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氧气》微型课教学设计

2024-07-24

《制取氧气》微型课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制取氧气》微型课教学设计 篇一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的微课教学设计

清城中学 苏升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气体制取所选的实验装置(2)掌握氧气制取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3)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情感目标:

(1)通过共同协作和互相配合的,使他们认识到与人合作的快乐。(2)通过实验,使他们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奇妙变化,更加热爱科学。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第一个气体制备实验,也是中考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是初中化学中的第一个气体制备实验,是一个基础实验,也是学生独立操作的第一个实验。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氧气制备的原理、药品的选取和气体的收集方法。研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拓展迁移其它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教材中制取氧气有两种方案,一种是用液体过氧化氢和固体二氧化锰不用加热制取氧气,另一种是用固体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固体加热制取氧气。所以本节教材内容应该是初中化学实验中的重点之重,所以教师要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互相配合和分工协作能力。教学方法:微课视频教学法 教学过程:学生观看微课视频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相关问题:

1、选择实验仪器: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橡皮塞、导管、酒精灯、集气瓶、玻璃片等。

2、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组装仪器(将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后,先将导管一端浸没在水中,再用双手紧握试管外壁,观察浸没在水中的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或松开手后看导管中是否有一小段水柱)。

3、装入药品,塞紧塞子:用药匙或小纸槽将高锰酸钾加入试管中,并且在试管口塞上一小团棉花。(注意先将试管平放、再送入药品、最后慢慢将试管直立)。

4、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铁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试管口要稍向下倾斜,为什么?)

5、加热试管里的高锰酸钾(先来回移动酒精灯进行预热,然后给有药品的地方集中加热。)

6、收集氧气(提供两种方案,向上排空气时插入集气瓶内的导管为什么尽量伸入瓶底?怎样确定氧气是否收集满了?收集满的一瓶氧气重要放置?玻璃片怎样盖在集气瓶上?排水法收集时注意当观察到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产生时再开始收集,为什么不是刚有气泡就收集?什么时候认为氧气已收集满?怎样从水槽里将集气瓶拿出来?)可以多收集几瓶氧气让学生多观察几次。

7、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8、熄灭酒精灯。(为什么先移导管,再灭酒精灯)反思与启示

本节课设计中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抓住了学科的灵魂,抓住了学科的精髓,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设计中对本节课的要点知识分析的滴水不漏,而且设计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符合学生认知过程。按照:教师演示并讲解→学生分析讨论→指导学生实验→总结归纳巩固练习的过程进行教学。体现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与学生活动比较多,学生活动主要是分析讨论和巩固练习,师生互动主要是教师演示与学生观察、交流汇报与教师纠正、学生操作与教师指导等。不足之处是引课感觉不太好,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气体制取实验,没有基础,在这一点上还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

2.《制取氧气》微型课教学设计 篇二

一、创设系列问题

本课教学中,在学生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3个反应原理”后,笔者创设了如下系列问题:

问题1:取2份质量相等的氯酸钾置于2支试管中,向其中一份加入适量二氧化锰,加热时的异同点有哪些?

问题2:取2份质量相等的氯酸钾置于2支试管中,向其中一份加入适量高锰酸钾,加热时的异同点有哪些?

问题3:加热氯酸钾和高锰酸钾的混合物时会发生几个反应?高锰酸钾是氯酸钾分解时的催化剂吗?为什么?

问题4:能用简单的语言文字概括出“催化剂”的特征吗?

问题5:除二氧化锰外,可选择其他物质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吗?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以上系列问题层次分明,有梯度和深度。这样设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其产生深层次的思考,提升思维的深刻性,使思维活动发生质的变化。学生在“思考-讨论-表述”等学习活动中,能抓住催化剂的重要特征“能改变相应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质的总质量,而自身质量、化学性质不变”,学会发散性思维、学会判断催化剂的方法,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认识“同一反应可选用不同的物质作催化剂”。值得一提的是:问题5解决之后,部分学生则会提出,“不同的反应可选用相同的物质做催化剂吗?”此时,笔者迅速表扬说:“你们是会思考、会学习的同学!”并将该问题交给全班学生进行讨论。经过热烈的课堂讨论后,学生自主以“过氧化氢和氯酸钾的分解均可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为例,证实“不同的反应可选用相同的物质作催化剂”。由此可见,在系列问题的诱导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化“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思考、获取知识”,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

二、增补相关实验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化学课堂中,增补一些相关实验,能增进学生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可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德育和非智力品质培养方面的教育价值。

本课教学中,笔者增补了如下实验:

实验1(分组):比较盛有等量过氧化氢溶液和水的两支试管中液面以下部分内壁上的异同。

实验2(分组):观察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后的现象。

实验3(分组):单独加热试管中的二氧化锰,并用带火星的木条在管口试验,观察现象。

实验4(演示):单独加热试管中的氯酸钾,并用带火星的木条在管口试验,观察现象。

实验5(演示):加热试管中的高锰酸钾,并用带火星的木条在管口试验,观察现象。

学生在[实验2-5(1)]之前补做实验1,对比中可感知:常温下,过氧化氢能缓慢分解生成气体,水则不能分解生成气体;学生在[实验2-6]之后补做实验2,排除了“二氧化锰与水反应生成氧气或二氧化锰催化分解水生成氧气”的疑虑,确认“二氧化锰催化分解的是过氧化氢”;学生在分析出[实验2-7]中氧气生成的三种情况(1只是氯酸钾的分解; 2只是二氧化锰的分解;3二氧化锰和氯酸钾的同时分解)之后,经过讨论、分析确定补做实验3,证实“只是氯酸钾的分解”;通过演示实验4,学生从中可知:1单独分解氯酸钾需要较高温度;2二氧化锰能降低氯酸钾的分解温度。演示实验5,除证实分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的温度较低外,当学生观察到“管口有紫烟冒出”的现象时,课堂迅速热闹起来,这对“发生装置中管口放一团棉花”目的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可见,增补的相关实验,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了“做科学”时的严谨性。

