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2024-09-16

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篇一

第11课 北伐战争

课 型:新授

教学模式:四环节合作探究 教 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式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他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导入框内容:黄埔军校的门上有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拍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这幅对联使人耳目一新。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教师补充:孙中山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之本,在广州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在大陆共创办23期,后随国民党迁往台湾高雄,在台续办至今七十八期,培养大批政治军事人才。由此导入新课。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一、两党携手-----第一次国共合作

教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变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学生:思考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教师补充:

1、国共合作的背景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2、合作原因

(一)、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二)、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还只有国民党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

(三)、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3、合作方式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式,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个倡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

二、开创未来------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教师提问:国共两党合作后为革命的发展开创了怎样的新局面?

1、黄埔军校的建立

学生:1924年,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学生思考:孙中山为什么要建立黄埔军校?【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教师总结:孙中山认识到过去自己进行的革命过程中,所以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2、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P51—52和《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找出北伐的时间、目的,北伐的对象、北伐的胜利进军。

学生:在书本中很容易找到,时间:1926年,目的: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军阀吴、孙、张的实力》表,指出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的代表,他们拥兵自重,统治着中国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因此是要消灭的首要对象。

教师:观看北伐战争视频资料,再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用动态的方式展示北伐军的作战方针、进军路线和重要战役地点等。

教师补充:在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行动方针,首先向军阀吴佩孚部队盘踞的湖南、湖北进军。共产党人叶挺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组成的第四军独立团是北伐先锋。在各界民众的支持下,北伐军高歌猛进。进入湖北后,军阀吴佩孚企图凭借汀泗桥、贺胜桥的险要地势阻止北伐军的进攻。经过浴血奋战,北伐军终于在1926年8月下旬攻下汀泗桥、咸宁和贺胜桥,击溃吴佩孚主力,并在10月10日攻占武昌。在战斗中,叶挺独立团战功卓著,所在的第四军被誉为“铁军”,叶挺更是被誉为北伐名将。曹渊等一批共产党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与此同时,北伐军向江西进军。经过艰苦战斗,11月占领九江、南昌,并一举歼灭了军阀孙传芳的主力。同时,福建、浙江等省的军阀也纷纷倒向北伐军。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仅半年,就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控制了南方大部分省区。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也控制了西北地区,并准备东出潼关,响应北伐军。北伐战争的胜利大局已定。北伐途中,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在广东、湖南、湖北等省领导工农群众积极参与运输、救护、宣传、联络等工作,为北伐胜利进军提供了有利保障。就在全国革命形势不断高涨、北伐胜利进军之时,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面目暴露出来。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窃取。学生:思考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宣传共产党的纲领,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党开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一次革命洗礼,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三:分道扬镳,合作破裂

学生:思考轰轰烈烈大革命为什么失败了?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右派和新军阀势力,在1927年后加紧反革命扩张。先是反对迁都革命中心武汉,接着公开亮出反共反革命旗帜,在各地接连制造一系列反革命叛变事件。诸如上海四一二政变、广州四一五政变、北京四二八政变、湖北夏斗寅叛变、长沙马日事变,以及冯玉祥倒向反革命,等等,使国共合作处于危急关头。1927年5月,中共虽然召开五大,力图挽回局面,但未能真正解决任何实际问题。7 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国共合作最后破裂,大革命遭到惨败。四:建立反动政府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蒋介石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政府,它代表着谁的利益? 学生:看书后回答提问。

教师寄语: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也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这次国共合作给中国共产党的经验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主要是:

1、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是必要的、正确的,但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这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2、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农民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心问题,必须放手发动农民,坚决依靠农民,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3、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必须重视武装斗争,建立党和人民直接掌握的革命军队。布置作业:做历史助学,P49—51 板书设计:

一、两党携手-----第一次国共合作

二、开创未来------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三:分道扬镳,合作破裂 四:建立反动政府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撮合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革命形式一片大好,即将取得国民革命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了。,本课内容删减较多,比如国共两党合作后,开创的新局面,两次东征,北伐的历史背景,原因,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经验教训等等,都需要学生思考,老师讲授,让学生明白整个历史事件的发展经过。本课我采用四环节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同时又补充了很多历史资料,课堂时间显得不够用,我想应该删减一些内容,让学生有做题的时间也许会更好。

2.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战争的发生有其必然性, 就英国来说, 凭着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 依仗着资本主义发展200多年积累的经济、军事力量, 到十九世纪上半期, 必然要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就中国来说, 背负着2000多年的封建包袱, 已是腐败不堪, 挨打是其历史宿命。战争对中国影响是全方位的、深远的。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起点。战争使得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

2、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共三目, 第一目介绍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 揭示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说明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叙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3、重点难点。 (1)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 评价林则徐。

确定的理由: (1) 学生学习的心理学依据: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 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 (2) 历史知识结构的因果性特点。在历史知识多种不同的构成中, 因果关系是其中最重要的特点。 (3) 恩格斯说:“历史是人的启示。”学习历史是为了鉴前事而内省, 见前贤而思齐。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层次 (1) 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 (2) 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正确把握, 外延要明确界定。 (3) 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

(2) 德育层次 (1) 认识资本主义开放性、扩张性的特点和侵略性、掠夺性的本质。 (2) 明白“封闭必然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 认识改革开放对富国强国的伟大意义, 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3) 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3) 能力层次 (1) 通过多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辩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通过评价林则徐, 学会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

三、教法学法

由于学生生活在现代, 对百年前的使中国遭受奇耻大辱的那场战争没有什么清晰的印象, 所以在教法上主要采取讲授法, 但不是一味的讲述, 设计一系列的问题, 通过层层启发,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1、导课。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由此引发学生思维。

2、讲授新课。通过层层剥离导课设计的问题, 引导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总结归纳完成本堂课的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引导学生判断“禁烟运动引发鸦片战争”这一观点哪儿?教师在引导时注意引进哲学理论, 一方面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层次, 另一方面也方便引入了评价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

第二步:引导学生判断分析“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不能, 爆发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也就是在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的禁烟与鸦片战争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大概用20多分钟时间。采取不断设问, 层层剥离的方式, 引导学生思维。

首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提示学生要把中国问题放在世界历史这个大背景下考察, 看看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和世界的形势。与学生一起归纳19世纪上半期中国和英国的特点:

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完成工业革命

东经军方济事::殖世海民界上体工霸系厂主已建立}侵略扩张的必然性再进一步比较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诸如法国, 工业革命也在

进行, 但国内工业资产阶级和金融贵族矛盾严重;美国:致力于领土扩张, 国内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德、俄、日尚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由此可见, 英国率先发动侵略战争不是偶然的, 是由当时它处于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地位决定的。

中国:封建社会已处于末世, 危机四伏

军闭备关废锁弛国政经治济腐落败后}落后挨打的必然性

由此, 使学生明白,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已经腐朽衰败, 挨打的命运不可避免。

此外, 对“闭关锁国”要作深分析

这样就突破了教材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其次解决: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又是什么关系?

回答这一问题, 只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得出它是引发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解决这一问题时, 注意英国的鸦片走私, 对中国带来的影响的全面分析。

教师小结: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它适应并极大地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从而成为头号世界强国;因为资本主义开放扩张的本性, 因而它发动侵略战争是必然的。由于请王朝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造成中国落后, 必然成为被侵略的对象。故鸦片战争不可避免。中国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美的经济利益, 他们以此为借口把这场战争打起来。

最后:我们该如何评价林则徐及其中国的禁烟运动?

