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精选13篇)
1.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篇一
树立宗旨意识,提高服务能力的办学方案
大理市湾桥镇中庄完小
我们都知道,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群众路线、党的建设),群众路线要求我们: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学校对干部而言,群众就是广大教师、学生;对教师而言,群众就是学生和家长。我们是在为群众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的(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群众的满意度怎样就是对我们工作的评价,所以要求广大干部教师经常深入到基层认真调研,了解民意,倾听心声,反思问题,改进工作提高效率。这也正是在学校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所在。
对国家而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有着重要意义。
(1)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从历史的更替中看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如陈胜吴广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等)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物资的极大丰富,表现为吃穿住用行条件的改善;精神文化产品的快速发展,影视业互联网、教育文学艺术及科技发明创造等,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中国梦的实现,只有依靠人民群众。(中国梦即为“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建党一百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国一百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我校实际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是必要和紧迫的。
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浮躁之风,主要表现为:工作缺乏深入思考调研而循规蹈矩现象;某些工作有布置没有验收跟踪导致的高耗低效现象;工作缺少统筹疲于应付而出现的无时间和心情读书现象;工作中主动思考的问题意识不强,深入师生的机会不多,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敏感性不强等,要从转变工作作风,增强管理效能的角度来反思并改进。(1)要深入理解我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人生底色,创建师生向往的精神家园、智慧乐园和生态花园)并结合分管工作创造性地实施教育管理活动,克服为活动而活动的低效现象。(2)要加强学习,制定学习计划,围绕本职所需,每月坚持读一本书,定期进行读书汇报。(3)要加强调研,经常深入师生了解情况,听取意见,梳理问题,每月进行一次阶段性工作总结,找出整改的措施。(4)要加强协作,部门之间、部门内部要多沟通,互相学习,不断拓展工作思路。(5)要善于化解工作中的矛盾,讲究工作方法,加强与教师间的情感联系,找时间和教师谈心进行心理疏导,提供支持与指导。
教师在教风方面存在的浮躁之风,专业领域主要表现为:备课中的应付了事,不写教案、不带教案上课或者教案不实用现象;讲课中的随意性强,目标不明晰,反馈不及时学生问题累积,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教师满堂讲或者满堂问;布置作业不精选,机械重复多导致学生厌学现象;批改中出现细节错误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印题时不组合不推敲,讲试卷中的主次不分,针对性不强;试题分析中问题找得不清不准。缺乏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思想方面主要表现为:少数教师岗位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个别教师上进心不强,消极抱怨多,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有些教师不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要求,坐不住自己的板凳,不学习不研究,工作效率低。部分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有畏难情绪,主动性不强,交流意见不充分,缺少学习反思提高的心态。对待读书部分人有抵触情绪,被动应付,专业发展受阻。解决以上思想和行动中的问题,就要结合群众路线的要求,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做为一名教师,做好本职工作是天职。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热爱,才能做合格的教师。
(2)认真履行好岗位职责,无论哪项工作内容,都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都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只有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才能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自己心安理得问心无愧。(3)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读书活动、培训活动,自觉加强学习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增强职业自信,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4)进一步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树立校兴我荣的观念,以奉献为美为乐,从集体中获得荣誉感和幸福感。
(5)调整心态,克服各种形式的职业倦怠,只有我们内心舒展自由了,才会从容而快乐地应对每天都在成长的孩子们,切实为他们的成长负责,对他们成人成才起到积极影响。
我校实施了达标团队创建工作,制定了工作标准,积极推进团队建设,意在激励每个“动车组”都要发力,都要产生前行的惯性,这样我校就有了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严格要求自己,勤奋踏实工作,以更加求真务实的态度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不断向我们的教育理想迈进。
大理市湾桥镇中庄完小
2017年9月4日
2.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篇二
榆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大队(简称一大队)实有民警79人,党员53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80人,执法服务区全长464公里,其中国道76公里,省道33公里,县乡道路355公里。近年来,在支队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一大队以“保畅通,降事故”为第要务,抓制度,严管理,全面增强内务规范化建设和队伍建设,确保了全队道路交通管理服务的高质量和高水平。
以教育培训促队伍建设
一大队坚持以人为本,依法从严治警,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全面推进队伍正规化建设进程。
结合交通管理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和谐警民关系“三项建设”,一大队先后组织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队伍集中整顿”,“解放思想大讨论”“队伍作风建设”警示教育等系列教育整顿活动,对队伍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纪律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查摆纠正。为了将教育整顿工作落在实处,一大队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方案和学习计划,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突出讲学习,讲大局,讲纪律,讲文明讲实效五个重点,与各部门第一责任人签订了“无违纪责任书”。
一大队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端正执法思想,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專项整改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深入辖区各乡镇和单位,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通过一系列活动,一大队共收集到测速不规范,上限处罚,特权思想重重处罚轻教育等12条意见,据此,一大队及时召开研讨会,剖析队伍和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整改措施。
以制度建设强内部管理
一大队以规范办公秩序为重点,加强内部管理,完善规范了各项规章制度及工作台帐,提高了交通管理服务水平。目前队伍管理及执法方面有《目标管理考评办法》,《执法质量考评办法》、请销假制度、卫生制度,财务制度,学习会议制度、警车管理制度,违法行为处理规范等18种规章制度。另外,建立民警基本情况,违法处理、事故处理、危险品运输,客车管理,校车管理县乡道路统计,事故多发路段排查等16种工作台帐,切实规范工作机制,提升队伍管理水平。
从关心爱护民警的身心健康出发,一大队定期为所有民警进行体检,强制民警休假,关心民警的日常生活,加大对先进工作者的外出学习力度,切实将从优待警工作落到实处,从而激发了民警为民服务的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以基础建设创满意窗口
为了改变外勤中队和窗口单位设施装备落后的现状,一大队投入资金,为一线外勤中队更新车辆11台,配备了酒精检测仪6部雷达测速车2台、移动电子警察3台,对讲机10部,加大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科技含量。
