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诗词鉴赏

2024-06-17

归来诗词鉴赏(精选9篇)

1.《归来》 篇一

张艺谋故意改用“归来”二字作为片名,恐怕大家早已看出其双关之意。归来,既指片中陆焉识文革后从农场回归城市家庭,更是老谋子在经历了二张反目,超生事件之后,重新以一部文艺片来重新回归荧屏,并以此来重新确立中国影坛王者地位的片子。所以这部片子本来就不图赚钱,赚钱反而显得这部片子不够文艺范儿。张艺谋在大家的心目中到底归来了吗?归来的老谋子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我们通过张艺谋之前的一系列作品来看他思想的转变。

这一部《归来》虽然没有大场面的政治迫害、红旗翻卷,但是通过一对夫妻文革后畸形的生活状态,让人们感受温情的同时,不禁思考起造成这场家庭悲剧的真正原因。早先张艺谋的成名作《活着》同样也是批判文革对人性的摧残。

同样都是批判,关注点却已完全不同。《活着》的主人公是农民,而《归来》的主人公是高级知识分子。张导选小说的视角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张艺谋出身农村,因此,他早期的作品几乎都与农村有关,从《红高粱》、《秋菊打官司》、《菊豆》到《活着》,他的根深深地扎进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吸收着营养,展现了中国农村人的精神面貌。但是随着他成名之后,他的阅读量在增大,视野在开阔,他经过将近二十年的熏陶,变成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个导演艺术家。他自己身份的转变同样影响着他电影选材的转变。并且张艺谋早先家里有叛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军官,张艺谋从小生活在受压抑、排斥的新社会里。

所以他特别理解文革中受迫害的那些人,这些生活经历奠定了这部影片的基础。

原著《陆犯焉识》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了,陆焉识原来是个留美博士,花花公子哥,他和妻子冯婉瑜是奉命成婚,没有真爱,女儿是生物学博士,而不像剧中是舞蹈演员。导演仅仅用了小说的结尾,陆焉识回到家之后发现妻子失忆了以及之后的故事。可以说这是邹静之编剧借原壳精心编的新剧。所以不能将其与原著比较,因为这样没有意义,因为几乎全都不一样。

故事开场时陆焉识偷偷从农场回家想和妻子女儿见个面。陆焉识的身份全剧一直没有详细透漏:刚开始戴着口罩,裹着大油布,一方面是为了躲避组织上的抓捕,另一方面是为了向观众留足悬念。直到后来,在和医生聊天的时候,他标准的说出一个生僻的法语词,可以猜测出他可能是个大学教授。导演没有具体到身份职业,显然有其用意。他只是万千受迫害的知识分子的代表,另外只要知道是知识分子就行了,因为剧情的关注点不在这里,关注点在一个丈夫如何和失忆的妻子相处,并一点点唤起她记忆的故事。

陆焉识为了唤醒妻子的记忆,做了很多努力。例如,骗她说五号回来,自己重新跑到火车站从站台上走下来,可是妻子根本就不认识他。他找老照片给她看,他弹钢琴给她听,最后将一大箱信送给她,每天念焉识的信给她听。冯婉瑜接受了念信的同志,陆焉识怕一直被当做念信的同志,再也不被承认当丈夫。在女儿的劝导下,为照顾妻子,他心甘情愿被当做念信的同志,一当当了很多年,每月五号都蹬

着三轮车送她去火车站,接陆焉识。

故事在这儿哑然而止,一个男人的耐心与伟大跃然于纸上,一个女人对丈夫的执着亦光辉照人,只是这样的错位,让人不禁心酸,不禁反问道:“到底是什么酿成了这出悲剧?”剧中陆焉识拿着铁勺要为妻子报仇,找到工人方师傅家的时候,方师傅被专案组抓走了。泼妇般的老婆和儿子在等老方回来。陆焉识的铁勺放下了。给文人造成伤害的闹革命分子已经被抓走了,他们的家庭也因此而支离破碎,重蹈着陆焉识家庭的悲剧。文革这场灾难不仅殃及文人,那些参与革命的人同样也是文革的牺牲品。在这场斗争中,没有一个人是赢家。这反映出张艺谋深切的人文关怀,阶级敌人也是人,人道主义关怀超出了政治斗争,散发出暖暖的温情。

这场电影胜在细节,陆焉识那一次次唤醒妻子记忆的努力,都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生活流是电影的一大特色,需要观众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时间的流逝,款款的深情。看完之后这种怅然若失,这种淡淡忧伤才是导演想追求的感觉。因此,不要用一部商业片的标准去评判它没有高潮,没有吸引人的情节,没有撕心裂肺的爱恋。

电影一直以来被当做造梦工厂,人们去电影院的目的绝大部分是为了刺激。因此,3D电影横行,枪战类、赛车类、超人类、虐心恋类的电影充斥着电影屏幕。我们去电影院看这样的一部没有“看点”的电影,确实会很多人受不了。如果受不了,请等电影下线以后,下载下来。挑一个安静的午后,静静地看完这一部电影。你轻轻地一个叹息,就代表着你对导演的理解。

另外,就演技来看,陈道明和巩俐的演出不可谓不老辣,人物简单的动作、表情下隐藏着波涛汹涌的情感。而年纪轻轻地小演员,饰演女儿丹丹,演技真可谓是烂到家了。当然不能全部归咎于演员。编剧的剧本编的有问题。一个跳芭蕾舞的女孩子,为了跳主演,出卖了他父亲。这个女孩子再小再没见过他父亲,也不至于这么狠心吧?出名的愿望就如此的强烈?可见这个刺激点不足以支撑女儿丹丹告密的行动,不如将它设计成丹丹受众人的排挤,欺侮。丹丹没犯什么错,却遭受这么大的委屈。这样告密还合情理一些。

本片选角失败在郭涛,由于《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的热映,导致郭涛的形象非常亲民,可爱。让他装严肃,演一个反面人物,突出不了组织上的狠,没人性。而且开场没有营造大环境,仅仅通过几个芭蕾舞剧演出镜头反映文革的浪潮,远远不够。因此,文革灭绝人性的氛围没有营造好,导致开场时没有带入感。这部文革时期的片子难以引起八零九零后的共鸣,因为离得太久远,并且影片中也体味不到它的残酷。导演本人经历过,所以都懂。我们课本上都学过,所以假懂,不走心。

据说这部片子把斯比尔伯格看哭了,可能只是营销策略宣传而已,首先,外国人所知道的文革有中国人深刻吗?其次,作为中国人,我本人并没有看哭,不是泪点高,而是教科书上的老生常谈已经把我们变得麻木,对文革没有新的解读,只是将文革迫害用电影再呈现给你看,只是用一个独特的视角呈现罢了。

2.大雁归来教案设计 篇二

陵城区第五中学

边春明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由此可见,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极为密切,根据课程标准及单元要求,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超越性,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创意说明】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由美国著名生态学家、被誉为“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的利奥波德所著。《大雁归来》是该书中的一篇观察笔记,文章内容具体详实,描写生动细腻,情感真切动人,又包含有作者理性的思考。有些人把这篇文章定位为科学小品文,这显然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因为文中虽然也涉及到一些有关大雁的知识,但作者本意并非在介绍大雁,而是要描写“沙乡”这块“世外桃源”里,自然万物(包括人类)之间平等、自由、美妙、和谐的境界,并借此表达自己“土地伦理”的观点:人与土地是一个共同体,人只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为了获得这个共同体的平衡和长远发展,人类必须学会尊重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以及这个共同体本身——这就是“土地伦理学”。基于以上认识,这篇课文应定位为一篇“观察笔记式”的散文(随笔)作品,由此确定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而非讲授大雁的知识。

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伤哀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叫声由衷喜爱。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重在朗读,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学习使用最合适得体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思路】

