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

2024-06-24

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8篇)

1.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 篇一

一.小说概念及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二.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一)、把握故事情节。分析情节是深入理解小说的基础。所谓情节,是指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既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小说中矛盾冲突发生、发展的过程。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把握住情节是分析人物的前提。

故事情节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为塑造人物服务,体现人物的某种性格征;表现作者对其人或其事、物的某种特定情感;二为推动情节发展服务,造成情节的起伏,创造悬念,更引人入胜或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三是为表现小说的主题服务;四是前后照应;五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六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然后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3、概括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对事件的完整叙述,其一,我们一般按照何时何地何境何人何事何情的格式加以概括,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二)、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来塑造鲜明而独特的形象。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感受到作者倾注在人物上的爱憎感情,同时要注意到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

(一)人物形象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1、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以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侧面等描写为切入点来分析方法并点出其作用,常用语就是“通过以上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某某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某某情感。

2、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要全文阅读,首先看文中有无对其人性格特征直接概括的词语,如乐观向上,自私等;然后要根据针对其人的描写和情节,来概括人物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在答题时要对性格特征进行归类整理,使答案更加清晰。对内与对外分开,正面与反面分开,前期与后期分开等。概括人物形象题与概括性格特征类似。不过人物形象试题在答题模式上常采用以下形式:一般要首先加以概括,然后在分词在文中找到体现点。小说塑造了一个(或A是一个)abcd的人物形象。“……”可见其a;“……”可见其b;

3、对文中人物或人物的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本题一般情况下属于主观开放性题目,6分,很能拉开差距。对此,一般可从以下四方面把握: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分析人物时还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第四、通过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立双方的矛盾冲突,来分析人物性格。第五、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在回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态度。然后结合小说情节、人物描写来分析观点。

三.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四.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分析环境作用。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常见类型: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对于环境描写的作用,我们可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也就是交代背景。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奠

⑨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对于要求“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一定要明确写作对像或主体,充分利用写作技巧,力争语言生动形象,要符合小说整体的氛围特点。

(一)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二)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命题角度

(一)故事情节的把握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1.把握故事情节(1)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2.鉴赏故事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前文。

5、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8、起线索作用。

9、埋下伏笔。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2、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如《睡美人》,开头说女A角失踪,制造悬念,结尾写她在观众席上鼓掌,揭穿谜底,使事故情节完整,又表现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主题。又如《雪夜》开头结尾都写雪花飘舞,渲染凄凉气氛,暗示了人物命运。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如《书法家》。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解题技巧

1、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2、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3、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命题角度

(二)人物形象的揣摩: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命题角度

(三)·环境常见题型: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环境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⑥揭示或深化主旨。命题角度

(四)·主题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

说的主题。解题模式:(1)梳理文章结构。(2)概括内容主旨。(3)联系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主题的概括: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五、挖掘作品主题。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主题思想常见题型: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尤其注意高潮和结局,矛盾双方的结局;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⑤注意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角度给小说定性,是悲剧性的、喜剧性的还是悲喜交加的。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五、捕捉精妙技巧。小说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主要有三种:①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或者说表达技巧、艺术特色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这就需要考虑到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或句式灵活,富于变化)、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用词准确而形象(特别注意动词的使用)、词语丰富而多样、语言幽默风趣或清新自然质朴等,巧妙使用技巧,形象生动;使读者能感受到哪些艺术审美情趣。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①表达方式。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特别注意,如果是对景物的描写,要注意:A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B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描写角度;C常见技巧的使用②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③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六、小说题目有什么作用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七、小说的语言常见题型:

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此时一定要充分理解词语的本来义和其在文中的临时义,结合作者情感和主题来分析,此时该词的意义。如“我将吞咽这大好春色”,吞咽就应该是指尽情欣赏美好春光的意思。解题思路:一是瞻前顾后,结合文意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

表达:XX词语(句子),使用了……手法,写了……,表现了……

3、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答题句式与诗歌鉴赏同。注:与题目照应是常常要用的作用。

2.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 篇二

一切文本都是互文本, 任何文本都是“几个文本的对话” (Kristeva, 1986:36) 新文本或从主题、人物、语言等方面与先前文本形成互文。张翎毕业于复旦外文系, 拿到英国文学硕士学位, 业余用中文创作, 身处两种文化, 在此背景下创作, 张翎的作品常常蕴含丰富的互文网络。本文拟将对张翎作品进行整体观照, 从情节、人物、主题方面探讨其作品之间、与中国女作家作品及全球当代女作家作品形成的丰富互文网络及意义。

1 女性文本:张翎小说文本的互文

身为加籍华裔女性作家, 张翎作品最常见的情节是借一位赴加的中国女子的遭遇, 串起一个个人物故事;出国的原因种种, 女子的经历也种种, 故事的场景在国内外移动, 故事的时间也在过去与现在交错。《望月》通过留学加国的望月, 直接间接涉及了许多人物;用亨瑞詹姆斯的说法, 望月这个视点人物是“中心意识”, 她的存在有助于文本各个部分的有机整合, 其他人物故事俱是因了她的关系一一再现 (殷企平, 2001:99) 。由望月的故事而讲到其同胞姊妹的故事, 望月丈夫颜开平、老师牙口, 母亲的家族、牙口家族的过去现在也均娓娓道来。

《邮政新娘》的“中心意识”是江涓涓, 以邮政新娘的身份去加拿大与咖啡馆老板林颉明结婚, 涓涓的身份让人很容易联系到《望月》中的邮政新娘星子。林颉明的妻子余小凡从上海去加国读学位, 却因车祸而逝, 岳母方雪花介绍了涓涓给她。望月的妹妹踏青刚刚通过博士资格考试, 也是因遭遇车祸而死。张翎笔下的故事里, 总有些情节互相牵扯, 在一部故事里略述的部分, 会在另一个故事里详尽叙述。

张翎作品中某些情节反复书写, 某些人物一再出现, 将其作品视为彼此的互文本, 一个全景的海外世界再现在读者眼前。同样是去国离乡, 原因各有不同;踏青、小凡、蕙宁、北雁等是为读书, 涓涓、星子是邮政新娘, 《弃猫阿惶》中的小楷是去陪读, 萱宁求新鲜想换个地方工作。这些女性追求不同, 越剧名角筱丹凤、北雁、蕙宁希望职业上有所成就, 星子只是安于好好照顾家庭;她们出身不同, 经济状况不同, 筱丹凤是“戏子”、方雪花做保姆、小楷来自农村, 蕙宁的父亲是官员;受教育程度、国别、种族不同, 有华裔女子, 也有印第安人、黑白混血女子。中国人遭遇的爱情、婚姻、学业、职业追求等困境也为美国人所经历, 韩弼德来中国寻求共产主义、牧师约翰·威尔逊来中国推行自己的信仰、马姬追求爱情。方雪花从农村进入城市、余小凡从中国走入加拿大, 汉福雷家的彼得反对越战、拒服兵役, 从美国逃到加拿大, 牧师威尔逊的妻子萝丝从美国到中国, 男人、女人, 为了追求, 一直在路上。