便民服务点是一大队努力加强窗口单位规范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一大队在榆林三岔湾首推陕西省车管所第一个便民服务点,并按照公安部相关规定实行了12项便民服务措施,按照县级车管所等级达标要求强化内务管理。办牌办证大厅环境整洁,设置办证服务指南和咨询台,办事窗口标明受理业务范围,便民设施齐全,民警着装整齐,实行挂牌服务。坚持领导接待日制度和民警值班日制度,实行首问责任制、一站式服务制、车辆上户一日办结制,驾驶证即来即审制,设立便民体检服务车。设置低柜台,公开栏,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监督台和举报箱,实行警务公开制。这些措施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艰苦而繁杂的工作中,一大队始终把自己摆在人民勤务员这一位置,积极贯彻落实公安部十七条便民措施,开展“争创人民满意”活动,为构建和谐平安、畅通榆林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3.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篇三
材料
一、学习感受
近日,认真研读了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关于“人民”的论述至今记忆犹新。他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品味习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不由联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纪录片《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俄罗斯人在述说》,该片生动讲述了苏共和苏联一步步走向衰败的历史真相,深入剖析了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本原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国亡党亡国的历史悲剧,更看到了一个党脱离人民群众、腐化变质带来的严重后果。俄罗斯人的述说再一次警醒我们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苏共是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起家并发展壮大的,但在长期执政之后,苏共特别是个别领袖人物,逐步丧失了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主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宗旨意识逐步淡化。当苏共不再是苏联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再是苏联人民利益的代表者的时候,苏共也就失去了人民的信任,苏共垮台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二、主要问题
对照区委关于“四查四看”的要求,自己认为在当前的学习和工作中,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宗旨意识和鲜明的群众立场,能够立足工作岗位,主动进村入户联系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努力解决群众问题,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对照,对广大群众期盼我们提高服务质量的强烈呼声对照,自己仍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
一是联系群众不够密切。主要表现在:对机关的部分年轻人多限于被动地安排工作,主动交流谈心较少,关心帮助不多。下村入户多限于村干部家和自己所包抓的几户贫困户,对其他群众的需求和疾苦很少了解。对自己所包抓的贫困户帮助不够。
二是服务群众不够有力。主要表现在:对待群众有时缺乏耐心,尤其是面对个别“难缠”群众,有时简单敷衍回应,有时避而不见。服务群众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面对农村个别复杂的矛盾,只是简单地命令式要求,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是担当精神不够强烈。主要表现在:受周边环境影响,对有些工作有“慢一慢、等等看”的思想,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整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自己决心采取以下几项措施努力整改。
一是进一步加强学习。通过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民情怀,进一步理解掌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群众立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同时认真学习领会省市区委出台的“激励鼓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精神,切实解决担当精神不够强烈的问题。
二是密切联系群众。在工作之余,充分利用驻镇值守的时间,以爬山、散步、打球等娱乐健身活动为载体,主动与青年干部谈心交流,共同提高。多下村入户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困,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尤其是定期去所包抓的贫困户家,了解情况,采取措施,帮助其按期脱贫。
4.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篇四
我联合党支部无论是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创先争优,还是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主题教育中,始终围绕“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把服务群众贯穿于各项工作,认真解决行医和就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力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
一、加强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群众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
(一)增强党员党性观念。“党员争优秀”是创先争优活动对个人的要求。作为基层卫生系统党员干部,要时刻把患者的需求和职工的利益放在心上,坚持做到群众所想、我有所为,群众所呼、我有所应,群众所盼、我有所办。要总结前阶段创先争优活动中“七个一”系列活动经验和成效,结合建党90周年,以学习吴孟超、陈灏珠等先进人物事迹、邀请劳模宣飞燕来中心作报告、参观陈云故居及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形式,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
(二)增强党员服务意识。以“学先进、赶先进、创先进”为主线,以“岗位能手、社区服务明星、志愿服务明星、党员示范岗”评比为载体,以改进服务最终达到“群众得实惠”为目的。我们服务的对象要么有躯体病痛,要么有精神障碍,我们要思想上关心他们,感情上关怀他们,行动上关爱他们,真心听取他们的意见,热心于他们的需求。
(三)增强党组织战斗力。“组织创先进”是创先争优活动对组织的要求。我们的口号是“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提升素质树形象,1
奉献社会惠民众”。要不断推行优质服务工程,以细节为出发点,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和个性化的专业服务。
二、扎扎实实,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就是要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生机活力,全面提升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能力和水平。
(一)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1、严格落实领导接待日、领导联系科室等制度。中心党政班子要加强对科室、职工的联系和走访,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和需求。主动放下架子,带着问题,走近职工,架起联系群众的“心之桥”。
2、引入志愿者服务。利用专业优势,深入社区、部队、学校,开展医疗咨询、心理咨询和公益讲座,拓展服务领域,创志愿者服务品牌。
(二)服务群众关键在落实
1、服务群众要落到实处。进一步强化责任、细化措施,加强目标管理,对每一项便民政策都要建立严格的考评办法,做到目标清晰、责任明确、要求具体。
2、实事承诺有落实。党支部将2011年徐汇卫生十大惠民项目和开展“百日服务无投诉”活动作为今年创先争优承诺的具体内容,让群众知晓并监督落实。
三、创新载体,逐步建立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开展创先争优和主题教育需要不断创新载体和方法,才能逐步建立起长效机制。
(一)创新机制,建立长效落实机制
1、要建立党务公开制度,增强党员服务群众的主动性。根据卫生党工委要求,党务公开内容为7+X,7为规定动作,X为自选动作。涉及重大决
策、群众利益、热点难点问题、干部选拔任用等内容。近期正在积极探索,已经形成一篇调研报告。
2、要落实群众民主权利,增强党员服务群众的互动性。要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拓宽党群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对重大事项决策要职代会讨论;涉及设备招投标,纪检干部和职代表也参与进来等,现已形成制度。
3、要建立完善的意愿诉求表达机制,找准党员服务群众的着力点。要畅通民情反映渠道,如领导接待日、职代表座谈会、行政查房制、公共邮箱等形式,并上升为制度。
(二)强化监督,建立长效考评机制
1、要明确责任目标,增强党员服务群众的责任意识。要建立领导联系科室和党员联系群众的落实机制,设立党员责任区,让党员积极参与部门科室管理等活动。
2、要注重考评激励,激发党员服务群众的内在动力。要把群众建议落实整改情况、联系群众工作、群众满意度等纳入干部考核内容。
5.强化宗旨意识联系服务群众发言稿 篇五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的岗位。其实,奉献对于任何一个人都不苛刻,不能长成参天大树做栋梁之材,不妨做一棵小草为青春献上一丝新绿;不能像海洋用宽阔的胸怀拥抱百川,又怎么不可以是一条小溪为孕育我们的土地捧上甘露;不能成为天之娇子,何不传承爱岗敬业的精神为政务服务工作做出自己的成绩呢!
