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价值读后感

2024-07-07

教育的价值读后感(精选8篇)

1.教育的价值读后感 篇一

今日,我观看了一部教育片《主流价值观教育》,令我受益匪浅。片子分为八集,每一集都会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令我最难忘的是第四集,题目是:生命的价值。

这一集中讲述了革命时代的烈士将生命都奉献给了祖国,他们的生命早已不属于他们而属于祖国,血肉之躯也已祖国的命脉联系在一起。他们用生死谱写的“史书”永远留在人的心中,永远被后人歌颂。这是革命时代的人们对自己的生命的价值看法,在影片中,还充分加入了现代人们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种全新的价值。片中旧居除了几个典型的事例来突出中心。尤其是看了这样一个故事后,我更是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有个叫江玲的女孩,有着先天性的听力障碍,胆小怕事的她更是因此而不会说话,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更在爸妈的鼓励下,她明白了自己活着就有希望,还有活着的价值,渐渐的她能开口说话了,在爱的鼓舞下,他更要传递自己的爱,康复后,她也帮助那些与自己原来一样无助的孩子,在她的帮助下,有越来越陡的孩子都走出了逆境。

明白生命的价值,勿要虚度光阴。保尔柯察金曾说过:“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与全部精力都已经奉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我将时刻记住这句话,在生活中不屈不挠,不虚度年华,要时刻记住自己活在世上的理由,要让生命的价值长存在脑海中。

2.教育的价值读后感 篇二

据英国《每日电讯》2014年6月4日报道, 今天英国拥有不少技艺精湛的人才, 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工作, 他们对于英国的经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然而, 在未来几年, 很多这些技能型人才将会退休。到时, 英国将面临着技能型人才的短缺。

近几年来, 英国各部门教育政策关注的焦点仍是鼓励年轻人走学术道路, 不论个人的兴趣与天分如何, 很少为年轻人提供替代性的选择。甚至很多调查发现, 不少家长与教师也没有意识到可以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及相关的职业机会的重要性。这意味着, 通常很多年轻人通过既定的教育路线前进, 即使它根本不适合学生的需求。然而, 现在已经有很多机构包括各种学院、大学等都提供高质量的职业资格培训。选择职业教育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要离开大学。

来自公共政策研究机构 (the Institute of Public Policy Research, 简称IPPR) 的研究也越来越强调传统的三级教育方式已经不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对于具备技术知识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迅速。雇主需要他们的员工不仅仅具备学术背景, 在职培训的价值也同样需要肯定。由英国政府开展的一项长期研究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 高级学徒中20%的人在完成学徒生活之后的几年内仍继续接受高等教育。IPPR的报告也表明, 技能型人才招聘所面临的挑战即将来临。在健康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最高, 因为老龄化社会的来临, 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照顾。约一半的技能型农业工人将在未来10年内退休, 建筑技能型人才的大规模退休也将给建筑业造成很大挑战, 其中空缺职位中90%的岗位需要具备职业资格的人。所以, 英国加强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3.生命教育——教育的价值追求 篇三

【关键词】生命教育;价值追求;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

生命是上苍馈赠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而教育则是人类自身馈赠给生命的最珍贵的礼物。生命教育史充满关怀、激励、温暖和成就感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价值追求。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

我国台湾地区自1998年正式提出实施“生命教育”,并且将从国小到大学的各级学校教育都纳入生命教育的范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不少学校在生命教育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随着生命教育的发展,他们的目标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全人教育”的目标取向,希望学生通过教育,懂得珍惜生命,爱己、爱人、爱社会,也爱大自然,而且能够积极努力,追求生命的理想,并从中发展生命的智慧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展现生命意义与永恒的价值。

我国乃至整个华人世界的生命教育与西方国家的“Life Education”虽同名,但内涵及具体做法仍有差异。

一方面,西方国家注意从死亡与生命的关系入手,而我们却更直接地确认生命的宝贵;另一方面,西方国家更强调个体生命的独特价值,而我们强调生命的社会或集体关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主张人的生命的本质不是个体的物质生命,而是其社会生命、道德生命和精神生命。一个人生命的价值,正是在与其他生命的交往中,在对其他生命的成全中才更彰显其伟大与崇高。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以“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六个核心理念为统领;以生命常识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生命伦理教育、生命幸福教育、生命价值教育、死亡教育等专题教育为重点,内容涵盖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尊严、生命的权利、生命的责任、生命的情调、生命的阶段、生命的规划、生命的信仰、生命的质量、生命的归宿等核心主题。

