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精选5篇)
1.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 篇一
第12课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统一全国
一、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
1206年,蒙古各部推戴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二、 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立中统。1271年,定国号为元,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消灭南宋的残余武装,统一全国,实现了唐末以来国家空前的大一统。
忽必烈为巩固大一统,强化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别掌管政事、军事、监察;地方上,设立了十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置,始于元朝。
三、 民族关系的新发展
当时的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往来频繁,和平共处。元朝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四、 元朝的疆域
元朝的版图空前辽阔,北至漠北,南到海南,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
第13课 宋元的科学技术
一、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对文明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指南针、火药的发展和西川
宋朝人发明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和军事中,南宋时阿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指南针,并把它传入欧洲。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被广泛运用于军事之中,人们发明了火球、火箭、火枪等各类火药武器。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14世纪传入欧洲。
三、 沈括、郭守敬对科学技术的贡献
沈括是北宋科学家,撰写成《梦溪笔谈》,一书。他创制的“十二气历”十分先进。他是最早使用“石油”这一名词并意识到石油的用途与价值的科学家。
郭守敬是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他编成的《授时历》推算一回归年长度是365.242日,和地球实际线太阳一周的周期只差26秒。
2.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 篇二
关键词:文史结合,研修,教师素养
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求历史课程、基础教育要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 其中人文性就是要求“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 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养成爱国主义情感。”所以, 义务教育阶段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一、漫话历史学习中的文史答题乱相
历史教学具有三方面任务:一是传授历史基础知识, 二是加强思想教育, 三是培养学生能力。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容也提出了三种要求:一是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或说出基本史实, 二是要求学生能对所学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 三是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解释与判断。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包括:目标与选择、知识与体系、情感与观念、实践与能力。历史教师应该适时调整教学方式, 一定要以素质教育为宗旨, 以历史探究性学习为导向, 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历史学习目标, 然后根据学习内容与能力要求, 帮助学生细化学习目标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
历史学习最难记忆的是中国古代史, 因为古代史时代久远, 时间跨度较长, 难以融会贯通。尤其是最不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是中国古代经典诗词, 既是经典文学作品, 又是当时历史最真实的写照, 于是一些学生作答时既可能成了纯文学作品分析, 也可能成了与诗词无关的纯历史知识的堆积, 令教师啼笑皆非难于评判。选入历史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除了语文课本经常涉及的唐诗、宋词、戏剧等之外, 对联、民谣、谚语等实际上也都属于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如这样一道习题: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 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 男耕女桑不相失———唐代·杜甫
1. 该诗描绘了唐朝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状况?当时唐朝进入全盛, 历史上称什么?
2. 诗中主要反映了当时的哪些社会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3. 结合所学想一想, 形成这种盛世局面的原因有哪些?对此, 联系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情况, 你有何启发?
结果, 一些学生对第2、3问不知如何作答, 有的将其直接进行汉语翻译, 有的看到杜甫就知道是现实主义诗人, 想当然地以社会政治腐败、人民穷困潦倒胡乱应付。这道习题也说明:一是学生对学习历史没有形成科学的方法、无正确历史观, 对文史知识了解不多, 文学功底肤浅, 分析不深;二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没有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要求学生, 没有做到旁征博引文史相通, 没有让学生掌握历史概念、理解历史术语, 没有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能力。