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第一职责,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在服务工作中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权、慎欲、慎独、慎微,管得住手脚、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作为政务服务处的“班长”,在工作中我首先提出“向我看齐”的口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行为带动和影响身边的同志。处处以身作责,任劳任怨,“不到一线心不实”是我的口头禅,“企业满意,群众满意”是我的工作准则。我深感肩头的担子重大,深知窗口的形象就是整个建设局的形象,就是整个中心的形象,就是整个绵阳政务的形象,就应该有服务意识、窗口意识、形象意识,要保持热情、规范、廉洁、高效的作风。
在工作中,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有时刚下班又遇见匆匆赶来办事的群众是常有的事,去年“两会一节”重点项目富乐山酒店改建工程,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办齐各项手续,四川瑞安装饰公司前来办理施工许可证的人员匆匆忙忙从成都赶到绵阳时天色已晚,该企业人员给我打电话,请给予支持特事特办,当时我正在学校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接到电话后我放下手中的事,立即赶到办公室着手办理。当企业人员拿着办好的施工许可证时深深被感动,同时对绵阳政务工作人员的服务作风大加赞赏。我仅仅牺牲了一点个人时间,但换来的却是对我们窗口人员的赞赏,对我们绵阳政务工作的赞赏,为此,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通过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我认识到要想当一个一心为民的好干部,就必须遵守作风建设“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强化服务意识,大力发扬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确保真抓实干。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自己饱满的工作激情,把心思凝聚到事业上,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不能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个原则不能变。我们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决不能把权力当作向组织伸手的资本,更不能把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只能把权力当作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树立为民形象、树立务实形象、树立清廉形象。
6.引领县域金融,无愧服务宗旨 篇六
截至2013年5月末,大竹县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62.64亿元,比年初净增13.82亿元,增长28.31%,居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第1位、市场占有份额28%,接近三分天下有其一;各项贷款余额37.87亿元,较年初增加3.93亿元,贷款余额、年度增长额均占据县域信贷市场的“半壁江山”。存贷规模一举突破100亿元,达100.51亿元。实现存款、贷款余额和存贷总量“三个领先”全县金融业,实现从2010年末存贷总量53亿元到如今100亿元的规模翻番。
不破不立,新理念振兴发展。2011年,新一届班子上任以来,经过摸底调查,一致认为大竹县经济环境活跃,大竹联社发展前景广阔。但内部存在“历史包袱沉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弱”、“业务发展不足,市场份额较低”、“服务理念滞后,经营管理水平低”、“责任意识淡薄,执行能力较差”等经营管理和发展方式问题。经过研究,县联社确立了“市场份额就是地位,存贷规模体现实力”的经营理念和“成功=激情+思路+能力”的工作理念。
不破不立,观念的转变是痛苦的蝶变。联社以晚上开会学习,引入外部师资培训等方式,从细微处播下观念转变的种子。两年多来,“客户意识”、“营销意识”、“服务意识”、“执行意识”在时间的深化下逐步凸显。按照“情况明、数据准、职责清、制度严、作风实、效率高”尽职六标准和“查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尽职六态度,大竹联社真正实现在执行效率上提速,管理方式上创新。实施“工作汇报会”制度,听取一线管理人员的工作汇报;实行“逢会必考”的考试制度,问考“甩手掌柜”;推行“工作底稿”制度,加强对基层社工作的督导。一系列机制的理顺带来了全面振兴,小银行+大平台的筹备打造更促使大竹联社呈现出新的蓬勃发展势头。
夯实基础,新气质集聚人气。两年多来,大竹联社以“惠农兴村、扶微助小”为契机,以“流程建设、风险控制”为着力点,在“做深做实做细”基础工作中砥砺奋进、逆势而上,各项基础工作成效显著。一是明确了县级联社小银行的营销重心。确立“全员揽存,巩固农村,渗透城镇,扩大总额”的资金营销策略,及早做好“开门红”和全年工作的思想动员和安排部署,紧跟县域发展重点,推行分层营销的全员营销机制。按照“主动营销、深耕细作”的信贷策略,做深做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基础工作,积极介入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满足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同时,将一般农户、社区居民的信用贷款由原来的1万元增至2-5万元;对信誉高、经营好、规模大的种养殖户由原来的1万元增至5-30万元,方便并有效满足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和新生代农民的多元化信贷资金需求。2013年5月末,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51,202万元,占到全部贷款余额的39.93%。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43,565万元。加大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积极开办票据业务、理财业务,加大成本可控、收益较高的优质代收代付业务,在产品创新中不断创新满足客户需求。目前,已募集发行理财产品8,000余万元。二是制定《关于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工作意见》,推行“站相迎、笑相问、双手接、快速办、双手递、热情送”十八字服务程序,深入实施兼职大堂经理制度,加大客户投诉管理力度,促使全县农信社强化劳动纪律、转变工作作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实现“笑迎天下客,真情待”。三是建立交叉融合的渠道网络,以网点升级建设、ATM机等电子金融机具布放和电子银行业务为支点,建立起47个标准营业网点、6个定时定点服务网点、2个自助银行网和60台ATM机(其中离行式3台)、254台POS机、1,145台EPOS机互为补充的纵深渠道,实现城、乡、村三级全覆盖,蜀信卡累计发行41.78万张,年内新发行2.13万张;短信业务、网银业务累计分别开通39,948户、2356户。四是建立“金融联络员”队伍,充分挖掘村社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人脉资源和市场营销能力。全县400余名金融联络员为联社搭建了更加畅通更加坚固的联系客户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金融铁军,新团队引领跨越。大竹联社着力推进队伍建设,铸造“一支铁军”。将党建、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大培训”作为推进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全面提升干部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打造一支专业过硬、作风优良的现代金融铁军。一是熔铸合规之师,扎实开展“治理不规范经营”、“整治弄虚作假”、“制度落实年”等专项活动,全面梳理汇编各项制度:推行每周固定制度学习的“夜校”机制;深入开展合规咨询、合规审核和合规风险现场检查,大力营造合规氛围,提升合规意识,确保全县信用社依法合规。二是建设文明之师,大力贯彻“敢于担当、甘于奉献、踏实守信、奋勇争先”的四川农信精神,深入推进本土企业文化建设,从思想、制度、物质、行为层面塑造、凝聚团队,点亮了企业文化这盏导航明灯。规范使用四川农信VI系统;总结、提炼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因子;办好企业内刊《大竹农信》杂志;摄制了2012年度专题纪录片;举办“五四”羽毛球赛、“七一”万源红色革命根据地参观等活动,规范了员工行为习惯,丰富了广大员工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农信文化的凝聚力,增强了员工对农信社的忠诚度和归宿感。三是锻造效益之师。按照“凭贡献、重业绩、兼公平”的原则,建立由固定薪资、绩效奖金、专项奖励相结合的多重激励机制。首次将各社占当地市场份额、贡献度纳入考核体系,绩效分配采取月月考核、全年拉通、年终兑现,坚决杜绝业务发展的短期行为,充分调动了全员营销业务的积极性。四是牵引梦想之师。制定了《关于切实畅通青年员工成长通道搭建锻炼交流平台的决定》等办法和制度,重视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推进客户经理改革,营造人人有机会奋斗、人人有机会成才的工作氛围,为青年员工拓宽了发展空间,搭建了施展才智的平台。目前已动态交流员工49名,共组织员工参加省市县联社各类培训、请成都倍垒学校组织培训班等共66期2476人次,大幅提高了员工的知识水平、个人素质和业务能力。
重铸品牌,新形象焕发活力。大竹联社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拓宽宣传范围、增强宣传力度,让“四川农信”品牌在县域内进一步升华。一是抓住新年等有利时机,在县电视台、广场大屏幕投放广告;在联社新办公楼天台安装楼顶标识灯箱;在高速路沿线投放天桥广告、擎天柱广告;在县内公交车投放座椅广告;在乡镇国道、省道、县道重要路段投放喷绘广告,宣传四川农信产品、服务和品牌。二是冠名赞助环湖健身跑、李花节、登山比赛等社会公益活动;扎实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及各种公众教育宣传活动。两年来,累计开展金融宣传活动60余次,受益人数50万人次。包括“银行业公众教育服务月”、反假币、警惕非法集资、反洗钱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多个方面。三是聚焦支持“三农”、中小微企业,加强金融助民富民信息宣传,从2011年开始对外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进一步扩大农信品牌效应。
再造繁荣,无愧宗旨,以存贷总量突破100亿元为新起点,大竹联社牢牢把握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正朝着“存贷规模最大、竞争实力最强、经济效益最好、社会声誉最佳、服务质量最优”的现代金融机构加速迈进。
7.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篇七
只有站稳群众立场,才能制定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正确对待事业、对待群众,才能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下面YJBYS小编整理了关于强化宗旨意识联系服务群众的发言稿优秀范文,欢迎借鉴!
强化宗旨意识联系服务群众发言稿优秀范文一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实践活动总要求中“照镜子”主要是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因此,宗旨意识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增强宗旨意识是党员干部恪守宗旨的根本前提,是转变作风的思想基础。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增强宗旨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就是党的根本宗旨在全体党员思想、观念、行动中的自觉反映,它表现为党员定向的心理、自觉的反映、能动的认识、主动的思维以及反思性的观念活动。宗旨意识来源于思想,形成于实践,表现于行动,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党的整体风貌的集中体现。
