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情况简介(精选14篇)
1.武汉情况简介 篇一
武汉花山新城将打造最绿社区 20%建筑将采用国内最高的绿色三星标准,力争获得国际最具影响力的美国LEED绿色认证。昨从武汉花山生态新城绿色建筑实施方案评审会上获悉,立足打造全国生态新城标尺的花山生态新城,将建成千万平方米绿色社区,100%建成绿色建筑。武汉花山生态新城东至左岭镇,南接武汉科技新城,西临东湖风景区,北抵武汉北湖新城,规划面积66.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将达20万人,号称全国规模最大的绿色建筑群。
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重点启动项目,新城将结合中部地区气候特征,在城内公共建筑、民用住宅等所有建筑物,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材料循环利用、中水回用、节能环保等新型生态技术。
去年底,新城全面启动生态保育、港口及保税加工、产业配套、农民安置等十大项目。目前,城内已动建一纵一横两条主干道,完成两个5000吨级泊位的沉桩和靠船构建工程,制定国内首个《生态新城建设指标体系》。3年后,新城将初见雏形。
武汉花山生态新城:打造两型社会示范特区
通过1小时高速公路网和半小时城际铁路网的建设,城市圈的时空距离被大大缩短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先行先试的示范效应如何体现?
李红云:我们目前正在武汉东郊的花山镇建设一座新城——花山生态新城。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将花山生态新城打造成“两型社会”建设的试验区、示范区和“引爆点”。
花山生态新城是湖北首座“绿色样板城”:在这个67平方公里的小城里,冲厕所用的是中水,路灯用的是太阳能,农田拒绝化肥,路上跑的多是电动车和自行车,城内的产业也都将贴上“绿色”的标签„„原有的19个村3万多村民将集中安置变身为社区居民,整理出来的土地将陆续建设生态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生态湿地公园等功能性项目,整个投资达300亿元左右。在建设过程中,我们 “先安置再拆迁”,目前已有1万多名农民迁住生态环境新居,没有一人因为拆迁还建问题上访。
按照总体规划,花山生态新城人口规模为20万人左右,将建成我国内陆首个以“临江滨湖、游憩休闲”为特色,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绿色智能化环保型的生态城,并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先行先试示范区。
建设中的花山生态新城的示范效应目前已经初步显现,鄂州市已经着手在梁子湖区东沟镇建设梧桐湖生态新区,并与联投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了一个公司合作开发建设;咸宁梓山湖生态新城已纳入城际铁路贺胜桥“一站一城”项目统筹规划,整合实施。届时,武汉城市圈将会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之后中国又一靓丽的新型城镇卫星群。当然,这只是我们先行先试的一个方面,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工程投资建设和融资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尝试和创新。
武汉花山生态新城位于武汉市洪山区东郊“一江三湖”(长江、北湖、严西湖、严东湖)交汇处,东至左岭镇,南接武汉科技新城,西临东湖风景区,北抵武汉北湖新城,是武汉城市圈东向主轴“武鄂黄”城市带的城镇密集区、武汉市东部的都市发展区。根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宏观战略和实施部署,湖北省政府明确提出将花山生态新城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的先导区、示范区、引爆点”、“中国中部第一生态城”的战略建设目标。
根据规划,花山生态新城南以武九铁路线为界,北至青化路,西以严西湖中心线为界,东至左岭葛化西路,总用地面积约66.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1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将达20万人。规划功能定位为:大东湖地区的生态建设区、武汉东部地区的产业支撑服务中心、武汉城市圈武鄂黄城市带的中心城市,融居住、游憩、研发、商业为一体的生态新城。花山生态新城重点发展生态研发与交易、生态酒店与会展、生态商业与文娱、生态居住与养生。争取建设成中部第一、国际知名的综合生态城。
花山生态新城的规划结构为“群落分散+指状集中的三心多组团带形城市”,城镇形态形成“水绕城、水穿城、水伴城”的空间格局。群落分散:规划城镇建设区犹如水墨画一样,呈群落均质、有机地分布在山水环抱的生态功能链内。指状集中:预留南北六条呈指状,由绿化和水系组成的绿化隔离带,主要城镇建设用地分布在指状廊道的两侧。三心多组团带形城市:以带形城镇发展格局为基础,形成严西湖、花山港和严东湖三大区片,分别形成三大城镇中心;结合城镇产业布局、道路交通网络及农民还建等要素综合布局五大功能组团。
花山生态新城的建设实施将以“十大两型示范项目、千万平米绿色社区”为核心探索建设符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标准、以国内规模最大的绿色社区为特色的、一流的生态新城。
花山简介
花山镇地处武汉市东郊“一江三湖”(长江、北湖、严西湖、严东湖)交汇处,属洪山区管辖,是一个以生态农业、工业制造业为主的乡镇。东连葛店化工厂,南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西与武钢毗邻,北依长江黄金水道并与阳逻开发区隔江相望。花山镇地阔物丰,山清水秀,版图面积54平方公里,辖1个居委会、19个村委会:白浒、清丰、东港、沿江、联丰、吴桥、赛山、何董、清潭、山湖、红光、白羊山、红军、土桥、联合、花山、春和、红焰、后山等行政村。全镇5万多人口,耕地面积2.2万亩,水域1.06万亩,山林0.67万亩。
按照武汉市最新规划修编,花山镇将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围绕中心镇建设的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镇内逐步形成“工、商、游、建、化”为主的五大产业板快,拉长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
花山新城规划
花山新城3年内将现雏形,已于2004年开始计划
花山新城加速“变脸”
武汉市召开花山生态新城规划现场办公会,市领导杨松、阮成发出席会议。据介绍,今后花山新城将围绕国际一流生态城、生态文化区的目标,把新城打造成武汉东部地区产业支撑服务区、武汉新港江南核心港区、大东湖生态建设区。
按照最新的规划结构,新城分为新港、新城和生态保育三大功能区,重点发展港口和保税加工、生态研发和教育、养生与居住等产业。
据建设方花山生态新城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洪山区政府将新城建设作为发展战略重点来抓,每月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项目建设。今后3年,花山新城将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计划投资262.29亿元,基本建成首批五大类十大工程,初步形成生态新城的框架和雏形。
“绿色”新城惹人注目
未来的花山生态新城绝对一座“绿色样板城”,在这个66.4平方公里的小城里,将有147公里的自行车路网系统,200公里以上的步行系统,交通体系将完全低碳化;此外,城内用的电可能是自己利用风能发出来的,路灯用的是太阳能,冲厕所用的水可循环使用,城内的产业都要过绿色环保关„„
规划中的花山生态新城,东至左岭镇,南接武汉科技新城,西临东湖风景区,北抵武汉北湖新城,是湖北两型社会首个生态城市。新城未来将投资20亿元建设大东湖水网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兴建5万吨污水处理厂。
此外,花山新城投资12亿元,将规划区域内的农民全部迁出,退耕还林、退渔还湖,建设“花山”、“花果山”两座生态绿化带。
生态新城需符合生态指标
现场办公会上,《花山生态新城指标体系(讨论稿)》首次被披露。据介绍,该指标体系参照了天津生态城的指标体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提出了29项生态城市建设指标。这29项指标与天津生态城指标相比,更具“武汉特色”:花山新城自然生态覆盖率需达到60%,显得更“绿色”;绿色建筑节能措施要细化,居住建筑能耗能不能高于35千瓦时/年;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要达到30%以上,加强循环水利用;辖区内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利用要达到15%。
据介绍,武汉未来还要在花山新城设立“生态研究院”,拟邀请国务院参事、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担任顾问。“十大两型示范项目、千万平米绿色社区”
生态新城十大项目主要包含:
1.结合启动项目建设,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从启动项目中选择一定规模的功能建筑,按照绿色建筑的有关指标要求组织建设。重点尝试地下水循环空调系统的技术和应用措施,并从建筑选址、节水、节能、材料使用、室内环境质量等五个方面,探索夏热冬冷地区的绿色建筑体系和建设模式。
2.以严东湖保护工程为核心建设水生态示范项目。按照“大东湖水网”项目总体要求,尽快建设严东湖水质保护工程,建设具有景观生态功能的人工强化湿地系统和近岸自然湿地相结合的水生态示范区,探索滨水生态敏感地区水环境保护措施,为世界水资源危机下河湖密布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提供经验和示范。
3.中水利用与生态用地的耦合改造示范项目。通过建设分散收集、处理、回用再处理系统,对污水及初期雨水进行相应处理,提供城市维护绿化及清卫使用;并将再处理过程与其周边非开发建设用地的生态化改造同时进行,在削减城市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排放污染物的同时,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生态用地的功能提升。
4.建设集中式太阳能农民社区示范项目。结合首期农民还建房建设“集中式太阳能应用示范社区”,和有关科研机构和厂家合作,从整体上、过程上、管理上落实太阳能的应用推广。
5.建设慢行优先的低碳化绿色交通示范项目。建构“以人为本、慢行优先”的新城内部公共电动车网络系统、自行车路网系统、步行系统,打造低碳化绿色交通体系。
