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与解决途径

2024-06-24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解决途径(精选8篇)

1.大学生就业问题与解决途径 篇一

本文关键字:

订单农业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订单农业也随之应运而生。但农民害怕市场行情的变化,企业不按保护价或压级收购,而企业又担心市场价格高于订单价格时农民违约的担忧依然普遍存在,甚至在市场动荡时候“保护价”成了只保护自己,却伤害对方的灾星,使得履约率低成为订单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这是不少地方的订单农业都面临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以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化、资金不足为由拒绝收购或收购时给农户打白条。如前几年重庆市丰都县双路镇莲花办事处一经营户与农民签订种植收购中药材合同,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化,导致经营方悔约,不但收购时低于订单价格,而且还打白条,几年未兑现,给农户造成损失。

一些龙头企业为保证企业的良好效益,在收购时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等级方面提出不和理的要求,压级压价收购,有意损害农民利益。

政府干预农产品的发展,层层下达种植指标,然后分解到户,而农产品收购期间对企业和农户均缺乏约束力,不但合同难以履行,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

企业与农户双方法制观念淡薄,彼此不守信用,产生信用危机,农户在农产品市场价格高于订单价格时,农民违约,产品不卖给与之签订合同的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订单价格时,农户又希望企业按保护价收购。

订单农业没有统一的合同文本,造成订单内容不规范,合同的执行得不到保障,致使企业与农户两方面的利益都得不到保障。

笔者认为,订单农业的合同双方既是利益的共同体,也是矛盾的两方面。从收购方说,只有向农民下了订单,才能确保销售期手中有货。但是农产品市场变化莫测,当供求和价格发生波动时,双方往往产生矛盾造成彼此违约。因此,发展订单农业就要强化合同意识、诚信意识,双方真正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首先要尽快建立相应的法制监督体系,赋予农业订单法律效力,只要有了法律的约束,履约率才会大大提高。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订单农业的监督管理,印制规范统一的订单文本,在合同中明确各自的责任义务,使订单更加“保险”。

2.大学生就业问题与解决途径 篇二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

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 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 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作为就业的主要群体, 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在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 如何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实现成功就业对国家、大学或者学生个人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在金融危机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因素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形成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这些影响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 就业制度的不完善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扭曲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以及招聘歧视的存在对毕业生就业的不良影响, 而华尔街金融风暴的来袭使得原本就已很严峻的就业问题更加艰难, 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也因此而更加凸显。

2、学校因素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机制, 此项就业制度的改革对大学生就业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只求招生规模的扩大, 缺乏对社会需求的调查和了解, 有关学校专业设置、招生、就业指导等等很多问题也还处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

3、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

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据中国教育在线网上调查, 大学生中有36.5%对白己的兴趣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 29.3%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个性不十分清楚, 54.5%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特长不十分清楚。了解自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几乎没有人能完全做到客观和准确, 但这是大学毕业生走向职业生活必须做的工作。

同时, 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的认识也很模糊和不确定。大学毕业生一方面比较关心就业问题, 对自己大学学习的专业有一个初步了解, 但另一方面又对当前就业政策、职业的发展趋势、职业的类型、职业的内涵和职业素质要求缺乏主动认识的意识。

二、要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实现成功就业必须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解决。

1、大学生主观层面

(1) 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形势

虽然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但应当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 正确认清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利与弊。

大学生就业的有利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目前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好时机, 这期间必然需要大批量受过高等教育、有专业技能、讲究社会公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四有"新人去参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国家更需要大批量高素质的人才, 这些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前景

其次, 无论是国家, 还是各级政府、组织、各类学校都越来越关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日前联合发出通知, 要求进一步做好扩招后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对新增的就业岗位优先录用符合资格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此外, 户籍的淡化、求职资格 (2年) 的保留, 等等, 国家有关政策正向着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方向倾斜;同时"双选会"的此起彼落, 常设就业市场的先后开业, 各级各类就业指导机构的纷纷建立, 以及用人单位频繁地走进大学校门招聘求贤, 更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多种选择职业的机会。

(2) 大学生要完善自我, 塑造自身生存本能。

实事求是地说, 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 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作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 没有必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只有正视就业压力, 大学生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 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动。因此, 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调适就业心态。要勇敢地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就是选择终生职业”和“一锤定终生”的择业观、就业观;要敢于吃螃蟹, 敢于经办“汤包店”;要明白“先就业, 后择业;先求生存后求发展”、“人在职场, 先学做人, 后学做事”、“认识社会, 认识自己, 恰当定位, 迎接挑战”等道理。