二、赏析川教版文史结合教育之美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历史教材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其中川教版历史教材就很好地体现了文史结合之美, 该教材将课文分为主栏和附栏, 其中主栏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要求反复记忆、认真阅读;附栏, 则是川教版教材独具的一大特色与优势, 如读读、看看、写写、记记、想想、说说、议议, 这是主要内容的有力补充, 能够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读读”所引用的这些文史经典, 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文史结合、文史相通。单薄、枯燥的历史教材, 让历史学习索然无味, 而川教版历史教科书独特的人文科学性质决定了它拥有异常丰富的课程资源, 同时将经典诗词或古典文学引入“读读”中, 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不管是哪种题材、哪种体裁, 这些经典都是对鲜活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是对历史现实的刻画。川教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中国史教学的始终, 使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开放意识理念在世界史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
川教版历史教材的鲜活会让学生学习感到无穷乐趣。如:教材“齐桓公首霸”的“读读”中,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 一匡天下, 民到今受其赐”, 以这一段材料, 那么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 “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历史事实?”“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如何?”通过这几个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管仲改革对中原的巨大贡献了, 如果没有管仲, 那么我们中原人都有可能变成披发与左扣衣襟的夷狄了, 整个中国历史也将被改写。
上述例子, 说明川教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情、行、意, 学生应该具备的文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定的古诗词鉴赏力、文言文的理解力、史论史据的研判力, 能够通过已学知识, 通过直接判断, 甄别历史真伪、对错、是非, 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 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习反思的习惯, 乐于探究的习惯, 科学求真的习惯等, 同时, 川教版在编排上也充分考虑了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水平与能力, 要求教师本身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扎实的专业知识, 丰富的教学策略, 多变的育人技艺, 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个性特点、组织能力等, 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 做到文史相通, 真正实现“文之将史, 其流一焉”。
三、研修历史教师文史之道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成为课改时代最强音。历史教师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 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促其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价值观、是非观。因此, 历史教师是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只有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 才能真正完成历史教师的使命, 也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因此, 历史教师应具备这些素质:一是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 即坚定的政治方向、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职业操守, 不盲从、不动摇;二是扎实的学科专业素质, 即应该具备扎实的本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学科探究能力、丰厚的相关学科知识, 不满足、不懈怠;三是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素质, 即有较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有较强的教材理解力、驾驭力, 有较强的组织教学能力和管控课堂的能力, 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力和学科研究能力, 不偏废、不放松。同时, 历史教师还应该不断加强传统文化学习, 不断吸取国粹文史精华, 就能成为名优教师。
四、结语
如果历史教师真要做到出类拔萃, 必须对上述素质反复研习、不断锤炼, 一是平时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扩充知识面, 知识丰富了, 讲课就会文思泉涌、出口成章;二是努力提高文学修养, 对字、词、句、段、篇, 对文、史、哲、科、社, 对小说、诗词、歌谣、散文、戏剧, 都进行广泛涉猎, 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既可提高文学修养, 又可提高语言素养。如果能辅以诗歌、童谣, 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再现历史场景, 引起学生共鸣, 那么学生的收获必将不言而喻、美不胜收。
参考文献
[1]杨永涛.试说如何把文学作品融入历史教学[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5 (4) .
3.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 篇三
一、学习导引 1.秦的暴政
(1)焚书坑儒: 年,秦始皇下令在全国范围内“ ”。第二年他又在咸阳郊外活埋一批反对他的 和方士。愚蠢而残暴的“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 领域的集中表现。
(2)残酷的剥削:秦始皇统治时期,农民要把收获物的大部分作为 交给政府,还要被征发去服兵役和徭役。
(3)严酷的刑罚:秦朝的刑罚极端严酷,成千上万的人被割鼻、斩脚、处死,被投入监牢、罚做苦役的更是不计其数。
(4)秦二世昏庸残暴: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 与赵高、李斯勾结夺得皇帝位置,称为,秦二世更加昏庸残暴。
2.大泽乡起义
(1)时间:公元前 年(2)地点:(3)领导人: 和
(4)意义:是我国历史上(5)经过:大泽乡起义后不久,起义军占领,自立为王,建立 政权。他派一支队伍向西攻入函谷关,打到距咸阳很近的。在秦二几十万人马的阻击下,起义军战斗失败,损失惨重,被迫东撤。这时,被部下杀死,起义军力量进一步削弱。秦军扑向陈县,陈胜指挥起义军英勇反击失利后,率军转移,途中被叛变的车夫杀害。3.秦朝的灭亡
