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电影读后感(共12篇)(共12篇)
1.认识电影读后感 篇一
《认识电影》作为电影入门书中的经典之作,用深入浅出的笔触,告诉我们影视传播的手法,并逐项解析其复杂的语言系统与要素。问世几十年以来,此书始终是世界各地影视从业人员和主流专业院校的必备之选,更是电影爱好者不可或缺的手边书。
它是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由路易斯·贾内梯编著,焦雄屏翻译,此书把电影这门艺术归纳总结,详详细细的介绍了电影这门艺术,由浅及深,由简到繁,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觉。就我个人而言,它是电影著作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学电影的人来读。
“题材本身永远是最重要的,任何分散对内容注意力的方法都值得怀疑。”(第四页,第一章)的确,写实电影的极端会倾向于纪录片,强调人与物的真实摄像,而形式主义电影则强调技巧与形式。
“现实主义风格之卓越在于处处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而牺牲形式之美,专注于捕捉现实的真正模样,不在乎影像的粗糙,甚至凌乱。”(第五页,第一章)最初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说实话并没有真正读懂这句话的意思,只是觉得朗朗上口余音绕梁而已,而后的几天,我又返回到这里,重新的细细揣摩,终于领会到了作者的意思,大部分的现实主义电影中的影像与日常生活的现实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这种风格的电影主要是呈现电影中的信息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对照。因此现实主义影片倾向于处理低下层的人物,并且探讨其道德问题。
“只要有用,什么技巧都是对的。”(第五十三页,第二章)极为平常又简短的一句话,却有一番哲理的味道。在电影中,多种技巧均可达相同的情绪和意念,有些人善用视觉因素,有些人则喜欢对白、剪辑或者是表演的技巧,但是,无论用哪些内容,哪些手段,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这部电影的意念,使人明白其中的韵味,总而言之,这些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使电影能够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就体现出了,无论你用的是什么方法,无论你用的是什么手段,只要对这部电影是有用的,是有益的,那就是对的。
就我个人而言,第一百九十二页,第五章中的5.2小结(即音效)是让我最为感兴趣的,同时对于我来说也是最难的一个重点,自小对音乐就不感冒的我唱歌从来不在调上,或许,这也是我在剪辑方面的一个大大的弱点,不明白如何处理影视中的音效问题。细细品读完这一节之后,我的心里产生了很大的共鸣,让我茅塞顿开,也更加使我爱上了这一本书,因为它对于我来说确实很有用。
大家都知道,声音在一部电影之中的重要性,影视声音的处理称为混音,包括了对白,独白,音响,音乐等等,如何能恰到好处的把一部电影之中的声音把握好,是一部电影层次的体现。音效的声调、音量、节奏均能强烈影响我们的反应。高调会使听者产生张力感,尤其生效又延长,其尖锐的刺耳感会令人焦躁不安。低频声音则较厚重,不紧张,常用来强调庄严、肃穆的场景,例如《七武士》末尾的男性合音。低音也暗示神秘及焦虑,悬疑场面也利用其作为开始,再逐渐提高其音调。
音量影响也差不多。音量大的感觉紧张,而音量小的则显细致,节奏和音量也有差不多的影响。画外音也能使观众想象景框外的空间,生效能在悬疑及惊悚片中制造出恐怖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听和倾听又是不同的,人的耳朵是有选择性的,能滤过杂音,专心注意谈话的对象等,例如在嘈杂的城市中对话,我们倾听对方说话,但是仍可以“听”到汽车鸣笛声等等声音,但是麦克风是没有办法选择声音的。
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我们自己拍了一些小短片什么的,用zoomh4h收音器收的音,一些很细小的声音,比如说衣服的摩擦声音等,人一般是听不到的,但是通过监听耳机却可以清晰的可以听到,这也就证明了麦克风“听”到的声音和人所听到的声音是不相同的。电影一般也是过滤杂音,某些杂音可以建立环境的背景意义,而一旦背景与主角关系清楚后,杂音即可消掉,有的时候为了让观众可以听清楚对话,会删掉杂音。
音乐是相对抽象,纯粹的形式,要务实地谈音乐的“内容”,有时候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有歌词时,音乐本身的意义就比较明晰。歌词和音乐本身固然都能传达意义,但方式不同。无论有没有歌词,音乐与影像配合,其意义就更容易表达。
第八十八页中的“运动感觉”是我最为感兴趣的部分。电影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运动,虽然大多数的运动都让观众觉得是理所当然的。
对我们而言,生活每天都在运动之中。对电影而言,不同的运动则产生不同的效果或象征意义。这些运动可以用象征化或风格化来描述。那种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电影通常是非风格化的,而表现主义则是风格化。风格化往往和象征联系在一起,风格越极端象征意义则越深。
动作片是最常见也最能体现运动的一种电影类型。特别是在中国的武侠片中,由动作的编排显得格外的重要,因此而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武术指导。武术的招数大致分为写实派与写意派。写实派曾在香港早期的武侠片中占据主导地位,武打动作有板有眼,接近于现实;而写意派则被成为新武侠电影,武打动作飘逸炫目,倾向于一种武打意境。
《龙门飞甲》中的武打动作则是写意派。以渡口之战凌雁秋解救素慧容为例,凌雁秋从高空飘落而至,手中宝剑挥洒自如。这表达了武侠之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气概和剑法技高一筹的本领。
