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团队精神的培养(共15篇)(共15篇)
1.校园团队精神的培养 篇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向度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长期积淀、创造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性、鲜明的导向性、内在的凝聚性、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发展的创新性等特征,对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陈章龙教授等潜心研究的著作《大学生精神彼岸的探寻》是一部既有学术性又有现实操作性的力作,对高校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
建设,颇具实际应用价值。
正如陈章龙在前言中所说:“文化处在人的精神中,活在人的精神中;人的精神处在文化中,活在文化中。每一种文化都是一种结构,它并不是信念和行动的所有在物质上可能,在功能上有效的模式杂乱无章的搜集,而是一种有相互依存性的系统,是一个社会或民族的精神气质,这一切影响人们在做什么,他们说自己在做什么,他们想要做什么,他们说他们应该做什么。”如何最大限度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该书以五大机制的构建为整体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即理论共识机制、心理认同机制、舆论强化机制、实践强化机制和合力共建机制,其中理论共识是前提和首要环节,心理认同机制是核心,校园舆论强化机制是保障,实践强化机制是中介,合力共建机制是最佳路径。最后一章试图借鉴他国教育的运作机制来构
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读毕,我认为与同类著作相比,该书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的特点,值得品味。一是理论与实践兼顾。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又创新理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需要实践者和理论家相互启发并分享他们各自见解的领域。该书以江苏省某省属高校为案例,分别对教师和大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经验分析揭示出理论共识机制中需要关注的四大误区,即主导性与差异性、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全球性与民族性以及道德境界与道德境遇的误区,接着从心理认同机制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理想信念认同和行为认同加以分析和建构;从舆论导向机制与文化建设的相关性分析强调发挥正确舆论导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从实践强化机制强调如何通过有效的路径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校园文化既是“人化”也“化人”,是社会大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高校肩负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的艰巨使命。作者指出,校园文化应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学与专业课教师教学、教师教书育人与管理者管理育人、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以及校园物质文化、活动文化、社团文化等交互作用的结果,只有确保他们的方向保持一致,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的任务方可得以实现,这就需要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影响校园文化的合力共建机制,从而形成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作者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清晰地呈现于书中,论证有理有据,是一本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二是问题意识与破解思路并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交往不断密切,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相互交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呈现出多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并存与交锋的景观;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将世界变成“地球村”,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信息传递不再是历时传递、分层传递和垂直传递,从而弱化了教育者在教育中具有的教育信息优先权和垄断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是一个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问题,又不能忽视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能够引起全局性社会情绪的利益问题,因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作者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为出发点,指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育者应关注“客观事实”与“主观存在”这两种现象。客观事实,是人可以观察到的事实,或者是可以收集到的人的物质性活动结果的事实。在当前,教育者要学会运用这一事实让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去调查,运用数量化加以说明,要善于从先进的典型事例作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最直接、最生动、最有力的教材,从而让大学生从内化到外化;对于主观存在,教育者是难以中立的,它只能够由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通过对话、交往进而达成理解、推论与诠释。论证
思路清晰,入情入理,有血有肉,是一本情理交融的“对话录”。
三是超越与现实齐观。如何能把自发的和混沌的现实问题转化为清晰的学理问题,并加以分析与研究;如何重视精神的超越性,既注重审视现实,又关照彼岸世界,给人以终极关怀,正是该书的主旨之所在。面对当前我国处于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价值阵痛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都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介入校园文化构建的各个环节,在这个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校园文化中的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和规避不稳定因素,正本清源,奠定创建校园文化的思想保证。陈章龙指出,我们的时代无疑需要更多的物质生产者,但是对于精神,特别是一所大学文化和精神的生产,似乎也正承担着越来越大的责任,为他们找寻一方可以栖归的精神彼岸,也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纠结”和“风险”。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有的可商榷,有的可展论,但瑕不掩玉,仍可谓是一部上乘之作。正如陈章龙所言,这本书所做的是追踪式的、持续的、不倦怠的工作,必然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和过滤。
2.校园团队精神的培养 篇二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人才,培养
校园体育文化与校园德育、智育、美育等共同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群, 同时也与竞技体育、社区体育等组成了体育文化群, 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在组成部分, 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能充分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也能提高大学生智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对学生的心理、行为、观念、意识等起到不可忽视的教育、审美、娱乐和社会化功能。
1 我国当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价值文化个层面, 其中物质文化层面是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硬件发展和环境现状, 包括高校每年的体育经费支出、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的投入、体育文化宣传等。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载体, 是大学生发展体育的基础, 其发展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也引导了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更是高校对外展示体育观念的最直接的表现。
精神文化层面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与核心, 包括体育精神、体育观念、体育道德、体育风尚、体育知识、体育理想等。其中体育观念是这一层面的核心内容, 它是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 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以及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团结合作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的总称。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大学精神、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对学生的体育行为有着积极的作用, 而体育精神中的竞争精神和诚信精神又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
价值文化层面是指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体育不断改造着人的生活观和价值观,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了解到身体对工作、学习的重要性, 只有好的身体才能胜任繁重的学习和工作压力, 并且在体育中, 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奋斗、不对困难低头的优良品质。使每一位大学生能够通过有意识的体育行为, 陶冶情操, 树立诚信, 提高修养。
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关系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价值在于体育能够加强师生身体的心理素质, 促进师生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使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和谐与统一。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而素质教育的非智力因素往往都是通过文化的影响来实现的。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指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能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运动能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人体器官系统的机能;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体育运动还可以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并且使人思维敏捷、头脑清醒, 此外, 体育运动还能促进人心理发展, 不仅促进人的智力发展, 而且有利于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有利于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高等教育通过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 培养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以浓厚的体育文化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充分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 使他们热爱生活, 不断提高自身的身心休养, 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我价值。
2.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大学生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 尤其是竞技体育环境可以使学生意识并体验到竞争的存在和乐趣, 在竞争中寻找自我实现的价值。对于大学生来说, 一切学习都是为了将来在工作中运用, 而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竞争无处不在, 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挑战自我、挑战对手的能力, 对以后的生活大有益处, 仅仅靠死读书是完全不够用的。在体育竞争中, 学生很好地培养了奋斗精神、独立意识和自觉性, 加强了学生的果断性、自制力和坚毅性。艰苦的锻炼、顽强的拼搏和超越自我的境界是对人意志的最好磨练。“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理念, 更是每一个高校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 因此, 为使大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 高等教育应该利用竞技体育, 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理念, 倡导拼搏进取的社会价值观念和奋发图强、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
2.3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格是一个人人生的指导书, 人格的培养和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一样重要, 通过各种手段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培养, 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体育运动能够陶冶人性、塑造人格、服务于人的身心发展和完善。高校体育文化活动是人格教育的良好基地, 激烈的竞争对抗, 频繁的人际交往和多种形式的身体活动, 为实施人格教育提供了平台。学生使个人的行为适应群体的需求, 与同伴建立愉悦的合作关系, 并且学会主动关心他人, 相互学习, 相互帮助, 共同进步。大学生通过参加力所能及的各种体育活动, 体验到体育带来的成功的快乐, 增强了自信心, 同样也能在困难和障碍面前学会勇于面对挫折、挑战困难的勇气。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这一平台, 让大学生完善人格, 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以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工作、生活环境。
2.4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运动中的团队合作运动项目, 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体育集体项目中, 只有团队成员相互了解;增加友谊;精诚合作, 互补有无才能取得良好的体育成绩, 集体体育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 建立和谐的文化氛围, 走出各自狭小的个人利益方面, 在当今网络盛行的时代,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忽略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整天沉迷与虚拟的网络生活, 而通过体育文化建设, 大大改善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让更多的大学生走出了自我的小圈子。当今的高等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更关注学生思想境界的提高, 任何形式的体育运动都是倡导个性的张扬和集体的配合相结合, 即展示个性特征和个人才能, 又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团结协作, 融小我于大集体之中, 为共同的目标一致努力。善于发挥集体力量、挖掘个人潜质、取长补短、团结协作, 已成为现代企业赖以生存的要素, 更是现代科技人才的基本素质, 而体育运动正锻炼和培养了人的群体意识和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2.5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顾拜旦曾经说过:“体育就是美, 体育就是正义, 体育就是勇气, 体育就是进步, 体育就是和平。”体育运动给人美的熏陶, 审美意识的培养和陶冶在高等教育中属于高远境界, 是人类的美好追求。在高校教育中通过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美化学生的生活, 净化其心灵, 提升他们的境界, 完成人性的超越和完美的价值趋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对大学生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通过体育活动, 培养大学生的形体美、动作美、姿态美、仪态美、心灵美, 以及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大学生在从事体育锻炼中, 用身心去体验运动, 感受运动的激情和魅力, 在运动中培养美的意识,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情趣。
3 结语
当前, 高校作为培养和塑造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是知识与文化的象征。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有利于高校体育文化多维化功能的发挥, 有利于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 有利于提高育人环境和办学效益。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高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分支, 建构和加强科学合理、积极向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爱上运动, 科学运动, 在体育运动中受益, 加强人格培养;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加强身体素质,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 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广路, 张美英.普通高校校内大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体现[J].衡水师专学报, 2003, (9) :96-98.
