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秋夕》教学设计(精选6篇)
1.古诗《秋夕》教学设计 篇一
qiū xī
秋夕
dù mù
杜牧
yín zhú qiū guāng lěng huà píng
银 烛 秋 光 冷 画 屏 ,
qīng luó xiǎo shàn pū liú yíng
轻 罗 小 扇 扑 流 萤 。
tiān jiē yè sè liáng rú shuǐ
天 阶 夜 色 凉 如 水 ,
zuò kàn qiān niú zhī nǔ xīng
坐 看 牵 牛 织 女 星 。
★ 杜牧 秋夕古诗
★ 《秋夕》诗歌赏析
★ 县城秋夕,县城秋夕钱起,县城秋夕的意思,县城秋夕赏析
★ 秋夕书事,秋夕书事陆游,秋夕书事的意思,秋夕书事赏析
★ 秋夕的原文注释
★ 《秋夕》的诗词评析及注释
★ 文天祥古诗《青玉案·元夕》
★ 秋的古诗
★ 山居秋暝古诗
★ 向夕,向夕杜甫,向夕的意思,向夕赏析
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二
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4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会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读诗。师板书课题。)
预设:
(1)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2)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1)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是不够的,(板书:知诗音。)还要——(板书:明诗意。)
(2)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运用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3)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
对“浥”、“更尽”、“新”的理解。
3.悟诗情。
(1)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
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有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事世难料情难舍。
过渡: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的特点。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师:(板书:悟诗情。)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住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份送别的情意吧!
(3)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诗。(投影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3.汇报:
(1)读准音。
(2)明诗意。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4.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尽”、“唯”,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5.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1.你还了解了哪些描写送别的诗?
2.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的一份真情,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3.今天我们在一起度过了40多分钟,马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想想怎样送呢?
4.师生话别,共勉。
3.古诗教学重在意境 篇三
关键词 意境;创作;评论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意境的诠释就有很多。归结起来,它包含意和境两个方面:意即作家的主观意志或情意;境指客观的自然和社会生活。意与境的结合,就是作家的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结合,也可以说是情与景的结合。好的意境,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作家的主观情志与客观事物浑然一体,不着痕迹。这种情景交融所形成的艺术形象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
文学创作中,好的意境简言之,就是意要真,境要自然,意与境的结合要达到妙合无垠,以形传神,言有尽而意无穷。
好的诗作,意与境的结合必然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先说“景中情”。古往今来,优秀的诗作,总是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出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首送别时,但是诗中并无一句直接抒写离别情。前两句是写送别的地点、时令及朋友要到的地方。后两句也是写景。然而,这景中融进了诗人的离别情。孤舟已经消失在天际,诗人还遥望着滔滔江水,好像心也随着孤帆和江水逝去,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惆怅心情跃然纸上。
再看“情中景”。王夫之认为“情中景尤难曲写”,难就难在“情”是极为复杂丰富的、内在的、抽象的东西。要把它如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则要把它们化为外在的、具体可感的东西。那么,古人是如何突破这难点的呢?王夫之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盖用景写意,景显意微,作者之极至也”。意思是,用写景的方法来状写内心世界,通过所描绘出来的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把细微的主观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若说“景中情”是“以实为虚”,把“实”的景物化为“虚”的情思,那么“情中景”则正好相反,是“化虚为实”,把“虚”的情感变为“实”的景致。不过,这里的景已经是包含了人生图景的“景”。
我们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全诗除第一句点题外,其余七句都是“用景写意”,通过“涕泪”、“却看妻子”、“漫卷诗书”等表情动作的描绘,一层深入一层地揭示了诗人闻喜讯之后,从惊喜到欣喜以至狂喜的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接着,又通过想象,描绘出未来白天纵酒高歌与明媚春光做伴,踏上归途,一路畅通无阻,一日千里等一系列鲜明活跃的画面,来表现诗人极度兴奋、愉快,归心似箭的心情。真是达到了“景显”而“意微”。这首诗句句都可称得上是写“情中景”的上品。
由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妙者则情中景,景中情。”
