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2024-10-15

新形势下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精选13篇)

1.新形势下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篇一

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探讨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改革步伐的加快,企业内部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和队伍结构的大幅度调整,企业的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这给企业工会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与挑战。针对企业组织结构,劳动关系,协调对象,工作机制等日益扩大化,复杂化的问题,企业工会组织应当积极探索符合新时期企业特点的工作模式,尽快完善机构调整,维护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一、当前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第一,企业职工群体的多样化,对工会的期望增大。

当前,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职工队伍也逐步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分化,出现了不同利益的职工群体。这些不同的职工群体都是靠具体劳动来获取报酬,但由于文化背景和文化层次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对劳动付出和劳动报酬的要求各不相同;自身需求不同,对工会工作的期望也不尽相同,因此工会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所以,工会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对象多层次、多形式、多内涵地组织开展。

第二,企业用工制度的多元化,对协调劳动关系的要求增多。

随着国有企业内部不断重组改制,职工减员分流,所有制结构呈多元化发展,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得企业劳动关系出现复杂,多变的趋势。从近几年大幅度人员结构调整的具体实践来看,职工劳动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合同多样化,无固定期限合同,有期限合同,劳务工用工合同同时并存。二是企业内部减员、分流、提前退休职工增多,由此带来企业群体性劳动争议和突发性事件日渐增多,呈现出由个人劳动争议向群体性劳动争议转变;由具体利益受侵犯造成的劳动争议向因企业改革中利益调整引发的劳动争议转变的新特点。并且这种劳动争议和突发事件的规模越来越大。在企业实行减员增效,协商解除劳动关系等改革措施引发的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不可避免。

二、对新形势下做好工会工作的探讨

第一,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完善两级工会工作职能。

应当健全公司,车间、部门 两级工会委员会班子,对重点分工会组织进行排摸与调研,对业务不精、组织能力欠缺的工会组织进行重组或改建,充实力量。企业在进行行政结构调整的同时,应对各行政部门的工会及时进行调整和配置,并及时进行两级工会班子换届选举。通过精心考虑,合理安排,才能实现工会组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构架。

积极与各级党组织协商,按照精干高效、德才兼备和“四化”的标准,大力选拔年轻有为、热心工会工作、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充实到工会干部队伍中来,为新时期工会工作提供良好的人才保证。企业工会承担着承上启下,融合各年龄段职工的任务。工会干部本身的能力素质相当重要,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轻率鲁莽。

坚持上级工会与同级党组织双重领导、各有侧重、便于作用发挥的原则,以形成任务明确、各司其责、自主高效、协调运转的组织领导体系。在近年来企业工会的改选中,强调了在车间由党支部书记兼任工会主席的形式,这种做法更有利于突出工会的维护职能。

第二,做好工作对象的分类分析,针对不同群体做好维权工作。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这已成为共识,要履行好这一基本职责必须针对不同对象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工会要认真调查,了解企业不同职工群体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不同的思想动态,收入来源,生活情况以及迫切需求; 既要从宏观上把握职工群体的变化趋势,又要从微观上关注职工个体的具体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企业工会主要应从两个部分入手:第一是以企业困难职工信息库为基础,及时更新困难职工资料,每半年对困难职工进行一次筛查;对大病职工身体状况进行跟踪。第二是以分工会主席手中掌握的信息资料为基础,要求分工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不属于特困标准,但又有实际困难的职工进行排摸,做到心中有数。

工会要按照经济上兼顾公平,注重效率,政治上相互平等的原则,来协调不同职工群体间的利益关系;帮助企业化解内部矛盾,理顺职工情绪,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工会在为职工群众说话办事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企业发展这个关键,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基层民主管理,保证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推进和完善以司务公开,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职代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维护职工共建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工会要公正有效地履行维护职能,必须把一线职工作为主要工作对象,把低收入职工、,困难职工、弱势群体、特殊群体作为维护的重点。

总而言之,企业工会作为企业职工合法利益的维护者,在企业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工会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党的思想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职工对工会的认识,为企业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提高良好的环境。

(作者单位:莱钢集团鲁南矿业有限公司)

2.新形势下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篇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农村社会环境和农民的思想观念呈现前所未有的变化, 各种思想相互激荡, 给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大量的新情况, 影响并改变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原有的格局。

1 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问题的症结分析

1.1 新情况新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变化”

1.1.1 对象主体在结构上发生了变化。

随着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 农民的社会活动空间更为广阔, 人员流动越来越快。许多青壮年农民长年在外打工, 使教育对象主体的很大一部分长期脱离组织管理,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区”。

1.1.2 工作内容及方法发生了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 农民日益重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素质越来越高, 思想越来越活跃, 观念不断更新, 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越来越强, 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并且复杂多样。农村税费改革后, 村村设立村民议事会, 实行村民自治, 重大事情必须“一事一议”, 农民与干部的冲突少了, 但对干部的依赖性也低了, 干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加大。传统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主要靠权威推动的方法不再适用, 单纯的报纸、文件、会议等抽象的内容已经显得单调呆板。农村对全方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呼声越来越高, 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着眼于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回答和解决农民思想中存在的疑问。

1.1.3 主阵地的影响力发生了变化。

随着农民接受信息渠道的增多, 国内外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也趁机扩大传播影响。农村的宣传主体、宣传阵地、宣传手段、宣传机制与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1) 基层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一是认为“虚”, 认为做思想工作是耍嘴皮子, 做虚功;二是认为“忙”, 没有时间去抓, 形成了“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三是认为“难”, 没办法去抓, 认为群众现在最重视的是物质利益, 没有直接的利益驱动难以说服他们。 (2) 少数基层干部素质不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会做。部分干部本身文化素质较低不会开展工作;二是不肯做。部分干部不愿做思想政治工作, 原因是搞经济工作政绩比较明显, 而思想政治工作见效慢、回报小;三是做不好。部分干部主观愿望是好的, 想多做工作, 但由于受自身素质的制约, 工作往往收效甚微。 (3) 封建迷信、宗教势力有抬头趋势。在一些农村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封建意识、宗教迷信观念根深蒂固, 有的地方甚至成为主流的意识, 冲淡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 降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模糊了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方向。

1.2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症结

1.2.1 社会转型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的社会原因。

我国农村目前正处在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转型期, 很多现象缺乏有效的规范与约束, 一些农村的社会秩序混乱, 社会问题突现, 这不但难以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而且也很难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正常开展。

1.2.2 基层政权软化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的政治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 基层政府的管理职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政治权力的收缩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权力真空, 甚至出现软政权和软政府, 政权的软化使一些地方的工作近乎瘫痪, 在一些地方, 思想政治工作得不到政府的有力支持, 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

1.2.3 集体经济不够雄厚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的经济原因

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经费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 但大多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由于经济实力不强, 财力十分紧张, 对思想政治工作这种见效慢、回报小的“无形工程”, 也就懒得投入了, 也有一些乡村资金缺口较大, 历史债务沉重, 各种公益事业都排不上队, 拿不出钱来搞思想政治工作。缺少物质依托和财力支撑的思想政治工作, 阵地不足, 队伍不强, 活动无领导, 娱乐无场地, 使得农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 客观上也为西方思潮、封建迷信、伪科学等非主流、不健康的思想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

1.2.4 制度建设不配套是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的制度原因。

由于经济转型期的制度建设不配套, 一些环节透明度不高, 极容易被那些动机不纯、用心不良的人钻空子, 引发农民对党员干部的不信任。如村务制度不健全, 财务制度不公开, 民主制度不完善等, 导致了违法乱纪的事情时有发生等, 广大群众对此极为不满, 从而大大降低了群众对党委和政府的信任度, 削弱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2 解决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对策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充分说明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我们党的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因此, 必须牢牢树立“生命线”意识, 采取有效措施, 扭转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软弱被动的局面。

2.1 强化主流意识, 确保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正确航向面对复杂

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 有时甚至是很尖锐的。如果我们不能用正确的思想教育群众, 就会有人用错误的东西误导群众;如果我们不能积极主动地争取群众, 就会有人和我们争夺群众。要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没有可乘之机, 以保证和谐新农村的构建不偏离正确的航向。

2.2 创优工作平台, 筑牢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思想阵地农村思想

政治工作的平台, 既包括有形的活动阵地, 如组织阵地、教育阵地、文化阵地、科技阵地、体育活动场所等等, 也包括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等无形的载体。当前, 应大力搞好农村多功能活动室的建设和管理, 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群众的文娱活动创造一个平台。在此基础上, 逐步建立健全图书资料室, 完善报刊栏、制度栏、科普知识宣传栏, 重组电影放映队、宣传队、文艺小分队, 并充分利用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广播电视、农经网站、信息网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不断拓宽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宣教渠道, 切实增强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宣教效果。

2.3 提高综合素质, 打造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有生力量和谐新农

村的构建, 既要依靠基层党员干部的领导, 更要依靠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所以, 对于和谐新农村的构建, 也得紧紧抓住这两股力量, 壮大这两股力量。在实践中, 要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寓思想教育于推心置腹的谈话中、丰富多彩的演出中、雪中送炭的关爱中、寓教于乐的活动中, 不断提高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性, 不断增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2.4 化解现实难题, 增强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实际效果农村思想

政治工作着眼点是农民, 只有把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贯穿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工作中去, 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所以, 思想政治工作就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 扎扎实实地为农民做好事、做实事, 让群众心悦诚服地跟你走。只要能把发展生产、化解难题等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形成良性互动, 就一定能够形成“以软促硬, 以硬支软”的生动局面, 真正彰显出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新农村中的实际意义。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基层, 薄弱点和难点在农村。如何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3.新形势下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篇三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问题 应对

The question which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countryside credit association faces and should to

Song Kui

Abstract:The countryside credit association serves for our country’s agriculture and the rural economy,is our country rural finance main army,also is relates countryside everyone the financial link,has the pivotal status in the rural finance system,in supports the function which “three agriculture” have cannot be substituted.The taking this into consideration,this article complied with the countryside credit association reforms the tide,in view of the countryside credit association existing question,proposed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countryside credit association to be supposed to the means.