其次, 要制定一个长达十年的人生发展规划。从第一次就业开始到后面10年如何发展, 都要有一个计划。制定职业生涯计划不宜过于短暂, 也不宜太长。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应考虑“三性”:对职业的适合性、对个人的兴趣性、对社会的现实性。要敢于去做自己认为可以做的事情, 认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成功。有了明确的人生发展规划, 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提高, 社会应变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同时, 应该根据自己所学知识以及感兴趣的方向, 找准自己心仪的工作或发展方向。要明白你适合做什么, 你能为社会奉献什么。以平和的心态合理定位, 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此, 就可以减少或避免就业路上的曲折, 多些顺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如实地转移到对就业前途的考虑并清楚自己应该怎样做, 就是压力释放或压力转移。

(3) 期望值要适度。

在正确认识社会需求与自身竞争条件的基础上, 以社会的需求作为自己求职的第一选择, 适当降低期望值, 先求职, 有了立身之地, 再寻求发展。

(4) 不要奢谈专业对口。香港早在10年前就注重通才教育, 以便在职业生涯中灵活地选择。

在西方发达国家, 由于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人才的划分出现了新的标准:博士生为专业性人才, 硕士生为应用性人才, 本科生为通用性人才。中国在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迈进的过程中, 也进行着类似观念的转变, 并且通才教育在我国高校的逐步实施, 使专业对口的奢谈趋于淡化。因此, 即使你的专业不对口, 但是你的素养和素质都会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你成才的过程中, 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本科生的可塑性很大, 即使是硕士生, 也应该灵活地调整专业方向, 不要死抱着专业不放。

(5) 做好遭遇挫折的准备, 乐观地看待求职失败, 也许对人生也是一笔财富。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 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 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 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 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 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2、政府层面

政府在引导大学毕业生健康就业心理中, 要充分发挥管理功能。

(1) 规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

日前,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很多, 但由于就业市场还处在发育成长阶段, 在就业市场运行中, 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主管部门都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还存在局限性和缺陷,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特殊的人才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必将逐步趋向成熟和完善。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自理环境, 今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思路应该是:要建立统一开放、多元化的市场体系, 并保证市场体系协调、有序运转。

(2) 优化技术手段, 确保就业信息准确快捷

加强信息服务。加强信息服务是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加强信息服务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 即就业信息网络。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为毕业生查询就业信息提高更加便捷的通道。

就业信息地区化。一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人事部门及教育部门等要联合编制信息, 把职业情况、学校专业情况、计划招聘人数和就业需求人数等相关信息对应起来, 有关部门今后应开设更多的专业性市场, 加强毕业生就业的针对性, 要不断优化技术手段, 加强信息渠道的建设, 保证就业信息渠道畅通, 确保就业信息准确、快捷, 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网络。

(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在统一、开放、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中, 各类企业的竞争条件和机会应该是均等的, 因而要求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不分所有制性质不分职业身份、不分工资分配形式, 实行统一的制度, 以利于劳动力的流动与资源的合理配置, 落实企业自主权, 体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宽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吴远, 施春华《大学生实用心理学》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12

[2]周德明等主编《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3]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论文2007

3.大学生就业问题与解决途径 篇三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问题 解决途径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已逐渐迎来了新一代的大学生“90后”,由于他们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存在显著差异,他们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方式也相比于“80后”甚至“70后”大学生发生了较大变化。“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家长的羽翼保护下,成长在优越的环境中。但同时,由于“90后”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缺乏经受挫折的经验,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遇到无论学业、生活、感情各方面的挫折时不知如何是好,又不善于主动询问或接受他人意见,往往不能及时解決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常见问题几乎遍布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普遍化,这使得我们必须去注意这一特殊群体,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来救助他们,使他们早日走出困境,坦然面对生活。对于如何更好解决好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建立合理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已被科学研究所证实。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这是我们健康生活的四大基础。大学生一般有很重的学习负担,心理压力也很大,为了长期保持高效率的学习,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更有规律性。

二、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学校是教育的大环境,学校不仅要抓好专业知识上的教育工作,同时也要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不但在学问上有所收获,与此同时,心理上也能得到完善和发展。通过每科的教学进行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方法,同时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含非常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的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要深入挖掘知识内涵的教育意义[1],这样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巧转化为自己的宝贵精神财富,也就是说转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使这些优点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2]。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更让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更好的引导同学正确看待成败,不断提高自己的承受挫折能力。遇到失败和挫折后要能够正确而冷静的分析主、客观原因。虽然有时的失败与挫折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和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但是更多时候却是由于设定的期望值不当或者过高造成的。

