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探讨

2024-09-13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探讨(16篇)

1.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探讨 篇一

中学生物教学资料

生物相关概念比较

乳糖与乳酸、极体与极核、芽孢与芽体、HIV与HLA、原生质体与原生质层、遗传病与传染病、胚囊和囊胚,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

原生质和原生质层、原生质体

质粒与质体

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类,核酸。原生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它不包括细胞壁,故一个动物的细胞就是一小团原生质。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它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与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有关。原生质体特指去除细胞壁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

生长素和生长激素

生长素,主要是由植物的顶端分生组织合成的,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激素是动物脑垂体分泌的,影响动物的生长和三大有机物的代谢,它们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极核和极体

极核是植物卵细胞形成时的产生,极核,卵细胞均在胚囊中产生。极体是动物卵细胞形成过程中随之产生的一种细胞,最终退化消失。

胚囊和囊胚

胚囊是植物胚珠内部结构,内有7个细胞其中最重要的是卵细胞一个和极核2个囊胚是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到其一阶段的一种形态。

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

外分泌腺是指分泌物经导管运输到体表或消化腺的腺体。内分泌腺是指其分泌物进入血液并随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广泛与组织接触,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腺体

性激素和性外激素

性激素化学本质为固醇有雄雌两类,功能是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的成熟,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外激素是昆虫体表的腺体分泌物,有性外激素,聚集外激素,跟踪外激素,告警外激素等多种,作用是通过一种媒介影响同种昆虫,其他个体的活动起着个体间传递化学性息的作用,又叫信息激素,而性外激素仅仅是外激素的一种,它的功能是引诱同种异性前来接尾。

2.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探讨 篇二

一、注意概念引入的直观化

我们都知道,生物概念是对生物现象、规律等进行的高度抽象化,概念的本质就决定了概念内容带有很强的抽象性,这对抽象思维能力尚不成熟的高中生来说自然会在理解上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概念抽象化的问题,在引入概念的时候,直观化的表述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可以以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直观的实物、实例等来引入相关的概念,这样会大大降低概念的抽象性,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例如,在讲到细胞的渗透作用时,教师就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腌制食品为实例进行引入,通过萝卜腌制以后表皮变皱,放进清水里又重新恢复饱满这样一个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现象给学生形象直观的表达出细胞的渗透作用的表现,这样有了一个直观生动的实例引入,学生在接下来的概念学习中就会变得更加轻松。

二、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概念经验

概念同化是高中阶段概念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利用学生原有的概念经验来学习新概念的一种方法。例如,在学习反馈概念之前,就可以利用之前学习过的血糖调节和甲状腺激素调节的相关概念来进行概念教学活动的铺垫,由于有了之前的相关概念作为铺垫,这样,在学习反馈概念这样一个抽象性更强的概念时就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困难,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概念理解和接受能力。

三、善于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

在生物学科中,每一个概念都有一些关键的字词,这些字词往往可以精准地概括概念的主要内容、概念的本质等,因此,在学习生物概念的时候,注意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也是学好生物概念的一个有效方式。例如,在讲解“植物的向性运动”的概念时,教师就要注意抓住这样几个关键词,一是“植物体”,这个词表明了概念的对象是植物而不是动物,二是“单一方向”,可以杜绝多向的错误理解,三是“定向运动”,准确表明向性运动非任意方向的重要特征。通过抓关键字词来学习生物概念不仅可以轻松的把握概念的本质内涵,同时,对于强化和巩固学生的概念记忆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积极利用生物实验手段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在生物概念教学中,往往也离不开实验活动,很多时候,生物概念用语言描述的方式很难说得清,学生很难理解的透彻,而一旦引入实验手段,所有难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理”中,关于“自由组合”的涵义,很多学生总是不能准确的把握,即使教师费尽气力,一些学生依然懵懵懂懂。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以采用模拟实验进行说明:准备两种长度的四双筷子,在每双筷子上用橡皮筋扎紧,用来表示复制过的染色体,用两组不同长度的筷子表示两对同源染色体,并在相同的位置做标记,表示等位基因。接下来,在黑板上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把每组筷子分开,然后将不同组的筷子进行自由组合,这样筷子上的基因自然也会进行重新的组合,而在第二次分裂后,就不会再看见基因的重组现象了。通过这个简易的模拟实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自由组合”的涵义,比起语言讲解,这种实验的方式显然更有优势。

五、恰当引入多媒体工具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具在生物课堂上应用的越来越多,在生物概念教学中,恰当的引入多媒体工具,对概念教学的效果提升也会大有裨益,这是因为多媒体工具具有动画、图像、声音、文字等一体化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轻松地将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直观,既有效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又增加了概念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基因的表达”这一概念,是从水分子的水平来阐述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由于这一过程属于微观的现象,在表述时带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起来就显得非常困难,如果这时候能够引入多媒体工具,把这个现象以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见“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够轻松地理解相关的概念。

六、适当设疑突破概念难点

疑问是思维活动的催化剂,在概念教学中,尤其是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概念,通过适当的问题设计可以有效突破概念中的思维难点,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概念内容,例如,在讲到“内环境”的概念时,很多学生容易把内环境中的血浆和血液混为一谈,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难点提出问题“血液是由哪两个部分组成?”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刻就能明白血细胞是不再属于内环境的,从而轻松有效地突破内环境概念中的这一难点。

总之,概念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所有的教学活动一样,概念教学的开展也需要讲求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就是要通过日常的学习和经验总结,不断地掌握和完善这些概念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努力通过科学高效的概念教学来为生物教学活动奠定基石。

摘要:如果把生物教学活动比喻成修建大厦,那么概念教学就是修建大厦之前的奠基工程。基础打的是否牢固,直接影响未来大厦的质量和落成。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们一定要以新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位和设计生物概念教学,努力提高概念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本文就是笔者结合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实例所总结出的一些提高生物概念教学有效性的拙见。

3.对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初步探讨 篇三

关键词:高中;生物;概念

在高中生物课本中涉及到的概念很多也很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混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概念教学,仔细研究生物概念教学的策略,对实施新课程下的教学非常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概念思维能力,如何理解和掌握生物课本中的概念也是课堂是否高效的重要指标。通过近几年俩的的教学,发现基本概念不清是学生的通病,也往往因为基本概念不清导致对生物学知识的梳理产生疏漏,对生物知识无法形成条理,导致对生物学习产生恐惧,因此加强概念教学是强化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如何在课堂上将概念清晰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明白每个概念的内涵,能区别相近的概念,能自我归纳和总结,并最终建立个人概念体系。经过近年来的整理、摸索和不断地改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高中生物概念、把握概念间的联系,从而真正理解生物学知识。

1、重视概念定义的过程

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是前辈科学家长期实验、总结和提炼的精华,也是在科学道路上不断挑战自我,否定权威的过程。概念形成的过程,也是体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另外还能让同学们掌握先辈科学家分析的方法。所以,让学生了解了概念定义的过程后,更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概念以外的,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的过程,也更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掌握概念。

例如:细胞膜有一定的流动性。如何理解流动性这个生物概念呢?

老师就可以讲述1970年,Frye和Edidin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用抗鼠细胞膜蛋白的绿色荧光抗体和抗人细胞膜蛋白的红色荧光抗体分别标记到小鼠和人的细胞表面,然后用灭活的仙台病毒处理使两种细胞融合。10min后不同颜色的荧光在融合细胞表面开始扩散。40min后分辨不出融合细胞表面绿色荧光或红色荧光区域。这一实验就证明了组成细胞膜的分子不是固定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经过这样对细胞膜流动性概念的阐述,学生会对流动性有着深刻的记忆和认识。

在比如说“光合作用”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做如下讲述:

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多呼吸新鲜空气,知道在家里养盆绿色花卉可以增加家里的氧气供应,可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绿色的叶子会自主呼吸,产生氧气,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光合作用。

植物与动物不同,它们没有消化系统,因此它们必须依靠其他的方式来进行对营养的摄取,植物就是所谓的自养生物的一种。简而言之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将来自太阳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糖)的过程。

2、提炼概念信息

通常,科学的概念都是简短和精炼,那么对于一个初学者如何在这简短的概念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信息。只有真正融会贯通其中的意义,才能掌握概念的全部内容。

如减数分裂这个概念:

应先讲减数分裂的过程,后总结概念,再参考课本,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概念如下:减數分裂是指有性生殖的个体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那么这个特殊在哪里呢?