先展示大雁的图片,对课文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笔下的大雁的特点,接着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然后体会作者的情怀。进而了解作者的思想。由此进行延伸,展示我国境内骤减的动物种类的图片及资料,展示一则来自新华网的关于动物灭绝的资料,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最后是无声的结语,引领学生理解作家的深层情感并反思我们现实的生存状态,从而达到语文与生活的交融,真正体现对环境的尊重与关爱。同时,这种“字幕式”的渐次呈现文字的结尾方式是十分特别的。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沉浸在文字中,完全进入体验的状态,让文字自然流入学生的心灵,去浸润他们的灵魂,这种无言的境界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和持久。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归纳要点,把握文章,训练学生概括理解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⑵ 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3)品味作品语言,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本文“爱鸟者”这一贯穿文章始终的感情线索整体把握课文。

(2)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3)通过体会课文语言浓浓的抒情色彩,来体会作者笔墨中饱含的深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珍爱动物的情感,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着重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感情。

3、着重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辅助】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展示大雁图片)

2、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见到一群群飞行的鸿雁,常常会勾起文人墨客无限的遐想和情怀,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请同学们展示收集到有关描写大雁的诗句。(幻灯片3、4)

二、扫清阅读障碍。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迁徙(xǐ)雾霭(ǎi)窥(kuī)探 缄(jiān)默

狩(shòu)猎 凋(diāo)零 滑翔(xiáng)顾忌(jì)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朗读,学生听读,感受文意。

2、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

提问:作者观察到了大雁的哪些活动?(幻灯片6、7)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四、细读文本,感受情感。

1、听老师范读第4节,观赏雁舞沙乡之美景,圈画出描写大雁飞翔的动词,朗读、品味、感受大雁的心声,想一想:能不能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大雁归来时的心情?(幻灯片8、9)

明确:欣喜、快乐、激动、兴奋、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2、大雁为什么会有如此快乐、自由自在的心情?用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看到这是一种怎样的大雁?聆听雁儿心声,进入雁儿内心世界,谈谈大雁的性格、精神特征及雁与雁之间的关系。以这样的句式说话:读______________句(段),我发现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 的大雁。(幻灯片10)

可抓住学生选择的语句做点评,教师示例:

a.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表现了大雁的特征。

①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② 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请。

③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者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④每年三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明确:作者用了许多拟人手法描写大雁,也是有感而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有集会,有辩论,讲亲情,讲友谊。大雁身上有许多珍贵的品质:团结,勇敢,善良,温和,大方。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遥不可及,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赞扬、钦佩、崇敬之情。

b.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①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②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明确: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内部友爱、无私、民主、团结、重友情、有灵性,有联合观念。

c.多处衬托,突出了大雁的特征。

如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笔直,似乎也有数学头脑。

(2)感悟作者情思:为了观察研究大雁,作者都是怎么做的,谁给了它们这份快乐、自由自在?文章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大雁怎样的感情?

教师指导:从作者观察大雁的行动和对大雁活动描写的语言入手,找出作者对大雁的感情的主线。学生讨论交流。(幻灯片10)

明确:

1.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的钦敬。

2.喜欢倾听大雁集会时的各种鸣叫,认为那是她它们乐此不疲的辩论。

3.对孤单的大雁感到哀怜,表示对枪杀者的反感和痛恨。

4.赞叹大雁具有人类所不及的联合观念。

⑤对大雁的报春感到欣喜,把春雁的数目看作农场春天富足的标准。

以上各个方面都表现了作者的爱鸟之心,“爱”字贯穿全文,爱”融化在字里行间,他半夜三更偷偷“潜伏”在沼泽里,只为了聆听大雁的集会;

几乎年年都统计光临农场的大雁的数据,并作科学的考察;

长期观察大雁的生活习性。

沙乡的人们珍爱它、喜爱它,理解它们的需要,不干涉、不惊扰它们,给了它们一个自由的世界„„?

(3)走进雁儿世界,寻找雁儿栖息之地、活动场所?(幻灯片10)

沙乡:沼泽、池塘、沙滩、粮食„„这块土地,给了它们回家的感觉。

3、走进作者的庄园沙乡,你会觉得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呀!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大雁、作者、沙乡三者之间的这一种境界,你会用什么词?(幻灯片11)

欣喜、激动、兴奋、自由、无忧、温馨、美好、安详、宁静、幸福、和谐„„

五、研读思考,感悟作者情怀。

1、这样美妙和谐的一种“境界”,是谁创造的?(幻灯片12)

介绍作者及《沙乡年鉴》:(幻灯片13、14)

1887年,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降生了。和我们在座的男生们一样,从小,他就喜欢去野外玩耍。长大后,他考入了耶鲁大学的林业系,并在大学毕业后研究起了自己从小就喜欢的土壤、森林和野生动物。46岁那年,他成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管理系的教授。人生之路对他来说,可谓是一帆风顺、前景灿烂。谁也没有想到,他,却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两年后,他买下了威斯康星河畔一个被人们遗弃的沙子农场,带着家人住进了农场破旧的小木屋,这一住,就是十几年。在这里,他亲自动手栽种了上千株松树,希望能够恢复这个农场的生态平衡;在这里,他每天观察和记录着动植物们的繁衍与生长,思考着土地的命运„„

2、你会把自己和课桌、书本、路边的一块石头、家里的一盆花„„一起称作“我们”吗?为什么作者把农场、大雁、河流、山脉„„这一切都称作“我们”?体现作者怎么样的思想?(幻灯片15)

明确:同学们的回答都源于丰富的心灵与用心的学习,那么作者呢?他又何以将大雁写得如此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而又是什么推动他为大雁付出那么多呢?

介绍“土地伦理学”:(幻灯片16、17、18)

伦理,本是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作者由人间的伦理推及人与自然关系。在他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也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况且大雁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它们向来有联合的观念,它们对人类是有益无损的。

美国著名伦理学家利奥彼德对大雁情有独衷,他把大雁看作与自己平等的生命,看作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宇宙之美的展示者,人与土地是一个共同体,人只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为了获得这个共同体的平衡和长远发展,人类必须学会尊重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以及这个共同体本身——这就是“土地伦理学”。

六、延伸迁移。

由于岁月的变迁,环境的恶化,更是由于人类的残忍,我们可爱的动物朋友征慢慢从我们的视野重消失,从地球上消失。

1、展示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的图片、资料:

穿山甲:生存的威胁主要是栖息地遭破坏和盗猎。

缅甸蟒蛇: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消费者对它们的皮肤、肉和胆囊的需求,在我国,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黄嘴天鹅:生存的威胁主要是栖息地遭破坏,野味和羽毛被用来制作传统药材。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亚洲水蜥: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被当作野味,尤其在中国南部。同时,也面临着森林砍伐带来的威胁。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小鸥:海鸥体型最小的一种。生存的威胁主要是栖息地遭破坏和作为野味。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出示来自新华网的一则消息:

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提供的资料表明,远古时代500年才有一种兽类灭绝。但20世纪以来,4年就有一种哺乳动物灭绝,是正常灭绝速率的125倍,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剧。科学家们统计,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中,有5025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边缘,其中我国已达390多种。(新华网)

七、教师寄语

曾几何时,我们触目的是砍伐的林木,漫天的沙尘;山地里奔走着哭泣的生灵,江面上飘浮着污染的泡沫。什么时候开始,这天空不再湛蓝,这雨水不再清润,这土地越来越少,这森林愈来愈疏。珍禽奇兽躲过了肆虐的天灾,却未能躲过野蛮的人祸。渐趋灭亡的难道仅仅是动物吗?