有些情节反复出现。《雁过藻溪》中, 文革期间, 北雁为了从农村回城上大学, 甘受村长之辱;她重复了母亲的经历。解放时, 母亲回家, 被一群无产者围困在家, 也曾受辱;《邮政新娘》中, 越剧名角筱丹凤三十年代去当地富商家唱堂会, 受富家子引诱, 却又遭弃, 生下竹影;而在当代, 《交错的彼岸》中的蕙宁在加拿大受房东性侵。

将张翎作品置于互文网中进行整体考量, 我们发现了一个女性在不同时代不断移居、不断追求梦想、不断遭遇困境的故事;张翎似乎暗示时代、教育程度、地域、国别、出生、经济状况的改变并不能改变女性生活不断遭遇困境的本质。

2 选择的悖论:《望月》与《金色笔记》

《望月》的“中心意识”人物望月因丈夫打算移民, 让她先行探路, 于是去国别子, 只身赴加。望月去加不是为了财富, 不是为了学业, 她已是国内小有名气的画家;也不为爱情;安排这样一个人物, 作者意欲何在?

早期女性主义者呼吁给予女性政治、受教育等权利, 弗吉尼亚伍尔夫呼吁女性应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伍尔夫, 2000:81) 。当女性享有这些权利后, 是否获得了自由?多丽丝莱辛在《金色笔记》中对此进行了探讨。将《望月》置于与《金色笔记》的互文中, 会有助于理解作者塑造的望月这个人物。

虽然莱辛极力拒绝被贴上“女性主义者”的标签, 《金色笔记》还是被六十年代的女性主义者奉为经典之作。《金色笔记》以“自由女性”为题的故事开头, 事关小说家安娜在政治、情感、写作及身体方面的经历 (莱辛, 2002) 。共产党员安娜因为出版了一本非洲题材的小说, 靠版税收入衣食无虞, 所以义务做了不少党内工作, 并且可以自由选择题材写作。她不受婚姻束缚, 有机会选择和不同的男性交往。经济独立、思想独立、政治自由, 可是安娜在写作中遭遇了瓶颈, 创作无法进行下去。情感上, 她无法走出一场相恋五年的感情阴影;内心深处, 她渴望稳定的生活、爱情、婚姻。作为共产党员, 她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怀疑。身为母亲, 她得独自承担抚养女儿的责任;安娜内心倍尝分裂之苦, 她去拜访心理医生, 希冀获得内心的宁静。莱辛似乎是借安娜的处境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未竟的话题, 女性享有政治、经济、教育、甚至性自由后, 心灵未必觉得自由。

读解《金色笔记》有利于阐释张翎塑造的望月这个人物。张翎安排望月的儿子、丈夫待在中国, 目的是探讨中国女性在经济无忧、不受婚姻、家庭束缚时的生活状态。离开了丈夫颜开平可以施展拳脚的国内, 望月的绘画进展不大;和老师牙口的感情也经历“滑铁卢”, 牙口竟有同性爱人。张翎把这本书“献给一切在汹涌的物质潮流里寂寞艰辛地耕耘的人, 海内的和海外的”;并且在《序》里借自己回乡的经历, 叹息“他乡和故乡”、“物质和精神”将永远地撕扯着她 (张翎, 2009:2) 。望月及其姐妹俱企图“追求独立于物质的精神完美”, 后来才发现, “精神和物质与拿来是条长线上的两极, 世上诸多时间不过是两极之间的混合地带, 而她们自己, 原来只是混合地带中的混合人” (ibid:3) ) 。“她们似乎有所选择, 她们其实没有选择”。虽然时代、国别不同, 望月却遭遇了安娜经历过的悖论似的困境, 故事颇具反讽色彩。因为资产雄厚, 望月来加拿大不受经济所缚, 不必像画家世昌那样打工, 望月上课纯粹是出于对艺术执着的爱。望月似乎有选择在加拿大打工谋生和专注于绘画的权利, 可是来不来加拿大她身不由己, 无法选择。望月远离中国, 感觉孤独, 似乎有了选择爱人的自由;可是她可以选择是否接受牙口的示爱, 她无法控制牙口对另一男子的爱恋。

安娜也是这样, 经济无压力, 她可以在创作时只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 可是她无法控制自己面临“写作障碍”的事实;她可以选择爱不同的男子, 可是一旦爱上, 她无法选择不爱;她可以选择信仰任何主义, 可是她无法改变其他信仰者具有的偏见和制度本身的问题。“每选择一次, 心便残缺一块” (ibid:3) 。将张翎和莱辛的作品人物作互文性阅读, 安娜和望月追求、体验的过程何其相似, 时代、国别只是表层区分, 中西女性共同面临选择的悖论。

3 审视母爱神话:张翎与张爱玲

张翎发表作品之初, 有论者曾赞其为“海派美学”的新传人, 张翎的名字常常和张爱玲相连, 如学者赵稀方皆著文谈及张翎是“张爱玲”的知音 (赵稀方, 2004:32) 。论者要么只是一种印象式的评论, 要么是注意了张翎在语言方面和张爱玲相似之初;鲜少有人将张翎作品中一再凸显的母亲形象和张爱玲同类主题的作品做比较, 本部分将对张翎和张爱玲作品中刻画的母亲形象做互文阅读。

张翎小说中总是有一女性家族绵延至今, 《望月》中的沁园有三个女儿望月、卷帘和踏青, 《交错的彼岸》中筱丹凤和竹影、方雪花和余小凡, 《交错的彼岸》里有阿九和飞云, 新作《阵痛》中的三代女性上官吟春、孙小桃和宋武生。概括来说, 张翎对母爱或者说母亲形象的审视体现了母性的复杂。这点和花了不少笔力描述母女关系的大陆女作家张洁不同。张洁在《爱, 是不能忘记的》、《世上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及其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无字》中刻画了无私的、厚重的、包容的母亲形象, 母亲在困难时随时提供遮挡;母女无论困境、逆境, 始终彼此支撑、融洽无间。而张翎笔下的母性是复杂的, 正如人性的复杂。母亲可能是为了自己喜欢的职业放弃抚养女儿, 如筱丹凤之于竹影;也可能是母亲对某一女儿的偏爱, 如沁园之于卷帘和飞云之于蕙宁;母慈女孝的模式被打破, 女儿可能与母亲倍感疏离, 如《雁过藻溪》中北雁和母亲信月、《交错的彼岸》中萱宁之于飞云等。需要指出的是, 张翎新作《阵痛》凸显了女性在面对灾难时采取的隐忍态度, 讴歌了母亲对女儿无私的支持和爱;张翎对母女关系的考量渗透着她对这一常见主题的反思和拆解。

