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25-01-09

新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共10篇)(共10篇)

1.新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一

1. 词组: add up 合计

add up to 总计达

add… to… 把。。加到。。。里

add to 增加 增添 扩建

2. calm… down平静下来

3. have got to 不得不,必须

4. be concerned about / for 关心

5. walk the dog 遛狗 cheat … of 欺骗。。

6. go through 穿过 完成 用完 通过 仔细检查

go ahead 同意某人的请求

go by 流逝

7. set down 记下

set up 建立

set off 出发 引爆

set out to do=set about doing 着手做某事

8. a series of 一系列

9. on purpose 故意地 by accident= chance 偶然地

10. in order to= so as to 为了 目的是in order that = so that

11. at dusk 在黄昏 at dawn 在黎明

at midnight 在午夜 at noon 在中午

12. face to face 面对面

13. no longer= not … any longer 不再

14. settle down 安顿下来 suffer from 遭受,患病

15. recover from 恢复 ,痊愈

16. get/ be tired of 对…感到厌烦

17. make a list of 列清单

18. pack… up 装箱打包

19. get along/ on with与…相处,/ 进展

20. fall in love 爱上

21. be grateful to sb. for sth.对某人因为某事表示感激

22. join in/ take part in /join/ attend 参加… 加入

23. make sb/ sth + 宾语补足语 使…

24. have something/little /nothing to do with 与..有关, 与。。。无关

25. it’s because….. +原因

26. it’s why…. + 结果

27. dare + (to) do (实义动词) do (情态动词) 敢

28. a year and a half= one and a half years 一年半

29. it’s no pleasure+ doing sth 没有乐趣做。。。

30. happen to do sth 碰巧做。。。

31. have trouble/ difficulty with sb /(in) doing sth 做某事有困难

32. exactly 的确如此

not exactly 不完全是

33. find it + adj. + to do sth 发现做。。。很。。。

34. make friends with 与。。。交朋友

35. swap … with 与。。。交换

36. it is / was + 序数词 time + that + has done / had done ….某人第几次做。。。事

2.高一英语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总结 篇二

I haven’t heart from him ever since last year.

我自从去年以来就未曾受到过他的来信。

Ever since 引导的时间短语或从句作状语常与现在完成时连用。

2. dream 梦、做梦

1) Vi.

做梦 dream a/an +adj. + dream “做了一个……梦”

Dream a good dream 做了一个好梦

梦见 dream +that

She dreamed that they can fly.

在否定和疑问句中作“想到,料到”后接that从句

I never dreamed that he would be so handsome.

做梦也没有想到他如此帅

2)Vt.

dream about/for“梦见;梦想;向往”

I once dreamed of Dod.

我曾梦见过上帝

3).最否定和疑问句中接介词of “想到、料到”

I wouldn’t dream of hurting you.

3. persuade vt. 说服、劝服:

1)persuade sb. to do sth=persuade sb. into doing sth

说服某人做某事

I have persuaded him to give up smoking.

我已经说服他戒烟理科

2)persuade sb out of (doing) sth 劝说某人不要做某事

We persuaded him out of his foolish plan.

我们劝他停止了他的愚蠢的计划

3)persuade “是……相信”,后加that 从句

I am firmly persuaded that she was telling the truth.

我坚信事实就是这样

advise:只劝说,不一定说服

The doctor advised me to eat less meat.

医生劝我少吃肉

3. graduate v.毕业

graduate from 从……毕业

I graduated from Peking University.

graduate n. 毕业生,大学毕业生

graduation n. 毕业

4. finally, in the end, at last

1) finally强调活动过程的终结,“最后”“末了”一是在列举事物或论点时引出最后一项内容;二是在动词前面表示“等了好久”

2)at last 与finally的第二个用法相同,但往往用于一番拖延或曲折后,因而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如不耐烦、不愿意

