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银行风险分析

2024-10-26

浦发银行风险分析(共8篇)

1.浦发银行风险分析 篇一

村镇银行利率风险分析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地区增量金融机构的代表,从2006年政策出台,2007第一家机构设立,数量上蓬勃发展,截至2016年2月,全国已批准设立1329家。众多村镇银行的存在对于改善农村地区金融供给、增强竞争,起到了一定的“鲶鱼效应”。但为数众多的村镇银行在持续经营中逐渐出现分化,有自己特色、能准确定位的,财务指标表现良好,不断开设分支机构,增强了对当地的覆盖与服务;而大多数仍在不短探索与创新,寻求适合自己的商业性与支农兼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种尝试与探索,随着央行在2015年10月23日宣布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存款利率全面放开初期,中小银行为提升竞争力,一般会主动收窄利差、提高存款利率以争夺客户。这对于成立时间不长,规模更小,饱受“吸储难”困扰的村镇银行而言,似乎更是当然选择。而这种选择导致的利差收窄,会严峻考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其他风险的管控能力。如果在此背景下,村镇银行不能对自身面临的利率风险有充分、全面的认识,更为关注自身的利率定价能力与利率风险防范水平建设,就难以利用利率市场化全面实现所带来的机遇,反而容易陷入高风险境地,甚至陷入经营困难、难以为继的局面。

考虑到村镇银行为主的小型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可能更大;考虑到山西地区作为我国第一个资源型经济综改试验区正在力推金融振兴,明确提出要加快设立新型金融机构;在此背景下,度量风险,有效防范风险,进而促进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为当地经济转型升级助力,具有现实意义。故本文选择山西地区15家村镇银行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利率定价能力,定量分析其利率敏感性缺口,并进行压力测试,以期找出存在问题,有效提升村镇银行应对利率常态波动能力。

利率定价能力

整体情况

山西村镇银行实践起步于2008年,截至2016年2月末,共计开业50家,另有13家处于筹建过程中。就63家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来看,绝大部分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仅有1家由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且省内城商行和农商行占比高达90%;就设立地域来看,全面覆盖了省内11个地级市,且在晋北、晋中、晋南地区分布较为均匀;就经营情况来看,山西村镇银行的资产总额为195.08亿元,负债总额为186亿元,实现税后利润5.16亿元,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13%。

利率实施特点

存款利率历来是村镇银行的揽储利器,在存款利率上浮上限没有放开前,通常的做法是“一浮到顶”。2015年10月24日存款利率完全放开后,村镇银行的存款利率报价并没有太大波动,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例,大部分机构报价在1.95%,上浮比例仅为30%,但在实际执行中,各家都有赠送、返现等其他形式的利率上浮,最终实际折算的上浮比例大都能达到50%到80%之间,各家银行略有不同,且会根据客户存款额度波动。

贷款利率管制放开较早,经过两年多的运作,村镇银行已逐渐摸索出一套做法,目前来看,主要是以上浮利率贷款为主,而且上浮比例偏高。据调查,截至2015年9月末,山西村镇银行的加权平均利率为14.66%,其中6个月以内、6个月到1年、1到3年、3到5年的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14.99%、14.82%、12.44%、6.54%。

利率定价能力

村镇银行组织机构相对简单,基本都没有设立单独的利率定价部门,仅有个别机构设专人管理利率。利率定价方法也较为粗放,未能建立电子化定价系统作为技术支撑。存款利率定价多是观察同区域类似机构,在此基础上采取灵活方式以稳定存款,进而抢占市场份额,没有基于科学计算,随意性成分多。贷款利率定价大都根据主发起行模式,采用基准利率加点定价法,也有个别机构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但核算方法较为简单,仅是根据往年经营成本及各项费用支出,再考虑一些因素后的粗略预测。

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

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有多种,鉴于村镇银行的实际情况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择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分析的主要模型。

利率敏感性缺口(RSG)模型是利用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RSA)与利率敏感性负债(RSL)之差来分析其利率风险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指的是商业银行一定期限内到期或即将重新定价的资产与负债。如果该差额大于零,即存在正缺口,小于零,即存在负缺口。缺口的存在,会在市场利率变动时,影响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所以商业银行会根据对市场利率的预测情况,主动调整利率敏感性缺口,以规避风险直至获取利润。对村镇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进行考察,可以了解其现阶段的利率风险水平。

利率敏感性缺口是一个绝对值,可从其引申出利率敏感性比率、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缺口率等指标。其中的利率敏感性偏离度是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比与1的差值,该指标绝对值越小,说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越小。

山西村镇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本文选择山西15家村镇银行对其利率敏感性缺口及偏离度进行调研。这15家村镇银行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覆盖了全省11个地级市;二是开业时间均在一年以上;三是其主发起行具有多样性,即根据全省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性质的不同及其构成比例,选择了6家省内城商行、6家省内农商行、2家省外城商行、1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主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为调查对象,这样可以保证调查结果对山西地区的代表性。

根据实际情况,利率敏感性资产主要测算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及垫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利率敏感性负债主要测算村镇银行吸收存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向中央银行借款;时间节点为2015年末;期限划分为3个月以内、3个月至1年、1年至5年、5年以上四档。调查结果显示,15家村镇银行均没有发放5年以上期限的贷款,所以图表中没有显示该期限。经过测算,15家村镇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数据见表

1、表2。

观察15家村镇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发现,从总量上看,只有一家保持了负缺口,其他14家都是正缺口,考虑到现阶段利率处在一个下行通道,从利率敏感性缺口角度来说,商业银行应保持负缺口,这样才能在利率进一步下调时,降低净利息收入变动所受到的负面冲击甚至获利,而大部分村镇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显然不符合要求。再看保持正缺口的14家村镇银行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只有2家超过1,其他的偏离度均低于1,且大部分低于0.3,说明其虽然缺口性质不符,但偏离度不大,整体利率风险较小,在遭受利率下降风险时损失不致太大。

就3个月内的利率敏感性缺口而言,15家调查对象中有4家银行保持了负缺口,其中3家为省外城市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主发起设立的,说明其在超短期内能够有效防范利率下降带来的风险,但是有4家省内机构(2家城市商业银行、2家农村商业银行)主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不仅为正缺口,而且利率敏感性偏离度超过了1,甚至有1家达到了7以上,这说明短期内如遇利率下降,这些银行将遭受巨大损失。再看3个月至1年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省内机构主发起设立的3家村镇银行满足负缺口,其他9家虽为正缺口,但偏离度均在1以内,问题不大,省外一家城商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有2家正缺口且偏离度大于1。就中长期而言,由于调查对象均没有超过5年的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故本文就其1到5年期的资产负债来讨论,15家村镇银行中有13家保持负缺口,保持正缺口的2家,偏离度也相当低,说明村镇银行的中长期利率风险管理能力较强。

利率敏感性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是在假定商业银行受到小概率事件冲击时,通过测度其盈利能力等方面受到的影响,来判定其脆弱性,辨析其抗风险能力,并进而提出一些改进措施的,分为敏感性测试和情景测试。本文在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基础上,对以上15家村镇银行由于持有1年内将到期或重新定价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在遭遇利率调整时,净利息收入所受到的冲击进行测试。其中3个月

表3 压力测试结果 单位:万元以内、3个月到1年的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分别假定其在该时间段的中点重新定价。

鉴于我国自2012年以来一直处于降息通道上,所以本文假定存贷款基准利率仍会进一步下调,再考虑到存款利率完全放开后,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有调高存款利率的倾向,所以压力情景设定为存贷款利率的不对称下降。

15家村镇银行净利息收入都会受到负向冲击,并且伴随利率下调幅度、基差的进一步扩大,村镇银行净利息收入受到的不利影响逐步增大,详见表3。

结论与建议

对15家基层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调查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村镇银行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给自身带来的巨大机遇与挑战,没能对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引起足够重视,缺乏主动管理意愿和积极的应对措施。第二,村镇银行的利率定价能力较弱,存贷款利率确定均缺乏科学计算与相关技术手段支撑。第三,大部分村镇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且利率敏感性偏离度较低,说明其现阶段利率风险较小、可控。第四,压力测试表明,在利率下降通道,村镇银行采取的抬高存款利率以“争存揽储”的生存及竞争手段,对其净利息收入的负向冲击很大,如不能对其合理评估、适当运用及管控,将给村镇银行的生存带来危机。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村镇银行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应对:一是充分重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把利率风险管控提升到有关自身生死存亡高度来认识。二是加强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重视数据收集与技术支撑系统建设,切实提升自身利率定价能力。三是积极推行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由于该方法容易掌握且数据收集不存在难题,非常适合村镇银行推广。当然前提是加强自身对利率走势的研判,在此基础上确定缺口方向与额度,并据以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与期限。四是实行差异化经营策略,找准自身定位,通过为目标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增加客户黏性,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逐步减少单纯依靠上调存款利率吸储情况的发生。

(本文得到山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山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2013041065-05]支持)

(作者单位:太原工业学院)

2.浦发银行风险分析 篇二

一、持卡人应提高自身银行卡风险防范能力

一是不使用连续数字、生日、电话号码等易猜测数字作为密码。二是不要随手丢弃ATM提款、查询和POS消费的回单, 一定要取回妥善保管或销毁。三是应及时清理睡眠卡, 既节省银行卡管理精力, 又减少信贷风险。四是安全使用具有网上支付功能的银行卡, 如在电脑上安装病毒防火墙等并及时升级;增强密码安全强度, 区别设置登录密码和支付密码;在网上银行使用完毕后, 应按照使用说明安全退出系统;提醒持卡人尽量避免在网吧及公用电脑上进行网上消费操作等。五是信用卡消费、提现后应及时按期还款, 避免恶意透支, 减少个人信用风险。