我们现在享受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曾几何时,我们远离了自然,躲在了水泥钢筋作成的“阁楼”里,生活简化的只剩下自己,环境浓缩得只剩下盆景,一切纯朴的本质的自然的东西,从我们的视野中悄然离去。

感谢利奥彼德,: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天空中优美自在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滚滚红尘,触摸到自私而功利的灵魂, 是他,让我们明白了:若要我们的生命鲜活滋润地笔立于天地之间,就必须学会尊重的大家庭中所有成员,和万物和谐相处。有万物陪我们前行,我们还会寂寞孤助吗?世界正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大地才有了如此的生机和情趣。

因为,地球上不仅仅只有我们,更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八、作业:

课后搜集我国境内骤减的动物种类及其资料,并写一篇调查报告,分析其急剧减少以至灭绝的原因.就此再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保护动物,爱护环境。(幻灯片31-32)

九、板书设计理念:

3.学习归来话感受 篇三

时间:2011年03月30日 出处:中学教科室 作者:解岗 浏览量:356次

三月下旬,省教育厅组织美术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各地市的部分美术教师在青岛举行了《美术教育年会暨美术教学观摩研讨会》。我受到学校领导的派遣,有幸参加了这次学习;在这次学习中我受益很多,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学到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带给自己一些感触和反思。现就我在本次年会中的所思所感做一下总结。

一、美术教育的现状

(一)现代美术教育取得得到成功之处:

1.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人们的美术教育观念正在逐步的发生改变。从幼儿美术教育一直到大学美术教育,搞得红红火火。

2.美术教学内容的扩展。美术教学内容由原来的单纯的教授绘画知识转变为全面开花。

3.美术教学方法的多样。这体现了一名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个人素质的高度决定了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4.美术教学评价的改革。评价的方法也趋于多样性,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迈进。

(二)现今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现今的教育,由于种种原因,束缚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曾说道:中国孩子的想象力状况令科学界忧虑,“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中国教育的解放必须从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开始。2010年对世界21个国家中小学生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2.查尔斯.福勒在《创造未来》中写道:学校有一项基本义务,即提供燃料,点燃心灵,并照亮未来。艺术往往可以充当燃料,因为它是我们运用想象力、思想、感情和通过一系列的“语言”照亮生命的一切奥秘。也是痛苦、喜悦、遗憾和奇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想象力是推动文明向前发展的前提。在美术课中,应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给学生更多的动手的机会。二、一堂好课的标准

在本次年会中,共提供了六节初中美术教学观摩课供大家研讨。参会的美术教师、省教育厅的米海峰教研员以及各地市的教研员分别对这次的公开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省教育厅的米老师就势升华了一堂好课的标准:

1.学生喜欢的课。

2.上的顺畅的课。

3.达成率高的课。具体地说就是(1)目标要准确、具体,整堂课中都要围绕着目标转,无论是学生的作业还是教师的示范都要紧贴目标。(2)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恰当,是否与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吻合。(3)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灵活,是否围绕着目标进行。

4.课堂的效果明显。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是否活跃,学生的作业效果如何,都是决定一堂好课的因素。

5.教师个人的素质。(包括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专业素质等。)

三、教学中的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使自己的课上的顺畅,还要注意一些课堂技巧的运用和把握。

1.为教学做好铺垫。我们通常运用的导入新课就是一种铺垫,教学铺垫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打下基础。

2.注意教学中各环节的转换。有的老师上课各个环节转换生硬,上下两个环节不畅通,为教学带来了障碍。所以,应该合理的设计各个环节之间的转换,使一堂课犹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3.教学目标要合理。有的老师上课时教学内容设计的太多,一堂课中贯穿的知识点让学生消化不了,讲起课来有种紧追急赶的感觉,这是不合理的。在设计一节课时,抓住关键的一两个问题去进行就可以了。美术中的教学在于“精”,而不在于“多”。

4.对学生评价时要全面。在课堂上,多数老师都注重对学生的鼓励、表扬,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味的鼓励与表扬不利于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所以,评价学生或是学生作品时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全面进行评价。

4.寒假归来话感受 篇四

走进大学就是踏入了半个社会,充斥于去我们生活的不再只是读书与学习,更为重要的还有如何做好与现实接轨的准备。因此,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以及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我开始了大学第一次社会实践:深入基层,了解家乡。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2014.1.20我和同学在榆中县和平镇乡镇府开始了我们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因为在此之前已经和有关人员打过招呼,并获得同意,所以我们去的时候并没有显得特别突兀,有几个叔叔还很热情的询问我们的大学生活,但并没有过多的交代我们应该干什么或能干什么,只是时有时无的随意聊天,或偶尔让我们帮忙送一下资料。第一天的“实习”就在我们轻松地跑腿中度过了,感觉还是有些无聊。但是接下来几天我们算是慢慢地步入正轨了,我们随从工作人员去好几个村落实全县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记录,但总感觉抓不住重点,不过还好,大致能看得懂。后来我们又去给各村农民发“农业补贴”,也许因为数据量很大,而且据说有些记录稍有差池,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争吵也是常有的事,而我们要想通俗易懂的解释清楚,不让村民产生误会并不容易,这样的两天下来真的很累,不过心里总有一种很兴奋的感觉,毕竟自己还是有用武之地的。最后一天我们的任务是单独去几个村宣传过年防火的安全意识,这次没了工作人员的陪同,感觉自己连话都不会说了,更别提什么宣传,不过好在他们都知道我们大致要说什么,要是让我们去宣传一个全新的东西,我真的很怀疑自己会不会挂在那儿!

5天的社会实践很快就结束了,虽说没学到什么专业知识,但还是感受颇多。现在我也能理解为什么很多招聘会的大字报上都写着“有经验者优先”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并不见得比刚毕业的大学生好多少,但入行快,办事能力强却是绝对的优势。在当今这个分秒必争的强行军社会,没有哪家企业愿意花大量时间及财力去培养一个新手,所以有经验者更吃香几乎已经成为事实。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我们所要做的就绝不是辩解自己有多么多么的渊博了,而是让自己的实践跟上理论的脚步,努力武装自己,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

另外,让我深有感触的便是工作的不易了。以前总觉得只有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工作才会有难度,而且还经常吐槽政府的工作人员是只拿钱不办事,但现在明白了,我所想到的难度貌似只是和专业知识挂钩,并没有考虑到除此之外更大的难度。其实各行各业,无论职位高低,要想做好真的不容易。还有就是交流能力的重要性,绝大多数人不是通过你的简介了解你的能力,而恰恰是看似随意的交谈。虽然说在学校我们每天都在说话,但毕竟对象都是学生或老师,步入社会就不同了,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物,从称呼到谦辞再到语气都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这次实践时给当地农民解释“农业补贴”有误差的事,刚开始说了一大堆很正式的话(当然还是资料上看来的,绝对专业),但他们却是完全不理你,随意就打断,感觉就像你是在说废话,有一个伯伯竟然还说我们小孩子不懂事瞎掺合,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真是够无语的,没办法我们就用方言跟他们解释,有些话说得真叫一个俗气啊,不过这招倒是挺管用的,他们好像也能接受。在此之后,我们便由衷地感叹:说话真是门大学问啊!

通过这次实践我还发现了两个问题:对于一个新手,没有人会愿意在你应该干什么上多浪费口舌,只是随便交代一下便各顾各了,那么剩下的就需要你多多观察并虚心请教了,所以必要的察颜阅色会对你很有帮助。另外,哪怕再简单,也一定要把自己该干的事干好,这样日积月累的工作对你的晋升绝对不会有害。正如张瑞敏所说: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千百遍都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能把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平凡。

以上便是我的社会实践心得,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想说的就是我对家乡建设的意见及建议。目前在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的思想还比较保守,安土重迁,有些人还担心自己的经济收入没上去,但住楼成本又较高,所以只是望楼兴叹。对此政府要采取的措施就不能有一点儿强制性的味道,而是要先做好心理工作,再建好公共设施,这样一来整个进程就容易多了。另外,中老年农民的文化水品还相对比较落后,但是年轻人又不愿在农村谋个一官半职,所以很多职位只能由他们来担当。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就要多做一点教育工作了,不要让“领导人”处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窘境。

5.《大雁归来》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缄默、窥探、狩猎、顾忌、凋零、滑翔”等词的读音、字形并学会运用。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的主旨。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归纳要点,整体把握文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2.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语句,体味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

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珍爱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教学重点

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情怀。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教学方法

1.文献法。提前安排学生收集有关大雁的科普文章、图片、诗文等资料,课前相互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合作探究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展播,朗读课文,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文意;合作研讨,深层探究,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品读课文,把握独特的写法,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色彩;学生自由质疑问难,理解难句,增强语感;延伸拓展,阅读《是谁赶走了鸟类》一文,沟通课堂内外。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愁情、岁月之感。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伤感的咏雁作品。而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雁归来》却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意的科学文艺散文。

