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灌南县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精选4篇)
1.连云港市灌南县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一
新材料产业和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被认为是引领21世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也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支撑产业。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和资源、区位等优势,是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东海硅材料产业基地,面临发展重要战略机遇。
一、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特点
近年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把连云港打造成为江苏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定位,注重把创新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工作的各个领域,加强各类创新要素的组织,大幅度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创新产出,认真推进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大力发展以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地区经济发展新格局。特别是新材料产业,作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增长极,取得了较快发展。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我市新材料产业领域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0余家,2009年实现产值195.5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51.3%,已超过生物医药制造业,成为引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硅资源深加工6大系列产品的规模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硅微粉、石英玻璃管、石英玻璃原料的产量均占全国80%以上,石英照明灯具占全国40%以上,集成电路封装用环氧模塑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
(二)创新能力逐渐增强。新材料领域建有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1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十一五”以来,累计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83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支撑计划6项,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8项,省级以上其他各类计划232项,项目总投资86亿元,新增产值220亿元、利税42亿元;共开发国家重点新产品30个、省高新技术产品131个,获取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147件。
(三)竞争优势愈加明显。通过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提升竞争优势,在逐渐发展壮大一批具有特色的优势产品的同时,培育形成了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型企业,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创新型企业5家,省市高新技术企业45家。2004年我市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硅材料产业基地”、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2010年1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东海县牛山镇被确认为首批江苏省创新型乡镇。目前已建成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以及国内规模最大的风力发电叶片、环氧模封装材料、石英玻璃材料、高品质硅微粉的研发生产基地。
(四)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相继建成“江苏省硅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连云港市风力发电叶片检测中心”,正加快推进“国家硅材料深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江苏省高性能纤维检测中心”建设,全面促进和支撑产业创新和集聚发展。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生产力促进机构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以政府为主导,建成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科技孵化面积达13万平方米;新材料骨干企业与中科院系统、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东华大学等11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紧密的“校企联盟”合作关系,集聚创新要素的优势已基本形成。
二、推动新材料产业的主要做法
(一)抓自主创新,形成产业升级的技术优势。积极引导企业建设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带动行业的新产品研究开发及产业化能力。目前全市80%以上新材料生产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针对我市硅资源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重点解决了绿色封装、石英提纯及多领域应用等关键共性技术,在高纯石英材料、集成电路用环氧模塑封料等领域形成一定优势,推进了硅资源高值化利用和产业链向高端攀升。依靠自主创新,突破了碳纤维及其成套
