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明月

2024-08-31

一轮明月(共14篇)(共14篇)

1.一轮明月 篇一

夜幕慢慢地升上了天空,为天空披上了一件黑色的衣服。月亮也升了上来,照亮了夜空。

我愁眉苦脸地想着这几天因生病而落下的功课,“这可怎么办呀!还有几天就要期末考试了。”忽然,一阵门铃声响了起来,我打开门,发现我的好朋友卓卓正抱着一叠书站在门口,她说:“你一定在为这几天的功课而烦恼吧,让我来帮你补习补习。”这时,一束月光照在卓卓的身上,卓卓的话语好像一颗定心丸,使我不再焦虑。窗外那一轮明月似乎也亮了许多,也在为我开心吧。

明月在天空悬挂着,而卓卓也一直耐心地帮我补习,她拿出了那些课本,还拿出了专门准备的地图册,带领着我熟悉那些地理位置和各大洲的地形地势,也许是因为要帮我补习的原因,卓卓的笔记做得格外认真。重点的地方卓卓用记号笔帮我标了出来,老师补充的课外知识,她也详细地帮我写在了旁边,这些笔记就像是天空中的那一轮明月,使我的心变得亮堂堂的。卓卓在那认真地讲着题目,俨然变成了一位知识渊博的小老师。有时卓卓讲到尽兴之处,就会像一位老师那样,眉飞色舞地比划起来。我不懂的地方,她也会仔细地帮我讲解,我感激地说:“谢谢你,卓卓,如果不是你,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没事,我们是好朋友,我这样做是应该的,”卓卓笑嘻嘻地说。夜渐渐深了,卓卓仍然在细心地给我讲解着题目,她关切的眼神,轻柔的语调,一阵阵温暖着我。天空中那一轮明月,也在默默地注视着我们,见证着我们的友谊。

柔和的月光,照在桌上那些做满了笔记的书上,照亮了我心中的黑暗。卓卓这一份深夜来帮我补课的情谊,久久荡漾在我的记忆里。

随着时光的掌纹一路蔓延而去,往事历历在目,卓卓一直这么关心着我,也关心着她身边的朋友们。她总愿意默默用自己的能量用来温暖身边的人,不言不语却如那一轮明月般细腻地照耀人心。

2.一轮明月 篇二

回顾李叔同的一生, 他是风流不羁的翩翩公子, 是重振南山律宗的苦行大师, 是“二十文章惊海内”, 在诗词、书画、金石、音乐、戏剧等多个艺术领域均有造诣的文艺奇才, 也是“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以卓越的道德品行和教育情怀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的教育家……他的一生果断、炫目、决绝、温暖, 充满着判若霄壤的巨大反差, 却被他带着大林深泉般的淡泊从容走过, 留下难以追寻和索解的生命轨迹。

即便如此, 李叔同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仍是巨大的。作为早期东渡日本的留学生, 李叔同最先把西洋油画、音乐和话剧带回中国, 最先把广告图案设计、现代木刻和西洋美术史介绍到中国, 他还开创了国内使用人体模特进行美术教学的先河, 并最早用五线谱教学生音乐, 创办教育校刊……与所有民族文化的先行者一样, 李叔同在这个古老国度迈向现代文明的进程里, 始终不懈地探索并创造着。而以上种种贡献, 几乎都是他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的六年间完成的。

因缘:无心插柳执象而求

二十文章惊海内, 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 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 任辜负。

——李叔同《金缕曲》

如今的杭州高级中学就是当年李叔同执教六年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民国时期, 那里曾汇聚了文化界的众多名人, 沈钧儒、夏丏尊、马叙伦, 包括后来的鲁迅、俞平伯、朱自清等, 他们都曾在此不懈耕耘, 致力于以教育救国民之水火的事业。1912年秋, 李叔同应时任校长经亨颐的邀请, 来到这里担任音乐和美术课老师。

然而, 成为一名艺术教员并非李叔同的职业理想, 更不是他远赴东洋学习绘画的初衷。李叔同的学生吴梦非曾在《一代名师》中提到李叔同的一句话:“我在日本研究艺术时, 自己万万没有料到回国后会当一名艺术教员的……”言语中多少带有一丝怀才不遇的无奈惆怅。但最后李叔同确实做起了教师, 并时达六载, 其中的因缘际会还应从校长经亨颐说起。

1912年, 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的经亨颐正为在学校里创办图画手工和音乐专修科而犯愁。当时中国的学校里, 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本来就不多, 即使有这类课程, 也不过形同虚设, 根本谈不上真正的艺术教育。在传统的私塾学校里, 学生若是画画儿、唱曲子, 常常会被视为不务正业。若被先生知道了, 通常是要打手板的。就算在新式学校, 由于音乐美术不参加会考, 通常也只被当成一种点缀, 而非正式的课程。要想改变学校艺术教育的薄弱现状, 没有这方面的行家挑大梁, 显然是不行的。经友人推荐, 经亨颐辗转认识了李叔同, 初见之时, 他便认准了李叔同就是他要找的“行家”。于是经亨颐对李叔同谈起了自己的办学理念, 并恳请他来校任教。李叔同虽有感于校长的诚意, 却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很过分的任教条件:每个学生须有一架风琴, 绘画室石膏头像、画架等不能有缺。这令经亨颐十分为难, 要知道不光是学校凑不到这笔资金, 就是有钱也很难在市面上买到这么多架风琴。可李叔同坚持认为上课时间有限, 练习全在课外, 若达不到条件, 自己很难从命。经亨颐无奈, 只得东奔西走想尽一切办法, 弄到大小风琴二百架 (只够要求的半数) , 将其排满在礼堂四周、自修室及走廊上, 并请李叔同来校参观。经亨颐的真诚打动了李叔同, 他欣然接受了邀请, 从此做起了学生眼中“温而厉”的先生。

初来杭州时, 李叔同还是一身西装革履的洋学生扮相, 但从走进教室的第一天起, 他便换上了灰色的粗布长袍、黑布马褂。一身布衣的他, 非但全无穷寒之相, 反而显出一种朴素、整洁的美来。

李叔同在一师的第一堂课已让学生们印象深刻:这位从未见过面的老师, 竟然已经能叫出很多学生的名字了。后来学生们才知道, 原来在开学前的几天, 李先生便已把他们的学籍登记册拿了回去, 用心默记过了。虽然只是一件小事, 但足以让学生倍感亲切。