设计

(二)每当萧飒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以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相交,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

设计

(三)《敬畏自然》说:“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他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利奥波德,这位美国著名伦理学家,他对大雁,正是这样,他把大雁看做与自己平等的生命,看做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宇宙之美的展示者。他怀着喜爱的心情、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的种种活动情景,请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大雁的世界。

设计

(四)大雁,我们并不陌生。那么,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同学谈:外形,候鸟,合群性,叫声嘹亮„„)利奥波德对大雁作过一番观察和研究。他观察过归来的大雁到了目的地怎样寻找栖息地,他观察过大雁觅食,他研究过雁群的结构,他聆听过大雁集会的鸣叫,原来大雁还有这么多闻所未闻的趣事,让我们走进《大雁归来》的世界。

二、资料展播

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有关雁的各种资料,各组选择较有价值的资料,提交教师利用投影显示给大家,全班共同欣赏。

资料(1)《辞海》中“雁”的词条

资料(2)周瘦鹃随笔《雁》

资料(3)历代有关雁的诗歌

资料(4)雁的图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解文章主旨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感受文意。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缄默(jiān):闭口不说话。

窥探(kuī):暗中察看。

狩猎(shòu):打猎。

凋零(diāo):草木凋谢零落。

2.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

提问: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学生快速筛选相关信息,概括段意,归纳要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候鸟,是报春使者,善远飞,喜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3.领悟文章的主旨。

(1)(多媒体显示)

作者在《沙乡年鉴》的序言中说:“这里所描述的是我们一家人在周末时,在那个远离过多的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在这个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子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着上帝赐予我们的本质。”

提问:阅读上面的材料,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学生明确: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如何理解这三段话的深刻含意?

学生思考,明确:大雁具有联合的观念,全球一体化,这是人类所不及的;大雁的迁徙活动是富有诗意的,对人类有益无损,大雁归来的鸣叫,简直是带有野性的诗歌。

(3)请同学们概括文章的主旨。

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四、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抒情色彩

1.(多媒体显示)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形状略似家鹅,有的较小。嘴宽而厚,嘴甲比较宽阔,啮缘有较钝的栉状突起。雌雄羽色相似,多数呈淡灰褐色,有斑纹。大雁群居水边,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时,有雁在周围专司警戒,如果遇到袭击,就鸣叫报警。主食嫩叶、细根、种子,间或啄食农田谷物。每年春风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们称之为“雁字”,因为行列整齐,人们称之为“雁阵”。大雁的飞行,路线是笔直的。中国常见的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雁队成6只,或以6只的倍数组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

摘自《辞海》

提问:把这一段文字与课文进行比较,两文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明确:这一段文字,重说明。客观介绍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如大雁的属性、外形、生活习性、候鸟、飞行线路、聚合性等。

课文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课文也介绍了大雁的生活习性、大雁的飞行路线、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科学知识,但侧重点并不在于介绍知识。

2.教师点拨:本文独特的写法表现在科学知识与文学趣味并重,形象性、抒情性是本文最明显的特征。请同学们自主选例评析。

(1)品味形象性

明确: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如: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一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稀疏的谈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另外,衬托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笔直。

(2)感受抒情性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色彩。

(多媒体显示)

仔细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3)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4)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

(5)每年三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6)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学生自由发言,任选一句来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1)这句话是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2)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

(4)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至愤恨。

(5)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遥不可及,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赞扬、钦佩、崇敬之情。

(6)春风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方,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教师总结: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伤哀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叫声由衷喜爱,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饱含爱意。

学生选择文中的片断,涵泳体味作者的满腔深情。

五、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合作研讨,释疑存疑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提出一个最急于解决的问题。如有小组成员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以纸条形式向教师提问。

2.教师选择较有价值的共性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代表性的问题有:

(1)如何理解“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切断了其后路的先知的坚定信念”?

(2)“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呢?

(3)作者周末就到农场度假,用心观察大雁,这样多情地感受大雁,这样的情怀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1)课文是译作,理解起来有困难。联系上文,“坚定信念”是指经过迁徙到达目的地之日,准是春回大地之时。迁徙之前,远在千里之外,而且要把迁徙的时间计算在内,它们就能断定目的地的季节,所以说“先知”。“切断了其后路”,意思是大雁不像主教雀或花鼠,它们一旦迁徙,“要想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是有进无退的。

(2)联系下文,大雁知道11月份每个沼泽和池塘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狩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由此可知,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3)在作者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况且大雁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它们向来有联合的观念,它们对人类有益而无损。人类回归自然,可以从自然中获得无穷乐趣,而这是高度物质文明所不能代替的。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趋势。

存疑:对有损无益、损益兼有的动物,我们也要与它们和谐共处吗?

教师不必急于给予回答,引导他们课后自己查阅资料,作为“研究性课题”布置下去,两周以后上交研究性报告。

六、课堂小结

《大雁归来》为我们唱响了一曲田园牧歌,引人向往,发人深省。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曾几何时,我们远离了自然,躲在了水泥钢筋做成的“阁楼”里,生活简化得只剩下自己,环境浓缩得只剩下公园,一切纯朴的本真的自然的东西,从我们的视野中悄然离去。感谢利奥波德,他让我们明白了:热爱自然,是人类的共同情感;回归自然,是人类的终极追求。

七、延伸拓展

阅读《谁赶走了鸟类》一文,思考文后题目。如课上不能完成,留待课后继续思考。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谁赶走了鸟类

①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鸟声了。有几次我竖着耳朵谛听,只有车辆超标的喇叭声和工地上机器的轰鸣。车辆和工地是目前中国城市的两只脚,一个城市的发展就是靠这两只脚走出来,我知道。

②我还知道是谁驱赶了鸟类。

③去年春季的某一天,晨跑后我照例由那条林阴小路散步回家,正是留鸟和候鸟大会师的时候,期望能在浓阴处听场鸟的演唱会。

④小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些青枝嫩杈,那是些理直气壮的人信手折下又信手扔下的,它们露宿一夜后绝望地挺着身子。

⑤终于听到鸟鸣,是只引吭高歌的麻雀。可仅仅是试了嗓子,歌声便戛然而止。正疑惑着,我看到一个举着汽枪的兴高采烈的男人。

⑥我的愤怒忽地涌到脸上,也只是涌到脸上而已。我想喊却没喊一声,想吼也没吼一下,想骂当然也没骂一句。我A 连盯着他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若无其事地从那个男人身边走过去,像见了猫的小老鼠,B 他是枪杀无辜的刽子手,我是目击者,是证人。

⑦真该感谢多年训练出来的“冷静”。“冷静”告诉我:别理他,他会骂你神经病、疯子。再做一次于事无补的神经病、疯子有什么好处?

⑧“冷静”还安慰我:再说骂他一个人有什么用?回头你可以写文章骂,告诉更多的人爱护鸟类。

⑨不久,我在家里还接待了丈夫的朋友的朋友,那家伙在饭桌上大谈他捕鸟的本事,最高纪录是三天打死二百二十只,而我虽然心里难过愤怒,居然没有把他赶出去。

⑩我们的大众可以容忍凶残者的胡作非为,却容忍不了年轻人的“异常举动”。我就是人们矫枉过正的典范,几年前还热血沸腾,几年后就如此“冷静”了。

我会写文章吗?或许。在所有的人中,文人最会自我安慰,发现自己软弱卑微但又不愿承认,总会写些慷慨激昂的文字痛骂那些他们想痛骂的人,虽然他想痛骂的人根本不留意任何书和报纸,自己却很可以在自己的文字中坚强勇敢伟大一会儿。

我早已是“好人”了。大家都说我是个“好人”,好妻子好妈妈好媳妇好朋友好同志,但我却蜕化成了罪犯最可耻的同谋。驱赶鸟类的不仅是枪手和伐木者,更多的是像我这样视而不见和冷眼旁观的“好人”。

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到鸟声了。我无法不怀念鸟声,像怀念因为我疏忽而远走他乡一处浓阴,三五只鸟,曾把我和喧闹的世界隔开。那清丽的歌声沁人心脾,一洗心上的最亲密的朋友。

尘埃和身上的疲惫,任何人类的语言无法代替。

没有了自由的鸟的鸣唱,便无处可逃,拥拥挤挤跌跌撞撞的世界的喧闹包围了我,无处不在。

在喧闹的人的世界中,我重新寻找我们口口声声的“人类朋友”——鸟类。“我们的朋友”在鸟市上被明码标价。

“我们的朋友”被搬上各式各样的餐桌,塞进各式各样的嘴里。

我们这样待“朋友”太久了。不用多久,我们这些“好人”的后代只能到鸟市上去认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到鸟声了,我无法不担心我和我的同类。鸟是人类的长喉,向识“我们的朋友”了。上帝传达人的声音,而空中飞过的鸟则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一个民族的镜子,反映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最起码的良知。

鸟声渐远。渐远的又何止是鸟声呢?