设备关键制造技术,打破了国际垄断,已形成年产3000吨碳纤维原丝和1220吨碳纤维的生产能力,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碳纤维产业化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研制攻关的应用于航天、国防等尖端领域的T700、T800级高性能碳纤维进入中试阶段。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了德国第二大风力叶片生产研发企业NOI公司,开发的海上3兆瓦叶片亮相“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成就展”并下线量产,正在开展5兆瓦海上风电叶片研制,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风力发电叶片生产企业。
(二)抓政策支持,形成产业聚合的载体优势。坚持高标准规划,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对产业基地、科技园区的支持力度,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硅材料产业基地、各类科技园区的平台和抓手作用日益显现,已成为促进区域优势产业集聚和层次提升的有效载体。目前,70%以上的新材料骨干企业分布在基地规划区内,90%以上的新材料领域新产品由基地内企业研制开发。2010年1-6月基地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100亿元,占全市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的80%。
(三)抓骨干培育,形成产业扩张的比较优势。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加大引导资金投入,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具有较强带动力和辐射力的新材料企业集团。目前,我市新材料骨干企业基本上已发展成为国内行业的龙头企业,如汉高华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环氧模塑料生产企业,东海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石英玻璃管生产企业,东海硅微粉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硅微粉生产企业,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碳纤维生产企业,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风力发电叶片生产企业等等。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这些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带动了连云港新材料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大,使连云港新材料产业由原来的比较单一的以硅材料为主导向以硅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为主的多领域扩展。
(四)抓产业集聚,形成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我们通过走产业集聚道路,形成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配套,提升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东海县已基本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优势的石英玻璃管、硅微粉、石英玻璃原料三大硅材料生产基地和优质压电石英晶体、多品种石英照明灯具两大应用产品生产加工中心,形成了特色明显的产业链、企业群,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硅资源产业体系。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集聚了中复神鹰、中复连众、汉高华威、杜仲氨纶、江苏阳光晶源等一批新材料骨干企业,设立了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区,集中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
三、新材料产业下一步发展对策
(一)形成新材料基地品牌。坚持以新材料产业化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核心,突出速度加快、规模扩张、整体实力增强、市场占有率提高,尽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以打造江苏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为主线,本着发挥现有技术基础优势、产业基础优势,把硅资源深加工业作为特色支柱产业,把代表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的高纯晶体硅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部署建设一批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服务功能完善、创新企业集群发展的创新型园区,努力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增强重点产业市场竞争力,建成集孵化、研发、生产、试验、技术创新与产业化为一体的国家级产业基地,打造“连云港新材料”品牌。到2012年,新材料产业实现总产值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0%。
(二)构建新材料产业框架。以硅资源精深加工、多领域开拓应用为重点,按照低端—中端—高端—终端的产品升级路径,培育和延伸石英玻璃制品、高纯硅微粉、高纯压电晶体及晶体元件、新型电光源及关键材料、高纯晶体硅材料和有机硅等6大产业链,争取5年内把连云港的硅材料产业建设成为体系完整、特色分明、优势明显、关联配套、互为动力的硅材料产业集群,新型中高端硅产品与传统低端硅产品的比例达到4:6以上。围绕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领域的需求,在已经取得突破的T300型碳纤维产业化工作基础上,形成材料制备和批量生产的成套技术,实现材料的工艺成熟和批量稳定大规模生产。同时,将T300型碳纤维与
