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键和化学反应》教学设计案例

2024-12-06

《化学键和化学反应》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6篇)

1.《化学键和化学反应》教学设计案例 篇一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 第三节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教学准备阶段:

在走进化学实验室前,进行实验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并提出化学实验的要求。例如:要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课前要做好预习准备,明确实验要求;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做好纪录;认真分析现象并写好实验报告;实验后的废物要妥善处理,仪器要及时清洗,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操作训练,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一课时,四十五分钟完成。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把学生按实验桌每5人分为一个实验小组,每组成员的合作任务主要是做实验时互相配合。按前后桌每四人分为一个讨论小组。

三、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五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实验室规则教育:

一、认识你的实验室;

二、切记实验室安全规则(1)、请同学宣读自己拟定的实验室规则。

【说明:学生在进入化学实验室之前,已经进过生物实验室和物理实验室做过多次实验,对实验室的要求和规则比较熟悉,因此,要求他们自己拟定一份实验室规则,即让他们体会到“当家作主”的感觉,又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也让他们体会到编写这些规则的良苦用心。】(2)、教师出示化学实验室规则。

【说明:没有必要念了,只需要把学生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或疏忽的地方强调一下,并提示学生注意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地方。】(3)、展示危险品图标,万一发生危险怎么办? 【说明:用问题使学生动脑思考,得出结论。】 第二板块:具体学习内容

1、药品的取用

(1)、提问家中盐、味精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油、醋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 【说明:用生活常识引入,既有兴趣又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

(2)、观察桌上的碳酸钠粉末、锌粒、石灰石等固体药品和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液体药品。【说明:用事实验证学生的猜想。】

(3)、一位同学现场演示“向试管中倾倒液体”、“向试管中滴加液体”,其它同学挑毛病,取得共识后分组进行这两个实验操作。重点放在从细口瓶向试管倾倒液体上,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小结注意事项。

【说明:把学生相互评价这一重要过程通过实验操作具体化,并使学生亲眼看到评价的价值所在:使结果更完美。】(4)、药品取用知识的小结。

【说明:必须由学生经过思考自己做出小结,这一步是学生把经验知识提升为规律知识的一种认知的升华。】

2、物质的加热

(1)、观察酒精灯的构造,提问为什么有三个“绝对禁止”?

【说明: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已知,在此仅强调,即用复习作为学习方法,且使学生体会到不同学科间的整合】

(2)、小结酒精灯的使用以及液体加热注意事项。

【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补充,用口头方式比较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3、洗涤仪器

(1)、在家如何洗涤炊具?如何判断炊具已洗干净?

【说明:很有可能学生只知道如何洗,却不知道如何判断是否洗干净,在此引发同学们思考。】

(2)、老师提出一种方案:拿两只试管(一只用过的,一只洁净的),讨论如何洗刷并从中选出最佳方案,进行操作。仔细观察洗刷后的试管,判断是否洗干净了。(3)、小结:清洗仪器的方法以及仪器是否洁净的判断。

【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补充,并且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第三板块:布置作业。

小结今天所学知识,画成知识网络形式。

孙集中心校

孔伟

2.《化学键和化学反应》教学设计案例 篇二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新型,选择和设计

案例教学法作为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它的应用范围也逐渐加大,延伸到若干教学领域当中。案例教学法的兴起,已经获得许多成功,对于教学的改革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那么怎么将生物化学课程与其结合?如何运用?本论文对其运用和评价展开了讨论。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和特点

案例教学法产生于美国,最初被应用在法律、商业领域,并取得初步成效。后来开始广为流传,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30年左右的试用推行,已经逐步成为现代教育教学当中最先进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依据所要教学的课程,引导学生对提前准备的案例进行学习、讨论、归纳等过程。提前准备的案例是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具备一定的关联性。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了解和吸收,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分析的能力。

生物化学课程主要介绍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及专题生化。因此结合案例教学,具有较好的可能性。它的出现让传统教学模式重新焕发活力,既弥补了传统模式的不足,又提升了教学质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顺应了教育时代发展的潮流。总之,案例教学法为教育改革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特点

作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重视学习的互动性。案例教学法一改之前的死板单一教学形式。通过互动学习,启迪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机械地被灌输知识,而案例教学法则不同,双方位置互换,教师承担的是辅助学习的角色,帮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个性特点,并且能让其提高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动力,在整个分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吸收营养,从而达到教学要求。

其次,重视教学相长。通过案例教学,师生可以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从传统的知识单向输出,变为双向输出,在互动中彼此形成交流,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最后,重视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案例教学全面体现了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它引导学生脱离过去的教学套路,自行思考,自行处理困难,最终真正拥有成熟的思维体系。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初衷。

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和评价

据调查发现,许多学生都认为生物化学课程比较难学,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都愿意学好这门课程,但由于课程内容的特点,导致最终结果并不好。在教学中结合案例教学法模式,目前已经有了一定成果。

(一)案例的选择与设计

在案例的准备和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按照大纲的相应要求和目标准备合适的题材。准备和设计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以下几点:

来源可信:案例必须来自真实的实践、科学实验中。针对性: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要求这些问题具有思考性和针对性。适度性:问题的设计和案例的选择要适度,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既要保持深度,又要保持宽度。

(二)案例教学法的课堂实施

在课堂实施中,主要分为以下步骤:引入、交流、总结。

引入的过程是让学生接触案例,了解此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难点、重点。交流的过程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此次教学结果的成败。通过了解案例,找出疑难之处,然后进行重点分析与全面思考,教师可做适当的引导。互动过后,形成初步的结论。总结的过程要求教师来主持,主要是让学生结合适才的案例互动分析,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阐明。

通过这三个步骤,可以有效地完成案例教学法的课题实施。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正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重视的新型教学模式,尤其对课程内容相对枯燥,学习难度大的课程更为有益。一方面它可以解放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提升教学质量,另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习能力,最终为教学目的带来新的突破。

虽然案例教学法优点突出,效果显著。但我们发现其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案例教学设计是否具有科学合理性,是否与教学大纲内容贴近等等,当然这也为案例教学法的进一步应用发展留下了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汪茗,凌烈锋,谢向荣,等.医学院校生物化学课采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生命的化学,2015,35(5):699-701.

[2]张俊河,董卫华,王芳,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2):139-142.

3.化学探究课教学案例分析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案例研究;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97-01

目前我国探究式教学发展的状况是,80年代以来我国在探究式教学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没有从根本接受以学习为根本的传统式教学方式。一味的注重探究式教学的花样,忽略了学生的动手,主动探究寻找答案。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经历和经验,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到真正的快乐。

一、转变观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学生到九年级才接触到化学,刚开始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是学到化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常感到会抽象难懂,感到难懂会使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化学知识的难点,使原有的兴趣转变稳定的,持久的兴趣?那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探索隐藏在化学现象背后的化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新鲜感转变成持久性的动力。

二、转变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探究:

长期以来的传授式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动手的培养。新课程理念就是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实验才能更有效的。那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问题设置出来,方法引导出来,然后让学生亲手以实验的方式把答案寻找出来。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的方案,参与设计。实现自主,体验,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为终生学生打下基础。在整个的实验的环节中,学生始终能带着问题学,并且总是处于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的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断的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动手实验的能力,合作与交流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的调动,注意力的集中有促进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初中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一课时酸碱指示剂 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的时候就发现,滴加之后溶液红色出现后立刻就消失了,这让学生很纳闷。如果老师只讲一讲具体原因学生肯定印象不深刻,不如设计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探索寻找答案:“让学生准备两瓶NaOH溶液一瓶比稀溶液,和一瓶浓溶液,分别滴加酚酞试剂观看现象”,学生就会从实验中找到答案,溶液太浓红色消失的较快,溶液稀红色消失的较慢。从而增加了学生的成功感和探索实验的欲望,培养学生不能完全依赖于课本,要有永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1、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学生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动手实验,讨论交流,形式假设一系列的活动,创造能力 观察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 交往能力 推理能力 归纳演绎能力等等都得到了全面的训练;

2、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通过观察 分析 思考 抽象 综合 概括 推理 归纳等种种思维活动,实现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分析到概括的转变,让学生开阔思路,训练思维。

3、教会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

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发现”的积极学习,强调探究的过程,注重探究的方法引导。有利于学生学会探究的思路与方法,从而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典型探究教学案例与分析:【案例实录】:对一包干燥的白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教师提醒】:它由碳酸钙、碳酸钠、氢氧化钠三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提出猜想】:白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①只有碳酸钙;②只有碳酸钠;③只有氢氧化钠;④是碳酸钠、碳酸钙的混合物;⑤是碳酸钙、氢氧化钠的混合物;⑥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探究思路】:利用物质的性质不同设计实验加以甄别,先分别探究其中是否含有碳酸钙,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其组成。