二、发卡机构加强银行卡发卡规范管理

(一) 加强银行卡安全使用知识的宣传

发卡机构不但要介绍银行卡产品的优势, 也要注意介绍其风险点和安全使用知识, 提高银行卡安全使用知识普及, 及时披露银行卡风险案例, 使社会公众了解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和掌握相应的防范手段, 提高持卡人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二) 积极落实账户实名制, 加强银行卡发卡规范管理

一是积极利用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中国银联银行卡风险信息系统有效识别个人身份。二是核实申请人资信状况, 严格授信额度管理, 确保信用卡申请资料的真实性, 杜绝利用虚假资料办理信用卡的事件发生, 控制信用卡发卡风险。三是加强对单位代办信用卡的管理, 要严格按照有关集体办卡的业务流程与操作规程, 对申请人进行抽查, 不能直接跳过资信审查环节, 并严防持卡人的信息泄露。四是加强内部管理人员相关业务及风险培训, 加强银行卡案件防范相关人员业务及风险知识培训, 提升银行卡行业的整体风险管理水平。五是加快磁条卡向金融IC卡的迁移, 积极推动发行更为安全、先进、使用范围更广泛的芯片卡, 采用安全性和功能性更高的智能IC芯片卡来代替磁条卡, 提高银行卡卡片安全防伪能力。改善银行卡身份认证手段, 逐步探索推广指纹、印鉴、气味、声音等多种身份认证手段, 提高银行卡安全技术手段, 加强银行卡信息安全保障, 加强系统安全防范体系建设。

三、管理机构加强银行卡风险的管理

(一) 加强银行卡受理市场风险管理

一是加强特约商户准入审批和日常监督管理, 严格执行特约商户准入制度, 重视对特约商户的合法性和有关经营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核和调查, 建立特约商户交易信息数据库, 根据其性质、经营范围、规模和流动性, 分析其经营管理水平、风险程度和市场潜力, 设置相应的风险控制参数, 有效防控风险。

二是强化特约商户日常培训, 增强其风险意识, 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带来风险, 不仅要加强特约商户业务技能的培训, 还要加强对特约商户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培养与教育。

三是加强银行卡交易监测, 实现对银行卡交易信息的动态监测功能, 加强对特约商户收单业务行为和异常交易或变化情况的动态监控;加快建立持卡人主体数据库和风险防控模型, 加强对客户交易信息的分析、研判和风险预警;各发卡机构要严格执行反洗钱的有关规定, 履行大额、可疑交易报告义务, 积极支持、参与行业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建设。

四是强化银行卡受理终端的管理, 落实POS安全技术标准, 加强POS密钥和参数的安全管理, 确保“一机一密”, 控制移动POS的安装范围, 屏蔽移动POS商户SIM卡的漫游功能;在ATM屏幕上增加动态密码框, 增强密码输入安全保障, 加强对ATM机的巡查, 特别是对傍晚、夜间等案件高发时段的巡检, 实现对ATM交易的实时监控以及对非法侧录装置的自动报警, 一旦发现涉及包括银行卡信息泄露等风险时, 应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五是加强第三方发卡机构发行的具有支付功能的消费卡的监管, 消费卡 (包括超市、商场、餐饮、娱乐等场所的消费卡以及一些具有网上支付功能的购物卡等) 已成为网络时代很多人消费的支付工具之一, 应尽快出台相关法规, 将这些具有支付功能、类似银行卡的消费卡纳入监管范围, 因为这些消费卡不仅可以快速收集现金, 如果消费卡内资金不是一次性消费掉, 就会产生沉淀资金, 从而具备融资功能, 还可以减少纳税额, 同时还衍生了寄生于此类卡的“黄牛”。

(二) 积极建立银行卡违法犯罪联合防控机制

一是加强银行机构风险管理, 强化内部管理, 制定和完善相关业务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 以规范业务操作, 控制操作风险。建立银行卡制作、保管、卡片领取等环节的操作规程, 规范操作。同时, 加大制度执行力度, 查找现行制度存在的漏洞, 完善各规章制度, 有效促进业务人员依法经营, 加强风险控制, 防止违规案件发生。

二是建立和完善银行卡风险防控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健全银行卡违法犯罪的联合防控机制。积极参与人民银行和公安部联合部署的“整治银行卡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建立相对固定的银行卡案件联系单位和联系人制度, 通报银行卡案件情况、分析案发趋势、特点及作案手段, 总结交流防治银行卡案件的经验教训, 制定防控银行卡案件的具体措施, 认真落实各部门的职责, 确实加强协作, 发挥联动协调机制作用, 全力配合公安机关, 及时有效地打击银行卡犯罪。

三是加强银行卡立法的建设。我国银行卡业务规则一直遵循1999年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 银行卡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原有的管理制度和监管规则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严重阻碍了银行卡产业的健康发展, 尽快出台完备的银行卡管理条例已迫在眉捷。另外, 社会各界对加快银行卡立法、规范银行卡业务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上仍然有很大的空间。

3.银行信贷风险调控手段分析 篇三

【关键词】银行;信贷风险;调控手段

金融市场是现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各类金融机构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会引起金融市场的波动,对于金融市场和投资者等都有着重要影响。银行的预期收益会因为金融信贷风险而产生受损现象,导致银行造成损失。因此对于银行信贷风险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银行信贷风险产生原因

因为金融市场自身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于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因素很多,从银行自身来看内部的经营管理以及体系建设等存在瑕疵,从外部因素来看,市场结构的影响、国家政策的调控以及世界经济贸易格局等都会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

1.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金融行业取得了重要发展,而作为现今时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的不成熟以及我国相关政策的影响等造成了我国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从银行内部来看,其规章制度存在不完善性和不合理性,很多银行的规章制度只是一纸空文,没有得到落实,而且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来对其自身进行约束,使得其自身的运营流程效率不高,对于信贷风险没有合理的控制,因此造成了银行信贷风险增加。

2.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

我国由于各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相较于其他地区更快,而且各类金融企业的建设和经营都在这些较为发达的城市较多。而我国金融政策的制定对于银行信贷的风险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因为相关政策能起到的只是宏观调控,不能根据银行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规章制度的制定。另外,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对于银行信贷环境也会有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引起市场的波动和反弹等情况。

二、银行信贷风险调控手段分析

1.建立良好的信贷风险控制环境

银行对于信贷风险的调控必须要依靠一定的技术理论指导,而建立一套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工作是信贷风险评估,而对于信贷风险的评估必须从多方面来考虑,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体系。总的来说,银行信贷风险的评估主要是从下列几个部分来进行的:第一,银行根据实际情况对于信贷风险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对于自身能够承受的风险进行预测,通过对风险和收益之间的细致权衡,来制定相应的风险应付策略。第二,在对于信贷风险进行分析的时候,必须要依靠大量的数据信息以及技术理论,结合相关模型的建立等方法,对于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而达到识别信贷风险的目的。第三,对于信贷风险要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信贷风险的识别主要是通过对其进行基本分析以及程序的辨别等方法,在银行的运营过程中,对于基本信息资料的整理分类等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提高对于信贷风险认知的重要方式。

2.建立银行内部信贷监督机制

要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必须要对信贷风险管理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而完善银行内部的信贷监督机制也是信贷风险控制管理的体现。银行想要在目前的竞争市场上获得自身的发展,必须要对于自身进行严格的管理,制定合理、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对于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解决,并且对于信贷业务等进行监督,对于内部信贷监督机制进行完善,只有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才能保证企业的信贷风险得到调控。另外,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也是确保信贷风险得到控制的重要前提,监督机制和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两者不会相互独立运行,而是相辅相成。对于银行内部运用中信贷业务中不合理的地方,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按照企业内部的制度进行处理,而监督部门也要加大重视,实施全方位的监督,这样才会给银行的决策者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数据,从而发现信贷风险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完善银行信贷风险调控体系,确保银行自身的利益不会得到损失。

3.建立相应的信息沟通平台

银行建立相应的信息沟通频台是降低信贷风险的一个有效手段。除此之外,银行还应该为相应信息平台建立沟通制度,以确保信息平台的正常运行。信息沟通平台主要是对于信贷风险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反馈和处理。首先银行要对于相关数据信息的反馈、处理、传递等方面建立程序,保证信息沟通平台所传递的信息具有价值。在信息收集方面,银行要确保信息存在价值并且具有时效性。银行的信息沟通平台可以对手机的信息进行处理,对于一些不必要的信息进行提出,将高质量的信息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传递。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接受到信息之后,对于信贷风险的调控处理进行指示,进一步降低信贷风险可能对银行造成的影响。

三、结束语

本文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出发,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基本时代背景对我国目前银行信贷风险进行分析,并且根据自身了解,对于银行信贷风险的调控手段进行分析。目前我国的经济市场环境决定着我国银行的信贷风险必须得到有效的调控,而对于其调控就应该从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实际从银行内部和市场两方面制定合理的措施,来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有效调控。

参考文献:

[1]郝江霞.房地产调控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J].中国房地产.学术版,2014(12).

