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精选12篇)
1.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篇一
第十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宵》
(经典指数:6分,深情指数:5分)得分:5.5分
元宵佳节,偶遇佳人,寻寻觅觅,终又重逢。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充满了暧味的一夜情风格,且一改稼轩先生的豪迈词风,对感情乍忧乍喜的描写异常细腻。纵观全词也不难发现,与其说是写对情人的追求,不如说是对伤心人别有怀抱的自怜幽独。对于不提倡一夜情的我只好将该词放在十大之末。第九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关雎》
(经典指数:8分,深情指数:4分)得分:6分
这首传说中中国最古老的情诗表达直接而朴实,没有矫情的掩藏,没有夸张的煽情,真实地反应了男子追求美女不得辗转反侧的焦虑心态。原来凭其经典地位,它的排名还可以更前的,只是尚未追到,何来深情,因此排老九并不冤枉。第八位、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经典指数:7分,深情指数:6分)得分:6.5分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传世的作品并不多,这首是精品。作者用鸳鸯和比目鱼常形容恋人或夫妇形影相随,深情眷恋的缠绵美丽,尤其是后半句更是经典,是无数痴男怨女的真实写照。只是我才学疏浅,不知道该诗的创作背景,不知是作者有感而发还是妙手偶得,因为对其用情之深浅不敢妄言,所以深情指数打低了一些,排列第八位。第七位、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剪梅》
(经典指数:7分,深情指数:7分)得分:7分
其实我最喜欢这位中国古代第一才女的《声声慢》,那词确实是绝品,只是词风因怀念故国和亡夫而太过凄怨。相对这首《一剪梅》虽也是描写相思成灾,却并不让读者感到心情灰暗,反而对李清照和赵明诚这对恩爱的模范夫妻报以会心一笑。也难怪,该词将在沉浸在热恋中那个小媳妇的相思心态描写得太惟妙惟肖了。该词的经典指数和深情指数并驾齐驱排列第七。第六位、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宋;秦观《鹊桥仙》
(经典指数:8分,深情指数: 7分)得分:7.5分
秦少游的这首《鹊桥仙》借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神话传说来歌颂坚贞不移的爱情,当年甫一写出就流传得街知巷闻。尤其下半阙真乃点睛之笔,词意高远,脱俗立新,让人回味无穷,传诵至今。经典指数自然高人一等,深情指数也不遑多让,顺理成章排列第六。第五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唐;元稹《离思》
(经典指数:9分,深情指数:7分)得分:8分
楚王与巫山神女的朝云暮雨的故事自楚国宋玉时就开始传唱,元稹以该故事作为背景来深情追忆亡妻。该诗尤其是前半句太脍炙人口了,经常被痴情者引用。而后半句则表明了作者的超然有一半是因为爱情的,显得用情尚不够深,拉低了该诗的深情指数,但依然凭其传诵不衰而进入五甲。第四位、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宋;柳永《雨霖铃》
(经典指数:8分,深情指数:9分)得分:8.5分
风流不羁的柳七爷一生大半时间在烟花柳巷里倚红偎翠,有点像大观园里的贾宝玉。连沦落风尘的歌妓的心声都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而在温柔乡浅斟低唱的柳七爷也自然是个多情种子,一曲《雨霖铃》响彻大江南北的歌楼舞场,凄冷秀丽的填词的诉尽了人间离愁别恨,令人感受到难分难舍的款款深情。第三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金;元好问《摸鱼儿》
(经典指数:9分,深情指数:9分)得分:9分
这首词的广泛流传要多谢金庸先生笔下的李莫愁如同祥林嫂般整日里挂在嘴上反反复复地吟唱。这哀婉动人、流传千古的佳句对痴情者的感触极深,流露出对感情深深的惆怅和忧伤。生也好,死也罢!紧紧相依相恋,直到生死相随。如此经典和深情使该词荣登中国古代十大经典爱情诗词探花宝座。第二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经典指数:9分,深情指数:10分)得分:9.5分
李商隐的几首《无题》首首皆是经典,像“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寸相思一寸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都是描写爱情方面让人击节叫好的绝句,从中实在是难以取舍。这首是我最喜欢的,只是在读书时代经常用来比喻教师。几首《无题》词句优美,寄情深微,意蕴幽隐,蕴涵在诗中的款款深情让人回味无穷。该诗之所以成为榜眼,其他几首也有推波助澜之功,这是对李商隐的诗描写爱情成功的肯定。第一位、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经典指数:10分,深情指数:10分)得分:10分
荡气回肠的唐代爱情史诗、凄美迷离的皇家爱情悲剧,流传千古的故事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白居易的这首叙事体长诗《长恨歌》让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形见绌。乐天居士细致地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其中有“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三千宠爱在一身”、“ 仙乐风飘处处闻”等很多经典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体会该诗的深情之处一定要全诗从头到尾阅读,尤其是结尾几句唐明皇在七夕神游月宫时与杨贵妃相会时那种哀怨缠绵的深情场面感人至深。无论经典指数还是深情指数,该诗都是满分,成为冠军当之无愧
2.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篇二
一、问政于舆论,还政于民心
问政于舆论,还政于民心,是我国最古老的舆论定理。 夏朝的尧帝曾在宫外设鼓,让百姓击鼓进言; 舜帝在要道上立木桩,让百姓在上面写出批评意见。 此类问政于舆论、 求谏纳谤的传说, 散见于诸子各书。 《管子·桓公问》曰:“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 禹立谏鼓于朝,而备讯矣;汤有总街之庭,以观人诽也;武王有灵台之覆,而贤者进也。 ”《淮南子·主术训》也有“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之说。 古代明君求言主政, 以示济世爱民, 对这个定理不敢旁骛,安不忘危。
到夏朝末期,又有“采诗问政”制度,帝王设置史官到民间巡防,搜集民意和民谣,以观执政。 故《夏书》 曰:“道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 ”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记述说,周朝“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让天子“足不出户而知天下”。
《诗经》是一部“采诗问政”的大成,虽不乏对民间爱情、快乐或痛苦生活的描写,但它反映了氏族社会君王问政于舆论、还政于民心的朴素意识。 《诗经》中305篇作品记录了公元前11世纪(或更早)至公元前6世纪 , 即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500余年民间的民谣。 当时每个氏族部落设乐工若干人,乐工把采来的民谣随时唱给天子听, 让天子知道人民的疾苦和意见,知道他的所作所为是不是符合老百姓的心愿。
政为民心之声,问政于舆论,才有为民的政治和政策。 用今天的话说,民众不愿干的事,硬要领导他们去干,其结果必然失败;民众要求做的事情,不组织、带领他们做,就是落后于他们的认识,违背他们的意志,其结果也要失败。[1]这是不懂政治、不懂民心的结果。 政治历来应是民众呼声,体现人民的意愿, 还政于民心是千古不变的政治定律。
二、天听之我民听,天威之我民威
“天听之我民听 , 天威之我民威 ”———天听到的声音就是民众的声音,上天的威严出自民众的威力。 这个最重要的舆论定律,是说民为贵,民众的意见重于一切,民众的意志不可抗拒,最早出自《尚书》。
《尚书》是记录氏族社会末期我国经济、政治 、哲学和文艺思想的不朽之作,也是一部反映氏族社会舆论活动的典籍。 其中《舜典》说:“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舜辅助尧帝28年后,尧帝逝世了,人民好像死了父母一样悲痛,三年全国上下停止了娱乐。 正月的一个吉日,舜拜了尧的太庙, 征询四方诸侯和百姓的意见管理国家,像打开明堂四门那样公开宣布政见,让四方百姓看得明白,听得透彻,大家一致赞成、拥护。
政见有威望, 就能贯彻到底, 因为政见来自人民。 所以《皋陶谟》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天明畏, 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 ”上天的意见都是民众的意见,上天恩赐好人、惩罚坏人,都来自老百姓惩恶扬善的刚毅。 上天和民众是相通的,只有尊天敬民,才能保卫国土。
这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 “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定律。 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贞观政要·论政体》)《明太祖宝训卷》(卷一)也说:“盖民心之向背,系天命之去留。 有天下者不能固结民心,而欲久安长治者难矣。 夏、商、周、汉、唐、宋, 俱有天下数百年,而历世之绵远者,固结民心之所致也。 ”中华五千年政治文明的核心就是“民为贵”,尊民、畏民则长治久安。 而今天有些人官做大了,在百姓面前口气大、脾气大、架子大,竟然高叫“我是老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像这样的官员不仅肆无忌惮地侵害人民利益,残害人民性命,而且迟早要葬送国家。