减数分裂(Meiosis)的特点是DNA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形成单倍体的精子和卵子,通过受精作用又恢复二倍体(或多倍体)。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减少了一半。

通过这么分析,让学生总结几个方面的问题:范围、时期、特点、结果等四个方面。这样一处理,繁杂的描述就变得非常简单容易接受了。也更为深刻和具体了。

3、通过情境教学,理解掌握概念

生物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很多内容是可以通过直观了解到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安排,能进行实习性学习的要进行野外考察学习,能进行实验室学习的要进行自己动手实验。

有心理学家证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由此可见直观的重要性。

如线粒体的学习,若选用正常班级授课,首先展示其模式图,逐一学习它的外部结构与内部特点,一些酶的分布等等,还要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它们的实际形态。只有这些不足够,还邀请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片与模式图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区别等。

4、通过对比和反馈增强对概念的理解

在有效记忆中,对比和类比的作用非常大,必要性所在,就是能过这些工作,我们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两种事物间的共性是什么,本质的区别又是什么。

如运载体与载体,两者的化学本质、作用、用途等,加以区分后,学生自然不会犯错。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异养型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等。我们只要将这些名词区别到位了,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此外,教学是为了不教,我们要授学生于渔,也就是我们要逐步地引导学生自己对一些内容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掌握生成性的内容。

反馈是概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针对概念的难点以及学生理解易入的误区设问,强化记忆,使他们理解到位。如在讲完基因的概念后,可设问:DNA分子中碱基发生了改变,但生物体的性状未改变,为什么?为了使学生将基因突变理解更加深刻,可设置不周类型的问题。

5、紧密联系生活,增强生物学概念知识的理解

学以致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有创新能力的新型的人才,所以在概念教学完毕以后,再联系实际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巩固概念的掌握,发展提高个人的能力。如腊八蒜是怎么制成的,以考察学生对选择透过性的理解。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生物科学的突习猛进,高中知识容量的加大,生物这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词汇量也会迅速增多。所以,概念教学始终应该是我们教学工作者长抓不懈的内容,也是需要我们倾注思考的内容,概念是高中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奠基高中知识,在日后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提。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实现课堂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遐.探究活动中构建生物学基本概念的初步研究.中学生物学,2005,(10):15

[2]游隆信.生物学概念的教学策略[J].中学生物学2005,30(2):46-47

[3]雷耀华.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应用优势[J].新课程研究2010,(191):60-61

[4]陶茂恩.数学概念教学与问题教学法.魅力中国,2010(34).

4.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探讨 篇四

关键词:概念图;应用:高中生物

引言

高中生物学科,真可谓是一门知识点关系错综复杂、琐碎繁杂的学科,在其预习、学习、复习、总结时,很容易将某些知识点给遗漏。而概念图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勾画知识点之间的概念图,不仅可以清晰地罗列出诸多的知识点,将其串联起来;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诸多的知识点有个整体的把握,在已串联好的、整体性的知识点中进行记忆,加深其对某些知识点的认识,巩固其记忆。所以,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任课教师可以适当地多加入一些概念图,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1 应用概念图的好处

1.1 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任课教师可以利用绘制概念图,更加清晰、快速地整理出其教学的思路,使其备课的效率得到提高。

同时,教师在生物课堂上亲自绘制概念图,不仅完成了新课改要求的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教学的要求,而且还实现了新课程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的完美结合,使教师朝着专业化的方向不断地发展。教师还可以利用对概念图的讲解,让学生们自己动手绘制一些概念图,加深他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通过布置绘制概念图的作业,生物教师还能够更加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发现一些其对概念的理解过程中的错误,以及其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及时地纠正其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偏差,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促使教学评价的改革,使其由原来的只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逐渐转变成更为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1.2 有利于学生发展

由于高中生物的课本有许多的部分组成,而在每一个部分里又包含了许多的原理、概念等知识点,因此,通过建构核心知识的概念图,不仅可以联系和组织那些较为零散的知识点,将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实现对生物知识的归纳与迁移,建构全新的知识网络;而且还能帮助学生们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其学习的热情,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其不仅爱学习,还能会学习、能学习。

5.高中重要生物概念总结 篇五

①细胞株:原代培养的细胞中有极少数细胞能度过生长停滞及衰老死亡的危机而继续传下去,这些存活的细胞一般能传代40~50代,这种传代细胞是细胞株。这种细胞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②细胞系:细胞株传至50代以后有部分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并带有癌变的特点,有可能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制地传代下去,这种传代细胞称为细胞系。

10.酶: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过酸、过碱、高温使酶分子结构不可逆破坏而失活,而低温抑制酶活性,可恢复。

11.渗透作用:水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典型的渗透作用装置需要两个条件:①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12.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概念及条件

质壁分离:指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发生分离的现象(而不是指细胞质)。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条件:①内因——活的、结构完整的以及具有大液泡的成熟植物细胞。②外因——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液泡和原生质层恢复原状(质壁分离复原)。

13.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4.光能利用率与光合作用效率

①光能利用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光合生产的有机物中所含能量,即该土地所接收的太阳能。②光合作用效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光合生产的有机物中所含能量,即光合作用中作物吸收的光能。

15.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①有氧呼吸: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进行该过程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②无氧呼吸: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无氧呼吸的整个过程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6.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探讨 篇六

【摘要】学科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第一要务,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是教育之根本。因此,高中生物作为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德育教育始终是它开设教学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更要化身为一名德育工作者,从自身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本文从分析高中生物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出发,同时结合自身的高中生物教学经验,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思想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德育教育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232-02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常言说“有德无才,成不了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成大事”。学会做人是成才的第一要务,所以教育者不能只是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在当今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加强学科德育教育工作应该成为各科任教老师的共识。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肩负着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素质,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制教育的使命,并且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高中生物作为理科中的一门课程,不涉及德育教育或者说和德育教育关系不大,而只有学科教学中的语文课、思想政治课以及历史课等文科课程才具有得天独厚的德育教育优势。其实这种想法和理解是不对的,教育大纲里任何一门学科的制定都直接或者间接、有形或者无形地涉及德育教育。高中生物虽然是划分到理科中的课程,但它本身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德育素材,如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科学探索精神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尊重生命和关爱生命教育、环保意识的教育以及法律知识的教育等等。除了这些,高中生物教材中还有很多隐性的德育,如在教学中体现出的造福社会的发展美。只是这种德育比较隐蔽,如果生物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不透彻,忽略了生物学科内容和德育的结合点,学科德育也就成为了空话。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怎样把课堂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以及采用哪些方法渗透德育教育,从而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呢?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探究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高中生物教学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教材知识内容上的。所以,高中生物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明确学科德育目标。例如,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生物资源状况、生物学技术发展,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使学生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除对教材知识内容弄清外,还要对德育因素进行体悟,组织好德育与生物知识的结合点。在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等知识进行教育。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具体知识进行教育。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达尔文进化理论”、“酶的发现”等知识进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2.在作业训练中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后都会以作业、习题、试题的方式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训练,在此过程中都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时机。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和设置习题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德育功能。例如设置自然和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的习题时,就可以结合我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能源危机等现状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耕地、节约能源的急迫性,从而树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比如对有关传染病的知识设置习题时,就可以艾滋病、非典型性肺炎等为例进行关爱生命教育,教会学生自尊自爱,并且让学生能对生命价值有一个正确认识。法律知识的教育: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学教育?热萦忻芮辛?系。再如对有关法律知识布置习题时,就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其中某些条文进行法律知识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

3.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渗透,还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外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护树、爱鸟、环境保护等实际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调查、实习、办小报、搞社区宣传等;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外生物标本的采集,生物科技小组实验的亲自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这些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是育人的大事。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功能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寻找生物学科内容和德育的结合点,确定好德育教育方式,进而将其贯穿在生物教学全过程中。在这样的教学中才能使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及时而自然地接受德育教育,从而逐渐成为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7.让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活起来 篇七

概念教学主要在课堂,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关键是将概念有机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区分相似概念,能归纳相关概念,并最终建立起自己的概念体系。经过多年来的整理、摸索和不断改进,我认为下面几种方法对学生理解概念、把握概念间的联系,并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等有很大的帮助。

一、运用生活实例,构建生物科学概念

概念既然是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当然理解起来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善于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举出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把一些抽象的生物概念和具体的实例联系起来,逐步引入概念。在学生通过实例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及时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以便形成科学概念。

