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小学四年级下册全册音乐教案(人教版)(6篇)
1.2018小学四年级下册全册音乐教案(人教版) 篇一
四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人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
件 创编及表演第一幕。
教学目标:通过选择乐器、创编对话表现第一幕的内容。
教学重点:学唱《叙述者的歌》。
教学难点:选择乐器,模仿毛驴行走的声音。
人物:叙述者、东郭先生、狼、猎人、农夫、毛驴、猎狗、大树。
准备道具:口袋、狼的头饰、毛驴头饰、书(东郭先生的)、东郭先生的帽子、猎人、猎枪(塑料玩具)、皮袄、打击乐器(铃鼓、碰铃、三角铁、双响筒、响板、串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阶段目标: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
生(装扮好):老师好。
学生的装扮:东郭先生(带着平角帽子,手里拿着一本书);狼(头饰);猎人(皮袄、猎枪);毛驴(头饰和两个袋子);大树(两个树枝)。
师(环视学生的装扮,微笑):你们都装扮好啦!
生:对啊!
师:既然是音乐剧,我们还差一个讲故事的人,你们推选一名同学来当叙述者吧!
学生活动:推选叙述者。
师:好,那我们就开始排练音乐剧的第一幕吧!
二、排练第一幕
阶段目标:讨论第一幕,并排练。
教师操做(播放):清晨,东郭先生骑着毛驴,离开了家……
师:请叙述者来讲故事。
叙述者:清晨,东郭先生骑着毛驴,离开了家(选用适当的打击乐器模仿毛驴行走的节奏与声音)……
师:这里有几种打击乐器(铃鼓、三角铁、双响筒、响板、串铃、碰铃),你们想一想,用哪一种乐器表现毛驴行走的声音,要用什么样的节奏型?
生1:老师,我想用双响筒表现驴蹄子的声音。
师:好,你来试一试!
生1活动:拿双响筒敲击×××|××|
生众:声音还真挺像的!
师:这个乐器可以表现,还有没有其他的乐器呢?
生2:老师,我觉得响板也能表现驴蹄子的声音。
师:好,你也来试一试。
生2:用响板敲击××|××|
生3:我想用碰铃表现驴脖子上的铃声。
师:这个想法很好,很有创意。那你想用什么样的节奏型呢?
生3:用碰铃敲击以下节奏××|0×|
师总结:这几个同学选择的乐器都很适合表现毛驴行走,那我们现在就来表现一下吧!
教师操作:邀请扮演毛驴和东郭先生的同学上台,和用打击乐器伴奏的同学一起表演。
学生活动:
用打击乐器的同学敲击:
扮演毛驴的同学弓着身子跟着节奏走。扮演东郭先生的同学手里拿着书,晃着脑袋边走边看。
师总结:正在东郭先生得意的时候,忽然来了一只狼。我们一起把《叙述者的歌》唱一唱。
学生活动:跟琴轻声地演唱歌谱,学会歌谱再唱歌词。
师:《叙述者的歌》把故事的开头给大家介绍了一下,那我们应该怎么表演呢?你们自己讨论讨论。哪个组拿出的方案好,我们就用这个组的。
学生活动:学生分成两组自由讨论,教师指导。
师:现在请大家说说讨论结果,请第一组先说。
生: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叙述者一开始演唱,东郭先生就上场,唱到“瞌睡打了呀嘛几十里”这就做打哈欠的的动作。唱到后面就表演老狼在前面跑,猎人在后面追。
师:设计得不错,第二组你们是怎么设计的?
生:我们是这么设计的:唱到第一句“东郭先生骑毛驴”就请东郭先生和小毛驴上场,在小过门儿的地方,东郭先生捋捋胡子;第二句“瞌睡打了呀嘛几十里”就请东郭先生做个打哈欠的动作,再伸伸懒腰;唱到第三句“老狼真晦气”中间的小过门就请老狼上场,要显得惊慌失措的样子。第四句“碰上猎人追的急”猎人就在后面追。唱到最后一句的时候,狼正好在东郭先生面前停,下场。
学生听完后马上鼓掌。
师:第二组的同学把动作编排得很细致,我们这次就用第二组的方案。狼停下后站在东郭先生面前对他说了些什么呢?我们来设计一下。
生1:可能会说:行行好,有猎人追我,救救我吧!
生2:狼肯定说了好多好听的话。
师:你觉得狼是怎么说的呀?
生2:狼会说:老先生,看您的样子一定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做做好事,后面有猎人追我,你快救救我吧。
师:东郭先生又是怎么说的呢?
生2:东郭先生说:那你快跑吧!这时候狼现出很温顺的样子跪下来说:您是个大善人,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师总结:大家说得都不错。东郭先生在途中遇见了狼,现在我们把《途中遇狼》这一幕完整地表现一下。
学生活动:
东郭先生出场,手里拿着书,晃着脑袋边走边看。
叙述者歌唱。狼、猎人、猎狗上场。
狼和东郭先生对话。
师总结: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把音乐剧第一幕创编好了。今天回家留一个作业,创编第二幕和第三幕。我们下节课来表演!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创编及表演第二幕及第三幕。
教学目标:创编对话、学习歌曲,表现第二幕的内容。
教学重点:学唱故事内容,并能够有感情地进行表演。
教学难点:选配音响。
教学用具:打击乐器、录音磁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阶段目标:承上启下,引入第二幕。
师:上次我们讲到,狼求东郭先生救救它,听了狼的甜言蜜语东郭先生动了恻隐之心。于是他就把老狼藏了起来。(播放)
二、排演第二幕
、学唱第二幕曲调①。
师: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老师唱领唱,大家一起来合。
师活动:演唱“领”的部分。用眼睛和学生交流。
(学唱两遍,指导学生最后一小节的变化。)
2、创编东郭先生与猎人的对话。
师:狼刚被装进口袋里,猎人就赶来了,猎人和东郭先生说了些什么呢?大家来设想一下。
生1:东郭先生可能说,狼向那边跑去了(伸手指着右侧)。
生2:猎人急急忙忙地跑来,气喘吁吁地问东郭先生:“老先生,您看见狼了吗?”东郭先生急忙说:“我没有看见。”这时猎人看见了东郭先生的大口袋,便问:“这口袋里是什么?”东郭先生急忙坐在口袋上说:“这些都是书,都是书。”猎人看了看,又向远处走去了。
学生鼓掌。
师(微笑着说):设计得真不错,对话都很详细。如果要为这一段对话配上相应的音乐,你们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音乐比较好呢?老师这有两段音乐,你听一听哪一段的情绪更适合。
学生聆听音乐
1、《彼得与狼》中猎人的音乐。
2、《龟兔赛跑》中欢庆的音乐。
生(想一想):我觉得欢快的音乐不太适合这种情绪。所以我选择第一段音乐。
生2:我也选择第一段音乐,因为这段音乐更适合猎人的形象,好像还有打猎枪的声音。
师:好,那我们请“东郭先生”和“狼”一起听着第一段音乐来表演一下他们的对话。
学生听着音乐进行对话。
3、《放出老狼》(齐唱和表演)。
师:东郭先生做了好事非常地得意,它是什么样的表情?谁能来表演一下?
生1:得意洋洋地点着头。
师:不错。
生2:手背在身后,晃着脑袋,笑眯眯地看着狼。
师:这位同学的神态真像!那我们大家一起来唱歌,东郭先生表现出得意的样子。
学生演唱歌曲《放出老狼》。东郭先生和老狼进行表演。
三、排演第三幕
、演唱歌曲。
师:猎人走后,东郭先生把狼放出了布袋,狼出来以后,看见东郭先生白白胖胖的,顿时起了杀心。于是它唱了这样一首歌。
教师范唱《狼起杀心》的一段。
学生学唱《狼起杀心》一段(教师伴奏,学生一起演唱《狼起杀心》的一段)。
2、创编对话。
师:猎人走了,东郭先生和狼说了些什么呢?
生:东郭先生说,猎人走了,你出来吧。
师:那狼又说了些什么呢?
生1:狼说我要吃了你。
生2:狼恶狠狠地说:你这个老头,把我放在袋子里这么长时间,分明就是要憋死我。我现在饿了,你要给我找吃的!
师:说得真好,把狼那种凶恶的表情全表现出来了。
生3:狼露出狰狞的面容:那你就好人做到底,让我把你吃了吧!
3、《仓惶逃命》。
师:这时候东郭先生是怎么做的呢?
生:东郭先生吓得抱头鼠窜。
师:哦,被吓得到处乱跑。
教师范唱《仓惶逃命》一段。
学生一起学唱《仓惶逃命》。
学生一起演唱《仓惶逃命》。东郭先生领唱,所有同学齐唱。
师:东郭先生被吓得到处乱跑,在这我们加上一些打击乐器伴奏来增加气氛。你们说说用什么样的打击乐器呢?
生1:(拿乐器)我觉得应该用串铃,串铃那种声音可以表现东郭先生狼狈的样子。
师:可以,还有其他可以选择的乐器吗?
生2:(拿乐器)老师,我想选铃鼓,快速的敲铃鼓可以表现东郭先生逃命时候,急促的脚步。
师: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现在我们就把第三幕完整地表演一遍。
学生一起表演第三幕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完整地表演小小音乐剧《东郭先生》。
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自行表演小小音乐剧。
教学重点:能够自然地表演出四幕音乐剧《东郭先生》。
教学难点:设计故事的结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次课排演了《东郭先生》这部音乐剧的前三幕,今天我们继续排演这个故事的结尾。
教师播放。
二、排练第四幕
.练习齐唱。
师:上次我们说到了狼要吃掉东郭先生,吓得东郭先生仓惶逃命。正在生死关头,忽然来了一个农夫。
表演农夫的同学单独演唱。
师问:为什么你一下子就能唱出这个曲调了?
生:因为我发现音乐中的曲调都是相似的。
师:(满意地笑)这位同学观察得特别仔细,我们大家一齐来演唱一遍。
2.创编对话。
师:这时候老狼、东郭先生和农夫说了些什么话呢?你们自己讨论讨论。
学生自由讨论。学生自己设计,教师指导。
学生表演:
东郭先生大声喊:快来救救我!
农夫:发生了什么事?
东郭先生:我把它藏在装书的口袋里,救了它,它还要吃我!你快来给我们评评理!
农夫摸摸胡子说:原来是这样啊……
农夫对狼说:这么个小口袋怎么能装进你这么大的东西呢?
狼听了着急地说:怎么进不去(边说边钻进口袋)?
叙述者:这时东郭先生和农夫连忙把口袋扎紧。
农夫说: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
东郭先生:我打死你!打死你!
东郭先生惭愧地低下了头。
学生齐唱《叙述者的歌》
师:你们设计得很好,通过前面的共同探讨,同学们已经能够自己设计故事情节了。你们的对话设计的很生动,动作也很协调。但是最后《叙述者的歌》唱得不够整齐,这一段说的是什么意思啊?
生:大家都批评东郭先生分不清好人坏人。
师:对,这就要批评的语气,我们再来齐唱一遍!
三、完整地表演音乐剧的第四幕
四、教师小结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合作,自己学会了第四幕的歌曲,并为故事编排了结尾,下节课我们就完整地表演这个音乐剧。同学们,我们下次再见!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排演音乐剧《东郭先生》第四幕。
教学目标:演出第四幕,创编结尾。
教学重点:能够自然地表演出音乐剧《东郭先生》第四幕。
教学难点:幕与幕之间的衔接,以及表演时的表现力。
教学过程:
准备工作:演员带好道具在大幕的两侧站好,伴奏的同学拿好乐器。
场景:两个同学扮演大树,两个同学扮演房子,双手交叉搭好。
教师为学生钢琴伴奏。
主持人:由叙述者为大家主持。
第一幕: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要为大家表演一部音乐剧《东郭先生》。
学生各就各位,扮演场景。
叙述者:一天清晨,东郭先生骑着毛驴,离开了家。
乐器伴奏:用打击乐器伴奏的同学开始伴奏。
东郭先生和毛驴上场。扮演东郭先生的同学手里拿着书,晃着脑袋边走边看。
教师开始伴奏,叙述者演唱第一幕《叙述者的歌》。
唱到第一句“东郭先生骑毛驴”就请东郭先生和小毛驴上场,在小过门儿的地方,东郭先生捋捋胡子;第二句“瞌睡打了呀嘛几十里”就请东郭先生做个打哈欠的动作,再伸伸懒腰;唱到第三句“老狼真晦气”中间的小过门就请老狼上场,要显得惊慌失措的样子。第四句“碰上猎人追得急”猎人就在后面追。唱到最后一句的时候,狼正好在东郭先生面前停下。
狼与东郭先生的对话:
狼说:“老先生,看您的样子一定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做做好事,后面有猎人追我,你快救救我吧。”
东郭先生说:“你快跑吧!”
这时候狼现出很温顺的样子跪下来说:“您是个大善人,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第二幕:
叙述者:东郭先生听了狼的甜言蜜语,动了恻隐之心。于是他急忙把狼藏进了书袋里。
教师开始伴奏,学生演唱第二幕的歌。教师领唱,全体学生齐唱。唱完后教师播放《彼得与狼》片段。
猎人急急忙忙地跑过来问:老先生,您看没看见一只狼从这里跑过去?
东郭先生:我没有看见(边说边坐在口袋上)。
猎人问:您的袋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东郭先生紧张地说:是书,都是书。
叙述者:猎人看看远方,向树林深处走去。
教师弹奏《放出老狼》的音乐,学生高兴地齐唱。
东郭先生:得意洋洋地看着袋子,晃着头。
第三幕:
叙述者:猎人走后,东郭先生把狼放出了布袋,狼出来以后,看见东郭先生白白胖胖的,顿时起了杀心。
教师伴奏,学生一起演唱《狼起杀心》这一段。
东郭先生说:猎人走了,你出来吧。
狼恶狠狠地说:你这个老头,把我放在袋子里这么长时间,分明就是要憋死我。我现在饿了,你要给我找吃的!
东郭先生慢慢地说:我哪有什么吃的啊……
狼露出狰狞的面容:那你就好人做到底,让我把你吃了吧!
东郭先生吓得抱头鼠窜(东郭先生四下乱跑,狼在后面不停地追)。
学生活动:一起演唱《仓惶逃命》。东郭先生领唱,所有同学齐唱。拿打击乐器的同学为歌曲伴奏。
第四幕:
叙述者:东郭先生仓惶逃命,老狼在后面紧追不舍,这时来了一位农夫。
所有同学一起演唱歌曲。
东郭先生大声喊:快来救救我!
农夫说:发生了什么事?
东郭先生说:我把它藏在装书的口袋里,救了它,它还要吃我!你快来给我们评评理!
农夫摸摸胡子说:原来是这样啊。
农夫对狼说:这么个小口袋怎么能装进你这么大的东西呢?