三、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使得学生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1.民胞物与,共在共生——关涉一切“有生之命”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理念就是以“生命”为中心,讲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类与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而且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我们在教育领域谈生命教育,主要谈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完美的教育应该呵护师生的自然生命、完善师生的社会生命、涵养师生的精神生命。

生命教育应该将“大生命”观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传授给学生,积极培养学生对所有生命的敏感,以慈悲的心肠和大爱境界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

2.推崇向善,抑恶扬善——德育的超越与提升

道德是为了人们更好的生活,人不是为了道德而存在。但是,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处境:难以避免的形式外在化、乏味无力的说教、社会本位、成人中心。

生命教育以“人性向善”为基本的价值预设,以学生当下生活为出发点,它强调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它强调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在向善的氛围中,使人能够“抑恶扬善”。

唤醒、提升我们心中“固有的善端”是生命化德育的应有之义。我们应把真善美植入学生的心田,建构出丰富的精神世界。

3.学会生存,学会生活——为幸福人生奠基

当今的教育过分追求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和学业的成功,相对缺少对生活和生命的关注,缺乏对个体心灵的关注。导致学生只懂知识而不懂生活,即使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失去了生命的华美。

法国文豪雨果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生命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现实生活,在当下的各种可能性生活中去追寻幸福。

生命教育是指向幸福人生的,让校园充满人文关怀、积极向上的力量,让师生都能真切和丰盈地感到生命的意义和美好,从而更加热情地投入工作、学习与生活。

四、生命教育的实施

生命教育是人的生命奠基工程,不仅是人的生命质量不断提升的全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享受精彩生命的过程。实施生命教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呵护自然生命

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馈赠。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的正常发育和人体的健康分开。”生命教育首先要呵护人的自然生命。

自然生命即肉体生命,呵护自然生命首先要保障生命的健康。斯宾塞认为,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由之而来的愉快情绪是幸福的最好资本。生命教育要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必要的健康知识,掌握保持健康的技能,学会有意义的休闲方式,巩固积极的心态,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2.完善社会生命

人不仅仅是一个自由的存在,人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社会需要根据社会成员的天然能力与后天自我塑造的能力,使得每个成员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智慧,为集合生命体的延展与更新,提供最大的催化与促进作用。

社会生命亦即人际生命。生活角色、权利义务、社会关系,这是社会学意义的层次。社会生命背负着人生的诸多意义,承上启下、展现风采,位居生命的中间状态。

生命教育要教育师生:在家庭中为子女、为父母、为兄弟,孝顺、慈爱、善良;在工作中为同事、为属下、为领导,友爱、尽力、无愧于心;在社会中,服务于人,亦受人服务,友善、融洽。在人生路上追求智慧,快乐行走、完善生命。

3.涵养精神生命

精神生命亦即永恒生命:传感真谛、承系天地、永世长存,这是心理学和哲学层面的。精神生命如人的头颅,主宰着人生大义,为人生的最高层次,她最精彩、最灿烂。

生命教育启迪师生:为人一生一世不容易,来到这个世界的之所以是我,而不是另一个,纯属偶然,或曰必然中的偶然。所以,我们应当不停地奋斗和用心——或拼搏终生、自强不息,或平淡守拙、厚德载物,或科學发现、感悟真理,或刻苦修炼、身怀绝技,或鞠躬尽瘁,肩担道义……如是,一朝感动“上帝”,就有了永世长存的理由,“生命”获得了永生,也就会活在“三重生命”里——充分演绎了先哲老子所说的“死而不亡者寿”。

生命教育决不应是一时兴起的项目或热闹一时的活动,也决不应是学校中可有可无的点缀,它应该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长期努力的一项艰巨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承担生命教育的责任,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每一个生命的灿烂与幸福,这正是我们教师的崇高理想!