三、注重渗透方法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较、分类法”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思想方法,前期学习中,学生虽对“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异同”进行了比较,给物质进行“混合物和纯净物”分类,但运用“比较、分类法”进行思考、学习的习惯还尚未形成。为此,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比较、分类法”,对学生“养成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学习的习惯”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书写出“3个反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之后,把科学方法渗透在以下3个小活动中:其一是引导学生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变化”的角度对“3个反应原理”进行比较,分析出3个反应“一变多”的共同特征,并学习分解反应,之后引导其把“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进行了比较,促使其加深理解了两种基本反应类型;其二是引导学生从“环保、节能”的角度对“3个反应原理”进行分类、比较中分析出“分解过氧化氢”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原理;其三是引导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的角度对“3个反应原理”进行比较、分类中使其认识“分解过氧化氢”属于“固-液,不加热”类,而另外2个反应则为“固-固,加热”类,为学习气体制取时发生装置的选择埋下伏笔。这样做调整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了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水平,“催化”其形成运用“比较、分类法”等方法的习惯。

四、加强引领示范

化学学习启始阶段的初三学生,由于实验的机会和次数还很少,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还尚未形成,而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其继续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对划火柴都不会的初三学生来说,如何才能学会基本的实验技能呢?加强教师规范化的实验示范,是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3.用土豆制取氧气 篇三

我们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去感受科学实验的神奇。我们径直来到实验室,放在大桌子上的实验材料有:1个装有水的大盆子、1个空盆、6个塑料杯、集气瓶、土豆丁、毛玻片、烧杯、双氧水(过氧化氢)、打火机、小勺和小竹条。大家好奇地看着这些器材,它们和今天的实验有什么关系呢?这时,张老师告诉我们,今天的实验——用土豆制取氧气,需要用到这些材料。

张老师为我们详细地讲述了实验的整个过程,我听得很认真。我是这样做这个实验的:

拿出集气瓶和装有土豆丁的盘子,用小勺将土豆丁舀进集气瓶里。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不小心将土豆丁撒到外面,就捡进集气瓶。

拿出塑料杯,从小盆里取一点水,把水倒入集气瓶,水要完全没过土豆丁。接着,不停地摇晃集气瓶,直到水变得浑浊,再把水倒入空盆里。重复两次这个操作,直到集气瓶里的水不再浑浊。现象:往集气瓶里倒入水后,土豆丁沉于水下。

取出装有20毫升双氧水的烧杯以及毛玻片,将双氧水倒入集气瓶,迅速盖上毛玻片。奇迹发生了:土豆丁浮在了水面上,并且开始冒泡,还发出“”声。注意:不要让双氧水沾到手,否则,皮肤会感到非常不舒服。

拿出打火机和小竹条,用打火机点燃小竹条的一端,马上吹熄,只留火星。千万要注意:不要被火烫着。

通过这次有趣的科学实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增长了知识。科学真奇妙!如果没有科技的力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无法实现:不能用手机联系,不能随时随地用网络交流……科技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4.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篇四

本节课内容简单有趣,大胆的改变了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制备氧气,通过实验操作,学生知道了该如何制取氧气以及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懂得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任何一个科学结论的获得,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

学生有了亲自体验,课堂兴趣很浓,动手的积极性提高了。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探讨,对一些方法和步骤还比较陌生,有时还不知所措。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指导和提示。同时,随时要紧扣本节教学目标,落实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因此在本节课中,本人因为比较注重学生动手做、动口讲、动笔记、动脑想,所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很多中下等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课前的准备要充分,特别是课件的制作应该符合科学性。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怀疑勇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不足之处是没能将每个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因为怕耽误时间讲课,没利用好优秀学生的帮助作用。

5.氧气的制取教学反思 篇五

长顺县威远中学 韦祥波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书中重点介绍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我们平时也很习惯用这种方法。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没有作为重点介绍,只是用了三个实验告诉学生,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在学习这一节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双氧水在常温下能分解生成氧吗?”“双氧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课本中的实验是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当前的实验教学,也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我利用了演示实验讲授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由听教师说转为亲眼看到,由无形到有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学法:引发动机、自主探究、讨论引导、实践验证、创新发展。在讲授新课之初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不仅把学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课堂上,而且随着老师的提问,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进而学生在动手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猜想,交流。在此环节中主要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在同学们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下,形成共识,再让学生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整节课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衔接起来,让学生的好奇心在萌发和解决的推演中得到满足和愉快。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表达交流,实验探究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创设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气氛活跃。

6.教学案例氧气的制取 篇六

教学重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

催化剂

教学思路:

创设情景,初识氧气,引出气体的制取→了解气体制取的一般步骤,探究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仪器装置和反应条件→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尝试设计其他的制氧装置。

教学用具:

试管(3只)、酒精灯、锥形瓶、长径漏斗、带导管的橡皮塞、乳胶管、集气瓶、水槽、盖玻片;30%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人造沸石、芹菜、火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识氧气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创设情景]在屏幕上循坏播放选取的与氧气有关的图片:运动会场上燃烧的火炬、火箭的发射、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潜水、抢救危急病人、光合作用、腐烂的葡萄,引导学生回答:氧气是我们身边熟悉的物质,它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氧气可供给呼吸,氧气可支持燃烧,氧气能使物品腐烂,氧气能发射火箭……

[设问,引出下文]那你还想知道与氧气有关的什么知识呢?

