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动态能力的初探论文

2025-01-17

公共图书馆动态能力的初探论文(10篇)

1.公共图书馆动态能力的初探论文 篇一

大力开发与提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沈业民(江苏省扬州市图书馆 邮编:225009)

【摘要】本文提出图书馆大力开发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理念,围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内涵、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作者认为: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实践和探索开发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新途径和新办法,才能不断发挥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大力开发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来,扬州市图书馆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大力实施“提升服务能力、延伸服务范围、创新传播方式、开发项目资源”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根本任务,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的文化发展成果。积极嫁接社会公共资源,不断创新社会化合作机制,努力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供给能力,扩大公共文化品牌效应,使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1以人为本、读者第一,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内涵

阵地服务工作是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根基,如何把“以人为本、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贯彻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当今时代,文化需求的多元化与信息摄取的快捷化是文化供求的显著特征。公共图书馆必须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优品优质意识,制造“场效应”、“磁引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作用。

1.1营造市民书房氛围

当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时代的到来,大众化的阅读需求与服务已不成问题。我们应该在传统的服务模式上努力创新、提升质态,多设置一些服务单元,多体现“人书合一”。让每位到馆借阅的市民感到温馨、贴心、方便、快捷,让图书馆成为市民的“大书房”,图书馆员成为市民书房的“管家”。公共图书馆在努力营造市民书房氛围的同时,要加强人性化服务必须做好两个提升:既要提升馆员爱岗敬业、专业娴熟的事业精神,又要提升文献流通与利用的功用理念。扬州市图书馆通过优化书架排放、分类布局,开辟“每周新书专区”、“精品展示区”、“读者之窗”等等,加强新书导读、降低“读者成本”、满足读者需求,提高读者到馆率和满意率。

1.2贴近读者阅读需求

在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中主动贴近读者,深入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倾向,让采访工作者的主观性变为大众的需求性。扬州市图书馆通过开展“你选书、我买单”活动让读者参与图书馆的采访工作,增强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性,拉近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彰显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精神。

1.3倾听读者合理心声

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窗口在整个服务流程中必须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交流,了解掌握读者在利用公共图书馆当中存在的诉求。“读者座谈会”、“读者信箱”、“读者留言”等是图书馆广开言路、集思广

益的很好形式。图书馆在公众的关注下可以海纳百川、拓宽视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与内涵。

2大力开发、拓宽渠道,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要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参与的双轮驱动,大力拓展供给渠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的载体和途径,在坚持公益性为主的前提下,谋划产品载体建设、加强与社会力量协作,以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来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事业。

2.1充分利用“非遗”资源,开创公益性讲座服务

扬州地方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扬州的“非遗”多、范围广,对城市的生态与发展影响巨大。扬州市图书馆以敏锐的触觉,创新的思维,抓住社会“非遗热”,从2006年底开始,策划开展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讲座,采取“专家论坛”、“传承人演示”、“多媒体播放”三位一体的模式向社会推出了《扬图讲堂》这个求知学习的公益性讲座平台。三年来,《扬图讲堂》举办各类讲座60多场,为数万多市民提供了多渠道获取文化信息的服务。

2.2主动嫁接社会资源,提供多元化公共服务

图书馆深入开展公共文化延伸服务活动,必须要有二个突破:一是要突破传统的服务方式,二是要突破资源单一的局限。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嫁接多种资源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才能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普惠与民。为市民免费送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项目。在图书馆宣传周以及文化进社区等活动中,扬州市图书馆积极引导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开展活动,为市民提供了科普知识咨询、医疗保健问诊、免费法律援助、地方曲艺表演等公共服务项目。

2.3开发特色数字资源,扩展文化产品附加值

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往往是受时空局限的,有了网络化的环境,有了数字资源,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就有了保障。扬州市图书馆不光开创了“非遗”系列讲座还把讲座的演讲现场、专家手稿、传承人演示录像经过后期编辑、加工,制作成多媒体光盘产品进行巡回展播,为社区居民、武警官兵、福利院老人等多种人群又一次提供优质的文化大餐同时也是丰富了我馆的特色数据库馆藏。

2.4与主流媒体深度合作,营造全民阅读氛围

“坐以待客”、静态作业是常人对图书馆的认识,一度时期图书馆在生存环境以及一部分人心目中,有被边缘化的倾向,这是图书馆推动全民阅读的不利局面。因此,图书馆要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宣传造势,发挥媒体舆论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不断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扬州市图书馆携手扬州电视媒体策划读书类电视节目《百家书谈》,推出两个版块内容,“馆长荐书”——鉴赏优秀图书,加以评述,引导社会公众推广阅读;“阅读随感”——由优秀读者畅谈阅读感受,体味书香,感悟人生。图书馆与电视媒体进行战略性合作,实现强强联合,是主流文化积聚、挥发的一个体现。

2.5引入企业资金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规模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必须有经济支撑。扬州市图书馆积极策划、主动接纳,与中国移动扬州分公司合作组建的“全球通”读书俱乐部,开展讲座、展览、读书沙龙、艺术评赏等活动,是“企业搭台、文化唱戏”的有益尝试。公共文化活动以赞助冠名、合作主办的方式吸引企业资金介入,极大地拓展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畴与平台。

3拓展功能、扩大延伸,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3.1积极创意,搭建讲座平台

讲座工作以其领域宽广、多元取向、打造高端、引领潮流和文化本体意义上的建树性、知识结构范畴上的提升性和受众交流互动上的完善性,在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中已经由原来的边缘性走向主导型,成为图书馆不可或缺的核心工作之一。扬州市图书馆积极学习先进图书馆工作理念,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搭建《扬图讲堂》讲座平台向社会提供讲座服务。针对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市

民对讲座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差异性的要求。推出了高端名家、非遗文化二大系列讲座,通过丰富讲座内涵、提升讲座影响、加强讲座运作等举措,不断提升市民文化素养、提升城市文化氛围。

3.2创新读者互动机制,增强评选效益

“优秀读者”评选历来被看做传统阵地服务工作,评选形式以行政评测为主,对象为持证读者。随着社会公众自我展示的意识不断增强和社会评选动态参与的广泛推行,传统的评选机制已难以唤起社会关注目光。扬州市图书馆结合深化、延伸公共文化社会服务功能,创新机制变“等待读者参与”为“激发读者参与”,在评选中引入“读者自荐”、“全民海选”机制,提供展示舞台、抛除门槛限制,激发市民参与热情、强化活动振波、延伸了评选覆盖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3编织网络,扩大服务平台

图书馆在坚持公益服务为主、平等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应主动出击,跨行业建立社会合作网络,共同举办文化活动,进一步壮大物质依托,扩大服务平台、丰富服务内容。扬州市图书馆联合中国移动为双拥慰问增添了万元慰问品,联合艺术团体将精彩的文艺演出送进了军营、携手武警江苏医院为市民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借助企业资金为读者设置千元奖品等等,初步形成了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工作需要和文化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工作网络。

3.4走出图书馆,加强服务辐射

图书馆如何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社会基层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之中,成了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扬州市图书馆加强与社会力量、企事业单位联络协调,将服务触角向行业、社区和农村延伸,扩大服务辐射面。先后走进驻扬部队,为官兵提供针对性强、教育面广的公共文化服务;走进大型企业,为企业客户开讲专题讲座;走进福利机构,为孤寡老人送去图书、文化讲座;走进困难山区,为山区孩子们建立爱心图书室;走进医疗单位,为从汶川大地震的受伤病员设立“病房图书馆”。

4开发资源、积极推广,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树立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牌意识,不断开发优质文化资源,组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引领潮流的公共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公共文化能力提升。更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促进和谐文化氛围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建立有着深刻的社会影响。