——确立宗旨意识是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胜利的宝贵经验。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贯穿于党的一切工作中。党92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表明:从我们党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得民心”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党的成功之道。
——增强宗旨意识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的重要保证。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仅需要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宗旨,而且需要我们按照时代的要求,不断深化对党的宗旨意识的认识。与此同时,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由于体制改革、地区差距、行业特征、就业状态等原因导致社会成员利益诉求多样化,群众为实现多元利益而进行的活动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使党在坚持宗旨、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处于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中。
——强化宗旨意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紧迫任务。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是党的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和时代课题。当前,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总体是好的,在联系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也存在着不符合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问题。特别是有的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务实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二、深刻理解增强宗旨意识的具体要求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真理。宗旨意识、群众路线是“武器”不是“钝器”,更不是“祭器”。增强宗旨意识不仅需要植根于全体党员的头脑里,还必须落实在全体党员的行动中。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坚定宗旨意识,保持血肉联系。增强宗旨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增强宗旨观念的应有之义。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在今后一个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的“中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坚持开拓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宗旨意识必须落实在具体行动上。目前,党的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人民内部矛盾多样多发呈现新特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坚决反对腐败,永葆清正廉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水火不相容、冰炭不同炉。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只有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党才能拥有长期执政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同时,还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体党员的思想和行动中,反腐倡廉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警钟长鸣,才能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宗旨意识
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通过教育、制度、监督多管齐下,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受群众监督。
第一,要把加强教育作为增强宗旨意识的基础。要坚持不懈地对党员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党性修养教育、宗旨意识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要抓好宗旨意识这个重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抓好理想信念这个基础,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树立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风险考验的精神支柱。
第二,要把健全制度作为增强宗旨意识的保证。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活动成果固化在“接地气”的制度设计上。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健全服务群众制度、联系群众制度。形成便捷有效的民情反映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切实维护群众权益。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注重分析网络舆情。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第三,要把强化监督作为增强宗旨意识的关键。坚持群众路线、增强宗旨意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制度体制和机制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要使其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和硬约束,有赖于严密的监督体系。要通过党代会、全委会、党务公开等构建党内监督体系,通过人大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等构建外部监督体系。通过科学严密有效的监督体系,保证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虚心接受群众监督,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赢得人民群众真诚的信赖;保证各级党组织自觉执行有关规定,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严肃查处违规行为,用实际行动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强化宗旨意识联系服务群众发言稿优秀范文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容和载体是不同的。现在我们处在新世纪新阶段,当大多数农民群众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他们的需求便发生了变化;城镇居民基本实现了初步小康之后,他们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基层党组织应当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需求而提供服务,随着人民群众的需求的改变而改变,以更好地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第一,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时俱进,应当在实践中增强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联系服务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对象是“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面临的问题、需求,不是静止不变的,是会随着情况的变化、时代的变迁而会不断变化、日趋复杂。这就需要我们的党员干部服务者们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增强服务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能力。才能更好的应对和解决人民群众新情况、新形势下的问题和需求,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重庆市认真贯彻落实落实中央教育实践活动精神。孙政才同志通过对联系点的实地走访调研,收集和听取各方意见,交流分析全面总结而得出结论:增强服务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人民群众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应当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
基层党组织应摆脱以往单一的、至上到下的管理方式,利用基层党组织分布的广泛性、深入群众的优越性,全方位宽领域感受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全新的影响力吸引群众、团结群众,实现在服务中凝聚群众、在引导中带领群众、在示范中组织群众。这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之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在如何把握群众的需求,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
基层党组织在工作上应当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在方式方法上要既依靠群众又教育和引导群众,不断提高群众的觉悟,坚定群众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8.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篇八
党的以来,围绕贯彻群众路线,加强作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巩固和发扬党的先进行和纯洁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了重要的遵循。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因此,必须时刻不忘“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要回答好这“三问”,关键要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公仆意识,始终清醒“我是谁”。二是强化为民宗旨,始终不忘“为了谁”。三是强化群众观点,始终牢记“依靠谁”。红十字会的宗旨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众的联系更直接,更紧密,服务的主旨也就更突出,更鲜明。我们要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使红会机关党员干部始终牢记党的宗旨,认真履职,办群众欢迎的事,着力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目前,我市红十字事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整个红十字会系统仍未走出舆论漩涡,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在这样的形势下,红十字会想要重塑公信力,更加需要整顿作风,坚持走群众路线,党员干部必须做到:忠诚党的事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政绩观、价值观,保持政治可靠、无私奉献、敢担当的精神品格;感恩组织关怀,用感恩的心报答组织的教育、培养,用感恩的心报答百姓的信任与支持;平民之心律己,对待自己要常怀一颗平民的心态,为政之道当常怀“平民之心”,永不忘“自己也是百姓”;宽厚之心待人,正确地看待自己,客观地评价别人,对待同志要出以公心,实事求是,与人为善,真心诚意的向同志学习。敬畏之心献百姓,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多做惠民、利民的实事好事。只有这样才能干好政府想办、群众期盼、红会能办的各项工作,才能使红十字会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和信赖的人道组织。
