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11篇)
1.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一
论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榆林市文明城市建设为例
内容摘要: 当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断推进,以榆林市文明城市建设为例,在榆林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环节,都存在许多问题,政府对服务型政府的含义的理解不全,政府自身角色定位存在缺陷,行政权力异化,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政府部分公务员素质较低,政府机构较多,一些部门职能交叉,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突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立以“内部控制”机制促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的深入地发展,为铸就服务政府铺实道德之路的行政伦理的制度,是当前完善榆林市文明城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民本
行政伦理
制度化
引言
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为任命服务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管理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的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明服务为宗旨,实行服务职能和才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榆林市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也是榆林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自2008年以来,榆林文明城市创建也已有四年多的时间,总的来说,榆林市民对于榆林市政府服务于民的水平的满意度提升了。但是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有许多。
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其发生的根源,找到其根源就可以找到其根本的解决对策。可以看到,社会人、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各种行为活动,以及这些行为的方式方法都源自于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于政府这样的社会组织,其行为以及其行为方式方法,及最后的效果自然是源于政府组织及其组织成员的行政精神,行政伦理的建设成效。政府部门的行政精神,行政伦理建设制约影响着政府部门的行为活动,效果。从行政精神,行政伦理的角度出发,探索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效与问题及建设路径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一、榆林文明城市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现状
(一)榆林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探索和成效
1.制度日趋完善
出台的《榆林市人民政府规则》,对政府的重大事项决策、政策文件制定、会议议事、行政监督、依法行政、勤政廉政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积极推进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2010榆林市出台了《榆林市党政领导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与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到2011年止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四轮清理。
2.政务公开全面推行
全市各级政府大力推行“阳光政务”,166个乡(镇、街道)有151个建立了政务中心,市本级及浏阳市先后背评为“全国政务公开先进单位”,榆林县政务中心成为全国政务公开示范点,政务公开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网络化已经基 本实现。
3.公共服务力度明显加大
政府对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投入逐年增加,2003—2007年,全市总人口人均社会事业支出从376增加到1180元,使民生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解决。GDP和公共财政收入虽有一定差距,但在推进公共服务方面却从不甘人后。从义务教育率先实施“两免一补”到养老实行政府补贴,再到公园免费开放以及今年暑假政府埋单免费向全市中小学生提供定点游泳场所等。
4.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增强
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重视发挥其促进社会公益事业、方便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扎实推进城乡社区、村为主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基层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功能;注重运用调节手段化解社会矛盾,创新联动机制处理突发事件,构建大防控格局维护社会治安,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增强,有力地推进了和谐榆林建设。
(二)榆林市服务政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于服务型政府含义的理解不全面深刻
在榆林市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市政府进行各项工作时盲目地追求效率,追求政绩工程,为文明城市而建文明城市,诸如,对于因为政府要对榆林城进行城市面貌的重整,所以市政府决定必须将榆林城区的棚户区予以拆迁,改造。根据许多当事人的介绍,那些政府的拆迁组织在面对当事人时,态度恶劣,坚决执行上一级下发的所谓的拆迁政令,无论当事人如何阻拦。而且,在政府执行这些拆迁活动时,往往产生暴力冲突,政府派遣的拆迁队往往是置人民的利益不顾,甚至人民的生命也不顾。据某些媒体报道,在近几年来关于榆林城区棚户区的拆迁问题,有数量不小的人员遭到了人身攻击,还有一些受到迫害。一些不满拆迁,想要上访的群众,多次遭到与政府相关人员的突然拦截和威胁。政府相关部门面对这些负面新闻时,多是持否认态度,声称棚户区的拆迁是榆林市文明城市的建设的必要措施。文明城市建设之目的是想要达到使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民众们能生活在一座文明和谐舒适的城市里,然而政府却因为要建设文明城而牺牲百姓的利益,甚至做伤害百姓的事情。这不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
2.政府机构较多,一些部门职能交叉,工作效率不高
目前,国务院组成部门为28个,我省是25个,而榆林市至今仍是39个。虽然榆林在2010年启动了政府机构改革,进行职能整合探索大部制,但是政府部门大部制改革还是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实质性的突破。部门之间、部门内各处室之间职能交叉的情况仍然有存在,妨碍了政府职能有效地发挥。在行政审批制度方面,减少了部分行政审批项目,虽然对于行政许可事项的清理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市本级行政许可项目还有差不多200个,相比于其他同类城市来说,还是比较多。部门之间或内部职能交叉,加剧了程序繁杂程度,行政成本居高不下,没办法降低,导致财政资源的浪费。如基建项目审批环节达到七十多个,特别是基建项目在报建过程中需规划、建设部门重复审批,耗时多,效率较低。据 统计,榆林市行政审批时间平均为71.2天,个别项目审批时间最长达到18个月。如此长的耗时给榆林市的群众带来了很多的不方便,对于榆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灭减了创业者的积极性。这样的政府组织始终都是处在一种低效能的状态,与服务型政府高效,精简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
3.政府错误的角色定位,包揽事务过多,“全能政府”现象严重
榆林市政府仍然以管理者的身份地位而不是以服务者身份定位自己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强制权威硬性管理是现阶段榆林各级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特征,政府管理者总是处于高高在上的领导者的地位,政府部门存在着一种,只要政府向其行政管辖范围内的社会个人、团体提供了公共服务,那这便是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错误思想。从“找政府官员办事要看他们脸色,看心情”“我们是在求政府部门帮我们办事”“对待领导要笑脸相迎,必须电话头哈腰。”这些民众思想中便真实间接地反映了政府错误的角色地位。同时,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不分问题比较突出,政府包揽了不少本应该由社会组织来办的事务。65个全市性行业协会尚有48家与政府职能部门没有脱钩,一些中介机构在政务大厅办公和收费,部分职能部门让中介机构代收各种行政事业费、将收取经营性服务与行政审批挂钩。而且,政府部门的规划、调控、监督角色过弱,执行角色过重,有的热衷于管钱物、管项目。政府一直都向着全能政府的方向发展,不给与社会团体,自治组织,第三部门一定的权力和机会参与社会管理工作。
4.依法行政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不高,部门存在利益集团化倾向
近些年,我国在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方面采取了不少的措施,力度日益加大,但目前制约监督机制仍不健全。依法行政的统一和透明度不高,一些部门存在利益倾向,有的部门要收费权,许可权、处罚权,把执法异化成了创收。有的部门凭领导的重视程度、自身兴趣甚至利益,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上级要求,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或者乱执行。2008年榆林市5个区都成立了户外广告领导小组,对城区违法违规户外广告进行整顿。但在实际整顿过程中,某些部门为加大力度,凸显成效,滥用行政权力,不论户外广告是否合法,均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拆除。此外,同样是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榆林市政府在对旧城区改造时,榆林市政府设计了“政府主导,吸纳社会资本投入棚户区改造”的融资模式,与土地开发商合作,强征土地,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获取丰厚利润。政府为进行文明城市的创建,进行旧城改造,征收土地,这些行为看似合情合理,实际上政府却利用这样的机会,非法滥用握在手中的行政权力与土地开发商进行黑箱操作。
5.部分公务员素质较低,难以适应为民服务的要求
有的公务员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缺乏为公众服务的热情,在诸多时候,即使是在公务员上班时间,当有群众因某些求救于某些公务员同志的时候,这些公务员经常是爱理不理。在大街上,城市管理人员,或是警察对待社会公众的态度多是恶劣,目中无人,敬岗敬业精神不强,责任意识淡薄。有的公务员作风不良,群众多发现一些公务员在闲假日,吃喝嫖赌。榆林市某区 纪委经过调查,向区委常委会提交一份内部报告,将干部作风问题概括为懒、空、浮、软、散、贪、奢、滑十个方面。有的公务员不是运用权力为民造福,而是将权力当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这样的人虽为数不多,但分布较广,在行政许可、处罚等各个领域都有;影响比较恶劣且深远,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损害党群干群关系,阻碍服务型社会的建设,文明城市的创建。
二、榆林文明城市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现状原因分析
榆林市文明城市创建,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今天的成果有其特殊原因,同时,榆林市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存在也有其重要的制度,道德伦理根源。且用相关的伦理价值角度来针对于榆林市服务文明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榆林服务型政府取得重要成绩的原因
1.全国各级政府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大环境的推动。
2.中国主权在民,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建设要求
3.榆林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必要要求
(二)榆林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各种问题出现的原因
1.政府以人为本的价值定位意识严重缺失
韦伯设计的科层制组织模式,力求把非理性因素从行政过程中剔除出去,建立一个纯理性的组织运行机制,以提高组织运行效率。但人们日益认识到“人”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纯理性的组织结构很难实现。服务型政府是对传统行政模式的超越,它承认行政管理必须考虑人的因素,公共行政的对象、主体都是理性与感性兼具、个人属性与社会属性兼有的人,他们的思想、态度、感情、认知等本身会对行政过程造成影响,同时也是行政过程的一部分。服务行政模式在认识到人的属性客观存在后,下一步自然地要求将行政主体与客体看做现实的人的集合体,而不是行政机器上的齿轮或是一群“‘匿名的’符号”。在具体伦理准则方面,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就要求行政主体具有权利意识,尊重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重视公民的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彰显“人民政府”的根本性质。