【查阅资料】:①碳酸钠俗称纯碱,溶液呈碱性. ②CaCl2、Ca(NO3)2、BaCl2等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把班级同学分为甲 乙 丙 丁 四个组,分别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组探究实验:甲组同学:取适量白色粉末装入试管中,然后加入足量的水,振荡.结果白色粉末全部溶解,本组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得到结果。学生代表回答:“经过小组实验发现溶液全部溶解因此排除猜想①④⑤”乙组同学:在甲组同学实验结论的基础上,乙组同学另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溶解后再滴加2~3滴酚酞试液,振荡后观察,溶液变成红色.学生代表回答:“溶液呈碱性只有猜想是③正确的”教师:全体同学共同讨论提出不同的意见

【质疑】:丙组同学却不是这样认为,他的理由是 Na2CO3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丁组同学:进一步确定白色粉末的组成,在甲同学所得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结果有气泡产生,于是丁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③

【小结】:教师分析以上各个小组的实验探究和激烈的讨论,总结实验中的现象进行归纳分析利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的现象进一步完善。

案例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次设置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并且合作做实验探究问题所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找出答案。从而获得成功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课堂气氛得到很好的活跃。但是也有一些遗憾,学生对实验操作能力不是很好,从而在使一些实验现象不是太准确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探究. 孙小兰. 成功(教育版). 2009 (1)

[2] 新课程下初中化学实验改革初探. 任晓丽. 科学咨询. 2009 (10)

4.化学教学案例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经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明白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能够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经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新设计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进入书店时,你能一下子找到你所要的书,书店中除了指示的标志之外,书店的分类给予我们的信息十分重要的,此刻你能把第一组的同学按照你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以两人为一组,谈谈自我的一种分类方法及分类结果

学生发表自我的见解,

学生1:根据有没有戴眼镜的将学生分为戴眼镜学生和不戴眼镜学生学生2:根据性别将学生分为男同学和女同学……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结论:

1.分类必须有明确的标准

2.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

学生3:根据学生是否戴眼镜对男、女生进行分类。

学生4:根据学生的身高进一步分类……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另一种结论:

3.分类是能够逐级进行的

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分类根据你的猜想,你认为分类的关键点是什么,它有哪些意义

生答,教师出示图,并进行说明意义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教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样要研究不一样物质性质,同样也要进行分类,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二章第4节物质的分类。

目前,在自然界中,人们已知的物质有1000多万种,它们的性质各异,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它们,我们也要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展示: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

问题:物质分类的方法很多,如何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请同学们利用自我的方法将这些物质分类,并将分类的标准及分类的结果写在单子上,进行展示。

学生活动: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将学生分类的结果展示在实物展示台上,学生进行汇报,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说明:在这个活动期间,学生肯定会出现把物质分类进行到底的情景,教师在此能够给充分的肯定,这样可培养学生学习的进取性)

教师:还有其它分类方法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科学

学生思考:略

教师:物质的用途是由性质决定,而物质的性质是由物质的组成的所决定的,所以科学上的分类标准是物质的组成。

活动:请你写出这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并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对这几种物质进行归类。

学生活动: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并让学生讲讲这些物质归属于哪类物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几种物质的概念

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单质中有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

教师:你能对应这些概念对写出的这些物质进行正确归类

学生归类:略

教师:其实对化合物的分类还能够进一步,此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氧化物的分类和化合物的分类,讨论:

(1)请你说说氧化物能够分成哪两类

(2)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组成上的不一样点是什么

(3)有机物有哪些相似的组成和性质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说明:

1.两者在组成上的不一样点:无机物一般指由碳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有机物主要指含碳的化合物(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除外,因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在分类上仍把它们归为无机物)

2.有机化合物的相似组成:含碳元素,相似的性质:大多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碳产生;大多数难溶于水。

学生活动:请你把刚才的物质归类进行修正,并根据你的学习成果把下列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水、酒精、石蜡、面粉、食盐、糖、生石灰、色拉油、油漆、米醋、天然气、汽油等。

活动3【活动】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资料,并对学习的资料进行回顾,要求将物质之间的分类写成一个图表进行总结。

活动4【练习】当堂作业

5.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 篇五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篇一

在化学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多引导、启发,学生自主的找到化学规律,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上教师的负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下面是我几点教学体会。

1.化学教学中的很多定义、概念学生在掌握和区分时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在讲解某些定义时采用先举例,再让学生找出共同点,进而得出定义的方法,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在讲解物质的分类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物质,而教师板书的时候有意识的分类书写,把金属单质写到一起,非金属单质写到一起,金属氧化物写到一起,非金属氧化物写到一起,两大类写到一起,再引导学生总结他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而得出定义。

2.序言的讲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序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因此培养其兴趣是关键。在这一部分应多引入一些图片、影像材料等,多介绍一些科技发展史,再通过几个小实验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培养其学习兴趣。

3.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加深学生的印象是非常关键的。例如,在讲述如何正确闻气体气味的实验操作时,我采用的方法是先讲述正确的操作方法,再让学生演示,第二天肯定有学生忘记,那怎么办呢?第一天我们闻的是空气的气味,因为空气无色无气味,他们的印象不一定深,那么第二天让他闻氨水的气味(少量氨气毒性不大,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伤害,但气味却很大),挑一个学生演示,很可能他直接去闻,那么他一定一辈子也忘不了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方法。

4.在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时,可以先做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确结论,再让学生做一个实验,在这里可以做一些手脚,让其不成功,再引导学生找出其失败的可能原因,这样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总比我们灌给他们要好。

5.讲解稀有气体和氮气的用途时,应引导学生看书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总结出他们的用途,并引导学生警醒对比,比较其相同点与不同点(个别题也考其共有的性质),得出其用途相似的原因是“化学性质稳定“,从而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观念。

6.在做《硫燃烧实验》与《铁丝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均需留少量水,但铁丝也可以放少量细沙,做完实验可以提出设问:“硫燃烧可不可以也用细沙来代替水?”引导学生放它们的原因:铁丝燃烧是为了防止红热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而硫燃烧是为了吸收污染大气的二氧化硫,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7.讲解双氧水制氧气实验时,可以顺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将书中的两个实验增加一个加热双氧水的实验,引导学生猜想,加热双氧水也能产生气泡,那么产生的气体到底是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最终可能有三种答案,即:水蒸气、氧气、两种气体的混合物,那么该如何验证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当然,学生刚学习化学,回答肯定不到位,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为了验证到底有没有氧气,该用什么进行检验呢?学生肯定知道是带火星的木条,但事实是木条并不复燃,相反可能熄灭,再进行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这里要做的是提供一些信息,及时进行引导。

8.讲解元素符号时,为了增加趣味性,可以先不提元素符号,直接在黑板上写一个单词“gold”,问学生的意思,学生肯定都认识,反过来在黑板上写出汉字“汞”或其他的你认为学生不会写的让学生回答,学生肯定不会并期待你的答案,此时你出乎学生的意料,说自己也不会,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然后趁机引出元素符号的重要意义──通用,那么这节课一定会很顺利的上完,学生的印象也会很深刻。

8.分子、原子是学生学习化学中的难点,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微观世界,因此树立一个微观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才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呢?适当的借助于电教手段进行演示可以使微观的结构、变化变成宏观的影像,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

9.关于符号表示的意义,可以反过来进行讲解,如设问氢元素怎么写?一个氢原子符号怎么写?从而得出元素符号既可以表示该元素,也可以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在通过提问铁的元素符号怎么写?一个铁原子的符号怎么写?铁物质的符号又怎么写?引导学生得出“Fe”,反过来,氢气又怎么写?由于学生学过氢气的化学式,会写其化学式,再通过几组例子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分子构成的单质其对应的元素符号只能表示两种意义;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对应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三种意义。

10.核外电子排布:先教给学生如何画原子结构示意图,再让两名学生到黑板分别画金属原子结构示意图、非金属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最外层电子数少于四的多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表现其金属性;最外层电子数多于四多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表现其非金属性;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氦为2)是相对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多为稀有气体元素。当然,这些结论都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书写、思考而得出得结论。

12.书写化学式应先讲解规律,即根据化合价进行书写,等学生差不多会写了,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即化合价绝对值交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为什么要等到写得差不多再找规律呢?主要目的是为了以后求算化合价打基础。书写练习时要由简到难,如先写氯化物化学式,再写氧化物化学式,再写“几氧化几某”,再写酸、碱、盐的化学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每类书写时教师先演示几个,然后在找学生到黑板写,其他在下面写,让学生对黑板学生进行讲评。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着课程改革,在我理解课程改革的精髓就是改掉以往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思想,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将一些,这样即减轻了教师课堂上的负担,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意识,何乐而不为呢?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篇二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同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实现我国“四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矗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 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 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篇三

学习新课标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和师生角色的转化!