4.村镇银行项目风险分析范文 篇四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以及社会再生产的不断扩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企业会通过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方式来弥补自身的资金需求。与此同时,一系列贷款项目风险问题也随之而来,且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如何及时发现银行运作过程中的贷款项目风险,构建一个健康、稳固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银行长远发展来说尤为重要。

对 村镇银行,分析了其在贷款项目风险管理方面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贷款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如贷款品种比较单

一、客户集中度较高、信贷资产结构需进一步优化,信贷管理人员掌控风险的能力需进一步加强等。并结合其贷款项目风险现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采用定量的方式对 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合贷款项目风险管理现状以及对贷款项目风险的综合评价结果,提出有效防范和降低贷款项目风险的举措和建议,如创新贷款品种,优化信贷结构,强化业务培训,加强信贷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银行风险、贷款项目;风险管理;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金融业界的风险管理研究日益突显出复杂化和困难化的趋势。在当今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业均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银行业出现危机,会直接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更有甚者会严重损害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临着科技发展、同业竞争以及金融管制懈怠等诸多现状,全球的银行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风险,于是,风险管理便逐渐成为银行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重要性也在日渐增强。我国银行的兴起较发达国家而言比较晚,发展还不够完善,抗风险能力还比较低,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着来势凶猛,企图来中国市场上分一杯羹的外资银行,国内银行承受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这就对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银行主要业务之一的贷款项目的风险系数也在陡增,因此,可以说对贷款项目风险实施有效管控,将有利于提升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改善银行的风险管理环境,增强金融系统的安全性,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实施产融结合战略,通过特色业务和金融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为驻地居民生活提供更为便捷优质的服务。在 村镇银行所处的独特背景下,结合其自身特点,对其贷款项目风险管理提出合理的对策及建议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以及社会再生产的不断扩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企业会通过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方式来弥补自身的资金需求,因此,银行贷款逐渐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之一。与此同时,一系列贷款项目风险问题也随之而来,且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如何有效规避贷款项目风险,提出合理应对措施,做好内部风险管理工作是每一个银行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良好的风险管理水平和成效直接关系到银行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及时发现银行运作过程中的贷款项目风险,构建一个健康、稳固的银行业体系对银行长远发展来说尤为重要。基于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借鉴其他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管理的经验,结合 村镇银行的自身特点,对其贷款项目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管理对策,对于提高 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1 改善银行的风险管理环境,保证成功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一、银行风险的涵义

银行风险是指在银行经营过程中,准银行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根据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将其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与法律风险等信用风险是指准 不确定性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确切地说,是所有因客户违约而引起的风险。

市场风险是金融体系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通常是曼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市场风险一般又可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其中,银行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水平变化对银行的市场价值产生影响的风险。银行汇率风险是指银行在进行国际业务中,其持有的外汇资产或负债因汇率波动而造成价值增减的不确定性。

流动性风险狭义上是指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存款的提取而产生的支付风险;广义上除了包含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而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信贷需求或其它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准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的风险。法律风险是指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要求,导致银行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二、银行风险管理的涵义

风险管理是指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通常的步骤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驾驭和风险监控等。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

银行风险管理是指银行运用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对风险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从而确保银行经营安全,最终实现银行收益最大化的行为总和。

银行贷款项目风险是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受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使得银行的贷放资金无法按期收回本息和正常周转或其他原因而使银行遭受资金损失的可能性。

三、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管理的涵义

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管理是指贷款发放前的调查工作、贷款存续期间的管理工作以及贷款出现风险后的监督、控制和处理工作。

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管理的原则

1、保证贷款本金的安全性。银行贷款业务主要的资金来源于存款,而存款是要被提取的,银行必须保证客户在需要时能提取到足量数额的资金。若长期无力足额支付需要被提取的存款,银行就面临着破产的危机。因此,银行应保证贷款能及时足额地被收回,以提高贷款本金的安全性。

2、保持贷款的流动性。为了确保贷款的安全,银行除对贷款进行严格审查外,还应该合理安排贷款的种类与期限,使贷款保持较强的流动性。银行活期存款较多,贷款也应以活期和短期为主,贷款期限不宜过长,应与存款的期限结构相适应。

3、保证贷款具有较高的利息收入。银行吸收存款与发放贷款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贷款作为银行经营利润的来源之一,必须保证其具有较高的利息收入。而在贷款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其利息收入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贷款的利息率和放贷的期限。

而在实际的贷款项目风险管理工作中,以上三个原则是存在矛盾之处的,通常表现为流动性和安全性与盈利性成反比。银行在实际工作中应依据自身情况,统筹兼顾这三个原则,让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达到平衡状态。通常的做法是银行在放贷时应该首先考虑贷款的 2 流动性与安全性,然后再考虑盈利性。

第三章 我国银行贷款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行贷款项目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

1、款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及信用缺失

一方面,贷款企业与银行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企业准经营管理不善,造成资金流失,会造成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的情况,而这种可能性是产生贷款项目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企业对注册资本造假,对会计报表造假,进而骗取了银行的贷款。

2、政府行政干预及政策性贷款的制约

一方面,政府从行政管理角度出发,强令银行为某些效益差,甚至亏损,完全不符合发放贷款标准的企业放贷,干预银行的市场行为。进而,贷款项目风险问题显现出来。有时,效益不佳的贷款企业无力还款,而政府又可能为这些企业还贷,这就会形成银行巨大的放贷风险,最后导致不良贷款的形成。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会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如支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国内各地区民族的安定团结等,发放“扶贫贷款”、“安定团结贷款”等贷款,这些贷款大都利率较低,且在项目评估和审批上把关不严,缺乏足够的经济约束力,这样就造成了借款人对贷款的管理和使用上缺乏足够的严肃性,无形中就形成了贷款项目风险。

3、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法治建设大环境相对滞后导致金融业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从而致使金融市场不规范,各经济主体缺乏对信贷资产的保护意识,进而造成银行贷款风险系数的升高。

4、金融市场上利率、汇率的不断波动 一方面,资金融通的不断市场化以及中央银行对利率调控手段的运用,使得利率变化的频率及幅度加快和扩大,进而使得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进一步增大。另一方面,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使得各国汇率波动的风险也日益增大,而我国商业银行对国际业务风险管理又缺乏经验,进而使得外汇贷款蒙受损失,丧失预期收益。

二、我国银行贷款项目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1、银行自我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流于形式,贷款权责利严重脱节。同时,贷款工作中职责不明,自身信贷队伍建设不力,领导体制存在弊端,造成自我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均不健全,从而加大了信贷风险,为银行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2、银行内部风险意识淡薄

首先,信贷制度和操作原则在许多银行没有得到切实落实,一些信贷工作人员不懂法律法规,想当然地随意操作,致使违规放贷现象时有发生,贷款项目风险系数随之升高。其次,一些银行为了追求信贷工作的规模,不惜以放弃贷款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为代价,这样既是对贷款企业的不负责任,也是对银行自身工作的不负责任。最后,银行对贷款方的偿还能力分析不够,对其审核不够细致全面,不能通过理性分析正确预测贷款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样都增加了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的系数。

3、银行与贷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

金融市场参与者之间通常是信息不对称的,借款人申请贷款时,即使借款人不刻意隐瞒,银行对借款人的风险倾向、信用情况、财务状况、现金流、发展前景等相关情况的了解远远不及借款人自身。这种信息不对称性导致银行不能做出理性的贷款决策,不能有效地拒绝较大的借款人申请,相反较小的借款人申请却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信贷市场逆向选择现象的出现,大大增加了银行的贷款风险。

第四章 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截至2012年第4季度末,村镇银行法人存量授信客户123户,贷款余额872,546万元,较年初增加621,846万元,增幅248.04%。个人贷款存量客户981户,贷款余额22,189 万元,较年初增加8,765万元。

2012年,村镇银行信贷资产持续快速增长,各级人员始终坚持“质量优先、规模经营、兼顾效益”的原则,正确对待防控风险与业务发展的关系,在支持信贷投放的同时加大风险防控力度,推动信贷业务稳健、快速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把握经济形势,准确定位市场的能力有待提升。

从贷款项目经营的实际情况分析,村镇银行属于区域性银行,其成立时间较短,应对风险的经验不足。对国内国外的政治、经济、产业等导向性政策信息的获取能力较弱,不能及时获取优质大项目的投融资信息,对优质大项目的投放能力较弱,对整体经济环境潜在风险的监测分析不够深入,分散风险的能力较弱。目前,村镇银行存量房地产贷款645,000万元,占比73.92%。受国家房地产政策调控的影响,市场走势不明朗,使银行贷款存在潜在系统性风险。虽然 村镇银行采取的风险防控措施极为有力,但不排除 村镇银行贷款受市场变化的影响。因此,村镇银行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吸取同业经验,避免因不完善之处或经验不足而产生的意外损失,与此同时,还应及时把握国家政策信息导向的变动情况,并采取灵活合理的应对措施以规避行业风险等系统性风险。

(2)贷款品种较单一,客户集中度较高,信贷资产结构需进一步优化目前,村镇银行已办理的贷款业务品种包括中产品供应链融资、住房开发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项目贷款等,其贷款品种比较单一,新的产品创新力度不足。贷款种类单一,票据贴现、质押贷款的比重较低,消费贷款、不动产抵押贷款等低风险贷款业务少,导致了信贷资产的变现能力弱,进而也降低了资产的流动性。因此,村镇银行应开拓思路,向贷款品种多样化方向努力。

(3)贷款项目审查方式有待改进,审核力度有待加强。目前,村镇银行的贷款项目审查方式还不够完善,还没有针对不同的业务品种、类型,依据业务实质,制定差异化的迎合业务需求的审查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作经营效率的提高。对于重要的信贷业务尚未形成预审查制度。对于重点客户、重要项目的提前介入,共同研究融资方案,可以缩短后序审查时间。加强作业监督审核,严把贷款发放关是对贷款项目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第二道闸门,村镇银行可以通过严把第二道关口来规避贷款项目风险,但目前 村镇银行贷中审查工作还不到位,许多审核环节有待加强,这就让贷前调查承担了巨大的压力,贷前调查的充分与否直接决定了贷款项目风险的高低。

(4)贷后管理需要强化与加强。村镇银行正处于蓬勃发展初期,业务发展迅速,但人员配备不足,存在重贷轻管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是存在报告和评价流于形式的现象,不能针对实质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二是本息催收没有按总行要求以书面形式督促借款人落实还款资金;三是对异地贷款大户项目进展情况跟踪不到位,与总行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回款资金管控也需要特别关注。目前,村镇银行办理的供应链融资全部为单一融资模式,其要求结算资金回款后即期还款,但在实际操作中,个别客户经理认为剩余结算资金能够覆盖贷款本息,没有督促客户及时还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控制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的主要措施是对应收款回款实施有效控制。目前,在 村镇银行努力下,分行基本可以控制资金回款,但并未形成规范化管理,有些环节还需要进行人工干预。在实务中,还存在实际操作与制度规定相冲突的情形,进而形成了一定的操作 4 风险。针对以上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就要求各级信贷人员在严格按制度流程操作的同时,应灵活运用新产品、新办法,根据客户特点选择不同的融资模式。