例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每当教到“染色体组”这一概念时,我就颇为头疼,尽管讲了几遍,学生仍是雾里看花,不知所云,即便学力好的同学,也只是略知一、二,不能从深处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经过几次思考,我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决定通过让学生看得见的具体的生活实例构建这一概念。首先我就地取材,从粉笔盒中取出红、绿、黄长短不一的三种颜色粉笔各两支,(同一种颜色的两支粉笔长短一致)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红、绿、黄各一支,这样一种分法,所形成的一个组,就相当于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组。这种教学既直观又具体。“染色体组”这一抽象概念就被具体化了,更重要的是:“染色体组”具有的两个特点((1)组内无同源染色体,形状、大小各不相同;(2)携带本物种全套的遗传信息)学生也容易理解,一组红、绿、黄各一支粉笔中,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这相当于一个染色体组同内无同源染色体,这一组粉笔中,包括了各种颜色,这又相当于一组染色体携带本物种全套的遗传信息。讲到这里,如果再做些相关的配套练习,理解概念就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二、分析概念的构成要素,解剖概念

一个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几个要素构成的,引导学生找更加清楚地观察反应细节,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让化学教学演绎新的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出概念的要素,从而理解、掌握概念。怎样准确找出概念的要素呢?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有些词语反映了事物最本质的特征。

例如:“环境容纳量”的概念———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其中有三大要素:环境条件不受破坏、一定空间、种群的最大数量。并通过问题:“如果环境遭到破坏了,这个种群的K值变不变呢?”进一步巩固这个概念,使学生容易掌握并理解环境容纳量的概念。再如:“相对性状”的构成要素有三个:一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这些概念中的要素缺少一个都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概念,此法适合于大多数概念教学。

三、改变陈述概念的模式,解读概念

严格地讲,生物学中所给出的概念的定义都是十分严谨的,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些概念语句精炼,表达含蓄,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如果在不影响整体意思的情况下,我们换用一种表达方式,可能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例如“单倍体”这一概念的教学让我十分揪心,教材上是这样定义的: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称为单倍体。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如果将这一概念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学时就一定会冷场,学生无法理解,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只能让概念越来越糊,最后连自己都不明白。对此,我变通了方法,传授这一概念,课堂上这样给出“单倍体”的概念:由配子直接发育构成的个体,不论配子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都称为单倍体。变通之后的这一概念,变抽象为具体,说出了单倍体的来源、特点,学生理解起来非常简便,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对“多倍体”概念的理解,便于后续学习。

四、展开对比,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在生物学中有很多相似的名词、术语和概念,学生往往存在模糊不清的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将这些易混淆的生物学名词术语加以比较、区分,以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为了搞好概念教学,提高学生掌握概念的能力,对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概念,可把它们的各种属性,尤其是关键属性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这些概念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从而将它们科学有效地区分,使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更清晰。

例如: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在进行这一组概念教学时,可从它们发生的部位、结果、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细胞分裂发生在生物体生长旺盛的部位,(如根尖、茎尖、形成层)分裂的结果是细胞的数量增多,它是细胞增殖、分化、组织和器官形成的基础;而细胞分化是在细胞分裂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行为,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分化的结果是增加细胞的类型,而不会使数量增多。再如:生长素与生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于树洋.高中化学新教材(第三版)之变革[J].中学化学,2004(02).

[3]任长松主著.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郭月娥.试论化学教师素质与实施素质教育[J].教育与管理,2000,(01).

开展生活化教学,激活高中生物课堂

(宿迁市兴洪中学,江苏宿迁

摘要:教育离不开生活,生物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将谈谈如何通过生活化教学来激活高中生物课堂。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经验

生物是一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并且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与内容之间的联系性。所谓的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通过运用学生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将教学和生活有效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将抽象的教学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得课堂教学立足于实际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怎样实施生活化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呢?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行生活化教学与其他科目及教学方法相比较,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因为生物学科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很多学生都不能细心观察他们身边的生物现象,更不会探讨这些生物现象的缘由。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要实现生活化教学,教师就必须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把教学内容和问题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给予生物课生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经常收集一些与生物学科相关的问题资料,设置好生活化的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例如,在讲授“物质的跨膜运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在青菜蔫时,家长都会把青菜放在水里一会儿,然后就会变得硬挺,这是为什么呢?”再比如在学习“酶”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小时候我们总是比较调皮,在吃饭的时候身上总是会弄到油渍,但是被妈妈洗过之后油渍就一点看不出来了,你们说妈妈用了什么样的洗衣粉呢?为什么用这种洗衣粉比较好呢?”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动力。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化抽象为具体

在教学内容中,一些概念、名词等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很多教师比较注重训练学生解题做题的技巧,忽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新时代的高中生物教师必须认识到生物教学

长激素,在进行这一组概念教学时,可从它们产生的部位、化学本质和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生长激素是由动物的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动物激素,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的作用;生长素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如叶原基、嫩叶、茎尖和发育着的种子等)产生的一种植物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具有促进和抑制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从而使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一目了然。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概念都属于这种情况,如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反射和应激性;原生质层与原生质

应该贴近生活,利用生活化教学的方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得枯燥的学习具有生活色彩,让学习变得轻松快乐。在课堂教学中,在讲授“现代生物技术”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和电视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白血病患者需要移植骨髓治疗,但是移植骨髓治疗成功的几率很低,在移植的过程中会产生抗性等不良的反应。你们知道医生是如何获取可以移植的骨髓的呢?这又涉及什么现代生物技术呢?”可以举一个化抽象的现代生物技术为我们可见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现代生物技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联系实际,知识运用生活化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及时地培养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得学生体验到运用知识的乐趣,感受到知识的价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不是目的,而是要学会把学过的知识运动实际生活中。学生只有灵活地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才能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要选择早晨锻炼?在哪里锻炼比较好?”“我们人类所需要的氧气是哪里来的?”当学完这节课后,学生就会明白植物不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而且可以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所以早晨太阳还未升起,不可以在有花草树木的地方锻炼。还有很多生活例子是和我们学过的生物知识相联系的,比如:“我们人在剧烈运动后,为什么就会出现肌肉酸痛的现象?”当学生学完“细胞呼吸”就会明白这一点。联系实际,将所学的知识运用生活化,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有用武之地,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可见,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应该与生活紧密联系,运用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从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理解生物课中遇到的难题和各种生物现象,从而不仅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晓梅.”生物教学生活化”———高中生物教学的灵魂[J].现代阅读,2012(11).

[2]吕增印.”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生物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9).

[3]于有忠.”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生物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0).

体;染色体与染色质;赤道板和细胞板;先天性疾病和遗传病,等等,均可用对比法进行学习、巩固,加深理解。

8.论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策略 篇八

关键词: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

J·S·布鲁纳曾说:“概念学习是人类学习的核心。”如果我们将知识结构比喻成一个生物体,那么,概念就是构成这个生物体最基本的单位。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直接影响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情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的学习也尤为重要,它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点、难点,搞好生物概念的教学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那么,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提高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效率呢?

一、利用古谚语,赋予生物概念的生活味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功利化的影响,传统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概念的灌输及解题方法的讲解,导致学生对于概念都是死记硬背,再在解题中机械套用。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想要扭转这种局面,让生物概念一改传统的严谨、枯燥,而变得丰富多彩、趣味横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赋予生物概念“生活味”。

在日常的生活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古谚语,它们直观易懂、脍炙人口,又蕴含了很多生物知识。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讲的就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遗传概念;“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讲的是生物学中的变异现象;再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讲的是生物学中的条件反射现象,还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讲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微妙的关系等。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利用这些古谚语将一些看似复杂的生物概念浅显、生活化地表现出来,既增加了概念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降低了概念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采用设疑法,化解生物概念的复杂度

教育心理学指出:“疑问是思维的第一步,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是思维的启发剂。”在课堂教学中,设疑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学问题设计得好,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创造力。在多数学生看来,生物概念的学习抽象、难懂,这时就需要教师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问题,一步一步地进行引导,最终达到掌握和理解生物概念的目的。

在设置疑问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水平,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出相关的生物概念;其二,教师要根据生物教材中的重难点,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会遇到的障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其三,教师设疑要把握好度,既不能过窄,限制学生的联想,又不能太宽,使学生的想象内容毫无边际,浪费时间和精力。教师只有采取灵活、适度且针对性强的设疑方法,才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生物概念。

三、通过对比法,分清生物概念的差异性

在生物学中,有很多相似的名词、概念,如原生质与原生质体,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等,这些相近或有着密切联系的概念很容易被混淆,成为学生理解概念的障碍。而学生在学习中,因为一字之差而产生的错误不以为然,认为只错了一个字,不要紧,不加重视,导致对生物概念的认识越来越模糊。而采用对比法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澄清概念的模糊认识,深化学生对概念的正确认识,避免错误认识的产生,帮助学生更系统地掌握和理解生物基本概念和原理。

四、通过图解法,使得生物概念系统化

在生物概念的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图解法来进行生物概念的表述,不仅能有效地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字信息,而且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和流程形象地表现出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深入地理解,同时有效改变学生对生物概念的记忆方式,从死记硬背转变为主动探究。

教学中,教师也应教给学生绘制概念图标、曲线等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并让生生之间相互点评、修改。这样不仅让概念的本质更容易被学生掌握和理解,而且还能避免学生因为复杂的文字表述而出现记忆上的遗漏和错误。

除此之外,生物概念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生物概念的特点,灵活应用各种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物概念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彭冠英.高中生物概念有效教学策略[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3.