张爱玲的《金锁记》解构了母爱神话, 曹七巧追求新的人生不得, 封闭了自己, 还窒息了女儿。她自私、冷漠、狭隘、无知、贪婪, 扼杀了女儿追求幸福的愿望。《小团圆》中更是再现了母女间横亘的冷漠。

张翎的创作观、个体经历和张爱玲迥然不同, 作家的跨文化经历使其跨越两个民族, 其笔下的母亲既有无私奉献的类型, 也有冷漠、偏袒、自私、无知的类型。张翎的小说中对母女关系的探讨也回应着莱辛在《简萨默斯日记》里就母女关系进行的反思。张翎有关母女形象的创作, 具有全球化时代的视野, 其跨文化经验的呈现扩大了对母性的研究, 开阔了此类创作的思路。

4 结束语

将张翎小说置于互文网络中对其文本进行整体审视, 分析其文本之间、与中西女作家作品在人物、情节及主题方面形成的互文, 我们发现张翎通过广泛的女性经验向世人揭示:时代变迁、地域更换, 女性享有了种种权利, 可是有些困境女性始终在面对, “她们有了选择, 她们始终没有选择”。

参考文献

[1]Kristeva, Julia.The Kristeva Reader[C].Ed.Toril Moi.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6:36.

[2]殷企平.英国小说批评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99.

[3]伍尔夫, 弗吉尼亚.论小说与小说家[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81.

[4]莱辛, 多丽丝.金色笔记[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5]张翎.望月[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9.

3.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 篇三

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明确把地理环境与种族、时代并列,当作决定文学创作的三大基本要素。钱穆先生也说过:“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究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地域文化亦非简单的地理概念,其核心和精髓乃是人文精神。地域文化与一地的人文风貌、人文气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样影响着一地作家的文学创作和精神气质。深入研究一地文学、一地作家群体或者一种文化现象,地域文化是相当重要的一种参照。研究文化与文学之间这种双向互动关系,无论对文化还是对文学都是有益的。

孕育华夏文明的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在黄海和东海之滨冲积出连绵千里的平原、丘陵、河网、湖泊和大陆架,这使位于长三角地带、东南沿海地区的江苏湿润多雨,水网稠密,地域文化呈多样风貌。多元文化对江苏区域人文精神产生了综合性的影响。江苏地区不仅有平原文化和山文化,亦有水文化,三者交融共同孕育了江苏人文精神。江苏地域文化虽然多样,但最根本的还是水文化。水本无形,却随物赋形,包容万物,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老子也曾说:“上善若水。”水,不仅体现着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命状态,更具水滴石穿、刀斩不断的韧性精神,这种文化特点对江苏文学的影响在于,古往今来生长于这方土地的文人骚客大多以诗意的审美理想作为毕生的创作追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地文化孕育一方文学,“这种诗意文化氛围从古至今缭绕不绝,在它潜移默化的熏染下,江苏作家的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潜藏着一脉文化乡愁”。另一方面,传统儒家文化对江南的渗化较之中原为浅,儒家文化中传统的意识形态,如道德本位、官本位、长者本位等思想,对江苏作家的影响亦不大,因此江苏文学,尤其是描写故土人情的江苏乡土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有意或无意对政治的疏离,或是即使碰触也从不针锋相对的态度,成为一种饶有意味的文化现象,这一点在江苏当代乡土小说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汪曾祺曾说:“我的家乡是个水乡,我是在水面上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他的乡土小说创作几乎全部围绕着故乡高邮的民俗风情、景物风貌展开,淡化小说情节,笔下的人物具有浓浓的生活趣味和朴实的民间色彩。汪曾祺不止一次提到:“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从此之外,别无其他。”《受戒》中作者将故事背景安排在一幅精心描绘的水乡风景画里,没有情节的起承转合,只描述一个叫明子的小沙弥帮小女孩英子干农活,小英子摆渡送明子去受戒的寻常生活,然而那种似在河水中流淌着的若有若无的干净纯粹的情愫却感动了无数读者,这个犯了清规戒律的小和尚虽然触犯了禁忌,但也正因此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大淖记事》中女人们没有“规矩”,男人一般随心随性地生活,都显示了作家对自然自在生命状态的肯定和期待,充满了诗性文化和自由精神。这是汪曾祺的创作原则使然,他认为好的文学应让人感受到爱。那么,什么是爱?他说:“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情,不是本事,不是能力,不是技术,不是商品,不是演出,是花木那样的生长,有一份对光阴和季节的钟情和执着。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业余的,爱着。”

高晓声作为当代江苏乡土小说的代表人物,在农民形象的塑造上也颇具特色。他从来没有旗帜鲜明地发出口号,而是在细微处用笔,细节处显现,颇有静水流深的意味。纵观他的一系列以家乡苏南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都有一个鲜明的共性:以普通农民的生计小事反映农民坎坷命运和时代的大主题。从《李顺大造屋》到《漏斗户主》《拣珍珠》,写的都是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小事,而这看似针头线脑儿的问题放在历史长河中却有着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他的“陈焕生系列”通过对新时期农民陈焕生形象的塑造,成功揭示了思想意识深处的奴性绝非仅靠社会改良或经济上的翻身就能铲除。作品以对人性阴暗面的深彻洞察为新文学提供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新时代阿Q”形象。这种不即不离的姿态,既不是那么决绝地不闻不问,也不那么激情洋溢地投入,这是其背后深厚的地域文化传统使然。

而这种特色在晚近的江苏作家范小青、赵本夫、叶兆言、苏童、荆歌以及毕飞宇等当代江苏作家身上都有不同程度、形式各异的体现。

以范小青为例,这位来自吴地苏州的女作家有着与汪曾祺相似的乡土情结,她说:“我就是被浸染和淹没在漫长无边的文化和历史中,所以,在许多年的写作中,我笔下的人物和事情,无论如何也离不开这种特定的色彩。”范小青的创作不仅浸润着吴地水文化的独特韵味,更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当下书写着吴文化的精神。从《城市表情》到《女同志》,再到《城乡简史》《赤脚医生万泉和》,她笔下的人物既有干部、进城的农民工,也有坚守土地的农民,“城里人”和“乡下人”在小说中相遇,展开一段段故事。《赤脚医生万泉和》更是以小见大,以万泉和这个小小的乡村赤脚医生的命运写出了“一个中国乡村医学简史,更是一个中国江南乡土社会史与文化史”。在范小青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冷静态度,她始终与叙事客体保持着一定的情感距离,即使是重大历史事件她也轻描淡写,有意淡化。这种疏离,正是她追求的一种创作姿态和叙事技巧,也是她在水文化浸染下的一种自然选择。一方面關心政治,但更关心小人物的命运;一方面淡化政治,但却紧紧跟随时代脚步。表面上看似矛盾,但这正是范小青介入现实所采取的独特的叙事姿态。正如范小青本人所说的那样:“我是努力把生活化开来,一点一点地写出来,无论是不是史,无论是什么史,小说应该将这些史放在小说的背后,所以我尽量少写政治的背景,少写‘文革’,也没多写改革,知青和下放干部也都是次要的,都是很快就过去的,只有农民,只有万泉和和万人寿,永远在那里。史在他们身上。”