1.文章标题是“谁赶走了鸟类”,阅读全文后,你认为这里的“谁”指的是什么人?

2.第①段中加点的“竖着耳朵”和“谛听”,从内容上看,作者要突出强调的是什么?

3.比较下面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个表达效果好,为什么好?

①小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些青枝嫩杈,那是些理直气壮的人信手折下又信手扔下的,它们露宿一夜后绝望地挺着身子。

②小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些青枝嫩杈,那是有些人折下又扔下的,它们露宿一夜后绝望地挺着身子。

4.文中写了作者没有阻止举着汽枪打鸟的男人的行动,写这件事时作者详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详写?

5.根据文意,依次填到第⑥段、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甚至 虽然

B.甚至 何况

C.但是 不在”?

7.文章末段说“鸟声渐远。渐远的又何止是鸟声呢?”从全文看,你认为,“渐远的”除了“鸟声”还有什么?

(济南市中考题)

参考答案:

1.枪手和伐木者以及视而不见、冷眼旁观的“好人”。

2.突出强调了鸟的稀少或很久没有听到鸟声了。

3.①句好。“理直气壮”“信手”形象写出了某些人不文明的行为和习惯,表达了作者的不满。

4.详写了“我”当时的心理活动。说明了“我”似的“好人”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告诉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是人人有责的,从而突出了中心。

5.A

6.“我”无处可逃;喧闹无处不在。

7.渐远的还有人之所以为人的良知。

八、布置作业

1.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淙淙溪水,都是宇宙的精灵,是大自然富予人们最美妙的文章和乐章。但这些文章和乐章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有的人,泉水丁冬,在他听来是大自然奏出的美妙和谐的音乐;天上的白云,在他看来是大自然铺就的最美最好的图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有的人,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听到的只是声音、颜色,这样的人是无法领略大自然的情趣的。

(1)这段话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虽然

D.但是

何况

6.第15段中,作者说“无处可逃”“无处不在”,她是说谁“无处可逃”,什么“无处

①错别字: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

②错别字: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

(2)这段话中,有一个病句,请在文中用“——”画出,并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3)根据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在下面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文组成排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继续完成课上《谁赶走了鸟类》阅读题目。

参考答案:

1.(1)①富—赋 ②偕—谐

(2)最后一句,“颜色”不能听到,应改为:„„听到的只是声音,看到的只有颜色„„

(3)略(注意原句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课后收集我国境内骤减的动物种类,并写一篇调查报告,分析其急剧减少以至灭绝的原因。就此再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保护动物,爱护环境。

二、根据下面这则材料,尝试写一篇科学小品。

沙丁鱼是一种十分受人欢迎的海产,但是经过长途运输,往往剩不下几条活鱼。渔民为了使沙丁鱼能够长时间保持鲜活,就在沙丁鱼群中放上几条鲶鱼。原来,沙丁鱼喜欢群集,生性不好动,所以容易缺氧而死。鲶鱼好动,它在沙丁鱼中不停地游来游去,使沙丁鱼受到干扰,也不得不增加活动。沙丁鱼的活力增强了,就不容易闷死。

三、开放探究

选自2003年辽宁省中考试题。

回雁峰,南岳七十二峰之首,北雁南飞,到此为止,故而得名。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中有:“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归。”柳宗元过衡山时也写下“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至于王勃的“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流传就更广了。为什么衡阳以南雁声甚少?这里是有科学道理的。

竺可桢先生在他的《物候学》中说,冬初日照缩短,气温降至10℃以下,可激发北雁南飞。若日照增长,气温稳定在3℃以上,可适于雁的居留。湖南地处亚热带,有趣的是正好处于我国冬季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以南,8℃等温线以北,雪日

5~10天,日照又比北方长。回雁峰以北处于冬季10℃等温线以北,宜于大雁留居。洞庭渔米乡物产丰富,衡阳以北地势低平,不仅有广阔的洞庭湖面,且沼泽港汊纵横,水库、池塘、水田密布、像明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它们又极少封冻。雁是水上游禽,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白天在水中有鱼虾可觅,田中有遗谷可寻,夜有湖洲芦苇可栖,或饮或啄,或嬉或栖,实在相宜。况且几经长途跋涉,体力大耗,再渡南岭,山峦起伏,水面极少,食宿之地难寻,要远翔南海之滨,体力难持。于是大雁不再南飞,便选择洞庭湖畔安营扎寨,乐度严冬,所以衡阳以南雁声甚少。

但雁也并非绝对不越南岭,少数雁群体力较好,有时也直飞南海之滨,也有的先在洞庭湖畔休整,补充营养,待体力恢复后再南飞。如有大量雁群超过南岭,则可能是当年冬季洞庭湖畔气候异常,河湖封冻,气温太低,食宿之处难寻。为了求得生存,只得继续南飞,寻找适宜越冬场所。史料中记载我国南海之滨,也有大雁的足迹,它们应是雁群中的佼佼者了。

(选自1986年7月20日《长沙晚报》,作者张健鑫,有改动)

1.仿照文中画直线句子的修辞方法,再写出两个比喻,填在文中空白处。

2.作为一篇阐明事理的说明文,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3.选文第二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5.选文第一段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6.选文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说明衡阳以南雁声甚少的?请分别概括出来。

7.选文引用了古诗文中对“衡阳雁”描写的句子。在我们学过的古代诗词中,也有类似的句子,想一想,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1.此题为开放题,只要能写出符合题意的要求的比喻即可,如“像碧玉”“像宝石”等。

2.雁到衡阳不再南飞的原因。

3.列数据。

4.逻辑顺序。

5.提出了“北雁南飞到衡阳为止”的现象,使语言更富于表现力。

6.从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大雁体力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7.衡阳雁去无留意。

●备课资料

一、重温经典

1.荐读周瘦鹃的随笔《雁》

偶然在一个文娱晚会里,听一位古琴专家弹奏“平沙落雁”之曲,一波三折,委婉动听,仿佛见一头头的雁从半空中飞翔下来,落到沙滩上似的;我因此想到了雁。

雁是一种大型水鸟,模样儿与鹅很相像,淡黄色的长嘴,青灰色的翅翼,灰褐色的背,带着黑斑的胸,长得并不美,然而古今的画家都用作画材。宋徽宗的芦雁图卷,笔精墨妙,颇为有名;清代边寿民也以善画芦雁为名,几乎成了个芦雁专家。

雁称候鸟,每年总是应候而来,因为北方天寒,所以入秋就要南来,迁地为良。《月会》曾说:“仲秋之月鸿雁来。”《记历枢》也说:“天霜树落叶,而鸿雁南飞。”李时珍的话更说得明白:“寒则自北而南,止于衡阳,热则自南而北,归于雁门。”据说这是常年老例,从不失信,候鸟之为候鸟,自可当之无愧。

雁有合群性,喜集体行动,并且很守纪律,往往排成了行列,在空中一行行地飞过,好像是军队列阵形一般,因有雁阵之称。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曾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之句。而他们的阵形,又像是写出来的字,所以又称雁字。苏东坡所谓“雁字一行书降霄”,而明代唐时升竟有咏雁字诗二十四首之多。诗人好事,真如俗语所谓挖空心思了。