[2]陈玉梅.高中生物概念图有效教学[J].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

9.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探讨 篇九

肖廷荣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藏中

7470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它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的新型教学模式,如何将创新融入高中生物信息化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目前高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信息化教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创新型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生物

信息化

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文明在不断进步,各种新型教学设备层出不穷,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信息化教学是一种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充分利用先进教学设施和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将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学习者在教师利用现代教学设施创设的情境中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中生物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并存,其教学过程存在一定的难度。信息化教学突破了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教学观念还是教学模式上都融入了许多创新因素,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设备和信息技术,改变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课后交流平台,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概述

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信息化教学进行了很多改革与创新,主要表现在情境创设、自主探究、网上交流、、归纳小结、反馈评价等教学活动上。信息化教学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将高中生物教材内容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通过各种探究活动、讨论交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在21世纪这样一个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的时代,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日后的成就来说至关重要。

以学生为中心也是信息化教学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和创新点。传统的生物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化教学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活动讨论空间、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更加主动、自由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有效地发展。但是,信息化教学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生物教师需要将大量的创新元素融入信息化教学中,因此信息化教学对生物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二、通过改革创新加强高中生物信息化教学的方法

信息化教学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蕴含的创新因素主要表现在情境导入、自主探究、网络平台建设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

(一)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综合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改变传统形式上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放松紧张的心情,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生物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其中的创新因素,并与多媒体手段相结合,从而为学生创设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从多种感官刺激学生,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例如,在讲解减数分裂时,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或视频将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染色体的移动过程直观地表现出来,并在学生观察后让学生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表现出的特点进行归纳,这样既传授了教材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是高中生物信息化教学的一个创新点。学生的思维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产生的,在生物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分组讨论问题,在讨论中相互交流信息,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促进自身思维的拓展,同时也可以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生物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发布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直接提问。例如,在讲解病毒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寻各种病毒的图片并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辨认,并要求学生对病毒的结构形态进行分析和归纳,然后让学生根据病毒的结构形态讨论病毒是如何进行生活和繁殖的,学生在这种问题式信息化教学方法下学习,可以有效地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利用计算机网络创建网上交流平台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方面,也是教学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创新点。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获得丰富的生物教学资源,而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互动。为了防止学生滥用网络,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校园网,生物教师通过校园网发布学习的资料和任务,学生则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下载学习资料、图片以及动画等。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BBS论坛与教师或者同学进行探讨、交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学生在平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进入不同的专题交流室进行交流讨论,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改革传统以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创建一个全面科学、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评价体系。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将学生在课堂学习、家庭作业、课后讨论等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少做批评,多做指导性和鼓励性评语,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重过程轻结果、重独创轻规范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新思路、新方法予以表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杜琳霞.创设信息化生物教学模式,提高新课程新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研究.2012 [2] 邹蓁.高中生物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探究.中小学电教.2008

10.中职生物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篇十

一、抓住关键字、词,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生物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教学概念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分析概念,并从关键性字词入手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强化了概念,有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对文字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如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时,书上给出的定义是: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找出关键字词,从中概括出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和具体的两个阶段。

又如,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RNA。“活细胞产生”“催化作用”“有机物”是酶概念的内涵,体现了酶的本质属性:只有活细胞(又指全体活细胞)能产生与无机化学催化剂功能相同的有机物。“蛋白质”“RNA”从化学成分上界定了酶的范围(酶一般为蛋白质,RNA也能起到酶的作用),这是概念的外延。(生物教学论文 )一个基本概念一般由“内涵”和 “外延”两个部分组成。在这样的概念讨论学习中,教师不但让学生自己建立清晰的概念,同时也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适时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重视相似概念的辨析、比较,把握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概念,致使我们在学习时易混淆不清,在运用时产生错误的理解,或把一个概念的某些属性运用到另一个概念中去。因此,在学习时要运用辨析、比较的方法区别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列表格等方式对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和联系,找出概念之间的本质属性,区别概念之间的差异以达到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区别。由于表达概念的词语基本相同(如生长素与生长激素),或内容上有共同的因素(如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例如:生长素与生长激素,可从它们产生的部位、化学本质以及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生长激素是由动物的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动物激素,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生长素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产生的一种植物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具有促进和抑制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又如: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进行概念教学时,半透膜是指一些物质可以透过,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如猪肠衣、鸡卵的卵壳膜、离体的膀胱膜、蚕豆种皮、青蛙皮等。根据半透膜是否具有生命现象可分为生物膜和非生物膜。选择性透过膜是具有活性的生物膜,它对物质的通过既具有半透膜的物理性质,还具有主动的选择性,如细胞膜。因此,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膜必然具有半透性,而具有半透性的膜不一定具有选择性透过,活性的生物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从而使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一目了然。在生物学中,还有很多概念属于这种情况,如反射和应激性、先天性疾病和遗传病、性激素和性外激素等等,均可用比较法进行学习、巩固。

三、运用归纳、整理法,构建知识体系

在中职生物教学中,许多章节都涉及到大量的概念。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建立一些相关概念的连接,使概念清晰化和系统化,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地构建成一个知识网络,对知识进行全面巩固,能更好地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能更有效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自行去发现概念并获得概念。利用这样的方法学习概念,学生不但有意义地获得了概念,而且通过对概念获得过程的了解,发展了他们的归纳推理能力,比灌输方式教授概念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11.浅析高中生物课堂中的概念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概念;生物教学;考纲;重点难点

中图分类号:G633.91

经历了几届高三的一二三轮复习,在和学生的互动学习中,越来越体会到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的重要性。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在大量生物现象、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一个生物学概念的形成,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综合、归纳等抽象思维,把事物的一般本质属性抽象出来给予定义,然后再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

1、概念是考纲要求的折射

考试大纲是我们教学的指挥棒,一切的教学活动都以落实考纲为最终目标。例如: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概念: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考纲要求:1、核酸的结构和功能。2、实验: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概念指导我们“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那么什么是遗传信息?遗传信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遗传信息的特点是什么?和其他的细胞内物质有什么不同?要了解这些,就必需透视核酸的结构。学生也只有在逐步了解其结构的化学元素、基本结构单体、单体的种类、核苷酸链的平面结构、核苷酸链的空间结构后,才能够准确把握核酸的结构特点,才可能进一步讨论核酸的功能。概念的后半句“核酸与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关”,那么核酸与遗传、变异之间有什么联系?不同的生物之间这种关系是相同的吗?核酸与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如何?元素组成、基本单位、链接方式、合成场所、结构多样性原因的分析有何联系与区别?我们明白了这些,自然也就掌握了核酸的功能。落实考纲,概念是最好的支撑。

2、概念是教学内容的梗概

教师落实教学内容的工具一是教材,二是有关的教辅资料或资源,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落实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作为一名教师要轻松自然地上好每一堂课,首先要做的就是吃透教材,很好地领会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而吃透教材应该从概念着手。例如:必修一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2节《细胞的分化》中,教学内容的梗概是这样设计的:细胞分化及其意义(包括概念、特点、意义和实质)——细胞的全能性(包括概念、全能性差异比较和全能性表达的条件)。分化的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差异的过程。生物个体发育过程都会发生分化,所以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最后致其发生稳定性差异,所以具有稳定性和不可逆性。继而学习分化的意义在于1、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2、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因为是稳定性差异的过程,所以实质即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是静态的,是不能开口说话的,有时只能呈现“结果”。教师不是要简单地将这些静态的结果“教”给学生,而是要将这一“结果”变化为可以使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过程,那么就让教学内容的落实从概念的解读开始!