4.1引进高端、打造精品,升级《扬图讲堂》讲座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品位,高端化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加。公共图书馆有责任也有义务提供高质量、高品位、高层次的讲座服务需求。扬州市图书馆不断对《扬图讲堂》品牌进行升级运作,赋予《扬图讲堂》更高的社会定位——“单场千人、惠及万众”,邀请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易中天、阎崇年、钱文忠等大师名嘴担任主讲嘉宾、选择千人剧场作为讲座现场、投放公益性宣传广告、推出讲座电视展播节目、开设网络视频点播、制作讲座光盘产品等极富穿透力、影响力的运作手段,作为讲座品牌扩张升级的不竭动力。取得了广泛影响和良好赞誉,展示了图书馆作为公益服务机构良好的社会形象,对提高图书馆社会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4.2深度开发、有机结合,提升《扬图网站》服务功效

在数字时代的今天,图书馆通过网站为读者提供更快捷、更直观、更人性化的数字资源服务和各种信息咨询服务。扬州市图书馆在《扬图网站》建设中将文化资源、文献资源、数据资源以及网络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自主开发推出了“活动剪影”、“新闻视频”、“扬图讲堂”、“百家书谈”四个主题信息版块和《特色文化数据库》、《剪报数据库》、《地方法规条例数据库》以及《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四个文献数据库,分别采用广域网和局域网的形式为社会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网站承载的业务宣传和发布、信息服务和检索、网络资源导航以及读者交流互动四项功能,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支撑。

4.3出新求变、注重效益,展示《扬图活动》品牌风采

“公共图书馆是人民的终身学校”这句话精确地阐明了图书馆与全民阅读的关系,表明了公共

图书馆在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方面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不能以传统的、单一的文化活动服务所有的社会公众。《扬图活动》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随时代步伐,创新服务方式,策划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品牌活动。无论是传统的“4.23世界读书日”、“公共图书馆宣传周”、“红领巾读书征文”等活动,还是创意开展的“图书漂流”、“你选书、我买单”、“上海世博会扬州宣传周”、“扬州的夏日”等活动都能够出新求变、独具创意。在社会效益方面,组织形式从社会公众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活动载体从馆内资源向社会资源延伸、活动受众从持证读者向社会公众扩散、活动项目从读书学习向科教文体多方面拓展、活动影响也从亮点出彩向经常化、正常化不断提升。在经济效益方面更是实现了为社会办活动、以活动促收益、用收益“反哺”图书馆主业的良性循环格局。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开发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是一个适应时代、适应社会的紧迫任务。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公共图书馆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探索开发与提升服务能力的新途径,以增强社会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的依赖性、认同感,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感召力、竞争力,不断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宁.抓管理 塑形象 内外兼修 努力提升南京图书馆综合服务水平.新世纪图书馆,2007(1)2许建业.论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定位与发展对策.南京图书馆新馆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12)

3沈业民.大力开展讲座工作.提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上图讲座,2009(1)

4周小平,共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江苏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思考.科学成果管理与研究,2007(6)

5周宇,博采众长.有容乃大——谈扬州市图书馆在公益性与社会化服务方面的举措.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研讨会,2009

(作者信息:江苏省扬州市图书馆党支部书记、馆长;邮编:225009;邮箱:yzlib@yzlib.cn)

2.公共图书馆动态能力的初探论文 篇二

摘 要:本文首先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进一步阐述了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2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概念,并确定了“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建设目标,自此,全国掀起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热潮。2014年《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纳入省人大常委会2013-2017年立法规划正式项目。本次立法旨在推动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承载着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内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主导建设,由公共财政支持,全社会广泛参与建设,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社会文化需求为目的,按特定标准合理布局的文化设施格局;目前纳入这一体系的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站)、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应运而生,被概括为:独立地或通过合作方式向公众提供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础设施及其蕴含的各类资源的架构,包括所有实体图书馆、馆外服务点和流动书车,以及它们的合作性服务平台。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构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面向全社会的,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构成而言,主要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组织协调机构、以及各种文化服务部门等几个方面。其中各种文化服务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本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文化服务设施之一。与其他设施相比,首先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当丰富,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甚至实物表达的各种文化,是一个极具包容性和多元性的大舞台。其次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拥有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在其工作过程中能够超越空间障碍和突破思想障碍,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内容上的互动,达成共识与合作,无形中对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美国当代著名的图书馆学者谢拉将这称之为社会和谐的力量,启迪到图书馆来的人们,独立地思考引发探询。现代公共图书馆不但起社会和谐的力量,还拥有社会同化的力量。以盐城市图书馆为例,为加快推进“书香盐城”建设,通过推广“盐渎风”全民阅读,据统计,2014年,以市图书馆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盐阜大众报社、盐城晚报社等多部门联合,共举办16大项300多场次活动,包括“读书与梦想”征文和视频作品比赛、“书香伴我成长、经典浸润人生”国学颂读书、演讲大赛、“书香盐城、放飞梦想”少儿绘画大赛、开展《黄海讲堂》品牌讲座等系列活动弘扬民族文化、传播文化知识等,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构成了盐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亮点。简而言之,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三)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地位和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和职能反作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地方“领头羊”,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必须重新认识地市馆的性质和社会职能,从而利于地市馆的规划和功能的发挥。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由地方政府直接管理,经费由政府全额拨款,为读者提供文化服务,因此,地市级公共图书馆职性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学术性、教育性、服务性、社会性和公益性等。公共图书馆的这一系列性质,决定了公共图书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文献收集、整理、借阅职能之外,还承载辅助教育、文化休闲、知识支持、模式拓展等功能。美国著名图书馆学者谢拉认为,“人们创建图书馆是为了满足某些社会需要。图书馆的发展史不仅仅与社会思想史有密切关系,而且与支持图书馆的文化结构为价值观念的变化的密切的联系。”《图书馆学概论》认为“图书馆是保存人类记忆的一种社会性的机械装置,是将图书馆内容传播到人们意识之中的一种社会装置”。由此可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一个文化传播使者,是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教育中心

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又具有公共性的服务性质,是开展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说地市级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是支持终身教育的有效形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地市级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公共文化活动,如开展学术专题报告、举办各种讲座等从技术和环境上支持了高品位文化活动的开展,把自身发展成为社会公众进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基地,其开放式教育职能是其他教育机构无法代替的。

2、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休闲活动中心

地市级图书馆加强休闲娱乐相关设施建设,将休闲娱乐纳入到文化休闲的范畴,把图书馆建设成为传播和活跃社会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通过自由舒适的阅读环境、文化娱乐消遣活动传播人文关怀和平等的理念,争取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化活动以及文化活动的组织作为文化资源,纳入到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中来,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公众文化活动的中心。盐城市图书馆每年开展的迎新年读者联欢会、常年开展的书画展览和读者书友会等休闲服务,以及书山寻宝、有奖猜谜、趣味体育竞赛等活动有效增强图书馆的亲和力,为促进图书馆的全面发展创造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环境。

3、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知识支持中心

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地市级图书馆的丰富馆藏资源是文化服务得天独厚的优势。长期以来,地市级图书馆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古代典籍孤本到现代海量数字资源,都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咨询,为企业追求最佳效益服务,为专业学者提供提供学术服务。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性在公共服务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指导作用,还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在对用户所需信息搜寻组织加工的基础上,开展知识创新服务,以最大限度缩短文献信息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差距,节约读者的时间和精力,使公众的知识更新速度和能力都得以大大提升。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整合、开发和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服务。据统计,盐城市图书馆2014年全年接待读者1631578人次,外借图书1627471册次,通过开展参考咨询、决策参考、外文翻译等方式直接参与社会文化经济建设;并通过与基层单位合作设立分馆,流动图书车定点定期上门服务,举办科普演讲、书画艺术展览、地方历史名人讲座、海盐文化讲座等系列讲座,满足读者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知识支持。