要肯定禁烟运动是人民反侵略的正义行为。对林则徐的评价要落实两点 (1) 林则徐是中华民族英雄。 (2) 肯定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第三步:整理鸦片战争的经过

主要是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自行解决, 教师只通过板书提示。这样使课堂张驰有度、动静得宜。

鸦片战争的经过: (两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1840年) 封锁珠江口——天津

(2) 第二阶段 (1841-1842年) 侵占香港岛——南京

(3) 中国军民得抵抗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清朝爱国官兵的抵抗斗争

第四步:归纳总结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具体原因;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新生的资本主义。由此升华知识:封闭必然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

3.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篇三

【摘要】专业研讨课是相关专业课基础上的有效拓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具有重要价值。其组织方式灵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得到有效发挥,对于提高学员的相关能力素质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教学中以教师为“导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经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关键词】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 专业研讨课 教学体会

【基金项目】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U201302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16-01

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是新时期军队履行职责使命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践行我军根本宗旨、维护人民利益的必然要求。专业研讨课是高校开设的一种拓展性专业课,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具有重要价值。专业研讨课实施以教师为“导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经实践证明能确实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笔者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开设了一门专业研讨课——《爆破技术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应用研究》,经过五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教学体会,提高了对人才培养的认识。

一、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的提升途径在专业研讨课中得到有效拓展

军队院校要认真研究新军事变革中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的新特点、新规律、新要求、新举措,这是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客观要求,是推进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加强军校学员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培养,是军队院校的职责使命要求,是人才培养的必要举措,是军队能更好遂行多样化任务的必然要求。

专业研讨课的教学目的,是在学生修完专业主干课后,通过专业研讨提升学生对专业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是学生拓展和提升专业认同的有效补充,更是针对性地提高某种专业能力素质的有效举措。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的培养,在军队院校课程设置中,基本没有主干课程和必修课,在学习完一些主干专业课后,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了较深的理解,开设专业研讨课,可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相关理论与专业知识融合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通过课堂研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进行思维的激烈碰撞,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内涵,学会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方法,提高完成任务的能力。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在专业研讨课中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并使能力提升的实现途径获得了有效拓展。

二、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的培养形式在专业研讨课中有了灵活体现

非战争军事行动,其主要样式包括抢险救灾、反恐维稳、处置边(海、空)防突发事件、维护国家权益、参与国际维和等。世界各国军队都非常重视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的培养,美军在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后,陆、海、空军陆续颁发了非战争军事行动各有关条令条例,大力提供应急性救援活动。俄军根据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不同特点,积极构建起应对各类灾害与危机的有效机制,不断加强实施紧急救援、联合军演、国际维和、反恐维稳等协同演练。英军近些年来不断加强抢险救灾、人道主义救援、反恐维稳、海上拦截等为重点内容的演练,并将其正式纳入军队条令和正规训练项目,同时进行严格的考核。

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的培养方法,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对于部队来说,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内容融入平时的军事训练之中,作为日常的训练科目,将正常配备的各种非战装备能够熟练驾驭,制定作业指导法,并演练应急处置方案,做到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对于军队院校来说,如何在主干课程体系中融入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内容,并能在教学过程中,让广大的学员能切实提高非战意识,提升非战能力是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专业研讨课对于军队院校的课程体系来说,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它能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员的创造力,实现教员与学员的主客体互换。在教学中,学员仿佛将自己置身于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面对困难,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相互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全过程的教学中,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又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培养形式体现的更加灵活。况且,专业研讨课的考核方式多元化,注重学员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实践,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丰实了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的培养形式。

三、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的具体内容在专业研讨课中获得全程贯穿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具体内容,如抢险救灾、反恐维稳、处置边(海、空)防突发事件、维护国家权益、国际维和等,无论是技术应用,还是处置方法或行动组织等,在专业研讨课中,都会全程得到体现,并贯穿其中。以《爆破技术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应用研究》专业研讨课为例,爆破技术在抗洪抢险,反爆炸恐怖,地震灾害救援、抗冰冻灾害、国际维和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在某些行动中甚至是起到了关键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专业研讨课时,必须要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相关特点、组织形式、技术要求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才能运用所学的爆破专业知识来完成相关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说专业研讨课的组织形式,对军校学员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其具体内容能在课程中得到反复加强,并得到深刻理解。即使如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如何循序渐进地安排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课程及实践,培养学员的应急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适应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还有大量的问题值得研究。

经过五年的专业研讨课教学,虽然认识到专业研讨教学形式优点明显,并能有效地提高学员的某些方面的能力素质,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形式,不能代替传统的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改革才是提高学员各种能力素质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利华.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研讨课教学研究[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3):93-97.

[2]高东广,苏国锋,张慧.外军非战争军事行动探要[J].后勤指挥学院学报,2009(2):34-35.

作者简介:

4.第16课 抗日战争教学案 篇四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根据必修1政治文明进程的主题,本课的落脚点应为让学生深刻理解全民族抗战得胜利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得深远影响。

教材的第一小节“全民族的抗战”主要讲述日军加紧侵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最终全民族抗战爆发(略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活动及结果。教材第二小节“日军的滔天罪行”讲述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的灾难(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小节“抗战的胜利”主要讲述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在中共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日军最终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为了讲授方便,可将第一、第三小节进行整合,统一到一个模块之下。学情分析

通过阅读初中教材以及了解部分学生得知本课的基础知识(例如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等)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基本都记得。因而这部分内容在授课时做从略处理。本课重在探讨抗战胜利的原因及重要意义,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的意义。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成因。讨论课本的思考题“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分析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

运用:结合时事分析:任何时期国家利益都是高于一切的;不同的时期捍卫国家利益的方式不同。结合时事思考讨论“在记住这段罪行后我们该怎么办?”分析抗战胜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等材料再现历史画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利用问题探究,对照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史料推导历史结论;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指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信息资料,培养其动脑思考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国难当头之时,中华民族的儿女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维护民族独立进行了卓绝斗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战争责任观。引导学生理性爱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增强了我国人民的自尊心、自豪感,而且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大推进。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成因;抗战胜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教学方式

采用情景设置、体验感受的模式以及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用具

1.多媒体设备。

2.教师准备关于民族危机加深、日本投降的视频、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讨论教材中的思考题。

②将全班分为八个小组,搜集整理日军侵华暴行的资料以及当年侵华日军遗留的化学武器伤害中国人民的事实,以备课堂交流讨论。

(二)导入设计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早在唐朝时,两国就交流频繁,中国僧人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佛法,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晁衡)在唐朝做官40多年,并与李白、王维、魏万等中国诗人学者交往,结下深厚友谊。ppt展示:

图1,鉴真东渡图 图2,阿倍仲麻吕

图3,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然而近年来中日两国关系一波三折,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和“历史教科书”问题成为笼罩着中日关系的阴影。我国政府为什么对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提出强烈的抗议?日本的历史教科书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呢?

ppt展示: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和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

日本政府在参拜靖国神社和历史教科书问题上,歪曲历史,美化侵略,对其曾经的侵略行为不能进行深刻的反思,深深伤害了那些曾遭其侵略和奴役的国家人民的感情,影响了日本与这些国家的正常交往。中国近代以来曾多次遭受日本的侵略。我们已经学过的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学习抗日战争。

(三)教学过程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 ppt展示:

(板书)日本侵略危机加深 视频播放:

1.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2.1932年,一•二八事变。3.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