李小龙所演的电影大都是武打片,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看过。记得曾经看过几遍的《龙争虎斗》,在李小龙的这部电影之中,他们的武打动作宛如舞蹈一样优美,说到这里又让我想到了胡军林志颖版的《天龙八部》,在少林寺武林大会之时,虚竹和丁春秋的对决,最初我也只是觉得好看而已,因为自小就喜欢影视剧中的那种打斗的感觉,段王爷和他的其中一个妃子的对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段王爷先说“他们的动作好优美”,继而他的一个妃子说“是啊,简直就像舞蹈一样。”装着他们两个的对话,我再去看虚竹和丁春秋的打斗动作,确实如此。动作打斗的戏,如群架、击剑或功夫武侠电影,往往有精确,动作优雅的动作安排。
远离镜头的动作则代表退缩,张力减少,压力减轻,有时甚至是软弱、受打击和可疑的。
2.认识电影读后感 篇二
马利安和索菲的游戏一开始就脱离了动物游戏的机械性, 他们通过疯狂的游戏同世界抗衡, 他们玩的不是游戏, 而是整个世界, 在他们构造的这个世界里, 两人乐此不疲。他们直接跨入到人类游戏的行列中, 他们创造出“敢不敢”的游戏, 这是勇敢者的游戏, 是联通现实世界与小孩世界的桥梁。
弗洛伊德说:游戏的儿童/在脑子里形成一个与世隔绝的天地 (1) 。游戏的儿童的行为, 同一个富于想象力的作家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他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 或者更确切地说, 他按照使他中意的新方式, 重新安排他的天地里的一切 (2) 。索菲可以在马利安母亲的坟前歌唱《玫瑰人生》, 她是为了给他安慰, 为了安抚他受伤的心灵, 他们内心都有对游戏的严肃, 忠贞态度。这样的内在严肃, 外在嬉笑, 可以掩饰内心的伤痛, 我们不得不说马利安和索菲从一开始就是演戏的高手, 可以把游戏玩成是保护色, 作为游戏者, 只有全神贯注于游戏时, 游戏活动才会实现它所具有的目的。
马利安和索菲都是小孩子般的成人, 他们在游戏中游刃有余, 在游戏中才能生存, 才能面对自己的生活, 一旦抛开游戏, 两人便成了无法“自理生活”的小孩子。十年后的相见, 所有的情感在这一夜中爆发, 就像是马利安开着210码的飞车和货车相撞时发射出来的大爆炸, 十年的积累终于发展成为高潮。可是疯狂的玩伴面对极致的爱, 注定不用常人的方式去接受, 两人相约来到了一块建筑工地, 站在建筑工地的底部, 让混凝土浇灌下来, 埋葬彼此也凝结两人的爱情, 他们选择了坚固的混凝土凝结爱情, 保存各自的爱, 相爱的两人绕了一个大圈, 最终走到了一起, 只是这一个是凝固在一起, 永不分离。
2 电影中的“反游戏”
“反游戏”同游戏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颠覆了游戏的本来面目, 它不再是游戏者的游戏, 而是现实生活中游戏的“虚无性”。“反游戏”是对游戏文本的重新书写, 它是指真的生活, 或者是游戏性被取消, 颠覆。它展示的是一个正常的生活状态, 没有游戏的人生。《两小无猜》可分为两个叙事文本, 导演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讲游戏的文本, 只用了百分之十的文本讲反游戏, 这段反游戏的戏中, 导演用黑白的基调开场。用两分钟的叙述时间, 用不同时期之吻的组接表现出不同的结局。如果两人的爱情之路真的可以用几个简单的亲吻代替, 那么马利安和索菲的人生终将改变, 就能够拥有平凡人的爱情。但索菲是不愿被世俗主宰的小魔女, 马利安是愿意沉浸在游戏中的疯狂男孩, 两人的结合便会产生出不一样的火花, 这个火花的爆发会产生出令人难忘的美好, 会让两人把爱情凝结在一起, 用意想不到的方式永远赢得这场游戏。
3“游戏”与“反游戏”的弥合性:人对自我的寻找
3.1 索菲的自我存在
索菲清楚自己的思想, 清楚自己的感情归属, 她知道自己是爱着马利安的。当索菲得知马利安是为了报复她而在大庭广众下假求婚的时候, 索菲可以穿着一身红裙勇敢的到婚礼现场, 亲手毁掉马利安的婚礼, 苏菲甚至用十年报复朱利安的无情与退缩。
索菲所做的一切无非是想拥有爱情, 她对爱情的期盼可以打破一切陈规, 她拨通了马利安的电话, 她又和他一起玩“敢不敢”的游戏, 直到最后一次游戏玩掉了两人的生命, 她也心甘情愿, 至少她用“敢不敢”的游戏凝结了两人最真挚的感情。
3.2 马利安的自我存在
马利安心中的叛逆只是在索菲的刺激下一览无遗的。但马利安仍然弄不清自己的本性, 让自以为自己只是个平凡得跟着世俗行走的凡夫俗子, 不清楚自己的本性, 所以他一直把索菲当成是游戏的最佳玩伴, 不能弄清楚他对索菲的感情到底是友情还是爱情。
正因为马利安不是游戏的忠实热衷者, 所以在游戏中有过犹豫与挣扎, 以至于最后他选择结婚, 生子, 马利安像傀儡一样在没有游戏的生活泥潭中机械似的活着, 但这样的他不是他的本我, 没有了索菲的日子, 朱利安得日子枯燥到极点, 十年的日子里马利安看似安分守纪, 甘于现状, 其实他是在期待与索菲的再一次相逢, 不然, 他不会为了索菲的一声召唤, 不顾一切的开车冲到索菲的住处。这时的马利安是疯狂至极的, 是十年之后情绪的第一场宣泄。可以看出, 马利安把“敢不敢”的游戏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 游戏的女主角就是索菲, 其实这十年的分离, 让马利安好好的沉淀这份爱, 这份对索菲最疯狂的爱。只有索菲的陪伴, 只有在游戏中才能激荡起他心灵中自由不羁叛逆的自我。
3.3“敢不敢”游戏中的自我存在
根据弗洛伊德结构性假设的观点, 精神从本质上来说, 处于永恒的斗争之中, 本我与超我一直都在交战。在交战中, 自我想要调解二者的冲突, 因为倍感煎熬。 (注释) “超我”在通常意义上相当于文明常说的良心, 它形成人格的道德功能。而“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因此, 超我与本我在立场上背道而驰。在这两个极端之间, 自我发挥调和作用, 其目的永远在于自保。其做法是将经验保留在记忆中, 以逃避的方式避免过度刺激, 适应强烈的刺激, 从活动中改变现实世界。《两小无猜》中, 马利安和索菲本质上是自我的形象, 现实社会及马利安的父亲是超我的形象, 敢不敢游戏则是本我的形象。电影主人翁的狂热内心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 得不到社会认可。马利安父亲用尽一切办法想要分开两人的游戏人生。他们是权威和良知的代表。马利安和索菲只能转移视线, 将两人的快乐、满足寄托在“敢不敢”的游戏身上, 游戏是他们生命中无可替代的重要部分, 他们必须通过游戏来寻找自身欲望和现实压抑的平衡点。
追溯其本质, 这场“敢不敢”的游戏不是关于爱情的故事, 而是寻找心中最初的自己的故事。前面说到, 马利安的叛逆是被索菲带着走的, 在认识索菲之前。马利安只是个顽皮的单纯好孩子, 他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怎样的生活, 他只是渴望飞翔, 是索菲用“敢不敢”的游戏把他从泥团般的生活中解救出来, 这个疯狂的游戏把两个小孩连接在一起,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玩转整个世界, 并在游戏中如鱼得水的生活着。在游戏中, 马利安能够爆发自己不安分的本性, 能够用游戏的视角对待一切问题;索菲通过游戏释放心中的叛逆本性, 游戏是两人的保护色, 只有在游戏中, 两人才能够找到最原初的自我。