三、提早发现,重在预防

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很多时候往往自己沉浸在其中并不会去理会。学校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生活的公共场所,可以设立各级关注体制,尽早发现学生的异常,及时对其进行修正和调整,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并且要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四、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茁长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业余课外活动不仅使大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良好机会。大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业余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业余爱好,从而更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到达缓解紧张情绪,维护身心健康的效果。

只要肯积极地参与,就会不断客服自卑,从而增强学生自身的能力和自信,最终摆脱缺乏自信心理的束缚,走出自卑的阴影和误区,健康地参与学习和社会活动,并且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有益于家庭、社会的人。但要注意活动要尽可能覆盖德智体美劳方方面面,让性格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展现其才能的平台和机会,避免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五、家庭配合关注学生

家庭对学生来说所带来的影响是很远的,家长要做好与孩子之间的全面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并及时留意孩子出现的异常情况,与学校做好密切的联系,早发现、早纠正,以确保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整,控制好自己的负面情绪,做到心理无障碍。首先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目标,有了求知欲就能够自觉地涌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吸取新知识,开发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其次,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愉快开朗的心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虑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整,适度地表达和控制不良情绪。

六、社会为大学生减压

当代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所以,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都会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另外,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都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大学生是一个即将迈入社会的新群体,他们可以为社会的建设添加新的活力,因此,社会应该为大学生择业、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更充分地展现自己、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跨世纪人才全面的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迫切任务。我们相信,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合作、携手努力,一定能够打造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真正培养出即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又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英梅.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探讨[J].健康研究,2009,(29):67-69.

[2]方鸿志.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101-103.

[3]张晓荒.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0,175(1):157-160.

参考文献:

4.大学生就业问题与解决途径 篇四

医院财务管理作为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在医院有序经营和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医院一些重要经营决策都是根据医院财务核算进行的,要想提高经营水平获取更多利益,就应该对于医院财务管理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控制。如何更好的对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途径解决问题,已经成为相关部门值得思索的事情。

一、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很多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再加上医院财务管理内容比较多,使得一些医院常以有形资产管理为主,而忽视医院无形资产的管理。这对医疗体制改革和医院财务管理是十分不利的。一些医院因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财务管理不能更好的执行。即便一些医院设置了医疗风险基金,也因制度的不完善,没有完整的风险管理方案而无法有效的实施。医院投资管理作为医院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一旦管理中出现相应问题,就会影响医院财务管理有序进行。一些医院在投资管理建设中常因对重大项目未进行可行性研究、未对市场需求、医院现状进行科学分析,未对项目成本投资回收等相关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而使医院出现盲目投资现象。这样不仅无法保证资金质量,同时也会使资金浪费更加严重;一些医院财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缺乏责任意识,对基本财务核算和审批流程不够了解,再加上对财务分析判断、监控管理能力不强和缺乏创新等,使得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二、解决医院财务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健全的财务制度作为强化医院会计工作的重要手段,对医院发展有重要作用,不仅能为医院财务管理的有序进行提供有效依据,使其能按照医院会计制度的相应规定合理的进行。在完善医院会计管理制度过程中,有效的对会计进行核算和监督,根据医院的实际状况制定与单位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也应该对单位计划进行制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单位会计制度进行考核,从而建立健全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还应该从会计经营特点、管理要求上出发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以便更好的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同时会计人员也应该按照医院会计制度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以为大众更好的服务。

(二)完善风险管理工作

医院要想持续、健康且快速的发展,就应该建立必要的风险管理体制。在实际工作中,医院领导应首先树立风险意识,在根源上杜绝财务风险。为了减少财务风险,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商业信用、银行贷款和保险等形式转移医院财务风险,保证医院资金流动性,使医院收入稳步增长。其中以保险方式转移医院财务风险,就是将财务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承担,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医院财务风险。除上述办法外,还应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在未出现财务风险之前就对相应项目进行考核,并设计相应风险压力测试程序,以更好的对相应工作进展进行分析,一旦出现风险问题,也可以适当提醒并解决,将医院财务风险降至最低,促进医院更好的发展。

(三)完善投资管理工作

投资管理工作作为医院建设的基础,一旦工作中出现相应问题,就无法保证医院正常运转。因此,应该对其投资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并对成本进行核算,将浪费降至最低。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先处理好医院收益和会计制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滚动预算方法进行编制,以确保医院资金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益。同时也要强化成本核算并对医院不同成本进行控制。不仅要对成本核算为对象、控制成本范围、费用进行控制,同时也要保全投资者、稳健会计核算和经营者风险,以保证医院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但是在开展这些工作时,必须先对成本特性、科室成本协调和科室核算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有针对性政策,保证成本协调工作有效进行,以提高医院整体效益。