所谓文化基因,就是决定文化系统传承与变化的基本因子、基本要素。水是江苏文化的基因,她温婉柔美、灵动鲜活,又至柔至刚、刚柔相济。无论静水流深还是汹涌澎湃,水是永不止息的,这决定了江苏乡土文学是动态的,发展的,也将源源不断地带给我们新鲜的阅读体验。

(江苏警官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警官学院院级科研项目“城市化进程中当代江苏乡土文学的地域特色呈现研究”(编号:2014SJYSY08)成果;江蘇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TAPP)。

4.小说教学的几点感悟 篇四

暨案例分析 小说教学的几点感悟

教者:巩大千

小说在初中九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是教学的重难点,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有成功的方面,也有失败的不足和遗憾,通过总结和反思我谈谈自己在小说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小说大多以社会重大事件为题材,在广阔的背景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下,展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巨幅画卷。中学生阅读,学习小说可以提高文学修养,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写作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作品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形形色色的社会风貌,借以提高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明确定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小说因其形式独特被广大学生所接受,但在教学中也应该正确引导,激发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化繁为简,把小说有关知识先交给学生;

二、巧设导语,吸引学生;

三、抓住关键,吸牢学生;

四、旁征博引,激发兴趣。下面就逐一阐述。

一、化繁为简,把小说有关知识先交给学生。

小说看似简单,识字的人就能读懂。其实不然,有关小说的知识非常复杂,不事先交给学生,不便于学生去整体感知,精点透析,准确把握,因此,第一次接触小说教学时,就把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分类等知识交给学生,以后不必每篇必讲,省时省力。

1、小说三要素:

小说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形象是小说塑造的中心;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起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2、小说的分类:

小说按内容分历史小说、武侠小说、军事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等,由于内容不同表现的手法和形式就不一。

小说按篇幅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近几年兴起的小小说等。我国目前最短的小说是晋代陶渊明所写文言二十五字小说——《陨盗》:“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离附床一呼,二盗俱陨。”

通过这些基本的小说知识讲解,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习小说有个整体印象,针对一篇小说知道是哪种类型的小说,能迅速的找出小说中的主人公,理清事情发展的过程,以及运用的手法,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必篇篇必讲,事半功倍,也教会了学生自学的技巧。

二、巧设导语,吸引学生。

每一部小说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因此导语的设置不能千篇一律,要巧妙设计,吸引学生投入到作品的阅读、分析、理解之中。

1、联系小说背景从大方面入手。

背景是指小说中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条件的通称,为人物提供活动的自然环境,说明人物活动与事件的意义。例如:学习《香菱学诗》时,就必须联系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的成书背景及作者曹雪芹的身世遭遇:反映了我国18世纪中期的社会生活,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揭示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对封建制度进行批判。

如果不讲这个背景,学生就很难理解文中的香菱在身世坎坷无奈之下的精神追求,才能用心感受她在大观园中为什么苦苦学诗的痴态。

2、从文题入手,细致处吸引学生。

如:在讲《智取生辰纲》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都熟悉《水浒》吧,但你知道《水浒》原来的名称吗?(学生摇头等待下文)《水浒》原名叫《江湖豪客传》,是施耐庵与罗贯中在一起讨论研究,最后以罗贯中提出的“发生在水边的故事,就叫《水浒》吧”为准,确定了该书名称。学生对该书产生了兴趣,便于接下来的学习。

3、从主题入手,细致处吸引学生。

在讲《我的叔叔于勒》时,先板演一枚方孔钱的形状,问学生是什么,大多数学生都认识,然后话题一转: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反映亲兄弟之间随着钱的变化而感情发生变化,这就是小说的主题,通过这个设计,使学生对作品印象就深了。

三、抓住关键,吸牢学生。

小说的关键就是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1、人物。

人物是小说塑造的中心,通过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来揭示主题,每篇小说中人物的数量不同,至少是二人以上,否则情节展开不了。鲁迅的小说《故乡》中闰土形象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揭示了农民的悲惨命运和麻木不仁,《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浦夫妇,对待自己的亲兄弟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弟弟有钱无钱,有钱时大赞弟弟是个“有良心的人,正直的人”,而无钱时则是“贼,流氓”。

(三)从中把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由于人物形象的中心作用,在教学和学习中必须牢牢抓住,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的变化来带动对情节和环境的分析理解。

2、情节。

小说的情节是小说的脉络,是小说中人物活动过程,也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小说的情节或波澜起伏,悬念迭生;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或铺陈其事,娓娓道来,总之,情节是根据主题需要来设置的,因而也是形态各异,各有千秋。比如:《我的叔叔于勒》的情节是按“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四方面发展的,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丑嘴脸。

(1)小说情节中的线索和悬念设置

小说的结构非常严密,虽然有些零散,但不杂乱无章,都是围绕一定的线索展示情节的。小说的线索有明线和暗线两种。如《智取生辰纲》中开始以“杨志押送金银担“为明线,而以“吴用智取生辰纲”为暗线,到结尾则以“智取”为明线。

而《我的叔叔于勒》是两条钱交织进行,明线是以“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为脉络组织情节,展现人物性格;暗线则以“于勒有钱和没钱”为变化,也是一贯到底。在教学过程要紧紧抓住这两条线索来展示菲利浦夫妇的丑恶嘴脸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金钱关系。

小说中引人入胜的是悬念迭生,波澜起伏。《范进中举》

(五)中范进一生苦读,七十二岁终于中举,这个结果竞让他喜至颠疯,人事不省,世上竞有这等奇事,情节离奇,出人意料,更为离奇的是治好这个疯病竞是范进的岳父一个屠夫打上一个油晃晃的嘴巴,立刻清醒过来。在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屠夫的一个油晃晃的嘴巴能治好范进的疯病?这个嘴巴究竟打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2)小说情节结构的叙述手段各异,根据情节需要安排。

小说的情节有平叙,倒叙,顺叙,补叙之分。平叙较为特殊,是两条或几条线平行进行,交错展开。评书中常出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不说,…,单说…”的语言就是平叙这种体例的表现。

