生的兴趣点在哪儿,更不了解学生的其他情况,就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很多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可能因为学生不感兴趣或无法接受而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影响教学预期目标的实现。但是,通过课程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教师就可以在上课前了解更多关于学生的信息,针对不同背景的学生进行个性辅导。总之,教师重视这个过程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师生关系,避免很多因不了解引起的误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2.课程生命周期评价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客观性的作用

以往,学校对教师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停留在学生考试成绩上,只关心“课程考核”这个环节,对于“课程结束后调查分析”环节关注很少。然而,实践证明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法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因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很难通过一份试卷在短时间内考查出来。因此,学校应该把对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落实到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而不是单一的考试成绩。这样,课程的后续跟踪调查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高校应该根据“课程结束后调查分析”的结果修订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社会真正需求的人才。因此,高校建立科学和客观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可以让学生“学有所用”,让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过去,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产品评价方法,更多地用于产品的经济性、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评价,很少用于教学研究中。课程教学也有它的生命周期,所以高校将生命周期评价运用到课程教学评价中,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对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学生学习效果以及学生就业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建新.面向产品的环境管理工具:产品生命周期评价[J].环境科学,1999,(1).

[2]于桂荣,马秀珍.一种教学效果的评估方法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1).

[3]廖明潮,刘文,阮灵.高校实验课教学质量动态评价方法初探[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1,(2).

4.生命周期评价法 篇四

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压缩天然气、甲醇、二甲醚、柴油4种汽车代用燃料系统进行生命周期的能源、环境和经济评价.评价结果是:压缩天然气系统生命周期内的`能耗相对少,总成本相对低,对生态环境更友好,压缩天然气是富含天然气地区一段时期内汽车代用燃料的优先选择.

作 者:吴锐 雍静 任玉珑 韩唯健 Michael Q.Wang 作者单位:吴锐,任玉珑(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4)

雍静(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重庆,400044)

韩唯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迪尔伯恩,美国)

Michael Q.Wang(美国阿冈国家能源实验室,阿冈,美国)

5.红酒行业的生命周期 篇五

一、红酒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对于红酒企业,在考虑渠道模式时,首先要考虑红酒行业环境;而红酒行业生命周期对于渠道模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培育期:

处于培育期的红酒行业,方兴未艾,客户的需求有待激发,行业竞争结构的发展趋势不明朗。处在这个阶段的行业中的红酒企业,各方面都应力求“简单有效”;而在选择渠道模式的时候,应当重点考虑大代理。其自身战略选择可依照以下思路来确定:

(1)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例如可以将红酒市场分为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红酒企业可

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高端或者低端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

(2)选择恰当的进入时间。过早进入可能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和成本较高,但是同时也意

味着较低的进入壁垒和较多的收益。

(3)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在网络经济时代的红酒企业竞争中,一流的红酒企业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低成本和价格战,而是知识、标准和规则。

(4)不断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红酒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固守已有的专利技术工艺等,要不断进行规模、市场和创新方面的转型,以提高行业壁垒。

成长期:

红酒行业发展迅速,客户的需求被有效开发,红酒行业容量迅速增大,也吸引了大量企业进入红酒行业,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但即使有大量的企业涌入,由于市场蛋糕的不断增大,企业也有着比较理想的自然增长。处在这个阶段的企业,应从扩张角度出发,重点考虑实行广泛的分销,精耕细作,扩大企业与客户接触的面积,同时加强对渠道的帮扶力度,在有效利用渠道力量的同时培育乃至掌控渠道。甚至在增加渠道、终端数量的时候,可以不计成本,中国企业发展史上著名的“自营终端”均发生在行业成长期,具体的战略定位:

(1)积极投资研究开发,使企业处于技术前沿。加强对于红酒原料的生产和工艺的研究,是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

(2)扩大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需求量。红酒企业在这个阶段,应该加紧企业的扩展,迅速占领消费市场,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增加市场需求量。

(3)培育企业的应变能力,对重大事件做出快速反应。中国红酒企业除了增强红酒生产

技术和工艺的进步,还应该增强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

(4)建立战略联盟。有竞争就有合作,通过与其他红酒厂商建立伙伴关系,以及与关联

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商建立合作关系对于企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我国红酒市场正处于这个阶段:

据统计,在超市卖场中,红葡萄酒的销售量约占整体酒类市场的8%左右,这一数据较2009年有近3%的增长。目前市场上,较为畅销的红葡萄酒品牌包括长城、王朝、张裕等,进口洋酒受众人群相对较小。

成熟期:

红酒行业容量接近饱和,仍然有大量的企业涌入,同时大量的企业退出该行业,优势企业集团出现。企业发展减缓但比较稳定,在渠道模式方面已经很难谋求更大的突破。此时的企业,应重点考虑完善企业渠道管理制度,促使渠道迅速走向成熟,加强对渠道的掌控并逐渐减小对渠道的支持力度。企业在这个时期的战略选择应该在保持市场影响力的基础上进行集中资源整合。

(1)加快技术革新,提高产品竞争力。随着红酒行业的日益成熟,新产品和工艺的开发

越来越困难,所以企业进一步加强技术和工艺的革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形成竞争优势。

(2)集中企业资源,维持竞争优势。在红酒企业的成熟期,不应该将企业资源过多的分

散到多个产品,而应该将企业资源集中到那些利润高,需求量大的产品中,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3)根据企业实际,制定合理价格。在红酒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成熟产品价格需求弹性

较大,因此,企业要根据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分析制定产品的价格。

(4)维持已有顾客,扩大销售量。建立自己的品牌忠诚度,使已有的顾客和所属市场不

会丢失,另外一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促销手段,对自己的特色产品进行促销。

(5)推行国际化战略。虽然我国的红酒产业发展较晚,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打下了