[2]赵波, 许可.试论我国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现状及构建[J].四川体育科学, 2004, (9) :184-186.
[3]韩勤英.河南省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J].体育学刊, 2003, (3) :79-81.
[4]白鲲.河北省竞技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 (11) .
3.校园文化建设为工匠精神培养加分 篇三
我们学校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也绝不马虎,充分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在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上,我们充分融入校企合作中的工匠精神培养,在进行校园文化设计时,征求大家的意见,我们对外宣传是“大匠之府”,就是契合我们技工院校是培养技工人才这个定位得来的。
在新校区的整体规划中,学校充分融合校园文化和工匠精神,所以,在学校中您可以看到:一些风景石甚至一些校园内的道路都是以企业来命名的,而且道路的两侧是一些机床的展示,同时,我们在车间里张贴一些全国知名的技能大师和湖北省内的知名大师的宣传画。与此同时,我们还不定期地举行一些技能讲堂活动和技能节活动,通过这种方式积极引入企业文化,邀请企业技能大师进校园办讲座,讲解工匠精神。学生在企业实习时,通过参与技能大师工作站的活动,感受企业里的职业精神,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不断感受工匠精神,培养对工作的热爱与忠诚。
襄阳技师学院“大匠之府”景观石
襄阳技师学院是一所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牌技工院校,2011年完成三校合并,2013年开始新校区建设,规划了1145亩地,预计总投资是6.37亿元,现在一期工程达12万平方米,11栋建筑,包括各种运动场、管网和绿化等。学校去年9月实施了整体搬迁,学校目前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也是人社部改革试点学校。
《中国大能手》比赛现场
潘志强是学校的一名学生,虽然只有十九岁,但已参加过两届省赛和一届国家大赛,以及今年的“中国大能手”比赛。他是初中毕业,但是他特别好学,从选拔参加技能比赛开始,他一步一个脚印,先后获得市级和省级大奖,并代表湖北省取得相关技能竞赛的全国第八名,成绩不菲。他在第一次参加“中国大能手”比赛中制作薄壁酒杯时,其他对手只能在要求时间内做一个,他就完成了两个,取得了第一名。在加强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他希望参与到世界职业技能大赛中国国家队选拔集训中,并争取代表国家争光。
湖北省首届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合影(右六为周先芳)
4.校园团队精神的培养 篇四
体育精神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体育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的地位和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必须重视健康观念,培育体育精神。首先,是转变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需要。万物皆有其两面性,体育也一样,既能让人变得强大健康,也会导致人粗鲁。我国传统教育中,将智育和体育相分离了,人们往往过于强调智育而忽视体育。甚至当前很多大学生都缺乏对体育锻炼和体育精神正确的认识。其次,是提升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需要。虽然我国人民的生活物质水平在不断上升,但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令人堪忧,学生在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视力与心肺功能下降,学生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加之超重与肥胖比重很大,并有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康。因此大学生群体应该加强体育锻炼,注重培养健康意识。再次,是改变大学教育培养模式的需要。现在很多高校过分地推崇考证和应试教育,学校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自我能力的提高。学生只有当学会了思考,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才能适应变化的世界。体育素质作为人类素质的组成部分,只有加强体育精神的培养,才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大学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变。最后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需要。高校开展体育运动,培养体育精神,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一能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文化意识。二能奠定大学生获取成功与幸福的基础。健康是幸福和成功的基础,大学生承受着学习、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培育体育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抵抗压力,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三能锻炼大学生意志力。体育锻炼磨练了大学生的意志和竞争意识,使他们能正确对待输赢和竞争,保持其具有永久的活力和不服输的上进心。
高校培育体育精神的途径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其渗透力是很强的`,但也是隐蔽的,它能影响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通过有效途径,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培育体育精神。
(1)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发挥体育精神内隐式教育作用。体育精神普遍存在于校园各式体育活动中,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主动锻炼的自觉意识和兴趣,进而在体育锻炼中达到情感、精神升华的文化教育效果。当前,全国各高校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倡导“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深得大学生的喜爱和认同,为体育文化精神的塑造提供了契机,为校园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取得了积极成效;尤其是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校园内形成了崇尚锻炼、追求健康的风气,将极大地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例如可以设置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活动,提升大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传递体育精神。
(2)将体育精神培养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形成工作长效机制。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许多父母只是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副业,即使支持孩子参加体育锻炼项目,也仅仅是为了有健康的身体,体育从来都不是目的,更不用说作为一种精神来培养。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即使是生活非常安逸的中产阶级也时刻提醒自己的孩子参与各种体育锻炼,其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增强必胜的信心和勇气。相比而言,我国在体育精神培养方面是比较欠缺的。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培养体育精神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但体育精神的培育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形成常态化的机制,更要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在校园内形成人人重视体育精神培育的氛围。学校要提高思想认识,主动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
