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答案(共11篇)
1.诫子书答案 篇一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①君子之行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④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蹂⑦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咸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①夫:发语词。②行:指操守、品德。③澹(dàn)泊:同“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④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⑤淫慢:指过度的享乐。淫,过度。慢,怠惰。⑥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⑦险躁:这里指暴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⑧接世: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耄耋老爸的诫子书 篇二
片刻之后,短信又至。再看。我立即呆若木鸡:“我是你老子,夫人好着呢!只是那儿子不大成器。”竟是父亲发来的短信!
今年八十有二的老父亲,已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我做梦也没想到他会发来短信。半年之前父亲和母亲在我这里小住后,临走时,为了路上联系方便,我让父亲把一部我充话费送的便宜新手机带了回去。只教会他按重拨键拨我的电话,这个手机的号码他只用了一次,也就是到了后报了个平安,此后一直关机。父亲特节俭,怕付漫游费。时间一长,我也就忘了我给父亲的手机号码。
那日酒醉醒來,甚觉惭愧,我拨通了父亲的电话,想道个歉,但他未接听。想来想去,只得涎着脸皮给父亲发了个短信:“您老越来越时髦了,竟无师自通学会发短信了。我得向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这次父亲回话了:“近来年老记性差,今天学会明天忘;发一短信一毛钱,只图大脑灵又强。”自此,读父亲的短信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
父亲的短信简单朴实,多为四言八句,是父亲版的《诫子书》。早上,他会祝福我“保持好心情,愉快干工作,不计得与失,公道在人心”。中午,他会告诫我“不贪杯中之物,享得一生之福,若为工作之故,醉死于事无补”。晚上。父亲又会短信叮嘱:“一家之主要记清,尽早回家家安宁!”
一旦我的得意之心溢于手机之中时。父亲便随即发来短信“灭火”:“谦虚谨慎心中留,莫把尾巴翘上头。”当得知我遇到烦恼、心情不畅时,他会告诉我如何达观:“第一勤工作,第二家庭和。烦恼东流去,心境自然乐。”
3.诫子书 篇三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成:达成,成就。
慢:懈怠,懒惰。
励:振奋。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3.求学方法:宁静求学,立志成学。
4.行为要求:切忌淫慢,防止险躁。
二、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第二步,精读课文。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的人,(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二、理解课文,并加以背诵:
1.诸葛亮要求儿子应如何修身?
明确:要从澹泊和宁静狠下功夫。
2.诸葛亮认为澹泊和宁静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澹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3.诸葛亮认为应该怎样求学?
明确:要宁静,要有志向。
4.诸葛亮认为“淫慢”“险躁”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明确:淫慢不能振奋精神,险躁不能陶冶性情,将随年岁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从而无用于世,悲守穷庐。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拓展阅读
诫外甥书 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shù)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xián)吝(lìn),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总结固趣
从这篇《诫子书》中,我们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也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我们要从中体会作者所阐述的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了解立志与学习的关系,理解宁静淡泊的重要,体会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并使之指导我们的立身行事。
学习这篇章课文,我们也应了解学习文言的基本方法,并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
布置作业:
4.《诫子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2、掌握下列字的读音:澹泊(dàn bó)淫慢(yín)险躁(zào)
3、理解下列掌握词语:君子、行、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志、淫慢、险躁 治性、驰、穷庐、将复何及 4、翻译全文。
5、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弄清文章的层次关系。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教法、学法设想:
1、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针对文章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注意(1)生字:澹泊、淫慢、险躁
(2)停顿: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学/无以广才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 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3、师强调重点词(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 些诗句?
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明确:(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于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关系,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弄清本文的逻辑层次。
明确: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2、背默课文。
七、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1.《诫子书》选自,作者,字,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我们以前学过他感人肺腑的课文《 》,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2.给粗体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夫君子之行()澹泊()淫慢()则不能lì()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遂成枯落()悲守穷lú()....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 ①夫君子之行 ②非澹泊无以明志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 ④非志无以成学 ...⑤淫慢则不能励精 ⑥险躁则不能治性 ......⑦年与时驰 ⑧遂成枯落 ⑨悲守穷庐 ....4.背诵默写
夫君子之行。非澹泊无以明志,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淫慢则不能励精。,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精读文章,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学习:
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生讨论交流,解决疑难句子
1、指名背诵,听读质疑
2、交流质疑
3、齐背文章
三、合作探究
1、解题
2、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或亮从哪几个方面来告诫和勉励儿子的?)