4、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拓展中心

信息数据的全面爆发,公共图书馆仅靠传统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公民的文化诉求,面临如此艰难的境地,盐城市图书馆在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勇于探索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延伸服务,如环向合作、横向合作、纵向合作等模式。环向合作,以文化服务作为城市规划的核心,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造文化生态建筑群,增强文化服务的感染力、渗透力以及贡献力。如盐城市以聚龙湖为中心,从公用基础设施到共享文化资源,由浅入深的合作,周边汇聚: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盐阜大众报、淮剧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形成文化圈;横向合作,以“四色文化”发展为导向,利用图书馆海量馆藏资源,加强与新四军纪念馆的红色文化、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的白色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盐城湿地生态系统的绿色文化以及沿海五县(市)的蓝色文化合作;纵向合作,一方面以产业链为主线,直接与书商、出版商、数据库商等公共图书馆上游企业联系,以最少的经费为公民提供最符合需求的资源服务,最最恰当地符合18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采纳的杜威“三最原则”;另一方面以地级市公共图书馆学会为整个区域的图书馆学研究的中心地位,为县(市)级及乡镇、社区图书馆、文化站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鉴于当前我市图书馆专业人才的欠缺,应重点培养和引进综合型人才(其他学科双专业硕士)和图书馆学专业人才,提高图书馆馆员的自身素质,让他们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中最大程度地满足公民的资源服务需求。

三、结语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肩负着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生产与服务的重任。从公共图书馆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来看,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既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又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在当前大数据爆炸的时代,对于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应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为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吕梅;构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公民阅读权利[J];全国新书目;2007年10期;

[2]王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环境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3]李惠玲;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及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方标军;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江苏省文化厅;2013年;

3.浅谈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 篇三

[摘要]公共图书馆承载着传播知识、继承和收藏的职责,确立公共图书馆是完全公益性事业单位,其前提是由政府根据需求,通过加强图书馆的软、硬件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实现社会公共文化的均等化。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是时代进步的一个象征,也是我国迈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但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中,免费开放政策在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政策;公益性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0-0100-02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实质改善。随之,推进文化惠民的呼声日益高涨,让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成果,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又是维护、实现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具体体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免费开放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和文化馆,积极建立文化信息网,推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据统计,我国公共图书馆已进入全免费时代。在这股免费热潮中,标志着我国公共图书馆从过去的传统型服务理念,向现代型服务理念的改变。

一、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地位

文化是人类之根,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公共图书馆承载着传播知识、继承和收藏的职责,在这个精神家园里,政府一定要承担起这个任务,因为公共事业的图书馆既要服务于社会,又要考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还要关注公众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

关于图书馆的作用,或者说图书馆的社会职能,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一致认为主要有四种:首先,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图书馆的产生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因为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者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其次,开展社会教育。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要求工人有较多的知识和劳动技能,图书馆从而真正走入平民百姓当中,担负起了对工人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任务。现代社会,图书馆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担负了更多的教育职能。其三,传递科学情报。传递科学情报是现代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图书馆丰富、系统、全面的图书信息资料,成为图书馆从事科学情报传递工作的物质条件。在信息社会里,图书馆的科学情报功能将得到加强。其四,开发智力资源。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资料是人类长期积累的一种智力资源,图书馆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处理,是对这种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图书馆将这些图书资料提供利用,是开发图书馆用户的脑力资源。换言之,图书馆承担有人才培养的职能。另外,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教育机构,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还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第五种功能――提供文化娱乐。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满足了社会对文化娱乐的需要,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精神文明建设当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在1949年、1972年和1994年以20多种语言发表了《公共图书馆宣言》,由政府制定法规,确立公共图书馆是完全公益性事业单位,其前提是由政府根据需求,通过加强图书馆的软、硬件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完全解决公共图书馆的经费和人员问题,免除图书馆的后顾之忧。

二、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的腾飞,使人民摆脱了贫穷落后,如果想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必须尊重知识,依靠科技。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构造公共文化体系很有必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任务,首先是构建起新时代的民族和文化精神,要采取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纲要》里明确表示,免费让公共图书馆还原回到公益本来面,给广大人民以“文化低保”,实施公益性的服务是势所趋,也大这是读者的希望,更是政府政策进步的具体体现。

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行市场经济,图书馆也曾一度出现“以文养文”的局面,开展有偿服务活动,各地公共图书馆纷纷出现创收活动,如借阅费、图书证工本费、年检验证费、文献复印费、文献检索、光碟刻录费、讲座门票费、古典古籍特别借阅费等一系列名目繁多费用。当然,给举步维艰、政府投入不足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带来了一些福利外,但受到最大伤害的是政府形象,即纳税人已交了费,现在又要重新交钱,扭曲了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的性质。同时,对一些弱势群体,尤其是下岗、低收入和残疾人等群体,无法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务。国家设立的公共图书馆,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它降低门槛,让所有人能够平等、无障碍地享受公共文化。

其次,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文明程度,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人类向前发展,实现知识民主化和全社会知识共享是图书馆的任务。图书馆建设是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部分,我国实行先进文化建设,包括图书馆本身软、硬件的建设和发展。第一,公共图书馆是一种文化福利,其作用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它负责向社会提供学习科学技术的方便,加强知识的传播,提高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促使人类进步。第二,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平台,只有在体现社会公开、公平的具体实践,只有在没有任何门槛的情况是下,使群众免费获取政府信息,及时掌握和得到政府服务资信,达到社会平等、民主,才能构造真正的和谐社会。第三,公共图书馆消除门槛全免费。近年来,我国发达地区已实行公共图书馆全免费服务,它们有政府强大的财政力量支撑,当然是轻易如举。但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环境还是“吃财政饭”,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如我市虽属欠发达地区,但由于政府重视,近年来投资近2000多万建起新的公共图书馆,仅收50元按金,其他费用,如年检、工本等一切费用全免,对于一些弱势群体,残疾、低保则连按金也不收,真正回归到公共图书馆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人的文化权利和知识权利。

其三,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是时势所趋,也政府任务和民众要求。免费享用公共文化资源,其内涵是一种知识权利和文化权利,在世界上把这种权利归回到基本人权,是一个民主政府的一项责任。由于受客观条件制约,图书馆面临“创收”的“以文养文”误区。近年来,在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国,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日益提高,各地政府对公共文化加大投入,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率先实施免费服务,现在欠发达地区已逐渐加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公共文也迈进免费时代,公共图书馆事业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拔款,即依靠纳税人支持运行,就必须提供相应的普及知识和传播知识免费服务,实际上是市民因其已通过纳税,政府实际购买了服务,即是免费公共图书为市民服务。

我国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是大势所趋,从经济意义上来说,国家兴办的一切公共设施,都是用纳税人的钱兴建,这些公共设施和服务,理应为每个公民提供基本和无偿的公共服务,这就是图书馆的公共性、无偿性法理与制度的依据。

三、免费服务带来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是时代进步的象征,也是中国迈向现代的一个缩影,但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中,在管理上难免会出现和产生一些问题,必须灵活把握,尽快予以解决。

首先,把握好免费不能无极限。免费只是提供给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并不是无限地获取任何资信和技术,甚至获取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同时也不能认为公共图书是国家资源,就任意占有或肆意毁坏,避免对公共资源的滥用,使别人失去了享受基本文化的权利,公共图书馆要把握一个原则是尽量使公益性服务达到均等化,对社会一些弱势群体实施倾斜政策,使他们更好地享受社会资源。

其次,处理好免费与收费之间的矛盾。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是纯公益性,如借阅、阅览室开放、一些基本学术知识讲座等,它应是全免费的。但如一些复印,就有一定成本核算,纸张、机器折旧、人工等这些成本需少,但也是公共资源,不应由个人占有公共图书馆不可能完全承担起在公共图书馆不应支出所需费用。