(3)构建体育活动价值体系,彰显体育精神价值。体育精神普遍存在各项体育活动当中,其表现形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往往较为抽象,难以把握。很多高校都没有深层次地挖掘活动的体育精神内涵,就无法做到提升体育精神。所以,应该进一步细化体育精神的内涵,并根据实际体育活动特征,真正有效地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就比如“重在参与”这一活动口号,就体现了深刻的哲学含义和丰富内涵。此口号是奥运会发起人顾拜旦首次提出,重在真正的体验和感受,是主动尝试发挥自我潜能、走向成功的过程,绝不能轻言放弃。体育精神并非如同口号和标语,能运用几句话阐明道理,需要在活动时不断深入地解读和探讨。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体育能力具有差异性,因此,细化体育精神的具体内容,建立一套认可度较高的体育活动价值体系,是大学体育精神培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5.北京精神进校园 篇五
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必须拥有的精神,作为北京人、中国人,就必须拥有一颗爱国的心。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是北京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人类来说,创新、发明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包容也是一种美德,它可以使你的人格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意思就是心胸宽广,不以个人得失为主,重公轻私。
为什么北京精神要进校园呢?孩子会不会不理解呢?这是大人普遍最担心的事情。(其他方面都很支持。)有的孩子可能还不懂,但是凡事要从娃娃抓起。如果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去体会,他们自己就会明白了。一个国家需要的是民族精神,一座城市也需要城市精神。一个没有城市精神的城市,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国家,就好像没有灵魂一样,成为一盘散沙。北京精神是在三个北京的基础下完成的。这三个北京分别是,人文北京、科技北京和绿色北京。大人们,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不要认为这件事情等孩子们长大了才需要理解。这是不正确的观念,北京精神只要是中国人就不能够忽略。要让外国人甚至宇宙人都对我们刮目相看。下面来看一小段北京精神新童谣:
北京精神进校园,
花儿朵朵更鲜艳。
从小立下鸿鹄志,
德智体美谱新篇。
6.老区精神进校园征文 篇六
阵痛一:老区经济欠发达,农民的家庭收入较低,收入的途径还是比较传统。底,9个老区村年人均纯收入4000千元以上的只有2个村,占22.2%,人均纯收入3500-4000元的7个村,占77.8%。农民的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以种植和养殖为主,靠出售农产品和畜产品获得收入;国家的政策好,一系列的惠农补贴政策的落实,农民种地有粮食直补,养蚕有蚕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收入;主要收入还是靠务工。
高坪村四组杨富贵,家里有5口人,上有70多岁的老母亲、他本人、有病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家里主要劳力就是他1人,有4亩土地。全家每年收毛粮5000斤,养鸡收入1000元,养猪收入1000元,农闲在门跟前打零工能挣元,粮食够自己吃,除去生活费用,还有妻子的药费,家里迟早没有多余的钱,生活特别困难,加之妻子有病孩子小,他本人没有外出务工挣钱,至今他家住的是两间土墙房子,还是危房,墙上的裂缝已经有4-5公分宽,大门上的梁还用柱子顶着的,想盖新房,但是手中没有钱。
阵痛二:老区人民居住环境差。高坪村四组,原有住户48户,168人,现在有42户136人,原来的6户人家进安康城有2户,搬到外县的有4户。这42户中只有2户住的是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其余的40户依然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有两户把房子地面硬化了,其中1户还进行了“三改”即:改厕所、厨房、猪圈,剩余的39户门前屋后环境卫生脏、乱、差,居住条件和90年代差不多,可喜的是家家户户都有电视看,打电话用手机。这个组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农民经济条件差,无法改善居住环境。
阵痛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由于老区农民居住较分散,山高路远,用水难,耕作和居住条件差;农网改造农民还要集资;农村公路负债较重,水泥路通了,不少的村成了空壳村或负债村,通组公路也要农民集资。许多村级公路出现塌方,由于没有配套资金,部分公路成了断途路。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影响很大,如良田、新坝水库和堰塘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老区村由于水利设施投入少和设备简陋,加之水质差、水源少、自然灾害频发,仍然有不少的村民饮水困难。如20“7.18”洪灾,把高坪村四组的饮用水的水源冲毁,现在回到了10年前的状况,许多人靠挑水,遇到天旱没水吃。像这种状况在群垭、黄泥、新坝、碾坪等村都不同程度存在。集镇饮水也存在困难,新坝村集镇饮水工程于竣工,由于近年来灾害频发及气候异常,遇到天干的月份,水就不够饮用,住的地势稍高的.用户只能到山沟提水吃,加之近几年拉大集镇骨架,鼓励农民到集镇居住,以后用户越来越多,现有的饮水设施更是严重匮乏。
据不完全统计,老区村饮用不安全水约3100人,饮水困难约2200人;集镇在前只有89户198人,现在183户387人,仅仅四年新增加94户189人,人多了,生活垃圾增多,由于没有集镇环卫设施,垃圾乱扔乱倒现象随处发生,集镇环境卫生不容乐观。
阵痛四:以前,9个老区村都有小学,近几年由于生源的减少,有的孩子随父母外出务工在外就学,还有的转到条件较好的学校上学,群垭、碾坪、新坝三个老区村的小学学生合并到新坝中心校就读,有利于整合资源,使更多的孩子能共享资源,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丰富孩子们的课堂内外生活,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儿童上学,家长护送,路远的,为了孩子上学方便,有的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陪孩子读书,无形中加重了家庭的负担。高坪小学只有11个学生,三年级3个,一年级2个,学前班6个人,一个老师带三个年级。
村级卫生室宿办条件差,设备简陋或没有设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后,补助标准偏低,报销机制不健全,农户在门诊报销时间需要自己交一半钱,许多农户赊账报销,使得村级卫生室底垫过大,造成门诊报销难,使农民的对合作医疗的信任度降低,挫伤了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积极性,遇上急病重病,有的家庭很容易导致因病返贫。
阵痛五:高山移民工程补助标准和灾后重建的补助标准相比,悬殊太大。就是灾后重建房补助的高,由于物价地价上涨,加之在山区建房投资大,修地基,浆砌石坎就要花不少的钱,材料运费高,修地基就要花四、五万,盖三间两层的楼房就要花十五六万,老区农民建房债务大。年调查居住在高山危险地段的老区村有1106户3869人,这些户数都是需要移民搬迁的,由于建房成本高,以及搬迁时间、名额、资金、土地等因素,不少的老区群众需要搬迁而又无能力搬迁。
阵痛六:自然年灾害频繁发生,抵御灾害能力弱。208月7日,遭受洪灾死亡3人失踪2人,倒塌房屋35户109人,水毁桥梁2坐,水毁公路11公里,造成经济损失400万元;2010年7月18 日,又遭受到灾害的袭击,死亡2人受伤5人,倒塌房屋139户543人,桥梁损毁51座,损坏人饮22处,水窖161口,形成地质灾害隐患点89处,危害808户3611人。