三、炮刑压民怨,百姓无言国家亡
古代许多典籍记载了残暴统治者镇压舆论的骇人事件,商纣王炮刑压民怨,导致国家灭亡,就是最古老、最严酷的舆论遗训。
商纣王昏庸无道、杀人成性,早已被国人讥讽痛骂。 人民怨谤朝政,讪毁君上,一旦被抓住,就把他们推上铜格施以炮刑,只听得惨叫几声,人在格上疯狂跳动,很快跌倒在烈焰中被活活烧死。[2]
商朝西北部是周朝的天下, 许多躲避商纣王残害的官民纷纷逃到周, 请周武王派兵攻打自己的国家。 周武王派人打听商纣王的情况,一天探子回来报告说:“现在朝歌(商朝的首都)混乱不堪,政治黑暗, 人民个个怨恨、痛骂。 ”大家听了都说:“如此腐败,还了得! 我们赶快出兵去替人民除害吧! ”周武王从容地说:“它还没有到灭亡的时候呢,等一等! ”又过了多日, 又一个探子回来报告说:“商现在比以前更糟了,被杀的人更多了,都不敢在大街上骂纣王。 赶快派兵去解救商人吧! ”周武王镇定地说:“且慢,还没有到时候,再等一等。 ”又过了月余,另一个探子回来,大家急切地问现在朝歌怎样,探子回答说:“现在嘛,倒安静了一些。 自从比干1那些人死了以后,当权的全是坏人,老百姓都不说话了,也没有人骂了。 ”周武王听了,连忙说:“是时候了,老百姓到了不说话的程度,就是这个国家灭亡的时候。 ”立刻起兵点将,联合许多小国,一起出发征商。
公元前1066年(又一说是1046年),周武王率兵车300辆,虎贲(近卫武士)3000人,士卒4.5万人, 会合800诸侯的兵士,从孟津出发,向朝歌进军,史称武王伐纣。 牧野一战,商军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 此后周取代商,开启了800年的大周王朝。
暴君统治国家,人民批评他、指责他,是希望他改正错误,继续管理这个国家。 当暴君镇压所有批评他的人,人民转为痛骂、怨恨他,想推翻他的统治,换上好人当政。 当暴君把各级权力让他的亲信和与他同流合污的坏人把持,人民已对国家陷入绝望,不再关心国家的好坏,也就不说话了,一心只希望别的国家打进来帮助他们推翻统治者。 这就是周武王所说的“百姓无言国家亡”。 这一舆论定理寓意极深:镇压舆论如同引火烧身,自取灭亡;外敌入侵,叛乱四起, 里应外合,或叛徒蜂拥投敌,均为暴君威逼所致;所谓爱国主义, 本质是钟爱列祖列宗生存的这片土地和人民,同维护不得人心的统治者政权毫不相干。
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个定理有多种表述,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士气不可辱, 民意不可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等。 其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典籍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格言,它告诉人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君王得到老百姓的拥护,才能顺利执政;同人民作对, 就要被老百姓打翻在地。 这里讲的是民意对政权的两种作用。
《 荀子·哀公 》 篇有言 : “ 君者 , 舟也 ; 庶人者 , 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唐初魏征和唐太宗多次引用这些话,《贞观政要·论政体》 中魏征对太宗说:“臣又闻古语云:‘君, 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 诚如圣旨。 ”历代不乏君臣,深知人民的力量不能违逆,把尊重民情民意,作为稳坐江山的保证。
《孟子·离娄上》的警言更为深刻:“桀纣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把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失天下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一代君王要取得权杖的唯一办法就是得到民心。
怎样才算得到民心呢? 春秋早期的政治家管仲认为,富以养民是为政者的首要任务,“凡治国之道, 必先富民”(《管子·治国》); 西汉的贾谊认为,“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贾谊《新书· 大政上》)。 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史,盛世的形成,都是致力于发展的结果。 对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讲,发展都是保持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动因。 社会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政权才能巩固。
五、别听则愚,合听则圣
《管子·君臣上》曰:“先王善牧之于民者也。 夫民, 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 虽有汤武之德,复合于市人之言。 是以明君顺人心,安情性,而发于众心之所聚……刑设而不用。先王善与民为一体。与民为一体, 则是以国守国,以民守民也。 ”古代先王主政,善于采纳人民的意见。 但是对人民意见只个别地听取,就会片面,变得愚蠢;全面综合地听取,才是全面、圣明的。 即使有商汤、武王的德行,也还要多方搜集众人的言论,顺从民心,适应人的性情,行事都从众人共同关心的地方出发。 这样先王就同人民合成一体,与民一体, 就是用国家保卫国家,用人民保卫人民。
这里提出这样一个舆论定理: 为政者善于把少数人意见和人民整体意见区别开来, 听取个别人的意见制定政令,会误国伤民,采纳人民的整体意见才是顺从民心。 正如孔子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 对这一舆论定理,孟子也有精彩的阐述。 一天他对齐宣王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 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3]这就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
六、子产不毁乡校,索寻执政之师
欢迎人民公开议政,为其提供议政场所,是执政者闻善防怨、寻求执政之师的最好仁政。 这一舆论定理是由春秋时期郑国子产提出来的。 公元前554年子产任郑国国卿,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竭力保留乡校(当时乡民集中议政的公共场所),受到然明的质疑。 《左传·子产不毁乡校》这篇文献说,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 ”子产说:“为什么毁掉? 人们早晚干完活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施政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我闻忠善以损怨, 不闻作威以防怨。 ”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就大事。 ”孔子听到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施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
子产执政20余年,既维护百姓的利益,又限制贵族的特权,实行“学而后入政,择能而用人”。 他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广开言路,改革成就斐然,被历代所称颂。 到汉末,乡校之风已发展为清议,儒士说客在亭台楼榭集会,议论朝野大事,品评人物,形成清议风潮。 当时宦官专权,垄断仕途,官员的举荐、 征辟(招聘)全凭他们的好恶而定。 儒生们上进无门, 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制造舆论,形成反对宦官的洪流。 但汉庭已没有子产这样仁厚的政治家辅佐皇帝,采纳清议的建言不仅越来越少,清议之士反而遭到镇压,酿成党锢之祸。
七、刺寡人之过难得,赞寡人之声易来
当政者想听臣下的批评,在古代难上加难,因为臣民怕受到打击,不敢批评。 如果有高官对指出过错的人不仅不嫉恨或打击,还要给予奖赏,就会随时听到对自己的批评,掌权人就不会犯错误,至少不会犯大错误。 从历史文献看,古人很重视这一舆论定理。
《晋书·王沈传》 曾记载, 说王沈在做尚书的时候,出监豫州军事并任豫州刺史。 到任后,他贴出了一张告示, 征求对执政的意见。 告示上说:“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刍荛有可录之事,负薪有廊庙之语故也。 自至镇日,未闻逆耳之言,岂未明虚心,故令言者有疑。 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 若达一至之言,说刺史得失,朝政宽猛,令刚柔得适者,给谷千斛。 谓余不信,明如皎日。 ”这样悬赏“逆耳之言”, 而且给这么多奖赏,让人十分振奋。
但给君王和官吏指正错误, 有这样胆量的人却少之又少,而听到臣民的赞扬却易之又易,其原因是私心作怪、惧怕威权和有求于彼者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讲清楚了这三个原因。 齐国的邹忌形貌昳丽,他穿戴好衣冠,对其妻说:“我和城北徐公, 谁更美些?”妻子说:“君很美,徐公哪能和君比啊! ”城北徐公是齐国闻名的美男子, 邹忌不自信, 又问其妾:“我与徐公哪个更美? ”妾说:“徐公如何能赶得上君呢? ”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又问客人:“我与徐公谁美? ”客人说:“徐公不如你美。 ”第二天,徐公来了, 邹忌仔细打量徐公,后又揽镜自照,深感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 他反复思量:妻说我美,是私于我;妾说我美,是怕我;客人说我美,是有求于我啊!
