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复习指导计划

2024-06-14

高考化学复习指导计划(精选14篇)

1.高考化学复习指导计划 篇一

那么应该如何做呢?

一、深入钻研《考试大纲》, 吃透其精神

《考试大纲》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关于高考的法规文件, 它规定了考试的性质, 内容和对每一部分内容要求的程度, 以及考试的形式和试卷结构, 它附录的“题型示例”是《考试大纲》的具体体现, 从中可以看出各种档次试题的具体模式.因此, 对高考而言, 《考试大纲》最具权威和指导性, 是考生复习迎考的指南, 特别是后期复习.提高复习效率必须深入钻研《考试大纲》, 吃透其精神。

二、注意对历届高考试题的研究

在全面系统复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看看历届的高考试题是很有必要的。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趋于稳定, 变化不大, 例如, “高考热点模式化”: (1) 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2) 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3) 有关阿氏常数的知识及运用。 (4) 有关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运用。 (5) 有关离子浓度的比较。 (6) 有关元素周期律, 周期表及物质结构的知识的运用。 (7) 混合气体问题。 (8) 物质的鉴别及推断问题。 (9) 有关p H值的计算。 (10) 电化学知识及运用。以上十大“热点”内容每年都有相同模式的考题出现, 因此, 复习迎考应注意对历届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 这是高考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一环。

三、挖掘“双基”的内涵外延, 注意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复习过程中, 处理覆盖多个知识点的问题时, 会暴露出“底气”不足而缺少综合应用能力。因此, 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注意知识更新, 适应社会发展, 从而把握全局。对应该向学生交待的基本知识讲清、讲深、讲透, 涉及的周边问题交待清楚, 使学生在处理一些常规的热点试题就会轻车熟路, 多练习一些覆盖面较大的综合性题, 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变被动答题为主动解题。

四、加强实验教学, 研究实验教学新途径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实验教学由于考查途径的不完善, 始终是薄弱环节。实验题考查强调“科学规范”并向“设计实验”高层次发展, 07年高考化学试题的第27、28两题, 得到了充分体现, 而考生恰好失分严重, 得分率低, 反映出学生不能将学过的有关实验的基础知识迁移至新的设计中来, 这不能不使我们注意到应该加强实验教学, 研究实验方案, 深入和综合课本实验, 引导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

五、回到书本, 重视基础知识

进入高三以后, 许多学生只知一味做题, 以为书本太简单, 花时间看书划不来, 甚至有些学生教科书都没有。其实要想迅速的理解分析题目, 解决问题, 其知识全部来源于教材, 因此要回归书本, 熟“读”教材。

六、加强定时训练, 提高解题能力

在进入高三复习以来, 特别是后期复习, 对于精选的试题, 应该要求学生进行定时训练, 题型, 题量, 难易程度, 以历届高考题为标准,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心理上, 速度上, 准确度, 解题安排和策略上, 适应今年的高考, 使学生在正式高考中发挥正常。

七、对考试题认真做好———评, 讲, 导

高三复习阶段, 特别是后期模拟训练的教学成为整个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网络横向知识, 疏通解题思路, 培养综合能力, 转化中差生的特殊作用。所以在处理试题时, 要注意“评”, “讲”, “导”三种方法的合理使用。所谓“评”就是评试题的知识点。评规范解题, 评解题方法与技巧。所谓“讲”就是要讲重要知识的归纳总结, 将复杂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网络化, 整体化, 便于记忆, 利于掌握;讲典型题型的专题分析, 命题特点, 解题关键。所谓“导”就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展开对比, 进行思维加工, 扩大知识面, 这样不但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充分利用错题查漏补缺

高三后期复习, 特别是四五月份, 学生对大部分知识实际上已经很熟悉了, 但是在知识框架上还有一些漏洞, 已掌握的知识又出现新忘, 作题时一碰到它们, 就失分, 而且这是学生们的通病:同一题错了又错, 甚至有些学生对有些题先做对, 过后又做错了, 它是学生成绩不能稳定提高, 进而不能稳定下来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些问题, 靠再做一次, 再错一次是决不能解决的。而且明明知道遇上这种题型就要错却不去弄懂它, 就如同给自己的高考埋下无数定时炸弹!因此, 从四, 五月份到高考之日, 要求学生切实做到每份资料“考后100分”, 知其错, 还要知其所以错, 不留问题, 将会从错题中学到不少知识, 解题的思路也将会清晰不少, 对启迪, 开阔思路起到很大的作用。

2.高考化学考前指导 篇二

一,细心审题,思路明确

大多数的高考试题,除给出了一些显而易见的条件之外,往往还会包含着一些更深层的内容,如隐含条件、附加信息等。解题时一定要透彻、完整地理解试题里包含的每个概念、化学原理以及各种数量单位的含义及作用。审题要逐字逐句,做到“我易人易我不大意”;要看清题意,把准信息;差之毫里,失之千里,一字之差题意可能完全不一样。例如:过量、适量还是少量;化合物、单质还是混合物;选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阿伏加德罗常数题中物质的状态;离子大量共存题中的酸、碱性环境,溶液是否有色,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书写“辐称”还是“化学式”、“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是写离子方程式还是化学方程式等。

二、认真思考,仔细作答

最近几年的高考试卷的题型是比较稳定的,选择题突出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兼顾知识覆盖面,中档及中档以下的题目比较多。高考试题题量较大,多数考生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完成,所以不能寄希望于最后的检查,更不能做完一道题,检查验算后再做另一道题。要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答题原则.拿到试卷后不要匆忙答题,先将姓名、准考证号等涂好,再花几分钟浏览整个试卷,了解试卷的题量、题型、难易和各题的分值等大概情况。解题的微观策略是生题不慌,熟题不懈,争取急中生智,避免忙中出乱。小题、容易题快速做,大题、难题分步做,所谓的“难题”一般是由一系列难度逐渐递进的小题目组成的,前面一两个小题目通常比较简单甚至和大题的题干没有什么关系,化学卷的难题一般不是在最后,在其他题目没有做完的情况下遇到难题时千万不要硬着头皮解难题,否则会越考越紧张,在得到了应该得到的分数以后再去解难题,灵感或许会突然被激发,难题或许就变得简单了。

每年高考总会出现一些新题,这些新题通常以下面两种面目出现。

第一种是新情景题,往往会以最新潮的科研成果、最热门的自然现象等作为载体,对中学化学课本知识进行包装而形成的新题,表面看上去是“闻所未闻”的题目,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本质都植根于我们所学的基本知识,遇到新情景题不要慌乱,要仔细挖掘“题眼”,寻找原型,展开联想,相信自己用所学的知识一定能够解决。

第二种是信息给予题,其功能是考查我们的阅读理解、思维想象、判断推理、知识迁移、分析计算和表达归纳等能力,它能够公正、全面地反映考生的综合能力。这一类型的题目一般说来,信息新、阅读量大、隐蔽性强,一般提供的内容有:①展示某些实验现象、数据结果等。②叙述某些物质的合成路线、制取方法、发展史料、应用前景等。大多解题所需的信息一般隐含于其中,关键看你会不会摘取、重组和加工。由于信息给予题所给材料陌生冗长,若从上到下逐字逐句读完则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常常前看后忘,建议:①带着问题看题干,先看问题再读正文,对信息进行评价,去除虚假信息,提取有用信息。②全力寻找突破口,利用新信息可以直接求解的先解出,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建立已有知识、题目所给信息和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间的衔接和联系。③拾级而上寻终点,命题者一般会提出一系列难度逐渐递进的小题目,让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虽然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解决这些问题往往比较困难,但一个问题也不会做不大可能,要弄清题与题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并且扩大战果,逐步攻克,找到其他问题的答案。