7.大学校园建筑的人文精神探讨 篇七
现代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模式直接影响现代大学校园的规划布局和建筑形态, 使其表现出日渐浓厚的人文趋向。通常校园建筑的构成主要包括建筑空间、建筑形态和建筑的文脉。
1.1 建筑空间
建筑的空间通常以其内部私密性为核心按层次排列, 这种“私密性层次在所有的文化状态中都以某种形式存在着”。大学校园建筑空间的构成应该和大学人的交往需求相符合, 是校园建筑空间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学校园建筑空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建筑外部的聚集空间, 如校园的广场、公共草坪;建筑内部的聚集空间, 如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图书馆的建筑内部;以及建筑内外交接处的空间如门厅、走廊等。
1.2 校园建筑形态
传统校园建筑群体往往讲究布局规整, 过分强调轴线和对称布置, 形状也比较刻板, 再加上建筑较为封闭, 室内外难以交融, 这样的环境很难满足学生充满朝气的心理需求和现代教育强调双向互动的要求。现代校园的布局讲究构图的艺术性和形式美, 它是各种功能有规律的合理组合。这种张弛有致, 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构图变化带来了空间效果的改变, 使空间更加丰富多彩, 而这往往能更多地诱发学生思想灵感和智能的火花。学校有高于社会的文明格调。景观布置、建筑设施、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给人以美的欣赏与陶冶, 它们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共同组成高品位的育人环境。
1.3 校园建筑文脉的延续
建筑的文脉是指建筑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即人与建筑, 建筑与所在环境, 整体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校园建筑也需要对校园文化和文脉的承袭, 这是由一定的行为准则、心理素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决定的。
大学的发展在于继承过去、开创未来, 对历史传统的继承, 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对大学所在地域特征的体现, 以及对悠久校园传统的延续。大学校园文脉是通过校园肌理 (包括现有建筑风格、材质、色彩、空间布局方式等) 、传统文化、历史事件中获得意义的, 体现的是大学独有的社会文化价值。大学建筑的设计是以熟悉高等教育规律, 熟悉学校发展的历史为基础的, 大学建筑应该用合适的符号和语言来表达深沉的校园文化底蕴。
2 校园建筑中人文精神的特征
现代大学作为传播知识和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殿堂, 除具有了一般意义上的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外, 还有特定的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 有其内在的气质和根本价值追求。特定的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体现了大学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 其实质是文化传承、科学精神、求善唯美。
2.1 文化传承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所有大学的精气所在。人文精神作为人文文化有机的一部分, 是社会性的遗产, 也同文化一样代代相传, 从而形成人文精神的历史。
一所个性鲜明、富有影响力的大学, 肯定会有自己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砌构, 以及稳定的价值观和理想。
对大学的要求和大学本身的性质也决定了大学最重要的精神是求真的精神, 即科学精神。大学培养人才, 一方面应该是传授知识, 使学生接受和承认真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是使学生具有追求真理的精神。
2.2 求善唯美
求善唯美不仅体现在追求外表的漂亮, 更体现在追求外表与内在的统一, 即追求完美。完美的精神既是一种艺术的精神, 也是一种科学的精神。而艺术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艺术的本质是在科学找出世界的基本原因和基本规律后表现世界的基本原因和基本规律, 只有真实的才是美好的。要表现真实, 唯一的办法是认真、严谨、实事求是,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因此艺术的精神是对大学的要求和由大学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3 人文精神和校园建筑的关系
建筑的人文精神是指建筑文化要以人为中心, 以人为本, 尊重人, 体现人的需要。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万物之本, 为万物的原型, 以人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衡量万物的价值。建筑作为人的创造成果反映了人类的思想变化, 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思想的一部分在建筑中得以体现。
3.1 建筑体现人的生命价值
建筑是为了满足人的活动所需要的场所而设计的, 当人的这些使用目的得到实现时候, 他们会产生精神上的满足感, 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和尊严。当建筑的设计更加舒适化、细致化的时候, 这种满足的程度就随之加深, 人文精神在建筑中的体现就得到了进一步地深化。
从建筑这个角度来说, 体现对人的生命的重视和维护, 体现人的尊严价值的最重要的方式就创造人性化的建筑空间。人性化的建筑空间的创造要从符合人的需求, 而人对建筑的需求最原始的是使用的需求, 然后发展到了精神的需求, 精神需求是建立在物质需求的基础上的, 当物质需求没有建立时, 精神需求就失去了它所依托的基础。
3.2 建筑人文是文化的一种形式
文化与建筑本身是不能等同的, 文化的覆盖面是很广泛的, 所面对的是极广的人类现象, 而建筑的类型不管丰富到什么程度, 它永远只能属于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另一方面, 建筑是物质, 是能为人所见、所触摸的形式;而文化是抽象的概念, 它只是以定义的形式存在, 人们只能从它的作用、表现和产物中才能看到。所以建筑的文化性, 应该是人为加入的因素, 是人的思想观念认识发生改变之后在建筑中产生的影响。
3.3 建筑是人文精神的一种载体
大学的发展在于继承过去、开创未来。对历史的尊重和重视, 对悠久的校园传统的延续, 体现了校园文化性的本质特征。大学校园文脉是通过校园肌理 (包括现有建筑风格、材质、色彩、空间布局方式等) 、传统文化、历史事件中获得意义的, 体现的是大学独有的社会文化价值。每个大学都有充满回忆和个性化的历史, 大学校园历史、场所、文脉、精神是大学宝贵的财富, 它能带给大学生情感上的归宿和文化认同。
4 结语
大学作为社会领域中学术和文化层次最高的教育机构, 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发展创新科技文化的任务, 是引领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理性、智慧、思想的航向标。所以大学校园有着承载过去、开拓未来的文化的任务, 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的精神必须在大学校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大学建筑作为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的一部份, 应当全方位地体现当代人文的精华。在校园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中, 如何实现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和谐统一, 将是校园建筑研究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陈金陵.我国新世纪大学校园建筑环境与人文精神关系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5.