4.1935年,华北事变,平津危急。5.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内战爆发

日本的铁蹄踏碎了千万爱国同胞的心,蒋介石政府仍在顽固的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路线,对日军实行不抵抗政策,任凭日本侵略者掠夺我们的土地,蹂躏我们的同胞。而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在百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中率先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率领红军成功实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板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视频播放: 1.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呼吁全民族团结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

2.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

3.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的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的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变,扣留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以逼蒋“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而告和平解决,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

4.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以《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为题发表中共在1937年7月15日提交的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板书)敌后战场

请同学们观看下面这段视频,思考以下几个问题。ppt展示:

1.八路军、新四军名称的由来?他们是谁领导的队伍? 2.抗战初期敌后战场取得平型关等战役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3.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哪几次大的会战?失败的原因有那些? 4.如何看待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关系? 视频播放终止

师:八路军、新四军名称的由来?他们是谁领导的队伍? ppt展示:

1.八路军、新四军臂章 2.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

生:八路军和新四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国共合作抗日后,经过双方谈判,1937年8月22日,国民党政府宣布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后改成十八集团军,但习惯上仍称“八路军”。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八省边界地区(不包括海南岛)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师:抗战初期敌后战场取得平型关等战役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ppt展示:

生:中国共产党制订了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板书)正面战场

师: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哪几次大的会战?失败的原因有那些?

生:四次大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都失败了,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只依靠军队抗击日军,没有充分发动群众。

师:除了短片中提到的原因,你认为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抗战失利的原因还有哪些?大家可以讨论讨论。小组讨论完毕

组甲:日军武器精良,行动迅速。国民党军队武器陈旧。

组乙:日军准备充分,在兵力上占优势,国民党军队在围剿红军中损失惨重,并且国民党军队中杂牌军多,战斗力参差不齐。组丙:国民党指挥不当。战术落后。

师:很好,同学们都说的很正确。请大家看大屏幕。ppt展示:

1937年,日本陆军拥有作战飞机1156架。其中:驱逐机432架,侦察机216架,轻轰炸机180架,重轰炸机128架,预备机200架。日本海军航空兵拥有舰载飞机278架,陆上飞机567架,各型预备机 200架,共计1045架飞机。抗战初期,中国仅有能作战的飞机305架。抗战初期中日师级编制对比 中国日本

人数10923人21945人 马匹数不详5849匹

步骑手枪3831支9476支

掷弹筒掷弹筒243具掷弹筒576具 轻机枪轻机枪274挺轻机枪541挺 重机枪重机枪54挺重机枪104挺 野山炮12门或9门64门

步兵炮步兵炮30门步兵炮44门

主要差距是师级单位的定员和枪械、重炮数量。中国两个师还不一定达到日本1个师团的实力。

师:如何看待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关系?

生: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是主战场,尽管几次大会战失败了,丢失了大片国土,但挫败了日军的锐气,消耗了日军的实力,日军由于战线拉得太长,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并且,正面战场的抗战吸引了日军的主力,为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创造了条件。敌后战场的创建,分散了日军的兵力,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共两党的表现如何?请看下面一组图片,回答下面的问题。ppt展示:

图1 八路军回民支队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令日军闻风丧胆。图2 八路军敌后武工队痛击日军 图3 民兵用自制地雷伏击鬼子。

图4 四通八达的地道,让小鬼子吃尽了苦头。图5 百团大战中的彭德怀。

图6.国民党军队发动皖南事变,新四军遭受重大损失。问题展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那一个战场是主战场?为什么?

生: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抗击着大部分的日军,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而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不思抗战,却不断发动反共摩擦,意图削弱八路军的力量。皖南事变就是明证。

师:这位同学对图片内容的把握很到位。除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外,我们还有一个战场,国外战场,中国的抗战不是孤立的,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众多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大力支持。请看大屏幕。(板书)国外战场 ppt展示: 滇缅公里图

解说词: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在中国,在世界,没有哪条公路像滇缅公路这样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没有哪条公路能像它这样久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深深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是由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以及中印公路组成的运输大通道,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全部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

滇缅公路,这条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干道,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日本根本不相信中国的抗战能坚持到滇缅公路修通的那一天。日本人更不会相信,严重缺乏施工机械的20万中国劳工——绝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是他们用双手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了埋葬日本占领中国的梦想的交通大道。

师:为了保护滇缅公里这条重要的国际生命线,中国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ppt展示:

图1 中国远征军照片

图2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宣传海报。该剧背景就是中国远征军的故事。

师: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日本帝国主义这头凶恶的野兽被征服了。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请看视频。视频: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师:历史将铭记这一天,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驯服的放下屠刀,这一天,坚持达八年之久的抗日军民高唱凯歌。这一天,普通的中国百姓沸腾了。因为他们扬眉吐气了。他们看到了曾经的侵略者那哀求的目光。

师:我们苦盼的胜利终于来了,胜利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请看大屏幕。ppt展示:

图1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情景,图2.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情景 图3 侵华日军代表向中国代表递交投降书

图4 开罗会议三巨头,自左至右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图5 东京审判电影海报。

师:从这组图片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生甲: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

生乙: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生丙: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

师:这几位同学回答的很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结束了中国被奴役,被压迫的历史,那么中国能否由此就一片光明了呢?中国人民的苦难真的就结束了吗?这将是下节课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

师:本节课的第二个小问题是日军的滔天罪行。(板书)日军的滔天罪行

课前我让大家搜集这方面的图片,资料,下面我就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成果。具体过程略

师:刚才大家都表现的不错,看得出各个小组的同学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课后我们把同学们的成果汇总起来办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展板,介绍给全校同学。

日本侵略者的兽行令我们发指,我们在痛恨敌人的同时,是否有这样的疑问,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 ppt展示:课本学思之窗

大家可以结合这两副图片讨论一下。ppt展示: 图1 武士道

图2 鬼子掠夺的财物 讨论完毕

师:哪个小组陈述以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组甲:我们认为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起了很大的作用。日本武士很轻视自己的生命,想必也不会看重别人的生命。

组乙:我们认为鬼子是为了掠夺财物,日本是个小国,发动这样大的战争,物资补充足。组丙:我们认为是为了吓住抵抗的中国同胞,日本人从九一八之后基本没遇到什么抵抗,而淞沪会战中日激战三个月,尽管日军打赢了,但也损失惨重,他们恐惧中国人团结起来后的反抗力量,想用屠杀的方式警告中国人,谁在抵抗就是这个结果。

师:大家都说的不错。日本侵略者泯灭人性,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时至今日,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我们重温这段历史,能从中得到什么呢? ppt展示: 材料一: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无私救助中国平民的德国义士约翰•拉贝有句名言:“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只有真切地了解历史,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材料二:“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生前如此说道,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遗言,她所展示的人性光辉令人动容,她道出了所有爱好和平人们的心声。材料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有这样8句话——“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生:我们应当反思历史,以史为鉴,防止悲剧再次发生。

(四)小结

“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同胞一颗善良的心,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原谅曾经深深伤害过自己的敌人,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时过境迁,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撒播仇恨的种子,不是为了宣泄狭隘的民族复仇情绪。有句古话说的好,“冤冤相报何时了”。“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才是我们真正要汲取的历史营养。