参考文献
3.认识电影读后感 篇三
[关键词]《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对位手法
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Oscar SchIndler)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受法西斯杀害的历史事件。其配乐是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一部经典且具有突破性的代表作,并荣获了第六十六届奥斯卡最佳音乐奖。本片的配乐不仅旋律优美,配器精当,其巧妙地手法运用和出色的诠释力更给影片增添了很强的表现力。下面就从对位手法的精妙运用和主题音乐的多重演绎两个方面谈谈笔者对这部影片配乐的一些认识。
一、对位手法的精妙运用
本片中,作曲家多次精妙地运用了对位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鲜明的对比,强调出人性的真善美,深刻地揭示出法西斯的灭绝人性,产生了具有强烈冲击力的艺术效果。
影片开篇即运用了对位手法。一群被拥赶的犹太人在车站的小桌前报着自己的姓名,预示着犹太人的迫害就此开始。此时传来一段手风琴和小提琴演奏的探戈音乐,与先前的场面很不协调,并在音乐中转场,镜头呈现出一位男人一系列绅士派头的穿戴动作。此后一直伴随镜头中德国军官开怀享乐的多段舞曲音乐继续渲染着这种氛围,为接下来出现的犹太人被害的对比性场景进行了铺垫。另外,此处也通过这一曲风为主人公辛德勒在音乐的表现层面上树立了第一个形象,为其最终形象的转化提供了一个对比的参照。
当辛德勒和女秘书骑马来到山坡上,看到犹太人被残害的场景时,影片再次运用了对位手法。随着片中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迫害情形的逐渐展开,观众对德国纳粹的愤慨和对犹太人的同情也随之加深。特别是当观众借辛德勒的视角目睹了犹太人惨遭屠杀、侮辱的情景后。不禁陷入到极为沉重情绪感受中。此时,音乐并没有使用同步手法对这一情绪加以直接地烘托,而是巧妙的配合了一段童声合唱的纯净、简单的犹太民谣《OYFN Pripetshok&NachtAktion》。孩子们天真、纯洁的歌声唱出了他们对生的权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画面中血腥的场面形成了强烈的视听对比,更加强化了观众对两个对立群体的情感立场。同时也以此方式在片中唤起了辛德勒内心的良知。这次对位手法的运用引人注目、鲜明深刻且又自然恰当,是整个影片音乐中一大亮点。
此外,片中还有两段较为典型的音画对位场景。一段是在深夜屠戮全城的场景中,德国士兵正在搜猎躲藏起来的犹太人,一个从钢琴里爬出来的犹太人不慎踩响键盘,德国士兵立刻循声冲上楼,紧接着就是叫喊声、机枪扫射声和一段德国军官的钢琴独奏。另一段是在操场上被关押的犹太人裸身跑过德国军医桌前接受筛选的场景,背景音乐是一段从现场的留声机和高音喇叭中传出的优雅的艺术歌曲。这两幕场景中,音乐是以画内乐的形式出现的或古典、或优雅的音乐片段,这些音乐在人们正常的审美理念中代表了美好和高尚,是用来洗涤灵魂、赞誉生活的美的化身。然而,在机枪的扫射下,在失去尊严的裸身下,这些“美”的音乐失去了美的属性,显得那样刺耳,不堪忍受。影片运用对位手法,用“美”的音乐与“丑”的画面为观众带来了具有强烈反差的视听感受。将音乐的这种“美”进行异化甚至扭曲,这不仅是对演奏和欣赏这些音乐的德军极大的反讽,也犀利地隐喻出人性的异化和扭曲,丰富并深化了音乐表现的内涵。
二、主题音乐的多重演绎
主题音乐的初次呈现是在剧中犹太人第一次大规模被驱逐离开家园的场景中,由圆号的独奏开场,直白而简单,给人以凄楚、苍凉之感,似在慢慢揭开了历史的一幕,引领观众进入犹太人苦难征程的情感空间。自此,区别于先前舞曲风格的音乐所标识的辛德勒等人的群体形象,这段主题的呈示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犹太群体的音乐形象。
主题音乐第二次出现是在辛德勒帮助一名犹太女子将其父母从德军集中营内买入他的工厂的一段场景。起初,辛德勒断然拒绝。然而,在救人与自身安危的取舍中,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辛德勒终于无法蒙昧自己的良知向这对犹太夫妇伸出了救助之手。片中运用音乐蒙太奇的手法,在吉他弹奏的音乐主题中,交叉展现了犹太夫妇被救助和辛德勒心理斗争的过程。对于辛德勒这一人物在音乐形象上的塑造,此处选用的不再是一直沿用的舞曲风格的音乐,而是代表犹太人形象的主题音乐素材。这一明显的变化暗示了辛德勒在对待犹太人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的转变。吉他轻轻拨响,音量微弱,速度缓慢,一个一个单音艰难地完成了第一乐句,在两个分解和弦中停了下来,形象地表达出此时辛德勒内心的犹豫和破茧般的挣扎。之后,旋律再次缓缓进行,并逐渐流畅起来,直到最后当画面中被救助的犹太夫妇携手走进辛德勒工厂的时候,音乐恢复原速,并加入了弦乐,变得丰满而完整。这幕场景中,主题音乐最后的呈现、巩固,标志了辛德勒从德国商人向义人形象转化的完成。这段主题音乐的演绎虽然较短,却简洁明了,寓意深刻,生动形象地用音乐语言完成了剧情转折的任务。
此后,主题音乐也多次奏响,每一次出现都不同程度地加深了观众对主题音乐的听觉印象,也加大了观众对犹太人和辛德勒的情感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剧情的展开。木管与弦乐的领奏均表现出温暖、柔和的音色特征。令人们在阴霾中看到人性本善的曙光,感受到正义的力量与和平的希望。特别是当沦为战犯的辛德勒在逃亡前与员工道别的场景中,主题音乐凄恻、深沉地演绎为这一感人场景营造出浓重的戏剧氛围,将人们通过影片所激发出的关于人性道德、民族情感、战争灾难等种种无限的感慨和思考融入在音乐之中,慢慢地沉淀、汇总、释放……
在影片尾声。当“辛德勒的犹太人”及其后裔依次在辛德勒墓前敬献石块的时候,主题音乐以小提琴独奏的方式再次呈现。配合改换后的彩色片,小提琴特有的音色也为片子增添了明亮的氛围。小提琴演奏家帕尔曼的演奏内敛、沉稳、深情。令人动容,感人肺腑,交响乐队则以宽广而深沉的旋律姿态扮演了烘托陪衬的角色。这段音乐哀而不伤,我们不仅从中感受到充满追忆、缅怀和感恩的气质,还能够体会出其中所蕴含的某种省思,那并非是对这场人间悲剧的控诉,而是对历史的沉思和独自。可以说,这段小提琴独奏是影片主题音乐的深刻内涵得到充分展示的一个机会,其音乐本身也成为电影音乐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被人们广为流传。