6.建设分区布点与移动式相结合的“大气质量实时监控中心”。对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数据进行24小时立体化实时监测,并且通过有线、无线两套数据传输系统实时发送至检测中心并公布,以确保花山新城良好的大气环境。该项技术对创造“环境友好”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7.建设“花山、花果山”,组建生态农业公司。修复山体、改造提升林地林相景观,广泛种植杜鹃、蔷薇、红果、冬青等木本藤本开花结果植物,打造真正意义的“花山”、“花果山”。
2.武汉情况简介 篇二
农村居民的住宅情况是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综合反映, 是实现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要求的重要内容, 是提升农村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载体。加强武汉市郊民居特色研究, 推广普遍适用的具有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反映现代生活质量的新型民居, 形成体现武汉特色的新镇新村新宅, 对于加快武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武汉市郊民居特色发展现状近几年来,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农村的文明程度, 武汉市积极探索具有武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启动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 在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高度重视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农民新村新镇建设中, 把政府的意图、专家的意见和群众的意愿结合起来, 注重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培育。一是武汉市委、市政府及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特色民居的建设保护。去年, 市委常委会深入研究了新农村建设, 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培育民居特色。市政府在部署“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中, 从2006年起, 对300多个试点村每村安排2万元的专项规划经费, 强调村湾整治与小城镇建设应追求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市建委还组织了“武汉地区新农村住宅设计比赛”, 优选具有特色的方案汇集成册, 下发全市, 服务特色民居建设。二是全市各地对特色民居的建设保护热情空前高涨。近几年, 随着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 小城镇建设和村湾整治的步伐加快, 市郊各区及乡镇村对历史悠久、富有特色的古民居保护和修复产生了巨大热情。市郊农村一批批反映民族与地方特色的民居不断出现。近年来, 黄陂区高度重视特色古民居的保护和修复。木兰乡的大余湾、蔡店乡的姚家山、王家河乡的罗家岗都留有一批明清时期建造或继承明清遗风的古建筑。市直有关部门及区、乡政府对此进行了保护和修复规划。蔡店乡刘家山村是武汉市最偏远的一个山村, 全村人居住在半山腰上, 下山需要走几十里山路, 经济非常落后。农民所居住的房子具有古建筑特色, 但大都比较破旧。针对这种情况, 政府引进企业投资, 将古民居修旧如旧, 以开发农家休闲旅游景点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彻底改变了穷山僻壤的落后面貌, 村里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昔日最穷的山村变为发展旅游经济的一大亮点。同时, 黄陂区在新建民居时, 高度重视建筑特色, 实现了整镇整乡的统一有序。姚集镇在近几年民居建筑中突出了欧式风格。木兰山风景区突出了徽派建筑的特色。这些做法都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示范作用。新洲区汪集镇、道观河风景区等地近几年民居修建讲究整齐有序, 以此形成了地方特色。东西湖区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 精心搭建乡村休闲旅游和农民致富平台, 他们优选慈惠街为试点, 大力建设“四季吉祥”项目。在做好村镇建设规划的基础上, 将农民原有红墙红瓦的旧平房和三层楼房进行综合整治, 将三处集中民房分别改变成徽派、川派、鄂派建筑, 与沿汉江堤防气势恢宏的绿化景观、田园景观相融合, 成为休闲旅游的热门景区, 吸引了一批批市民前来观光休闲。江夏区拿出几十万元, 在安山镇安山村进行村湾整治试点。区委主要领导专门为民房特色设计选择建筑材料, 区职能部门全过程组织协调, 将该村过去破旧的民房改造成白墙绿瓦的崭新建筑, 通过整洁的道路与成片林木相融合, 使昔日无声无息的小山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江夏区流芳镇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在二龙村28组改造民居, 使该组几十户农民的住房整修一新, 大大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三是武汉地区专业机构积极参与特色民居的建设保护。武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与江夏区金口镇联合对该镇古街道进行了整修规划。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等多家院校与科研设计院所积极参加武汉市建委组织的“新农村住宅设计”比赛, 华中科大建筑与规划学院还专门组织了湖北民居特色研究课题。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武汉特色民居的建设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不能满足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民居特色提出的更多更高的要求。一是民居建设观念陈旧, 大多沿用传统建房方式, 建筑形式单一, 难以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民居特色。这与当时农民的经济条件也是有直接联系的。农民建房只考虑了居住的基本功能, 没有对建筑的外型给予适当的考虑。二是设计和建设质量不尽人意。农民建房施工队无资质、无正规设计图纸、无施工合同现象较为普遍。大部分民居是由当地小施工队和个体泥瓦匠施工完成, 这些施工人员本身就缺乏这方面的技术水平。三是民居使用功能差, 土地浪费大, 基础设施配套不够。二、武汉市郊民居特色培育的现实意义及基本原则民居特色是小城镇的灵魂。加速城镇化是党中央为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制定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位居华中腹地的武汉, 其城镇建设地位十分重要。考虑到地域、经济、文化、民俗等差异, 在加速城镇化进程中, 我们必须注重营造民居特色。 (一) 民居特色培育是一个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体现。不同的地域生活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活习惯衍生出的住宅形式与要求也不同。各个民族、各个地方的文化差异性使之对住宅的审美视角也不同, 产生出住宅建筑风格也不同, 这是一种文化在住宅形式上的反映。一个地方的经济基础也会充分地反映到民居特色上。经济实力比较强的时候, 人们就会对民居的形式和风格更加注重, 从而塑造出具有一定特色的民居建筑。从民居特色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反映中又可折射出当地群众的精神面貌。 (二) 民居特色培育是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按照中央部署, 为了加快推进武汉市城镇化进程, 近几年, 市财政每年拿出2个多亿投入小城镇建设。经过不懈的努力, 全市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50多平方公里, 与20世纪80年代末对比翻了一番, 相当于市区建成区2/3的面积。实践证明, 建筑是反映一个城镇文化品位和风格特色的重要标志。怎样才能使小城镇建设符合未来发展需要, 在确保民居建筑的适用性和质量的同时, 还需要结合地方人文历史、文化习俗创作出富有区域特色和文化韵味的特色建筑。要对建筑物的高度、质量、立面、色调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形体的造形进行精心设计, 确保小城镇及民居建筑特色有魅力、有韵味。 (三) 民居特色的培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 其中“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外在表现形式, 虽然不能理解为新农村建设的全部内涵, 但它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在小城镇建设和村湾整治过程中, 通过注重特色民居的培育达到村容整洁的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体现在民居建设必须要高起点、重规划、讲质量, 要着眼未来, 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化品味, 促进民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建设具有武汉丰富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现代化民居, 我们认为需要把握以下几条原则。一是人本原则。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是以人为本, 民居建设是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的, 建设的好坏取决于对人愉悦的程度。因此, 特色民居的规划建设应本着“以人为本”, 即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 考虑人的尺度和心理要求, 让人产生认同感, 引起共鸣, 产生积极参与的理念。二是历史文化原则。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在新的建设中要运用现代技术, 创造出适应现代人生活要求和条件的特色来, 使传统文化在民居建设中得到创新和发扬。三是自然生态原则。未来民居建筑景观的生态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在培育民居特色的同时还需要营造良好的民居自然生态环境, 应充分利用置身于大自然这个优势, 将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民居景观环境。