邹忌上朝, 见齐威王说:“臣诚然知道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都说臣美于徐公。 如今齐国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大王的壅蔽是很严重了。 ”齐威王回答说:“讲得好! ”于是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此令初下,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
民间舆论不敢指出官吏的过错, 正是执政者的大患,当官的却不以为然,反而愿意听那些言不由衷的赞扬,对夸奖还沾沾自喜,实在可怜可悲可笑。 如果官吏们放下身段,丢掉面子,对“赐寡人之过者”重赏,对恭维美言者劝诫,不仅能得到真诚的赞誉,而且能避免多少错误啊! 这样一个简单的舆论定理,很多人不懂,不屑一顾。
八、三人成虎,闻言不可不察
民间也有谣言,造谣者时而出现,无论君王还是官吏听取庶民之言,要警惕“三人成虎”,防止淫言媟语、诡言浮说的欺骗。 这是古人一再警示的“三人成虎,闻言不可不察”的定理。
《战国策·魏策二 》写道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 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 王信之乎? ” 王曰: “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矣。 ”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民众的意见是否有道理,是否真实可信,不在于传说的人多,而在于它是不是事实。 意见的正确性一要符合实际,二是人们发自肺腑的真心话语,为人们亲身体验或亲眼所见的结果。 众口可能混淆是非,产生诸如“人言可畏,积非成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等舆论现象。 无论何人,相信舆论,必须判断真伪,明察秋毫,经过多方考察再得出结论。
怎样避免“三人成虎”的欺骗,那就要对民间言论注重调查:谁在说,多少人说,说的内容是否属实。 《吕氏春秋·察传》曾提出,“夫得言不可以不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听到的言论,都要透辨其论,用理性检验。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 对其是非界限, 不可不分辨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 这一定理运用得好,就不会被“三人成虎”的假象所蒙蔽。
九、天下有道,庶人不议
用今天的舆论成因来理解,孔子的“天下有道, 庶人不议”,是说国家的政治清明,处处坚持公平正义,老百姓就不会议论纷纷,提出反对意见。 《论语· 季氏》说:“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意思是说:“天下的治理符合大道,制礼作乐以及征兵伐罪都由天子主持进行; 天下治理不符合大道, 制礼作乐以及征兵伐罪就会由各诸侯主持进行。 由各诸侯主持进行,过十代就几乎没有不失天下的;要是由诸侯下面的大夫来主持进行,过五代就会失去天下;由大夫手下的家臣主持国家政令,三代国家就要灭亡。 天下治理符合大道,政令就不能掌握在大夫手中;天下治理符合大道,平民百姓就不会议论朝政。 ”
一个国家由各个诸侯、士大夫任意根据自己的利益制定和推行政策,国家就不会长治久安,只有最高的天子制定、推行适用于全国的政治礼乐制度,才是天下大道。 天下治理符合这个大道,各级官员的行为受到监督约束,腐败和恣意妄为就会罕见,地方官员也不敢各行其是,庶人就不会愤愤不平,议论不休。 这就会出现“官不贪民无冤,民无冤天下安”的局面。
这个“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公平、公正、保护人民利益、官员廉洁、勤政守法。 如果“庶人有议”,那一定是因为“天下无道”。 这个反定理证明任何朝代的更替,都取决于“有道”“无道”。 天下无道,受害的是老百姓,先是怨言四起,接着便会武力反抗,出现天下大乱;天下有道,老百姓“乐其乐、利其利”,社会必然安定无事。
十、大义能觉迷,宽容自信易服人
明清两代屡发文字狱, 无数抗拒专制皇权的士人被杀。 朝政暴虐,于理不通,朝廷担心江山不稳,才以嗜杀遏制舆论怒火。 文字狱株连九族,一人犯事, 往往杀戮百人,没有丝毫宽容,这是因为缺乏自信。 凡正义的执政者, 百姓无不忠信, 大义能拯人以迷途,所以不惧叛逆之言。 这就得出一个舆论定理:不能容忍舆论的权力,是易被舆论摧毁的权力,自然不会宽容异见。 反之,对异见宽容,是因为对权令充满自信,理在必得,这可用“大义能觉迷,宽容自信易服人”来概括。
正因为如此,在清朝残暴统治下雍正皇帝做了一件怪事。 事情是这样的:雍正六年(1728年),湖南士人曾静读了浙江吕留良的遗著,对其“夷夏之防”的反清思想颇为欣赏。他听说雍正三次召见川陕总督岳钟琪,岳都没有进京,便轻易断定岳对清廷不满,于是派弟子张熙给岳钟琪送去一封信,劝岳举兵反清。他不知岳钟琪对大清的提拔、重用感激涕零,岳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向雍正禀报。雍正得知此事,将曾静与死去的吕留良区别对待, 降旨把吕留良所刊印的一切文字及抄件,“勒限一年,尽行焚毁”,其家人、学生与书刊印制者多人被杀,吕留良也遭掘墓戮尸。 曾静、张熙则由湖南被押解到北京,雍正对二人耐心开导、软化,进行了一场对话式的审问。经过一番明理教化,曾静从反清转而吹捧清廷,写出《归仁说》一文。雍正将此文连同审问笔录一起编成《大义觉迷录》一书,陈述清朝统治的合法性,呼吁世民“归仁”于清。 雍正让曾静到江浙民间巡讲,以现身说法,对大清的恩德大大宣传了一番。 最后对曾静不仅没有责罚, 而且还以玉食锦衣将其供养起来,安排他到湖南任“观风整俗使”一职。
雍正此举, 清廷后帝及臣僚与今天的史学家各有不同的解释。 本文认为,不管一时兴起还是深有反省,雍正容忍曾静的反清言行,虽属狡诈的两面派手法,但也对“大义能觉迷,宽容自信易服人”的舆论定理初有领悟,对大清江山的合理性持有信心。 雍正与曾静的对话,讲述了许多令人信服的道理,这里仅列出两个观点就足以把明代遗老遗少及读书人鼓吹的谬见驳得体无完肤。