[生答]

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发射火箭的。

我想知道氧气怎么使食物腐烂的。

我想知道氧气还有什么用途。

……[过渡]看来同学们想知道得还很多,这节课我们先来看一看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氧气?然后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如何制取氧气(核心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试验,探究如何在试验室里制取氧气,并形成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到实验室制取一瓶氧气,你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师生共同分析]

反仪器装置

验满方法

收集方法

[师问]我们就按这四步学习如何制取氧气。根据已有的知识,请你说出得到氧气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交流]

电解水

从空气中分离氧气

光合作用

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

[师问]上述方法适合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消耗电能;操作复杂;难于控制……不适合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

[老师总结,引出下文]在实验室里,通常采用30%的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在什么条件下可制取氧气呢?根据老师提供的探究报告,请同学们来探究一下:

反应原理

探究内容

能否产生气体

取一支试管,加入3—5mL的30%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

取一支试管,加入3—5mL的30%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

[试验探究一]: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条件的探究

取一支试管,加入3—5mL的30%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几块沸石(或芹菜),将带火星的木[老师提问]上述三种方案中,你认为哪一种最适合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讨论]通过探究试验可知:只有过氧化氢溶液没有氧气产生;当加入几块沸石(或芹菜)时,有少量气泡产生,火星更加明亮,说明产生的氧气少;当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木条很快复燃,说明这时产生的氧气多,适于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

[小结]二氧化锰在这里起的作用是催化作用。凡是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投影]形形色色的催化剂

在化工生产、科学试验和生命活动中,催化剂可谓无处不在。汽车尾气里含有有害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利用铂等金属作催化剂可以迅速将二者转化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氮气。酶是植物、动物、微生物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生物体的化学反应几乎都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酿造业、制药业等都要用酶作催化剂。

[师生共同分析]简单回忆实验室收集气体的方法,得出氧气的收集方法是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尝试如何收集一瓶自己呼出的气体。

验探究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装置的探究

老师提供大试管、锥形瓶、烧杯、带导气管的单孔塞、带长径漏斗的双孔塞、集气瓶、水槽、长玻璃导管等仪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讨论

……

并尝试组装一套制取氧气的.装置。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组装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

[作品展示]

[试

学生甲:我们小组用的是大试管、带导气管的单孔塞、集气瓶、水槽等组装的

学生乙:我们小组用的是锥形瓶、带导气管的单孔塞、集气瓶等组装的。

学生丙:我们小组用的是锥形瓶、带长径漏斗的双孔塞、集气瓶、长玻璃导管等组装的[学生交流分析]有的装置比较简单,便于操作;有的适于制取大量的氧气;有的既适于制取大[梳理归纳]制取气体的实验步骤:

组装仪器;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装药品;收集气体。

、制取氧气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制取氧气,体验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实验]根据自己探究出的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条件以及自己认为组装的最好的仪器装置,动手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

[体验交流]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有气泡冒出时,是否能立即收集?

[方法拓展]用高锰酸钾(KMnO4)和氯酸钾(KClO3)也可以用来制取氧气。

[多媒体情景]播放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的实验录像,让学生体会可用不同的方法制取氧气,拓展学生的视野。

[交流应用]你能用简单的方法区分水和过氧化氢这两种无色液体吗?

四、课外活动设计:

1、怎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氧立得”是一种轻便、快捷的制氧装置,请同学们课下找找它的说明书或通过上网查询,来了解它的原理。你能否从中受到启发,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动手做一个简易的制氧装置

教后反思:

7.制取氧气实验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回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习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方法

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查阅资料→实验制定→进行实验→实验记录→反思与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性

2)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氧气的制取及实验操作 2.氧气在制取中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分析总结→迁移创新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型

综合课

六、教具

烧杯

导管

铁架台

铁夹

棉花

酒精灯(火柴)

集气瓶(毛玻璃片)水槽

七、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环节一:

教师:上节课我们主要在工业和实验室两个方面学习了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大家都还记得吗?下面找同学说一说在工业上采用什么方法制取氧气?

学生:分离液态空气法

教师:这种方法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学生:物理变化

教师:非常好,请坐。这位同学记得不错。

(化学反应,列举红豆,黄豆,绿豆,黑豆—菜豆)

环节二: 教师:实验使制取氧气有三种方法,重点是这三种方法的文字表达式,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听写。

(学生边写边巡视)

教师:同桌互相交换,用红笔批改。强调几个方面:丢生成物,写错条件,写错字,生成的符号。

教师:听写的效果不好,课下背诵不够努力,把写错了的表达式每个写三遍。

新授课

创设情境导入 环节三: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下面我们以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例制取氧气。

环节四:

板书:实验目的:制取氧气

教师:我们为什么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做什么就是目的。板书: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教师:我们知道做实验有什么用了,做试验用的方法就是原理 教师:我们知道如何制取氧气了,那又如何收集呢?小组讨论 学生:1.根据密度

:ρ氧气>ρ空气 → 采用向上排空气法

2.根据溶解性:不易溶于水 →采用排水法 板书: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板书:实验用品:药品,仪器

教师:根据原理我们选用了一套仪器,首先

我们一起认识基本仪器。

烧杯

试管(量筒)

导管(橡胶塞+橡胶管+玻璃管)

铁架台

铁夹(试管夹)

棉花

酒精灯(火柴)

集气瓶(毛玻璃片)(广口瓶)水槽(水缸)高锰酸钾

教师:我们一起切都准备好了,该具体操作了,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讲

环节五:

板书:实验步骤:

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教师:为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有如何检验呢?