在李叔同的主持下, 学校的艺术教育气氛十分浓厚, 图画、音乐两课最被看重, 虽然课程表中没有增加课时, 然而课外时间, 满校都是琴声, 图画教室里不断有人在练习石膏模型画、木炭画, 光景宛如一艺术专科学校。如此来看, 即便是没想过成为教师的李叔同, 一旦开始任教, 态度便是极为认真的。也许就在这个时候, 他已经意识到担任艺术教师这一职务, 同样可以为中国艺术事业敞开全新天地。

耕耘:务实循序倾身以任

先生的教施, 实在谈不到什么方法, 也从来不向同学们多说什么话, 可是在他深邃的艺术熏陶之下, 全校四、五百个同学, 凡是怀有艺术天才的, 他们的天才一无不被充分发挥出来了。

——傅彬然《忆李叔同先生》

李叔同最开始只教美术,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引导学生入门。他给学生开了较为系统的西洋美术史课程, 并精心设计每一课时的教学大纲。上理论课的时候, 讲台上除了点名簿、讲义、教课笔记之外, 还总是会放有很多的小纸条, 那是用来记录讲课要点的。举凡时代、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等等, 都一一记在这些纸条上。后来, 这些纸条不仅成为李叔同任教期间的珍贵文物, 也是学生们时常津津乐道的回忆。

美术课上最受学生喜爱的当然是绘画实习。由于西洋画与国画的学习有本质区别, 是从训练石膏模型写生入手而非临摹, 这让全班的学生都不知该从何下笔。李叔同便细心地穿梭于学生们的画架之间, 一一给予指点, 并和学生们一同作画, 然后把作品挂在黑板上给学生们看, 让学生们通过对比来领会写生的要领。一个多学期后, 李叔同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l913年上半年, 李叔同写了一篇《石膏模型的用法》, 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这种在国内尚未普及开来的美术教学方法, 文中涉及用石膏模型写生教学的优点、模型的收藏方法、写生教室的选定和布置等多个方面。

当学生们渐渐掌握了模型写生的技巧后, 李叔同便开始将人体写生的训练引入课堂, 这在中国尚属首例。学生吴梦非曾回忆道:“李叔同教我们绘画时, 首先教我们写生。初用石膏模型及静物, l914年后改用人体写生。”[1]现存的一张珍贵照片留下了当时写生课上的情景。照片上, 一名全身赤裸的青年男子的身影占据着居中显目的位置,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坦然于大庭广众之中的人体模特。模特站在一张桌子上, 正面对着前方围成几排弧圈, 专心作画的学生。在照片右侧, 教室内侧光线较暗的地方, 有一人左手插在裤兜里, 怡然地站在最后一排, 他的前面并没有画架, 从轮廓看起来, 似乎便是李叔同。

李叔同循序渐进的美术教育不久便有了成绩。从1915年起, 李叔同开始常将学生创作的铅笔画、粉笔画、传统的水墨画、西洋的水彩和油画, 连同他自己的作品, 拿到杭州平海路浙江省教育会和西泠印社去展出。这在当时的杭州还是非常新鲜的事, 吸引了很多观众, 深受好评。这样的画展, 此后不定期地举行过几次。l917年, 李叔同组织学生, 成立以学习研究绘画为目的的“桐阴画会”之后, 画展便以“桐阴画会”的名义来举办。1919年5月, 其时已出家的李叔同还欣然接受“桐阴画会”的邀请, 参观指导了当年的画展, 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除了美术课, 李叔同也负责音乐的教学, 教唱歌曲之外, 还教学生弹奏风琴和钢琴, 后来还讲授作曲的基本方法。学生们时常感到诧异, 平时似乎也不大看他怎么预备, 却总能按照每个学生的资质, 启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待学生们有了一定基础后, 李叔同便将大家组织起来, 在西泠印社的柏堂举行音乐会, 虽然也不邀请什么听众, 依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艺术教学实践中, 李叔同十分重视课外辅导, 是我国早期“第二课堂”的开拓者与实践者。每天早餐以前半小时, 午饭后至上课前之间的三刻钟, 以及下午四点以后直至晚上就寝前, 李叔同一一排定学生轮流受教, 自己也因此时常忙到午夜。丰子恺曾深情而生动地回忆恩师课外辅导时的情景:“先生见我进来, 立刻给我翻出我今天所应还的一课来, 他对于我们各人弹琴的进程非常熟悉, 看见一人就记得他弹到什么地方。我坐在大风琴边, 悄悄地抽了一口大气, 然后开始弹奏了, 先生不逼近我, 也不正面督视我的手指, 而斜立在离开我数步的桌旁。他似乎知道我心中的状况, 深恐逼近我督视时, 易使我心中慌乱而手足无措。但我确知他的眼睛是不绝地斜注在我的手上的。因为不但遇到我按错一个键板的时候他知道, 就是键板全不按错而用错了一根手指时, 他的头便急速地回转, 向我一看, 这一看表示通不过。先生指点乐谱, 令我从某处重新弹起, 小错从乐句开始处重弹, 大错则须从乐曲开始处重弹。有时重弹幸而通过了, 但有时越是重弹, 心中越是慌乱而错误越多, 这还琴便不能通过。先生用平和而严肃的语调低声向我说下次再弹。于是只得起身离琴, 仍旧带了心中的这块沉重的大石头而走出还琴教室……”[2]

与此同时, 李叔同还极为重视学生课余时间的自修。“桐阴画会”和“乐石社”最初都是作为学生课余活动的团体而成立的, 而他给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 往往比很多主课还要多。在他的引导和督促下, 浙江一师的学生课外学习绘画和音乐的, 比其他的任何功课都要勤。当时的学生之一, 曹聚仁后来回忆说, 那段时间, 连他这素来对音乐没有兴趣的人竟然也在李先生的感染下“发疯地一早起来唱音阶”。而早在1914年5月, 黄炎培到浙一师参观时便已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其专修科的成绩视前两江师范专修科为尤高, 主其事者为吾友美术专家李君叔同。[3]

师道:不言之教器识为重

世典亦云:士先器识, 而后文艺, 朽人昔常诫人云, 应使文艺使人传, 不可人以文艺传。[4]