4.认识电影读后感 篇四
爱国电影观后感作文:电影《国歌》观后感
本片再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那段屈辱惨痛的历史;塑造了以田汉、聂耳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精英奋起抗日、勇往直前的爱国形象;讲述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勇军进行曲》最初作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而诞生的来龙去脉。“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国歌》结束了。但在我的脑海中,电影中的一幕幕仍然正在回放,我的心脏也依旧在随着国歌而跳动。
电影主要塑造的是国歌的作词者——田汉,又在其中夹杂一些爱国热血儿女的故事,主要描写了他们在“9.18”事变、沪淞战役后,在上海、在东北为抗战作出的巨大贡献与牺牲。而电影的主线,则是田汉的思想变化。从他遇到两位东北学生开始,深入地了解了侵略者对人民造成的巨大创伤;后来感受到了全世界的华人对抗战的支持与贡献,又差点被日本军队绑架,从而了解到了精神对人类的鼓舞,着手开始拍抗战电影;而在最后,当他经历了好友妹妹与东北学生的牺牲后,完成了思想最后的蜕变,终于一气呵成写下了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也就是后来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国歌》这部影片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寇肆无忌惮地在中华大地上横行霸道,屠杀我国人民,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恨和反抗。而国民党却采取不抵抗政策,使中华民族遭到践踏,大好河山沦陷敌手,祖**亲倍受凌辱。就在这关系民族生死存亡之时,田汉、聂耳认为必须有一首能够激发人民斗志,壮我中华气势的歌曲,来唤醒中国人民,鼓舞他们不畏流血牺牲,为祖国、为人民而战,于是《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了--国歌诞生了。
“起来,起来,起来„„”听着这熟悉的歌词,使我感到民族振兴的重要性。也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田汉先生在写歌词时的那份渴望国家振兴,民族昌盛的迫切心情。而且对现在而言,这句歌词也并没有过时。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在为我们敲响警钟,告诫我们不要为眼前的进步和发展而满足。虽然我们已经“站起来”了,但需要加快步伐去赶追发达国家,增强综合国力。让历史的教训不再重演。
纵观全片,高潮迭起。高潮的出现,也使观者的思想处于亢奋的状态。在影片的最后,当已身处在监狱中的田汉听到了高墙外人们为他播放的《义勇军进行曲》时,我们的情绪也已到了最高潮。当时,就好像全身都充满了勇气和希望,敢于在任何时候都冲在队伍的最前方。这是精神带给我们的力量。
片中田汉意识到对抗战的支持不全部是钱财或士兵的援助,而是精神上鼓舞和振奋人们的力量。因此,他想到了用艺术的形式。而在不断的摸索当中,也终于明白了歌曲是最通俗、传递最方便,也使最能鼓舞人心的艺术。而说到底,其实这些都是精神的力量。
我们的身体,血肉之躯,会疲劳、会伤痛、甚至会消逝。但精神,却延续了我们肉体存在的时间,也让我们的肉体获得力量。当军队已经疲劳不堪,无力继续,嘹亮的歌声响起的时候,士兵的精神会为之一动,会为之振奋。这不是因为睡觉或吃饭,而是因为精神上的满足。贝多芬的“命运”,流传于世,被人们所称赞,那是因为作者已将自己的精神传入作品当中,听者,也感受到了这种精神的振奋与鼓励。力量,是我们的思想与精神传递给我们的。
当我们静静地感受精神带给我们的力量时,聆听一首歌,或是观看一部电影,我们的内心,也会一点一点地充实起来。就好像热量传递到我们的心中,我们的身体上;就好像一块没有点的电池板被一点一点地激活。那种力量,能够持续很久很久。
多少年来,《义勇军进行曲》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在战场上,在天安门,在学校里,在我们的心中,它都曾被无数次地唱响过。它鼓励着我们前进,支持我们继续。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它永远是最伟大的歌曲。
5.认识电影读后感 篇五
爱国电影观后感作文:电影《霍元甲》观后感
今天,我们观看了电影《霍元甲》,本片主要讲得是一代宗师霍元甲的故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影片重点讲了霍元甲一生的主要经历。他小时就非常喜欢武术,但是由于他对武术的理解不正确,认为武术就是打擂,就是要获得“中华第一”的荣誉,从而导致满门皆亡的悲惨结局。从此以后,他彻底醒悟了,他对武术有了全新理解。他利用他非凡而精深的武艺打败了众多外国高手,他的那种“精武”精神也流芳百世。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霍元甲最后与日本高手的擂台赛,表现了霍元甲自强不息的顽强品质以及他爱国的精神。看一看那在战乱时的霍元甲,再想想我们这些生长在鲜艳红旗下的青少年,我们无地自容。
爱国是霍元甲具备的第一个品质。我们从小就接受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可有些同学不认真学习,上课做小动作,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其实这也不是爱国。
自强不息也是霍元甲的一个重要品质,因为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因而被父母亲视为掌上明珠,有些学生就是娇生惯养,处处依赖父母,连一点事也不做,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儿小小的挫折,就放弃了战胜挫折的希望,有些学生具有依赖思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每次出门,父母都要千叮咛万嘱咐,若不小心少说了什么,都会惹出麻烦。
《霍元甲》这部电影看完了,但霍元甲的形象久久留在了我的脑海中。我们应该学习霍元甲身上的优良品质,做一个自强不息,为国成才的时代少年。
6.《认识父亲》读后感 篇六