学生:防止漏气

教师:回答的非常好,不知道的同学翻第一章。板书:2.装:装药品

教师:高锰酸钾为粉末状固体,加入时应注意写什么?

学生:一斜二送三直立

教师: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学生思考后:不知道

教师: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使集气瓶内氧气变红 板书:3.定:固定仪器

教师:固定仪器时试管口应向下,防止冷凝水回流进入导管 板书:4.点:点然酒精灯

教师:能不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呢?

学生:不能,受热不均匀,易炸裂

教师:所以应该先均匀受热后固定加热。

教师:加热时弄酒精灯的什么焰? 学生:外焰

板书:5.收:收集气体

教师:我们收集气体是能否一冒气泡就立即收集? 学生:不能,里面有空气 教师:非常好

教师:那什么时候进行收集? 学生:等一会(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等连续且均匀时

教师:什么时候就收集满了呢? 学生:等没有水的时候

教师:非常好,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根据氧气的性质 学生:用带火星的木条(回答不够准确)

教师: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口,若复燃则证明已收集满,否则不满。板书:6.离:撤离导管

7.熄:熄灭酒精灯

教师: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先撤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如果操作错误会有什么后果?

学生:试管温度降低,压强变小,水会倒吸,炸裂试管。

教师:回答非常好,不仅化学学习好,物理学习也不错,真是理化不分家,所以要想学习好就要好好学习每一科,科科相连。

八、总结

教师:实验步骤是本节课的重点,简单记忆为 查 装 定 点 收 离 熄7个字

也可以记忆为茶 庄 定 点 收 利 息

板书:查 装 定 点 收 离 熄

茶 庄 定 点 收 利 息

九、课堂练习

教师:这个实验是以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例制取氧气,如果用过氧化氢需要那几步骤?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小组可以讨论

学生:查 装 定 收 离 5字步骤,因为过氧化氢分解不需要加热,注意事项是过氧化氢是液体,安装时竖直。

教师:学习的非常好,说明你们这节课都完全学会了。

十、下课作业

1.把黑板上的笔记认真抄写一遍

2.练习册1—10选择题,11题实验题

十一、板书

2—3制取氧气实验

一、实验目的:

四、实验步骤:

制取氧气

(茶)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二、实验原理:

(防止漏气)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庄)2.装:装药品

收集方法:

(加棉花: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1.根据密度 :ρ氧气>ρ空气 → 向上排空气法(定)3.定:固定仪器 2.根据溶解性:不易溶于水 → 排水法

三、实验用品

(点)4.点:点然酒精灯

1.实验仪器

(先均匀受热,后固定加热)

2.实验药品

(收)5.收:收集气体

(连续且均匀)

(利)6.离:撤离导管

(息)7.熄:熄灭酒精灯

8.制取氧气试题训练 篇八

1、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2、知道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三、全面突破

知识点1:氧气的工业制法:

一)自然界氧气的获得:主要是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 水 葡萄糖 + 氧气

二)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典型例题】

例1: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的依据是

A、氧气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同 B、氧气和氮气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

C、氧气与氮气的密度不同 D、氧气与氮气的沸点不同

解析: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是由多种成分混合而成的,其中氧气和氮气的含量较高。工业上需用大量氧气时,就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氮气和氧气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二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不相同,在工业制氧气时,主要利用两者的沸点不同,采用加压、降温的方法使空气液化,然后再蒸发氮气得到大量氧气。

答案:D

例2: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有液态空气的敞口容器上方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A、熄灭 B、燃烧得更旺 C、无明显变化 D、先燃烧更旺后熄灭

解析:液氮的沸点低于液氧的沸点,液态空气敞口放置时液态氮气会先转化为气体逸散出来,而氮气具有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此时容器上方燃着的木条会熄灭。

答案:A

知识点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1、药品:实验室里常使用(1)过氧化氢溶液、(2)氯酸钾、(3)高锰酸钾等含氧物质制取氧气。

药品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氯酸钾 高锰酸钾

化学式 H2O2 MnO2 KClO3 KMnO4

色、态 无色、液 黑、粉末 白、固 紫黑、固

溶水性 溶(无色溶液) 不溶 溶(无色溶液) 溶(紫色溶液)

过氧化氢分解只产生氧气、水

俗称双氧水,无色液体。家庭和医院用的消毒水就是其3%的溶液,它也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药房均有售,每100mL大约1.80元。

小军同学上体育课时不小心磕破了腿,医生给他清洗伤口时,他发现伤口处出现了气泡。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2、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一变、二不变” 改变:速率(不是产量);

改变——加快或减慢。

不变:化学性质和质量。

3、反应原理:

(1)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H2O2 H2O + O2

(2)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KClO3 KCl+O2

(3)高锰酸钾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氧气

KMnO4 K2MnO4 + MnO2+ O2

如何选择实验室制气装置?