——李叔同

人格教育是李叔同教育理念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尤其体现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上。据丰子恺回忆, 李叔同的案头, 常常放着一册明代刘宗周所著的《人谱》, 书中列举古来许多贤人的嘉言懿行, 凡数百条, 该书封面上, 李叔同亲手写下“身体力行”四个字, 每个字旁加一个红圈, 以此为鉴。《人谱》中有一节选自《唐书·裴行俭传》的论述:“士之致远者, 当先器识而后文艺”, 无疑是从艺者的警世嘉言。这段话常常被李叔同用来教育学生, 即要成为一个有高远抱负的文艺家, 首先应当培育器量与见识──即个人内在的品德涵养、精神境界, 倘没有“器识”, 无论技艺多么精通, 也不足以称道。可见, 李叔同是将“艺德”的养成作为学习艺术的先决条件, 置于首要地位。

常以“器识”自律的李叔同, 也将其作为考验学生前途的标尺。刚到一师不久, 学生刘质平的音乐天赋便引起了他的注意。冬季的一天, 杭州降下了少有的盈尺大雪, 刘质平作曲一首, 踏雪去向李叔同请教。李叔同细心阅读曲谱后, 凝视刘质平说:“今晚八点三十五, 请赴音乐教室, 有话讲。现在先回去吧。”一旁的刘质平摸不着头脑, 又不敢多问, 只得唯诺而退。晚上, 风雪满天, 愈刮愈烈, 刘质平冒雪前往, 按时到了教室门外, 立于风雪廊下, 静候先生。十多分钟后, 教室内电灯霍亮, 李叔同拿着手表走出门外, 指着手表对刘质平说:“时间无误, 你可以回去了”。显然, 李叔同一直在教室里观察这个学生:他在如此恶劣的气候中是否能够守约?他的品质德行是否能经得起考验?刘质平给了他满意的答案, 由是二人开始了长达一生并延及后世的深厚情谊。在李叔同的关怀帮助下, 刘质平终成一代音乐教育名家。而每每回忆起与李叔同的师徒情缘, 他总会感慨说道:“我与先生之间, 名虽师生, 情深父子”。[5]

李叔同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主要通过“不言之教”的感化方式完成。李叔同的学生吴梦非说:“弘一师的诲人, 少说话, 主行‘不言之教’, 凡受过他的教诲的人, 大概都可以感到。虽然平时十分顽皮的, 一见了他, 或一入了他的教室, 便自然而然地恭敬起来。”[6]这大概是近代艺术教育史上, 身教胜于言教的典范。用夏丐尊的话来说:“李叔同做教师好比佛菩萨有后光, 所以不威胁学生, 而学生见他自生畏敬。他的力量全由诚敬中发出, 我只好佩服他。”而在浙江一师的学生们看来, 李先生虽然从不骂人, 向来只是温和亲切的开导, 可相比被教训一顿, 心里反倒更加难受。

李叔同“不言之教”的感化力量来自于精湛的学问和高尚的人格。丰子恺曾撰文写道:“李先生的人格和学问, 统治了我们的感情, 折服了我们的心。他从来不骂人, 从来不责备人, 态度谦恭, 同出家后完全一样, 然而个个学生真心地怕他, 真心地学习他, 真心地崇拜他。我便是其中之一人。因为就人格讲, 他当教师不为名利, 为当教师而当教师, 用全副精力去当教师。就学问讲, 他博学多能, 其国文比国文先生更高, 其英文比英文先生更高, 其历史比历史先生更高, 其常识比博物先生更丰富。”[7]傅彬然也曾说道:“‘为政不在多言’, 教育之道, 亦不在多言。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条件, 应该是教育者本身的学问与人格:学问湛深, 人格高尚, 学生自然会信从, 自然会跟着好起来。”[8]可见, 这位不善言辞的李先生, 每每以举手投足间的人格魅力与人师风范, 潜移默化地陶冶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李叔同“不言之教”的感化力量亦源于对学生的真诚和尊重。这尤其体现在他的“鞠躬”礼上。每次课前, 李叔同很早就会到教室里将风琴上的谱表与音栓调试妥帖, 之后静静等待学生到来。待上课铃响, 他都会向学生深深一鞠躬, 此时教室也便霎时安静下来, 气氛严肃认真。长此六年, 李叔同的课从没有学生迟到, 更无人吵嚷喧闹。对于犯错的学生, 李叔同也会向他鞠躬, 以示劝诫。“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 有一个人上音乐时吐痰在地板上, 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 其实他都知道, 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 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 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 表示你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又有一次下音乐课, 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 碰得太重, 发出很大的声音。他走了数十步之后, 李先生走出门来, 满面和气地叫他转来。等他到了, 李先生又叫他进教室来。进了教室, 李先生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向他和气地说:‘下次走出教室, 轻轻地关门。’就对他一鞠躬, 送他出门, 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李先生并不怎么责怪他们, 似乎学生有了错, 首先是他自己这个做教师的责任, 与其说他是在训导学生, 毋宁说是在自责一般。学生内心里自然深感不安和惭愧, 有时简直要让他们想哭出来……”[9]李叔同的“鞠躬”给了学生尊严, 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敬仰与爱戴。这种互动往往化为学生们刻苦学习、认真做人的动力, 想必这就是感化教育的真义所在。

正是李叔同人格教育的理念使得接近他的学生都有一种无法自抑的感应, 似乎想要澄澈整个心灵, 不染尘埃。这种力量充斥着李叔同任教的六载时光, 最终从内心张力巨大的“场”变为激荡学生不断向前的“能”。

硕果: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任杭教职六年, 兼任南京高师顾问者二年。及门数千, 遍及江浙, 英才蔚出, 足以承绍家业者, 指不胜屈, 私心大慰。弘扬文艺之事, 至此已可作一结束。[10]

——李叔同

六载执教生涯, 李叔同以其深厚的人格魅力和精湛的中西文化学识, 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及艺术教育人才, 为中国现代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音乐教育家刘质平, 美术教育家吴梦非、李鸿梁, 画家丰子恺、潘天寿、沈本千, 文学家曹聚仁、蔡丐因、黄寄慈……这些后世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曾在李叔同的倾身感育下闻道解惑, 成长为文艺界举足轻重的大家。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从中华民国初年到民国二十年间, 中国南方音乐界人物, 几乎都是李叔同的薪传, 不是他的学生, 便是他学生的学生。