9.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篇九
一、深刻理解宗旨内涵,明确宗旨追求
要深刻理解“办学为民,育人为本”的内涵,必须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使命与目标作深入剖析,才能真正厘清红河教育发展的方向,端正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思想,提高办学效益。
当今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全面的要求,要求教育从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中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量的激增及其存在形式的变化,知识共享的可能等,使教育从内容到方法都面临严峻的考验;数字化社会的到来,新技术、新媒体的涌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必然对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对人的精神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精神世界,科学地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以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面对世界,这有赖于教育作出贡献。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生态、能源、人口以及民族文化传统等一系列危机,也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性课题,要求教育作出回答。为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了种种不适应的情况,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必须正视摆在面前的种种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我们的教育现状是,学生经过9~12年的漫长教育历程之后,却越来越远离社会现实,越来越感到涉足社会的困难。基础教育能否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能否使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创造潜能获得充分的发挥?他们能否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他们能否在生命历程中获得愉悦、和睦、关爱和成功的满足?他们能否担当起传承历史和人类文明的责任?一句话,他们作为完整的生命个体,能否获得充分、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已经成为我们普遍感到焦虑而又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没有谁会怀疑,基础教育本质上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的教育。但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的“基础”究竟是什么?传统观点认为:“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相信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不错,尤其是数学与自然科学教育的质量不错。但是,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至少是片面的。为此,我们必须对基础教育的“基础”进行再认识,认清基础教育的使命与目标。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应当体现在帮助学生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上。而这一切都要求把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会学习的能力、探究精神、责任心以及适应社会和推进社会发展的能力放在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位置上,把它们确定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从而也把它们确定为基础教育的“基础”。
“办学为民,育人为本”的提出,是红河州教育系统党组织和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结果,是对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是对教育模式变革的渴望,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学术化表达。“办学为民,育人为本”既具有深刻的学理渊源,又具有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现实意义,它是我们的办学宗旨、价值追求和改革方略。不能全面理解“办学为民,育人为本”的内涵,就不能体现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全州教育系统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高举“办学为民,育人为本”的旗帜,以循道精进、奋发有为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师生朝着“统筹区域教育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一)在办学宗旨上,要坚持办学为民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教育机构向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让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是社会绝大多数家庭的共同愿望。我们坚持“办学为民”,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因此,必须把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教育决策的主流意识,把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学生,作为实现国家根本利益与广大学生和学生家长具体利益相统一的切入点,把社会经济发展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把人的发展规律对教育的要求,作为我们构建现代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的重要准则,把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实践的基本维度。
办学为民,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公益性是教育的一种客观属性,是由教育内容、教育产品和教育利益主体的公益性决定的。党的十七大强调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教育是公共产品,是惠及全民的公益事业。因此,教育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不应该是实现少数人利益的工具。公益性是“办学为民”的第一要求。
办学为民,要坚持教育的公平性。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在法律上,是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教育政策上,是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是人人受到平等的教育对待,是人人具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教育公平是教育的社会理想和教育政策的追求目标,是教育普及和质量的统一,是人民对教育的普遍要求,对教育公平的不懈追求更是我们党“办学为民”宗旨的直接要求。
办学为民,要坚持教育的均衡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发展教育要狠抓源头建设,将均衡作为活水引领教育发展,使教育生态呈现良性发展。要推进校际均衡,使每个学生都能就近找到优质学校,享受优质教育;要推进城乡均衡,使农村教育标准化,给农村孩子平等的就学机会;要推进群体教育均衡,确保低保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弟、残疾青少年等弱势群体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要着重提升义务教育,努力办好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改善幼儿教育,健全和完善与红河州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国民教育体系。
办学为民,要坚持办学的效益性。学校办学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因为办学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才的培养、学校职能的发挥和办学目标的实现。学校办学效益的内涵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和三个方面的内容。学校的办学效益,一方面是学校产出与投入的对比关系;另一方面是学校的产出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这是一种社会化层次的含义。办学效益的内容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表明数量方面的对比关系;二是具有一定的质量要求;三是达到一定的社会适应性规定。因此,学校要根据相关政策,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依托当地实际情况,正确处理学校投入与产出、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之间这两对矛盾的关系。比如在规模方面,学校不是越大越好;在质量方面,要追求全面育人,而不只是片面强调升学率;在适应性方面,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能主动融入、适应社会的人,而不只是一些上过学、读过点书的“无用书生”。