4、装置选择:

*发生装置的选择: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所需条件

过氧化氢 高锰酸钾(氯酸钾)

反应物状态 液态+固态 固态

反应条件 不需要加热 需要加热

以上装置适用于:固+液或液+液,不需加热。

以上装置适用于给固体加热进行反应

*收集装置的选择: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密度:氧气>空气 氧气不易溶于水,也不与水发生反应。

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排水取气法收集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②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③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④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到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排水法收集时,等瓶子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把瓶子移出水槽,正放在桌子上。

⑤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实验步骤:

①仪器组装: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气密性检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③ 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试管口要放一小团棉花

④ 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⑤收集气体: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

⑥检验及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部,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⑦撤出导气管后再熄灭酒精灯

⑧整理仪器

可简单归纳为:“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注意事项:

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③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⑤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典型例题】

例1:一氧化氮(NO)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能跟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NO2)气体。实验室要收集一瓶一氧化氮气体,应采用的方法是( )

A、用排水法 B、用向上排空气法

C、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D、用向下排空气法

解析:实验中对气体收集方法的选用,是由该气体的性质决定的。该题给出了一氧化氮气体性质中的某些信息,考查了学生对收集一般气体方法的确定,从而增强了实验能力。解题要基于初中化学收集气体方法与气体性质相对应的原则,再联系题中的信息去扩展。收集气体的基本方法:

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应有的性质:该气体难溶于水,也不与水发生反应。

排空气法:

①向上排空气法: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 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②向下排空气法: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并无毒(若有毒,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外泄气体进行处理)。

由此可知,NO应用排水法收集。

答案:A

例2:将一种黑色固体A和一种无色液体B混合 ,生成无色无味气体C,加热暗紫色固体E 同时得到A和C;无色气体C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将银白色固体D放入盛有C的集气瓶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并放出热量。

试判断A~F各为何种物质?写出化学式或名称:

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_ F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推断题,解推断题的关键就是找准突破口。突破口可以是反应条件、特殊的颜色、特殊的反应现象、特殊的结构、用途等。此题中根据“无色气体C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可确定C为氧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火星四射”现象的物质是铁丝,生成的黑色固体是四氧化三铁。根据制氧气的方法可知:能得到氧气的暗紫色固体E是高锰酸钾,能制得氧气的另一种方法是过氧化氢无色溶液和黑色的二氧化锰粉末。

答案:A:二氧化锰MnO2 B:过氧化氢H2O2 C:氧气 O2

D:铁丝Fe E:高锰酸钾KMnO4 F:四氧化三铁Fe3O4

例3:下图是收集某气体的装置。由实验装置推测该气体的有关性质正确的是( )

A B C D

密度比空气 大 大 小 小

水中的溶解性 难溶 易溶 易溶 难溶

解析:在没有收集气体前,集气瓶内充满空气,瓶内空气和多余的气体将会通过长导管排出。如果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将会沉降在瓶底,通过长导管排出而无法收集到;多余的气体用水来吸收处理,且与水面接触面积很大,说明该气体极易溶于水,如果用导气管伸入水中,由于气体极易溶于水使瓶内压强减小而形成倒吸现象。

答案:C

例4. 过氧化氢(化学式H2O2)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生成氧气,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塞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回答下列制取氧气的问题:

(1)分液漏斗中应放入的物质是 ,锥形瓶中应放入的物质是 。

(2)写出该方法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最好选择装置 (填字母)。

(3)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B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和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可能是 。

(4)若实验时用此法代替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则优点是 (填编号)。

①生成物只有氧气②不需加热③需加热

(5)锥形瓶中的`反应很剧烈,请提出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填编号)。

①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②用体积较小的锥形瓶

③加热锥形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及反应速率等知识。

(1)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所以应放在分液漏斗中;

(2)集气瓶中先装满水后排尽了瓶中的空气,故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较纯净;

(3)此反应一定有氧气生成,不能收集到是由于中途气体泄漏了;

(4)该反应不需消耗能源,反应条件要求非常低,只要接触,常温下就能反应;

(5)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量的多少有关系,一般反应物的量越多,反应越剧烈。

答案:(1)双氧水溶液 二氧化锰

(2)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D

(3)装置漏气

(4)② (5)①

例5:质量相等的两份药品a和b,a是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氯酸钾,b是纯净的氯酸钾,将药品分别加热,则收集到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图象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考虑反应速度;考虑产生氧气的质量只受氯酸钾影响,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只影响反应速率。

答案:D

例6:甲同学在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误把Fe2O3粉末当成MnO2放入双氧水中,发现也有大量气泡产生。他意识到这个错误后,联想到MnO2可作为H2O2分解的催化剂,那么Fe2O3能否作为H2O2分解的催化剂呢?请你一起参与探究,并填写下列空白。

【猜想】Fe2O3能作为H2O2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验证】甲同学依次设计了三个实验:

实验一:取一定量的H2O2溶液于试管中,观察到有极少量气泡产生,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说明H2O2溶液常温下缓慢分解。

实验二:在实验一的试管中加入W g Fe2O3粉末,有大量气泡产生,然后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三:待反应结束后,将试管里的不溶物滤出,并洗涤、干燥、称量,固体质量仍为W g。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甲同学认为,Fe2O3粉末可以作为H2O2分解的催化剂。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评价】乙同学认为要证明甲同学的结论正确,仅做这三个实验还不充分,需要再补充一个探究实验。该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下表是丙同学探究影响H2O2分解因素时所记录的部分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足量等体积H2O2溶液制取相同体积O2所需的时间:

浓度

时间(min)

催化剂 30%H2O2溶液 15%H2O2溶液 5%H2O2溶液

加入W g MnO2 0.2 0.8 2.0

加入W g Fe2O3 7.0 9.0 16.0

解析:根据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具有能改变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改变的物质才能作催化剂。

答案:实验二:Fe2O3能加快H2O2的分解速率

实验三:反应前后Fe2O3的质量保持不变

【实验结论】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催化剂写成MnO2不得分)

【反思评价】反应前后Fe2O3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或反应前后Fe2O3是否转化为其它物质)

【拓展】相同条件下,MnO2的催化效果比Fe2O3好(或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H2O2浓度越大,产生氧气的速率越快).