参考文献:

[1]肖川,王凌云.大学生生命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3]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4.《生命的价值》读后感 篇四

只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经历风雨磨练。但只要有信念,前途就会宽大、光明。一位智者曾说:“当上帝向你关上一扇门时,一定会向你新开一扇窗户。”可见,只要心存希望,就永远不会被厄运打垮。命运来阻拦你前进的道路,并不代表那是终点,只是在提醒你:你该转弯了。

《生命的价值》通过三个精短的小故事,告诉我人生三种不同的意义,它们分分秒秒为我敲响心中的警钟;时时刻刻荡涤着我思想的灵魂;日日夜夜感染、震撼着我的心灵。

一位大名鼎鼎的演说家,故意把一张20美元的钞票弄得又脏又皱,然后赠与依然想要的人。这小小的举动却蕴含着大道理:一张钞票,不管怎样摆弄,它依然值20美元本身的价值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变。人也是一样,不管是谁,既然存于世上,那么天生我材必有用,肯定就会有存在的价值。即使是受到侮辱,自己本身的价值却不会就此受到贬低。有的时候,可以把那张20美元看作是唯一的机会,牢牢抓住,人生可能就会发生转折,从而创造非凡的成就。而选择放弃的人则有可能遗憾终生。

孤儿院曾有一个非常悲观的小男孩,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于是,院长让他分别去菜市场、黄金市场和钻石市场卖一堆普通的石头,只是无论别人出多高的价都不可以真的卖出去。起初,人们因为好奇而购买石头,可是男孩就是不卖。于是,石头的身价是上涨的飞快,在钻石市场石头竟比宝石还要贵出百倍,最后,石头竟然被传为稀世珍宝。院长语重心长的告诉男孩:“在不同的环境下,只有珍惜自己,才会显现出自己的价值。”是啊,几块普通的石头,因为男孩的惜售,提高了身价。只有我们珍惜自己,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有一位舞蹈女青年,风华正茂,在舞坛显示出过人的天赋。可是,她患上了绝症,不久便会死去。她坚持要自己演出。舞台上,她甜甜地笑着,曼妙的舞姿像盛开的鲜花一样美丽动人,丝毫不让人觉得她是绝症病人。在台下,这朵美丽的鲜花却永远凋零了。一个平凡的女孩,她把自己最后的生命奉献给了她所爱的舞蹈,把她最美的姿态留给了世界,没有任何遗憾。

5.生命的价值读后感 篇五

一个人来到人世间,在生活的路途中,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与坎坷,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有的人能够从容面对,在逆境中奋进;而有的人却因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其实我自己在遇到困难或是烦心的事情的时候,在很多的时候都有点颓丧,不能够直面困境,总有悲天悯人的感觉。今天读了一篇文章――《生命的价值》后,感触很深。文章主要讲了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与一张20美元的钞票的故事。故事中演说家通过三次把20美元发生变化;崭新的20美元、揉成一团的20美元、踩得又脏又皱的20美元,人们却不管它什么变化,依然有人想要的故事,给与会人员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因为最后他告诉大家无论他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人们还是想要它,因为20美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你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是的,我们是独特的,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但是我们无法找到一个与自己相同的人,我们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未来,全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在我们遇到困境,遇到挫折与失败的时候,拿出我们的勇气,勇于面对,勇于承担,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所有的不快,所有的场面我们都可以逝去。

相信自己,我们是独特的,走好生命中的每一步,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瞬间,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吧!

6.生命的价值读后感200字 篇六

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只要自己重视自己,自我珍惜就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庸夫用享乐多少来衡量,英雄用创业多少来计算。

生命的价值读后感200字范文2

今天,我读了《生命的价值》这篇文章,它的语言虽然朴实无华,不值炫耀,但是它却让我受益匪浅。

《生命的价值》讲述的是一个孤儿院的男孩。他觉得自己活着没有什么意思。院长给了他一个普通的石头,让他分别到市场、黄金市场、宝石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回来后,小男孩惊奇地发现一块普通的石头,在他的珍惜下,竟被传承“稀世珍宝”。

《生命的价值》这篇文章告诉了我:每个人都不是一无是处,不能自暴自弃。只要我们像这一块石头一样看重自己,珍惜自己,我们的生命就会有价值,有意义,就会货得光彩照人。让别人羡慕万分。