8.校园团队精神的培养 篇八
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但至少应该包括下述两大方面:其一是校园文化必须形成具有可持续的认知系统。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在师生之间能达成默契与共识,仿佛一种心灵盟誓,每一个师生知道在这座校园中,我们的赞美和反对对象,都是明确的,我们的行为在哪种意义或程度上,是符合校园文化的规范和要求,在所有师生的心底,都有一道十分清晰的底线。其次,校园文化要形成师生所共同认可的行为方式,并且以一种惯常行为方式呈现出来,甚至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用一句通常的话,就是让制度(法律)刻进每一个师生的灵魂深处,成为勿需思考即可完成的行为或动作。上述两大方面,又都是基于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和校园内涵的基本精神,离开了这一点,校园文化就是一句空话,或没有灵魂的躯壳。校园文化,尤其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或校园精神,其沉淀的诉求和源头在哪里?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是人类活动的独特产物,广义地说,文化就是人化。所以《易经·贲卦》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校园文化说倒底,也就是校园人的文化。校园人的主体,当然是老师(包括行政、后勤人员)和学生。
一、核心人物是校园文化沉淀的初始动力
校园文化的沉淀,来源于校园核心人物的教育思想和独立特行的精神品格。校园核心人物通常是学校的创建者或重要领导者,也包括一部分杰出的教师或学生,以其独具风标的个人魅力或团队精神,成为校园文化沉淀的初始动力。他们是校园文化沉淀的源头,也可以称之为校园文化的原型或雏型。一个成功的被社会和历史认可的校园文化,必有这样的校园核心人物和团队。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梅贻琦之于清华大学,张伯苓之于南开中学,皮博迪博士之于格罗顿公学,莫不如此。如果说校园文化是一片海洋,那么,校园核心人物(或以核心人物为中心形成的团队)就是这片海上的灯塔与引航者;如果说校园文化是一座花园,那么校园的核心人物就是这座花园的奇妙园丁。
人们通常谈到北大,都会用“北大精神”来概括,那么什么是“北大精神”呢?北大精神就是北大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基石,而这种北大精神,又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人格品性习习相关。可以这样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我们现在所说的北大精神。蔡元培从进入北大校园那一刻开始,就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和政治是分不开的,但同时他又坚信,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能与政治混为一体。北大精神或蔡元培的思想是什么?是独立思考,恕以待人,是“兼容并包”或“兼收并蓄”。这种北大精神,蔡元培发其端,并被无数北大师生代代相传,在时间的长河中,渐渐沉淀,从而铸就了北大丰厚的校园文化。
在大多数情形下,校园核心人物具有领导者的角色。人们在谈论企业文化时,往往会从企业创建者的文化谈起,甚至有人干脆说,企业文化就是老板的文化,这句话虽然太偏执了一些,但确实也有其合理性,至少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事实。那么,校园文化的情形也常常与此类似,一个学校的文化,学校领导者的教育思想,会为校园文化打下深深的烙印。尤其是那些荜路蓝缕的创建者的思想,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影响甚钜。这是不是说,校园文化的核心人物,就一定要是学校领导者呢,这倒未必。普通的人,平凡的人,胸怀理想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成为一座校园的灵魂人物。这样的平凡者,一定是胸怀远大,志向高洁者,他们虽然是普通人,但却以奇伟的人格力量,散发出动人的光彩。
二、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沉淀的双翼
校园文化的沉淀,来源于广阔的时代精神和深厚的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可说是校园文化沉淀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的两只翅膀。1904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和严范孙在天津创立了南开中学(当时的名称是天津南开学校,其旧址以“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而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创校之初,张伯苓就为南开中学的校园核心文化定下了基调。南开中学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八个字表达了张校长对莘莘学子的期望:爱国乐群,不断进取。这之中既有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君子人格的自我约束和要求,也有时代巨变前夕对于民主与科学的强烈向往。我们从张校长为南开中学定下的校歌中,更能深切体味到这一点:“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美哉大仁,志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无论是汲汲骎骎的奋发图强,还是志勇真纯的文质彬彬,透过这些儒雅而充满张力的话语中,我们能够触摸到上个世纪初叶,在东西方文明猛烈碰撞之际,一个满怀爱国热情,以教育报效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浸润洗礼中,他们怀抱着伟大的教育救国强国的梦想,这梦想的光芒迄今仍然照耀着南开中学的师生们。
在今天,我们亦面临时代的剧变,中国崛起,和谐文化,全球一体,我们期待新一代伟大的学者和教育家的出现。同时,在文化多元时代的当下,广大献身教育事业者也拥有了更为自由翱翔的空间:一方面我们可以萃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搭建优秀的校园文化奠定文化基石;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放眼全世界,吸取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制度,为校园文化设制科学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再一方面,随着中国的不断强盛,教育的不断改革,必将吸引海内外卓越的教育人士投身中国的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为中国的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三、制度或事件:校园文化沉淀的必要手段
校园文化的沉淀,很多时候是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制度或事件来实现的。这个制度或事件最初可能是偶然的,当人们发现它的背后隐含着与校园精神息息相通的文化元素时,它便被固定化或制度化,得以代代相传。通过一系列的具有校园文化背景的制度或事件,来表达和强化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沉淀的必要手段。在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每个学员都会通过一项奇特的考核:学员要从野地中一个深达四米、宽两米的铁制桶中徒手爬出。倘若不能完成,将会受到严厉惩罚:人们从上面推下泥土砂石,活埋直至半腰。这几乎是一个无法通过的考核神话,在军校的记录里,此项目成绩一直是零分。直到一个叫麦克阿瑟的年轻人出现,才终结了这个西点的神话。麦克阿瑟也像其他人一样,在铁桶中待了整整一夜。第二天,考官下令执行填土埋人的惩罚。就在泥土灌落的时候,麦克阿瑟突然作出异常行为:他不停跳跃将泥土踩在脚下,麦克阿瑟借着脚下越垒越高的泥土攀上了铁桶。这个西点故事或考核制度,非常具有西点的校园文化精神,西点强调军人绝对的服从与绝境中的创造力。校园文化的沉淀,这也正是在这样一些如同克来夫?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的不断强化中,得以实现。
四、文化风景:校园文化沉淀的凝缩与直观表达
最后,校园文化的沉淀,并不是一种空洞的行为,也不是一种抽象的说理,它有时是十分具体的,可以感知或感触的,甚至可以凝缩为一段独特的校园风景。关于这一点,中国古代读书人对于环境的要求、包括古代基础教育机构书院风景与氛围的营造,对于今天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仍然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对读书环境是十分讲究的,他们的书房一般是建在后花园中,旁边有一方清澈的莲池,前桃后杏,窗前则通常有几杆竹修或芭蕉。室内除了书架书桌之外,还陈有一榻以便小憩;墙上悬挂着一把宝剑,读书之余可以锻炼筋骨;案上还摆着香炉或瑶琴,香烟中琴声里,读书的感觉更好。据说如果在楼上读书,则有诸多意想不到的妙处,明人吴从先说:“仙人好楼,余亦好楼居,读书宜楼”,他还列举在楼上读书的五大快乐:“其快有五:无剥啄之惊,一快也;可远眺,二快也;无湿气侵床,三快也;木末竹颠与鸟交语,四快也;云霞宿高檐,五快也。”还有一些情调浪漫的读书人,上山去读书,若“山上须泉,径中有竹,读史煮酒”便更佳了。古人甚至觉得读什么书与季节的变化也是十分相关的,什么季节读什么书,其中也有个讲究:读经宜春,读史宜夏,读诸子宜秋,读散集宜冬。古代书院,为了满足读书人对于环境的特殊要求,通常都是建立于风景绝佳之处,并且在书院中还专门设有泮池、泮桥和泮林,供学子们徜徉游历。
令人欣慰的是,古代书院优雅的风景,我们现在已可在一些中学校园中看到了。在中国西部成都的郊外,就有一所著名的文翁书院,它实际上是一所普通中学,但由于借鉴了古代书院的环境风格以及在古代大教育家文翁的感召之下,这所普通的中学,现在已经成为西部地区最具特色的一所中学。朱檐画栋、小桥流水之间,还有一座陈设雅致的国学讲堂,讲堂吸引了一大批名流和学者来此讲学,形成一种斯文荟萃的校园风气。这就是环境和风景的魅力,因为在风景之后,是深沉绵远的文化。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文化沉淀,对校园文化核心精神的形成所产生的深刻联动与影响。简单地说:校园文化的沉淀和形成,就是由校园核心人物所倡导的,源乎传统文化又合乎时代脉膊的一种文化精神,并通过一系列事件或制度使之得以充分体现与传承。它既是意识领域的,又是可以通过物质载体来直观表达的,甚至可以是一段深具文化气质的校园风景。
9.弘扬法制精神创建和谐校园 篇九