【分析】

(1)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H2O2 H2O + O2

(2)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KClO3 KCl+O2

(3)高锰酸钾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氧气

KMnO4 K2MnO4 + MnO2+ O2

知识点3: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概括为“一变多”。AB=A+B

【典型例题】

例1:下列反应中,其中一种反应类型与另外三种不同的是

A、硫+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B、镁+ 氧气 点燃 氧化镁

C、水 通电 氢气+ 氧气

D、氧化钠+水==氢氧化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概念的理解,本题中A、B、D都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都属于化合反应。C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答案:C

例2: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和氮气

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解析: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化学反应。由此不难判断B是分解反应。

答案:B

四、应考锦囊

考点1:氧气的工业制法,常见题型为选择题。

考点2:全面认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实验探究题。

考点3:理解催化剂的概念。“一变二不变”。常见题型为选择题或实验探究题。

考点4:会判断基本反应中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常见题型为选择题。

五、本讲小结

1、主要学习了氧气的工业制法(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法(记住药品、原理、反应装置的选择、收集装置的选择)

反应装置:(1)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2)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收集装置:

收集装置 选择条件

难溶或不易溶于水

不与水发生反应。

比空气的密度大

不与空气发生反应

的气体。

比空气的密度小

不与空气发生反应

的气体。

3、催化剂的概念

4、基本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特点“多变一”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特点“一变多”

(3)置换反应:(以后学) (4)复分解反应:(以后学)

六、超前思维(认识水)

1、水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自然界中的水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电解水的实验中,电源正极产生的气体是 ,电源负极 产生的气体是 。两者的体积比为 。由此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

3、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 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B. 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 ,人均 。

(2)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 ; 。

4、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是: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 。

(2)硬水与软水

A. 定义 硬水是含有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 鉴别方法:

C. 硬水软化的方法:

D. 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内容易结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5、氢气: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可燃性

现象:

6、单质:

化合物: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与二氧化锰颜色相同的物质是

A. 氧化镁 B. 四氧化三铁 C. 高锰酸钾 D. 红磷

2、下列物质里含有氧气的是

A. 二氧化锰 B. 氯酸钾 C. 空气 D. 氧化镁

3、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若忘记加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A. 不放出氧气 B. 放出氧气速率慢

C. 放出氧气总量会减少 D. 放出的氧气不纯

4、工业制氧气,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此方法利用了

A. 分解反应 B. 化合反应

C. 氧化反应 D. 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5、下列变化中,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 硫在空气中燃烧 B. 石蜡在空气中燃烧

C.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D.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

6、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

A. 质量减小 B. 在反应后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C. 质量增加 D. 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7、检验集气瓶里的氧气是否收集满,应将带火星的木条 ( )

A. 插入集气瓶中 B. 插入集气瓶底 C. 放在集气瓶口 D. 都可以

8、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

B. 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可以制取氧气

C. 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D. 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

9、将混有少量高锰酸钾的氯酸钾晶体,放入试管中加热,完全反应后,试管中剩余物共有

A. 2种 B. 3种 C. 4种 D. 5种

10、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分为下列几个步骤:①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试管口塞入一团棉花,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并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熄灭酒精灯;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②①③④⑤⑥ B、③②①④⑥⑤ C、②③①④⑤⑥ D、②③①④⑥⑤

11、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气体,需满足的条件是

①反应物是固体 ②反应需要加热 ③制取的气体不易溶于水 ④制取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⑤制取的气体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④⑤ C. ①② D. ①②③

12、在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时,某实验小组的四位同学,将反应过程中二氧化锰在混合物里的质量分数(n%)随时间的变化,绘制成了下列图像,你认为其中符合实际的是

13、某无毒气体的密度约是空气的5/9,且极难溶于水,那么收集该气体所有的方法是

①向上排空气法;②向下排空气法;③排水法。新课标第一网

A. ①或② B. ①或③ C. ②或③ D. ①②③均可

14、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 水和双氧水——加二氧化锰 B. 二氧化碳和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C. 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看颜色 D. 石灰水和水——通二氧化碳

15、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说法不合理的是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反应物浓度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C 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催化剂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16、为寻找常温下能加速过氧化氢分解的物质,并通过实验比较它们的效果,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在四组对比实验中,效果较差的是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A. 第一组同时实验,观察比较反应过程中两个气球体积的变化

B. 第二组同时实验,观察比较反应过程中两者产生气泡的快慢

C. 第三组分两次实验,看木条是否能复燃

D. 第四组分两次实验,比较收集一定体积的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二、填空题:

1、据报道:为促进本市用煤质量的提高,改善首都大气环境质量,9月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全市范围内对今冬采暖预储的低硫散煤质量进行了抽查。此次抽查中,不合格煤炭的质量问题是灰分、全硫和发热量超标,占总数的43.7%。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含硫的煤会向空气中排放的污染物是______________,该物质是形成________的主要物质;

(2)写出硫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___反应。

2、写出下列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 _ ______;

②点燃镁条作信号弹: ___;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 ______;

④燃烧红磷制造烟幕: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⑤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