1、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2、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篇四

化学中考分数只有50分,所以一些学生非常不重视化学,觉得这只是一粒芝麻,和其他的西瓜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我感觉到压力好大。学生不要学、学习枯燥,要背要记要动脑,多累啊!但是,明知是苦,也要发挥乐观主义精神,不到最后一刻,也不能放弃一个学生。以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对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中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有一些体会,与大家共享,恳请各位老师指正:

(1)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减小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2)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思维方法。

近几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近几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老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并用于指导自己得教学,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5)加强实验教学,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就可以获得较高得分数。

6.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篇六

宝国吐中学张利梅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2)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4)通过实验室制取O2、CO2装置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渗透对比的方法以及物质的性质决定制法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通过活动和探究,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

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比较,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教具准备

玻璃导管、橡皮塞、集气瓶、玻片、稀盐酸、石灰石等。

教学过程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我们通过下面三个对比实验进行探亲究,注意观察反应现象,并分析原因,然后填写下表

实验1: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

现象

分析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碳酸和氯化钙

CaCO3+2HCl=CaCl2+H2CO3

碳酸很不稳定,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H2CO3=H2O+CO2↑

总反应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2:稀硫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

现象

分析

结论

实验3 :稀盐酸与碳酸钠粉未反应

现象

分析

结论

问题与问题讨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通过前面的探究实验及上述讨论,你认为实验室应该用什么药品制取二氧化碳?

二、怎样设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

气体发生装置

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等)

气体收集装置

排空法(向上排空法或向下排空法)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或不与水反应)

问题与讨论

1、实验室常用哪两种方法制取氧气?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对比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

2、分析制取装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三、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二氧化碳和氧气相关性质比较

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或小是否与水反应

2、想一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是否与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为什么?

讨论

1、怎样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怎样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讨论并归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

五、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在实验室中用碱石灰和乙酸钠两种固体混合加热来制取。

(1)在上述文字中用“————”画出甲烷的物理性质

(2)在上述文字中用“-----------”画出甲烷的化学性质

(3)写出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4)实验室制取甲烷应该选用怎样的装置?怎样收集甲烷?

(5)想一想,甲烷有什么用途?

六、教学反思

7.高中化学《氨气》的教学案例 篇七

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重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这一方式的转变, 不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态度、意识、习惯、品质等方面的转变, 而且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 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 最终意味着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都明白“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 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 仍是目前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 我很想让每一堂课都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课堂效率。现以《氨气》的教学为例, 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二、情境描述

在上课前一天, 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氨气的化学式NH3, 你能知道氨的哪些性质?提示学生可从化学键理论、分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氧化还原规律等方面入手探究, 并尽可能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性质。

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 气氛热烈。对于一些浅显的性质学生比较容易推出来。

有的学生可能以前闻过氨气, 提出氨气在常温下为气态, 有刺激性气味。这时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只装满氨气的试管, 依次传下去, 让学生看一看, 闻一闻。一些农村的学生兴奋地说, 与化肥碳铵的气味一样, 有反应快的学生马上说是碳铵分解为NH3了。这时课堂气氛很活跃, 有学生想知道碳铵是什么, 有学生说谁想打瞌睡就给他闻氨气, 等等。

从氨气的化学式NH3可知, 其摩尔质量为17 g/mol, 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标况下密度为0.771 g/L, 所以学生推出氨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这是旧知识的运用。

有学生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知识推出NH3的稳定性强于CH4、PH3, 弱于H2O、HF。学生能学以致用。

有学生从化学键的知识推出NH3的电子式, 但不会分析其分子结构。我提示:N原子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 那三个N—H键会不会分布成完全对称正三角形?请推测NH3为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由于在前面已讲过这个知识, 所以学生很容易推出。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既然NH3为极性分子, 那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何?学生马上想到NH3易溶于水。如何用实验来证明?有学生说, 将装满NH3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 观察水面上升的高度。这时我给学生演示书上的“喷泉实验”。学生对实验的“动感”现象和鲜明的“色差”现象极为惊讶。这时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 思维能力也活跃起来。由喷泉的现象极易想到瓶内气体的压强急剧减小, 从而证明了NH3极易溶于水;由“无色变红色”的现象, 也顺理成章地认识到NH3的水溶液为碱性。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NH3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氨水的性质。为了加深学生对的理解, 我给每个小组发一瓶氨水, 让学生打开瓶塞, 闻其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认识NH3·H2O的不稳定性, 理解第一个“”的含义。然后进一步提出在实验室如何用浓氨水来制取氨气。学生很容易想到将浓氨水加热即可。有个别学生提出在浓氨水中加入固体NaOH, 虽然不能从平衡移动的知识来解释, 但他知道固体NaOH溶于水要放热。我再让学生从OH-的浓度增大来理解第二个“”的含义。这样从NH3的结构推出物理性质再推出化学性质, 层层递进, 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从NH3的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可推知NH3有还原性, 可与O2、F2等氧化性的物质反应。这时我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的规律写出NH3分别与O2、Cl2、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对前面的几个性质, 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教师的引导下能一步步地理解和接受, 但NH3还有哪些性质?我提示学生NH3的结构中N原子还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 而H+的核外没有电子, 当两者相遇时, 如何使它们都能达到稳定结构。学生从配位键的角度来理解NH3与H+结合成NH4+的过程, 从而认识到NH3能与酸反应生成盐, 进一步认识NH3是碱性气体。我准备了一瓶浓盐酸、一瓶浓硫酸、一瓶浓氨水和红色石蕊试纸。先让学生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 观察现象。再分别将蘸有浓盐酸、浓硫酸的玻璃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 观察现象, 从而总结出挥发性的酸与氨气在空气中相遇产生白烟, 最后学生总结出检验氨气的方法。这样从结构推出性质, 再用实验来证明, 学生易于理解, 印象深刻。

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氢键, 所以我从共用电子对的偏移及原子半径大小补充了NH3与NH3、NH3与H2O之间氢键的形成, 便于学生理解NH3易液化, 易溶于水的性质。这样学生对NH3有了个全面的了解。

三、问题讨论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由氨气的结构推出其性质, 再用实验来证明其性质, 最后由性质联系用途。这样层层推进, 学生易于理解。另外, 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较轻松地掌握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且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虽然教学效果较好, 但我觉得该节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时间不够。大纲要求的一节课内容, 至少要两节课才能完成。若再将喷泉实验引申和归纳, 则需三节课。

第二, 在拥有优秀生源的班级开展探究式学习还可行, 但在基础较差、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的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困难。

第三, 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时, 学生有时会因为某个问题一直深入讨论下去, 或扯到其他不相干的问题上, 难回到主题上来, 从而浪费课堂时间, 学习重点不突出, 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第四, 如果我每节课都尽量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 讨论学习, 教师最后再归纳、总结、补充, 从长远来看, 学生会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 获取科学的方法, 逐步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学生做题少了, 训练少了, 复习少了, 教师讲评少了, 短期的教学成绩肯定会受影响。而现在对教师的考核以分数为上, 教师很难体现自身的价值。如何把握“探究程度”与“知识点落实”使其两全其美, 是值得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

四、教育反思

8.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评析 篇八

教师首先用问题导入:“从生活常识可知纯碱有碱性,请同学们思考Na2CO3水溶液显碱性可能有哪些因素?如何用实验加以验证?”接着引导学生讨论、猜想出Na2CO3水溶液显碱性可能的三种因素:(1)水电离产生OH-;

(2)Na2CO3本身有碱性;

(3)Na2CO3与水作用显碱性。

“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为何Na2CO3水溶液显碱性吗?下面我们就用实验进行对比探究。”教师先明确实验的四个步骤,接着让学生分组做“水+酚酞、Na2CO3水溶液+酚酞”的实验,然后教师自己演示了“Na2CO3乙醇溶液+酚酞、实验Ⅲ基础上+水”的实验。做完了实验,教师让学生尽情叙述观察到的现象。待几个学生分别把看到的现象叙述完毕后,教师简练地总结概括了水溶液显碱性的现象。总结如下:

总结完毕,教师顺势提出:“同学们能从理论上去解释这些现象吗?”教师的这一提问其实是为了导出理论解释。可见,教师是要教给学生研究事物的方法,即递进式的研究,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紧接着,教师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并用计算机微观演示了水解过程,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其他盐的水溶液显什么性,最后是解释说明和总结规律。值得赞赏的是,在本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让学生通过问题训练单来总结这节课的学习收获。问题训练单如下:(1)我对本节课印象最深刻的知识是什么?(2)我在本节课上的收获是什么?(3)在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时主要采取了什么方法?我能提出更好的方法吗?学生在自我提问、自我回答中整理了本课所学的知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覃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结果与体验,在体验中增强能力和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覃老师的这节展示课,充分利用新课程理念组织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有效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

从这节高中化学课来看,可借鉴之处有以下几点。

第一,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应该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分析处理问题中求得发展,最后以解决问题终结。在课堂中要主动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而并非只注重结果。

第二,以课堂实验教学取代枯燥的讲授。

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利用直观的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的奥秘。利用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思考的特点,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化学实验伴随着课程连续开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进行探索,进而阐述现象、理由并作出理论解释。这样使得化学知识的学习在课堂实验中变得融会贯通起来。教师以课堂实验教学取代枯燥的讲授,使得化学教学的趣味性和效果更加的显而易见。