Keywords:The countryside credit association QuestionShould be right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122-03

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性金融组织,它的服务对象是农民,服务区域在农村。农村信用社建社50多年来,一直都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也是联系农村千家万户的金融纽带,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支持“三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3年6月下旬,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文件指出:“要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这一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启动。

1.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产权不明确。

农村信用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谁是农村信用社的主人,出现风险损失由谁承担,越来越说不清楚了。现在,有几种说法:第一,“国家说”。其主要根据是农村信用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用社在依靠国家信誉进行金融活动。如果没有国家信誉的支撑,农村信用社根本发挥不了现有的金融功能,承受不了市场的竞争和损失,特别是信誉损失。第二,“集体说”。此说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说法,即农村信用社是集体性质的金融组织。但是,就目前而言,这个“集体”由谁组成恐怕谁也说不清楚。第三,“社员说”。即:归入股社员所拥有,问题是这个“入股社员”是原始社员,还是新社员?这些新、老社员是否真正履行了股东的义务和责任?此其一;其二,历史上的赢余瓜分尚可协商,历史上的亏损和政策性亏损如何让新老股东承担?职工社员居于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历史和现实中的职工社员应该享受什么样的权利,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又该如何划分?等等。

1.2 经营权不自主。

按照一般的法人企业要求,“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但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既没有经营上的自主权,也无力承担巨额的决策损失。目前,作为法人的农村信用社,既不能没有法律赋予的经营自主权,也不能按一般企业要求给予完全的经营自主权,这个“度”达到什么程度算适中。一旦经营上出现问题,应该追究谁的责任,谁负责清偿等,都要有明确的说法。

1.3 管理权不到位。

因为体制因素和人员素质、信息的短缺等原因,农村信用社“三会”相互制衡和内部管理的自我约束、规范难以到位。由于管理体制原因,农村信用社管理的系统约束更难以到位。

1.4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持“三农”的力度问题。

随着中国农业银行不断收缩在农村金融领域中的战线以及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持,客观上确立了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近乎垄断的地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信用社在满足农村融资需求方面仍然作用有限,具体表现为:

1.4.1 农村信用社资金存在向城市流动的趋势。

现在农村信用社逐步由合作制转为股份制,法人治理由二级法人转为一级法人,实行现代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明晰产权关系,转变经营机制,实行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主经营的商业化运作。但是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农贷是小额、量大,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成本较高。农村信用社为实行商业化运作,商业的逐利性使农村信用社资金必然远离乡镇,资金向城市集中,投入城市的工商业、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土地储备等大型项目贷款。改革的结果,将使农村信用社步国有商业银行的后尘,成为农村资金的吸收器,成为农村资金向城市流动的一个渠道。实际上,这种资金的流动趋势正在进行。随着农村撤乡并镇,农村信用社机构也在收缩,大量的农村信用站、信用分社已撤销,并入农村中心城镇。农村信用社同农民的天然联系正一步步削弱。组织机构、资金、人员一步步向县域经济中心城市转移,信用社资金管理体制也促使基层资金向省城流动。省联社规定的农村信用社按存款余额的3%~5%向省联社上缴汇划资金,使大量资金向省城集中,且这部分资金是长期不动的,基层社支持三农在资金上受到影响。还有农村信用社为规避信贷风险,对待信贷支持“三农”开拓农村信贷市场上,积极性不高,留着巨额资金不用,除留足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及备付金外,也将存款以存放同业款项名义存放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同样影响到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1.4.2 中央银行对农村信用社再贷款政策实施效果欠佳。

中央银行为弥补邮政储蓄吸收农村资金转存中央银行而造成的农村资金外流的政策缺陷,通过发放对农村信用社再贷款来调整农村信贷结构,直接向农村金融市场供给资金,专款用于农户贷款,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这一规定弥补了农村邮政储蓄这一政策缺陷,但是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通过监督、管理,为确保每笔支农再贷款下拨到乡镇而使农村信用社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总体观察和统计分析,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并没有到达其原来设计的政策效果。

1.4.3 农村信用社官办性质明显。

农村信用社只是名义上的金融“合作”组织,在实际经营中,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官办性质依然存在,从而使其经营经常受到官方的行政干预,没有突出创办时所欲体现的“合作”性质,从而不仅难以履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宗旨,而且行政干预下的贷款往往容易成为呆帐、坏账,大大恶化了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据央行估计农村信用社积累的历史坏账达数千亿之多,不良资产率远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多数在50%以上,在某些经济不发达省份甚至高达90%以上。

1.4.4 支农覆盖面低。

由于商业化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也更加强调贷款质量和回报,其经营的利润导向越来越明显。由于农业活动的比较收益受到人为压低,农村信用合作社实际上也无足够资金向农村经济活动提供贷款,表现为真正用于支持农村和农业经济的贷款数量不多。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报告指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实际上只覆盖了20%左右的农户。许多针对地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案例研究也表明,无论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高度城市化地区,还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以及部分东部农业大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都表现出“非农化”特征,或“城市化”特征,直接表现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网点设置的城镇机制化趋势、资金流向的城市化和从业人员的城镇居民化。

1.4.5 内部管制及商业化改革增加了支农贷款成本。

农村信用社所受到的贷款利率和抵押品管制不利于它向规模小且分散的农户、中小农村私营企业以及乡镇企业提供贷款;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纷纷撤出基层,农村信用社也试点统一成为县级法人、有些地方并试点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这必定会加大农村信用社在向中小农户、中小私营企业以及乡镇企业提供贷款的交易成本

2.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的应对办法

2.1 明确产权关系,界定产权主体。

产权问题是体制改革的动力支点问题。农村信用社历来都是产权关系不清。改革必须要界定清社员的产权主体。界定产权主体要弄清如下问题:一是要将产权界定到具体的社员身上,让社员真正成为农村信用社的产权主体,推动社员成为改革的动力支点;二是明确社员的权利义务,实现责、权、利挂钩,社员可以凭股权取得自益权和共益权。共益权包括表决权、选举权、罢免主要负责人的权利、批评、监督权等;自益权包括红利分配权、剩余财产处置权、取得服务的优惠权、某些服务的特许权等。股权要在坚持社员平等、利益取得与付出对等的原则下设置。如农户社员贷款额度小应交股金就少,个体户、经济组织需要的贷款额度大缴的股金就应多。根据权利对等的原则,社员应尽如下义务:遵守农村信用社章程,执行社员代表大会及理事会决议,接受信用社的管理,维护农村信用社的公共权益和财产安全,以股金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承担有限责任等。三是产权规范后,农村信用社应成为独立经营、自我管理的企业法人,有经营的决策权,对财务收支、业务经营、利润分配人员管理等重大问题由农村信用社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章程规定作出决策,国家除政策引导和支持外,不再介入具体的经营管理。四是为保证产权主体作用的发挥,必须理清农村信用社与行业管理部门、人民银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各负其责。五是设立农村信用社的法人产权,避免因社员的退股而影响自我经营,以保证农村信用社的安全运营。

2.2 规范农村信用社的日常行为。

2.2.1 规范农村信用社的股权设置。

首先,应对现有的信用社进行清产核资,并对原有社员进行重新登记,以确认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对净资产中的增殖部分,在坚持“明确产权、用于发展”的原则下,除按一定比例提取公积金外,剩余部分转化为原社员的股权,实现其初始人股增殖的目的。其次,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适当增资扩股,将有资金互助合作需求的各经济成份均作为吸纳人股的对象。同时,一方面在股权结构上,坚持均股原则,允许股份差异,但单个社员的最高持股比例不能超过信用社股本总额的2%;另一方面,在社员结构上,应坚持以广大农户专户及小型村办、镇办企业为主的原则。通过规范的股权设置,达到色彩浓厚、又能调动社员对管理和关心信用社发展的积极性的目的。

2.2.2 规范农村信用社的民主管理。

对已建立“三会”制度的信用社,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充用;对没有建立“三会”制度的信用社,要限期建立,力求体现上的民主性,并通过“一人一票”制,切实赋予社员参与信用社民主管理的权力。

2.2.3 规范信用社的服务方向和分配制度。

信用社的经营活动必须坚持主要为人股的社员服务的宗旨,体现金互助,并且还要保障社员享有优先、优惠的权利。与此同时,前的保息分红制度,其盈利要优先用于积累,以提高信用社的自我发展及抗风险能力,剩余部分则可按股金和社员活期存款平均余额相结合的以体现社员初始入股实现增值的目的。

2.3 坚持服务“三农”目标。

中国银监会已为农村信用社定位——在5到10年间建成现代金融企业,最终成为商业银行。因此,农村合作金融应当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坚持市场化、商业化、现代化取向,用5~10年时间分期分批逐步过渡到符合现代金融企业要求的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机构①。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认真处理好服务“三农”与“三化”改革方向之间的矛盾,以支持“三农”己任,以改革促发展。

2.3.1 “三化”改革要坚持以“三农”为基础。

农村信用社“三化”改革方向即商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其改革的根本的就是盘活农村经济的支柱——农村信用社,通过市场来获得自主性经济效益,最终达到通过自身运营来服务“三农”、支持“三农”的目的(见下图1所示)。因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三化”方向与服务“三农”目标之间不应该存在根本性的矛盾,故目前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应该只是实施中必然会出现的情况。各农村信用社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始终不渝地坚持“强基固本”,立足服务“三农”,面向市场要效益,不能脱离服务“三农”的基本目标。