很好的基础,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红酒应该着眼于国际市场,与国际红酒产业接轨,用自己的产品和形象影响世界红酒市场。

衰退期:

红酒行业容量完全饱和,半垄断性企业形成,企业的自然发展基本停滞。处在这个阶段的企业,继续维持庞大的渠道开支将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应及早下手,减小渠道模式,逐渐回归大代理方向。而此时的大代理与行业培育期的最大不同在于:此时企业掌握了大量的渠道下游资源,通过很小的投入即可以掌控渠道。虽然我国的红酒产业没有进入衰退期,但是我们应该未雨绸缪,根据其他国家红酒行业的经验,对红酒行业进行战略调整。

(1)辨别、创造和开发有增长潜力的细分市场。在红酒行业的衰退期中,虽然整体呈现

下降趋势,但是总会有某个或某几个细分市场有很大的需求和潜力,因此我们应该

把握住机会,对这些市场加大投入。

(2)实施质量改进和产品创新。由于整个红酒产业处于衰退的阶段,导致市场萎靡,而

改进这些的就是在产品上下功夫,提高质量,增加产品新意,刺激需求。

(3)改善经营活动,降低成本。通过企业活动的外包、业务流程重新设计以及产能合并

升级等手段对衰退的企业进行处理,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当然,以上的渠道模式仅为企业最初考虑的方向;在选择渠道模式的时候,不仅仅考虑红酒行业的发展周期,同时也应当考虑红酒的特性。

二、红酒行业市场集中程度分析

酒业的发展在中国由来已久,白酒、啤酒自不用说,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从产量上来看也相当惊人。而葡萄酒在我国还是一个小酒种,相对于白酒和啤酒来说,产量就显得微乎其微了;而随着人们的消费习惯的变化,加之国家政策调控的影响,啤酒、白酒市场均呈现出萎缩的趋势;相反地,有数字表明,在各种酒类里,产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是葡萄酒,销售收入利润率最高的也是葡萄酒。现选取市场占有率排名前十位的葡萄酒品牌进行分析。

一、集中度较高,国产品牌占据优势

就全国葡萄酒市场来看,占有率排在前四位的品牌累积占有率超过百分之六十,整个产业的集中度较高;而且张裕、长城、通化、王朝以绝对优势领先于其他品牌。

此外,市场占有率排在前十位的品牌均为国产品牌;更有乐观的数字表明:国产葡萄酒占据了这个市场90%以上的份额。也就难怪会有人形容中国的葡萄酒市场是“国产一片红”。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市场上的洋酒受到假冒、走私的牵连;另一方面,国产酒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口味上都毫不逊色,价格也是广大消费者所能接受的。

张裕、长城两个品牌无论在全国市场,还是在各地区市场,都是非常成功的。张裕不但品种、价格多样化,较高的铺货程度也使其成为中国葡萄酒业的领跑者;同样,王朝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而且王朝主要定位于高档葡萄酒,在高档干酒的市场占有率高达40%左右。华北区(北京、天津、济南、青岛、太原),除了张裕、长城之外,通化、王朝、中国红在这一地区的也表现良好;不可否认地,通化和中国红在此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中国红产于北京葡萄酒厂,是甜型葡萄酒,同通化葡萄酒一样,而这一品牌占尽了产地优势。东北区(哈尔、长春、沈阳、大连),通化葡萄酒在东北地区可谓一支独秀,市场占有率高达45.17%;通化葡萄酒厂以“山葡萄酒”著名,这似乎迎合了广大消费者渴望回归自然的想法。

华东区(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合肥),王朝的市场占有率居华东区的榜首;以上海为例,王朝是最早进入市场的,而且一直居于老大地位;但王朝在华东地区的出色表现也隐藏了一些市场隐忧。对于单个品牌来讲,王朝的市场集中度太高,占据了华东地区的市场是它优于张裕的方面,而在华北,甚至华南,都难以见到王朝的身影,市场太窄无疑增加了它的风险。

华南区(广州、深圳、厦门、佛山、福州、南宁、海口)是重要的葡萄酒消费市场,消费者似乎更加偏爱长城,使得长城在这一市场上的占有率高出张裕十个百分点;但市场上套用“长城”品牌的葡萄酒似乎过多,这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消费者混淆不清。

二、品牌忠诚度都较高,长城高居首位

(一)市场上主要品牌的忠诚度都比较高,长城、通化稍高于其他

相较于啤酒和白酒市场,葡萄酒市场上占有率排在前8位的品牌忠诚度相差并不大,而且都比较高。

一个品牌的成功不仅仅局限于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品牌忠诚度也相当重要。研究显示,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相当于维护一个老客户的5至10倍。随着市场的发展,国外品牌的进入,竞争势必越来越激烈;如何在争取新客户的同时,维护好老客户,树立良好的企业和品牌形象,不断培养、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对企业至关重要。

(二)张裕、长城、通化成为行业领导品牌

领导品牌

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牌忠诚度——具有这两方面优势的品牌注定成为市场的领导品牌,如张裕、长城、通化。

细分市场品牌

相对较低的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牌忠诚度;王朝在这一方面不是特别明显。对于这一类品牌,即使市场份额比较小,但其较高的品牌忠诚度使其依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惟大而惟强——大而有漏洞远比不上小但精干的市场。

跟随品牌

低市场占有率,低品牌忠诚度。在集中度较高的葡萄酒市场上,绝大部分品牌都属于这一类,他们自身的市场份额已经不高,而他们的消费者又很容易就会转换品牌。但这些品牌的跃跃欲试也预示着未来葡萄酒市场上的竞争将愈演愈烈。