三、武汉市郊民居特色培育重点及主要措施由于受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 民族和地域文化的熏陶, 汉派民居特色在主流一致的同时也反映出多样性特征。在新农村建设中, 如何做到尊重历史、尊重自然, 在继承中发扬、在保护中创新, 秉承汉派民居的特有风格, 我们认为应在以下四点上重点把握。一是回归传统形式和特征, 再现“汉派”独有特色, 既不能搞拿来主义、照搬欧式风格、徽派风格等模式, 也不能将外来好的风格一概弃之, 应在借鉴中创新自己的风格。二是以人为本, 以环境为中心, 注重民居的舒适性和邻里交往需求。要因地制宜, 灵活多变, 创造多样性的活动空间。三是注重未来生活的需求, 实现先进技术、新型材料与传统形式的有机融合。建筑布局、建筑体量、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建筑空间要一并讲究。武汉民居建筑的色彩受气候影响, 应以灰、青、白等冷色调为主。四是绿色能源的循环利用, 实现向生态型住宅的过渡。近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 为特色民居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一) 进一步增强民居特色培育理念。民居特色培育受益于全民, 搞得好不好, 首先在于观念更新, 所以, 一是要加大民居特色培育的宣传力度。要使广大农民特别是乡镇和村干部认识到其特色培育在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质量、推动小城镇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引导群众从“要我搞特色”转变为“我要搞特色”。二是要加大特色民居规划的宣传。在规划时多征求群众意见, 规划完后召开村民大会讨论通过。规划一经批准, 应该加以公示宣传, 使之家喻户晓, 以增强其规划的透明度和干部群众实施规划的积极性、自觉性。三是加大规划建设管理力度, 促进乡镇、村干部增强其规划的意识和观念。 (二) 坚持科学规划为先导。规划是龙头。在进行小城镇建设的村湾整治规划中一定要把民居特色培育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请专门机构和专家科学、详细地制定好规划。规划要高起点, 不但单体民居建设要有特色, 城镇风格也要有整体特色。在特色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地域特征、环境特征、风土人情, 不但注重建筑风格, 还要考虑自然要素、人文要素, 使山体、水系、绿树等形成独特的风格。在规划过程中, 坚持适度的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三) 加大试点示范村镇推广力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市、区、乡三级政府要坚定不移地把加快特色民居建设和创建新村新镇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选择条件、基础比较好的地方进行试点示范。要学习推广东西湖区慈惠街“四季吉祥”项目、黄陂区蔡店乡刘家山村“清凉寨”项目、江夏区安山镇安山村村湾整治等的先进经验, 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重点抓, 职能部门具体抓, 社会各界配合抓。把试点示范项目抓出成效, 并大力推广, 让大家学有榜样, 做有样板。 (四) 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民居特色的培育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 编制特色小城镇和特色村组规划, 需要一定费用, 村湾整治和新村新镇建设所需费用数目更大。首先, 市、区两级应该加大公共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 市、区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应该重点用在这上面。二是要发动社会各界给予支持, 鼓励农村外出致富的人士回报家乡, 在特色民居建设中出钱出力。历史上无论是徽派建筑的形成, 还是汉派“大余湾”等古建筑的建设, 大都是外出致富人士返乡回报、投资建设的。三是用好土地整理政策。积极做好宅基地还耕和土地整理工作, 争取政府的土地政策, 切实解决好土地供给缺乏、宅基地调换难等困难。 (五) 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力度。农村城镇化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民居特色的培育不是独立的。道路、供水、排污、电力、通信、绿化都要一并规划布置, 加大这方面建设, 并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基础设施建设要确立多少年不落后的观念和思路。 (六) 加大特色民居建设管理力度。进一步深化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理顺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加强基础队伍建设。要保证基层土地资源管理所编制到位, 基层土地资源管理所在土地管理执法中切实发挥作用。注重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将农民建房管理纳入乡镇目标考核, 发挥乡镇政府的职能作用, 使之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之路。
3.日本校园足球发展情况简介 篇三
1978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当时称“文部省”)把足球引入到小学体育课程内,以提高小学生的身体协调和奔跑能力。日本教育界认为,小学生在接受足球训练时会把踢球当作游戏,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和专注力。目前,在日本文部科学省体育·青少年局制定的体育课教学大纲中,足球与篮球、手球、橄榄球一起归为“进球型”运动,其教学目标为:通过控球和接传球,感受团队合作的乐趣和踢球的快乐。可见,在一般的日本学校教育中,均以锻炼体格、培养团队意识为目标,而不是以培养某一项体育运动的专业苗子为目标。日本中小学均不针对足球开设专门课,仅把足球作为体育课球类运动的一个项目,因而,也就没有专门的足球教学教材和训练指南。
同时,在体育课外,根据文部科学省体育·青少年局的规定,在各地方教育委员会的监管下,日本学校积极响应,广泛开展学生放学后自愿参加的“运动俱乐部活动”(BUKATSU),其中足球俱乐部的活动就非常受欢迎。因此,事实上,日本的快乐教育理念在推动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普及和发掘、输送专业苗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优秀足球苗子的选拔和培养
1.日本足球协会(Japan Football Association,JFA)
日本足球协会是统括日本全国足球运动发展相关工作的最高机构,其旗下包括日本职业足球联赛(J-League)、日本足球联赛(JFL,半职业联赛)、日本室内足球联赛(Futsal League)和日本女子足球联赛等。
根据JFA《2005年宣言》,日本足球的发展目标为“2015年协会会员人数达500万人,日本国家队进入世界前十,2050年日本举办世界杯并获得冠军”。JFA以足球运动的普及、足球人才的培养为日本足球发展的两个车轮和自身使命。JFA认为,足球人才水平的提升均通过基层培养(Bottom-up)、选拔培养(Pull-up)两种方式进行,缺一不可。日本优秀足球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主要通过JFA的国家训练中心制度和足球俱乐部青少年梯队制度予以贯彻和执行,包括学校、俱乐部在内的各类组织机构均参与其中,形成合力。
2.从地方到国家的“金字塔”训练梯队
为选拔和培养优秀足球储备人才,JFA设立国家训练中心制度,为日本的足球教育创造了专业的训练指导环境。国家训练中心制度共有4级,从下至上分别为“各地区训练中心”(相当我国的一般城市和地区)、“47都道府县训练中心”(相当我国的直辖市和省)、“9大区训练中心”和“全国训练中心”。(见图1)日本的“全国训练中心”设在大阪府界市,是唯一由文部科学省认定的培训基地,其他各级训练中心的具体工作由各地区足球协会负责。各级训练中心设有专门场地组织运动员的集训、比赛以及教练员的进修和研讨活动。
在学校开展的俱乐部活动中发掘出的优秀足球苗子会被输送到各地区训练中心进行训练。训练中心已形成比较成熟的选拔机制和梯队建设。在各地方足协的领导下,从年满l2岁的少年队到17岁青年代表队直至国家一线队,各级别选手都能得到高水平的训练。
3.各年龄段有序衔接的“一贯制”足球培养理念
国家训练中心制度根据青少年不同年龄特点,制定了从6岁到16岁(U6~U16),每隔2岁的训练方针,保证了各年龄段运动员之间的有序衔接。在训练方式上,10~12岁期间主要学习基本技术;14~16岁为青少年身体迅速发育阶段,通过11对11的打法,训练队员对位置的适应性;16岁以后进行成人足球的训练;18~20岁当身体停止发育进入稳定期时,开始综合技能训练。
总之,日本对足球运动员实施的是“一贯制”足球的培养理念。JFA依此制定了统一的足球训练大纲,从小学开始,根据各年龄段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征,分阶段设计了详细的训练计划,依次往上分别是U12、U15、U18等各年龄段,训练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保证了运动员扎实的技能基础。
4.JFA足球学校
在对足球人才进行普及式培养的同时,JFA分别在福岛(2006年)、熊本宇城(2009年)、坍(2012年)和今治(2015年)开设JFA足球学校,为具有足球天赋的孩童提供寄宿制和初高中一贯制的具有“世界水准”的精英教育,以培养具有足球专长与人文素养并存的日本未来社会的领军人才。
三、裁判员的管理与培训制度
日本建立裁判员训练中心,以帮助提高各地区足球水平的均衡发展。该中心的主要目标为:通过培训和研修,提高2级裁判员的水平并扩充3级裁判员的数量,发掘裁判员人才。裁判员训练中心分为国家训练中心、地方训练中心、都道府县训练中心以及女子裁判员训练中心等四类。
该中心的培训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六个方面:学习竞技规则;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体能训练和强化;增强技术和协调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学习各自所属区域足协制定的方针政策。
四、教练员管理与培训制度
日本对足球教练员资格的规定很严,即便是退役国脚任教也必须要有教练资格证。日本一般通过足球协会培训教练员。
日本足球教练资格分为少儿教练级、C/D级、B级、A级以及S级等五个等级。针对每个等级,足协开设教练员培训班,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培训,通过考试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少儿教练级培训主要面向指导10岁以下孩子踢球的教练员或者孩子的家长;C/D级主要面向指导12岁以下孩子并以班级为训练主体的教练员;B级教练需要有C级教练资格才可以参加培训,最高级别的S级教练资格可执教J联赛和国家队。