3) in the end 与finally 的第二个用法相同,而且能用于预卜将来,而at last和finally则不能

3.高一英语必修一知识点 篇三

one-way fare 单程票

round-trip fare 往返票

graduate from 从…毕业

care about 忧虑,关心

care for喜欢,照顾

care to do愿意/同意做某事

give in (vt) 上交

give in (to) 投降;屈服;让步 give up 放弃

give up doing/sth

as usual 像往常一样

at midnight 午夜

at an altitude of 在…海拔上

attitude to/ toward(s) 对…态度

change one’s mind 改变主意

to my mind = in my opinion

make camp 野营,宿营

make up one’s mind to do 决心干某事

put up one’s tents 搭起帐篷

sth be familiar to sb某事为某人所熟悉

dream of/ about doing sth 梦想做某事

go for long bike rides 做长途自行车旅行

persuade sb to do sth= persuade sb into doing sth 说服某人做某事

persuade sb not to do sth= persuade sb out of doing sth 说服某人不做某事

determine to do sth ( 动作) / be determined to do sth (心理) 决心干某事

get sb interested in 使某人对..感兴趣

insist on (one’s) sth/ doing sth 一定要;坚持要

the best way of doing sth/ the best way to do sth 干某事的办法

sb be familiar with sth某人熟悉某事

can’t wait/ can hardly wait to do sth 迫不及待想干某事

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 (用来引出某事的理由)一则… 二则…

take one’s breath away 使某人大吃一惊

句子归纳:

1. It was my sister who first had the idea to cycle along the Mekong River.

强调句基本句型:it is/ was…. that….其中指人时可用who(主),whom(宾)。

2. Although she didn’t know the best way of getting to places, she insisted that we (should) find the source of the river.

insist that….(should)+ v原形 坚持要;坚持要求

insist that….陈述语气 坚持说;坚持认为

3. Have you ever seen snowmen ride bicycles? (metaphor)

4. To climb the mountain road was hard work but to go down the hills was great fun.

5. Good luck on your journey.

4.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四

(拂晓搜集整理)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

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

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

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3.集合的表示:{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u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

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

列举法:{a,b,c……}

2)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xÎR|

x-3>2},{x|

x-3>2}

3)

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

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

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

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ÍA

②真子集:如果AÍB,且A¹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

AÍB,BÍC,那么

AÍC

如果AÍB

同时

BÍA

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u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运算类型

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

={x|xA,或xB}).

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S

A

记作,即

CSA=

S

A

AA=A

AΦ=Φ

AB=BA

ABA

ABB

AA=A

AΦ=A

AB=BA

ABA

ABB

(CuA)

(CuB)

=

Cu

(AB)

(CuA)

(CuB)

=

Cu(AB)

A

(CuA)=U

A

(CuA)=

Φ.

例题:

1.下列四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

A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学生

B著名的艺术家

C一切很大的书

D

倒数等于它自身的实数

2.集合{a,b,c

}的真子集共有

3.若集合M={y|y=x2-2x+1,xR},N={x|x≥0},则M与N的关系是

.4.设集合A=,B=,若AB,则的取值范围是

5.50名学生做的物理、化学两种实验,已知物理实验做得正确得有40人,化学实验做得正确得有31人,两种实验都做错得有4人,则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

人。

6.用描述法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点(含边界上的点)组成的集合M=

.7.已知集合A={x|

x2+2x-8=0},B={x|

x2-5x+6=0},C={x|

x2-mx+m2-19=0},若B∩C≠Φ,A∩C=Φ,求m的值

二、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

1.定义域: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7)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u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②定义域一致

(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见课本21页相关例2)

2.值域

:

先考虑其定义域

(1)观察法

(2)配方法

(3)代换法

3.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

y=f(x),(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

y=f(x),(x

∈A)的图象.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2)

画法

A、描点法:

B、图象变换法

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

1)

平移变换

2)

伸缩变换

3)

对称变换

4.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3)区间的数轴表示.

5.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记作“f(对应关系):A(原象)B(象)”

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

(1)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

(2)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

(3)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

6.分段函数

(1)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

(2)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

(3)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交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复合函数

如果y=f(u)(u∈M),u=g(x)(x∈A),则

y=f[g(x)]=F(x)(x∈A)

称为f、g的复合函数。

二.函数的性质

1.函数的单调性(局部性质)

(1)增函数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

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减区间.注意: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2)

图象的特点

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A)

定义法:

任取x1,x2∈D,且x1

作差f(x1)-f(x2);

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

定号(即判断差f(x1)-f(x2)的正负);

下结论(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

(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

(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复合函数f[g(x)]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其规律:“同增异减”

注意: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8.函数的奇偶性(整体性质)

(1)偶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2).奇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

(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确定f(-x)与f(x)的关系;

作出相应结论:若f(-x)

=

f(x)

f(-x)-f(x)

=

0,则f(x)是偶函数;若f(-x)

=-f(x)

f(-x)+f(x)

=

0,则f(x)是奇函数.