三、葡萄酒更容易被高收入的中青年人群所接受

在葡萄酒的消费者中,高收入的中青年消费者是其主体。长城、青岛、王朝则更受年轻喜爱;消费公爵干红的大部分是高收入的中年人;通化,中国红这两个品牌则受到低收入,年纪大的消费者的欢迎。

6.产品生命周期 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__________韦亚洲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 E-mail: ______123644100@qq.com___________ 讲课内容所属类别:________工商管理类____ 讲课内容所属专业:_______会计电算化____ 讲课内容所属课程:________现代企业管理__ 讲课内容适用对象:________经济管理类专业_ 讲课内容(作品名称):____产品生命周期__

一、设计理念

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基本理论讲授的基础上重点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操作指导,学生“学做一体化”达到实现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实践技能训练要求;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自主思考意识,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本课程设计围绕以上两方面,从教学对象、目标、策略、评价等基本要素展开,并从学情分析入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设计出一套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

二、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案例。展示大哥大、收录机、寻呼机等产品图片,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案例的讲述,让学生了解产品的市场状况,就这些产品销声匿迹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并引入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引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弄的定义,通过举例分析产品生命周期与产品使用寿命的不同;用图和曲线展示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划分。

第三步:分析讲解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中产品的价格、成本、竞争、销售额等方面表现出的特点;配以图及曲线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步:列举出几种产品,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分析出这些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第五步: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任务。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案例教学法。课程的讲授由案例引入,通过生动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加深对本节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对关键概念和核心理论等设计了分层次的、逐步深入的问题,通过插入一系列小案例,积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给学生讲解产品生命周期。

3、多媒体教学。精心制作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电子课件,通过幻灯片把课程内容的基本知识点、要点、基本原理打在屏幕上,教师进行讲解。可以利用多媒体尽量展示所要讲授的内容,配以图片和标志,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学生更能理解理论的内涵。使得这样课堂教学更形象、更生动,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特色

(1)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强调学生对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的掌握,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不同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

(3)注重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相联系,用理论去分析案例中的具体情形,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教学总结

7.生命周期评价法 篇七

国外企业碳足迹计量与核算的研究起步比较早, 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其主要成果概述如下:

(一) 在线碳足迹评估

2005年2月, 美国西雅图气候合作伙伴开发了一些在线碳足迹评估工具, 即碳计算器, 主要是从交通、能源使用、材料采购以及废弃物等几个方面来指导企业评估自身碳足迹。

(二) 以生命周期评估碳足迹

从企业购货、运输、加工、建设、经营、维修及停止运作等各个阶段, 分析整个生产链中的能源输入和排放输出, 研究来自发电过程中的碳足迹。

(三) 按业务流程核算二氧化碳

通过食品行业整个供应链研究、追踪、管理产品及服务等整个供应链内的环境参数, 定义业务流程, 以碳信用中的“碳足迹计量方法”和“输入输出环境模型”为基础核算业务流程的二氧化碳。

(四) 按单项活动计算碳消耗

该方法被认为是德拉斯维加会计混合方法, 它对企业每项活动和消耗的每一个环节的碳足迹进行核算, 为公司提供模块化信息。

国外研究者对企业碳足迹研究已经日渐成熟, 建立了许多碳足迹计算的信息系统, 并开始实务推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碳足迹的生命周期法评估的具体步骤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其适用性具有一定的局限, 且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不同的环节及技术水平下对于碳足迹计量与核算的理解和使用是不同的。此外, 国外研究者一直尝试着对“碳足迹”进行量化, 但是量化碳指标大多只停留在分门别类, 并没有细致到每个产业的生产环节。

二、我国企业碳足迹研究现状

目前, 我国部分学者对我国企业碳排放问题也开始进行了研究, 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一) 计算公司碳足迹的步骤

计算一个公司的碳足迹的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四步:一是选择计算中要包括的气体排放源;二是收集燃料用量的数据;三是查询碳排放因子;四是计算碳足迹。

(二) 物流运输企业的碳足迹研究

包括运输工具 (船舶、汽车、飞机) 消耗石化能源所直接产生的碳排放, 以及运输过程所涉及的运输工具、设备 (如集装箱) 本身在其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间接碳排放, 还可以加上参与业务过程的人员在其过程中所消耗能量的排放如用于办公室 (仓库) 的空调、照明所耗的电力等。针对物流运输工具有两种减排思路:一是减少单位吨公里运输工具的排放量;二是减少无效的吨公里。

(三)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碳会计核算体系

通过物质流核算步骤和公式算出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然后进行价值流层面的核算和控制, 价值流核算要符合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即“要素定义、分类、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等。

(四) 水泥企业碳足迹的生命周期评价

参照英国标准协会发布的全球首个产品碳足迹方法标准PAS2050标准, 对我国水泥生产企业在水泥生产、运输、使用和报废处理的过程中排放的各种温室气体进行分析和量化, 可以获悉水泥生产中绝大部分的资源、能源投入及废弃物排放都来自生料粉磨、熟料煅烧及水泥粉磨三个阶段。

总体看来, 我国企业碳足迹研究起步较晚, 而且研究还很少, 缺乏微观层面的具体核算标准体系, 尚未直入具体的计量核算与实践推广阶段。

三、企业碳足迹的计量与核算

对我国企业碳足迹进行全生命周期研究, 主要是在国内外研究发展的基础, 试图建立一种简单、易懂的计量与核算体系, 来全面评估生命周期内每个环节的能源、材料的利用以及碳排放情况, 进而去控制和约束企业自身的排放行为, 达到减少碳排量目的, 同时体现企业在碳排放方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 碳足迹的核算原理