第三,用愉快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一些愉快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这一点,开展愉快的学习活动。比如本节课最后小结的设计,教师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自己整理所学知识,愉快的学习活动无形中减少了知识学习的枯燥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感悟到活动的愉快,就会将畏难的情绪转为学习的动力。相反,枯燥的讲解会导致学生厌倦,进而失去兴趣,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只有利用愉快的学习活动,才能营造愉快、民主、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到知识。

第四,掌握科学方法,尽量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习是一种探索的过程,一定要在这种探索的过程中去获得一种体验,才能够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只接触到一些已经论证过的真理或者知识,这对学生来讲不是一种开发,而是一种抑制,是对他们思维发展的一种扼杀。教师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去参与、去理解、去完成,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了解学习、掌握科学方法比探究本身更加重要。

(责任编辑 罗 艳)endprint

不久前,在我校举行的县高中化学优质课比赛中,兄弟学校覃老师的“盐类的水解”一课的展示,使我感受颇深。覃老师的课大致如下。

教师首先用问题导入:“从生活常识可知纯碱有碱性,请同学们思考Na2CO3水溶液显碱性可能有哪些因素?如何用实验加以验证?”接着引导学生讨论、猜想出Na2CO3水溶液显碱性可能的三种因素:(1)水电离产生OH-;

(2)Na2CO3本身有碱性;

(3)Na2CO3与水作用显碱性。

“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为何Na2CO3水溶液显碱性吗?下面我们就用实验进行对比探究。”教师先明确实验的四个步骤,接着让学生分组做“水+酚酞、Na2CO3水溶液+酚酞”的实验,然后教师自己演示了“Na2CO3乙醇溶液+酚酞、实验Ⅲ基础上+水”的实验。做完了实验,教师让学生尽情叙述观察到的现象。待几个学生分别把看到的现象叙述完毕后,教师简练地总结概括了水溶液显碱性的现象。总结如下:

总结完毕,教师顺势提出:“同学们能从理论上去解释这些现象吗?”教师的这一提问其实是为了导出理论解释。可见,教师是要教给学生研究事物的方法,即递进式的研究,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紧接着,教师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并用计算机微观演示了水解过程,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其他盐的水溶液显什么性,最后是解释说明和总结规律。值得赞赏的是,在本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让学生通过问题训练单来总结这节课的学习收获。问题训练单如下:(1)我对本节课印象最深刻的知识是什么?(2)我在本节课上的收获是什么?(3)在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时主要采取了什么方法?我能提出更好的方法吗?学生在自我提问、自我回答中整理了本课所学的知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覃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结果与体验,在体验中增强能力和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覃老师的这节展示课,充分利用新课程理念组织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有效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

从这节高中化学课来看,可借鉴之处有以下几点。

第一,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应该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分析处理问题中求得发展,最后以解决问题终结。在课堂中要主动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而并非只注重结果。

第二,以课堂实验教学取代枯燥的讲授。

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利用直观的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的奥秘。利用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思考的特点,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化学实验伴随着课程连续开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进行探索,进而阐述现象、理由并作出理论解释。这样使得化学知识的学习在课堂实验中变得融会贯通起来。教师以课堂实验教学取代枯燥的讲授,使得化学教学的趣味性和效果更加的显而易见。

第三,用愉快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一些愉快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这一点,开展愉快的学习活动。比如本节课最后小结的设计,教师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自己整理所学知识,愉快的学习活动无形中减少了知识学习的枯燥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感悟到活动的愉快,就会将畏难的情绪转为学习的动力。相反,枯燥的讲解会导致学生厌倦,进而失去兴趣,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只有利用愉快的学习活动,才能营造愉快、民主、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到知识。

第四,掌握科学方法,尽量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习是一种探索的过程,一定要在这种探索的过程中去获得一种体验,才能够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只接触到一些已经论证过的真理或者知识,这对学生来讲不是一种开发,而是一种抑制,是对他们思维发展的一种扼杀。教师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去参与、去理解、去完成,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了解学习、掌握科学方法比探究本身更加重要。

(责任编辑 罗 艳)endprint

不久前,在我校举行的县高中化学优质课比赛中,兄弟学校覃老师的“盐类的水解”一课的展示,使我感受颇深。覃老师的课大致如下。

教师首先用问题导入:“从生活常识可知纯碱有碱性,请同学们思考Na2CO3水溶液显碱性可能有哪些因素?如何用实验加以验证?”接着引导学生讨论、猜想出Na2CO3水溶液显碱性可能的三种因素:(1)水电离产生OH-;

(2)Na2CO3本身有碱性;

(3)Na2CO3与水作用显碱性。

“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为何Na2CO3水溶液显碱性吗?下面我们就用实验进行对比探究。”教师先明确实验的四个步骤,接着让学生分组做“水+酚酞、Na2CO3水溶液+酚酞”的实验,然后教师自己演示了“Na2CO3乙醇溶液+酚酞、实验Ⅲ基础上+水”的实验。做完了实验,教师让学生尽情叙述观察到的现象。待几个学生分别把看到的现象叙述完毕后,教师简练地总结概括了水溶液显碱性的现象。总结如下:

总结完毕,教师顺势提出:“同学们能从理论上去解释这些现象吗?”教师的这一提问其实是为了导出理论解释。可见,教师是要教给学生研究事物的方法,即递进式的研究,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紧接着,教师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并用计算机微观演示了水解过程,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其他盐的水溶液显什么性,最后是解释说明和总结规律。值得赞赏的是,在本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让学生通过问题训练单来总结这节课的学习收获。问题训练单如下:(1)我对本节课印象最深刻的知识是什么?(2)我在本节课上的收获是什么?(3)在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时主要采取了什么方法?我能提出更好的方法吗?学生在自我提问、自我回答中整理了本课所学的知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覃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结果与体验,在体验中增强能力和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覃老师的这节展示课,充分利用新课程理念组织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有效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

从这节高中化学课来看,可借鉴之处有以下几点。

第一,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应该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分析处理问题中求得发展,最后以解决问题终结。在课堂中要主动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而并非只注重结果。

第二,以课堂实验教学取代枯燥的讲授。

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利用直观的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的奥秘。利用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思考的特点,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化学实验伴随着课程连续开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进行探索,进而阐述现象、理由并作出理论解释。这样使得化学知识的学习在课堂实验中变得融会贯通起来。教师以课堂实验教学取代枯燥的讲授,使得化学教学的趣味性和效果更加的显而易见。

第三,用愉快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一些愉快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这一点,开展愉快的学习活动。比如本节课最后小结的设计,教师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自己整理所学知识,愉快的学习活动无形中减少了知识学习的枯燥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感悟到活动的愉快,就会将畏难的情绪转为学习的动力。相反,枯燥的讲解会导致学生厌倦,进而失去兴趣,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只有利用愉快的学习活动,才能营造愉快、民主、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到知识。

第四,掌握科学方法,尽量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习是一种探索的过程,一定要在这种探索的过程中去获得一种体验,才能够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只接触到一些已经论证过的真理或者知识,这对学生来讲不是一种开发,而是一种抑制,是对他们思维发展的一种扼杀。教师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去参与、去理解、去完成,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了解学习、掌握科学方法比探究本身更加重要。

9.高二化学教学案例范文 篇九

平遥 县 襄 垣 中 学

邵晓瑞

2010.07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选修5《醇和酚第二课时》

[案例课题] 酚 [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安排在苯及其同系物、乙醇的知识点后的一节内容,因此学生已对苯环、羟基这两种重要基团有了一定的认识,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再来学习苯酚已不是难题,而且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已经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我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去学习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苯酚的性质。但要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如何通过分析苯酚的结构理解苯酚和苯、醇的区别,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氛围”有一定的相互影响,让学生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能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以下是案例解决的过程。[案例解决过程] 本节课我通过直接介绍最简单的酚类化合物---苯酚,由醇类作对比让学生分析苯酚分子结构特点,得出分子中的羟基与苯环(或其他芳环)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有机物是酚类。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多次实验探究来学习苯酚的性质,通过比较苯和苯酚、以及醇和苯酚的性质来学习羟基和苯环之间的相互影响。要求学生通过本次探究实验,掌握苯酚的主要化学性质,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技巧。同时通过分析苯酚的结构,联系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推测苯酚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并给出相应的解释,达到培养学生实验、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最后对苯酚的性质做出总结。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在课堂的最后安排了相应的反馈练习,也能进一步强化苯酚的知识。[案例反思] 按照设计的教学设想,通过上述的教学过程,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比较成功的地方是:能够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通过所学知识的回忆,能推导出具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应该具有相似的性质,通过实验得出与推导结论不同的结论,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比较苯酚和苯、醇这两类物质性质的不同,学生能比较好的掌握苯酚的性质,回忆复习了苯、醇这两类物质性质。

