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07-28

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共16篇)(共16篇)

1.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一

新疆高校教师招聘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新疆高校在人才招聘工作中―直不具优势,近些年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学缘结构单一、招聘效率低下’招聘后期工作不到位等问题依然存在。本文剖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建议供今后的招聘工作参考。

关键词:新疆高校 招聘 师资队伍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学生之间、教师之间还是大学之间都存在激烈的竞争。而大学之间的核心竞争力便是优秀师资力量的竞争。毕业多年后,学生们更容易记住的可能是某一名优秀的教师,而不是他当时课堂上讲授的内容。

新疆作为祖国西北边陲的欠发达地区,师资队伍数量明显不足,学缘结构单一,学术水平相对局限,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新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自治区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招聘工作已经成为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新疆高校教师招聘工作现状

过去,新疆高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是依托本地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留校、内地高校定向委托培养的毕业生回疆工作等方式补充师资队伍。近些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迈进,高校扩招,人才流动加剧,援疆干部支持,对口支援等项目对新疆的大力扶持,新疆高校也开始逐步走向面向全国、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教师的良性轨道。人事制度改革后,新进人员一律实行公开招考,通过几年的实践,师资队伍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得到了较大丰富,同时也有助于学术交流和对外合作。

在收获公开招考的硕果时,矛盾与问题也依然困扰着各高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新疆高校招聘工作启动时间晚,政府部门对高校教师招聘岗位的审批流程复杂,涉及部门多,审批周期长;招聘过程中政府部门相对集权,高校自主权相对欠缺。

第二,对教师职业知识的考核存在较大局限,目前多数高校只能选择以综合基础知识作为笔试内容的考核,对不同学科教师的整体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试讲环节虽可以在逻辑思维,语言表达、专业素养等方面进行了解,但很多时候还是会受时间短暂、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招聘信息虽面向社会公开发布,但报名应聘者90%以上均为本地高校毕业生或内地院校新疆生源的毕业生,学缘结构单一,教师之间跨地域、跨文化进行融合学术交流的机会仍然不多。

第四,由于新疆地理环境的原因,内地生源普遍不愿承担应聘过程中往返路费、食宿等产生的经济压力,更不愿承受应聘失败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宁愿选择就职于内地职业技术院校或县乡级学校。同样,作为招聘方而言,学校也不曾编制此类开支的招聘预算。因而,新疆高校多数无缘内地高校的内地生源。

第五,公开招考的报名及考核时间相对集中,应聘者对公告时间的采集可能存在时间差;另外,招考成绩是决定最终录用与否的唯一标准,用人单位和应聘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相互交流、相互选择的时间和机会。

第六,学校对自身所需人才定位不够清晰,目标不明确,过分迷信高学历和“洋学历”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少高校对引进人才的判断标准停留在纸质证书层面,过分看重学位、毕业院校,而忽视其专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得一些缺乏教师基本素养的人进入教师队伍。还有些高校过分抬高有留学经历的应聘者价值,看轻国内学历,导致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所谓海归学者滥竽充数,学校花费重金引进的人才不仅没有做出预期贡献,反而造成了新的低效率和无效率,甚至负面影响。

二、招聘工作中的.问题剖析

1 人力资源规划不到位,招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一些高校的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完全按照用人单位上报的需求专业和人数而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只进行简单的加和汇总便形成了本年度的招聘计划,而用人单位却并未综合考虑学科建设的需要,师资队伍梯队比例的结构,甚至只因为某个专业的教师读博、专业进修、产假等暂时不在岗而要求增加新教师,却并不考虑编制是否充足?一时的困难度过之后,多增加的教师课时如何分配?同年资的教师职称评聘问题如何解决?学科梯队后继无人如何应对?往往会出现“有人无课上”的恶性循环,造成一些新进的青年教师无法实现自我价值,成长空间不大,进而导致工作倦怠甚至离职,造成极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2 招聘考核过程不够合理完善

目前,教师招聘的考核过程主要由笔试、试讲、面试三个环节构成,重在考查应聘者的专业素养和外在条件。其中,笔试为保证各专业的公平性,一般情况下只考查公共基础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与专业完全无关,只作为首轮海选的必要条件,这其中难免包含了不少运气,难以考查求职者数十年的专业积累程度,增添了不少应试的色彩。试讲本是考查教师是否能够胜任的重要环节,但多数人都经过了长时间精心准备,也仅能考查应聘者的教学技能,对其教学机智和思维的深度考查并不周全。面试更是时间匆忙,多数流于形式,能考查应聘者实际素质和技能的问题并不多。三项考核纵然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但看似全面完整,殊不知这其中却忽略了作为教师之本,对“德性”和心理素质的考核。教师专业德性包括信念、勇敢、友爱、坚持真理、机智、温和等品质。而现行的考核程序中对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考核几乎没有,这给将来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3 招聘程序效率不高

所谓效率不高主要指两个层面:一是政府部门审批周期过长,审批手续繁琐,往往会错过每年底第一批毕业生就业招聘。二是招聘程序进展缓慢,从发布招聘信息到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大约需要三个月。在这漫长的三个月中,有些考生会选择到那些考核时间集中、决策速度更快的单位就职;由于各环节考核时间无法在报名时完全确定,导致有些考生会因为多次往返路费、毕业事宜无法离开等原因放弃或失去某个环节的考核机会;还有些考生会因为时间拖延太长而觉得看不到希望,不愿耗费时间等待结果而另谋它职。

4 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对内地生源的吸引力 新疆高校的招聘信息大都以公布在新疆本土的招聘网站为主,在国内知名且现下流行的求职网站几乎不曾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内地高校毕业生对信息的发现机会,生源结构和学缘结构单一的现象改变不大。虽然近些年新疆高校也不惜重金赴内地参加了很多招聘会,并愿意开出一些诱人的条件吸引人才,但仅仅物质方面的吸引还是不够的,他们对学校硬件设施、今后的事业发展平台、学术环境了解甚少,无法下定决心不远千里到新疆就业。

三、优化教师招聘工作的思路

1 制定与学校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才定位

新教师招聘的标准和要求应该根据学校的定位、特色和学科布局等来斟酌确定,不能一味拔高。除规定基本的学历和职业素养外,人力资源部门还应分析学校未来发展所需哪些学科的人才,哪些学科人才是学校急需引进的,哪些学科人才是关键岗位人才,哪些人才是现阶段学校发展热门学科所需人才,哪些人才是需要先行培养,在学校长期发展规划中的生力军,搭建合理的学科梯队。

另一方面,大学精神是高校得以存在的根基,因此,人才招聘工作也应以大学精神为目标,要分析具备什么样个性特征的人才能比较好地融入学校的环境,什么样的人才能与学校现有的个性特征进行互补。从而有效地就将学校发展战略、学科发展目标、岗位职责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1+1>2的高效管理目标,避免教师招聘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人才浪费。

2 及时对招聘工作进行评估和反馈

对招聘工作的评估和反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本年度招聘工作本身进行评估,包括招聘工作是否高效、招聘过程是否公开完善、同时还可以通过考察新进教师对岗位的适应情况和工作表现来判断招聘目标是否实现,以及用人单位在本年度招聘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一并反馈人事处进行整理汇总,力求下一年度改进。另一方面是已聘人员对招聘工作的评估和反馈,从应聘当事人的角度出发,体验应聘过程后评估招聘过程带来的一系列感官感受和心理感受,提出可供参考的改进建议。通过对招聘实施效果的评估,人事部门还可以检验前期工作是否到位,人力资源规划是否合理,招聘措施是否得力。

3 加强宣传力度,力争改善学缘

新疆高校对自身的宣传,不应当只局限于招聘会本身,而要把宣传的功夫放在平时。学院要主动出击,提前挖掘人才。以学院为单位多开展多院校、多学科的日常交流与合作,使对方院校学生尽早了解疆内院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学术氛围、科研优势,从而判断自己与学校发展的适合程度,考虑今后的就业意向。同时,学校也应加大在各主流媒体、招聘网站的宣传投入力度,做足招聘前的“功课”。

4 加强试用期管理

试用期是学校与拟聘人员相互了解、相互选择,双方进一步深入考查的关键时期,也是新教师融入工作环境、体验和接受校园文化的过程。进入试用期并不意味着招聘工作的完结,恰恰是招聘后期一项重要工作开始。试用期内,各用人单位应对新教师的思想动态、行为品德、知识结构、实践能力进行更深层次的考查,在正式的聘用合同签定前进行最后判断,坚持选留最适合的,而不是最优秀的。避免陷入招聘一解聘一再招聘的恶性循环。对于不适合岗位要求的,双方都不可因顾及情面而勉强接受,要及时指出问题,避免导致今后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双方利益都受到损伤。对于适合岗位的新教师,学校也要及时考虑其今后的职业发展通道,使得人尽其才。

参考文献

[1]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7-11

[2]刘雄英,当前教师招考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5):15-17

[3]吴秋芬,教师专业性向的内涵及其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37-40

[4]赵履宽,必须从制度的高度解决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司题――《中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研究》简评[J].中国行政管理,2011(4):127

2.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二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问题,对策

高校公共选修课程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工类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是拓宽学生知识面, 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对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思辨能力, 促进不同学科交叉渗透, 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部分理工类高校在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 只有规范并加强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 才能确保课程的教学质量, 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一、理工类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艺术选修课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是理工类院校学生专业学习的有益补充。目前, 理工类院校公共选修课在教学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 课程开设门类狭窄、课程数量少, 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选课需求。

随着近年来高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 大部分高校在校生人数均达万人以上, 学生选课需求增多, 但现阶段综合性大学要开设门类齐全的课程尚有难度, 理工类院校因为其学科门类特有的局限性, 以及对人文素质类课程重视不够, 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 要在规定时间内开设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的公共选修课更是难上加难。