近15年来,日本已有超过2万名教练员在足球发达国家留学或者进修,在提高执教能力的同时,也将足球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训练方法带回了日本,从而保障了足球运动员在青少年时期就能接受科学的培养。目前,日本已不需要大量聘请外国教练员,本国教练员就可以满足国内训练的需求。
五、足球学员短期派出政策
日本为提高本国足球竞技水平,一度将出国留学作为培养年轻运动员的途径。近十年来,先后有一万多名日本青少年去巴西学习足球。从经验上看,虽然日本出现过三浦知良通过留学巴西获得成功的案例,但实际上通过出国留学途径能够参加本国职业联赛获得成功的球员数量并不多,因此日本球员的出国留学热潮已处于下降态势。
2003年,日本开始了U-13/14高水平队员的集训和海外训练制度。13岁年龄组和14岁年龄组的男女运动员每年3次,每次5~6天赴海外进行集训。男选手主要从国家集训中心队中挑选,女选手主要从各地区及都道府县的基层训练中心中挑选。各年龄组的运动员,在每年年初依照惯例与韩国同年龄球员进行合宿训练,以增强适应性和对抗能力。另外,17岁年龄组运动员每年参加AFC等国际比赛积累经验。
六、各级学校足球竞赛
近年来,随着学校联赛的不断壮大发展,日本青少年足球竞赛品目繁多。在少年阶段(U12以下),有全国少年足球锦标赛及J联盟举办的U12足球节。在初中阶段(U15以下),有高元宫杯全国U15足球锦标赛(初中+俱乐部)、日本U15联赛(学校+俱乐部)、全国俱乐部锦标赛(俱乐部)、全国初中学校体育大会、全国初中足球锦标赛、国民体育大会、全国俱乐部东西对抗战、U14 J联赛(J俱乐部+其他俱乐部)、U13 J联赛(J俱乐部+其他俱乐部+学校)、J联盟U14强化训练(J俱乐部选拔队)在内的10项赛事。
高中阶段(U18以下),是日本各学龄段学校联赛发展最为成熟的阶段,当然,也是竞争最为激烈、对抗性最强的学生联赛阶段,有很多出色的青年球员在这个阶段就能够得到进入J联赛的机会,即开启足球职业生涯的机会。在这个阶段,主要有高元宫杯全国U18足球锦标赛(学校+J俱乐部+其他俱乐部)、日本U18联赛(学校+J俱乐部+其他俱乐部)、J-YOUTH联赛(J俱乐部+其他俱乐部)、全国俱乐部锦标赛(J俱乐部+其他俱乐部)、全国高中足球锦标赛(学校)、全国高中综合体育大会以及国民体育大会等7项赛事。
综上所述,日本在开展青少年足球运动过程中,采取了两条并行的途径培养足球人才:一是在学校中培养足球爱好者,扩大足球运动的广泛群众基础,同时坚持开设足球学校方式选拔培养足球精英人才;二是通过日本足球协会制定的各项政策,保证了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专业水平。在训练中,则是采取划分年龄段的方式,确保各年龄段运动员的有序衔接。纵观其培养系统,从少年队到国家队,从下至上形成了稳固的“金字塔”体系,为每个有潜力的运动员提供了登上世界舞台的道路。
4.武汉晴雨服饰有限公司简介 篇四
武汉晴雨服饰有限公司自创办以来,是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服装制造商。公司是在服装生产加工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公司已积累了十余年为各类职业制服的制作经验。另开辟了窗帘,布艺设计制作的新领域.。
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 雄厚的技术力量,齐全的检测手段,能确保产品顺利通过检验达到顾客的要求。公司以用料上乘,技艺精湛,做工精细,款式新颖,质量可靠组建了一支高素质、基础扎实、开发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队伍。我们的服装从选料、加工、成衣、检测等每个环节都要求精益求精,力求完美。还通过不断采用先进工艺流程和定期对员工专业化的培训,使我们的品质受到顾客的广泛认可。从而迅速占领了市场的制高点,成为华中地区服装行业的中坚。
公司具备强大的生产及管理能力.产品涵盖种类也非常广泛.如:公司白领职业服饰、酒店宾馆职业装、礼仪职业服、演出服、旗袍、保安服、保洁服、医疗美容服、学生校服、各交通部门服装及康乐SAP制服等等几十个职业服饰品种。
公司“用服装诠释企业文化,用服装塑造企业文化”的设计理念为客户服务。在同行业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与广大的客户建立了良好的信誉。本着“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进取精神,坚持“诚实经营,品质第一”的经营宗旨,现已发展成为颇具规模、实力雄厚的专业制服公司。我们 “以客户为依托,以技术为后盾,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经营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质求存、以销促产、不断创新”的基本方针和“精益求精,精诚合作”的公司精神。通过众多高素质客户和激烈市场竞争对我们的严格考验,使我们在制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日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希望通过与您的合作能使我们再上一个台阶,也希望能有机会为您提供热诚的服务。
晴雨服饰愿与您共筑事业的辉煌!
:武汉市江汉区红旗渠路华苑小区23栋3-2#
电话:027-85610793 传真:027-85610793
联系人:卢胜 手机:***
QQ:***944
网址:
5.武汉大学经管心协简介 篇五
经管心协简介
经济与管理学院心理健康协会是从院学生会独立出来的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社团组织,在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和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的指导下大力推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协人坚定地秉承“你我同心,共建温馨”的理念,以“人性、温馨与关爱” 为工作宗旨,以提高同学心理素质和建设学院文化为己任,始终着眼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从同学们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开办讲座、培训、读书会、情景剧比赛、现场咨询、征文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自我,引导同学们树立自尊、自信、自强和自立精神,促进同学们在观念、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健康发展。工作出色,多次获得武汉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的荣誉。
协会现设会长1名,副会长2名,部长10名,分为内务部、活动部、宣传部三个部门。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完善组织制度,发展温馨心协文化;求创新,重实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完善落实危机预警机制。本届心协坚持“团结、求实、奉献、创新”的价值观,勇争一流,为对经管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贡献而不懈努力。
6.武汉男坊时空服饰公司简介 篇六
武汉男坊时空服饰公司是一家集开发设计,生产、批发、零售于一体的专业化时尚男装企业。
男坊时空服饰主要经营靓仔男装系列产品,包括西服、夹克、呢子大衣、卫衣等休闲外套,衬衣、T衫,休闲裤、牛仔裤,时尚休闲鞋类,以及皮带、钱包、背包等男式配饰产品。
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注册“男坊时空”、“NFSK”品牌,一直以来致力于引领都市潮流,崇尚时尚个性、简约舒适,追求面料、工艺、款式完美和谐的品牌推广理念。主要顾客群体为16——40岁左右,追求时尚化、个性化的年轻一代。充分体现现代都市男孩的青春活力、阳光自信之气质。
7.武汉情况简介 篇七
《节约能源法》第七条规定:“国家实行有利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 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国家鼓励、支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该条是对我国产业政策和省级以上政府加强节能工作、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制度设计。我国工业特别是高耗能的重化工业发展过快、比重过高, 带动了能源消耗的强劲增长。因此, 这对促进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的发展, 从整体上、宏观上、根本上减少能源消耗,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税收优惠在促进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作用
利用税收优惠促进环境资源保护主要表现在:第一, 通过对研究开发费用的税前扣除、技术转让收入的减免税、引进高新环保技术的优惠等鼓励企业进行有关环境资源保护研究与开发活动;第二, 通过对回收利用项目的减免税鼓励企业实行废弃物的再利用;第三, 通过对环保投资退税、允许环保设备加速折旧等措施促进对环保、资源的投资;第四, 通过优惠税率鼓励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的产品的生产、消费。
三、武汉市现状
(一) 税收收入现状
武汉国税2015年上半年全市国税收入达632.18亿元, 同比增长13.61%, 高于全国8.6%、全省11.4%的国税收入平均增长水平, 收入总量首次进入副省级城市五强, 继续保持中部省会城市第一。
(二) 节能减排现状:
第一, 我市重点产品单耗水平总体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半年, 我市主要耗能工业企业重点监测的单位乙烯生产综合能耗等7项产品单耗指标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有4项产品单耗水平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1项持平, 2项略高。 第二, 重点单位产品能耗水平趋于平稳。上半年, 我市主要耗能工业企业监测的12项产品单耗指标中, 有6项产品单耗水平较上年下降, 下降面达50%, 有4项基本持平, 2项上升, 总体水平趋于平稳。第三, 过半数单位产品电耗下降。上半年, 我市重点监测的10项单位产品电耗指标值与去年同期相比, 有6项下降, 下降面达60%。下降的主要原因我市近年来加快推广高效电机、推进电机系统节能改造。2014年, 全市推广、淘汰电机及系统改造28.14万千瓦, 完成高效电机及其系统节能改造1024台, 改造投资近亿元, 年节能量达3.29万吨标煤。第四, 高耗能行业单耗指标有升有降。上半年, 我市高耗能行业中, 有2项指标下降, 另有5项指标同比上升。