风力发电机叶片制造项目相结合,发挥纵向一体化产业集成优势,开拓国产碳纤维的工业应用,牵动工业用碳纤维制造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实现上中下游相关产业配套发展。
(三)打造新材料产业“航母”。依托新材料产业基础,积极承接国际国内新产业转移。鼓励新材料生产企业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产权、产品、市场网络为纽带,通过改组、兼并、联合,壮大企业的规模,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资本经营能力。通过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培育和企业集团的建设,实现企业在规模上由小型化、分散化向集团化和集约化转变,在品牌上由争创知名产品向争创知名企业转变,在管理上由家族式管理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航母”和“利益共同体”,推动新材料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到2012年,培植5-10个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全国行业排头兵,形成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1-2家,20-50亿元的企业2-3家,10-20亿元的企业6-10家。
(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大力培育自主研发力量,支持新材料领域中的主要骨干企业建立重大研发机构或重点实验室,支持优势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工程化、产业化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应用。推动中科院系统、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我市合作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不断丰富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到2012年,建成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100家以上,重点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新材料产业的主导产品20%达到同期国内领先水平,8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五)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产业规划的制定实施,从环境、政策、信息、人才、交通、技术服务等多方面入手,优化投资环境。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重点科技创新政策。加速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立市级财政资金集中投入机制,逐步提高对新材料产业投入的比例,建成以科技拨款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外资、民资为补充的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加快新材料专业孵化器建设,加大对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协会和产业部门的作用,培育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加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沿海开发战略,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有效结合,实现统筹发展。
2.连云港市灌南县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二
自2000年以来,我国花卉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据农业部有关部门统计,花卉种植面积从14.7万hm2增加到2009年的83.4万hm2,增长约4.6倍,花卉销售额由2000年的160.0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719.8亿元,增长约3.5倍。花卉出口也呈稳步增长,据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花卉出口总量约为5.91亿kg,同比减少0.85%;出口额近1.96亿美元,同比增长8.72%。我国花卉出口市场也不断拓展,2010年达到9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地区以日本、韩国、泰国、缅甸、新加坡为主,欧洲以荷兰、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等为主,美洲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另外,也有少部分南美及非洲国家逐渐开始进口我国花卉产品。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花卉出口额居于前5位的国家依次是日本、荷兰、韩国、美国和缅甸。
2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行业缺乏宏观调控
在花卉市场行业中,目前仍没有一套标准的法规,生产经营管理不规范,利益过多的分配到了中间商手中,花农利益受损、风险大,并且管理体制也不明确,致使花卉企业经常是无所适从。
2.2 生产技术落后,专业化程度低,生产规模较小
我国花卉产业是从市场经济中发展起来的,政府的扶植力度仍很欠缺,并且没有相应的扶植政策以及必要的资金支持,使得我国花卉产业发展进程缓慢,规模仍然较小,花卉的质量与市场竞争力仍然不高,比如我国鲜切花生产平均50~80朵/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质量仅相当于三级花,而且绝大多数花卉的原种,都必须依靠进口。另外在我国花卉生产经营实体中,目前60%的花卉生产者为农户,40%为企业,主体仍然是分散性的农户是致使生产规模较小的主要原因,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导致花卉产业发展缓慢,效率低下。
2.3 促销手段单一影响销量