3概念是教学重难点的提示

教学重点应是基本概念、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物理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也是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应理解、掌握的内容。《染色体变异》教学重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教学难点:①染色体组的概念。②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③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教师如何依据考纲的重难点,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自己教学的重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高三的复习,教师要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同化所学的东西,构建生物学知识框架,形成基本的解题能力。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教学不宜空讲知识,高三复习尤其不宜照本宣科,枯燥分析,机械的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这样的复习是弱效的。

染色体变异的概念: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性状的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对比重难点和概念,不难发现二者是一致的,从基本的概念分析到具体内容的延展,这样的课堂是紧密相连的,也是有效的。

4、概念是课堂教学的总结

好的课堂小结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所在。那么该如何做生物教学的课堂总结呢?以3中的《染色体变异》为例:在学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4种)、染色体数目的变异(1、染色体组2、判断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3、特点4、人工诱导法),对比概念,来个总结也是很不错的。

5、概念是教学反思的基础

反思则知不足,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一节课或者是一章节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达到预先的设计,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是否达到效果……复习课的反思,要写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和学生的问题反馈。前者可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比如说在课堂上与学生的“火花”,这些可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偶然”碰上,教师应对学生给予鼓励,只要允许,加以拓展、讨论并记录,成为拓展教师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的丰富材料;不足之处,反映自己和学生的问题。是因为教学设计不合理?是教学过程提问不深入?是问题的梯度不明显?(或者是梯度太明显?)是重点不突出?(或者无关的教学比重过多?)……通过学生的表现,做个有心人,我们会发现很多的问题,加以反思,吸取经验教训,提升自己以后的教学水平。反思教学可以从自己是否落实基本的教学任务开始,而对生物复习课来说,基础的教学应该从概念出发,核实概念的基本内容,衍生的重难点等等,做个乐于“反刍”的教书匠。

12.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探讨 篇十二

“科学认识的主要成果就是形成和发展概念。如果把科学比作知识之网, 概念就成为网上的纽结”[1]。生物学发展史表明, 生物学的发展首先是概念的发展, 一个新概念的提出, 既是促进生物学科的发展, 更是对生物学科全新的认识[2]。《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出: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 应注意围绕相应概念展开, 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 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 建立生物学概念, 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3]。刘恩山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述方式》中指出, 概念教学不再是满足于学生知道或记得某个专业词汇的含义, 而是意味着课堂教学的重心将是帮助学生深层理解这些概念[4]。因此, 在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中, 让学生能够精确地掌握生物学概念, 不仅是学生正确运用概念、进行合理推理、做出正确判断的重要前提, 同时也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条件[5]。本文结合生物学科的本质与属性, 对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积极地探索。以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对生物学概念多面剖析, 将零散知识点整合为一张知识网络图, 形成一条“思维链”。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由隐性知识转为显性知识, 加深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最终实现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优化, 全面提升高中生物学教学质量

2 概念教学与思维导图

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 是知识的基础和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6],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7]。在过去的概念教学中, 往往存在两种教学模式:“注入式”和“说文解字式”, 这两种教学模式只注重结论, 不重过程;只重定义, 不重现象;只重记忆, 不重运用;只限于概念本身, 不注意结构联系;只重概念知识, 不重科学人文素养[2]。胡玉华在观察教师的教学后, 发现在大量的中学生物学课堂中师生双方集中于对具体事实性知识的孤立传授和记忆, 而孤立的事实性知识往往教育价值有限, 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且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高水平思维的能力得不到发展[8]。那么如何将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 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形成一条“思维链”、构成一张“知识网”, 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无疑是现阶段生物教师进行概念教学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概念教学应运而生。思维导图 (Mind mapping) 又叫心智图, 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核心概念至于中央, 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 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充分运用人类左右脑的机能, 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 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 有助于信息的加工, 便于教学和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 在绘图的过程中既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又可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 可谓“一副图像激发无限思维联想, 胜过千言万语”。

3 思维导图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生物学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内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 又称概念的适用对象、范围和条件。教师在概念教学中, 应该把握教学重点, 采取循序渐进、连贯一致、螺旋式发展的设计思路, 帮组学生深入理解概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1 多面剖析, 理解概念

任何一个生物概念都包含几个关键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所给的概念, 加以描述并总结出这几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例如, 在讲光合作用时, 教师可以先给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体通过叶绿体, 利用光能, 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 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所给的概念, 加以描述并总结出这几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出“绿色植物”、“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和“氧气”是这个概念的关键词。这时, 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光合作用这个概念加以剖析, 帮助学生记忆。

3.2比较分析, 巩固概念

高中生物学中有许多相近、相对或者易混淆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帮助学生避免概念的混淆,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比较概括, 从而抓住概念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例如, 例如, 在学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这两个概念时, 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采用的“关键词”方法将注意力集中在概念的关键点:发生时期、发生方式及最终结果等方面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 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

3.3 构建知识网络, 深化概念

高中生物学概念之间广泛联系, 具有相同的思维方法或者具有包含关系。归纳概念的方法有很多, 其中比较有效的就是利用思维导图。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利用思维导图适时地总结以概念为主体的知识体系。例如, 在学完细胞的生命历程这一节之后, 学生可以围绕“受精卵”这一主题为中心, “有丝分裂、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及癌变”这几个概念作为二级主题的关键词向四周发散, 还可以继续以二级主题为中心再进行发散, 以此类推, 这样思维的基本构架就创建起来。在以后的学习中, 学生还可以不断的补充知识点, 将新旧知识加以整合知识, 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知识体系。在制作思维导图过程中既可以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生物学概念, 分析概念之间的关系, 又能加强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结束语

总之,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概念教学, 通过概念的逐步教学, 使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 先获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进而理解概念的本质。让学生在熟练地掌握高中生物学一系列的知识体系的前提下, 能够有效而正确地运用基本概念去解决生命科学问题, 这将对学生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都是大有益处的。因此,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概念教学,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不失为高中生物学有效概念教学的重要武器。

摘要:文章基于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 从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巩固与概念的深化三个方面对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旨在强化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学习, 进而掌握从属概念,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终实现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优化, 全面提升高中生物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余自强.生物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2]缪仁票.近10年高中生物学概念的教学[J].生物学通报, 2005, 40 (12) :35-3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4]刘恩山, 张颖之.课堂教学中的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述方式[J].2010, 45 (7) :40-42.

[5]秦亚平.生命学科概念名称的解读及其教学价值[J].教学与管理, 2012, (152) :38-40.

[6]夏志芳主编.生物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9.

[7]黄敬川主编.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13.初中生物概念教学分析法 篇十三

1 目前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往往削平思维梯度,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概念教学中,教师仍习惯采用讲述的方式直接给出定义,直接进入抽象概括阶段,对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学生对学习概念最常采用的方式就是背诵,对概念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对生物学的学习停留在一个较肤浅的层面,思维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能力培养也受到局限,阻碍了学科教学的实效性。

2 对生物学概念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2.1 传统的教学方法制约了概念教学的发展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概念的结果,而忽略对概念形成的介绍。教师引入新概念的过程过于简单,忽视对定义表述的诠释就匆忙转入练习。这样做将导致:(1)新概念的引人不能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不能较好地纳入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导致了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偏低,学习缺乏主动性、创造性,产生畏难情绪。(2)学生对概念缺乏实质性理解,对某些概念的认识容易出现偏差。如学生容易将“非生物环境”错误的等同于“自然环境”或是“非生态环境”;将“呼吸作用”与“呼吸运动”混为一谈。(3)急功近利的学习方式不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生物学的方法,培养其生物学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其生物学科素养。

2.2 学生对概念的机械记忆,使概念学习停留于表面

学生对概念的学习缺乏真正的理解与思考,习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将出现遗忘或是自然衰退,对概念似是而非的理解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对植物细胞的学习,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像叶绿体和细胞壁等。由于学生多采用背诵等机械的记忆方式,并未对植物细胞的结构有真正的理解,不能区分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不同,有部分学生产生混淆,教师在检测时发现学生会将植物有别于动物细胞的结构错记成“线粒体”,或者“叶绿素”等。