事实上,榆林市政府并没有将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观植入政府组织的管理文化,活动准则中,政府的“官本位”思想严重,政府始终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其公民,很难做到为市民切身利益考虑,没有行政成本的节约思想,不能够将纳税人的钱花在刀刃上。在其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与服务型政府要求相违背的行为,对于服务型政府深刻内涵不了解,角色错位,行政机构的繁冗,行政成本的居高不下,行政效率的低下,行政权力的滥用等等。直接造成在榆林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对部分地区市民进行的非法强制危及生命安全的拆迁活动,对城区部分户外广告进行越权非法整顿,严重损害了市民,企业的合法权益。
2.政府的公共精神与公共行政理念的缺乏
“公共性”是公共行政的应有之义,是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内涵与本质所在。首先,公共权力源于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的需要,其权力属性具有公共性; 其次,政府面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其职能产出具有公共性;并且,公共性中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也是政府追求的价值目标。而服务型政府 是尤其强调公共性的一种治理模式,人们认识到传统行政模式和新公共管理模式在效率追求上的偏差,因此在服务型政府模式中突出强调公共精神对与政府治理的重要性。甚至有学者指出,“在公共行政理论视域中,公共精神的内容涵盖了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服务、责任、和谐等几乎所有具有普世价值的理念及服务型政府应当具有的品质。”在榆林服务型政府的创建中,政府部门没有将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放到最重要的地位,在公平正义和经济增长以及政绩建设成果中的选择中,政府选择了后者。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必须要求公平正义价值的公共精神的实现。漠视公共正义成为了榆林服务型政府建设始终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
3.政府关于信任关系的构建意识不高
这里的“信任”既包括行政主体之间的信任,也包括行政主体与公民之间的信任。信任是一个组织可以有效活动的基础,缺乏信任的组织极易造成组织之间、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规范的失效,也就无伦理可言;而信任资本充盈的组织,则可以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形成诚信和谐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服务型政府就是要通过明确政府角色定位,在行政组织之间、行政组织与公民之间营造和谐顺畅的互动环境,在协调合作中培育信任,以信任推进合作的开展,最终形成运转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服务型政府应把信任、合作的价值理念纳入到政府整合机制之中,“人际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是服务型政府„„与管理型政府的实质性区别”。
在这一方面,榆林市政府做得很不到位,文明城市的建设应该是全市人民共同参与的建设活动,是政府领导全市的市民共同建设文明榆林,但事实是,文明城市的建设完全是市政府自导自演的政绩工程建设,政府想怎么建设文明榆林就怎么建设,文不文明一切由政府说了算,不管市民,社会的反映如何。市民很难参与到具体的决策,实践中。建设过程中,政府与市民,企业及社会产生了多种利益冲突与矛盾。市民不信任政府,政府漠视甚至侵犯市民的基本权益。政府和公民以及企业之间的互信程度不断降低。最后政府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断恶性循环,政府行政管理效率越来越低下,各种政策,建设计划因为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在执行中困难重重,文明城市的建设也在某种程度上演化为劳民伤财的运动。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道背道而驰。
4.政府官员责任意识,职业精神有待提高
服务型政府必须是负责任的政府。责任包含三层涵义:行政主体要做好份内应做的事;行政主体对其行政对象负有为其服务,助其发展的积极义务;行政主体应充分考虑自身行为的后果,对自己的失职行为要承担相应责任或履行相应强制性义务。责任意识是民主政治时代的一种基本价值理念,是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它与服务理念并不矛盾。树立责任意识,是为了更好地践行服务理念;在服务理念规引下的责任意识才能真正把责任落到实处。正如学者龚祥瑞所言: “负责就是为人民服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人民及其代表的信任。”可见,责任意识是服务型政府的伦理资源之一和道义支持基础。
所谓职业精神,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树立行政主体的责任意识与培育其职业精神是一致的。只有具备职业精神,才能 切实地负起责任,并有助于形成以公共利益为指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依归的公共行政风格。如前文所述,“责任”具有三层涵义,其相应的职业伦理准则就是要求行政人员在组织内,完成上级指示,分配下级任务并确保其执行;在组织外,对人民负责,维护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在行政过程中,要充分考量自己的行政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并清楚自己会对这一后果负积极义务或消极义务。
总的来看,榆林政府官员的总体的责任意识,职业精神还是相对较低的,从政府工作人员在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便可以看到,一味负责于上级,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多有倚靠自己的小权力谋取私利现象,对于市民的求助不耐烦,不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对待市民的态度十分恶劣,甚至还有暴力行为。这都是政府官员责任意识不强,缺乏的职业精神的表现。
三、当前服务型政府伦基本途径--理道德建设
服务型政府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必然需要正确的行政道德伦理做支撑。行政伦理的建设是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英国阿克顿勋爵曾说: 政治生活建基于道德问题之上。可以确定,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如果不植根于行政伦理道德的土壤, 是不可能结出果实的;我们的行政工作人员如果没有对人民的责任情感和对工作的责任意识, 其他任何的努力也都终将付诸东流。行政伦理道德不只是隐藏于内心的信念, 而必定要表现为外部的行为。
在实现榆林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实现从传统的官僚制政府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化这一基本目标,政府伦理道德建设势在必行。服务型政府伦理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任务极其艰巨。在当前条件下,主要有以下基本途径。
(一)健全伦理道德法制化建设,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良好的法治基础
在现代国家越来越多的伦理道德规则被纳入法制建设的进程中。政府伦理的法制化有利于增强政府伦理的约束力。以民为本、为民服务,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服务型政府在法律和制度上作为行政伦理的体制保障,德治和法治相统一的社会要求行政伦理的法制化,才能实现人的价值,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政府伦理道德作为软件,只有通过政治、法律等硬件系统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否则,其很难对社会产生实际的影响。
健全伦理道德的法制化建设,不仅要在宪法、行政法和刑法等法典中完善有关政府伦理道德方面的规定,更要制定专门的政府伦理法典。如美国1978 年制定的 《联邦政府伦理法》、韩国1981 年制定的《公职人员伦理法》、日本1999 年制定的《公务员伦理法》。这些国家的政府腐败等伦理道德失范的现象相对发生得少,与其完善的政府伦理法制不无关系。而相对而言,我国虽然已有《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等相关伦理法规,但是在专门的政府伦理道德方面的法律还是空白。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政府伦理道德的法制化建设,不但要出台一部完整全面专门的政府伦理法,更要健全相配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以此来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制基础,将服务型政府对行政人员的相关伦理道德要求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促进地方伦理法制建设。
(二)提高制度与组织的伦理程度,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良好的构建框架
现阶段我国出现的很多伦理道德失范问题与政府组织与制度设计的不完善有很多关系,而政府行为失范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制度伦理没有建立起来。所谓政府制度伦理,“就是政府制度伦理化与政府伦理制度化的统一,是从政府制度伦理化走向政府伦理制度化。”由于组织与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致使实际工作中出现很多监督与奖惩方面的漏洞,因此行政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也就疏于、懒于自觉培养自身的伦理道德素养。
因此,必须提高政府组织与相关制度设计的伦理完善程度。要设立政府伦理的咨询评议机构,加大对行政人员伦理品格的监督与考核,将行政伦理道德纳入行政人员的绩效评估体系中,并做到赏罚严明,把行政伦理评议、咨询机构的伦理鉴定等直接与行政主体的任职、职位升降、奖励等挂钩,为行政人员的道德行为提供一定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此外,还可以建立以法律为后盾的政府机关及其行政人员的行政信用制度及信用档案,并将现代先进手段引入到信用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如“电子政府”等形式,使行政主体更好地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提高其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增强其行为的自律性与自觉性,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与组织准备。
(三)完善行政伦理道德建设运行机制,为服务政府建设创造良好的行为环境
人不断追求自我进步、自我发展的欲望,为伦理道德的完善提供了主要动力。但是,行政伦理道德建设仅仅依靠制度约束和主体自发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套相互配合的有效的运行机制,包括教育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等。其中,教育机制是最重要的。伦理道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训、教育与自修而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与培训机制,而且这一教育与培训应该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进行的,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优良高质的伦理氛围。当然针对行政人员,我们更要依据其身份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教育,通过说服、启示、诱导等手段向其传输行政伦理规范,并可以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灵活多变的专门伦理培训课程,来增强行政人员的政府伦理道德认知,强化其道德自律意识,使行政人员认识到公共伦理是为政之本,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是非观、善恶观、荣誉观、从而养成良好的伦理习惯,将其与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及本职的工作结合起来。
“如果行政人员能够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意识,他就能够超越法律制度对他的岗 位责任的一切规定,使他的岗位责任得到最充分的履行,并在履行岗位责任过程中,使法律制度的不充分性得到补充,使法律制度的一切不适时的和不公正的规定得到纠正。”行政伦理的激励机制是社会“依据价值体系标准,对行政主体的行为进行引导、激发和调控的活动和过程。”政府的行政伦理教育与激励机制建设既要体现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要保证伦理培训教育的长期性与稳定性,又要保证伦理培训教育的实用性与创新性。只有与现实相结合的伦理教育与激励才能体现出其强大的范导能量,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优良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时,用法律约束和各种外部监督作为“刚性”约束规范行政伦理道德的“ 柔性”,还必须加强和完善行政人员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对于违反行政伦理规范的公务员予以严肃惩处。
[参考文献]
[1]石国亮.服务型政府—中国政府治理新思维[M],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2]张旭.浅析服务型政府视野下的行政伦理内涵[J],法制与社会,2012,(7)
[3]夏舒燕.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困境及其途径[J],法治与社会,2011,(10)
