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车轮圆圆 教学设计

2024-09-13

中班科学活动:车轮圆圆 教学设计(精选10篇)

1.中班科学活动:车轮圆圆 教学设计 篇一

《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圆圆的玩具》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圆圆的玩具》含反思!

【活动设计】

以物代物是幼儿满足自己游戏需求的重要策略,但中班幼儿还缺乏以物代物的经验与方法。进入主题活动“玩具总动员”以来,我围绕主题目标“乐于尝试操作各种玩具,了解它们不同的性能和作用”,选择橡皮泥、纸和扭扭棒等常见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变出圆圆的圈、圆圆的飞盘、圆圆的球这三种形态不同的圆形物体。帮助幼儿积累初步的以物代物的经验,引导幼儿运用以物代物的方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探究领域中提出的“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和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的目标,以及中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我从生活中的“圆”导入,引导幼儿在游戏情境中观察,发现圆的不同形态,并且围绕变化圆的不同形态,设计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激发幼儿对“变圆”的兴趣,感知各种变圆的方法,并以任务、问题呈现的方式递进地引导幼儿探索,不断激发幼儿观察、探究的主动性。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圆形的玩具,感知材料变圆的方法。

2、积累初步的以物代物的经验,体验制作玩具的乐趣。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橡皮泥、扭扭棒、纸若干,笔、剪刀,作品呈现架,自制PPT。

【活动过程】

一、说说圆圆的玩具。

1、谈话导入。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这是什么?请你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圆圆的。

幼:太阳是圆圆的。

幼:西瓜是圆圆的。

师:许多水果是圆圆的。除了西瓜,还有什么水果也是圆圆的?

幼:苹果、橘子。

师:哟,他能一下子说出两种圆圆的水果。谁能一下子说出三种圆圆的水果?

幼:梨、葡萄、樱桃是圆圆的。

师:除了圆圆的水果,还有什么东西也是圆圆的?

幼:皮球是圆圆的。

幼:还有足球、乒乓球……

师:看来,有许多玩具也是圆圆的。

2、圆圆的玩具。

师:还有哪些玩具也是圆圆的?

师(小结):我们身边有很多东西是圆圆的。

(析: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引出并聚焦话题。对第一个问题,孩子们会有许多种回答,教师要引导幼儿注意表达的完整性,如:苹果和橘子都是圆圆的。或者在幼儿回答时提出挑战:你能一下子说出三个圆圆的东西吗?另外,教师也可适当进行分类,如许多水果是圆圆的,许多玩具是圆圆的,等等。)

二、变变圆圆的玩具

1、第一次探索。

(1)教师出示PPT,情景导入。

师:小动物想要玩圆圆的什么玩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幼儿观察玩具展台及标志。

师:这里有三个柜台,谁能说出哪个柜台是卖游泳圈的,哪个是卖篮球的,哪个是卖飞盘的呢?为什么?

幼:中间的柜台是卖游泳圈的,因为它中间有个洞。

师:大家同意吗?那么另外两个都没有洞,哪个是飞盘、哪个是篮球呢?

幼:第一个是飞盘,因为它是扁扁的。

幼:第三个是篮球,因为它是鼓鼓的。

师(小结):原来飞盘是扁扁的圆,游泳圈的中间有个洞,篮球是个圆圆的球。

(析:这一环节主要创设了小动物买玩具的情景,并通过平面标志引发幼儿观察、发现、区别实心圆形、空心圆形、球体的不同。当幼儿观察不细致时,教师可设疑,如:它们都是圆圆的,你怎么看出这是卖飞盘的,而这是卖游泳圈的呢?为接下来的探索活动打好基础。)

(3)教师介绍材料。

师:现在玩具柜台上都没有玩具,小动物们买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可发愁了。请你来当玩具厂的工人,做出小动物想玩的玩具好吗?

师:看看用什么来做玩具呢?(出示橡皮泥、纸、扭扭棒,并引导幼儿说出这些材料的形状。)这些材料都不是圆圆的,你能做出小动物们想玩的玩具吗?