(1)巨鹿之战:陈胜、吴广牺牲后,项羽、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起来。后来,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2)秦朝的灭亡: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起义军进入关中,逼近咸阳。子婴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二、夯实基础
1.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发布焚书令。焚书令的建议人是()A.蒙恬 B.李斯 C.白起 D.廉颇
用心
爱心
专心 1 2.秦始皇发布“焚书令”的时间是()A.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13年
B.公元前220年 D.公元前216年
3.秦始皇“坑儒”的对象有①儒生②方士③道士④农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是()A.统一文字 B.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刑罚严酷
D.焚书坑儒
5.秦朝政府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有()①农民缴纳大部分收获物作为赋税 ②征发农民去服兵役 ③征发农民去服徭役
④农民缴纳一定数量的秦半两钱作为赋税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秦朝刑法残酷,一人有罪,周围邻里都要受到牵连,这叫()A.族诛 B.车裂 C.腰斩 D.连坐法
7.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领导者是()①陈胜 ②项羽 ③吴广 ④刘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大泽乡起义建立的政权名称是()A.张楚 B.楚
C.陈
D.吴
9.吴广被部下杀死的地点是()A.咸阳 B.陈县
C.荥阳
D.巨鹿
10.显赫一时的秦朝,亡于()A.匈奴进攻 B.农民起义 C.宫延政变 D.武将夺权 11.下列哪一次战役中,秦军主力被歼灭,从此便无力抵抗农民起义军了。()A.长平之战 B.桂陵之战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 12.秦军主力被消灭的地点是在 A.咸阳 B.陈县
C.荥阳
D.巨鹿
13.陈胜、吴广牺牲后,由他们发动的农民起义仍在继续发展。其中重要的农民军有()
①刘邦 ②项羽 ③黄巢 ④刘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把对秦末农民战争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挑选出来()
用心
爱心
专心 A.爆发于大泽乡 B.建立过农民政权 C.推翻了秦朝统治 D.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15.秦朝是被下列的哪支农民军灭亡的()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16.有资料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了()
A.刑法严酷,人民经常受处置 C.人们的法制观念淡漠
B.当时社会治安混乱 D.国民素质不高
17.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的影响是()
A.阶级矛盾尖锐 C.人民生活痛苦
B.政局动荡不安 D.生产力严重破坏
18.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前往渔阳戍边的农民因雨误期 B.陈胜、吴广杀死了押送他们的军官 C.戍边农民的极力鼓动 D.秦朝的暴政
19.下列列举的哪两次战役决定着秦王朝的成与败 ①桂陵之战②长平之战③城濮之战④巨鹿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0.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到决定作用的是()A.陈胜、吴广起义军打到咸阳附近
C.项羽率军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B.刘邦直逼咸阳
D.秦二世被杀
21.根据你学过的知识,下列四本书在焚书坑儒之后,还能阅读的是()A.《孟子》 B.《道德经》 C.《周易》 D.《论语》
22.“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的两个重大事件是秦末农民战争和()
A.统一中国 B.焚书坑儒 C.楚汉之争 D.修筑长城
23.成语典故“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A.孙膑 B.刘邦 C.项羽 D.吴广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综合训练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对书籍和读书人的迫害时时都在发生从未中止。类似“焚书坑儒”这样的举动在中国历史上既非第一次,更远远算不上最大的一次。“焚书“更早在秦始皇之前一个半世纪即已发生:在商君教引下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如果我们重新查帐的话,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后果真算不得十分严重。
请回答:(1)两则材料所说的是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2)当时统治者是谁?他采纳谁的建议而实行的?他“烧残书籍”的目的何在?
(3)这次事件中在民间得以保留的书籍有哪些?
(4)材料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指的是什么局面?
(5)两则材料中,对于此事有不同的看法,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25.秦始皇设想,秦朝的江山传至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结果只传至秦二世就灭亡了,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它在我历史上存在了的时间是()A.10年 B.15年
C.25年
D.30年
26.陈胜、吴广起义与历代农民战争不一样,其独特的历史作用是()A.首先提出平分田地的口号
B.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C.以大无畏的精神,推翻了封建王朝 D.攻占郡县,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统治
27.下列战役哪一次与其他三次性质不同()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围魏救赵
D.城濮之战
用心
爱心
专心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09年,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就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的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材料二:见右图
请回答:(1)这次起义的名称是什么?这次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图中的两个中心人物可能是谁?其中哪一位后来自立为王。
(3)这次起义的口号是什么?
(4)这次起义最终的结果如何?原因是什么?
(5)请试着分析出这次起义有何意义?