(5)贷款项目管理人员掌控风险的能力需进一步加强。目前,村镇银行贷款项目管理人员掌控风险的能力较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信贷业务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的学习,在受理特殊业务品种时,不能快速揭露风险的实质;二是对宏观经济形势判断和分析的能力不足,化解贷款项目风险的措施较为有限,贷审查能力有待提高;三是在产品创新方面所做的工作有限,针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管理现状,村镇银行管理层曾多次提出要区分行业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多次在部门内部与前台业务部门相关人员进行探讨,到目前为止,虽然初步形成了关于物资经销类债项的管理要求,但在产品细分、管理细分、行业细分上,尚未形成完整的管理细则来有效指导业务开拓;四是对新业务、新办法的学习与掌握还不到位,不能对业务部门实施有效的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有现用现学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质量。

第五章 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识别及综合评价

一、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的识别

有效地识别风险是顺利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依据 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现状,结合其贷款项目风险管理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对其在办理贷款业务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准确地鉴定、分析与认识对于 村镇银行开展贷款项目风险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基于以上对 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现状的分析,结合其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可知目前 村镇银行面临的贷款项目风险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用风险

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其风险管理经验不足。对国内国外政治、经济、产业等导向性政策信息获取能力较弱,不能及时获取优质大项目投融资信息,对优质大项目的投放能力较弱,分散信用风险能力较弱。此外,从 村镇银行的客户分布来看,贷款有向大中型客户集中的趋势,突出表现在对以钢铁为代表的能源企业贷款集中度较高,客户的集中伴随着依赖性的产生,进而意味着信用风险相对比较集中。

2、操作风险

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人员新导致了运营业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随意性,不能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业务操作,缺乏风险防范意识,这在无形中就提高了操作风险系数。同时,制度新导致了全行运营类业务操作流程缺乏规范性,业务流程脱离实际、可操作性不强,不便于网点实际操作和执行,这样也会引发操作执行风险。此外,业务检查监督工作不完善,问题反映机制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操作风险的产生。

3、流动性风险

村镇银行的贷款投放基本上都是以一年以上贷款为主,反映在资产负债结构上,长期资产对应短期负债的情况非常明显,造成流动性缺口的产生,流动性风险压力在不断扩大。贷款种类单一,票据贴现、质押贷款的比重较低,消费贷款、不动产抵押贷款等低风险贷款业务少,导致了信贷资产的变现能力弱,进而也降低了资产的流动性。此外,村镇银行的服务功能有待完善,委托代理和中间服务业务量少,非利息收益在总收益中的比重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流动性风险。

二、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应涵盖各种能全面反映评价对象风险状况的要素,既能考量过去的业绩,又能预测未来的发展;既要考察评价对象自身的状况,又要研究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因此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应尽可能从不同层次、不同方位涵盖 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的各个评估要素,进而能全面、真实地反映 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 5 的现状。

(2)集约性原则。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应注重信息的整合性。具体体现在指标数量适中,指标过多不利于指标体系的试算,指标过少不能全面反映 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的现状。因此选择指标时应选取那些信息涵盖量大的,注重信息的整合性。

(3)动态性原则。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是在随着经营业务的开展而不断变化的。因而,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较大的弹性,能够在动态变化中较容易地反映 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的状况,以使其适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不同客户群体,在评价现状的同时还能有效预测未来。

(4)可实现性原则。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一定要选取那些具有充分科学依据、在技术方面具有可行性、彼此间有明确关系的指标。指标体系可以选取那些比较容易取得且容易计算的指标,在选取时需要采用统一的途径去获取数据,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同地域之间进行综合分析和对比,进而做到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分配。

第六章、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对策

从 村镇银行目前授信业务经营整体情况看,村镇银行只要做到依法合规经营,能够从整体出发把握金融方针政策,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项目风险管理架构,建立健全制度流程,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强化人员风险意识,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就能将贷款项目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应采取以下具体工作措施来防范贷款项目风险。

1、认真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总行信贷政策

村镇银行应及时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和总行信贷政策为导向,科学定位市场,并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及时调整 村镇银行贷款投向,避免贷款的政策风险、行业风险。坚持特色经营,了解结算规律,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强化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对于总行适时出台的信贷类制度、办法、细则应进行认真梳理,深入学习,结合分行实际,完善本行贷款项目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实施细则。严格做到有章必循,有法必依,违规必纠,视制度为经营生命线,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自觉遵守制度,积极防控风险。在落实现有制度的同时,随着经营形势与市场环境的变化,新产品、新情况的出现,还应采取积极主动措施防范信用风险。

2、创新贷款品种,优化信贷结构

村镇银行应开拓思路,向贷款品种多样化方向努力。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产品的创新能力,努力形成具有多元化,有特色,契合区域、产业、客户特点的信贷政策、产品体系,积极开发信贷组合产品、中短期融资产品、供应链融资产品、结构性融资产品等信贷产品,满足业务发展和市场拓展需要。信贷结构是评价银行贷款业务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调整优化 村镇银行的信贷结构应始终围绕 村镇银行的经营战略和风险偏好,按照科学的信贷发展观,通过深化和完善相关信贷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资本消耗低、风险收益高、资产质量优、充满竞争活力又可持续的信贷结构。要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员工素质状况来确定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经营战略。应调整客户结构,控制贷款大户贷款总额及同业占比,提升市场开拓能力,通过客户群体范围的扩大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从而实现信贷资 产结构优化。

3、改进贷款项目审查方式,加强作业监督审核

严把贷款发放关根据业务品种,确定审查重点。根据业务类型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审查标准,反映业务实质,使审查工作更加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更有利于防范风险。改进审批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施行重要信贷业务预审查制度。在前台部门通报信息的前提下,对重点客户、重要项目提前介入,共同研究融资方案,缩短后序审查时间。实行审查工作的痕迹化、时限制管理,提高审查工作效率。推进产业链融资审查,实现规范化管理。完善供应链融资业务调审报告,实现申报资料规范化,要素填写模版化,调审报告标准化。目前 村 6 镇银行使用的调审报告能够实现财务数据自动采集、勾稽关系自动校验、财务比率自动计算、异常科目自动提示,实用性和针对性都大大提升。

加强作业监督审核,严把贷款发放关,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格履行放款核准职能。村镇银行需进一步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折不扣地执行相关规章制度,按照职责分工和业务流程规范操作,对前提条件未落实、贷款担保不合规、档案资料不完整等存在瑕疵的贷款项目不予核准放款,把好贷款发放的最后关口。二是提高信贷作业监督质量。加强信贷作业监督的及时性和规范性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信贷业务依法合规,确保信贷档案完整、合规、有效。通过对信贷业务进行逐笔监督、核准,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跟踪落实,不留隐患,确保有效提高 村镇银行的贷款项目风险防控水平。

4、加强对贷款项目的监测力度,切实防控信贷风险

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来源,关注国家政策、经济方针、市场变化趋势对 村镇银行已投放贷款的影响。注重利用信贷管理系统,总行返传数据,监管部门下发的提示信息等多种渠道对 村镇银行公司客户贷款进行监测,总体分析评价 村镇银行贷款投放效果,并将监测结果适时向前台部门反馈,提示予以关注。同时,高度重视贷款预警工作,为避免因工作不力造成贷款出现逾期情况,对于即将到期的贷款,及时提醒贷款到期及时偿还。落实贷款大户监控负责人制度。将亿元以上贷款大户确定为贷后管理重点客户,指定一把手、信贷主管领导作为贷后监控最终责任人,对于责任人的落实,村镇银行已经按要求报备总行,同时通报全体信贷工作人员。

在明确领导责任的同时,需进一步确定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使各部门、各环节各司其职,明确责任,确保监控制度落实到位。还应开展信贷业务现场与非现场检查工作,认真落实各项检查的整改工作。一是根据总行要求与内控合规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开展业务检查,适时对发放的贷款进行全面检查。检查方式为现场检查,调阅全部业务档案,核实业务授权执行情况,是否存在违规越权发放贷款的情况。核实每笔业务审批要件是否齐备,签批手续是否齐全。核实合同签定是否合规合法,是否存在无法维权瑕疵。核实业务发放前对审批条件的落实情况。核实贷后管理工作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上报并督促整改,纠正不足,规范业务,促进规范化操作。二是通过核对贷款项目风险管理系统,填报贷后检查工作表的方式督促前台部门开展贷后常规检查工作。三是针对总行内控合规检查中提出的问题、整改意见和整改要求,进一步明确整改时限,落实责任人,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整改措施,全面推动整改工作,提高整改效果。

5、强化业务培训,加强信贷队伍建设 为了更加有效地防控贷款项目风险,在授信业务经营与管理中,在人员任用上要突出人员的思想与素质,为制度的落实奠定基础。在 村镇银行的招聘工作中,应该定向招聘信贷从业人员,增加分行贷款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的配备,在原有岗位的基础上设置贷后监测岗,配置专职工作人员,将贷后管理工作纳入日程,按个人条线和法人条线分别对贷款项目进行监测,主要工作职责是贷后监测、风险提示、发现问题以及督促整改。为实现规范操作,规避业务风险,分行应根据发展需要和员工现状定期制定培训计划。已经实施的培训有:对贷款项目条线人员开展了贷款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系列转培训和抵(质)押品评估转培训;对贷审会成员开展了《2012年信贷政策指导意见》、《财务报表审核要点》等培训;对新入职员工开展了信贷基础知识培训;在贷款项目管理部内部开展了职业道德教育、案例警示教育及基本制度培训。