《认识父亲》这篇文章,通过一些真实的事情,表达了父亲对子女的深情厚爱。父亲为了子女可以忍受各种痛苦,而决不让自己的子女受一丁点委屈。他可以用他那高大而有力的肩膀,为子女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他也可以用他那温暖的胸膛,为子女搭建一个温馨的港湾。
文中有这样一段让我感动不已,一位姓陶的工人因故受伤,当他苏醒后,竟然不认识他的父亲了,他的父亲为他焦虑、担心,竟然一夜白头!每当我读到这里,总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是啊,我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平日里父亲看似总是那么严肃,但我知道,父爱是深沉的,在父亲的身体里也有着一颗疼爱子女的心。寒去暑来,一年又一年,父亲用汗水和心血哺育着子女,默默无闻,甘愿付出,是因为他们想让子女早些长大成人,像父亲一样,奉献自己,造福社会。
我觉得,父亲是一本书,博大精深。有些时候可能子女读不懂,但随着时光的流逝,随着子女们慢慢长大,他们才能渐渐读懂,才能理解父亲的做法,才知道父亲的爱。
7.电影 英文 读后感 篇七
看完之后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眼前的幸福並非真正的幸福,我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将它彻底毁灭?
电影中女主角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情況下,选择勇敢离开。她亲手毁灭了别人眼中的美好生活。她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印度,想借助清修的方式,理清混乱的内在,然而她拼命想找解决之道,才知道唯一的解决方法只有:坦然面对。当她坦然面对了自己最脆弱之处,所有压在心上的重担忽然变得轻盈。于是,她原谅自己的脆弱,开始拥抱一个人也可以美好的時光。
她让我知道:一个人,可以是孤单,也可以是满足。
我喜欢看到一个人独自用餐的自在画面,能在人人为伴的地方,一个人也安然自得,这需要极大的自我能量,才能安于他人异样眼光的注视。或者,我们总是难以自处,才不断需要他人的陪伴,好填补空洞的内在。没有自我,不管在哪里,都找不到归属感。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两个人反而比一个人更寂寞。一个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如何能维持两人之间的和谐?
所有失败的关系,挫败的关键都是不敢面对脆弱的自我,因而难以接受两人之间可能不尽完美的真相。
The movie depicted a story focusing on the hero who in child had thought she grow up to be the mother of the children in groups.But the hero found that she neither want children, nor want her husband after getting married.She travels between Italy, India, Indonesia, three different countries to find her own.After watching the film, I thought of a question: if the happiness is not true happiness, whether we have the courage to destroy it completely?
8.英语电影读后感 篇八
crucially charismatic in the title role, gibson plays the heroic figure and emerges as a remarkable hero with wit and romantic soul, determined to rid his country of its english oppressors...
wallaces revolution was set in motion, with great obstacles from his countrymen... many scottish nobles lent him only grudging support as most of them were more concerned with wealth and titles than the freedom of the country... in fact, the scottish leaders are in favor of revolt-or not-depending on english bribes... wallace, by comparison, is a man of honor, incorruptible and righteous... he was knighted and proclaimed guardian and high protector of scotland, but as much as he railed against the scottish nobles, submitted to edward i, king of england, he was astonished and in shock to discover the treachery of the leading scot contender for the throne―robert, the earl of bruce―to whom he confided , the people would follow you, if you would only lead them. sophie marceau is exquisite as the distressed princess isabella of france who ends up falling in love with wallace, warning him out of several traps...
catherine mccormack is a stunning beauty who ignites wallaces revolution...
patrick mcgoohan is chilling, brutal, and vicious as the ruthless edward i, known by the nickname longshanks. this king remains simply the embodiment of evil...