[4]李玉杰 张晶 曹婷婷.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伦理道德问题探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3 年第7 期
[5]白继恩 韦玖灵.行政伦理与服务型政府建设[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1,(12)[6]毛政相 徐争鸣.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 推进榆林两型社会发展[J], 研究出版社,2012年
2.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二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压力巨大
目前,政府城建资金的融资渠道仍主要局限于银行信贷和财政拨款两种方式。由于我国地方财权和事权的不配比,地方财政并没有过多的财力投入到城市建设当中,融资结构中,银行信贷占较大比重。但银行贷款的利用也并非毫无限制,例如国家政策性银行规定贷款项目到位资本金不低于项目概算的20%,并要求地方政府以政府信誉为担保,以财政拨款、财政补贴、人大出函等形式作出还款承诺。而地方政府在项目资本金投入和提供信用担保等方面又受到财力限制和法律限制。这使得在融资渠道单一的现状下,资金需求难以保证,这与地方城建投资规模日益扩大,资金需求量不断上升形成了明显的矛盾,融资压力将不断扩大。
(二)债务分散管理,监控机制失灵
地方政府成立投融资平台,其目的之一就是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各行政职能部门的分散融资、松散管理的政府行为转变为集统一融资、统一建设和统一偿债相结合的企业行为,有利于对城建债务规模、债务结构、偿债需求等方面进行全面监控,完整、真实的反映债务情况。但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速,在资金需求压力下,有的政府投融资平台重聚财轻理财,对债务缺少宏观调控机制。投融资体系内部各分平台“各显神通”,自行融资,债务分散管理,各自为政。这种多头分散管理方式,弱化了投融资体系内部运行的协调性,不利于对债务进行整体规划和控制,地方城建债务监控处于失灵状态。
(三)政企不分,缺乏市场化运作
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给城市管理者烙下的深刻的思想观念尚未消失,一些地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处在以政府行为为主的非市场化运作状态,没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虽然成立了企业性质的政府投融资平台,但政府并没有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的市场运行规则落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将城投公司与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设为同一机构。由于没有明确的城市资源经营权,企业的收益得不到保证,其到期债务又只能依靠政府偿还。这种权责不清、政企不分的政府投融资体系,并未打破以往政府对城建项目的垄断局面。政府投融资平台有名无实,缺乏市场化运作,是影响政府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
(四)风险意识薄弱,风险约束机制缺位
目前,一些债务管理者风险意识不强,那些风险防范、风险预警、风险约束就成为“讲着重要,忙着不要”的空话。加之部分城市建设启动较晚的地区尚未迎来真正的还贷高峰期,由城建债务所可能导致的还贷风险、财政风险等各种显性或隐性风险还未表现出来。风险意识的淡薄,风险约束机制的缺位,势必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乃至地方财政造成严重的威胁。尤其是政府投融资平台以地方政府信誉作担保取得的银行贷款虽然能很大程序上缓解城建资金压力,但这种公司债务也形成了地方政府的或有债务,对地方财政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转化为政府的直接债务,必然会在短期内对地方财政运行形成巨大的冲击。
二、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的发展思路
(一)建立多元融资机制,缓解融资压力
以银行信贷为主的单一的融资结构,直接受国家货币政策和银行内控制度的影响,随着城建资金需求量的不断扩大,维持资金链不断已成为不少政府投融资平台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投融资平台必须建立多渠道、多元投入机制,优化融资结构,满足城建资金需求。一是探索社会保障基金的参与。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金的规模正在大幅度增长,可以借鉴国外较成熟的做法,让社会保障基金优先进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以此既可降低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成本,也可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要求。二是发展资本市场,吸引社会资金。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通过政府投资和金融工具的结合,开拓政府投资需求和民间资金供给的通道,大量吸引企业闲置资金、个人储蓄存款沉淀资金以及境外资金。三是有效利用城市资源。在充分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城市无形资产的经营。同时要努力盘活存量资产,将过去由政府垄断经营的巨额城建存量资产投放市场,将存量资产或预期收益变为现金,再参与城市建设资金流转。
(二)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对政府债务的监督调控
政府投融资体系内部运行协调性的弱化,已影响到城建发展对城建资金的融资需求和管理需要,急需调整理顺。在管理体制上,应改善投融资体系内部投资调控权过于分散的现状,进一步明确政府投融资体系中,总平台与分平台各自职能范围,加强总平台对政府债务宏观调控力度。针对融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式,在鼓励各分平台以自有资产为依托进行项目融资的同时,建立起以总平台为中心的统一控制调控机制,完善动态监控体系,统一财务核算体系,加强债务分析月报制度,实现风险控制一体化。使政府投融资平台内的项目建设计划、项目融资计划、债务规模、债务偿还、土地收益、各级财政拨款等动态情况能够通过总平台通盘掌握,真实、全面、系统地反映政府投融资情况,以利于债务的整体规划和总体控制。
(三)改变政企不分状况,将城市建设推向市场化运作
政府与其投融资体系在资产和项目管理经营上应该是一种授权委托关系,在市场角色上是一种监管和被监管的关系。政府不应包揽过多,而应按照项目性质的不同,对基础设施投资划分为政府主导型模式、政策收导型模式和市场主导型模式,区别对待。一是对于不产生经济收益的纯公益性的建设项目应采用政府主导型模式建设,由政府承担全部建设资金;二是对于建设项目本身不能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的,应采用政策引导型模式,在充分挖掘项目自身经济利益流入的前提下,政府应出台政策,通过公共预算安排,缓解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三是对于能够产生充分的经济效益的建设项目应采用市场主导型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本、管理科学,真正使业主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同时,政府应该把主要精力转向为投资者和纳税人服务,完善投资配套服务系统,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真正实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
(四)建立科学的风险约束机制,防范债务风险
3.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三
一是立项程序不严谨。有些投资项目在立项过程中未严格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办理,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可行性、可操作性调查不细致,从而导致项目计划、设计方案多次调整变更,不仅增加了设计费用,而且延误了工期,还存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现象,最终造成超规模、超预概算。
二是合同订立不到位。有些业主对项目施工合同签订不够重视,条款也不规范,可操作性不强,加之合同实施监督不到位,使项目施工合同有的擅自改变招标文书中授予合同的相关条款(如:工程施工合同计价类型),有的对工程变更造成的施工造价增加也不明确规定,有的在材料价格处理上含糊其词,有的项目合同与中标价不一致,致使合同缺乏约束力,不仅工程造价大幅增加,而且给工程结算审计增加了难度。
三是投资控制不得力。由于投资控制措施不得力,造成投资项目超概算、超规模现象不少,且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前期论证不细致,设计缺乏科学性,业主随意变更扩大建设规模,项目工程量清单错项漏项、特征描述不准、工程施工中签证过多过滥等,造成项目招投标低开高走,不仅影响建设项目投资效益下降,而且导致国家对基建投资严重失控。
四是签证手续不规范。签证是工程结算的重要依据,可有些工程项目签证手续颇不规范,非合同规定业主代表也签证,签证不及时、不盖章,隐蔽工程变更无现场签证,工程变更内容签证不全,调减项目无签证,项目重复签证,工程量签证不实等,致使工程造价虚高,不仅影响变更签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而且给国家和集体财产造成一定损失。
五是造价控制不专业。部分工程项目都存在高报工程造价现象,有的合同与招标文件相互矛盾,或者合同内容本身前后矛盾,有的资料不规范缺乏完整性,有的上报结算有意低价高套、定额子目重复套用、滥用估价项目,有的对合同理解错误,对计价规则理解模糊,审核不够严谨。当然,也有业主管理队伍不强,工程造价管理意识淡薄,相关专业人员水平不够、经验不足,职业道德修养不高,抵挡不住利益的诱惑,被社会上一些腐败风气所影响。
上述存在问题原因是诸多方面的,但要使政府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控制建设成本,减少建设资金的损失和浪费,确保财政性建设资金安全、高效、廉洁地运行,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规范项目管理行为。建设单位要认真做好勘察、设计、预算等前期工作,公开、公正、透明选择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工程技术人员,履行合同条约,控制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加大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力度,整合工程技术人员力量,降低工程变更因素,切实抓好工程竣工验收和结算,杜绝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低中标,高结算”的现象发生。
二是严谨项目合同内容。建设单位对工程建设项目合同签订要科学、慎重、缜密、周到,力争合同规范,内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价款调整、设计变更、质量要求和付款方式等表述要准确、清楚、合理,杜绝不确定条款因素现象发生。
三是控制项目投资额度。建设单位要重视施工过程,这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监理专业人员不仅要监督工程质量,还要控制工程造价。施工过程中确需变更设计并调整预算增加投资的,项目调概10%以内相关部门研究确定,形成变更设计方案报政府审批,项目调概超过10%的须由发改委按有关规定程序组织调整概算并批复后,才能审批决算。监理人员对变更工程要提供科学完整的数据和影像资料,作为工程结算依据,杜绝擅自变更项目设计、改变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规模现象发生。
四是完善项目签证手续。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有或多或少涉及合同款范围之外的相关工作变更事宜。如:建设单位下达临时性“工作联系单”、设计部门出具“设计变更通知单”或“设计修改图”、施工方变更前按原图纸完成的工作或承包人依据设计、监理、施工、建设单位共同认可的“设计变更技术洽谈记录”而变更的施工工作等都应在现场及时真实完善项目签证手续,而不是事后补办,但对变更事项在合同中有明确规定的事项,以及合同规定的签证限额以下的事项或施工单位自身原因造成的返工不予以签证。这不仅可以控制工程成本,还可以维护现场签证的严肃性,明确签证经办人的职责,杜绝秋后结算糊涂账现象发生。
五是强化项目审计监督。工程建设项目审计要实行跟踪问效监督制度,并贯穿于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设计变更、隐蔽工程验收、暂定材料计价、竣工决算等全过程,这不仅使工程竣工决算中无法看到的问题尽收眼底,还可以改变找到管理漏洞无法纠正、查出损失浪费无法挽回的被动局面。同时,有利于规范建设市场秩序,节约建设资金,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廉政建设,杜绝工程腐败现象发生。
4.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四
摘 要:文章介绍了自治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及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环境,分析了自治区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自治区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自治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融资难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方面、增加政府税收方面,同沿海地区中小企业一样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但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金融环境与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大相径庭。解决内蒙古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不能照抄照搬沿海地区先进的经验,而应走一条适合自治区特点的融资道路。
一、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面临的金融环境