三、严格规范,洁净工整

每年的高考化学评分中,化学专用名词出现错别字,元素符号书写有错误,都要参照评分标准扣分。化学专用名词常见错别字如(括号内为正确字)乙稀(烯)、消(硝)化反应、木碳(炭)、笨(苯)酚、脂(酯)化反应、炭(碳)元素、化和(合)物、巨(剧)毒、法(砝)码、钥(药)匙、三脚(角)锥。铜(Cu)与钙(Ca)的元素符号要写清楚。书写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时不要漏写离子的电荷及阴离子的中括号。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未配平,反应条件、符号不全都要扣分。下面是20个易出错问题的注意事项,请大家多留意。

①有机物分子结构式巾有几个苯环要看清楚,千万不要认为六边形结构一定是苯环。②量器书写时要注明规格,滴定管书写时要注明酸、碱式。③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既要说明周期,也要说明族,且族的序数要用罗马数字(零族用阿拉伯数字“0”表示)。④热化学方程式中要注明物质的状态,AH单位是“kJ·mol-1”,不能漏写表示放热反应的符号“-”和表示吸热反应的符号“+”。⑤书写电子式时,共价化合物中要注意标出未成对电子,离子化合物中的阴离子与原子团离子要加中括号。⑥多元弱酸电离、多元弱酸根离子水解都是分步进行的,方程式要分步书写并用可逆符号。⑦离子反应方程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结构简式和分子式、化学式要区分,不能混淆。⑧书写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时,千万不要丢失小分子(特别是酯化反应中生成的水),缩聚、加聚反应一定要写反应条件。⑨注意推断题中物质是写名称还是化学式(元素符号、分子式、结构简式等),写化学方程式还是离子方程式。⑩有机物尽量少写分子式,最好写结构简式且书写一定要规范。⑾氢键通常存在于HF、H2O、NH3、CH3CH2OH等分子间。⑿实验操作步骤要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如H2还原CuO的操作步骤,既不能多答,也不能少答,更不能将其操作步骤顺序答颠倒。⒀电化学中失电子的电极是原电池的负极或电解池的阳极,如果是电解,还要注意活泼金属电极本身会失电子。写电极反应式时还要考虑到两极的氧化、还原产物与电解质溶液中的主要离子能否发生反应。⒁填空式计算题,要注意是否要填物理量的单位,还要注意题中对有效数字或保留几位小数的要求。⒂检验物质时,要采用常用试剂,现象明显,操作简便。例如:检验还原性物质一般用溴水、碘水、酸性KMnO4溶液;检验氧化性物质常用Na2S、淀粉-KI溶液或试纸、FeCl2等。⒃注意题中的加点字、黑体字及括号内容(可能为提示、解释、说明或补充)。⒄解图表题要注意坐标轴、单位、线的走向、拐点等。⒅解计算题要进行数据处理,尤其要注意分成几等份和最后的单位。⒆答题不能越过答题纸规定区域,否则扫描仪扫不到而造成失分。⒇答题下笔要准,切忌乱涂乱改,要注意卷面整洁。

3.高考化学复习计划及措施 篇三

时间过的飞快,不觉不然,商州区中学高2018届学子已经进入了高三阶段,为了使学生们在来年高考中取得骄人成绩,为了使商州区中学高考再创佳绩,我就化学学科的复习,特制定以下复习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届理科学生共6个班,一个高新班,两个创新班,两个英才班以及一个补习班,班级层次分明,学生基础差异很大,高新班最好,英才班相对来说基础要弱得多,这给备课、上课、训练都带来诸多困难。

二、复习阶段的安排 化学总复习主要采用三轮复习模式:

1.一轮复习:2017年8月底至2018年3月初。

一轮复习以章节为顺序选用《成长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这一阶段基本按照课本的知识序列,分单元进行全面复习;重点是夯实基础,稳步提高,上课基本模式为“讲——练——讲”,训练以单科训练为主,适当进行学科内综合训练,必须解决知识的覆

盖面问题,在广度上不留死角,在深度上不留疑问,单元过关是搞好一轮复习的关键。

2.二轮复习:2018年3月初至2018年4月下旬。

二轮复习以专题复习为主,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查漏补缺,选好专题,课堂上以“练——讲——练”的模式进行,要求学生能运用学科内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阶段要培养学生理科综合能力,认真搞好单学科分析、努力做好试卷讲评,查缺补漏,抓好矫正教学,强化方法迁移,达到多题归一,使学生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这是搞好二轮复习的关键。

3.三轮复习:2017年4月下旬至6月初。

三轮复习以强化训练、全仿真训练、适应性训练为主,该轮复习以“训练——讲评——训练”为主要模式。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模拟训练,让学生认真检查自己在本学科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力求尽快完善,稳中求进。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各类题型的解题规律、解题技巧,并进行分类训练。注意加强分类指导和个别辅导,使学生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联系实际的综合知识触类旁通。并养成良好的答卷习惯、技巧和应考心理,以提高学生参加考

试的实战能力。5月底到6月初要进行两次适应性训练,此题不宜过难,以鼓舞士气。

三、具体措施:

1、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1)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广泛涉猎本专业的参考资料、教案、练习题、课外读物,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从17年化学考纲入手,仔细研读,吃透考纲的要求,把握高考的动向。

(2)纵观近几年化学高考试题,要重视研究历年高考题!从现在开始详细做完2017~2018年高考题,将每一套题按考点归类,合计出每个考点的分数及题型。

2、注重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1)知识复习课有如下内容和过程:①复习提问上节课基本规律(记点规律)②讲授基础知识(学点东西)③归纳基本规律(悟点本质)④强化非智力因素(规范学习)⑤当堂练习(巩固基础)。复习课中尽量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重点难点要精讲,精讲不能泛泛地讲,要设置问题,要让学生思考,这样才能提高“有效学习”。每一节课要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2)讲评课有如下内容和过程:①对答案(提前印好)②学生自主探究③师生共同解难答疑④教师归纳小结⑤巩固练习。讲评课一定不能上成“对答案——讲题”的死板模式。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参加到课堂学习中去。

3、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选好年级的重点生及临界生,有针对性的针对化学较差的学生单独辅导.从而使他们的综合成绩提高.4、加强考练及作业批改

理科教学脱离了考练不行,我们要定时考练。根据复习进度,按时进行限时训练以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主。限时训练题要求:基础题占80%,中等难度题占20%。

5、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科成绩

化学实验复习要与有关基本概念、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实验考察要求对课本上出现过的学生实验,重要

的演示实验进行全面复习。课本涉及的演示实验:(1)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6、加强学法指导,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1)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学会记笔记、学会整理纠错本。

4.高考化学的一轮复习计划及建议 篇四

提高效率、抓落实

很多同学刚开始雄心勃勃,列了很多计划,寒假结束了,才发现,怎么才做了这么几项。

建议同学们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一是要有:学习的计划,休息的计划。二是计划到天。为了避免随意性,真正把学习任务落到实处,应把每天的学习任务、学习时间列成表格。最好细化出每个时间段做什么,去做行动的巨人,真正把复习计划落到实处。同时可以按照考试时间有要求限时做一些成套试卷,在答题过程中作到:“慢做会,求全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不浪费,舍弃全不会。”提高复习和答题效率。

5.高考化学复习指导方法 篇五

在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预习是听好一节课的基础。为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适应当今高考试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在复习每一个课题的时候,必须重温和预习课本中的部分,弄懂课本中提供的概念、实验及原理、知识和方法,例题的求解过程。在解题时,如遇到障碍,应该具备优先向课本请教的意识,通过课本来查明知识和方法上的缺陷。而高考化学实验题几乎都来源于课本上的学生演示实验,复习中只要将十几个典型实验原理弄清,反复拆开重组,会大有所获。当然,预习和重温课本不是要对课本知识死记硬背,而是要以课本为复习过程的支撑点,我坚持引导学生认真预习,从而找出自己学习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在预习时,重点引导学生对章节知识、单元知识及综合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哪些知识是通过预习就可以解决,还有哪些知识自己理解上还有困难,主要通过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才能解决,以便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提高复习质量。,例如,高三学生都容易犯这样的错误,高三一进入复习学生就把教材丢在一边,根本不看课本,就看我们手中所发的资料,因为在每章每节之前都有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但这些总结归纳并不是很全面,还存在很多遗漏,所以,我们必须把教材和资料充分结合起来,这样第一轮下来才不会留死角。我的具体做法为:在复习每章每节之前,我都下发预习提纲和知识网络图,知识点主要是通过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注重基础,又有利于学生回顾教材,进而达到落实双基的目的。