结 论

在我国学术界,有关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管理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初有成就,且形成的理论也具有普遍的实用性,但大部分理论只具有通用性。对于不同的商业银行,准理工作时都应结合自身实际,提出符合自身需要的对策。论文运用理论研究与对策探讨相结合的研究方 7 法,以 村镇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贷款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及环境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了符合其发展需要的对策。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村镇银行准风险防范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风险管理理念陈旧,风险管理文化氛围差;缺乏沟通、协调主动性,风险管理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推进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工作有待加强;缺乏科学的、细化的二级分行风险管理考评机制等。针对 村镇银行在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工作中所面临的环境以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银行的成功经验,提出建立风险管理机构,提供组织保障;领导率先垂范统一思想、强化风险意识;制定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履行内控检查职能,严把内控防线等。村镇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将进一步推动其贷款项目风险管理工作的发展。

2、通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采取定量的方式对 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可知其贷款项目风险一般、相对可控。从 村镇银行目前授信业务经营整体情况看,村镇银行只要做到依法合规经营,能够从整体出发把握金融方针政策,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项目风险管理架构,建立健全制度流程,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强化人员风险意识,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就能将贷款项目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村镇银行通过整体把握金融方针政策,汲取同业经营经验,已初步建立起了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架构,建立健全了制度流程,但在具体操作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准确定位市场的能力有待提升;贷款品种比较单一,客户集中度较高,信贷资产结构需进一步优化;贷款项目审查方式有待改进,审核力度有待加强;贷后管理需要强化与加强;信贷管理人员掌控风险的能力需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4、通过对 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识别、评价,有针对性的提出贷款风险管理对策是风险防范的关键。具体应对策略主要包括:认真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总行信贷政策;创新贷款品种,优化信贷结构;改进贷款项目审查方式,加强作业监督审核,严把贷款发放关;加强对贷款项目的监测力度,切实防控信贷风险;强化业务培训,加强信贷队伍建设等具体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5.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现状及风险分析 篇五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现状及风险分析—阜新市理财市场数据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我国居民资产保值增值的意愿不断加强,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备受投资者追捧。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将理财产品业务作为优化收益结构、拓宽中间业务创收渠道的重点,理财产品在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上屡创新高。然而随着理财产品业务的不断发展创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业务运行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积聚金融风险的同时也给金融调控带来很大的挑战。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的发展现状

理财产品发售火热,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不管是从发行量上还是从发行规模上看,理财产品业务都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扩张。2014年,阜新市银行理财产品发售数量达3471期,发行规模高达329.43亿元,无论是在发行数量上还是在发行规模上都实现了较快增长,在发行量较2013年增长了17.90个百分点,发行规模同比增长64.5%。

期限结构短期化趋势明显,预期收益呈下降趋势。近三年来,阜新市三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占发行总量之比都在60%左右,六个月以内期限的理财产品占发行总量之比都超过80%,理财产品期限结构短期化趋势明显。从近三年来6个月期限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变动情况来看,预期收益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12年四季度的5.9%下降到2014年四季度的5.3%,相差0.6个百分点。

表外理财渐成主导,个人理财产品供需两旺。表外理财产品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核算,是商业银行主要理财业务。2014年阜新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售表外理财产品2580期,占新发理财产品的75.6%;累计募集资金228.32亿元,占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额的69.31%,较2012年增长31.62个百分点。在居民投资渠道受限,其它金融市场预期收益不确定的情况下,个人理财产品一直占据理财产品市场的大部分份额。2014年阜新市金融机构累计对个人新发理财产品2901期,占新发理财产品总量的85.1%;新发个人产品募集资金317.31亿元,占新发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额的96.32%,较2012年增长5.17个百分点。

资金投向日趋多元,经营模式呈现基金化趋势。随着理财产品资产规模的增长,理财产品业务的品种和投资范围也日益丰富。商业银行正在改变目前单一理财的经营模式,实现向资产管理业务的转型,理财产品朝着开放式、基金化的方向发展。资金运用主要以股票及其他股权、非股票证券等标准化资产为主,投向票据、资金信托等非标准化资产减少较多。2014年阜新市理财产品资金投向中,投向股票及其他股权、非股票证券的比例最大,分别为38.53%和39.12%。其中,投向资金信托的比例为10.81%,比年初增减额的占比下降5.5个百分点。

存在的问题及潜在金融风险 理财产品调剂存款作用明显,加大金融调控难度。一是理财产品拉动存款规模不断波动,对货币供给定义与计量的难度加大。为缓解存款压力,很多银行利用短期理财产品实现月底资金回流表内,月初存款外流,导致金融机构存款月增量波动明显。以2014年阜新市储蓄存款和理财产品运行情况为例,除个别月份,表外理财月增量与存款月增量此消彼长。存款规模大幅波动加大了货币供应量M2、M1的监测难度。二是理财产品降低了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据调查阜新市辖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收入占银行总收入比重从2012年的4.5%上升到2014年的10.19%,使得传统的息差收入占比下降,银行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减弱。三是放大货币乘数。银行理财产品使现金比率下降,使得储户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加大,从而使得现金的持有量减少,由于它与货币乘数之间是反函数,从而不断放大货币乘数。

同业理财规模高企,部分资金流向受限行业。同业理财产品主要为信贷类理财产品,银行间互相持有对方信贷类理财产品,即可以隐藏信贷规模又可以享有贷款收益,近年来同业理财产品规模不断扩张。阜新市发售的理财产品业务运作模式同业占比一直较高,近三年以来,始终保持在四成以上,2014年占比达到59.29%,较2012年提高16.05个百分点。此外同业理财产品迅速扩张的同时成为国企、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渠道,使两高一剩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本应该受到限制的资金需求继续获得大量资金,2014年辖内金融机构发售的信贷类理财产品已达到全年新增贷款的三成,其中71.43%的信贷类理财产品资金流向两高一剩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短期融资投入长期项目,金融风险不断积聚。

“资产池”运行模式存隐忧,风险管理亟待完善。当前,大量银行理财产品采用“资产池”运作模式进行管理。“资产池”类型产品通过组合投资,分散风险,达到优化资产配置的效用。然而期限错配、信息不透明的运作方式,在后续资金不足时,有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然而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评定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各家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等级都是内部评定的,且没有银行对外公开披露其理财产品风险等级的评定方法,投资者难以获得有效的产品风险提示。根据400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客户对理财人员的依赖程度在最终做出银行理财产品购买决定时,绝大部分客户离不开专业理财人员的参考意见,仅有5.14%的少数客户完全依靠自己收集的信息决定购买理财产品。52.8%的客户在事先搜索一些信息的基础上再参考理财人员的意见,17.76%的客户则完全听从银行专业理财人员的意见。理财产品销售人员常常利用其信息优势故意夸大收益而轻视对风险的说明,使客户消费在尚未弄清产品所面临的风险的前提下,本着对商业银行的储蓄烙印,购买“高收益”理财产品时往往忽视其背后的高风险。

表外核算标准不统一,理财监管“空地”凸显。近年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种类和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和利润的增长点,2014年阜新市辖内金融机构表外理财产品募集金额为228.32亿元,比2012年增加159.24亿元,表外理财资产相当于表内总资产的12.08%,比2012年提高7.42个百分点。目前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和银监会下发的制度规定,主要针对表内会计核算,监管部门对银行表外资产管理相对薄弱,一直采取紧密观察和跟随市场、针对具体情况“点对点”及时纠正不规范行为的被动的、堵漏洞的监管方式。在我国分业监管的机制约束下,给商业银行通过交叉性金融创新进行监管套利留下了制度空间,采取不断“金融创新”的手段绕过金融监管,实现利用表外理财监管套利及监管逃避。

对策建议

健全理财产品金融统计制度,加强表外理财统计监测。建议结合金融统计标准化的相关要求,针对理财产品统计数据来源、统计口径、数据标准、会计核算方法和信息反馈与发布渠道进行详细规定,提高理财产品统计数据的相关性和可用性。同时尽快建立起对理财产品业务活动进行统计监管的法规制度,并进一步明确我国中央银行对整个金融业的法定统计监管职责;加强开展对表外理财产品的流量和利率统计,强化对资金流向的统计监测,全面反映理财产品对货币供应量的规模、结构的影响,逐步构建起中国的流量和价格统计监测体系。密切关注各类理财产品对货币总量的影响,根据理财产品影响进一步完善货币供应量指标检测,改进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全面规范同业理财业务,引导理财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尽快出台监管规定,从严规范同业理财会计核算,实行进表管理。同时加强理财资金投向监测。对房地产、融资平台等重点风险领域制定涵盖同业理财类信贷融资的风险监测报表,实现对重点行业理财融资监测,督导商业银行充分披露信息,“打包还原”基础资产,严格控制理财资金投向。改善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机制,从数量调控逐步变为结构和方向调控。鼓励银行探索服务实体经济新产品和新模式,引导银行通过理财业务深度参与直接融资市场,推动信贷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

强化资产池模式风险防控,完善理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资产池”运行模式风险防控,将银行的表外信货项目显性化,增强资金来源与投向之间的匹配关系。规范划分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制定统一权威的划分标准,特别要注意规范销售行为,要将风险提示放在首位,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信息。逐步建立理财产品违约的市场出清机制。针对未来一段时间“资产池”运行模式可能暴露出来的风险,相关部门应该厘清理财产品参与方的权责关系,明确金融机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边界,并建立合理的市场出清机制。

6.流动性风险案例分析-北岩银行 篇六

[课程目标] 完成本课程后,你将能够:

   详细说明北岩银行业务模式的主要风险

描述这场危机、公共干预措施和北岩银行的国有化 充分了解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方面吸取的教训