但是,也不能盲目的支持“三农”。要区分农村信用社支农过程中的财政职能和金融职能。在改革前许多地方的农村信用社一直承担着财政和金融双重矛盾的职责,许多时候还承担着还被当作公共救济的机构。因此,即便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目标是支持“三农”,也必须区分农村信用社支农过程中的财政职能和金融职能。减少用于基本生活、医疗、教育等本应由财政负担或公共救济的开支;减少借给贫困户用于非生产性的开支,因为这二者都会损害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不分开财政和金融职能,片面要求支持“三农”,必然导致农村信用社的亏损,无法持续性的支持“三农”。

2.3.2 加大支农有效信贷投入。

2.3.2.1 坚定“三农”方向,增强信贷支农的责任感。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在市场化、商业化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支农力度。无论采取何种产权模式,选择何种组织形式,都要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信贷资金大部分要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民;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落脚在从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品种,加大业务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力度,增加服务手段,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机构网点优势,提高服务水平,是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农村金融生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即使是实行了股份制改造,也要根据实际的农村产业结构状况,确定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农:要保证新增存款的60%以上投入农业,50%以上的农民得到贷款支持,保持对“三农”有效信贷投入的持续适度增长。

2.3.2.2 大力组织贷款,增强支农资金实力。在稳定农村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城郊、城区市场业务;在稳定个人客户的同时,积极争取机构客户;在坚持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前提下,进一步细分市场,发挥农村信用社的特色优势,培植忠诚客户,使之成为农村信用社稳定的存款之源;要规范网点建设,改善可视形象,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社会信誉和社会公众的认同度,拓广增存渠道。在支持农业的同时,适当提高向当地工商业增加信贷投放的力度。增大向风险较低的消费信贷的投放力度,积极开展信贷创新,优化信贷质量。

2.3.2.3 增强营销意识,拓展优良信贷客户。要紧紧围绕国家金融政策、省委和省政府确定的经济工作重点,加大有效信贷投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要主动把握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施争取与培育并重的举措,发展优质客户,调整客户结构;要加大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户联保贷款办法,健全、完善农村信用社资金结算体系,大力发展福祥卡等现代支付工具,不断探索代理保险、证券、委托理财、信息咨询服务等新的金融支农服务方式。发展信贷基础业务,打造服务品牌;要适时从潜在风险大、发展前景差的行业和企业主动退出,有效规避市场风险。要建立自己的结算网络,要以县(市)联社为中心建立信用社同城清算网络,灵活调剂各信用社之间的资金余缺,尽快建立农村信用社省辖结算系统,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全国联行结算系统,拓宽融资渠道,实现网络化兑汇,异地存取,快速兑汇。

注释

①张杰、高晓红.注资博弈与中国农信社改革,金融研究,2006(3):48~56

②何广文、冯兴元、李莉莉.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模式评析,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资料库,2003.8

参考文献

[1] 中国行业发展报告——银行业2004年版

[2] 中国信合网:htpp://www.ccnf.cn

[3] 张兴胜.商业银行机构扁平化管理改革案例研究.金融论坛,2006.1

[4] 朱旭东.发展和完善我国民间金融体系.金融与保险,2006.1

[5] 黄成波.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经济师,2006.3

[6] 湖南省联社理事长张明久就农村信用社建设新农村答地方金融记者问实录.http://www.sxxhw.net/bbs/viewthread.php?tid=2915

[7] 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8] 陆磊.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需要改革.财经,2004.12.7

[9] 何广文、冯兴元、李莉莉.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模式评析.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资料库,2003.8

4.新形势下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篇四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在 “农村基层”这个特定的背景下进行的。目前农村基层的现状是:地域辽阔、不够发达,农民相对贫困;同时又是改革发展的基础、前沿和主战场,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从单纯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城镇化社会转变,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转变。转型期的农村基层,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利益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就决定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

1、转型期的农村基层传统的社会整合力量不断弱化。过去,国家对农村的控制是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行政领导的方式,实现一种自上而下的社会整合。这种整合是建立在集权体制、计划经济和一元化意识形态的基础之上的。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大一统”整合力量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变化或分化。从政治上看,我国农村社会实行村民自治;从经济上看,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占主导地位;从文化及意识形态上看,农民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这种传统整合力量的不断弱化,给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带来的影响是:在新的整合机制一时难以形成的新老交替过程中形成的“空白环节”,不仅导致大量的社会失范现象,造成违纪违法腐败行为的易发多发,而且直接影响到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落实,造成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政治动员力、约束力的削弱,制约手段的贫乏和运行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

2、转型期的农村基层必要的经济支撑力严重不足。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但由于区域性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不同,我国农村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差距,大部分农村经济处于欠发达阶段,而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经济更是落后。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管理者的注意力、领导力更容易向经济建设倾斜,党风廉政建设往往摆不上应有位置,甚至出现人为的分割;农村基层管理组织捉襟见肘,运行困难,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难以安排到位;农村基层管理者特别是村级管理者工资待遇较低,缺乏激励,严重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创造力。这都影响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效果和健康发展。

3、转型期的农村基层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错综复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民阶层内部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分化。形成了农民工人、农民个体工商者、农民私营企业主、农民知识分子、农民企业家、农村管理者等不同的地位群体,同时农村社会结构也由一元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形成了大量新型的经济组织和民间组织。这种阶层、群体和组织的分化过程实际上也是利益结构、利益关系重新调整的过程,这必然会在不同利益主体间产生广泛的矛盾和冲突。不同的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会不断被唤醒和强化,对利益的追求会成为他们最强烈的“关注点”,这不仅淡化了人们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体意识,而且因务工经商引发的农村人口大流动,客观上影响了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其次,不同的社会群体和阶层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权力寻租”、“官商勾结”、“钱权交易”、“拉拢腐蚀”的易发多发。第三,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者与广大农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更加显现和突出。这是因为转型期的农村基层,老的管理方法不适应,新的方法不完善,而管理者又习惯于采取强迫命令等传统的管理手段;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难以协调,“难点、热点”问题不断产生;不同利益主体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会引发“群访”、“越级访”甚至突发事件。这些都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着错综复杂的艰难局面。

4、转型期的农村基层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摩擦日趋激烈。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是个典型的伦理社会,伦理道德、社会舆论、民俗民风能在很大程度上约束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但随着外来文化和城市文明的传播,广大农民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结构将趋于丰富

和多元化,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大量涌现。乡村不再是田园牧歌式的淳朴净土,确立“廉荣贪耻”的社会意识已成为紧迫的任务;人们在处理集体与个人、公与私、义与利等重大问题上愈来愈向后者偏离,无疑为滋生腐败提供了合适的土壤;一些落后的传统观念也会沉渣泛起,给党风廉政建设带来消极影响。而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易事,亦非一日之功。

5、转型期的农村基层正面临着新一轮建设高潮的考验。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今后政府投资重点将向农村转移,农村将迎来发展的新机遇。但每个发展高潮往往伴随着消极腐败现象的多发和高发;随着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广大农民的法制意识、民主意识、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对建立公平公正,清明廉洁、文明健康的乡村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创新,标本兼治,取得实效,成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紧迫而又艰巨的课题。

5.新形势下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篇五

在我国加入WTO,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开展的新形势下,围绕农机化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统计工作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责任越来越重大,要求也越来越高,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大。

(一)统计工作如何更好地反映农机化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联系,已成为一个急需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现在我们谈到农机化统计工作,只限于把农机拥有量、农机总值和作业量等指标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仅能反映出农机化自身发展变化情况,只能从宏观层面上强调农机化的作用,不能从微观层面和数据上提供理论支持;只能把农机孤立起来谈农机,不能反映农机化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的联系和促进作用。因此,农机化自身价值和地位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在全国和全省有关农业和农村统计的资料中,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各级政府和部门普遍重视和关心的指标中没有农机化的内容,因而受不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有的重视。这种状况,显然跟不上当前形势的发展,也与“立足大农业 发展大农机”的指导思想不相适应。那麽,怎样把农机化工作熔入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反映农机化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乃至怎样体现农机化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这对于我们农机统计工作是一个新课题,也是我们农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要找准切入点,通过统计计算农机经营总收入占农业总产值比例、农机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例、农机经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例、农机投入产出比、农机队伍人员素质状况、农机替代、转移、吸纳农村劳动力情况等指标,我们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农机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农机化的发展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影响,农机化的发展空间。只有充分准确地反映农机化发展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密切程度,才能体现出农机化的价值和贡献,才能反映出农机化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重视,才能营造农机化发展的良好环境,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发展方向,在更高层面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统计数据准确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越来越大。首先,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级领导要客观准确地把握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更好地进行科学决策,需要统计部门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其次,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融人世界经济步伐加快,国际间农机发展情况对比增多,也需要我们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与此同时,农机化统计的范围、领域不断扩大,涉及的统计调查对象日趋复杂,统计调查对象的配合程度降低,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越来越大,这是统计部门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三)统计工作任务越来越重,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亟待加强。随着经济的发展,统计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而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特别是基层农机机构面临着改革和撤并的不利局面,农机化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受到很大削弱。目前,农机化统计人员少与任务重的矛盾十分突出。统计工作任务日益繁重与统计基础工作薄弱之间的矛盾,是我们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

6.新形势下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篇六

----劳动价值论怎么看?