1. 基本原理。

首先,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 将企业碳足迹的核算分成采购期、生产期、销售期、报废期四个环节;其次, 由于每个环节在产品生产周期中所占时间的长短不同, 消耗能源种类和方式不同, 产生的碳排放也就不一样。在每个阶段分析产生碳排放的不同来源, 尽可能地做到全面;第三, 根据确定的不同排放源, 设定不同的排放参数;第四, 根据各排放源的耗能量及方式选择合适的核算方法及公式对碳足迹进行实物量计量;最后, 根据会计核算要求, 结合碳足迹交易市场信息将实物量进行价值量转换。

2. 参数设置。

有关企业碳足迹实物量参数设置:

Fc为企业碳足迹实物量;

Bij、Pij、Mij、Dij分别为为采购阶段 (Buying) 、生产阶段 (Processing) 、销售阶段 (Marketing) 及报废阶段 (Disposing) 中第i类排放源引起的第j类温室气体排放折算的二氧化碳当量;

Aij (Auxiliary) 为生命周期内四个阶段中一些辅助活动中产生的碳足迹;

各阶段二氧化碳当量参数设置:

E为每一个阶段中的二氧化碳当量;

Qi为i排放源的燃料及能源实际消耗数量或强度数据 (质量/体积/千米/千瓦时) ;

Ci为单位碳排放因子。碳排放因子, 我们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企业的碳排放源进行选择, 如具体地点排放因子、区域排放因子及平均排放因子等;

EF——排放系数 (emission factor) ;

Activity——投入的能源量 (用于静止排放源) 或能源消耗量或移动的距离 (用于移动排放源) ;

a——排放源类型;b——燃料类型;c——技术类型;d——设备的技术类型

碳足迹价值量参数设置——

Mc为碳足迹价值量;Vc为碳足迹实物量的单位价值量。

3. 核算公式。

基于生命周期法的企业碳足迹实物量函数的一般表达式为:Fc= (Bij, Pij, Mij, Dij, Aij) ;

每一个阶段中的二氧化碳当量E的核算为:

在分具体碳排放源的操作中, 我们分为静止排放源与移动排放源。其核算公式为

价值量函数为:Mc= (Fc, Vc)

(二) 企业碳足迹的具体计量与核算

根据企业自身的行业性质, 结合生命周期法原理, 分析企业自身可能会涉及到的的各种排放源, 然后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业务对每一个环节的碳足迹利用上述核算原理进行具体的计量核算。

1. 采购期的碳足迹的计量与核算。

在采购期, 企业的碳足迹主要涉及移动源的碳排放, 也即原料的运输, 当然也包括运输途中的损耗。损耗量Qi相对于采购量而言, 一般都比较小。此阶段的碳足迹Bij= (运输距离D×Cij+Qi×Cij) ×Vc, D采用运输工具行驶的千米数、运费或千米 (里程) 载物量获取数据。

2. 生产期的碳足迹的计量与核算。

生产活动是企业生产链上的主要活动, 包括原料的投入、加工、包装等。在保证企业生产活动正常运转过程会消耗不同的燃料、电力及其他能源。如果企业生产过程不是连续的流水线作业, 在每个加工工序之间还会发生半成品的距离运输。

该过程所引起的碳排放Pij= (产品产量PQ×Cc+Qi×Cij+D×Cij) ×Vc, Cc为企业产品消耗原料过程中排放的碳当量因子, 生产中消耗的燃料或其他能源量Qi以投入的燃料、能源量或者消耗的燃料能源产生的热量为基础获取数据, 电力则可以根据使用的电量清单或者用仪表测量每个设备电力活动数据获取。

3. 销售期的碳足迹的计量与核算。

销售阶段, 主要是员工商务旅行、货物装载及运输活动会产生碳排放。此阶段的碳足迹核算与采购阶段相似。

4. 报废期的碳足迹的计量与核算。

企业产品报废阶段, 即产品停止使用直至清理处置。此阶段的碳排放主要由产品使用及处理方式决定。

该阶段的碳足迹Dij=DV×Cij×Vc, 报废中所处置产品的数据DV (Disabled Value) 可以采用会计上的残值来核算。

此外, 由于企业生产结构以及经营方针等各种因素并非一成不变, 且核算结果还要受核算期的影响, 我们应该对碳足迹的计量与核算也随之进行相应的补充和调整。

摘要: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 气候变化已经从国际谈判层面进入到了商业部门的视野, 低碳经济也随之成为经济发展的着眼点, 而节能减排则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实际行动。本文将立足于生命周期法对企业碳足迹进行研究, 使企业碳足迹核算和控制具有可操作性。

关键词:生命周期,碳足迹,计量与核算

参考文献

[1]Raymond Boykin, Brian Hier, Greg Turcotte.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Chico, CA.Supply Chain Sustainability:Business Processes for the Carbon Footprint, page 31-37, Vol-ume 7, Number 1, 2009.

[2]郝发义.具有可操作性的碳足迹计算方法及具体实践 (N) .印刷技术, 2008 (16) .

[3]黄大雷.运输企业的碳足迹和绿色供应链管理 (J) .物流技术与应用 (货运车辆) , 2009 (03) .

[4]张白玲, 林银良等.基于物质流分析的碳会计核算体系构想[C].“环境会计与西部经济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09) .