9.《海上电影地图》读后感 篇九
去过罗马。罗马人告诉你:在这座城市里行走,你踢到的每一块石头都会讲述一个千年的故事。当然,你不会去踢罗马的石头,因为罗马的石头也是磕脚的。但面对满城千百年矗立着的雕塑和建筑,罗马人有理由这样说或这样想。
生活在上海。上海人能不能告诉你:在这座城市里逛街,你拐过的每一个街角都会碰撞到关于电影的传说。其实,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和重镇,上海人有理由这样说或这样想。
上海自开埠以来就是开放并敏感的城市。1895年电影刚在巴黎咖啡馆亮相,1896年它就在上海游乐场露面。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05年在北京诞生。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卡通片,第一家电影院,第一家制片公司和第一批电影导演和明星,却齐刷刷地崛起在上海。上海成为最初的中国电影之都。
上海成为中国电影之都并非偶然。电影在上海一露面,就不再是票友间的自娱自乐,而是一场盛大的娱乐商业与市民消费的联姻。电影本性是娱乐,娱乐主体是市民。上海具有成熟的商业基础与庞大的市民消费,加上电影业发展需要的汩汩流动的资金,需要的艺术性或工业性或商业性的人才,导致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繁荣和繁华之地。
在中国电影百年中,上海电影始终是汹涌的主流。虽有潮起有潮落。电影是上海都市的重要景观;更重要的是,电影是上海人生活的重要场景。上海人为上海电影贡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而自豪;为贡献了数量最多和片种最全的电影而津津乐道,为拥有最多和最有影响力的明星而眉飞色舞。上海这座城市飞扬着电影的气息。
在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的此时此刻,《新民晚报》记者周铭撰写了呼吁编写上海电影游览地图,以彰显上海电影历史与现实的系列文章,引起上海社会各界的热烈呼应。上海电影集团作为上海电影的重要传承者,义不容辞予以更加直接的呼应。东方电影频道主持人晓露和她的团队,勤于思索,敏于行动,用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用文字和影像两种版本完成了《海上电影地图》。
《海上电影地图》不追求电影史志般的宏阔与完整,而是选取了散点透视的叙述思维,力求勾勒上海电影基本轮廓与重要侧影。它以主持人的个人视点,自由流转于上海电影的显见场景中,并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随心且随意地讲述关于上海电影的传说和故事。视点仿佛是自由甚至散漫的,讲述似乎是感性甚至是个性的,但是,在九个篇章的架构里,却渗透着讲述者的选择眼光,渗透着讲述者的理性点拨。所以,它既如蛛网般链结出上海电影发展的基本脉络,也点化出上海电影的成长基因和发展规律。大量历史照片的精心选择和资料性附录的添加,扩大了这本书的历史氛围和实用价值。
10.地道战电影电影观后感 篇十
今年是共产党建党90周年,我们少先队员进行了多彩多样的庆祝活动,今天我们就要来观看关于 红色电影的影片,我选择了看《地道战》。
故事发生在1942年,日本鬼子打击冀中抗日根据地。可是当地高家庄地少人稀,怎么办呢?高家庄的老百姓很巧妙的把土洞、地窖改造成家家相通的多口地道。可是经过一次次的失败,高老忠为敲钟报警献出了生命,地道遭到破坏。这时候区长赵平原带领游击队和民兵及时赶到了,带领人民把原来只能藏身的地道,改造成能藏又能打的地道。次年初夏,鬼子再一次袭击高老庄,高传宝领导高家庄民兵,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和游击队,一举拔掉了黑风口的敌人据点,又回戈全歼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
影片中太精彩了:高家庄老百姓把鬼子放进村来,关起门来打”狗“,打一轮,放一炮后,换个地道又从鬼子的背后向鬼子射击,鬼子晕了,都不知道这子弹从哪里来的,把鬼子打得落花流水。鬼子往地道里放水,因为水是宝贵的,所以我们要把它放到原处去;鬼子往地道里放烟,因为烟是有毒的,我们不能放进一丝一缕来。 看到这些,我也情不自禁的大喊道:”那里还有个鬼子,快打,快打!“,”快,快,快,鬼子坐在水井上。“我很用力的推动着坐在我边上的妈妈,真紧张啊!突然水井下面突然扔出个手榴弹,把鬼子炸得落花流水,高家庄的人们太有智慧了,太过瘾了。就这样,高家庄把地道挖到了鬼子藏身的老窝―炮台!最后,高家庄人民利用战斗地道,沉着应战,一直打到了敌人的老窝。汉奸很经典的说了句:高,实在是高……给一抢毙死了,鬼子也死光光。
11.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读后感 篇十一
(一)物转星移,时光飞逝。在人生那匆匆数十年光阴里,复制成功不易,认识自己最重。
在《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中说到:每个人其本身都有自己的所长,也有所短。短跑的高手,不见得就能长跑。马拉松健将如果参加百米竞赛,八成也会不堪一击。上天把人生得不一样,就是要你以不一样的方法去利用自己的长处,而成功的关键在于明白自己、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与地点创造那些属于自己的成就。
时间其实人人都拥有,这便是上天赐予我们每一个人的那份平凡却又十足珍贵的礼物,然而每个人拥有的时间却各不相同,无论它的长短还是价值,其实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时间是公平的,她不知道丢弃了多少人,也不知挽救了多少人,但是能在正确的时间内去做正确之事的人又会有几个呢?认识自己,就像是剥开石榴之际往外撒落的透明结晶,落在你最不留意的脚边,被阳光晒得褪色却始终青涩,重拾起劲,生命却温暖如昔。
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总是感叹岁月如歌,人们在不知不觉当中,最为宝贵的时光已经悄无声息地飘然而去。总是听闻各种名人轶事的成功与传记,总是羡慕成功人士的光鲜亮丽,却不知其实我们与他们本拥有同样的财富。总是对自己说道,下定决心从明天开始要发愤图强,却不知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便是指责自己日复一日的消磨时光不断推脱,总给自己去寻找那么不切实际的飘渺幻想,从而酿造的悲剧。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皆如人意,如果不顺心的事便用逃避消沉或医学专用自己的方式来逃避现状,只是适得其反,沉沦消极,这便是不可为之的事。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客观事实的存在,需要克服必然需要发挥我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寻找矛盾的突出问题,去解决它、去消灭它,遇到问题绕道而行、避而不谈,那么只能使问题加重,而问题却是永远都存在的。