当我们沉浸在欢乐之中时,不要忘了那些为挺直民族脊梁而倒下的同胞。我们要继承他们的遗志,让民族的脊梁更直更硬。

(五)课堂诊断

一、选择题

1.日本在侵华过程中制造了一系列的事变,其中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开端的是()2.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会战,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 3.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其中抗日战争期间制造的最大的惨案是()4.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敌人的大规模战役是()5.1942年,为确保滇缅公路畅通,入缅甸作战的军队是()6.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狂妄计划的战斗是()

7.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各种原因中,最主要的是()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力支援 b.国共合作与全民族团结抗战 8.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突出表现在()a.中国战场广大 b.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 9.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和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是抗战的正面战场 b.是否争取国际援助 10.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主要是为了()a.粉碎日军的“扫荡” b.克服投降危险,争取形势好转

11.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指()①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 ②国民政府的性质已发生了重大变化③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 ④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⑤国共两党在建国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二、非选择题

12.抗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了全中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美国总统罗斯福l942年春对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俄国等。”联系上述材料指出1940~1941年前后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态度,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请从中国两个战场(各举两例)以及太平洋地区的形势,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1945年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请你谈谈对以上观点的认识。

附参考答案:

12.(1)变化:美国制造远东慕尼黑阴谋;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感到中国抗战是对日本的有力牵制,因此对中国抗战进行援助。中国两个战场: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太原、徐州、武汉四次会战;敌后战场:百团大战。太平洋战场:日军南进威胁英美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

(2)片面,只看表面,没有看到本质。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有:日本发动的是非正义的战争,必败;国际援助,反法西斯战争力量配合;根本原因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

(六)学习延伸(见教材77页)

(七)教学反思

5.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设计

吴忠市第三中学 历史学科:陈玲

课程标准

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归纳中共七大召开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国际国内背景,知道 台湾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回到祖国怀抱,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历史意义;知道中共七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条件。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2、学生结合材料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及所给材料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共七大的召开是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大会,是一次团结胜利的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应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应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援助,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精神。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阅读资料、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利用视频形式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对学法给予指导。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自制视频,了解本课内容 设问:视频中提及本节课所学哪三个知识点?

中国的十四年抗战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击的结果,洗雪了中国的百年耻辱,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讲授新课

一、中共七大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两段黑体字,找出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等基本要素,了解中共七大。

2.教师补充介绍七大召开的背景:国际上: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国内: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企图夺取抗战胜利果实,中国人民面临着黑暗和光明两种前途与命运的形势下召开的。

3.学生总结会议的主要内容

4.结合背景、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理解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5.分析为什么说中共“七大”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团结”是指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形成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胜利”是为中国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道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1.多媒体展示三个时间,学生结合课本了解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经过。

2.结合所给材料,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教师强调,美苏对日军事行动,客观上为我国军民举行抗日大反攻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同时中国的抗战也大力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的抗日力量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3.小组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启发学生联系以往知识:从1840年到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过哪些重大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结果如何?展示材料,分析抗战胜利的意义。

4.教师总结

三、收复台湾和南海诸岛

1.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对比表

2.学生回忆:近代台湾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它是什么时候被日本占领的,根据哪个条约?

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先有抗日战争的胜利,才有台湾的光复,我们不应忘记祖国的统一大业。

展示南海诸岛地图,说明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以及中国加强南海主权的具体措施。

四、知识拓展

结合课本96页每课一得,日本侵华给中国造成的战争损失,强调战争的灾难性,学生思考启示。

五、课堂小结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时,中国共产党及时召开的中共“七大”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战后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特别是中国人民的英勇反击下,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台湾和南海诸岛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的14年抗战宣告结束。

六、课堂练习

1、课堂练习:多媒课件展示本课练习题

2、课后作业:布置学生查找《东京审判》电影,和父母一同观看。并在看的过程中给父母讲述中国的十四年抗战。

板书设计

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日本无条件投降

台湾光复

6.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篇六

1、小达尔文家里的花园是什么样的?

2、小达尔文的父亲爱好是什么?

3、小达尔文提出了一个什么想法呢?

4、父亲认为他的想法能实现吗?

5、小达尔文用什么回答了父亲的疑问?

6、小达尔文实现了自己的想法了吗?

7、小达尔文用什么方法把白色的报春花变成红色的了?

8、达尔文长大了成为了什么样的人?

• • • • • • • • • • • •

1、小达尔文为什么认为报春花应该是各种颜色的?

因为人可以改变花的颜色。

2、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小达尔文是个怎样的孩子?

从小就是一个热爱花草、爱劳动和爱动脑筋的孩子。

3、父亲对小达尔文的新奇想法是什么态度?

他认为这是小孩子的幼稚想法,完全是不可能的。

4、对于父亲的回答,小达尔文是怎样想的?

他从心里不服。他想:“我一定想法让花改变颜色,变出一朵红色的报春花给你瞧瞧。”

5、小达尔文是怎样培养出红色的报春花的?

他把一束白色的报春花插在红墨水瓶里,第二天她就变得红艳艳的了。

6、小达尔文身上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他善于观察事物,更善于动脑筋,想别人不敢想的事,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课文分析:第一段(1-2): 介绍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文中的主人公。父亲整理花草,小达尔文提问。句型讲解:“……问这问那……”“动词+这+动词+那”,表示动作涉及的范围较广。“这、那”是任指,合起

• • 来的意思是“到处、各种各样”。如:(1)到了别人家要懂礼貌,不要摸着摸那。

(2)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一见面高兴地说这说那。

第二段:(第3—第9自然段)小达尔文提出一个奇怪的想法

句型讲解

如:

1、小达尔文想改变花的颜色,父亲认为不可能实现。

句型讲解:

2、“要是„„”该多+形容词+啊,感叹句,用在假设的事情变成现实后,发出感慨

如:要是现在能去北京,该有多好啊!第三段:(第10—第13自然段)小达尔文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了现实。1.没有得到父亲的赞同,小达尔文悄悄地自己开始了实验并获得了成功。

第四段(第14~第17自然段)小达尔文用自己的想法把白色的报春花变成了红色的。

小达尔文

敢想——敢说——敢做

爸爸

否定——惊异——激动 串讲课文:第一段(1-2自然段)介绍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文中的主人公; 第二段(3-9自然段)小达尔文提出了奇怪的想法; 第三段(10-17自然段)小达尔文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 1/在提问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们觉得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呢?

达尔文从小就是一个敢于大胆想象,并勇于实践的孩子,最终他成为了一个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自然科学家。2/学习了本文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答:学习他敢想敢干,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3/从对话中可以看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孩子?

答:达尔文是个聪明、可爱、天真,善于思考、爱动手实践探索的孩子。

4/填空题:报春花原本只有()和()两种颜色。小达尔文把报春花变成()颜色的了。这是因为小达尔文(敢想敢做,勇于探索)。请同学们回顾课文内容,简单叙述课文中讲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1、问……问:小达尔文跟在后面,问这,问那。例如:说着说那、写这写那、看这看那、买这买那。

(1)他第一次到乌鲁木齐感到很新鲜,不停地看这看那。(2)每次上课,他都要找老师问这问那。

2、要是……该多+形容词+啊:要是有红的、蓝的、黑的都有,那该多好啊!”