二.精讲

由于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教师无论是在讲复习课,还是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做到有目标的精讲。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不宜讲来讲去,而是给学生讲方法、讲原理、讲技巧、讲关键、讲思路、讲规律,做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因此课堂讲授要精要、精到。精要是指讲清重点、难点、易混点,讲清知识体系,对没有命中的目标再射一箭,让知识之树在学生心中扎根,否则,不仅增加学生负担,而且会影响复习进度和课堂容量.精到,就是要讲授到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前联后展。但讲也有尺度,讲得太透,会使学生不劳而获,造成思维惰性,引不起思维的波澜,只是风吹水面,不留痕迹。要通过讲,启迪学生思维,不能让学生摘不到果子,但也不提倡学生不跳就摘到果子,要让学生跳一跳,甚至跳几跳才能摘到果子.

三.精练

课后练习是高考复习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求学生做一定量的题目,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巩固基础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整天沉溺于题海,做了大量的题目,但大多数是生吞活剥,连爬带滚勉强做过去,那么即使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仍然可能做不出来。题海战术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只能使许多学生“消化不良”,产生厌学情绪。因此首先要跳出“题海”,认真筛选习题,在“巧”字上下工夫,做到多中求少,少中求优。既要重视知识深度和知识体系,又要注重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细”程度;既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又要具有启发性、时代性,符合高考命题趋势和题型变化。力求做到答一疑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举一反三,从而努力帮助学生走出题海。精心选编习题,防止选编习题的随意性,选题要注意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兼顾题量、难易和方法的训练。老师应清楚哪些题是全体学生必须拿到分的,哪些题是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能拿到分的,哪些题是个别学生能拿到的。做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虽然我们手中的复习资料及练习题都很多,但是不能被这些资料所束缚,对习题应该有所取舍,对习题进行精选,一套题能解决的问题不做多套,但是适当的巩固练习还是必要的,因为高考不是只考一科,我们还要照顾其他科的时间分配,所以我们要得是作题的效率而不是作题的数量,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

四.点评

6.浅析提高高考化学复习的效率 篇六

一、提高学习化学得兴趣

学习兴趣是力求认识事物, 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识倾向, 能推动人们寻求知识、钻研问题的一种高效催化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就会乐于去学习、思考、体验、就会有收获, 就会产生新的学习欲望, 从而形成“兴趣——学习化学——兴趣化学”的良性循环作用。学生的复习观念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由“要我复习”转变为“我要复习”。这样学生的复习效果, 复习的质量得到了提升, 同时复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如我班学生×××进入高三, 在全校组织的第一次联考, 化学得分72分 (总分108) , 分数虽然不高, 但他给我说:“以前化学从来没有及格过, 这次我考及格了”。我问他:“这次为什么考及格了呢?”他回答说:“在你的教学中, 我对化学慢慢产生了兴趣, 所以在化学复习中占用了较多的时间。”确实该生在一年的复习中化学成绩进步相当快, 第二年高考化学估分至少95分, 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又怎样提高化学的学习兴趣呢?应当说方式、方法是很多的, 而且各位老师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如可以把课堂中的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知识联系起来, 进行分析、讲解, 也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复习到胶体的概念时, 我们可举生活中食用的豆腐, 三角洲的形成等,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有关胶体的知识分析豆腐、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再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哪些又与胶体的知识有关。同时利用好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为化学是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 学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教师复习时要注重教学方法,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二、与学生进行交流

在高三的复习中,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交流, 应当说这在没复习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至少教师可以了解到在复习过程中会遇到写什么问题, 以便我们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在平常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因为在高三复习中, 各位学生的口味, 也就是他所需要的东西不同, 教师的教学方法, 甚至教学内容不一定都适合每一位学生, 学生就要求老师要这样不那样复习, 所以复习时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 还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关心他, 觉得不学好这门课程, 就对不起老师,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他的成绩自然会得到提升。如去年我所教两位复读学生, 去年高考自己估分均在45分左右, 在这一年的复习中, 我主动去找他们谈心, 了解到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 (包括做题粗心, 审题不细心等) , 在学习、生活, 思想上作耐心细致的指导, 切实帮助他们, 两位同学纠正自己很多不足。经过一年的努力, 今年化学高考估分在85和90以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 而且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应当说化学课堂教学是化学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最普遍的方式, 我们现在的复习方式多半是教师在课堂上一人唱独角戏, 学生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 几乎没有自己的活动思维空间。既然是进行交流, 大家应该是平等的。因此, 我们要改变化学教学中的复习模式, 让教师与学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 这样就使得教学的双边活动落实到了实处,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学生复习起来就轻松多了。但我们要真正了解学生, 还应当是课余时间, 真正一位优秀的教师, 并不是上课结束了, 就不关自己的事了, 而是充分利用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起做游戏, 聊天, 甚至摸一摸学生的头,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在关爱他, 这样老师才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老师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才能真正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 以便我们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到了离高考较近的一段时间, 学生感觉到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可能情绪上有所变化, 如某次考试成绩稍微自己认为不理想, 就自暴自弃, 或看到课本、参考书、题目就头疼等。这时老师就要帮助他们怎样克服情绪上的变化, 减轻思想上的负担;怎样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增强自信心, 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三、研究高考

研究高考的目的是指导我们怎样进行复习, 优化我们的复习中的教学方式, 但问题是我们教师怎样研究高考呢?当复习进入全面冲刺阶段, 提高复习效率以及复习的针对性, 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自己较为理想的成绩, 是老师与学生共同期望的, 同时也是我们要认真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问题。我认为在第二轮复习中老师要认真分析研究至少近五年的高考试卷。如果有必要学生也可以分析高考试卷, 让学生自己得出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变化及规律。我们一定认真做好每一道题, 分析出每一题考察的知识点, 并总结出近几年高考考察的知识点规律,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高考知识点的变化和试卷的难度。因此我们就可以把握整个高考尤其是冲刺阶段复习的方向性, 克服了复习的盲目性。在复习的过程中重点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关注社会热点注重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第二, 掌握好主要元素 (金属非金属) 的重要性质, 尤其是特殊性质;第三, 开放学生实验,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第四, 注重信息给予题,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 有机化合物的知识, 包括大纲要求的各类有机物, 以及各类官能团的性质、反应类型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第六, 几年的高考热点, 如阿佛加德罗常数、离子反应及方程式、元素周期表等。

7.高考化学复习之我见 篇七

关键词:高考  化学  复习  方法

高中三年的化学知识放在短短的一个学期进行复习,并且要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不讲究复习方法肯定不行。笔者认为在化学复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吃透《考试大纲》,注重基础知识,精选训练素材,摒弃题海战术。

一、吃透《考试大纲》

首先,吃透《考试大纲》,就是要全面理解《考试大纲》的知识要求。《考试大纲》对知识的要求有三个层次:一是要求学生对中学阶段所学的化学知识有整体系统的认识,能够将它们正确地复述、再现或直接使用。二是对中学阶段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能做到正确理解与领会,能够对化学现象做到正确审判、正确解释、正确说明。三是对中学阶段所学化学知识做到全面掌握与运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计算、解释、论证具体的问题。第一个层次的内容在复习中不算是重点,重点应放在第二、三个层次上。但是,这不等于说对第一个层次要求的内容就可以不闻不问了,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对第一个层次的内容有一个最基本的、最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其次,吃透《考试大纲》,就是要密切关注《考试大纲》的变化,尤其是考查的范围。目前全国各省市所使用的教材不同,对高考的要求也有区别。我们一定要把本省的《考试大纲》当作重点,只要是《考试大纲》不要求的、教材里没有出现的而又必须靠死记硬背才能掌握的内容,一律彻底抛弃。因为从近些年的高考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来看,不会有超出课本范围的或者超出《考试大纲》的要求的知识点,所以考生尽可以放弃那些教材中没有的、《考试大纲》中又不作要求的内容。