[预备知识] 为了从本课程中获得最大收益,你应该熟悉流动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要特征。下列课程涉及这些议题:

  流动性风险—介绍 压力测试—流动性风险

第一节

学完本节后,你将能够详细说明北岩银行业务模式的主要风险。特别是,你会了解:

  北岩银行的历史;

北岩银行的迅猛增长战略,该战略改变了该行的融资结构,并使该行越来越容易受到市场崩溃的冲击;

北岩银行的流动性假设和风险管理怎样使它无法应对流动性危机。

北岩银行的历史和发展战略

北岩银行在1965年因合并而成立。它在1997年前是一家建房互 助协会,1997年进行股份化改制,成为一家银行。2006年底,它成为英国第五大按揭贷款银行,在过去十年中,年均增长20%。在此期间,其资产负债表增长了六倍多,达1010亿英镑。

该行的核心业务是在英国提供住房按揭贷款。这些资产起初占资产负债表的四分之三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行还开展了风险更高的业务,以便使利润最大化。2006年,该行风险最高的住房按揭贷款占新贷款的四分之一以上。

在1997-2006年期间,违约和损失较低,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形势相对良好,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该行利润增长,年资本回报率一直在20%左右。

为了继续取得成功,该战略要求在充裕而廉价的资金支持下,对贷款进行激进的定价并增加贷款数量。这种高增长战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它意味着该行不得不改变融资模式以促进迅速的增长。北岩银行的融资模式是如何改变的 1997年,北岩银行的融资结构是传统的吸收存款机构的融资结构。零售存款账户构成该行的大部分负债,但其增长率无法满足该行的融资需要。北岩银行随后开始更多地依赖批发融资,从其他银行大量借款,但这仍不能为该行的增长提供足够融资。1999年,该行开始通过设在泽西的一家名为Granite的特殊目的实体对按揭贷款进行证券化。

2004年,北岩银行开始发行资产担保债券,这是一种有抵押担保的借款,北岩银行用一些最好的按揭贷款作为抵押品来筹集中长期 资金。

到2006年底,该行的融资模式已完全改变。该行近三分之二的负债通过批发融资提供,其中一半以上是通过证券化或发行资产担保债券(covered bond)提供。资金来源 2004年,该行从四个不同来源筹集资金,按产品、期限和地理区域进行多样化。这些融资来源有:

 零星存款—除英国的存款外,北岩银行开始在爱尔兰吸收零售存款。

批发存款—北岩银行进入美国、欧洲、亚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市场。

证券化—在1999-2007年间,北岩银行完成了近30笔以住房按揭贷款和商业按揭贷款为支持的交易。

资产担保债券—2004年该行制定了一项100亿欧元的计划,2006年增加到200亿欧元。

因此,该行认为其融资已经更加多样化并且更加稳定。此外,对

证券化和资产担保债券的日益依赖,使该行中长期证券融资占其融资需要的比重越来越大。然而,尽管采取这些多样化措施,该行加大了对银行同业批发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容易受到市场崩溃的冲击。流动性风险增加

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贷款增长超过存款增长。结果,银行更加依赖市场融资并且更易受到市场崩溃的冲击。同其他许多银行一样,北岩银行的增长日益依赖更多地筹集市场资金的能力,但它比大多数银行走得更远。零售存款占负债的比例从1997年底的63%下降到2006年底的不到25%。这与其他前建房互助协会相比非常低。例如,2006年零售存款占负债的比重在Alliance& Leicester为43%,在Bradford & Bingley为49%。这一比重与英国、欧洲和北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也很低。

还有一许多因素影响北岩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增加。

   北岩银行的流动性假设

英镑存量流动性比率(Sterling stock liquidity ratio,SSRL)北岩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缺陷

1、北岩银行在充裕而廉价的资金支持下迅速增加按揭贷款,这一迅猛的增长战略带来哪些主要流动性风险?

  该行无力发放大量的按揭贷款来进行证券化。

该行过度依赖从资本市场筹集短期资金,这会使它更容易受到市场崩溃的冲击。

该行按揭贷款的质量会下降,以致贷款定价不能够弥补损失。

2、下列哪些陈述最好地说明了为什么北岩银行的压力测试太过温和?

 北岩银行认为该行进行融资的某个市场上发生崩溃是几乎不可能。

北岩银行没有认识到它日益依赖市场融资。

北岩银行认为在其几个融资市场上同时发生长期崩溃完全不可能。 

小结

北岩银行的迅猛增长战略意味着它过度依赖市场融资并越来越容易受到市场崩溃的冲击。北岩银行认为,其资产质量很高,市场崩溃对其影响很小。北岩银行还认为市场崩溃是非常不可能的。北岩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政策限于确保它能够渡过短期的流动性危机。因此:

   其流动性储备有很大一部分是缺乏流动性的资产; 压力测试太过温和;

一旦该行不能将其按揭贷款证券化,该行没有真正的应急计划。因此,该行没有做好准备应对几天以上的危机。

第二节

学完本节后,你能够介绍这场危机、公共干预措施和北岩银行的国有化。

特别是,你会了解:

    银行危机逼近的警告信号 对北岩银行的挤提 对挤提的控制

北岩银行监管方面的缺陷

警告信号

北岩银行危机不是没有警告信号。由于其业务模式,北岩银行的脆弱性提高并且这种脆弱性对市场参与者来说变得日益明显。

2007年初:有三个不同的警告信号表明北岩银行越来越容易受 5 到一些问题的影响:

   美国次债市场情况恶化并且有信号表明英国住房市场达到顶峰 北岩银行在批发资金市场上开始遭遇融资困难 2007年前6个月,北岩银行股价下跌了30% 这些情况表明,市场开始意识到该行业务模式的一些问题。鉴于该行大力发展按揭贷款,与其竞争对手相比,该行更容易受到英国房地产市场下跌的影响。此外,过度依赖廉价的批发市场资金意味着北岩银行比其他机构更容易受到资金成本上升和市场信心丧失的影响。

2007年6月27日:批发市场上流动性变得更加紧张,融资成本上升。结果,6月27日,北岩银行公开表示对其利润前景担忧,宣布:

  2007年下半年资产负债表增长率大幅下降

该行打算出售商业房地产贷款、无担保贷款和购入并用于出租的(buy and let)商业贷款业务

 将加大地理区域和产品方面多样化

然而,这些变化来得太迟,无法对该行的融资风险带来重大影响。2007年7-8月:由于下述情况,2007年市场变得更加动荡:

   美国次债越来越多地出现问题 数千种相关证券评级下降

一些金融机构宣布受次债影响出现亏损

此外,主要评级机构宣布调整证券评级方法,并大幅提高房地产贷款违约和亏损的假设。结果,市场参与者预期在不远的将来大量评级会进一步下调,他们对房地产方面似乎过度风险暴露的金融机构担忧加剧。英格兰银行的支持

英格兰银行起初倾向于采取秘密的资金支持计划,不立即向市场披露准备提供的应急资金。然而,这一建议被北岩银行否决,因为根据法律要求该行必须披露政府的支持。律法意见也表明,《欧盟市场不当行为指令》第6(2)条禁止向面临困境的银行提供秘密的资金支持。虽然该《指令》的措辞可能含糊不清,但北岩银行和三家主要监管机构都认为,鉴于支持计划的规模、复杂程度和涉及的人数,无法保持其隐蔽性。宣布支持计划 2007年9月11日,本应宣布支持计划的决定。北岩银行希望在9月17日(周一)宣布这项支持计划,以便使该行有时间对客户的反应做好准备。然而,9月13日(周四)下午,市场开始出现传闻,迫使三家主要监管机构提前到9月14日(周五)早上7点宣布。应急支持计划的主要特征 支持计划的特点属于英格兰银行临时贷款的特点。这些特点使银行可以按比英格兰银行主要政策利率高1%的惩罚性利率不受上限约束地借款,英格兰银行只接受少量英国和外国政府债券作为抵押品。这一贷款的目的是使北岩银行可以在动荡时期筹集业务所需资金,并给北岩银行时间解决其流动性问题。控制挤提 9月17日,财长宣布财政部会对北岩银行现有的零售存款提供担保。这一担保阻止了对北岩银行分行的挤提,并防止挤提蔓延到其 他银行。然而,由于一系列原因,这项担保没有使该行的财务状况稳定下来:

 北岩银行对来自英格兰银行的资金依赖性增强。批发资金市场对北岩银行关闭,因此,到期的批发贷款无法展期。与此同时,零售活期存款和批发活期存款被提取。

英格兰银行支持的贷款需要合格资产作为抵押品,北岩银行符合条件的这类资产将在10月初用完。

英格兰银行的贷款利率高于北岩银行按揭贷款平均利率,因此,该行出现亏损,不出多久,资本会受到侵蚀。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出台其他措施。扩大财政部担保

9月20日,财政部将担保范围扩大到涵盖现有的和延期的批发

活期存款和无担保的批发借款。10月9日,又将担保范围扩大到涵盖新的零售存款。

结果,所有零售存款和批发存款都受到财政部保护。

 扩大流动性支持

设计良好的存款保护计划一般会使银行挤提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存款保护计划的缺陷

然而,在英国,存款保护计划存在两个主要缺陷: 存款的联合保险(co-insurance)

损失的风险由金融服务补偿计划和存款人共担。一旦银行倒闭,金融服务补偿计划会弥补每位客户头2000英镑的存款,并弥补随后33000英镑的90%。缺乏可向存款人提供的资金

相对于其他债权人来说,没有给倒闭银行的存款人优先权。因此,在对倒闭银行的处理过程结束之前,存款人拿不到钱。这一过程可能 要花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

当时,英国存款人不了解其存款受到有限的保护。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了这些缺陷,加上北岩银行即将倒闭的印象削弱了客户的信心并加剧了对银行的挤提。

你可以学习《存款保险--介绍》这一课程,了解关于存款保护的更多情况。

北岩银行危机:疑问与责任

北岩银行危机引发了公众的疑问,为此议院财政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北岩银行挤提》于2008年1月公布。尽管该行倒闭的主要责任在其管理层,但该报告对银行监管进行了批评,还列出三家主要监管机构在危机管理方面的缺陷。

3、为什么放弃了秘密向北岩银行提供流动性的想法?