3、齐背文章,进一步感受父对子地殷殷深情。
五、课堂练习
9.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10.在《出师表》一文中也有能体现诸葛亮的淡泊名利的思想的语句是。11.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回答后面问题。章武三年春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②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③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注释】①笃:病重。②竭:用尽。③敕:告诫,嘱咐。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必能安国: 若嗣子可辅: 事之如父: ...2.翻译句子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3.请写出一个人们陈赞诸葛亮高风亮节的成语。4.近人游俊曾写过一副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你知道其中的“两表”“三顾”“一对”分别是指什么呢?
5.《诫子书》名师教案 篇五
教学建议
1.教学时间:2课时
2.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可从介绍诸葛亮生平经历,或从相关小故事进入。尤其要介绍诸葛亮的个人修养和自身品行。
3.初读,借助注释读通读顺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再读,尝试解决疑难。如不能解决,可以在组内讨论,或请老师指点。
4.疏通文意。理解字面意思容易,体会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是难点。因此,需要抓住“静”“淡泊”“淫慢”“险躁”等关键字词,借助生活经验去理解。教师不妨将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引导学生体悟。
首先可以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其次可以由教师先给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句式特点来断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小组朗诵,感受交流文章的文化魅力和语言魅力等。
一、学情分析
初一上学期的学生刚刚学习了《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两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短文,以及《论语十二章》这篇对学习、做人很有启示的经典文章,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很浓,尤其喜欢记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很多学生都熟悉的一句话,所以在学到《诫子书》一文时,大部分学生并不陌生,反倒是有一定的兴趣。再加上这之前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字、词、句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对文言文的分析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教师的点拔启发下,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课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熟记“君子”“遂”等文言实词的意义,“之”“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 6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揣摩文意;理解句子间的关系。2.通过对精美语句的反复品味咀嚼,领会其丰富的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切期望。
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启发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今异义、现象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2.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静”“淡泊”“淫慢”“险躁”等关键字词。
四、教学方法
语言品读法;讨论法;讲解法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熟记“君子”“遂”等文言实词的意义,“之”“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二、【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板书课题:诫子书)
/ 6
(二)问题探讨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2.破题:
结合注释解题,弄清楚“诫”“子”“书”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朗读题目,分别将重音落在“诫”“子”“书”三个字上,启发学生提出质疑。再总结归纳,提出学习这篇文章的抓手,也就是对应的三个问题:(1)告“诫”了什么?(2)对“子”的影响?(3)家“书”的语言艺术?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理解文章内容,并找出告诫了什么?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三)问题探讨2: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自由默读文章,在文意疏通的基础上,梳理出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告诫了儿子?”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总结出“静”“俭”的重要,在梳理思路的同时,加深对文意的深度理解。
(1)巩固强化: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B、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6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句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四)课时作业 1.背诵并默写原文。2.思考探究一。
目的: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熟记原文。
【解题思路】本题意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疏通文意,理解文本内容。
【参考答案】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必须要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着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第二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揣摩文意;理解句子间的关系。
2.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切期望,理解文中提出的成才条件。
3.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启发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二、【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 6
(一)问题探讨1:分析成才条件
故事引子:诸葛亮为相数十年,效忠先主,辅佐后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分别找出原句。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A、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3)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周围实例及社会贪污腐败现象、“八荣八耻”精神,自由交流感想。指定优秀代表发言)(4)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 6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二)师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祝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6.诫子书 教学反思 篇六
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在今年又一次进行了改版,这一次相比以前是有了较大的改变。《诫子书》是新增入的课文。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采用以“读”贯穿课堂始终的方法,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译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弄清文章的意思,初步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为了让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读——生译——生思”的模式来执教这节课,整个课堂中都以“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和收获是本节课的主要立足点。
学生课堂活动较为踊跃,而且多数同学都能完成学习目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导学案设置比较合理,逐层深入,从“基础”到“延伸”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但这节课的授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译”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但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看似很顺利,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把握不到位,对文章的理解似是而非,并没有在实际杀死那个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上小组运用不够细致。学生自己讨论,有少数人并没有跟上。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要以实际情况问重点,少上表演课,真正让学生把只是落到实处才是最重要的。
7.《诫子书》教学反思 篇七
自身文本的理解不够。在上课之前,我对这篇课文有较高的期望。我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这篇课文能够真正明白一些对人、对事、对生活的一些看法。在学习的路上可以不要这样辛苦,少一些内心的负担,多一些这个年纪应该有的快乐。或者说,我希望他们能体会一种恬静的生活方式,能在这样的喧嚣的社会里活得真诚些、洒脱些。
而事实证明,我自己也不能将这样的生活态度真正体会到,这样的我如何将如此美好的生活态度传递给学生。空将侃侃而谈的话告诉学生没有任何的意义,就如同跟他们说教一样。对于处于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们来说,无非又给了他们一次叛逆的机会。于他们而言,也许会觉得我矫揉造作,也许会觉得我讲的是一些空谈的道理,是没有任何的意义的。所以,没有我自身体悟在里面的教学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对学生的认知认识不够。在《诫子书》第一课时在第一个班级教学时,在翻译全文后,我顺势将本文的中心论证句、论证方法、以及成学成才的方法一起完成,在第二课时时,我就可以用全力将文本的理解讲好,不需要再花时间来将写作成文的方面的内容。但事实证明这样的认知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在跟周老师聊过以后,周老师建议我这堂课让学生提出读不懂的句子然后全班一起理解。在学生读不懂的全文的时候,对于任何简单的问题,学生在回答的时候都会畏畏缩缩的,生怕自己的答案是错的。此时的课堂将会是无效的课堂。在听取了周老师的建议后,第二班级上课时,我及时做出了调整,明显这一堂课是较为有效的,学生有真的学到,而我在整一堂可中也是较为轻松的。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和学生之间有一种思想火花的碰撞,那种感觉实在太棒了!