四、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策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政策设计上, 企业在享受的节能环保领域税收优惠政策中遇到的问题有:
1、申报条件和认定内容不合理——大多数认为过严以及认定对象不够清晰; (见图1)
研究发现, 调查的企业中92.59%以上的企业反映存在申报条件和认定内容不合理问题, 其中87.03%的企业觉得申报条件过严, 而只有10%不到认为过宽, 有44.44%的企业比较不赞同过宽的, 而46%的企业认为过宽情况一般;有81.48%的企业认为认定对象不够清晰。相关部门执行政策时, 都是根据有关环保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法律条文认定的条件和内容进行审核, 然而往往法律条文制定并非能全面结合现实情况, 而且法律条文撰写也不能全面的呈现各种满足政策优惠的情况。因此政策本身的局限性与执行部门的过于严格化使得很多企业生产本身具有环保作用, 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优惠, 显然这不仅不利于鼓励企业, 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寻找其他更节省成本的方法 (很有可能对环境不利的方法) 来进行生产。
2、申报和认定程序不合理——主要是审核时间规定较长, 部分存在材料清单不够清晰; (见图2)
研究发现, 调查的企业中8 5 . 1 8 % 的企业反映存在申报和认定程序不合理问题, 其中92.6%的企业反映审核时间规定较长, 59.26%的企业认为存在材料清单不够清晰, 而29.63%则认为材料清单不够清晰情况一般。由于政策执行部门中申报和认定的程序过于繁琐, 审核时间长, 材料清单不够清晰, 使得企业在申报优惠政策过程中耗用较多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甚至有时得不偿失。
3 、 监督管理不合理 —— 部分认为存在多头监管, 协调不力; (见图3)
研究发现, 调查的企业中46.3%的企业认为存在监督管理不合理情况, 其中有42.59%的企业反映存在多头监管, 协调不力问题的情况, 而51.85%的企业认为该情况一般。结果显示, 部分企业认为环保税收优惠政策设计上存在监督管理不合理问题。我们主要调查的是关于多头监管, 协调不力问题的情况, 发现其并不明显, 因此主要还存在监督管理不合理的问题。
4、优惠规定存在问题——主要是优惠力度不够, 也有部分认为优惠目录不清晰; (见图4)
研究发现, 调查的企业中88.89%的企业反映优惠规定存在问题, 其中90%以上的企业反映优惠力度不够, 75.93%认为优惠目录不清晰, 而22.22%认为优惠目录不清晰情况一般。环保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符合条件的企业得到一定的优惠, 从而激励它为保护环境做一定的贡献。然而, 通过调查发现, 大部分企业认为优惠力度不够, 部分认为优惠目录不清晰。企业申报政策优惠的成本较高与优惠力度较低往往会让企业放弃申请, 这样一些优惠政策便成了纸上之谈, 并没有真正受惠于符合条件的企业。
5、罚则存在问题——小部分认为界定违反规定行为不清晰、惩罚力度较低; (见图5)
研究发现, 调查的企业中25.92%的企业反映罚则存在问题, 而72.22%则认为该情况一般。其中认为存在界定违反规定行为不清晰、惩罚力度较低等问题分别占29.63%和14.81%, 而66.67%和77.78%的企业则认为一般。
以上这些关于政策设计上的问题中, 最突出的是申报条件和认定内容不合理, 占92.59%;较突出的是申报和认定程序不合理以及优惠规定存在问题, 分别占85.18%和88.89%;其次是大部分认为政策设计上还存在其他的问题, 占70.37%;接下来是监督管理不合理问题, 为46.3%;最后是罚则存在问题, 为25.92%。
(二) 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执行程序——不清晰, 缺少依照执行的细则文件;
研究发现, 调查的企业中64.81%的企业反映存在执行程序不清晰, 缺少依照执行的细则文件等问题, 而29.63%的企业则认为一般。 结果显示, 我国环保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在执行程序清晰度和相应文件方面没有做好, 仍然有部分企业不清楚具体的执行程序, 没有相关的文件细则进行对照。这不仅浪费企业申报的时间, 也浪费相关执行部门的精力。要提高办事效率, 必须把相关的硬件与软件做好, 程序明了, 相应的文件细则完整。
2、执行成本——优惠额度甚至难以弥补执行成本;
研究发现, 调查的企业中7 0 . 3 7 % 的企业反映存在执行成本——优惠额度甚至难以弥补执行成本等问题, 而25.93%的企业则认为一般。调查结果显示, 相当一部分企业反映优惠政策执行成本是比较高的, 甚至有时候优惠额度难以弥补执行成本。现实情况中, 很多企业为了申报税收优惠不仅需要花费很多精力了解清楚各种优惠条目与认定条件, 且在申报过程中还会因为相关程序繁琐与不明晰浪费很多人力物力, 甚至有时候还是无法成功申报。这样一来, 优惠额度不高于执行成本过高往往会使企业放弃申报。因此, 一些政策便没有达到优惠的作用。
3、企业内部管理问题——主要是存在领导不够重视的问题, 部分认为部门职责不清;
研究发现, 调查的企业中仅33.33%的企业反映存在企业内部管理领导不够重视问题, 而53.7%的企业则认为一般, 认为存在部门职责不清问题为14.81%, 而74.07%的企业则认为一般。结果显示, 仍有一小部分企业反映企业内部管理部门领导不够重视相关的环保税收优惠政策, 了解和关注不多, 显然就不会让相应的政策发挥优惠作用。当然, 也可能存在一些企业部门职能不清晰的情况, 使得优惠政策难以真正被关注、了解并执行。
4、政府部门办事人员问题——耗时较长问题, 服务意识不强、态度不佳;
研究发现, 调查的企业中90.75%的企业反映存在政府部门办事人员耗时长问题;90.74%的企业认为存在服务意识不强、态度不佳问题, 而只有极少数的企业则认为一般或不赞同。其实, 不管是在环保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部门, 其他很多的政府部门都会存在政府部门办事人员问题——耗时较长, 服务意识不强、态度不佳等。其中, 耗时长反映更明显, 这涉及到政府部门办事人员个人素质问题以及相关程序与文件细则不完整不清晰等问题。而政府部门办事人员的素质又会影响到该服务意识和态度, 从而影响政策执行的效率。目前为止, 政府部门办事人员素质问题是比较严重的, 影响也很大, 这个问题亟待改进。
以上关于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 最突出的是政府部门办事人员问题——耗时较长, 服务意识不强、态度不佳等, 分别占90.75%和90.74%;其次比较突出的是执行程序——不清晰, 缺少依照执行的细则文件和执行成本——优惠额度甚至难以弥补执行成本, 分别为64.81%和70.37%;最后有少部分企业内部管理问题, 占33.33%。
五、解决措施
(一) 政策设计方面
1、申报和认定改进——明确材料清单
在申报及认定层面上, 明确材料清单是需要一定改进的。过往进行材料申报及认定时, 由于可申报项目的不明确性, 企业无法得知详细的可申报项目, 在申请时可能漏报某些材料, 从而带来一定的机会成本;政府从事认定工作的部门也可能会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判定申报材料是否可通过。通过法律条文, 罗列各优惠项目, 明确材料清单, 使企业以及政府更加有效率地完成申报及认定阶段的工作。
2、监管改进——避免多头管理, 做好分工和协调工作
“执法必严”的前提必定是建立在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的基础上, 因此, 应当实现监管方面各部门的协调分工与合作, 在最大程度上重塑法律的威严性以及警示作用, 以此为申报认定流程的严谨性提供保障。
3、罚则改进——对违反规定、弄虚作假的行为予以重罚
以往对于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的弄虚作假行为并未建立良好的惩罚机制, 致使企业或者政府人员因此“铤而走险”, 在政策的申报认定等方面中出现违规行为, 这种现象如若不加以遏制, 对于社会资源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二) 政策执行层面的改进
1、政府改进方面
第一, 改善政府工作人员的办事态度。认真积极向上的政府办公人员, 不仅能够提高自身办事效率, 而且让企业前往政府机关处理事务时更加轻松愉悦, 双方可能因此拥有更深一步的交流, 也能对对方立场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及理解;第二, 推行电子化, 提供便捷度。由于时代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 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申报程序来说, 推行简便快捷的电子化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改进方法。通过网络的实时性与便捷性, 极短时间内便可完成申报过程, 免去了企业投递材料一遍又一遍前往政府机关的时间, 最大程度上压缩了申请时长, 为企业提供便利。
2、企业组织职能改进
第一, 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特别领导小组可以将税收优惠政策研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积极敏感地迎接政府的每一条税收优惠相关政策, 并从中寻求能使企业成本最小化的相关条令;第二, 配备充足的经费。企业方面应当在税收优惠政策研究方面投入足够资金, 鼓励税收人员参与到研究政策过程中来, 最大程度上激发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通过外在激励拉动内在激励, 为企业税收研究人员工作效益的最大化提供保障。
摘要:国家角度看, 环保企业在环境保护, 保持经济增长速度, 扩大就业, 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角度看, 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有效减少开支, 降低成本, 从而扩大企业规模, 优化企业结构,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笔者以问卷调查为主, 访谈为辅的方式, 对武汉市近50家环保企业进行调查, 量化分析环保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并且提出改进的意见。
关键词:环保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情况
参考文献
[1]武汉统计年鉴, 2014
[2]2015年上半年武汉市国税局税收基本情况.武汉市国家税务局.2015-08-20
[3]上半年我市单位产品能耗总体呈现良好势态.武汉市统计局.2015-09-06