(4)教师交代要求。

师:请你挑选一样材料做一个圆圆的玩具,做好之后放到玩具展示台上。

(5)幼儿探索,教师巡回观察。

(6)幼儿分享交流。

师:你用什么材料做了圆圆的什么玩具?

幼:我用橡皮泥做了小兔喜欢的球。

幼:我用橡皮泥做了小狗喜欢的飞盘。

幼:我用扭扭棒做了小猫喜欢的游泳圈。

师(小结):原来这些材料能变出小动物们喜欢的玩具,小动物们高兴地买到了想要的玩具。

(析:该环节通过情景引发幼儿用简单材料变圆的已有经验,初步感知用身边的材料能变成想要的玩具。教师需要提取幼儿的操作结果,展示成功变圆的材料及方法。孩子们通常的情况是能用橡皮泥搓成球、压扁变飞盘,能用扭扭棒围成游泳圈等,但基于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已有经验,不同班级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下一步,教师需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挑战。)

2、第二次探索。

(1)情境导入。

师:小动物还想买新的圆圆的玩具,你们能不能用这些材料做出新玩具呢?

(2)出示PPT并交代要求。

教师根据幼儿第一次操作的情况自制PPT,通过动画演示灵活地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小兔想买纸做的球,小狗想买纸做的飞盘,小猫想买橡皮泥做的游泳圈,你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吗?”请幼儿选择纸或者橡皮泥做出小动物想玩的新玩具,做好后放到相应的玩具柜台上。

(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用PPT中的图示具体形象地提出探索任务,引导幼儿看懂图示,复述探索任务,帮助幼儿有目的地探索,避免重复操作。)

(3)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分享交流。

师:你用什么材料做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幼:我用橡皮泥做了游泳圈,我先搓成面条一样的形状,再把两头接起来变成了游泳圈。

师:这里也有一个用橡皮泥做的游泳圈。都是游泳圈,这两个游泳圈做的方法一样吗?

幼:不一样。

师:你能看出这个游泳圈是怎么做的吗?

幼:我觉得这个游泳圈是先把橡皮泥搓呀搓,再压成扁扁的,然后在中间挖了一个洞。

师:原来都用橡皮泥做游泳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做。

师:这里有许多用纸做的球,是怎么做的?我们来试一试这些球搓得圆不圆。(把纸球在地上滚一滚,检验纸球的质量,引导幼儿注意在揉搓纸球时要用力一些。)

师:有谁用纸做出了小狗喜欢的飞盘?请你们来介绍一下是怎么做的。

幼:我把纸撕掉一点,就变成圆盘了。

师:我发现有个小朋友做圆盘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请他上来做给我们看一看。(幼儿现场演示对折后撕半圆的方法。)

师:谁看清楚了他是用什么方法把纸变成飞盘的?

幼:先把纸折一折,再撕。

师:对折以后再撕,撕一个什么形状就会变成圆圆的飞盘呢?

幼:半圆形。

师:哇,这种方法真不错,可以撕得又快又圆。

师(小结):原来相同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变一变,可以做出不同的玩具。

(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利用不同材料变圆的方法。不同的幼儿变圆的方法各有不同,比如:在用纸做飞盘时,有的会用笔画一个圆再撕,有的会用剪刀剪一个圆,还有的会对折后撕半个圆……孩子们的方法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为了凸显集体活动中分享交流的价值,教师需重点引导幼儿清晰表达自己的玩法,梳理并记录多种变圆的方法,从而使孩子们清晰地感受到同一种材料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变出相同的圆。同时教师可多用情景中小动物的口吻对幼儿进行鼓励、表扬,让孩子们感受到变圆的乐趣,体验探索的成功,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3、第三次探索。

(1)教师交代要求,幼儿探索。

师:这一次你可以试一试别人的方法,也可以继续挑战自己,用新的方法做玩具。(继续根据幼儿上一次操作的情况提出挑战,比如:可以用薄薄的纸来做圈吗?用细细长长的扭扭棒可以做球和飞盘吗?)