然而, 李叔同作为教师的成就远不止于此。如果说当初刚刚上任的李叔同还有一份留学归来、怀才不遇的遗憾, 那么其后几年便是他潜心尝试, 将满腹才学与教育职业相契合的孜孜实践。短短六年, 他已创造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个把西洋绘画思想引进中国, 第一个将广告设计、木刻介绍给中国, 第一个开创人体写生绘画, 第一个创办起教育校刊, 第一个用五线谱教授音乐……李叔同当之无愧地成了中国艺术现代化的杰出代表, 对中国艺术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浙江一师的六年, 李叔同的书法技艺不断趋向成熟。他练字极勤, 每日鸣鸡即起, 执笔临池, 数年不辍。夏丐尊、堵申甫、马叙伦等友人都曾收藏有他的临习小册, 皆云功力深厚, 所临周秦两汉金石文字无不精似, 夏丐尊后来将其中的部分作品汇集翻印, 成书一卷, 命名为《李息翁临古法书》。

在浙江一师的六年, 李叔同的学堂乐歌创作更是进入黄金时段。李叔同存留于世的70首歌曲里, 有近半数都创作于这一时期。歌曲的质量也比前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直至今日还被人传唱。

创作于1913年的三声部合唱歌曲《春游》, 是目前所知的我国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一经流传便风靡整个校园。《春游》的歌词清丽婉转:“春风吹面薄于纱, 春人装束淡于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 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 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 花外疏钟送夕阳。”字里行间尽是诗人般的善感柔情, 对感性世界的体察抚爱, 对生命万物的深情留恋。而1915年创作而成的《送别》, 是李叔同学堂歌曲中流传最广的曲目。该曲选用美国通俗歌曲作家奥德威所作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 在删去原曲变奏与切分倚音的基础上, 配以苍凉隽永的词境,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不仅使曲调朗朗上口, 更因歌词所飘溢出的百般相思离愁, 在百年后的今天, 依旧动人心扉。

较之于此前很多抒发爱国热情的作品, 李叔同这一时期所作歌曲在风格与题材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他更为关注歌曲的抒情审美性, 曲调往往优美动人, 清新流畅, 所配文辞亦隽永秀丽, 婉约舒缓, 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亦给当年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丰子恺在《中文名歌五十曲》序言中写道:“西洋名曲所以传唱于全世界者, 因为它们都有那样优美的旋律;而李先生有深大的心灵, 又兼备文才与乐才, 据我所知, 中国能作曲又作歌的乐家, 也只有先生一人。”[11]

六载春风化雨, 六载倾心耕耘。在这不算长的教育生涯里, 李叔同为浙江一师及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留下了难以尽述的财富。1918年农历7月13日, 这是李叔同最后一次以世俗中人的身份, 走在通往校门的林荫路上, 从这里离开后, 与李叔同相连的尘世种种, 皆被一抔佛门净土掩埋。从此, 人间再无李叔同。

然而, 我们仍有理由相信, 那个对教育事业执象而求、倾身以任的严肃先生, 那个视学生如几出、言传身教的慈祥父亲, 那个在艺术园地里辛勤耕耘、润泽后世的文化大师, 此刻心中依然没有失去对学生、对天下的关怀与守望。成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 不过是在又一世人生中求证着生命蜕变的绚烂过程, 好比出于幽谷, 迁于乔木, 不是可惜, 却是可庆的。

多年以后, 丰子恺追寻恩师足迹, 在上海皈依佛门。曾自名为“李婴”的弘一法师为爱徒取法名为“婴行”。婴行者, 婴之行也。师者未尽之愿, 交付心爱弟子。这是生命与生命间的教诲与传承。

附录:评价李叔同

你们将来如要编写《中国话剧史》不要忘记天津的李叔同, 即出家后的弘一法师。他是传播西洋绘画、音乐、戏剧到中国来的先驱。

——周恩来嘱咐剧作家曹禺

朴拙圆满, 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 幸甚!

——鲁迅评价弘一大师书法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 我从来不是的——至少, 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 我是如此的谦卑。

——张爱玲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 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 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 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 跳到红尘之外去了。他的浪漫才情使他即便出世, 也选择在了杭州这个风花雪月、侠骨柔情的地方, 使那些看惯“湖山此地, 风月斯人”的杭州人生平添了一分新的骄傲。

——林语堂

综师一生, 为翩翩之佳公子, 为激昂之志士, 为多才之艺人, 为严肃之教育者, 为戒律精严之头陀, 而卒以倾心西极, 吉祥善逝。

——夏丏尊

参考文献

[1][6]吴梦非.弘一法师和浙江的艺术教育[A].弘一大师全集 (第十卷) [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

[2][9]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A].弘一大师全集 (第十卷) [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

[3]吴可为.古道长亭——李叔同传[M].杭州:杭州出版社, 2004.

[4]林子青.弘一法师年谱[N].杭州日报.1957-04-09.

[5][10]杨少波.两世悲欣一世息[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4.

[7]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A].弘一大师全集 (第十卷) [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

[8]傅彬然.忆李叔同先生[A].弘一大师全集 (第十卷) [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

3.采一轮明月洗尘 篇三

“开窗放入大江来”,有些美,是挡不住的,如这一片山林月色。它倾泻而下,淋淋漓漓地漫过万物,万物浸渍其中。我似乎听得到它流泻而下的“哗哗”声。

山间月色,真的是有声,有色,有形,有香。

它的声,是瀑布声、溪流声,和半醒半睡的鸟声。鸟声,又好比是奔流而下时携来的碎花,是天女遗失的发簪,时不时地,跳出来几枝。

它的色,也是有差别的。落在林子上,是轻绿色;落在山梁上,是水墨色;落在小路上,是淡灰色;荡在空中,是白玉色;跌在泉水上,又成了碎银色。

它的形,更是一种韵致。

月朦胧,鸟朦胧,鸟儿归巢,星目半合,都安静地疲倦着。树在摇,影在动;山似乎变矮了,曲线也变得柔和,似有若无的云气在折痕里起伏;山涧“涨潮”了,“潮水”把林子、小山一点点地浮起来,所有的一切,都在飘浮,都在動摇,淡淡的影子,凌乱细碎,交错又分开,细看,却又山归山,树归树,人归人,一切都在似与不似之间。