7.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篇七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列宁说:“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之路。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近八十年的时间里,由于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那样的先进革命政党的领导,这些斗争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它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旦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就转化成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巨大物质力量。

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中国人口的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极其残暴和凶恶的,因此,无产阶级如果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争取和联合广大的中间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这一点,并建立了一条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从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最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另一条重要经验。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以下内容,不属于《双十协定》的是()

A.和平建国

B.召开政协会议

C.保证人民权利 D.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2.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结束的历史事件是()

A.中共“七大”的召开 B.《双十协定》的签署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3.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解放军将领是()

A.刘伯承、邓小平B.陈毅、粟裕

C.林彪、聂荣臻

D.朱德、彭德怀

4.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A.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

B.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C.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D.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二)能力提高

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③维护农民基本利益 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 1946年6月,国共两党内战爆发后,世人议论纷纷。下列评论更接近事实本质的是()

A.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B.楚汉相争,成者王侯败者贼

C.“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变之必然 D.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

3. 1949年7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把中国革命的原因归结为:

一、人口太多,“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

二、西方思潮“激起骚动和不安”。这种看法的错误在于()

A.混淆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用表面现象掩盖事物的本质

C.混淆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

4.下面是毛泽东于1949年5月写的一首七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七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渡江战役 B.三大战役 C.战略反攻 D.北平和谈

(三)延伸拓展

1.毛泽东在1945年8月说:“中国的局面,现在是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占相当长的时期,我们还要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即改造),而不是砍头。这个弯路将使我们党在各方面达到更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实现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应该加入联合政府

B.中国应该实现和平民主

C.中国应马上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 D.应该逐步废除国民党一党专制

2. 1945年8月到1946年6月的中国()

①处在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的过渡阶段 ②国内阶级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 ③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④斗争的焦点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3. 1947年,解放军之所以把大别山作为反攻的方向,是由于该地区()

A.群众基础好

B.战略地位重要

C.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 D.有利于大规模的运动战

4. 1949年,《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没有签字的原因是()

A.蒋介石操纵谈判

B.国民党用谈判做掩护赢得了时间

C.国民党长江防线部署完毕 D.李宗仁与蒋介石明争暗斗

(四)模拟练习

1. 1945年1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称:“美国承认并继续承认中国国民政府,并在国际事务中特别是清除日本在中国影响上与之合作。美国深信,迅速协商停止军事冲突对于此项目的有效完成极为重要。„„美国的支持,将不扩展致以美国军事干涉去影响任何内战的进程。”这表明当时美国对华政策是()

A.不干涉中国的内政 B.扶蒋反共,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

C.支持中国和平建国 D.在中国问题上保持中立态度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说:“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据此,回答2~3题。

2.材料中所说的“第二年”是指()

A. 1945年 B. 1946年 C. 1947年 D. 1948年

3.解放军主力打到外线去,这里的“外线”是指()

A.中原解放区

B.陕甘宁边区

C.黄河以北地区 D.国民党控制区域

4. 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北平谈判都是国民党首先提出的,其目的是()

A.把战争责任推给共产党 B.在两党政治斗争中赢得主动 C.需要共商建国问题

D.以和谈换取内战部署的时间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种方法分配之:(1)分配农民个别耕种;(2)分配农民共同耕种;(3)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分配后,禁止买卖。

──引自中共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

材料二 没收一切私人的或团体的──豪绅、地主、祠堂、庙宇、会社、富农──田地、山林、池塘、房屋,归苏维埃政府公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及其他需要的贫民使用。

──引自中共1930年《苏维埃土地法》

材料三 一方面要规定地主应该普遍地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另一方面,又要规定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不得抗不交纳。

──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材料四 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使全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

──引自中共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请比较上述四则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先后有什么变化,并说明党制订的各种土地政策的特点。

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出怎样的状态?结合史实,概括制约两党关系的因素,分析国共两党关系对中国社会政局的影响。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为什么内战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要弄清这一问题,同学们必须学会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和事物都是联系着的方法,从中共、国民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力量对比、国际环境等方面综合分析。

(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

(2)中共代表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要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

(4)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5)虽有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方面是假和谈、真内战;共产党方面抱着和谈诚意,同时也没有放松战争的准备。

(6)二战后的国际大环境。美国奉行杜鲁门主义,支持蒋介石政府发动内

战。

(二)例题解析

例1:1947年人民解放军开始反攻时,国民党正在实施的军事战略是()

A.全面进攻解放区

B.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C.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线 D.集中兵力防守战略要地

解析:解题关键是要准确把握解放战争各阶段的发展态势。A项所述为解放战争初期前八个月的状况,C项所述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的动向,D项是三大战役开始前国民党军队所处的状况。正确答案为B。

例2:解放战争时期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

A.没收地主的土地

B.调整减租减息的政策

C.按贫雇农人口分配土地 D.废除土地私有制

解析:本题C项颇具迷惑性,土地改革自然要“分配土地”,但决不是仅“按贫雇农人口分配土地”,而是“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改后实行的是“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即农民的小私有制,所以,D项也是错误的。正确答案

为A。

(三)学习拓展

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请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28年的历史,论证毛泽东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随笔

抗战结束后,中国人民期盼和平。但是,蒋介石和美帝国主义相勾结,妄想剥夺人民的胜利果实。由于他尚未做好内战的准备,因而不敢明目张胆地叫嚣打内战,只能暗做准备。于是,蒋介石假意邀请毛泽东到重庆来共商国是。如果毛泽东不敢赴约,内战的责任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推给共产党;如果毛泽东来了,谈判就成了蒋介石拖延时间、准备内战的幌子。

针对蒋介石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做法,当时就有人画了一幅题为《磨好刀再杀》的时事漫画。漫画夸张地刻画了一个光头、高颧骨、深眼窝、留着小胡子的蒋介石,身上穿着“美国大兵服”,头上贴着“头疼膏药”,躲在“和平方案”盾牌后面磨刀霍霍的样子,形象而深刻地戳穿了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

(二)学术前沿

土地改革运动与战时财政动员的关系

土地革命,一向被看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关键因素,特别是1946~1948年这段时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历来被视为一个“欢歌笑语”、“凯歌行进”的历史叙事。但以往关于土地改革的论述,基本上着眼于阐述土地改革的原因、意义,而对于这场彻底颠覆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社会结构的革命的起因、它的真实意义与价值,还没有很好地揭示出来,这段历史至今还是学界较少

关注的一个领域。

但我们如果实事求是地考察这段历史,就会发现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过程:土地改革并不是纯粹的土地政策,也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与“支持”的交换关系,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它“实际上是中共为了与国民党争天下进行社会动员的手段”。有的学者则更具体地指出:土改实际上是一种战时财政动员,而且随着战事的发展而急剧扩大。解放军大兵团作战的人力、物力需要日益急迫,这种战争动员手段的财政意义就越来越突出。也正是由于土改的成功实施,中共最终在农村“扎根”,“而(国民党及其)政府对于这种挑战完全束手无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一场战争得以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结束。

(三)书目网址

1. /lishi(故乡网站历史主页)

8.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篇八

导入:《团结就是力量》,你了解这首歌吗?能够猜想它的创作时期吗?