(2)幼儿分享交流。

师:你用什么材料做了什么玩具?说说你的新方法。

幼:我把扭扭棒绕来绕去,变成了一个球。

幼:我把扭扭棒卷呀卷,像卷棒棒糖一样,变成了飞盘。

师(小结):今天我们只选了三种材料,就做了自己心里想变的玩具。真棒!

(析:这一环节主要是分享与尝试幼儿介绍的新方法,同时鼓励能力强的幼儿继续接受新的挑战。如果挑战不成功,可以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探索。)

延伸活动:

师:(出示活动室中材料架照片)这里有很多材料,我想要一把钥匙,你能帮我变吗?我想要吃方方的汉堡包,你能帮我变吗?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出许许多多其他的玩具。

(析:在该环节中,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替代物的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利用活动室里的材料进行探索。)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充分遵循“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重要教育原则,选用了孩子们随处都可以见到圆圆的东西,让小朋友了解我们身边存在的圆,孩子们在观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了解圆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

本次活动我设计三个环节,在活动开始部分,我以课件激发幼儿学习趣。在幼儿欣赏课件中美丽的画面同时引出问题:看一看,找一找,你发现什么东西是圆的?形象深动的课件符合幼儿形象直观的年龄特点,有效的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欲望,起到了引发幼儿思维的目的。幼儿讲述时,我不是旁观者,一是“听”。二是“说”。一听孩子们在讲述什么,了解它们的个体差异,对能力强的幼儿提出更高的教育目标;二是找不说话的孩子讲一讲,鼓励人人动口,积极讲述。在第二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了解圆和我们的关系。我准备了图片、实物,以及为了更好帮助幼儿总结归纳前面所理解的知识内容,我还以图谱方式。但考虑得有所欠缺,图谱设计不够儿化、直接形象,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其实“小博士”所说的话已经是引导幼儿对前面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因此图谱也是多余的。但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表达的欲望和活动的积极性尤为高涨,他们能结合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告诉大家生活中圆圆的东西与我们的关系,达到活动的重点要求。在第三个环节,我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并分成四组,不同的材料体现层次性,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相应的材料,让幼儿人人动手。根据中班孩子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主动的学习和理解事物,对事物有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这一年龄特点,在活动设计中,设计了根据幼儿猜想选择试验材料,让每个幼儿亲历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为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打基础。活动中我应用运用了发现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突破本次活动的难点,但对操作时间把握不够好,提供给幼儿自己选择实验的时间和空间不够长,但从从活动实录中,还是可以看到孩子们愉快地情绪,较好的完成活动目标。

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圆圆的玩具》含反思这篇文章共12743字。

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不一样的气味》》:中班科学教案《不一样的气味》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尝试用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识别气味,对用鼻子识别气味的活动感兴趣,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科学《不一样的气味》教案吧。

《中班教案《神奇的三脚架》含反思》:中班教案《神奇的三脚架》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尝试用游戏棒架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神奇的三脚架》含反思教案吧。

2.中班科学活动:车轮圆圆 教学设计 篇二

一、内容分析:

《圆圆变变变》是《幼儿创新智慧游戏课程》小班下学期的活动内容。圆形通常是幼儿最容易认识的图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物品都是由圆形构成的,引导幼儿与圆形做游戏,会激发他们探索的愿望和兴趣。他们会想象自己创新或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围绕圆形展开一系列的创新思维活动,将会让幼儿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受创新思维的乐趣,培养幼儿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内容的选择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符合《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我们的创新智慧游戏内容注重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出发,着眼于幼儿身边的有趣现象,精心选择生活中的内容作为教育内容。以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创新思维特点。

二、幼儿分析: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知识经验少、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创新思维能力较低,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差。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虽然也涉及到拓展幼儿思维的内容,但都比较零散,不系统,因此幼儿对于创新思维比较陌生,缺乏主动性和经验。所以,小班幼儿的创新思维活动内容是比较粗浅的,贴近其生活。本次活动设计了符合小班幼儿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的活动环节,学习内容更是“浅中有深、深中有浅”,贴近幼儿生活,容易为幼儿所接受。

三、设计思路:

圆圆变变变,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比较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是培养幼儿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幼儿体验创新思维乐趣的良好载体。通常幼儿看到圆形会想到大西瓜、苹果等自己喜欢的东西。活动中根据小班幼儿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兴趣,激活孩子的创新思维,展开他们的思维空间。他们在玩一玩、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做一做等多种感官参与的情况下,充分体验和感受到创新思维活动的乐趣。

以下是具体设计思路及设计意图:

1.玩纸导入:

以自由玩圆形的纸为导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对圆形的兴趣,引发幼儿的活动情趣,创设了良好的活动氛围。

2.扩散思维活动:

让幼儿想象圆形能变成什么,对于小班的幼儿在表象认知的基础上提出能变成什么,是他们最乐于参与的想象活动,将会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

3.创新想象和操作活动:

让幼儿尽情玩、自由拼摆圆形,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鼓励幼儿合作玩、合作拼摆圆形,初步感受合作想象的乐趣。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示,迸发出无限的创造火花,这也是本活动的高潮。

4.赞赏激励,激发制作图形粘贴画的兴趣。

展示幼儿的作品,让幼儿体验创新想象成功的喜悦,在评价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呵护幼儿的创新灵性,使幼儿的创新思维得到升华。

一次教育活动的结束是下一次活动的开始。最后展示图形粘贴画,激发幼儿制作图形粘贴画的兴趣,为下次操作活动做铺垫。提升了幼儿的创新境界,并使本次活动得到了延续。

四、活动目标:

1.体验圆形变化和创新活动的乐趣。

2.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3.让幼儿大胆想象并添画,培养绘画兴趣。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重点、难点:

培养发散的创新思维方法,多感官参与创新思维活动。

五、活动准备:

画纸、各种大小及颜色不同的圆形卡纸、彩笔、浆糊、棉棒等。

六、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师与幼儿一起玩圆形的纸,提醒幼儿想各种办法。

2.扩散思维活动:

教学反思:

活动一开始,以变魔术的游戏开始,来吸引幼儿注意。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不同的物品记忆不是很好,于是出示儿歌中出现的东西。

活动结束后,大部分幼儿都乐于去说儿歌,仿编儿歌,我也把问题抛给了孩子,请他们回家寻找圆形的物品,继续仿编,并请家长记录下来。

圆形能变成草帽、垫子、太阳等。

3.创新想象和操作活动:

如果你是一个魔术师,你会怎样变?可以相互讨论一下。请幼儿大胆想象,给幼儿充分的时间,让幼儿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动手制作图形粘贴:

你们喜欢和圆形做游戏吗?请你们和圆形玩一玩吧。启发和鼓励幼儿动手自由拼摆粘贴圆形。

5.结束活动:

对幼儿的圆形贴画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幼儿叙述自己的作品,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6.活动延伸:

准备各种圆形材料放在区域中,鼓励幼儿制作圆形粘贴画。

3.中班科学教学活动教学反思 篇三

孤山镇第二幼儿园

闫雪

本次活动我针对幼儿对“邻居”关系感兴趣且幼儿对相邻数有了初步了解但没有形成相邻数概念的现状,结合中班幼儿以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初步萌芽的年龄特点,通过故事讲述来为幼儿设置游戏化的情景,通过情趣化、有趣化的游戏使幼儿大多数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抽象的数学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理解。让幼儿真正意义上做到“玩中学,学中乐”。本次活动也基本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活动让我明白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倾听和应变能力也非常重要。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虽然幼儿能完成相关的相邻数的练习,但幼儿对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这个看似简单的内容,让幼儿听起来有点模糊、混乱,这些不足都是我要在以后教学过程中需要多加注意的地方。

4.中班科学《玩纸船》活动设计 篇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各种各样的纸,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和纸相关的经验,从报纸、图书到纸巾、纸盒、各种包装纸。纸不仅是幼儿生活中的伙伴,也是幼儿游戏、创作的必备材料,在幼儿的世界里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