1.截止到2010年末,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有了较大的规模,资产总额达到3933亿元,资产规模占全区银行金融总资产的30%以上;存款余额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达到2872.5亿元,占全区银行业存款余额的27.8%;贷款余额达到了1560.2亿元,占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9.5%。
农信社体系经过五年改革和发展,也有了较快的发展,资产已经超过1900亿元,成为内蒙古自治区资产规模最大、服务范围最广、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包商银行资产规模已经突破1000亿元,在区内外设立13家分支行、18家村镇银行和1家贷款公司,正在向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发展;内蒙古银行总资产近300亿元,已经在区内设立3家分行,筹建区内2家分行和区外哈尔滨分行,发展势头强劲。
2.自治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和社会征信体系进一步完善。自治区政府通过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实现担保运作模式、担保资金筹集方式和担保业务种类的根本转变,初步形成了一个核心、三级层次、网状结构的担保和再担保系统,覆盖到自治区各盟市。截止到到2010年末,全区已经备案的各类融资性担保机构共有130家,累计筹集担保资金76.2亿元,累计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430亿元。内蒙古自治区还率先在全国以自治区人民政府令出台了信用信息管理办法,成为全国第一个地方性信用信息规章。自治区建立了以行政执法信息为主的非信贷信用信息数据库,与人民银行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信息系统、银监会的客户风险预警系统形成相互补充、联合互动的信用信息系统。
二、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自治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有通过留存收益融资和银行贷款融资,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财务会计制度以及治理层及管理层水平的限制,中小企业的内源性融资主要靠中小企业的自身积累,外源性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这两种融资方式对中小企业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融资难仍然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1.通过留存收益融资
内蒙古中小企业内源性权益资本融资主要依靠留存收益。自治区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及管理水平的限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大型企业竞争,自身就缺乏竞争优势,因而中小企业的资产收益率一般情况下都低于大型企业,再加上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中小企业利用留存收益融资的额度更有限。
2.通过银行贷款融资
随着自治区中小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大,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总量规模在迅速增长。单个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相对于大型国有企业来说并不大,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存在资金短缺问题,中小企业在整体上存在一个较大的资金需求总量。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优质资产较少,很难满足银行贷款的抵押担保条件,并且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一般较低,再加上基层银行发放贷款的权限比较有限,致使银行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尤其是各类大型商业银行经常以中小企业缺乏抵押资产或财务制度不健全等为由而将中小企业拒之门外。
三、导致内蒙古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原因
1.中小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
(1)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商业信用水平较低。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的存续时间较短,企业在短期内没有形成深厚的文化氛围,不重视对企业自身商业信誉的管理,商业信用水平较低,很难申请到信用贷款。另外,这些中小企业规模一般较小,缺乏优质的资产为企业融资作为担保。
(2)中小企业管理这水平有限,管理层素质较低,盈利持续性水平不高。目前,内蒙古中小企业大多为家族式企业,家庭成员担当中小企业的管理层。管理层缺乏一是对政策的认知能力,面对融资政策,管理层不能选择正确的融资渠道;二是管理层缺乏战略投资眼光,在投资策略方面注重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存在凭感觉投资、拍脑袋投资现象,使中小企业缺乏盈利的稳定性,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不愿意把钱放到这样的企业中去。
(3)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能向投资者传达企业经营状况的有用信息。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报表的作用在于向投资者传达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投资者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从而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而自治区目前仍有很多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够健全、缺少独立的财务会计人员、难以编制连续完整的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这就阻断了投资者了解企业相关信息的途径,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到外来投资者。
2.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
目前,“盈利”目标仍然是中国金融机构的最主要目标。金融机构在“盈利”目标的驱动下,自然会考虑到风险与收益原则。
(1)为了规避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由于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能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财务会计信息,金融机构了解中小企业的途径较少,中小企业自身商业信誉水平较低,银行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再加上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很少有优质资产去做抵押贷款,因此中小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的难度较大。
(2)为了规避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利率较高。银行等金融机构把款带给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比把款项带给大企业面临的风险要大,按照风险与收益并存原则,银行自然要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一方面面临的是比大企业更低的资产收益率,另一方面是融资时比大企业更高的融资成本,这样以来,能留在中小企业的利润更少,中小企业也丧失了从银行融资的信心。
(3)缺少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内蒙古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问题是缺少较小规模的金融机构。大型商业银行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动力,而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自身规模、地域性的限制,只能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中小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大多来自当地,相对比较稳定,对当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信誉程度更加了解。这些优势促使中小金融机构相对于大的商业银行来说更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而自治区目前这样较小规模的金融机构发展比较缓慢。
3.政府方面的原因
(1)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环境不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指让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其前提条件是所有企业都可以参与到公平竞争的优秀的市场环境中去。目前,内蒙古自治区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的市场环境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不够完善,缺乏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市场环境。
(2)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政策不够优惠。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及规模劣势,本身就缺乏和大企业公平竞争的先天条件。但中小企业在促进自治区经济发展、就业以及税收方面却和大企业一样,起到了同等重要的作用,因此自治区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应为中小企业提供生存环境,而不应让中小企业在同一政策下与大企业一起竞争。
四、解决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意见
1.政府应为中小企业提供完善的融资环境
(1)完善自治区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建设
各类金融机构不愿意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原因是对中小企业的诚信状况调查难度大、成本高,担心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较大,因此即使中小企业愿意付出较高的利息费,一些金融机构的资金即使闲置着,也不愿意把钱带给中小企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自治区政府可以为中小企业建立统一的征信平台,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及时了解所有中小企业的各类信息。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减少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减少资金流转之间的摩擦,既有利于中小企业,也有利于金融机构。
(2)自治区政府应为中小企业提供优惠的融资扶持政策
各类金融机构以及中小企业都是盈利性组织,盈利是其主要和根本目标。由于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风险较大,因此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要求的利息率比为大企业融资的利息率高,而中小企业由于受规模的影响,中小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却低于大型企业,这样就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优惠的扶持政策,例如,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可以减少对其的税收,为中小企业提供利息补偿等。
2.中小企业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企业商业信誉水平
(1)塑造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声誉水平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发展的凝聚力,中小企业要想长期健康发展,必须塑造好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判断的标准,在大是大非面前,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不会仅仅注重眼前利益,还会注重长远的利益;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不仅仅会注重经济利益,还会注重自己的商誉;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是企业的灵魂,各类金融机构更愿意为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2)完善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