这首歌创作于1943年6月晋察冀边区,为配合我们广大军民抗击日军在敌后战场进行疯狂的扫荡而作。歌曲气势雄伟,表现出中国人民面对日军侵略团结战斗的精神,经过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终于迎来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新授:

一、中国军队开始局部反攻

在这种团结协作的氛围下,中国军民终于冲破了持续5年之久的战略相

持阶段,开始局部反攻。

(1)1944年,中共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从敌后战场向华北、华中的日、伪军展开局部反攻,迫使日军收缩到一些大中城市。到1945年春,日、伪军陷入根据地军民的包围之中。

(2)1945年4月,中国军队组织湘西会战,成为正面战场局部反攻的起点。

(3)在中国军队开始局部反攻的时候,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也处于困境,除在海上遭受美军的沉重打击外,还被美军接连空袭。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世界上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动国主要是德意日这三个轴心国,因他们疯狂地侵略其它国家,残害别族人的生命,而被称为法西斯,世界上其他被其侵略的国家组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中国因受日本侵略,故也是反法西斯的成员之一。因为日本对亚洲国家的侵略,对美国的远东利益构成了威胁,1941年,美国对其实施石油禁运,冻结日本在美国所有的资产,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次日下午,德意日同时对美国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日本偷袭珍珠港,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战争灾难,然而对于日本而言,偷袭珍珠港最终表明是一场更大的失败,它正好给美国找到了对日宣战的最好借口。)

二、中共七大召开

在中、英、美各方势力的联合打击下,日本四面受敌,战争形势岌岌可

危。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走向胜利,同时,在美国的支持下,国民党企图夺取抗战的胜利果实。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为团结全党全国人民,彻底打败日本,建立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新中国,于1945年4~~6月在延安召开了中共七大。

(1)这次大会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政治、思想、组织三方面。

政治上,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思想上,大会通过的新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思考:什么是毛泽东思想?答:即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

组织上,大会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七大选举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13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

(2)这次大会意义重大,被称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通过阅读书本87面的意义,请大家分析一下,其中团结是指?胜利是指什么?答:团结是指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形成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胜利是指它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道路,准备了条件。)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早在1943年9月和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国意大利、德国就已投降。

1、为促使日本早日投降,各方势力都做了什么?1945年夏,美英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加强了对日军的攻势。1945年8月6日,为了避免采取大量伤亡的登陆战以及在先苏联一步拿下日本本土,美军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一颗(小男孩、胖子)原子弹。苏联也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向日军发起猛攻。(8日,苏军瓦解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16日,活捉溥仪。)与此同时,中国军队也对日军发起全面反攻。(中共和国民党方面都为这最后一战卯足了劲。)2、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无条件投降:指战败国向战胜国不附带保留条件的投降。一是不谈判,战胜国单方面决定投降的具体事宜,二是不承认,战胜国不承认战败国原政府、原政治团体、原领导人有任何政治权利。)

9月2日,日本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签投降书。9日在南京向国民政府递交投降书。至此,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四、台湾回归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台湾回归:按照之前的约定,10月25日,日本驻台总督在台北率

部缴械投降,并在投降书上签字,标志着被日军殖民统治了50年的台湾重回祖国怀抱。(思考:历史上台湾遭受过哪些国家的侵略?中国人又为此进行了哪些抗争?答:(1)17世纪初,荷兰、西班牙侵入台湾,后被荷兰独占。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2)1867年美军登陆台湾,后被台湾军民赶走。(3)1874年,日军侵入台湾,遭激烈抵抗,从清政府手中勒索50万两白银后退出台湾。(4)1883、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侵入台湾,被台湾军民赶走。(5)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共三点,书88面,做好记号。(数一数: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共进行了哪几次较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答: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五、启示:

损失惨重:中日这场全面与持续的历史大决战,总共进行了八年一个月又三天,双方总共进行过22次的会战(双方每次会战均动员兵力在十万人以上),1117次以上的战斗(双方兵力在一万人以上),以及38931次的小型接战,中国军人伤亡了360万人(其中国民党陆军损失310万,空军损失3万损失一半以上战斗机,海军其本全军覆灭),日军伤亡了110万,中国平民死亡了3560万人,接近六千亿美元的财产以及无数的文物遭到日军的摧毁与劫掠。

9.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掌握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时间和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了解淞沪抗战的情况;记住日寇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法西斯暴行;理解卢沟桥抗战是全国抗战的开始。

二、能力和方法 要求学生客观地、历史地认识国民党爱国官兵进行的英勇斗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搜集、摘编资料或访问历史知情者和见证人,了解日寇在华暴行,编辑历史板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掌握搜集、选择资料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人交谈的能力和整理编辑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讲述卢沟桥抗战、淞沪抗战,学习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以死报国的牺牲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生价值观,从而继承中华民族光荣的斗争传统,时刻准备着报效祖国。

通过讲述南京大屠杀、搜集和摘编资料、访问历史知情者和见证人,充分揭露日寇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本性,不忘国耻、国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明白只有奋发图强、自强不息、走富国强兵之路,才能远离战争,才能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

二、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课型

新课。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情况;

准备有关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资料和图片,以及《卢沟桥事变》、《淞沪抗战》和《南京大屠杀》的影像片断,制作课件。

二、学生准备

仔细预习课文内容;

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了解更多关于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史实;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摘录或制成演示文稿,并准备在课堂上和大家一起交流。教学方法

谈话法、问题探究法、读书指导法。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一部分:聚焦时事

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今天,我们就首先一起了解一个近几年来中国和亚洲人民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播放关于日本历史教科书的新闻报道剪辑。)

师:这些新闻关注的主要是什么事情?(学生齐答)那么,备受争议的日本历史教科书对哪些历史史实进行了篡改呢?下面,请大家继续往下看:

(大屏幕显示关于日本右翼分子对卢沟桥事变的谎称和对南京大屠杀否认的报道。)师:日本右翼分子的谎言掩饰不住血的事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当年的中国,寻找历史的血证,揭开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

【学习新课】

第二部分:历史真相 一、七七事变

师:(播放用 “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等图片配以《松花江上》的乐曲制作而成的小动画:《卢沟桥事变前的中国》,调低音乐音量,一边播放动画一边由教师讲述。)1931年9月18日,日军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在蒋介石的绝对不抵抗政策下,短短四个月的时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省。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面对《卢沟桥事变前形势图》(小动画播放完,画面定格在此),日本会不会就此满足呢?(学生齐答。)

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不只是为了占领中国的局部地区,而是要灭亡全中国,把整个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为此,它开始积极策划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战争。此时的中国,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挑起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下面,请大家结合《卢沟桥事变形势图》(课件展示)仔细阅读课文内容,然后,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讲解一下卢沟桥事变的大概经过。

生:(阅读相关内容,观察形势图,并推选一位同学讲解。)

师:谢谢这位同学生动的讲述。从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的借口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决非偶然,这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经济、政治陷入严重危机,内外矛盾激化的产物,更是其长期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和妄图灭亡中国的重要步骤。选择在卢沟桥挑起战争,是日军蓄谋已久的。那么,日军为什么要选择进攻卢沟桥呢?

生:(学生观察形势图,思考、交流、回答,教师要提醒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材料和图,并给予适时的提示和点评,说明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守军浴血奋战,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下面,请大家结合你们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从课文中找出的具体史实,每组派代表发言。

生:(分小组交流、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课本中的史实主要包括:《中国军队在卢沟桥上自卫反击》的图片;第二十九军师长赵登禹为国捐躯的介绍;“史海拾贝”中关于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为国捐躯事迹的讲述和课文中对佟麟阁豪言壮语的引用;教师可在学生回答时适时地加以强调和分析,让学生从中体会中国优秀军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价值观。)

师:下面,老师也把收集到的一则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是当时扼守卢沟桥的国民党军第二十九军司令部下达的命令: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课件显示)这则命令表达了官兵们“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誓死决心。面对一幕幕抵抗的画面,不知道同学们是怎样的感受?