⑥高锰酸钾制氧气

⑦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

3、如图所示装置有许多用途:

⑴用于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应从_____端通入。

⑵用于排水法收集氧气,瓶中先装满水,氧气从_____端通入。

⑶瓶中储存氧气,用水将氧气排出时,水从____端通入。

⑷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时,瓶中放约半瓶蒸馏水,这时氧气从_____端通入。

三、实验题:

1、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有a、b符号的仪器名称:a ,b 。

(2)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可选用 或 装置收集氧气(写装置代号)。原因是氧气 且

(3)固体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2Na2O2 +2H2O =4NaOH+O2↑。若通过此反应制取氧气,可选用 装置作气体发生装置(写装置代号)。

(4)甲烷(CH4)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且极难溶于水,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实验室制取甲烷气体常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碱石灰(固体)加热制得。则实验室制取甲烷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开放日,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自拟研究主题,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及催化剂做研究:

(1)小红的实验方案为:

她要探究的问题是 ,通过实验,她得出结论的依据是 。

(2)小明的实验报告如图所示

小明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3)小刚的探究过程如下:

①[问题]MgO能不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

②[猜想] MgO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③[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木条不复燃 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不分解

实验二 在装有10mL15% 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MgO,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木条复燃

④[结论]MgO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MgO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进行了交流讨论,认为小刚的猜想还不能得到证实,理由是

参与了课外小组的研究后,是否触发了你的灵感?关于过氧化氢分解以及催化剂问题,你想研究的问题是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B C B D B D

题号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C B D D C

题号 13 14 15 16

答案 C B D C

二、填空题:

1、(1)二氧化硫 酸雨 (2)硫+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化合

2、①C + O2 点燃 CO2

②Mg + O2 点燃 MgO

③Fe + O2 点燃 Fe3O4

④P + O2 点燃 P2O5

⑤H2O2 H2O + O2

⑥KMnO4 K2MnO4 + MnO2+ O2

⑦KClO3 KCl+O2

3、(1)A(2)B(3)A(4)A

三、实验题

1、(1)试管 集气瓶

(2)B A CD 不易溶于水且密度略大于空气

(3)B (4)A CE

2、(1)哪一种催化剂对同一温度、同一浓度的过氧化氢的催化效率最好

通过对时间分析判断催化效果,反应所用时间越短,催化效率越高。

(2)相同条件下,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

(3)③向试管中加入10mL15%的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④还没有探究MgO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所以不能得出结论。

9.初三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总结 篇九

氧气的制法(重难点)(1)实验室制法

①原理:2KMn04=加热= 2K2MnO4+MnO2+O2 ↑(a)

2KClO3 = MnO2 /加热=2KCl+3 O2 ↑(b)2H202 =MnO2=2H20+2O2 ↑(c)

②发生装置的选择

选择发生装置的依据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等。

若选用原理(a)或(b)的反应,则选用典型的固体与固体反应且需要加热型的装置。若选用原理(c)的反应,则选用典型的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型的装置。③收集方法及检验、验满、存放

a.气体的收集方法是跟气体的性质密切相关的。选择气体收集方法的依据是:该气体的水溶性、密度以及该气体是否具有毒性,能否与空气或水反应等。

排水法:适用于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但含有水蒸气。

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发生反应的气体。操作时应注意将导管口伸到接近集气瓶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同时,应在集气瓶的瓶口处盖上玻璃片,以便稳定气流。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干燥,但纯度较低。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发生反应的气体。操作时应注意将导管口伸到接近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干燥,但纯度较低。

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所以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又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发生反应,因而还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比较干燥。

b.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人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证明该气体是氧气.c.验满和存放: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复燃,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用玻璃片盖住并正放在桌面上。

④实验步骤

若选用原理(a)或(b)的反应,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其实验步骤可以概括为“查”、“装”、“定”、“点”、“收”、“离”、“熄”个字,可用谐音记忆:“茶”、“庄”、“定”、“点”、“收”、“利”、“息”。

若选用原理(c)的反应,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其实验步骤为: 连接仪器;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加入药品;

收集、检验、验满、存放。

制取任何气体之前,都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原理是利用气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在装置内外产生压强差。

操作方法是:先连接好仪器,然后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里,两手紧贴容器的外壁,如果装置不漏气,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两手,冷却后,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

不能先装入药品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的注意事项

a.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b.试管内导管稍微露出橡皮塞即可,便于气体排出。c.药品要斜铺在试管底部,以增大受热面积。d.铁夹要夹在离试管口1/3处。

e.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部位加热;加热时要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放药品部位加热。

f.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置于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g.用排水法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气体已集满。

h.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里拿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到试管中导致试管炸裂)。

i.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⑥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的注意事项

a.用长颈漏斗时,其末端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b.导气管只需略微伸出橡胶塞。

c.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固体药品放在试管、烧瓶、锥形瓶、广口瓶等容器中,液体从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加入。

d.在加热过氧化氢(双氧水)的实验中,由于5%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时有大量的水蒸气和少量的氧气共同逸出,带火星的木条比较难复燃,可将制得的气体先干燥,再检验。

(2)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 实验室制取氧气,要求反应快、操作简便、便于收集等,但成本高,无法大量生产。工业制取氧气,要求原料廉价易得、成本低廉、能够大量生产、对环境无污染等。

①方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②原料:空气

③原理:根据氧气、氮气的沸点不同,将空气降温加压,使其液化,然后蒸发,得到氮气和液态氧。在该变化前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④贮存:加压到1.5×104 kPa,并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除分离液态空气外,工业上还可以用膜分离技术得到含氧90%以上的富氧空气,广泛应用于医疗、发酵工业、化学工业、富氧燃烧等。