最后,实行免费服务必然会加大图书、文献的流量,在产生良好社会效益的时候,也会带来一定问题。其一是读者增加,流通量肯定增加工作量,管理人员不够,特别是一线窗口及公世区域管理的服务范畴扩大,工作强度增加,管理难道增大,容易造成服务不到位,在增加人手的前提下,要求管理者科学合理分配人力资源,以免好事办成坏事。其二是运营成本增加,图书馆的经费来自于财政支付,政府作为公共图书馆财务的支撑者,在费用免除的情况下,增加投放资源,作为公共图书馆,加大经费投入,对于发达地区也许不是问题,但欠发达地区,只是吃饭财政就显得捉襟见肘。

4.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篇四

(2)积极配合本地区编史修志工作。图书馆可以利用馆藏地方文献,为编史修志的单位和个人提供服务;也可以和编史修志的单位合作,共同编辑出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如珠海市图书馆与《信息时报》记者合作编写出版工具书《珠海市生活办事指南》,为群众提供日常办事指引。

(3)向读者提供地方文献信息咨询。图书馆不但要努力为前来查阅地方文献的读者提供方便,还应积极主动向读者提供各种地方文献信息,解答读者咨询,尽力满足读者对地方文献的需求。

(4)整理、开发地方文献。通过整理馆藏地方文献,将有价值的地方文献和信息开发出来,供读者利用。

(5)依据馆藏优势进行开发利用。根据图书馆的馆藏优势编制专题书目、索引,建立专题书库、阅览室,供读者查找利用。如山西省淄博市图书馆根据本地历史,在全面收集、整理地方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齐文化、聊斋学的书库和阅览室,为繁荣文化、振兴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6)配合地方经济建设。地方文献反映了当地历史与现实状况,对领导的规划、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如山东枣庄市齐村区北庆乡过去出产一种会咬人的怪树,被视为“不祥之物”,砍伐殆尽。1981年当地政府从地方文献中查出这是当地古来就有的一种优质漆树,经精心培育,现已发展到20多万株,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重要财源。

(7)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进入图书馆。图书馆可将地方文献整理加工成专题数据库,对独家收藏的珍贵地方文献也可开发全文数据库;已联网的图书馆还可上网,让社会了解、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1986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子系统”,该数据库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5.公共图书馆动态能力的初探论文 篇五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必将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 ] ,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与发展同样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然而,直接将以人为本运用于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中,特别是运用于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中是薄弱,在现行的所有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中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是适合于用户使用的,也就是说,迄今为止,尚没有得到相关专家、研究者的足够重视。以往的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仅仅是各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对公共图书馆进行管理的一种手段,在实施公共 图书馆评估工作中忽略了“谁才是真正评估工作的参与者”这一重要主体,也就是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在构建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时,按照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涵义,首先必须明确评估主体,由谁评估,为谁评估等一系列问题;其次要改善公共图书馆对待评估的认识和观念,转变对评估根深蒂固的错误理解;最终做到以评估为契机,准确把握用户在公共图书馆评估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在设置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内容时,以用户的利益为出发点,考虑用户需求,行使用户权利,强调用户对公共图书馆评估过程的参与权及评估结果的决定权。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国外图书馆管理学的引进,我国于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了图书馆评估的实践。[2 ] 到20 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90 年代以来,由文化部组织领导,先后开展了三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全国 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3 ] ,为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分析不难发现现行的图书馆评估标准最主要的优点是重视资源建设及基础业务设置。这两项在现有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中所占评估分值较高,而且在具体评估工作中,需要掌握馆舍建设等基本情况。当然,图书馆资源储备和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图书馆实现功能、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条件,也是图书馆整体绩效评估体系的投入部分。[4 ] 在第三次评估工作指标中,对现代化技术装备、数据库建设、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等

(② 上文所提到的关于资源建设和基础业务设置两个指标项目。

②即使使用这些指标,用户也无法给出准确的度量。)

方面也有更加深入、具体的要求[5] ,这些都证明了公共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在发展中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完善。而现行的评估标准最大不足是:个别项目设置不合理,有些重要指标被忽视。以往的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多是由各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并没有考虑到用户才是应该参与评估的最合理主体,当然在制定评估指标时所设置的项目也就不尽合理。比如,有些一级指标得到重视固然是好① ,但由于考虑参与评估的主体不同,这些评估项目的设置很少考虑到用户的利用 情况。另外,业务研究、辅导、协作协调和管理这两项虽然在指标体系中所占分值并不很大,但与用户的实际关系也是甚微,而且在评估中有些项目用户是无法给出答案的。笔者认为在公共图书馆评估中用户服务应该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但是在《第三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中,用户(读者)服务方面只有265 分,不足整个评估指标体系总分值的1/ 3。显然,以用户为主体这一评估理念在现行的评估指标中还没有着重体现出来。总之,我国现行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藏轻用、重建设轻服务,所以,突破现有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是构建面向用户评估的指标体系的最大难点,同时也是本文的预期创新之所在。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构建能否真实地反映现实公共图书馆存在的价值,直接渗透于公共图书馆在目前及未来发展中对社会的贡献,以及为人民利用与服务于人民的动态变化之中。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是否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直接关系到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以及图书馆真实的利用情况。[ 6 ] 因此,需要首先明确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以保证整个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的科学性、权威性 和有效性。在建设和谐社会中,为了使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工作达到应有的目的,必须从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到组 织实施的全过程中,始终遵循以下原则。2.1 坚持以人为本

在构建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时,要严格遵循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内涵要求。用户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又是公共图书馆价值的体现者,用户的满意度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能力和水平。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社会组织,其本身存在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其目的就是在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社会职能。图书馆的若干社会职能中“, 社会文献信息流整序、传递文献信息”应该最能体现图书馆工作的价值,所以在图书馆评估工作中应把“图 书馆满足用户文献信息需求的能力”作为衡量图书馆工作优劣的主要标尺。[7] 而在文献信息传递过程中,用户是最重要的参与者,以用户为核心的服务则是最重要的环节,坚持以人为本,应该从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文献利用率等方面着手。2.2 注重相对结果评估

在以往的评估中,评估指标体系结构单一,而且评估的结果大都是一些绝对的数字,虽然这些数字对图书馆的建设情况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不能充分体现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因此,在面向用户使用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中,不再使用那些以绝对数值来反映的评估指标,如建筑面积、阅览座位的数量等② ,而是根据用户感知从统计学角度得出评估的相对结果,作为评定优劣的主要依据。假设: A 市图书馆共有1000 个读者阅读座位,B 市图书馆有1200 个读者阅读座位,但A 市有80 %的用户对座位和阅读的便利性感到非常满意,B 市有65 %的用户对此感到非常满意。那么,如果像传统评估一样注重绝对结果的评估,则B 市的评估成绩较高;而如果注重相对结果评估,则A市的评估成绩较高。2.3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构建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时,不仅注重结果评估这样也要注重过程评估。尽量采用具有前瞻性的评估指标,用可持续发展的标准评价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从而引导其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假设:A 市在第一次评估中有80 %的用户对座位和阅读的便利性感到非常满意,而在第二次评估中只有75 %的用户对此感到非常满意, 这个百分数的下降说明A 市的读者阅览座位数可能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实际需求或出现其他问题;B 市在第一次评估中有65 %的用户对此感到非常满意,在第二次评估中有80 %的用户对此感到非常满意,B 市进步很明显,虽然在两次评估中A、B 两市图书馆阅读座位数都没有改变,但评估结果却出现很大的不同。③所以,注重过程评估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图书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进步。2.4 重视可操作性