8.生命周期评价法 篇八

首先,通过谷歌官方发布的生命周期图来理解一下整个流程:

首先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周期中各个方法:vcD4NCgk8cD5vbkNyZWF0ZSgpOtTau+62r7G7tLS9qLXEyrG68ta00NA8YnIgLz4NCglvblN0YXJ0KCk61Nq77ravv6rKvL/JvPu1xMqxuvLWtNDQPGJyIC8+DQoJb25QYXVzZSgpOtTau+62r8qnyKW9ubXjo6yyu7/Jvbu7pbXEyrG68ta00NCjrLWrtMvKsbTLu+62r8jUyLu/ybz7PGJyIC8+DQoJb25TdG9wKCk61Nq77ravzerIq7G7xuTL+7vutq+4srjHtcTKsbry1rTQ0KOsz9TIu6OstMvKsbvutq+yu7/JvPvByzxiciAvPg0KCW9uRGVzdG9yeSgpOtTau+62r8/6u9m1xMqxuvI8YnIgLz4NCglvblJlc3RhcnQoKTq1sbG7uLK4x7XEu+62r8O7sbu72MrV1Nm0zsb0tq+1xMqxuvK199PDoaM8L3A+DQo8L2Jsb2NrcXVvdGU+DQo8aDMgaWQ9”二用三个小周期去理解整个生命周期“>二、用三个小周期去理解整个生命周期

1.完整的生命周期

从onCreate到onDestroy()之间所经历的的是完整的生命周期,所以,应该在onCreate()完成各种初始化操作,在onDestroy()完成各种资源回收的操作。

2.可见的生命周期

从onStart()到onStop()之间所经历的的是可见生命周期,只要是在这之间,activity的内容都是可见的。既然是从onStart()开始可见,到onStop()不可见,那么我们就可以在onStart()里边加载用户可见的资源,在onStop()里边释放这些资源。这样的话,比在onDestroy()里边释放资源要节省内存。

3.前台生命周期

从onResume()到onPause()之间经历的是前台生命周期,在这之间的不仅可见,而且是可以交互的。

三、各个方法执行的时机

onCreate():

这个不用多说啦,就是在Activity被创建的时候调用。如果一个Activity被回收掉,那么他再次启动的时候也会调用这个方法。

onStart()

Activity被创建以后,便开始启动,执行了onStart()方法以后,这个Activity便可见。如果一个Activity被完全覆盖但是系统没有回收它,那么他再次启动的时候,便会先执行onRestart()方法,然后再次执行onStart()方法,

电脑资料

右上边的图片可以看出

onResume()

查了一下单词“Resume”的意思是恢复的意思。实在搞不明白恢复放在这里的关系。但是onResume()执行完以后,这个Activity便可以与用户进行交互了。这个Activity便处于正式的运行状态,可以与用户进行交互。

onPause()

当另外一个活动来到前台的时候,此时要将当前运行的Activity覆盖,会先执行这个方法,然后在执行onStop()。不过,如果到来的是一个对话框(没有完全覆盖当前Activity)的话,当前的Activity便会执行到onPause(),不会继续执行inStop(),因为他并不是完全不可见的。此时,在这个状态下,除非是内存极其紧张,否则不会回收这个Activity。

onStop()

如果当前activity被另一个Activity覆盖了,完全不可见了。那么onStop()便会被执行。如果内存紧张的时候,便会回收掉这个Activity。如果回收的话便会向下执行到onDestroy().

onRestart()

如果被完全覆盖的activity没有被回收,那么他再次执行的时候便会首先执行onRestart()方法。在执行onStart()方法。

onDestroy()

当系统内存不足了,那么他便会首先搜寻被完全覆盖的Activity,将他们的内存释放掉,释放的时候便会执行onDestroy()方法。我们可以在onDestroy()中释放一些自己定义的变量。

四、活动被回收了怎么办

对于一般的活动,当被系统回收掉以后,无非就是重新创建这个活动。但是如果一个活动我们要求他再次创建的时候保持原样,就比如我们在文本框里输入了一些内容。那么此时该怎么办呢?

自然是有办法解决的:

onSaveInstanceState(Bundle bundle){}

这个方法会保证在活动被回收前被调用,因此我们就可以在这个方法之中做一些保存操作。然后onCreate()接受的参数就是这个方法保存的那个Bundle。

9.企业生命周期及战略应用论文 篇九

假如世界上真有什么能使企业长生不老之药,想必每个企业家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它。企业肌体的抵抗力太脆弱了,外界气候稍有变化,就会伤风感冒,严重的甚至夭折。有人把企业比作行驶在茫茫商海中的一叶孤舟,时而被推上浪尖,时而又被卷入谷底。随时可能迷失方向,也可能被巨浪吞没沉入海底,永劫不复。

也许有人认为这种比喻太夸张,有点危言耸听,但现实却更残酷。想当初,“三株”、“飞龙”、“爱多”等财力雄厚的大公司,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它们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三株”总裁吴炳新在1995年10月17日的新华社年会上,宣读了《争做中国第一纳税人》的报告。报告中宣称:“我们研制成功的一个饮料产品,就连现在世界上的名牌饮料可口可乐也没法与我们相比。我们准备马上注册专利,将来与可口可乐比高低,去占领国际市场。”可这些豪言壮语还没从人们耳畔散去,“三株”就被一场官司击倒了。曾几何时,这些红极一时的风云人物就如昙花一现,昔日轰轰烈烈的辉煌创业史,成了过眼烟云。

在当今这个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场如战场,机会和陷阱并存,稍一疏忽,就会招致灭顶之灾。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公司诞生和倒闭。这种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自然规律,就是本文论证的主题。