一是曾静之辈认为,皇帝应该由读书人来做,读书人最会做皇帝,不该让那些打天下的武夫做,更不应让老奸巨猾的光棍(孤家寡人之意)来做,这是名位不正。 雍正反驳说,你要正名位,那么春秋时期的皇帝应该由孔子做,战国时期的皇帝应由孟子做,秦朝以后的皇帝应由程颐、程颢和朱熹做,明朝末期的皇帝应由吕留良做。 孔孟之所以为大圣大贤,是以儒教端正万世人心。 他们潜心搞学问,创立伟大学说, 明扬千古大义,贡献无人可比,岂有让孔子、孟子做皇帝的道理呢? 这不是滥用人才吗? 孔子本人就不愿做官,投身于思想教化。 自汉唐以来,圣明贤德的君王不少。 汉高祖、唐太宗、宋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元世祖,有的戡平战祸,安定天下;有的治理盛世,让人民休养生息,功德显赫,他们怎么就不能做皇帝呢? 为什么把他们一概看成光棍? 如果把明太祖也列在光棍之类,把明代各帝看得一团糟,你们这些读书人不是明朝的叛臣贼子吗? 你们为什么还要反清复明? 曾静听罢,频频点头,无不忏悔、汗颜。
二是曾静之辈认为, 汉人与夷狄少数民族没有君臣关系,要把君臣礼义关系移用于夷狄少数民族。 外族对汉地入侵,特别是清灭明,占据汉人家园,赶走明帝,就像强盗劫夺汉人家财,使少数民族脱离汉人管理,侮辱华夏。 雍正反驳说,明朝灭亡于流贼李自成之手,李才是劫夺家财,赶出明室主人的是李自成。 我大清顺应天地人心而得天下,捕捉、惩治强盗, 整饬法纪。 依你们的说法,元朝的主人被明朝赶出, 明朝索取元人的家财; 而宋朝的主人又是被元朝赶出的,元朝索取宋人的家财。 这样类推,从古至今都像你曾静说的一概逆天背理。 既然你讲天下本是一家,万物同出一源,为何要让中原民族和夷狄民族有等级之分呢? 中国九州四海广阔,与东西南北四方民族共存天下, 理气相通, 中原民族与夷狄民族应和睦、平等相处才好。 你赞扬的封建诸侯制度是古代君王治理天下的道理,也是抵御边远少数民族的法理。 到了后世,各诸侯国干戈相拼,纷争不断,百姓遭难。 秦国顺其情势, 统一天下而实行郡县制, 是顺应民心,大势所趋。 我朝太祖神武,远近四方归顺诚服,再次一统天下,幅员广大,中原与四方边远民族亲同一家,成为泱泱大国,这是顺应天时人和,日久而成。 难道你让这个大国分裂,各民族混战,回到春秋战国时代? 曾静听后连连痛陈:我误信了吕留良的邪说,犯了“该死该剐之罪,误解了英明君主”[4]。
雍正编纂的《大义觉迷录》,尽管多处偷换概念, 只讲一面之理, 但多数观点符合历史趋势和社会公理。
《大义觉迷录》刊印后,雍正下令颁发全国 ,命教官督促各地学子认真阅读,玩忽不学者治罪。 《大义觉迷录》首印500册,分发给京城的文武大臣,第二批印出万册,发送各省高级官吏和大量低级官员,送至县镇的读书人。 雍正派人到西北各省宣讲,在兰州的一场讲授中, 大约有1万名士兵和百姓聚集在一起听。 在人烟稀少的酒泉,则有2万人加入听讲的队伍。 全国各地书声琅琅,“大义觉迷” 的舆论不绝于耳。 然而,雍正死后,乾隆登基仅43天,就将曾静、张熙处以磔刑,严令收缴和销毁《大义觉迷录》。 《大义觉迷录》促成汉满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迅速融合,酸菜、豆包、旗袍马褂、火炕这些满族生活方式在华夏大地流行,京剧也诞生在清朝乾隆年间。 满族全面接受了汉族文化,以孔孟之道为国纲,重用有才学的汉人,反清舆论逐渐衰弱。
摘要:自古舆论谋划于口,纵论舆情以助资政。还政于民心,民威天听,民心不可失,合听则圣,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言不可不察等十大舆论定理,中国历代典籍多有记载,世人铭记隽永。时至今日华夏,这些定理仍为社会治理之圭臬。
3.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篇三
中华古韵,素有十大名曲之说。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我国的十大名曲具体指的是哪十部古曲呢?在去年第九期的“娱乐厅”中,我们为大家讲述了《高山流水》的故事,其中俞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就是十大名曲之一。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介绍我国的十大名曲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高山流水》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支名为《高山流水》的曲子,可惜一直没有人能够听懂。于是,他每天都要在高山上抚琴,曲调优美却又有几许哀伤,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高兴极了,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并没有露面。俞伯牙四处打听才知道,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钟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钟子期已经死了,再也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钟子期的坟头摔坏了他心爱的琴,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后来世人就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来感叹知音难觅。
《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根据刘东升的《中国音乐史略》记载,《广陵散》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据说,《广陵散》这一旷世名曲,因聂政刺杀韩王而缘起,又因嵇康遇害而绝世。因而古曲《广陵散》的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聂政刺杀韩王和嵇康遇害的两个故事。
聂政,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其父是一名老铁匠,手艺十分精湛,特别善于打铁铸剑。当时的国王是一名昏庸无道的统治者,有一天,聂政的父亲被残暴的韩王无辜杀害。聂政为了报仇,以泥瓦匠的身份混入宫殿,可惜这次刺杀失败。他逃入深山后苦练琴艺,十年之后终于练就一身绝技再度混入宫中,利用弹琴的机会刺死了韩王,但他自己也因此而丧命。后人被聂政为父报仇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所感动,于是谱写了《广陵散》。
大约又过五六百年,出生于魏晋南北朝的“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得到一位老人的指点,将《广陵散》这首古曲弹得极为出色,名闻全国。司马昭因为仰慕嵇康的才情,想拉拢他为自己做事,可是性情刚烈的嵇康不愿意,势力强大的司马氏集团生怕嵇康被其他对手拉拢,千方百计迫害他。于是历史上就上演了千古流传的一幕:嵇康在刑场上临危不惧,弹奏《广陵散》,一曲弹毕,嵇康仰天长叹“吾死不足惜,只恨《广陵散》要失传了。”因为嵇康弹得实在是太好了,所以大家都说嵇康一死,《广陵散》就此绝矣!