狼听了着急地说:怎么进不去?(边说边钻进口袋)
叙述者:这时东郭先生和农夫连忙把口袋扎紧。
农夫说: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
东郭先生:我打死你!打死你!
教师弹琴伴奏,学生齐唱最后一段。
东郭先生惭愧地低下了头。
叙述者:小小音乐剧《东郭先生》表演结束了,谢谢大家,再见!
随笔:学生积极参与表演,认真投入。
第八单元花的旋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茉莉花》
教学目标:、通过教唱歌曲,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民间音乐和民歌。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的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
教学重点:歌曲学唱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歌唱
教学方法:听唱法、欣赏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老师唱一首歌曲,同学们听一听是什么体裁的歌曲?《沂蒙山小调》
教师:对,民歌。中国的民歌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民歌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是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今天请大家欣赏几首民歌。
2、民歌的题材有几种?()
同学们,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首歌曲,你听一听都是属于什么体裁?
放录音或者范唱
(1)《太阳出来喜洋洋》
(2)《放马山歌》
(3)《川江船夫号子》
(4)《无锡景》
学生回答。
3、板书:
民歌的体裁:山歌、小调、劳动号子
4、听一听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放录音)《茉莉花》
江苏民歌茉莉花
三、歌曲学唱、听录音——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选择:()
A、欢快活跃
B、亲切抒情
2、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A、婉转细腻柔美
B、粗犷豪放抒情
3、歌曲表现了青年姑娘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歌曲表面上是在表现年轻姑娘既想摘花又怕挨骂的天真神态,实质上是在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洁感情。
4、歌曲教唱
随录音轻声跟唱2—3遍。
划拍唱——难点纠正:
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容易出现的错误纠正过来。并告诉学生一字多音是江南民歌的一个特点。
5、放开声音唱一唱。
6、完整有感情的演唱。
四、欣赏()、《茉莉花》者首民歌流传于全国各地,奇歌词基本相同或者大同小异,旋律上既有相同的因素,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从而鲜明的表现了民歌的变异性。还有的把它改变成了器乐曲。
2、创编动作
请同学们自己为歌曲编动作
3、欣赏不同地域的《茉莉花》
山西民歌《茉莉花》苏南民歌《茉莉花》
河北民歌《茉莉花》
4、唱唱歌曲,并表演动作。
五、欣赏各种形式的《茉莉花》
《茉莉花》在中国民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华民族乐团出访欧洲时,曾经在世界顶尖级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民族音乐,其中就有《茉莉花》,很受当地观众的喜欢。由此可见,《茉莉花》的魅力。
、电子琴曲《茉莉花》
2、古筝曲《茉莉花》
3、萨克斯独奏《茉莉花》
六、小结:
虽然音乐形式不同,但是他们都演绎这同一个主题:那就是江南水乡的秀美、茉莉花的芬芳和中国民歌的持久的魅力。让我们在一次完整的演唱歌曲,用心领取体会这首《茉莉花》淡淡的幽香吧。
七、齐唱歌曲,下课。
八、板书设计
优美芬芳的《茉莉花》
江苏民歌
亲切抒情婉转柔美细腻
随笔:学会演唱本歌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雪绒花》
教学目标:对所学歌曲及相关电影《音乐之声》产生兴趣,扩大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前半拍休止、后半拍起唱”节奏的掌握。
教材分析:好莱坞的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拍成电影后,其中的著名唱段传遍了全球。《雪绒花》是一首抒情的男声吉他弹唱。这首歌的蓝本是一首古老的奥地利民歌,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象征着人民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这首歌在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男主人公借此曲表达对女家庭教师的接纳,第二次则是他们全家在家庭沙龙演唱会上,以此曲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每次唱起,都有不同寓意。
教学准备:VcD光盘、歌曲挂谱、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唱《多来米》(从B段的第二段开始放VcD)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导入:进教室时同学们唱的是什么歌?你喜欢这首歌吗?我们完整地演唱一次好吗?全体起立边唱边做动作。你知道这首歌的来历吗?(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音乐之声》这部电影里还有一首比《多来米》更受欢迎的歌曲,那就是《雪绒花》(出示歌单)。想听《音乐之声》和《雪绒花》的故事吗?
讲故事:《音乐之声》的故事发生在70多年前的奥地利。一座古老的修道院中,有一位叫玛丽亚的年轻修女。她活泼漂亮,会弹吉他,喜欢唱歌。有一天,玛丽亚来到一个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在上校外出工作期间,玛丽亚教上校家几个没有了妈妈的孩子学会了很多歌曲。《多来米》便是其中的一首。她还给孩子们排练了合唱。当上校回家时,玛丽亚和孩子们用甜美的歌声迎接他。上校很高兴,他也边弹吉他边演唱了一首歌。同学们猜猜,上校唱的是什么歌?对!就是这首《雪绒花》。这是一首古老的奥地利民间歌曲,上校借这首赞美雪花的歌曲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幸福、安宁生活的热爱之情。后来,玛丽亚成了那几个孩子的妈妈。在他们全家外出旅游回家时,不幸的事发生了,德国法西斯侵占了上校的祖国和家乡,并要上校去当海军。上校是个热爱祖国的军人,他不肯为敌人工作。他和玛丽亚决定带着孩子们逃往国外。就在他们准备逃跑时却被敌人发现了。上校便假称是去参加音乐节的演出。敌人不大相信,便派人跟踪了他们。上校的家庭合唱团在音乐节上表演的第一个节目便是《雪绒花》。当《雪绒花》这首象征着祖国幸福、安宁生活的歌曲回荡在剧场时,观看的听众非常激动,因为他们现在的祖国已经失去了往日幸福、安宁的生活。听众们怀着对祖国必胜的信心,一齐高唱起来,歌声使敌人胆战心惊。《雪绒花》在影片中完整地出现了两次,第二次比第一次更激动人心。
三、学唱歌曲:、教师范唱后学生谈对歌曲的感受:听了这个故事,想不想听老师唱唱这首歌?(师边弹边唱)你知道“雪绒花”代表什么吗?歌曲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上校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2、听琴默唱,找出歌曲的特点和难点。(分析特点,练习难点,并正音。)
3、划拍跟琴轻声唱词。唱不好的地方重点练练。
4、完整地将歌词唱一遍,师边弹边唱。
5、歌曲分析,艺术处理。慢速三拍子节奏的运用对歌曲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先学生自己说,然后教师小结:让我们好像看到了晶莹的雪花在天空中飞舞。歌曲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表达了人们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抒发了演唱者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前两句用轻声唱,从第三句开始力度应加强一些。
6、把自己当成影片中的上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五、课堂小结: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这首来自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雪绒花》已经成了我们班每一个同学的好朋友,老师有件很遗憾的事:我至今没有看过《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利用网上资源帮老师查找有关《音乐之声》的更多资料,让我对这部电影有更多的了解。给同学们提供一个网址:打开以后再在对话拦打上:外国电影《音乐之声》。我相信同学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对不对?!
六、下课:在《雪绒花》歌声中(师放VcD)离开教室。
随笔:学会演唱本歌曲,体会歌曲表达的对祖国深切的眷恋与热爱。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樱花》
2、活动《百花园》
教学目标:了解一些歌颂花的歌曲,欣赏赞扬花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欣赏歌曲《樱花》
师: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每到三月竞相开放。乐曲《樱花》是根据日本同名歌曲改编的,乐曲表现了人们结伴同行、踏春赏花的愉快心情。我们一齐来唱一唱这首歌。
2、活动:
(1)播放几首有关于花的歌曲。
(2)课本上的几首歌曲请同学们来唱一唱。
(3)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国花,在课本上将它们用线连一连。
(4)你还知道那些赞美花的艺术作品,说一说。
例:课本上《卜算子.咏梅》
小结:
随笔:感受日本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的魅力。通过欣赏表现“花”这一主题的音乐、歌曲、图画、诗词等艺术形式,感受不同的艺术形式对同一主题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美感。课
件
2.2018小学四年级下册全册音乐教案(人教版) 篇二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写的一首诗。当时正是他离开长安, 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 来到宣城的时候。怀才不遇, 幽愤在胸。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就强烈地表露了他的孤独寂寞之情。
诗中有一句“孤云独去闲”, 这个“独”字很有意思, 可以说是全诗的“魂”。看!寂寥的长空只有一片白云, 所以称“孤”, 其实也是“独”的意思;而就是这仅有的一片白云, 也不肯片刻停留, 而是很快就独自远远地飘走了。这样就只剩下了诗人一人。一个“闲”字在这里并非“清闲”, 而是“闲”得无聊, “闲”得孤独!再联系到前面的“众鸟高飞尽”: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 直至无影无踪;还有后面的“只有敬亭山”:只有敬亭山与自己为伴, 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一“尽”一“只”, 充分表现了作者众朋友远离的情景。于是, 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 只能把敬亭山当成自己在世间的唯一知己。这是封建社会许多有理想、有才能的人在政治上遭受压抑后的精神状态。
一个“独”字充满了哀怨之情!
奇山妙水秀丽多姿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它语言流畅, 意境优美, 令人百读不厌, 回味无穷。
1. 引用———概述全貌。
文中一开始便引用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千古赞语, 给人以总体印象, 最后又以诗一般的语言“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给人以形象的总体感受。
2.对比———体现特色。
文中运用了对比修饰手法, 写漓江的水, 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比美;桂林的山, 与峰峦雄伟的泰山、枫叶似火的香山比胜。这就突出了桂林山水的奇异、独特之处, 令人向往。
3.排比———突出特点。
《桂林山水》运用了排比手法,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以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两组排比句, 生动、精练而传神地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突出特点。
4.比喻———巧绘形象。
形象的比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 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加具体动人。如写漓江水的绿“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写桂林山的奇“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写桂林山的秀“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等, 真是历历如绘, 栩栩如生, 千姿百态, 妙趣横生。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美如画。作者正是在这如画的描绘中渗透了他热爱祖国山水的强烈感情。
“富有”的含义
《中彩那天》的最后一句是:“是呀, 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 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这里的“富有”是什么意思呢?
想想看, 在一个穷苦的汽车修理工之家, 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 开回来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但是, 父亲却因为“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神情严肃”得“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这是为什么呢?温柔的母亲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因为父亲买彩票时, 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 并作了记号“K”, 正是这张带“K”字标记的彩票中了奖。因此, 父亲觉得, 这奖品不应属于自己, 于是就在没人知情的情况下, 毅然地拨打了电话, 通知了真正的获奖者。
这一动人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崇高的精神世界。父亲虽然失去了中奖的车子, 但是得到了人情和道义, 得到了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这是一笔金钱买不来的精神财富, 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这就是“富有”的含义:“富”就富在诚信, “富”就富在不贪不应得之财。这也照应了母亲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 有信用, 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富翁”与“尊严”
《尊严》是一篇阅读课文, 写的是一个年轻人的“与众不同”: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 他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施舍的食物。故事告诉我们, 人可以没有财富, 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文中杰克逊大叔的一句话发人深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 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 因为他有尊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年轻人不像一群逃难人那样, 看到“这么好的食物”, 就“狼吞虎咽”地吃, 顾不上说一句感谢的话, 而是先问杰克逊大叔“有什么活需要我做”, 而且坚持先做完活“再吃这些东西”!这是一种不以乞讨谋生存、要用劳动换食物的志气, 这是一种不以贫穷为低贱、要以努力促改变的人格“尊严”。因此, 杰克逊大叔暗暗“赞赏”他, 让他为自己“捶捶背”, 满足了年轻人的“尊严”需求。
杰克逊大叔慧眼识珠, 对年轻人“现在什么都没有”毫不在乎, 并把他留在庄园里干活。正是依靠这种在穷困潦倒情况下仍坚守自己“尊严”的精神, 年轻的哈默终获成功, 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想当初, 哈默如果和其他逃难者一样, 见了水就喝, 接过饭就吃, 他能结识杰克逊吗?如果他不坚定地坚持先做完活“再吃这些东西”, 他能使自己走向成功吗?
因此, “富翁”与“尊严”关系密切:维护自己“尊严”的人, 就可能成为“富翁”;而失去自己“尊严”的人, 就可能与“富翁”无缘, 或者与“富翁”擦肩而过。你说是吗?
神奇的数字说明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 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 保护环境, 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中有许多数字, 具有神奇的作用。
“黄河在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 改道26次”, 说明了黄河的频繁变化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而“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 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 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 说明了黄河“河床逐年升高”的原因, 因而也就“使黄河成了悬河”, 容易造成可怕的大水灾。“每年, 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 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是说明了黄河水土的严重流失造成了“农作物大量减产”。
由此可见, 泥沙问题是最核心的问题。要把黄河治理好, 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 防止水土流失。这样, “黄河变好的梦想”才能成为现实。
如果没有这些数字的说明, 我们怎么能形象地理解这一道理呢?