金融机构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财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是中小企业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各种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大多数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很难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完整的财务报表,这样就阻断了中小企业向信息使用者传达各类信息的途径。中小企业要想发展好自己,必须让外界了解自己,因此健全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是当前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3.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应敢于担当
各类金融机构要加快改革、转变观念,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优质服务。各类商业银行不能把“盈利”作为经营的唯一目标,银行还应担当起在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社会责任。各类银行应为中小企业营造公平的贷款环境、调整信贷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逐步提高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比重。各金融机构应根据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不断进行开发和探索,创造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主动地去了解、争取中小企业客户群,培养符合自身银行特点和优势的客户,使之发展成为自己稳定的客户。
参考文献:
5.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五
【摘要】近年来,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逐步加快。然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重建轻管,资金投入不足,城市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此,有必要对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展开分析探讨,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希望能为同行起到一点帮助。
【关键词】城市建设;问题;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城市经济难以实现更进一步发展。为此,及时发现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科学的措施加以解决,能更好地促进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1、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建轻管问题
城市建设过程中,建设与管理应该有机结合,建管并重,这样才能使城市实现更好的发展[1]。然而,长期以来建设和管理处于独立的状态,由不同部分负责分管,这样使建设效率难以真正保障,不利于城市的发展。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城市管理体制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城市功能转换方面管理有所欠缺等。通常来说,在管理方面得不到重视,也难以保障建设方面能够有所成就。就目前来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面子工程,建设完成之后,缺乏相应的管理。例如湛江市在2010年间,共投资97.6亿元,全部用于加强本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投资9.8亿全部用于全市1000多条街道的整治。虽然该市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在管理方面没有引起重视,在短短的几年内,仍然出现基础设施破坏的现象,不仅造成资金浪费,也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1.2 基础设施落后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也没有充分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因而基础设施相对较落后。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物质载体,是城市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保障,没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难谈更快发展。近年来,国家开始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出台了若干政策,但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较落后。研究表明,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城市垃圾处理率、污水处理率、燃气使用率等方面较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差距。因此,在城市基础建设方面,应加大力度。在夏季,广州市暴雨水淹现象较为严重,如在2015年5月6日当晚,我市发生特大暴雨,致使2095人的航班被延误,68班延误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广州市路面造成大量积水,其中鹭江片区及康乐区附近路面水深甚至达到20cm以上。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排水系统不能发挥作用,对市民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1.3 城市建设缺乏创新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项目上的创新,因而城市千篇一律,缺乏特色,也没有体现出人性化。很多城市在规划过程中,生搬硬套,使城市景观与其他城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没有自身的特色。在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首都效应,即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效仿北京,而没有着眼于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没有对运营建设成本等方面充分考虑,使城市建设面临一定困难。除此之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攀比心理及崇洋媚外心理,各大城市争相攀比谁的建筑物更高,盲目崇拜国外的建筑方案,这些都是十分不可取的。例如,自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之后,水立方建筑在各地盛行。重庆市九龙坡区的一家娱乐会所也模仿起水立方,成为山寨版本。该娱乐会所在外墙装修等方面也进行模仿,不少市民批评其缺乏想象力。
1.4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城市建设面临的危机包括生态环境问题、人口增长问题、城市面积扩张问题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等[2]。尤其是近年来,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而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加,随之产生一系列的住房紧张问题、医疗问题、社会伦理问题等,使城市建设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市民的生活。以广州市为例,近年来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广州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现象较为严重。在2012年及2013年间,污染现象尤为严重,并出现了重度污染。
1.5 工程建设质量方面的问题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如果一味追求工期及成本而没有保障工程质量,会使建筑物使用寿命大打折扣,甚至会造成安全隐患,引发安全事故,不利于城市的建设发展。为此,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切实肩负起自身应有的责任,为百姓着想,确保施工质量,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的快速发展。例如,在2015年6月19日晚,广东粤赣高速匝道桥发生垮塌事件,该桥于2005年施工完成,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而实际用了只有10年。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按照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使质量方面产生严重问题。
2、加强城市建设的相关对策
2.1 重视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有机结合
在城市建设中,应重视管理工作,使建设与管理有机结合,注重管理体制的改革。根据城市现有的实际情况,做好日常事务的管理,各建设部门与管理部门之间加强合作,注重沟通和协调。现阶段,在城市经济建设过程中,第三产业迅速崛起,而第二产业也在进行结构调整,城市功能结构正在面临转变。为此,应及时做好管理方面的工作,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2.2 加强城市功能规划布局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为有效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做好功能布局,使城市朝着正确、科学的方向发展。城市各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在项目建设之前,应做好城市规划,不能生搬硬套,应加强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项目建设,以人为本,这样才能给城市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城市的不断发展。
2.3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例如,面对日益严重的交通压力,应注重加强交通设施方面的建设。政府应出台相关的交通政策,对交通道路进行整体规划,力求实现较为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还应充分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开发的关系,力求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分配,使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符合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
2.4 注重城市环境保护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切实加强环境方面的保护。面对城市中水污染、大气污染等严重的污染问题,应加强防治。注重河道治理,严管污水排放,使城市水资源更加清洁。针对大气污染问题,力求将空气污染指数控制到最低,给居民提供良好的空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5 加强工程质量控制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切实加强工程质量方面的控制,使房屋建设质量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工程建筑施工环节,施工人员应肩负起自身应有的责任,做好成本、质量方面的管理,合理地控制工期。同时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使其树立起相应的安全责任意识,进行规范化操作,从而使工程质量得以有效保障。
3、结语
本文针对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重建轻管、资金投入不足、城市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浅要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自己相关建议。总而言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对城市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注重建设和管理的有机结合,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真正实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6.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六
一、鹦鹉社区情况简介;
1、鹦鹉社区基本情况
社区总户数3261户,人口数为9308人,72个居民小组。
社区辖区办公单位有三个:第四劳教所、叠彩公安分局、桂峰房地产公司。
2、鹦鹉社区人员配置
目前鹦鹉社区配备人员有:书记兼主任1名、副书记1名、副主任1名、委员2名、劳保协理员及协管员共13人,现少两个配置,空缺委员1名及劳保协管员1名,工作人员应是15人。社区目前平均年龄为43岁,其中有大学本科生1人,大专生1人,高中生1人。
二、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负担过重。上级行政部门几乎都可以交任务、下指标给社区居委会,对社区提出要求,居委会现在的情况就是责任大、权利小、事情多、经费少、待遇低、力量弱,造成社区居委会的超负荷劳动。其具体表现有如下:
(1)居委会超权限、超职能、超量工作。《组织法》规定,居委会是一个群众性自治组织,而目前居委会所从事的工作是大大超出了权限和职能。如计生调查、经济普查、社区治安、社区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社区消防安全等,这些都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工作,没有行政管理权和执法权的社区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处境尴尬。由于政府职能部门各级干部对社区居委会的性质、职能、作用认识模糊,认为社区居委会是政府的派出机构,没有把社区居委会作为一个居民自治组织来对待,漠视了社区居委会的法律地位,把给居委会发号施令、派放任务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级一级往下“批发”工作任务,一些本不该由居委会办的事情也压到了社区,使社区居委会大部分时间花在应付上级交办的任务上,大量挤占了用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时间。