再次,吃透《考试大纲》,就是注重《考试大纲》中的题型示例。《考试大纲》中的题型示例全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的题型示例,这些题型跟高考中的题型是一致的。现在有部分省市或部分高校进行单独命题,在这些单独命题中,也不乏较为优秀典型的题目,对于这些题目我们也要留心。因为这些优秀典型的题目对复习准备有一定的导向性,学生在复习中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将这些题目的难度要求、考查范围弄清楚、弄明白,这样,高考备考就会有的放矢。

二、注重基础知识

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势必要突出教材。首先,要突出教材,就必须对教材进行认真阅读、仔细梳理、深入挖掘。尤其要注重教材中实验和习题的可变因素,比如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实验,或用同一的方法完成不同的实验,以及一题多解或变式练习等。通过对教材的閱读、梳理、挖掘,掌握实验和习题中的可变因素,进而深入地理解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基本技能和方法解题,牢牢地把握高考试题的基本题型。

其次,要突出教材,就必须弄清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规律的揭示,通过整合,形成知识结构与网络。比如,无机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这些知识内容多、涉面广、难掌握,所以,在复习时,必须以元素周期的性质递变规律为知识经线,以化学基本理论为知识纬线,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相关的内容,进而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也就是说,要根据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对某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对主族元素或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进行逐一判断;根据强弱电解质理论,对某一化合物的水溶液的酸性或碱性进行推知;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金属活泼性顺序或非金属活泼性顺序,对某一反应是否发生进行推测;根据化学平衡和勒夏特列原理,懂得如何促进或抑制某一反应的进行等。

再次,要突出教材,要经常重视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与常识介绍,这些材料与常识中的某些知识十分重要,但是这些知识常常不被师生重视,因而形成了化学高考知识考查的盲点。

三、精选训练素材

在高考化学复习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和编写训练素材,这里所说的精心选择和编写的训练素材一定是优秀的,其标准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一是新颖,所谓新颖就是所选的素材中不要出现陈旧的题目,这是第一位的要求。

二是有味,有味就是指所选的题目一定是精心设计的,题目往往能提示或考查一系列规律。但要注意,有味不等于该题转了几道弯,所以,有味与该题的难度无关。

三是有坡,有坡是指该题所设置的几个问题必须有一定的坡度,必须有易有难。

四是不偏,不偏就是指所选的习题考查的是教材的主干知识,即高考可能考到的内容。

五是不怪,不怪就是指所选的题目不能在形式上与众不同,抑或设问方式非常特殊。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怪和新颖有时不易区别,像上述所说的形式上与众不同的、设问方式非常特殊的、在高考试题中又不可能以该形式出现的题目就称之为怪题。

六是不难,不难就是指题目不能过难,即不能超过同类高考试题的难度标准,一旦超过了这个标准,所选的题目尽管味道十足,但是训练价值会大打折扣。

四、抛弃题海战术

题海战术让师生焦头烂额,疲惫不堪,而且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在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复习时,应力戒题海战术。

首先,跳出题海,在解题训练时,必须做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比如,对一道题目,首先要找出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审题,其次要回忆、联想相关的知识——构思,最后要应用知识点(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解答。不管专题训练还是综合训练都按照这一思路进行,做到目的明确,落到实处。

其次,跳出题海,在解题训练时,必须培养学生逐步养成善于反思的良好习惯。比如,一道题目解答完毕,一定要做出这样的反思:该题反映出命题者的什么意图?它的设计有何巧妙之处?该类题目有何规律?如此解答简单明了?正确率有多高?如果答得不对,出错的原因在哪里?该题目还有其他的解答方法呢?该题目能否改一下变成一道新的题目?改动后的题目是变难了还是变易了?我们以前所做的题目当中有没有跟该题相似或相近的?对一道题目进行多角度地思考、总结,最终定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一种极佳的训练思维、优化思维的方法,更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

8.高考化学的复习方法 篇八

高考化学的复习方法

一、千万要背诵

化学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离不开记忆。有些物理公式忘了可以推导出来,但没记住化学符号只怕难以自行创出。所以,记忆的重要性就不言自明了。平时着重记什么呢?元素周期表、化学用语、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都是我们记忆的对象;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特性以及变化规律是我们记忆的重点。就拿颜色来说吧,某些类似于“淡黄色固体”、“黑色粉末”、“红棕色”、“紫色”的说法常为出题者所钟爱,背诵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做物质推断题时,通过物理性质进行猜测,由于猜测范围较小命中率高,这就是推断题的“题眼”。要求学生背诵、默写元素周期表,做到人人过关。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书写更是要持之以恒常练不懈。

二、千万要练习

化学习题是巩固学生所学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形式,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其实,学会解一道题仅是学习的低级层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升华到学习的高级层面,前届一个学生在毕业时说道:“高一高二时,在化学上没下什么功夫,没做多少题,成绩老上不去,进入高三后开始了我为化学而奋斗的历程。这一年里,我做了不知多少化学题目,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成绩提高了。题做多了心里才会有底,有时候原本不理解的东西在做题目的过程中也会慢慢明白,而且解题也是件很有乐趣的事情。所以我对解题情有独钟”。通过类似试题的解析,学生才能感悟到守恒法、极端假设法、分摊法、方程式叠加法的应用。

三、千万要设问

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如果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经过老师的启发和学生讨论最后又能够解决问题,不仅会促进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能从中培养独立思考的素质。为了启发学生思考,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例如设问的方法有①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②抓住知识的关键点、疑难点设问;③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从易到难步步深入地设问;④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

高考化学复习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读好课本、用好课本,正确处理好课本与练习题的关系

课本是我们复习的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教师编、选一切练习题、测试题的依据。因此在高三二轮复习阶段,仍然要继续读好课本,用好课本,还要正确处理好课本与练习题的关系。因为任何练习题,任何参考资料都不能完全代替课本。化学教材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多,反应多,物质多,实验多,现象多,针对教材存在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读好课本。其一是:粗读、细读、精读、深读;其二是:通读、精读、反复读,带着问题读。两种读书方法的基本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少量多次的原则。即一次少花一点时间,多读几次,重复多次,多次反复,印象加深,效果良好。对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应引导我们可以边读,边批,边画,边记,边思考,这样你就会觉得每读一次都与前一次的效果不一样,坚持的时间长了,我们的自学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了。

课本和练习题的关系,我们应牢牢抓住课本、重视课本,无论是练题还是解答问题都不离开课本。有的同学在平时的复习中,只顾练题,不重视课本,结果盲目地练了大量的练习题,但课本上的知识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只能是抓住了“芝麻”丢了“西瓜”。为了避免这种不良现象,建议同学们每做完一道题后,都要认真想一想,思考一下这些练习题跟课本上的哪些知识有关,思考分析、查找根据。特别是每一道题涉及的知识点、“双基”知识,在课本上找准找对。有时外表看似很难的综合题,通过分解剖析,从课本上找原理,摸规律,就会变得很简单,一看就明白,结果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我们很容易从课本上找到。明确了课本与练习题的关系,我们练题时遇到问题就有从课本上查找依据的能力,又强化了思维,明确地认识到了试题的“源头”、基础都出自课本,来自课本。无论是简单题、难题的“根”都离不开课本,而且都能从课本上找出依据,同时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他能力。