《夜莺的歌声》中的修辞
在《夜莺的歌声》一课中, 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叙述了苏联卫国战争中, 一个孩子运用计谋, 协助游击队战士歼灭敌人的事迹, 突出表现了他面对凶恶的敌人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品格和强烈的爱憎情感。
1. 拟人。
文章开头描写了一场战争后的破败情景, 特别是“空旷的花园里, 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这一拟人, 形象地突出敌人的侵略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破坏, 连树木都“垂头丧气” (当成人来写) 起来。这里, 也饱含着人们的无比愤慨。
2.双关。
当敌人问孩子“你这里有没有人”时, 小孩在回答中有一句“大家都喊:‘野兽来了, 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明里讲, 是真的野兽, 战争一开始, 枪炮轰鸣, 野兽都跑出了树林, 跑进了村子;而实际上, 是把敌人比作“野兽”, 人们见他们来了, “就都跑了”。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双关”, 一方面表现小孩子的机智聪慧, 另一方面突出了小孩子对敌人强烈的憎恨之情。
3.排比。
小孩子给敌人“领路”时, “有时候学夜莺唱, 有时候学杜鹃叫, 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 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 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你看, 他天真活泼, 好像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其实, 他是在迷惑敌人。况且, 他的“学夜莺唱”“学杜鹃叫”正是在给游击队的同志们报信呢!这里的“排比”用得多好。
4.借代。
听鸟叫的那个人回答:“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 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叙述:“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这里的几个“夜莺”实际上都是指那个机智勇敢的小孩子:他学夜莺叫给游击队报信, 他就像小夜莺那样机灵活泼, 惹人喜爱。
5.反复。
课文的题目是《夜莺的歌声》, 课文中多次反复出现“夜莺的歌声”, 开始是“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中间是“越来越响了”, 最后是“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 不仅与题目是很好的“照应”, 而且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 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小“夜莺”用“夜莺的歌声”给亲人报信, 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夜莺”的语言
在《夜莺的歌声》一文中, 作者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的爱国少年的形象, 使我们赞叹不已, 而最值得品味的还是那小“夜莺”的语言, 令人赞不绝口。
1.埋下伏笔。
在课文中, “军官点了点头, 转眼间, 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表示了敌人的阴险狡诈, 企图从孩子的口中探听游击队的消息。而小“夜莺”的回答干脆利落:“我自己学的, 我还会学杜鹃叫呢。”这就不仅避开了敌人的盘问, 而且乘机巧妙地引出了“杜鹃叫”, 为下文用鸟叫声报信而不引起敌人怀疑埋下伏笔。
2. 曲解。
“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显然, 敌军官并未死心, 想继续盘问出游击队的消息。小“夜莺”回答说:“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 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这是一种曲解。曲解是一种有意识进行歪曲理解的修辞手法。显然, 小“夜莺”知道敌军官是问他还有没有其他人 (游击队) , 但夜莺偏偏故意歪曲说成麻雀、乌鸦之类。在敌军官眼中, 小“夜莺”真是一个只知贪玩的傻小子。
3.闪避。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敌军官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 想让孩子在无意中透露出游击队的消息。小“夜莺”说:“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 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 还有洋蘑菇。”这里, 表现了他的警惕性特别高, 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 故意闪烁其词, 答非所问, 运用了“闪避”的修辞手法, 把游击队说成是蘑菇, 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令敌人哭笑不得。
一幅农村田园画
范成大是宋代的进士, 做过一些地方官, 并做了两个月副宰相。他曾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 抗争不屈, 几乎被杀。后来退隐到故乡石湖。他怀有报国大志而不能实现, 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 因此创作了许多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 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四时田园杂兴》就是他退居家乡后随兴写的一组大型田家诗。一共写了60首, 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 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 白天下田去除草, 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 水稻田里的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 晚上就搓麻线, 再织成布。这句诗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 “儿女”即男女, 全诗用了老农的口气, “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 各司其事, 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 “童孙”指的是那些孩子们, 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 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 喜爱劳动, 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 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 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 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 读来意趣横生。
把水写活了
《趵突泉》记叙了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依次描绘了趵突泉水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形象的描述以及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个人真切的感受, 把趵突泉的水写得活灵活现, 情趣横生, 使人读后感慨万千。
1.清格凌凌的水。
文章开始以“清浅”突出泉水的清澈透亮, 以“鲜洁”说明水质的清净新鲜, 简明地描写了趵突泉的水是清格凌凌的;而紧随其后的“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 上下都是绿的”和后面的“游鱼水藻, 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进一步摹写了趵突泉“池里的水清极了”。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 便觉得自然的伟大, 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2. 喷涌不息的水。
趵突泉是“一溪活水”。作者用比喻手法来写三个大泉眼, 既表现了泉的特点, 又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它的水“冒出水面半米来高”, 多么壮观, 多有气势!而比喻句“像煮沸了似的, 不断地翻滚”突出了水的旺盛声势, 后面的“没昼没夜地冒, 冒, 冒”一句, 连用三个“冒”字, 造成了一种急促跳跃的节奏, 给人以“翻滚”的实感。第二个比喻句“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进一步说明了水的喷涌不息, 体现了大自然的蓬勃活力。永远那么纯洁, 那么活泼, 那么鲜明, 冒, 冒, 冒, 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 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3. 千姿百态的水。
文中写池边的“小泉眼”, 一个“数不清”足见其数量之多, 而用几个“有的”排比句式突出了它冒出的水泡姿态各异, 精彩纷呈。最后, 用“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夸张说明了水泡“五光十色”的璀璨夺目, 实在令人珍爱。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来写小泉, 既表现了小泉的特点, 又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小泉冒水, 作者觉得有的像大鱼吐水, 有的像一串明珠, 有的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从作者的感受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小泉的秀美。
从三个大泉的喷涌、翻滚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大泉的壮美, 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从课文中的“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这个省略号, 我们可以想象出很多小泉作者还没有写出来, 激发联想的兴趣, 真是“读有尽而意无穷”啊!
《小珊迪》中的感情变化
《小珊迪》一文写的是孤儿小珊迪, 为了换零钱遭遇车祸, 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 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文章以作者对小珊迪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 层层深入地展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1.讨厌。
课文开头, 小珊迪一个劲地想要“我”买他的火柴, 打断了“我”与同事的谈话, 因此, “我”感到讨厌;当同事说不需要时, 他又以火柴价格便宜来请求;当“我”也说不要时, 他又以降低价格的方式再次乞求;我们以没有零钱第三次拒绝他, 他再一次苦苦哀求说他“饿极了”……这样的由请求到乞求再到苦苦哀求, 一句话比一句话重, 使“我”觉得讨厌。但是, 由此也可以想象到小珊迪饱受饥寒、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于是无形中又产生了一些同情。
2.同情。
看着小珊迪“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 再联系他的穿着, 可以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穷困、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柴, 靠劳动谋生的孩子, 不是那种靠欺诈骗取钱财的人;特别是晚上, 小珊迪让他的弟弟送来找“我”的零钱, 并告诉“我”小珊迪在换钱回来的途中遭遇车祸伤势很重。“我”对这对孤儿的同情进一步加深, 并由此对那个社会的冷酷和不平等产生了憎恶。
3. 感动。
饥饿贫穷的小珊迪在重伤之际仍不忘还顾客的零钱, 这是多么诚实的孩子!他坦荡的人格让“我”感动;他在生死关头还牵挂着弟弟小利比:“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这又是多么善良的表现!由此, “我”被小珊迪再次深深地感动, 慨然答应照顾小利比。从“我”的感动中, 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诚实、守信、关心他人。
课文的结尾饱含深情地赞美:“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 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这是作者强烈感情的充分流露。是的, 小珊迪的故事将永远流传, 打动更多读者的心。
《黄继光》一文中的“!”
在《黄继光》一课中, 多处用了感叹号“!”。细细体味, 其趣无穷。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这是“冰雹一样的”子弹对准黄继光射击, 他“肩上腿上都负了伤”的情况下, 同志们看到的动人情景。三个“!”, 一是惊喜的呼唤;二是由衷的感叹;三是激情的赞美!惊的是他的非凡举动, 叹的是他的坚强意志, 赞的是他的崇高精神。
“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这是黄继光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 满怀深仇大恨, 用手雷炸毁敌人半边火力点的壮烈情景。这里的“!”显示了黄继光的声威, 也显示了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无比巨大的声威。
“指导员正在着急, 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这里的“!”预示着一个多么惊天动地的雄姿:“他张开双臂, 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展示了一颗多么壮怀激烈的赤心!
“‘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喊声惊天动地。”这是在黄继光英勇献身之后, 指战员发出的愤怒呼喊———犹如火山爆发一样的复仇心声。这里的两个“!”是对指战员急欲杀敌报仇的正面描写, 也是对黄继光精神给予人们激励、鼓舞之大的进一步凸现。
《可爱的草塘》的写作特色
《可爱的草塘》一文围绕着草塘的“可爱”, 生动地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其写作手法多样, 语言生动形象,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描写展示“可爱”。
课文中大量运用了描写手法, 充分展示草塘的可爱。如用“浪花翠绿翠绿的, 绿得发光, 绿得鲜亮, 欢笑着, 翻滚着, 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 近处的呈鲜绿色, 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 再远的呈墨绿色, 一层又一层, 最后连成一片, 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写了草塘“浪花”的与众不同、活灵活现。用“不大的水泡子……挤挤挨挨的都是鱼。”“筷子长的鲇鱼, 手掌宽的鲫鱼, 一条又一条不住地往岸上抛”等描写, 表现了草塘的物产丰富。
2.对比突出“可爱”。
作者开始对北大荒不了解, “感到一切都不习惯”“觉得没意思”“待腻了”。但是当他初次见到草塘时, 就被草塘的大而美所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说:“这草塘真美啊!”由衷的赞叹表达了他对草塘美景的“喜爱”之情。当作者看到小河的奇特情景时, 更是赞叹不已。一个“啊”字, 说明他已经爱上了这个地方, 完全陶醉于这迷人的景色之中。这是一个对比。还有最后一段, 作者想“洗一洗脸”, 但草塘的美深深打动了他, 因此生怕因洗脸打破这美好的景象, 于是就“犹豫了”。这矛盾的心情又是一个对比, 再一次突出了他对北大荒深深的爱恋。
3. 排比强调“可爱”。
在课文中, 作者还运用了排比句, 强调草塘迷人美景的可爱。如“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显得更白了。”这里的“绿草”“蓝天”“白云”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情形各不相同, 但都是那么美丽迷人, 那么可爱。
4. 对话围绕“可爱”。
这篇文章的对话用得多, 用得好, 用得妙。比如“不过你得紧跟着我走, 俺这儿狼可多啦!”是小丽吓唬“我”的话,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她的“假话”一是抓住了北大荒过去“大而荒, 广而野”的特点, 二是以此反衬今天草塘的可爱。这种欲褒先贬的手法使人变惊为喜、变厌为爱。又如“我故意逗她:‘别光说美的, 若是冬天呢……’”这句话意在探听冷落、萧条的冬天里的北大荒, 但是却引出了“冬天更好玩”的动人情节, 深化了赞美之意。而后面“我”的继续深究:“哦, 你这么一说。北大荒好得哪儿也比不啦?”这一反问, 更是将北大荒之美和对它的惊叹之情, 推向高潮。
3.2018小学四年级下册全册音乐教案(人教版) 篇三
第一课时
课 题:《赶海的小姑娘》 学习目标:
学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感受大海边的生活情趣。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唱好歌曲,并创造性地运用歌曲表达自己的感受。2、根据歌曲内容进行动作创编,通过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课前准备: 大海边的情景图片。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出示大海边的情景图片,师生共同感受大海的无穷魅力及海边的生活情趣。
三、歌曲教学
1、播放歌曲《赶海的小姑娘》,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做律动,并请学生说出歌曲的情绪。
2、教师演唱歌曲,启发学生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3、分句教唱歌曲的旋律。
4、学生随录音机完整的演唱歌曲旋律。
5、播放《赶海的小姑娘》的录音范唱,让学生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6、让学生自己找出觉得难唱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解决歌曲演唱中的难点,解决不了的再由老师指导共同解决。
7、学生随录音机完整地演唱歌曲。
四、歌曲处理
1、引导学生均匀的呼吸,四小节一吸气。
2、在第三乐句“3 3 0 7”处,演唱时要做到声断气不断,表现出小姑娘活泼的性格。
3、第二乐段中的附点四分音符同前面紧凑的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歌词“找”和“挖”的时值要唱够,同时力度稍强一些,突出“找”和“挖”的动作,表现小姑娘欢快的情绪。
4、分组讨论,这首歌曲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小姑娘“赶海”时的愉快心情?(提示速度、力度、情绪等方面)
5、结束句有个七拍的长音,一定要训练学生用较长的气息支持来歌唱。
五、歌曲巩固
1、有表情的完整的演唱歌曲。
2、分组演唱,比一比哪个组演唱的更好。
第二课时
课 题:《赶海的小姑娘》 学习目标:
复习歌曲《赶海的小姑娘》,感受大海边的生活情趣。重点难点:
根据歌曲内容进行动作创编,通过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课前准备: 大海边的情景图片。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1、引导学生均匀的呼吸,四小节一吸气。
2、在第三乐句“3 3 0 7”处,演唱时要做到声断气不断,表现出小姑娘活泼的性格。
3、第二乐段中的附点四分音符同前面紧凑的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歌词“找”和“挖”的时值要唱够,同时力度稍强一些,突出“找”和“挖”的动作,表现小姑娘欢快的情绪。
4、分组讨论,这首歌曲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小姑娘“赶海”时的愉快心情?(提示速度、力度、情绪等方面)
5、结束句有个七拍的长音,一定要训练学生用较长的气息支持来歌唱。
三、创编表演
你去过海滨吗?体会一下赶海的情景。分组合作试着为《赶海的小姑娘》编几个舞蹈动作,为同学们表演。(参考资料:教师用书第10-11页)
第三课时
课 题:《丰收欢乐而归》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民乐合奏曲《丰收欢乐而归》,了解东海渔民的劳动生活,感受大海边的生活情趣。
2、感受乐曲中不同的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境。
重点难点:
1、学生安静地聆听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2、能为《丰收欢乐而归》的几段音乐填上适当的速度记号。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丰收欢乐而归》
1、乐曲简介。
《丰收欢乐而归》是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由马胜龙、顾冠仁作曲,全曲共分四部分,分别是
(一)黎明时的海洋。
(二)渔民出海捕鱼。
(三)战胜惊涛骇浪。
(四)丰收欢乐而归。乐曲表现了东海渔民的劳动生活。
2、初听,感受音乐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绪?
3、分段欣赏,乐曲由三个部分构成。(1)开始是由什么乐器领奏的?
(2)中间乐段抒情的旋律是由什么乐器领奏的?(3)哼唱第三乐段的旋律或用打击乐器为旋律伴奏。
4、完整的聆听全曲。
三、创编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如写一段话、画一幅音乐情境图、演唱或演奏第三乐段的主题旋律等。
本课以聆听为主,要把创造力的培养和聆听相结合,要让学生能努力分辨表现不同情景的音乐。
第四课时
课
题:《大海啊,故乡》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能哼唱歌曲并按节奏创编两小节旋律或歌词。教学准备:
《乡愁》的幻灯片、《橄榄树》和《故乡的云》的音乐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要求学生仔细聆听歌曲中唱了什么内容?