用户参与评估,对评估的实际操作及评估结果的统计都有一定的挑战难度,而且结果大都无法直接量化。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一些定性指标来反映,如“用户满意度”等,以确保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设计定性指标关键是通过相应的途径和形式给其确定分值,通过一定的方法把定性指标量化。一个难以测量或者没有找到科学的测度方法的定性指标,在评估体系中是没有意义的。[8 ] 只有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才是完美的评估方式。面向用户使用的评估指标更要格外重视其可操作性,无论是通过定性还是定量的方式必须保证用户可以使用,得到评估结果。若无法找到合适的方法对所设置的指标进行量化,那么必须果断舍弃该指标确保用户的实际操作权,用户不能测定的指标 再好也不能采用。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 3.1 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现有公共图书馆的评估标准主要由办馆条件、基础业务建设、用户服务工作、管理、表彰奖励等部分构成。而面向用户使用的公共图书馆 评估指标体系则主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公共图书馆的设置及影响力、信息资源建设、环境及硬件设施建设、服务工作。其中,服务工作是评估指标中的核心部分,信息资源建设和环境、硬件设施建设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物质保障,而公共图书馆的设置及影响力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基础。因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是维系图书馆与用户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纽带,在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中要做到以人为本, 服务工作必将成为整个评估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以上四部分共同构成了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的主体框架。3.2 指标项目设置

在深入理解和领会公共图书馆服务本质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第三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以及2006 年4 月英国文化部公布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依据上述原则,本文提出一个由4 个一级指标、12 个二级指标组成的面向用户评估 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理论假设)。一级指标包括公共图书馆的设置与影响力;信息资源建设;环境、硬件设施建设;服务工作四个方 面,一级指标展开共包含12 项二级指标。指标要素构成见下表。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框架表指标目标 3.3 指标内涵说明

是否熟悉公共图书馆的具体位置U11用户是否熟悉公共图书馆的具体位置,是否可以方便、迅速地到达。有些用户并不一定能准确说出公共图书馆的具体位置,但可以准确地到达,同时可以估算到达时间及方便程度。这样就可以按用户到达图书馆的时间及方便程度划分不同的等级,以供用户选择,最后通过用户给分情况来评估该公共图书馆所设位置是否合理。是否熟悉公共图书馆的建馆规模U12用户是否熟悉公共图书馆的具体建馆规模,更主要的是在用户看来这样现有的规模是否能够满足需求。以往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中,在馆舍建筑面积中要求提供相关的建筑图纸及房产证明,无法提供建筑图纸的老建筑,须提供上一次评估时对此项的结论,还有其他具体规定;在阅览座席这一项评估中要求具体指出阅览室内供用户使用的座席个数,含多媒体视听室座席,不含公众活动场所供用户休息、等候的座椅。像这样的评估虽然具体,要求严格,但给评估带来了大量的工作和些许不必要的麻烦。事实上,如果从用户评估这个角度出发,用户并不需要了解或知道图书馆的具体建馆规模(包括馆藏面积、阅览室面积及数量等),只需要给出判断,公共图书馆现有的馆舍建设条件是否能满足用户需求即可。比如,在用户到达图书馆时,是否会由于座席个数不够而等待,通过 设置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反映用户真实的到馆情况,而且还可以避免有些馆为了达到评估标准而盲目扩建,把图书馆有限的资金用于不必 要的馆舍建设上,这样不仅没有实现评估的价值,反而会使一些小型图书馆的发展陷入更大 的困境之中。是否熟悉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时间U13用户是否熟悉公共图书馆的具体开放时间,平均一年到馆时间大概是多少。以往的评 估在每周开馆时间这一项中,要求提供开馆时间的说明材料和执行情况的汇报,在备注中指出凡周六或周日闭馆的不得分,当然这些都是 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但转变一下考虑的角度,从用户的利益出发,用户只关心自己去图书馆的时候图书馆是否开放,那么,图书馆只需做 到让用户了解具体的开馆时间,由于客观原因需要闭馆须提前通知。当然由于是公共图书馆,周六、周日到馆人数可能会因双休日而增 多,周末不应该闭馆。同时还可以根据用户每年到馆时间的平均数来评估公共图书馆在这一项上的得分情况。是否熟悉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项目U14用户是否熟悉公共图书馆具体的服务项目,其中是否有自己所需的,如果有,用户是否熟知哪项服务项目是自己所需。在以往的评估指标中并未设置这一项,而是将其分散在用户服务工作中。在此,图书馆的服务项目是指图书馆具体提供哪些服务,这些服务用户是否熟 知,用户去图书馆的原因在于对图书馆有所需,图书馆真正的价值在于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提供用户解决问题的办法或途径。现实文献资源建设是否能够满足信息需求U21现实文献资源建设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现实文献资源建设包括:文献总藏量(万册、件)、图书年入藏数量(种)、报刊年入藏数量(种)、地方出版物、特色藏书等,对于这些内容用户并不关心具体的数字,而只关心这些资源是否能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这一项在满足用户信息需求方面又包括开架书刊是否能满足用户的阅读需求,总藏书量是否能满足用户 的外借需求等方面。虚拟馆藏建设是否能够满足信息需求U22 虚拟馆藏建设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虚拟馆藏建设包括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情况,如数据库建设情况、馆藏书目数字 化、地方文献数据库、电子文献年入藏数量、视听文献年入藏数量以及图书馆网站建设等,同样对于这些资源的具体建设情况用户并不熟知,甚至也并不关心,从用户利益出发,单纯考虑这些资源建设是否能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即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否能够满足信息需 求U23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否能够满足用户信息需求,这一项的设置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突出时代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在图书馆的应用,弥补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服务方面的不足。那么在以人为本的理论指导下,该项应该关注的是:用户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享受程度有多大,用户能够共享的资源有多少,用户是否熟悉联机书目查询以及对其利用的情况如何,用户能否通过远程自主获取主要资源等内容。④公共图书馆环境建设是否能满足心理需求U31公共图书馆环境建设是否能满足用户心理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公共图书馆向用户提供的阅读、学习环境是否整洁、美观、安静;周围的绿化环境是否使用户感觉舒畅、心情愉悦,有利于用户阅读、学习;环境建设中是否有专门考虑到弱势群体的需求等,这些都将设入到用户评估的项目之中,由用户对每一项进行打分评估。公共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是否能满足心理需求U32公共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是否能满足用户心理需求,包括阅览室、多媒体视听室供用户使用的座席,供用户休息、等候的座椅等是否舒适,有利于身体健康;文献摆放的书架、供读书 使用的桌椅等摆放是否方便用户使用;摆放是否合理、美观、人性化;阅读学习的设施是否完好、设施维护是否良好;标识牌是否规范、标 准等。⑤是否满意服务的方式U41用户是否满意服务的方式,用户否参与过图书馆提供的主题宣传、培训讲座服务等且是否满意;用户是否了解图书馆每年开展主动服务的项目(包括传真、E2mail、虚拟参考咨询、信息推送等),是否享用过且是否满意等,从用户的参与及满意度的情况来评估公共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方式是最有说服力的。是否满意服务的范围U42用户是否满意服务的范围,服务范围包括服务的学科、年龄、语言、民族、地域等覆盖范围,这些在以往的评估中,很难有所体现,但让用户评估却能做得很好,因为在公共图书馆所服务的用户是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背景、不同语言、来自五湖四海的,那么让用户成为评估主体,通过用户的满意度测评,这些将很容易得出评估结果,并对整个图书馆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是否满意服务的态度U43用户是否满意服务的态度,包括工作人员提供服务时说话的语气是否让用户感觉和蔼可亲;工作人员是否能及时准确地明白用户所表达的需求;工作人员能否及时地帮助用户完成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公共图书馆中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直接关系着用户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上述是对二级指标进行的说明,要建立一个结构严密,内容详细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仍需将二级指标继续细化为三级指标,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将复杂抽象的问题量化后才可进行评估,所以还需将三级指标直接转化为问卷上的题目,进行问卷调查并将相关数据分析处理才可。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