毛主席曾说过,“扫帚不倒,灰尘不会自己跑掉。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探索,扬长避短,才能解决我们在工作及生活的矛盾。”回首而言,聆听自己内心所想,考量自己能力所及。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为自己争取一个位置。处变不惊,遇事不怕,给自己一个机会,还别人一个期待,无论高大或弱小,无论贫贱或富贵,人总会找到最为适合的位置与存在,并在合适的时间里,绽放出自己无边的魅力。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读后感
(二)很长时间没有静下来好好看一下书了,部门举行了这个读书活动非常不错,这是一本能够让人静下来思考,以便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经过了1个月左右的时间读《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这本书和集体讨论学习后,让我从这本书中看到自己那些方面可以改变的,而那些方面却无法改变,是自己必须接受的,而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那些能够改变的特性上,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一条自我提升的最有效途经。让我们做出最明智的改变。
《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此书一共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
“识时务,尽人事”
在此章节中,我们学习到了,什么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人的一生中,“认识自己” 对任何人来说都很重要的,这不仅是一种自我认识或自我意识的能力,其实我们最需要了解的就是自己,最难了解的也是自己,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每一个人都是一样,想要取得成功,除了付出加倍的努力以外,还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当你清楚自己以后,才能扬长避短,认准目标,抓紧时间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在事业上取得好的成绩。
第二部分
“如何与坏情绪相处”
在此章节中,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是“焦虑”,如何减少生活中的焦虑,还可以测测自己有多焦虑,我测试出来16分,焦虑也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我们可以用书中提到了“渐进式放松训练”和“冥想”,来减少焦虑,学习后,我也尝试着每天抽20分钟时间来做一做“冥想”,让自己放松下来。相信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第三部分
“如何善待坏习惯”
通过“无休无止的减肥”及“让人欲罢不能的酒精”的案例,让我们看到我们在生活中的不好的坏习惯,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坏习惯,但“善待”坏习惯,并不是说让“坏习惯”进行下去,而是我们可以从这些坏习惯中看到自己可以去改进的,比如节食减肥,并不健康,体重会反弹,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可以选择运动,虽然体重没有明显的改变,但身体感觉更轻松,精神也会更好,运作对身体也是非常有益的。常识一些改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部分
“勇敢改变,坦然接受”
通过案例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总会有很多残酷的事实,我们无法回避,无法选择改变的,所以,我们应该有勇气改变你能改变的,平静地接受你改变不了的。就像现在我们岗位是班组长,天天跟员工打交到,每一个员工也有优点和缺点,而有些是我们永远无法改变的,那我们可以换一个方法去接受她,欣赏她,不要总是看到她的不足,在这次劳动竞赛中,我们班有一位员工平时产量很高,绩效也不错,但刚开始劳动竞赛时不愿意去营销,觉得怕影响产量,怕用户不订,怕影响解决率满意率,怕失败,我处跟员工好好沟通,让员工向班止的标杆员工学习,每天订目标,记录办理量,告诉员工公司今后的方向,这个是我们无法改变,只有自己先去适应,让会做得更好,不要怕失败,又给员工算了一下账,员工如一个月有4500个产量,每个用户推9要优惠,成功一半,就可以达到1125元,再加其它的一个下来应该随便上1500,当7月营销数据发出后,她营销了1600多元,达到到目标值,员工也非常高兴,不仅没影响指标,还挣了奖金,之前员工没有认清自己,认为自己不行,那么我们作为班长,就要给员工帮助,也要给员工方法,给员工信心,让员工认清自己后,勇敢去完目标值,勇敢迈出第一步。
读完这四个章节,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们都想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好,而且还希望感染到我们身边的人,不光是努力,就可以做好,还需要先认识自己,认清自己,并且勇敢的接受自己,接下来的时间我还要继续学习其它的3本书,相信读完后,会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读后感
(三)人定胜天
看完《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本书后,其中有一个观点让我记忆犹新:人定胜天只是传说吗?平时我们会不自觉的去影响周围的人和事,但同样的道理,周围的人和事也在影响着我们。
曾几何时,人定胜天这句话对于我来说,太空洞、太遥远,说到人定胜天,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抗洪救灾、人定胜天;抗击非典、人定胜天;抗震救灾、人定胜天;等等等等......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后,我的思维我的潜意识在逐渐的转变,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崇尚自我的社会,我们要相信自我能够改变,甚至自我的思维方式也能改变。同时,我相信人时可以提升自我的,人同时能够创造更多的奇迹。