8.读《诫子书》有感 篇八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领悟到了文章中的含义,并且还可以背诵下来。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君子的行为要屏除杂念与干扰,宁静专一,这样才可以修身。用节俭的方法养自己的德行。没有淡泊不可以明确志向,没有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的时候,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全神贯注地学习,不可胡思乱想。所有人的才华都是靠学习获得的,如果你不学习或者说对学习不太感兴趣,那么就无法增长知识和才干。没有志向尽管学再多的知识也是没有用的,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龄随着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着岁月而消失,到了那时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又怎么能来得及呢?
9.诸葛亮《诫子书》 篇九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鉴赏提示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文章思想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0.诫子书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做到熟读成诵。2.在反复朗读中,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从本文中认识到如何提升自己,如何学习,做一个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教学重难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体会作者情感。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文字:中华第一望族
一、(一)
这一家族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培养除了36个皇后,36个驸马,35个宰相(《二十四史》中有明确记载的),原因是他们一直牢记的一条家规。
(二)言宜慢,心宜善。
导入新课,其实有许多优秀的家书都体现了一个家庭的教育观念,例如《曾子家训》《傅雷家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诸葛亮在54岁时告诫给他只有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段话。篇幅不长,只有86个字,却是诸葛亮一生高风亮节的体现,集中体现了他的智慧与才华。
资料助读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倶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屏显:朗读
一、读准字音:夫 fu 淫慢yin 险躁 zao 遂成sui 朗读
二、读准句读: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朗读
三、读出感情:读出一位父亲对孩子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语速要慢,语调要深沉。诸葛瞻资料介绍,不负众望。
(二)请同学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提示:1夫:不翻译2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3行:指操守、品德。三 本课小结 第二课时
一、赏析语句,走进作者。
1这封家书既是对儿子的谆谆告诫,也是诸葛亮自己学习修养的总结,是智慧的结晶。你喜欢文章中的那句或哪几句,并谈谈理由,能联系生活学习谈谈。
句式:我喜欢文章的 句,理由是,它让我懂得了(认识到了学到了),例如。
2、学生交流
3、了解诸葛亮。(教师补充)
二、选取一句话,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
三、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淡泊宁静,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
六、作业:
1、背诵课文,工整抄写一遍。
11.《诫子书》教学反思 篇十一
导语:《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下面是小编整理《诫子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采用以“读”贯穿课堂始终的方法,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为了让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读——生悟——生思”的模式来执教这节课,整个课堂中都以“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和收获是本节课的主要立足点。
前面几个部分进行较为顺利,学生课堂活动较为踊跃,而且基本每个同学都能完成学习目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导学案设置比较合理,逐层深入,从“基础”到“延伸”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1、“研读与赏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但由于“导”的不到位,部分同学不能动起来,不能“赏”出亮点,“赏”出水平,导致气氛不够活跃,对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领悟不够到位。在这个环节,如能适当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解疑,相信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诫子书答案】推荐阅读:
《诫子书》 教案06-09
诫子书教案免费07-24
诫子书原文课件01-07
《诫子书》教学设计01-23
诫子书复习知识点06-16
诫子书读书心得500字07-29
诫子书读后感400字02-04
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学反思07-01
七年级语文诫子书教学设计12-03
文言文读后感:《诫子书》的读后感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