3、环境

环境起交待社会背景,人物生活环境,渲染烘托作用,因此,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部分。例如《故乡》

(六)中,开头“…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段社会环境的描写,与记忆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三十四年代中国农村的悲惨社会现实,有助于学生对小说内容主题的理解。

自然环境描写突出的是《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两处景物描写,一是全家去哲尔塞岛游玩时:“……我们上了轮船,离开了栈桥,在一张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这段文字烘托了全家急于见到于勒的急切和兴奋的喜悦心情;结尾处:“……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张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塞岛了。”在教学中要将这两段文字比较分析衬托出菲利浦夫妇恐惧,沮丧,懊恼的心境。

四、旁征博引,激发兴趣。

小说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是独具特色的,有极其广阔的空间,作为中学生不可能更多地涉猎,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拓展,引导学生去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小说的强烈兴趣,有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1、用古典小说的艺术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去探究。如《香菱学诗》,就联系《红楼梦》的有关内容。如《金陵十二钗判词》和《葬花吟》、《自题一绝》、《枉凝眉》、《分骨肉》、《好了歌》和《好了歌注》,通过这些去感受《红楼梦》诗词魅力所在。

2、外国文学的精巧吸引学生对不同文学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如: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时就联系到莫泊桑的另一短篇小说《项链》,同样是揭露资本主义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联系世界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大师及其作品;都德的《最后一课》;契诃夫的《套中人》,《变色龙》;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对外国作品有一个整体认识能力,有助于外国文学的学习。

3、用文学作品创作的奇闻逸事引导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写作中应养成的好习惯。如: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寒窗冷几,披载十年,历尽艰辛,“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红楼梦》中《顾石偈》语),说明文学作品创作非一日之功,要有恒心和毅力方能出旷世之作。托尔斯泰在写《战争与和平》时,几易书稿,都不满意,最后竟将书稿付之一炬,重新写作,可见其对作品的郑重态度和修改的重要性。总之,小说的教学空间,方法是无止境的,本人的拙见只是点滴体会,还有待我们去探索,研究,总结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学生,对其产生长远的影响。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暨案例分析

5.如何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篇五

我是一名九年级语文教师,目前正在教第五单元古代小说,对照我正在听的姜老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小说自主阅读能力到中学后,小说普遍以原作或原作节选方式进入教材,中学的小说阅读教学也因此鲜明地凸显文学教学性质。选入教材的小说都是名家名作。对于学生来说,课堂中的小说阅读显然不同于考试时的小说阅读理解。教好小说对学生的读、说、听、写能力的提高能够起到促进作用。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的基本艺术特征是小说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如何教出小说味?姜老师讲到:首先,保证小说课文的“实用性”,那些教学上的“规定动作”必须完成。其次,在“自选动作”方面,应放开手脚,教出自己的特色。简而言之,要训练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对文学语言的敏感:

(一)看作品如何体现作家丰富的想象力,整体构思是否巧妙、新颖。

(二)作家的语言功力,或者说语言想象力。

(三)根据作品,安排学生做仿写练习。模仿小说构思,或模仿语言风格。讲的多好啊!我在小说教学过程中,除让学生“听”外,还让他们通过“读”去感知、去联想、去认识、吸取文章的营养,既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又能培养学生写作时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的能力。其次,在小说教学中还可以训练学生讲故事、编故事的能力。

小说中细节描写特别多,分析稳重细节描写在小说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引导学生从细节处品尝小说创作的艺术美。比如,作品《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唯一”表明了孔乙己的“与众不同”,而一“站”一“穿”却揭示了他的本质特征:穷酸——站着喝酒表明他“穷”,穿长衫表明他“酸”;他的“穷”导致了他的“酸”,他的“酸”更加剧了他的“穷”,正因“又穷又酸”他才是“唯一的人”。把 孔乙己刻画的多么细致入微啊!用词之准确,用情之真切,对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指导是多么好的素材啊!

我认为,只要在教学中长期坚持下去,何愁学生们现代小说阅读能力提不上去呢!

根据小说的特点,我确定了小说教学的三个环节:即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然后欣赏小说的艺术手法(重点是环境描写)。

一、理清线索,把握情节

人物形象虽然是小说的中心,但是人物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的,因此,阅读鉴赏小说必须从故事情书这个环节开始,只有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故事情节也是有线索贯穿起来的,所以阅读鉴赏小说的第一步应该是理清线索。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以“于勒”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以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组成全文的故事情节.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但有些小说前面还有序幕,或者后面有尾声。如《我的叔叔于勒》开头写我与若瑟夫的对话就属于序幕部分,最后我们改坐别的船回来就是尾声。有些小说故事主体不是完全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如《项链》一文最后发观项链是假的既是高潮又是结局。还有的小说,情节写得一波三折,故事情节由几个高潮组成。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与众亲戚见面就同属于发展高潮部分。全文有两次高潮,王熙凤出场是第一次高潮,宝黛相会是第二次高潮,也是最高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陆虞候密谋害林冲”和“风雪夜山神庙复仇”就是两个高潮,而在两个高潮之间则有一个过渡(低潮)——林教头接管草料场。因此本文的情节结构为开端→发展→过渡→高潮结局。

由此可知,小说鉴赏首先必须理清线索,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把握故事情节。而小说的故事情节并非千篇一律地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会有各种不同的结构,这是小说鉴赏必须使学生明确的问题。

二、掌握手法,分析人物

如果说小说教学的第一步是要求学生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话,那么掌握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中心环节,而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有哪几种呢﹖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多种多样,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首先要求学生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刻画人物的﹖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着力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三个人物,这三个人物主要是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林黛玉的外貌通过众人眼中的林黛玉,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三次描写,既写出了林黛玉的体弱多病,弱不禁风的一面,又揭示了她容貌标志,美丽多情而又多愁善感的一面。而林黛玉的语言、动作描写既表现了她注意礼节,顾全大局,办事小心谨慎的性格,又表观了她心态复杂多疑的一面。

除了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以外,有些小说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活动描写。比较典型的是《项链》,文章开头序幕部分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写,写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一共七次用了“梦想”一词,多次用“痛苦”、“苦恼”、“伤心”来刻画玛蒂尔德的心理,揭示她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小说刻画人物性格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那就是细节描写。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脱大衣穿大衣两个细节形象地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奴才性格。