在“好玩的纸”这一主题中,我们将带领幼儿与各种各样的纸展开一系列互动,让幼儿在探索纸的不同玩法中感受纸的奇妙,享受游戏的快乐。

喜欢玩水是孩子的天性,小纸船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玩具,我利用孩子们这一兴趣进行导入,引导孩子们观察三种小船的吸水性不同,沉浮的快慢也不同,让孩子们学会记录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能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探索活动中来。在孩子们自己动手试验的同时也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感知纸的吸水性不同与纸船沉浮快慢之间的关系。

2、发展比较性观察能力。

3、能积极参加探索活动,尝试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1、幼儿在美工区进行过用不同的纸折小船活动。

2、写毛笔字用的宣纸、蜡光纸、皱纹纸及其折好的小船若干。

3、活动记录表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认识常见的三种纸

出示三种纸,引导幼儿观察感受纸的质地手感的不同。

二、幼儿猜测:哪种纸船沉的快?

1、出示三种纸折的小船,猜测三种纸船下沉的速度。

引导幼儿猜测:小船放到水里会怎样?哪种纸船沉的快?

2、指导幼儿将自己预想的结果用图形或数字在记录表中表示出来。

3、 幼儿记录猜测结果并互相交流。

三、实验验证

1、指导幼儿分组活动,将三种纸船同时放入水中,观察纸船下沉的速度。

2、请幼儿将实验结果在记录表中记录出来。

3展示幼儿实验记录结果(皱纹纸船最快,宣纸比较快,蜡光纸最慢)

四、继续探索、感知纸的吸水性不同与纸船沉浮快慢之间的关系。

1、提出问题,幼儿探究:同样是纸船,为什么沉下去的速度会不一样?

2、教师做演示实验:将同样大小的三种纸揉成纸团,同时放入盛有相同水的三个杯子里,让幼儿观察纸的吸速度并于纸船实验结果比较,找出原因。发现纸的吸水性不同与纸船沉浮快慢之间的关系。

5.中班科学活动设计-空气在哪里 篇五

教师:李梅

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 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和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特性。

2、培养幼儿相互合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激发幼儿探索空气的兴趣。活动准备:

空盒子、塑料袋、塑料瓶、水盆、毛巾、粉笔头、句卡,词卡。活动过程:

(一)神秘的空气:初步感知空气的特性 1出示神秘盒子引起幼儿兴趣。

盒子里面有一种神秘的东西,我请几个小朋友来摸摸、听听、看看、闻闻,然后把你知道的信息告诉小伙伴,让他们猜猜盒子里到底是什么(请几个幼儿探索并表达,引导其他幼儿大胆猜测)。

2、揭晓秘密:盒子里面的东西很神奇,它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也没有气味,它的名字叫空气。

(二)空气在哪里

1、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也没有气味,那么它到底在哪里呢?请几个幼儿表达自己的看法。

2、验证空气的存在:我们一起来找找看空气到底在哪里。

a)用塑料袋到教室的各个角落里装空气。体验四周都有空气。b)出示有盖塑料瓶:它里面有空气吗?用什么方法证明。幼儿先用自己的办法证明。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探索:用脚踩,不会很扁;装入水(不要太满)会发现气泡。

c)粉笔头投入水中发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试试看(小组合作)。

(三)空气是什么样的:较准确地了解空气的特性

1、我们已经发现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它是一种气体,出示句卡“空气是 气体”。

2、空气是什么样的气体呢?幼儿表达自己的看法。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词卡:无色的、无味的、看不见的、摸不到的、闻不到的。

3、引导幼儿完整说出空气的特性。

(四)继续寻找空气

1、鼓励幼儿在户外或家里继续探索空气的奥秘。

6.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2 篇六

一、活动目标:

1、乐意摆弄各种各样的夹子,感知夹子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尝试了解不同夹子的不同功用。

3、在游戏中体验探索发现的快乐。

二、活动重点:

尝试了解不同夹子的不同功用。

三、活动难点:

在游戏中体验探索发现的快乐。

四、活动准备:

1、情境创设:小兔家(矮柜、衣架、小兔一家的合影等)。

2、各种各样的夹子(食品夹、发夹、衣服夹、被子夹等)。

3、三组幼儿操作材料:一组,用夹子打扮娃娃;一组,把食品分类;一组,晾衣服。

4、特殊夹子:封袋夹,核桃夹,报夹、锅夹、饺子夹等。

5、藤编篓,核桃,音乐等。

五、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活动兴趣。师:今天小兔搬家,我们一起帮帮忙吧!来,出发吧!(听音乐四人一组搬箱子进入活动室。)小兔家到了,我们把箱子放下来。(幼儿依次放好。)

2、师:兔妈妈还没到,我们一起把搬来的东西整理好,给兔妈妈一个惊喜,好吗? ⑴、师:让我们来看看你们搬的是什么?(分别出示箱子里的物品。)⑵、(给孩子看食品篓)“哇,有这么多好吃的呀,该摆到哪里呢?” “这是小兔的洋娃娃,我们帮她摆到柜子上吧!”

“哇,还有好多小兔的衣服、被子呢,快去帮她摆放好吧”

3、探索实践,了解夹子功用。(1)自由选择夹子进行探索并交流。

师:你们可真棒呀,把搬来的东西都整理好了!老师刚才也搬了一大箱东西,一起来看看里面有什么?(出示夹子。)你们玩过夹子吗? 师:请你们来玩一玩夹子,和好朋友说一说这些夹子都有什么用。(注意出示完以后及时盖上箱子的盖子。)孩子玩一玩,说一说,夹一夹。

师:现在请你们把筐子子里的夹子都夹到身上,(不好夹的拿在手上)回到位置上。

师:来,每个人多带几个夹子,全部带到位置上。

分别请幼儿说一说:你拿的什么夹子?有什么用?(可请幼儿到前面介绍。)有意识介绍几种,为分类作准备。师:现在要请小朋友来送夹子了。怎么送呢?(出示标记,标记夹在一含篓子上。)看谁送得又快又对!(2)尝试运用夹子帮小兔收拾房间,了解不同夹子的功用。师:“小兔家有这么多的夹子,要放到哪里呢?”

教师引导并鼓励幼儿与同伴商量合作,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夹子完成任务。(音乐)“你们看这么多的好吃的都放到了一起,等会儿请你们把相同的食物放到一个盘子里。注意不能用手拿哦!想想用哪个夹子来帮忙。”

师:娃娃的头发有点乱,请你们来帮娃娃打扮头发呢,该用哪种夹子呢? 师:还有这些衣服、被子,你们要找合适的夹子将它们夹到绳子上。

⑶师:“现在四个人一组商量一下,你们玩什么,要请哪个夹子来帮忙。”教师请幼儿同伴间商量,请每个组派一个小朋友说一说并找到相应的夹子(分别请各组幼儿去操作。)⑷集体检查幼儿收拾、整理的情况。

小结:(带幼儿参观)终于收拾好了,小兔家很整洁!

4、拓展经验

⑴教师拿出一大包薯片,作为孩子们劳动的奖励,给每个孩子分享一片。

(神秘地)出示封袋夹,让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有什么用? 师:(悄悄打开夹子)这也是一种夹子,你们认识吗? 师:你看吃剩下的薯片我们可以把袋子的口封起来,看我!(边说边拿封袋夹封住袋口)让幼儿说一说:为什么要用这个夹子把袋口封起来?(防止灰尘、不会坏、保鲜等)——咦,这个夹子真神奇!⑵师幼互动,尝试打开核桃。

师:(出示一个核桃)小兔家还有核桃呢,可是它不知道怎么打开,请小朋友想想办法!(幼儿说出摔、拍、敲、咬、踩等,)师:我这儿有个夹子,谁来试试看,能不能用它打开核桃? 师:这个核桃夹用处可大了!(小结)生活中还有许多奇妙的夹子呢。(出示PPT长长的报夹、锅夹、饺子夹等稍作介绍)——夹子真是我们的好帮手!

7.中班科学活动:车轮圆圆 教学设计 篇七

活动目标:

1、感受声音的轻和响;

2、初步体验在不同的场景中发出轻和响不同的声音;

3、学会自我控制,兼顾他人。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己制作的在园一日生活各环节(如:午餐、点心、搬椅子、穿衣服、睡觉、问好、唱歌、上课回答问题等)的图片;

2、玩具动物一只、轻和响的分类标志各一;

3、噪音的录音。

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引出轻和响(声音越讲越轻,直至听不到)能听到我的声音吗?为什么?