许多花卉产品经营者不理解促销的经济学意义,只有等到为了树立企业形象,创建企业产品品牌时,才想到做广告等单一的促销方式。目前花卉经营者对花卉产品所采用的最主要的促销方式就是人员推销。另外在促销策略方面忽略了个体消费者市场。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花卉消费的主力军是集团消费者。所以,很多花卉经营者把促销的目光只锁定在这一消费群体上,企业促销活动大多针对这一市场,多采取人员推销和上门促销的方式,这在无形中忽略了个体消费者市场的促销。事实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对精神需求的日益重视,个体消费者开始成为花卉消费市场的主力军。
3 发展我国花卉产业对策
3.1 加大花卉产业科技投入,提高花卉产品的科技含量
花卉产品效益低的主要原因是科技含量较低,这与我国花卉科技投入较少,花卉科技人员的缺乏、科研和生产脱节等问题密切相关。要提高我国花卉的科技水平,首先要加大花卉产业研究的科技投入,政府要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投入和支持,组建政府和企业的信息中心和科研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成果的推广,提高花卉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产品档次以及市场竞争力。
3.2 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健全法制法规
我国花卉业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缺乏宏观的管理和统筹调度,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建立完善的立法和管理机制,完善花卉产业发展机制,调整整个产业结构,规范花卉市场,实现国家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避免低级重复和资源浪费,使花卉产业的发展有法可依,使我国花卉产业能够健康地发展。
3.3 建立健全发达的物流体系和交易体系
发达的物流体系和交易体系对于促进商品流通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发达国家花卉市场的发展经验,我国花卉市场应该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调整布局,对于花卉拍卖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等分层管理,转变以往的重批发市场轻零售市场的观念,大力开拓销售渠道,积极推行网上篝火、订单交易、连锁经营、代理制度等现代营销方式,制定交易规划,提高市场透明度,加强对市场的规范性管理和有效监督。
3.4 充分利用我国已加入WTO的机遇,扩大出口
我国在加入WTO后的几年,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无疑预示着花卉市场要想做大做强也必须要融入到这一大熔炉之中,这为我国花卉展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借助我国花卉生产成本较低的优势,充分主打自己的特色与品牌,并利用我国目前宽松的花卉毛衣环境,通过多种途径促使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扩大出口。
参考文献
[1]祁春节,彭可茂.我国花卉进出口贸易分析与对策[J].林业经济,2002(1)
[2]韩一军,缪珊.我国花卉产业中发展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1999(5)
3.连云港市灌南县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三
关键词:洛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7-58-02
洛南县地处秦岭东段南麓,号称“陕西东南门户”。全县辖16个镇办,243个村(居)委会,人口46.1万人,国土面积2 830km2,耕地4.51万hm2。境内气候宜人,平均海拔800~1 200m,年平均气温11.1℃,夏季平均气温21.8℃,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水质为三类水体。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于食用菌生长。目前,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成为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
1 洛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已初具规模 全县已形成了以高耀、石门、三要、灵口、城关、景村、古城等镇为基地,以袋料香菇、为主的发展格局。截至2014年底,从事食用菌产业有2 500户,从业人员达7 000人,发展袋料食用菌栽培1 120万袋,实现菌类总产10 053t,产值1.02亿元(其中袋料香菇980万袋,产量7 350t,加工干品1 470t,产值0.88亿元;平菇135万袋,产量2 700t,产值0.16亿元)。有较大规模菌种厂2个,年引进生产母种550支,(木耳150支、香菇400支);制做原种13 800袋(瓶),其中木耳4 500袋、香菇9 800袋;制做栽培种16.5万袋,其中木耳2万袋、香菇14.5万袋,合计24.7万kg。菌种70%主要用于本地栽培生产用种,同时30%还销往丹凤、商南等地,本县也有大量从河南西峡、卢氏县官坡镇等地购买香菇栽培种。
1.2 品种较多 主要以袋栽香菇和平菇为主,以中低温品种栽培为主,高温品种栽培较少。香菇品种以向阳2号、9608为主,平菇以黑灰265、德丰5号为主。
1.3 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 全县共有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25个,有一定规模,示范带动作用发挥好的规范化食用菌专业合作社5个(洛南县七彩田园蔬菜专业合作社、洛南县高耀镇草木香食药用菌专业合作社、洛南县凤呜山食药用菌专业合作社等),发展社员500人(户),合作社规模化生产占整个食用菌生产15%。建设省级食用菌示范镇1个(高耀镇),建设市级食用菌示范园2个(石门、高耀镇)。
2 洛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
2.1 环境和气候适宜 洛南县境内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1.1℃,夏季平均气温21.8℃,平均海拔800~1 200m,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日照时间1 799.7h,年平均降水量800mm,雨量充沛,产区及周边没有大型污染企业,空气新鲜,是食用菌的优质适生区。