所幸的是,嵇康死后《广陵散》仍然悄悄流传于琴师之间,历经900余年后,又被一位有心的音乐家纪录在《神奇秘谱》一书中,成为今日得见的最长的古曲之一。
《平沙落雁》
据说《平沙落雁》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古琴曲,现存的琴谱就达五十余种。与其他名曲不同,《平沙落雁》的背后,并无脍炙人口的掌故。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而且内容中描写的沙滩上群雁起落飞鸣、回翔呼应的情景也给人美好的想象空间。
《梅花三弄》
梅花,志高洁,冰肌玉骨,凌寒留香,历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梅花三弄》最早是笛曲和箫曲,后被改编为琴曲。 “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这种反复的处理意在喻梅花在寒风中次第绽放的英姿、不屈不挠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
《梅花三弄》的历史典故讲述的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的故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应召去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从岸上经过,桓伊与王徽之并不相识。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听说你的笛子吹的很好,不知能否为我吹奏一曲呢?”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拿出随身携带的笛子吹奏“三弄梅花”之调,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晋人的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由此事可见一斑。
《十面埋伏》
这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此乐曲描写的是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最终取得了胜利。
《夕阳箫鼓》
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古曲,旋律优美流畅,在演奏中运用了各种琵琶技法。在曲式上,用扩展、收缩、局部增减和高低音区的变换等手法展开全曲。此曲流传甚广,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夕阳箫鼓》的曲情基本来自《春江花月夜》的诗情。《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是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一起被誉为“吴中四士”。贺知章是初唐著名诗人,张旭是书法大家,两人都是杜甫“饮中八仙”诗中的绝顶人物。相比之下,张若虚的名气远远不及贺知章和张旭。张若虚虽不著名,但他拥有被后人称为“孤篇冠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足以使他在初唐至盛唐那个天才辈出的年代里占有一席之地。
《渔樵问对》
《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几句“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就可以做古曲《渔樵问答》的妙解。《渔樵问对》这本书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和哲理。《渔樵问对》中的主角是渔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
《胡笳十八拍》
在去年第十期的“音乐大视野”中,我们为大家讲述了《父女音乐家》蔡邕和蔡琰的故事。不知道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在故事从我们提到了古琴曲《 胡笳十八拍》。“胡笳”原来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它音量宏大,用于军乐以壮声威。《胡笳十八拍》就讲述了“文姬归汉”的故事:汉末战乱中,蔡琰(即蔡文姬)在匈奴流落达十二年之久。她虽然远走他乡,嫁给左贤王为妻,但却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舍不得离开自己的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淹没着,心情非常矛盾。于是,她并作《胡笳十八拍》来表达了这种复杂的心情,后人在弹奏此曲的时候常常被感动的流下泪来。
《汉宫秋月》
《汉宫秋月》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为筝曲,另一为二胡曲,由刘天华先生所传。本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筝曲演奏运用了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纯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二胡曲速度缓慢,用弓细腻多变,旋律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音乐时断时续,加之各种复杂技法的运用,形象地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
《阳春白雪》
4.中国古代十大才女 篇四
。 代表:续写作汉。书
、卓文君2:汉 马司如相之妻。
代表数字作诗:
一别 后之,地二相悬,只说是四三月又,知谁六五年七弦,无心弹,琴行八书可无,九传连环从中折,十里断长望眼欲穿,百亭想思千系,念,万般奈把无怨。君
万语 千说不完,百言无聊赖依十栏,重九登看高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不人,圆七半月香烧烛秉问天,六苍伏月天人摇人扇我心寒。五石榴月火如遇阵偏冷雨阵花浇端,四月杷枇黄未欲对我镜心意乱。忽匆匆,月桃三花水转。飘随零零,二月风筝儿线断唉,!呀郎郎巴不得,下你为女世来为男我。
3 蔡琰、:即蔡姬,东汉蔡邕之女。文
表代:《作胡十笳拍》(厉八啊~) 害
、4道谢韫谢安侄:,女咏絮才”“出典斯人于 。
表代作:《山》登
峨东岳峨,秀极高冲天。青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非工,复匠非云构成,然自气。尔象何?遂然我令迁。逝屡宅将斯,可以尽宇年天。
、5上官儿婉上官:仪女,号称孙帼巾首第一相。人
代 作:表不。详
6、薛涛:代唐女人诗人称女,校书曾与当。时著诗人名缜唱元和,力实俗。不
表作:吟代梧诗(桐岁八时)作
庭除 一古,桐干入云耸;枝迎南北鸟,中叶往送风。来
7 、朱真:淑宋代著名女词人,知才女名,词诗擅皆当然,选。入
代 作:表有〈肠断集〉世传。
8花、蕊人:夫先为孟爱妃,后昶被赵匡招入胤宫中。
代作:述表国诗 亡
君王 上城竖旗降妾,深在那得知宫。十四万齐解人,宁无一甲是男儿。 个
9、唐琬 陆:游表妹妻子兼 。
代表作 钗头: 凤
情世薄,情人,恶雨黄昏送花落易。晓风,干泪残,意痕心事缄独,斜难。语难、难难!
、成各,人今非昨,病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魂,人询怕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
1、柳0如:是代明名才女,著秦淮八之艳首,于当时两大曾名著诗陈子龙人钱谦益、磋切过武,虎视功群,不雌须让。眉当然选入。
蜀中即四有大才:女文卓君、涛薛花、蕊夫人、娥。 黄
四大
美女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故的事->-[] 转
1、春 战秋国时,越期国有一个叫施的,是西个纱浣女子,的五官正端粉面,花,相貌过桃。人她在河浣边纱,清时彻的水映河照她俏俊的影身使,显得更他加丽美这,,鱼儿看时见的她倒影忘,了记水游渐渐,沉到河地。底此从,西这施“个沉鱼的代称,在”近附传开流来。
2
、三国时汉献帝大的.臣徒王司允歌的貂妓婵在花园后月时,忽然拜风轻来,一吹块浮云将那洁的明月皎住。遮这时正王允好见。王瞧允为扬宣他养的女得长何漂亮如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美,比月亮不过比赶紧躲,云在后面,因此彩,婵貂也被人就称为“们月闭了。”
3、汉元帝位期在,南北间兵,交界不得边安。静元汉为帝抚安北奴,选匈昭君单与结成姻缘,于以两国永保远和好。一个在秋高气爽的子日,里君昭别告故土了,登程去。一路上北马嘶,雁,撕裂她鸣的心肝;悲切感之使,心她绪难平。在她坐骑上,之动拨弦琴奏起,壮的离别之曲悲南。的大飞雁听到悦这耳琴声,的看到骑在上的马这个美女子,忘记丽动翅膀,摆跌地下。落此从昭君就,来“落得雁 的代”。称
4 唐朝开元年间,有、美一女貌叫儿玉环,杨选被宫来。进玉环杨宫后进思念,家乡。一天,到她花园赏花心散看,见盛开的丹牡、季月......自想己被在宫内关虚度,春,不青胜叹息对,着开盛花的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还岁盛开之有,时什么时我候 才出头之有日”?泪声俱,下她刚摸花。花瓣立一即收,绿缩叶卷起下低哪想到。她摸,是的含羞草这。,被时宫一看娥见。娥宫到说处杨玉环和花,美,比花儿都含羞低下头了“羞。”称花号来得。
以国中古的代四美女为大型,通原过明快细、致刺绣技艺的,力着表现四大出女美不同的特:西征施秀美的婉约与,貂婵恬静的与强,王昭君内孤的与寞艳,杨贵冷妃的贵华忧与怨,不无被染渲的漓淋致。尽者观在略领刺艺术绣的时又不得同不对四大女的仪美与命态产运生无尽的遐与思索。
想 国中代古大美四,西施和女婵貂是属于间谍类,为一了家人民国愿甘牲自己牺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此人出身二卑微,玉杨可能环是议最非的多她与其他三,相人比没为有为民国出作巨大过贡献,还誉被祸为殃国民的佳最代词名,霓虹雨裳仅为我舞国蹈事舞业有些贡献王嫱最,找不缺点出不愿,走门讨好后官,宦果结被嫁远匈,奴国为和家付出了平春青华年...