原来,为了能让别人听清楚,我们必须用响亮的声音说话。

2、用响亮的声音介绍自己

3、听噪音录音,感受响是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要用响亮的声音呢?

(听噪音的录音)你能听清楚他们在说什么吗?为什么?

有时候,所有的人都在大声说话,就太吵了。

4、回忆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区分轻和响

1)、在幼儿园你都会做些什么?(随着幼儿的回答逐一出示图片)

2)、什么时候需要轻轻的,什么时候需要响一点呢?(出示轻和响的分类标志)

3)、将一日生活各环节图片按照轻和响的要求分类。

5、实践轻和响

1)、大声的向老师问好、大声的唱歌

2)、小动物想睡觉了,轻轻的哄小动物睡觉;小动物睡着了,轻轻的搬椅子、轻轻的走路。

教学反思:

该活动最大的亮点在于从幼儿的生活出发,让幼儿感受、区分和实践不同场景下的轻和响,真正体现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教育观念。

整个活动一气呵成,首先是感受轻和响,借助讲故事和听录音这两种形式,潜移默化中让幼儿知道,轻和响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环境下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其次,区分轻和响,则运用幼儿自己制作的在园一日生活各环节的图片作为教学具,在按标志分类中体会不同场景下轻响有度的做法及其原因。最后有针对性的选择了几个易于操作的行为让幼儿实践轻和响,首尾连贯自然。

8.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设计:玩冰冰 篇八

1.乐意交往、交流,学习用简单采访的方式来收集信息。

2.知道科学家对恐龙灭绝原因的主要猜测。

重点难点:

1.乐意交往、交流,学习用简单采访的方式来收集信息。

2.知道科学家对恐龙灭绝原因的主要猜测。

活动准备:

1.调查访问用的记录纸和笔。

2.活动前,请幼儿园中部分受访者沟通,请他们去了解相关的内容。

3.请部分家长作为志愿者在相应时间来幼儿与活动。

4.恐龙灭亡的假说。

活动过程:

一、教师请幼儿在幼儿园随机进行采访,了解其他人对于恐龙消失得原因的看法,带领幼儿学习简单的采访方式。

1.我们可以无问问幼儿园的人,也许他们能告诉我们答案。我们可以问谁?

2.问他们什么问题,怎么问?

3.三个小朋友为一组,去采访三个人。

4.使用纸和笔把他们的回答记录下来。

二、幼儿自行出去进行采访,教师和家长志愿者随后观察。

三、幼儿回来后,可以在其他的时间来交流采访结果。

1.你们喜欢采访吗?有没有遇到困难?

2.分享一下你们采访到的答案。

活动反思:

9.中班科学活动:车轮圆圆 教学设计 篇九

1、激发幼儿对镜子的好奇心,体验镜子游戏的快乐。

2、感知镜子的多样性,发现镜子的特点。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小镜子、不锈钢勺子、反面带有双面胶的小动物图片数份,最少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桌子上有一些东西,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二、幼儿玩镜子。

1、提问:①你是怎样玩的镜子?②发现了什么?

小结:镜子可以照出影子来,利用镜子,你不转头就可以看见身体后面的小朋友。

2、谁还有不同地发现:

①阳光下,你发现了什么?

②墙上为什么会有光点?(镜子将阳光反射到墙上就产生了光点。)

③墙上的光点会动吗?

④你是怎样让它动的?(光点随镜子的晃动而晃动。)

小结:在阳光下,镜子可以在墙上产生光点,还能让光点移动到想让它到的地方。

3、观察“勺子里的哈哈镜”。

(1)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像镜子一样,能照出影子来?

(2)玩“勺子里的哈哈镜”的游戏。提问,帮助幼儿有条理地探究。

①你在勺子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自己?是什么样子?(原来勺子是个哈哈镜)。

②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照出的影像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③从勺子里的哈哈镜看到的自己与镜子里的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勺子的凹面与凸面对光反射的不同,幼儿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奥妙。

三、游戏:

1、我们把小动物贴在镜子上?