好的诗作,意与境的结合必须是“以境表意、以形传神”
我国传统的诗论、画论,都不重表面的形式,而重内在的神似。意与境的结合,必须是以境表意,以形传神。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无以加矣!”在《竹里馆》一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独坐弾琴者,诗人并未具体描写他的外貌,但读者却清楚地看到了他那种怡然自得的神态。同样地,在《江雪》中,诗人虽然并未具体描写渔翁的外貌,但读者却清楚地看到他不畏艰险、战风斗雪的精神,以至激起共鸣。这就是入神、传神。
好的诗作,意与境的结合也一定会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唐人司空图论诗,提出“韵味”说。他认为意境的创造,必须写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要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宋人梅尧臣则提出,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都是说诗要有“含蓄”之美,但又绝不仅限于“含蓄”,而是要求运用赋、比、兴,象征、联想以及虚实相生等多种艺术手法,创造一种情、理、物浑然一体的,能引发读者无穷想象的艺术境界,也即“言有尽而意无穷”。
我们看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深刻地诗抒发了人们的思乡之情。思乡之情本是难以状写的,但诗人巧妙地把它同“明月”联系起来。这名月普照着九州,即照着异乡做客的游子,也照着家乡的亲人。异乡的游子看见了明月,想起了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也可能正看着明月,想着异乡的游子。明月就在眼前,思乡之情就在月光之中,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了。但思念什么,故乡情景如可,诗人都没有说。这样,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身世、经历和处境,产生了种种不同的联想,激起种种不同的共鸣,这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总之,意境是我国古典文学追求的极高美学境界,意境的创造,也是一切诗歌所刻意追求的。它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和客观的景和物的一致,而创造出的情景交融、意境渗透、形象鲜明的艺术图画。
中学教材所选的古诗文多为唐宋名家诗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或抒情言志、或借景抒情,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都是情景交融的上乘之作。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抓住了诗歌的意境这个核心来组织教学古诗,就是抓住了古诗教学的核心,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古诗教学的魅力 篇四
古诗走进课堂,作为一名教师,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有了些感悟。
一、 进入诗境
带领学生进入诗境的方法有多种,可根据古诗自身的特点来选取相应的方式。
1. 探究背景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和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了解到作者与诗人一见如故,建立了深厚感情,好友此一别不知何时能再见,再去体会“唯见长江天际流”所包含的两重意思,既写景,又抒情,就更加容易了。
2. 联系现实
以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作为入境古诗的桥梁。例如教学《望洞庭》时,引导学生回忆游览南湖、净月潭等熟悉的景点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再去学习诗歌,就会兴趣盎然了。
3. 故事引入
通过一个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赠汪伦》时,先讲述发生在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理解诗人寄予诗中的情感也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解好题眼
古诗题目简洁、含蓄、深刻,弄懂题意,内容便略知一二。题意理解的关键是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如窦桂梅教学《游园不值》一课时,对于“不值”讲解得就非常有创意:“不值吗?值!”让人拍案叫绝。
三、 理解诗意
用我们的感官去参与古诗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看——找准关键
对于古诗中关键字的理解不应只停留在字面意思,还要挖掘其古今意思的区别,以及暗含的情感。如教学《滁州西涧》时,抓住“独怜幽草涧边生”中的“怜”,弄懂它是喜爱、怜惜的意思,“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则抓住“自”理解是自在地漂浮的意思,从而体会作者对归隐山林、安闲生活的向往!
2. 听——古乐悠扬
恰当的音乐背景的播放,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古诗的意境。如在教学《春望》一诗时,播放一首《霓裳曲》让学生感受盛唐繁华,随着理解的深入,再播放一曲低沉、伤感、苍凉的古乐,诗人对往日盛世繁华的怀念,对如今悲惨遭遇的无奈,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入侵者的仇恨之情就在这乐曲中渗入到了学生的心里。
3.嗅——品味意境
品味诗境要学会赏析,整体把握,如《春晓》一诗的前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不说春光使诗人心情愉悦,而是使飞鸟怡然自得,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同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是同理,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声和景营造诗歌的境界。“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用一支出墙的红杏使满园春色尽现我们眼前,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有一个敏锐的鼻子,嗅出古诗中的味道。
4.想——联想画面
学生要充分了解古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就需要发挥想象力,将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像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忆江南》一诗时,“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启发学生想象在这这如梦如幻的江南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这美景怎能不令人怀念!这情怀怎不令人追忆!