有的理工类院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几乎校内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 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和艺术类的课程很少, 甚至没有。课程开设门类狭窄, 课程数量少, 不但限制学生的选课空间, 减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极大影响了理工类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 教师和学生认识存在不足, 教与学缺乏积极性, 严重影响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理工类院校部分老师认为公共选修课是大学生课程中的“副科”, 误把公共选修课当作教学计划之外的课程, 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往往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研究方向。大多数二级教学单位对于公共选修课缺乏系统的调研和严格的审核, 只要教师提出申请, 一般都会批准;学校方面没有相对规范的制度, 公共选修课开设管理较为松散。另外, 有的教师认为选修课学习状况的优劣并不反映学生的成绩, 对学生今后的择业、工作等无关紧要, 在教学过程中敷衍了事, 甚至有的教师没有规范的授课计划, 不认真备课, 不认真考核, 导致课程教学随意性很大。

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不端正, 很多学生本着混学分的想法, 在选课时一窝蜂挑选相对容易的科目, 上课时不认真听课, 要么以种种借口逃避上课, 要么在课堂上做与选修课无关的事, 严重影响授课教师的讲课情绪和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 致使课程教学质量降低。

(三) 教学资源有限, 对公共选修课建设支持、投入不足, 影响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师资和场地等教学资源条件限制, 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受到极大影响。选修课的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和周末, 这与学生的部分必修课程以及一些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可能会有冲突, 影响公共选修课的出勤率。选课人数过多, 教室小、基础设施缺乏, 造成学生满满一堂、噪杂一片, 影响整体教学效果。有时本应该小班授课的课程, 由于学生选课热情过高, 缺少师资, 变为大班授课, 师生不能进行良好的互动, 应有的教学效果也无法达到。

学校管理者对于公共选修课认识上还存在误区, 把它们当作边缘课程, 在课程建设方面给予的支持和投入不足, 在计算工作量、评优考核等方面另眼相待, 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不够, 从而导致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缺乏进一步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力, 影响了公共选修课教学和建设的质量。

二、规范理工类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的措施

理工类高校在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力措施, 对存在的问题有针对地进行解决。

(一) 丰富课程开设门类, 挖掘潜力、引进校外师资, 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开课, 满足学生选课需求。

理工类高校在开设公共选修课时,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 开阔学术和社会人生视野为目的, 除开设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选修课以外, 应增设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和艺术类课程, 鼓励学生在不同类别中自主选修课程。这样, 学生不仅可以根据培养计划修满规定的公共选修课程学分, 而且可以建立相对传统知识结构更为宽厚、合理的知识结构, 提高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另外, 理工类高校要挖掘校内教师潜力, 鼓励校内知识结构丰富、教学经验充足、教学方法得力的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在校内师资不足的前提下, 可以采取优惠政策, 引进校外师资来本校开设公共选修课。为丰富课源, 我校在兄弟院校和其他单位聘请了多位知名教师前来开设公共选修课, 既满足了学生的选课需求, 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严格审核开课申请, 加强学生选课管理, 在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建立质量监控机制, 确保教学质量。

在我校申请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原则上是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或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并对其开设课程有较深的研究, 或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成果。在进行申请时, 要求开课教师有端正的教学态度和完备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日历及参考书目。

在对学生选课方面进行严格管理, 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选课指南》自行安排选修计划, 每学期不得超过两门课程;对选修后放弃修读或不参加考试的学生, 在下一次选修该类课程时, 其他同学优先;由授课教师加强课堂考勤管理, 凡查出三次未到 (已经准假者除外) , 取消考试资格。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告诫学生珍惜教育资源, 督促其认真学习公共选修课。

理工类院校在公共选修课教学中还应建立质量监控机制。由学校制定公共选修课的评价方法, 在开课之前要经教学督导员的严格审核, 试讲不合格、不具备开课能力的教师, 一律不准予开课。在开课期间, 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定期评估, 对教学质量高, 学生欢迎的课程给予奖励;对教学质量差, 学生不欢迎的课程限期整改或者停开。

(三) 端正认识, 加大对公共选修课建设的支持与投入, 鼓励公共选修课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在理工类院校中, 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学工作者, 都应该端正自己对公共选修课的认识, 单一性的专业知识培养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公共选修课对于学生拓宽专业知识, 提高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必要在公共选修课建设中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

学校在改善基础教学设施的同时, 对于公共选修课教师可以在工作量和考核评优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以激发教师开课积极性。公共选修课在高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功不可没, 他们也应该在高校课程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课程评优时, 对于教学效果好、影响力深远的课程可以评为精品课程, 进行更高层次的建设和推广。

公共选修课程教学重在启发思想、传授科学方法, 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应该鼓励任课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在教学环节和考试环节探索更为灵活多样的方法, 使用先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四) 严格公共选修课的考核制度, 实行教考分离, 做到活而不乱, 检验课程教学质量。

公共选修课不能引起部分师生的重视, 和它松散的考试制度有一定关系。在教学管理中必须严格公共选修课的考核制度, 实行教考分离。在公共选修课开课前由任课教师提出考核方式, 二级教学单位审核同意后报教务处, 备选命题、评分细则等统一交教务处, 由教务处抽取命题, 统一安排考核。

公共选修课的开设, 是基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旨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设置公共选修课, 除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外,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近几年来, 很多理工类高校对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进行了积极探索, 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要真正使公共选修课发挥其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扩大知识面的作用, 各学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有效措施, 确保进一步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邓责梦.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 2009, (1) .

[2]黄伟力.国内外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建设的启示[J].高教探索, 2007, (4) .

[3]朱琼.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7, (33) .

3.高校财务报销审核中的问题与对策 篇三

摘 要 近些年随着国家国民服务经济及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学校规模也在逐步壮大,同时管理需求也进一步提升,尤其是与高校密切相关的财政经费的管理所面临的形势也异常严峻,经费总量逐年呈上升趋势,进而导致高校财政负担也越来越大。而作为高校财务工作基本业务流程的报销审核工作的执行也面临着巨大挑战。鉴于此,本文就当前高校财务报销审核工作流程中所出现的主要问

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并根据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 高校财务 报销审核 问题 对策

高校财务报销审核是高校财务管理系统重要的基础性日常工作。近些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大力发展,而面对高校办学质量需求、学员的逐年与日俱增,其所对应的事业经费比重也在增加,这就导致了高校财务管理活动范畴逐步呈现多元化发展,使得教育事业及高校组织机构本身也认识到了财务报销审核的重要意义与现实价值。这不仅是高校报销审核能够切实反映高校财务管理质量,同时也能直观显现出高校对国家财政经费的重视程度以及贯彻财经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因此对高校而言,重视财务报销审核及其相关业务处理至关重要。

一、当前高校报销审核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报销审核工作人员的会计业务技能及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高校发展战略已从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升层次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财务活动及相关业务的处理模式还是停留在相对简单的收支核算上,财务报销审核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按正确的会计科目归集核算,造成会计资料不能如实反映会计信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会计业务技能范畴较为狭隘。高校会计业务流程工作内容包括很多,但除了这些必要的工作日常会计业务的开展,高校会计行为主体在会计业务技能相关的会计理论研究范畴也相对狭隘,通常来说,会计理论内容包括审计、税收、金融证券、会计法、准则等相关的知识。但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报销审核会计工作人员,对此类会计理论学习及理解相对狭隘。

2.会计业务能力不强。在高校财务报销审核工作流程的相关业务处理,往往有不少会计行为主体此类专项业务技能较为薄弱,同时对电算化的实施、信息网络化的理解及认知程度不够。

3.知识体系更新能力薄弱。当前高校尤为重视财务会计报销审核工作的开展,但是由于报销审核工作流程及相关业务处理涉及到的因素也有诸多方面,往往有不少高校受自身主观意识影响,行为相对闲散、学习深造意识比较被动,对待财经法规的各项条款也是一知半解,这些因素的综合起来导致高校会计行为主体难以及时更新业务体系的相关知识、业务操作能力明显不足。

(二)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够

首先,高校的学员密度大、单位部门也众多、活动也相对频繁,在这样的组织机构中高校财务部门,每日所接触到的财务事项处理必然频繁,而最为财务工作处理的基础部分报账业务处理、以及原始数据、报表、会计信息等的分类管理也更加需要严格把关。但是,当前不少高校往往随着财务任务、工作内容的急剧增加,不少会计人员都逐渐丧失了工作主动性及积极性。其次,高校财务报销工作人员的每月薪资报酬与自身的实际工作量往往不成正比,即工作量的多少不能决定工资薪酬的相应标准的多少,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会计人员会逐步消磨工作韧性、缺乏主动性。其次,高校审核人员和师生之间沟通程度有着一定的偏差、冲突。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在内的全体师生人员素质水准都不尽相同,在实际审核工作执行过程中,双方因“可报可不报”的现象而争得面红耳赤,这样也就导致报销审核工作的执行力度严重降低,导致双方矛盾激化。

(三)高校财务报销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整体来说高校财务管理质量并不高,同时管理意识及观念相对滞后,对财务的各项业务活动处理方式及遵行规章制度的落实行为常常伴有旧经济体制的影子。再从我国《会计法》、《高等院校财务会计制度》等相关财经法律来看,我们知道财经法律相关的规范内容及各项条款必然有着一定的规范、约束性质在内,但是高校实践财务报销审核业务处理过程中往往执行力度相对较差,其中的宏观因素就是由于报销制度的修订情况相对滞后,同时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变革及作用深化,这些财经法律已经逐步偏离了会计工作业务处理的指导性原则,不少规章、机制的实际内容相对笼统。当然,不少高校也认识到了此类问题的重要性,结合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制定了自身校内的各项规章管理机制,但是有的管理机制显然不能适应学校自身发展需求及管理要求,同时相应管理机制指标、标准也并不合理。因此,报销审核人员很难保证原始凭证的真实程度、合理标准,导致规章管理如同虚设。

二、强化高校报销审核管理的相关实施对策

(一)提高会计业务技能、强化会计行为主体素质建设

随着知识经济及信息化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国家发展时势要求所需,高校会计工作人员就务必要全面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加强自身业务技能的再造深化,掌握过硬的行内业务技能与行外知识技术等,以此才能适应国家发展并满足高校财务工作所需。另外,除了必要的会计业务技能强化,自身素质建设工作也应高度重视,即高校会计行为主体要不断掌握会计财经法律法规以及校内的各项管理机制,在认准强化业务知识技能、专业知识的基准之上,加强道德建设,进而落实自身工作职能。此外,对高校内的财务预算会计科目的具体设置等也要充分掌握,以此才能满足教育事业及高校财务管理的需求。