陈玉和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内蒙古财经大学副教授

2015-04-30 13:36 内蒙古日报

核心提示: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研究始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但第一位科学、系统阐述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学者却是马克思。马克思以英国为典型分析对象,在深入剖析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了构成其理论体系基础的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

编者按:劳动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价值原则,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仍然是指导当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然而,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劳动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呈现出边缘化倾向。4月28日,总书记在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明天我们将迎来第126个“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是一个对劳动者表达尊重的节日,体现了劳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当前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背景下,崇尚劳动,回归劳动价值论意义重大。

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研究始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但第一位科学、系统阐述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学者却是马克思。马克思以英国为典型分析对象,在深入剖析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了构成其理论体系基础的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至今,已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在此期间,人类社会经历了深刻改变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三次信息革命。在21世纪初期,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再次袭来,如何在全球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结合我国“三期叠加”的新形势,正确认识和把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面临的新情况

马克思科学阐述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正是西方国家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蒸汽动力时代。现如今,人类社会已历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时代和第三次信息革命的信息化时代,并正处于信息化全面升级扩散的时代。历经两次科技革命的洗礼,全球各国社会经济条件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世界范围看,发达经济体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并进入后工业化的信息文明社会,信息要素和技术创新成为驱动其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国内情况看,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日趋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基础性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与现阶段生产发展水平依然相对较低的现实,决定了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

具体而言,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1)驱动经济发展核心要素的变化。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及扩散,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社会,在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信息日益成为不可小觑的新要素渗透于经济生活中,同时信息要素还日益通过技术路径渗透影响于传统的生产要素,使它们日益显示出信息化的特征。可以说,未来各国经济的发展,与信息相关的知识、科技等要素将成为不可替代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驱动经济发展核心要素的变化成为研究劳动价值理论面临的新情况。唯有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立足于新时代的时空背景,才能更好地在发展劳动价值论的过程中实现对劳动价值论不折不扣的坚持。

(2)三次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主导地位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国产业结构中均出现了第三产业比重提升的趋势,而这也成为表征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在不断攀升,有些发达国家已超过60%。到目前为止,以美国为首的一流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更是超过了70%。我国虽为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比重不及西方发达国家高,但比重的变化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了40%,这也意味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地位在日渐提升。而三次产业发展中,第三产业部门中诸多的具体行业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因此,非物质生产部门中的劳动创造价值问题成为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面临的重要新情况。

(3)劳动支出中脑力劳动支出比重的变化。经过历次科技革命,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洗礼,各国经济发展中各行业劳动者的劳动日益融入了思想、信息与技术等软要素,这也使得劳动者的劳动支出中日益显现出脑力耗费与支出比重的提升。正如美国未来学家克莱·舍基在《未来是湿的》一书中所说,决胜于未来的劳动者,最重要的是看你是否拥有“湿件”——思想创造力。那么,如何在坚持马克思原有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将现有劳动支出内在结构变化体现于劳动创造价值内容之中,是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面临的又一新情况。

(4)企业家的管理劳动日显重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成为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重要载体,而决定并主导企业运行效率的企业管理者(特别是董事长、首席执行官)的管理劳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在企业当前市场竞争、未来发展规划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管理者劳动的性质以及价值创造的数量成为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面临的新问题

历经近一个半世纪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的洗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依然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然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毕竟不可与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同日而语。因此,我们应该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精髓、本质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需要,发展、创新理论。时代变迁决定了坚持劳动价值论必须对其有所发展,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应秉持的科学态度。当前发展、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厘清以下几方面的新问题。

第一,亟待对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给予新时代的界定和解读。由于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时代,是有形实物(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业生产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主导位置,这决定了他所阐述的创造价值的劳动也主要是有形实物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但现如今,第三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形成这部分产值的劳动主要表现为服务性质的或非物质性(无有形实物)的劳动。因此,需要对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的内在含义与外在范围给予新的界定和说明,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亟待对劳动支出中内在的体力与脑力部分的付出给予更为确切的衡量与解释。自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以来,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衡量基本上是借助于最为简单的劳动时间来衡量。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劳动者付出更多的脑力劳动(如体现企业家才能的管理劳动、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工人等),亟需对此类劳动给予客观的衡量。如除了劳动时间以外,是否可以借助于劳动强度指标,对脑力劳动者的劳动份额给予更为全面的衡量。

第三,亟待对信息、知识等新生核心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给予系统的阐释。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科技、知识、信息等要素在经济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需要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抽象劳动形成价值、活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观点的基础上,系统说明科技、知识、信息等要素通过怎样的路径、如何渗透于活劳动中。即在承认科技、知识与信息要素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通过其对劳动这个中介的影响机制来发展劳动价值论。

第四,亟待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之间的辩证关系给予更为动态的认识。从理论层面讲,劳动创造价值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而价值分配则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没有价值的生产,就谈不上价值的分配,但价值分配的公平与否会影响价值生产的效率。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劳动者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无疑创造了全社会的财富,但近年来,劳动报酬份额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即价值分配中按劳分配所得份额并未提升。现实的压力要求我们必须厘清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怎样的。

第五,亟待对现阶段社会主义价值增殖的性质及剥削等问题给予恰当的解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为以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国家,自然在经济生活中会表现出诸多的共性问题,如价值增殖及剥削等敏感性问题。这需要我们对社会主义构架下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殖及其分配问题给予合理的新解读,即价值增殖问题是否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所共有的现象,但在这两类国家中,此问题是否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若如此,需要将共性抽象出来,同时厘清社会主义国家价值增殖的特殊性质何在。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发展史中的成果。但就目前而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发展成果的研究还相对匮乏,吸收与借鉴更少。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时空对接

在世界经济及我国经济整体上均进入调整期的“新常态”阶段,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工作所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与新问题需要我们从国家的国情以及内蒙古的区情角度来重新认识劳动价值理论,并以现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出发点,实现劳动价值理论的跨时空对接,进而提升劳动价值论在新时期的解释力与生命力。

第一,时间呼应。以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创立劳动价值理论时期、马克思形成科学劳动价值理论时期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应用、发展时期三个时间段为依托,一方面,以各时期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基础,深度剖析劳动价值论创立、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过程以及在当时时代下的内涵与本质;另一方面,以当前世界经济,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与新问题来形成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再认识,并以此为基础赋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价值理论的新内涵与新解读。

第二,空间对接。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创立的背景是刚刚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洗礼的资产阶级国家——英国,科技发展层面讲,英国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及产业变革的活跃时期。现如今,我国也同样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活跃期。虽然,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将科技发展活跃期的内容、特征与表现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但我们却可以借助科技发展这一共通的话题来实现劳动价值理论内涵的空间对接。

7.新形势下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篇七

关键词:新形势,电力企业,党群工作,问题,对策

党群工作是联系企业内部群众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开展重要生产活动所依据的平台。在当前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要想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党群工作的建设,从而有效发挥党在企业中的领导作用。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电力企业的党群工作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电力企业的正常发展。问题突出表现为电力企业的党组织与群众逐渐发生分离,这极大地影响了党组织在企业内部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对于党群工作进行相应的改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党群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相应的对策进行探讨,最后阐述进行改进的意义。

一、新形势电力企业党群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新形势电力企业党群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可以说是种类繁多,但是总体来看,可以归结为几种典型的现象。为了进行详细的研究,笔者对此展开逐条的分析。

首先是党群工作的定位失准。一般来说电力企业中的党群工作需要结合企业文化、员工的思想状况进行群众关系的联络。[1]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党群关系的维护和完善上。但是很多电力企业对于党群工作往往不重视,更多注重经济效益的取得。因此在一些电力企业内部党群工作完全成为了一些形式化的会议,具体工作的展开更多表现为对文件的解读。这样一来党群工作就失去了发展动力,并且也相当缺乏现实的意义。

其次是党群工作水平的恶化。一般来说在进行党群工作时,一些电力企业工作人员党的观念薄弱并且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这就使得党群工作水平大大的下降。我们知道现在企业讲求效率成为了一大趋势,一些企业往往进行机构的精简。我们知道电力企业属于技术性工作占主要地位的企业,因此很多电力企业把机构的精简主要放在了党政工作机构上,这样一来党组织的部门就大量较少,党群工作的开展失去了相应的平台。而且一些精英人员往往被调往其他的部门,这就使得党群工作水平大大降低。

最后是党群关系的日益恶化。我们知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很多人眼里往往把个人取得的效益和其所享受的待遇放在一起。[2]因此许多电力企业的员工因为自己本身知识的水平往往对党群工作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党群工作在电力企业中可有可无以及相关的党政工作人员往往是一些吃闲饭的人。再加上一些党政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以高傲的态度去面对群众并且他们自身也有一些不正当的行为,这就使得党群关系更加的恶化。群众对于党组织的印象不断恶化,使得他们之间的冲突更加的剧烈。

二、新形势电力企业党群工作进行改进的对策

面对上述新形势电力企业党群工作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对症下药,进行积极的改进。

首先应该明确党群工作的定位,相关的部门和工作人员应把党群工作的运行落实到实处。应该积极地根据企业的文化和企业员工的思想情况进行党群关系的联络。应该确实做到党群工作形式和方法的转变,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深入到群众中去,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领导作用。

其次就是提高党群工作水平。应该说这一方面工作的展开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应该对相关党政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党观念的认识水平,积极进行新老员工的工作交流。[3]另外还应重点关注党群工作人员的招聘工作,应该更多招聘重点院校毕业的学生,这些人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道德修养,他们加入党群工作人员的队伍必定会推动相关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应该在讲求企业的效率前提下,尽量保证党组织相关部门的建设,使得党群工作的开展有可靠平台的支撑。

最后应该积极地改善党群关系。一方面应该加大宣传工作的力度,从根本改变电力企业普通员工对党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这样就能使员工对于党群工作不排斥、不抵触,能够积极地配合。我们还应该提高党政工作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给电力企业内部的群众树立一个标准、一个典范。同时应该重点加强相关纪律检查部门对党政工作人员的监督和行为的约束,使党政工作人员行为能够限制在一个有效的约束范围内。还应该敦促相关的工作人员积极地改变工作态度,应该在工作中秉持礼貌平和的态度,这样才能拉近和群众的距离,这样才能为党群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进行改进的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电力企业关系到国计民生,这一企业属于我国的重要命脉企业,因此在电力企业中加强党的领导非常的重要。党的有效领导是以良好的党建工作的发展为基础的,因此对党群工作进行积极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地改进党群工作有利于增强党组织对电力企业的控制力。

有效进行党群工作的改进有利于增强电力企业的凝聚力和企业员工的团结意识。这样就能从根本上促进电力企业生产活动的有效发展和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收益,这对于社会的进步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新形势电力企业党群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党群工作的定位失准故而缺少发展动力、党群工作水平弱化以及党群关系日益恶化。可以说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党群工作的良好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同时弱化了党组织在电力企业中的领导作用。

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秉持一个客观全面的态度,我们应该明白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通行的规律,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必然要经过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积极的进行改进。重点改进工作可以放在给予党群工作以准确的定位、积极提高党群工作水平以及有效处理党群关系。这样就能够扭转局面,推动党群工作在新形势下有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海龙.新形势下企业党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03:312.