雁的鸣声很为嘹亮,可说是高唱入云。而不知怎的,历代诗人们所作闻雁诗多至不可胜数,都说它的鸣声十分凄切,引人悲感,所以诗意都很悲观,竟没有一首是乐观的气氛的。甚至有一首说是:“情类断猿悲落月,响如离鹤怨愁云”,除了断猿离鹤外,更将悲、怨、愁这些字眼全部用上了。其实他们的闻雁,全是唯心的,只为正在秋气肃杀的时节,而心境又不好,于是听了雁鸣,全是一片凄苦之声了。

雁足传书,用汉代苏武使匈奴事,后人书信往来,就作为典故,而把雁当作邮递员。古人诗词中咏及的不一而足,如“尺书相珍重,辛苦敢烦君”“只恐音书断,宁辞道路长”“念尔心千折,凭传扎十行”。又如谢承举诗云:“枕断烟波晓梦余,雁声悲切过匡庐;离人久望平安字,何事江东不寄书?”杨宛诗云:“千里翩翩度碧虚,月明送影意何如。也知一向郎边过,自是多情少寄书。”词如宋代黄庭坚《望江东》云:“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是秋将暮。”辛弃疾《寻芳草》云:“有得许多泪,更闲却许多鸳被。枕头儿放处,都不是旧家时,怎生睡?更也没书来,那堪被雁儿调戏!道无书却有书中意,排几个人人字。”借雁足传书来抒情,自是绝妙好辞。又无名氏《御御行》云:“霜风渐紧寒侵被,听孤雁声嘹唳;一声声送一声悲,云淡碧天如水。披衣起告: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塔儿南畔城儿里,第三个,桥儿外,濒河西岸小红楼,楼外梧桐雕砌。请教且与,低声飞过,那里有,人人无寐。”怕孤雁惊动了失眠的人,央求他低声飞过,真是痴得可笑!但不知那孤雁儿能不能领会他的一片苦心呢?

我国地志上的地名,以雁为名的,如雁门关,是大家熟悉的,此外有雁塞山、雁湖、雁塔等。名胜如浙江乐清县东的雁荡,绝顶有湖,湖水终年不干,春归的群雁,都在此留宿,因以为名。湖南衡阳县南的回雁峰,是衡山七十二峰的主峰,据说北雁南飞,到衡阳为止,一到春天,就飞回去了。回雁峰之名,是这样得来的。今年立春较早,南来之雁,也该提早回去吧?

(《名作欣赏》97.4)

提示:周瘦鹃是一位现代文化名人。他学识深厚,对“中华雁文化”可谓了然于心,他兴会所至写出的这篇关于雁的随笔便浸淫着浓厚的文化色泽,为读者撩开“中华雁文化”的一角。

这篇随笔的显著特色是:它以超然物外的雍容姿态,以雁的自然习性为线索,随记忆所及,重点介绍了表现于中国文艺中的雁。在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息中透泄出雁与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密切联系,借谈雁而谈人,谈出了中国古人由其社会生活所决定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心态,一种具有历史性的认识价值的独特的人文现象。文末一句话,给着重写秋雁而以悲愁为情调的全文在曲终之时带来一抹亮色。

2.古代咏雁诗集粹

每当萧飒的秋天季节,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以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相交形成一个“人”字,古人称之为雁阵、雁字、雁序,这也是古诗材料。如陆游《幽居》诗:“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古人云:“雁行有序”,雁的组织性很突出的,雁在飞行时,飞在队伍前头的一只雁,都是由体强识途的老雁担任,雁阵的线条整齐,两雁之间的距离保持匀称。据科学分析,这是雁充分利用气流进行飞行的一种奇妙的“节能术”。

我国常见的雁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雁是候鸟,有着一年一度的迁徙,每年春分后,飞往北方,秋分后飞回南方。当年唐太宗在山西汾河赋诗云:“不识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可见古人早就知道雁有年年迁徙的习性。由于雁有季节准确的迁徙,古人把它视为音讯的“使者”,历史上还有“鸿雁传书”的故事。

雁一年两度的迁徙,说明它对于天气的冷暖变化的反应很敏锐。华北农村流传民谣有:“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总来。”如果大雁迁徙的提早或推迟,预示着当地天气有反常的现象。诗人陆游留心雁儿的活动并揭示它和气候的对应关系。如他在《夜归》诗云:“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此诗地点是浙江省绍兴,当年雁儿在中秋前提早南飞过浙江,结果天气早寒。近来对大雁观察记录也表明,大雁提前南飞,结果北方天气早寒,南方气温也比常年偏低。

虽说雁是候鸟,秋季霜降南旋,但古代诗词经常和雪联在一起,这似乎有悖事实。著名的有唐代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首诗引起一场现代对雁生活习性新研究,起因出自科学家华罗庚针对此诗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写了一首质疑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此质疑诗一出,报刊、杂志争相刊载,大加赞赏,借此勉励后生,要善于独立思考,疑前人所未疑。但也有不少学者,指出华诗欠妥,说“雪中雁”和“月黑雁飞高”确是事实。

查阅古诗,很多诗人描写了雪和雁。例如唐代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宋代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唐代李白《千里思》:“胡雁度日边,风雪迷河洲。”唐代贺朝《从军行》:“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这情景跟卢纶的《塞下曲》很一致,作为候鸟的大雁,为什么还遭遇大雪呢?这主要与气候的多变和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塞外气温骤降,大雁刚刚南飞,白雪就覆盖大地。另外中国地理气候南北差异很大,塞外在农历八月就下雪,甚至更早,“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诗)“五月天山雪”(李白诗),所以大雁难逃“雪网”的。

大雁归迟遇雪之情,也见于古诗,如唐代崔湜《塞垣行》:“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唐代李廓《送振武将军》诗:“芦酒烧蓬媛,霜鸿捻箭看。黄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虽说月黑看不见雁,但雁过有声,“月黑雁飞高”就不足奇了。古诗仍有这方面的佐证。如唐代李益《春夜闻笛》:“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宋代梅尧臣《秋雁》诗:“秋雁多夜飞,前群后孤来。”唐代钱起《宿毕侍御宅》:“落叶寄秋菊,愁云低夜鸿。”唐代李颀《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金代元好问《惠崇芦雁》:“雁奴辛苦候寒更,梦破黄芦雪打声。”所谓“雁奴”就是晚上打更之雁,附近稍有响声,它们就立刻鸣叫报警,接着,群雁也随之惊起鸣叫,此起彼伏。这就是所谓惊起宿雁。一声不响,默默飞行的群雁是没有的,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月黑之夜,什么都难以看见,为什么还知道雁从空中飞过呢?其原因就是俗话说的“雁过留声”。

另外,卢纶是唐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山西的北部是长城,后来当过河中元帅府判官,所以他有边塞的生活基础,不会不亲眼目睹雪中雁、黑天雁,《塞下曲》关于雁的描写应该说是科学真实的。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网

二、时文超市

鹤 魂(香港)韦娅

她是来自大地的鹤。她飞翔,因为她热爱;她沉寂,因为她欢喜。她是天地间的不安的灵魂,她是大自然耀动的精灵。

可此刻,飞翔已成为她往日的情结。蓝天在她眼前飞快地旋转,白云在她羽毛上痛苦地翻卷。她的翅翼扑打着,发出悲痛的哀号。

胸前,刚刚穿过寻欢者射出的子弹。

她多么不愿意、多么不愿意下坠。风飕飕地在她耳边低唤,白云为她拭去惊慌的汗水。可她分明在下坠,身不由己。

让她停留吧,让她寻找清静的湖泊、她故乡的芦苇丛。

辽阔的天空里,她如一片冬日的雪花,凄迷地飘落,薄雾哭了,泣出一片雨雾,阳光不忍了,躲进哀伤的云层。

她开始怀念水湄之上的恋歌,思念平静如镜的往昔,哀伤伴着绝望撕扯着她的心,记忆如秋日残败的落叶,美丽的往事纷纷凋零。

她飘落着。

前面有烧毁的林木,身后是淹没的村庄;山地里奔走着哭泣的生灵,江面上飘浮着污染的泡沫。什么时候开始,这天空不再湛蓝,这雨水不再清润,这土地越来越少,这森林愈来愈疏。辛劳的农人踩亮了每一个清晨,却走不出贫困和不幸;珍禽奇兽躲过了悠缪的天灾,却未能躲过蛮野的人祸。

渐趋澌灭的难道仅仅是白鹤吗?