(二)建立高校财务内部奖惩考核机制、提高报销审核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对于高校会计财务审核报销的奖惩机制建立原则而言,应当充分考虑工作内容、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业绩考核指标等相应因素。同时相关的奖励落实情况要按照不同的岗位工作内容性质、工作量、以及工作形式来作为衡量指标;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工作人员除了必要奖励措施落实,还应当全校做出大力宣传,以此模范做出标兵或榜样,而对于工作业务不突出的应当给予鼓励,但是对于违规逾矩、视管理机制而不顾的工作人员应当结合具体问题情况落实惩治举措,进而为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奠定基础,逐步激发出报销审核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建立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健全各项财务规章机制

财务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制度保证,因此首先要健全高校的各项内部财务规章制度。如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经费支出管理制度、资金审批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预决算管理制度、稽核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从而确保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逐步健全与完善。其次,高校要结合这些财经管理机制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学校财务管理活动需求的定额标准,如人员经费限额、校内用电费用定额、通讯费用定额等,从而才能随着管理机制及相关标准、指标的确立,大幅度减轻财务管理工作以及财务审核报销工作的压力与负担,保证其相关财务业务活动处理有序、高效,进而为保证会计信息、报表等的真实程度作以保障。最后,要落实有效的会计行为主体的约束、监管机制,以此保障高校财务经费、资产等的有序、规范运作。

三、结语:

总之,高校是推动国家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支柱性力量。为此,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各个部门的管理执行力度,尤其是要强化财务部门各项基础工作的执行效能,全面优化报销审核人员的专业知识及业务结构,并坚持灵活多变原则、懂得变通,逐步将财经法规融入到业务办理中,从而游刃有余地解决高校实际财务工作中的各类业务问题,切实做好高校财务报销审核工作,提高业务处理水准,促进高校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朝晖.高校财务报销流程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思路.教育财会研究 , 2010(04).

[2]万友根,刘正军. 强化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05(02).

[3]王春雷,陈玉芳,袁广达. 浅议构建协调的高校财务服务体系.事业财会.2004(06).

[4]郭雪琴.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4).

4.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四

摘 要:本文通过在资源的紧缺与读者需求不平衡的矛盾为背景而产生的大学生占座行为进行研究,努力找寻解决这种冲突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缓解矛盾来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以读者自觉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最终目的。

关键词:图书馆 大学生 占座现 阅读素养

引言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获取知识、再造知识的源泉之地,成为大学生聚集的热点地方之一。近年来,各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增多,图书馆的座位比例与学生比例不成对比,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占座现象己成为当今图书馆的一大难题。

一、盘点各高校出现的占座现象

经考察各省内各高校图书馆占座现象,发现占座现象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尤其是在考研期间,曾一度挤爆图书馆。另一占座高峰期就是夏冬季,由于气候原因导致过冷过热,且多数高校图书馆配备有中央空调,同学们就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在图书馆纳凉或取暖。可不管何原因,面对占座现象,学校不应放任不管,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

据百度查询占座方面的新闻有以下几项:

网友曾于2013年对占座行为进行了评点,评出了占座十大怪招,包括并在网上引起了热议。“自残型、高科技型、发嗲型、恶心型”等;2017年有河南某学院在考研期间更是出现了当图书馆开门时,所有人疯狂向图书馆奔跑的情况,有学生表示有人5点多就起来排队了,否则会没有位置。

又如2013年2月15日,在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溯楼,有6间教室的2000多个座位的桌子和板凳被透明胶粘在桌子上,胶带上还粘着许多字条:“此桌已占,仅为考研”、“考研勿撕”等字条。

2014年8月27日,百度济南大学占座情况中,有的同学用车锁锁住座位,有的则用铁丝圈住,有的桌子上直接用砖头压住......以致于造成某些同学对此有了一种畏惧感,更加不敢靠近桌椅,更不用说去解除捆绑的桌椅来使用,曾有同学就表示过“没敢在那?拖埃?怕被揍,形势挺紧张的。”

2013年2月13日,在湘潭大学的学生为了占座竟然把门挤破了,不仅仅导致学校的财产受损,还会对个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伤害。据了解还有少数同学利用占座的方式,以金钱交换座位的获利现象。源于他们经常进行占座的行为,不自然地获得了“占座一族”的称号。这种 “占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不道德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我们应该坚决禁止。

二、导致占座现象产生的因素

占座现象的产生原因很多,其中最客观的一方面就是由于1999年为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高等毛入学率到2010年应达到适龄青年的15%,扩招政策首先导致的问题是教育质量的下滑和基础设施的不足。据资料显示,以北大为例,1999年扩招导致北大宿舍紧缺,不得不让部分学生自行解决住宿问题。2002年,北京市教委对50所高校做过一次调查,发现65%的学校没有继续进行扩招是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还有86%的学校出现了硬件不足和经费短缺的问题。然而师资力量的缺乏就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授课质量,致使学校在教学质量方面下滑严重。据资料显示以湖南为例,从1998年到2005年,高校在校生数量直线上升,超出了原有学生数量的4.2倍,而教师数量仅仅比原来增加了2.1倍。可见师资力量严重滞后于学生增长速度,完全跟不上学生的发展数量,但是如果快速扩大教师队伍又会严重的影响师资水平,导致很多高校产生了学校资源与需求不平衡的矛盾,由此以来,直到2012年长达13年的本科扩招工作不得不叫停了。

在大学生的就业方面也呈现出十分严峻的形式。近年来,在每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岗位招聘考试期间,占座现象更加突显,有资料显示仅仅招收几个岗位的考试都会呈现出类似高考的挤独木桥的壮观景象,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报名,可见就业竞争之激烈。社会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满足不了大学毕业生的期望,给现代大学生造成了找工作难、心理压力大的负担。

另一方面也有读者心理健康与文明素养的有待提高有关,占了座但又不使用,这种不文明的方式不仅体现出文明素养的缺失更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很多读者尤其在考研和各种招考时长期占用座位,也有从众跟风占座的现象,而来真正使用座位学习的时间却并不长久,这种占座心理也是对自己心理的一种安慰,认为占个座位心里要踏实点,反而对资源造成了闲置浪费。更有一种不文明的现象尽是为了找个舒适的座位来休息,这种不文明的现象各大高校都有体现。

三、各高校对占座现象的解决方案

就四川民族学院图书馆占座现象了解到同学们的占座现象没有上述网络占座的疯狂,但占座现象也是突显的。

本馆配有休闲单双人沙发及木质靠背阅览椅。据观察,休闲沙发由于舒适的感知利用率最高,上座率100%,抢占速度也是最快的,但坐在那里看书的没有在木质阅览椅上的读者认真,有的甚至是在沙发上睡觉,这类读者可能更多的是为了舒适的座椅可供休息而并非用于学习。本馆管理人员是每日清晨将无人的座位物品移至收藏间,由同学自行拿取。至今也有很多物品堆积在收藏间,无人认领,从物品看,占座工具层出不穷,有用洋娃娃的、有用书籍的、有的用水杯、更有人用毛毯、枕头、衣物等生活用具。

各高校对占座行为也有不同的对策,提出了新建图书馆分馆,增加座位数量,鼓励读者使用电子资源等不同对策,但仍是解决不了座位供需不足的矛盾。

有的出台防占位管理通知,若出现座位上放有物品的,凡离座30分钟以上的座位,可由图书馆管理人员对物品进行清理,供其他读者使用。

还有引进先进的预约座位的电子智能系统,可在系统中进行座位预约的,如河北经贸大学图书馆引进座位管理系统,学生在图书馆的系统显示屏上可看到图书馆座位分布图,可随意选择其中的空座并领取对应的座位号,使占座现象明显减少。

近日,湖南师大图书馆推出“微信座位管理系统”,巧妙解决了占座问题,如果座位上留有东西却无人,新来的同学可以先扫码,等待20分钟后仍无人出现,则后来的同学通过再次扫码,便可“名正言顺”的使用这个座位,这也极大的提高了座位的使用率。

北京师范大学则模拟电影院选座系统,只要学生用校园卡在阅览室门口的机器上刷一下,屏幕上就会自动跳出阅览室空闲的座位数量,学生可以选择让系统自动派发座位,也可通过手动模式,像在电影院选座位一样,看着模拟图在触屏上自选座位。

可见,为了解决占座行为,各高校都是使出了浑身解数,除了在有限的空间增加座位数量外还使用各种管理系统对座位进行管理,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四、由占座现象引发的思考

如今高校的扩招已经叫停了,各学院在也不断进行硬件设施的完善,新建校区、馆舍等,但都不可能完全杜绝占座现象,要从根本上解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

首先加强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正确引导,通过思想、行为分析,加强个人素养的提高,提高道德品行,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占座行为的不文明,做到自己不占座的同时也监督别人不占座,形成一??监督体系,增强自律意识,培育文明习惯,让同学们认识到占座不仅仅是不文明的行为,更是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从思想上加强教育,行动上加强监督从而大大减少占座的行为。

其次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从馆舍的面积、座位的数量、图书的质量上下功夫,增加设施,开放更多的教室、自习场所等,可提供阅读的场所多了自然也就减少了到图书馆占座的机率。

再次加强馆员的管理素质,面对占座行为应对其进行教育,从正面进行引导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让其认识到占座行为的不文明、不道德。在多次教育无果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度的处罚,例如减少借阅册数或天数,严重者可以短期暂停借阅图书。通过教育与批评相结合的方法,最终让读者在阅读习惯上自觉呈现出一个良好的素养。

随着现代人的即时需求,在增加座位的同时,加强对电子资源的宣传利用,让读者可以利用手机等电子产品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无时无地进行阅读,既减少了来图书馆的繁锁,又方便了读者的即时阅读需求。

利用现代化电脑管理座位,使每个座位都能有人使用,不留空座,尽可能发挥资源的利用率。这点在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实施了,且效果还不错。但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约束行为,而非读者的自觉自愿行为,希望有一天不用这些约束也能形成一个没有占座行为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和谐的阅读空间。