29.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历来是史学界所争论的焦点,有人称他为“千古一帝”,有人称他是个十恶不赫的暴君。你通过学习秦朝的历史后,谈一谈你的看法。
30.在历史课上,小文发言说:“陈胜、吴广所以起义,是因为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遇雨误期,按秦律当斩,才揭竿而起的,如果说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试结合所学史实评析这一观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6
31.第10课 陈胜吴广起义
1.B 2.C 3.A 4.D 5.A 6.D 7.C 8.A 9.C 10.B 11.C 12.D 13.A 14.D 15.C 16.A 17.D 18.D 19.C 20.21.C 22.B 23.C
24.(1)焚书坑儒。(2)秦始皇。李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3)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4)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5)这种做法不可取。这种做法虽然对巩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25.B 26.B 27.A 28.(1)大泽乡起义。秦的暴政。(2)陈胜和吴广。陈胜。(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结果被镇压下去,原因是秦军的强大。(5)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29.秦始皇可以称为千古一帝。理由:他顺应了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帝。
秦始皇是一位暴君。他广建宫殿陵墓,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他还制定了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所以说他是一位暴君。
30.题中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它主要表现在: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和秦二世的残暴统治。以上几点表明了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必然性,途中遇雨而误期,只是战争爆发的表面原因。因此,如果陈胜、吴广在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也必定会爆发,只不过是时间的迟早问题。
31.(1)首先: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政权,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2)其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用心
爱心
专心 7(3)再次,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4)最后,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32.D 33.C 34.B 35.D
用心
爱心
4.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 篇四
七年级上册
根据“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编写意图,7—8年级为信息技术教育第三阶段,此阶段是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与6年级以前的学习内容有重复,但这不是在一个平面上的简单重复,其中7年级上期主要学习:信息基础、计算机的硬件及操作系统以及常用软件的高级应用等。
第1课 信息与信息社会
目的意义概述:本课希望以“科普”方式,从生活实践出发,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信息、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的方式方法以及计算机与信息的关系等基础知识和概念。在“探索活动:UFO存在吗?”的活动中,希望通过让学生搜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加工、发布等一系列探究活动,既丰富学生活动内容同时培养的提高教学的信息能力。各小结说明如下:
1.1信息 通过回忆电影、电视场景,浏览阅读材料,让同学感受到信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最后落实到对信息的定义上。
1.2 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首先从“上课铃声”、广告、报纸等信息的获取,明确人们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但人们通过自身感官获取信息是有限的,从而引入人们为了更多、更快、更广的获取信息,借助了各种各样的高科技新产品,如“望远镜”、“显微镜”、“通讯技术及传感技术”等。
关于计算机与信息的关系方面,应让学生明白,信息本身无意义,只有人们给信息赋予特殊含义后,经过筛选、加工、处理、重组后才有价值,而计算机以其自身的高速、准确、便捷等优势,成为了信息处理的极佳工具。
1.3信息社会 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社会已经来临,自己正身处信息时代,在信息社会里,信息被充分利用和共享。在信息时代国际的竞争,说到底是信息技术的竞争,因此,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技术是未来社会的需要。
第2课 信息技术及发展趋势
目的意义概述:本课同样以科普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和控制技术;并通过通信技术及其发展、微电子技术及其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及其发展,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2.1通信技术及其发展 首先让同学概括了解什么是通信技术,通讯技术包括哪些方面以及常用的通讯设备。再具体介绍电话、手机的发展历程。
2.2微电子技术及其发展 首先了解微电子技术的核心是集成电路技术,了解集成电路的分类;最后让学生知道,集成电路的应用非常广泛,大型航天飞船有应用,小到普通一支电子笔也可以看到集成电路的身影。
2.3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其发展 该小节是本课的重点,教材用短短的几句话概括了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巨型化和微型化。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身
―1―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分册解读
应用的体会讨论,计算机的多媒体化、网络化的应用。智能化,可对智能机器人作简单的介绍;关于巨型化,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可通过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的发展,了解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一些情况;微型化是指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但功能越来越完善。最后,让学生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光子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将是未来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探索活动:未来的计算机 可通过上网或阅读科普书籍了解未来计算机的发展,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为了使活动落到实处,教师一定要在下一节课用一些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探索的成果。