二、善于联想总结,使知识网络化

经过第一阶段化学的复习,有些同学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高考考场得分,学会仅是一方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有人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这话不全对。实际上,关键在于怎样记。例如对无机化学来说,我们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实在是微不足道。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只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在高考第二轮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讲究方法,归纳技巧,提高解题速度

纵观近几年化学高考试题,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考题不偏、不怪、不超纲,命题风格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很明显,命题者在向我们传输一个信号:要重视研究历年高考题!例如高考试题有关基本概念的考查内容大致分为八个方面: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离子共存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的量;阿佛加德罗常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等。

基本技能的考查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横向联系及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对高考试题“陈”题新做,将做过的试题进行创造性的重组,推陈出新,不失是一个好办法。高考命题与新课程改革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复习时可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科学归类,联系教材,通过梳理相关知识点,讲究方法,归纳技巧,勇于号脉高考;因此在选做习题时,要听从老师的安排,注重做后反思,如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善于分析和仔细把握题中的隐含信息,灵活应用简单方法,如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习题中的电子守恒等。再如已知有机物的分子式确定各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采用顺口溜:“主链从长渐缩短,支链由整到分散,位置由中移到边,名称由简到繁”,这样就避免了遗漏或重复,十分快捷,非常实用。

四、把握重点,消除盲点,切实做好纠错

9.高考化学复习指导计划 篇九

关键词:化学复习;备战高考;实效性

一、制订具体翔实的计划,确保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学期开始,我们高三化学组全体老师深入研究分析新的高考形势,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近三年的高考山东理综试卷化学试题,确定高三复习教学指导思想。回顾我们在高一、高二教学中的得与失,深入分析学生在以往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对必修1、必修2、选修4、选修5各模块掌握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在全面分析教情学情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高三一轮复习任务重,时间紧,化学课时又少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共同商讨制定了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的目标任务和详细计划。我们把化学一轮复习任务从整体把握,层层解剖分析每一部分内容,将课时教学计划落实到每一章,具体到每一节。确定了每一章、每一节内容的主讲人,每一部分习题和阶段性检测题的命题人。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做到目标明确,明确地知道哪个阶段应该做什么,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确保复习的顺利进行。

二、抓纲务本,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

1.依托教材,认真研究“两纲一题”,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

“两纲”是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一题是指近三年的山东高考化学试题和全国各地的高考化学试题。《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是高考迎考复习的指挥棒。新课标是进行教学的依据,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特别是《考试大纲》已明确地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我们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近三年的《考试大纲》,找出相同和变化调整的部分,进一步做到把握高考的脉搏,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高考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及每个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这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

2.潜心研究新高考方案及高考试题

研究高考试题是非常重要的,高考试题不仅是考试大纲对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而且代表了高考考查的方向和深广度。首先,我们要亲手把近三年的山东高考化学试题和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都做一遍,感受高考试题的深广度,这样有助于我们复习中把握好“度”,防止出现片面追求偏、难、怪的情况。再就是对近三年的高考试题进行重点研究,找趋势、找方向、找规律,这样可以排查出高考的重点、热点、难点和冷点。研究高考试题也可使我们对经典的高考试题进行改造、拓展、延伸、整合,成为高质量的训练素材。

三、高视角低要求,整合学科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1.从高三的视角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新课程在知识内容层次上设置了梯度性,不同阶段要求不一样,高三的老师多是从高一带上来的,高一、高二教学内容的深广度要求不一定适用于高三,一轮复习要重新审视高三的化学教与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去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轮复习中对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把握我们采用了以下的方式(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为例)。

(1)仔细研究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体会考查的方向和层次

关注近年来的高考题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考查题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氧化还原原理分析新的化学变化并书写相关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另一方面就是结合电化学知识考查学生对氧化还原基本概念及原理的把握。而对于氧化还原中的定量计算、氧化性还原性的比较等相对来说考查力度降低了。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题目往往涉及的都是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物质和反应。因此,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我们还是应该将重点放在其核心的思想方法上,即如何判断和分析氧化和还原的过程,如何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或预测物质的性质。从这一点上讲,氧化还原的要求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升高了。

(2)比较整合各版本教材,确定教学内容的外延

确定设计外延不能跟着原有的教学经验走也不能跟着教辅走,在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要再研究教材,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同一个知识点的处理,取其交集和并集,最低应该达到交集的要求,最高不要超過并集要求,再对比必修和选修内容确定具体的深广度。

2.从高效的角度整合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教材观,不要一味地教教材,而应该把教材视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有机整合。如,将必修二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与能量并入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三单元有机化合物并入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

3.从化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教学内容的处理

例如,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由原来的以“族”为核心学习转变为以“元素”为核心。教学中要让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掌握物质性质:(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预测和认识物质的性质。(2)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预测和认识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3)物质的特性。

例如,化学研究的方法由原来的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原理就是从量的角度审视化学反应,提高对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认识。如,从化学平衡常数入手分析化学平衡地建立、移动;从溶度积认识沉淀的生成和转化;加强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学习和应用,尤其在复习时,对其他模块的内容一定在化学反应原理高度进行再学习。

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注意规范,落实细节,并且要不断地坚持。总之,在高三复习中坚持以课本为依托,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理论为指导,突出化学学科特点,夯实基础,培养能力,采用符合学生实际的复习策略,就能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作者单位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圣都中学)

10.高考化学复习指导计划 篇十

其实, 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无论从试题形式、题量、难度各方面, 都已被广大中学师生认同, 试题的知识要求没有超出中学化学课本。怎样做好高三的化学复习, 如何提高复习效率?笔者认为基础还是最重要的, 当然在注重基础的问题上也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高三复习以《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点为准, 了解大纲, 熟知高考命题特点, 对高三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 这样, 就可以根据考纲的“了解、理解、综合应用”等不同要求界定课本中的各知识点。

化学该记的东西很多, 被称作“理科中的文科”,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描述性知识多, 推理性知识少, 因而高考化学试题和数学、物理试题相比在考核学生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方面更为不易。化学试题大多是知道就能很快答出, 所谓的推理题也只是将几个知识点按照一定的形式综合给出, 没有过多过深的思维技巧。化学试题对知识考查多, 综合性试题也只是将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顺序串起来, 它要求学生解题时条理清晰。

试题回归教材更是2010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的一大特色。如Ⅰ卷中第6题的“A项沸点:NH3>PH3>AsH3;C项酸性:HClO4>H2SO4>H3PO4;D项碱性:NaOH>Mg (OH) 2>Al (OH) 3”;第7题A项Li在空气中燃烧产物只有Li2O, 取材于人教版第一册教材第二章第三节, C项“将CO2通入次氯酸钙溶液可生成次氯酸”, 取材于人教版教材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 D项取材于高二第一章氮族;第9题取材于第二册第三章相关内容;第13题“关于SiO2晶体网状结构”, 实际上来自于第三册第一单元结构图;28题“纯E为无色油状液体;①A有刺激性气味, 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A时产生白色烟雾”均来自于课本。以上几例充分体现了“以本为本”的学科教学思想, 避免出现了忽视教材、漫无边际的联系和过于追求标新立异等形式主义。

抓基础知识, 如重要单质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化学方程式、公式定义等, 而无机化学中的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推断题、有机物信息题、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等都是近年乃至今后高考命题的重点、热点和焦点。它不仅能全面考查考生的化学基础知识, 而且能深入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该类题目条件隐含, 综合性强, 思维容量也很大。如果基础知识不牢固, 在综合的知识应用中, 就显得反应迟钝、盲目、无从下手, 所以该记的一定要达到熟练记忆的程度。现在, 一定要吃透课本。化学考题所需的知识点基本不变, 它们就好像考题的“根”, 所以, 吃透课本, 通过课本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及其表达形式, 就能拥有破解各类考题的“物质基础”, 以不变应万变。思维的条理性可通过做一定量的综合试题来练习, 但绝不可通过做习题来掌握知识, 因为学习课本掌握知识远比做习题来得快, 掌握得准。