生命的价值读后感200字范文3

今天上课时,老师从包里拿出一张一百元的人民币,问大家:“谁要?”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举起了手。老师又将这张钱放在地上踩了踩,捡起来又问:“谁要?”还有人举手。然后老师为我们讲了故事,题目就是《生命的价值》。故事的内容与老师刚才表演的差不多。

看了老师的演示,听了老师讲的故事。我有了几点体会。一个人活着要有价值和尊严。钱固然重要,但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去获取,而不是没有人格地接受侮辱性的施舍。另一方面,一个人活着就要不断接受挫折,忍受屈辱,为了事业的成功,要迎接各种困难和打击,去争取胜利,去体现出人生的价值。比如说这张钱,不管怎么踩怎么揉,它仍然是100元,它的价值仍然不会变。再比如我们人类的生命,即使你摔倒了,受伤了,流血了,但他仍然是一条生命,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只要你坚强,去珍惜他,爱护他,他就会永远发出生命的光和热。

生命的价值读后感200字范文4

生命只有一次,生命的价值来源于你年轻时的努力,这位手持20美元钞票的人,他的生命价值是无价的,他用乐观的精神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告诉人们生命的价值是要靠你不懈的努力和不屈的精神而得来。就像那张钞票一样,它在皱在破,它始终值20美元,它的价值也不会变,而人的生命的价值是会变的。如果你今天沮丧,明天依然这样,你的人生生命就没有价值,最后只会因为沮丧而失去生命。

7.论对话的教育价值 篇七

按照认识论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知识时的意义建构, 是凭借自身经验与体验, 在真实的任务情景中在合作与对话中去实现的, 其实对话在师生的交往中起着唤醒作用, 起着催化作用。教与学并不是外在于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教学就其本质而言, 是交往的过程, 是对话活动, 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

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对话。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 从此意义上说, 对话是教学中交往的主要形式和途径。要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地利用对话, 使对话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那么必须正确地理解对话的含义。

教学对话是指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 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 共同学习的方式。它的根本特点是谈话各方共同致力于创造意义, 创造价值。这里的对话有比较宽泛的意义, 它不只是两人的交谈, 包括教学中所有使用语言的互动行为。它既可是两人的交流、又可是多人的交流, 也不仅仅是指各方之间的交流, 而且是指各方的内心世界的敞开, 是对对方的倾听的接纳, 在互相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各方的内心世界的敞开中的精神的相遇相通。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 在对话中, 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

在教学中当教师创设了某一对话情景, 学生阅读、思考, 各抒己见后, 在交流中师生逐渐接近真理、认识真理, 从而进入文章的内存, 入境后有所悟, 有所获, 有所启, 当各自说出独到的见解后, 知识生成了, 课堂上师生各自收获的不再是单一的答案, 由于我们每人的思想, 经历、认识, 情感、个性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之处, 因而课堂常常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答案, 这也就是对话的意义所在, 对话的价值所在。

如我在教学《我的第一本书》时, 用了对话教学的策略。在对话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有了对教材的个性化的解读。

教学中, 我以“苦难”为核心设计教学, 和学生在对话中交流观点:

师:同学们能在文章中找到关于“苦难”的情景吗?

生:能

生1:我只有一本书。

生2:乔元贞没有书。

生3:我们两共用一本书。

生4:乔元贞家里穷读不起书辍学。

生5:我们对吃红薯的记忆

师:同学们再读读文章中晒麦子的情节, 你能感觉到这个情节包含的苦难吗?

生:老师这个画面挺美的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让人感到温馨, 怎么能看出蕴含苦难呢?