企业生命周期

世界上任何事物不论有无生命都存在着生命周期。比如人、植物和动物,都会生老病死,企业也不例外。这就是企业生命周期的基本概念。

“企业生命周期”这个专业名词,认真分析起来,还真有那么点似懂非懂,令人捉摸不透的`感觉。深刻理解它的内涵实属不易,如何用比较形象的语言表达,更是不易。

企业生命周期不是具体的事物,它只是一种规律,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且人力不可抗拒的循环力量。它如同一双无形的巨手,始终左右着企业发展的轨迹。如果把这双手一分为二,左手代表企业的先天素质,右手则代表企业的后天发展。这两只手合二为一,结合成企业生命周期的整体。

因此,分析企业的生命周期,首先应该一分为二,分别从企业的先天和后天两方面进行分析,接着把两者合为一体,进行综合分析,便可以对企业的优劣势做出正确的判断。企业可根据这些优劣势,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先天不足的企业可以在后天发展过程中通过“造势”来补充。《孙子・势篇》中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孙子所说的“势”即是指“势能力量”,也是指“运势”。

如何运用势能力量来改变企业生命周期的力量呢?笔者认为,孙子所说的“运势”,指人为的后天努力。先天可影响后天,后天可改造先天,互相补充,达到平衡。只要运势得当,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比如,当企业生命周期进入“鼎盛期”,要把所有的潜能都发挥出来,顺势而上,这时候的势能力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企业生命周期进入“低潮期”,要采取应变的措施,趋利避害。这时候的势能力量就起到减少不利和损失的作用。同时,在条件未完备、气候不足的形势下,千方百计去造势,变不利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这才是孙子“造势”的本来目的,也是“英雄造时势”的方式。时势造英雄不足为奇,英雄造时势才是真英雄。

毋庸讳言,企业生命周期是企业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掌握了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化规律,就等于抓住了企业发展的脉搏。给企业把脉,其过程颇似老中医诊病的望、闻、问、切,全凭丰富的临床经验,以目前的症状来推断日后的变化,才能对症下药。只有把准了企业的脉搏,企业才会有正确的自我定位和明显的战略目标。

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企业生命周期这个课题的研究,苦苦探索周期变化规律。当然,要想揭开企业生命周期神秘的面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目前国内在这个研究领域还处于空白,缺乏前人的论著可供借鉴和参考。想开垦这块处女地,一切必须从零开始。笔者在企业里从事战略策划工作,多年来,累计搜集整理了大小1400多家企业的案例,并针对这些企业不同的变化特点进行分类处理,反复分析、对比和归纳总结。然后把这些变化规律整理成文字,供大家参考。

10.生命周期评价法 篇十

经过多年的发展,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使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 其对于信息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对于像图书馆等实现向电子信息资源方向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信息资源作为一个生命体进行研究, 对信息资源建设而言, 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方向, 对电子信息资源评价体系的建设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以生命体形式对电子信息资源进行分析, 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与方法。

一、电子信息资源具有的生命周期

第一, 起始点, 即将电子信息资源处于某一状态点或者是时间点作为当时的起始点, 处于起始点时期的资源状态通常有数量、结构与质量等诸多的方面能够满足某一初始值。

第二, 资源发现, 该阶段是人们利用众多方式对电子信息资源实现发现、认识与掌握的时期, 此时人们要对电子信息资源具有的学科范围、数量以及实践范围等信息加以掌握[1]。

第三, 资源试用, 人们在对某种电子资源进行长期试用前, 都要对其加以一定的试用, 并将试用效果看做是选择的一个根据, 对于不同的供应商而言, 其试用形式与范围均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四, 资源选择和购买, 依照试用状况, 对全部试用资源实现一定的选择和购买。

第五, 使用和服务, 通常采购的资源能够得到使用和访问方面的权利, 而这时采购方主要的任务便是要对访问权进行管理, 对拥有的全部资源加以管理, 以确保资源能够正常使用, 并为使用者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等, 保障电子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第六, 续约与停定, 当访问授权到达使用期限后, 此时便要对资源是否需要继续签约或者是停止使用作出决策。

图书馆等机构在经过上述六个时期之后便会再次回到初始点, 从这个过程来看具有着与生命周期非常相似的地方, 但是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循环的过程, 由于每个循环中的时期并不是对以往循环的简单的复制, 每一次循环的初始点均比前一个循环的初始点要更高级, 这就使其具有着一种螺旋上升形式的生命周期。

二、以生命周期为基础的资源评价机制

2.1整体评价

将这个图书馆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对其中的电子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评价, 从整体上对资源整体构造以及服务效果加以深入的掌握, 更好的发现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危险与隐患, 为之后的新资源开发、续订、试用以及采购等提供重要参考。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 对电子新资源开展评价时, 要将资源个体作为主要的评价对象, 并对其在试用审查、试用评价以及续约前评价等方面入手[2]。

2.2全过程控制

对于全过程的评价主要是对全部电子数据资源的结构、数量、质量、使用状况、内容以及持续发展力等方面入手。其中结构评价主要是对资源的文种分布、类型分布以及学科分布等状况进行评价;数量评价主要是对资源种类以及数量进行评价;内容与质量评价主要是将资源的权威性、涵盖学科、学术性、时间范围、完整性以及时效性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成本评价一般是对资源建设投入加以评价, 主要有资源购买成本与硬件设施建设的成本等;使用状况主要是对资源利用率以及用户满意度等方面作为主要的考量标准;持续发展力主要是将资源存储方式、资源购买资金、资源占比等作为主要的考查标准。

2.3动静结合评价

首先对资源实现动态的评价, 在对资源评价过程中能够发现, 电子数据资源一般都有着动态化的状态改变[3]。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资源具有的时效性进行掌握, 尽可能的将其所具有的真实状况加以有效地反馈, 诸如访问量、成本计量以及访问用时等, 应该利用日均访问量以及人均用时等信息对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真实的反应。

三、结语

通过对电子信息资源所具有的生命周期进行分析, 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而提出资源评价方面的有效机制。并通过从整体、全过程以及动静结合等方面进行评价机制的建立, 能够建立出一个较为完善且有效的评价系统, 这对评价工作开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秀丹, 罗文劼.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方法[J].河北科技图苑, 2012, 03 (03) :26-29.