除了课本以外,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好每日一题发给学生, 学生通过每日一题进行强化训练, 从而熟练、牢固地掌握课本里的知识网络。高考题未必都是前所未见的新题, 可能就是我们做过的某个题或其变形题, 充分利用每日一题、一题多变, 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在变中求突破。在做题时, 许多学生往往忽略“做对”与“做好”的差别, 觉得只要自己会做, 到时细心一些就可以了。但考试中相当多的学生, 虽然理解了题意, 但由于解题过程不规范, 得分受到很大的影响, 如表达不清, 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不配平或不写反应条件, 书写酯化反应方程式时漏掉水等。针对这种情况, 建议高三学生准备一本错题集, 按照收集错题→归好类别→分析原因→针对模拟→重新查看→最终过关的要求进行强化训练, 这样对于得到高分很有好处。

狠抓基础搞好高考化学总复习, 应把复习的重点放在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复习注重基础, 还应适度重视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常识介绍, 它们往往是高考考查的盲点。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本, 多遍阅读, 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通过这次复习, 一定要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地总结, 融会贯通, 有所升华。如, 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内容多、涉及面广, 学生往往死记硬背, 不易掌握, 复习时应以元素周期律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 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 理解、掌握相关内容, 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即根据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逐一地判断某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 同主族元素或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11.高考化学复习指导计划 篇十一

南开中学 何文

例1:将用于北京奥运会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建筑采用了膜材料ETFE,该材料为四氟乙烯与乙烯的共聚物,四氟乙烯也可与六氟丙烯共聚成全氟乙丙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ETFE分子中可能存在“-CH2-CH2-CF2-CF2-”的连接方式

B.合成ETFE及合成聚全氟乙丙烯的反应均为加聚反应

C.聚全氟乙丙烯分子的结构简式可能为

D.四氟乙烯中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

例2:“绿色化学”对化学反应提出了“原子经济性”(即节约原子)的新概念及要求。 理想原子经济性反应是原料分子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所要得到的产物中,不产生副反应,实现零排放。下列反应可能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①取代反应 ②化合反应

③消去反应 ④加成反应

⑤水解反应 ⑥加聚反应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③ D ④⑤⑥

例3:法国化学家伊夫・肖万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发现了烯烃里的碳-碳双键会被拆散、重组,形成新分子,这种过程被命名为烯烃复分解反应 。烯烃复分解反应可形象地描述为交换舞伴(如下图所示)。烯烃复分解反应中的`催化剂是金属卡宾(如CH2=M),金属卡宾与烯烃分子相遇后,两对舞伴会暂时组合起来,手拉手跳起四人舞蹈。随后它们“交换舞伴”,组合成两个新分子,其中一个是新的烯烃分子,另一个是金属原子和它的新舞伴。后者会继续寻找下一个烯烃分子,再次“交换舞伴”。把C6H5CH2CH=CH2与CH2=M在一定条件下混合反应,下列产物不可能存在的是( )

A.C6H5CH2CH=M

B.CH2=CH2

C.C6H5CH=CHC6H5

D.C6H5CH2CH=CHCH2C6H5

例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应使用氢等新能源代替传统的化石燃料来获取能量

B.硫酸工业中,应注意对尾气二氧化硫的处理,从而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和酸雨的形成

C.一种用奥运吉祥物――福娃形象制作的儿童毛绒玩具的表面材料为纯羊毛,内充物为脱脂棉,它们都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

12.高考化学冲刺知识考点复习 篇十二

(2)近代原子学说的创立者——道尔顿(英国);

(3) 提出分子概念——何伏加德罗(意大利);

(4) 候氏制碱法——候德榜(1926年所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5) 金属钾的发现者——戴维(英国);

(6)Cl2的发现者——舍 勒(瑞典);

(7) 在元素相对原子量的测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我国化学家——张青莲;

(8)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9) 元素周期表的创立者——门捷列夫(俄国);

(10)1828年首次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有机物尿素的化学家——维勒(德国);

(11) 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

(12)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定为单双健相间的六边形结构;

(13) 镭的发现人——居里夫人。

(14) 人类使用和制造第一种材料是——陶俗名(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大苏打:Na2S2O3

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

重晶石:BaSO4(无毒)

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

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

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双氧水:H2O2

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

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

铁红、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

黄铁矿、硫铁矿:FeS2

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

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

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

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

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

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

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

王水:浓HNO3: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13.谈高考理综化学复习“三重三轻” 篇十三

最近几年高考理科综合的化学试题大都重在考查基础知识,没有出现偏题、怪题、难题,所以复习应重在打好基础。除了有一部分考点年年都有外,还有一部分试题内容不是每年都有的,对于这部分的复习,我们要注意两点:1.不能因为最近两三年出现过什么内容就复习什么,认为没有出现的内容就不会考;2.某一个考点在最近两三年只以某一种题型出现,就认为这个考点就只会以这种题型出现,忽略其他题型,使复习不全面不深入,导致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熟练。以近几年高考全国卷Ⅱ理综化学为例,石油分馏产品、酸碱指示剂甲基橙、平衡移动原理的等效平衡原理等知识,在2006与2007年的考题中都没有出现过,但在2008年的考题中有所涉及。以往各年都考查电化学,但2009年并没有考查。可见每年都有“意想不到”的内容或题型出现。这是因为但若每年考查的知识点、题型始终不变,每年高考就只考那几个知识点,那么学生只学那几个知识点就行了,高考就没有了具有“选拔”的作用。因此,在复习时,师生不能看到“考”什么就复习什么,怎么考就怎么复习,不考就不复习。在复习时学生只有把各个基础知识复习全、复习透,熟练应用,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会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那种“猜题式复习”只会浪费时间与精力,收效甚微,甚至会起反作用。

二、重专题,轻章节

高考复习时间很有限,教师按章节顺序逐章逐节复习,若只复习知识点,不训练题目,就会使课堂枯燥,而且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教师若训练学生练题,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待第一轮复习完了,也就剩不了多少时间,加上后期频繁的考试又占去相当多的时间,剩下可用于专题复习的时间就很少了。理科综合试卷中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试题较多,专题复习能够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相比较而言,在时间总量有限的情况下,专题复习比章节复习更重要。

根据历年化学高考试题常出现的知识点,教师可将复习内容作如下专题归类:1.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4.阿伏伽德罗常数和阿伏伽德罗定律。5.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6.溶液的浓度和相关计算“位—构—性”关系和元素推断。7.离子键、共价键、电子式。8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9.电离平衡和盐类水解以及溶液的pH及计算。10.原电池与电解原理化学。11.胶体。12.元素及其化合物。13.无机推断。14.有机代表物的结构性质、相互衍变和推断。15.化学实验,包括: (1) 实验基本操作与实验装置, (2) 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鉴别, (3) 常见阳离子、阴离子的鉴别, (4) 实验设计和实验评价。16.化学与生活、科技、生产、环保。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对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注意把理论与无机物、有机物联系,把化学实验与元素及其化合物相联系,把高中三年的知识以专题为线索连结起来,然后精选习题让学生训练。

三、重质量,轻数量

在高考复习中,习题的训练有重要的作用。练习能检查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但复习时间很有限,因此习题的选用要重视质量。在习题教学中,许多教师热衷于“题海战术”,追求“见多识广”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见识多种不同类型或同一类型的题目,以求达到教学目标,可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教师讲了许多题,涉及的各知识点也都讲清楚了,可学生还是不会做题;习题讲得多与讲得少,其效果没有明显差别。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追求习题数量,学生缺乏思考体验和理解消化的时间,同一内容呈现给学生的理解记忆的次数少于掌握这种方法所必需的最低重现次数,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及教师所讲的解题方法成为“匆匆过客”,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不透,记忆不牢固,知识的再现、提取困难。因此,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从解题数量向解题质量转变,注重一题多解,更要注重习题的“变式”。教师与其追求习题数量,不如选取一道有控制力的题目,进行“变式”求解训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对习题进行多次的思考,使学生对习题所呈现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怎样得到“变式”呢?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1改变或放宽习题条件,也可以转换成另一种题型以提高学生纵向发散思维的能力;2.变换习题条件和结论,变已知为未知,变所求为已知条件,以扩展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3.将原题具体条件字母化,以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一是“变式”较多时,教师应设计成多种题型,避免题型单一,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二是教师应注意“变式”的难度要循序渐进,不要为变而变,题目太难太复杂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例】在25℃时,将一定体积pH值=2的盐酸溶液与一定体积pH值=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比为%%%%%%。