构建的基本程序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架构的完成只是整个构建过程中的第一步,还要遵循以下基本程序: 4.1 评估指标体系的德尔菲法预测

德尔菲法(Delp hi)是一种预测、评价、规划、决策的方法。它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是最为常用的专家咨询方法之一。作为一种主观、定性的方法,不仅可以用于预测领域,而且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具体指标的确定过程。[9 ]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之后,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方法,主要目的是征求专家对初步拟定的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的意见和建议。选定的专家要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应当由以下四类人员构成:分别是开展评估工作的管理者、图书馆管理工作实践者、图书馆学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和用户代表。虽然用户不是图书馆管理的专家,但在评估活动中,用户是最具有发言权的,为确保用户成为评估的最终实施者与裁判者,以及用户对指标体系的合理使用,选取用户为专家代表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些特殊人群中开展德尔菲法预测,将预测结果按不同的职称、学历等进行分类统计,以判断指标体系中的项目是否合理及完善,做最终确定。4.2 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权重是指根据各级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而赋予的一定数值。[9 ] 本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权重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方法测定。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2ty 于1973 年提出来的,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它是一种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应用这种方法,决策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10 ] 4.3 评估指标体系的用户调查测试检验

上述指标体系,只是一个理论假设,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让用户参与公共图书馆评估才是开展评估工作最具价值的地方。在充分考虑用户的利益及需求时,通过对用户进行调查,将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成测试问卷,开展公共图书馆评估的测试,通过指标体系在测试中的应用,收集反馈信息,检验评估指标体系的可行性以及科学性,并根据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指标体系做出修改和调整。4.4 指标体系的应用

实践是指标体系构建的最终环节和最终目的。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虽然无论从构建原则、构建方法、构建过程来看都是符合逻辑的,但这些毕竟还只是理论上的假设,还需要到评估实践中及时去寻找问题、发现不足,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使其更科学、更具可行性。5 结语

6.公共图书馆动态能力的初探论文 篇六

摘要:本文着重对城市道路动态景观的设计及其与行车安全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从城市道路中央绿带,侧分隔绿带、红线绿带等绿地空间中,在设计与实践方面作了具体分析。

关健词:城市道路、动态景观、主景植物..1.城市道路动态园林景观特点

1.1城市道路景观不同于公园小景观,后者多为一种驻足观赏的静态景观;道路景观的观赏主体主要是处于运动的汽车(人)、路上的行人,它是以园林植物为载体,通过植物在绿化带内的有序列的动态韵律设计配置,形成整条道路线型的相对动态景观带,给人以动态视觉美感,此为城市道路动态园林景观特点。也就是说,公园小区的静态景观不适宜设计到道路景观中来。值得一提的是,相类似的动态视觉设计也应用于地铁的动态广告中。

1.2设计原则:

城市道路动态景观也是道路景观,符合以下设计原则:

①以人为本,安全导向:绿化设计通过园林植物的配置,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正确导向,有效减弱汽车眩光,降低司机的驾驶疲劳度等,创建舒适宜人的行车与人行的道路环境,体现人文关怀。

②动态美学:动态景观是视觉运动变化中的景观,其决定因素就是视觉变化的速度,因为速度决定动态景观变化的尺度。

③适地适树:植物选择应因地制宜,多利用本土树种进行园林绿化。以本地树种为主,同时兼顾引种适应性、观赏性强的树种,合理搭配,并考虑城市土壤条件、养护水平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绿地植物,形成稳定优美的景观。

2.对道路园林认识及设计上的误区

① “要生态不要美感”,这其实只强调了功能性,而忽略了园林的艺术性。只要生态就好,忽略了道路内在的视觉美学要求。尤其是现在的快速路园林建设,只要求多种树,园林美学要求不高。

②对“自然生态”的理解有误解,植物配置设计粗糙,施工出来的效果凌乱无序,并将期当成所谓“自然”,其实是毫无观赏与动态美感,降低了园林艺术水平。

③动静态景观错位,将公园小区的静态美用于道路上,做得过于繁杂。不但可能影响交通安全,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景观效果。就如前言所举的一个“陀螺”例子。

④植物生长有其本身的自然规律,城市道路绿化片面追求初期效果而种得过 1

密无视了植物未来自然生长的空间,或者对灌木加以修剪追求所谓人工美。

3.城市道路动态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3.1景观定位:

城市道路园林景观定位应根据其市政功能作用不同,分为主干道与一般道路,其中主干道中又根据设计时速不同分为城市景观路、城市快速路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对以上道道路尤其是园林景观路及主干路的绿化进行整体的景观特色规划。

一般道路:道路在城市中处于次干道的地位,设计时速不高,除非特殊要求,观景要求一般不高,因此园林设计应满足安全与生态的要求。

4、动态园林景观与植物配置关系

景观分段从宏观上体现了一条道路的动态园林景观变化,而每一景观段的植物配置则从微观上构成了城市道路动态视觉变化的基础。

道路动态景观强调的是立面变化的感觉,即植物疏密感、高低错落感,这比漂亮的平面图案更有强烈视觉美感。其设计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等美学原则,植物配置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思想;

城市道路绿化带中与动态景观变化紧密关联的主要为中间绿化带、主辅分隔绿带、红线绿化带。每种绿化带根据视点所处位置不同其配置设计手法(韵律控制)也有所不同。

4.1中间绿化带动态景观

中间绿化带位于道路中央,与超车道相邻,它在所有绿带中具有重要地位。首先起到防弦光的生态功能,因为在中间分车绿带上可合理配置灌木、绿篱等枝叶茂密的常绿植物能有效地阻挡对面车辆夜间行车的远光,改善行车视野环境;此外中央绿带还是体现一条道路景观特点的重要空间。

中间绿化带以双向运动的汽车为观赏视点,因此中间绿带应有两个观赏面。中间绿带主要由一个个主景植物串连而成,主景植物一般由大灌木、乔灌组团构成,每主景之间的差异通过配置形式(遵循美学原则)、植物种类来体现。这就要求设计者须熟悉每种植物的形态、特性及其相搭配后的生长状态等,才能把握好施工后的园林效果。

紧挨着超车道的中间绿植物主景变化尺度与交通安全(如超车)有密切关系。当道路定位为景观大道,设计时速一般低于60 km/h(16m/s),中间绿带主景植物变化可丰富些,每主景植物种类不低于3种。据研究,收费站前画的密密的白色减车带可使司机有效减速,丰富变化的主景也有同样作用。景观大道一个150米标准段里设计3-4组不同的植物主景,每主景延伸长度40-50米。其中主景长度,是由时速与视觉印象停留时间两个因素决定,低速运动中的人视觉在一个主景停留最多3-5秒就有印象了。当中间绿带更宽时达到8-10以上时,主景长度及

其间距相应加长。

4.2红线绿化带动态景观

红线绿化带位于道路外侧,与外部环境接壤,靠内紧挨着人行道,因此与人行道以人或自行车为观赏视点。行人与自行车移动速度一般有6-10 km/h每小时,大约每秒1.6-3m,相对于汽车慢很多。

当红线绿带大于4米时,同侧绿带相似,乔、灌、地被植物以自然的配置形式混交;当大于10米时,植物配置结构可分解为背景林、前景林,背景林主要由常绿乔木构成,前景林主要由可开花观乔木或灌木构成,背景林强调混交林,突出生态效益,前景林的植物景观则随人行视觉变化的,100米标准段可有3-4个配置变化,以丰富行人视觉感受。

5、当前城市道路园林设计趋势

5.1设计强调以自然配置的形式为基调,突出城市生态与景观效益。

在城市道路绿化带宽度可充许的条件下,将不同树姿、不同叶色、不同花期、不同花色园林植物以自然配置形式有机组合,并运用动态园林景观方法,形成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草花、草坪相结合的混交复层植物空间结构,植物林冠线此起彼伏、高低错落、疏密相间,突出城市的生态与景观效益。