[2]洪梅, 宋博宇, 丁琼, 等.生命周期评价在电子废弃物管理中的应用前景[J].科技导报, 2012, 11 (33) :62-67.

11.生命周期评价法 篇十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后还将发生变化。

2、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

3、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过程与方法

1、收集并整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体生长变化的资料。

2、调查不同年龄段人身体的特点。

3、分析研究人一生中身体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寿命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珍爱生命、健康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知道人的生命周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教学难点

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指导学生了解人一生的身体变化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以及能力发展的变化。

2、教师演示课件: “各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人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新课

1、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1)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2)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

(3)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2、我们的一生

(1)调查身边最熟悉的人,把握不同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活动分为四步:

(一)、找出身边最熟悉的人;

(二)、弄清他们的年龄段;

(三)、把他们归到不同的年龄组;

(四)、观察他们的身体特点。

(2)人可以按年龄划分不同的阶段,比如: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怎样划分呢? 了解和比较他们的不同。(比如儿童组和青年组;青年组和中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然后再通过交流,对人一生的身体特点有较全面的把握。)在小组比较的基础上,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汇总。

(3)各组比较的基础上填写各年龄段的特征。

3、指导学生总结出人的生命周期和植物、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同的四个阶段。(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人也有生命周期。)

4、教师小结: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时健康生活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儿童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其健康情况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健康。

板书设计:

我们的生命周期 出生 生长发育 繁殖 死亡

15岁以前为儿童

12.生命周期评价法 篇十二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真实感受到:

一、千万不能小看学生。整个养蚕活动,学生是主人,我是一名组织者、服务者。他们的问题,他们的知识面之宽出乎我的意料。许多同学是从网上下载的资料,有的同学发现可以用牛奶来喂养蚕,这样蚕生长的速度变快,茧子的产量增加。有的同学为了照料生病的蚕,晚上11点还起来,母亲叫他好几次后,才睡觉,其关心程度让我吃惊。这不是科学探究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二、让学生在“做”中获得体验。“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这也是对“做中学”的一种理解。学生在养蚕活动中,发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一小组养的蚕死了一条,他们一大早,跑到办公室问我。当时我并没有告诉他们,而是先让他们找原因。最后,他们确定问题出在桑叶上。经过调查,原来给蚕吃的桑叶是冰冻过的。为了证明这一切,我建议他们重新做个实验。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来他们做了实验,证明蚕的`死因确实在桑叶上。

13.生命周期评价法 篇十三

近几年,对住宅建筑的环境评价,大部分都集中于住宅的建造阶段,而钢结构住宅的优势则主要集中于其使用、维护和拆除阶段。因此,利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技术,对钢结构住宅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对明确钢结构住宅的环境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 全生命周期评价技术

1.1 全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

全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 assessment,LCA)是一种用以评估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从原材料获得到生产、使用和报废处置整个过程,对环境影响的技术和方法,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按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汇总和评估一个产品(或服务)体系在其整个寿命周期期间的所有投入及产出对环境造成的和潜在的影响的方法[2]。

生命周期评价技术作为环境管理工具和预防性的环境保护手段,主要是通过确定性和定量性地研究能源和物质的利用以及废弃物的环境排放,来评估一种产品系统造成的环境负荷;评价能源、材料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的影响,以及评价改善环境的方法。

1.2 步骤

生命周期评价是通过收集生命周期中输入和输出产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相关数据,来辨识和量化生命周期中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以及环境的释放,并将消耗和释放对环境的影响作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估,以分析和寻找减少其环境影响机会的方法。

由于产品生产过程的特殊性,不少产品上下游产业链比较复杂,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数据很难获得和收集,并且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因素相对繁杂,逐项进行定量分析往往比较困难。评价时就要选取在各个阶段或各个方面具有主要影响地位的因素来进行定量分析。

1.3 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框架

ISO14040标准将生命周期评价分为以下四个部分[2]。

1.3.1 目标和范围定义

目标定义需要清楚地说明进行这项生命周期评价的目的和意图。研究范围的定义需要保证研究的广度、深度与目标相一致,其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系统的功能、功能单位、系统边界、数据分配程序、环境影响类型、数据要求、假定的条件、限制条件、原始数据质量要求、对结果的评议类型、研究所需的报告类型和形式等[3]。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由于系统运作过程的偶然性,可能需要去修正原先定义的范围,来满足定义的目标。但是,在无法改进范围时,就需要来修正目标了。

1.3.2 清单分析

量化是分析或评价一项事物最有效的方法。清单分析就是量化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物质消耗、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的过程。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价涉及其每个部分、环节的全部生命阶段,包括了采集原材料和能量、原材料的加工、中间产品的制造、材料的运输、工序的进行、产品的制造、销售、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置等过程。

1.3.3 影响评价

国际标准化组织、美国环保署将影响评价定义为一个“三步走”模型[3],即:分类、特征化和量化。

首先,将清单中量化所得的数据组合成具有一致性的环境影响类型,如资源耗竭、生态影响和人类健康三类。将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所耗用的物质、能量和排放的污染物经过分类整理后,作为影响因子。

其次,需要将清单中量化所得的数据和辅助数据转变成用来描述影响的特征化词语,这就要建立一种模型。目前国际上使用的特征化模型主要有:负荷模型、当量模型、固有的化学特性模型、总体暴露—效用模型、点源暴露—效应模型[3]。