第3课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目的意义概述: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知道到现在为止,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知道计算机的特点;能概述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1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最早的计算机其实就是用于计算的工具,本节通过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计算机开始,介绍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背景,以及到目前为止,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是本节的重点,应要求学生知道电子计算机在各阶段所使用的主要元件类型,运算速度和应用范围。3.2电子计算机的特点
本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电子计算机的五大特点。要求学生能复述计算机的五大特点,并知道正是由于计算机具备这些特点,才决定了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3.3电子计算机应用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对初中生来说,大多能说上几个方面,建议先让学生讨论,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对计算机的应用进行分类。
第4课 计算机系统及工作原理
目的意义概述: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以及计算机的分类。本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初次也是最后一次接触计算机工作原理,教师可适当拓展介绍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诞生,到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都采用的是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原理,即教材图4-7所示的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结构。
探索活动整合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的是想把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通过学生亲自配置一台电脑,更深地理解计算机的软、硬件组成和性能配置,活动不是要学生实际组装一台电脑,只是要学生提出配置方案,如果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利用旧配件亲手实践。分节解析如下: 4.1计算机系统
教材的逻辑结构为:概述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硬件结构——硬件设备的作用——软件系统——计算机工作原理 关于计算机的组成,硬件设备的作用教材上分析得非常清
―2―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分册解读
楚。本节的教学难点在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上,教学时就注意说明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存储器和控制器是如何协调工作的。4.2计算机的分类
关于计算机的分类只按计算机的规模进行了分类,根据师生情况可作适当的拓展。
计算机的分类
A.按处理方式分类:可以把计算机分为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以及数字模拟混合计算机、模拟计算机,主要用于处理模拟信息,如工业控制中的温度、压力等。模拟计算机的运算部件是一些电子电路,其运算速度极快,但精度不高,使用也不够方便。数字计算字采用二进制运算,其特点是解题精度高,便于存储信息,是通用性很强的计算工具,既能胜任科学计算和数字处理,也能进行过程控制和CAD/CAM等工作。混合计算机是取数字、模拟计算机之长,既能高速运算,又便于存储信息。但这类计算机造价昂贵。现在人们所使用的大都属于数字计算机。
B.按计算机的功能分类:一般可分为专用计算与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功能单一,可靠性高,结构简单,适应性差。但在特定用途下最有效、最经济、最快速,是其他计算机无法替代的。如军事系统、银行系统属专用计算机。通用计算机功能齐全,适应性强,目前人们所使用的大都是通用计算机。
C.按照计算机规模分类,并参考其运算速度、输入输出能力、存储能力等因素划分,通常将计算机分为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等几类。
(1)巨型机 巨型机运算速度快,存储量大,结构复杂,价格昂贵,主要用于尖端科学研究领域,如IBM390系列、银河机等。
(2)大型机 大型机规模次于巨型机,有比较完善的指令系统和丰富的外部设备,主要用于计算机网络和大型计算中心中,如IBM4300。(3)小型机 小型机较之大型机成本较低,维护也较容易,小型机用途广泛,现可用于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也可用于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和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等。(4)微型机 微型机采用微处理器、半导体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等芯片组成,使得它较之小型机体积更小、价格更低、灵活性更好,可靠性更高,使用更加方便。目前许多微型机的性能已超过以前的大中型机。
D.按照其工作模式分类 按照其工作模式分类,可将其分类,服务器和工作站两类服务器。
(1)服务器 服务器是一种可供网络用户共享的,高性能和计算机、服务器一般具有大容量的存储设备和丰富的外部设备,其上运行网络操作系统,要求较高的运行速度,对此,很多服务器都配置了双CPU。
(2)工作站 工作站是高档微机,它的独到之处,就是易于联网,配有大容量主存,大屏幕显示器,特别适合于CAD/CAM和办公自动化。
第5课 计算机中的数的表示
目的意义概述:本节首先从生活中的数引入,说明我们习惯使用的数实际上采用的是十进制数,即逢十进一;而组成电子计算机的元件通常只有两种状态,开或关、通或断、电压高或低,所以由冯诺依曼理论结构组成的电子计算机的数均采用二进制数表示,即逢二进一。这就是为什么计算机要用使用二进制数。进一步,学生自然会想到二进制数与十
―3―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分册解读
进制数之间的换算方法,教材提供了两种换算方法,一种是借助计算机软件——附件中的计算器;一种是手功计算,总之让学生了解二进制和十进制是数的两种表示方法;字节是计算机存储容量单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常用储存容量单位及换算是本节的重点。探索活动:用电筒表示信息是一个有趣的实验,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与二进制数之间的关系。各节解析如下:
5.1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本节应落实到说明计算机中为什么要用二进制表示数。逻辑结构:生活中和习惯上我们常用十进制表示数,即逢十进一——计算机中是用二进制表示数,即逢二进一——通过小灯泡实验说明开关的工作状态,进一步说明组成计算机的电子元件的工作状态也只有两种状态,有或无、通或断等,但十进制不是数的唯一表示方法,人们有时还用二进制表示数,如一双筷子、一双袜子等。
关于二进制应从下面几个层次了解:
1、二进制逢二进一 0+1=1(相当于10进制的1)1+1=10(相当于10进制的2)10+1=11(相当于10进制的3)11+1=100(相当于10进制的4)
2、二进制的读法
3、二进制数的表示
5.2 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的数
人们习惯用十进制表示数,那么如果将一个二进制数转换 为十进制数,教材只要求学生了解转换方法,不要求学生作复杂的换算:
A.工具法:即直接利用计算机中的计算器工具转换 B.公式法:
5.3字节的基本概念
本节属计算机常识,学生应知道以下几点: A.“字节”是计算机的基本存储单位,并知道一个字节可以存放一个由八位二进制的数表示的信息,即10101100这样的信息在计算机存储将占一字节存储容量。
C.知道一个英文字符用一个字成存放,一个汉字需要用两个字节存放; D.知道除字节外,还有KB、MB、GB,并会换算。
教材中安排的活动2,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汉字占两个英文安母宽度。从而进一步理解,英文和汉字需用要的存储空间的关系。根据情况,可以延伸这一活动,只输入一个英文字母,保存文件,让学生观察,文件多大,再增一个字母,保存后再观察文件多大,再增加一个汉字,保存后再观察文件多大,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件占用磁盘空间的印象。
第6课 初步使用计算机
目的意义概述:本课是在小学的基础上复习计算机的开和关,教材通过两个简单软件——记事本和画图,作为载体让学生进行指法和鼠标训练。这课看上去很简单,但由于初一学生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序差异,所以本课的安排也是必须的。6.1使用计算机输入字符
本节对学生的要求有三个:A、会打开记事本;B、会用正确的指法输入字母;C、会将文件保存在指定的位置,即“我的电脑”中。在小学阶段保存文件,常见的问题有两个:
―4―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分册解读
一个是不给文件取名字(当然记事本不取文件名,是无法保存的),第二个是保存文件后,自己并不清楚自己把文件存在哪儿的。针对这两个问题,教师可安排学生示范,让学生将操作口头表达出来。同时关闭窗口后,再试着打开刚保存的文件。6.2在计算机中绘画
绘画主要是检查学生对鼠标的掌握情况,本节可结合探索活动画一幅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的图画。对于绘画作品教师可提出自己的要求,比如场景、人物、主题思想等。如果没有要求让学生自己画他们往往会不知道画什么,草草交差了事。事后一定要组织评价:根据新课标的多元评价思想,自评、互评结合。这样有利用信息课的组织教学。6.3使用计算机的健康常识
青少年学生喜欢计算机,往往是喜欢计算机中的游戏,教师在教学中应组织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健康常识,让他们懂得如何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7课 多媒体计算机
目的意义概述: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回忆和教师的演示,让同学了解什么是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与普通计算机有什么区别;通过活动了解常见的几种多媒体文件的格式。
7.1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时,首先应让学生了解和知道什么是多媒体,什么是多媒体计算机。再通过一个多媒体演示文稿的播放,让同学判断多媒体计算机通过了哪些多媒体形式向人们传递信息。
7.2多媒体计算机的组成
本节首先认识多媒体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教材从输入、输出、存储、功能以及操控等方面对硬盘进行了分类,教师讲解时,除尽量展示实物外,最好能说明哪些设备能输入或输出哪个信息。在认识硬件的基础上,应让学生明确,多媒体计算机不仅能采集、存储、播放多媒体信息,还能处理、加工、创造和传播多媒体信息。要让计算机实现对多媒体的处理、加工、创造和传播就需要相应的多媒体制作软件。再在此基础上介绍几种流行的多媒体软件。
7.3多媒体文件的格式
学生是否懂得和了解多媒体文件的格式,与他们日后能否灵活使用计算机完成各类工作直接相关,虽然多媒体信息大致分为声音、图像和视频三类,但我们知道每一类文件根据不同的用途又分为很多种不同的格式。本节不可能介绍更多的格式,因此教材中,只就声音、图像和动态图像几种常见格式作了介绍,教学时应把握这个度。教材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多媒体文件格式。建议活动3保存文件时,分别保存成BMP和JPG格式,让学生观察文件的字节数,从而理解为什么网上的图片多用JPG格式。
探索活动:各种多媒体文件的比较
实际上通过这个探索活动,将本课的重点归纳总结在一张表上。教师可在本课后要求学生完成。
第8课 计算机数据安全
―5―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分册解读
目的意义概述:本课主要是想通过师生的讨论、演示,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它有哪些特征和危害性,以及我们在使用计算机时,应怎样预防和清除计算机病毒。8.1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
关于计算机会遭遇病毒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因此可以先让同学讨论发言,说说你听说或你的计算机遭遇病毒后的现象和造成的危害,以及后来是如何解决的。如何有条件的老师可演示几例计算机病毒发作的现象。注意一定要在你的掌控下,能方便杀毒的病例。最后落实,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它是怎么产生的,怎样进入我们的电脑的,怎么传播和繁殖的。
8.2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和危害性
关于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和危害性,教材归纳得很清楚,教师可收集典型案例,充实自己的教学。
8.3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清除
本节可让学生发言介绍自己的经验,老师归纳总结。
第9课 计算机操作系统
目的意义概述:通过本课学习,让同学知道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地位,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用操作系统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本节虽然与日后的计算机操作关系不大,但作为计算机的科普常识,却是一名现代中学生不可缺少的知识。9.1计算机系统的管理者——操作系统
首先教师应以言简意赅的语言引导说明,计算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要输入、输出、控制器、处理器和储存器协调工作,必须由一个总管家来指挥、管理、协调它们的工作,而这个管理者就是计算机操作系统;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操作系统的主要任务。
操作系统的发展:
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DOS(1985——1995)——Windows操作系统(1995至今)9.2 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
关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教材介绍得比较翔实,建议学生课堂自学。
探索活动:“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MS-DOS方式
虽然现在的操作系统是图形化的,但有时我们仍需要在DOS下操作,比如一些杀毒软件,有时也需要用命令式操作计算机,比如编写简单的程序代码等。这一探索活动的目的只是让学生们感受一下DOS的操作环境,体现语言命令的魅力。比如当学生进入DOS环境后,让他们输入下面的命令,试试:
time cls dir„„„„
第10课 Windows桌面及窗口
目的意义概述:本课是在前一课基础上的延续,人们操作电脑首先看到的就是屏幕上显示的桌面,这部分内容小学已经学过,但在小学的学习是分散的,在孩子们头脑里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本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同学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10.1桌面
―6―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分册解读
1、首先明确,Windows启动成功后,我们看到的屏幕画面,称为“桌面”
2、让学生观察总结,桌面分为几部分,你知道它们的名称吗?