(四)强化财务人员素质

5.蔬菜农药残留问题解决途径探讨 篇五

蔬菜农药残留问题解决途径探讨

作者:李 红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9期

蔬菜做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品,其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甚至危及子孙后代。以蔬菜农残为主的农产品质量问题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将对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产品增、值市场流通、农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蔬菜农药残留现状

蔬菜残留农药,是指蔬菜在喷施农药后残留在蔬菜表面的农药及有毒代谢物、降解转化产物和反应杂质的总称。蔬菜大多数生长期短,病虫害比较严重,种植过程中需要多欠施药,加上施药后采摘间隔短,造成蔬菜残留农药过量不可避免。常见的残留农药的品种主要是: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及氨基甲酸酯农药,如氧化乐果、乐果、马拉硫磷、甲胺磷、久效磷、倍硫磷、百克威、抗芽威和西维因等。目前我国农药年用量为80-100万吨,居世界首位。其中剧毒的有机磷类农药年用量为约占70%,毫克级的有机磷类农药即可致人畜于死地。当农药残留在人体中达到一定的数量,不为人体所分解时,将无法避免地发生各种病变。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在食物中毒中,由农药残留引起的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由农药引起的中毒死亡人数占总中毒死亡人数的20%左右。2003年以来,据有关材料查证山东省滨城区开始对上市蔬菜的农药残留情况进行抽检,抽检蔬菜样品的总合格率为87.5%。但因季节、蔬菜品种的不同,其抽捡合格率存在明显差异。如芹菜、油菜、白菜等叶菜蔬菜,夏天检测合格率仅为50%左右。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等剧毒农药引起人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破坏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阻碍神经冲动动传导,其抑制率高达92.3%(合格率为70%)。从检测结果来看,农产品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严重。

二、农药残留超标的根本原因

1.违禁农药大量使用。多数蔬菜种植者法律意识淡薄,仅注重剧毒农药的药效,仍然继续使用国家已明令禁止使用的如甲胺磷、呋喃丹等高残留农药,导致蔬菜农残超标。据不完全统计,沈阳市2007年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量在2200吨以上,其中甲胺磷2000吨,呋喃丹150吨,另外不定期有敌敌畏、甲基对硫磷、杀虫醚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大量使用,近两年用量还在持续增长,而一些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却难以得到推广。

2.生产环节监管不利。农民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以及农药性质,如高毒、剧毒、内吸等特性缺乏了解,而随意加大使用剂量,甚至超范围使用。还有一些菜农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随意在蔬菜、水果等作物上使用国家明文禁止使用的高毒、剧毒农药,致使蔬菜中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而导致食菜性食物中毒事故时有发生。除了检测外,政府没有其他的手段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

3.农药市场管理有漏洞。有些农药如对硫磷是2004年5月份农业部公布的蔬菜区禁用农药,可以在大田作物上使用。市场销售的很多农药是多种成分的,标签上没有直接标注“对硫磷”名称但本身含有的农药,使用后会导致所产蔬菜中此成分农药超标。这是农药市场管理中的一个很大的难题。

4.生产方式落后,质量控制难度大。药残超标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的。目前有规模的蔬菜和葡萄生产基地,大部分还没有建立规范的质量检测服务机构,农民外销产品还是凭经验和运气去闯。其次,在药品检测存在难度,由于药残检测消耗大,且不能向农民收费,检测机构的检测费用负担严重。

5.优质蔬菜难以实现优价,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优质的蔬菜如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等,由于其生产方式所决定,产品的质量提高了但产量下降了,必须有较高的价格来确保农民的利益。由于市场体系尚不规范,法制不够健全,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生产、经营者违规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假冒绿色食品等现象,使得市场经营中无序现象、无产地、无商标、无质量认证的产品时常能够见到,混淆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识,使得损害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三、应对措施

1.进一步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实行倒追溯制度。打击禁用农药的违法使用和限用农药超范围使用的违法行为,净化市场,保证农产品生产安全。要采取禁用农药流向登记制度和农药违法使用可追溯制度以及农户田间管理档案登记制度。即:通过国家和市农产品质检中心例行抽检,发现农药超标,要进行倒追溯制度,要求农药经营企业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加强企业管理。对违规经营的企业,一经查出,严惩不怠。同时,还试行农药经营企业信用评比制度,对信誉好的企业以政府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名义给企业挂信誉牌匾,引导农民到信用好的企业购药。并结合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建产有效的控制流通领域药残的措施。

2.加大对农药兽药使用环节监督力度。在蔬菜生产方面建立基地档案管理制度,建议在蔬菜生产区推行联户联保制度和生产违法举报制度,每年拿出一定资金作为奖励基金,通过与基层签订责任目标,落实责任制,并根据管理结果进奖惩,以此调动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农业检测系统的建设,配备必要的设备;建立有效的控制流通领域蔬菜农药残留的措施;加大对农药使用环节监督力度,完善用药记录制度。