结语

高校大学生占座现象不是一个简单的占座行为的反映,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浓缩,笔者认为此现象即是高校发展的产物也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一方面,占座现象可以看出读者爱到图书馆学习,对于文献的利用也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另一方面 高校应该正确认识图书馆占座现象,努力做好协调工作,即要鼓励读者来馆,又要重视占座的不文明现象。通过图书馆的不断完善,吸引读者到馆文明阅读,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及文献使用,营造出一个和谐的阅读环境。

参考文献

[1]蔡佳辰,麦臻.高校“占座”现象归因及对策[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2):117-119.[2]林绮琴,唐艳霞.高校图书馆读者占座现象浅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22):145-146.作者简介

5.高校物业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 篇五

高校物业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

高校物业管理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但大部分高校的物业管理问题比较多,本文从物业管理的几个不足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作 者:郭秋荣 GUO Qiu-rong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刊 名:井冈山医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GGANGSHAN MEDICAL COLLEGE年,卷(期):16(4)分类号:G647关键词:高校 物业管理 问题 对策 建议

6.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六

高校涉税业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资金来源日益多元化,使高校成为地方一个重要的纳税群体,涉税业务的发生也越来越多.高校在涉税业务管理上面临许多新问题,从落实高校税收优惠政策、改革现行会计核算体系做好税收筹划、合理避税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作 者:陈紫莹 CHEN Zi-ying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计财处,广东,佛山,528000刊 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FOS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7(3)分类号:G647.5关键词:高校 涉税业务 问题 对策

7.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七

财政部、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这两种模式相同之处是都实行“统一领导”,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校财务的集中;而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在学校统一领导的基础上实行了院系分级管理。这种模式赋予院系相应的权利与责任,使院系的财权与事权相结合,提高了院系的积极性,但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若干问题。鉴于此,笔者将以K大学为例,实例说明该校在财务预算管理改革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工作经验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希望为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2 当前高等学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预算编制环节

大多数高校编制财务预算是根据预算年度的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以及年度收支增减因素来预估当年的财力情况再进行编制的,且采用的编制方法大都是增量预算方法。增量预算就是“基数+增长”的方法,即以上一年度实际支出数为基数,加上一定的增长比例,形成预算年度下拨的预算额度。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操作,但是计算的前提是假定上一年度基数是合理有效的,而不考虑它的决策导向是否正确、分配比例是否公平以及项目安排是否合理等,从而造成预算的偏差和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以K大学为例,预算方法实行的是增量预算为主,零基预算为辅。预算的编制工作由各预算部门编制再由财务部门汇总。基本上各预算部门的预算申报数仍是根据上一年度的预算下达数为基数来进行测算的,而且各预算部门对预算管理的重视和认识不够。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各预算部门只是提供预算年度的部门经费支出计划或任务即可,缺乏对经费使用的长远性、连续性分析,没有意识到为学校节约资金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示范带头作用。

此外,校内各预算部门在报送预算时,虽然使用的是由财务部门统一设计的表格,然后靠财务部门的人工审核,再汇总成学校的总预算草案,之后该草案还会经历反复修改直至最终确定。这个修订过程不仅加大了财务部门汇总预算的工作量,而且由于采用的是对电子版本的纯手工修改方式,无形中也增加了财务数据出错的风险。

2.2 预算执行和控制环节

目前,由于我国高等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使得部分高校在资金的使用上缺乏成本管理意识,不注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缺乏在市场经济环境的竞争意识,不能合理有效地统筹安排有限的资金,缺乏节约使用经费的预算管理意识。而且在部分高校中,预算管理基本上就仅限于预算的编制,预算批复一经下达,就认为预算管理工作完成了,预算的执行、控制和考核等一系列后续工作完全忽略。

K大学就存在预算经费执行进度缓慢,历史结余资金偏大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各职能部门将预算经费二次分配给院系后,未对其执行情况进行有效追踪,更谈不上对其经费开支范围实施控制。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院系认为争取到了经费,便落袋为安,没有之前申请经费时的危机意识,反而更倾向于积攒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2.3 预算分析和评价环节

目前大部分国内高校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预算分析和考核机制,即预算绩效考评体系。通常都只注重预算经费的投入,即预算编制环节,而忽视了对经费支出的管理,即预算批复后的系列管理活动。

K大学虽在年终进行了总括的分析考核,但对各项预算经费的实际使用结果、效益并没严格进行及时的跟踪检查和监控。正是由于缺乏对预算经费投入后的监督、绩效评估和责任追究,反过来才削弱了预算编制与执行环节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3 完善高等学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对策

3.1 预算编制环节

在“校院两级管理、院为主体、重心下移”的总体改革思路下,院系对具体财务工作应有其自主权,具体体现在自主编制收支预算、统筹使用资金的权力等。而且两级分权的管理模式所要求的分权,是指学校将财务、人事和资产的管理权限下放给各个学院,实现管理重心的下移。所以K大学目前的改革,只是实现了财务方面的部分预算经费的放权,其他方面的放权还有待于学校层面更深入的改革。

另外,K大学在编制校内预算时,在现有的增量预算基础上,可根据部门或经费用途的不同,尝试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比如科研部门根据科学研究或国家科技政策的导向,可采取弹性预算法进行编制;基建部门因为基建工程的特殊性及长期性,可采取滚动预算法进行编制等。

同时,编制预算的工具,也可以借鉴财政的部门预算申报系统,并结合高校的财务管理软件,嵌入开发有关校内预算申报模块,或者设计独立的预算申报系统,利用计算机软件提高预算编制环节的速度和准确度。

3.2 预算执行和控制环节

预算执行是整个预算工作流程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当制定相应的预算规章制度,强化预算管理的责任和预算约束力。严格执行预算,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管、控制。学校财务预算一经审议通过,未经学校最高权力机构审议,任何人和部门不得更改。对于学校突发事件或不可抗力的环境变化因素影响,确需追加或调整预算的,应当按照预算追加的流程,由学校最高决策机构审批,并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维护高校预算的有效性和严肃性。

结合K大学的改革实践,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行使预算经费审批权的相关领导或项目负责人,要对预算执行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并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追踪和控制,以防预算支出执行缓慢或是超预算。同时学校在校级层面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来保证预算的有效实施。

3.3 预算分析和评价环节

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成立专门的绩效考评组织是必不可少的。预算绩效考评组织应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高校预算绩效考评体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校各预算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予以考核,并保持对执行进度过低项目的关注。考评的重点是要将考核的结果与奖惩制度结合起来,在增收节支的前提下若预算执行部门对预算的执行情况整体表现良好时,学校应给予相应的物质与精神奖励;若预算的执行情况缓慢或存在违反学校预算管理制度的情况时,则应给予惩罚,并要求其提出改善方案,督促其在预算管理水平方面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对于实行校院两级财务管理模式的高校,各个学院还应建立一套规范各类经费使用的内部控制制度,按月或季度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并定期向上级主管或职能部门汇报预算的使用情况。

K大学的某试点学院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就最先出台了《K大学××学院预算管理办法》和《K大学××学院预算支出暂行规定》。这些管理制度不仅规范了办事流程,而且细化了经费的责任范围,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实现了经费支出的有效控制,为其他院系甚至学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总之,随着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新预算法的实施,高校的财务管理改革势在必行。在这种趋势下,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其存在的问题更值得研究。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对策外,还可以借鉴国外高校预算管理的做法和经验,用以推进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改革与完善。

摘要:文章从高校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控制、预算分析和评价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K大学的预算管理改革实践,进行了相应的对策研究,旨在为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改革与完善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预算法

参考文献

[1]孙畅.论新会计制度下高校预算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4(10).

[2]李闯,彭静.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背景下高校预算管理的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5(4).

8.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八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经费管理;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5-59-2

0 引言

在中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高校的规模也不断扩大,高校的科研实力也在不断升级,2009年高校到位经费超过10个亿的高校就有10多所,清华大学的到校经费在35亿元左右,高校科研工作和成果取得长足发展和重大的突破,研究水平实现质的飞跃,有很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成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现实生产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高校规模和质量同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就成了高等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1 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经费问题是高校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对于普通存在经费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方法不科学、不规范,预算不准确,导致高校资产流失严重等,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问题。

1.1 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违纪现象较严重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为了提高高校声誉,高校各级领导、科研人员存在些偏见,工作项目管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认为科研经费管理是实行项目负责制,科研的经费使用完全就是科研项目组的事,学校其他人员无权过问,造成经费开支的随意性。高校有的科研项目的经费申报、使用、管理过程监控不严格,经费开支方面的数据也不真实,擅自挪用的现象经常发生[1]。在对各高校科研经费的审批过程中,就发现很多高校拼凑发票报销的情况,使用票据不规范,或者虚开发票来套取科研经费,挪用、套用或者脱离学校财务管理的现象较普遍,有的高校科研费用管理相当混乱,导致一些虚假名单套领劳务费,逃避个人所得税,有些科研人员甚至拿着经费报销家庭日常开支和子女学费等。

1.2 预算不准确、科研经费支出不严格

在经费收支的过程中,有的预算不准确,有的浪费经费,有的使用低效等现象。目前经费审核预算使用管理主要由科研项目主持人负责,财务部门只负责费用收支记账,与项目主持人对账结账,财务对科研费开支惯例是见票即付。有的项目负责人经费申报时宽打预算,加大开支额度,有些项目负责人认为项目是自己争取来的,享有自主分配权和所有权,不遵守经费的管理规定,把经费当作自己的私人财产[2]。高校的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在使用上还存在着一些违法行为,没有严格履行审批手续,用公款违纪消费吃喝等,支出的金额超过预算的标准及范围。报销个人用车的燃油费、礼品等个人支出。还有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主要表现在假发票上,用假身份证套取经费劳务费,用假身份证将到账的研究经费转到和自己有关的人或者以采购的名义拨到自己或以亲属名义开立的公司账上去套现,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预算不精准,经费支出审核程序不严格所导致,所以科研经费预算开支不当,项目结算时支出的经费与预算的差距较大,造成高校财务信息不真实。