2、复听歌曲,要求学生说出哪一句旋律使你最受感动,为什么? 3、再次聆听歌曲《大海啊,故乡》,要求学生跟着音乐哼唱。
4、歌曲中多次用了“X X X.XX│ X X X-”的节奏,好似起伏的海浪,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按这种节奏创编两小节旋律或歌词。
5、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表达自己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三、拓展
1、这是一首怀念故乡的歌曲,把大海比作是自己的故乡,又把大海比作是自己的妈妈,永远鼓励、关心着我。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和妈妈,请同学们描述一下你的故乡或是对妈妈的感情。
2、许多在国外的华人都非常想念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创作了许多艺术作品,如台湾诗人余光中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写了一首著名的诗《乡愁》,请同学们读一读。
3、在《大海啊,乡故》的伴奏音乐中有感情的朗读《乡愁》。
4、还有一些作曲家创作了歌曲,我们来听一听《橄榄树》、《故乡的云》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第五课时
课
题:《小螺号》 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的声音演唱《小螺号》。
2、积极参与音乐活动《阿爸回来了》的创编和表演。重点难点: 创编与表演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方案一)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螺号(海螺是生活在海里的一种海洋生物螺的统称,个儿一般比较大,可以做成号角或工艺品。螺号就是用大的海螺做成的号角,生活在海边的人常用吹螺号传递信息)。
三、学唱歌曲《小螺号》
1、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注意反复记号(D.C.Fine)的使用。
2、教师有感情的范唱歌曲。3、学生随琴模唱歌曲旋律。4、再次复听,让学生小声学唱歌词。5、学生随录音机完整演唱歌曲。
四、歌曲处理
1、指导学生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2、在演唱过程中指导学生咬字、吐字要清晰。3、唱好密集的歌词部分,并能用弹跳的声音和较长的气息唱好歌曲的两个乐段。
五、创编音乐活动《阿爸回来了》 1、首先按教材的提示表现大海边的声音。2、引导学生创编《阿爸回来了》的情景。(方案二)
在故事的情景之中学唱歌曲,把歌曲延长置于一个情景之中,使演唱歌曲成为一个任务的需求,既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演唱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表现歌曲的情感。
第二单元 我们的田野
第一课时
课 题:《我们的田野》 教学目标:
1、认识延音线并知道它的用法。
2、通过优美的歌曲让学生体验田园风光带给人们愉悦的审美感受。
重点难点:
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我们的田野》。课前准备 表现田园的图画。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歌曲教学
1、伴随着优美的歌声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播放背景音乐《我们的田野》)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优美的情绪,让学生描述歌曲中大自然的美。
3、讲解延音线。
4、教师有感情的范唱歌曲。5、学生模唱歌曲旋律。
6、再次复听,让学生小声学唱歌词。7、学生随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三、创编
1、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2、用简单的肢体语言随歌曲律动表演。
四、小结
第二课时
课 题:《田野在召唤》 教学目标:
1、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田野在召唤》。
2、通过欢快的歌曲让学生体验田园风光带给人们愉悦的审美感受。
重点难点: 1、学唱歌谱。
2、试着用合唱的形式表现这首歌曲。课前准备: 表现田园的图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张文纲创作的歌曲《我们的田野》,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意大利民歌,也是表现春天的田野,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使人精神爽朗。
二、新授
1、伴随着欢快的歌声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播放背景音乐《田野在召唤》)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让学生描述歌曲中大自然的美。
3、教师有感情的范唱歌曲。4、分句学唱歌曲旋律。
5、再次复听,让学生小声学唱歌词。6、学生随录音机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三、音乐创编活动 1、指导学生为□中的旋律设计力度变化。
2、在“X X”处设计声音或动作,使歌曲富有朝气。3、试着用合唱的形式表现这首歌曲(1=bE)。第二声部可唱成:
4/4
XO XO XO XO │ XO XO XO XO │
梯
里
通
巴
梯
里
通
巴
第三课时
课 题:《田园随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音乐、欣赏名画、配乐朗读散文,感受田园的优美意境。
2、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田园小景。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歌曲、乐曲、绘画、配乐诗朗诵或表演等)表现一幅田园小景。
课前准备:
表现田园景色的音乐、散文、诗歌、图画。教学过程:
一、赏画
音乐与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可以表现同一种意境,只是使用的材料不同,一种是用声音,一种是用色彩。
先请同学们欣赏英国画家康斯泰勃尔的《埃塞克斯的薇合公园》,想一想画面上表现了什么?然后从画面的内容、色彩、表现意境等方面欣赏这幅名画。
二、听乐
1、讨论什么样的音乐意境与这幅画意境相似。教师提供《小步舞曲》、《间奏曲》,在补充一首乐曲《欢乐颂》。
2、播放《小步舞曲》、《间奏曲》、《欢乐颂》的录音,提示学生注意音乐的力度、速度、旋律和音色方面的特点。3、经过讨论可以确定《小步舞曲》、《间奏曲》旋律优美,与绘画的意境是相似的,《欢乐颂》是庄严的,不适合表现幽静的田园小景。
4、教师简介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小步舞曲》、《间奏曲》。引导学生了解表现优美田园小景的音乐,一般可以是旋律优美、节奏舒展、力度稍弱、速度稍慢,由于长笛清脆、柔美的音色,经常被使用来表现田园的景色。
三、朗读
1、除了绘画、音乐,还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田园小景。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
2、试一试在《小步舞曲》或《间奏曲》的伴奏下朗读。感受、对比有音乐伴奏和没有音乐伴奏的朗读有什么不同?
一、课下准备
请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田园小景。
第四课时
课 题:《田园随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音乐、欣赏名画、配乐朗读散文,感受田园的优美意境。
2、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田园小景。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歌曲、乐曲、绘画、配乐诗朗诵或表演等)表现一幅田园小景。
课前准备:
表现田园景色的音乐、散文、诗歌、图画。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我们的田野》、《田野在召唤》
二、展示
乐曲——书画——诗歌散文——表演
三、创编
1、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歌曲、乐曲、绘画、配乐诗朗诵或表演等)表现一幅田园小景。
2、还可以用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吗(如唱歌、雕塑、影视等)?这一环节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第三单元 民族的节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快乐的泼水节》
2、初步了解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并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和对音乐的亲近感。
3、学会几个傣族的舞蹈动作,随音乐表演。教学重点:
富有表情地演唱《快乐的泼水节》 教学难点:
学习傣族舞蹈动作,随音乐表演。教学过程:
1、导入: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有趣的是他们几乎每年都有一两次盛大的民族聚会,在这盛大的聚会里歌舞表演和民间传统体育表演是必不可少的。课本上已向同学们介绍了傣族的泼水节和蒙族的那达慕,同学们还知道别的民族的节日吗?请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资料与同学们交流。
2、学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1)教师范唱或播放范唱带,使学生对歌曲的内容、情绪、节奏、速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随范唱的录音学唱歌词。注意区分节奏的不同,难点是结束句中“哎罗”两字,起于第二拍的后半拍,可用指挥手势予以提示。
(3)引导学生分析乐谱,哪两个乐句节奏完全一样,音调也大多相同。
(4)随伴奏带再学唱几遍歌词。(5)边唱歌边模仿敲击硭锣与象脚鼓的动作,部分学生可用大锣和铃鼓模仿音响。
3、学习几个傣族舞蹈的动作,随音乐自由表演。
4、最后在边唱边舞中结束全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弹拨乐合奏《塔吉克的节日》和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能随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2、初步了解塔吉克民族及其常用的民族乐器,了解火把节的概况和民族乐器中阮。
3、学习演奏手鼓,为乐曲伴奏。教学重点:
欣赏和了解塔吉克族的音乐及乐器。教学难点:
学习演奏、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教学过程: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泼水节欢乐情景的歌曲《快乐的泼水节》,今天我们要到彝族的山乡去“旅游”,参加他们的火把节。彝族的火把节盛名天下,每年农历6月24日起,连续三天三夜,彝族人民在宽广的草地上纵情歌舞、赛马、斗牛、射箭、摔跤,到了晚上,青年男子就点燃火把,穿行于田野山村之间,场面十分壮观,男女老少围着篝火欢乐歌舞,直至深夜。
2、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1)要求:同学们已经到了四年级,今后欣赏的器乐曲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听,器乐曲没有歌词,该怎样欣赏呢?
首先,我们要集中注意力听,否则就听不出其中的妙处了。其次,要能记住乐曲的主题,最好能跟着哼几遍,以后一听到这个主题就能说出这首乐曲的曲名和作者。再者,听音乐时要根据乐曲的标题展开联想和想象,想象越丰富,你对乐曲的理解就越深刻。
(2)初听音乐
(3)随教师学唱主题A,要能记住(4)复听主题A(5)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6)完成课本的作业。
3、欣赏弹拨乐合奏《塔吉克的节日》(1)简介塔吉克族及鹰笛、手鼓。(2)初听乐曲
(3)随教师学唱主题,要求能初步记住,边用节奏为乐曲伴奏。(4)教师奏主题音乐,学生用手鼓伴奏(5)复听乐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那达慕之歌》 教学目标:
1、演唱歌曲时吐字清楚,能唱出感情、唱出气势。
2、学会《那达慕之歌》的歌谱
3、能为结束句设计多种力度变化,并付诸实践。教学重点:
演唱歌曲《那达慕之歌》时吐字清楚,能唱出感情、唱出气势。教学难点: 学唱歌谱 教学过程:
1、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到云南参加了傣家的泼水节、四川的彝族火把节、新疆感受了塔吉克族盛大节日时的热闹场面。今天,我们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参加蒙族人民盛大的群众性体育文艺集会“那达慕”。
2、介绍:那达慕大会一般都在初夏召开,届时方圆数百里的蒙族人聚会在一起,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歌舞等活动,进行商品交易和交流生产经验、评选劳动模范等,民间艺人还到处表演“好来宝”。
3、学唱歌曲《那达慕之歌》
(1)教师范唱或播放范唱带,使学生对歌曲的内容及情绪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随范唱的录音带学唱歌词,再跟着教师的琴声学唱歌词。(3)用听唱法学唱歌谱,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相同的部分。(4)随伴奏带再学唱几遍歌词,要求吐字清晰,感情投入,气氛热烈。4、为歌曲的结束设计不同的力度,由学生分组讨论,可有多种方案,但设计一定要请学生亲身实践,防止“纸上谈兵”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活动《欢腾的那达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对少数民族节日的向往之情。
2、培育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重点:
音乐活动《欢腾的那达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要请同学们自己来组织、参与盛大的那达慕大会,请大家看课本,其中有摔跤、赛马、射箭、歌舞等活动,这几部分的内容都要求同学们与伙伴合作,共同来创造、表现,这就看同学们的创造精神如何了?
2、分组:请同学们分成四组,大家共同商量设计活动如何进行,每个组里谁表演摔跤,如何伴唱,谁表演赛马,谁来用打击乐器伴奏等等。
3、学生分组后,相互交流、商讨,共同设计,教师巡回指导、启发,但应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要搞成千篇一律。
4、综合分组表演:让四个组的活动进行表演,啦啦队共同唱加油歌,形成高潮。
5、教师总结。
第四单元 山乡牧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牧童》 教学目标:
1、用快乐的情绪和优美的歌声演唱《牧童》,表达牧童快乐的生活。同时,让学生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培养他们二声部合唱的演唱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
3、通过演唱歌曲与姊妹艺术的结合及了解相关的牧童作品,体现文化艺术多元文化特点, 在体验中感受歌曲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
1、用和谐的声音唱好歌曲的二声部合唱。2、准确地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音乐游戏:听音模唱,学生用U模唱音高。
2、情感导入:同学们今天发挥的不错,我们放松一下,欣赏一首乐曲。只播放伴奏带,要求回答乐曲情绪。
二、学习歌曲《牧童》 1、引入新课。
师:你们朗诵的有关牧童的古诗,让我想起了一首唱牧童的歌曲,想听吗?
生:想。
师:老师现在把歌曲唱给你们听,歌曲的名字就叫《牧童》。教师用有感情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师:刚才老师演唱的这首《牧童》,是斯洛伐克的民歌,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活泼、跳跃,是一首带二部合唱的歌曲。下面,我们就学习歌曲。首先,看一下歌曲中老师用黄色标记的节奏。
学生先练习切分节奏,再完整地唱一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2、学习歌曲旋律。(1)学习高声部的旋律。(2)学习低声部的旋律。
先,找一找在低声部中出现了什么音乐知识? 生1:我看到了一个小#字。
生2:我知道它叫升记号(老师表扬他说的正确)。
师: 那么,你知道它写在音符的前面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讲解)
教师在琴上范奏fa与#fa音高,让学生区别。听琴唱一唱低声部旋律,随时纠正不准的音符。把《牧童》的旋律完整地唱一次,重点提示难点乐句。3、学习歌词。
师:旋律我们已经唱得不错了,现在我们来唱唱歌词,为了你们更好地学习,让我们一起再听一次录音范唱。
(1)随音乐伴奏完整地唱高声部歌词。(2)唱准低声部歌词。
(3)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完整地唱《牧童》。4、分组合作。
师:大家一起唱得很精彩,我想听听你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演唱,怎么样?
学生自组小组练习,并随老师伴奏演唱。
评价:对于小组的演唱,学生进行评价,老师小结。师:最后,一起再完整唱一次《牧童》,用你们的歌声把牧童快乐的生活表现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山童》 教学目标:
1、用快乐的情绪和优美的歌声演唱《牧童》,表达牧童快乐的生活。同时,让学生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培养他们二声部合唱的演唱能力。
2、通过演唱歌曲与姊妹艺术的结合及了解相关的牧童作品,体现文化艺术多元文化特点, 在体验中感受歌曲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
1、用和谐的声音唱好歌曲的二声部合唱。2、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与牧童有关的歌曲
师:你们在感受斯洛伐克牧童的生活后,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两首歌唱牧童的歌曲,第一首是《牧童之歌》,老师唱给你们听(歌词:红太阳,从天山,慢慢地爬上,风吹绿草,草儿把头扬,骑着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唱上一支歌呀,心花开放)。
第二首是《小牧笛》(歌词:小牧笛,吹吹歌,哥哥放羊我放鹅,他把羊群赶上山呀,我把鹅群赶下河,两支歌儿一样美哟,伴着白云飘飘落哟)。
生:老师,这两首歌这么好听,我也想学。师:想学的不止你一人吧,老师一定教给你们。
二、演唱歌曲:
1、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音乐技能填唱歌词。
2、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大家在演唱时有什么困难?
三、用不同的形式演唱歌曲 1、提问:歌曲运用了两种形式的不同效果
2、运用不同速度演唱歌曲,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 3、用较快的速度、明亮的音色,表现早晨牧童高高兴兴地去放牧;用稍慢的速度,宽厚的音色,描写傍晚夕阳西下牧童牵着牛回家。
四、欣赏:《牧童》的不同演唱形式:男生四重唱、童声二重唱。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欣赏不同形式的演奏中,体验音乐带来得不同感受,以达到丰富情感体验,扩大音乐视野的目的。
五、欣赏歌曲《山童》
1、初步感受体验中外乐曲的不同风格。
2、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它和《牧童》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创编《山林的歌谣》欣赏《牧童短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采集生活中的声音,结合音乐作品中对其的描述,积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自己创编《山林的歌谣》
2、感受切分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欣赏乐曲 重点难点:
积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自己创编《山林的歌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歌曲中描写了哪些林间的声音? 山风:呼呼呼呼 小草 西唆西唆 羊跳
二、展示学生自己收集的声音
泉水:hua hua hua hua 小草:xi xi suo suo 小鸟:ji zha ji zha
三、旋律写作练习:
1、歌曲中是怎样描述这些声音的?
2、以小组为单位,选一种形象创编旋律。
选用书上给定的节奏型,在旋律写作上只用1 2 3 4 5
3、小组展示
四、欣赏录音机曲《牧童短笛》
师: 现在,老师请你们欣赏一首录音机曲《牧童短笛》,它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作品。
学生听赏《牧童短笛》。师:今天我们对乐曲只作了一次浏览,下次课将完整、仔细地听赏。老师今天给你们留一个作业,回去查找贺绿汀的资料,包括他的创作经历、主要作品及生平,下一课将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最后,学生们伴随着《牧童短笛》的音乐走出教室。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活动:音乐家贺绿汀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生平,聆听他的主要代表作品,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欣赏和了解贺绿汀的主要代表作品。教学难点:
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意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乐曲《牧童短笛》 提问:这首乐曲的曲名?它的作者是谁?