(2)居委会承担了大量非“责”之责,并且是有责无权。目前鹦鹉居委会内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牌子,有人口学校、法律学校、综合治理办公室、计划生育协会等,这些项目的责任人都是居委会的主任。政府、街道办事处,各职能部门有工作任务都往居委会派发,动不动就要居委会签责任状,使得居委会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并且没有遵循权随责转、费随事转的原则,无权要担责,无费要做事。从法律的角度、从客观现实的角度分析,以居委会目前的性质地位和能力,要承担起责任、办好事确有难度。
(3)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社区服务功能难以体现。一是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偏低。目前社区工作人员的生活补助标准低于桂林本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820元/月),赶不上物价上涨水平;二是工作条件差,鹦鹉社区原有办公用房老化,并且面积不足60平方米,现用的办公室是两江四湖管理处提供的,12名工作人员挤在一间办公室里办公,会议室还承担了爱心超市、人民调解室、人口学校、仓库等多重职能,经常堆积成山;三是办公经费不足,每月办事处下拨500元办公经费只能维持基本的工作需求,若组织福利性、公益性服务活动则费用严重不足;四是办公设备老化,鹦鹉社区虽然配备了8台电脑,但是大多是濒临淘汰的,真正能使用的只有一半,影响了工作效率。
2.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不配合居委会工作。随着新兴商品小区的迅速发展,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这两大社区管理主体在社区自治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三者之间功能重叠,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矛盾与冲突,比如桂湖景苑物业管理公司、桂湖小区业主委员会等与鹦鹉社区居委会在工作中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很多工作难以开展。
3.居民参与严重不足。对居民来说,社区居委会承担着大量的政府和行政性事务,但是居民向居委会反映的很多问题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如社区某些居民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因此,许多居民都不配合甚至阻挠居委会的工作,比如对计生进家入户工作比较排斥。
二、加强社区居委会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减轻居委会工作负担。切实减轻居委会的不合理负担,是强化居委会为民服务功能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根据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明确居委会的工作职能,让居委会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摊派性任务。其次,根据《居委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改变目前各职能部门直接向居委会布置任务的状况。凡是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都应当经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同意并统一安排,而不得直接给居委会布置任务。政府部门或街道办事处向居委会布置工作任务时,要将交叉、重合的工作综合起来交由居委会协助完成,避免重复劳动。再次,政府扶持社会中介组织承担一部分政府布置的社区工作,例如人口普查等。加大公益性、志愿性、非营利性社区中介组织的介入,权随责走、责随事转到中介组织,不让居委会负担过重。
(二)增强对居委会工作多方面的投入和帮助
1.多渠道解决居委会工作经费问题。经费问题是保证居委会独立性和群众性的前提。一方面,应该把政府资助居委会的措施制度化,即区政府每月、每年给居委会下拨的工作经费应当随着物价和人员数量的增长而增加,并且不与任何条件挂钩。另一方面,居委会的经费来源也应该多样化,政府应该
考虑赋予居委会接受社会捐助的资格,并对捐助居委会的个人、企业,给予税收等政策的优惠;有关部门也可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福利彩票公益金用于资助居委会开展社区福利性、公益性服务项目。同时,上级政府应该扶持居委会的“造血”功能,兴办一些经营项目,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用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将其收入主要用于发展社区福利性、公益性事业。这样一来,居委会的经费不但有了可靠保证,经费的来源结构也得到优化。
2.进一步加强社区用房和服务设施建设。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结合社区居民和实际居住人口的数量合理确定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用房的使用面积。增加室内活动用房要有必要的活动设施和用品,并有一处面积较大的单体空间,便于居委会开展活动。
3、一方面,改革居委会工作的报酬机制,将居委会配置的几名全职人员的工资调整到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同等的待遇,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其他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报酬应该津贴化并且应当随着物价的上涨有所上调;另一方面,建议大量招募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工作者,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推动居委会工作的志愿者化和公益化。
(三)突出居委会“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
1.强调社区内有较大利益的群体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中的代表性,让他们的利益诉求通过民主渠道进入居民自治的决策,进而进入政府的相关政策,使社区居民自治更有实效性,也有助于动员居民参加社区建设和民主自治。
2.改革完善居委会考评制度,要把居民会议的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居委会工作的最基本的依据,而不是把面向街道办事处的工作述职作为依据。
3.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扫除与居民间的沟通障碍。上级有关部门应当支持社区多组织服务性、公益性活动,大力培养和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认同感。居委会工作人员也应多与群众进行联系,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四)理顺居委会与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关系
提倡推行社区管理人员的交叉任职,推广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在目前业主自治意识、自治能力整体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居委会不能缺席小区的管理,由业主委员会主任、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者在居委会兼任副职,或者担任社区议事班子主任、副主任。能使三个主体之间增进交流,加强沟通,形成合力,为建设文明社区搞好服务,提高居住区管理水平,同时,还可能及时化解矛盾,开诚布公地协调处理出现的问题。
7.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 篇七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为了融资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所组建的各种不同类型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地方政府所划拨的土地等资产组建公司, 在公司的资产及现金流大致可以达到融资标准时, 再辅之以财政补贴等作为还款承诺, 然后将融入的资金投入到公用事业、市政建设等项目之中。
从我国的经济形势来看, 投资一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中, 政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设立投融资平台, 一是对其掌握的大量公共资源进行市场化配置;二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三是政府提高自身行政管理职能的需要。而地方政府投资职能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是要有充足、稳定的资金来源。我国目前地方政府采取的融资方式是以银行贷款为主, 其他融资方式为辅。近几年, 融资平台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投资资金来源集中、投资收益不高等, 本文将找出其中问题进行分析, 并给出建议。
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必要性
地方政府投融资涉及的主要领域是基础产业、公共基础设施, 如道路、交通、学校、公共卫生等, 政府的投资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适度的投资在给民众带来方便的同时可以使经济的发展顺畅。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资金投入来看, 最近十年全国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断上升。资金来源合计从2001年2, 351.9亿元增加至2011年14, 158.1亿元。 (图1)
根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的数据集体来看:城市道路建设逐年增加, 有利于运输业的发展。2011年末, 全国城市道路总长308, 897公里, 比上年增加14, 454公里;城市供水行业高速稳定发展, 居民生活及企业生产用水得到有效保障。2011年我国的用水普及率为97.04%, 城市的供水总量为513.4亿立方米, 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 略有增加;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有所提高, 生产生活污水得到妥善处理。2011年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率为83.63%, 比上年提高1.32个百分点;燃气的使用得到普及, 市民居住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2011年城市燃气普及率为92.41%, 与上年基本持平;城市绿化建设得到加强, 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截上2011年末, 我国公园绿地面积为48.3万公顷,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1.8平方米, 同比增长5.5%。从总体状况来看, 近年来我国公用基础设施总量增加迅速,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水平仍然较低, 部分设施供应, 尤其是资源型设施, 质量差, 严重污染环境, 危害城镇居民健康。全国仍有近17%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行排放, 这严重影响了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此可见, 各地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相比明显滞后。因此, 地方政府还要继续加强基础建设和维护, 这样才能在给市民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从国家政策方面来看, 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给予大力支持。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统筹地上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全面提升交通、通信、供电、供热、供气、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水平。深化城市建投融资体制改革, 发行市政项目的建设债券。”
三、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迅速, 但就目前状况来看, 其建设水平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相比明显滞后, 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投资资金来源集中, 需创新转变融资方式。
从资金来源看,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有中央财政拨款、地方财政拨款、城镇维护建设税、公共事业附加、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利用外资和特殊政策类收费等。我国地方政府投资资金的特点:预算内资金占城建资金的比重较大, 非预算内资金比重较小。2011年我国城市公用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合计13, 509.1亿元, 其中, 中央财政拨款166.3亿元, 约占总额的1%, 地方财政拨款4, 556.6亿元, 约占总额的34%, 国内贷款3, 992.8亿元, 约占总额的30%, 此三项合计8, 714.7亿元, 占总投资额的65%。2011年企业自筹资金约占城市公用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的26%, 债券约占1%, 而外商直接投资只有100.3亿元, 约占1%, 其他投资约占7%, 见图2, 此类资金大多靠政府举债, 并且部分举债资金的借贷是以政府财政作担保的, 并非其他非国有资本的投入。也就是说, 资金的主要来源仍为政府财力以及以政府财力为担保的银行借款, 企业自筹和外来资金直接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相对较少, 还没有真正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一方面使得融资成本通常较高, 另一方面融资规模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极大, 难以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同时会导致风险集中度较高。 (图2)