生:(学生思考,自由发表感想。)

师:同学们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发言很精彩。英雄们的事迹总是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之时,他们挺身而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这种把个人生死荣辱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爱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尊重、学习和发扬。

尽管驻守的中国官兵英勇抵抗,但是由于日军有备而来,来势凶猛,经过双方反复争夺后,卢沟桥最终失守了。

请大家思考一下:“卢沟桥事变”对中国的抗战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生:(学生会回答出“卢沟桥的烽火,揭开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教师可追问“为什么说卢沟桥抗战是全国抗日抗争的开始?”学生接着分小组讨论,然后发言。教师可提示学生从日本方面和中国方面来思考,注意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和点评。最后必须让学生明确:从日本方面来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将大批军队投入侵华战争,企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事变是日本为了摆脱新的经济危机、吞并整个中国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从中国方面来讲,事变发生后,随着日军的不断进攻,直接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各个阶级、阶层参加,实行全国性的民族抗战是大势所趋。)

师:卢沟桥失守以后,由于日军不断调集早已部署好的大批部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平津相继沦陷。日军为使国民政府尽快投降,他们在占领了华北大部份地区后,又大举进攻华东地区,矛头直指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

二、淞沪抗战

师:1937年8月9日下午5时左右,日军驻沪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一名水兵乘汽车闯入上海虹桥机场示威,不服制止,开枪打死一名守卫机场的中国士兵,中国保安队战士激于义愤,开枪还击,将大山等二人击毙。日本侵略军以此为借口,要求中国方面撤除保安队,拆除所有军事设施。日本强盗的无理要求遭到拒绝后,8月13日,日本出动20多万军队向上海大举进攻,妄图实现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这就是八一三事变。为保卫上海、南京,中国军队在这里同侵略者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大血战。

(播放《淞沪抗战》片断。)

师:刚才的纪实片虽然是黑白的影像,但是却把我们带回到了炮声震天硝烟弥漫血腥惨烈的战争现场。其中给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什么呢?

生:(学生会据影片回答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教师可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强调谢晋元当时带头写下遗嘱用自己必死的决心感召部下的感人事迹,以加深学生对爱国情感的体验。)

师:四行仓库八百壮士誓死不屈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斗志。至今八百壮士唯一的健在者杨养正老先生(显示照片)忆起当年的抵抗场面仍然是热血沸腾,也正像他名字的来由一样,如他所言:“历经生死战斗磨难,我们还没有倒下,不正因为我们是正义的么?我们是在养天地之正气啊!”(显示文字资料)历史证明,中国反对日本侵略的正义之战,终究会取得胜利的,尽管这个胜利来临的时间离当时还很遥远,尽管在继淞沪抗战之后我们还将承受更为惨痛的创伤!

1937年11月,上海失陷,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结束。日寇占领上海后,分北、中、南三路围攻南京。国民党军经数月血战,兵力无法补充,部队几成溃势。11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12月初,日军已兵临南京城外。12月13日,南京沦陷。

南京沦陷后,松井石根下达了对城内进行“扫荡”的屠杀令。石头城下,秦淮河畔,日军企图用恐怖手段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开始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

三、南京大屠杀

师:下面,请大家仔细阅读这个子目的内容,看看日寇是怎样残酷屠杀我南京同胞的? 生:(看书,回答。课本上的资料主要包括图片:《日军的装甲车开进南京》、《被推上刑车将被集体屠杀的南京同胞》、《正在遭日军屠杀的我同胞》、《日军开展杀人竞赛的报道》;此外,还有关于日军集体屠杀我国同胞和强奸中国妇女的文字介绍,教师可重点强调其中的数据。)

师:那么,除了从课本上所了解的这些史料以外,下面请大家分组交流你们课前所收集的资料,然后每组选出代表为大家展示。

生:(讨论、交流、对资料的大致整理、推选代表,每组展示资料,在展示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肯定。)

师:谢谢大家把收集的资料进行展示。同样,老师也收集了一段视频资料。

(播放教学资料片《南京大屠杀》,片中展示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大量图片和一些纪实场景,也展示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还有对南京大屠杀见证人李秀英老人的现场采访等。)

师:在面对一幅幅大屠杀残忍的画面,面对一页页一行行饱含血泪的文字,大家此刻所感所想所思的是什么呢?

生:(自由发表个人感想,教师在学生发表个人看法的时候,注意既要尊重历史史实,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

师: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严重罪行。这场大屠杀使南京这座江南名城六朝古都顷刻间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沦为人间地狱。日本侵略者以残暴的行径构成了世界史上积血最厚的一章。连当时驻南京的德国代表也在一份报告中说:“这是整个日本陆军本身的残暴犯罪行为。”(显示材料)南京大屠杀,总计中国遇难者达30万人以上!这个庞大的血淋淋的数字将被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第三部分:驳斥谎言

师:然而,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如此灾难深重的一段历史,对于日本人民来说也是不应漠视的一段历史,日本的右翼分子却肆意篡改,不但谎称日军进攻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完全是为了“自存自卫”,而且至今否定南京大屠杀的史实,甚至篡改更多的历史真相。(屏幕显示日本教科书美化侵华战争及日本教科书中关于卢沟桥事变的材料)

下面,就让我们用历史的“血证”,来驳斥日本右翼分子荒谬的谎言!

生:(学生自觉回顾所学内容,自由发言,教师要注意引导和适时小结,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此部分的学生活动实际上也就是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了总结。)

师: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日本右翼分子为什么要篡改历史呢?

生:(学生思考,发言。学生回答后,教师应注意区分日本政府与日本人民的态度,指出:现在的日本政府并没有深刻地反省这段历史,并没有真诚地向亚洲各受害国人民,尤其是向中国人民道歉!日本右翼分子否定南京大屠杀的目的是为了美化侵略,为军国主义招魂。)

第四部分:以史为鉴

师:从同学们慷慨激昂的发言中,我为大家对祖国饱含的深情所感动,同时,我也看见了大家因日军的残暴行径而表现出来的愤怒。那么,我们如何正确的来审视这段沉重的历史呢?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呢?

生:(讨论,自由发言。学生中可能会出现比较偏激的看法,但相信大多数的学生能够用一种正确的态度来认识。教师可就此让有不同见解的学生之间进行小辩论,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和争论中有所收获。此时,教师尤其要注意在学生的争论中正确的进行引导。)师(总结):感谢同学们精彩的发言和讨论。你们的话语体现了大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为此,我甚感欣慰和骄傲。

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刻骨创痛是不能忘却的记忆。我们要从中吸取历史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人民就会受难。我们应该做的是努力增强祖国的综合国力,建设强大的国家,加强国际合作,尽最大的努力去珍惜和平,避免战争。

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让人民共同认识侵略战争的罪恶。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

我们尊重历史,是为了维护和平,远离战争。【结束新课】

师:最后,就让我们一起在《毕业歌》这一激动人心的旋律中去蓄积我们的力量,担负起国家与民族自强的重任吧!