3、试用鼠标单击、双击、右击、拖拉桌面图标,会有什么结果。
4、照着活动2操作,观察结果
5、让学生总结表10—1 通过活动1、2以及学生的观察总结,同学们应该明确桌面各分区图标的作用不同,并明确基本的操作方法。
10.2窗口的菜单操作
明确桌面图标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操作计算机了,要操作计算机必然要打开一个窗口,因此,接下来应懂得窗口的操作。从菜口菜单我们可以知道对该窗口,我们能做些什么。
10.3对话框的操作
对话框是一种特殊的窗口,它是实现人机交互对话的接口。
教材通过打开指定位置的画图文件和保存指定位置的画图文件的操作活动训练学生的窗口操作技巧。这里应再次强调在你打开文件或保存文件时,必须明确你在做什么?你的文件保存在什么位置的。不要出现小学生那种文件保存了,但自己不清楚保存在哪的。
带有标签的对话框将操作者需要设置的属性进行了分类,同学应首先根据标签明,大致判断你的操作属于哪个标签,以便快速操作。
本课的操作虽然简单,但在一课中涵盖了Windows操作基本的全部内容。除通过桌面图标打开窗口外,还包含了窗口的基本操作——菜单、最大化、最小化、关闭等,同时,涉及到文件的打开和保存操作以及屏幕属性的设置等。教师应充分利用同学们小学学会过的知识,让同学自己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第11课 用计算机写作
目的意义概述:写字板是介于记事本和WORD之间的一种文字处理软件,本课希望通过在记事本中输入《都江堰的水》,训练学生用计算机写作的能力。11.1打开写字板窗口
要求学生能按指定的路径打开窗口,前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说出写字板窗口的组成。基本看懂工具栏中各工具的作用。11.2写板中的文字处理
这一小节是本课的重点,要注意解决的问题有:(1)输入法的选择,或选对了输入法,但处于大写锁定状态;(2)不该换行的位置换行了,学生不知道如何处理;(3)不会修改输入中的错误。教师应想办法克服上述问题。11.3标题居中与首行缩进
本小节主要解决中文版排问题。11.4保存文件
保存文件,最好是给同学指定一个文件,要求保存在“我的文档”中。并要求学生验证自己的文件是否成功保存。
探究活动:关于环境保护调查短文
―7―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分册解读
此活动既是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练习,又可作为综合实践的一部分,教师可作为一次检测作业装订成册,同时也可是信息课学生成果素材。
第12课 画图软件使用技巧
目的意义概述:截取屏幕画面和文件格式转换是学生常常需要解决的两个实际问题,本课引导学生用已经掌握的画图软件轻松的解决问题。12.1将屏幕复制到画图窗口中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抓屏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可先学习抓取完整屏幕,再进一步提出要求,如果我们要求图片中只有“我的电脑”窗口画面该怎么办,同学自然能想到用裁剪工具,裁去多余的部分,这时老师再介绍活动窗口截取的方法。12.2文件格式的转换
这节只涉及到图片文件格式的转换。通过活动3让同学们回忆,常见的图片文件格式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区别,适用范围有哪些。
再提出问题,一张JPG格式的图片文件,如果我们想修改它,可以用画图软件吗?