3.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评比活动。以政府名义,对蔬菜生产基地进行抽检,通过抽检,对全市蔬菜生产基地进行评比,排出名次,并向全市通报,做为年底评选先进的重要指标。对农药残留超标的原因进行追查,堵住违禁农药流入基地的渠道。并通过检验结果追查农药来源,由此打击违法销售农药的不法商人。同时,要将检测结果在媒体进行公布,对那些管理不利,连续两次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的基地,取缔无公害生产基地资格。

4.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技术培训。针对农民生产方式落后,对新技术不能及时运用于生产的问题,下一步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一是将国家禁限用农药名录和新的生产管理技术印发到农户和生产经营单位。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国家有关规定的培训班办到乡村,消灭死角,做到家喻户晓。

6.环境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2 篇六

70100108 李桂宏

1.环境问题的根源

在过去的将近30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令世界震惊。与此同时,中国的环境污染速度和规模也令世界震惊。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20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其中16个。中国饮用水水源污染,甚至使中国首都北京的供水受到威胁。与此同时,来自海外的新闻报导说,中国取消发表包含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代价的绿色GDP报告的计划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反对许多批评人士指出,中国近年来环境污染进展飞速,威胁亿万中国人的基本生存环境,与执政党一党专权、从而使各级政府干部可以不受制约、不计代价地攀比经济增长直接相关。

从本质上看,环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也是环境问题的最终根源。因此,分析环境问题的根源应该从人着手。环境问题主要来自三大根源:一是发展观根源,二是制度根源,三是科技根源。

发展观根源是指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用不正确的指导思想来指导发展造成的。长期以来,人们在发展观上有个误区,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就等于发展,只要经济发展了,就有足够的物质手段来解决各种政治、社会和环境问题。二战后近二十年西方各国流行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思想。然而事实却非如此,如果政治文明跟不上,社会发展不协调,环境保护不落实,经济发展将受到更大制约,因为经济发展取得的大部分效益是在增加以后的社会发展代价。很多人认为中国可以仿效西方国家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但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结构比发达国家紧张得多,发达国家能在人均八千至一万美元时改善环境,而我们很可能在人均三千美元时,环境问题和政治危机会交织在一起而提前到来,我们那一点点经济成果根本无法抵挡。而如果以“和谐发展观”作为指导,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则既能兼顾到经济发展的短期和长期效益,又能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观是环境问题的第一根源。

制度根源是指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制度的失败造成的。环境问题之所以产生,就是由于人们生产和消费行为的不合理,而人们生产和消费行为的不合理,是由于没有完善的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职责。何茂斌在《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与对策》一文中认为,环境制度的失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重污染防治,轻生态保护,即预防污染的法规多,生态保护的法规少;二是重点源治理,轻区域治理,即忽视环境的整体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三是重浓度控制,轻总量控制,即按照制度标准控制排放浓度的限值,而忽视污染物的总排放量;四是重末端控制,轻全过程控制,即重视控制经济活动的污染后果,而轻视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污染排放。由此可见,制度的不完善或不合理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

科技根源是指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而引起的。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不断地暴露其负面效应。农药可以预防害虫,也可以使食物具有毒性;塑料袋方便了人们拎提物品,也会造成白色污染;电脑为人们快速地传递信息,也辐射着人们的皮肤;核能能为人们发电,也可以成为毁灭人类的致命武器...从环境污染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重大环境问题都直接和科技有关。资源短缺直接与现代化机器大规模开发有关;生态破坏直接与森林砍伐和捕猎有关;大气污染和水源污染直接和现代的工厂、汽车、火车、轮船等排放的污染物有关。因此,科技也是当今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之一。

2.环境问题的解决

由于环境问题产生的最终根源是人,那么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性措施还要落实到人身上。具体地讲,环境问题的解决主要靠政府、公众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政府在环境问题的解决中起到关键作用。政策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而政策出自政府。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导力量所可以采取各种保护环境的必要措施,使环境保护得以有效实现。首先,政府在思想上可以发挥其引导作用,如加大环保宣传力度,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营造社会全体成员保护环境的氛围等。其次,政府有能力做好环境保护。政府可以根据宪法和法律或实际的需要制定行政法规,来规范全社会的环境行为。在行动上,政府依法执行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从而使环保工作达到实效。最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它有权利,也有责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因此,政府在环境问题的解决中起到关键作用。