溪涧的野花、艾蒿、泉水,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在月色的氤氲里,我恍恍惚惚地,只当它是山月的香。

这山林之月,在山与林的明暗变化间,有着阴柔的妩媚,是女人的月。

我想,那月下的貂蝉,袅袅生姿的那一夜,身边断然少不了一棵老柳,或一丛杂花,她羞答答地一低头,月光及时地,在她长长的睫毛下,投下一层阴翳;莲步一移,又摇碎一地花影,是为女人的“态”。

同行的一位男士说,相对林月,他更喜欢江湖之月。江湖月,是男人的月。最理想的境界是: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一壶酒,一叶舟,一知己,漂荡江湖间,任意东西,不知今夕何夕……

岂止男子,对一江浩月,女子也会生浩然之气。曾记少年意气,收远方一封书信,写尽女孩子青春的轻愁。那夜,我在江边徜徉,那天是阴历十六,江上,升起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身后,是田田的荷塘,有蛙鼓,有虫声,嘈嘈切切。我回复道:不如意时,就抬头看看天空,看看月亮,天空多么大,月亮多么坦荡,我们一点小小的悲愁,又算什么,只是一地虫声蛙鼓!

多年后,当我已忘记,朋友却依然记得这封信,前几天朗朗地念给我听。我听后大笑,少年的情怀,像极了一轮明月。

4.送你一轮明月 篇四

——题记

夏天的夜晚,圆盘似的明月挂在枝头,听着头顶蝉儿的歌唱,看着远处耀眼的灯光,我坐在窗前,思绪万千,我对你说:“我们下去走走吧。”

走在白日里都如此静谧的林间小道,乡下的夜晚总是那么平静,月光总是那么柔和。“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耳边传来轻快的曲声,原先是你在唱歌,月光打在你的侧脸上,你还是那么的慈祥、美丽。你对我说:“女儿,一齐唱吧,能够放松心境的哟。”说罢,又轻声唱了起来。

自从来到乡下外婆家,离开了城市的喧嚣,却也离开了电视和网络。在这几日的我看来,乡下的日子是那么的无趣,我这几日脑子都晕乎乎的,你却只是以为我病了,拿着药来找我……“记得你小时候异常调皮。”你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转头看过去,月亮已从枝头升上了天空,从高高的天空洒下皎洁的月光,普照着大地,你全身笼罩在月光下,镀了一层银白的光圈,仿佛从天而降的仙女。

“你小时候最喜欢和村北的小红一齐在那里捉虾了。”你指着月光下潺潺流淌的小溪对我说。“你最近是怎样了,整天闷在家里,你的伙伴们找你玩也不去。在家里的时候,你总是看电视和手机,到乡下就是为了让你远离这些电子产品——”你的声音戛然而止,我疑惑的抬起头,无意发现,皎洁的月光下,你的脸色似是变了,你似乎明白了我这几天闷闷不乐的原因了。果然,你继而严肃却依旧温和的说:“女儿啊,抬头。”我依言抬起了头,看着近乎漆黑的天空上那一轮皓白的明月,发现月光下的林子显得十分寂静却有一种莫名的温馨感。“月光这么美,以前在家你必须没有注意过,此刻我们是在乡下的林子里,这么美的月光你必须要用心感悟。”说着,我看见你伸出两只手,对着天上的月亮将手撑了起来,括成了一个圆,之后把手放在了我的头顶。“这一轮明月,妈妈今日在那里送给你,期望它能住在你的心底,与你相伴,赶走你的焦虑,让你明白你眼中的世界不能仅有电子产品,还要能看见大自然中万物的‘心’。”

5.送你一轮明月 篇五

亲爱的,你好吗?我非常想念你。如果我初中时不认识你,也许我现在是个坏男孩。如果你没有和我在一起三年,我可能已经放弃学习了。小船,你像一轮明月,默默地陪着我,跟着我前行。三年前,我是一个放纵的孩子,以冷漠的态度进入初中。上帝真的很照顾我,把我分配到你带来的班级。第一节课,你进来唱歌。我看着你的卷发,觉得你像个学生,但你很认真,给我们讲了你的故事,让我们认识了你。你甜甜地笑着,像月亮一样美丽。因为我喜欢玩,所以我选择不做作业。因为你的好脾气,我从来不做你的作业,只是偶尔给你写几篇文章。有一天,我看着你,你看着我。你的眼睛很大,可以说话。我说:我能为你做什么?你带着我,在我身边坐下,拍拍我的头,说,“儿子,你心里有什么,告诉我吧!”我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你拉着我的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你是一个有灵气的女孩,为什么写的东西这么悲伤?我看着你,说不出话来。我告诉你我在抱怨。我抱怨每个人都对我不公平。我讨厌无用。你没有说话,拥抱了我。

后来,你对我说:你为什么这么想?每个人都一样,现在你有很多,像我一样。我突然笑了,你也和我一起笑,小酒窝,很可爱。是的,我不是还有很多吗?你告诉我:来吧!我点点头,真的非常感谢你,就像一轮明月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时间与我同在,日复一日,三年真的很快。上次你给我们上课的时候,你的眼睛红红的,像兔子一样有趣,但是我看着它们,想哭。你微笑着祝福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未来。你温柔地拥抱你的同学,鼓励我们。忍着眼泪,微笑,向我们说再见。像一轮明月,它给我们温柔的关怀。船是你的名字,妈妈,你的名字,月亮也是你的名字。你默默地陪着我,在我年轻的时候给我指引,给我最真实的美。我向你保证,我会加油的。然后你要振作起来,也许我们再也见不到对方了,但我仍然记得你温柔的光芒。但是现在我,在考场上,你必须祝福我。你也会接受我对你的爱。亲爱的月亮,我非常想念你。

6.一轮明月 篇六

人们全部都仰望着她……

她就在头顶上,一声不吭地俯视着我们,那么亮那么圆。群星都黯然失色了,只能看见一个圆远远地挂着,她跟我们这样地远啊!朦胧间,似乎闻到了一阵幽香从那头传过来,忽浓忽淡,人心也被这妖娆的香气迷惑了,只觉得两眼酸胀,好似有什么溢出来了。低头轻拭,忽的又看见水面上也有个圆,她微微颤抖着,似在哭泣似在低笑,无从得知。兀地又发现每个人的眼中都有闪耀的水光,我似乎隐约看见了有无数个圆在颤抖的泪光中朝我温柔的笑。一时间,人也迷糊了,不知她是好是坏。好像一个魔女,古灵精怪。