[4]魏建明.中国税收优惠政策及其应用 (2012年版) .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2-09
8.武汉情况简介 篇八
一、试验目的
1. 考察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县的普遍适应性及可行技术模式。
2. 力求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农作物单产平均增幅5%~8%;休闲期土壤贮水量增加10%~15%;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01%~0.03%;节约成本20元/亩。
二、试验内容
1. 试验作物。春小麦和春油菜。
2. 选择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①留茬免耕播种模式为收获留茬→深松(3年1次)→药剂除草、灭虫→免耕播种→药剂除草、灭虫→田间管理→收获留茬。②带状免耕旋播模式为收获留茬→深松(3年1次)→药剂除草、灭虫→带状免耕旋播→药剂除草、灭虫→田间管理→收获留茬。
三、试验方法
1. 建立示范点和示范区。设置保护性耕作田与当地传统的秋耕或春耕常规沟播田作对照,保护性耕作田块实行地表药剂除草,对照田采用人工除草,实地观测试验田技术指标。
2. 精选良种。脑山地区油菜选用的主要品种是“青杂3号”,小麦选用的主要品种是“互麦15号”;川水地区油菜选用的主要品种是“青杂2号”,小麦选用的主要品种是“互麦13号”。全部采用机械化免耕施肥播种。作业机具选用2BFXY-6(5)型小麦硬茬播种机和2BFMS-5/10(6/12)型旋播机播种。
3. 科学施肥与播种。保护性耕作田春小麦作物亩施尿素10千克,磷酸二铵12千克,下种量为25.5千克/亩,播种深度3~5厘米,施肥深度8~10厘米;油菜作物亩施尿素10千克,磷酸二铵12千克,下种量为0.4千克/亩,播种深度2~3厘米,施肥深度6~8厘米。
4. 保护性耕作作业质量要求。
①留茬。留茬高度保持在15厘米以上,保证残茬能覆盖地表,残茬覆盖率保持≥30%。
②浅旋。浅旋深度保持在8厘米以内,根茬破碎长度控制在7~10厘米,残茬覆盖率保持在30%。
③免耕播种。施肥深度6~8厘米,小麦、青稞播种深度3~5厘米,油菜播种深度2~3厘米,作业无漏播、重播,播行直,地头整齐。作业完成后残茬覆盖率保持在30%以上。
④深松。松土25~30厘米深,确保深松一致,不准有重复或漏松现象。
⑤病虫草害防治。油菜作物在播种前、播种时分两次进行人工农药喷施和拌种。第一次,播种前用40%氟乐灵150克/亩对水15~30升喷洒土壤;第二次,播种时用5%甲拌磷1.5千克/亩拌种施入土壤。出苗后菌核病易发地区用25%多菌灵150克/亩或70%甲基硫菌灵70克/亩,在花期喷雾防治。在现蕾期如有蚜虫、露尾茎象甲等虫害时,用4%乐果150克对水50千克喷雾防治。小麦、青稞作物种植的土壤药剂处理:播种前用40%燕麦畏乳剂150~200克/亩进行机械喷施土壤表面,主要防治麦茎蜂、茎象甲、蚜虫、吸浆虫、野燕麦、阔叶杂草等虫害和草害,防治效果要求达到95%以上,基本做到无病虫草害。对鼠害严重地块采用毒饵诱杀,人工捕杀。
四、试验结果
1. 降低作业成本。传统的耕翻播种需4道作业工序,即秋翻埋茬→春耕→耙、耱→播种,而留茬免耕播种和带状免耕旋播只需1道工序,可节约生产成本30元/亩以上。项目区实施面积为2.61万亩,共节支78.3万元。
2. 增加土壤蓄水能力,防止水土流失。传统方式耕整过的地表没有保护层,下雨时土壤吸水速度小于下雨的速度,使大量的水白白流失,缓坡地块还带走表土,造成水土流失。保护性耕作地表有留茬和秸秆,具有固土、阻止水径流和减少水分蒸发的作用,从而使土壤含水量增加,同时采用的免耕沟播作业还进一步提高了土壤含水量。从测定的结果来看,在作物的生长期,采用保护性耕作比传统方式提高土壤含水量0.02%~3.7%。
3. 增加土壤有机质。由于项目区处于高海拔(2800~3000米)的寒冷地区,虽然有机物分解比较缓慢,但从连续3年实施保护性耕作试验地的测定结果看,有机质含量还是有所增加,在0~20厘米耕作层中的有机质比传统耕作增加0.0265%。
4. 提高地温。根据测定,广泛使用免耕沟播,沟内土壤耕层20厘米处地温提高2.1℃。免耕播种的油菜作物比平播(对照)早出苗3~5天,出苗率提高5.2%~8.5%。
5. 作物生长性状好。据5月份的测定,免耕播种的油菜作物比平播(对照)作物的根系增长0.6厘米,同时单株鲜重增加。
6. 增加产量。小麦千粒重,保护性耕作示范田的比传统耕作对照田的增加0.24克,增产16.3千克/亩;油菜角粒数,保护性耕作示范田的比传统耕作对照田的增加2.5粒,千粒重增加0.11~0.43克,平均增产14.26千克/亩。
9.武汉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简介 篇九
徐梓萌小小少年童心向党。作为校宣讲员,她积极演绎“红色话剧”、主持晨会、参与主题征文,带领全校学生学历史、感党恩、跟党走。她综合发展,在艺术、运动、数学等多个领域取得骄人成绩;她热心奉献、乐于助人,是大家眼中的“爱心姐姐”,主动上门为生病同学补习功课。疫情期间带领学校红领巾志愿服务队捐赠物品和捐款、拍摄疫情防控宣传片;多年坚持参与爱心帮扶、图书义卖、公益卖报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她勤学善思,全面发展,在艺术、运动、数学等多个领域取得骄人成绩,曾获评武汉市“优秀学生”、武昌区“新时代好少年”、区“优秀少先队员”、“童年看军运”主题演讲活动“小小宣讲员”荣誉称号;获“湖北省第十五届文艺小人才”钢琴二等奖,省“长江钢琴杯青少年音乐比赛”二等奖、三等奖; WMO 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国区)湖北赛区一、二、三等奖;市艺术小人才比赛综艺类一等奖,市中小学经典诵读活动二等奖;市“小小外交家”英语交流展示活动C 组一等奖;区艺术小人才比赛综艺类一等奖等;通过钢琴、舞蹈十级考试。
10.武汉情况简介 篇十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源于1945年建立的原国立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2000年新武汉大学成立以后,由原武汉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三校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无线电物理、空间物理与探测技术、光电信息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专业组成。
学院学科优势明显,现有电子工程系、通信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光电信息工程系4个系和1个教学实验中心;有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有5个本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11个硕士点:空间物理学、无线电物理、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电子学、光学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精密仪器及机械;4个博士点:空间物理学、无线电物理、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地球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1个博士后流动站:地球物理学。其中国家重点学科1个:无线电物理;湖北省重点学科2个:信号与信息处理、空间物理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5个:无线电物理、空间物理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光学工程。国家还在空间物理学和无线电物理设立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11.武汉情况简介 篇十一
1 运行情况
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武汉市某区自2005年10月启动新农合以来,参合农民医疗负担明显减轻。
1.1 农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该区成立了新农合管理委员会(简称区合管会)、新农合监督管理委员会。合管会下设办公室,各乡镇设立乡镇合管办,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单独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管办分离,由区合管办垂直管理。建立了安全的基金管理体系:新农合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有严格的基金财务制度,采取的是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以收定支,封闭运行的原则。做到“管账不管钱,管钱不用钱,用钱不见钱”。还对新农合基金严格落实3项制度:基金财务制度、基金公示制度和基金审计制度。严格3种监督方式: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1]。通过采取上述措施,确保了新农合基金的安全运行。
1.2 新农合参合率、筹资水平及受益水平等逐年提高
由表1可见,2006—2011年该区的农民参合率逐年提高,中央、省级、市级及区级财政加大了对新农合的投入,提高了新农合补助资金标准,个人缴费水平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逐年提高,参合农民受益面上升,参合农民受益水平进一步提升[2]。2005年至今,该区新农合累计报销达到2.85亿元,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农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由表2可见,该区自实施新农合以来,农民的住院人次不断增长,农民的医疗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好的释放,有利于“看病难”问题的解决。人均补偿金额不断增加,说明参合农民的自付比例随之降低,医疗负担相对减轻。受益率从2006年的8.80%上升到2011年的186.06%,说明参合农民的受益面、受益水平都在不断增加。
1.3 加强信息化建设,方便参合农民即时结报
2007年在该区内定点医院实行住院即时结报。2009年扩大到区外定点医院实行住院即时结报。2010年实行新农合一卡通,提升了即时结报效率,减少了报销环节,使农民在本地就医可直接报销,更进一步方便了参合农民报销。
1.4 支付方式改革不断完善,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一定控制