公众在环境问题的解决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环保要靠政府,但不能仅靠政府,它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公众是环境问题的直接受害者,是环境保护的直接受益者。公众在环境问题的发现、反映、制止、提议等方面的作用都是基础性的。目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国际社会环境保护的主流趋势。1971年成立于加拿大的绿色和平组织就是以使用非暴力方式阻止大气污染和地下核试验及公海捕鲸而著称于世,并在全球掀起了环保热潮。1992年的里约会议(环境与发展大会)有2000多个非政府组织涉足其间,极大推动了环保事业。而我国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公众必须参与环境保护。我国人口众多,环境问题最大的特殊性就是污染容易治理难,这就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公众的力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强调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对于公众参与的规定多是一般性的表述,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公众参与环保还需要一些法律细则。

7.大学生就业问题与解决途径 篇七

这是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的。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供暖工作在节能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更要将节能当做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来执行。

在供热节能方面需要在供热系统的热生产、输送、分配及使用等各个环节减少能源浪费, 提高供热系统的能源利用率。

供热节能工作做得好, 这对节约能源, 提高国家经济增长, 减少污染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1 供热节能中存在问题

1.1 热源方面

1.1.1 锅炉效率低

第一, 目前使用的工业锅炉的效率一般在65%~75%;

第二, 设备组合不匹配;

第三, 排烟温度过高;

第四, 燃料未充分燃烧;

第五, 管道保温差。

这些因素都会造成能源的损耗。

1.1.2 耗电量高

在用电设备设计时, 考虑到热源设备、热网和热用户的阻力, 将阻力放大了, 而加大燃气锅炉、鼓引风机、水泵的配置, 一层又一层, 也有的水泵放的过多, 而且国内绝大多数水泵等供暖设备缺乏气象变化调节的能力, 不能根据供热期各阶段及每天1、3不能根据气象变化进行灵活调节, 大大增加了用电消耗。

1.1.3 不能根据气象变化灵活调节

目前的供暖设备缺乏气象变化调节的能力, 不能适时根据不同阶段以及每天24小时的不同气象调节参数, 致使增加了热能的耗费。

1.1.4 管理上存在漏洞

不少供热运行行业缺乏专业的运行人才, 有的部分从业人员不懂供热原理和运行规律或是不了解供热设备的习性就上岗。

另外没有制定出科学健全的节能管理机制, 调动不了员工的积极性责任心, 不能有效地约束员工的行为规范, 从而造成的热损。

1.2 热网方面

1.2.1 输送效率低

第一, 网管保温差, 目前使用的网管保温系数一般为80%~95%;

第二, 补水量大, 补水率一般为0.01%~0.5%;

第三, 输送管道的管径设计过大, 水流量就加大, 散热量也加大, 补水量和水泵流量跟着加大。

以上因素都会造成输送效率低。

1.2.2 水力失衡, 能耗增加

由于水力失衡, 而“近热远冷”, 为解决输送的末端不热, 满足末端用户需求, 必须加大水泵总流量, 致使水泵能耗增加。

1.3 热用户方面

1.3.1 建筑结构与供热系统设施方面

第一, 供热系统的围护结构的保温性不良;

第二, 在供热系统设计环节或多或少存在缺陷, 这些缺陷在实际供热的时候中会带来水力垂直失调和水平失调, 从而增加了热耗;

第三, 供热系统的散热器的管径和片数设计不当, 如存在着散热器的管径设计过大或过小, 散热器的片数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这都会影响供热节能的效果;

第四, 供热工程施工遗留问题, 如施工单位没有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来施工, 施工质量得不到保障, 这些给后面的供热运行和管理工作埋下隐患。

1.3.2 人为因素

第一, 照常给长期空置的住宅供热而造成供热浪费;

第二, 少部分用户私自改接供热管和设备, 私自改装散热器和阀门, 影响供热系统原来较为合理的设置, 从而增加了热耗;

第三, 有的用户贪小便宜, 表现在:接用供热系统的热水, 造成热能消耗加大。推托不缴供热费, 缴费率低影响供热生产单位的运行。

1.4 其他方面

第一, 如学校、医院、办公、商场等公共场所在无人使用时照常供热, 造成供热损失;

第二, 因供热系统的自动排风使用寿命有限出现失灵, 为使供热正常而要放水, 造成各种能源和资源浪费;

第三, 在节能减耗进行技术改造时, 没有考虑好自身情况就盲目改造, 改造效果不理想, 影响节能效果。

第四, 供热管理单位管理不到位, 解决问题和事件的能力差, 致使供热损失加大。

2 供热节能的解决途径

2.1 热源方面

2.1.1 锅炉设备的选择

为使锅炉达到高效、经济。在选择锅炉设备时要注意的方面:

1) 通过绘制负荷曲线图进行分析、合理的计算确定后再选择锅炉设备的容量, 型号及台数;

2) 根据所供应的煤的种类和质量选择炉型。

在风机和水泵等锅炉设备的附机选择时, 首先考虑新型的节能设备, 再按锅炉运行工况选择合适的附机, 避免大马拉小车。

2.1.2 提高操作技术

1) 使燃料充分燃烧

当燃料与燃烧设备不适应时, 通过改变燃料的品种和数量使燃料与燃烧设备相适应;

通过在炉内壁涂层红外辐射涂料, 改善炉内热交换、提高炉膛内温度场强及均匀性、使燃料燃烧更充分, 达到增加热效率。

2) 锅炉受热面保持清洁

锅炉的再热器、省煤器、蒸发、过热器、空气预热器等的受热面有积灰或结垢都会影响锅炉传热的效率, 因此作好锅炉受热面的清灰除垢的工作, 保持锅炉受热面的清洁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

3) 合理设置循环运行的水泵台数

目前国内供热系统的循环运行普遍采用的是“大流量、小温差”的方式, 温差越小, 意味着把同样的热量带出去, 需要的冰水流量就越大, 反之需要的流量越小。

供热系统在实际运行时供水温度比原始设计的要低10℃~20℃, 循环水量要增加20%到50%。造成用电损耗, 致使管网输送效率降低。

鉴于此, 通过在供热系统中增加控制手段, 调节水泵的运行台数, 从而达到既能缓解水力工况失调问题, 又能将供水温度提高到原始设计的温度的目的, 提高热系统的输送效率。

2.1.3 运用先进的新技术

1) 配备变频调速装置, 可以根据负荷大小调节电机转数, 就降低功率, 实现节能。在补水系统上也可以采用变频调速补水定压泵来保证系统水压的恒定。

2) 分层燃烧技术, 将煤按颗粒大小, “大块在下层, 小块在中层, 粉末在上层”的煤层分层形式将煤均匀地分布在链条炉排上。这有助于煤层和氧气结合更紧密, 燃料充分燃烧, 降低炉渣的含碳量, 减少了炉排漏煤, 使锅炉的出热效率明显提高。

3) 通过锅炉的微机自动控制装置对锅炉的运行负荷、风煤比等进行调节, 使锅炉在炉膛负压值, 最佳工况下安全经济地运行, 提高热效率。

通过流量控制设备来控制换热站一次水系统入口处的水流量, 既解决一次水系统水力失调现象, 又减少水源的浪费。通过组合式供热机组, 根据具体需求调节用户供水温度和供给热量, 减少了供热的浪费。

2.2 热网方面

2.2.1 采用平衡调节技术

使用平衡阀或自力式流量控制器, 安装在各热用户的入口回水管道上, 克服了供热管网近热远冷的问题, 实现热力管网的水力平衡, 保证每个热用户的热流量稳定运行。

2.2.2 热水管道采用聚氨酯保温直埋技术

直埋管采用低导热系数和低吸水率的聚氨酪硬质泡沫塑料进行保温, 其保温效果比传统的地沟敷设供热管道的提高4倍~9倍, 再加是用防水性能好的高密度聚乙烯或玻璃钢做保护壳, 改变传统的“穿湿棉袄”的状况, 大大减少了供热管道的热损耗。而且工程造价低, 很值得推广。

2.2.3 防止供热系统大量失水

供热系统这样的一个闭式循环回路, 在供热运行时通常会大量失水, 需要及时补水来增加锅炉的水量, 降低回水温度, 这不利于节能。

因此要尽力防止供热系统失水现象, 并经常检修系统管道防止了管内壁的腐蚀, 将失水率降到最低。

2.3 热用户方面

2.3.1 树立良好的观念

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教育用户, 让用户逐渐树立良好的观念, 做到经济取暖自觉控制能源损耗, 做到合理利用资源。

2.3.2 积极推广分户双管系统

实施热表到户、计量收费, 积极推广分户双管系统, 一方面有利于分户按照自己的需要控制和调节热量, 在不需要的时候可以自行切断用热, 节约热量。

另一方面对各用户的用热收费将更加透明公平, 同时, 对于不按时付费的用户可以通过停止供热来督促其交费。

2.3.4 管理方面

1) 建立健全的供热节能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制定安全操作规程为保障, 加强供热节能的管理。明确各个岗位责任制, 让供热节能安全高效的进行;

2) 加强节能培训工作力度, 提高节能减耗意识。可在每年供热的不同阶段,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资源节约宣传活动, 动员全民的节能减耗, 调动全体的积极性为节能减耗贡献一点点力量;