蓝天和白云的心一样,希望白鸽自由翱翔.老师和父母的心一样,希望我们健康成长.花开的日子我们走进校园这个快乐的地方,在平安校园愉快歌唱;花开的日子我们愿意用心情的音符,去谱写和谐校园的欢乐章。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老师给我们文化知识的启迪,使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雨露,需要的是我们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师生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好的学习,好的校风.我们需倡导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成材”.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不声不向地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校风积极向上,从而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考试时坚决杜绝舞弊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风严谨,文明,从而打造和谐校园文化.同学们,老师们,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茫茫学海中,我们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和谐校园的彼岸前进.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当我们抛弃了迷茫,把握了航向;当我们共同努力,不懈地摇桨,和谐校园的乐章终将奏响.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治情操;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未来不是梦,今天,在我们手中.谈到法律,总会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们的权利才得到应有的保障。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法制进程的突飞猛进,300多部法律相继出台,“依法治国”被写进宪法,多么令人振奋!然而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如何与法同行?有人可能会说:你多虑了,我们还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杀人不放火,法律就约束不到我们。我说:不!法律离我们很近。那些轻视法律作用的人,我想是没有真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法律,就是实现
正义、体现公平、正确规范人的行为的社会准则。当今这个经济社会,人们在不断地淡化道德意识,甚至有人讨论起一些传统美德是否过时的问题。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呼吁法律来维护我们的社会秩序。纽约,这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却是犯罪率最高的恶源。有统计表明,每5分钟,就有一场抢劫上演。而在我国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一些触犯刑法的不良现象。如:强要同学钱财,参与抢劫,更有甚者结帮犯罪。据报道:今年4月30日,海南省万宁市17岁学生温某,因持塑料枪打劫被判有期徒刑5年。近年来,青少年结帮犯罪现象也呈上升势头,加入黑帮犯罪的一般是18岁以下的在校学生。来自公安机关的一则统计数字表明,80年代后期到现在,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在上海,14-16岁的少年犯已占未成年人犯罪的64.2%。尤其让人心惊的是,刚刚进入法定处罚年龄的14岁孩子竟占了其中的15.l%。犯罪,无疑永远威胁着我们安定的生活。但是,我们应当坚信的是,法律永远维护正义。诚然,就我国现阶段的法律体制而言,的确存在一些疏漏,也有一些人为了金钱,为了一个“利”字,背离职业道德,背离良心,钻法律的空子。但我仍要说,我们的法律正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我们应当毫不动摇的坚信法律的正义性,并学会捍卫它!
而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常常讲要遵纪守法,可见遵纪是基础。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遵纪的作用,“以小见大”的道理人人都懂。如果你认为“现在违反一下学校纪律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我以后不违法就行”,那就请你赶快打消这种念头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在将来会酿成一次大的失足,何苦要等到法律制裁的时候才悔恨呢?所以我们现在只有从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做起,将来当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总之,法律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维护自己权利的武器,同时又是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准则。因为权利在规则中行使,义务在规则中履行,自由在规则中拥有。同学们,从今天起,从这一刻,让我们一起踏上与法同行的道路吧!
弘扬法制精神创建和谐校园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 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方志敏、鲁迅、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汉唐气象,时代华章。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米王小学魏雪桂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优秀的民族精神,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大事。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
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的研究,结合青少年的学习、社会参与、休闲娱乐、课外活动等多层次需求,提供具体有形的服务,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心、宽容心、诚信之心以及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仁爱、尚义、敬业等公共精神和公共美德。同时,还要注意从小培美学生勇于担当责任的意识,友爱互助的团结意识和坚毅自信的强势人格。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善于面对困难和危难,在困难和危难面前,要不仅不怕,还要能从内心激发一种力量去战胜困难和危难。这就不仅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浩然之气,还要培养其处变不惊,知难而上的坚强品格。
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在我们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是层
10.弘扬法治精神,创建和谐校园 篇十
人生就像一条船,梦想是一个风帆,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把每个人的梦想编织在一起,就汇成了大家的梦想。而和谐校园的建设是蓝天白云的心灵,是渴望放飞的鸽子自由飞翔。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教师是培养这些花朵的辛勤园丁,只希望他们能够健康成长。而我们希望他们走进校园这个快乐的地方,快乐地唱着学校的安全;我们要一起谱写和谐校园,欢乐的篇章。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和实现的和谐,是贯穿人类历史追求美好理想的时代。而我们要调动这样的一个积极因素,创建校园的和谐也将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这个“规矩”就是我们的“法律”。“法律”这一个名词便成为了我们最高的行为准则,给我们一种庄重而严肃的感觉。而这一些些知识的传播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够让“法律”在大家心中根深蒂固。构建和谐校园当然也离不开“法律”的约束。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和谐是老师给我们的文化知识,从愚昧到文明,从幼稚到成熟。
教师是传播知识的媒介,给我们知识的雨露,需要的是“花朵”的身心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师生之间相互关爱,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不排挤、不嘲笑、不欺负,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友好的相处,让他们感受到校园和家一样温馨和谐,目的就是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要大力宣传构建和谐校园,用行动感化“花朵”,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要脚踏实地的学习,共同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独立、成长”。在各班大力宣传营造团结和谐的班级氛围,因为一个好的班级氛围和勤奋学习的态度能够帮助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社会不健全不会吸引每一位学者勇往直前,为理想而奋斗,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校精神,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校园社会的和谐是建立在良好的诚信以及文明的作风上构建的,讲真话,办实事。考试时坚决杜绝作弊现象,做一个有诚信的人。严谨的作风,文明的作风,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我们倡议构建和谐的校园社会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都是勇敢的水手,勇敢的风和浪,未来在一起,每一个你讨厌的现在,都有一个不努力的曾经。不要为了未来的过失来悔恨现在的不努力。让我们把握人生的每一天,去推进和谐校园的彼岸。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当我们抛弃了迷茫,把握了航向;当我们共同努力,不懈地摇桨,和谐校园的乐章终将奏响。花开的每一天,让我们在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每一天的花朵,让我们在花园中和谐学习,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是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对少年的高度评价。国家把少年等同于国家的命运,说明少年在整个社会中占据主导的核心地位,从少年做起,建立和谐;从校园做起,建立和谐。
构建和谐校园社会,要充分发挥校园的优势,发挥课堂的作用,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习法律制度的主要阵地,为确保学校法制建设,制定计划,教材,教学时间,教师,四个实施“。法律与道德、风俗、宗教、戒律,都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标准。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社会变得有序,这是因为法律的存在,我们才有权利得到保护。