新农合是以第三方付费的医疗保障模式,医院是按项目收费,随着参合农民对报销政策的进一步了解和对健康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参合农民的过度医疗需求开始显现。第三方付费对供方的刺激,医生过度检查、过度用药等现象的出现,加之医院内部对费用控制积极性不高,医疗费用出现不合理增长,影响了基金的使用效率和参合农民的受益水平,给基金安全带来了风险。2010年10月份该区在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试点按例均住院费用限额付费的支付方式改革。通过半年多的试运行,发现限额付费存在着局限性,考虑到支付方式改革对供方、需方和第三方的公平性,该区在2011年6月1日起改用定额付费模式。定额付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供方的利益,有利于提高医院对支付方式改革的积极性。
2 存在的问题
2.1 制度实施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新农合的实施是按照中央及有关部门的决定、通知及指导意见等开展的,这些文件只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不具有法律效应,至今尚未有专门法规对有关利益方的具体行为、权力、义务及职责进行规范。法律制度的缺失,使新农合的实践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带来诸如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障标准不一致及保障管理随意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导致约束力不强,降低了新农合制度的信誉,加大了制度运行的成本。目前,在一些起步较早的地区已制定了一些地方性的法规,对指导当地新农合实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为立法探索了经验,但其局限性明显。因此。应尽快制定全国性的新农合相关法律法规[3]。
2.2 统筹层次低,筹资机制不够完善,筹资成本高
现行新农合区级统筹模式不适应新农合的快速发展。武汉市新农合以区为统筹单位,统筹范围较小,特别是人口少的地区,基金量小,抵御风险能力差。新农合基金以区为统筹单位,既不利于统一全市新农合报销标准,也不利于省、市级信息平台、即时结报的统一管理。
低筹资水平决定的低补偿使新农合抵御疾病风险的功能大打折扣。目前,我们普遍采取的筹资方式是政府宣传发动、乡村干部逐户上门收取。随着新农合政策的不断深入人心,农民缴费积极性不断提高,但该区30多万农民,工作量大,且工作成本高。
2.3 门诊统筹定点村卫生室管理成本高,监管难度大
该区有254个村,外出打工人员较多,留守村民不足百人,村卫生室觉得门诊统筹不划算。村卫生室位置分散,监管难度大、监管成本高。村医年龄大,不会操作电脑,个别偏远村网络不能联通。新农合筹资水平低,2011年人均筹资265元,门诊统筹将有限的住院基金分散到门诊报销,降低了新农合基金的使用效率,不利于提高大病住院报销比例。2008年门诊统筹模式受益率为47.00%,2011年门诊统筹模式受益率为186.00%,门诊统筹模式大幅度提高了受益率,但没有降低住院率,见表3。
2.4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乡镇卫生院建设以及村医待遇问题有待关注
尽管新农合制度不断推进,筹资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财政政策及补偿政策不断完善,但是一级医院的病人流向依然占较小的比例,参合农民大多选择在二三级医院住院,二级医院的住院率远远超过一级医院的住院率。更为重要的是,84.00%~95.00%的基金投入到二三级医院,一级医院获得的基金支持较小[4]。根据新农合的制度安排,农民在乡镇级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最高,因此,乡镇卫生院在新农合制度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村卫生室在实施基本药物零差价后,村卫生室业务收入明显下降,加之乡镇卫生院和定点村卫生室设施陈旧,医护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及村医工资待遇问题亟待引起政府的关注。
2.5 基金支付制度设计难度大
新农合采取的是自愿参加的原则,给基金支付制度设计上增加了难度,因为面对事先设计好的制度,到底有多少人参合还是个未知数。设计之初,出于维护基金安全的考虑,地方政府往往将报销的起付线设置较高,封顶线设置较低,存在着压低给付水平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基金结余,使资金的利用效率降低[5]。
3 对策
3.1 建议地方立法,为新农合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新农合运行几年来,各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南京市、我省的长阳县等地方人大立法通过了新农合管理条例,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各地做法差异较大,作为全国几亿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国家尚未建立起完整的新农合法律体系。为保障武汉市农村居民公平享受新农合制度,我们建议市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结合我市实际,出台武汉市新农合地方性法律文件。明确政府、编办、财政和民政各部门的职责,统一规范全市新农合筹资、报销比例、医院管理及基金监管,为武汉市新农合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基金安全、高效运转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3.2 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统筹机制
从理论上讲,新农合筹资机制的创新应该明确界定利益相关主体的角色职能,通过多元化的筹资渠道、科学合理的筹资标准、高效的筹资模式、适宜的统筹层次和有效的监控等关键环节来完成[6]。新农合以县、区为统筹单位,统筹范围较小,特别是农业人口少的区,基金量小,抵御风险能力差。新农合基金以区为统筹单位,既不利于统一全市新农合报销标准,也不利于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的统一管理。建立新农合市级管理平台,通过市级转诊平台统一管理全市新农合三大目录,统一全市的新农合实施方案,扩大新农合统筹范围,实现武汉市新农合市级统筹,可以改变目前各区制订的实施方案以及基金各区分头管理的局面。实现市级统筹后,基金总量增大,基金抗风险能力增强,采取集约化管理,各区管理成本将不断降低,以实现我市新农合跨越式发展。基金筹资水平应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同步增长,增长的幅度应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幅度一致。根据上海市2002年的测算,参合者年征缴额应占人均年收入的1%~2%的比例较为合适[7]。
3.3 统筹补偿方案,对结余基金进行二次补偿
按照疾病的严重程度、参合农民的负担情况等影响因素,设置梯级分布的水平线[8],实行不同层次的标准,以便更好地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管理部门要把结余的新农合基金对国家划定的低保人员、特殊照顾人群实行二次补偿,以更好地解决新农合“大病统筹”所产生的问题,体现新农合政策的公益性。
3.4 新农合应由自愿参合走向强制参合
自愿参加原则会导致逆向选择、筹资成本高和筹资困难等问题,而强制参合可以走出政府与农民的博弈困境,新农合应由自愿参合走向强制参合[4]。大数法则的运用是将个别风险单位遭遇损失的不确定性转化为风险单位集合损失的确定性。新农合大数法则的运用体现为追求参合率。参合率高,基金规模大,可以将个别农民遭遇损失的不确定性转化为整个单位农民的损失的确定性,有利于控制风险,从而达到医疗保障的目的[9]。新农合中农民的强制参合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上都是一种必然,由于我国的国情所致,强制执行目前的条件还不成熟,为此,笔者建议,可先在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试行。
3.5 继续加大新农合宣传力度
以多种方式宣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农民宣传参加新农合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解释新农合参合的办法、参合后的权利和义务、经费的筹集、使用和报销等实际问题;宣传农民受益事例,组织受益农民现身说法;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传统美德和思想道德的教育,提高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提高农民参加新农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新农合制度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张春红,吴昌兴,江淑文.江夏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6- 2008上半年运行情况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9,23(1):12-13.
[2]张春红,李淼,吴昌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比例下降原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6):22-23.
[3]唐侠,戚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中的制约因素与改进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237-6239.
[4]金彩红.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缺陷的理论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6(9):71-76.
[5]孟宏斌.利益主体视角下的西部新农舍制度运行困境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8):9-14.
[6]孟宏斌,王征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与利益相关主体博弈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2):122- 129.
[7]朱朝伦.当前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河南医学研究, 2009,18(3):242-244.
[8]周晓媛,毛正中,蒋家林,等.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案中起付线的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1):47-49.