二、介绍作曲家贺绿汀 1、同学们互相补充
2、教师将学生的学习进行概括性总结
三、贺绿汀的主要代表作品: 1、分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2、欣赏《游击队歌》:愉快、活泼的军队进行曲节奏,表现出游击队员英勇、顽强、机智的精神风貌;简洁明朗、铿锵有力的歌词,描绘出游击队员英勇善战、神出鬼没的鲜明生动形象。
3、欣赏《森吉德马》:内蒙古民歌改编的一首具有浓烈民族风格的器乐作品
4、欣赏《垦春泥》:采用了湖南花鼓调的调式,吸收了民间歌曲中劳动号子的因素风格清新,旋律动听。
5、欣赏《嘉陵江上》:反映 6、东北人民思念沦陷的家乡。大胆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并与中国语言的韵律、节奏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为几十年来歌唱家的保留曲目。
第五单元 故乡的桥
第一课时
课 题:《在阿维翁大桥上》 教学目标:
1、能用快乐的情绪演唱歌曲。
2、能和谐的与同学合作演唱二声部合唱。
3、能根据歌曲创编舞蹈动作。重点难点:
1、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学们能和谐的演唱二声部的旋律。
3、唱舞蹈相结合的综合形式来表现歌曲。
4、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教学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课堂乐器(自主选择)、舞蹈律动组合。教学过程:
一、以师生问好歌拉开本节课的序幕。
二、新课程导入
(一)感受歌曲
1、在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水,在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桥承载着人类的智慧,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桥》这一个单元,通过学习桥,来了解人类丰富的情感生活。下面,请同学们仔细欣赏音乐,感受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的演唱情绪。
2、带着问题复听歌曲,你在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歌曲是什么风格的?本首歌曲的拍子是怎样的?你能随着音节奏拍手、拍腿吗? 通过这一随堂练习,可以培养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吃”。
3、教师用简短的语言总括:这是一首欢快的法国歌曲、四二拍、音乐简短、曲调平易、节奏规整、情绪活泼、适宜于舞蹈。
(二)学唱歌曲
1、随教学磁带轻声跟唱,用听唱法教授唱歌课。
2、教师分句范唱歌曲,学生进行模唱,之后让学生观察哪几句有重复现象?那句话最活泼?
3、请同学们随老师的伴奏轻声试唱歌曲,注意速度不要过快,要循序渐进。
4、请个别同学单独演唱歌曲,注意以情带声。
5、分组进行练习。采取独唱、齐唱两种不同演唱形式,分别演唱歌曲第一段和第二段。之后鼓励学生自己作出判断,哪一段采用齐唱比较好?哪一段采用独唱比较好?
(三)对于合唱部分的学唱
1、教师板书低音声部的骨干音:
Sol sol │ do do │ sol sol │ do do │ Sol sol │ do do │ sol sol │ mi do │ 老师演唱高声部曲谱,学生在高声部第二小节进入,轻声演唱低声部骨干音。注意结束小节mi与sol三度音程的结合。
2、进行分组演唱练习。把学生分成四组,一、二组学生演唱高声部部曲谱,三、四组演唱低声部曲谱。轻声合唱高、低声部分别演唱各自的歌词,最后轻声合唱。
四、拓展:听音乐,编创舞蹈
1、歌曲唱会之后,听音乐引导学生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发表个人的意见,展示个人的设计。
2、学生集体学习相对简单的几个律动组合。
3、学生围坐一圈,请三、四个学生唱着歌曲邀请其他座位上的同学跳舞。
五、教师做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课 题:欣赏《北京的桥》、《桥》 教学目标:
1、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2、欣赏歌曲《北京的桥》、《桥》 重点难点:
1、能听辨歌曲《北京的桥》、《桥》、《在阿维翁大桥上》,并分别说出各自的曲名。
2、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教学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竖笛。教学过程:
一、以师生问好歌拉开本节课序幕。
二、集体演唱,复习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三、听教学磁带,初步感受桥。
四、带问题复听歌曲《桥》,并感受音乐的情绪。
1、这首歌曲描绘了水乡小桥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听音乐后回答,水乡小桥有什么特点?歌曲采取什么音乐形式来表现?
2、教师做总结:歌曲以说话的口气,长短不一的节奏,舒展的音调,描绘了水乡小桥的特点。请同学们再仔细听一下歌曲的第二段还是描写桥的吗?如果不是,那么又歌唱了什么?(复听歌曲第二段,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做总结:作家在第二段里歌唱了游子的思乡之情。那么,曲调和节奏于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作曲家为什么这样处理?(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做总结)
4、歌曲高潮安排在歌曲接近尾声处,请同学们跟着录音合唱,体会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唱。
五、聆听歌曲《桥》,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桥。
1、在歌曲的背景下,说说同学们所知道的桥。
2、聆听歌曲《桥》,说说歌曲描绘的桥在祖国的什么位置。
3、除了从歌词判断,我们还可以从歌曲曲调的特点来判断。
六、初步感受歌曲《北京的桥》
1、歌曲《桥》具有什么地方特点?也许学生们无法判断,下面再来听一首歌曲,对比两首歌曲,听一听哪一首歌曲更像是北方音乐,哪一首歌曲更像是南方音乐?
2、听歌曲,引导学生们思考,这首歌曲取一个什么曲名比较合适?
七、欣赏歌曲
1、聆听《北京的桥》,感受歌曲的情绪,说说歌曲的基本情绪。
2、聆听音乐,根据歌曲情绪变化,说说歌曲可以分成几部分。
3、跟着录音哼唱前奏,间奏和尾声,说说这些伴唱部分在歌曲中表达了什么情绪和意境?
4、隔着录音哼唱歌曲,说说歌曲主体与副歌音乐有什么不同。
八、比较《桥》、《北京的桥》、《在阿维翁大桥上》这三首歌曲的异同,并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和理解,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九、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1、学生试着默奏歌曲曲谱。
2、学生分两组,一组唱歌词,另一组同学用乐曲伴奏,然后两组交换。
3、学生再平均分三组,请一部分同学唱歌,一部分学生舞蹈,另一部分学生演奏课堂乐器,集体合作表演。
十、学生自己发言,说说对于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做总结,结束全课。
第六单元 音乐中的故事
第一课时
课 题:《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教学目标:
1、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2、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怎样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演唱方法来表现歌曲情感。
重点难点:
1、表情的演唱歌曲及按照歌曲要求表现强弱是重中之重。
2、引导学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时,要适度而不夸张。教学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过程:
一、聆听并学唱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1、师生问好歌开始本课的教授。请学生唱已学过或自己会唱的歌曲,从而引出《歌唱二小放牛郎》,请学生回忆歌曲讲述的故事情节。
2、说明叙事歌曲的特点。播放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启发学生思考歌曲怎样叙述了过去旧时代的生活,是一个典型的叙事故事。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于歌曲中叙述的这样不同的两种生活,我们应分别采用哪种情绪来演唱。从学生的回答中选取一种方案并带着这种方案设计的情绪,开始跟随教师学唱歌曲。
二、引导学生表现歌曲第一段亲切、安逸的情绪
1、教师可以运用快速、中速两种不同的速度演唱歌曲第一段,故意夸大每一乐句的力度变化。教师再平和的演唱歌曲,请学生做出评论和选择。
2、学生有表情的演唱,注意第三句演唱力度的变化。
三、引导学生表现歌曲第二段悲愤、凄楚的情绪
1、教师分别运用低沉、轻飘两种不同的声音演唱歌曲第二段,请学生选择哪一种速度的演唱更符合第二段叙述的故事的情节的需要。
2、教师自己演唱或请学生演唱歌曲的第二段,尝试不同的力度演唱带重音记号的乐句,请学生做出评论和选择。
3、学生有表情的演唱,注意结尾三句的渐弱处理。
四、学生集体演唱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或以独唱或小组唱来结束本课。
第二课时
课 题:欣赏管弦乐《鹅妈妈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
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鹅妈妈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
2、根据音乐,展开想象,讲述“小拇指的故事”以及“瓷偶女皇”的故事。
重点难点:
1、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根据音乐讲述《小拇指的故事》及《瓷偶女皇》的故事。
2、引导学生发挥音乐想象时,注意鼓励学生个人独立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过程:
复习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导入新课。
一、《鹅妈妈组曲》是由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创作的管弦乐作品。其中,用生动形象的音乐讲述了5个故事。今天,我们首先来听一下其中的2个故事。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后回答:鹅妈妈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
(打乱顺序播放两首作品,并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发挥想象力)
二、听后学生回答:哪首是《小拇指的故事》,哪首是《瓷偶女皇》?为什么?然后复听音乐。
三、欣赏管弦乐《小拇指的故事》
1、谁知道童话故事《小拇指的故事》?让同学们把故事梗概讲一下。教师做综述。进而进入课题,拉威尔创作的乐曲中《小拇指的故事》讲了什么?听音乐,进一步感受乐曲,并说一说《小拇指的故事》。
2、教师带领学生随着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主题。请学生说一说主题的音乐形象。
3、请学生在乐曲的伴奏下,讲述自己根据音乐所想象的故事情节。
四、欣赏管弦乐《瓷偶女皇》
1、教师讲述童话故事《瓷偶女皇》。拉威尔创作的乐曲中,《瓷偶女皇》是不是对这个童话故事的完整的叙述?仔细聆听音乐,之后给与答案。
2、进一步感受乐曲,并说一说乐曲是什么风格的音乐,作曲家为什么要采取这种风格的音乐。
3、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主题。请学生说说主题的音乐形象,辨别乐曲中演奏主题的主奏乐器,并说一说之中乐器属于管弦乐中哪一个乐器组?
4、请学生们在乐曲的伴奏下,讲述自己根据音乐所想象的故事情节。
五、教师结合上节课内容总结本课。
1、学生能否听出管弦乐《鹅妈妈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并能说出乐曲的名称。
2、学生对乐曲能否做出喜欢与否的判断。
第三课时
课 题:学唱歌曲《老鼠和大象》 欣赏录音机独奏曲《洋娃娃的梦》 教学目标:
1、演唱《老鼠与大象》,根据音乐情绪选配伴奏创编各种形式的故事表演。
2、完成《老鼠与大象》的节奏游戏。
3、根据音乐创编洋娃娃的故事,并随音乐表演。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时,要适度而不夸张。教学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
1、上堂课同学们听了鹅妈妈讲的故事《小拇指的故事》以及《瓷偶女皇》,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听一听《老鼠和大象的故事》。
2、放录音《老鼠和大象》
3、教师板书老鼠和大象的节奏游戏,请学生分组练习,力求将这两种不同动物的形象表现出来后组合在一起。
4、请学生朗读歌曲第二段歌词,注意朗读的音量和语气。然后在朗读中加入老鼠和大象的第二声部节奏背景。
二、教师范唱歌曲《老鼠和大象》
1、教师演唱之前,要求学生先表演老鼠和大象的节奏游戏作为歌曲的前奏,教师演唱当中,要求学生朗读和表演带节奏背景的第二段歌词。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歌曲《老鼠和大象》的歌唱。
2、师生跟随伴奏学唱歌曲,鼓励学生积极学唱,尽快做到用歌声讲述《老鼠和大象》的故事。
3、教师分析歌曲中紧凑与舒展的劳动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比处理歌曲的演唱。尤其是歌曲二声部合唱部分,是多么舒展开阔。然后,再学生的演唱中教师加入二声部合唱的低音声部。
三、教师带领学生学唱二声部合唱
1、在高声部轻声哼唱中,哼唱低音部的音高时,可以先放慢速度学唱。
2、当两个声部各自都能听到对方的声部,找到声部融合的感觉时,稍微调整一下音量,达到两个声部音量的平衡。
四、合成表演
1、欣赏录音机独奏《洋娃娃的梦》,听前教师提前把问题列出:听听洋娃娃在做什么?
2、听录音,学生自由回答。
3、启发学生思考,乐曲表现了洋娃娃几种不同的情绪,或者洋娃娃声便发生了哪些故事?
4、请学生跟着音乐讲述自己联想到的内容,在《洋娃娃的梦》的音乐背景下表演。
五、分组表演整个单元的五个音乐故事,结束本课。
第七单元 民族的舞步
第一课时
课 题:歌曲《秧歌舞》 教学目标:
这是一节以声乐教学为主的综合课。通过学生们自学、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在教师的知道和帮助下,学习简单的秧歌舞的伴奏谱。
重点难点:
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教学准备: 民间秧歌队的录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播放录相《秧歌舞》。
问题:他们在做什么?这种舞蹈形式叫什么?他主要用什么伴奏形式?
2、生自由回答。
3、揭示课题。
二、教学歌曲:
1、初听歌曲。
提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热烈、欢快)
2、记忆歌曲旋律。
现在老师给大家唱一遍,你们听完以后说说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句?
3、学唱歌谱。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歌谱。提示学生先从节奏型入手。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学习情况。
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演唱学习的主要乐句。并在此环节进行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并且教师重点讲解歌曲中的附点音符和前十六分音符节奏。
5、学唱歌词。
学生分小组进行按节奏朗诵歌词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诵。并且结合上一环节中学唱的歌谱进行歌词教学。
6、学习锣鼓点。
提问:歌曲中用怎样的声音表现锣鼓?(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节奏谱,并且分发乐器,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节奏训练。
三、拓展: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选一个项目(舞蹈、乐器、唱歌)进行研究性学习。
舞蹈组:学习秧歌的基本舞步。唱歌组:搜集我国其他地区的秧歌资料。乐器组: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第二课时
课 题:舞蹈《秧歌舞》 教学目标:
1、复习歌曲《秧歌舞》,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2、学习民族舞蹈——秧歌,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表现歌曲 重、难点:
1、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
2、秧歌舞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音乐课,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有意义的作业,你们在课后完成的怎么样呢?现在让我们集体来检验检验。现在我们先听一遍《秧歌舞》回忆一下这首歌曲的旋律,你们边听边想象自己的任务好吗?