5.2园林植物选择兼顾多样性,以自然粗放生长及养护的植物为主要选材。为保证城市道路自然景观效果,植物的选择设计是贯彻这一点的重要前提。园林植物中,多数乔木远期养护都比较简单,但是作为中低层小乔或大灌木,应扬长避短利用其自然形态来设计,做到少修剪少造型,既可发扬其茂盛的生长效果,又可降低远期的养护成本打造节约型社会。因此遵循园林植物的自然形态,加上低养护可有效保证远期园林稳定优美的景观。如武汉市江城大道及G318武汉沌口段植物设计几乎未采用造型灌木。

参考文献:①《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2007

②《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HB-CJJ75-97

7.公共图书馆动态能力的初探论文 篇七

1 “互联网+”时代对读者的影响

1.1 改变了传统的阅读媒介、对象及内容

在过去主要以纸张作为传统阅读媒介,其在阅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阅读的内容通常是以纸质书籍为主要载体,然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以纸张作为媒介的单一形式。随着各种各样社交平台及移动设备的出现开拓出了更加多样化的媒介形式,借助于各种设备及网络软件的现代阅读正在快速发展。在阅读对象方面,传统的阅读对象主要以文字为主,同时掺杂部分图片。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新阅读对象的占有率如:视频、声音、图片等形式都在不断上升。在阅读内容方面,传统的阅读内容主要以作者的创作及观点内容为主。互联网使人们的阅读内容发生了改变,阅读者自身也变成了大众阅读的内容,如:在网络中的个人资料通常都是公开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在网络中浏览到个人信息,读者们都被卷入到了相互阅读的形式中。每一位读者都是阅读内容,使得阅读者与作者两者间的隔膜渐渐淡化。

1.2 改变的读者的阅读路径及方式

8.公共图书馆文化自信 篇八

十九大胜利召开已过去整整两个月,在这两个月中,通过局党组及馆支部组织的集中学习、讨论以及在夏都app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十九大精神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此次,通过高标准的集中培训,尤其是听了**部长对十九大精神以及文化自信部分的解读后,使我对十九大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如何把文化自信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有了明确的方向。下面我就结合图书馆工作实际,谈些体会:

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由此可见,国家对文化的重视已经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十九大结束后,出台的第一部文化方面的法律就是《公共图书馆法》,这也是继去年出台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之后又一部重要的文化方面的法律,彰显了公共图书馆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图书馆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强大法律支撑和精神动力。作为图书馆人要以公共图书馆法为指引,认真学法、懂法、用法,推进图书馆事业向前发展。《公共图书馆法》坚持了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特征,要求公共图书馆通过以文献信息收集、整理、保存并向公众提供利用为核心的服务,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履行社会教育职能,强化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怀。把各级政府设立、保障、监管公共图书馆的责任上升为法律责任,明确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科技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中的作用。这些法规条例,为我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推进特殊群体阅读服务工作、创新延伸服务模式、深化数字图书馆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增强了文化自信。

9.公共图书馆动态能力的初探论文 篇九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RFID;公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

摘要:文章介绍了RFID技术及该技术的优越性,并以广州图书馆为例,分析了RFID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8-0017-02

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为了更好地应对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旨在解放生产力,淘汰一些僵化、失去活力和落后的产能,注重创新,从生产端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注重于供给侧结构变革和高效优质体系的建立。在这一时期,科技创新成为当代经济环境下实现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手段,一些与之相关的公益服务类行业也要随之进行转变,这也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理论链条,即要想实现供给侧改革,就要提高科技水平,加强研发力度,注重创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必须不断提高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加强知识文化的学习,必须完善公共图书馆等知识服务机构的建设,使读者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与此同时,公共图书馆也要顺应供给侧改革的趋势进行内部调整,与时俱进。RFID技术介绍

RFID技术是在科技创新时期产生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节约原有的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加快相关工作的优质高效运行,与信息化时代背景相符。简单地说,RFID属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自动化程度较高,可以在非接触状态下进行识别,在工作时通过射频信号完成对目标对象的准确识别,并获取相应的数据为后续的处理提供依据,这一过程可以在一些恶劣的环境中完成,并且不需要人工参与[1]。所以,该技术应用广泛,发展较快。在实际使用过程中,RFID技术的精准程度较高,操作流程简单,信息识别较快,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服务范围相对较广。因此,RFID技术在当今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应用较多,为相关工作的优质高效运行提供了保障。RFID技术于2003年被国际图联纳入图书馆信息技术服务体系中,效果显著,已经成为国内外一些大型图书馆的核心技术。供给侧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使用RFID技术的优越性分析

3.1 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供给侧改革要求从产品的源头进行创新,简政放权,尽量实现自动化,与信息时代相融合。而RFID技术正是公共图书馆实现创新管理,有效利用信息化模式进行自动化服务的一种智能形式,它改变了传统服务模式所带来的烦琐环节,减少了人工服务的投入,提高了服务效率[2]。此外,RFID技术也是图书馆在新时期的一项创新服务产品,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而且使图书馆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3.2 自助式借还程序更加简单方便

我国图书馆基本上都是利用“条形码+磁条”的方式来管理图书,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员要找到条形码位置并进行扫描,与此同时还要进行消磁与充磁工作以保证词条的有效性,这些程序增加了工作量,影响了工作效率。采用RFID技术之后,原有的“条形码+磁条”已经被“电子标签”所替代,读者在进行图书借阅及归还时无须扫码,只要在无线电波的可控范围之内,机器就可以进行自动识别,取消了人工操作的过程,并且可以实现多本书同时操作,还书过程也是如此,因此提高了实际的工作效率。

3.3 提高了图书整架的质量,有利于保护图书

供给侧改革的“侧”即“一端”,提升供给一端的结构、服务或质量,从本质上讲就是注重实效性。大多数图书馆采用开架借阅的方式,这样就导致了一些图书的错架,给图书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图书馆通常都会定期整理书架,使图书准确入编,但是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而且依靠工作人员的眼观、脑想、手翻很难快速优质地完成任务。图书馆利用RFID技术可以大大简化整架工作流程,只需要使用阅读器进行逐架排查就可以完成工作任务,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准确率。此外,这种工作方式减少了对图书的翻查和触摸,有利于图书的保护。

3.4 有利于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创新

传统图书馆服务需要较多的人工操作环节,而且工作较为烦琐,且单调乏味,消耗体力较大,容易使图书管理人员产生消极情绪。而在利用RFID技术之后,因为工作量的减少,使图书管理员能够放松心情,避免了肢体劳累带来的逆反情绪,也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服务中,有利于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图书管理工作并不是一?N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一项具有高科技水平的工作,这样就会增强图书管理员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在无形中便实现了供给侧改革的目的[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广州图书馆RFID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4.1 广州图书馆简介

广州图书馆成立于1982年,新馆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珠江东路4号,交通便利,环境雅致,风景秀美,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地下二层,地上北楼十层,南楼八层。该馆馆藏文献790万册(件),阅览座位4,000个,公用计算机702台,有线网络节点4,000个,并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该馆2016年日均接待公众访问2.4万人次,外借文献2.5万册次。广州图书馆实现了藏、借、阅、咨一体化,全面应用RFID技术、文献自动分拣系统、自助服务设备,实现了高效精确的典藏管理与便捷服务。