1.3 核算不精确、经费使用的效率不高

高校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条腿,两腿都要硬,才能正常发挥作用。教师有的奖金和补贴有一部分在这些经费里支出,高校中的各项公共资源,例如,图书科研情报信息资料、体育馆、研究实验室、网络中心、测试中心、实验设备等都无偿对各类科学研究提供支持,高校所有设备的更新都是由经费中预支的,图书馆和相应的研究用房都是无偿使用的,造成高等教育的用房需求无限扩大,其他科学院所经常为实验用房争论不休。高校大部分科研经费的支出过程都是项目负责人向财务直接申请开支,出现教师财务报销不分材料消耗和设备购置,有的设备列耗材,没有经过入库验收入库和出库登记,有的也只是应付,只签票据不验实物,项目负责也不过问经费的主要用途,使科研项目的成本难以真实反映,只管把费用花完而不管费用支出与取得成果是否相关和配比。从而影响经费的使用效率。

2 经费管理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对于高校经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但有财务上管理的问题,而且在思想上也存在问题,同时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认识不足

高校科研经费的争取除了高校学研项目负责人的科研水平外,还有学校学科团队的整体科研水平,主要影响力是学校声誉和资源,科研项目主要负责人在申报的项目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跑项目跑经费跑合作单位,不仅增加学校的收入还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名校负责人也认为凭自己能力能增加学校声誉[3]。学术名气和个人人际关系等争取得到的额外收入,所以,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使用和支配权应属于项目负责人,科研项目通过立项后,所取得的经费由负责人说了算。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招聘、岗位升级、年度考核等,科研项目的级别和成果的确认起到关键作用。科研项目做的越好,项目级别越高,作用越大,同时普遍存在一些误区鼓励,在这种误区下对科研经费管理采取的政策相对宽松,不利于经费的有效管理。

2.2 对科研经费管理方法简单

高校经费的来源渠道很多,但是在如何规范管理上还有很多不足。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主要有横向经费和纵向经费两大类,纵向经费是有明确的管理方法,对资助单位有明确的要求,横向单位是指由合作单位所研究的项目,虽然有些制度但是约束不严,监控不力。高校对于横向来源费用管理原则不强,灵活有余,使经费管理缺少科学性,对纵向管理的方法也带有随意性。一些高校科研项目经费不单独专人管理核算,由校财务处管理,尽管一些科研项目的负责人研究能力很强,但是科研经费管理经验不足,造成有的项目已经结束了但还要很多经费结余,有的项目正好相反,财务部门对这方面的进展和结果情况并不了解,所以很难形成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这就是产生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与支出不一致。

2.3 对科研经费管理方式不健全

科研经费至今没有完成有条理的管理模式和财务制度,就高校而言,难以建立系统的、规范的、完整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在操作过程中项目人员随意性比较很大,财务的核算也无章可循,所以财务和项目人员也经常发生意见分歧,就是管理的缺失和不完善,让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显得很无奈。

3 解决问题的措施

3.1 强化管理意识加强制度建设

强化高校管人管财意识,为全面提高办学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提供人力和财力的保障。必须规范管理科研经费,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察检查,努力提高学校科研能力和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科学的评价科研经费水平,既要充分考虑科研的自主性,又要严格按照科研法规办事,把科研经费列入绩效考核内容,不仅要看科研项目的数量,如论文类,获奖类杂志的检索数,而且要考核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制定科学的科研立项经费评价审批制度,建立合理可行经费开支控制办法,规范严格的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审批程序,确保高校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3.2 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的监督检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为了保证科学研究顺利进行,必须做到专款专用。切实加强监管制度,严格遵守财经纪律,经费的管理制度要科学,经费的使用要合理,确保科研项目有成效。尽可能的避免经费管理上的鼓励奖励误区,把学校拥有的一切设备由学校统一管理、调配和使用,严格执行设备购置、验收、入库、领用、管理、报废等审批手续和审批程序,避免重复购置、闲置科研资源造成的浪费,增强科研团队的协作能力,提高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4 结语

在高水平的研究活动下科研的成果也提高了,避免科研上去了,人才下来了。在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有效地利用科研经费、有效地调动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加强横向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科技的人财资源作用,在实现科研快速发展的同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高效科研事业和教学质量同步可持续发展,实现高校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 考 文 献

[1] 余永恒.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03):27-29.

[2] 吴秀梅,翟慧霞.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8,03(04):26-29.

9.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九

第一,保障研究生招生工作质量。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应注重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察,高校在研究生复试过程中,应注重考察其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更深层次挖掘考生潜力,进而为研究生质量提供保障。

第二,导师在制定实践计划时,应以研究生培养目标为基础,导师除了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还要给学生讲解专业发展趋势,确保学生能够了解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习目标。

第三,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应加强对研究生心理的研究,可以在校内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免费为研究生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其心理问题,进而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

4.2研究生輔导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一个优秀的辅导员需要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崇高的思想素质、饱满的工作热情、先进的教育理念、负责的管理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端正的工作态度,因此,研究生辅导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知识,还要掌握丰富的教育管理知识,进而提升自身威信,在研究生心中树立高大形象。另外,高校应定期对研究生辅导员进行培训,不断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为辅导员专业素质提升夯实基础。

4.3完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

当前,一些高校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仍采取单一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能够适应原来的管理需求,但是随着高校研究生扩招,这种单一管理模式逐渐出现颓势,因此,高校应采取学院与研究生主管部门共同管理的模式,以提升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率。各大高校应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生数量、研究生知识属性、研究生培养方式、研究生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生学习年限,合理制定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有针对性地管理研究生,要充分体现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灵活性。

4.4丰富研究生在校的文化生活

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研究生也不例外。因此,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应与时俱进,应用网络工具,丰富研究生文化生活,更好地对研究生进行教育管理。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深入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基本情况,进而丰富研究生在校的文化生活,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

5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大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应深入分析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针对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进而提升研究生管理教育水平,促使研究生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辉,杨璐,张骞,等.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与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02):112-113.

【2】钟宇红,邱立民,田地.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时代教育,2017(03):82-83.

【3】钟宇红,邱立民,田地.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现状及改进对策[J].高教学刊,2017(03):128-129.

10.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十

教学质量管理观念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指导和统帅作用。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观念还非常落后,导致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实效性低下,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首先,分数管理盛行。分数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也是考察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遗憾的是,在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分数被绝对化了。分数从“促进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异化为“控制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极可怕的魔杖”。教师和学生在分数面前顶礼膜拜,成为分数的奴隶。分数管理观念严重扭曲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价值取向,教学工作被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造成教学质量管理的低效。其次,规章管理泛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过分看重规章制度,见“章”不见人,重“章”不重人。这种管理严重扭曲了教学质量管理的本性,管理过程被程序化、机械化、标准化了。管理变成了检查,教师疲于应付,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有所谓的教学改革,也只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再次,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创新、重书本轻实践、重学科知识轻整体知识等问题。高校课堂教学基本上仍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大班授课制,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定期考试的方式,教学方法上还未有效地突出能力的培养,缺乏协作学习和团队精神的培养。理论课为主,实验课不仅课时少,而且往往难以保证实验的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1.2教学质量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和监控体系

对教学工作而言,评价和监控具有规范、导向、促进、诊断、反馈等作用,这对于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评价和监控体系,致使教学质量评价及监控难以充分发挥其各种作用。表现在:首先是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尽完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平衡,偏重于课堂理论教学,而对其他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以及教材的使用监控较少,特别是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监控不力。其次,教学质量评价反馈体系不健全。对于教学质量监控,只重视评价标准的研究,不重视反馈信息的落实解决和跟踪,在整个具体的反馈实施过程中不能准确的处理反馈信息,特别是对某些跨部门的反馈信息很难跟踪,缺乏一个反馈链,某些重要信息就此不了了之。再有,评价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只有学校领导、教务处、教学督导室的评价,没有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缺乏全员性参与,没有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瞪。

l.3教学管理队伍不够稳定,教学质量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质量管理意识淡薄

11.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 财务内部控制

1、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现状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财务内部控制进行了研究分析和探讨,我国对财务内部控制的理论也有一定的研究,大部分研究都偏向于企业但是并没有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进行研究,在这方面的摄入较少。

目前阶段,我国还没有具体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制度,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也尚在健全中,由于相关的制度并不完善,所以妨碍了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规范作用的发挥。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27条规定:“各个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财政部也相继颁布了有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制度,提出了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具体的要求。高校应按照这些法规和制度,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和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2、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财务内部控制意识不够

我国大多数高校目前已经建立了财务内部的控制制度,但是具体的实施情况却较少,很多高校的领导对财务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任务财务工作的核心是资金核算问题,而对相应规章制度和相应的财务内部控制理念以及相应员工的素质等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2、高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高校内部会计控制需要受到一定的制约,需要有一批又相应水平和素质的人实施内部控制。但是当前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人员有很多不足之处,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会计人员的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有限。第二、总会计师制度并没有完善。高校的领导负责的财务工作体制基本建立,但是总会计师制度却不健全。目前,很多高校内部的财务控制制度已经得到宏观的调控管理,但是却没有健全总会计师制度。

2.3、风险评估系统有待健全

为加强全民教育,高校进行扩招工作,但是基本的学校建设资金却不足。为保证正常的教学进行,高校不惜贷款,走银行和学校合作路线。但是由以往的传统财务管理制度的限值,很多高等学校的管理层没有风险意识。没有合理的预算和审计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财务风险分析体系尚处于不健全阶段,缺乏财务风险控制能力。

2.4、控制活动范围不全面

首先,很多高校并没有将内部控制进行系统全面化,对财务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仅仅局限在会计体系,财务部门针对财务人员进行约束管理,但是并没有了解到高校内部控制体系是全校职工的控制和完善工作。其次,高校财务会计制度虽然制定了相应的财务分析指标,但是并没有全面完善,比如对于科研经费等问题以及相应的办学效果关注较少。

2.5、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监督力度低

(1)高校内部会计监管不健全。许多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并没有发挥在内部控制中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的职能部门,在其行政上隶属性决定了审计过程涉及部门领导以及学校利益的时候,审计的权威性会受到相应的制约。与此同时,审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作用以及信息传递不全面,办事效率比较低,审计工作往往容易滞留。最后财务的责任划分不明晰,对于一些工作或者部门的审计工作由于分工不明晰,导致审计工作难度的加大。

(2)外部审计监督流于形式

社会监督主要是中介机构的审计监督。而中介机构对学校的审计监督,一般是按照自愿原则进行的,因此,中介机构对高校财务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评价作用十分有限。

3、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对策

3.1、树立正确的财务内部控制意识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需要树立正确的财务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对高校职工的财务控制教育和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全校职工的积极性,严格要求职工自觉遵守学校财务制度。

3.2、加强财会人员的建设

首先,在用人方面必须进行严格的把关工作,对用人必须做到德才兼备。其次,必须提升岗前培训工作,增强员工的整体素质。再次,重视会计轮岗,把会计岗位轮换作为内部控制的一项制度,以便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3.3、加强财务风险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对象的冲击性,高校财务活动同样受到市场冲击和影响,高校也必须重视财务的风险问题。高校须完善财务内控体系建设,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在具体的实施中,对每一项内容进行严格把关。

3.4、加强审计监督,确保财务内部控制实施

首先,必须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工作。从而能及时发现存在的财务问题及时解决。其次,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强制性,通过这种方式把控高校的财政工作。最后,充分发挥社会审计评价作用,通过社会反馈活动,指出缺陷和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促进高校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完善。

4、结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在新形势、新技术下的高校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对于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日益繁杂的财务管理任务,高校管理工作者应当在传统的控制观念基础上,以国家五部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为依据,结合高校具体实际,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建立与时代和环境相适应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切实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邬兰.高等学校财务内部控制规范化操作与规章制度实务手册[M].河北音像社,2004.