我们有幸生活在21世纪这个改革开放的年代,有幸见证了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法律程序的跨越式发展,300多条法律都被引入,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多么令人振奋!但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我们如何去走?有人可能会说:“你多想了,我们还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杀不抢,我们就不会被法律束缚。不!法律是非常接近我们的。那些轻视法律作用的人,我觉得不是真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一个著名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是存在,而且要实现”,法律是实现正义、公正和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标准。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人们不断地在淡化道德意识,甚至有些人在谈论传统美德是否过时的话题。这将会促使我们诉诸法律来维护我们的社会秩序。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一个小的放松很可能在未来酿成一次大的过失,为何又要等到法律制裁的遗憾呢?所以我们现在只有一个合格的学生,从一开始做好,为了未来而奋斗,当以后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好公民,了解并遵守法律。总之,在我们生活中的法律是维护自身权利的武器,也是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规范。
11.也谈“工匠精神”进校园 篇十一
摘 要: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大力推进,“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热词,补“中国制造”之钙、塑民族企业之魂已成为时代最强音。本文就“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工匠精神 中职学校 校园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并非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占据国际市场相当大的份额,但大部分为低端产品,缺少享誉四海的高端民族品牌。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拉开“供给侧改革”的大幕,提出“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工匠精神”首次写进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补“中国制造”之钙、塑民族企业之魂成为时代最强音。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使“工匠精神”进校园,无疑应是中职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如何培养中职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时代号召的“工匠”呢?笔者将就此做一二浅谈。
一、环境育人
环境育人是指通过有目的地利用环境和有计划地建设环境及开发环境育人功能并驾驭环境育人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必然要受环境的濡染和熏陶。为使“工匠精神”深植学生心中,中职学校应营造具有职教特色和时代内涵的育人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
中职校园应布置醒目的职教文化。行政办公楼可把国家职教政策、国家领导人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镌刻于醒目位置。教学楼、实习车间、实训楼外墙可择“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支撑中国制造,成就出彩人生”“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技能,21世纪的全球货币”等职教特色标语刻于醒目处。实习车间、实训楼内可布置有关摒弃浮躁、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等“工匠精神”内涵及校企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张贴本专业工匠级人才的人物肖像及介绍。校园景观或专业楼前设历代工匠雕塑、工匠故事墙。总之,让师生触目皆“工匠”文化,日常学习、生活无不深受工匠精神熏陶,必然会使“工匠精神”扎根校园、入心入脑。
二、行为育人
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还应注重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形象阐释了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为普教升学的失败者,在唯分数论的初中阶段被漠视、被边缘化,从而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形成不良习惯的学生占比较大。所以,行为育人应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中之重。学校应事无巨细,为学生制定学习生活细则,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以身作则,在言传身教中对学生渗透“工匠精神”,摒弃浮躁,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完成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比如实习课,从安全防护的细节、到工具的有序摆放、加工过程的追求极致、实习结束后的工具归位等细微处,让学生体会到享受过程的“工匠精神”,从而逐步养成精细的习惯,形成追求精确、完美的“工匠素养”。
三、全员育人
1.配置优质师资,充分发挥德育课主阵地作用
选派德育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及时更新德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德育课教师应充分理解“工匠精神”内涵,根据学情,不断进行教改,定期开展教研,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全员育人
弘扬“工匠精神”,只靠德育教师队伍远远不够,还需要一所学校具备好的校风、学风。好的校风、学风须靠全体教、职工的职业素养来支撑。如果一所学校处处充满正能量,人人积极向上、个个严谨务实,每个岗位都有“工匠精神”标杆、处处都有追求极致的榜样,那么,学生耳濡目染,自会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创新德育载体,弘扬“工匠精神”
1.树立学校“工匠精神”典型
选择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作为“工匠精神”典型,大力宣扬,给予荣誉称号和物质奖励,隆重召开全校大会,有序开展持久的学习讨论活动,使全校师生学有榜样、追有目标。
2.邀请“工匠”进校园
诚邀各专业有成就的大师进校园,分享因“工匠精神”终有建树的成功历程,以强化学生对“工匠”的敬仰,树立成就精彩职业人生的信心。
3.以文体活动为载体
创建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建立丰富的第二课堂。定期组织如运动会、成人礼、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会操表演、篮球赛、乒乓球赛等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自信,学会与人沟通、团结协作,锻炼锲而不舍、永不放弃的工匠精神。
以上只是笔者对“工匠精神”进校园的浅陋之见,愿能抛砖引玉,与各位职教同仁互相切磋,共同播撒“工匠精神”的种子,静待职业教育支撑中国制造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陈昌辉,刘蜀.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在呼唤,职业教育应担当[J].职业,2015(7).
12.弘扬法治精神,打造平安校园 篇十二
记成长中的永昌县城关第三小学
城关三小 王萍
永昌县城关第三小学是永昌县委、县政府为了更加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决定按省级标准化小学的要求新建的一所城镇完全小学(以下称城关三小)。城关三小的兴建有效地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难问题,极大地整合优化了城区和周边乡镇教育布局结构,使县城周边区域学生享受到了和城区学生同样的教育资源。
近年来,永昌县城关三小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通过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通过齐抓共管,营造全校教职员工关心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的局面,从而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抓教育安全意识记心头
校园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必须常抓不懈,时时警钟长鸣。城关三小结合实际,制定并完善了针对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的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传染病防治、值班、门卫管理、卫生安全管理、集会和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安全隐患整改、安全经费保障、安全报告等制度,还制定了火灾事故、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被盗案件、食品中毒事件、防冻防汛排洪、地方病防治、学生突发疾病、校园周边治安等方面的应急处理预案,并将相应的安全制度的执行责任一一落实到学校校长、值周领导、值周教师、各班主任、校警、门卫,形成了人人有责任、人人有担子的安全管理体系。该校还与各处室,政教处与各班主任签订了《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制定了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明确了各类人员的安全责任,特别突出执行安全责任的追究措施,做到了制度建立、责任明晰、奖惩分明,保证了学校安全管理无一真空、无一漏洞。
在狠抓安全管理的同时,城关三小将安全教育作为中心任务,注重学生安全意识的提高和良好安全行为的养成,从根本上防止人为安全事故发生。为此,学校邀请县交警大队的警官来校做以“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为主题的交通安全专题教育讲座,每学期至少2—3次、多次聘请县公安局同志为学校法制副校长,为学校全体师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座、以及特邀县公安消防人员指导全体师生进行现场方针消防演练,以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火和发生火灾时正确避险的技能。重宣传依法治校创平安
按照上级教育部门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要求,城关三小紧紧抓住依法治校这一契机,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法制宣传日活动,并且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建设规范化校园环境,形成浓郁的法制教育氛围。用好法制教育基地,该校一方面与城关派出所、消防大队、交警大队等建立了校外法制教育基地,开展好活动,另一方面建立了校内法制教育基地,为学校法制教育的规范化提供了阵地和保证。并充分发挥少先队的组织作用,对学生进行纪律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指导家庭教育,通过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调一致。
两年多来,通过校领导及全体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城关三小实现了学校无校舍、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安全隐患。从而实现了学校无火灾事故,无入室盗窃事件,无治安问题,无安全责任事故,师生违法犯罪率为零的工作目标;使社会对学校的满意程度也因此有了较大提高。