二、复习歌曲
课件播放歌曲《秧歌舞》。
现在让我们分小组汇报课下的作业情况。
1、唱歌小组汇报
第一步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介绍秧歌的历史和发展,其他学生做补充发言。
第二步请同学们欣赏他们收集到的其他秧歌曲。并与学习的《秧歌舞》作比较,谈体会和感受。全体同学都可以发表意见。
第三步演唱创编新词的《秧歌舞》并教唱全体学生。
2、乐器小组汇报
第一步小组成员用课堂乐器演奏歌曲。第二步用锣鼓为秧歌伴奏,节奏可选用书上的固定节奏,也可是学生创编的新节奏型。
3、舞蹈小组汇报
第一步:由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介绍秧歌的基本舞步。第二步全体学生在舞蹈小组的组织下,一拍一动学习秧歌步,并能够在歌曲《秧歌舞》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第三部舞蹈小组表演创编的秧歌舞小组合(道具:手绢、扇子)
4、全体学生在锣鼓声中载歌载舞,表演唱《秧歌舞》。
三、课后拓展
把学习到的表演给父母看。
第三课时
课 题: 欣赏《阿细跳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记忆乐曲的旋律主题。
2、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旋律特点,学习彝族“跳月”的基本动作。重点难点:
1、重点是记忆乐曲的旋律主题,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旋律特点。
2、难点是学习“彝族”跳月的基本动作。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乐曲,老师要放给同学们听一听,不过老师有个要求,大家听完了以后想想这首乐曲你在什么时候听过,他的名字是什么?
2、播放乐曲《快乐的罗梭》提示学生按照音乐的节拍有节奏的进行律动。
3、提问:有谁知道这首乐曲的曲名?他是我们那个少数民族的舞曲?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这是我们一年级是欣赏的彝族舞曲《快乐的罗梭》。今天我们再欣赏一首彝族乐曲《阿细跳月》。
二、欣赏乐曲《阿细跳月》
1、播放乐曲《阿细跳月》,提问:体验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热烈)。
2、介绍乐曲曲名。
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的西山一带。阿细人能歌善舞,因为常相聚于月下跳舞,称“跳月”。“阿细跳月”是他们最喜爱、最普及的优秀民间集体舞蹈之一。
3、视唱乐曲主题。
(1)掌握5/4的节拍特点:体会乐曲的旋律特点。
(2)以1、3、5为主要旋律音,没有出现4、7两个音:每一小节的最后两拍都是由52 1组成。
4、运用课堂乐器,演奏乐曲主题。
5、复听乐曲。提示学生听到最后结尾处拍手。
6、再听乐曲;提问:这个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14次)
7、分段欣赏:
(1)第一部分:主体出现了几次?每一次有什么变化?(2)第二部分:主体出现了几次?音色有什么变化?(3)第三部分:主体出现了几次?速度有什么变化?
8、欣赏舞蹈《阿细跳月》。
9、教授彝族跳月的基本步伐。
右脚右侧一步,左脚跟到右脚,右脚再右侧一步,左脚向右脚房向空中蹬两拍。
左脚左侧一步,右脚跟到左脚,左脚再左侧一步,右脚乡左脚房向空中蹬两拍。
学生两排相对,方向可相对或相反,空中蹬脚两拍,同时击掌两次。
10、在《阿细跳月》的乐曲声中,边舞边唱(拍手处:嗨嗨)
三、课外拓展:
收集少数民族的典型舞蹈资料,学习一种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
第四课时
课题:活动课 民族舞蹈 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各民族的歌曲创编简单的民族舞蹈,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1、导入
用欢快优美的舞蹈影像《爱我中华》为背景,拉开这节课的序幕。提问:你们能告诉我刚才这段舞蹈中出现了哪些少数民族吗?
2、小小擂台赛
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复习所学过的旧知识,来分小组比一比,谁对民族歌曲了解得最多。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欣赏
通过让学生一起看录像,来引导他们了解我国各个少数民族的舞蹈特点和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多元文化。
4、创编
4.2018小学四年级下册全册音乐教案(人教版) 篇四
人教版
课
件 第一单元绿水江南
第一课《忆江南》
一、教学目标、通过视、听、唱、动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歌曲的意境美,学会背唱歌曲并初步学习轮唱、合唱歌曲。
2、引导学生参与以小组为单位的创编活动,使每位学生积极投入音乐实践活动。
3、从诗、景、歌、乐、舞等几个方面来让学生感受到江南水乡风光的秀美和江南音乐语言的甜美,激发学生对江南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愉快地演唱歌曲《忆江南》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编活动。
3、指导学生准确演唱一字多音处并学会用优美的声音背唱歌曲。
4、学习用轮唱、合唱等方法来演唱歌曲。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欣赏图片,配放音乐《翠湖春晓》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很美的江南六大古镇风景图,请你欣赏后告诉我,你看到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景物?感觉怎样?想说些什么?(教师随机与学生互动模仿做各种动作或造型)
2、教师配乐朗诵诗词《忆江南》
师: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晚年回忆江南美景时欣然写下了一首著名《忆江南》,请大家静静地听老师朗诵一遍。
3、学生配乐朗诵诗词
(二)新授教学
、教师示范表演唱
师:这么美的诗用朗诵还不足以表达它的美的意境,老师想把它唱出来、跳出来,请说出你的感觉。
[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借助精美的道具和声情并茂的演唱、舞蹈,让学生直接形象地感受歌曲的旋律之美和意境之美。
2、学生再次欣赏歌曲一遍。
3、请学生说说、唱唱自己最喜欢的和最难的一句歌词。师指导学生个别或集体唱一唱。
4、请学生试着将第一段歌词连起来唱一唱。
5、教师讲解并示范演唱高低八度的两句“忆江南”的唱法,学生模唱。
6、学生唱第二段歌词。
7、请学生为最后一句“忆江南”设计力度记号以表达作者对江南美景的留恋之情或见到江南美景时的激动兴奋之情。
8、请学生完整地背唱歌曲一遍。
9、请学生为歌曲设计速度,情绪,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一遍。
(三)、表现歌曲、请学生自主合作创设小桥、垂柳、鲜花等造型和划船、摇橹等动作。表现歌曲意境。
师:同学们,你能与同学合作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一些江南景物的造型吗?谁来表现轻拂的垂柳?弯弯的拱桥?轻轻地划船?请你按自己的爱好与同学自由组合创编。
2、师生互动合作表现,自由穿梭在各种“造型”中,边做划船动作边演唱歌曲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让学生合作创编、师生互动等音乐活动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爱好都自主、积极、快乐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同时将本课推向高潮。
3、教师二度范唱,创新表现歌曲。
师:同学们创编的真好,老师把这首歌也变一变,唱一唱,请你听听里面有哪些不同的演唱形式?(轮唱合唱)
(1)学生学习轮唱歌曲。
(四)、拓宽欣赏、欣赏江南丝竹乐《水乡美》
第二课《西湖春晓》《江南好》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少先队员采茶歌》。
2、欣赏《西湖春晓》《江南好》。
课时:2课时
情感与态度:能喜欢江南音乐,并开阔音乐文化视野
知识与技能:
.能够感受到八六拍的摇动感
2.能够感受到童声合唱的美感和合唱效果
3.能够轻声跟唱歌曲部分旋律
4、能够感受到江南音乐婉转细腻、清澈秀丽的风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情境创设法、对比欣赏法、多种感官调动法(听、唱、动、看、)教学重点:能感受到江南音乐婉转细腻、清澈秀丽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听辨出B段旋律出现的顺序,并用颜色标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少先队员采茶歌》
、集体练习
2、个别、小组接龙检测练习
二、欣赏《西湖春晓》
、创设情境(:西湖美景图)
大家都听过一句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誉。
用童声合唱的音乐形式来表现我们的杭州西湖,会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2、听第1次,谈情绪感受(可以用细腻等词汇来形容)
4、听第2次,谈童声合唱的合唱效果
5、听第3次,站起跟着八六拍的节奏,感受摇动的感觉,并告知这是八六拍的表现效果
6、第4次,跟着唱唱其中你最喜欢的1-2句,唱给同学们听听
三、欣赏《江南好》民乐合奏、古诗《忆江南》白居易的朗读和理解
2、民族乐器的了解
下面这首《江南好》是用我们国家的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又是怎样去表现我们美丽的江南的呢?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民族乐器有哪些?列举
3、听第1次,谈江南音乐的特点,生总结
4、听第2次,看歌谱,音乐是通过什么变化让我们有了这样的感受?(节奏的密集、高音、圆滑线等)
5、听第3次,用不同的颜色表示B段音乐的顺序
6、师带生唱唱主旋律
四、背诵2首赞美江南的古诗并读一遍江南音乐特点婉转细腻、清澈秀丽
第三课《少先队员采茶歌》教学内容:唱歌《少先队员采茶歌》
教学目标、学会歌曲的旋律,并能创编舞蹈动作。
2、能用纯净、甜美的歌声演唱《少先队员采茶歌》,表现少先队员采茶时的欢快心情。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
教学难点:创编舞蹈动作表现歌曲。
教学方法:听唱法、以词带曲法、按节奏朗读歌词、识谱视唱、情境导入法。教具准备:电子琴、录音机、范唱带、谱例实物投影、多媒体、“纸茶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音乐问好!
2、发声训练游戏。(强调坐姿,安定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复习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
二、情景导入:、展示播放南方采茶画面,让学生看画面,融入情景之中,体会采茶的乐趣。(上节课我们在〈〈林中的鸟声〉〉内容学习中,感受了人们与自然界的动物们和谐发展的愉快的心情。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江南水乡走一走,看看那里5
美丽的景色,了解江南特定的文化及音乐特点。)
2、教师提问:同学们,看着画面的人们在采茶是不是很享受那种茶香飘飘的氛围啊!那同学们想不想也和他们一起享受采茶的过程啊?
3、身体感知:教师取出“纸茶叶”请学生上前模仿采茶。
4、弹奏“采哟采哟”歌词音乐:学生在乐曲声中做采茶动作。(舞蹈化、体现美育与合作创编。)
三、学习歌曲:、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调式风格,体会江南歌曲的风格特点。(思考:歌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
教材简析:
《采茶歌》是我国南方的一种歌舞体裁,表演形式一般为一男一女,或一男两女,后发展为数人或数十人的集体舞。表演内容多为种茶、采茶的过程,体裁形式多为小调。《少先队员采茶歌》以新的创作手法表现少先队员采茶的过程和欢快的心情。歌曲为两段体,羽调式。)
2、复听歌曲:生谈自己的感受。(你感觉到少先队员采茶时的心情怎样?)
3、再听歌曲:学生心里默唱。
4、学习歌曲的旋律:
(1)教师教唱一遍歌谱,学生小声随琴哼唱旋律。
(2)学生齐唱旋律。
5、按节奏读歌词,学生添加歌词演唱。
6、教师弹奏旋律,生齐唱歌曲
四、歌曲处理:、第一小节:“茶树青青”要具有弹跳性,学生试唱。
2、有圆滑线的地方,要唱得连贯、柔和、跳跃。
3、附点音符的时值要唱足。
4、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按顿音唱法演唱,要唱得短促、有均匀的节奏感,好像是有节奏的采茶动作一样。
5、学生按刚才的要求试唱,随教师的伴奏完整的演唱歌曲。
五、拓展: 课
5.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篇五
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春之声
一、编写意图
这个单元的内容设计与学校春季开学这样一种特定时段密切相关。目的在于,以“春之声”这一主题为出发点,通过让学生聆听、演唱、演奏描绘春天的音乐作品,使他们体验并感受音乐与大自然、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作品独特的魅力,加深对音乐学科价值的认识。内容安排上,首先选取现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作为学生朗读的文字材料,并为之配上背景音乐,将学生带人春天美好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春天的美好情感。接下来安排的唱歌曲目为莫扎特的抒情歌曲《渴望春天》,突出春天的诗意,并与学生的春游活动相关联;欣赏曲目选取了中国作品《x疆之春》《春晓》《春节序曲》,外国作品选取了《春天奏鸣曲》;最后选取20世纪初著名的学堂乐歌《春游》作为学生填词和器乐演奏的内容。
由于表现春天题材的音乐作品非常多,在材料筛选上,既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选取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作品;也注意了不同作品在堂教学时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此外,教材中有意识地将地理、历史、古诗词、民间习俗等相关内容加以渗透,以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层面,同时也有助于开发音乐材料的人文价值。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以安排为2时。第一时为“配乐诗朗诵”和“唱歌”两项内容,第二时为“欣赏”、“学吹竖笛”与“音乐活动”。
第一时可以按教科书的顺序,先进行“配乐诗朗诵”的教学活动,也可以先安排“唱歌”。两种安排都可以起到比较好的导入作用,能够收到较好的堂教学效果。第二时应当注意区分“欣赏”曲目的不同情绪、不同表现方式以及暗含其中的音乐基本要素:《x疆之春》是奔放欢快、载歌载舞的器乐独奏曲,切分节奏、装饰音的运用具有典型的x疆风格;《春晓》为古朴、深幽、令人回味的抒情歌曲,采用的是七声雅乐音阶;《春节序曲》为热闹欢腾背景下的秧歌舞蹈场面,双簧管迷人的音色在管弦乐队的陪衬下格外动人,同样运用切分节奏、装饰音,但采用的是汉族调式;贝多芬的小提琴与钢琴《春天奏鸣曲》中快速的音阶跑动使人感受到的旋律十分流畅清新,沐浴在春光下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练习中提及“和弦”概念;《春游》可以设计为用竖笛演奏、器乐合奏、演唱加竖笛或小乐队伴奏等多重形式。为《春游》填词练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索歌曲中词与曲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为学生分析歌曲、了解歌曲写作的基本常识做铺垫。
第一单元第一
教学内容:
.歌曲:《渴望春天》。2.创编:为歌曲配打击乐伴奏。3.配乐散文:《春》。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VD、打击乐、铃鼓、三角铁、响板、沙锤等。
教学目标:
.学会歌曲《渴望春天》,并在反复地练唱中体会6/8拍子活泼欢快的特点。
2.通过对散文《春》的配乐朗诵,使学生感受音乐与文学的密切关系,审美内涵。
3.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教师要充分注意“教学导入”环节的重要性,精心设计。如:(1)可以通过教科书上的彩色画面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用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色;(2)可用优美的旋律导入;(3)可用简短的诗句导人;(4)可用录像资料(风光片,春景图,配乐散文)导入。要求学生共同参与。
2.请学生朗诵散文诗《春》,并选择适当的乐曲做背景音乐,有感情地表演。
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自主找一些抒情音乐的录音并请大家边听边讨论,选择合适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
3.播放歌曲《渴望春天》。请学生仔细聆听,听后用语言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4.随录音轻声哼唱歌曲。其间,教师可以为学生范唱,也可以用钢琴伴唱,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唱,使学生逐渐熟悉歌曲。
.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相同的旋律片段。如:
一、二乐句的开头:(插图)并打着拍子反复地唱一唱,加深印象。
6.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变化音。如(插图)在演唱中注意唱准音高及旋律对感情表达的作用。
7.再次播放歌曲《渴望春天》的录音。提示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感受音乐:
①音乐的速度是什么样的?快,稍快,很快,极快。结合词、曲特点,谈一谈为什么用这样的速度来表达。
②歌曲演唱的力度是什么样的:很弱(pp)、弱(p)、中强(f)、强(f)、很强(ff)。你认为歌曲应该用哪种力度表现最合适。
③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才能恰当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④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为什么?谈谈对整首作品的感受。
8.在老师钢琴伴奏下,(或用录音带伴奏;老师指挥)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渴望春天》。演唱形式可采用领唱、齐唱。之后,也可由学生独唱或小组唱。
9.请学生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伴奏型可由师生共同设计,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边唱边加入打击乐伴奏。
第一单元第二
教学内容:
.欣赏:《x疆之春》小提琴曲《春晓》歌曲《春节序曲》管弦乐曲《春天奏鸣曲》(小提琴与钢琴)2.器乐:学吹竖笛《春游》3.创作与表演:为旋律创作歌词,并表演。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以描绘春天为主题的声乐、器乐作品,了解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并感受其抒情性、审美性。
2.学会用竖笛吹奏《春游》。
3.通过学生创编歌词、填词唱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
(一)欣赏
.《x疆之春》
(1)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表达的情绪,如:豪放、乐观、奔放、流畅、欢快、载歌载舞等。
(2)出示《x疆之春》的主题旋律片段(第一、二部分),引导学生对两个部分的主题片段进行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如:各部分的演奏形式有什么不同?第一部分主题是钢琴伴奏,小提琴以装饰音、强音、跳弓等多种演奏形式出现,第二部分则是小提琴以双音演奏舞曲般的节奏和拨弦的形式演奏,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受小提琴丰富的表现力。
(3)通过欣赏《x疆之春》,使学生了解x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及他们的精神风貌。
2.《春节序曲》
(1)边听边感受这首乐曲的风格特点,如:热烈的、欢腾的、载歌载舞的等。学生小组讨论并谈感受。
(2)将不同部分的音乐主题用板书、投影、等方式呈现出来。请学生边听边对比音乐的不同特点,如:欢快的、抒情的、流畅的、赞美的等情绪特点,以及力度上的特点。
(3)学生自主地找一段主题旋律并为其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表现特征。
3.《春晓》
使学生了解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春晓》这首诗构思精巧,令人回味无穷,加入黎英海的配曲,更使其意境深邃。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词曲结合歌曲的深刻内涵,并吟诵全诗。
4.《春天奏鸣曲》
(1)作品是贝多芬所作10首小提琴奏鸣曲中的第五首,该曲因音乐绚丽甘美,明澈如水而得名。共四个乐章,可以选听其中的第一乐章,教师可以根据优美、抒情的旋律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
(2)组织学生讨论:乐曲第一部分中,小提琴演奏和钢琴伴奏有什么特点?