人会越来越像上帝一样,掌控我们自己,我们的命运不在上帝的手上,而是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最大的自我相信,自己能改变和完善自己,这个信心就足以让他们心想事成。现在的自我充满了各种意见、决定和偏好。
人定胜天这句用在我自己身上的时候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现代的自我不再是往昔的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当社会向我们现在一样把自我推到最高潮的时候,最大的自我的想法会变成科学研究以及治疗和自我提升的主题。提升自我其实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也不是什么畸形怪胎。
自我提升和治疗通常都是很有效的,因为深埋在这些策略下的信念就是人的可塑性。最大的自我相信,自己能改变和完善自己,这个信心就足以让他们心想事成。
事实上,自我提升和治疗通常都是很有效的,因为深埋在这些策略下的信念就是人的可塑性。
12.电影启示读后感 篇十二
玛雅文明一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悬念,有太多的传说围绕着这个突然消失的热带雨林中的神秘部落,他们是如何建造出金字塔,是如何创造出自己的日历,又是如何突然消失。有人说玛雅人是来到地球的外星人后代,有人说玛雅人的消失使得世界文明倒退了几十年,更有神秘的玛雅水晶头骨图片在四处流传。无论这中间有多少是真是假,至少玛雅文明跟世界上所有的古文明一样,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都引人遐想。
如果你对玛雅文明有兴趣,是一个相信世间有爱的人,那么,《启示》似乎是一部不可不看的电影。它以玛雅文明作为大背景,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在爱的支持下经历的难以想象的艰辛旅程。
我想有以下几点足以说明它与众不同的看点:
导演:梅尔·吉布森
语言:采用古玛雅语对白
演员阵容:全部启用墨西哥的土著居民
场景:丛林深处的金字塔建筑,生祭活人,挖心脏砍头的场景,2012年世界毁灭的寓言,故事情节:男主角虎爪本来拥有最平静幸福的生活,一个可爱的小儿子,而美丽的妻子即将再次分娩。
然而外族的入侵破坏了这一切。残酷的酋长带领他的部下偷袭虎爪的部落,屠杀了虎爪的大部分族人,奸淫、虐杀妇女并且将年轻男子全部俘虏回去,当作奴隶和祭祀用的牺牲。趁敌不备,他在被抓前偷偷地藏起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但是即将分娩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子无法在藏身的洞底生存,如果虎爪不能及时回到他们身边,他们可能活活饿死或者被雨水淹死。为了爱,极度焦急的虎爪想尽各种办法,加上勇气和几分运气终于从外族部落中逃了出来,穿过前有各种毒蛇猛兽,后有大批残忍追兵的热带雨林„‥
由于爱、勇气、幸运、机智
一切都是那么惊险,看着男主角“不要命的”的逃命奔跑,真想助他一臂之力。所幸他没有跑死,并且成功地消灭了追兵,救了自己在绝望中苦苦挣扎的妻儿。
在此之前的艰难困苦都变得不值一提了。由于爱,他才避过了一次次死神的召唤。由
于勇气,他没有失去抗争的信念。由于运气,追踪的敌人先减少了三个后减少了两个。由于机智,他消灭了剩下的具有攻击性的敌人。然而,若没有爱,他不会有勇气抗争,没有抗争的勇气也不会有在逃跑途中的运气,更不会有在逃跑途中的机智表现。可以说,有了爱,才有了之后的一切,才有了《启示》这部电影。
但是除了爱的伟大与神奇之外,还有一些东西无法抛开不谈。暂且可以定义为习惯或守旧观念的影响。
若虎爪他们在打猎的途中把握住机会,详细询问那个先遭受破族之灾的部族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么以后的一切也许就不会发生,至少他们会在外族进攻前做好准备。然而,虎爪的父亲却及时而又不幸的制止了他。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当虎爪的妻子问虎爪要不要去看看海岸上的新奇事物时,他的回答不巧跟他的父亲一样。不得不叹服习惯或守旧观念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虎爪失去了接触先进文明的机会,虽然谁也不能保证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就会有更好的进遇,又或许——若他选择前去接触新事物可能会(甚至被迫)被西方人带上船奔向西方世界,而后一种被迫的状态难免会造成新的不幸,例如,和妻儿的再次分离。所以,情有可原的,虎爪选择了如同他的父亲的选择。
A:公元1502年,哥伦布最后一次远航美洲,距离他第一次发现“新大陆”恰好10年。船在洪都拉斯湾靠岸,哥伦布和他的船员们兴奋地踏上久违的葱茏陆地。在当地的市场上,一种制作精美的陶盆吸引住他的目光,卖主告诉他,这漂亮的陶盆来自“玛雅”。这个神奇的名字,第一次传入了欧洲人的耳朵。差不多又过了10年,一艘海船从巴拿马前往圣多明各,途中遭遇海难沉没,12个幸存者登陆尤卡坦(Yucatan)半岛。两周之后,他们与玛雅人不期而遇,其中5人成为玛雅人祭坛上的牺牲品。逃脱的幸存者回到了西班牙占领区,心有余悸地讲述着他们的历险。欧洲人与玛雅人的首次相遇,就这样定格成为历史的画面。
B:1519年,西班牙探险家科尔特斯(Hernan Cortez)率领西班牙军队横扫墨西哥,征服正处于文明鼎盛时期的阿兹特克帝国,“铲除一个文化,如同路人随手折下路边一朵向日葵”。此时,玛雅文明已近尾声,但在尤卡坦半岛上,还残存着一些玛雅小邦。1526年,一支西班牙探险队前往尤卡坦,试图用暴力建立西班牙殖民地,并强制推行基督教信仰。不肯屈服的玛雅人展开了长达百余年的游击战,直到1697年,最后一个玛雅城邦在西班牙人的炮火中灰飞烟灭。
影片最后的西方船只并不是片断A中的遇难者的船,因为船不只一艘。更适合场景B中的船。而如果是这样,那么,主人公的选择则恰巧保证了他们一时的平安,并非永久。
在片断B之后,直到18世纪末沉睡在密林深处的玛雅文明才又回荡起陌生人的脚步。旅行者到这里寻找传说中的神奇和美丽,探险家到这里寻觅藏匿千年的珍宝,诗人来这里追怀一个杳然的世界,而考古学家想要寻回一段失落的文明。可,过去了的已经永久的逝去。或许影片只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一个男人如何为了他爱的女人和孩子,冒死穿过最危险的地带的故事。但仅仅止步于此就如同牛饮稀释少有的甘露,精髓在于影片所揭示的整个背景文化。穿插于影片中的古老神秘的玛雅祭祀仪式,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令人眼花缭乱的纹身和身体刺穿,还有美丽的壁画和舞蹈,导演给我们展开了一幅远古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