一瓶深沉的蓝黑墨水泼洒在这天幕上,只有她依然傲然优雅地向黑暗宣战,毫不退让。她好似一盏指明灯,在这无尽的黑暗中留下光的种子,一点一点地驱逐了黑暗,黑暗全部蜷缩在角落里,等待着时机。人们在这片光之领土上窃窃私语,他们不想打扰到她的休息,寂静伴随这月光笼罩着我们。此时,她像一个正义的战士守护着这片沃土。

面对她,有人欢喜有人愁。从古至今,多少文人为她吟诵了永垂不朽的千古名句,多少墨客勾绘出她高雅孤独的身姿。透过这诗句画卷,透过墨水,透到他们的内心,那里面装满了浓浓的思念,已经溢出来了,刻骨铭心,深入骨髓了。王维身处异乡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李白望月而作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思友心切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诗句每一字每一句都浓缩了满满的想念。呵!真是一个天使,帮着人们传达内心思念的愁苦与郁闷。

月光似水,看似温柔,却无情残忍。流浪在他乡的游子们哪一个面对她不两行清泪,这泪不咸却苦,若不是月光无情,怎会如此苦涩难咽?天地间只有低低的呜咽声,风儿也在抽噎,一幅凄凉,孤寂的景象。水一般温柔的月光此时是一个无情的刽子手,一点一点取下我们最后的面具。

但是,月亮本是无情物,我们又何必强行将自己的情感灌输给她。虽然我们在不同的地方但我们共处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沐浴这相同的月光,赏望着共同的明月。她是大家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她,在内心深处的地方……

好似苏轼所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7.一轮明月耀天心 篇七

弘一大师在1942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日)午后8时,安详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临终前3天,书“悲欣交集”四字并自注“见观经”一纸交侍者妙莲法师,为其最后绝笔。如何解读,值得推敲。

大师的“悲欣交集”四字对于不同角度、层面的读者来说,就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如学者叶圣陶先生解释“欣”字,一辈子“好好地活”了,到如今“好好地死”了,欢喜满足,了无缺憾。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教授认为“‘悲’是悲悯众生的苦恼,‘欣’是欣幸自身得到解脱”。大空法师说“大师之所谓‘悲’者,悲众生之沉溺生死,悲娑婆之八苦交煎,悲世界之大劫未已,悲法门之戒乘俱衰,悲有情之愚慢而难化,悲佛恩之深重而广大,总之为慈愍众生而起之‘称性大悲’也。大师之所谓‘欣’者何,欲求极乐,欣得往生,欣见弥陀而圆成佛道,欣生净土而化度十方”。叶圣陶先生解释的“欣”,只属“好人”范围,似乎只说到佛教所说人乘,也就是五戒标准,并且没有解释“悲”字。钱仁康教授和大空法师解释很好,二人基本相同,而大空法师的解释更为完备,非常精要。又著《弘一大师传》的作者台湾陈剑慧教授说“弘公把‘悲欣交集’交给他的法侣——妙莲法师,是告诉妙莲,他是决定‘往生’了。‘悲欣交集’是弘公当时临终的情境。是一种念佛见佛,一悲一喜的境界,不见佛的人,便不知道念佛也会起悲心”。此说甚妙!和盘托出弘一大师当时之心境,而此境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只有过来人才能知晓,有同等感受之人才能道出!

笔者认为:要进入大师当时写“悲欣交集”之心境,还得从大师自注“见观经”三字入手。大师预知后人很难理解和契入他的境况,特自注“见观经”来指明方向和契入点。笔者认为:现在第一要确定,大师自注的“见观经”指的是哪部经?第二怎样去解读“见观经”和“悲欣交集”?

弘一大师出家后即依蕅益大师礼地藏,诵普贤,阐教宏律,归心净土。而临终前六天的情况是解读的关键。

据记载,得知弘一大师在临终前6天内集中关注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和乘愿再来度生之事上。现粗浅解读一下,有助于契入大师所写“见观经”和“悲欣交集”之心境。“助念时诵普贤行愿品赞,乃至所有十方世界中等文”,表示大师一生修持得力于《华严经》中的《普贤行愿品》,而“末后再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和“再唱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中,乃至普利一切诸含识”,表示《普贤行愿品》中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师亦复如是。与历代高僧大德一样为未来修行者作一示范,具体落实在最后称佛名号上。又以净土五经中《观无量寿佛经》中的:“如是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和《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中的“十念必生愿”表示决定往生,并且发愿重来度化,普利一切众生。所以大师晚年经常书写《华严经》中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经文广为结缘。话说至此,顺便提一下,以往佛教念诵文本的回向偈中古人均以“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作为回向念诵之文。弘一大师却把最后一句“不退菩萨为伴侣”改为现在所用的“普利一切诸含识”。“含识”二字是佛教用语,解释为含有心识,灵性之有生命众生。可见发心广大,度生之心切,也是大师所修证,大慈大悲的一种自然流露。

所以在此时所写的“见观经”,应该与净土宗经典有关,才能与当时之事实相合。净土宗所依据的经典是五经一论,即《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和《往生论》。大师所指“见观经”应该就是简称《观经》的《观无量寿佛经》。“当在此诵经之际,若见予眼中流泪,此乃悲欢交集所感,非是他故,不可误会”之嘱咐,表明大师当时所现境界的感受,怕人误会,故提前说明。其意为请不要用凡情测度我悲欢交集时眼中流泪的现象。所以九月初一日所写的“悲欣交集”亦复如是,怕别人误会,特别注明“见观经”。“八月三十日整天不开口,独自默念佛号。越至九月初一日……下午写‘悲欣交集’四字交莲师”。通过整天独自念佛,大师提起正念进入念佛三昧,故而念佛见佛,境界现前,此时随手拿起一张曾写过字的纸来记下当时之心境,极其自然。怕后人误会,特注明“见观经”三字来说明“悲欣交集”之原因。