12.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十二

一、高校工商管理教学特点

1. 针对性。

工商管理教学要兼顾理论与实践, 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 精心挑选教学内容, 案例要生动具体, 真实可靠, 要充分服务于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拟真性和典型性的教育手段往往与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和理论原理相对应[1]。同时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改变, 要及时改变教学手段, 做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2. 参与性。

高度的参与性是教学手段获得成功的关键, 工商管理教学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相较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 它能够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促进工作能力的提高。但这种成效实现的前提就是要保证学生较高的参与性。要求学生要有搜集资料的能力, 能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与他人进行意见交流, 懂得表述自己的观点, 采纳别人的建议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案例教学法学习的过程是传统教学无法取代的, 能够培养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性。

3. 实践性。

工商管理教学的培养目标, 就是要使学生养成在实际工作中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纯理论的教学对于课堂检测还是有效的,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实践能力仍然是衡量最终工作成果的关键指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时刻强调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 在清楚分析自己特质的基础上, 运用理论和管理的方法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和决策。

二、高校工商管理教学中的问题

1. 学校对实践教学工作重视不足。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内容简单、方式单一、观念陈旧, 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也不能例外。相较于理论教学, 学校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 以至于大多数高校安排的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形式上, 没有实际效应, 缺乏系统规划和安排。高校还是更为重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将实践教学视作是一种补充和辅助手段[2]。因此,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没有在内容、教学方法中渗入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意识, 没有建立起相关的配套措施。我们可以在课堂理论的教学过程中, 结合实践应用的技能、相关概念和操作示范, 及时整理、回忆和稳固并不扎实的基础知识, 使其为实践服务。

2. 校内实践教学设备与场地投入不足。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对于设施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 实践是否能够有效开展, 取决于学校是否具备一定的环境与基础设施。校内有较完备的实践教学设施, 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充分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感性角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为校外实习与实践打下一个好的基础。由于当前各高校在经费方面较为紧张, 除了校方经济收益较差的部分商学院外, 其他院校都没有较多的资金花费在管理类实践教学上, 那么相应的软硬件设施没有跟上脚步, 无法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因此, 许多学校就省略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这一步骤, 或者用模拟等方式代替, 或是让学生自主联系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和实习。

3. 缺乏有价值和效果的企业实践基地。

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之一。但由于实践基地严重缺乏, 大大降低了高校实践性教学的最终效果。相较于其他管理类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有更强的实践性。学生在课堂上大多学到的都是抽象的市场营销、生产运作管理等理论知识, 但是如果没有在企业中的实践经验, 学生就不能感性的体会到和真实的掌握到理论知识, 他们也难以很快适应企业中的真实岗位。但是当前, 大多企业不愿意与高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关系, 因为无法得到较高的收益, 不能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的, 即便建立起基地, 也大多对学生的实践、实习敷衍了事, 没有较高的质量[3]。同时, 由于高校扩招的政策进一步推进, 现有的实践基地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

三、高校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对策

1. 改变教育观念, 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核心就是实践教学, 首要基础就是要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定义, 意识到实践教学的关键作用, 采取实际的措施, 在实践教学时间和实践教学环节上都进行增强, 尤其是理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 在毕业后踏入工作岗位之后的知识是源于书本但又是高于书本的。只有做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 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引导功能。

2. 优化课程结构,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工商管理专业进行专业化的归类和划分, 细化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按照人才培养结果为目标, 选择教学内容, 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知识体系来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4]。做到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统一考虑各个环节, 做到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针对学生的能力, 开展阶段性教学, 进行学时再分配, 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系统设计。实现实践教学体再完善, 从基本技能、实践操作、深造研究和适应社会几个方面进行整改, 尤其是抓住科研、实习和社会实践这些操作环节, 并制定准确的考核标准, 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3. 完善以过程为主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我们要建立健全实验室评估制度, 扩建实验、实训中心, 购置相配套的设备设施。应通过分析调研,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 选择合适的评价要素, 在此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评定指标确定。选择量化的指标, 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针对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 尤其注重对学生参与实践状况的考核, 使其成为一套系统、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在传统的理论考核中, 选取适应当今教学体制的、摈弃落后陈旧的, 再甄选操作、演示、答辩等形式的综合性考核方式。对于实践表现突出的、有较强实践技能的人, 需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进一步的指导。

在当代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学校对实践教学工作重视不足、校内实践教学设备与场地投入不足、缺乏有价值和效果的企业实践基地等缺陷。应采取改变教育观念, 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优化课程结构,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以过程为主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措施, 提高工商管理教学效率。

摘要:工商管理学科已经成为一门应用极为广泛的多领域交叉理论、方法和技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目的是为社会输出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专业性人才, 对工作岗位的适应力较强。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工商管理教学特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整改措施。

关键词:工商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桑大鹏.工商管理类专业实习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教育教学研究版) , 2008, (02) .

[2]宋素娟.基于价值链思想的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市场, 2008, (41) .

[3]张向群.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05) .

13.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十三

专业论文

浅谈高校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管理的突出问题与对策

浅谈高校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管理的突出问题与对策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各地方高校通过合并、升格,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校舍不断扩充,许多高校图书馆也由原来的单馆模式变成了现在的多馆模式,由此在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管理中必然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高校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图书资料;固定资产;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高校数量的增加、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家和高校对图书馆的投入逐年在增加,高校图书馆的馆舍越来越大、图书越来越多、设备越来越先进,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应用到图书馆以后,高校图书馆的固定资产在数量、质量以及结构上都有了质的飞跃。高校图书资料的固定资产管理就是目前各院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重问题。如何管理好图书馆的固定资产使其不流失、不闲置、不重复购置是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新课题,也是搞好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先决条件。

1.高校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图书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高校图书馆基本上都制定了资产管理规章制度,但由于对资产管理的观念淡薄,致使一些规章制度落不到实处,同时有些规章制度也不健全,比如,图书资产的保管、清点制度,场所租用制度,一些设备被图书馆领导外借使用,或者被职工借用等现象普遍存在等等。导致资产管理的混乱局面,账卡不符,账物不符,固定资产保管不善,处置不当,利用率低等。

1.2领导对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统计与管理的重视度不够

随着高校的扩充,专业也在不断增加,相关书籍也在不断增加。文献资产作为固定资产,是事业发展的基础,管理好固定资产是管理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者的基本责任。但是,由于图书馆固定资产投资大部分来自学校无偿划拨,致使领导普遍重钱轻物,重购建轻管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管理要求,定期进行图书资料清点是一项制度,也是保障资产账物相符、统计数据准确的基础性工作。不能坚持按照规定要求做好这项工作,既增加了后期文献管理和清点工作的难度,也导致了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似清而实不清。

1.3管理手段落后,技术性不强

目前,高校图书馆固定资产管理大多仍是使用卡片、单据等手工管理模式,容易丢失、损坏,不易保存,与现代图书馆的发展不相符,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未普及应用。

1.4图书资料统计方面的问题

1.4.1院系资料室图书资料统计数据不全

各高校的院系众多,学科专业设置也根据办学定位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逐渐调整,因此,开设的学科专业门类比较齐全,专业方向具有多样性,有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市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和一般学科。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学科专业文献资源的配置不同,馆藏资源学科专业依存度也不同,专业也存在差异。近年来,院系资料室图书资料从过去全部由图书馆采购到部分出资、部分采购,已经基本上实行自筹资金购置。虽然经费不是从图书馆经费中支出,但是自筹经费购置的文献仍然属于学校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的一部分。这种情况致使图书馆对此项业务协调有困难,严重影响了学校整体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统计数据的准确率。

1.4.2期刊图书的册数统计方法不合理

按照固定资产统计的要求,期刊图书是期刊合订本为一册。因期刊当年不能完全装订,所以以往统计多采用种数乘以系数计算。这样的计算方法极不规范,与之后形成的实际数量造成了很大的差异,导致期刊图书的金额、数量都不准确,干扰和影响了数据总量的真实性。

1.4.3捐赠文献管理不规范

一般的捐赠文献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定价的,一种是无定价的。图书馆所藏图书有通过付少量费用购买的,也有无偿收藏的。图书馆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对于捐献的文献缺乏规范的管理规定,成为了图书管理的盲区。因此,账物不符的问题时有发生。

1.5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的账簿不规范、不健全

不少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购置、典藏、流通账簿没有按照规范化要求设立并及时登记,甚至在实物直接管理部门都不设立明细账簿。有些高校院部资料室拥有数万甚至数十万册的纸质文献,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账簿。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校整体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统计数据的准确率,很有可能造成图书资料固定资产账物的流失。

1.6账物管理缺乏相互监督

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在购置图书资料时,报请、审批、监督、验收、会计核算等程序比较严格,但传递到编目、典藏和流通过程便出现手续简化、交接不严的问题。比如,有些图书资料未作固定资产登记入账,捐赠文献不入账;不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仅以接收数量简单记录,缺失对典藏监督环节和自身的规范管理;没有严肃的清点制度和规范的清点要求、对丢损情况无约束、正常注销被忽略,致使近年图书资料的情况混乱等。