2.2 资源丰富 县境内用于生产食用菌的树种较多,以栎类为主的林地面积较大,生产食用菌所需的树木和作物秸秆等原料十分丰富,为大规模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原料保障。
2.3 技术成熟 食用菌人工栽培在我县已有近30a的历史,广大菇农在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全面掌握了食用菌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技术。
2.4 市场需求量大 食用菌由于富含多种氨基酸和蛋白质,具有低脂肪、高维生素、低热量的特点,不仅营养丰富,食用味道鲜美,而且还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调节血脂、保肝解毒及降血糖等多种保健和防治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青睐。投入与产出大都在1∶(2.5~3)之间,并且生产周期短,因此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3 洛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栽培品种单一 虽然我县食用菌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一定规模,但生产品种还仅仅限于香菇、平菇、等品种上,经济价值较高的金针菇、双孢菇、杏鲍菇、猴头菇等品种栽培较少或处于空白。同时,由于品种的单一化和生产工艺的落后导致生产原料离不开栎类树木和其他杂木,因而造成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对立,制约了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3.2 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 虽然食用菌生产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但是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数量还太少,主要表现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规模小、标准低,大都为粗放经营。 (下转60页)
(上接58页)3.3 专业市场建设滞后 虽然有一部分的产品由合作社回收,统一销售,但大部分产品的出售一直靠那些小贩子上门收购,没有专业的交易市场和固定的销售渠道。
3.4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我县食用菌技术指导机构经过几次改制,原有技术人员有的已经退休或年龄偏大,技术人才处于青黄不接状态。
3.5 资金投入少 食用菌产业政府项目少、投入少,群众自筹资金困难,生产规模难以做大做强。政府也没有明确出台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基本处于自由发展的无序状态。同时产业龙头缺乏,都是以原始产品直接流入市场,未进行深加工和包装,产业链条短,产品增值难。
3.6 原料来源紧张,生产成本较高 生产袋料的主要原料木榍由于林业资源限制,大量资源无法利用,一些生产大户只能从外地高价收购,造成成本增加,质量也得不到保障。散户一些利用本地资源,与林业政策对着干,时而会受到罚款等限制,人为造成成本增加。
4 加快洛南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抓好基地建设,稳步扩大规模 抓好产业基地建设,在其最优适生区实行有计划的集约化、规模化栽培,避免家庭式的单打独斗和盲目扩大规模,确保食用菌生产的长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4.2 加大对食用菌生产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每年定期开展食用菌生产技术人员培训,以提高种植的科技含量,增加效益。
4.3 在产业服务上下功夫 关心和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及时解决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发挥其带动示范和服务作用。依托专业合作社的产、供、销为一体的市场资源,引导更多的栽培户加入专业合作社,提高市场竟争力。进一步规范食用菌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的管理,确保食用菌产业的效益最大化。
4.4 多元化发展,解决品种单一的问题 加强与农科所等单位的合作,加大技术革新和新技术引进力度,在生产原料的转型上下功夫;积极探索用其它农林废料为原料替代传统的纯木屑栽培的新技术、新工艺,以解决生产原料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积极引进代料平菇、袋栽木耳等生产工艺和其它经济价值较高的菌类品种,多元化发展,以避免因品种单一而引起的市场风险。
4.5 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在可能的情况下,由政府投资或者采取招商的形式,兴办菌类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以满足规模化生产的发展要求,拉长产业链条,通过深加工增值。
4.连云港市灌南县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四
近年来,兰山区高度重视花卉产业发展,全区花卉苗木总面积已达到1 899.63 hm2,其中苗圃面积1 406.35 hm2,桂花面积311.77 hm2,鲜切花面积181.51 hm2。主要特点:一是非洲菊鲜切花基地已形成规模,品牌效应凸显。目前,全区共发展鲜切花生产基地181.51 hm2,建成大棚2 000余个,从业人员5 000余人,年产鲜切花5亿余支,为江北地区最大的鲜切花基地。二是以桂花为主的苗木生产基地基本形成。桂花种植已由过去的零星分布发展到现在呈现区域化布局,形成了以西安静村等12个村为中心的桂花基地,面积达311.77 hm2,种植业户86个,涉及四大系列、40余个品种,成为鲁南苏北最大的桂花生产基地。三是花卉质量高、市场信誉好。近年来,兰山区花卉企业积极参加各级花卉博览会,频获大奖。截至目前,累获市级以上花卉博览会奖项160余个,在全国形成了良好的品牌信誉。
2 发展优势及潜力分析
2.1 生态优越,得天独厚
兰山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为鲜切花生产和种苗培育提供了独特优势,生产的切花产品花色鲜艳,茎杆硬度高,市场认可度高。与花卉产业发达的上海和云南相比,土地及人力资本优势非常突出,为兰山区花卉苗木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2 发展前景广阔,机遇难得