然而我们在《观经》中找不到“悲欣交集”四字。以愚测度此四字是大师念佛见佛的三昧境界,而其感受与《观经》中的韦提希夫人相同。同时大师也见到了如《观经》所说的一切境界,这与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在临终时所见到的也一样,故而“悲欣交集”。“初二日命莲师写回向偈”,表示大师功德圆满之意。“回向”在佛教中极为重要,表示将所修持种种功德回转凡情,归向菩提(即自利利他)。“初三日,因莲师再请吃药,示不如念佛利益及乘愿再来度生等嘱”,表示大师发起了大菩提心,悲悯众生,故而上求下化,自利利他。只有一心求生净土,方可乘愿度生,普利一切含识。“初四日因王拯邦居士力恳吃药及进牛乳,说十诵戒文等。是晚七时四十五分钟,呼吸少促,八时正遂吉祥西逝”。表明大师在生命垂危之际,还是念念不忘佛之遗教“以戒为师”,以宏扬律宗为己任,使佛法永住神州,此举将永作人天之典范。“吉祥西逝”,证明大师学佛悟证深入,来去自由,学本师释迦牟尼佛所示现涅槃之吉祥卧相。故大师火化后“得舍利一千八百余颗,舍利块五六百颗”。所谓舍利者,梵语设利罗,乃戒定慧忍力功德薰修所致。

大师临终时心中所现的境界与《观经》上所描述的一般无二,这或许才是弘一大师自注“见观经”的真实含义。简言之即是,见佛闻法,证无生的境界。“无生法忍”简称无生法,“无生”是佛教用语,解释为“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

“悲欣交集”之“悲”字,在佛教中有更深的解释,《大智度论.释初品大慈大悲》卷二十七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由于弘一大师发心广大,度生心切,现在又能见闻佛法,往生极乐证无生法忍,可以真正去实践多生以来的度生大愿,此种悲与欣之心境交集在一起,非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大师临终前谓妙莲法师云:“我生西方以后,乘愿再来,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弘一大师大愿如此,而临终所现与《观经》所说之境界相同,见佛闻法,顿证无生,发愿“乘愿再来,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现在成为事实,能不“悲欣交集”!

8.邂逅一轮明月作文 篇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题记

又是一年月正圆。元宵节,望着街中繁华的景象,抬头看看明月,眼前仿佛浮出了一片家乡的美景,我的思绪不禁回到了从前。

因生在江南水乡,自小便对水有种亲近感,家乡虽说无古建筑的灰白相映,但有水绕,便自有一番情趣。每每在热烈的`爆竹声中过完红火的春节后,便盼望起这元宵来。

在我懵懂的幼年时期,元宵节便是意味着璀璨灯河。天还未黑,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灯笼。在明月的映衬下,各式各样的灯笼,在一家家团聚发出的笑声中摇曳着,旋转着,火树银花不夜天。元宵还是团圆的日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满齿留香的汤圆,那种满足、那种温暖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吃完晚饭,我独自走在田垄旁。明天,伯伯和叔叔就要去异乡,为生活而打拼了,寒冬腊月,村前的小河静静地流淌着,枯突的老树枝上停着几只寒鸦,不禁想起了: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情形来。

这时后面响起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孩子,原来你在这里呀!”我回头一看,是奶奶,她正迈着蹒跚的脚步向我走来,和霭地说:“看啥呢?”“月儿真圆!”我说道。“小傻瓜,今天是元宵节呢,月亮当然圆,希望年年都这样呀,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我抬头望了望奶奶,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奶奶那深邃、悠远、希冀目光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但,这终究是个愿,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随着年龄增长,我进城读书,家乡很少回去了。

今年春节,与奶奶用视频聊天,奶奶对我说:“孩子呀,中考结束了,回来看看吧,现在,家乡变化好大呢!奶奶现在会用微信了,给你发几张图片哈。”我挂了电话,焦急等候着。

照片纷至沓来,昔日的农舍变为了三层的小别墅;昔日的小河变为了宽阔的柏油路;门前那棵老樟树也不见,代之水泥修砌的花圃里梅花点点,唯有那轮明月还在……

元宵晚会开始的声音响起,把我的思绪拉回来了,我不由得再抬头看了看十五的月亮,依旧那么圆、那么白、那么美,但我知道,今夕不同往日,我只好在梦中邂逅那一轮明月,追忆那遥远的小桥流水人家。

9.送你一轮明月作文 篇九

这一次考试的失利,仿佛一块千斤巨石,压在我的心上。看着试卷上鲜红的分数,我仿佛听见了别人对我的怀疑。是啊,怎么会这样呢?我又成功创下了历史新低。我再也坐不住了,推开门,下楼,来到公园。

夜色渐深,弯月似小船般在天河中摇曳,洁白的月光毫不吝啬地抹在我的心上。“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古诗词钻入我的耳朵。望着点在空中的明月,我仿佛穿越千古,看到了苏轼孤寂的背影,望到了他深邃的目光。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即使他被贬密州,他的正直豁达也丝毫不改。他早生华发,即使“鬓微霜”,却“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更向我们展示了他的雄心壮志。尽管他被陷害,可乌台诗案仍打击不了他的激情。为了自己的梦想,他执着追求。历史的长河中也许有灰尘,可遮不住的,是他那智慧的光芒。

望着明月,听着诗歌,希望又回到了我的心中。一时的失败算得了什么,如苏轼那崎岖的生命之路般,我们的经历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升起我们心中的明月,不要徘徊,不要逡巡,我们自己才是成功的主人,一切困难、一切挫折都会被努力压倒,坚持,终将成功。

送你一轮明月,让那皎洁的月光纯净你的心灵,让你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让你在面对挫折时无所畏惧。那一轮明月――

10.为心头悬一轮明月 篇十

夜再黑,也只是身外的困境;心里黑,才是真正的绝望。如果不想让自己被黑暗吞噬,唯一的办法就是为自己心头悬一轮明月。

这轮明月可以是唐诗。像李白一样,斗酒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凭借诗歌这轮明月,傲视君侯,纵情河山,让不得志的黑暗人生自有一片清辉照耀,留下身后万古名。

这轮明月可以是宋词。像李清照那样,失国之难和毁家之悲再加上丧夫之痛,真个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然李清照心头自有一轮明月高悬,那就是词。这轮明月照白了她满头的青丝,也照亮了一部宋代文学史。

这轮明月可以是散文。像史铁生那样,在一个古园里找回自己心头的明月,并让它始终高悬在自己的轮椅之上,照彻生死。而他也明白了死亡并不可怕,对于心头雪亮的人来说,那不过是一个必然到来的节日。