师:是的, 同学们这个画面的确有农村生活的气息, 读来让人感到温馨, 但是又不能不让人觉得心酸, 因为只有经受了贫穷生活的磨难后, 人们才会有如此的对粮食的珍爱和我们现在浪费粮食以对比就更能体现当时人们的苦难岁月了。

生:老师说的有道理, 和我们的生活对比后我发现了其中的真情。

师:同学们细心再找找看哪些情节包含“苦难”。

在我的引导下在学生和学生的对话的启迪下找到了17 处蕴含苦难的情节。我们在品味作者的苦难岁月中对作品的主旨有了深入的理解。相信学生是有潜力的, 你给他阳光他就会灿烂。

在教育教学中我以对话来鼓励学生, 在我的鼓励下:学生读课外阅读的多了, 认真写作业的多了;练字的多了;作业的类型多了;有创意的写作业的多了。学生的习惯也养成了, 在一篇篇美文中我们在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中语文素养逐渐有所提升, 学生的心灵得以滋养。

对话是一个既陌生又新鲜的话题, 随着师生对新的教育思想的理解, 新的教育理念的确立, 对话式教育将会揭开教育新的篇章。它将是人们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唤醒生命, 激扬生命, 实现生命的再造过程。

对话无疑是新世纪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 我相信随着教育工作者对对话教学认识的深入, 对话这一教学方式将会不断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摘要: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教学过程界定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强调师生交往, 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关系, 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这种教育教学思想的确立将是教学民主的集中体现, 是教师对学生尊重的反映, 它将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热情, 唤醒学生的潜在动力, 从而构建有浓厚的人文色彩的课堂教学及教育行动。

8.教育的价值读后感 篇八

死亡教育;生命价值;生命教育;生命实践

G41

A

2095-1183(2016)09-00-04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

文献编码

文章编号

人生各不相同,死亡却需人人面对。从出生开始,我们就不断逼近死亡。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死亡教育的意义却尚未被普遍接受。尽管,“人不仅生存着,而且需要领会自己的生存,赋予自己的生存以意义,人不能忍受无意义的生活”[1],但却很少去思考、认识死亡对认识生命意义的教育价值。死亡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认识死亡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生命。我们必须承认,只有接受科学的死亡教育,才能帮助学生在认识死亡的过程中反观生命的意义,让他们的未来得到正确的价值引导。

一、认识死亡教育:由遮蔽走向真实

谈及死亡,我们虽恨且怕,却不得不随时与其打交道,因为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狭路相逢。人皆怕死,“谁要是自称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便是撒谎。人皆怕死,这是有感觉的生物的重要规律,没有这个规律,整个人类很快就要毁灭”[2]。然而近年来, 有关大、中、小学生自杀、他杀、虐杀动物的事件时有耳闻。这些漠视生命的现象挑动着我们的神经,触动着我们对生命理解的底线,使我们痛心疾首。我们需要反思,是否因为我们有意无意地回避死亡教育,才使得如今的青少年心理太过脆弱,面对挫折时缺少对生命的尊重?2004年的马加爵案,2015年的北大弑母案,2016年的芦海清案……这些都表明,现在的青少年缺少对生命应有的认知和敬畏。这些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无论是内在心理原因还是外在的社会原因,或许都能够归结于现行教育缺少了对死亡这一现象的关怀和省思,在生命教育的设计中缺少了对死亡教育的安排。

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我们对死亡常常是避而远之。儒家经典《论语》中有一处直接提及了死亡:“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显然, 孔子认为不需要过多谈论死亡问题——人事都还没有侍奉好,又何谈侍奉鬼神呢?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生死观,使得中国人更偏向对孩子遮蔽死亡这一生命事实,使死亡淡出生活。这导致人们对死亡既好奇又惧怕。青少年学生有着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死亡不可能不进行思考探究,然而由于没有向青少年传达正确的死亡知识,使得青少年对于死亡这个概念困惑不已。加之对现代人而言,由于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人们往往沉迷于琐碎、忙碌和麻木的日常生活中,过于追求物质和感官刺激,导致死亡意识越来越淡薄,死亡概念便逐渐被排除在意识之外。死亡的隐退让人觉得死亡似乎与自己无关,很少被死亡所震撼,即使偶尔浮现出对死亡的思考,却未经深刻的体察就投入到生的狂欢中,这必然导致对人生认识和感悟的欠缺。