2.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管理应采取如下保障措施:

2.1各级领导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管理

管理好固定资产是管理者的基本责任,而领导者是工作的决策者,领导者的认识程度决定着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力度。各级领导要转变观念,要从保护国家财产不受损失这个角度来认识图书资料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把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做好。实行单位领导全面负责制、分管领导主要负责制、使用者和管理者直接负责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强化管理意识,使固定资产保值、增值,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2.2建立严密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实行动态管理

进一步健全完善高校图书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动态管理是管理有序的关键所在,也是固定资产账物相符的基本保证。动态管理主要要求如下:一是图书资料的进出实行全过程联动,不允许有滞后或失控现象;二是以采购、典藏、财会为一个管理面,以典藏、馆藏地为另一个管理面,实行联动管理,上层对下层约束,下层对上层监督,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相互制约形成一致;三是发现问题要及时查清原因、纠正错误。使图书馆在资产购置、验收入账、使用、报废等方面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2.3捐赠图书资料在典藏账和馆藏地明细账上以增值的方式出现

捐赠图书资料的数量,采购账金额为零、典藏账和明细账上金额为增加值,则在报表上体现为本馆新进和本馆受赠两种方式。除掉受赠时,典藏账与采购账必须持平;加上受赠时,典藏账应大于采购账。

2.4重视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

高校图书馆所需要的书籍繁多,应重视人力的投入,定期整理统计,并对损坏的书籍及时修理;重视财力的投入,每年定期更新、补充相关的图书资料,以便读者查找资料;重视物力的投入,创造良好的读书坏境。固定资产管理员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图书馆固定资产使用情况,更新档案,掌握闲置、报废、可调配资产的情况,摸清检修、改造、购入资产的情况。以便充分挖掘固定资产的使用潜力,提高资产利用率。

2.5改变传统的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通过网络及办公自动化来实现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的现代管理。使用计算机对图书资料进行管理,建成全面、规范的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系统,将图书资料固定资产输入系统数据库,有专人管理、更新数据,并对重要数据加密,防止被篡改、剽窃,使图书资料固定资产更安全可靠,杜绝不规范操作。

3结语

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知识资源,图书资料固定资产对各大高校意义重大。各高校应注重图书资料的管理,避免财产流失与资源浪费,保护好图书资料固定资产。对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积极主动地找出应对策略,及时作出整改,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师生读者提供服务,同时促进自身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蓉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发展[J].文史博览,2007(9).[2]周德明 关于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2007(5).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14.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十四

我国外贸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11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4970亿美元,其中外贸进出口总值36421亿美元,约占48.58%。我国外贸企业因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等因素对国际经济大环境的依存度比较高,因此如何在外部经济环境持续低迷的境况中不断发展,是当前需重点思考的问题。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财务管理,因此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也就成了我国外贸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国的外贸企业经过多年改革,财务管理较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财务管理管理水平不高。外贸企业重业务轻财务,财务工作仅停留在传统计账和会计核算方面,财务人员对财务预测、分析、决策等管理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不能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第二,缺乏有效的财务监控体系。外贸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通常都只有具体负责此业务的人员才知道,财务人员只是根据业务员反馈过来的资料来做账,对实际发生的业务活动无法进行跟踪,只有到收汇时才能看出业务过程,这时再谈控制风险和对业务的监督就为时已晚了。

第三,融资方式单

一、资金严重不足。外贸行业价格竞争越来越激烈,运用商业信用来周转资金的难度逐渐加大,筹集资金基本还是通过银行贷款,融资方式单一。但外贸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既不易找到借款担保,也缺乏抵押品,银行贷款发放也更加谨慎,条件极其严格,调查和审核的周期也比较长。形成了越不能贷款,业务越无法进行;越不能更好开展业务,越无法贷款的恶性循环。

第四,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首先,由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我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较大,外贸企业因商品价格以外汇来计价、利润极易被汇率兑换所带来的损失代替,盈利空间由于汇率变动进一步被压缩。其次,对于外贸企业来说,不可避免产生大量应收账款,在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背景下,拖欠货款已经不再是少数信誉不好的国外客户的专属行为了,有不少的国际大买家、老客户也因经济不景气、消费者购买力和消费信心减弱造成生产萎缩、资金链断裂,无法正常支付货款。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上述存在的几点问题是由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国内外贸政策及外贸企业自身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因此我们应找准对策,不断加强和改进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第一,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提高财务工作水平。首先,外贸企业的管理者要把财务管理作为一个重点工作来抓,支持财务工作,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其次,企业还应每年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使财务人员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来,进一步发挥财务管理的积极作用。

第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应在企业内部建立独立的审计制度,对公司所有项目起到监控作用,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内审的作用,内审人员应由具备较高专业知识及良好职业素养的审计人员来胜任,且直接向最高管理层负责来实行审计独立性。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发挥更高效用,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认识企业实际经济情况,有的放矢地出台企业经营决策。

第三,拓宽外贸企业的融资渠道。首先,外贸企业应重视内部积累、加强内源融资。企业可以通过与国内外客户的友好合作关系,充分利用预收、应付款自然性融资方式,解决部分资金紧张问题。其次,外贸企业也要积极借助外力提高融资能力。根据银行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规范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积极争取银行的信用等级评定,争取更多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企业也可以通过与信用好的大企业的联盟与合作,利用大企业的担保来获得银行贷款。同时外贸企业要不断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联系,及时通报企业的经营状况,取得其他金融机构的信任,争取更多资金融资。

第四,建立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机制。财务部门应及时关注汇率的变动情况,对汇率的变化进行监控,合理预测汇率的走势,并及时共享信息,以便业务人员在报价初期就能考虑汇率风险。在汇率变化较大的时期,应尽可能多使用人民币来结算,也可以考虑利用金融工具来合理规避。

为保证资金能够安全收回,外贸企业应重视出口结算方式的选择,出口业务尽量使用前TT或者全额信用证、付款后放提单等结算方式。对于有长期业务往来的客户,也要加强对客户的资信调查,密切关注对方的财务状况。另外,国外账款的回收也可以通过保理程序来减少国际坏账的影响。

总之,外贸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适应时代的要求,创新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而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切实将财务观念贯彻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使财务管理充分发挥作用,为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5.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十五

一、新时期高校教育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 观念意识层面的问题。当前, 我国高校教育资产管理存在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责任意识差等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高校在教育资产管理过程中随意处置、捐赠、转让和报废教育资产, 部分资产管理员责任意识差, 没有树立起良好的教育资产管理意识。关于教育资产管理的责任主体并不明确, 权责不清晰, 从而导致高校教育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权责混乱。

( 二) 制度建设层面的问题。目前, 我国关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已颁布相关的暂行办法, 但是依然缺乏具体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建设, 对于教育资产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更是存在空白。高校教育资产管理由于缺乏规范的制度建设, 使得我国高校教育资产管理存在制度约束不规范, 监管措施不完善和监管手段不足等问题。高校由于特殊的行政建制, 包括各大职能部门和各个院系, 可见教育资产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部分高校一是缺乏学校层面有关教育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 二是在职能部门和各个院系中也缺乏具体的教育资产管理的操作规程。尤其对于各个资产管理员的日常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并未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

( 三) 管理方式层面的问题。新时期, 我国高校教育资产管理在管理方式层面上也存在问题。一是管理方式老套, 缺乏创新。当前部分高校教育资产管理方式陈旧, 依然停留在过去运用EXCEL表格对资产进行文档式管理的老套管理方法, 这样的管理方式既不科学, 又不清晰, 而且极易出现错报、漏报等问题。二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衔接不够, 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目前, 部分高校教育资产管理缺乏科学的长远规划, 对学校未来的资产投入方向并不明确, 从而导致预算管理缺乏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衔接, 从而使得资产购入存在盲目性, 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教育资产存在一定的闲置和浪费。三是缺乏内部控制, 绩效观不强。高校教育资产管理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规范, 一般而言, 各个高校都有相对应的资产管理处, 方便整个学校有关资产管理工作的运转。但是, 部分高校对于各职能部门、各院系内部的资产管理工作流程、工作人员行为缺乏一定的制度约束和内部考核, 没有形成良好的绩效管理机制。四是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衔接不够。当前, 部分高校教育资产管理存在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衔接不够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相关教育资产购入后入账不及时, 部分资产还存在有账无物现象, 账物不符、账账不符, 造成教育资产的流失。

( 四) 人力资源层面的问题。一是缺乏专业的教育资产管理人员。许多高校资产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学校招聘的行政坐班 ( 管理岗位) 人员, 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业务培训和学习, 缺乏专业的资产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缺乏针对教育资产管理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体系建设。由于高校对于教育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高校还没有固定的资产管理员, 针对资产管理工作人员也缺乏一套完备的职业生涯设计、绩效考核办法和薪酬体系的建设。

二、提高高校教育资产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 一)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加强重视程度。无论是高校的管理者还是教育工作者, 都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加强高校教育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一是高校的管理者都应该把教育资产管理工作放置于一个更高、更重视的层面, 逐渐把教育资产管理工作转变为高校管理的日常性、常规性的工作任务。二是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应该不断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不断完善自身的业务水平, 积极参加资产管理方面的培训学习, 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三是高校的其他职能部门和院系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关于教育资产管理工作的相关部署, 指派专业、固定的人员与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对接, 协调完成相关的工作。

( 二) 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 形成教育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制度体系建设是教育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石, 也是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一是从国家层面来说, 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教育资产管理的制度规范, 从法律层面对教育资产管理进行约束, 还应该从规章制度层面对教育资产的具体工作加以说明和解释。二是从高校管理层面来说, 应该在国家层面的制度体系下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的教育资产管理工作办法及规定, 并且这些办法及规定应该更具体、更具有执行性和实际性。三是从高校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层面来说, 它们应该算是高校教育资产管理的基层单位, 教育资产管理工作推行到这一层级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 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应该指派固定的资产管理员承担此项工作, 并对资产管理员的日常工作进行细致的权责规定和说明。