变式1:将上【例】中“pH值=2”改成“pH值=1(或3)”,“pH值=10”改成“pH值=12”,然后再求解。

变式2:将一定浓度的盐酸溶液20毫升与pH值=10的氢氧化钠溶液40毫升充分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该盐酸溶液的pH值(%%)。

A.>4 B.<4 C.=4 D.无法确定

变式3:将pH值=2盐酸溶液20毫升与某浓度氢氧化钠溶液10毫升充分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该氢氧化钠溶液的pH为(%%)

A.>12 B.<12 C.=12 D.等于13

变式4:将【例】中“pH值=2”改成“pH值=a”,“pH值=10”改成“pH值=b”,然后求解。

变式5:将【例】中的“溶液呈中性”改成“溶液pH值=5或pH值=9”,则盐酸与氢氧化钠的体积比分别为%%%%、%%%%(设混合前后溶液总体积不变)。

变式6:在25℃时,将pH值=2的盐酸溶液与pH值=10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充分混合后,溶液pH值%%%%3(填“>”、“<”或“=”)(设混合前后溶液总体积不变)。

这样,教师通过对例题(习题)作某种因素的改变,可产生许多“变式”。教师对每一个“变式”采取学生先做→教师分析、讲解→多层次反思的教学方式,就能够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体验和记忆从不同角度对有关酸碱中和反应的pH值计算的方法,从而真正掌握到这类题的解题方法。教师只要认真研究,许多题目都能够挖掘出变式。

历年高考题也是练题的好材料,高考题是高考命题专家经过细致周密的研究而创作出的,题目质量不容置疑。教师可选用高考题做练习题,一是可以让学生了解高考题考查的内容、难度、题目形式等;二是以高考题作为载体,通过练题,以求达到复习相关知识的目的,特别是对于综合性的高考题的使用,尤其重要。但许多地方使用的试卷不一样,其难度也有差别,所以在选题时,教师一定要选用适合本地方用的试题,不可毫无选择地使用。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练习时可选用现成的高考题,但做检测用时,应该将高考题进行改编,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

参考文献

14.高考化学复习指导计划 篇十四

一、对化学高考复习教学的思考

(一)思考之一:复习过程蕴涵了新的认识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很早就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观点,不仅强调了复习的经常性,而且指出了复习的重要意义在于“知新”。复习,不只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回顾,而且还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在第一次学习时,可能对某个知识点比较模糊,比较片面,待积累了一定的知识量后,再来复习,就会看得更加清楚,理解得更加全面。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同一个概念会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而逐步发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下会有所变化。例如水解的概念,它是随着盐类的水解、卤代烃的水解、酯和油脂的水解、糖类的水解、蛋白质的水解等内容的落实而渐渐变得完整,而在新课教学中,不可能把与某个知识点有联系的知识点全部加以阐述。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用旧知识的砖瓦建造新的高楼大厦。在考虑到学生不断发展的认知结构的各个环节之时,复习必须重视沟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新的知识链。在复习中,要以学生所学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途径,使原本相似、相反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如同将一颗颗珍珠串成项链一样。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思维特长;对于学生而言,则犹如开启了一道道原来不畅通的知识通道,使他们在重构知识体系时,惊异地感受到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知识点的认识。

(二)思考之二:复习教学中学生是积极的探究者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观念进行自主建构的活动。这样的理念促使我们对复习课的教学功能进行再思考: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的过程,更应是引导学生自主整理,促使知识系统化的过程;复习不应是知识、技能在低层次上简单重复的过程,而应是学生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延伸和整合的过程;复习不应是习题大量操练的过程,而应是促进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提高的过程。

建构主义者所倡导的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支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或基本环节可分解为如下五个方面。第一,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工具。第二,搭建支架,引导探索。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的阶段。第三,独立探索。在本阶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问题的方向,自己选择方法,独立进行探索。这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第四,协作学习。通过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可以共享独立探索的成果,共同解决独立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第五,效果评价。包括个人的自我评价和集体对个人学习的评价,这种评价依然是与问题探索过程融为一体的。

因此,化学复习课的建构模式以学生为知识建构的中心,教师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以情境创设、问题设置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完成知识的整理之后要及时进行展示,通过展示、交流知识,使学生平时所学的零碎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实现以知识建构、能力提高为一体的教学过程。

(三)思考之三:复习教学是接受式和探究式的融合

奥苏伯尔认为,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与意义学习、机械学习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有可能是意义学习或机械学习。那种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看法是毫无根据的。如果教师教学得法,接受式学习可以是有意义的,而如果教学条件不合适,发现学习也可以是机械的。因此,在奥苏伯尔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习的进行是接受学习式还是发现式,而在于学习是否有意义。他坚决否定布鲁纳把发现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也不同意布鲁纳对讲解式教学的批评,相反,他认为有意义的讲解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奥苏伯尔所提倡的讲解式教学,旨在促成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以及认知结构的发展。其教学模式纠正了布鲁纳片面强调发现学习的偏颇,弥补了布鲁纳的不足。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曾对这两种不同的教学主张展开对比实验研究。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一般来说,发现法更适合低年级,适合教基础概念或原理,有助于远迁移能力的培养,但其缺点是太费时间,课堂上难以掌握;奥苏伯尔的讲解式教学更适合高年级,适合教概念之间的联系,省时,有助于近迁移能力的培养,但在远迁移能力的培养方面不及发现法。

笔者以为,新课程强调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当然,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也是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之一,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可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在化学教学设计中,采取探究学习还是接受学习,取决于多种因素,在现阶段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或许较为现实的做法就是两者兼容,有机整合。采用“合理安排,取长补短”的策略,有可能使两种学习方式在提高学习质量的主题下,由两方的对立变为新的学习背景下的两极张力。

二、关于高考化学复习教学的策略

高考复习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如何开展优质高效的高考复习,笔者提出六种策略。

(一)策略之一——一步登天

“一步登天”强调的是基础的重要性。目前的高考化学试题按“考试说明”的要求,容易题占30%(难度值P≥0.7),中等难度题占50%,难题占20%(难度值P≤0.4)。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就不难确认这一点,2006年的浙江卷中,化学题没有一题的难度值小于0.4,2007年的浙江卷中也只有一题(第27题)难度值小于0.4。可以设想,一个考生拿到了30%的容易题分数,50%中等难度题分数,就相当于理综的240分。由此可见注重基础的重要性。基础可以是横向拓展,也可以是纵向延伸。诚如有人所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具体地说,第一是知识点,即在复习中,必须突出核心概念、核心知识内容在复习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近几年全国理综试卷中化学部分对知识点的覆盖面仅为20%~35%,所以为了增加试题的有效性,高考时就会尽量增大主干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覆盖面。例如,有机化学的核心概念,一是官能团,二是同分异构体,有机化学的考查基本上集中在两个概念上。

第二是知识体系,在新课程中,由于实行模块化教学,模块之间既独立又有联系,模块强调探究活动主线和生产应用主线,使知识的结构存在明显的缺陷,所以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必须进行模块之间的整合,让学生主动建构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

中学化学常与较深的理论联系着,在讲述化学原理时离不开物质的性质,在叙述某物质的性质时,必然会联系到一系列化学原理和其他物质的性质,知识点之间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空间网状的知识体系。若学生对知识间的联系缺乏应有的认识,便会造成难学易忘的后果。布鲁纳也认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地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和规律,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迟早会被遗忘的知识。