10.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案例设计 篇十

2010-12-20 21:21:24

编者按:洋思中学的教学方法,为我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注入了蓬勃生机。洋思的“先学后教、当

堂训练”的基本结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我们转变了观念,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它限

制了教师单项讲授,实现了从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注入教学模式到以学生为主本,教师为主导,训练

为主线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

洋思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指导学生主动学生,把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所有学生都能做到

“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为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篇教案是结合洋思教学模式

撰写,也是参加昆明初三复习课赛荣获一等奖的一篇教案,仅供参考。化学复习课教学案例

专题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复习目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从宏观和微观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3、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知道其表示的意义。

[复习重点]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从宏观和微观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课前准备]

1、课件制作“复习目标”、“复习指导”、“当堂训练”。

2、收集相关中考题。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复习目标

导入:议一议目前,全世界都在关注能源问题。有人曾经宣布可以直接把水变成油,一时间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

论,你认为水可能变成油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信息交流:在前面,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尽情

地、大胆地说出来。(2分钟)

大屏幕投影出复习目标(1分钟)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从宏观和微观上,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3、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知道其表示的意义。

二、复习指导

出示复习指导:(大屏幕投影出2分钟)

内容:教材P89—99。

时间:8分钟。

方法:小组合作,完成复习提纲中的思考题(前4分钟独立完成,后4分钟在小组内交流)。

复习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大家认真、细致的复习,请同学们根据复习提纲认真复习、归纳。

三、学生复习、教师巡视

1、教师行间巡视,随时检查学生复习活动,重点注意顽皮学生及易开小差学生。

2、教师随时回答学生的疑问,了解学生复习进度。

3、对复习快、脑子灵活的学生提高要求,对困难生适当降低要求。

4、对倾向性问题进行点拨,个别问题个别辅导。

复习提纲: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2、怎样用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3、什么是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原则是什么?怎样书写?

4、化学方程式能够给你提供的哪些信息?

四、检查学生复习的效果

教师检查学生复习情况,根据复习提纲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更正。引导学生对所复习内容进行小结。

回答问题必须做到:

1、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大方;

2、饱满、抑扬顿挫;

3、课堂要投入,对其他回答问题的同学要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1、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

2、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

3、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

对所有学生在自学后都已懂的问题,原则上不教,只有部分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再由教师补

充、更正、点评,对于学生不能够解答的问题,可在典型启发的前提下进行精当讲解。

考点归纳:

质量守恒定律:

二变:物质种类;分子种类

五不变:

1、物质总质量

2、元素种类、质量

3、原子种类

4、原子数目

5、原子质量

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步骤:写、配、等、注

表示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3、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粒子个数比

六、链接中考

出示云南2006和昆明2007中考试题:

(2006.云南)观察、比较与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对于以下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2H2O + O2 ==2H2O2 Mg + O2 ==2MgO2CO + O2== 2 CO21、通过比较,发现它们有许多共同点,请你写出其中两点:①;②。

2、以上化学反应方程式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说写出其中一个与另外两个的一点不同之处:。

3、镁条燃烧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昆明.2007)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化学反应中,反英武与生成物的质量关

系“的实验探究。下图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均为教材图示,现分别以A、B、C、D表示如下:

A、B、C、D四个实验分别由甲、乙、丙、丁四个组的同学来完成,他们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

致的观察。

1、A实验:白磷刚引燃,立即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不平衡。结论是:质量不守恒。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天平平衡。结论是:质量守恒。你认为结论正确的是(填“前一种”或“后一种”),而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丙组同学认为C实验说明了质量守恒。请你从原子的角度说明为什么?;乙、丁两组同学得到的错误

结论是“实验B、D均说明质量不守恒”。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了B、D两个实验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

认为B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D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

3、如果A装置中只是将药品改为少量的锌和稀硫酸,反应前后天平仍不平衡,原因是,结论是:参加反应的锌和硫酸的质量总和一定(填“等于”或“不等于”)生成的硫酸锌和氢气的质量总和。

针对上述两题解决方法:

措施:分组分任务完成。

反馈形式:学生自由发言,班内补充完整,学生总结。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总体点评。

七、当堂训练(10分钟)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质量守恒”,煤燃烧后产生的煤渣的质量一定和所用煤的质量相等。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C、100g酒精和100 g水混合在一起后,质量等于200g,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6g的硫与10g的氧气反应后能生成16g二氧化硫。

2、反应A+B=C+D中,已知2 g A和5 gB参加了反应,生成了4 g C,则有____g D生成。

3、某纯净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3CO===2CO +2H2O,则X的化学式为。

4、加热10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反应后称得残留物的质量总和为9.52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g。

5、已知石蜡是蜡烛的主要成分,蜡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是CO2和H2O,判断石蜡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

素,可能含有___元素。

6、在化学反应2XY2+Y2=2Z中Z的化学式为()

A、X2Y3B、XY3C、X2Y6D、X2Y

4★

7、将A、B、C三物质各5克混合加热进行化合反应,其中B为催化剂。当A完全反应后,生成D的质量为8克,则

反应后混合物中B与C的质量比为()。

(当堂训练原则在课内独立完成,小组进行互批互阅。如有存在问题的同学,采用“兵教兵”的辅导方式,让优生给

差生进行讲解,达到全面提高的效果。)

八、教学反思:

评论区

11.《化学键和化学反应》教学设计案例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6-083-1

一、案例描述

【引入】 这是一瓶湖水,如何把天然的水变成我们使用的自来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水的净化。

【板书】 课题3 水的净化

【思考】 自然界的水中含有哪些杂质?

【学生回答】 不溶性的杂质、可溶性的杂质、微生物

【思考】 如果浑浊的水放置一段时间会怎么样呢?

【展示】 对比已静置和未静置的湖水,思考为什么放置一段时间会沉淀。

【学生分析】 固体密度大于水,不溶于水,所以由于重力作用自然下沉。

【提问】 为什么静置一段时间上层还是不澄清?

【学生回答】 上层不溶性固体杂质颗粒小,难沉降。

【讲述】 通过静置大颗粒的不溶性杂质沉淀,小颗粒悬浮物,由于太轻难沉淀。

【提问】 有没有办法让小颗粒不溶性杂质沉淀呢?

【学生回答】 想办法让它们的颗粒变大就好沉淀了。

【讲解】 我们把能使这些絮状物能凝聚在一起的试剂称之为絮凝剂。明矾是常用的一种絮凝剂。

【演示实验】 展示明矾,两杯同样浑浊的污水,向其中一杯加入明矾,同时静置,观察对比。

【讲解】 当明矾溶于水时会生成胶状物吸附杂质,使之沉淀。

【提问】 经过静置沉淀和絮凝剂吸附沉淀,我们只是把不溶物与水进行了分层,如何得到澄清的水呢?

【学生回答】 把上层清液倒出来。

【展示】 事先准备好的污水含红墨水以及腥臭味。

【思考】 大家回想下,我们家的冰箱里所放的除臭剂是什么?房子装潢好了,如何除去异味?

【学生回答】 活性炭。

【讲解】 对于这些杂质,我们常常采用活性炭吸附的方法去除。经过活性炭处理的水到底有什么变化?我们先在水中加入活性炭,水怎么变黑了?

【学生回答】 因为加入了活性炭,可通过过滤分离水和活性炭。

【分组实验】 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和异臭味,过滤。

【讲解】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空的结构,能吸附色素和异臭味分子,发生物理变化。刚才我们先吸附再过滤,感觉太慢了,能不能快一点呢?

【演示实验】 简易活性炭净水器中倒入有色素和异臭味的水

【思考】 这里活性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吸附。

【演示实验】 简易活性炭净水器中倒入浑浊的水,这时活性炭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过滤

【讲述】 如果只有活性炭的净水器,活性炭不光可以吸附色素和异臭味,还可以过滤掉一些不溶性的杂质。

【提问】 通过上述净化后的水看起来是很洁净了,它能直接饮用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不能,水中还可能有一些病毒细菌等物质。

【追问】 该如何处理?

【学生】 杀菌消毒。

【投影】 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图。

【学生分析】 每一步除去什么杂质。

【归纳】 城市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沉淀、过滤、吸附、消毒。

【练习巩固】 展示自制简易净水器,学生分析每一层的作用。

【演示实验】 自制简易净水器中加入浑浊的有色素和异臭味的水。

【提问】 从简易自制净水器中流出来的是纯净的水吗?