这轮明月也可以是小说。像陈忠实那样,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放下,回到故乡,回归本心,只为追寻自己心中那轮明月,最终,历经数年艰辛,终成皇皇大作《白鹿原》。自此,一轮明月照大江,在陕军中他独树一帜,笑傲全国。

11.送你一轮明月作文 篇十一

哎……真难受,我又生病了,可是这次拼刺不像以前那种小感冒,而是喉咙发炎。真是太痛苦了,我一个人坐在座位上,独自承受那份痛苦。直到我不能承受了,我的眼泪才被挤了出来,那眼泪流下来把我的衣袖都打湿透了。我的同桌好像察觉到了什么,问:“你生病了吗?”对于“生病”两个字我也不想提起,也没有心思来回答这个问题,她也没有再追问了。

放学之后,我独自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见那一轮明月旁边还有很多星星。为什么那一轮明月周围有那么多的星星,那我呢?一个人生病,却没有人来关心,看见那些生病的人,都有同学和家人的关心。而我却是一个人面对病痛。

我的同桌跑了过来说:“你怎么?”我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哎……我不想生病,因为生病真的好痛苦,好痛苦。”她知道我生病了。她指着天空中那一轮明月说:“你知道今天晚上大地为什么这么亮吗?”是因为月亮旁边有很多星星和它一起照亮大地!“我好像明白了点什么,她又说:”生病有什么痛苦的,只要在你生病的时候有同学和家人的关心,那么再痛苦也不算什么。

12.母爱是一轮明月作文 篇十二

母爱,犹如一轮明月,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母爱,好比一把厚实的伞,为我遮风挡雨;母爱,仿佛潺潺的溪流,滋润着我的心田……

妈妈可辛苦了,为我做许许多多的事,从幼儿园开始,妈妈经常接送我上学,为我做饭,为我洗衣……样样都离不开妈妈。

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校门口正在修路,坑坑洼洼,很泥泞,非常容易滑倒。下雨了,我们撑着花花绿绿的伞,在雨中走着,路上特别拥挤,到处都是学生和家长。到了接送的.指定地点,没有见到妈妈的身影,只好一边到一家熟悉的店铺里躲雨,一边等妈妈。

过了好久,妈妈慌慌张张地走来,满脸的着急。“妈妈!我在这儿!”我叫起来,妈妈急忙走过来,一把搂住我:“宝贝,你吓死我了,我还以为你走丢了,来回找了四五遍!”紧紧依偎在妈妈怀里,她的心正“怦怦、怦怦”直跳。再看看妈妈的身子,鞋子、裤子、衣服,都有点点污泥;头发,也被雨淋湿了;汗水,湿透了她的背,可她一点儿也不在乎,一幅开心的样子,应该是因为接到我了吧。

妈妈有时也会批评我。记得有一次,我忙着看电视,忘了做作业。妈妈发现了,急忙走进我的房间,严肃地说:“快去做作业!”说着重重拍了拍我的肩。我悄悄吐了吐舌头,赶紧关了电视去做作业,“先做问答本,再做抄词本,听写,然后做数学科作业……”大约过了五十分钟,我把作业做完了,看了一下手表,呀!才七点零五分,就在软绵绵的沙发上津津有味得看起书来。

睡觉的时候,妈妈和我谈天,她说:“以后千万不要像今天一样!会影响学习,也会影响身体的。”“嗯,我知道了,以后我不会再这样了。”

从此,我再也没有犯这样的毛病。

13.我心中的一轮明月作文 篇十三

隐约的月光,洒下,笼罩住了小村,小村睡了。

秋风微凉,卷着几片枯黄的落叶游荡在村里。我和外婆坐着桂花树下,头顶有漫无目的风片,悄悄听着我们祖孙二人的絮叼。“姐去外地读书两年了吧?”“哦,是啊,算算啊,她都十九岁咯,时间过得真快,”外婆似是顿了顿,摸摸自己脸上的皱纹,眼神黯下来,叹息道:“外婆也老了哟”

星星点缀着这黑得深沉的夜幕,然后,月亮亮了些。越发地朦胧……

心中的一轮明月是亮的,指引我努力追赶的方向。

我伸出手,指着月亮,刚想开口,外婆就把我指向月亮的手给打下来,双眼微眯,握住我的手,缓缓地说:“叫你不要指月亮,这是第几回了?以前有人说,指了月亮,月亮就会把你的耳朵咬下来。”我听了莞尔一笑,随手抓住一块月饼准备递给外婆,还不待她拒绝,握住月饼的手连忙抽回,一把塞进自己嘴里。

外婆不吃月饼,她说吃了会长胖。因为月饼象征月亮,月亮就是圆的,所以吃了就会长成月亮一样,唉,外婆的审美观真不好评判啊!

“舅舅、姨爹他们好久都没回来了,真希望他们能回来聚一聚,哦,好久都没有一家人聚在一块儿了……”

“是啊,这永远都是我们的家,你们几年了都未曾回来了,孙儿都想你们了,怎么还不回家来看看……”,外婆不说了,闭上了眼。

心中的月儿明亮、有趣,却缺了了许多角,并不完整,这轮明月,何时才能变得完整呢?

……

14.一轮明月作文 篇十四

――题记。

这次月考成绩出来了!一向成绩优秀的她竟然考了个倒数第一。这个消息惊呆了所有人。为什么会这样呢?事情的原因要从上一个月说起。

父母的离开,好朋友的背叛。这一切的一切的发生的了一14/5岁的孩子身上,把她压倒。

成绩的退步,老师的指责。

1

难受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在角落里偷偷哭泣。每天上下学都是一个人行走,有什么都埋藏在心里,直到有一天他的出现才切。

“琳琳,你等等我。”男孩叫到。(原来女孩的名字叫琳琳。)“琳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人你那么不开心?告诉我好好?”

“王峰,呜呜呜,我父母离开了我,好朋友背叛了我,你会不会也像他们那样?”抱着他哭泣。(原来男孩的名字叫王风。)

“傻瓜,我说过要永远在你身边,永远的保护你的。”他轻轻的拍着她的后背。

2

“琳琳,你能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吗?你看看你的成绩,从第一滑到倒数第一!你行你真行!反正都是一!”老师说到。

“老师,你听我解释。”

“解释?还有什么好解释的,出去。”

上一篇:运动会感受作文500字下一篇:优秀个人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