小说描写人物大多采用正面描写,但有时作者还采用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如《第二次考试》中对陈一玲的塑造 ,用苏教授的见闻来表现对陈一玲的优秀品质.三、鉴赏环境,概括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鉴赏不可缺少的环节。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开头“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一自然环境描写既勾勒故乡破败的特征,同时也渲染了渐近故乡时的肃杀、悲凉的气氛。小说除自然环境描写之外还有社会环境描写。如《变色龙》中广场冷清的描写, 暗示了时代特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的描写,作者从不同角度写风雪: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有通过人物动作、感觉写风雪,既写出了大雪的气势,也衬托了林冲这个落难英雄的处境。同时作者也以风雪的变化层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会被摇振、压倒;正因为草厅被压倒,林冲才会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在山神庙安身,林冲才会暗中听到陆谦三人的话,促使林冲杀敌报仇,使林冲走上反抗的道路。

由此可知,小说的环境描写起着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揭示主题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6.如何提高初中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篇六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进行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活动。

课堂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统一。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活动,就是语文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丰富文学素养和驾驭语言文字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发现规律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的活动中去,以实现有效的、多方面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笔者认为,作为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关注教学效益与教学质量,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下面,就实施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希望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所启示。

一、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五大转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譬如,在课堂教学结构中,要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具体可以采用音乐渲染、古诗熏陶、师生对话、直奔主题等教学方法,使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从而自然地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过程的有效与高效。

只有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五大转变: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感悟、共同体验;变“聚焦式”教学为“立体型辐射型”教学,营造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知识传授”为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作出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

二、重视教学预设,有效处理教材

进行有效课堂教学预设,有效地处理教材,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懂得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根据教材的重点来处理。譬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可采取以下的解决办法:人物性格的分析,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从文中找描写人物肖像、神态、语言等的语句体会。小说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理解,通过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来解决。

2、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来处理。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抓过渡段;抓中心句;抓首尾呼应的句子等来突现文章的结构特点。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中间的过渡段入手,先阅读百草园部分,再阅读三味书屋部分,让两者对比着阅读,这样更能突现文章的主旨,学生更易理解,感悟。

3、根据教材的构思来处理。例如,余光中的《乡愁》中出现了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4、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处理。我们在教学沈复的《童趣》时,由于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习很陌生,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更要把“朗读”作为首要的目标,完全可以围绕着“朗读”这个目标来处理教材,从朗读中把握字音,读准节奏,读懂意思,读出趣味。

三、营造课堂氛围,还学生以课堂

我们的学生是一群充满活力的青少年,但他们的人生经历不丰富,生活的圈子狭窄,有时文章中描写的事、物、景距离他们的生活实际较远。这时,教师必须让生活呈现于课堂,让课堂回归于生活。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去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引起学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

譬如,在教学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可以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提出具体要求:将这篇课文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扮演的角色,并将人物性格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人物的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表情、语态、动作;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小说的主题。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气氛高潮迭起,成效很大。而作为教师,只须在课堂上充当了一个欣赏者、评价者的角色,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这样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学生们既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会了怎样学语文,也体验到了主动学习后成功的喜悦,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立了保障。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个学习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实现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譬如,当学生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及时作出评价,评价语言要富于变化;当学生思维受阻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当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侯,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者,一个问题,多名同学回答后,让学生自主评价,最后教师作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

五、处理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地输出信息、吸收信息,其间不停地进行反馈。教师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从而调整教学思路,做到因材而教,因人而教;学生从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发现知识的遗漏并复习、改正。

我们要细心回授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处理要适度、合理、及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目的。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实施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就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地抓住有利时机回授来自教师,包括自己的同学指导学习的反馈信息,或者克服思维定式,或者增强自信心,那么对学生自己积累学习经验更具有积极意义。

7.小说教学的板书设计探析 篇七

一、小说板书的原则

板书设计是强化教学的有力手段, 小说板书在小说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掌握小说板书的原则有助于小说教学的进一步完善。

(一) 坚持创新性原则

小说板书在设计上要坚持创新性原则, 千篇一律的板书会使学生厌倦、不能集中注意力, 只有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板书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燃起智慧的火花, 长时间处于思维跳动状态, 以高度的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应当在深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汲取特级教师板书的精华, 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这样才可以完成一幅精妙、别具特色的小说板书来。

(二) 确保清晰性原则

小说板书的清晰性原则, 主要体现在它的形象、直观、醒目上。小说教学往往是比较零碎、繁琐的, 这就要求板书时要确保清晰, 便于学生看懂、看明, 能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教师把小说抽象的内容化为感性化的材料, 形象直观地板书在黑板上, 能使学生一目了然。根据教学需要, 为了突出小说的内容, 在板书时教师可适当用有颜色的粉笔, 鲜明的字体能使小说板书更加醒目。

二、小说板书的特点

小说不同于其他文体, 我们要根据小说的特点总结出小说板书的特点, 小说板书的特点主要有简洁性、新颖性、启发性。

(一) 简洁性

小说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 在设计板书时, 要尽量做到简明扼要, 以少胜多, 以简驭繁。如小说《守财奴》一课的板书, 全文都是围绕一个“财”字来转, 老师巧妙地用一个铜钱式的图形, 让板书更加形象、直观。13个字便展示了全文的内容, 结构合理清晰, 图形的巧妙运用, 突出了一个“财”字。学生注视到“财”字, 逐步明白了守财奴的一系列行为:夺财、骗财、惜财、殉财。学生也透过守财奴的形象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板书设计如下:

这种“惜墨如金”、简单明了的板书, 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 而是画龙点睛,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 对小说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挖掘。

(二) 新颖性

小说板书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造型, 造型美是板书之美最重要的体现。造型是由文字、线条的有序组合排列而成的, 造型美的板书不仅反映出小说的内容, 而且使学生在造型美的享受中学习。造型美强调的外形构成的图案美、排列疏密的布局美和整体的效果的立体美。如小说《项链》一课的板书设计就体现了造型美。陈益林老师的板书设计如下:

(三) 启发性

小说板书的启发性主要是指板书通过提示事物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提示事物的内部结构, 以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点燃他们智慧和思维的火花, 学生通过对板书的分析、归纳, 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文学是美好的, 也是丰富的, 它能够从各个方面来满足读者的阅读要求”。“真实地再现死去的原作者和历史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原有文本结构的差异化基础上, 结合阅读者和诠释者在新的历史文化脉络的思路, 赋予原作者和原文本以新的差异可能运动的生命力”, 运用小说板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好的小说板书就仿佛交给学生一把钥匙, 让他们打开知识的大门, 去探索新知。启发性特点就是要使静态的板书纳入动态的思维方向, 化静为动, 引导学生想象和思考。如小说《变形记》一课的板书, 一扇门就能把格里高尔和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绝开来, 门内和门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一扇门究竟蕴涵着什么。一扇门能打开学生无数个跳动的思想火花。倪江老师的板书设计如下:

三、小说板书的形式

情节曲折复杂、人物性格多样的小说, 要求形式多样的板书与之相符。教师必须根据小说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新鲜活泼的板书样式, 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常见的小说板书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 提纲式板书