5.读——诵读成韵
古诗注重音韵的和谐,所以朗读一定要讲究节奏。如五言绝句可用“二二一”节奏或“二一二”节奏,七言绝句可用“二二三”或“二二一二”节奏,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当然诵读古诗最重要的是读出情来。现在很多教师以让学生高声诵读来增加效果,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们扯着脖子高声地吼出清新自然的《清平乐》、想象瑰丽的《将进酒》、苍凉悲壮的《从军行》、忧国忧民的《示儿》,不禁汗颜,莫让这一声声吼毁掉我们中华千年的文化瑰宝。
那么如何避免这个问题,就要我们的教师除了利用前面的方法在教学时做好功夫,还要以身示范,进行朗读指导,用我们的声音,我们深刻的体会去诵读,从而感染学生从对我们的模仿到自己心灵的进入,然后从他们喉咙中发出的就是诗人的慷慨豪迈和浅唱低吟了。
四、 用好辅助手段
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下辅助手段,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
1. 以诗作画
“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诗画同源”。教学中既可以借助配画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也可以诗词为内容,任由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心中所想,描绘出诗词中的意境。
2. 以诗写文
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古诗补白、改写、仿写、写读后感、独立创作等多种练习形式让孩子将自己的理解与想象用文字描绘出来,不但加深了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 以诗成戏
低年级学生形象感知能力强,所以对于他们进行的古诗教学,可以边说边唱,边讲边演。如教学《古朗月行》时,学生了解“白玉盘”、“瑶台镜”、“青云端”、“捣药”这些词意,在之后的朗读和背诵中,用手势和动作将他们形象的表演出来,恰当的肢体语言能够提高孩子们的记忆与理解。
4. 以诗放歌
古诗的语言生动,充满音韵之美, 极适合配乐演唱,谷建芬老师专门为孩子们学古诗谱的作品有二十余首。如《春晓》《出塞》《长歌行》……课外的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岳飞的《满江红》、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月满西楼》等。课堂上让学生欣赏并学唱,自然兴趣盎然。同时还可以开展给古诗配新曲的活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的调动。同时为了给古诗找对曲子,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内蕴有了透彻的了解。
五、 创新设计作业
诗歌教学的作业,应该多层次,富有个性化,既能够对课堂学习加以巩固,又能使学生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得到更大的发展。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设计如下作业:(1)说:把诗歌的内容说给家长听一听;(2)画:画一幅表现诗歌意境的画;(3)写:写一段话,将诗中所描绘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景展现出来。多元化的作业形式激活了学生的智慧,也更增强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与信心。
当我们听到校园里回荡起朗朗的诵读声,这是古典文学生命力旺盛的体现,当我们看到课堂上学生滔滔不绝地引经据典,这是民族文化振兴的曙光!让我们引领着孩子们在古诗中漫游,用古诗的神韵去滋润他们的心田,领略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魅力,充分享受徜徉古典文化的无穷乐趣!
(作者单位: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5.古诗教学浅谈 篇五
关键词:古诗;教学;意象
对职校幼师班的学生来说,诗歌教学不可忽视。如何加强教材中的诗歌教学,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吟诵诗句、品味情感、融入意境、联想意象。
一、吟诵
由于课程的安排时间不够,我们对于课本结尾的课外古诗教学往往比较随意,甚至只让学生背诵,这样做也许对学习自主性强的学生是好事,但对多数学生犹如囫囵吞枣,对诗歌消化不良,所以,教学中要以吟为主而后再诵。诗是一种语言精练形象、节奏韵律和谐、感情色彩强烈的文体,诗人的感情和诗歌的韵味往往需要反复吟诵才能得以体会。因此,诗歌教学强调多诵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而人的情感往往又是波动起伏的,带有节奏性的。艾青说:“诗必须有韵律,这种韵律,在‘自由诗’里,偏重于整首诗内在的旋律和节奏,而在‘格律诗’里,则偏重音节和韵脚。”中国的古诗很讲究韵律、节奏,极具音乐的美感,这种美感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把握诗歌的情感,必先把握诗歌的节奏,其最好的方式就是吟诵。
吟诵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老师“范诵”,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诵,通过声情并茂的节奏,韵律等会更好地再现诗歌的声感美,也可以利用磁带或多媒体,把抽象的语言变成自然流畅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诗中意境等。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的要领,掌握有关诗词音乐美的一般常识,了解旋律、押韵、节奏等常识,并在反复的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二、品味
品味,要注重品味诗人的情感。情感教育的提出,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人文理想,古诗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境界高远,蕴涵哲理,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并引导学生去体会、品味诗人的情感。
1.注重对诗歌情感的分类
开展诗歌的情感教学,可以对教材中诗歌的不同情感内容进行分类。譬如,表达怀才报国忧民之愤的,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杜甫的《春望》,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发思乡念友之情的,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送友人》等;表现怀古伤今之悲的,如,苏轼的《赤壁怀古》;诉说羁旅闺怨之愁的,如,温庭筠的《望江南》;展现边塞征战之壮的,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透露隐逸出世之绪的,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人追怀早年的抱负,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慨,寄情于景物,抒绵绵友情、乡思,抒发对古代英雄业绩的向往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悲情,或歌唱大自然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等等,从多个侧面反映着古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对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多种教益。
2.注重诗歌“其人”的解读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知人”才能论诗,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而了解诗人可以从诗人的诗风、时人对诗人的评价、诗人的创作背景入手。如李白在《赠孟浩然》一诗中,不同寻常地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了“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有了这些介绍,再引出他的诗《过故人庄》,就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三、融入
诗歌教学中,意境的融入,也尤为重要。意境,是指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诵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画同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甚至是多幅精美的画面,而许多流传至今的山水画名作,如《风雨归舟》《秋江暝泊》《寒江独钓》《溪山行旅》等,仅听画名,就能让人联想到一首首韵味无穷的诗。在古诗歌的意境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融入诗人创设的意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通过语言再现意境