(3)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 葡萄糖+氧气

10.《制取氧气》微型课教学设计 篇十

在教材分析里,首先说一下制取氧气在课标中的解释:它属于一级主题,科学探究和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学习基本实验技能和地球周围的空气。在教材的编写顺序上,前期有小学科学介绍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简单方法,上了初三学习化学后,进一步系统的学习了氧气的主要性质,为本节课的进行做好铺垫。

学生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应该初步掌握了气体制取中如何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方法,进而为下一阶段学习制取二氧化碳做准备。

前期,学生已有的知识及能力是氧气基本性质,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基本实验操作。

要想顺利选择出制取氧气的仪器,还需要掌握的是:用什么药品能得到氧气,以及对所学实验仪器的熟练操作。

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该能初步掌握气体制取装置选择依据,对实验仪器的使用更加熟悉。

气体性质+仪器使用=气体制取装置选择依据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得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重点内容是关于气体制取实验装置的学习,并总结出选择装置的一般方法,方便在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制取学习中应用。

难点是通过本节课对仪器装置的探究学习,初步认识到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且能在实验中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以后的探究题目练习打好基础。

本节课总体的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

首先是复习氧气的基本性质,引入新课。

之后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怎么得到一瓶氧气呢?进行氧气制取的学习。

最后总结归纳出气体制取装置选择的一般方法。

而在重点介绍的气体制取过程中,又分为三步来学习:反应原理介绍,装置仪器猜测,以及最后教师演示制取一瓶氧气。

下面进入整节课过程说明。

通过图片和ppt的复习,巩固基础,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并且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用完整规范的语言来说明,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之前一系列性质实验的演示,学生都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知道如何得到一瓶氧气。

这种条件下,以生活中实例介绍两种生成氧气的方法,通过对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的介绍,为一起选择做铺垫。

在进行反应物介绍时候,就可以带出仪器选择方法了。对比两种反应物状态:一种固体,一种液体和反应条件:一种加热,一种不加热,得到两套发生装置。注意让学生观察他们搭建的仪器和ppt上的有什么不同,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并在此解释一下棉花的作用。

在复习氧气密度和溶解性之后,根据氧气性质特点,密度比空气大,利用物理上学过的知识,学生很好理解氧气应该沉在空气下方,空气从上方跑走,因此采用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法,因为此前在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比较的实验中已经介绍并亲身尝试过,所以难度也不大。

在介绍完向上排空气法,可以马上追问学生,利用此种收集方法,你们怎么能观察到氧气是否收集满呢?并结合之前学习的氧气助燃性,由此引出验满的操作。

11.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教案及说课稿 篇十一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法;

2、学会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学会利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初步学会根据反应原理选择制取氧气的装置,会用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3、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一些化学性质。【教学过程】

(复习)氧气实验制法的原理、步骤、装置类型、收集方法(学生)思考后并回答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实际看一下,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及了解氧气的性质(教师)边做边讲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学生)参照课本中的图及注意事项,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思考)

1、刚冒出的气泡能不能马上收集?

2、如何鉴定氧气?(学生)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

(小结)

1、不能马上收集因为一开始产生的气泡为原来试管中的空气;

2、氧气的鉴定: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该瓶气体为氧气。(思考)那么如何对氧气是否收集满进行验证呢?(学生)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

(小结)氧气的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的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学生)观察并回答现象

(总结)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氧气的性质(练习与实践)38页5-7

板书设计

5、注意事项:

6、氧气的鉴定: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该瓶气体为氧气

氧气的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的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氧气的性质和制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来自上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的第二课时,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与用途及氧气实验室制法的部会内容:原理、装置、实验步骤、收集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氧气的性质基础上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通过实验确实了解氧气的性质。学生深入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后,进行一些综合的实验操作。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亲身体验相结合,基本操作与

具体实验相结合,正确、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2、巩固氧气的性质 知

3、道催化剂的概念。能力目标:通过氧气制取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制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制取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难点:催化剂的概念。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质疑释疑

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催化剂的性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1.复习知识

氧气实验制法的原理、步骤、装置类型、收集方法,可以让几个学生来完成 这一过程既为了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也为下面的新课知识打下埋伏。2.新课引入

今天我们就来实际看一下,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及了解氧气的性质 3.组装仪器

在组装的过程中,提问学生如何来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思考课本中的注意事项,并积极交流能得出一定的结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交流分析能力。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并小结。

4、制取氧气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刚冒出来的气泡,能不能马上收集?如何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收集到的气体,如何鉴定是氧气?铁丝实验中,与其他实验有何不同?收集的气体应该如何放置?让学生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查找课本等手段,能加深印象,煅炼思考,分析能力。

5、演示氧气的化学性质

分别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在这个过程让学生对照课本中的图片,及以前对这个现象的想象来观察结果,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多动手。

6、总结

仪器的组装、反应的原理、气体的收集、氧气的鉴定、氧气的性质

12.《制取氧气》微型课教学设计 篇十二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2.通过制取氧气,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明确反应原理、确定反应装置、实验步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选择和实验操作。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3.教学用具

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大试管、带导管的胶塞、酒精灯、水槽、集气瓶、火柴。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二、新课讲授

课堂小结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一、实验原理

二、实验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三、实验步骤

四、注意事项

上一篇:应用化工专业个人简历下一篇: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计划时间安排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