(二)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育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育实践中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要以人的发展,特别是要以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为根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身为教育人,从事着光辉事业的我们,“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就应当成为我们永恒的追问;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教育怎么办则是我们应当潜心思索的问题。在思索中我们逐步明确:教育从古到今,都承担着传授知识、传承文化、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能;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传授知识的社会行为,也不仅仅是教授个体谋生技能的工具,教育是一种培育人和陶冶人的活动,是一门促进受教育者个人成长和获得幸福,成为“人”的艺术,是推动社会发展、为人类美好明天奠基的崇高事业。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做到“正本清源,返璞归真”。
要做到和坚持育人为本,就要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特别是要转向人的主体性。教育的眼中不应该只有知识,只有分数,只有被规定的、僵硬的“知识容器”,而应该是现实存在的、有意识的、会思考的、能动的社会人,是有智慧、有活力、会创造、富有人性底蕴的有生命光彩的人。但是,长期以来教育一直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而忽略了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学生生命,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本源。展望当今的教育现状,分数承载了太多的希望,学习承受了太重的压力,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在当今的形势下,我们的任务是什么?从总体上来讲,我们的任务是使教育回到它的本来属性上,即让教育回归“育人为本”。我们应该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和永恒追求,将“人本”这一核心思想落实到教育工作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性关怀,使教育活动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要关注人人接受教育的公平性,要坚持尊重个性和承认差别,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要和期望。
二、深化实践活动,提升教育品质
教育系统党组织存在的合理性、作用发挥的有效性,都离不开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解读和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文化整合能力。一句话,没有文化影响力和社会认同感的组织就没有存续的合理性。因此,全州教育系统务必要从巩固和扩大学校党组织执政基础、提高执政水平和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办学为民,育人为本”主题实践活动的意义,以实践的经常化、行为的自觉化、制度的规范化、成果的多样化来深化主题实践活动,促进教育科学发展。要突出实践特色,密切结合教育理念重构、现代教育制度建设、新课程改革、学科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师德师风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工作务实推进,把主题实践活动看成一场提升红河教育品质的变革。
(一)着力强化五项工作
一是着力更新教育发展观念。人类教育史是一部从神化教育走向物化教育,再走向人化教育的发展史。前者表现崇拜性,中者突出占有性,后者体现自主性。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主客体互动的、教真育爱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全面发展,使人幸福生活。教育事业是具有适应性和引领性二重特点的社会事业。现代教育是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以人为本,坚守公平,培育人的心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和引领时代进步的事业。为此,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揽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着力构建有利于现代教育发展,有利于现代教育价值实现,有利于现代教育生态建设的人才观、知识观、评价观、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学习观、活动观、校园文化观及学校管理观等新的教育观念,以此提升红河教育的价值品质。
二是着力推进现代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为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运用现代理念、体制、方法,整合和创造内外条件,组织引导教职工协调一致地、富有活力地完成学校发展目标的活动过程。加强学校现代管理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需要,是发展现代教育的需要,是构建现代教育价值的需要,是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需要,是克服影响学校发展因素的迫切需要,是提升红河教育品质,实现红河教育内涵发展的战略措施。
推进现代学校管理,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紧紧围绕现代教育人本性、公平性、开放性、法制性、效益性五大特征,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管理活动中,全面融入现代教育的价值观,牢固树立全面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全面满足教育对象成长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效能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在价值教育、能力教育、制度教育过程中突出教真育爱的核心价值。切实加强学校发展战略管理、体制机制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学校建设标准化管理、价值建设管理,切实加强基础管理、全程管理、系统管理、精致管理,促进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提高学校整体素质,为现代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管理基础。
三是着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育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事业,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核心素质。建设一支“社会信任、家长满意、学生崇敬、师得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升红河教育品质的关键。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核心,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广大党员教师要带头履行红河州教师履职“八不准”的规定,做到不违规收费,不徇私舞弊,不弄虚作假;不在教育教学中消极怠工,敷衍塞责;不歧视、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进行有偿家教;不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不在酒后上课,课堂上不吸烟,不使用手机;不言语粗俗,不行为轻浮,不穿奇装异服;不向学生家长索要或变相索要财物。
四是着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当今教育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各种新的教育思想在课堂上激荡,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各种原因,红河州当前的课堂学习奉行的是传统的课堂学习观。其突出特点是维持性、被动性、盲目性、单维性和知行对立性。课堂重传授轻训练,教师拼命地讲,学生使劲学。这样的教学脱离了实践,学生的能力、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难以达到要求。有的教师则照本宣科,不能及时消化知识、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影响了课堂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及现代课堂学习观要求课堂学习体现创新性、主动性、科学性、多维性和知行统一性。现代教学论、课程论提倡开放的课堂观,认为课堂就是一个开放的场域,各种教育教学在此间生成,没有单纯预设,唯有生长。教师和学生在此间的关系并不是“讲与听、教与学”简单的二元关系,而应该是相互共建、共生的生态共赢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打破单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倡符合现代教育精神、适应学校特点的多种课堂教学模式。
五是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近年来,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已成为世界中小学教育的共同主题和趋势。红河州也必然要把教育工作的重点从确保数量的增长转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国民充分享有优质教育的资源。为全面提升红河教育品质,我们要以课改为契机,积极进取,树立现代的教育教学方法论,科学的现代教育教学质量观;要旗帜鲜明地推进“减负提质”工作,让教育回归纯真,激扬师生生命激情和学习兴趣,提高教的质,提升学的质;要坚持和完善以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为代表的现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以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为基础,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和检测体系,提升教学品质,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红河教育核心竞争力。
(二)努力践行“四个育人”
一是教书育人。教师工作的实质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以教书这一工作形式达到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教书可以惠养育人,因为书中有科学、有经验、有知识、有道德,蕴涵着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历史传统、现实观念等等。将书授之于学生,会使学生从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获得一些为人的道理和行为准则,形成做人的品格和规范。教书虽有如此之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教书都能够达到理想的目的。因为,教师如果只重记诵识读,只重推演形式,只重搬弄文词,不引导领略书中为人之道,不引导领略做人之品行,就难以培养出对社会有益之人、负责之人。因此,教书不等于育人。教书育人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对教书工作目的的认识。因此,作为教师,在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上,要始终明确教书和育人,育人才是目的,是根本,教书是工作形式,是达到育人的手段。教书和育人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但又不能等同。