四
美女,大我是国古代民对人`美`解的化身 理
王 嫱形的象最高为大光辉,而也然最是不够满丰一的形象个总体,觉感很模糊,与其余三相比,位在们人印中是象名度知低的一位较西施,与貂婵被造得有塑有血,而肉贵妃的杨事迹更被大是广为家传,津津流道,很多乐人都认为玉杨环相对三位另格最低,环肥品燕瘦-杨玉应该环和是被为汉宫誉燕飞赵飞的相题并燕,一肥论瘦,相映成趣一.且二况人都是舞家,都被看蹈是作红颜祸水西施有范蠡,貂婵,吕中国古代十大才女布有,嫱王却了个
嫁老丑的匈奴王杨玉环,是嫁算最好得的个一,嫁了给了宗玄明皇,唐
于西施关和貂蝉有两种法,说种一是西施说在勾践灭攻夫差后死也,了貂蝉在卓被董允王吕布诛,后死于杀乱军之中另一;是说,种人二都有没,西施死与范蠡泛舟而,去范蠡经发商大财,了是为陶朱,貂公跟婵吕了布,情人终有眷成属..
.
5.中国古代十大著名诗词 篇五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五名:《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6.中国古代十大有趣的诗体 篇六
叠字诗
层层套套绮罗衫,正正方方披锦肩。
燕燕莺莺音带笑,盈盈款款步生莲。
丝丝语语凤凰柱,缕缕声声鸳鸯弦。
久久长长无限意,和和美美一生缘。
顶针诗
每一句的最后4个字又作第二句诗的`开头4个字或3个字。14个字的2句话,能演变成28个字的4句话,这就是“顶针诗”。
探君归来步缓慢,来步缓慢醉梦微。
醉梦微醒鸡报晓,醒鸡报晓探君归。
四时花影上窗纱,
影上窗纱笼晚霞。
纱笼晚霞烟照暖,
霞烟照暖四时花。
半字诗
半水半山半竹林,半俗半雅半红尘。
半师半友半知己,半慕半尊半倾心。
半醒半迷半率直,半痴半醉半天真。
半虹半露半晴雨,半皎半弯半月轮。
一字诗
一瓣心香一瓣荷,一泓秋水一泓波。
一池碧叶一池影,一路风光一路歌。
嵌字诗
【三】语【三】言【三】字经,
【月】圆【月】缺【月】长明。
【桃】红【桃】绿【桃】含笑,
【花】谢【花】开【花】舞风。
复字诗
月缺月圆月高悬,
月暗月明月似盘。
月亏月盈月有信,
月清月淡月中天。
同头同心诗
独守一方土,
独耕一亩田。
独居一斗室,
独享一朝闲。
回文诗
石山染痕苔青青,
绿水春荫柳啼莺。
池荷生叶红莲碧,
溪流泛舟轻拂风。
注:顺着读,倒着读,都可。
风拂轻舟泛流溪,
碧莲红叶生荷池。
莺啼柳荫春水绿,
青青苔痕染山石。
宝塔诗
花,
细蕊,奇葩。
香满室,缀天涯。
如粉如黛,似帛似纱。
玉环头上戴,西子鬓边插。
疏影赋诗寄酒,丽容迎客添茶。
庆功曾到帝王阁,贺喜常来百姓家。
蝶,
俏丽,高洁。
花下舞,水边歇。
飞上琼阁,落于玉阶。
老庄托梦幻,梁祝恨离别。
春色采来酿蜜,韶光留住成结。
美人团扇笑相戏,素手轻捉趣与谐。
数字诗
万岭千山百里云,十花九树八成荫。
7.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篇七
项羽具有不可一世的胆识和气势,古今少有,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暴秦的终结者。诚如太史公所言:“(项羽)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作为暴秦的终结者,项羽创造了很多奇迹,例如巨鹿之战,面对秦军,诸侯皆惧,唯项羽率领楚军迎战强大的秦军。从秦二世三年十一月项羽任上将军渡河北上起,至这年七月章邯投降为止,历时九个月,先后全歼王离军,收降章邯军,将秦军的全部主力消灭殆尽,为推翻秦皇朝创造了条件;又如彭城之战,千里奇兵突进,以三万击败数十万刘邦联军。
然而,打碎旧王朝后,他却不能建立一个新王朝。而刘邦,地位低微的亭长出身,却与他的平民追随者们一道缔造了一个新的大一统帝国,在当时也算得上是前无古人了。
勇猛之余,项羽残暴的一面也相当惊人。早年攻襄城之战中,由于秦军誓死不降,襄城被攻破后,项羽将守城将士“皆坑之”。巨鹿之战后,项羽下令将秦将章邯手下二十万秦军将士全部坑杀。汉高祖二年,项羽还指使手下杀了“义帝”。手下谋士韩生劝项羽不成,说了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立即被项羽烹杀,项羽还烹杀了刘邦的御史大夫周苛等人。
然而,残暴并非项羽的致命伤。项羽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政治联盟。秦亡之后,天下纷争,项羽曾经自封西楚霸王,并以裂土分封、功臣为王的方式分封天下。但这次分封后,诸侯们并没有效忠于他。由于他的残暴和赏罚不明,使他在诸侯间缺乏公信力,分封之后回到徐州不到几个月时间 ,就已经反叛四起了。正如贾谊所说:“仁谊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里的仁谊当然是一种政治手段,项羽显然不是一个具有政治智慧的人物。
刘邦最后与项羽决战时,和韩信、彭越相约合力伐楚。当时韩信、彭越并没有发兵,后来刘邦承诺把齐地封给韩信、梁地封给彭越,两人才引兵而来,这不是以皇帝的身份分封臣子,而是以对等的资格结下了分地之盟。所以,与其说楚被汉灭、项羽败于刘邦之手,不如说项楚实际上是被诸侯的联盟军队所灭,汉高祖不过是联军领袖罢了。
两军阵前,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刘邦在气概上虽已略输一筹,但他不以为意,大笑着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那些更有政治智慧和权谋手段的人。
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接近尾声,双方会战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三十万汉军围住了十万楚军。汉方为瓦解对方军心,叫士兵们唱起楚歌。楚兵大多离家已久,早已厌倦连年征战,楚军中有人开始唱和,军心彻底动摇。看大势已去,项羽无计可施,对虞姬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完便拔剑自刎而死。项羽后来逃到乌江边,面对滔滔江水,仰天长叹道:“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拔剑自杀。
后人根据垓下之战作了两个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的前身是明代的琵琶曲《楚汉》,明朝王猷定为明代琵琶演奏家汤应曾写的《汤琵琶传》中生动地描述了这支曲子:此曲一开始便是两军决战垓下,一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此起彼伏,之后一阵沉寂。胜负已见分晓,一片哀怨的楚歌声响起,英雄末路的项羽发出“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后“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等等。
《楚汉》后来演化为两个不同的版本,即《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虽然反映的是相同的历史题材,但两支曲子立意完全不同。《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和汉军,重点内容是“十面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等,乐曲高昂激越、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和楚军,重点段落是“楚歌”、“别姬”,乐曲雄浑悲壮、凄楚婉转,重在描述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与虞姬诀别的场面。前者是赞歌,后者则是挽歌。
杜牧《题乌江项羽庙》诗云:“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很为项羽惋惜,他认为胜败“不可期”是兵家常事,假设项羽渡江,也许会像当年兴兵抗秦那样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反其意而行,他在《叠题乌江亭》中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谁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与杜牧的看法恰恰相反,为史家正论,但杜诗表现出一种死中求活的心志,读来更荡气回肠。
以上无论是琴曲还是诗,都有两种不同的立意。后世的观点中有的扬刘抑项,为刘邦唱赞歌;有的抑刘扬项,为项羽献挽歌,这种对立折射出两种不同的英雄史观,即对历史终结者和历史建构者所采取的不同态度。
事实上,“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不过是文人的咏叹罢了。当年是天下人共反强秦,楚霸王几乎靠一己之力,打垮了秦帝国的军队,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后刘邦携天下之众,而项羽众叛亲离,已经彻底丧失了争天下的资本。朱光潜说:“悲剧人物一般都有非凡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常常代表某种力量或理想,并以超人的坚决和毅力将它们坚持到底。”项羽至死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也许这才是项羽。
8.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篇八