(播放《毕业歌》,师生跟唱。)【巩固新课】

学习活动中的“编辑历史板报”,关于搜集或阅读日军在华的暴行,实际已在学习新课中同步进行了。教师可重点强调学生将这些资料形成成果的形式,如历史板报,小论文,制作简易演示文稿等。同时,教师可鼓励有条件的同学访问历史见证人或知情者,了解日寇暴行,采集口述资料。

学习测评的题目已在新课学习中完成。【布置作业】

10.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篇十

本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听、看、议),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不彻底消除腐朽的根源,今天赶走“法兰西”“英吉利”,明天还有新的“法兰西”“英吉利”接踵而至)。

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一个重点,对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只须掌握其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及发动战争的国家即可,但教师应抓住课文的标题,讲述这次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使课文内容上下衔接。

“列强侵华罪行”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课大量篇幅所叙述的内容,为使学生化繁为简,轻松掌握这一段史实,可把其罪行归纳为八个字“洗劫空前”(英、法)、“割地最多”(俄)。

本课的难点可以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上,这里应讲清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农民起义军的斗争目标首指清政府,即推翻清朝的统治(清政府的腐朽,是国难当头的罪魁祸首);一是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讲述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二、教法建议

复习提问: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

导入新课

1.正文的授课思路可采用一条线索三大板块的结构方式:

①一条线索:即课文的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侵华罪行”

②三大板块:由全课板书设计构成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

1.英法──火烧圆明园

2.沙俄──割占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2.具体的授课方式

①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本课极为简略,但为什么把它单列一个板块,一是整体线索的思路结构分明,顺理成章。二是因为不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学生就无法理解这次侵略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不是类似“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虽然这是后话),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肯定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联系。所以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从课目引入,即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但他们贪婪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在此发动侵略战争,以此逼迫清政府就范。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在第二板块“列强罪行”中,可做如下处理:

a.讲“火烧圆明园”,可采用说看议的形式进行。说,即教师的解说: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且为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其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可谓当之无愧(详细内容见资料)。让圆明园这精湛艺术的宝库在学生脑子里占据先人为主的位置。看,即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让学生产生对圆明园的直观印象。通过视觉,目睹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与罪恶。通过听、看活动加深对侵略者罪行的痛恨。议,即让学生发表议论,谈谈感想,引导学生痛责思恨、激发爱国情绪。

b.对沙俄割地行径,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一、野心──由来已久

二、手段──趁火打劫(武力相逼,调停为诱,一纸定夺、强割强占)、步步蚕食

教学手段可利用一图一表,先“以表带图”(看表识图),后“以图代表”(采用地理方位的识记法)。

③第三板块,可采用连环提问法: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联系“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内容:清政府的腐败,一再妥协退让,造成中国局势急转直下)人民做出什么反应?(引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农民政权抗击的目标是什么?结果怎么样?最后教师可把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间、侵略者、主要内容及结果做个小结,这样层层归纳,步步巩固,使学生了解,由于二次鸦片战争主权再丧失、领土被强占,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此外巩固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对掌握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五大侵华战争知识的完整性做好铺垫。

三、学法指导

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看看有哪位同学从电影、电视或者课外书籍中,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如果能由学生来述说最好,否则就由教师介绍,学生通过听,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第二部分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是看和议。学生的议,可以有两个主题:“痛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谴责沙俄野蛮割土占地”。让学生通过“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且加深对这段史实的印象。

第三部分,教师可以将问题打在屏幕上,让学生思考,而后四个小组的学生分别上台书写答案,每人写一题,一个接一个上来写,看谁写的既快又准确,教师最后评分。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根据《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叙述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的情况,比一比,看谁叙述的更清楚、准确、全面。

这个题目课结合到“谴责沙俄割土占地”中进行。学生可示图解说(《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练一练

a

活动与探究

谈观感

观看《火烧圆明园》的电影,把印象最深的一幕叙述出来,并谈谈感想,彼此进行交流。

11.第11课北伐战争 篇十一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重要战役。.A.李大钊B.毛泽东C.孙中山D.蔡元培

2、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国民党办了一所学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这所学校是()

A.保定士官学校 B.云南讲武堂C.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D.中国陆军学堂

2、能力目标: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北伐战争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学习重点 难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及原因。学习过程 :预习

1、年创办称黄埔军校。任校长,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奠定了基础。

2、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目的:推翻的统治,统一全国。

开始:1926年月,北伐军10万人出师北伐,任总司令。主要对象:三个军阀。主要战场:

北伐名将:第四军领导的独立团,奋勇冲锋。

北伐的胜利进军: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推进到。结果:。

3、年4月,蒋介石在成立“国民政府”。

政权性质: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展示:

1、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2、北伐军为什么能胜利进军呢?

3、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反馈:

1、“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文中所指学校的创办者是()

3、“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这首慷慨激昂的《国民革命歌》诞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4.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

A.中共二大B.中共三大C.国民党一大D.创立黄埔军校

5、黄埔军校与以往军校的主要不同点是()

A.共产党人任教官B.重视军事教育C.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D.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6.某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正在猛攻武昌城,该影片再现的是()

A.台儿庄战役B.渡江战役C.北伐战争D.百团大战

7、下列不属于北伐对象的是()

A.蒋介石 B.吴佩孚 C.孙传芳 D.张作霖

8.下列对北伐战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主战场是湖南、湖北B.得到工农群众的支持 C.叶挺独立团战功卓著D.彻底消灭了北洋军阀 拓展:

材料解析题1927年3月,成立起义指挥部,指挥部认真整顿了起义队伍,并根据教人力量的强弱,将作战划分为七个区域,由各区党的负责人任指挥,起义前10天,党发动铁路工人罢工,切断了上海敌军的各种援助。3月21日中午12时,上海总工会发布总罢工令,80万人当即罢工。七个区域于1小时内共同行动,并立即转入武装起义„„在工人武装打击下,敌人迅速土崩瓦解„„ ①上文所述是哪一次起义?为什么要举行这次起义?

12.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篇十二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学习生字词。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指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2、质疑。(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3、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读书,讨论解决)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要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借机巡视辅导。

三、指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请八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2、纠正字形“哼”、“御”,正音“肘”是翘舌音,“竟”是后鼻音。

四、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谁和谁争吵”(“我”和克莱谛)板书:“我”、克莱谛

2、“为什么争吵”。

①自读1—4自然段

②指名回答(克莱谛把我本子弄脏,我报复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板书:弄脏本子

五、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己学习了生字、弄清楚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上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

2、出示问题:“怎样争吵”。

3、学生自读1—4自然段。

4、指导朗读描写怎样争吵的句子。

① 讨论,当克莱谛弄脏我本子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心里嫉妒)

②理解“嫉妒”一词。

③指导朗读描写克莱谛生气的句子。

5、解决“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的句子。

①学生自读5—8自然段。

②讨论争吵后我的表现。

a.“我觉得„„多好!”

b.练读(读出后悔的语气)

c.指读

③“我记起„„怎么也说不出来”。练读、指读(读出矛盾的心里)

④克莱谛有怎样的表现?(克莱谛„„悲哀)

⑤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克莱谛会想些什么?

⑥指寻朗读第7自然段两人的对话。

⑦这时“我”却在想些什么?(只是想到防御)

6、解决“争吵的结果”。

①自读9—13自然段

②请提问的同学回答(重归于好)板书:重归于好

③指读9—13自然段

④理解“举起尺子”含义

⑤分角色朗读

7、解决“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①自读14自然段

②讨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

8、请学生把懂得的道理对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说一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争吵》是一篇阅读课文,文中围绕克莱谛不小心碰到安利柯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笔记本上,本子被弄脏了,于是两人发生争吵,最后解决矛盾的事,表现了克莱谛主动认错和安利柯知错就改的品质。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采取课题质疑的办法,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

1、谁和谁争吵?

2、为什么争吵?

3、怎样争吵?

上一篇:我国男子冰球运动员比赛负荷特征的研究下一篇:一个人的世界情感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