[2]晏承芹.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探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45-47.

8.新形势下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篇八

关键词:基层 计划免疫工作 问题 儿童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56-01

1 基层计划免疫工作出现的问题

1.1 对于流动儿童的管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流动人口突增的现象,随之出现的问题就是流动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就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于流动儿童的管理也涉及到了很多方面,比如说教育、计划免疫等,众多的流动儿童再加上没有固定的居所,这就给计划免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且这一方面的原因也成为了影响基层计划免疫工作顺利进行的主要问题。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04年沿海某一个地区的7岁以下的流动儿童已经占到了儿童总数的5.44%,同时这些流动儿童中又有3%的儿童没有进行正常的计划免疫规定的定期的相关疫苗的接种,而导致这一严重的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这些流动儿童很多都是来自于偏远的农村,整体的文化素质偏低,对于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知识非常欠缺,另一方面是有一些的流动儿童本身属于计划外的生育,由于计划生育的某种原因导致了这些儿童的家长不能给孩子进行疫苗的接种,还有的是因为经济或者是其他方面的缘由,这一些列的原因导致了基层的计划免疫工作不能够正常的进行,或者说是计划免疫工作根本不能涉及到多有的应该涉及到的儿童,不能做到全面进行。

1.2 计划免疫立法工作和执法中出现的问题。这几年我们国家的计划免疫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具体的表现就是新修订并出台的《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因为我们知道计划免疫工作的具体任务都是有国家具体规定的,同时这样也给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效果,同时还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传染病防治法》中第十五条,国家应该实行有计划的疫苗预防接种的相关制度,同时对于儿童应该实行疫苗预防以及接种证制度,对于相关医疗机构和预防控制等机构规定要相互协调配合工作,共同的保障儿童的计划疫苗接种。这一系列法律的出台为基层计划免疫工作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一些家庭会因为经济上的问题或者是疫苗接种意识淡薄,不能按照相关的规定对儿童进行定期的接种疫苗,损人不利已,不仅危害到了自己的孩子同时还影响到了其他的人群,给整体的计划免疫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和更繁琐的工作。

1.3 计划免疫工作经费不足。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计划免疫工作是一个整体配合的工作,同时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前提的,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对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相关投入,同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另一方面又出现一个现象“重治轻防”,这一现象目前还严重的影响着计划免疫工作的顺利进行,计划免疫预防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目前仍然没有一个非常充分的认识,同时另一方面地方财政的日渐紧张和其他的原因共同给计划免疫工作带来了另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经费的不足,而且是严重的不足,根本無法满足工作的进行。

2 对于新形势下计划免疫工作问题的解决办法

2.1 始终坚持预接种防为主。坚持预防为主是始终不能更改的适合我国目前国情的针对计划免疫工作的办法,既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同时还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主要的是要改变以前的错误观念和做法——重治轻防,近几年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都已经有了很明确的规定,不仅对基层计划免疫工作的相关政策和规定进行了修订,同时还针对经费和其他问题进行了相关明确的规定。当前来说,我们国家对于公共卫生方面的相关投入主要包含了针对计划免疫工作的相关投入,同时还规定对于经费的处理要分级进行处理,对于各自地区的计划免疫工作主要是由各级的政府部门对经费进行处理。要充分的保证计划免疫工作的经费问题,保障任何时候计划免疫工作都首先有充分的经费作为支撑,因为只有有了经费的支撑,计划免疫工作才能正常的进行,所以预防为主就是要保证计划免疫工作的前提经费问题首先得到保障。

2.2 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综合治理。这一方面针对相关工作人员要保证能够全面准确的掌握所在地区流动儿童的具体情况,在针对这些具体的情况对需要接种疫苗的儿童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要保证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的数量,经常性的开展查漏工作,保证计划免疫工作的全面进行。

2.3 政府各级部门的通力合作。具体的就是首先进行全社会的计划免疫工作宣传,加强各部门对这项工作的认知度,同时还要起到提高公民预防接种疫苗的意识,国家要大力的支持地方的计划免疫工作,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对于那些下岗职工以及低保家庭等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的儿童进行相关补助,同理合作共同保证计划免疫工作的全面实施。

2.4 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的职业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以及道德修养,提高接种预防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人为原因造成的事故,所以要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

2.5 提高公民义务意识。上面提高计划免疫工作相关规定《传染病防治法》明确指出这项工作的重要手段就是要保证预防为主,同时还指出要在这前提的基础上上升为法律的制约,对于国家来说要依法开展相关的基层工作,出台有关的法律,使得公民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主要是为了能够保障这项工作的施行有法律的护航。

参考文献

[1] 徐缓.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1,7(6):376-377

[2] 严有望.我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及对策.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8,12(1):31-32

[3] 余晓琼,路秀平,武滨等.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中国计划免疫,2005,11(1):73-75

9.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 篇九

摘 要:目前我们国家正值改革与发展最敏感的关键阶段,面对社会综合发展所带来的新形势和人民生活多样化方式转变的新情况,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完善加强新时期我们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我们应对新形势、新情况的新话题。本文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对基层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系统地给予了分析与透视,最后提出了新时期基层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新情况;透视

作为塑造灵魂系统工程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基础性工作,不仅是新时期形势发展所需,更是保障、促进我们社会主义环境下人健康发展的全面推手。党的十八大鲜明提出:新时期我们的党将面临“四大危险”,要经受“四大考验”,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重点解决、落实“两个重大课题”。党中央的号召是对我们全党整体的要求,更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明确了思路与方向。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及时理清新时期基层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暴露的新问题,以达到改进工作、促进发展的目的。

一、新时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透视

新时期,在全党重塑“作风建设”和党中央重手“打虎拍蝇”、高压“依法治国”态势之下,绝大多数基层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整体的发展形势是好的、可以令人称道的,为基层地方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动力源泉和相应的精神支持,展现了工作新起色。但在某些地方一些基层党组织建设所出现的新情况、暴露出的新问题也不容乐观,很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制度建设走形式,作风建设表面化。在党中央三令五申、各级党委鼎力支持下,尽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和管理举措上整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势相应喜人,但相对某些较为刚性制度面前,行动落实上却表现得弹性有余硬性不足,具体在制度建设上定性的多、落实行动上定量的少;在较为完善的基层党建整体制度涵盖之下,有关党员个人素质要求的制度建设却显得单薄无力,即便形式上的监督约束机制也相应不足。如实际工作当中,有些党员党性不强、观念意识不强,尤其经受一些社会上阴暗的功利思潮、腐化浮躁风气的影响,表现的种种行为值得忧虑且发人深省:思想政治抛于脑后、注重于业务发展;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偏重于个人既得利益;奉献精神断位、注重于索取享受。少数党员面对组织上安排的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热衷于敷衍了事、蒙混过关,工作自觉性差、主动性明显不足,甚至落后于群众难以胜任;部分党员组织原则性不强,惯于自由散漫,思想行动上缺乏起码的组织观念。

第二组织措施摆场面,党建工作表面化。结合当前形势,在整体大的气候感召之下,一些有声有色、类似“打虎拍蝇”的动作貌似在基层动起来了,但多属摆场面,未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有的基层组织甚至领导观念不到位,往往惯例式地将一些年龄偏大的、工作无为甚至不作为的干部放在政工岗位“养老”或“混着”,即便当事人心里不愿意,行动上只会安于接受;有些政工人员尽管业务精熟,在待遇低、无发展前途惯例式的基层干部培养模式面前,虽然踌躇满志,却无可奈何,致使相当数量的优秀人才转行走出政工岗位。从某种意义上讲,以上现象一定程度的影响着党建与政治思想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三组织领导不作为,组织生活简单化。尽管各级党委对基层组织考核都跟进了详细考核的细则要求,但真正意义上基层支部能埋下身子做的很少,例如有的基层支部书记在其位不谋其政,拿其薪不行其责,眼高手低,热衷于人情往来、忙于应酬,对上级交待的工作惯于应付,只是令手下做假应付检查;某些基层党支部缺乏起码的甚至象征性的组织生活,几个月甚至成年组织成员做不到一起,类似“三会一课”徒有虚名:有的基层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开展过,但过于形式化,党员之间批评与自我批评流于形式,党员与支部缺乏应有的组织联系;有的基层党支部“拔苗助长”式的党员培养模式难免造成入党人员良莠不齐,影响了党的先进性、模范性等等。

对上述一系列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基层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在于基层党建工作艰巨性与长期性观念意识的不到位,没有系统形成健全的运行机制,对新时期出现新的情况与新的问题研究不够,缺乏理论与实践意义上的创新。

二、新时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思考

一是搭建党建网络平台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本地实际,系统建立、健全基层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综合网络应用平台。打造“党建电子阅览室”,开办“党建电子信箱”,组建“思想政治电子图书馆”,建立“思想电子交流室”等,采取灵活多样网络传播模式,以电视讲座、理论宣传片等形式,改变传统枯燥的说教,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党员群众党建方面的求知欲,增强思想工作的说服力力。

二是搭载微信、易信交流平台传播思想政治工作主旋律。依托微信、易信信息传递工具,利用微信、易信互动平台,即时提供探讨的理论素材与热点话题,潜移默化中引发情感的互动与交流,促进培养党员群众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三、结语

新时期基层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前景广阔、任重道远,需要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务实创新,努力探索,以达到改进工作、促进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0.新形势下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篇十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前