【学生回答】 不是。还含有微生物等。

【课堂小结】 1.天然水中的杂质;2.净水的方法;3.自来水净水的过程。

【提问】 我们天天在用自来水,我们现在终于知道自来水是怎么来的呢!大家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 经过了这么复杂的过程我们才得到了自来水,实在是不容易啊!我们要爱惜水资源,节约用水。

【讲述】 自来水是纯净的水吗?这是下节课我们要讨论的,自来水中还有什么杂质,如何除去这些杂质。

【作业】 家庭小实验:请同学们回去亲手制作一个净水器,并试验一下它的净化效果。

二、教学反思

12.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评析 篇十二

教师首先用问题导入: “从生活常识可知纯碱有碱性, 请同学们思考Na2CO3水溶液显碱性可能有哪些因素? 如何用实验加以验证?”接着引导学生讨论、猜想出Na2CO3水溶液显碱性可能的三种因素: ( 1) 水电离产生OH-; ( 2) Na2CO3本身有碱性; ( 3) Na2CO3与水作用显碱性。

“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为何Na2CO3水溶液显碱性吗? 下面我们就用实验进行对比探究。”教师先明确实验的四个步骤, 接着让学生分组做“水 + 酚酞、Na2CO3水溶液 + 酚酞”的实验, 然后教师自己演示了“Na2CO3乙醇溶液 + 酚酞、实验Ⅲ基础上 + 水”的实验。做完了实验, 教师让学生尽情叙述观察到的现象。待几个学生分别把看到的现象叙述完毕后, 教师简练地总结概括了水溶液显碱性的现象。总结如下:

总结完毕, 教师顺势提出: “同学们能从理论上去解释这些现象吗?”教师的这一提问其实是为了导出理论解释。可见, 教师是要教给学生研究事物的方法, 即递进式的研究, 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紧接着, 教师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并用计算机微观演示了水解过程, 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其他盐的水溶液显什么性, 最后是解释说明和总结规律。值得赞赏的是, 在本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 教师让学生通过问题训练单来总结这节课的学习收获。问题训练单如下: ( 1) 我对本节课印象最深刻的知识是什么? ( 2) 我在本节课上的收获是什么? ( 3) 在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时主要采取了什么方法? 我能提出更好的方法吗? 学生在自我提问、自我回答中整理了本课所学的知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 覃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到学习中去, 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结果与体验, 在体验中增强能力和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覃老师的这节展示课, 充分利用新课程理念组织课堂教学, 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挖掘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有效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

从这节高中化学课来看, 可借鉴之处有以下几点。

第一, 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应该从提出问题开始, 在分析处理问题中求得发展, 最后以解决问题终结。在课堂中要主动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 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 而并非只注重结果。

第二, 以课堂实验教学取代枯燥的讲授。

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要善于利用直观的实验教学, 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的奥秘。利用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思考的特点, 加强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化学实验伴随着课程连续开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进行探索, 进而阐述现象、理由并作出理论解释。这样使得化学知识的学习在课堂实验中变得融会贯通起来。教师以课堂实验教学取代枯燥的讲授, 使得化学教学的趣味性和效果更加的显而易见。

第三, 用愉快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一些愉快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作为教师, 要充分地利用这一点, 开展愉快的学习活动。比如本节课最后小结的设计, 教师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自己整理所学知识, 愉快的学习活动无形中减少了知识学习的枯燥感,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感悟到活动的愉快, 就会将畏难的情绪转为学习的动力。相反, 枯燥的讲解会导致学生厌倦, 进而失去兴趣, 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只有利用愉快的学习活动, 才能营造愉快、民主、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 才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到知识。

第四, 掌握科学方法, 尽量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13.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_ 篇十三

复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复习课的深度、广度和容量是新授课教学所难以达到的,它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好机会。以往的复习课,我很注重知识点的串讲和知识点的运用,但我发现学生只是习惯于做笔记,没有真正理解,所以复习效果不尽人意,更谈不上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提高。我想只要改变这种以老师为主的复习方法,将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讨、自主总结、自主实验,学生就不会乏味,而且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多方面都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本课学习目标是复习酸、碱、盐的性质,以及由性质引出来的酸、碱、盐的区别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精心挑选了4组物质:

a.稀硫酸、石灰水、硝酸铵溶液b.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c.稀硫酸、石灰水、碳酸钠溶液d.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

将每组物质在区别时可能涉及的物质名称和仪器列出名单,交给实验老师准备好实验用具。我想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设置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低起点、高要求的复习设想。

课堂上,我将事先设计的4组物质写在黑板上,问:“4组物质在类别上有什么共同点?”同学们都回答:“分别是酸、碱、盐的溶液。”我说:“你们能将它们区别出来吗?”学生开始分组讨论。

有的组的同学拿出小纸条将区别的试剂罗列出来,有的组的同学翻出酸、碱、盐的溶解性表一一核实,有的组的同学时而大声分辩各抒己见,有的组的同学则各自思考„„ 当同学们讨论结束后,我让同学说出他们的方案:

a组的方案有:(1)CO2、Fe(2)CaCO3、CuSO4(3)BaCl2、CuSO4(4)Na2CO3(5)BaCl2、FeCl3(6)Fe、石蕊溶液(7)Mg(OH)2(8)Ba(OH)2(9)CO2、Ca(OH)2(10)CO2、BaCl2 b组的方案有:(1)看颜色、Na2CO3(2)CuSO4(3)Fe(4)测pH值(5)看颜色、FeCl3

(6)看颜色、NH4NO3(7)Ca(OH)2(8)大理石、看颜色或CO2(9)敞口放置,看质量变化

(10)组内的物质反应

c组的方案有:(1)HCl、石蕊溶液(2)H2SO4、石蕊溶液、CO2(3)用组内物质两两反应(4)Na2CO3(5)大理石、酚酞溶液、H2SO4(6)CO2、酚酞溶液(7)CO2、石蕊溶液(8)HCl、CO2(9)HCl、酚酞溶液(10)组内的物质反应

d组的方案有:(1)CuSO4、Ca(OH)2或 Ba(OH)2(2)Fe、BaCl2(3)Na2CO3、BaCl2(4)石蕊溶液(5)AgNO3、酚酞溶液(6)CuO、酚酞溶液(7)BaCl2、石蕊溶液(8)Na2CO3、CuSO4

(9)NH4NO3、BaCl2(10)BaCl2、AgNO3

我将同学们的方案写在黑板上,不加评论。只是说:“这些方案的对与否,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检验一下。”同学们开始动手实验。

[创设情景,再次探究,先动脑,再动手]:有的同学边做实验,边发感慨:“这个方案简单,这个方案操作复杂,这个方案很妙,我没有想到„„”也有的同学通过做实验对黑板上的方案提出了不同看法:例如a组中的(7);d组中的(5)„„对于同学们提出的看法,我让他们说出理由,并再次质疑:“如何加以改正呢?”有了前面的讨论和实验,同学们很快说出了正确的方案。

实验结束后,我指着黑板上的方案,问:“每组的方案很多,大家能不能从诸方案中找出一个最佳方案?”学生本以为做完实验后就万事大吉,思维陷入一种停滞阶段。

再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掀起一个高潮。当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后,他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指出别人的不足,课堂辩论气氛热烈,一个好的方案引起全班鼓掌喝彩,一个繁复的方案让同学们修理得一目了然。

已经下课了,同学们的情绪仍然很兴奋,于是把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当成自主课后作业。本节课表面上没有复习罗列酸、碱、盐的性质,但学生学会了用酸、碱、盐的性质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化学复习课充满活力和智慧。

14.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 篇十四

教学背景:

本节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几种碳单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形成“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存在巨大差异”的观点,这节课在此基础上继续质疑“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是否也有巨大差异呢?”让学生提出猜想,教师通过一个个实验予以验证。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

2、过程与方法

(1)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析与归纳。

教学资源与设备:

教具准备:

(1)仪器:试管(大小各1支)、铁架台、酒精灯、网罩、药匙、带导管的橡皮塞;(2)药品:木炭粉、CuO粉末、澄清石灰水。多媒体资料:

电脑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flash动画

课程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那它们的化学性质呢?

[过渡]在了解了单质碳物理性质后,本节课重点了解碳的化学性质。[板书]碳的化学性质

资料:我国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例:出示电脑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设问]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例:木制电线杆在埋入地下以前,常将表面烧焦。

[学生讨论原理]木材埋入土里,遇水很容易腐乱。表面烧焦变成木炭后不易腐乱。[板书]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设问]若升高温度,又如何呢? [回顾提问]一定条件下,碳不能跟其他物质反应吗?

[学生板演]C+O2CO2 [讲述]这是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若氧气不充足,产物是否相同呢? [思考]冬季人们为了御寒,常将门窗紧闭,用煤炉来取暖,但往往会发生中毒事故,这是为什么? [讲述]这是因为当氧气不充足时,碳不完全燃烧产生有毒气体一氧化碳,它会引起人体中毒。为了防止中毒事故的发生,取暖时要注意室内通风,使碳完全燃烧。[总结板书]2.高温下,碳能跟多种物质反应。

(1)跟氧气反应:C+O2CO2(充分燃烧)2C+O22CO(不充分燃烧)[小结]化学反应中,即使反应物相同,如果反应的量不同,那么生成物也可能不同。[分析]:碳与氧气质量比不同时的气体产物。

[讲述]生活中煤的主要成分就是碳单质,用煤做燃料就是利用碳的可燃性。[引导]碳在高温时还有重要的性质。

[活动与探究]把经过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如图),用酒精灯(可加网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加热混合物几分钟。然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师演示,生观察现象并分析。)

[播放木炭还原氧化铜的flash动画,让学生更清楚地观察到装置中的变化]

[学生活动] [交流]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中有红色固体生成。分析得产物为二氧化碳、铜。

[提问]做这个实验我们应该用哪种实验装置? [讨论交流]反应物是两种固体,并需要加热,所以采用固固加热型的实验装置。——与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相同。[提问]加热时应注意什么?