   实施起来过于复杂

该行和三家主要监管机构都认为它们无法秘密采取这一措施 欧盟法规禁止秘密性的干预

北岩银行国有化

2007年10月,财政部倾向采取的方案仍是为整个北岩银行寻找私人买家。该行管理层确定了出售程序,但只有三项投标符合财政部的意向。关于寻找买家的新闻报道导致11月份再次发生对北岩银行零售存款的挤提。

12月初,零售存款减少到108亿英镑,市场形势进一步恶化。剩下的两家投标方考虑退出投标程序。为了维护其利益,2008年1月21日,三家主监管机构宣布了有助于降低买家资金成本的融资结构。

然而,财政部决定不接受最后两家投标方的报价,并宣布北岩银 9 行于2月17日 “进入暂时国有化时期”。国有化的决定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  私人部门在投标中提出的额外注资相对较低

私人部门投标要求在5年内政府提供财务支持,而财政部设想它仅需提供3.5年的担保

财政部在该公司随后的出售利润中所占份额很低 

小结

尽管有些预警信号,但北岩银行没料到出现危机,为避免倒闭,需要公共部门提供流动性支持。采取秘密措施的想法被放弃。除了法律障碍,该行和三家主要监管机构都认为它们无法使支持措施保密。

在官方公布之前,英国广播公司披露了支持计划的主要特征。信息泄露引发了对该行零售存款的挤提。由于支持计划的泄露使该计划看来像是一个恐慌性措施,挤提加剧。英国存款保护计划的缺陷和一些客户在取钱时遇到的拖延加剧了挤提。

财政部对存款的担保使挤提没有蔓延到其他银行,但由于资金持续流出,在年底前担保不得不几次延期。尽管努力为该行寻找私人买家,但北岩银行在2008年初进入暂时国有化。

虽然该行倒闭的主要责任在其管理层,但下议院财政委员会发表一份报告,列举了在北岩银行监管和三家主要监管机构对北岩银行流动性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一系列缺陷。

第三节

完成本节的学习后,你将能够确定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方面从北岩银行和其他银行的经历中吸取的教训。

北岩银行流动性风险危机为监管界提出了“警醒”信号。

特别是,你会了解:

   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方面吸取的教训

巴塞尔委员会2008年9月公布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原则 监测流动性风险的国际标准和工具

流动性风险—吸取的教训和采取的行动

在2007年年中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已开始着手完善流动性风险指引。北岩银行和其他银行的流动性问题突出了完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必要性。

2008年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了题为《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挑战》的文件。该文件描述了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方面从这场危机中吸取的8个教训,包括:

  压力测试通常过于温和,没有侧重于整个市场范围的事件 应急融资计划往往假设市场上有持续的流动性并往往被证明是不充分的

这份文件颁布后,国际监管组织采取了两项措施:

1、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2008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原则》。这份文件详细阐述了适用于银行和监管当局的一系列原则。这些原则来自2000年2月发表的较早的一份文件《银行机构流动性管理稳健做法》,并对该文件加以扩充。

2、制定流动性风险监管国际标准。2009年1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题为《关于流动性风险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的征求意见稿。这份文件概述了两项监管标准,旨在为国际活跃银行确立流动性的最低规模。我们逐一分析一下这些措施。

1、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

许多金融机构没有预料到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特别是要指 出,许多机构低估了流动性风险,并低估了出现如此严重的市场崩溃的可能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原则》中提出了17条原则。

2、制定流动性风险国际标准

银行监管当局通过下述工作来促进各国采取共同做法,从而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监管:

   制定流动性风险标准(比率)制定监测工具 制定监管当局应用指引

为在国际上建立共同的关于流动性规模的最低标准,2009年1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的两项流动性风险标准是什么?

 结构性融资标准,限制银行用短期负债为长期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提供融资的能力

短期流动性覆盖率,确保银行保持足够的流动资产,以便在面临困境时能够弥补至少30天的现金净外流

结构性融资标准,限制银行在保留大部分风险的同时,通过将风险暴露证券化来筹集资金的能力 

从流动性风险的角度来看,为什么监管当局对银行无变现障碍的资产进行监测十分重要?

  无变现障碍的资产表明银行在交易活动中提供抵押品的能力 这种监测能确保在银行倒闭时有足够的无负担资产来保护客户存款

无变现障碍的资产是衡量银行是否有能力从二级市场或从中央银行筹措有担保的资金的一个指标 

小结

国际监管组织对北岩银行和全球其他银行流动性问题做出的反应,就是强化大型国际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监管。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件《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原则》旨在强化银行的风险管理做法。监管当局应通过定期和全面地评估银行流动性风险框架和流动性风险头寸来督促银行遵循这些原则。

通过制定国际流动性比率、开发监测工具和对大型国际银行集团的流动性风险进行跨境监管,流动性风险监管也将得到加强。

第四节 总结

北岩银行的增长战略是什么?

北岩公司在1997年成为一家银行并实施高增长战略。为配合这一战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融资模式发生变化。北岩银行冒险进入高风险贷款领域并日益依赖批发资金和市场资金。到2006年,其负债三分之二是市场资金。该行以为其融资是多样化的、稳定的,但实际上其融资越来越容易受到市场崩溃的冲击。北岩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政策是什么?

北岩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政策基于下述假设:只要该行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抵押品,总是可以得到有担保的融资。其政策局限于确保该行可以渡过短期的流动性危机。其流动性储备包括大量缺乏流动性的资产,压力测试太过温和。一旦该行不能对其按揭贷款进行证券化,该行没有真正的应急计划。

2007年年中金融危机爆发后发生了什么?

北岩银行没有预料到金融危机。2007年9月10日,为防止该行倒闭,公共部门必须提供流动性支持。由于法律障碍,也由于该行和三家主要监管机构都认为它们无法使支持计划保密,采取秘密支持(不立即披露流动性支持)的想法被放弃。

对北岩银行的挤提是怎样出现的?

在支持计划即将公布的前一天,英国广播公司披露了支持计划的主要内容,引发了对北岩银行的挤提。英国存款保护计划的缺陷也被广泛宣传。挤提持续了4天,其间北岩银行约20%的零售存款被提取。由于消息泄露使支持计划看来像是一个恐慌性措施,并且一些客户在取钱时遇到拖延,挤提加剧。结果,9月17日财政部不得不对现有零售存款提供担保。在年底前,财政部的担保不得不延期。北岩银行是否渡过危机?

虽然努力将该行出售给私人买家,但到2008年2月只收到两个最终提议。两项提议都要求提供大量公共补贴,并意味着纳税人面临高风险和低回报。结果,北岩银行于2008年2月21日进入暂时国有化时期。

谁对北岩银行的流动性危机负责?

倒闭的主要责任在北岩银行当时的管理层。但是,下议院财政委员会的报告和金融服务局的内部审计列举了2007年8月前该行监管方面的缺陷和三家主要监管机构在管理北岩银行流动性危机方面的缺陷。

监管界对北岩银行流动性危机做出什么反应?

国际监管界对北岩银行和其他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做出的反应是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并确立大型银行流动性监管的国际框架。如何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巴塞尔委员会文件《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原则》试图通过下述内容来强化风险管理:

 管理层和董事会应根据银行的经营战略确定银行的风险容忍度并确定相应的融资战略、政策和做法

银行应建立发现、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综合系统 银行应定期进行严格的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以此来确定流动性 

风险容忍度、流动性储备规模和应急融资计划的内容 此外,监管者应:

   定期对银行流动性风险总体框架和流动性头寸进行全面评估 采用多种监测工具对这些评估加以补充 与其他监管当局和公共机构进行交流和合作

如何加强流动性风险监管?

  加强流动性风险监管包括:

7.中国银行利率风险实证分析 篇七

1 研究背景

国外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很多,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分析利率变动与商业银行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Frank(2oo5)、Faf和Howard(1999)、Yourougou(1990)、Gilibeao(1985)等。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分析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久期是否匹配来推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KonstantijnMaes(2004)、IlaPatnaik和AjayShah(2003)。第三种方法是,通过分析商业银行的收益、支出与利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如:Karlyn(1989)、Flannery(1981)、Flannery(1983)、Graddy和AdiS.Kama(1984)等。从历史的演进的角度上来看,国内外主要用于测量利率风险的指标和方法有指标法、估计法和衡量法。其中,指标法包含了利率敏感性缺口法和久期缺口法,估计法和模拟法都是从模拟的方法来测量利率风险。总结而言,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测度方法主要有敏感型缺口分析,久期缺口法和模拟法。本文将主要采用指标法中的敏感型缺口分析方法和通过分析利率变动与商业银行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来共同推断出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

2 方法简介与实证分析

2.1 缺口概念

在进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研究时,我们必然要提及有关利率风险函数的问题。利率风险的形成可简单归因于两方面:一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匹配导致利率风险敞口;二是市场利率的意外变动导致商业银行市场价值的盈亏。上述理论可用如下函数形式来表示:

利率风险=F(利率风险敞口,利率的变动)

利率风险敞口是利率风险产生的基础,如不存在利率风险敞口,则利率的任何变动均不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换言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可根据对其敞口的测度来加以衡量。我们将在下面的章节对此问题展开详细分析。

敏感性缺口分析或者敏感性比率法,商业银行的敏感性缺口是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减去利率敏感性负债的余额,用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利率敏感性比率=RSA/RSL (2)