注意: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若对称,(1)再根据定义判定;

(2)由

f(-x)±f(x)=0或f(x)/f(-x)=±1来判定;

(3)利用定理,或借助函数的图象判定

.9、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

1)

凑配法

2)

待定系数法

3)

换元法

4)

消参法

10.函数最大(小)值(定义见课本p36页)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大值f(b);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f(b);

例题:

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2.设函数的定义域为,则函数的定义域为_

_

3.若函数的定义域为,则函数的定义域是

4.函数,若,则=

5.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3)

(4)

6.已知函数,求函数,的解析式

7.已知函数满足,则=。

8.设是R上的奇函数,且当时,则当时=

在R上的解析式为

9.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

10.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

11.设函数判断它的奇偶性并且求证:.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方根,其中>1,且∈*.

u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u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

(2);

(3)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a>1

0

定义域

R

定义域

R

值域y>0

值域y>0

在R上单调递增

在R上单调递减

非奇非偶函数

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

注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

(1)在[a,b]上,值域是或;

(2)若,则;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

(3)对于指数函数,总有;

二、对数函数

(一)对数

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数叫做以为底的对数,记作:(—

底数,—

真数,—

对数式)

说明:

注意底数的限制,且;;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两个重要对数:

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

自然对数:以无理数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u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幂值

真数

N=

b

底数

指数

对数

(二)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且,,那么:

·+;

-;

注意:换底公式

(,且;,且;).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

(1);(2).

(二)对数函数

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且.

2、对数函数的性质:

a>1

0

定义域x>0

定义域x>0

值域为R

值域为R

在R上递增

在R上递减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

(三)幂函数

1、幂函数定义:一般地,形如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为常数.

2、幂函数性质归纳.

(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2)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

(3)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轴右方无限地逼近轴正半轴,当趋于时,图象在轴上方无限地逼近轴正半轴.

例题:

1.已知a>0,a0,函数y=ax与y=loga(-x)的图象只能是

()

2.计算:

;②=

;=

;

=

3.函数y=log(2x2-3x+1)的递减区间为

4.若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倍,则a=

5.已知,(1)求的定义域(2)求使的的取值范围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

二次函数.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5.函数的模型

收集数据

画散点图

选择函数模型

求函数模型

用函数模型解释实际问题

符合实际

不符合实际

5.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五

在处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复杂问题上的一种简便的方法:正交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是把力沿着两个选定的互相垂直的方向分解,其目的是便于运用普通代数运算公式来解决矢量的运算。

力的正交分解法步骤如下:

(1)正确选定直角坐标系。通常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坐标轴方向的选择则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原则是使坐标轴与尽可能多的力重合,即是使需要向两坐标轴分解的力尽可能少。

(2)分别将各个力投影到坐标轴上。分别求x轴和y轴上各力的投影合力Fx和Fy,其中:

Fx=F1x+F2x+F3x+…… ;Fy=F1y+F2y+F3y+……

注意:如果F合=0,可推出Fx=0,Fy=0,这是处理多个作用下物体平衡物体的好办法,以后会常常用到。第2章的...高中物理‘加速度’,一般都是指‘匀加速度’,即,加速度是一个常量

1、加速度a与速度V的关系符合下式:V==at,t为时间变量,

我们有a==V/t

表明,加速度a,就是速度V在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变化率。

2、V==at是一个直线方程,它相当于数学上的y=kx(V相当于y,t相当于x,a相当于k)

数学知识指出,k是特定直线y=kx的斜率,

直线斜率有如下性质:

(1)不同直线(彼此不平行)的斜率,数值不等

(2)同一直线上斜率的数值,处处相等(与y和x的数值无关)

(3)直线斜率的数值,可以通过y和x的数值来求算:

k==y/x

(4)虽然k==y/x,但是,y==0,x==0,k不为零。

仿此,

(1)不同运动的加速度,数值不等

(2)同一运动的加速度数值,处处相等(与V和t的数值无关)

(3)运动的加速度数值,可以通过V和t的数值来求算:

==V/t

(4)虽然a==V/t,但是V==0(由静止开始云动),t==0,但a不为零。

.变加速运动中的物体加速度在减小而速度却在增大,以及加速度不为零的物体速度大小却可能不变.(这两句怎么理解啊??举几个例子?