她愿最后一次轻盈的舞蹈,让善良与美丽再一次呈现人间。持枪的人,你黠慧的眼睛为何阖上,你的手心可曾颤栗?山脚旁炊烟下那惊呆了的女孩子,你可否肯竖一方小小的墓碑?

她渴望停留,渴望一方有力的臂弯,将她承托。

她苦痛,她挣扎,她舞蹈,她悲吟。

多想展开她的翅膀,飞向清新的天空。前胸已染成一片灿红,浸透着一只鹤深情的牵挂;鼻翼微微地翕动,喘出她最后的气息。一滴血带着她的悲咽与哀吟,燃成一片思念的红霞。

她听见草叶们伤悼的哭声,听见空山长长的祈祷:覆盖她吧,天空!还有大漠,还有沼泽。让一朵柔弱而美丽的灵魂安息。

苍茫大地,只遗下几片殷红,几声空怅的回音。

卢贤生)

(选自《时文选粹》南方出版社)

提示:作者将自己的视点聚焦在天空中被击落的白鹤迅速下落的这一瞬间,用电影慢镜头的方式,通过展示鹤对生命的留恋来揭露刽子手的罪恶。从这一角度表现保护自然的主题,新颖、独特。

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细腻地描写了白鹤下落时的心理活动,提示了她与自然极为亲密的依存关系,写出了她的柔弱、善良和美丽。全文没有一句直接的谴责和警告,但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令人深深地思索。尤其是结尾那“几声空怅的回音”,将全文的悲剧气氛推到了高潮,余韵悠长,极耐咀嚼与回味。

猫头鹰的墓志铭

保罗·奥伦(Paul auran)

华特是城市里出生的男孩,父亲是一名建筑商。他还未满5岁,父母就从芝加哥搬到密苏里州马塞林市附近的一座农场。在那里,华特第一次接触到了死亡。

华特7岁那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正好是小伙子到外面去寻幽探胜的好时节。从一丛柳树过去,就是一座苹果园,华特看见那里一棵树的低枝上,正栖息着一只猫头鹰,显然是在熟睡。

这孩子愣住了。他记得父亲告诉过他,猫头鹰白天休息,夜晚才出去猎食。如果把这只好玩的小鸟拿回去作为宠物,那该多好啊!只要华特悄悄地走过去,不惊醒它,一把将它抓住就行了。

小华特逐渐走近,最后抓到了鸟的两条腿。但是猫头鹰突然惊醒,劲力比华特所见过的任何动物都大。它扑腾翅膀,眼露凶光,惊惶大叫,拼命想挣脱孩子的手。华特大吃一惊,但是仍紧抓着不放。

接着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怎样发生,现在很难想象。不过在某一个时间,这个仍然紧抓着那只惊惶小鸟的惊惶孩子,突然把它摔到地上踩死了。一场斗争过后,华特望着地上的一摊鲜血和一堆凌乱的羽毛,连自己也不能相信。于是他哭了。

华特跑出了果园,但是稍后又再回来,埋葬了这只他原先想当作宠物饲养的猫头鹰。此后数月中,这只猫头鹰常在他梦中出现。

他为此事感到惭愧,直到多年之后才肯将此事告诉别人。但是,这时世人已经饶恕他了。因为在那个令他难过的夏天,华特已悟出了生命的意义——从此再也不肯戕害生灵了。

虽然那只小猫头鹰不能复活,可是它的死亡却使无数动物得到了永生。也许就是在那个时候,一位7岁男孩为了补偿他的无心之过,于是开始绘画各种动物,任由它们在森林中自由活动。这么一来,他也拥有它们。这些动物在华特无与伦比的不朽艺术中,得到了永生。

(选自《时文选粹》南方出版社)

6.暑假归来话收获 篇六

暑假生活已经结束,新的学期新的开始。9月13日,我院分团委在国院107教室开展了以“暑假归来话收获”的座谈会,09级和10级的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长期以来,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我院分团委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继续在全院同学们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大会上,同学们纷纷表示在暑假社会实践中收获了许多。

每位同学依据各自实际情况参加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参见义务劳动、“三下乡”、勤工检学等等,充分考虑了各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实践活动成功的重要保证,同学们将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锻炼能力的重要渠道。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十天,但是客观的现实给同学们的教育是课堂不能给予的。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幻想,同学们积极的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同学们得到收获的同时也将自己在实践活动中遇见的问题说了出来,大家相互交流,更加提高了同学们遇见问题克服问题的能力。此次座谈会大家畅所欲言,将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表达出来,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社会实践的经验将成为大家人生的一笔财富。

7.寒假归来话感受 篇七

为响应通识教育学院共青团总支部的号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也为了更好的了解社会,了解父母的工作环境和锻炼自己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我来到建工十一建筑公司美心厂房扩建劳务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此期间,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调查,获取了很多从学校课堂难以接触得东西。

社会实践的时间:1月12日——1月21日

社会实践的地点:重庆市南岸区美心门业E栋厂房扩建建工十一建筑公司劳务部 社会实践内容:参加建筑工地的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观察了解工人概况

社会实践目的:了解作为农民工的父母的工作情况、了解我国经济支柱之一的建筑行业、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社会实践中了解情况:

项目部的构成:一个经理,一个技术负责人,一个质检员,一个安全员,一个电工,一个库管员,一个档案管理员和3个施工员。

项目概况:该项目为厂房扩建工程,共计3栋,每栋5层,楼高40.5米,建面平方8000余万,总投资达9000万元人民币,由刘姓和李姓老板共同承包,预计耗时3年完成。

项目总体运作流程:整个项目均是由承包制贯穿。项目首先是由建工十一建筑公司(乙方)和美心集团(甲方)达成承包合同,然后成立项目部,再按不同的作业项目分包给不同的包工头(丙方)。项目部承包的主要是厂房的主体构建,其中包括木工、钢筋工、砖工、混凝土、架子工等。各个不同的工种的包工头又会根据需要请一至三个领班(如木工请的就是3个领班,各自负责一栋楼,而钢筋工就只需要一个,因为他们只需要在地面准备好钢筋模型等由塔吊吊运到各个地方),领班负责管理工人,同时把关工程质量,如果发现工人作业质量不合格,工人将面临罚单并且需要及时整改。如果领班把关不严格,项目部的施工员检查出问题,那么,所属项目的包工头就会面临罚单。如果施工员出现检查疏忽,质检员和技术负责人检查出来,那么施工员将会被问责。在层层把关下,工人们以家(通常木工为3到5人,砖工为2到3人,其余工种由于所需人数较少,因而集体作业)为单位承包相应的作业量,实行多劳多得。

工人情况:除项目部经理和、技术负责、档案管理员之外,基本为农民工,文化程度较差,年龄集中在30到55岁之间。

劳动时间:按天计算工资的冬季一般为早上7点30分到11点30分,下午1点到6点;夏季一般为早上6点30分到11点30分,下午3点30分到7点30分。承包的工人们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自主作业,时间安排较为自由。

劳动报酬:项目部中经理年薪15万,技术负责人年薪12万,质检员、安全员均年薪8万,电工和库管员年薪6万,施工员年薪9万,档案管理员年薪4万;木工等级不同,工资月薪在8000元到13000元不等;砖工月薪平均在6000元;混凝土工月薪在6000元左右;架子工月薪在5000元左右;钢筋工也基本在5000元左右;另外不同工种所请的小工工资也有差异,木工180元一天,砖工120一天,钢筋工120一天;其余零工基本是男性100元一天,女性90一天。