二是管理育人。学校管理与普通意义上的管理有所区别,学校管理本质上是“育人的管理”,就是要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与实施控制等职能协调师生的活动,使师生在价值上认同共同目标,在行为上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的活动过程。学校管理,就是最大限度的调动与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全体师生参与学校的各项事务,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一种活动。学校管理制度的设计要以“生命人”为人性假设,从生命的视角去关注师生,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共同体。
要倡导生命关照的学校管理,以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保证人性的张扬,呵护生命的健康成长。首先,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要以人为本。制定制度、执行制度的目的,是要用制度去约束人、规范人,统一大家的行为。要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更有效、更好地达到既定目的或完成既定任务为基准。其次,要践行人性化管理。在实施人性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爱是根基,坚持师生平等、率先垂范、诚信、快乐感等原则,创建健康、和谐、快乐、积极的育人环境。第三,管理要遵循一些伦理准则。伦理在本质上是人对自我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规范、设计和引导,是为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服务的,其实质是人对自我的一种内在管理。师生都有追求自主、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自由,在管理中要充分运用信任、尊重、关心的伦理准则。第四,要加强日常行为的管理。科学有效实施常规管理,促进自我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由结果走向过程,由苛刻走向宽容,尊重个体差异,逐步形成一种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持续性“内部受益”机制。第五,教师应努力提高管理育人素质,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教师应有高尚的人格素养、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淡化权威心理,有一颗炽热的博爱之心,用人格去影响人格。要学会用系统论的观点进行管理,改进管理作风,提高管理水平,优化学校教育环境。
三是服务育人。学生在学校所经历的不单是求学,也是一种生活,一种生长。学校除了教学生学知识,还要教学生学做人,让学生在学校服务中快乐成长,幸福生活。学校要强化教育服务意识,不能只重学业结果,而忽视过程服务。学校不只是一个教学的场所,更应该是一个让学生成长、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寓所。具体而言,可以从课程建设、行为示范、生活关怀三个方面提供育人服务。
课程建设。课程是学校最直接、最丰富、最系统的产品。课程是学生起飞的跑道,是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我们应该更新课程理念,建立健全现代课程体系,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开发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努力形成国家课程精品化、地方课程特色化、学校课程个性化,最终构建学校自己的课程文化。学校教育要以课程为载体,融父母之希望、社会之要求、学校之寄托,从而真正做到服务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目的。
行为示范。教师这个职业特别强调言传身教。上所教,下所效,教师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一个学高身正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影响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学校应该向学生提供优质的行为示范服务,让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知行合一中领悟、学习。
生活关怀。学生在生活中,既是积极的探索者,也是一个脆弱的初涉者。教育的发生不仅仅发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发生于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服务学生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后勤服务,也不仅仅是职业性的规劝或关心,而且是在爱的世界里带领、教会他们领悟生活,思考人生。教师和学生在这个共同的生活场域中共建和谐校园,共同生成,共同快乐生活。
四是文化育人。学校文化作为群体认同的一种社会规范和意识形态,育人功能是学校文化的本体功能,即通过学校文化的导向、激励、价值认同、情感陶冶功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完善、对真善美的不断向往与追求,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学校文化的构建,需要科学定位,吸纳古今,注重传承,不断创新。一是要亮化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是基于对学校本质、特色、品牌、办学规律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的深度认知,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也就是说,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声誉及凝聚力、感召力、发展力、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它对学校师生具有指引、熏陶、规范乃至强制作用,激励学校师生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实现人生的理想与价值。二是要融合多元文化。学校文化要海纳百川,承认和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文化,采取尊重、包容、鉴赏、吸纳的态度,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提供条件和奠定基础。三是要彰显特色文化。要明晰学校的办学定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合适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四是要规范制度文化。合理的制度是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想品德的规范化。规范而相对稳定的制度有利于教风、学风和服务作风三位一体优良校风的形成。
10.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篇十
一个政党的宗旨决定了这个政党的性质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践行这一宗旨,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我们党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从革命党成了执政党,党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总书记都对宗旨问题极为重视,作出过一系列精辟论述。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是否坚强、作风是否优良的首要标准。密切联系群众还是脱离群众,不仅是态度问题、感情问题,更是政治立场、政治本色问题。”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我们党、对每一个党员的极端重要性。第一,增强党的宗旨,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一方面取得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执政时间越长,脱离群众的危险也就越大。我们党能否长期执政,归根结底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始终践行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固然有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是这些国家的共产党背离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违背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最终丧失了政权。这个教训是十分深刻的。我们必须始终牢记,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脱离了人民群众,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因此,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增强党的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大限度地防止脱离群众的危险,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更为紧迫。
第二,增强党的宗旨,事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新形势下党的干部路线的集中体现和选人用人的根本标准,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根本要求。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看党员干部践行党的宗旨的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衡量一个党员干部的德,党的宗旨意识是决定性的,直接影响到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评价一个党员干部的才,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看其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有多大。这些年来,大力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党员干部队伍的总体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这突出表现在个别党员干部党的宗旨意识不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大。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抓紧加以解决,以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着力点,努力把广大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总之,增强党的宗旨十分重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在推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更好地为全县人民谋福祉。
太康县商务局 王常业
11.强化宗旨意识 篇十一
一、强化宗旨意识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来源于思想,形成于实践,表现于行动,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党的整体风貌的集中体现。