因此, 创新转变融资方式, 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体系, 成为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一是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补充, 在经营时主要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社会效益, 不以盈利为目标, 其资金投向包含国家基础设施项目, 并且在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基准利率的基础上, 还可适当下浮, 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争取长期贷款。根据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应尽可能争取与项目周期相符、利率相对优惠的贷款, 从而优化融资的期限结构, 缓解还贷压力, 增强地方政府投资的绩效意识;二是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从2010年开始, 中央政府可以代发地方债券, 但是这种方式有其缺陷, 一方面债券规模有限, 不符合地方的实际资金需求;另一方面风险只集中在中央政府, 这样就无法借助市场的力量对地方政府进行约束。因此, 建议适当允许地方政府用发债的形式来进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三是探索尝试其他直接融资方式。积极推进股权融资, 对平台公司资产进行优化组合, 通过股票市场募集资金进行投资建设。同时, 可尝试引进项目融资, 对经营性项目, 可适当降低准入门槛, 采取BOT、TOT和PPP等多种融资模式, 实行市场化运作,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拓宽融资渠道。
(二) 资金使用效率低, 需进行制度规范。
在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活动中出现的重复建设、维护与运作不合理等问题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首先, 重复建设。各地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竞相修建宽马路、大广场、华丽的建筑、漂亮的公园等实际利用率很低的设施, 忽视了地方政府的投融资体系的整体结构的协调发展, 使得地方政府投融资的水平与地方经济增长步调不协调, 从而导致了有的公共物品提供超前、有的却不足, 结果造成巨大的浪费;其次, 城市设计规划以及管理系统落后。我国城市设计规划和管理系统落后是由城市建设信息的匮乏和运营经验的不足造成的。2011年的暴雨造成我国北京等大城市发生了严重的内涝灾害, 这充分暴露了我国城市的排水系统规划设计和管理系统的严重落后;再次, 我国基础设施还处于非经营性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不讲经济效益, 有些单位只花不赚, 出现严重的亏损。目前, 供水行业已开始实施阶梯水价, 可是同类其他基础设施管理方式仍需改进。
目前, 地方政府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的投融资活动, 之所以出现规模失控、效益低下等问题, 根本原因是缺乏统一的财政管理。从投资的决策、论证、实施、监督以及资金渠道都缺乏严格的财政管理机制。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 根本途径是通过制度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在确定投融资决策权归属的前提下, 制定投资的监管和运行机制。
(三) 债务风险加大, 需增加透明度。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的快速增长导致债务风险加大。首先, 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贷款担保方式存在较大风险。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较多采用政府担保和质押, 并且投融资平台企业间进行互保的情况普遍存在。另外, 投融资平台通常是以打包贷款的形式, 银行对资金的具体使用是否符合最初设定并不清楚, 这种不透明且约束机制松散的担保方式很容易给银行带来风险。不论地方政府为投融资平台直接注入国债资金和土地等作为资本金, 还是为投融资平台的信托贷款和银行贷款提供财政担保, 或者是为投融资平台的股权合作伙伴提供溢价回购的承诺或固定回报, 一旦项目的投资收益不能覆盖成本 (普遍情况是投融资平台的基础设施项目回报率都比较低) , 这些隐性债务就必然变成实实在在的财政负担, 并且这种风险最后由中央财政或者商业银行买单。各级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主要由税收和土地出让金构成。税收的高低与地方的经济状况相关, 与整体的经济形势相关。一般来说, 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相对平稳, 所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产生负债时, 许多地方政府只能依靠土地收入来偿还, 因此大量的政府投融资平台都依赖土地的增值收益运作, 对土地转让收益的预期都很高。显然, 地方政府在房地产泡沫的形成过程中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并加剧房地产泡沫, 对于消费者而言是有害无益的。这种现象已在全国多个地方有所体现, 具体表现在经济尚处低迷期, 居民的财富和金融资产价值尚未恢复, 但房价却先市场而动, 逆势上涨, 引起各方诟病。
树立风险的动态监管理念, 加强对投融资平台债务的管控, 增加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透明度。一是银行要对贷款政策进行强化, 确保落实到项目, 并增强风险意识, 加强风险管理。对于没有稳定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的贷款发放要严格控制, 贷款的用途必须与实体建设项目相对应。加强贷后管理, 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适当提高融资平台公司贷款的风险权重, 按照不同情况对贷款质量进行严格分类。在贷款审批发放过程中, 尽可能采用多种担保和抵押措施, 对于偿还能力较强, 财政收入较稳定的省市级投融资平台, 经过规范和清理后, 可以继续提供贷款, 支持其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对于财政状况较差的区县级投融资平台则要严格控制其贷款;二是政府要建立以财政局、发改委、审计局、银监会、人民银行等部门和机构组成的监督指导机构。定期召开监测联席会议, 加强对融资平台资金最终流向的监督和审计, 定期统计和评估各融资平台的负债情况, 并向金融机构进行通报及制订具体实施方案, 不断完善相关政策, 严格审批新融资平台的设立。
参考文献
[1]周沅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渠道及资金来源分析[J].财政金融, 2012.2.
[2]张秋冬.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运作机理、存在问题及法律治理[J].上海金融, 2012.1.
[3]高强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J].财政与金融研究, 2012.1.
[4]李侠.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成因与规范建设[J].经济问题探索, 2010.2.
8.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 PPP模式 廉租房 融资
一、我国廉租房融资模式的现状
1、政府财政支出起主导作用的传统模式
廉租住房与保障房体系中的经济适用房不同,它本质上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正外部性,是政府通过支付转移的方式实现社会收入的再分配,无论是财政预算拨款、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余额、10%的土地出让金纯收益,还是廉租房租金收入和其他来源,从根本上都是国家的财政收入,它完全的福利性质决定了其资金供给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政府、社会的无偿投入。但是,政府在强调自身的主导性时却忽略了如何调动市场机制的积极性,在政府财政严重不足和地区不平衡的今天,这种模式异常脆弱。
2、政府专门机构融资模式
政府专门机构融资模式由廉租房管理部门或专门的住房保障管理部门负责建设资金筹集,利用政府部门的政策优惠通过多种形式吸引民间资本的参与,以政府的良好信誉为支撑能较容易的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因此目前许多城市在廉租房建设中采用了这种模式。
3、投融资平台融资模式
投融资平台融资模式也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融资形式,这种形式早前多用于道路、机场等基础设施领域,已经积累起比较成熟的经验。政府部门组建的国有投融资平台是这种融资模式的主体,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方式多样灵活。
二、廉租房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廉租房发展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虽然各级政府对廉租房的关注度较高,在发展的过程中扔存在一些问题。
1、地方政府财力不足
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目前的财政实力仍较薄弱,面对保障性住房所需的巨大资金需求,国家财政仍不能满足需求。廉租房属于保障性住房体系,区别于商品房,其开发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因此,参与廉租房建设的房地产商较少。
2、廉租房收益不显著
廉租房的出租不以盈利为目的,其价格应保证中低收入人群能够负担得起,因此其租金定价往往低于房屋租赁市场价格,租金收益不明显。因此,必须进行完善的制度设计和运营方式的创新,使得社会资金在参与廉租房建设的过程“有利可图”,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与动力。
3、融资渠道单一、方式匮乏
廉租房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建设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帮助,融资过程也不例外,不论是财政拨款还是专项资金,不论是土地出让金净收益还是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都是受政府管辖和支配的资源。廉租房项目融资过度依赖于政府财政不但加重了政府的负担,不利于廉租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缺乏专业运作机构和人才
在我国 PPP 尚处于起步阶段,是一个陌生的事物,政府部门及私人投资者对其的关注和研究还远远不够。观察发达国家在廉租房建设方面的经验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运作规范、效率极高的专门项目机构或公司,整合融资、设计、管理、施工、运营等各个领域的专业从业者,使整个项目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极大地提高了公共住房项目的成功概率。
5、融资效率低
廉租房建设与商品房开发不同,不能取得土地出让金,因此政府部门在公廉租房建设方面的内部驱动力并不明显。当发生财力紧张的情况时,拖欠和缩减廉租房建设开支必然成为政府部门的首要选择,造成融资效率降低。
6、相关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廉租房建设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没有国家级别的权威的廉租房管理细则,各试点城市出台的暂行规定和管理办法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尤其表现在廉租房建设融资方面没有细致的规定。
三、廉租房融资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严格把控廉租房住户的标准
廉租住房的市场租金有可能存在巨大的利益差价,这也意味着其中具有巨大的获利空间。廉租房保障对象即使在最严格的审批程序下获得廉租住房,也有可能冒着道德风险谋取利益并将其所得用于改善其基本生活条件。因此,严格把控廉租房住户的标准,可以避免不符合条件的住户投机取巧,减轻政府的融资压力。
2、政府鼓励性政策
政府可以借鉴国外的优秀政策,比如美国政府为鼓励、吸引私人房产商兴建低收入家庭公寓住房,为其提供远低于普通抵押贷款率的资金,也可以学习德国、日本等国的经验,成立国家层次的专门的保障性住房融资银行为参与社会福利性建房的个人或机构提供长期低息贷款或给予政府补贴。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尝试发展债券市场吸收各种社会资本,为廉租房提供稳定的资金链。
3、加快住房保障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我国现有的规章制度是针对廉租房的保障和监督制定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和速度都处在历史最高水平,亟须政府部门完善和发展廉租房相关制度、建立健全融资体制,推动廉租房建设项目顺利开展。
四、结论
廉租房的初期建设和后面的长期经营所需要的资金需要多元化的来源,其中包括政府的财政拨款、私营企业贷款或投入其自有资金,以及在资本市场上融入的资金和政府举债获得的资金,以此作为项目的长期资金支持。目前我国廉租房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没有充足的资金供应成为制约廉租房制度发展的最大问题,因而必须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创新廉租房资金来源渠道。
参考文献:
[1]赵鹏.我国公共租赁住房融资模式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0.