诗歌的语言具有准确传神、言简意赅、含蓄凝练的特点,而意境也正是具有这一特点的语言创造出来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赋于无生命的春风以主动的品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直”,一个“圆”给了人多少边塞苍茫的感觉。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语忌直。”正由于诗语的“不直”,才有了曲至其妙的效果,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绵亘的审美感受,形成了一个深远、朦胧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教学古诗词,只有紧紧地抓住语言,通过语言再现出诗人凭语言构建起来的意境,学生才能走进诗的境界中。
2.通过联想和想象扩展意境
诗歌的特点是字数的高度限制,语言只能落点在核心画面,依靠语言的张力,透露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构成一个足以让思维翱翔的空间,才会有一个韵味无穷的意境。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这语言要有一种触发想象的功力,好诗是有这样的能量的,读诗的关键是能够凭借语言展开想象。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我们要在让学生在推敲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引发想象,使画面更为丰富,更为开阔,并从画面中体味出“美”,这样才能叩击学生的心扉,诱发他们深厚的情感体验。
3.通过改写和扩写创造新的意境
诗歌框定了一个特殊的视角,诗里有着无限的空间,诗的改写或扩写,除了引发学生再次感知诗歌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一个再创造的空间,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诗人创造的意境中去,让这意境带上学生个人独有的印记,从而让意境更为深入自己的心灵。
四、联想
联想,是指诗歌意象在头脑中的呈现,意,是作者的心意体验、思想情感,象,指客观的具体的事物,有一份独特的感受,通过内心的想象,在自己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形象,称为意象。理解古诗特定意象的含义,是读懂古诗的一把钥匙。如,夕阳、杜鹃、柳、月等形象,在古诗里无不蕴含着某种特殊的意义,从而构成了诗中意象的一个重要组成。拿月亮为例:在诗歌当中,月亮负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从古到今,贯注着古老民族的生命情感和特有的审美趣味,外国诗人说:“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上空……”。在古典诗歌里,“月亮”最突出的意象是思乡,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这些最持久最广为传诵的诗句里,我们看出了望月与思乡怀人的联系。张若虚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喟,月亮在这里又体现出阔达深长的历史意味,是“我欲乘风归去”目标,是现实蹉跌后的理想彼岸。是“月落山深哭杜鹃”“露冷风轻霁魄圆”的凄凉寂寞,“月明荞麦花如雪”“月明浑似雪”的清朗……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经营意象,使之最恰当地表情达意。
如果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那么意象则是营造这个艺术境界的砖石。情理给了物象以灵魂,物象赋予了情理以形体,一组有机联系的意象就构成了令人心醉的意境,诗人用来寄寓情理的物象,学生大多是见过的,诗人的那种感情,也多少曾在学生的心中涌动,稍加点拨,移情于物,学生也能创造出鲜活的意象,而各种意象的再组合,就能营造出一个艺术的境界,有了这样一个境界,诗就读出了真滋味!
古诗词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力的舞台,我们只有像诗人苦心经营语言、经营意象、经营意境那样来经营我们的诗歌教学,语文教学才有望期待那诗一样的境界。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J].文学遗产,1983(4).
6.初中语文古诗教学 篇六
关键词:诵读;想象力;音乐美;竟境美和语言美
古诗词教学应是鲜活生命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古诗词中有文学、哲学、历史,有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古诗词教学是一种人文教育,更是一种精神陶冶,所以努力开拓境界,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味,应成为古诗词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但是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有个误区:重翻译分析、轻赏析审美,致使古诗词的文化底蕴流失殆尽,把最具感染力、想象力,最具文学味的欣赏课变成了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技术课。本文就结合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尝试着从音乐美、竟境美和语言美等方面对此加以论述。
一、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开拓想象,发展其创造性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而它要表现的则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古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译出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理解,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如《钱塘湖春行》一诗,有的学生这样描绘:春水初平的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轻巧的燕子衔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缭乱,是绿茵的草长得可没马蹄……当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脑中展现了立体的图景,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其创造意识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把握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背诵积累,增添其文化底蕴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如:激励人们乐观开朗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寓意顽强拼搏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有表达英雄气概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许多陶冶文化情操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学生学习背诵这些诗句,对学生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他们往往通过诵读很快受其感染,势必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从而达到心领神会。这样不仅增添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形成了他们健全的人格。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
三、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
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讀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当然,古诗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但鉴赏诗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始终是我们古诗教学的目标,诗的诵读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尤其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古诗《秋夕》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杜牧秋夕古诗07-29
古诗教学设计 《 风》07-16
古诗春晓教学设计08-03
古诗春雨教学设计10-22
古诗教学微型课06-29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07-24
中班古诗教学教案09-13
名师古诗教学实录10-13
《池上》古诗教学反思10-17
关于小学古诗教学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