[交流]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设问]上述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条件都已确定,你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学生板演] [板书](2)跟某些氧化物反应

2CuO+C2Cu+CO2↑

[分析]从化学式看CuO转变为Cu,发生了什么变化?是谁导致了这种变化? [讨论回答]CuO转变为Cu失去了氧,是碳夺走了CuO中的氧。[讲解并板书]3.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还原性:能夺走含氧化合物里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讲解]焦炭在工业上可用来炼铁:2Fe2O3+3C[归纳]:利用碳单质的还原性,可以冶炼金属。[请问]:

4Fe+3CO2↑

这个反应是否是还原反应?若属于还原反应,哪种物质具有还原性? [回答]此反应是还原反应,其中碳具有还原性。

这个反应是不是氧化反应?若属于氧化反应,哪种物质具有氧化性? [回答]此反应是氧化反应,其中氧化铜具有氧化性。[归纳]: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在高温的条件下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最后总结出了还原反应及还原性的概念,并分析了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与思考:

继承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C 60分子后,1991年科学家又发现了一种管状的碳单质——纳米碳管。请你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常温下C 60分子和纳米碳管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简要说明理由。(2)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C 60分子和碳纳米管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2.高温下,碳能跟多种物质反应。(1)跟氧气反应——可燃性(做燃料)

C+O2CO2(充分燃烧)2C+O22CO(不充分燃烧)(2)跟某些氧化物反应——还原性(治炼金属)

2CuO+C2Cu+CO2↑

3.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内的氧被夺去的反应。还原性:能夺走含氧化合物里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15.《化学键和化学反应》教学设计案例 篇十五

本节课是《农村中学化学课与综合实践课的整合研究》课题开题会上的一节观摩课。渤海中学的张春生老师在设计《化学与资源、能源的利用》这节课时, 在人教版下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课程资源把学生的直接体验和社会实践有机地整合起来落实到化学教学的课程目标中,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 通过专家讲解、实地考察参观、上网搜集材料、课堂交流、设计实验、归纳总结等多种学习方式, 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中的化学,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让学生在生产、生活中感受探究活动过程, 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这样的整合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下是张春生老师的教学纪实以及我们对本节课的感想和体会。

教学过程:

1. 专家讲座。

请学校所在地的玉米加工厂———黑龙江省镜泊湖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太吉集团的技术专家为同学们讲解玉米的用途。

专家: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 都与我们熟悉的玉米关系密切。第一, 我们现在穿的衣服是纯棉的或化纤的, 现在的化纤多数都从石油中提炼出来, 将来的发展趋势是用玉米淀粉经过化学合成纺纱织布, 大家将来穿的衣服是用玉米做的, 同学们如果饿了, 可以把我们的衣服吃了。 (学生哈哈大笑。) 第二, 同学们知道, 我们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是淀粉, 我们吃的很多食品中都含有玉米淀粉, 如火腿肠和一些膨化食品等。第三, 我们现在盖房, 修路用的重要材料之一是水泥, 将来我们将用玉米淀粉合成材料去替代水泥做建筑材料, 用玉米淀粉合成材料去做高速公路的路面, 防滑耐磨。这些都是玉米进行深加工后的产品。 (学生听了都很吃惊。通过专家讲解玉米的用途, 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对玉米深加工充满了好奇和神往。)

2.实地参观。

带领学生到太吉集团实地参观, 边观看边听技术员讲解各种设备的用途和化学原理, 以及深加工生产出的各种产品及用途, 并将整个参观过程进行录像。

(学生看了玉米生产出的各种产品后再次受到感染。)

3.材料搜集, 知识梳理。

通过实地参观、采访、查阅和整理相关资料, 学生将所见所闻进行梳理形成汇报材料。

4.表达交流, 认识提升。

师:通过专家的讲解、现场参观、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 同学们对玉米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玉米生产过程中有关资源、能源的利用都有了新的认识, 下面进行汇报交流。

(第一组学生将玉米加工产品绘制成图表展示, 组内同学根据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汇报。)

生:玉米经过化学加工, 可以生成蛋白质, 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复杂化合物, 是人体细胞构成的基本物质, 是机体生成和修复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生:玉米还可以加工出维生素C, 维生素C参与人体各种新陈代谢, 增强机体抵抗力。

生:还可以生产葡萄糖, 糖类是食物重要组成部分, 葡萄糖在人体内酶的作用下缓慢氧化转换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供机体活动和维持体温恒定的需要。

生:还有乙醇, 乙醇可以医用消毒, 还可以作燃料, 现在汽车用的燃料就乙醇汽油, 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能源危机, 也起到了环保的作用。

生:玉米芯可以加工成木糖醇, 玉米叶可以作纺织品, 玉米的茎叶可以生产饲料和燃料。所以玉米有软黄金之称。

师:回答得很好。哪个小组对玉米加工的流程进行了调查?

(第二组学生将参观活动的录像进行了剪辑, 用大屏幕展示玉米加工的简单流程进行汇报。)

生:玉米加工的过程主要是:玉米粒→浸泡罐→磨碎→打浆→分离→产品。

生:在玉米粒浸泡, 磨碎的过程中发生了物理变化, 打浆, 分离, 制成产品的过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生:生产过程中用硫磺和水浸泡。

生: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水, 经过使用后的水, 我们应当称之为废水、污水。这些废水、污水不经过处理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我家生活在渤海集团附近的拐角村, 我家有个鱼池, 曾有一段时间, 太吉集团的废水未经过处理就排放, 这废水随河水进入鱼池中, 造成了鱼大量死亡, 经济损失严重。

生:我家就在这附近, 未经处理的废水进入我家稻田里, 造成了水稻的减产。别人家的水稻亩产可达1 300~1 400斤, 我家的却只有800斤左右, 加工出的大米在市场上的价格也远远不如别人家, 用这种米做出的米饭色泽和口感要差很多。

生:我家住在太吉集团附近, 夏天的时候, 工厂排放的污水没经过处理, 我家都不敢开窗户, 因为一开窗户就会闻到难闻的气味, 我骑车上学的路上也会闻到这种气味。现在工厂的污水经过了处理, 我们现在闻不到那种难闻的气味了。

生:硫酸造成了水质的酸化。我们测量了水样的酸碱度, 结果PH≈2, 我们可以用熟石灰来降低污水的酸性。

生:工厂排放的污水中还含有蛋白质残渣, 腐烂后就会产生难闻的气味。这些蛋白质残渣不经过处理就排放, 还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治理呢?

生:把废水中的蛋白质提取出来做饲料, 既可以使废水中的蛋白质重新得到利用, 又可以保护环境。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同学们都有切身体会, 在太吉集团的废水没经过处理就排放的那一段日子, 确实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造成了危害, 也对我们周围的环境造成了污染。现在好了, 太吉集团的废水处理设备投入使用, 我们附近的河水越来越清澈, 我们周围的空气也越来越清新, 再也闻不到难闻的气味了。

师:同学们还知道, 在工厂生产的过程中还要用到大量的燃料, 哪组的同学太吉集团燃料情况进行了调查, 请汇报一下。

(第三组利用所收集的图片进行汇报。)

生:渤海集团在生产过程中要了用到大量的燃煤, 正常情况下每天要燃烧掉180吨煤, 这些煤燃烧后会向空气中排放大约7.2吨的二氧化硫, 照这样计算每年要向空气中排放2 628吨二氧化硫。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而这只是我们附近的一个小工厂, 我们上网查阅有关资料, 每年全世界排放的二氧化硫达一亿五千万吨, 其中80%来自于煤的燃烧。二氧化硫大量排放到空气中不但污染了空气还会产生酸雨。我们小组的其他成员对二氧化硫大量进入空气后产生的危害也进行了调查, 下面请他向大家汇报。

生:二氧化硫气体可以对人体的呼吸道造成伤害, 引起呼吸道疾病;二氧化硫溶于雨水还会形成酸雨, 降落地面导致土壤酸化, 导致农作物减产或树木枯死 (用大屏幕展示搜集到的图片) , 也会污染水资源 (导致鱼虾死亡) , 腐蚀建筑物。 (展示图片。)

师:听到以上数字, 看到以上图片后, 同学们现在有什么感想?