“广大家长对孩子在校学习感到放心,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城关三小校长秦立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感慨地说。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系列活动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校各项工作起了支撑和推动作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支点和杠杆。
13.弘扬雷锋精神 共创文明校园 篇十三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代表高一(3)班在这里发言,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秉承雷锋精神,共创文明校园》。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以后每年3月就成为学雷锋活动月。今年的3月在我校掀起了一股学雷锋的热潮,许多班级纷纷投入到争做雷锋接班人的行列中,各支部之间形成了一种“比赶超”的学雷锋氛围,有的班级牺牲午休时间义务打扫校园的各个“卫生死角”,有的班级义务帮助老师打扫办公室,有的班级组织了十人雷锋志愿小分队在校园内宣传环保知识等等等等,与此同时在校园里的很多角落我们看到了温馨的提示,告诉我们在楼梯间不要拥挤,在机房要文明上机,在卫生间要记得关水阀,不要踩踏美丽的绿化带等。许多同学通过参与学雷锋活动,改掉了懒惰的坏毛病,许多班级通过参与雷锋活动,转变了班风,锻炼了劳动意识,增强了服务意识,培养了团结友爱的精神。
今年我县县委县政府以弘扬雷锋精神为契机,提出共创文明城市的口号,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同时作为学生的我们是学校的一份子,学校是我们的大家园,我们就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共创文明校园做起。校园应该是人文厚重,环境幽雅,智慧流淌,充满希望的场所。但在校园文明的交响曲中也掺杂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比如:一些同学满口脏话、一些同学乱丢乱扔、一些同学无视校规校纪,思想消极,作风散漫等等。为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学习、生活,我们需要一个平安、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在此,我代表我班向全校广大师生发出倡议: 提高文明意识和素质,彻底向不文明行为告别,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坚决同一些不文明、不和谐的行为决裂。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语言文明,举止得体,告别污言秽语,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自习课在课室内文明学习,不窜位交谈,不大声喧哗。
2、严格遵守学校纪律,上课、开会不迟到、不早退。
3、懂得文明礼仪;将微笑带给同学,互助友爱,宽厚待人,学会谦让;将孝心带给长辈,尊敬师长,宽以待人;将爱心带给社会,多做好事,见义勇为,乐于奉献。
4、尊敬师长,孝敬长辈,团结同学,事事能谦让,处处讲诚信;要理智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做到个人自重、互相尊重。
5、改正不文明言行,治理垃圾乱扔乱倒、乱贴乱画、随地吐痰、说话带脏字、踩踏桌椅的行为和现象。
同学们!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声亲切的问候,一副温和的面孔,一个彬彬有礼的举动„„,我们都感到心灵的互动,情感的交融。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人生取向是我们必备的素质,我们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塑造成为新时代的文明学生。
同学们,让我们携手努力,争当文明的播种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文明不再是内在单纯的理念,而是个人的自觉言行!让文明不再是外在强加的约束,而是内化的集体自律!
14.提升精神品位 构建和谐校园 篇十四
一、提升精神品位,弘扬“八中精神”
把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基点和方向,强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升师生精神品位,是我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本质是育心,育心即培育人的精神,所以,把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基点和方向,作为灵魂和核心。
惠州八中的学校精神是“敢为人先,求真务实,博学兼容,誠信敬业”,这是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未来的发展征途中仍然需要大力弘扬这一精神。
二、优化服务理念,凸显人文关怀
以服务为理念的学校管理追求科学、民主、公正、廉洁的文化品质。我校提出“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服务教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学校,树立学校名校品牌”的管理理念,并从三个方面落实:坚持以人为本,民主先行的原则;领导和教职工各归其位,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程序。
三、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文化品质
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另一方面,要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精神,创新载体、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拓展文化载体,营造文化氛围
“办学校,办的就是一种氛围。”校园文化建设,其实就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这个氛围就是通过校园文化理念的渗透,校园文化机制的作用,让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精神影响力,让校园充满花香、书香,成为平安、温馨的爱的家园、成长乐园和文明圣地。
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重视静态文化,更要重视动态文化;既要重视物质文化,更要重视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既要利用传统载体,更要拓展途径,创新载体,构建新平台。如组建各类学生文化社团,为学生活动提供帮助;拓展校园网,增大文化信息量;邀请名师和文化名人进校园,与师生面对面交流;组织学生感受和体验惠州的本土文化、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
校园文化要注重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生动的形象吸引人,以浓厚的氛围感染人,以真切的情感打动人。要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第二课堂、文体活动和节日文化活动,展示师生的艺术才华和青春活力。生动活泼、有情有境、有声有色的文体活动和审美活动,能收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对校园文化的推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帮助学生分真假、明是非、辨美丑、识正邪,所以我们要旗帜鲜明,加强力度,宣传校风建设中的好人好事、好经验、好作法,以便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五、开展互动交流,服务社区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家长的支持,离不开社区单位和群众的支持。通过家访、座谈会、接待日、开放日、公开信、电话和网络等方式,进一步密切家校联系,一方面增进家长对学校办学和子弟在校情况的了解,另一方面增进教师对学生家庭成长环境的了解,从而便于双方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与交流。我们组织师生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对校园周边地区的社会环境和居民文化生活予以关注,了解和分析有关情况,并与相邻有关单位合作,共同开展“军警民共建上排文明社区”活动,以校园文明推动社区文明,以先进的校园文化影响社区文化。社区的文明进步对学校教育环境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个安全、卫生、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有利于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作者系惠州市第八中学校长)
15.校园遍开“雷锋精神”之花 篇十五
为继承传统美德,推进弘扬雷锋精神常态化,让“雷锋精神”之花扮靓我们的校园。近日,崇义县教育局联合团县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向勇救落水儿童的何秀兰同学学习活动的通知》,号召广大青少年学生向勇救落水小孩的何秀兰同学学习,全县中小学掀起了一股向何秀兰同学学习的高潮。
3月7日,时值“雷锋”月。思顺中小学何秀兰同学,一个不满16岁的小女孩,不顾个人安危勇救落水小孩的英雄事迹,已在我县中小学各校广为传颂开来。何秀兰舍己救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雷锋精神的内涵,积极响应了团县委发出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倡导,为提升我县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了一个典型楷模。
为更好地向身边榜样学习,弘扬时代主旋律,争当雷锋传人。思顺中小学开展一系列活动:
一、向全体师生发出向何兰秀同学学习倡议书;
二、在全校举行“学习身边榜样,弘扬雷锋精神”演讲比赛;
三、各班出一期“向何兰秀同学学习,做新时代的主人”主题板报。麟潭乡团委牵头组织在麟潭中学开展“向勇救落水儿童的何兰秀同学学习”主题活动。活动广泛宣传了何兰秀同学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事迹,号召全乡青少年学生继续发扬雷锋精神,以助人为快乐之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扬眉中学团支部组织全校学生在操场听取何秀兰同学勇救落水小
孩事迹的报告会。英雄救人事迹,沥沥在目,激发了同学们向身边的“小明星”何秀兰同学学习的情怀,让对“小明星”的仰慕转化为今后具体的实际行动。
【校园团队精神的培养】推荐阅读:
校园团队文化建设09-29
培养得力的班干部团队08-02
团队意识培养08-26
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08-18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06-26
大学校园学雷锋精神活动的策划书10-02
雷锋精神进校园07-08
老区精神进校园襄阳11-09
弘扬红十字精神 构建和谐校园10-20
学习会议精神,创建一流校园国旗下讲话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