变加速运动中加速度减小速度当然是增大了,只有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那么速度就是增加的,与加速度大小没有关系,例如从一个半圆形轨道上滑下的一个木块,它沿水平方向的加速度是减小的,但速度是增加的。

加速度在与速度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才改变速度的大小,

有加速度那么速度就得改变,如果想让速度大小不变,那么就得让它的方向改变,如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且不为0,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但大小不变。

刹车方面应用题:汽车以15米每秒的速度行驶,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在0.8s之后才能作出反应,马上制动,这个时间称为反应时间.若汽车刹车时能产生最大加速度为5米每二次方秒,从汽车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马上制动刹车到汽车完全停下来,汽车所通过的距离叫刹车距离.问该汽车的刹车距离为多少?(最好附些过程,谢谢)

15米/秒加速度是5米/二次方秒那么停止需要3秒钟

3秒通过的路程是s=15-3-1/2-5-3^2=22.5

反应时间是0.8秒 s=0.8-15=12

总的距离就是22.5+12=34.5

原先“直线运动”是放在“力”之后的,在力这一章先讲矢量及其算法,然后是利用矢量运算法则学习力的计算。现在倒过来了。建议你还是先学一下这这章内容。

要理解“加速度”,首先要理解“位移”和“速度”概念,位移就是物体运动前后位置的变化,即由开始位置指向结束位置的矢量。

速度就是物体位移(物体位置的变化量)与物体运动所用时间的比值,如果物体不是匀速运动(叫变速运动),速度就又有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之分,平均速度就是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位移上),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就是物体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6.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 篇六

三种四季;24节气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热——夏季/暧湿——冬季)因为受(副高/西风)控制

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呈现(一片葱绿/一片枯黄)景观,因为受(赤道低压/信风)控制

北京此时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寒冷干燥),主要因为(东南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

亚欧大陆上(亚洲低压/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东亚刮(东南风/西北风),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南亚刮(西南风/东北风),原因是(东南季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风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刮东北风的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北印度洋环流呈(顺时针—海水东流—因为刮西南风/逆时针—海水向西流—因为刮东北风)

当地球公转到(A/C)点时,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盐度最(低/高)

当地球运行到D到A的过程中:珠江、长江处于汛期(因为雨季雨水补给)

7.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外因)

(2)表现:

①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

②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城乡商品交流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③城市手工业受沉重打击

④洋行大量增加

⑤买办(殖民地半殖民地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推销商品的代 理人)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

(3)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企业名字 创办时间 地址 创办人

安庆内军械所(最早) 1861 安庆 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最大) 1865 上海 曾国藩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 1866 福州马尾 左宗棠

天津机器局 1867 天津 崇厚

2.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人 备注

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2 李鸿章 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

开平矿务局 1878

湖北织布局 1890 张之洞

汉阳铁厂 1890 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

3、军事工业性质、特点

性质 封建性企业

特点

(官办企业)

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但企业都是官办

的(用国家的经费由官吏来办理),由封建官僚管理。产品

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一个工厂形同一座衙门。

4、民用工业性质、特点

性质 带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特点

(官督商办)

(官商合办) 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生产出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到市场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

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总之,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起了诱导作用。

四、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破坏,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

2.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期间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五、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

第一阶段:1912民国成立——1918一战结束(民国初期)

状况:进一步发展阶段(短暂春天、黄金时期)

原因:①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压迫,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客观外部条件);

②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③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如抵制日货等以及“实业救国”风气的形成,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但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华,民族工业发展也并不顺利

第二阶段:1918一战结束——192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夕)

状况:发展受挫

原因:①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加紧对华侵略

② 封建主义的压迫控制、封建军阀混战,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阶段: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状况:获得显著发展(夏天)