一是经济效益明显。以非洲菊为例,一年中每个月份都产花,1个温室大棚1年可产18万扎/hm2,按平均销售价5元/扎计算,产值最少90万元/hm2,扣除设施折旧、地租、人工、种苗、肥料、农药等成本,年均纯利润为45万~60万元/hm2。二是产业带动力强。花卉企业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产业工人”的方式,当地农民就地转化成了产业工人,且工资较高,形成了农民职工化、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的发展方式。
3 存在的问题
一是土地问题严重制约产业规模发展。作为兰山区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兰旗花卉生产基地,因被南坊新区二期开发建设拆迁,涉及到的夏村、古城等5个村的花卉基地49.93 hm2、185户、403个大棚无处安置。土地已成为制约该区花卉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二是资金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发展需求。种植花卉利润可观,但建设大棚平均投入少则75万元/hm2,受诸多因素影响,多数鲜切花经营业主自筹资金有限,加之融资渠道狭窄,造成鲜切花产业投入不足,尤其是后续发展资金匮乏,进而影响扩大再生产。三是产业配套体系有待健全。鲜切花生产仍以企业、合作社、农户自产自销为主,鲜切花采后深加工、贮藏、保鲜处理及运输等技术相对落后,降低了花卉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政府配套的政策措施不全面,在布局规划、土地流转、资金投入和市场建设等方面的支持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1,2]。
4 发展规划
4.1 发展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各具特色、规模经营”的原则,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兰山建成集育苗、花卉、苗木生产、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花卉苗木生产大区[3,4]。
4.2 重点区域打造
一是一个交易市场。实现土地流转13.33 hm2,重点扶持区内已有的“大陆花卉市场”,完善区内已有的市场建设,加强市场的仓储、监测、运输和信息网络建设,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二是白沙埠花卉种植示范区。以吴屯、后隅村等花卉种植特色村为龙头,大力发展桂花种植,辐射带动周边村镇的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桂花种植面积达到200 hm2,全力打造桂花之乡。三是枣沟头大棚花木示范基地。以龙虎、小姜庄、大林庄现有的鲜切花大棚为载体,实施“一户一棚”工程,辐射带动周边村庄的鲜切花种植,规划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33.33 hm2。四是方城千亩非洲菊示范基地。以西东蒋、石灰埠现有的非洲菊大棚花卉为基础,以瑞新和金泰2个花卉专业合作社为龙头,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大力发展鲜切花和盆景栽培,规划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33.33 hm2。五是汪沟苗木示范基地。重点发展汪沟汪沟镇北部解峪子村的北美海棠苗木基地和大柳汪村苗木基地,辐射带动其他村苗木基地建设,规划总苗木种植面积达到466.67 hm2。
5 发展对策
5.1 设立花卉专项资金,推动产业集约发展
区政府要加大政策的支持与扶持力度,为花卉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鼓励花卉基地规模化建设,建议对连方成片6.67 hm2以上的花卉基地进行奖励扶持,同时,采取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扶持、科技专项资金、财政贴息贷款及银行信贷等资金形式,为花卉苗木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进一步加强兰山花卉基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5.2 加快土地流转,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要对花卉生产基地建设进行长远规划,加快土地流转,集中地块,尽快形成区域化布局,保障花卉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有关镇街要积极配合搞好土地流转,与兰山区高效农业片区建设、滨河湿地公园建设、公路河道风景绿化改造相结合,保障该区花卉苗木基地建设顺利推进。
5.3 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形成规模化经营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着力扶持兰旗花卉专业合作社、春兰花卉合作社等多家龙头企业,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订单花卉、订单苗木,实现企业、花农“共赢”。
参考文献
[1]赵俊权,杜国祯,陈家宽.云南花卉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探讨[J].生态经济,2005(1):86-88.
[2]林建忠,赖瑞云,李金雨,等.世界花卉产业发展概况[J].江西农业学报,2008(3):36-39.
[3]蔡幼华.世界花卉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福建热作科技,2002(3):47-48.
【连云港市灌南县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推荐阅读:
连云港市郁林中学07-31
连云港专业技术人员08-27
连云港市财政局07-19
连云港开展农机安全专项治理工作06-16
我爱我的家乡连云港作文07-17
江苏连云港2018年中考生物试卷10-03
连云港市地下水监测工作思考11-06
连云港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星级标准10-27
江苏连云港教育局直属学校招聘教师通知07-23
连云港市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宣传工作计划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