利率敏感性缺口与利率敏感性比率的测量结果是一样的,只是采用的计量方式不一样,其中Gap是差额,RSA是利率敏感性资产,指在差额计算期内按合同规定利率可以改变的资产,包括在此期间到期或重新定价的资产。RSL是利率敏感性负债,指在差额计算期内按台同规定利率可以改变的负债,包括在此期间到期或重新定价的负债。另一个与利率敏感性相关的概念是利率敏感性比率(rate-sensitive ratio),它是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比。利率敏感性缺口反映的是绝对额;利率敏感性比率则反映的是相对额,可用于不同银行之间作对比。按缺口值和敏感性比率的情况,可将银行资金状况做如下分类(见表一)。

2.2 利率敏感性缺口与净利息收益的关系

由缺口公式可以导出利率变动给银行带来的收益或损失:

其中,E(△n)是净利息收入的预期变化值,E(△i)是利率预期变化,关系如表二所示。

缺口分析报告是银行风险管理人员进行日常性的利率风险测量的主要方式。它能够大致地反映出银行的利率风险头寸。缺口分析报告的制作一般以某一时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为依据,划分相应的考察期,并在表的底端分别计算出各期的增量缺口、累积缺口和敏感性比率等。

2.3 实证分析

近年来,存贷利率差有逐步扩大的趋势,看起来对银行是十分有利的,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风险。图一显示出了近年来存贷款利率的变化状况。

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执行“一年一定”的政策,因而中长期贷款利率会随着国家利率的下调及时下调,而定期存款利率则执行原来的高利率;同时由于优惠贷款利率的大量存在,使银行的实际加权贷款利率水平下降。

利率风险的测量有多种方法,这里我们采用利率敏感性比率来表示利率风险状况,公式如下:利率敏感性比率=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为了计算上的方便,由于中国的商业银行一般都无浮动利率的资产与负债业务,考虑到以一年为考察期短期生息资产与短期有息负债具有大致相同的性质,故以短期生息资产短期有息负债利率来代表利率敏感性比率,短期生息资产主要选取短期贷款、存放同业、拆放同业等,短期有息负债主要选取短期存款、同业存放、同业拆入、短期借款等。近年来的利率敏感性比率,如表三所示。

注:源数据来自于wi nd资讯金融

通过表三,我们可以判断出:(1)不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比率都较长时期内偏离于1,说明都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2)国有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比率长期处于大于1的状况,工商银行于2006年有较大的变动,可以看出上市对工商银行有一定的作用,股份制商业银行在2003年后基本上处于小于1的状况。说明在2002年以来的利率下调阶段,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处于不利状况,股份制商业银行则相对有利。(3)从长期来看,各大银行都在积极的促进利率风险的管理,都尽力维持敏感性比率在1附近,这点上股份制银行比较明显。

2.4 回归分析

利率变动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商业银行在此必须进行判断,本文用回归分析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尚处于调整和发展阶段,没有一个完整的市场化的利率市场,与真实市场利率相关的交易信息分散于交易所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银行柜台交易市场,无法构建一个真实反映市场信息的收益率曲线,由单一市场形成的利率信息有限,而对期限结构的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跨市场的研究。因此,根据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获得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期限结构模型是研究中国的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一个基点。基于此,本文拟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变动情况,研究判断利率的变动主要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本文选择存款利率为因变量y,自变量为:三年期的国债x1,国民生产总值x2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x3。表四为我国历年的数据。

注: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和中国统计年鉴

由于量纲的不一样,我们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后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五所示。

回归模型的可解释性到达90%以上,说明回归模型是合适的,各个解释变量也是具有解释性的,回归的模型为:

标准化y=0.852标准化X1-0.088标准化X2+0.17标准化X3 (1)

从等式(1)可以看出,利率的变动跟国债利率和CPI成正相关,当CPI指数上涨时,为了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提高利率来减少货币的流通量,收紧银根,利率的变动跟GDP的变动成负相关,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上述量的变动来判定利率的走向,从而做好对策,减少由于利率的变动带来的风险。

2.5 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1)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还不是很重视,可能在于中国目前还不是个完全开放的利率市场。(2)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的注意中国国民经济的走向,从中判断出利率的变动情况,积极做好对策,从而减少利率可能的变动给银行带来的损失。(3)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减少非必要的损失。

3 结束语

总之,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商业银行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利率风险。我们要保持中国商业银行的健康运行,不断提升其竞争力,就必须努力做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分析和防范,即一方面要循序渐进地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指标监测和风险防范体系,并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从而有效防范系统性市场风险;另一方面,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利率风险管理的内部机制,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对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利率风险敞口计提相应的资本金,并综合运用各种表内、表外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来减少和对冲在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所存在的利率风险,并相应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辉,朱小乔.论商业银行的抗利率风险能力:一个国有商业银行案例研究[J].当代财经,2004,(2).

[2]赵晓菊.银行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李焰.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管理研究[J].财贸经济,2000,(9):71-73.

[4]安东尼·G·科因,等.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杜,1999.

8.汇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篇八

[关键词]金融危机;汇率风险;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9-0032-02

一、汇率风险相关概念

1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即汇率暴露,指经济主体在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由于汇率的变化导致的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或收益的不确定性,一般指资产、收益的减少和负债、支出的增加。

2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

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进行国际业务中,其持有的外汇资产或负债因汇率波动而造成价值增减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按照不同的角度,分为三类: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

(1)交易风险

商业银行的交易风险主要指商业银行在与客户进行外汇买卖的业务或在以外币进行贷款、投资以及随之进行的外汇兑换活动中,因始料未及的汇率变动而遭受到的损失。

(2)折算风险

折算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某些外汇项目全额变动的风险,其产生是因为进行会计处理时将外币折算为本国货币计算,而不同时期使用的汇率不一致,所以可能出现会计核算上的损益。

(3)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主要是指由于汇率非预期变动引起商业银行未来现金流量变化的可能性,即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损失程度,它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整体价值的变动。

二、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现状分析

1交易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交易风险有外汇敞口头寸风险和结售汇等中间业务的汇率风险。

以外汇敞口头寸风险来说,外汇敞口主要来源于银行表内外业务中的货币币种、期限等的错配。在某一时段内,银行某一币种的多头头寸与空头头寸不一致时所产生的差额就形成了外汇敞口。在存在外汇敞口的情况下,汇率变动可能会给银行的当期收益或经济价值带来损失,从而形成汇率风险。我国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外汇资产大部分为美元资产,因此现阶段其主要的外汇敞口头寸来源于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使以人民币计值的外汇资产产生汇率亏损。

另外,随着人民币汇率浮动频率和区间不断加大以及引入OTC交易方式后,商业银行结售汇等中间业务的汇率问题也逐渐显现。目前,国内银行人民币兑美元的牌价一般按照前一天人民银行公布的中间价确定,同时对前一天各分支机构结售汇的轧差头寸在市场中平盘。如果市场平盘价低于对客户的结算价,银行就要承担其中的汇率损失。

2折算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资本金根据来源主要分为三类:在境外股票市场通过公开发行上市募集的外汇资本金;由境外的战略投资者认购一部分股权形成的外汇资本金;由国家通过外汇储备注资方式形成的外汇资本金。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会影响银行外汇资本金折算成人民币资本数额,人民币不断升值,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数额就有可能发生缩水,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水平和经营绩效方面可能受到负面影响,

3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商业银行承受汇率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商业银行承受的经济风险主要可以分为外汇流动性风险、外汇信贷资产风险和外汇产品销售风险。

首先,外汇流动性风险实际是外汇存贷之间的差距形成的风险。外汇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变化,对于一家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由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外汇存款增加的幅度不及外汇贷款增加的幅度,那么,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会受到限制,同时,流动性风险也明显增加。

从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外汇信贷统计数据得知,2002年到2006年,外汇存款和贷款一直增加,2007年,外汇存款增长到19647.06亿美元,贷款涨到22830.5亿美元,较之前存贷款都大幅度的增加。虽然两者都在增加,但是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外汇存贷比值变化可以看到金融机构存贷比的发展轨迹,外汇存贷比从2002年开始不断攀升,由68.18%快速上升到2008年的157.46%。虽然在2009年这一指标有所下降,但是,这一指标仍大大超出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外汇存贷比不得超过85%的警戒线。从贷款期限结构来看,中长期外汇贷款占全部现汇贷款的比重由2002年底的35.18%上升到2006年的47.96%,之后比重虽有所回落,但又在2008年上升到48.51%,并且在2009年继续增长,至53.71%。

由于商业银行的外汇存贷业务是比重最大的部分,因此,商业银行外汇贷款急剧增加,且贷款期限又以中长期为主;同时,外汇存款增加的幅度赶不上贷款增长的幅度,外汇存贷比不断攀升,外汇理财产品还将继续分流商业银行可贷的外汇资金,在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商业银行的外汇流动性风险增加。

其次,外汇信贷资产质量风险增加。自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就自然较之前幅度变大了,频率也加快了。经济学理论中,外向型企业在本币币值升值的时候,竞争力会明显下降,影响企业的收益,进而影响企业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使银行贷款的风险加剧,也就增加了银行受损的可能性。而内向型企业虽然没有出口竞争力的困然,但从融资方面来说,在本币升值的情况下,会更加偏向于筹集外币达到融资目的,从而使银行遭受一定程度的货币错配风险。

最后,外汇产品销售受到影响。汇率制度改革后,企业和个人对于汇率风险避险产品和外汇理财工具的需求增加。随着国际化深入,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而我国对外资银行的业务限制也会随之越来越少,外资银行在汇率率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比国内商业银行成熟。国内商业银行的市场很可能会被更成熟的外资银行所分别,外汇产品销售便造成了商业银行的经济风险。

参考文献:

[1]吴娟娟,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研究[M],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王建明,略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国有商业银行风险[J],经济研究导刊,2008 (3)

作者简介:

上一篇:密封元件检查、保管作业指导书下一篇:教师教学经验交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