1、宗旨意识是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胜利的宝贵经验。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贯穿于党的一切工作中。党92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表明:从我们党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2、宗旨意识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由于体制改革、地区差距、行业特征、就业状态等原因导致社会成员利益诉求多样化,群众为实现多元利益而进行的活动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使党在坚持宗旨、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处于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中。
3、强化宗旨意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紧迫任务。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是党的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和时代课题。当前,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总体是好的,在联系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也存在着不符合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问题
二、深刻理解增强宗旨意识的具体要求 增强宗旨意识不仅需要植根于全体党员的头脑里,还必须落实在全体党员的行动中更要求我们每个党员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主要担任教育教学和教务处干事的工作职责。联系和服务群众对我而言就是联系和服务学生和教师。
三、立足本职工作岗位,联系服务师生。
1、讲规矩、守法纪,规范教学行为。教育事业是党的事业。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党员教师更要特别增强角色意识,站稳政治立场;增强理论修养知识,保持政治坚定;增强党性修养意识,发挥示范作用;增强政治纪律意识,守牢政治纪律底线。作为学校的党员和教师,应遵守的规矩和法纪更多、更具体。不仅在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面要表现出自觉性,保持先进性,更应在践行教师职业道德、遵守教师行业规矩的方面强化规矩和法纪意识,养成遵规守纪的好习惯,做到依法执教、依法从教,使学校成为讲规矩、守法纪的重要阵地。在服务师生的工作中,我们要时刻警钟长鸣,真正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2、讲学习、有文化,提高专业素养。只有做学习型的教师,才能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只有做学习型的教师,才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握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是我多年来的为师信条。“学习、实践、反思”是教师素养提高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轨迹。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要研读课标,钻研教材、报刊专业杂志、各种文献,使学习成为一种内需。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要坚持自我反思。通过多角度的反思才能准确的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更快更高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为学生提供高素质的服务水平。
12.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篇十二
每一个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必须牢记:人民在我们心中的分量,与我们在人民心中的分量成正比,我们让人民群众满意,人民群众才会对我们满意。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十八大代表、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盖如垠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服务型执政党的定位,是由党的宗旨决定的。作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政党,“服务”是本质属性,也是最重要的执政方式。
盖如垠说,执政首在民心向背,顺民心则政兴,逆民心则政废。每一个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必须牢记:人民在我们心中的分量,与我们在人民心中的分量成正比,我们让人民群众满意,人民群众才会对我们满意。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共产党人只有铭记党的宗旨,勿忘党执政的最高标准,忠实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践行科学发展观,才能深得人心。否则,党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
盖如垠说,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一大法宝,联系群众不是停留在“联系”上,而是为了更好地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不能拒人于千里之外。”盖如垠认为,做群众工作不能靠空洞说教,而要用行动体现我们对群众的感情,体现到具体工作中,对来访群众有热心,对群众反映的困难有同情心,帮群众解决困难有诚心,遇到阻力和困难有攻坚克难的决心,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有长期作战的恒心。这样才能和群众心贴心。“像焦裕禄、孔繁森这样人民群众认可的干部,才是根本的评价标准。”
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十八大报告着眼于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务实转变,凸显出“把人民举过头顶”的执政观。盖如垠说,要自觉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现在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现象,成为一道严峻的考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盖如垠指出,我们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在犯错,而且还在犯。
13.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篇十三
【篇一】
存在的问题:
1.理想信念动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
2.对群众缺乏感情,不关心群众疾苦,不真诚为群众服务;
3.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不愿做、不会做、不敢做群众工作;
4.严重背离了党的宗旨,违法乱纪,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等。
整改措施:
1.增强宗旨意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2.增强宗旨意识,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3.增强宗旨意识,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章明确要求,每个党员必须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
4.增强宗旨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力量之源。执政首在民心向背,顺民心则政兴,逆民心则政废。
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必须牢记:我们让人民群众满意,人民群众才会对我们满意。
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不能拒人于千里之外,要用行动体现我们对群众的感情,体现到具体工作中,对来访群众有热心,对群众反映的困难有同情心,帮群众解决困难有诚心,遇到阻力和困难有攻坚克难的决心,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有长期作战的恒心,这样才能和群众心贴心。
理论学习缺少饥渴感,理论水平停留在一般化。满足于已有的理论知识和水平,理论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自觉、不够深入系统全面。对党性修养和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加强学习,补足精神之“钙”。
【篇二】
通过集中学习贯彻两学一做活动,以邓小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加强领导干部五个方面作风建设和树立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的要求,对照查摆问题提纲,紧密结合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查摆出在党的宗旨意识方面问题如下:
一是每天忙于事务,系统学习的时间少;
二是深入基层解决问题的多,发挥副职作用的少;
三是对干部职工批评的多,要求的多,关心的少;
四是工作方法有时粗暴简单,批评干部不分场合,不考虑大家是否能接受;
五是干部使用的多,谈心交流的少。
针对以上问题,特提出如下整改措施:
一、注重加强理论学习
以解决思想和工作上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以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为落角点,积极参加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增加实用技术学习,争取掌握一技之长。
二、自觉增强党性修养
在学习中,重视提高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党性修养,强化宗旨观念和公仆意识,自觉以“三个代表”的标准要求自己,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三、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基层干部职工的呼声,了解和掌握了他们的利益要求和愿望,真实把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更好地为人服务;增强工作透明度,多倾听班子其他成员的意见,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四、推动全面工作开展
进一步建立健全机关的理论学习制度,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实现薄弱环节有突破,常规工作有创新,各项指标有落实。
【篇三】
要想强化宗旨意识:
一是要加大宣传、引导学习、强化宗旨;
二是做到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使得基层干部能够拥有一颗为民之心;
三是要在选人用人方面,注重在基层考察、注重在基层选拔,选拔任用那些扎根基层、一心为民,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的干部。
在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双轮驱动下,基层干部才会有强烈的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才能真心实意、全心全意为民做事。宗旨,是一个政党、一个组织、一个群体做事的依据和准则,是主导思想和主要旨趣。做为党的基层干部,就是要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推荐阅读:
忠实践行宗旨 勤政廉政为民06-11
服务宗旨09-22
服务企业宗旨大全06-26
诊所服务宗旨口号09-13
党员为民服务08-30
服装服务宗旨标语大全09-26
扎根基层 为民服务09-22
人大主席为民服务承诺11-01
重温入党誓词 践行为民服务09-01
医院文化建设和服务宗旨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