第三,确定各种环境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或影响程度,对其进行量化,从而得到总体的环境影响水平。

1.3.4 结果解释

结果解释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改进评价方法的过程,通过识别、评价并选择可能减少系统生命周期中的物质、能量消耗以及环境释放的机会,通常可以通过改变产品的涉及面、原材料的使用、工艺流程、废物管理等方面来寻找。解释的过程可以分成识别改进的可能性、改进方案的选择和可行性评价三个阶段,同时,还需要进行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等内容。

2 钢结构住宅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

钢结构住宅与其它相比,其环境影响主要在四个方面:(1)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及构配件;(2)施工过程节约的土地、粘土砖、水泥、沙石及水、电等资源;(3)使用维护过程的环境排放;(4)建筑生命周期结束材料的回收利用方面。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这些阶段所形成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将成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出发点。

2.1 目标和范围定义

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系统如图1[4]。通过计算钢结构住宅全生命周期内相应的影响指标,来评价其环境影响程度,以寻求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合理平衡。

2.2 清单分析

该阶段主要是对生命周期内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物进行定量化的技术过程,对系统边界内的输入、输出进行了定量地描述。完整的清单分析能为所有与研究系统相关的投入和产出提供量化的数据资料。将建筑的清单分为三部分: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本文采用了宝钢2008年援建都江堰的某钢结构住宅项目,层数为11层,建筑面积为5544m2。清单分析中的材料消耗等数据是通过现场施工统计得到,并通过BESLCI软件归纳整理得到数据清单[5],如表1所示。

(1):此处计算结果是通过假设结构部分完全回收,围护结构部分回收80%,所以认为未回收的20%部分产生气体排放,简化计算认为未回收部分排放也为其20%,得以上数据.在此阶段认为能耗为零.

其中,生命周期内的能源消耗清单分布如图2。

在生命周期内,住宅的资源、能源消耗以及废弃物的排放的数据有很大一部分无法得到实际量值。往往需要通过忽略一些因素、考虑重点或主要因素进行量值统计。

2.3 影响评价

该阶段主要是对清单分析中辨识出来的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做定量或定性描述和评价的过程。

2.3.1 分类

影响类型分为了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三大类。其中,参照图2中能源消耗清单的分布状况,忽略复杂的、难以量化的因素,考虑重点或主要的因素,将能源分为了砂、碎石、水泥、玻璃、石灰、混凝土、钢材和漆八小类,资源则认为只有化石燃料一种,污染排放只考虑气体排放,分为PM、SOX、NOX、CO、NMHC、CH4、N2O、CO2八小类。

2.3.2 特征化

选取当量模型进行特征化描述,提出环境影响因子的概念,即通过每一小类的实测值与大类的当量比来确定影响因子的大小,用WKp表示,整理如表2。

2.3.3 量化

提出环境影响系数的概念,该系数是根据各因素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以10分制打分确定的,即某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越大其值越高,相反地,对环境影响程度越小其值越低,用iKp表示。将打分统计结果计算整理如表3所示。

通过特征化和影响系数的计算取得具有评价意义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计算如式(1):

式中,IA为能源消耗指标;IB为资源消耗指标;IC为污染排放指标。

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整理如表4。

2.4 结果解释

该阶段主要是对前面得到的环境影响指标进行分析研究,识别和评价全生命周期中与资源、能源和污染排放物相关的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可能途径或办法,明确提出减轻环境和人体健康损失的改进措施。

本文假设了资源消耗仅为化石燃料,种类单一,所以其影响指标仅由其影响系数决定,也就不存在特征化和量化的意义了。仅对化石燃料而言,其环境影响程度还是比较大的。能源消耗指标和污染排放指标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之下得到的,相对于环境影响系数较大的因素———混凝土、钢材、油漆等,排放的NOX、CO等,其消耗量或排放量比重还是比较小的。而这些正是钢结构住宅相比其他结构住宅,在环境影响方面的优势所在。住宅建造、使用、维护、拆除等过程,减少这些因素的使用和排放,就可以有效控制钢结构住宅的环境影响。

3 结论

钢结构建筑因具有良好的抗震性、更好的安全性、生产工业化程度高、使用新型环保材料、摒弃污染严重的传统建材等优点,成为目前国内乃至世界建筑行业的优质产业。但国内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其结构性能、抗震性能、防火性能、经济效益和产业化方面,深入其环境性能评价,对大规模推广钢结构住宅具有重要意义。

生命周期评价技术应用于住宅环境影响评价,有助于推动住宅向节能型、健康型和生态型的方向发展,促进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

钢结构住宅的能源消耗指标和污染排放指标较小,资源消耗指标较大,总体来说,其在全寿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较小;可以通过减少环境影响系数较大因素的消耗和排放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鉴于住宅生产过程复杂,涉及范围较广,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技术对住宅建筑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时,在系统边界确定、清单数据获取、评价标准统一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需要在不断地实践中进行研究和探索。

摘要:钢结构住宅是建筑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其环境性能评价还有待深入。文章以全生命周期评价技术为基础,从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三方面,对钢结构住宅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探索,以明确钢结构住宅的环境性能,推动钢结构住宅更好推广,促进钢结构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钢结构住宅,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

参考文献

[1]武涌.中国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6,167.

[2]ISO14040,1997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Life Cycle Assessment Principlesand Framework.

[3]王寿兵,杨建新,胡聃.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及其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1998,17(11):7—10.

[4]张丽,刘长滨.建筑产品的全寿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5,4(4):40.

上一篇:一家人一家亲读后感下一篇:中学新闻宣传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