死亡教育被遮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人们对死亡教育的误解。很多人容易望文生义,认为死亡教育的含义是教人们去“死”——“学会死亡”或学会接受和悦纳死亡。其实不然,死亡教育的真正含义,除了教学生正确认识死亡之外,更在于引导学生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有意义地规划人生。也就是说,死亡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死亡”本身,而在于提升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尊重。总之,死亡教育的重点在“生”而不在“死”。在我国这样一个缺少宗教传统的国度里,对生命的虔诚和敬畏本就欠缺,如再没有死亡意识的警醒,将难以让我们的后代敬畏生命、追求有意义的圆满人生。今天的我们需要将死亡从被遮蔽的角落中拉出来,而不必因为无知而逃避它,更不应因为惧怕而否认它的存在。接受生与死的真实面貌,学会担当生命的责任,才能真正获得生命的权利,享受生命的尊严和意义。

我们在延长生命长度的同时来还应拓展生命的深度,平衡好生与死的天平。通过死亡教育,帮助学生在了解生命的有限之后,学会懂得珍惜生命。当人生在受到打击之后,承认它的客观存在,能够坦然对待,这样可以帮助他们从恐惧和焦虑中挣脱出来。我们需要直面死亡,不能回避和逃避,越躲藏越无处可藏,反而时时刻刻受其困扰。必须也只能通过直面死亡,在思考和反思死亡中,才能获得对生命的正解。

二、死亡教育的本质:生命意义的澄清

每个人都会死,每个人却不是都曾活过。事实上大部分人真正惧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蓦然回首发现自己没有真正地活过。对青少年开展死亡教育,能够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在死亡来临之前能够好好地活着,在死亡真正来临时能坦然接受。更为重要的是,死亡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白,死亡是一种对于生命的成全,还可以引导他们通过认识死亡反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真正得到舒展和张扬。学者刘济良认为,死亡教育“关注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精神,培养人的个性,完善人的人格,促进生命意义的获得、生命价值的实现、生命理想的形成、生命意蕴的绽放,使人的生命不断走向超越、走向辉煌、走向永恒”[3]。没有经历过死亡教育,没有得到死亡教育的正确引导,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和理解。雅斯贝尔斯说过,“人们为了寻求生命的答案,总是通过各种实践去不断地变换身心自由释然的游戏,这种不断超越以求更新的活动可以说是倾听生命律动的行为”[4]。只有死亡教育才能够真正使人们倾听生命律动,接触到生命的本质。通过正确认知死亡,明白死亡是必然发生的,因为知悉死亡的命运所以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从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知晓生命的唯一性,追求生命的价值,积极面对人生。不认识死亡的意义,人们便不再积极地筹划人生,总觉得一切尚早,这样“生命体将会萎缩、无节制,变得晦暗不明和无知粗俗”[5]。

nlc202309082328

面对死亡的追问,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死亡是一件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情,因为死在我们就不在,我们在死就不在。”[6]。他戏谑死亡,既不畏死也不找死。快乐学派希望死亡教育能够使我们明白生与死的界限,在知死的基础上看见生,才能够在有生之年享受生的乐趣,在死亡来临时才有接受的坦然,这是一种对生命意义追问的回应。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启示我们,死亡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死,而是为了体验生。通过了解及整合关于死亡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在反思和整理后,将这些知识转换成一种积极追求生命价值的人生智慧,从而更好地体验生。通过死亡教育能使青少年积极地思考死亡并获得一定的生命感悟。当代哲学家周国平说过:“对死的思考不但不关闭,反而敞开了人生思考,把它从人生内部事务的安排引向超越的精神追求,促使人为生命寻找一种高于生命本身的根据和意义。”[7]这与庄子所谓“齐一生死”十分相似,即在承认生命的限度、体味死亡时,去追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甚至认为,死亡是一种绝对性的存在,人无论如何也免不了一死,因此更需要认真思考自己的存在,追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对人而言,不思考死亡肯定是肤浅的,甚至是灾难性的,这会使你失去对人生目标的准确定位。”[8]人被毫无征兆地寄存在这虚无的天地间,如果不思考死亡,不追问生命的意义,那么,在面对人生的限度和虚无时,我们如何能获得生命的价值?教育本应涵括生命内涵的领悟,死亡教育就是通过唤醒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来克服生命的困境,通过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来征服人生。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了解人生的限度,追寻生命与死亡的意义,还可以让青少年根据生命的有限性,有意识地知道死亡而生存,以海德格尔所谓的“向死而生”的态度找到生命的自由,既能够戴着镣铐跳舞,又能够活出生命本身的价值。开展死亡教育能帮助人们追求真正的生活,激发对生命真正意义的向往,引领人们不懈前行,在叩问命运的同时,谋划可能,创造未来。学者许锋华认为:“开展死亡教育,通过认识死亡来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9]死亡教育让人们真正认识死亡,明白人生的限度后,做出合理的人生规划,追问生命意义,提高生命品质,最终使人们生有价值,死有尊严。