提纲式就是根据小说内容, 列出纲目, 并按照内容有层次有次序地排列起来, 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是反映小说内部结构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形式。一篇小说, 总会有极其重要的关键性词句, 板书时找出关键词句浓缩在黑板上, 这种板书具有提纲挈领、条理性强的特点, 便于教师有层次地讲授。如我在讲授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的板书, 就是典型的提纲式板书, 以表格形式把鲁提辖在当天遇到的事情通过纲目罗列出来。

(二) 对比式板书

对比式板书也是小说板书常见的形式之一, 通过对比, 揭示各部分的逻辑关系, 把容易混淆的知识加以前后对比, 学生易于掌握。同时, 对比式板书有利于学生加强联想, 加强记忆。对比可以是不同事物的对比, 也可以是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对比。这种对比式板书形象鲜明, 通过对比, 学生更易于理清小说的更深层的内容和本质特征。如我在讲小说《范进中举》一课时的板书, 就是通过丈人对范进中举前后的种种变化来突出丈人丑恶的嘴脸。

《范进中举》的板书设计, 侧重于丈人对范进中举前和后的对比, 主要体现在语言、动作、神态上, 这种对比是一针见血、一对一的比较, 从而更能突出人物性格。小说的对比型板书大多是一对一的比较, 比较有针对性。

(三) 鱼贯式板书

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 这种小说适合用鱼贯式板书。鱼贯式板书要求小说的情节连贯、单线发展, 采用这种板书富有流动的美感, 充分显示了小说递进深入的特点。如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板书, 反映出“我”家人对于勒一次又一次态度的转变, 从最初全家人恐惧, 再到全家人看到了一丝希望, 这时文中气氛稍微有所缓和, 但最后全家人又陷入了绝望当中。板书也跟着这曲折复杂的情节步步推进, 一个个连接的符号勾起了每个学生的活跃的思维。

8.“读”起来的小说教学 篇八

小说的诵读要呈现出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局面,实现以读促学的目标。诵读方式应丰富适用,个别读、集体读、分角色读、教师范读、配乐读等可择需而用;诵读的地方应精心挑选,既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更要选择能带动对文本理解的。这种诵读,不仅是在技巧上作些努力,更是要把诵读当作手段,在读法探究中直指作品的思想感情、字词句段篇,完成教学的部分目标乃至全部目标。正如钟嵘在《诗品》所说:“诵读重在玩、重在味,需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具体做法如下:

一、读环境

环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它对于表达文章主旨,表现作者思想,塑造人物形象都起着重要作用。因而,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若能抓住该环节,指导学生有效诵读,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文,是一位文科八年级学生的一段内心独白,其手法新颖怪特,其主旨深邃含蓄,所以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小的困扰。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若能让学生意识到伯尔在描写环境时的良苦用心,进行诵读玩味,那文章的所有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教学步骤如下:

首先让学生找出普鲁士文科中学有关环境布置的明文规定进行全班集体诵读:

普鲁士文科中学的环境布置规定为:《美狄亚》挂在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挑刺的少年》放在二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恺撤、马可·奥勒留和西塞罗放在过道里;尼采挂在楼上——楼上的学生已经学习哲学了。还有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一幅多哥的彩色画。

通过诵读,学生对普鲁士文科中学的校园环境有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再引导学生在7、8、9段中找出异于这些规定的地方,然后进行诵读,要求每位同学至少能声情并茂地诵读其中的一个地方;然后全班再把这些地方集体诵读,要求能够再现作者写这篇作品时的心境。这些异于常态的布置总共有四处,学生都做了自己的处理。①色彩斑澜、威风凛凛的希腊重甲胄武士,头上插着羽毛,看上去像只大公鸡。②墙上也顺序挂着一幅幅画像:从大选帝侯到希特勒……③这里有特别美、特别大、色彩特别绚丽的老弗里茨像,他目光炯炯,身着天蓝色的军服,胸前的大星章金光闪闪。④没等担架拐上第二道楼梯,我就看见了小型阵亡将士纪念碑。碑顶有个很大的金色铁十字架和月桂花环石雕。

第一处重读了“重甲胄武士”,把“色彩斑澜、威风凛凛”这几个词语读得得意洋洋,把“像只大公鸡”读得滑稽可笑。第二处重点处理了“希特勒”,进行了拖音拉长。第三处重读了“军服”,拖长提高了对“特别美、特别大、色彩特别绚丽”“大星章”几个词语的诵读。第四处重读了“阵亡将士纪念碑”把“金色铁十字架和月桂花环石雕”读得听似庄严凝重。

学生在作出自己的诵读处理后,笔者及时进行了追问,为何这样处理?学生自然就讲出了这些是统治者在向学生灌输军国思想的标志,学校本来是学习之地,但是现在却特别醒目庄重、浓墨重彩地挂了“重甲胄武士”“身着军服的老弗里茨像”“希特勒”,摆上了“阵亡将士纪念碑”,统治者的用心昭然若揭。

分析到此,其实已经完成了对中心思想的解读,后文中为什么在“我‘听来炮声那么惬意高雅,“我”为什么小小年纪不想着好好地活下去,却想把自己的名字刻到石碑上等这些问题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因为“我”已经受到了法西斯思想的毒害。“我”用六种字体写“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其实也是统治者向青少年学生灌输军国主义思想,要他们去当炮灰的一个明证。

二、读语言

察其言,观其行,然后知其人。作家在小说中常常借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构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内心。因而,对于人物语言的多次诵读揣摩,是理解人物,感悟人物的关键。

如《边城》中的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生的理想化身。解读翠翠,就是解读文本的关键。若要认识翠翠其人,无疑要从她与傩送相识时的那段对话入手。因此,没笔者在教授时就鼓励学生分角色朗读相遇时的这段对话,非对话部分让全班一起诵读。先让女生在下面尝试着读翠翠,男生读傩送,然后自告奋勇或推举组成两组,进行对战演绎。

“是谁?”