12.武汉情况简介 篇十二
人员需求及简介
人员需求:
测绘工程
5人 遥感科学与技术
5人 地理信息系统
5人 土地资源管理
5人 档案学
1人 岩土工程
2人 城市规划
2人
待遇:
五险一金,解决当地户口,免费员工宿舍,有竞争性的薪资待遇等
联系电话:0411-89849955
公司简介:
大连九成测绘信息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陆海空测绘、地理信息开发、数字和智慧城市建设、国土资源调查规划和监测与评估等于一体的综合型公司,是目前国内建设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强、业务覆盖面最广的首家民营 甲 级 测绘地理信息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总部占地4万平方米,办公大楼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设 北京、沈阳、大连等19家子公司,固定资产超过10亿元。累计投入超过3亿元,购置了全球领先的LEICA RCD30倾斜数码航摄仪和ADS80推扫式数码航摄仪、TCA系列测量机器人、九成系列无人机以及GPS、GNSS接收机、全站仪、水准仪、自动绘图仪等仪器设备2000余台(套),配套先进的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处理软件。其数量和先进性,都位于国内同行业前列。员工人数超过1800名,其中教授研究员级高工11人,高、中级以上技术人员600余人。近5年来,累计完成各类测绘地理信息,智慧城市工程2万余项,成果优秀率达到99%以上。是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单位。
公司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测绘工程(控制测量、工程测量、海洋测量、航空摄影、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籍测量、房产测绘);智慧城市建设、智慧产业园开发建设、国土资源调查与规划、土地资源监测与评估、地质勘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
大连九成测绘信息有限公司积极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与武汉大学测绘学院联合成立“九成智慧城市建设研究院”,整合国内先进的数字地球产品与技术,在倾斜摄影、车载全景扫描、BIM/CAD、移动物联等新技术领域进行了融合创新。
自1995年成立以来,公司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其中,“辽宁省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全省0.2米分辨率航空影像获取和DOM制作项目”获2015年全国优秀测绘工程白金奖;“数字本溪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大连 市智慧沙河口三维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获2015年地理信息优秀工程金奖;“九成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获2015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一期工程1#、2#机组控制网GPS测量”获国家优秀测绘工程银奖;“大连市C级GPS控制网”获辽宁省测绘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大连市花园口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加工软件研制与实践项目”获辽宁省测绘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大连临空产业区填海造地工程海域水深测量”获辽宁省测绘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大连普湾新区地形图测绘项目”获辽宁省测绘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庄河200万吨重焦沥青码头海域水深测量”获辽宁省测绘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跨平台同步显示检查系统”获辽宁省测绘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地下管线普查工程”获辽宁省测绘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庄河市空间大地全面控制网测量”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鞍钢集团公司厂区控制测量”获辽宁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庄河市空间大地全面网—高程联测水准网测量”成果获大连市优秀测量工程二等奖;“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地理信息系统”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遥感影像匀色处理获得大连市科技发明三等奖。
公司先后获得国家测绘应急保障先进单位、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中国测绘学会先进集体、辽宁省测绘行业先进单位、测量标志普查维修保护先进单位、大连市勘察设计行业自主创新先进单位、大连市五一奖状、大连市文明单位等荣誉。
13.武汉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篇十三
一、基本概况
武汉环保产业门类齐全、形成了规模。重点领域有4个:水污染治理领域,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固体废物综合循环利用,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制造。拥有一批领先于同类水平的先进技术。如钢铁行业钢渣、矿渣综合利用技术,中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大型电站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烧结烟气深度脱硫及硫胺制备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生物环保材料技术,油烟治理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全市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400余家,从业人员近6万人。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有70余家,过5000万元的有40余家,过亿元的有20余家。协会会员单位150家。其中,水治理企业54家,大气治理企业28家,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企业10家,噪声与振动控制企业12家,环保装备(产品)生产企业26家,其他企业(在线监控、油烟治理、材料生产等)20家。2010年,环保产业产值350亿。环保产业产值占武汉GDP的6.3%。2010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1.1万亿,环保产业产值占我国GDP的2.76%。
武汉环保产业在技术、市场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武汉环保产业协会的工作及武汉环保产业的发展得到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会长王心芳及秘书处的好评。在2010年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工作会上,武汉环保产业协会介绍了工作经验。“十一五”期间,武汉环保产业在市委、市政府和高度重视下,牢牢把握国家中部崛起、“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战略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建了发展优势,在抢抓机遇中积累了发展后劲,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十五”末,武汉环保产业工业产值120亿。“十一五”期间,保持20%的速度增长。在“十一五”期间,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和技术领先、发展后劲足的企业。
二、“十二五”环保产业发展前景
国务院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将达到3.1万亿,近“十一五”环保投入的2倍。预计“十二五”末的2015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2万亿元。《国家“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在“十二五”期间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主要是城镇污水和难处理工业废水,区域、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置,资源循环利用,噪声与振动控制。环保装备(产品)生产和环境服务业是重点支持的范围。这些方面,武汉有工程基础和技术优势。
预计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武汉环保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将超过700亿。有关环保专家预计,到2020年环保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环保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时间,武汉将提前。环保部《关于环保系统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环发[2011]36号):“十二五”重点发展方向。“十二五”期间,要将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等升级改造和中小城镇污水处理,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氮氧化物、微颗粒物和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污泥处置,重金属污染防治,大型城市垃圾焚烧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电子废物拆解处理,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污染场地与生态修复,环境监测与预警等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着重发展环境服务总包、专业化运营服务、咨询服务、工程技术服务等环境服务业。在各类环保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示范应用。武汉作为中国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二五”期间,是打造千亿环保产业和百亿环保企业的大好时机。
14.武汉情况简介 篇十四
一、中石化武汉80万乙烯项目情况
1、项目基本情况
中石化武汉80万乙烯项目依托中国石化武汉石油化工厂建设,总投资约147亿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80万吨乙烯、30万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30万吨高密度聚乙烯(HDPE)、10/38万吨环氧乙烷/乙二醇(EO/EG)、40万吨聚丙烯(PP)等8套主要生产装置,以及配套公用工程和辅助生产设施。2007年4月2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了中石化武汉80万乙烯项目。项目批准后,武汉市和中石化正在积极准备建设事项,建设资金以及建设主体都已明确到位,2007年12月18日将正式开工建设,预计整个建设周期为3年,到2011 年初即可建成投产。
目前,与80万吨乙烯配套的武石化技改项目已经启动,建成后其原油综合加工能力将由目前每年400万吨扩大到每年800至1000万吨,以便为80万吨乙烯工程提供充足原料、中间产品。据介绍,该项目投产后,每年可以产出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和塑料原料等240万吨左右。
武石化扩能增产后,其原油供应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从胜利油田来油,二是从阿曼进口轻质油。以上两块原油各占一半份额,其国内运输可能大部分都将采用管道运输方式。
武汉80万乙烯项目竣工投产后,每年还将产生380万吨的运输量,其中运入量147万吨,主要是煤炭、石脑油以及包装材料和化工辅料;运出量233万吨,主要为产成品。在这些业务中,预计通过水运的有125万吨,其中运入量16万吨,运出109万吨。
二、武汉化工新城情况
化工新城位于武汉东侧洪山区,北邻长江,规划总用地面积89.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规模46.1平方公里,绿化、林地、湖泊等占地约43平方公里。规划目标是建设生态型、科技型化工新城,使武汉市成为华中地区主要的石油化工
1生产基地和产品供应基地。依托80万吨乙烯项目,武汉市有关部门编制了武汉化工新城的总体规划。2006年底,该规划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的环保评审。据规划,武汉化工新城计划投资352亿元。
据介绍,为全面启动相关工作,武汉市将成立副市级办公机构,化工新城建设主体为武汉市经济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为此该公司已经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公司。全部化工新城建设项目中,与物流相关的项目有园区管廊、码头等。其中管廊将由中石化自己投资建设,码头项目欢迎其他投资者参与投资建设。据规划,化工新城共规划有码头22座,其中为乙烯项目配套的码头11座,近期将建设5-6座重件、液货以及消防码头。
化工新城按“一轴、两带、两组团”沿江带状布局,“一轴”为沿青化路的综合发展轴。“两带”分别为白浒山、严东湖至长江的生态绿化带、城市外环线和武钢间的绿化隔离带。“两组团”为北湖组团和左岭组团。化工新城主要发展两大组团:北湖组团以80万吨/年乙烯项目为产业主导,以工程塑料和合成橡胶为发展重点,布局乙烯项目区、下游产品加工园区、港口物流园区及生产性服务中心;左岭组团容纳葛化升级改造项目,配合武汉城市规划,迁建城区内化工企业,促进武汉市化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武汉情况简介】推荐阅读:
武汉花山新城简介12-02
武汉至咸宁城际铁路引入武汉枢纽方案研究08-23
通道旅游情况简介07-22
中国电力电源情况简介09-02
文明创建情况简介11-21
学生会情况简介12-13
卫生院情况简介12-15
武汉租房合同06-28
武汉09-26
武汉工作汇报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