生:化工生产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 我们经过查阅资料, 进行计算, 根据我国煤、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和年消耗量, 煤的开采还可以维持112年, 石油可以维持10年, 天然气可以维持51年, 就是说当我们30岁左右时, 石油就已耗尽, 所以我们应该合理使用现有能源, 并努力开发新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地热、海底可燃冰等。

生:化工生产要燃烧大量的煤, 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污染了空气, 化工生产过程中也会排放大量的废气, 对我们生存的环境造成污染, 所以在使用燃料时应对燃料进行脱硫处理, 减少二氧化硫向空气排放, 工厂的废气也应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师:好, 你们在这次活动中还真是收获不小, 请谈一下感受吧。

生: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知道了玉米经过加工可以制成很多产品, 如淀粉、乙醇、乙酸、蛋白质、葡萄糖, 尤其是玉米纤维和建筑材料, 真没想到我们非常熟悉的玉米有这么多用途。

生:利用自然界现有的资源或能源通过化工生产可以生产出多种产品, 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

生:我要好好学习化学, 丰富知识, 长大以后服务农村, 改善农村环境、生活条件, 提高农作物产量,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师:以上同学说的都很好, 同学们也意识到了我们的生活正在受到资源匮乏, 能源危机, 环境污染严重的威胁, 让我们用一句话作为这节课的结束语:“爱护资源, 保护环境, 人人参与, 共创美好家园。”

反思:

一、化学课与综合实践课整合在整合课程资源及转变教学方式上具有多种优势, 是对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 也是对课改理念的一种践行

1.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所需材料和知识, 除了在教师帮助下获取外, 学生自己可通实地考察或咨询、通过相关的实验、运用有关图书资料或直接上网获取信息, 这些途径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明确了自己的责任, 培养了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 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也在自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得到了发展。

2. 明显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 更多的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通过任务驱动,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发现性学习。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角”, 而是走到“幕后”成为一名“导演”, 在实践活动中和学生同学习、共成长。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赋予学生社会责任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使学生学得快乐, 学得自由, 体验着在做科学中学科学的乐趣。

3. 促进了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化学课与综合实践课整合使课程的内容具有了很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学科知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远远超出教材的范围。教师在整合课程资源时不仅要熟悉教材、把握“课程标准”, 还要收集处理多方面的信息;这个过程迫使教师不断更新本专业知识,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注意对平时素材的积累, 逐步学会应对各种新的情况, 掌握处理各种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实施中教师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 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确立所要整合的课题。

2.

教师要对整个活动内容进行周密的计划和安排, 对活动的实施进行精心的组织,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拔和督促才能使活动得以正常开展。

3. 教师需要关注和保护学生的热情, 同时要与家长沟通, 争取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16.《化学键和化学反应》教学设计案例 篇十六

1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9个化学术语:acidic basic neutral strong acid-weak base salt weak acid-strong base salt fire extinguisher chlorine alcohol solid-state.

培养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泡沫灭火器的制取原理、洗洁剂混用的危害、固体酒精的制法)。

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

2 教学方法

先与学生讨论长大后的理想,引出大家都想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思想。那现在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也可以用我们所学来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chemistry knowledge in daily life。接着通过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三个常见应用事例(泡沫灭火器的制取原理、洗洁剂混用的危害、固体酒精的制法),由学生表演、实验、分析、讨论得出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最后教师作小结,希望学生们能学有所成,实现自己的梦想,与开头呼应。

3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导入]

[先与学生讨论长大以后的理想,进而引到现在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可以用我们所学来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进而引到本节课的主题。]

Teacher: What's your dream? What kind of jobs would you like to do in the future?

Student1: I want to be a journalist.

Student2: I want to be an engineer.

Stndent3: I want to be a teacher, too.

Teacher: Good,in a word , we all want to mak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our society. As a student, we can also use what we've learnt to solve some problems. Today, Let's enjoy three projects. Please try your best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for the three phenomena. OK, let's begin.

[第二部分 表演、实验、讨论、分析]

[讨论了化学在生活中的三个应用:泡沫灭火器的制法、慎用洗涤剂以及固体酒精的制法。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由学生表演、学生实验为主,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补充。]

[Project 1]

[旁白]: I have two friends, one is aluminum sulfate ,the other is sodium bicarbonate.

Student 1: Hello, everyone, I am aluminum sulfate, please read after me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my properties?

Student 2: Hello, everyone, I am sodium bicarbonate, please read after me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my properties?

Teacher: I will give you some words and expressions to help you.

acidic

basic

neutral

strong acid-weak base salt

weak acid-strong base salt

hydrolyze

[旁白]: One day , when they met together, what will it happen?

Student 1 and Student 2:表演反应的情景。(学生1和学生2打斗过后,彼此互换了衣服,学生1的帽子飞起来了,学生2躺倒在地。打斗:表示在剧烈地反应;互换了衣服:表示反应后有新物质生成;帽子飞起:表示生成了气体;倒在地上:表示生成了沉淀)。

教室里掌声如雷。

Teacher: Who can write down the reaction equation on the blackboard?

[Experiment]:请两位学生上来做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Teacher: You see, we can put out fire easily in this way.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we can make out “fire extinguisher”.

[教师展示实物并提问]:There are two buckets in fire extinguisher, the inside one is made of plastic, the outside one is made of iron. How to put aluminum sulfate and sodium bicarbonate? When we use it, what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We should put aluminum sulfate into the bucket which made of plastic and put sodium bicarbonate into the bucket which made of iron. When we use it, we should turn it upside down.

[Project 2]

[旁白]:Mary is a very busy woman , she works in the office from day to night. Sometimes she even works on holidays. So there is little time for her to do some cleaning. Today is a special day ,she needn't go to work. She wants to clean the house. First , she chooses to clean the closestool.

[表演]:玛丽清洗马桶。(她先倒了些“洁厕净”,边用刷子刷,边哼着“洗唰唰”的歌,洗了一会,看看效果不怎么好,她把家里其他的洗涤剂都找了出来,她把每种洗涤剂都倒进一点,又刷了一遍,正当她要站起来时,一阵头晕,她昏倒在地。另两位学生把她抬出教室后,进来一位“医生”,手举一牌,上面写着:氯气中毒。)

Teacher: Do you find out anything wrong? What does it happen? Why does Mary faint?

[学生讨论]

[幻灯片显示]: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清洁剂中,洗洁精和厨房消毒剂是含次氯酸的氯烃化合物,洁厕净和浴池清洁剂则是酸性洗涤剂,当两者混合时,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氯气。氯气比空气重,易积存在卫生间的底部。

Teacher: Mary takes in a large amount of chlorine , so she faints. From now on , please tell your mother not to put substance cleaning the toilet and substance cleaning the bowl together. It is dangerous.

[Project 3]

[猜谜] It's a puzzle. I will give you three pieces of information. Try your best to guess what it is as quickly as you can.

It can be found everywhere, such as in the hospital ,in the restaurant and so on.

It exits in a liquid form. It can be lit.

If you drink too much especially before driving , you will be faind by the policeman.

What is it? Who can write down this word on the blackboard?

Student 1: alcohol.

Teacher: We know, in normal temperature, alcohol is a liquid, but sometimeswe can see some solid-state alcohol. What is it? How to make it?

Students: increase the pressure、low the temperature.

[幻灯片显示]:固体酒精的制法(先配制一定温度下的饱和醋酸钠溶液,然后在溶液中慢慢加入无水乙醇,冷却,即可得到固体酒精。)

[Experiment]:请学生上来根据幻灯片显示做实验。做好后,点燃固体酒精。

[幻灯片显示]:酒精的熔点是-117.3℃,固体酒精并不是固体状态的酒精,而是醋酸钠与酒精形成的凝胶。醋酸钠易溶于水而难溶于酒精,当两种溶液混合时,醋酸钠在酒精中形成凝胶而析出,液体逐渐由浑浊到稠厚,最后凝聚成为一整块,这就是固体酒精。

[第三部分 小结]

[在这三个应用中,有些混用物质是有用的,有些是有害的,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与开头呼应。]

Teacher: In the three experiments ,we all mix two different substances together. Some do good to us, some do not. Whether it is useful or not depends on the way we use. So I hope you can make good use of your knowledge and mak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our society. I'm sure you all can make your dreams come true!

4自己的体会与反思

我校双语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关键要先激发学生对双语学习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多个学生活动的环节,如表演、猜谜等,化抽象为形象,课堂气氛较活跃。

利用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充分发挥了实验的作用,这样比直接说教效果好。

本节课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掌握几个较常用的化学术语的英语表达,而有些化学原理的解释,全用英语解释,担心影响学生的理解,所以选择了用幻灯片以中文形式解释。

学生的表演很精彩,让我深受感动。我感受到了他们的青春活力、他们的创造力以及他们的表演能力;我也深深感到要让学生喜欢这门课,教师要多开发一些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知识,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求知欲会更强。

上一篇:关于2012年机关事业单位正常晋升工资和工资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下一篇:会展维护人员中文简历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