工作环境:模工一般是在修建楼层的最顶层工作,需要经常搬运模板。模板一般会有接近40斤,并且上面有遗留的一些钉子,极易伤到手。并且在夏天的时候,顶楼温度最高可达45摄氏度,一般情况也不会低于30摄氏度,这个时候钢管也是温度相当高的,他们还是需要不断的触碰。冬天楼层上有较大的风,温度较地面温度低接近5摄氏度,此时的手是相当冰凉的。砖工一般是在室内工作,但光线欠佳。钢筋工主要是在地面的雨棚中作业,地面总是很多零乱的钢筋。混凝土工需要接触带有腐蚀性的混凝土,作业时需要穿雨鞋,戴手套。但塑胶的雨鞋手套透气性和保暖性都较差,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都让人难受。架子工分内外架,内架相对安全,外架基本是高空作业。那些小工们就是经常在光线较差,而且地面很有可能有带有许多钉子的小木板的地方工作,我第一天就被钉子扎伤了脚,据说有很多人都被扎过。项目部成员多数情况为在办公室,除了施工员需要经常守在工地外,其余人员一般是到工地巡查。生活环境:大部分居住在条件相当差的工棚,所谓的工棚有的甚至就是几块木板搭建的零时居住场所,有的是砖石结构,有的是活动板房,但都相当拥挤,里面总是有一股异味。工地食堂因为价格较高,而且味道不好,很少有人去吃,最后被迫关闭。工人们多数是在工地外吃6-8元一盒的盒饭,有的就几个一起吃炒菜。

发现问题:

一、工地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就我所调查了解,此工地曾发生一名架子工在上楼途中被砖工掉下的砖块砸中背部,一名架子工因为去抓从高空快掉下去的模板而被钉子直接扎穿手掌,更是很多人都被钉子扎伤过。在劳动期间我脚、手共计7处伤。

二、工人们的住宿条件太差,在不足10平米的房间里,甚至住了8个人。吃饭卫生没有保障,多数是吃路边流动摊点的盒饭。

三、工人们的生活过于单调,基本没有什么健康的娱乐活动,只要空闲,多为聚众赌博。

社会实践感想:

一、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确不易。他们的作业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劳动强度,未真正的去体会是难以感受到其中的艰辛的。虽然看着他们的工资水平好像甚至高于一般的白领,但是他们比一般工人一天要多工作几个小时,劳动强度又要大多少?他们的皮肤,就像刚从煤窑里出来为清洗的矿工,他们的双手布满了厚厚的老茧,甚至是用针也难以扎穿。他们的每一分工资,都是挥洒血汗而来;他们的每一分工资,都是用生命在换取。不知道有多少农民工积劳成疾,不知道有多少农民工为了生计而伤痕累累。毛主席曾说过:“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农民工们勤勤恳恳,用他们的血汗浇灌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棵大树,我们应该尊敬他们,作为农民工的子女,我也感到自豪。

二、农民工们的工作环境安全需要得到切实的保障,基本上每一个男性农民工都是家庭的顶梁柱,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一旦出了事故,将给这个家庭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和监管,杜绝事后才来严查,必须把安全隐患及时消除。想想我们,我们在安全、洁净、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我们真的有珍惜着舒适的学习环境吗?

三、农民工们的住宿条件太差,他们的工棚除了能够满足他们睡觉的需要之外几乎就没有任何其他的功用,想想我们在家里,宽敞的房间,温暖的被窝,我们是多么的幸福,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我们的幸福吗?他们的吃饭问题,如果是看见过他们吃饭,大家或许就能更真切的体会了。就在街边的流动摊点,蹲在地上,吃着我们甚至难以下咽的盒饭。而我们呢,饭菜稍有不合胃口就不吃,就只因为我们的幸福来得太容易了。只有经历过苦难,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幸福,才能珍惜眼前的幸福。

四、农民工的生活几乎是枯燥乏味的,他们多数不会玩手机,空闲时间除了玩扑克基本没有其他娱乐活动,很多时候有休息时间就是蒙头睡觉,因为他们太累了,真的需要休息。要是工地能够隔三差五的放场电影,或许他们会多点乐趣吧。

五、农民工的工资,至少在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的工资算不上低,比城市中许多工人、白领的工资都高,甚至高出社会平均水平许多。可是为什么他们的生活水平还是比不上城市工人呢?因为他们后面有一个家庭,一个只有他一个经济来源的家庭。而且农民工的投资渠道除了存蓄之外基本没有什么选择,所以他们可支配的永远只是自己的工资所得。他们也没有什么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工地是不会为工人购买保险之类的,而且工人也没这个意识。这需要为农民工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既能保证高于银行的收益率,又不至于承担过大的风险。这样也能够将农民工手中的闲钱迅速集中,更好的支援现代化建设。

8.读《普京归来》有感 篇八

一双坚阔有力的肩膀,托起整个俄罗斯民族;一双深邃淡蓝的眼睛,看穿整个世界的阴谋。他用他的睿智,创造出属于他的未来,他用他的实干,展现他的魅力,他无愧于他的民众,因为——他是普京。读了《普京归来》,让我更清楚地认识他也在他身上学习到了一种种精品一样让人膜拜的精神。

他并不是官二代,只是一位普通百姓,却成为世界瞩目的政治家。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也并非上帝对他的眷顾,而是他有坚忍不拔的决心与永不放弃的精神。普京的家庭很和睦,父母对他倾注了无限的爱,以普京最好的关心与呵护,而普京要考大学的时候,他的父母很是吃惊,因为考不上就意味着服兵役,在那战乱交错的年代,显然是爱子心切的父母所不能接受的,而这种种压力下唯一不变的是他那坚韧向着目标的决心,他对目标的那种坚定,那种不移的信念,是他通往成功的法宝,是他战无不胜的武器。他刻苦且不弃地学习德语,忍辱负重毫无怨言,他在酸奶之中寻找硬币,若不找到誓不罢休,这一个个的例子,都是普京坚定信念永不放弃的写照。

他并非圣人,却有着圣人一般的智慧,他从克格勃走到克里姆林宫,他从侦察员到国家总统,无不是他睿智的表现。他对事情一丝不苟,对政治有着极高的天赋与热情,他从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来,便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他也并非是运动员,但却是十足的体育迷。普京练习摔跤缘起于打架,他童年时被大高个儿按在地上,使他第一次遭受到了失败,时间过去,他想到要保住自己昔日孩子王的地位,必须要有体力与技能,于是他便学习了摔跤与柔道。这也真正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刻苦训练,汗如雨下地付出,“我坚信,他可以成为整个欧洲的冠军”,他的教练拉赫林的话无疑是对他无上的肯定。他那不服输、个性顽强、刻苦奋斗的精神是他在体育上取得如此高成就的保证。

9.实践归来话收获 篇九

—— 山东建筑大学材料学院开展庆祝建国60周年社会实践交流活动

为了让更多学生了解社会实践,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山东建筑大学材料学院及时总结实践成果,不断创新学习形式,在08级和09级学生中开展“实践归来话收获,科学发展报祖国”社会实践交流活动。

首先,袁老师向同学们介绍我院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并鼓励同学们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增长才干,锻炼能力;随后,我院两支校级重点团队“赴莱州新忠耀社会实践团”和“赴甘肃社会实践团”的代表李守彬和齐国丞同学,结合自己的实践收获和实践成果进行PPT展示和典型发言,他们分别从社会实践如何选题、立项、答辩等问题与大家进行交流,同时又就如何处理学习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如何培养科技创新的兴趣,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等问题讲了自己的体会和感触,他们的经历各有特色,语言风趣幽默,现场气氛活跃,掌声此起彼伏。在学兄学姐的引导与鼓励下,08、09级学生也逐渐参与到交流中来,畅所欲言,倾吐入学以来的喜悦与收获,生涩与迷茫,并就目前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向学长进行了请教并给予引导与指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上一篇:一年级美术上册《下雨啦》教案下一篇:深夜,那盏灯现代文阅读原文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