3) 加强供热能耗全程监测。观测的内容如煤质、水质、用电、蒸汽、燃料、炉火、煤渣等。若发现异常要及时分析并采取措施, 调整运行参数达到节能减耗的指标, 实现综合节能减耗;

4) 定期对供热设备的维护与检修, 查找隐患, 更换有损的零部件, 消除设施安全隐患, 提高设备完好率, 保证供热安全运行, 降低设备热损耗, 达到节能的目的。

3 结论

我国供热节能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 任重而道远, 需要我们一如既往地将这项工作开展下去, 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供暖节能的经验和技术, 大力推广先进的、成熟的、节能效果好的供热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 不断提高供暖水平。

摘要:本文先分析了目前国内供热系统造成能源损耗的各方面因素, 并分别从供热系统的热源、热网、热用户、管理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了节能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供热系统,节能,途径

参考文献

[1]于泳.浅谈供热节能途径[J].民营科技, 2011 (10) .

[2]杨静, 史国有.浅析供热节能[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1, 4.

[3]李安强, 高涛, 田洪慧.关于供热节能问题的探讨[J].建筑节能, 2011 (9) .

[4]江亿.我国供热节能中的问题和解决途径[J].暖通空调, 2006 (3) .

8.大学生就业问题与解决途径 篇八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用好教材,指导学生掌握“转化”的辩证思维方法,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中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和发展过程,熟悉各种转化方法和规律,促使智能转化,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分析矛盾的双方,探求它们转化的条件,以掌握解决问题的转化方法,主要可以从下面三条途径给予引导。

一、生疏问题熟悉化

学生在理解问题过程中,存在着懂与不懂的矛盾,这种矛盾一般表现为懂得不多和懂得较多的对立,解决矛盾的方法在于引导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多转化为懂得较多的问题,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主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1.充分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数学严密的逻辑性要求数学教学要抓关键,揭示矛盾,努力创造条件,促使新知识新问题向学生熟悉的已有知识转化,引导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例如抓住“计量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的关键,揭示“整数、小数、分数加减矛盾的同一性”,引导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从而探索出在通分的条件下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一般学生在解答逆叙应用题时感到困难,为此引导学生在理解、掌握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经常训练学生把逆叙应用题转化成顺叙应用题的方法,是解答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今后解答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如将“三年级有学生98人,比二年级少56人,二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转化成“三年级有学生98人,二年级比三年级多56人,二年级有学生多少人”,学生熟悉了,也容易解答了。

2.注意分析已知与未知的关系,解答应用题时,常常需要分析已知与未知的关系,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法和综合法,前者通过由果索因(未知……须知……已知),后者通过由因导果(已知……可知……未知)之间的转化,掌握解题途径,学习了“简易方程”用X表示未知数之后,更为未知向已知的转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当学生掌握了设某一个量为X后,这个本来是未知数的量就可以看作数值为X的已知量。此时,在学生的思维结构中大大缩短了已知与未知的距离,经过不断训练,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领悟到未知向已知转化的真谛。

3.充分利用新知识与基础知识的关系,小学数学是打基础的,教材中很多知识是学生今后学习和解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如解答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难点,但是只要在基础题教学中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分数有关知识,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思路,即:确定表示单位“1”之后,通过寻找比较量及其对应分率(百分率),运用“表示单位1的量X比较量的对应分率=比较量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解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就会自觉运用这一基本程序进行数量转化,达到解题目的。

二、复杂问题简单化

学生接触的数学知识随着年级的提高越来越复杂,但是任何复杂的问题都是由若干个简单问题构成的,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一般有三种方法。

1.分解法: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在简单问题的解答中,求得复杂问题的顺利解答。如低年级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常把题目分解成两个简单应用题,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帮助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规律。

2.替换法:在指导学生解答数学问题时,往往可以运用替换方法实现数量的转化。如解答“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80平方厘米,求正方形里面最大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时,学生尚未学习开方知识,解题无从下手。但只要指导学生,假设圆的半径为r,则可以把正方形的面积80平方厘米替换为(2r)2,即4r2,求得r2=20平方厘米再用20平厘米替换圆的面积公式中的r2,求圆的面积。

三、抽象问题具体化

数学的抽象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但抽象思维都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起点,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具体和抽象相互转化的认识辩证法,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的转化策略。在小学生解答应用题时,我们常引导学生把题意具体转化为线段图,再在分析中把线段图数量关系转化成解题思路,是这种转化策略的一个典型例证。这种策略在几何形体教学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如引导学生解题时遵循“看题目(图形),想实物,忆公式,找条件”的转化途径,寻求解题的方法,这是学生解答问题时常用的策略。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机关信息化管理学习心得下一篇:妇产科公休座谈会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