2.3 前科学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生对概念的正确建构

由于认知水平所限,或者日常生活经验的局限,学生对一些生物学概念存在着混淆或是错误的认识,对生物学概念的形成产生干扰。学生不容易通过内部的、本质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属性来理解科学概念。因此,在生物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给学生概念学习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自己建构概念,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如果学习之前,教师没有进行足够的调查和了解,再加上目前普遍存在的大班教学模式,学生对概念理解上的偏颇,未必能立即反馈给教师,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在概念的理解上产生偏差,如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光合作用”只发生于白天,因为需要阳光,而“呼吸作用”只有晚上才产生。、

3 改进概念教学的实验研究

实验对象为两个情况相近的班级:福建省南平市第三中学七年级(10)班作为实验班,七年级(14)班为对照班。这两个班学生的入学成绩和年龄情况都很相近。在实验班七年级(10)班,教师充分保证概念教学的课时,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在对照班七年级(14)班,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主要采取讲授法结合练习题巩固来进行概念教学。

3.1 研究方法

测试法、观察法、访谈法。

3.2 数据与结果

两学期中两班成绩统计见表1。

由表1可知:上学期期中考试,实验班从各项指标上比对照班稍微要强一些,但无明显差异,大致相当;但是实验班下学期期末考试的指标比对照班明显要强,只有优秀率的差异变化幅度相对小些。这说明对相当一部分中等或中等以下生来说,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可以看出,对于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孩子,影响相对小些,而对于中等或中等偏下生,这个差距正在越来越大。

14.读《新概念生物教学论》范文 篇十四

崔鸿与郑晓蕙老师主编、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理念生物教学论》是一本兼顾了生物学教学法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著作,它以新课程的实施为背景,针对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本科的学生及中学生物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做出了详细的职前培养和在职提高的指导,对于师范生而言是一本值得好好阅读并且可以在课外进行自学的教材。在老师推荐了这本书后,我也好好地阅读了一下,希望可以借以提高在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从中学习并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同时,《新理念生物教学论》这本书也是以新课程基础,根据教育发展的需求,对中学生物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方法等作了论述,并且以“怎样做一名与时俱进的生物教师”和“如何做一名具备科学素养的生物教师”为目的,认真考察研究生物教学教法,它有助于解决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提高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本书的内容:

书本内容涵盖生物课程论、生物教学论、生物学习论、生物教师论四大部分共八章。首先是对“生物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课程目标以及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其后在探讨“中学生物课程设臵及其发展”的基础上,从中学生物教育学的角度对“中学生物教学课程与模式”、“中学生物学生学习活动与学习策略”、“中学生物教学设计”、“中学生物教学实施技能”进行了讨论和研究;接下来,从中学生物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检测角度对“中学生教育测量与评价”进行了探讨;最后,从教师教育发展的角度研究了“中学生物教师专业发展”。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学习,凸显出知识学习步骤的逻辑性。这样使我们更容易接受新学的知识。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生物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案例,书中还就新课改、新课标等进行分析讲解,时时联系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阅读书本后了解到书本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章均设臵了“学习目标”、“本章内容结构图”、“本章序幕”、“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学习链接”、“检测—拓展”、“阅读视野”等栏目。这些栏目,回答了读者,什么知识是每章重点学习的、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和怎么做可以掌握这些知识。通过2

简洁的结构图可使读者迅速了解本章的学习内容及各个内容间的关系,接着利用序幕导入学习内容,在学习完本章知识后有小结和关键术语,让读者可以回顾一下本章主要的学习内容,清楚掌握知识的脉络,并且在“学习链接”中推荐了网站和书目,引导我们进行自主学习,查阅资料,拓展知识面。还有“检测—拓展”,这栏目是用来检测我们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让我们课后进行学习探究。“阅读视野”是一些关于生物教学上的重点文献资料及一些教育故事和教学方法等,除拓展知识外还可以对资料进行分析对比来学习,得到更好的收益。

在书本的每一个章节中都有设臵“学习目标”、“本章知识结构图”、“本章序幕”、“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学习链接”、“检测—拓展”、“阅读视野”等的栏目。“学习目标”、“本章小结”分点列出,“知识结构图”则是用框架图的结构来简洁条理地说明整章的知识点,这些栏目不仅能满足课堂学习的需求,也可以让阅读者清楚地掌握知识的脉络,以便于阅读者们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此外,这本书还注重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每一小节中又有“活动”、“案例研究”、“小资料”、“名师论教”等的小窗口。“活动”是对于本小节内容的一个讨论及表达个人观点的小平台,这样可以更好地巩固本节新授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培养阅读者的良好思维品质 ,开拓创新能力,既可以作为阅读者理解知识的基本训练,又能深化对知识的认识。“案例研究”则一般是给出一些生物教学的资料用以分析与思考。在活动及案例中,会有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的反思,进一步地揭示出教学实践的多样性和教学理论的灵活运用。这些丰富、真实的生物教学领域的综合研究案例,有助于我们阅读者将在书中所学到的生物教学论的相关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够自如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这些丰富、真实的生物教学领域的综合研究案例,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生物教学论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能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去学习如何运用生物教学论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若在以后的生物教学工作中遇到问题,可以参考一下这些综合研究案例,对案例的进行分析、探讨,并结合一下现实问题来解决问题。“活动”这块内容主要是以提问或讨论的方式让我们回顾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及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将所学的生物教学论的相关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而“小资料”基本上就是对与书本讲解的一个补充及深化,可以让我们了解3

到生物教学论的更多信息。如在讲述概念图策略时,编者将概念图的由来及理论基础的相关知识放到了“小资料”中加以叙述,这样有助于放松阅读者的精神,拓宽其视野。“名师论教”都是一些教育学家或者有名的教师就生物教学这一方面的问题如对于课程标准的解读、如何进行教学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陈述自己的观点。

三、收获与思考:

一、新课程中生物教学模式的改革及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三章中提到的教学模式也是对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有很大的教学借鉴,教学模式包括理论课教学模式,实验课教学模式,活动课教学模式三类,三种教学模式我都认为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现在实验教学模式,实验对于中学生至今是非常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有利于学生培养动手做实验的兴趣和具有用于探索思考的精神。但是由于目前教师授课时数的限制和实验材料的有无等等,实验教学模式还是有一定限制的。即使这样,我们可以探究一下中学生生物理论课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模式。建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回答问题。首先,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教师为辅导地位,多媒体为教学资源。其次,由于生物学的知识点不是很复杂,容易直接获得,可以做出及时的知识回顾和掌握,学生的大多数兴趣都包含在了众多的知识点范围内,教师不需要额外付出很多的精力来控制,所以就主要要求学生培养自己的观察、阅读、分析、讨论、判断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最后,教师也要做相应地辅导,比如帮助学生运用准确的生物语言形成科学的概念,以免给学生留下模糊不清或者错误的概念等。还有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书本上的知识同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生命现象或者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然后激发学生对这些生命现象进行探索和研究。它通过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问题的分析、研究、探索、总结,最后获得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提出新的未知。例如在学习“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时,可以向学生提出“当人感到寒冷时会作出哪些反应呢?”(这些反应都是最常见的生命现象),有人会说“起鸡皮疙瘩”,还有人说“汗毛都竖起来了,有时候还要打哆嗦呢!”这样不仅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带着为什么会起鸡皮疙瘩,为什么会打哆嗦类似这样的疑问去深入学习和探究。学生通过这种途径所获得的知识不易遗忘,并能培养和锻炼学4

生的各种能力。我觉得教师教学的模式起始目的都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学会善于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去解决生物科学上的问题。

课程资源是课程的前提,是课程目标达成的基础。课程资源有很多分类,就中学生物课程而言,除通用的课程资源外,还应当配备生物实验室及相应仪器设备、生物学教学软件、生物类图书及报刊、生物学教学挂图、投影片、音像资料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建设生物园。并且,校园网上的有关信息以及校园中的生物也是应当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当然除了校内资源外,还有校外的,比如动物园,植物园,养殖场,博物馆,科技馆及四周的自然环境等等。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性资源,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容易接受,这样的话将会极大地推动教学的发展。此外,教师在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时应当注意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的需求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关于生物体的结构,如根尖的结构,花的结构,心脏的结构等,实物或模型具有立体感,可以作为首选的课程资源;挂图或投影片具有图像清晰、各种结构名称有明确标注等优点,可以在观察实物或模型后用来进一步观察和识别;如动物的胚胎发育,细胞分裂等,用图解表示则有较大局限性,如果用动画录像片或多媒体课件教学,则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对各种课程资源的选择和整合,是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方法。