(一)村级基础薄弱。一是村级干部整体素质不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二是村级班子对计生工作有畏难情绪;三是村级干部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四、乡计生资料极其繁琐。以前,村级计生专干只提供“三查”和“四术”的对象名单,其他村干部配合一下就行了,而现在不仅乡计生办的资料繁多,连村计生专干的资料也是种类繁多,计生专干的资料比村会计的帐目都要复杂;计划生育的目的就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如果计生专干整天坐在家里做资料,甚至做一些对计生工作毫无用处的资料,不说是一种劳民伤财,起码是在做无用功,能不能在不影响计生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对计生资料进行一些简化。

(二)计生利益导向机制要进一步加大。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如十四岁以下独生子女发放保健费等等。但中国特别是农村少数老百姓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不是向他们宣传一下新的婚育观念就能解决问题的,在加大对违法生育对象进行处罚的同时,目前出台的这些计生利益导向机制还是远远不够的,如农村奖扶对象现在每人每月50元,50元能给他们家庭解决多大的问题。在社会上又能产生多大的反响。因此,奖扶金数额应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让这些过去响应了国家的号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人们,提前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呢。

(三)乡用于计生开支过大,能否加大计生转移支付的力度。现在压在乡干部头上的就是计划生育工作,为了抓好这项工作,用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乡把有限的财力都投入进去了,少数村因经济基础差,村干部

到年底连开支没地方报。以前扣乡转移支付资金继续给乡乡时,对计生经费这块的额度能否增大些,使村计生干部们抓计生工作困难少些,工作更顺利些。

(四)解决村计生专干的养老保险,进一步稳定乡计生队伍。计生工作号称天下第一难的大事,乡干部都不愿意干这项工作,能真正连续干10年以上的更不容易了,据了解,我们乡有些村专干(都是女性)从二十几岁的大姑娘就做计生专干工作到现在,一般都有十几年有的二十多年,她们都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计生工作,而现在连基本的养老保险都没有,那今后怎么能稳定乡计生队伍呢。

(五)计生流动人口管理要齐抓共管。在家的育龄人群还是比较好管理,现在计生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外出务工人员。少数计外生育的对象都是在外偷生后回来的,目前存在这样一种怪现象,农村计生工作比城里紧,在家里公开超生的几乎没有,想超生的都进城里去超生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不是哪个地方能管得好的,而是要整个社会动员起来进行齐抓共管才能有效。再加之全国流动人口一盘棋局面未根本形成,造成计生工作难管理。在流动人口管理上,不再收取保证金对群众没有约束力,流出人员办证后大多“音信杳无”,计生部门无奈何;计生办对于应落实手术而不愿落实手术的对象计生干部没有强制措施;对违背计生政策的对象只有征收社会抚养费,且只有法院才能强制执行,而对于经济宽裕的家庭和经济特别困难的家庭均不能起到惩戒作用,“富裕的不怕罚、贫穷的罚不怕”,工作难开展。

(六)政府计生政策宣传执行的困境。首先,国家对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和计生政策的规范,乡工作人员以前采用的许多强制性手

段受到了限制,甚至禁止使用,现有手段只有孕检、征收社会抚养费等。这样的制约机制难以形成实效;其次,计生行政执法难。一是调查处理难。由于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不理解、不配合,流动人口在外违法生育,违法生育后外出打工,因而调查取证处理难度大,即便下达处理决定书也无法兑现,常出现“违法难究”的现象。二是社会抚养费征收难。“两免一补”等惠民政策,符合政策生育和违法生育的同等享受,大城市生育政策放宽,加之宣传工作不配套,造成农民对计生政策的认识理解产生偏差,形成“富人超生不算贵,穷人超生无所谓”的现象,但个别耍横不讲理的有钱也不缴纳社会抚养费。现在违法生育的人群中,少数胆小的对象能在政策攻心等压力下交纳社会抚养费,但仍有少数人,并且还是条件好的对象,不仅不主动交纳社会抚养费,即使向法院起诉后并且强制执行关了十五天也一分钱不交,对这些对象,乡计生干部束手无策,老百姓反响强烈,市计委能否进一步加大对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力度。

(七)乡计生干部压力大。首先,计生干部在执行计生政策时严守纪律,对待群众态度平和,在群众出现过激行为时也是克制忍让,一而再、再而三地做群众思想工作,仍然收效甚微。如个别女儿户在拒绝接受结扎手术后,千方百计外出他乡违法怀孕,在既不能限制其人身自由,又不能动其财物的情况下,要想找到本人做思想工作的可能性是极其渺茫的,就是找到了对象本人拒绝签字还是无法落实,要是强行落实计生政策,那么计生干部要面临上级和群众的双重压力。其次,在难以较好完成计划生育工作各项任务的同时,还要面对上级的考核和检查,“一票否决”的巨大压力让很多乡干部产生了要调离计生工作岗位的念头,使原本应有的工作热情减弱。

(八)计生工作管理难。经济转型期新的政策伴随着出现许多新的人口现象,违法生育队伍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特别是贫困、边远山市,“山高皇帝远”,管理难度大,形成“越生越穷,越穷越生”,恶性循环;二是再婚群体,专政策空子,有的夫妇为了超生,竟办理“假离婚”;三是部分私营业主,财大气粗,有钱超生;四是流动人口违法生育比例较大。如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流动人口量大、城乡结合部农转非人员增加、再婚生育、非婚生育、取消强制婚检、上户口不需计生部门出具证明等等均给计生工作管理带来新的困难。

二、做好乡人口与计生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通过提高待遇、加强培训、增大考核,筑牢乡基础。一是要进一步配强村级班子,优化乡计生干部队伍,提高战斗力。二是要提高村级干部待遇,搞好离任后的社会保障,给予从事计生工作的人员特殊岗位津贴。三是要加大培训考核工作力度,不断提高村级干部、乡计生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四是实行有奖举报制度,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

(二)通过利益导向、政策惩戒、宣传引导,转变生育观念。一是要继续认真落实已经实施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等利益导向优惠政策,同时要探索推进长效节育措施奖励、农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并逐步形成奖励扶助标准正常增长机制,切实解决计生家庭户的后顾之忧。二是要严厉查处党员干部违反计划生育的情况,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不主动承担法律责任的必须坚决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严格逗硬政策。三是拓宽宣传领域。“向领导宣传,向群众宣传,向部门宣传”,使计生宣传教育

触角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营造人口与计生工作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通过修订制度、下放权力、加大责任,增强法律威严。一是要完善户籍管理制度,要求新生儿入户时必须凭计生部门出具的《准生证》或征收社会抚养费终结书以及手术证明方可办理,将每年的公安年报时间与计生统计年报时间相统一,共享信息资源。二是卫生部门在接收分娩孕妇时必须查验其是否有《准生证》,并将情况及时通报当地计生部门。三是建议在计生法律法规中增加违反计生法律法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违背计生法律法规不主动承担法律责任的除由法院强制征收社会抚养费外,还要由公安机关实施治安治罚,切实增强计生法律的威严。

(四)建立流动人口计生协管机制。认真贯彻《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建立和完善外来人口计划生育“双向管理”制度和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平台,搞好流动人口服务。探索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村(居)民自治合同管理,实行孕情监测定期反馈制度,减少流动人口违法生育,从源头上解决人口漏统漏报问题和违法生育问题。

(三)2010年计生工作要点

1、强化统计质量,建立三项制度:一是建立完善自查制度,乡计生办对各村和单位每季度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工作抽查,并存档,半年一小结,年终算总账,各村、各单位对上报的出生的情况,反复核查结婚证、身份证和生育证,确保公安、卫生出生人口上报和实际相符。二是建立计生与公安、卫生、工商等部门月信息联系制度,认真核对人口出生及出生入户工作。三是建立 5

“双向责任”制度,对人口统计瞒、漏、虚报以及工作不负责,造成计生统计数据失真责任人,坚决予以处理。

2、强化宣传教育,要继续深入地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法》、《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一是每村5幅永久性标语,每组至少2幅规范永久性标语。二是计生宣传品进村入户达到90%以上。三是广泛收集育龄妇女手机号码,有关计生政策、知识实行手机短信群发,四是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以乡人口学校为载体,对组专(兼)职干部和育龄群众进行分期培训,知晓率达到95%以上。五是利用广播电视,专题专栏播放计生工作动态信息,形成主体攻势,让计生方针、政策、法律入脑入心,人人皆知。

3、强化出生人口性别比整治和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一是建立严格和孕情访视制度,认真落实包保责任制,签订孕情跟踪管理合同,逐月随访,及时掌握怀孕对象的孕情,严禁怀孕对象私自鉴定胎儿性别,终止妊娠。凡管理不力,孕情消失,不及时上报,出现工作失误的,对包保责任人予以处罚和责任追究。二是程序规范,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规定的标准进行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降低征收标准,对乱开口子,扰乱征收秩序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严肃处理。

4、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一是加强村级计生阵地建设,同时对村级软件,账、卡、表、册统一进行检查验收,确保标准规范。

5、强化优质服务,抓好五大常规措施的落实:一是避孕药具服务上门。二是确保“三查”到位,对“三查”重点对象少一次孕检,追究一把手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三是狠抓结扎和上环为主的节育措施的落实,确保当年长效节育措施落实比例达到95%以上,并做好随访服务工作。

6、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对流入人口查证验证、愿籍地、身份证号码、生育、节育情况、从业状况了如知掌,对流出对象,特别是重点对象要鉴订合同,返乡孕检或寄回孕情证明及时,真正做好流动人口计生工作。

7、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落实

1、健全干部包保责任制,落实“一票否决权”层层建立乡干部驻村包点制度,村、组干部包保到人,并每月拿出工资的20%与计生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挂钓,同时对完成责任指标的村给予1000元奖励,生育率达到100%的村给予2000元的奖励;在平时工作中每结扎一例奖村200元,补救一例奖村500元,双女户结扎一例奖对象300元,对年终完不成责任指标的后三名和一个乡直单位,实行“一票否决权”,乡驻村领导、干部实行年终考核不称职。