恋爱中的男女难免都会说些胡话,要死要活地,不知说了多少酸辣苦甜的情话,细细想来,能够“传世”的还真不多。其实,我们的祖先或前辈,对于爱之一字,早已有淋漓尽致的表达,有些可谓是千古绝唱,在此,特选出其中十句流传最广的,来重温一下先辈们的爱情。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源于《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击鼓》原文: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本诗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归家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诗从出征南行写起,再写了战后未归的痛苦,又写了当初与亲人执手别离相约的回忆,一直到最后发出强烈的控诉,次第写来,脉络分明,而情感依次递进。叙事中推进着情感的表达,抒情中又紧连着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而自然天成。尤其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切,更是一个征战在外不能归家的士兵,对妻子分别时誓言的怀念,两情缱绻,海誓山盟,痛彻心扉。从此,“执子之手”成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的代名词。2.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这句情话出自出自汉乐府民歌《上邪》,作者是汉代一个普通的民间诗人,他或她在历史上没留下名字,却为后人留下了荡气回肠的爱情誓言。《上邪》原文: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与文人诗词喜欢描写少女初恋时的羞涩情态相反,在民歌中最常见的是以少女自述的口吻来表现她们对于幸福爱情的无所顾忌的追求。这首诗属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鼓吹曲辞》,是一位心直口快的北方姑娘向其倾心相爱的男子表述爱情。由于这位姑娘表爱的方式特别出奇,表爱的誓词特别热烈,致使千载之下,这位姑娘的神情声口仍能活脱脱地从纸上传达出来,令人身临其境。这首古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敦煌曲子词申的《菩萨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明显地受到它的启发:“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桔。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不仅对坚贞专一的爱情幸福的追求是如出一辙的,并且连续用多种不可能来说明一种不可能的艺术构思也是完全相同的。3.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本句仍出自东汉无名诗人的《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选自唐朝诗人元稹的绝句《离思五首》之一,语出《孟子·尽心上》,意译:曾经到过沧海,看到别处的河流也就不足为顾了。原诗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此为元稹悼念亡妻韦丛之作。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事实上,元稹却没能像他在诗中表达的那样,对爱情忠贞不二,他的一生是在与不同的女人纠缠中度过的。虽然如此,这并不影响诗词佳句的流传,那深入人心的咏叹仍打动着一代又一代恋爱中人。5.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此名句摘自为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作者不详。此诗为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作者可能是陶工自己创作或当时流行的里巷歌谣。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以上是载于《全唐诗补编》的原文,后来,也许是人们觉得意犹尽,才有人又把这首古诗给“拉长”了,成为现在网络流传的新版本: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两人相爱却不能长相守的无奈辛酸,被诗人演绎得淋漓尽致。
6.十年生死两茫茫这句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给自己亡妻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开篇之语。原文如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代表。苏轼自从24岁步入仕途以后,就被卷入了上层士大夫激烈的党争之中,历经宦海浮沉。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7.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本句出自宋朝李之仪的《卜算子》。原文如下: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治平进士,曾从军西北,出使高丽,曾经与苏轼做过短暂的同事。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同住长江边,同饮长江水,却因相隔两地而不能相见,此情如水长流不息,此恨绵绵终无绝期。只能对空遥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语极平常,感情却深沉真挚。设想很别致,深得民歌风味,以情语见长。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句出苏门四学士之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此词的结尾两句,是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
9.中国历史十大经典战役 篇九
NO.1 牧野之战
“牧野洋洋,……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现代人根据史书记载的天象,甚至推算出了具体时间是公元前1106年2月4日。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万5千人,汇集各部落的兵力,大破商军的共约17万人于牧野。
NO.2 城濮之战
面对锋芒必露的楚军,晋文公选择“退避三舍”,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对于楚军3路兵马实行各个击破,最后战斗以晋文公在践土朝觐周王,会盟诸侯结束.NO.3 长平之战
秦赵为了上党的归属展开了3年的拉锯战.雪球越滚越大,最后出现了百万人大战的局面.赵王“临阵换将”,派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相对应的秦派上了战神级人物白起.白起创造了一个兵力接近而围杀对手的奇迹,45W赵军全军覆没.NO.4 巨鹿之战
项羽破釜沉舟,以三万之众带三天的口粮打败秦将章酣率领的三十万大军.此一役消灭了秦主力军队,为汉朝的统一奠定基础,也成就了“霸王”之赫赫威名.NO.5 韩信破赵之背水一战
韩信率领3万汉军,面对号称20万的赵军,以“背水一战,致之死地而后生”,开创了中国历史战争的一场新典范.NO.6官渡之战
曹操以两万之众击败原绍十万大军,奠定了曹操同意整个北方的基础.NO.7赤壁之战
没什么好说了,人人皆知,只是兵力大概为3万:20万,没有演义说的那么多。NO.8淝水之战
什么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还有“投鞭断江”,皆来源于此.东晋谢玄以8万对前秦苻坚80万.NO.9朱仙镇大捷
狄雷、岳云、严成方、何元庆4员小将主动请缨攻打金军重镇朱仙镇。金银铜铁8柄大锤左挥右抡,上挡下砸,骁勇无比,直杀得金兵鬼哭狼嚎。岳家军大获全胜.“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在河南取得顺昌、郾城大捷,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NO.10 淮海战役
10.中国古代经典名言 篇十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香。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11.中国十大经典名著排行榜 篇十一
1、《水浒传》:元末明初传为施耐庵创作长篇小说,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水浒传》是中国历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
2、《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经典桥段有: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高老庄收八戒、流沙河收沙和尚、三打白骨精。
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经典桥段有煮酒论英雄、桃园三结义、败走华容道、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4、《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5、《西厢记》:元代中国戏曲剧本,王实甫撰。书中的男女主角是张君瑞和崔莺莺。主要写了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
6、《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多谈狐、仙、鬼、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
7、《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8、《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是古典四大名剧之一。女主角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
9、《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10、《搜神记》:《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是晋代干宝搜集撰写的记录神仙鬼怪的著作。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读书的十大好处有哪些
1. 刺激精神
研究表明保持精神亢奋可以减缓(甚至可能避免)老年痴呆症和精神错乱。因为保持你大脑的活跃和忙碌可以防止它失去能力。就像身体的其他肌肉一样,大脑也需要通过锻炼来保持它的强壮和健康,因此那句话“不用就没用”特别适用于你的大脑。研究发现:做谜题、玩游戏例如国际象棋同样有助于刺激大脑认知能力。
2. 减轻压力
无论你在工作上、个人交际中又或者日常生活中其他无尽的事情中承受多大的压力,当你沉浸于一个好的故事时,所有的压力都会消失不见。一本好的小说可以带你进入另一个境界,而一篇迷人的文章将会分散你的注意力,让你享受现有的时刻,忘记压力,享受放松。
3. 增加知识
你所读的所有东西都会给你的大脑带来新的信息,而你永远无法知道什么时候它们就会派上用场。你掌握的知识越多,对于将来所面对的挑战,你就准备的越充分.