二、新课改中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第四章中讲到的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一节中提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力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也是当今学习研究的重要主题。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势要求教师要切实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学生自学的方法精心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将学法寓于教法之中,使得教法和学法得以融为一体。

新课改中提倡的教学方法与以往的教学方法有了极大的区别,这就需要教师和师范生们必须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适应新的需求,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时间来适应这一改变,而老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完善,同时督促学生尽快地适应新5 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必须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抓起,如在组织自主学习时,最好根据教材所要解决的重点知识设计问题,让学生可以有目地、有方向地阅读教材;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最好先进行工作分配,充分地调动每一成员的学习积极性;而在组织探究学习时,要为学生提供要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目标与材料等,让学生通过亲身活动发现答案。

新课改中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它使得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中学生物教学设计

读完第五章中学生物教学设计这章后,本人觉得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使得《新理念生物教学论》中的“中学生物教学设计”这一章节值得我们一看的:

1、整章的结构布局清晰,图文并茂,层层深入

读这一章节书的时候,我边看边与我们现在学的这本教材相对比。与我们现在用的教材不同,《新理念生物教学论》这本书在每一章节的开头都会列出这一章节的学习目标、内容结构图以及这一章节的序幕,书中还会以通俗易懂的模式图来结合描述,这样的布局可以使我们在学习整一章节之前就能够对它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知道这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对于学习下面的内容就会更加轻松了。而且在每小节后还会设臵一个活动,这样,我们就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课本的内容了并通过活动来及时把所学的新内容学以致用。

2、教学设计是教师上课的依据,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

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6 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忽视教学设计,则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学走弯路,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们要学会如何去进行教学设计。本章就对中学生物教学设计进行详细的介绍。

3、拓展知识较多,结合案例分析

本章主要分为中学生物教学设计概述、中学生物理论课教学设计实施、中学生物实验课教学设计实施以及中学生物活动课教学设计实施这四个小节。这章书除了全面讲述中学生物教学设计之外,还分别从理论课、实验课、活动课这三面结合案例来详细讲述如何实施中学生物教学设计。除此之外,书中还会有参考文献、小资料以及名师论教,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文中的只是更加深入了解了,还可以从参考文献中学到更多拓展的知识。

4、强调注重中学生物的实验课

现阶段,在实际的的教学中,大部分的学校和教师都只是太注重教材和书本的知识,却忽略实验课的重要性。生物实验课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欠缺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但事实上,生物学是离不开实验的,生物实验室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因此,掌握生物实验课教学设计是每位生物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本章就把中学生物实验课教学设计实施独立为一节内容来描写,详细介绍了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意义和如何组织和实施中学生物实验课以及用中学生物演示法实验教学。

5、介绍了中学生物活动课教学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了对学生开展科普教育,也开始开设生物活动课了,将生物课与活动课结合起来,开设生物活动课,可以实现课程的优势互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所以,学会开展生物活动是生物老师与同行竞争时的一个绝对优势。本章从生物活动课的目标、原则、内容、形式、设计、评价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生物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

通过阅读这一章节,我感觉收获甚多:

1、教学设计要把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对教师而言,研究学习理论不仅可以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是教育、教学有7

更坚实的理论基础,还可以据此来改进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设计开始时要做好前端分析

前端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这三个方面。在开始设计教学前,我们都会在想“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这几个问题。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去进行学习需要分析来确定教学的目标;然后再通过学习内容分析确定“教什么”和“如何教”。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因为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活动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了解,并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和照顾到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

3、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不能只着眼于各种局部的策略及其优化。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师所实施的最优教学策略也各不相同,而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会出现很多不定因素,因此在运用教学策略时要有所变化、有所创新。

4、充分运用教学媒体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在拥有多种教学媒体支持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不再仅仅依赖于班级集中授课方式,他们可以更多地自主学习,教师就会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这也要求教师要对不同的教学媒体有所熟悉,并综合考虑各种情况选择一种对学生学习最有帮助的教学媒体。

5、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主要指导学生掌握课堂学习内容的过程。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教学效果是否理想。安排教学过程时,教师应先针对教学目标选好切入点,接着围绕教学目标提出能提取中心内容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探讨中心问题,让学生质疑,再引发学生去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切忌“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对教师、对书本、对权威的迷信,且缺乏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想像力。

6、重视实验课与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8

以前,大多数学校对生物课都只是注重在理论课方面,而往往忽视实验课与活动课,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逐渐的重视生物实验课了,并开始开设生物活动课。因此,学会生物实验课与活动课的教学设计无疑是现今教师的一个竞争优势。

四、生物学教师课堂技能

看了生物学教学论,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第六章—中学生物学教学实施技能。想当一个优秀的称职的生物教师,只懂得生物知识是不够的,只懂得如何与学生沟通是不够的,只懂得教学目标和要求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把这些都整合起来,用巧妙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并愉快地接受生物知识,同时强化他们的自主探索和思维方式,让他们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为进一步探索打下基础。

纵观中学生物教学实施技能,最为重要的莫过两个大部分,分别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技能和生物教学基本技能。

创设教学情景能力,在现在的生物课上,中低年级学生在意识水平发展上还不够成熟,对造出的情境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区分不清,这样所学的生物知识枯燥杂陈。鉴于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强,所以教师花些心思,找到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相似的情景,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逐渐进入角色,来作为本节课知识的开始,使学生沉浸在学习里,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同时完成各个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此外这很有利于解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如:案例1 在讲授渗透作用的原理时,我先给学生展示贴有甲乙标签的两个矿泉水瓶.里面分别盛有硬挺和萎蔫的青菜.问:“造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甲瓶盛有清水,乙瓶没有清水或可能有盐水。”

接着问:“怎样使乙瓶(萎蔫的)青菜叶变得鲜嫩?”

学生答:“把青菜泡在清水中,菜叶中的水就得到恢复了。”

在这一问一答中,引导学生分析,学生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并体验到学习生物的乐趣。接着引导学生从中可以归纳出在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失水、在低浓度溶液中细胞吸水的原理.并根据这个原理,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烟碱地上的庄稼长不好?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庄稼的“烧苗”现象?这样就能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景中进行探究。所以这样不仅9

使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物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是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我们要探究的东西。

而生物教学基本技能又课分为五个大部分,分别是:课堂教学语言技能,课堂教学提问技能,课堂教学演示技能,课堂教学板书技能,课堂教学变化技能,课堂教学反馈技能。

这五个部分环环紧扣,构成教师技能的主要部分,缺一不可。作为一名生物科学的师范生,我们需要做的,是清楚地了解这五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如何去提高相关方面的能力,为作一名生物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是课堂教学的语言技能。

众所周知,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是语言表达,即使有借助实验演示和多媒体播放,教师的语言表达也必不可少,可知语言技能有多么重要。

我们知道,一节课主要分三个部分,教学导入,教学教授,以及课堂总结。这三部分对教师语言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本文章便对此做了详细的说明。

教师的教学导入,其目的在于吸引学生进入课堂,激发学生对所将学习内容的兴趣,以及把所学内容与生活中相结合,让学生把思维与生活联系起来,更容易理解接下来的内容。因此,教学导入方式分为四种:1,、开门见山式。开门见山节约了课堂时间,让学生迅速进入将学习的知识。开门见山式也有利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从生活小科学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

2、承前启后式。通过所学知识点的联系,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及逻辑,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与归纳。其缺点在于可能趣味性较少,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进入课堂。

3、以问致思式。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是考,进入课堂,如果适当与生活联系,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

4、高度概括式。通过对只是的整合与概括,让学生对知识系统有了清晰明了的认识,节约课堂时间,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教师的语言,简而言之又有四个要求:科学性、启发性、逻辑性、教学性。

1、科学性,不言而喻,作为一名教授科学的教师,我们必须要求自己的语言符合科学事实,力求做真理的捍卫者,不误导学生。

2、启发性。启发的重要性对于教师也相当重要。我们所要做的,不单只是教给学生课程目标所要求的知识,同时,更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启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及探索能10

力。

3、逻辑性。逻辑性,是科学性的进一步要求。学生所接触到知识之多,零散而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会是他们求知路上的负累。所以教师必须保证教学的逻辑性,善于总结和归纳,把知识点之间相互连接,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

4、教学性、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教学性便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必须努力提高教学语言口语化、专业语言普通话等能力,将教学转化为一种知识的沟通与探索。