死亡教育着眼于追问生命意义。不管对谁而言,人生都是短短的几十年,如果能够穷其一生去实现生命的价值,那么即使面对死亡,人生也是充满意义的。相反,如果因为不了解死亡不追问生命意义,消极地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活着活着就死了,就很容易产生恐惧、惶惑、游戏等不良心态去消极地对待人生,那么这样的生命没有意义,死亡和活着也就没有了明显的界限。通过死亡教育,人们追问生命意义,因为人必死无疑所以生命弥足珍贵,所以希望能够超越死亡,真正实现生命的价值。追问过生命意义的人们是不会浪费生命虚度光阴的,他们会利用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去追求生命的价值,在不断追问中提高生命的质量,让仅有的、有限的生命过得更加充实、有意义。

三、死亡教育的建构:在生命实践中超越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0]。死亡教育可能是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教育,它是在人们反思和追问生命意义的基础上建构的。从哲学角度看,现代人的精神衰退和生命意志的下滑,说到底是精神生命贫乏枯竭而导致的。或许,教育正应当担负起拯救灵魂与生命的责任,因此,死亡教育或许是一个最适合、最需要的形式。

死亡教育的建构应当包括认识死亡、体验存在、反思生命三个部分:

(一)死亡意义的再构

死亡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有正确认识死亡,才能真正接受死亡。应让孩子们懂得,死亡不可回避,也不可逃避。了解死亡是人生的一个部分,当人认识到死亡的真正含义,才可能建立“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既然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那就应当坦然面对。有了这样的生命立场,才能建立正确的生命概念和人生目标。教育过程中,所有学科课程中都应渗透死亡教育的价值追求,使学生有意无意地接触到死亡,了解到死亡是普遍存在的;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也不需要回避死亡,从花开花落、草木凋零的自然规律到亲人亡故或是重大灾害,都可以让学生从中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在死亡中体验存在

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死亡信息,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只死一次,一生中只有一次机会真正面对自己的死亡,然而我们需要在这之前有所准备,需要在他人的死亡中建构自己对死亡的认识和感悟。教育可以通过各种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死亡的存在,以及死亡的尊严、价值和含义。可以让学生对于死亡有情感的触及和体验的经历,如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去照料老人,听他们说说对于生命的感悟;也可以去医院探望临终病人,体验此时的氛围,感受到生命的重大意义;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从传媒中了解生命的过程,体悟死亡的凝重和肃穆。通过这些情感体验活动,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身生命价值的存在意义,从而超越对于生命意义的怀疑。

(三)照看生命的价值

在我们了解死亡、认识死亡、并且对死亡有了直觉体验后,就需要通过死亡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只有真正接受了“死”,才可能真正理解“生”,通过死亡教育来反思生命,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洞悉,澄清了生命的价值,才可能真正主宰意义,通过死亡教育的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和人生观,学会不为物欲所累,懂得追求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最终获得心灵的自由。由此可见,死亡教育是反思生命意义,关照生命价值的重要实践。

从哲学角度看,人只是侥幸获得人生,迟早要“归还”,因此,人必须要学会珍爱生命,把握生命,做有意义的事情。人的生命譬如空气,我们通过呼吸着它而感觉自己的存在,虽然死亡十分“霸道”,任何人都会受到它的伤害,但我们通过死亡教育,可以认识死亡、了解死亡,反思存在的价值、追问生命的意义,最终超越死亡,获得完美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孙利天.死亡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149.

[2]沈毅.人对死亡的态度极其意义[J].浙江学刊,1995(5):126.

[3]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

[4][5]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6]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

[7]周国平.安静[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79.

[8]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50.

[9]许锋华,黄道主.论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死亡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2):54.

[10]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9.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上一篇:这个英语怎么说下一篇:父母的爱-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