任雪明老师曾这样阐述知识点和知识体系的联系:

我认为,目前的形势下,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与研究是必须的,但是大家千万不要过分热衷于“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有其固有规律的,必须遵循,是不能赶时髦、追新潮的。试卷再怎么创新,是绝对不会动摇其学科根基的,这一点还是务必牢记的。

(二)策略之二——百炼成钢

能力是什么?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力就是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它的着重点在“运用”,所以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对某知识点反复地运用,才能形成能力。在高考中所考查的学生的各项能力,都要靠教学中学生的反复操练才能获得。目前的高考中,题目的设定逐步实现了以知识立意向以能力立意的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这就为我们的复习指明了方向。反复训练、复习巩固是公认的有效学习方法,新课程赋予“练习”新的含义,练习必须落实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和“学生持续发展”的新内涵。

1. 抓好基础训练

在复习中,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安排练习的难度。一定要以练习基础题为主,要把基础打扎实。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历来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学生常能在高考中出好成绩。除了个别的尖子生,绝大部分考生都无须在高难度题目上争高下,只要保证基础题上不丢分,就肯定能获得比较好的成绩。

2. 抓好学习习惯

在复习过程中,要处理好“思”与“练”的关系,“思”能提高“练”的准确性,“练”能巩固“思”的流程。掌握解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的关键是,有机结合“思”与“练”的关系。考虑到应试的需要,可增加一些练习,但不能不思考,没有思考的练习其效果甚微。必须反思解题过程、提升解题思想、归纳解题方法。

3. 抓好答题规范

答题规范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审题要耐心细致,要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对隐含条件的挖掘、对干扰因素的排除,尤其要注意思维定势造成的失分。

考试是对知识、智力、能力、规范、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考查。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谁答题规范、注意题中的细节,谁就可以取得相对较好的成绩。在后期复习和训练中仍然要坚持不懈地强化对化学用语表达能力的规范化训练。

4. 抓好整体推进

注意培养学生的抗击打能力,在训练中增强得分意识,探求速度与效率的和谐,注意针对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的适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使学生通过精练并得到及时的反馈评价,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悟,使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

每年的高考试卷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不少考题明显带有陈题改造的痕迹。所以,在复习时不要老盯着新题,在题型的选择上不要浮躁和赶时髦,不要盲目地强调“热点”问题,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基本化学知识和基本化学原理上,新题型再怎么变都离不开基本知识点,要科学有效地二次开发“经典题”,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真正提高应变能力。

不要把练习与考试妖魔化,一提考试就以为不是素质教育。现实情况是,考试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只要把握好分寸,注意训练方法的科学性,练习与考试是取得好成绩的有效途径。

(三)策略之三——浮想联翩

“浮想联翩”指的是在高考复习中要注重思维能力的提升。“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高考化学试题所考查的思维能力概括起来有五项:一是对中学化学内容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二是对题设情景的分解及对知识块的分解的能力;三是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的能力;四是选择解决问题最佳方案的评价能力;五是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进行计算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类比

类比方法是中学化学教学中运用相当广泛的一种方法,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综合体现。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的一些属性相同或相似,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类比方法是认识未知物质的重要途径。人们常常依据已知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与其性质之间的关系来类比未知物质的分子结构及性质。类比方法是解决具体化学问题的有力武器。因为类比方法常常具有启发思路,提供线索,借助于某种范例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因此,类比不仅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法,也是一种寻求解题思路、猜测问题答案或结论的发现方法。当然,应该指出的是,类比的结论有或然性,

2. 逆向思维

人们经常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思考问题,由于目前大部分题目采取正向命题,故人们常习惯于从正向思考问题,这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人们进行逆向思维的意识与能力。但是,目前出现的不少高考化学题给出的信息往往以主要思路为主线呈枝丫状分布,如果仍采用正向思维的方式,会使人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而运用逆向思维则轻车熟路,游刃有余。 因此,从思维策略上说,两种思维方式不可厚此薄彼,遇到具体问题时,正难则逆,就较容易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如有机合成中的“逆合成分析法”,就为我们尽快找到正确的合成思路指明了方向。

3. 猜想求证

通常,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在解题时,教师格外要求学生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过程必须严密等等。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这样做的,但这在较大程度上就削弱了应用另一种思维方法——猜想求证的能力,以至于在解题无路可走时,不少人也不曾想起尚可用猜想求证的方法。其实,科学史上的许多发现、发明、假说、模型、理论、猜想等基于此。比如1913年玻尔提出的原子模型,1869年门捷列夫排出的元素周期表,甚至像数学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等等。恰当地运用猜想求证的方法,解题时直奔主题,无异于简化了思维的历程,而且,在化学高考复习的中后期,学生对众多物质的性质都已掌握时,运用此方法去解答推断题就容易理顺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

4. 运用多种方法解题

高考化学试题中的一题多解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在多种解法里,有的十分简洁,有的就相当繁琐,绕了很大的弯子才能得出答案。目前在评分标准上还未能对这些不同方法有效地加以区别。当然,那些不能采用最佳方案解决问题的考生会在一个题目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从而导致卷面答不完全,这也形成了一定的区分。因此,在平时的练习中,探求最优的解法是非常必要的。

(四)策略之四——妙手回春

实验能力是中国学生的软肋,妙手回春的本意是注重化学实验能力的提升。高考化学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五项:一是基本操作能力;二是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三是初步处理实验中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四是识别和绘制典型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五是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从高考实验题的命题趋向分析,化学实验能力绝对不仅仅是实验操作,今后能否升入好的学校很可能要通过实验能力的强弱来体现。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新高考中,探究必然是考查的热点。

所以,在高考复习中,首先要对实验能力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实验过程实质是一个探究过程:课题定向—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现象数据分析—结论成果。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中的实验试题,对真正做过实验的考生特别有利,而那些在平时学习中只看不做、只动口不动手的考生不易得分。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高考化学试题命题的动向。

其次,要强化实验的设计能力。目前的实验题一改以往连接好的多个仪器,而是给出中学最常见的仪器由学生按实验的目的进行组合,充分考查了学生使用各种仪器的方法、物质的性质及其检验方法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充分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再次,要培养一种进入实验情景的能力。实验题在内容选择上一般是依据教材的,不会超出教材搞一些学生没有见过的东西。但会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和加深,主要是在装置的改进与变换上。因此,有条件者,应走进实验室对各类仪器、装置、操作进行重新认识,或重新实验。要研读高中教材中的重点实验,分类整理,类比分析,重视变换,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策略之六——虚壹而静

荀子曰:“心何以知?虚壹而静。”这里的虚壹而静,指的是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我国高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影响高考成绩的20多个因子中,排在前两位的是考场心态和考前心态。可见,加强学生心理辅导、适时进行心理干预、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愉快学习、轻松面对高考是高三复习教学值得关注而又有必要解决的一个课题。两强相遇勇者胜,比的就是一种心态。

所以,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有必要做好以下两点:第一,在模拟考试中进行心理调适训练。高考模拟训练不只是解题训练,心理训练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心态绝不能过度紧张,要懂得调节。在考试前、考试中、考试后都应该注意心理调适,如考试中,千万不要做出一个题目后产生“我做出了,估计别人做不出”的想法,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我能做出根本不奇怪,因为大家都会做,关键是我能否答得更规范、更完整、更正确。第二,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心态调适作适当的指导。如每次考试后,对考砸的学生而言,心里肯定是比较沉闷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错题作归因分析,如审题、规范性、计算能力、解题思路等方面,并在关键点上适当点拨,有可能的话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还可以通过与学生个别交谈、让学生写阶段性的总结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28-131.

[2] 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修订版)[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11-212.

[3] 张勇,袁廷新,江家发. 新课程高考化学复习策略[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3).

上一篇:货币银行学学习总结下一篇:环保车加尔特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