4.2 广州图书馆使用RFID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4.2.1 经费投入与运营成本问题。RFID技术属于高科技手段,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需要大量购进相关设备,并且还要对其进行后期维护,资金压力较大。如:自助设备的购买、办理和更换读者证、加贴RFID标签、设置门禁系统、开发接口软件以及对后续的新书进行贴签并录入相应的信息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据统计,广州图书馆每年的标签成本和人工费用都在10万元以上。但是,RFID技术已经成为图书馆管理过程中的必要手段,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图书馆必须将其有效地应用到图书管理工作中。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如下:①广州图书馆处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从该馆的规模和发展历史来看,其具备使用RFID的能力,因此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经费支持。②对于该技术的使用可以分期进行,逐渐实现全面应用,这样可以减缓资金压力。③对于成本控制要加强管理,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此外,广州图书馆还可以加大该技术的宣传力度,获得社会的支持。

4.2.2 技术标准不统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RFID还没有形成全球统一的技术标准,不同厂商所使用的标签也各有不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的Ubiquitous ID Center、欧美的EPC Global以及国际标准组织的ISO/IEC 18000。技术标准不统一就会导致不同标准之间存在不兼容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如下:①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电子标签”相关标准的研发力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与国际相关标准要兼容。②图书馆要尽量使用同一厂商的标签,避免更换带来的损失。

4.2.3 标签面积太大,容易损坏。当前,图书馆虽然对使用的RFID电子标签的面积进行了精简,但是仍然保持在5cm×5cm范围之内,主要粘贴在图书的封三页位置,读者较容易发现,并且会经常触碰,这样就对图书的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建议如下:①加强对电子标签技术的改进,减小标签面积,使其能够放置在图书的隐秘位置,不易被人发现[4]。②图书馆要加强对读者的监控,防止一些读者对标签进行人为破坏,一旦发现要严肃处理。

4.2.4 服务产品供给的创新化。图书馆服务项目一般包含馆藏借阅、参考咨询、学科服务、读者培训、阅读推广等。图书馆应该在供给源头创新服务内容,例如:传统的阅读推广工作基本上都是在图书馆内展开的,而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阅读推广应该在供给端进行服务创新,图书馆可以与书店、咖啡厅、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合作,使读者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获取图书资源,提高阅读推广的效能。结语

图书馆是社会公益单位,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它能够为人们提供所需的知识资源。阅读环境的改善、服务功能的增加、服务质量的提高、服务形式的智能简捷可以使读者的数量增加,同时,也可以减少图书管理工作的困难,避免一些损毁图书的行为发生,使图书馆优质高效地服务于社会[5]。因此,图书馆要加强对RFID技术的研发力度,降低成本,增强实效性,同时深入研究供给侧改革的精髓,真正?⒐└?侧改革的理念落到实处,推动图书馆供给结构不断优化,从而实现高效供给。

参考文献:

10.公共图书馆动态能力的初探论文 篇十

摘要:高校图书馆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如何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提出适合发展的对策,如积极并展开高校图书馆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拓展服务领域,开发地方特色文献等,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

在我国,教书育人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责。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是把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作为社会的生产资料,开发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1]。

一、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如今,高校与杜会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高校图书馆可以为社会文化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多方位服务。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履行社会职能的体现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集聚中心和知识传播基地,应当履行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等的社会职能。高校图书馆通过培养公众的知识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并最终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二)实现高校图书馆本体的提升与发展

高校图书馆的存在和发展与政府的支持联系紧密,高校图书馆有责任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在高校图书馆完成学校工作的同时,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也是高校图书馆提升自己形象、提升社会认可度的需要和表现。

(三)宣传并继承优秀的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宣传的重点。高校图书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公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倡导社会阅读。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对大众文化起到积极地引导,发挥导向作用。

(四)丰富的资源为其拓展文化服务功能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无论从人力、技术还是信息,其他机构都是望尘莫及的。尤其是信息资源方面,高校图书馆经历岁月流长,很多图书馆积累了丰富的纸质文献资源,一些综合性的大学图书馆甚至涵盖了理科、工科、文科、农业、医学、艺术等各专业,学科种类齐全[2],为提升文化服务功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外在环境为高校图书馆提供发展空间

公众文化需求的增长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公众文化服务的推动力。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信息技术的进步提供了保障。政府、公众与高校图书馆之间互动式的社会关系为图书馆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在西方,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多样,包括一馆多用、开放式借阅、开展各种主题文化活动等。国家鼓励公众使用高校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这种做法也促进了高校图书馆各项服务项目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3]。在德国,大学图书馆在完成本校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还承担着市图书馆或州图书馆的社会服务任务。澳大利亚的大学图书馆在图书馆主页开辟专栏,向社会公众介绍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包括提供纸质图书借阅和一定范围的数据库资源。部分图书馆还对校外单位提供专业的情报服务[3]。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采用全部开架的服务方式,校外读者不必提供任何证件就可以与校内读者一样享有除外借图书以外的其他权利。日本、德国等许多大学图书馆也全方位向市民开放,与公共图书馆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完全打破了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壁垒[4]。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校外读者接待办法中只对社会读者提供临时阅览服务,不接待18岁以下少年儿童、校外自修者和游客[5]。北京大学图书馆校外读者须持本人二代身份证或本人有效证件(工作证或学生证)或单位介绍信,换取“北大图书馆临时阅览证”,按规定时间阅览和复印所需书刊资料[6]。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国外高校图书馆结合自身优势,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来的具体操作。这些实践经验肯定了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将服务从校内延伸至校外是可行的,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模式提出了发展方向。

(二)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启示

1开放的发展模式和广泛的合作国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程度水平比较高,读者不是局限在某一个特殊的群体,应强调平等,为公众提供平等获得知识的权利。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社区组织、各类教育培训机构、非盈利组织的跨领域合作频繁、互利共赢,共同建立起信息共享网络,充分的整合与利用社会各种信息资源[3]。2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在我国,高校图书馆一直以来都是为本校师生服务,只关注高校内部读者服务工作,对社会公众的服务意识不强。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的建立,高校开始扩展服务范围,提升社会化服务程度,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图书馆相比,服务的范围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高校图书馆都需要认真思考适合自身的发展途径[7]。3强调可持续发展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需要认真考虑如何长期有效地利用和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资源的更新日新月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数字信息的安全保存等是高校图书馆和信息服务平台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途径

(一)高校图书馆要有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使命感

转变观念、提升服务意识是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是社会资源的一部分,高校图书馆有义务为公众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图书馆人把为公众服务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树立为公众服务的理念,增强为公众服务的意识。

(二)与地方机构联盟,发挥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与当地公共图书馆联合,实现人才资源、设备资源、成果的`共享,互利共赢,建立资源共建和共享平台,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大环境下,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咨询服务,实现信息资源传递和联机编目等多种功能,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8]。

(三)建设特色数据库,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助力

地方特色反映一个地区发展的特点,浓缩了一个地区厚重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变迁。地方特色文献是地方特色的宝贵记忆和有效传承。很多高校图书馆都有自己的特色馆藏和数据库。当地图书馆拥有的地方性文献常常是和高校图书馆互为补充的,将两方面联合起来,共同开发,共建共享,建立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通过地方特色产业,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3]。

(四)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供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

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要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就要重新自我定位,不断整合自身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系统中的文献信息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高校图书馆联合公共图书共同举办多种形式的健康、心理讲座,针对公众的兴趣爱好不同,开展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为公众提供针对性强、有特色的书刊,同时不断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形成全民阅读好风气[9]。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高校图书馆应审时度势,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改变观念,深化服务模式和内容,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增强社会服务意识,使社会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列生,郭全中,肖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谢佩洪.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刘佳.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

[4]屈健民,李欣,郭维霄.高校图书馆参与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及策略[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80-82.

[5]校外读者接待办法[EB/OL].

[6]北京大学图书馆校外读者接待办法[EB/OL].

[7]王陆军.睁眼看世界——我们向国外图书馆学习什么[M].北京:海洋出版社,.

[8]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9]易忠,姚倩.高校图书馆服务理论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进入八年级的感悟下一篇:再塑生命的人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