课堂小结,一门课需要完美落幕,精彩的课堂小结必不可少。首尾呼应,画龙点睛、相对完整、回味无穷四个方面将是我们所讲努力的方向。

其次,是教学的提问技能。

提问,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它在引导学生思考和找出问题答案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因此,提问的方式和技巧便显得尤为重要。

1、设计问题要言简意赅。如果提问含糊不清,就没办法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且会挫败他们的信心。

2、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启发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巧妙地启发学生思维,才可以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

3、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学生的知识系统还比较简单,提问不能天南海北地乱提,根据本节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提问题,才能达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4、设计问题要有层次性、这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有着重要作用。

教学提问除了以上要求外,还需要我们做到:提问题时表达清晰、提问后稍加停顿、以及提问后适当引导学生。

提问作为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环节,教师的方式和态度尤为重要,我们需要积极鼓励学生,提高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再者,是课堂教学演示技能。

生物作为一名科学,实验的演示必不可少。同时,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演示,也成为教师所需学习的重要内容。

演示教具,首先必须是科学的,而不能误导科学真理。同时,演示教具的重要性也需引起我们重视,演示可以直观地表现科学现象,这对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兴趣有着重大的作用。其次,演示教具必须实用、耐用,演示教具要立体化动态化,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把抽象的内容更一步具体化。再者,演示教具还需模式化,具有系统性,使其在各个相应环节发挥作用,同时也便于管理。11

一节课最后的是教学的板书技能。

板书作为一门课程的总结和归纳,必须做到:突出重难点、语言简洁、词语精炼、提纲挚领。

教师板书时,还应切记:板书书写要及时,便于学生及时归纳,同时,板书应该字迹工整,便于学生观看。

一门课上得好不好,教师教学的变化技能也尤为重要。

新时代的教师,不应是古板严肃的,教师适当地因时而变、因需而变,可以让课堂更活泼有趣。而教师要做到的,是适时地目光的变化、面部表情的变化、还有身体语言的变化。

每一节课,都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因而,教师的反馈技能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如何进行反馈呢?首先,在视觉上,教师应察言观色,注意学生的反应。另一方面,在课后检查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其次,在听觉上,教师应注意三方面:注意提问回答的激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注意提问对象的选择,避免不必要的尴尬。最后要注意对提问回答的确认,鼓励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确认所学习的知识。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要分清职业教师和专业教师的不同。现在,社会迫切需要的是专业发展教师,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不断的向前进步,持续学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必须提高教师的时代素质。更高的教学境界是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是高水平、高层次的教学,不但有益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且犹如一件艺术品,能给人带来全方位的没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也让老师体会到自我实现的愉悦。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是我终身要追随的目标。我会从各个方面不断努力的学习、锻炼,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承担起提高公民生物科学素养的重任。

15.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探讨 篇十五

一、教学前的基础准备

1.学生的知识储备分析

学生在上一章学习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但关于本章的细胞生长等问题并不了解,因为其内容与上一章交集不多,再回顾一下一般高中生的积累,只能追溯到初中时期的最基础的生物知识,彼时的课本说明了诸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概念,但更深入的分析就没有了,包括细胞增殖过程的详细情况。

2.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就细胞生长与增殖的周期性作简要阐述;观察了解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明确有丝分裂于生物遗传方面的重要意义;提升学生对图像的感知和总结能力;学习用曲线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2)教学重难点:重点为细胞生长与增殖的周期性和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而难点主要集中于后者,各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相对纷繁复杂,DNA含量的变化也同理。

二、具体的教学设计流程

1.正课内容开始前的导引

教师:播放《卵变成蚕》并提出问题:是细胞数量的增加还是细胞体积的增加导致了卵变成蚕?

学生:仔细观看视频,认真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作为导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

2.探究问题:细胞是否可以无限长大

教师:细胞的体积可以无限增大吗?

学生:认真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经实验和思辨得到的结论更有说服力,且可加深记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主要概念的教学

(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教师:先要求学生对其内容进行阅读,然后讲解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为分裂,并依次介绍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三种分裂方式。

学生:仔细阅读并听讲。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大致了解细胞分裂方式的概念。

(2)细胞周期

教师:向学生教授细胞周期分为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两个阶段,并说明两个阶段的任务。

学生:观察细胞周期持续时间表格,仔细思考并找到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表格实例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增强自身的直观感受。

(3)有丝分裂

教师:先提出有丝分裂过程中会出现的核心词汇,譬如染色体、赤道板、细胞板、姐妹染色单体等。然后播放有丝分裂过程的视频。

学生:阅读教材后,首先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有丝分裂的讨论,并上台展示有丝分裂过程的顺序排列,仔细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本环节尤其注意了核心概念的讲解和梳理,将其分别转接到单个的具体词汇予以突破,并通过视频让学生加深对核心概念的识记和了解。

(4)无丝分裂

教师:对“没有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这个无丝分裂的特点予以说明,播放有关蛙红细胞分裂的过程。

学生:仔细听教师讲解和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无丝分裂有形象生动的认识。

(5)有丝分裂的意义

教师:对有丝分裂的意义进行课堂讲解。

学生:认真听讲,仔细思考。

4.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对以上概念的讲解作大致的回顾,要求学生绘制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变化曲线图,并布置习题练习。

学生:进行思考、总结、绘图和习题训练。

以上方式尚未经大量教学实践调整巩固,尚有不足之处,但突出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是势在必行的,本文所举例证也不失为有一定启发性的探索。

摘要: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核心概念并适当运用于现实生活,是目前高中生物教学特别强调的目标。为了实现此目标,将以凸显核心概念为核心,有效设计高中生物教学,以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16.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杂想 篇十六

在学习概念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生物学概念的构成和常用定义方法。那么,生物学概念由哪些部分构成呢?一般来说,一个基本概念总是由内涵(基本概念的本质)和外延(基本概念的对象范围)两部分构成。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如何教比教什么显得更为重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掌握适应时代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高中生应该掌握生物学概念的构成,并能自己逐步学会下定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理解概念以及学会给概念下定义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来实现概念教学。有的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创设情境,稍加点拨,学生便能理清概念并加以辨析。但也有少数教师想着力体现新课程教学的特点,让学生给有关概念下定义,却困难重重。下面谈谈本人在概念教学时的几点体会。

一是注重情境创设,尽量提供直观实例,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和综合,引导学生理解概念。鲁宾斯坦曾经说过:“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而不可能是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这里说的经验材料,主要是指感性材料。我们的学生大多对生物实例没有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视频或课件等方式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生物实例或现象,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在学习“种群”概念时,可以通过课件将有关种群的实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纳,在此基础上再呈现“群落”“生态系统”等有关实例,让学生进行比较,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种群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行教材中对概念的介绍通常是先下定义,再举范例。事实上,这种信息呈现顺序并不妥当。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教师应根据学生从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在讲解概念时信息呈现的顺序最好是先举范例,再下定义。可是这样的顺序不太符合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所以教师往往要对教材顺序进行处理,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例如,在教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分析有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情况,再通过比较,使学生生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最后形成“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

二是引导学生认真把握和分析关键字、词,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教学概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概念,并从关键字、词入手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强化了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对文字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例如,“同源染色体”这个概念的内涵有三个方面:来源、形态和行为,但最核心的内涵是它的行为。如果学生是通过阅读获得概念的话,往往不能分清核心内涵,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

三是注意概念的辨析。概念是抽象思维的起点,是判断推理的基础,生物教学中的概念亦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概念的辨析。概念辨析的方法有很多,如在辨析容易混淆的重要概念时,要求学生列表一一比较概念的各个特性,明确概念间的差异,从而使概念的本质特性一目了然,这是一种很实用、很有效的方法。

四是让学生学会绘制概念模型,构建知识体系。“生物教材是由概念积木加上素材案例构建而成,概念积木多而且散乱,素材案例穿插其中”,这是赵占良先生对生物教科书的评述。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组织教材,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概念,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而要清晰直观地体现概念之间的联系及整体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构建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是以命题形式显示概念间的意义联系,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一种图示法。通过绘制概念模型可以将众多概念的内在联系直观地加以展示和区别,这样可以促进知识的整合,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新的概念时学会分析概念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理解概念。概念模型具有表达直观、通俗易懂、浓缩知识的特点。最近几年,概念图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较广泛的运用。构建概念模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将知识系统化,还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加强综合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把握教材,并灵活处理教材,巧妙、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以实现对生物概念的有效教学。

上一篇:2011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典型材料下一篇:儿童美术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