此外,这里还有很多引人深思的事情:你是否发现过自己处于悲惨的情形,但是请记得尽管你可能失去一切---你的工作、财产、金钱甚至你的健康---但是你永远不会失去知识。
4. 扩充词汇
它伴随着上面的话题:你读的越多,你碰到的词增加的也就越多。而它们也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在你每日的词汇中。发音清楚,用词得当在任何工作中都很重要。意识到你可以很自信的跟你的上司说话,这将极大地增加你的自尊心。它甚至有助于你的事业发展。相比那些词汇匮乏、对文学、科学突破和全球事件缺乏敏感度的人而言,那些在各种话题上都很博学、健谈、知识渊博的人更快(也更经常)得到提升。
读书对于学一门新的语言也至关重要。因为非母语者会在文章中碰到词汇,这将让他们的口语和书写更加流畅。
5. 提高记忆力
当你读一本书的时候,你就必须分清楚它们的任务、它们的背景、野心、历史以及细微的差别,同时也必须记住贯穿故事适中的多角的复杂的情节,这只是要记得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大脑是一个很奇妙的器官,它能很轻松的记住这些东西。令人惊讶的是,你创造的每一个新的记忆将打新的神经链(大脑路径)并且同时加强已存在的路径,这将帮助你召回短期记忆同时也将稳定血液。这是多酷啊?
6. 增强分析思维能力
你是否曾经读过引人入胜的推理小说并且在小说读完之前自己就解开了谜题?如果是的话,你就可以通过记录并整理所有提供的细节,利用批判、分析的思维去分析侦探小说。
在评论情节的时候我们同样需要分析细节的能力;来界定它不是一篇好的小说,人物发展是不是切当,故事情节是不是顺畅,等等……。如果你有机会和其他人讨论那本书,你将能很清楚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因为你已经考虑过小说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了。
7. 提高集中注意力
在我们网络疯狂的时代,当我们每天多任务同行时注意力将会立马被分散到一百万个不同的方向。在简单的五分钟的内,一般人将会把他们的时间分在做工作、查看邮件、和几个人聊天(通过视频聊天、网络电话,等等……),留意微博、查看他们的智能手机和工友互动上。这种类似加法的行为提升了我们的压力水平,同时降低了我们的生产率。
当你读一本书的时候,你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故事上---世界上的其他事将会消失,而你将沉寂于有趣的每一个细节里。在工作之前尝试着读15-20分钟(例如:在你早上去上班的公交车上),当你到办公室的时候你将会很惊讶的发现你的注意力是多么的集中。
8. 提高的写作技能
它将随着你词汇量的增加而提高:调查显示出版的好书对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具有显著地影响,就如作者的抑扬顿挫、流畅性以及他们的写作风格都会影响到你的写作。就如同音乐家会影响其他人,画家会用先前大师的技巧一样,作家会通过阅读其他人的作品而学着巧妙用词。
9.平静内心
读一本好书除了可以让你放松之外,你读的内容也可能给你的内心带来无尽的平静。读心灵书籍可以降低血压并带来一种无尽的平静,而研究表明读自救一类的书有助于帮助人们免受某些情绪失控和轻度的精神疾病的困扰。
10.免费娱乐消遣
我们中的很多人为了可以在书上可以做注释,折书角以便于日后的查找,而喜欢买书,但是这种做法很花钱。想要低成本娱乐的话,你可以去你们当地的读书馆,在那无尽的免费图书中得到快乐。读书馆有各种你能想到的书目,而且由于他们的库存是循环流动的并会不时的增加新的书目,所以你永远都不会没有书可看。
如果你恰巧住的那个地区没有图书馆,又或者你行动不便去图书馆不方便,那么你可以阅读电子书,因为绝大部分的读书馆的书都有PDF格式和ePub格式的,你可以在你的电子读书器、苹果平板电脑或者你的电脑屏幕上读书。网上也有很多免费的电子书可供你下载,所以去找一些没有过的书读吧!
这里有所有种类的书目,它可以满足世界上任何人的需求。无论你是喜欢传统文学,时尚杂志、人物传记、宗教书目、成年人书目、自救指南、道路指南亦或者浪漫小说,你都会找到满足你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书目。请暂时离开你的电脑,打开一本书,充实一下自己的内心世界。
读书的名人名言
1、人家不必论富贵,唯有读书声最佳。
(明)唐寅
2、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
(元)许名奎
3、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清)袁牧
4、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
(清)张月楼
5、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神童诗·劝学》
6、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宋)朱熹
7、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宋)苏轼
8、读书当将破万卷;求知不叫一疑存。
《对联集锦》
9、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宋)黄庭坚
10、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对联集锦》
11、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清)朱用纯
12、立品直须同白玉;读书何止到青云。
《对联集锦》
13、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
(唐)李欣
14、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
(清)王永彬
15、勤者读书夜达旦;青藤绕屋花连云。
《对联集锦》
16、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宋诗纪要》
1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宋)郑耕老
18、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宋)程颢
19、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
《对联集锦》
20、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12.中国古代经典励志名言 篇十二
1、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
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推荐阅读:
中国十大著名古代城门09-05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商人09-17
中国古代十大悼念诗词10-01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名句10-19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10-21
中国古代刑法07-26
中国古代兴衰10-05
中国古代战争10-08
中国古代文学作业06-13
中国古代制度专题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