教学中应强调,画图软件默认图片格式是BMP,如果要打开或保存其他格式的图片文件,都必须说明文件类型。但也有一些图片文件是不能用画图软件打开的,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画图软件可以打开那些格式的图片文件。
第13课 个性化的桌面设置
目的意义概述:个性化的桌面设置体现了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创新思维,很多同学都喜欢去改变原来的桌面设置和部局。本课通过设置自己的桌面墙纸,加深和扩展了同学们对图片文件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消除了计算机的神秘感;在给桌面添加快捷方式一节,让同学更好的理解了桌面快捷方式与计算机程序软件的关联关系。13.1墙纸的设置方法
也许很多同学都曾发现,不同人使用的计算机背景不同,这些背景反映了使用者的个性特征,或阳光、刚毅,或温柔似水。那么怎么样才能设置一张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桌面呢。
1、学习概念:墙纸
2、改变墙纸的几种方法
A.利用画图软件设置墙纸——自我设计一张最具个性特色的墙纸 B.选择Windows系统提供的墙纸——一张专业化的墙纸
C.把自己的图片设置为墙纸——这一方法能把自己喜欢的任何图片设置为墙纸。
教学时,注意突出三种设置墙纸的特点。13.2给桌面添加快捷方式
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同学们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桌面快捷方式打开程序的,在小学阶段,并没有涉及桌面快捷方式与程序的关联关系,换言之,那时他们只知道这样可以打开某一窗口,并不知道为什么。在初中教学时应该让同学明白,所有安装在计算机里的软件都可以通过开始菜单打开。桌面快捷方式是为了方便使用者,它们与相应的程序是有
―8―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分册解读
关联的。在此基础上再讲如何创建快捷方式,双击桌面快捷方式,意味着执行计算机中什么位置的哪一个程序。
第14课 让电脑帮助自己
目的意义概述:“给人以鱼,不如给人以渔”,在信息社会里,人的一个重要的素质就是学会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信息技术课更应教会学生利用现在的信息学习。本课大致介绍了Windows系列软件的几种帮助形式:在线帮助、环境相关帮助和联机帮助;在探索活动中,以“计算器”为教学载体,帮助同学如何通过帮助信息学习软件的新方法。
14.1使用帮助系统
本节教材通过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帮助系统以及画图软件的帮助系统向同学们了如何使用软件的在线帮助。
在课堂上同学不可以阅读完整个帮助内容,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认识帮助窗口,如何通过在线帮助快速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比如:
A.不知道从何做起,可阅读帮助目录,了解软件能做什么?
B.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把问题的关键字提出来,通过“搜索”快速找到答案; C.在搜索中未能找到答案,还可以通过“相关主题”得到更多的帮助。14.2 Officer的帮助特色
Officer的帮助具有环境相关性,它能根据你当前的操作,推测你需要帮助的主题,大大减少了你寻求答案的时间。建议,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稍难的WORD问题(比如怎么将首行首字放大?),让同学通过帮助,解决问题。14.3 联机帮助
让同学们明白联机帮助,实际上是一个因特网在线帮助,它提供了最新、最全的帮助系统。
探索活动:利用“帮助”学习计算器的使用。
让学生自主完成。
综合实践活动 生活与信息技术
目的意义概述:这概是一道信息技术综合题,又是一道社会实践活动综合题,其实社会活动实践的意义在于,让学生通过对家人、朋友方方面面地调查了解,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更加方便快捷。从信息技术学习方面看,其意义在于,通过调查了解,得到一手资料,再通过整理、加工、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产生新的信息,而这些新信息在班上的展示和汇报,又得以传播,加深了同学们对信息的理解。利用计算机和“写字板”对信息的加工、整理,又提高了同学们信息处理能力。
5.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篇五
一、课程标准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因为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确立这样一种认识。)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的重要贡献;
2、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调查,收集和整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让学生培养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激发学生对邓小平的敬爱之情,并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在 中国的新发展;
四、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
2、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
1、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
2、收集邓小平的事迹;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启发引导,课堂讨论活动。
学生学法:小组合作,学会收集,整理和研习资料。
六、教学过程:
说说看:你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你知道歌中所唱的老人是谁吗?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实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四项基本原则
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收集的邓小平为中国改革开放作贡献的事迹。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影片)
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推荐阅读:
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06-17
川教版历史教学计划11-18
历史教学设计川教版01-03
川教版八上历史资料08-05
七年级下历史总结09-03
七年级下历史期末试卷12-31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总结11-04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06-16
七年级下历史教学工作总结(邓丽霞)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