“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他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误会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正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的说: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

那黄狗好象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的吠起来。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便走上河街去了。黄狗为了自己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问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第一组同学演绎的翠翠纯洁轻盈、空灵清雅,语调清脆似空谷莺啼,眉眼含情似幽兰泣露,傩送刚毅睿智,若岳云重生。第二组同学演绎的翠翠纯洁中带着固执,语言干脆利落,稚嫩的脸蛋上写满了倔强,傩送仁厚慈爱,似一位兄长。

不同的读法其实就代表了同学们对翠翠人格形象的不同理解,但共同点都是大家认为翠翠是纯结天真可爱质朴的。

接着笔者又补充了一段文字,让全班以一种脆生生的语调集体诵读,以便加深对翠翠的认识。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地在水边玩耍了。

同学们脆生生地读完之后,对翠翠的纯洁与清雅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后文有关她对爱情的专一,痴痴守候、苦苦等待就不难理解了,进而更明白了沈从文创作这一作品的目的,就是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目的是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而翠翠正是这一人性美的代表。

三、读动作

小说中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彰显着人物的思想状态和作家的情感表达。教师在解读小说文本时,若能积极引导学生诵读相关动作描写的语句,就可以从中感知人物的命运,体悟作品的主题。

如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作品揭示了二战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深情地讴歌了人性的坚强。为了能让学生理解这一主题,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笔者挑选了索科洛夫和凡尼来相遇及后来共同生活的情景和学生一起诵读,诵读内容经过了整合。

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脑门,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仓都震动了:”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他贴在我的身上,全身哆嗦,好像风里的一根小草。(生读)我的眼睛里上了雾,我也全身打战,两手发抖,我当时居然没有放掉方向盘,真是怪事!但我还是不由得冲到水沟里,弄得发动机也熄火了。在眼睛里的雾没有消散以前,我不敢再开,生怕撞在什么人身上。就这么停了有五分钟的样子,我的好儿子还一直紧紧地贴住我,全身哆嗦,一声不响。我用右手抱住他,轻轻地把他压在我的胸口上,同时用左手掉转车子,回头向家里开去。(师读)

我跟他睡在一块儿,好久以来头一次安安静静地睡着了。不过夜里起来了三四次。我一醒来,看见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可乐了,简直没法形容!我尽量不翻身,免得把他弄醒,但还是忍不住,悄悄地坐起来,划亮一根火柴,瞧瞧他的模样儿。天没亮我就醒了,不明白为什么感到那么气闷?原来是我这个儿子从被单里滚出来,伸开手脚,横躺在我的身上,一只小脚正巧压在我的喉咙上。跟他一块儿睡很麻烦,可是习惯了,没有他又觉得冷清。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师读)

第一段写战后“父子”重逢的情景,前半部分语调要清脆稚嫩,要读出一种激动和喜悦,笔者挑选了班上一个比较纯洁幼弱的小男孩来读,在原场面的还原中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后半部分由笔者来演绎。

第二段写“父子”同床而眠的情形,它真实地再现了一个父亲呵护幼儿的情形,读起来要缓慢而深情,要读出一种怜惜,特别是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读得柔柔的,软软的,考虑到学生没有这种经历,已为人母的我,作出了范读。

学生固然是诵读的主体,但教师的适时范读也是必要的。正如梁实秋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所写:“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

经过师生交互诵读,学生已能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是多么需要家庭的温暖、心灵的呵护,两颗饱受摧残的心灵碰撞在一起,当然会比亲生父子更像父子了。那么对主题的解读自然就顺利完成了。

四、读肖像

文学作品中的肖像不同于影视作品中的形象有一个直接感官印象,它需要读者慢慢地去体悟,西谚有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在教授小说时,应抓住作品中的肖像描写,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诵读感悟。

如泰戈尔的《素芭》是篇可以当作诗歌来读的小说。文笔清新美丽,情蕴感人至深,段段都可作为诵读的典范,但若都拿出来诵读,显然是课时所不允许的。于是我在上课时就挑选出关于素芭肖像描写的文字指导学生诵读;尤其让学生关注对素芭眼睛的描写。鲁迅曾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素芭那双垂着长睫毛的大黑眼睛,恰是和她的灵魂深深相连的,关注她的眼睛无异于了解她整个人。

素芭虽然不会说话,但她却有一双缀着长长睫毛的黑黑的大眼睛;她那两片嘴唇在表达某种感情的时候,宛如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

心灵的感触在这黑眼睛的阴影里,时而伸展,时而蜷缩;这双黑眼睛时而炯炯有神,燃烧着;时而灰心丧气,熄灭了;时而犹同静悬的落月,目不转睛,不知凝视着什么;时而若同急疾的闪电,飞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芒。哑人有生以来除了面部的表情就再也没有其他的语言了。他们眼睛的语汇却是无比丰富、无限深沉——就同大海一般深沉,就像蓝天一样清澈。从日出到黄昏,从黎明到黑夜,又从黑夜到清晨,自由嬉戏的阴影世界和孤寂大地是那么庄严,那么静谧。正因为如此,寻常的男女孩子都对她怀有一种敬畏心理,不敢接近他,不敢和她在一起玩耍。她犹如寂静无声的晌午,无声无息,无亲无朋,孤寂地伫立着。

这次的诵读笔者并没让学生们上来就读,而是先进行了如何诵读的讨论,然后再进行指导,其实学生在思索如何诵读时已经完成了对文本的部分解读。最后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素芭如清灵得河水般让人怜惜,如娇嫩的新叶般让人爱怜,她是泰戈尔心中最美丽最温柔的女性,所以第一段文字,应以轻快的节奏、柔美的声音进行诵读,要读出一种清新柔雅的感觉。第二段文字中六个“时而”的句子,要读出一种对比,一种变换跳跃,要读出素芭内心的渴望、热情、忧郁和感伤。第一组两个“时而”应读得干净利落,第二组前半部分高音上扬,似烈火燃烧,后半部分低音下沉,似火苗熄灭。第三组前半部分要读得舒缓沉静,似若有所思,后半部分要读得快速急促,似箭飞出弦。后文中“如大海一般深沉”要读得沉稳有力,“如蓝天一样清澈”要读得清脆透明。“无声无息,无亲无朋,孤寂地伫立着”,读时要进行拖音拉长,语调要哀婉忧伤。

学生由素芭的眼睛可以感知素芭是一个如水般明净,至纯至真至美至善的女子,她在用自己的眼神表达着对世界的感悟,她比任何一个会说话的女孩子更会说话。可这样一个女孩子,却不能获得人类的理解和关心,甚至她的母亲也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污点。她只能在自然的怀抱里得到慰藉,在和小动物的交谈中排遣孤寂。这是多么浓重的悲凉!

由此,学生就能体悟到泰戈尔创作这篇作品的目的,他不是在创作一个美丽的童话,而是要揭示印度女性的悲惨命运。那么,对那个有争议的故事结尾也就有了明确的解读。“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她的丈夫不是重新接纳了她,而是抛弃了她,另娶新娘,轻松的笔调背后是深沉的悲伤。

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言道:“文章的精华在字句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都不会自动显露出来……只有读,让它先在你的嘴上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上活起来。”恰到好处,丰富多彩的诵读会让小说课堂灵动飞扬起来,实现以读促学的目标。当然,以读促学,并非小说教学的唯一模式,它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语文教学模式,它只是一个支点,一个媒介,运用得当,将会让小说课堂教学摇曳多姿,鲜活生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连元.让学生与文本共鸣的诵读教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商友敬.语文教育退思录[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上一篇: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观后感体会下一篇:性格特点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