(二)学吹竖笛《春游》
.教师弹琴,学生轻声哼唱旋律,熟悉曲谱。
2.学生练习吹奏。学生相互帮助掌握技术难点。
3.引导学生找出乐曲中旋律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如:
二、四句旋律完全相同,第三句变化;结尾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为乐曲配打击乐伴奏,在有标记的地方敲击三角铁或其他打击乐器。
(三)创作与表演
.请学生即兴为《春节序曲》(教材内容)的旋律配一段歌词,并试着唱一唱。分小组创编,然后为大家展示成果。
2.师生共同表演《春节序曲》音乐片段。形式:弹奏、舞蹈、扭秧歌、敲锣打鼓、演唱,教师要将全体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表演,表演形式由学生自主选择,也可教师、学生讨论安排角色。
第二单元红旗飘飘
一、编写意图
本单元承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祖国颂歌》的主题意义,旨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音乐材料上看,有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有歌剧《江姐》选曲、有管弦乐、有通俗歌曲、有合唱歌曲。虽然主题相对集中,但音乐表演形式各异,如《绣红旗》为女生齐唱;《红旗颂》为管弦乐合奏;《红旗飘飘》为独唱;《国旗颂》为合唱。从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渗透上看,本单元也做了较为细致的处理。比如,“音乐故事”介绍了国歌产生的背景以及词曲作者田汉、聂耳在强烈的爱国情感召之下的创作激情,这与20世纪上半叶“抗战”前夕的历史紧密关联;与《红旗颂》同时呈现的配图是当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思想意义的著名油画《开国大典》,与视觉艺术相结合,同时也从音乐、美术的角度讲述着历史,提示学生关注音乐所具有的文化传承价值;《红旗飘飘》是XX年中国奥运代表团壮行的歌曲,所配插图为中国第一位奥运冠军许海峰的照片,将体育与音乐相关联,等等。从时间上看,进行到本单元教学时大约在4月初的“清明”前后,与学校组织的祭扫革命先烈陵园等活动在教育内容上比较贴近。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以安排为2时。第一时为“唱歌”和“创编”两项内容,第二时为“欣赏”、“音乐活动”。
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国歌》,对《国歌》比较熟悉。本单元既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习的《国歌》内容,同时对演唱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掌握弱起起唱、三连音等特性节奏,还要求学生“准确地背唱《国歌》”。《绣红旗》可以设计为歌表演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分角色表演江姐和她的战友们在狱中庆祝新中国诞生的情景。《红旗飘飘》可让学生分组表演奥运会时的情景,可以是代表团人场式,或者是颁奖升旗等情节。欣赏《国旗颂》时可让学生结合乐谱注意倾听第二声部。结合观看开国大典时的历史盛况的录像,感受《红旗颂》的辉煌气势。
第二单元第一时
教学内容:
.唱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音乐故事:国歌的故事。
3音乐欣赏:《绣红旗》。
教学目标:
.通过准确而有感情地演唱和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体会国歌的情绪,理解国歌的来历,了解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结合欣赏《绣红旗》创编歌表演。
教学过程:
(一)唱歌
.学生随音乐《红旗颂》走进教室。
2.师生谈话:教师引导学生:看谁能唱出刚刚听到乐曲开头由小号演奏的曲调。
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启发学生根据“国歌的故事”等资料,说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理解。
4.学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录音、影视或教师范唱)。
(2)教师指挥学生随录音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注意启发学生对演唱的效果进行评价。
(3)学生探究:歌曲速度、节奏、节拍、旋律等音乐表现要素的特点,并能运用音乐要素及表情术语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4)引导学生随音响(录音、影视、伴奏等)听好前奏,准确地把握弱起起唱,唱准三连音,有表情地唱熟歌曲的曲谱和歌词。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自由改变本歌的速度、节拍(如2/4变3/4)与节奏(如变弱起为强起;改变三连音节奏),并与前面进行对比,体会音乐情绪及风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6)引导学生随琴声或录音机唱乐谱(包括前奏)。边唱边划拍子,并三连音节奏。
(7)反馈与评价:学生采用竞赛的方式,看谁能很快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谱和歌词准确地背唱下来,师生共同评价。
(二)欣赏
.观看歌剧《江姐》的录像片段,聆听女声齐唱《绣红旗》。
2.学生探讨《绣红旗》的演唱形式、表现的情节、表达的主题思想和音乐的基本情绪等。
3.创编歌表演动作:学生可通过个人或分小组,根据各自对歌曲《绣红旗》内容和情节的理解和想象,创编歌表演动作。设计符合故事情节、乐曲结构及音乐情绪的表演形式,以表达江姐和狱中战友绣红旗、迎解放的意境和坚定的信念。在表演的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他人和集体的伴奏作简单的评价,并在群体中参与相互交流二度创造的感受,并提出改进的意见。
第二单元第二时
教学内容:
欣赏
.管弦乐曲《红旗颂》。
2歌曲《红旗飘飘》。
3歌曲《国旗颂》。
教学目标:
.感受器乐曲《红旗颂》的音乐情绪及演奏的形式。能边聆听乐曲《红旗颂》边看油画,边结合历史知识描述《开国大典》的盛况。
2.感受歌曲《红旗飘飘》《国旗颂》的音乐情绪及演唱形式;能哼唱歌曲《红旗飘飘》中一句或几句曲调。能边聆听音乐,边即兴模仿中国健儿在奥运开幕式行进时的姿态。能描述自己面临不同场合升国旗时的联想与感受。
教学过程:
.教师介绍《红旗颂》的作者及首演的背景,然后播放录音。
2学生聆听引子及第一部分主题。
3.教师引导学生从这段引子和主题中,听出乐曲分别用了哪些乐器来演奏?其中听出了什么熟悉的音调?(《国歌》音调)
4聆听第二部分(展开部)。听后,学生畅谈:从乐曲中听辨出节奏、音型有什么特点?这段乐曲在演奏的形式、乐曲的风格较第一段有何不同?
聆听第三部分及尾声。
6.学生边聆听乐曲边观看油画《开国大典》,结合语文知识和历史知识,各自畅谈听后的感受和对乐曲的理解。描述《开国大典》时的盛况。
7.学生对以上的见解进行评价,教师参与评价活动,说出自己的理解。
8欣赏男声独唱歌曲《红旗飘飘》。
9.学生自由讨论《红旗飘飘》的音乐情绪、演唱形式以及表达的主题思想。
0.学生随录音边看歌谱边随之哼唱。
1.如果高音区有困难,教师可作移调处理。学生可畅谈对这首歌曲的感受,并说出对其中哪个乐句的印象最深。(可能会有不同答案,教师都应予以鼓励)
2.学生聆听音乐,即兴模仿中国健儿在奥运开幕式行进时的姿态。
3.欣赏歌曲《国旗颂》。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演唱形式,以及表达的主题思想。
4.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面临不同场合升国旗时的联想与感受.(参考本的插图:天安门国庆节升国旗的群众集庆场面)。
.反馈与评价:
第三单元华夏古韵
一、编写意图
这一单元是为深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音乐成就,培养其热爱民族音乐而设立的。这一单元与八年级上册的《八音之乐》是姐妹篇,都是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教育的具体材料。设置的栏目中,在介绍春秋时期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时,欣赏古琴曲《流水》。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作为歌词谱写的歌曲《阳关三叠》旋律古朴苍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安排“音乐情景剧”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阳关送别的情景,以便更好地感受音乐。这是在教学一线收集到的教学案例,可操作性较强,易于调节堂气氛。为了不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同时也为了以后的教材内容不过多地重复,我们没有不现实地追求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完整性”,而是撷取了“几朵小花”,由点及面地对中国古代音乐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以安排为2时。第一时可安排“音乐故事”和“欣赏”两项内容,第二时为“唱歌”和“音乐情景剧”。
在这个单元里,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开端,拉开了中国古代“人与音乐”的神秘面纱。随后出现的《阳关三叠》《楚商》《秦王破阵乐》等或揭示了华夏古韵中音乐与诗歌、舞蹈紧密结合的特征,或展示了古代雄浑古朴的乐风。在教学时,教师应对不同材料进行细致分析,合理编排堂教学环节。
本单元可以按教学计划建议表中所提示的安排分两时完成。
第三单元第一
教学内容:
.讲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2学习歌曲《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并能复述“知音”的故事。
2了解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3.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教学过程:
(一)讲音乐故事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2.请学生讲故事,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如:伯牙、子期、古琴、高山、流水等。教师适当补充。(如果学生不了解,由教师讲故事。)
3.问:同学们,知音的故事对你有什么触动?
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朋友间的友情,这为下面学唱歌曲《阳关三叠》做了铺垫。学生的答案也可能涉及到音乐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作用,也可能涉及到古琴音色塑造自然现象的造型功能,等等,都应予以鼓励。
4.听古琴曲《流水》
这项教学内容也可以先安排听古琴曲《流水》,后讲故事。也可以由教师在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声中讲故事,然后摘要其中的某些片段加以欣赏。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自主领会音乐的文化内涵和意境。
(二)唱歌
.可以安排学生先欣赏歌曲《阳关三叠》;也可以先安排学生朗诵诗句,教师弹奏作为背景音乐。
2让学生跟随录音学唱。
3.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音程等方面的特点。比如,歌曲前面部分较为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为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等。应注意使学生总结出这些特点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4教师辅导学生学会这首歌。全班集体演唱。
.可以让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吹竖笛为其他同学的演唱伴奏,并为下节的音乐情景剧做铺垫。
6.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让学生相互评判在歌曲意境、词曲准确性上的得与失。
总结并布置下节的内容。
第三单元第二
教学内容:
.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
2.欣赏《楚商》《秦王破阵乐》
教学目标:
.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上节学习过的歌曲《阳关三叠》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发挥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
2能够在音乐情景剧中将舞蹈、器乐演奏(吹竖笛)、吟诗等相关艺术手段融人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表现的能力。
3.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以编钟、乐舞等为代表的我国古代辉煌的音乐成就。引导学生将各门学科(如历史、语文等)的相关知识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概念。
4.了解编钟的音色特点及其在古代音乐文化中的作用。
.了解大型乐舞在古代音乐文化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阳关三叠》
采用齐唱、接唱、小组唱等方式复习歌曲《阳关三叠》。
(二)创编音乐情景剧
.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创编音乐情景剧“送友人”。可以引导学生先讨论角色、剧情,然后进行剧本和台词创编,最后分角色表演。
2教科书中有角色和剧情的简单提示,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参考提示时不必拘泥于本,可以自主创新;应鼓励别出心裁的设计方案和表演。
3对于人数较多的教学班,教师也可以从班级中选出几位“演员”表演给大家看。对学生观众可以做简单的分工:可以安排部分女同学在周围做杨柳摇摆的示意,可以安排同学吹竖笛或演奏其他擅长的乐器作为声音背景,可以安排部分同学哼鸣《阳关三叠》的旋律营造某种氛围„„
(三)欣赏
《楚商》《秦王破阵乐》
.问:听赏《楚商》和《秦王破阵乐》,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请用精练的词语描述你的感受。
2.播放录音。
3教师将学生回答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并总结这两首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古代音乐风格──凝重、庄严、神圣、清虚等。
4.讨论:是什么原因使这两首作品的音响不同于今天我们所听的音乐?
答案可能会涉及乐器的音色、生活环境、音乐的作用等。
(四)总结
教师自己总结(或引导学生总结)本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等。
第四单元神州大地──江河万古流
一、编写意图
从形式上看,这个单元是七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的延续,在具体内容上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赞颂祖国大江大河的音乐作品,如《长江之歌》《黄河船夫曲》《乌苏里船歌》《塔里木河》等。在这个单元里,不仅突出了江河的自然美,而且还更加强调孕育中华民族七千年文明史的长江、黄河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比如,《江河万古流》中有“天下兴亡多少事,莽莽我神州。中华自有雄魂在,江河万古流”等诗句,《保卫黄河》中的“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很自然地,本单元可以和地理知识相互贯通。在音乐知识方面,对旋律、曲式结构、散板、切分节奏等提出了要求,安排了一个综合性练习,帮助学生及时总结学习内容。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以安排为2~3时。第一时可安排“唱歌”或“欣赏”两项内容,第二时为“欣赏”和各种旨在掌握音乐基础知识的活动,第三时可安排欣赏和器乐合奏等内容。
从材料上看,本单元所包含的歌颂祖国江河的音乐作品易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有助于学生自由展开联想,认识到音乐的抒情性、描绘性特征。从学科知识上看,本单元包含民歌知识、歌曲结构手法、演奏演唱形式等。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搜集大量有关的文字、图片、录音、影碟等资料,在堂教学时相互分享。
第四单元第一
教学内容:
唱歌《江河万古流》;欣赏《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
教学目的:
学会歌曲《江河万古流》,理解歌曲中旋律、节奏与歌词的密切关系,两段相同结构的歌词与不同旋律和节奏达到的艺术效果。欣赏《黄河船夫曲》和《保卫黄河》,了解黄河──中国的母亲河,体会在《保卫黄河》中所表现的黄河的汹涌气势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教学过程:
.以提问导入新。
我国幅员辽阔,有很多江河、湖泊,在众多的江河中,最著名的是哪两条?为什么?它们流经的省份有哪些?