[2]崔琳琳,谭大璐,刘 滢. PPP 模式在成都市保障性住房中的应用[J].工程管理学报,2011,(25):454-457
[3]宋波,徐飞.公私合作制(PPP)研究-基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运营过程[J].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22-25
9.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九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我们也必须重视和努力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当中所面临和出现的一些问题,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顺利进行。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建设新农村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乡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据调查,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
(二)养儿防老观念 在农村,由于农村的特性,人老后不能象城市职工一样,有退休金、保险等保障,只能靠儿女的孝心来维持老后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证生活的稳定及质量,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会养。
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大前提下,无疑是一个隐形的强大的社会地雷。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具体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好这些矛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富困难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四)公共设施严重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的历史惯性,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免除农业税后,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最明显就是农村里垃圾问题,由于环保意识脆弱,村民对生活垃圾历来都是随处乱倒,而且为了能给河水冲走,大多倒往村庄里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河流中,一到枯水期,就能见到河边到处垃圾成堆,不说这些生活垃圾极大污染了水源,就是村容也与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格格不入的。
(五)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村级组织是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组织者和推进者,是保证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
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乡(镇)村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不搞千篇一律。
(二)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
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谷,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社 会 实 践 活 动
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筑学17班
121011702
丛家丰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等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尽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农村垃圾问题,要加强管理,建立固定的垃圾处理场所,使农民能够定时定点投放垃圾,还要安排专人定时清运,提高农村垃圾的收集率、清运率、处理率。对于道路问题,要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
(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
健全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要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能力。要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结束语
10.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
我国有十几亿人口,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业和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和国家长治久安。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党的十七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中又提到,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义不容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农民有了积极性,农村和农业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尽管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还是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新农村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尤其在当前形势下,农村更是我国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以下仅就这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党组织弱化、党员队伍老化、后继乏人。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党员干部“双带”作用发挥不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强;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甚至正常的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日益弱化,选举中存在贿选、拉票现象,在村民中缺乏威信,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很多村的党员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后备力量严重不足,村中有能力的党员青年都在外发展,留守者多为平庸之辈。没有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新农村建设无从谈起。
(二)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缓慢。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村民除种地外,以打零工为主,增收缓慢,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农民的素质偏低、精神文明建设严重滞后。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者以老人或儿童居多,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村民集体观念淡薄,重私利,损人利己现象经常发生,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因此培养讲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四)农村公共设施严重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生产生活环境很差。
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最明显就是农村里垃圾问题,村民历来都是随处乱倒,村庄周围垃圾成堆,污染了环境和饮用水源。近年来农村水利建设“重蓄轻疏”,很多排水设施遭到破坏,雨季很多村庄发生内涝,影响农业生产。如果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矛盾不解决,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只能是一句空话。
(五)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新农村建设任务相当艰巨。
(六)部分村依赖思想严重。
有些地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够,对上级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有一些干部就像是风车的轮子,推一推就转一转,上级财政给多少钱就干多少事,不给钱不干事。有的试点村就像个独生子女,而上级就像他们的家长,过于溺爱,要求各相关的部门支持试点村各项工作,都要给试点村做一份贡献,相关部门有的给树苗、有的给电脑、有的负责修路、有的负责改水等等。如公路局参与修路,什么时候修完、质量怎么样,村里不用操心。上级的参与以及政策、资金的扶持,使有些村级班子有不思进取、过度依赖的思想。
(七)缺乏科学的规划。
有的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知识了解甚少,对新农村建设实质认识模糊。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建设就只是改善本村的村容村貌,不考虑本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意愿,盲目地、一味地搞建设,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急于求成。有的村甚至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前很好的绿化铲掉了重新绿化;本来应该先改水后修路,有的村修好了路再刨开;为了追求速度、抢工期、抢成绩,已经进入冬季了还修路,结果第二年路面就开裂了。这些行为劳民伤财,有的村因此欠下了很多债,给农民增加了负担。
(八)农民参与少。
有的地方在搞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农民这一主体,广大农民不能参与进来,他们的意愿也就不能得到体现。有的村新农村规划,包括施工方案,完全是规划部门做出来的,没有征求农民的意见,没有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这种做法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农民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农民唱反调。有些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跟自己没关系,村里建啥样是啥样,没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 字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中央一号文件,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成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首先是稳定粮食收入,国家应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并提高农机具购买补贴、良种补贴,广大农村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其次针对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以及许多有技术、有能力农民工返乡的情况,积极引导和扶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有效地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与此同时,利用本地有利条件,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国家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有力手段。首先应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好中、高产田的改造,加强大江大河和重点中小河流的治理,并建成一批大型水利骨干工程;其次是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在加大
中央财政投资力度的同时,吸纳社会资金,以切实解决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应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增加农村油气工程建设投资。与此同时,在当前国家大幅度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情况下,应当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力。
(三)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快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大力普及和巩年义务教育,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二是加强技能培训。尤其在目前国家引导鼓励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的情,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效果更好,作用更大。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倡易俗,反对封建迷信;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农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三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实现农民群众的自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四是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头脑灵活、眼界开阔,知识面广,思维活跃的特点,使其在科技致富,科技兴农挥更大的作用。
11.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 区域性政府信息化问题及对策
政府信息化是指各级政府机构将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公开,使其他部门、企业或个人可以公开、公平、自由地获得所需信息,从而发挥政府信息化的最大价值,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我国开始了政府信息化建设。1993 年底, 为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 我国正式启动了标志国民经济信息化起步的“三金工程”, 即金桥、金关、金卡工程。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政府机构拥有3000多个大型数据库,拥有的信息量占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80%,各省、市、县、乡镇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信息化建设,秦皇岛市在河北省政府的领导下,信息化速度不断加快, 但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与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许多差距与不足,最大程度地实现市级区域性政府信息化,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秦皇岛市区域性政府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政府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据调查,秦皇岛市直机关70%没有网上审批和网上申报、60%没有网上采购和网上查询、70%没有网上咨询,2002年,计算机世界研究中心按照内容服务、功能服务、建设质量等指标调查评估了我国36个城市的政府网站,发布了《中国城市政府网站评估报告》,36个网站平均分为5分,属较差,不及格。按照上述标准评价秦皇岛市政府网站也应属不及格。目前秦皇岛市政府网站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仍然处于“形象工程”阶段,没有进入实际应用阶段,网站交互性不够强,未真正实现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数量和程度均需要进一步完善。
2.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发展不平衡,“数字鸿沟”现象严重。数字鸿沟是国内外具有的普遍现象,秦皇岛市也更为突出。秦皇岛市所辖四县三区存在着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行业差别,这些差别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政府信息化发展也很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也反映在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比如,市统计局通过全市统一的内网网络平台,建立了连接县区局的统计信息网络,实现了统计数据、经济分析、工作动态等信息的网上传输。对于行业基础较差、不能上网的乡镇、村政府根本无法实现政府信息化。
3.受管理体制的影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由于条块分割体制,秦皇岛市政府信息资源各部门之间缺乏宏观规划、统一协调,各自为政现象比较严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政府信息化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呈现出明显的不协调;在同一系统内市直、县直、区直机关局机关同时建立各自的网站,分散独立,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跨部门信息流通极其困难,很难有效地开展统一的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
4.政府信息陈旧、过时、内容少。从秦皇岛市政府信息内网平台来看,政府信息的内容存在着陈旧、过时、内容少等问题。相当多的政府网站仅局限于把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条文从纸上搬到网上,公开的信息数量少,质量不高,网上信息更新不及时,网页与网页间的连接渠道少,各级政府电子政务还没有形成网络。
二、秦皇岛市区域性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制定政府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和安全保障体系。政府的信息资源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根本利益, 如果我们没有制度的约束及技术方面的强有力的保证, 就会对国家利益造成损害, 影响到社会以及经济生活的稳定和发展。所以应尽快制定秦皇岛市区域性政府信息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政府信息资源质量的评价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对信息安全进行预防和警示, 对破坏信息安全的事故和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 保证对信息安全事故的认定和责任的追究。
2.统筹规划,完善标准。区域性政府信息化的关键是要搞好整体规划,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目前,技术标准上的条块分割,成为各级政府信息化的绊脚石。因为技术标准的不统一,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系统难以兼容,不能进行联合开发利用,浪费大量的资源、时间,资源共享难以实现。因此,必须加快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促进政府网站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联通,建设全面的、系统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政府信息资源体系,便于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3.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消除信息孤岛。要解决信息孤岛这一问题,需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即根据用户的需求,对各部门、各系统相对独立的资源进行聚类和重组,使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系统实现无缝连接,用户能够在政府统一的信息平台上实现由现有的按部门分类的“多站式”服务到“一站式”服务的转变。如“北京市电子政务在线服务平台”开通,实现了“一站式”和“一网式”办公。北京市将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建成北京市政务系统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秦皇岛市政府也要学习北京市政府的先进经验,使其政府信息化朝着正常轨道稳步发展。
4.消除数字鸿沟,积极推进政府上网工程。数字鸿沟已经成为国内外各级政府信息化建设中的难题,许多国家和地区各自采取不同方法来解决。如英国利用公共图书馆,加拿大向低收入家庭提供购买计算机的补助,印度利用公共信息平等方式,方便公民利用政务信息。关注的重点应包括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的普及,继续推进广播电视和电话“村村通”工程,开展以提高农民素质和中小学数字教学为主要内容的远程教育,以及完善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等,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对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提升全民信息素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5.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市政府应对全市信息网络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以缓解目前市内资金对网络建设投入不足造成的“瓶颈”制约。市政府应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积极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的方针。市政府财政每年用于贫困县、乡镇政府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应逐年加大,达到全面推进农村政府信息化建设经费的保障机制。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地方政府平台融资模式12-28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现状、影响与对策07-08
安徽政府融资平台名录07-22
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11-27
湖北政府融资平台公司01-08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12-18
关于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财预[2010]412号-7.3010-31
我国非政府组织危机公关问题及对策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