( 三) 创新管理方式, 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的衔接。一是摒弃陈旧的教育资产管理方式, 建立高校教育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高校应该积极采用先进的资产管理方式, 构建高校教育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使用无纸化办公模式, 实现系统内信息共享, 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 既实现了教育资产的动态管理, 也形成了互相监督的机制。二是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衔接。高校各职能部门和院系每年都应该制定科学的年度教育资产预算报告, 并且每五年制定一个长期的教育资产预算计划。这样长短结合, 更有利于对教育资产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控制, 严防教育资产的浪费和流失。三是加强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结合力度。高校教育资产管理工作中应该不断加强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协调, 做到及时入账, 账物相符。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应该设置固定的经费报账员和固定资产管理员, 这样既有利于工作的对接, 也有利于高校教育资产的管理。

( 四) 加强高校教育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一是积极引进专业的资产管理人员。为了不断提高高校教育资产管理水平, 各高校应该积极引进专业的资产管理人员, 依靠这些专业人员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技能。二是不断提高资产管理员的综合素质。高校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评比活动, 激发教育资产管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 积极对资产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三是构建科学有效的资产管理员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体系。高校教育资产管理中应该为资产管理人员制定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体系。一方面, 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可以规范资产管理员的工作流程, 提高资产管理员的工作效率, 并起到良好的监督制约作用。另一方面, 合理有效的薪酬体系能够激发资产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体系的有效结合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教育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

三、结语

新时期, 高校教育资产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一项颇具长期性、复杂性和具体性的工作任务, 各高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不断转变观念, 创新方式方法, 完善制度体制建设, 加强资产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 提高教育资产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严防教育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和支持。

摘要:本文对教育资产的内涵以及高校教育资产与国有资产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而后对当前我国高校教育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最后结合资产管理员的工作经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资产,资产管理,国有资产

参考文献

[1]何冬梅.从博弈论角度看高职院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基于“囚徒困境”模型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14, 4:229~230

[2]胡京林.做好资产管理员, 增强高校资产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36:173

[3]邓奇文.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与建议[J].当代会计, 2014, 12:33~34

16.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十六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利用;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145-02

引言

外文文献是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读者了解并获取国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高校教学科研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利用中,外文文献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利用中常常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拟对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应对这些问题的措施。

一、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是高校读者借以了解和获取国外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在读者的实际借阅中,外文文献并没有发挥其“重要渠道”作用,外文文献利用中经常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相对中文文献而言,外文文献利用率很低。相对中文文献而言,外文文献的价格一般比较昂贵,图书馆每年花费大量资金购置外文文献,但外文文献的实际利用率很低,许多原版外文文献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无人问津,使得图书馆花费大量资金购置的这些外文文献得不到合理利用,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也造成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浪费。

其次,相对专业类外文文献而言,非专业类外文文献的利用率很低。高校图书馆馆藏外文文献中,相当一部分是非专业类外文文献,这些文献的实际利用率很低。许多外文文献读者只对专业类外文文献感兴趣,对非专业类外文文献兴致不高,导致这些非专业类外文文献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再次,相对文学类文献而言,非文学类外文文献的利用率很低。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中借阅率最高的是文学类外文文献,尤其是小说等文学作品颇受读者亲睐,但非文学类外文文献的借阅率相对很低,很多非文学类外文文献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很少有读者去关注。

最后,相对电子类外文文献,纸质类外文文献的利用率较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中的电子图书馆的利用率越来越高,电子图书馆中的外文资源数据库的读者访问日流量远远高于纸质类外文文献的借阅量,使得纸质类外文文献颇受冷待。

二、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图书馆缺乏相关调查研究,盲目购置外文文献。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教学科研的服务机构,图书馆应该针对教学科研需要有目的地购置外文文献。但是,不少高校图书馆采编与教学科研需求似乎完全脱节,图书馆只是盲目地扩大外文文献馆藏规模,并没有很好考虑所购置外文文献能否真正服务教学科研。由于各种原因,图书采编人员也很少在购置外文文献之前进行大规模的相关调查研究,只是依据一定的外文文献订购单盲目购置,其结果是,花费大量资金购置的外文文献中,读者实际需要的文献较少,但读者不太需要的文献却很多。

第二,读者的外语水平制约了其对外文文献的利用。高校图书馆读者是高校教师和学生,由于专业和教育背景不同,读者的外语水平差异很大。有些读者虽然很想充分利用图书馆外文资源,但常常力不从心。在一定程度上讲,读者的外语水平是决定其能否充分利用图书馆馆藏外文文献的重要因素,很多读者的外语水平决定了他们不能借阅专业类外文文献,因为无论从知识面、词汇量还是和难度来看,专业类外文文献对读者的外语水平要求更高。因此,很多读者对外文文献望而却步,有些读者甚至在校期间从未接触过任何外文文献。

第三,读者的功利心和知识视野制约了其对外文文献的利用。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读者主要是高校教师和学生,很多读者借阅外文文献的目的就是为了查阅学习和研究中所需相关信息,因此,对于与自己所求信息关系不大或毫无关系的外文文献,自然就不会特别感兴趣。另外,由于专业和知识所限,很多读者也对自己专业之外的外文文献不感兴趣。很多读者长期比较关注某一种或几种外文文献,但对其他文献从不关注。有些读者觉得阅读纸质类外文文献不如在网上“下载”然后“复制”并“粘贴”那么省时省力,他们对纸质类外文文献很不感兴趣,因而很少光顾图书馆或外文期刊阅览室。

第四,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方式也限制了读者对外文文献的利用。不少高校图书馆规定,外文文献特别是外文期刊只能在阅览室内借阅而不能外借阅读。这种外文文献管理和服务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读者对外文文献的利用。由于时间和空间限制,外文文献不能很好地在读者中间流通。另外,外文文献管理者的服务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读者对外文文献的利用。由于各种原因,不少图书馆对新进外文文献和馆藏经典外文文献缺少必要的宣传,也没有很好地对馆藏外文文献布局进行必要介绍,有些管理者与读者之间缺少交流,不少管理者外语水平不高、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无法对读者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工作,缺少工作热情,读者服务意识也比较淡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读者对外文文献的利用。

三、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有读者自身的原因,也有图书馆方面的原因。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图书馆就不能保证外文文献发挥其应有作用。根据上文的原因分析,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解决外文文献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做好外文文献购置前的调查研究工作。高校图书馆购置外文文献,必须遵循“用则购置、购置则用”的原则,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有的放矢地进行购置外文文献。图书采编人员在购置外文文献之前,应该深入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调研,充分听取专家和学者对外文文献购置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还可聘请相关专家和学者作为外文文献购置顾问。采编人员在充分听取院系和科研机构专家和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后,结合图书馆目前馆藏外文文献的情况,确定真正需要购置的外文文献的种类和数量,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科研和广大读者对外文文献的实际需求,努力使所有外文文献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第二,改变外文文献借阅方式,实行外文文献全部开放借阅。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要为教学科研服务,要满足读者的借阅需要,部分外文文献“只准室内借阅不准带出室外”的借阅方式极大地限制了读者对外文文献的充分利用。众所周知,图书馆是读者学习和研究的好地方,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读者无法全天候在图书馆,部分外文文献“只准室内借阅不准带出室外”的借阅方式使他们接触这些外文文献的机会大大减少。如果不对所有外文文献实行开放借阅,他们就不能在图书馆之外借阅他们所需要的外文文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了外文文献的利用率。

第三,提高外文文献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服务仅仅停留在管理人员根据读者需要将刊物提供给读者这种方式上,很多外文文献管理人员的外文图书专业知识不够丰富,外语水平偏低,准确把握馆内所有外文文献的排架和名称的能力不强,根据教学科研人员对外文资料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代查、代译及咨询服务的技能较弱。要提高外文文献的利用率,外文文献管理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应该主动向读者提供高水平、深层次的外文文献咨询服务,改变看门守摊的服务方式,以严谨的态度开展深层次的外文文献服务,耐心帮助读者查找所需外文文献,最大限度地为读者借阅外文文献提供方便,最大可能地让读者接触并利用外文文献。

第四,加强外文文献宣传。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利用率低,也跟图书馆对外文文献的宣传程度有关。图书馆应该尽力使外文文献特别是新进或经典外文文献摆放在比较显著的位置,应该利用比较显著的位置对重要外文文献进行宣传和介绍。图书馆可以在馆内大厅摆放新进外文文献宣传和介绍牌,也可在外文期刊阅览室内和门口张贴新进或经典外文文献宣传海报,还可以在图书馆的宣传栏或网页上发布外文文献的最新馆藏情况,还可以制作外文文献宣传小册子,比较详细地介绍外文文献的馆藏、分类、特色和使用细则等,甚至还可以借助院系网页宣传和介绍馆藏外文文献,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并充分利用馆藏外文文献,从而提高外文文献的利用率。

第五,培养并提高读者的外文文献使用意识。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读者中,大部分读者是在校学生。图书馆要与院系携手,通过院系专业教师的力量努力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外文文献使用意识。图书馆要主动走访院系,及时向院系介绍馆藏外文文献资源,使图书馆馆藏外文文献进入教室和报告厅,通过院系专业教师的介绍和推荐,使学生知道图书馆馆藏专业类和非专业类外文文献,使学生树立使用图书馆馆藏外文文献的意识,积极使用外文文献资源,提高外文文献的实际利用率。

四、结语

外文文献是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中的重要部分,是高校教学科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但由于读者的主观原因和图书馆方面的客观原因,高校图书馆馆藏外文文献的实际利用率常常比较低。高校图书馆在购置外文文献时应该深入院系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教学科研对外文文献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订购外文文献,同时努力改变外文文献的借阅方式,提高外文文献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借助院系的力量努力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外文文献使用意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馆藏外文文献的实际利用率,使馆藏外文文献发挥其在教学科研中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楠.试析高校图书馆外文期刊的利用现状及对策[J].云南科技管理,2007,(3).

[2]孙双臣.高校图书馆外文期刊的开发与利用[J].现代情报,2004,(4).

[3]高志平.高校图书馆外文期刊情况浅析利用[J].河北科技图苑,2006,(5).

上一篇:参观新家六年级作文下一篇:农业标准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