黄河和长江(可出示地图)
黄河: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
长江:青海省(通天河)、x藏自治区(金沙江)、云南省(金沙江)、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
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华民族对它们有着特殊的感情。《江河万古流》中寄托了我们对黄河、长江的感情。
2.教唱《江河万古流》。
(1)播放歌曲《江河万古流》。
(2)讲解歌曲中的节奏难点,并做练习。体会歌词与节奏、曲调结合在一起所表达的情感。
(3)教唱歌曲,并打拍子唱乐谱。用自然的、较深沉的声音演唱歌曲。
(4)学唱歌曲后,启发学生体会歌曲的结构──单二部曲式(二段体)。两段开始处的不同旋律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旋律的再现起到歌曲“统一”的作用。
3.欣赏《黄河船夫曲》(2遍)
以提问引入欣赏内容:
你是否知道与黄河、长江有关的故事,或以黄河、长江寄托某种感情的音乐作品?
(1)欣赏一首描写黄河边人们生活的歌曲──《黄河船夫曲》(第一遍)。
(2)参考谱例找出歌曲中的“重复”部分。
(3)其旋律是由几句构成的?歌曲的分句与歌词的写法(排比)和内容有着直接的关系。
(4)跟着录音模唱这首歌曲(第二遍)。
4.欣赏《保卫黄河》
(1)以“抗日战争”引入欣赏──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提问:在这个作品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气势?强调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和乐曲中所表现出的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宏伟气势。
(2)介绍《黄河大合唱》及其词作家光未然,曲作家冼星海。简单介绍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背景。
(3)介绍《保卫黄河》中的主题旋律。分段欣赏,感受不同音乐形象:引子、主题旋律(第一、二部分)、主题展开(第三部分)、宽广的旋律(第四部分)、主题再现(第五部分)。
(4)完整欣赏。
.小结
通过唱歌和欣赏,感知歌曲的二段体结构和音乐中的再现、重复,感受和体会歌曲的不同风格,什么叫做钢琴协奏曲,以及不同作品中的不同音乐形象。
第五单元
环球之旅_欧洲漫游2
教学内容:
欣赏《德涅泊尔河掀起了怒涛》、《阿尔卑斯牧场》、《丰收之歌》、《玛莱卡莱》、《弗拉门戈舞曲》、《玛组卡》、《霍拉舞曲》、《苏格兰风笛》。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乌克兰民歌《德涅泊尔河掀起了怒涛》、瑞士民歌《阿尔卑斯牧场》、丹麦民歌《丰收之歌》、意大利民歌《玛莱卡莱》、与西班牙《弗拉门戈舞曲》以及苏格兰风笛曲,体味欧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意蕴与不同的风土人情,培养青少年对不同文化尊重和热爱的品格。
教学过程:、通过复习演唱上一节《乡村花园》,吧学生带回欧洲音乐的氛围中来,从主动演唱到主动聆听,进入到较深层次的感受音乐。
2、听赏歌曲《德涅泊尔河掀起了怒涛》。
3、《阿尔卑斯牧场》。
(1)用提问与讲解了解瑞士民族音乐以及阿尔卑斯风土人情。
(2)分析《阿尔卑斯牧场》的调式、调性、基本结构。
(3)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讲述这首民歌的基本情绪。
4、《玛莱卡莱》
(1)欣赏当代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演唱的这首意大利民歌的音像带(比如三大男高音紫禁城音乐会录像带或录音带),让同学们谈谈听后感。
(2)讲述介绍意大利那不勒斯人文风景的小资料(图片)。
(3)分析这首歌曲的旋律变化与歌词情绪变化的内在联系。
(4)结合欣赏作曲家托斯蒂的其他一、二首精美的意大利民歌,如《悲叹小夜曲》、《夏夜的月亮》等。
、弗拉门歌舞
(1)欣赏一般弗拉门戈舞曲后观赏舞蹈图片(或教学幻灯片)。
(2)讲述弗拉门戈音乐舞蹈的几种类型。
6、妈祖卡
(1)欣赏肖邦的钢琴曲——玛祖卡。
(2)介绍著民音乐家波兰“钢琴诗人”肖邦及其作品。
(3)介绍玛祖卡舞曲的音乐特点及舞蹈特征。
7、霍拉舞曲
(1)聆听霍拉舞曲的教学录音带。
(2)介绍罗马尼亚民间舞——霍拉,以及罗马尼亚民间音乐。
8、有关资料
(1)《玛祖卡》
玛祖卡是波兰的两种民间舞的玛祖卡和用玛祖尔(波兰中部马佐夫舍地区的一种流利、活泼、欢快、热烈奔放的男女双人舞曲)体裁写的音乐作品流传到法国后的统称,18世纪逐渐流行于欧洲各国。各国的宫廷舞蹈编导们根据波兰玛祖卡舞整理加工为舞会舞蹈和舞台形式,其音乐节拍为3/4,一重拍落在第1拍或第2拍为其特点,舞蹈以滑步、脚跟碰击,男舞者单腿脆地,女舞者绕行和以双人旋转等为主。著名舞剧《莱蒙达》、《天鹅湖》,歌剧《亿万苏萨宁》中都有玛祖卡。著名作曲家肖邦曾以此音乐体裁写成多部传世名作。
(2)《霍拉舞曲》
霍拉是一种罗马尼亚民间舞蹈,跳霍拉舞是罗马尼亚人在婚礼或节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一种大众化娱乐形式,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表现了巴尔干地区人民的开朗、欢乐、热爱自由的性格特征。
舞曲由青年男女搭肩成行开始,招着女子参加进来,然后是已婚者,最后是老人。大家联成一个圆圈,向前一步,退后一步,相左三步,向右五步,如此反复进行,是圆圈逐渐逆时针旋转;间或向中心聚拢,然后散开还原队形,参加者可达数百人;往往可持续舞蹈数小时,直到尽兴。
(3)《苏格兰风笛》
风笛是一种古老的簧管乐器,至少已由三千年的历史。相传有罗马人从亚洲传入欧洲,从16世纪起,苏格兰人便将风笛与其它乐器和用,在多种场合表演。
第六单元银屏之歌
一、编写意图
这个单元中的内容限定在中外影视音乐上。既有影视主题歌、插曲,也有器乐音乐。从选材的角度看,有较大的难度。这不仅是因为可供选择的材料比较丰富、多样,人们的喜好程度与掌握材料的范围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着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我们力求从音乐与影视这两种姊妹艺术的结合点出发,将音乐与影视不同的结合方式呈现给学生,同时也力求突出音乐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比如,我们选取了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有助于学生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对电视音乐的价值体现有一个初步印象,使学生获得立体的艺术享受。《我心依旧》、《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卧虎藏龙》等是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音乐,其中的音乐由大提琴家马友友、小提琴家帕尔曼演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由于影视音乐的特殊性,它的画面被美术编辑作为整体设计的一部分移植了进来,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以安排为2~3时。第一时可安排“唱歌”,第二时为“欣赏”和一些参与性音乐活动,第三时可安排欣赏和情景剧表演等。在教学中应结合音乐体验引导学生总结影视音乐的不同类别,并能够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
第六单元第一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送别》。
2.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教学目标:
.背唱歌曲《送别》,并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通过讨论能够对《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做出分析,并能够体会每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在电视连续剧中的作用。
3.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类别。
教学过程:
(一)唱歌
.讨论:同学们,你们看过哪些电影、电视?其中哪首影视歌曲(或器乐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2.教师简要介绍影视音乐的几种类型。(主题歌、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头曲、片尾曲等)。
3.请学生唱唱他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人数可根据时间灵活掌握)。
4.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
.播放《送别》录音之后,回答问题。然后参看教科书上的有关文字提示。
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用分小组接唱、表演唱等方式检查学习效果。
8.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9.全班完整地演唱这首歌。
0.比一比,谁先会背唱。
(二)欣赏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吗?
2.请学生讨论四大古典名著中哪些人物形象给他们留下过深刻印象。
3.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中的音乐吗?
4.教师先分别播放《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片段(每首约20秒时间),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我们接下去要分别仔细听赏这四首主题歌。
6.分别播放。期间要求学生按教科书要求完成讨论及练习。
《敢问路在何方》的音乐情绪豪迈奔放、果敢有力,具有英雄性格。它塑造了唐僧师徒四人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去西天取经的英雄形象。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说说《西游记》中四人的不同个性。节奏练习要做到准确、整齐,应提醒学生从谱例上找出类似的节奏。
《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音乐风格是宽广抒情的,同时具有雄浑、古朴、苍劲、慨叹等情绪。书中的练习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处理,风格多样,只要能够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就达到了目的。如果学生有什么疑问,教师(或请学生)可以向他们介绍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好汉歌》《枉凝眉》后有一个练习,即讨论各自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其中《好汉歌》塑造的是梁山好汉的形象,而《枉凝眉》塑造的是以贾宝玉、林黛玉为代表的“红楼人物”形象,二者区别很大,音乐上有明确体现。
听完四首主题歌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主题歌的作用或意义等问题。提示学生关注影视中的主题歌等音乐。
第六单元第二
教学内容:
.欣赏《我心依旧》、《啦呀啦》、《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卧虎藏龙》音乐。
2.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一个真实的故事》。
教学目标:
.复习歌曲《送别》。
2.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上节学习的体会,简单讨论如何欣赏影视音乐。
3.让学生阅读《我心依旧》《啦呀啦》《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卧虎藏龙》音乐后面的文字材料,然后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
4.让学生提出欣赏的顺序。教师依照大多数意见逐一播放并讲解。
.《我心依旧》的转调知识点不要求学生死记概念,只要学生能够听出音乐色彩上的变化即可。《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的主奏乐器是小提琴,它表达的是一种发自肺腑的追思;《卧虎藏龙》音乐的主奏乐器是大提琴,它表现的是一种洒脱、清虚的情绪和意境。
6.注意让学生对这几首器乐主题音乐的作用加以评述。
7.听《一个真实的故事》录音或观看电影片段。
8.分小组讨论这首歌所表现的女大学生为拯救丹顶鹤献出年轻生命的事迹。
9.各小组讨论音乐情景剧的设计方案。
0.试试用抽签的方法(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决定各组演出顺序。在教师的帮助下依次演出。
1.请同学们对各组的演出作出评价。
6.2018小学四年级下册全册音乐教案(人教版) 篇六
一、教学内容及其变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是经过修订而成的, 它包括十个单元的内容。教材的内容较以前的教材有着明显的变化。具体说来, ,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动:
( 1) 本教材将表内除法分为两个单元进行了教学,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除法的难度, 让学生能轻松的、有时间的学习和运用表内除法。 ( 2) 将 “有余数的除法”从三年级上册移到本册进行教学, 在学生学习到表内除法后开始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这种紧密的安排, 既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除法有着联系和巩固, 也在这种氛围下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 3) 教材将 “图形与变换”单元修订为现在的 “图形的运动 ( 一) ” 单元, 其中关于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前移到二年级上册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 将认识轴对称图形后移至本单元教学, 内容简单明了, 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 更形象、直观。 ( 4)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 教材中对 “统计”的内容进行了充分修订, 具体到本册编排的内容为 “数据收集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 以前的以一当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被简单的统计图表代替了, 降低了难度。 ( 5) 将教材中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移到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 只在本册教材中简单的介绍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简单的计算题和估算。
二、教材内容特点
本册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 知识点多, 具有着自己的某些特点,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
1. 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应用意识。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有关解决问题教学的详细目标, 可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这样的安排就正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册教材中, 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计算知识后, 有的题目是需要学生自己根据所给条件提出问题再解答, 并且对于提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 只有少部分会明确提出使用加法还是减法的计算方式进行提问。教材的安排是要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试着学会自己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 表内除法分两个单元编排, 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表内除法的安排, 是在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学习过表内乘法的基础上, 紧接着安排这样的单元, 不仅是对以前知识的巩固, 还为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本册教材中的除法学习部分是分为两个单元进行的, 学生2 - 6 的表内除法、7 - 9 的表内除法, 学生熟悉表内除法 ( 一) 后, 能解决简单的关于用除法运算的问题,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 对于后面一个单元的学习就显得容易得多。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 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降低难度, 这是知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教师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3. 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 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这部分教材用的主题图是游乐场的照片, 里面各种娱乐设施的移动, 就是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平移和旋转。书本中出现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是很多的, 比如拉一拉、做一做和剪一剪等。这些知识不仅使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 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4. 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在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图, 这些是与实际生活贴近的, 都是生活内容, 还包含所学数学知识的, 十个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来引入的。
三、有关教材的建议
1. 教材主题图的内容未考虑学生的生活差异。教材中的主题图丰富多彩, 但其实没有考虑到生活在农村的学生, 主题图中提到的游乐场、公园等等, 对于城市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是可以很好的接受学习的, 但对于农村的学生, 他们接触的东西是很有限的, 对于老师而言要在这样的教材内容下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很困难的。2.概念性的知识模糊, 缺少明确的概念。在教材中有一些知识, 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它到底是什么。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讲解它所具有的特点, 概念的东西缺少了。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感受到, 但却不能准确的说出, 教材应该出现这些概括的内容, 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概念意识, 以便学生高年级抽象思维的发展。3. 教师布置作业环节困难。在本册教材中, 书本中过多的呈现图文结合的地方, 简单看起来是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 但在另一方面说明教师能够在书本上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就少了。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的东西少, 自然而然的会增加其他的巩固练习的任务, 这样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4. 教材的练习题有相似部分, 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在教材的习题部分, 有前后题目是可以互逆的, 有些题目还很雷同, 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感觉是在重复不断的做一件事, 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感到烦躁。有部分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 就会捡漏, 不计算、不思考, 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王立松.对二年级数学教材 (人教版) 的几点体会和建议[J].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08, 03:15-17.
[2]卢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介绍[J].黑龙江教育 (小学版) , 2004, Z3:6-9.
[3]刘丽, 赵中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J.河北教育 (教学班) , 2014, 01:19-21.
【2018小学四年级下册全册音乐教案(人教版)】推荐阅读:
新版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08-08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0-18
陕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 全册11-05
湘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06-11
S版语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08-10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08-18
2018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07-06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四)教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