原因: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及以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而开展的“改订新约运动”等措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得到显著发展。

(但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

第四阶段:1937-1945年(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状况:日益萎缩(秋天,困境)

原因:① 沦陷区,日伪政权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侵华资本膨胀,毁坏或吞并民族工业

② 国统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加强。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

第五阶段: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状况:陷入绝境(冬天)

原因:解放战争时期,为内战筹集军费,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掠夺措施

① 国民政府加紧剥削人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② 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③ 寻求美国的援助,使美国资本和商品大量涌入。

④ 官僚资本依赖垄断地位排挤压制民族资本主义

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如何认识?

① 资本主义的救国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从实践结果看:《资政新篇》的无法实施;“百日维新”的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付诸东流

从理论上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对中外反动经济势力的依赖性。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实践和理论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② 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

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因此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即国家工业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发展生产力(工业化)与变革生产关系(三大改造)同时并举。

二、“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三、三大改造

1、内容

(1)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跟农业相似)

(3)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创举)

2、意义: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但遗留了许多问题。

四、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主要内容:

(1)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总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4)经济建设方针: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2、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1958)

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后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

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前提)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关键)

(3)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保证)

(4)伟大决策:改革开放

2、历史意义:

(1)伟大转折:开始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从“左”倾思想转为实事求是。

(2)光辉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

1.背景: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2.内容:

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率先实行——1978年底11届3中全会提出应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但当时还“不许包产到户”——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生产责任制——1982年,中央认为“双包”责任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从此全国推广。

3.作用:(1)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八、讲述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

1.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都不高,企业缺乏活力。

2.内容:

① 大致经历两阶段:一是试验探索阶段(从1978——1984年);二是全面改革阶段(从1985——现在)。

②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

一是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推行多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三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③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3.作用: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企业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九、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史实:

① 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②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江苏的连云港和南通)

③ 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④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

⑤ 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十、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

1.主要内容:

①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百年不动摇

②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③判断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⑤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⑥发展才是硬道理

2、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十一、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 过程:

①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目标具体化、系统化。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③ ,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 到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 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2.意义: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开拓和开放各种市场,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怎么学好高中历史呢?

对于历史学科来说,以下的几点是必须要记住的,如果你死记硬背的话,需要浪费多少时间!

1、时间,一定要有时间概念,历史最基础的就是时间。

例如:五四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南昌起义、红军长征、二战、三大改造等重要大事件,一提到这些,你就要立刻反应出来他们的发生时间与结束时间。

2、结构,就是知识的归类与总结,也可以说是书上的模块。

例如:古代商业的发展过程、英法美资本主义政治确立相同与不同之处,中国近代化道路,技术到制度到思想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思想对比,这都需要总结需要联系很多课的知识点,也是考试最容易材料放在一起考察的地方。

3、对一个事件的整体把握性。以宗教改革为例,它的背景是什么?它的主要改革提倡内容是什么?它对后来有什么影响等等。

如果你还是找不到学习历史的方向,小编建议你培养一种历史感。可以从多读书、读好书开始。读历史书时可以和其他学科的书进行对照阅读。所有的学科发展的轨迹就是它们的历史——所有的理论观察和实验的演变,所有的学术争论,所有划时代创新的迸发,都是历史本身。在读的时候,不能一维地读,而是刻意地去立体地、带着方向感和时间感地去理解文本。

再来说说历史的大题。例如高考历史最喜欢考的就是变化,不是考时代大背景变化下某个东西的巨变或产生,就是同一背景下某个东西的演变。

历史奇闻趣事

【1】

龚自珍的儿子龚半伦,带领英法联军把圆明园洗劫一空,后又做英国公使的翻译,代表英国和恭亲王谈判,百般刁难。恭王怒道:“你等世受国恩,却为虎作伥甘做汉奸!”龚半伦曰:“我们本是良民,上进之路被尔等堵死,还被贪官盘剥衣食不全,只得乞食外邦,今你骂我是汉奸,我却看你是国贼。”

【2】

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一、蔡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精天文数理,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二、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三、卓文君,汉代才女,与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四、上官婉儿,上官仪孙女,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奴。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当时的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