2、完善机制,建立强有力的专干队伍:一是乡计生专干,每人每月拿出工资的30%与计生工作情况挂钓,完成任务的当月拿全工资,完不成任务的按工作比例扣出工资。二是村级计生专干每人每年拿出1200元,由计生办根据其工作情况一季度一考核,然后发放工资。

3、加强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进一步强化各部门职责,乡所有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各抓共管,共同做好全乡计生工作。

11.新形势下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篇十一

做好医院保卫工作的重要性

医院的安全保卫工作是医院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如果医院发生安全事故,就会威胁到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医院保卫工作非常重要。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促进医院保卫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近些年,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政策法规的出台,医疗市场已经不再被政府垄断,各种医疗资源逐步地进行互补和共享,面对激烈的竞争,医院要想持续地经营下去,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医院的保卫工作也面临新的形式,医院的管理者必须重视保卫工作,做到自主管理、积极防范、因地制宜、保障安全,以此来提高医院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质量。医院保卫工作对于医院的健康发展、稳定和维护患者的合法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医院保卫工作面临的挑战

医患关系紧张、保卫情况复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应医疗纠纷事件逐年增加。为此,我国颁布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对医患矛盾提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但在医疗纠纷发生时,两者之间因缺乏应有的理解和信任,导致分歧越来越大,患者的索赔金额越来越高,有的患者或家属不够理智,可能会做出毁坏公共物品、谩骂甚至围攻医护人员的行为。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对于医院保卫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医疗纠纷事件解决中,保卫人员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医院作为开放的公共场所,人员流动频繁,而且人员结构复杂,医院无法选择服务对象,每天的现金流量很大,这些特点使得医院存在较大的不安全性。近些年很多医院出现了盗窃事件,还有偷窃车辆、毁坏医疗设施、张贴小广告等事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依靠医院的保卫工作。

医院保卫组织结构落后、工作难度大。有些医院的领导对于保卫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保卫的组织结构非常落后,保卫工作大多流于形式,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虽然我国公安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布要求,一级医院必须有人分管安全保卫工作,二级和三级医院需要设立安全保卫组织,根据实际的情况,配备相应的保卫干部,同时设立警务室,按照医院20床位一名安保人员进行配置。但是,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都没有落实该要求,很多医院的保卫干部通常是兼职,使其难以很好地履行分内职责。由于医院开发的分支点增多,保卫工作趋于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加了保卫工作的难度。医院不仅需要维护医疗、科研等工作的正常进行,还需要维护患者治疗时的生活秩序。面对医院的职工、患者、家属、医院进修生等复杂的群体,使得医院保卫工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加强医院保卫工作的策略

加强保卫工作和执法力度。在公安部和卫计委联合发布的文件中,规定二级医院以上都要设立警务室,配备相应的警务人员,医院在日常工作中,如果发现了潜在的医患危害,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和卫计部门汇报,充分发挥医院保卫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与公安机关紧密合作,及时了解社会和单位内部的治安趋势,做好医院保卫工作。要想最大限度地保证医院的安全,必须加强保卫工作的力量,掌握各种保卫工作的技术手段,采取全天候的巡逻和守护,杜绝盗窃和诈骗事件的发生;积极妥善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防止医患纠纷的发生。同时要加强警务人员和医务人员的联动机制,遇到重大事件时,积极与当地公安部门合作,使处置工作更加地规范、有效。

明确保卫人员的责任、严格执行管理制度。要想解决保卫组织结构落后的问题,应该建立明确的安全责任制,把医院保卫工作纳入到医院行政管理中,通过明确的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保卫人员的工作内容,同时让医院职工具有足够的安全意识,能够积极的配合医院保卫工作。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在实际的保卫工作中,不断对管理的规范和制度进行优化,时刻谨记保卫工作的重要性,结合适当的奖惩制度,一旦某个岗位发生了安全问题,要追究其责任。还应该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进行演练,对应急预案进行完善,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有效地避免财产和人员的损失。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五官医院)

(责任编辑:乐 民)

12.新形势下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篇十二

一、目前农村合作金融内部控制面临的新情况

(一) 内控决策机制缺乏系统性, 使内部控制失去了基础和保证

内控机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 是农村合作金融防范和化解风险, 促进稳健发展的关键。作为农村合作金融经营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 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还残存着计划体制下的弊端。过去那种规模管理、外部强制仍有影响, 受利益驱动, 重经营轻管理, 把发展业务拓展市场与加强内部控制对立起来, 将内控机制与经营管理相分离, 致使农村合作金融内控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决策管理方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有的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决策管理机制, 有的虽已建立决策管理机制, 但没有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人事管理机制方面。人事管理机制不健全, 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缺乏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复合人才, 内部各层次人员使用中的异地交流、岗位轮换、离职审查措施不落实。职责分离机制方面。有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没有把业务活动的核准、记录、经办做到相互独立, 不能做到完全分离的也没有通过其他适当的控制程序来弥补。上述问题反映出农村合作金融内控机制严重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因此, 必然对农村合作金融活动本身风险不能进行分析和控制, 不能对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进行监督, 不能确保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 内控执行机制缺乏科学性, 使内部控制失去了正确的方法和手段

1. 会计系统方面。

会计科目设置、会计行为缺乏科学化和规范化, 各金融机构使用的会计科目有所不同, 开户单位的账号编制各行一套, 有的滥用会计科目;现行联行往来存在依赖他人, 自身无体系的弊端;会计分析缺乏对由会计事项中反映的金融业务动态, 进行深层次的问题分析和研究。

2. 控制程序系统方面。

一些机构人员的工作职责不明, 分工不清, 有的业务主办即兼会计又兼其他部门的业务经办;一些凭证的设计不够科学, 使用不尽规范;业务的独立检查制度有待建立健全, 没有对每项业务包括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监督和评价。

3. 信息管理系统方面。

还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 建立灵敏的信息收集、信息反馈系统, 形成科学的信息网络, 不能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可靠的分析资料;对计算机处理系统的项目立项、设计、开发、测试维修缺乏严格的管理和监控。综上所述, 主要弊端是内控执行体系缺乏科学性, 直接影响了农村合作金融安全运行, 妨碍了农村合作金融对未来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及经营结果做出科学的定量规划, 极易造成内控程序的混乱, 给业务经营带来风险隐患。

(三) 内控监督机制缺乏独立性, 使内部控制失去了监督和评价

1. 内控监督机构方面。

有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至今尚未设立内审部门和内审人员, 即使设立了内审机构, 确不能直接对法人或决策管理组织负责, 而受被监督人员和部门的辖制。现有人员素质不高, 没有根据业务发展的规模配备足够的、称职的内审人员。

2. 监督检查方面。

稽核审计方法陈旧、手段落后, 方法上仍以现场检查为主, 非现场稽核缺乏科学的监督指标体系;手段上依靠手工操作, 没有应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进行监督反馈, 计算机在审计中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农村合作金融电子化监督程度不高, 审计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3. 评审方面。

在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中程度测试法和效果评估法没有得到较好应用, 不能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整个经营活动进行客观评价和定量分析, 而脱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营运状况孤立片面地下结论。

二、建立农村合作金融内部控制机制的对策

(一) 建立农村合作金融内控制度体系,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1. 建立业务管理制度, 加强管理控制。

农村合作金融业务管理制度是对整个金融业务活动进行管理和制约的规定。业务管理制度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 直接关系到农村合作金融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经营目标的实现。业务管理制度涉及决策管理、贷款管理、会计管理、储蓄管理、资金风险管理、电子科技管理、金融法规等。内控制度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 并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特点而有所不同, 但应体现出一些共同原则, 如职责分明原则、相互制衡原则。按上述原则对已有的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 对所有开发的新业务都要制定内控制度, 积极探索构建符合市场规则要求的自我约束机制。

2. 建立营运约束制度, 加强风险控制。

营运约束制度是对农村合作金融经营活动本身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制度。是内控制度体系的核心部分, 对于防范和化解风险起着重要作用。

3. 建立人事管理制度, 加强人员控制。

人事管理制度是对农村合作金融从业人员的选择、使用和培养的方法和措施。人事管理制度是内控制度的重要内容, 对于加强金融监控, 防范业务操作风险起着重要作用。建立完善配套的优胜劣汰用人制度。认真执行合理有效的用工政策, 打破大锅饭和终身制, 在职工的聘用、晋升、考核、培训、报酬等方面引进竞争激励机制, 把思想品质好、业务技术和工作能力强的人员选拔到要害岗位。建立职工培训教育制度。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分层次培训, 开展政治思想、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清政廉洁、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教育, 提高政治业务素质, 增强法治观念和敬业精神。建立职工考核和岗位轮换制度。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 对要害岗位人员进行任期和离职审计, 对不称职的干部及时进行撤换, 同时要在本部门各岗位之间和部门与部门之间进行定期的干部、员工异地交流、强制休假和岗位轮换, 从而增强干部的业务技能, 杜绝隐患防范风险。

(二) 建立农村合作金融内控保障体系,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1. 建立监测系统, 提高内部控制的工作质量。

此系统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中全面实施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是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指标、测算判断和现代传导系统, 对农村合作金融主体运行质量和安全状态及时发出监测信号, 为决策者提供依据。

建立监测处理中心。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建立专职部门, 根据风险监测指标内容要求, 及时到业务部门收集真实、完整、准确的数据资料和非现场数据, 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 采用定量指标分析和定性指标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以资产流动性理论和突变理论为基础, 对有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汇总, 对金融风险程度和暴露等级进行测算和判断, 测出整个系统的安全程度, 向决策机构综合反映资金营运安全情况, 反映影响金融机构经营安全的不利因素, 反映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状况等, 为预防和处置金融风险提供依据, 确保农村合作金融安全运行。