【3】

元宵节赏灯来历。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4】

清代的慈禧太后属羊,于是朝中有令,不许人们说:“养羊、杀羊、吃羊肉”一类的话。但是慈禧太后嘴馋,又不能不吃羊肉。于是又下令,管“羊肉”叫“福肉”“寿肉”。

【5】

黄忠60岁跟刘备混,德川家康70打天下,姜子牙80岁为丞相,佘太君百岁挂帅。年轻人,你说你急神马急?盖茨39岁成世界首富,陈天桥31成中国首富,孙中山28岁创办兴中会,孙权19岁据江东,丁俊晖15岁拿世界冠军,康熙6岁登基当皇帝,贝多芬4岁就能作曲。

【6】

【苏东坡】与妻子王弗感情极好,可惜“情深不寿,慧极必伤”,恩爱夫妻难到头,王弗活到二十七岁就殂谢了。第二任妻子王闰之与苏轼同甘苦、共患难。闰之去世时,苏轼痛断肝肠承诺“唯有同穴,尚蹈此言”。爱妾朝云对他不离不弃,称“敏而好义”,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

【7】

8.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八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5、1680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9.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九

①常见气体溶解性由大到小:NH3、HCl、SO2、H2S、Cl2、CO2。极易溶于水在空气中易形成白雾的气体,能做喷泉实验的气体:NH3、HF、HCl、HBr、HI;能溶于水的气体:CO2、SO2、Cl2、Br2(g)、H2S、NO2。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尾气吸收时要用防倒吸装置。

②溶于水的有机物:低级醇、醛、酸、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氨基酸。苯酚微溶。③卤素单质在有机溶剂中比水中溶解度大。

④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

⑤苯酚微溶于水(大于65℃易溶),易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

⑥硫酸盐三种不溶(钙银钡),氯化物一种不溶(银),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⑦固体溶解度大多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随温度升高而变小[如Ca(OH)2]。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随压强增大而变大。

2、密度

①同族元素单质一般密度从上到下增大。

②气体密度大小由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决定。

③含C、H、O的有机物一般密度小于水(苯酚大于水),含溴、碘、硝基、多个氯的有机物密度大于水。

④钠的密度小于水,大于酒精、苯。

3、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

①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如:碳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

③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如: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④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如: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

4、有色气体:F2(淡黄绿色)、Cl2(黄绿色)、Br2(g)(红棕色)、I2(g)(紫红色)、NO2(红棕色)、O3(淡蓝色),其余均为无色气体。其它物质的颜色见会考手册的颜色表。

10.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十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3、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4、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3)摩擦力的大小:

说明: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②静摩擦: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0

(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静摩擦力的具体数值可用以下方法来计算:一是根据平衡条件,二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

(4)注意事项:

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易错现象:

1.不会确定系统的重心位置

2.没有掌握弹力、摩擦力有无的判定方法

3.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错误

5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力的合成和分解1、标量和矢量:

(1)将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体现了用分类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遵从不同的运算法则:标量用代数法;矢量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可转为代数法,即规定某一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号代人,相反的用负号代人,然后求代数和,最后结果的正、负体现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虽也有正负之分,运算法则也一样,但不能认为是矢量,最后结果的正负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等.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共点力的合成:

1、共点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2、力的合成方法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①若 和 在同一条直线上

a.同向:合力 方向与、的方向一致

b.反向:合力,方向与、这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向。

②互成θ角——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

注意:(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分力成直角时,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

注意事项:

(1)力的合成与分解,体现了用等效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合成与分解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入的一种方法,用合力来代替几个力时必须把合力与各分力脱钩,即考虑合力则不能考虑分力,同理在力的分解时只考虑分力,而不能同时考虑合力.

(3)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

|F1-F2|≤F合≤Fl+F2.

(4)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最大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

(5)力的分解时要认准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实际效果,按实际效果来分解.

(6)力的正交分解法是把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上,分解最终往往是为了求合力(某一方向的合力或总的合力).

易错现象:

1.对含静摩擦力的合成问题没有掌握其可变特性

2.不能按力的作用效果正确分解力

上一篇:运动会宣传-运动会宣传 运动会开幕式宣传稿下一篇:可行性分析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