2. 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提高内部控制的科学性。

此系统是指农村合作金融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手段对整体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达到内部控制的高效化和最优化。主要包括电子网络系统、监测报告系统。

建立电子网络系统。要建立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 确保来源真实可靠的行业信息网络, 以取代落后的手工操作的内控工具。应用计算机等先进设备, 统一开发农村合作金融操作系统, 要对各项业务的计算机系统从项目立项、设计、开发、测试、运行直到维护进行严格管理, 确保每一个操作环节都在有控制、有记录、可监督之下。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决策和业务经营活动, 建立在科学的信息管理保障基础上, 进行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反馈, 以便决策部门及时调整业务经营方针和发展策略。

建立科学的监测报告系统。为了保证业务经营活动的记录真实、规范、统一性, 要建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月度、季度、年度各种反映业务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的报表及监测数据, 建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综合分析、评价及监管报告。将上述原始信息资料实行计算机联网, 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手段进行信息传递, 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确保财务记录和会计核算的真实合法。从而建成“责权分明、平衡制约、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农村合作金融信息管理系统, 把经营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3. 建立内控评价系统, 提高内控机制的工作效率。

此系统是指农村合作金融在一定时期内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并做出评审结论。建立这一系统能持续地监测内控运行质量, 客观地评价内控在防止舞弊、消除风险和严守经营法规方面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其重点是放在内控制度的研究和评价上, 以提高内控机制的工作效率。

(三) 建立农村合作金融内控监督体系, 保证金融安全稳健运行

1. 建立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强化自我控制职能。

内部审计机制是农村合作金融内控监督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是建立内控监督体系的关键和基础, 它在内部控制运行中起着监督保障作用。建立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具体包括审计管理体制、审计方法、审计手段等。建立系统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内部审计应体现审计制度的独立性、权威性、严肃性。初步设想是应在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中设立统一垂直领导的稽核监督部门, 向法人负责, 建立统一领导的总稽核负责制, 业务上实行下查一级, 对上级稽核部门负责, 同时要真正赋予稽核部门稽核、建议、处理的权力。内审机构主要履行业务风险检查、内控制度检查以及对内部违规违章行为依据法规进行处罚, 将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执行情况作为工作重点。内部审计机构要配备政治素质好、能力强、业务精, 敢于坚持原则的稽核干部, 要明确内部稽核的责任、权力和工作程序, 经常抓好政治业务培训。

确立科学的稽核方式。要改革传统的稽核方式, 实行金融创新, 提高监督效力, 在审计监督中实现以下转变:由单一的业务合规性监督向以风险性监督为主转变;由单一的现场检查向以非现场监督为主转变;由传统的手工检查向以计算机检查为主转变;由对金融违法的事后监督向事前防范为主转变。提高和改进稽核手段。着重建立稽核系统信息网络, 形成系统资料共用、信息共享的经营管理数据库, 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时或批量地处理被稽核对象的有关业务信息, 对其进行及时准确的稽核。

2. 建立农村合作金融监管机制, 履行银行监管部门金融监管职责。

他是内控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监管部门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的监管, 是建立和完善内控监督体系的必要保障, 有利于促进金融秩序的明显好转, 为各金融机构提供一个良好的竞争条件。对农村合作金融的内控监管是银行监管部门主要职责。在农村合作金融内控监管中主要责任是:切实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和健全内部控制, 全面评价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总体有效性, 注重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稽核监督, 加强对金融机构内部稽核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做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工作, 不断提高内控监管水平。

建立监管责任制。在对农村合作金融内控制度进行监控、检查监督中要明确每个监管部门、监管岗位、监管人员的监管任务、范围、权限、标准、程序和应承担的责任, 对高风险金融机构的内控监管要划片包干, 确定专人跟踪监测。

3. 建立同行业自律监督机制, 强化自我监管功能。

13.新形势下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篇十三

代理国库是国库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库业务体系的基础,也是保证国家预算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的重要环节。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库会计核算系统(2.0版)》的推广应用,代理国库工作面临新的更高要求。新形势下,如何切实搞好代理国库工作,解决财税管理体制与代理国库发展的矛盾,有效防

范化解国库资金风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代理国库面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代理国库组织机构不完善、人员紧缺。

代理国库设在商业银行或信用社,国库业务量较小,国库组织机构设置、人员调配就与代理行社的自身效益产生矛盾,因而,代理行社基本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或柜台办理国库业务,人手紧缺,专职人员少,大部分是兼职人员,外加办理国库业务的人员又缺乏系统的培训,造成他们业务素质、政策水平相对不高,而且,对国库资金的风险防范意识也不强,这些都会造成国库资金潜在的风险,经常出现业务办理“一手清”,经办人员因公外出或休假违规代岗或停办国库业务,导致风险隐患。、国库监管的执法依据刚性不强,监管权威性不够,国库监督职能难以发挥。

现行的《国库条例》及《实施细则》还是80年代制定的,已明显不适应新时期国库业务发展的需要。由于现行的国库法规仅对国库的基本职责和权限作了原则性规定,特别是条文过于笼统,对代理国库的职能定位不明确,使代理国库缺乏具体行使职能的依据和手段,导致代理国库难以发挥国库监管的作用。

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代理国库在监管中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虽然近年来人民银行出台了《商业银行、信用社代理国库管理办法》,明确了代理国库的职责、权限、义务,但代理国库的行社是集预算会计和银行于一身的特殊体,肩负监管与服务的双重职责,且各自有着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考核机制,这就使得激烈的银行竞争中代理行社将会重服务、轻监管,国库监督职能将难以发挥。

3、地方财政制度的改革没有充分考虑代理国库的特殊性,削弱了国库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

近年来,地方财政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统一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和收支核算,并且成立了“会计核算中心”、“资金结算中心”等专门管理机构,这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和财政监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属于代理国库的地方却没有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中心”开户与代理国库往往不在同一行社,“中心”运行以后,国库资金逐笔拨付到预算单位的银行帐户,转变为成批拨入“中心”帐户,国库无法根据财政预算审核拨款用途,资金的监督也由事前审核变成了事后监督,监管力度受到削弱,“中心”开户行也会受利益驱动,不可能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进行有效监督,这就使得国库监而难管,监而未管,国库的监督权无法得到有效施行,流于形式。

4、代理国库电子化进程不快,难以满足改革的需要。

由于财政国库制度改革进程比较快,代理国库会计核算电子化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跟财政国库体制改革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表现为硬件上的缺少,如:大多数的代理库只有一到两台档次不高的微机,还存在系统软件的需求差距,如:没有实现联网。

计算机及网络的安全问题也是值得注意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各级国库几乎没有系统的防范计算机及网络风险的措施,代理库更是如此。国库部门在安全管理方面投入较少,现阶段业务系统主要采用口令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的方法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一些先进的安全管理软件,如网络环境下的身份论证技术、网络访问授权控制技术、网络信息数据通信加密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等基本没有采用。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及措施

1、健全组织机构,提高国库人员素质。

为适应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发展的需要,一是按照一级财政,一级国库的原则,单设国库办事机构,在代理行设立国库部门或专柜。二是充实国库人员。各代理行要根据国库业务发展需要适时增加国库人员。三是提高人员素质。各级国库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工作,并以各种形式促进工作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各项政策、法规和监管制度,努力提高国库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以尽快满足国库工作岗位设置的需要。、制定和健全国库法律、法规体系。

按照金融财税体制改革的新要求,补充《商业银行、信用社代理国库管理办法》,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制度,明确代理国库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职责及权限,在具体办理预算收入、支出及收入退付的监督范围,对征收机关和财政部门违反国家法规的行为有处罚权,使代理国库在行使国库资金监管职能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进而使国库资金监管走上法治化道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人民银行及代理行社要不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方法,从思想上彻底清除享乐主义、拜

金主义等腐朽观念,使国库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国库部门负责人必须掌握本部门人员的思想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经办人员出现的不正常的思想动向问题,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树立敬业爱岗和忠于职守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杜绝代理国库资金案件的发生。、整章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

抓基础工作,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制定岗位操作规范,定岗定责,明确岗位职责,相互制约,坚持帐、表、簿和凭证换人复核,差错换人查找;更正和错误凭证划退业务必须经会计主管审批,杜绝业务处理一手清;严密核算手续,制定切实可行的代理国库会计核算操作规定,开展国库检查,减少不必要的业务差错,确保国库会计核算质量;坚持实行国库对账制度,落实计算机管理制度,完善和落实国库事后监督制度,打破面情观念,对影响国库资金安全的操作实行层层把关、互控互防,构筑业务处理多道防线。、完善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强化监督措施。

一是操作人员权限的控制。对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进行严格控制,改为数据备份由复核员或综合员操作,数据恢复由会计主管一人操作,以明确责任。对凡是手工编制的凭证,明确一定要由会计主管授权。二是打印功能的完善。打印设置提供自由选择式打印模式的默认格式,可按各种报表、凭证要求设置,当选择某种格式为报表、凭证默认格式时,所有报表、凭证均按该格式打印。三是风险防范手段的增设。设置各种监督项目,将事后监督不只停留于对数字的核对上,而是达到对整个业务流程及手续进行核查的目的,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进一步强化监督职能。

6、在保证代理行社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由上级行库及财政部门牵头,协调地方财政与代理行社的关系,促进代理国库业务的规范发展。

一是定期召开各部门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代理国库在运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统一认识,相互配合,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代理国库工作协调、有效运转。二是建议财政部门将各种“中心”的帐户开立在代理行社,既可僻免银行间的无序竞争,又能充分发挥代理国库的监督职能,保证国库资金的效率和安全。、加快国库电子化进程,创造安全、便捷和高效的技术条件。

上一篇:消防紧急通知格式下一篇:工伤保险待遇申报办事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