2、怎样让你的大灰狼(小兔子)跑的快点儿?

3、请幼儿尝试。

小结:“动物追逐战”太好玩了,你的小动物跑的快吗?

四、我是小小摄影师。

1、带领幼儿到室外,借助勺子“摄影”。

2、请幼儿说说在勺子里的哈哈镜里看见了什么?它跟原来的物体相比,有什么变化?

3、引导幼儿思考:用不同的勺子“拍摄”的同种物体,结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4、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勺子大小、新旧与影像之间的关系,给幼儿留下继续探究的空间。幼儿在玩“哈哈镜”中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0.中班科学《有趣的尾巴》活动设计 篇十

中班科学《有趣的尾巴》活动设计

一、设计思路: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同时,《纲要》也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因此,本节活动课,是以我园“354游戏教学模式活动的研究”成果为指导,是以猜测、观察、描述、游戏为主体组织幼儿活动。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提升幼儿热爱科学,爱护小动物的情感。首先让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学学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样子,从而将活动内容引入到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关注上。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接着,我创设小动物和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细心观察,大胆交流自己看到的动物尾巴的样子,并让幼儿大胆猜测想象会是谁的尾巴。当幼儿的好奇心被点燃时,再利用多媒体为幼儿展示动物尾巴,并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新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要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然后,我组织幼儿玩拼图游戏这一活动,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最后我组织幼儿交流自已知道的其它动物尾巴的特殊作用,鼓励幼儿课后继续探索动物尾巴的作用。

二、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动物尾巴,并初步了解它们的妙用,激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兴趣。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加深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种动物的尾巴。

难点:初步了解几种动物尾巴的妙用,激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兴趣。

四、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燕子、牛、袋鼠、孔雀、松鼠身体和尾巴分离图片。

3、动物尾巴若干条。

4、音乐《谁的尾巴长》。

五、活动过程:

(一)游戏活动的导入:

师幼问好,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什么小动物吗?你能学学自已喜欢的小动物的样子吗?(引导幼儿交流,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二)游戏活动的准备:

1、师引:今天,老师也请来了一些动物朋友,可它们却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你们看它们多粗心呀,身体藏在了里面,尾巴却露在了外面,擦亮你们的小眼睛,看看谁能找出这些好朋友。(播放课件,展示动物的尾巴)

2、引导幼儿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已看到的动物尾巴的样子。

3、播放课件,展示动物图片,让幼儿试着说说动物尾巴的作用。

4、播放动画课件,展示动物尾巴的作用。

(三)游戏活动过程:

1、师引:小朋友接下来我们玩一个拼图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动物的身体和尾巴图片,请小朋友为你喜欢的动物找到尾巴,并把它们贴起来。看谁找得准,贴得好。

2、为幼儿分发动物身体和尾巴分离的图片,并强调游戏规则。

3、引导幼儿合作为小动们找尾巴,并将身体和尾巴贴在一起。

4、请幼儿上台展示,说说为谁找到了尾巴,它的尾巴长什么样,又有什么用?

5、总结幼儿游戏中的表现,鼓励表现好的幼儿。

四)游戏活动的延伸:

1、师引:是不是只有这些动物有尾巴呀,你还见过哪些动物的尾巴,它长什么样,又有什么用?(组织幼儿交流,并适时播放课件)

2、师小结:动物世界真奇妙,小动物的尾巴呀,有的长长的、有的短短的,有长的粗粗的,有的细细的„„小朋友们回家后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明天把你知道的讲给小朋友们听,好吗?

3、结束活动:

小朋友,小动物们都有尾巴,那么我们小朋友想不想也有一条尾巴,体验一下有尾巴的乐趣呢?现在请**老师为小朋友分发尾巴,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玩揪尾巴的游戏。

(播放音乐《谁的尾巴长》,结束活动。)

六、活动反思:

(一)从课题选择上来说,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好奇心都特别强,加之他们又都非常喜欢动物,但通过了解我发现,孩子们对动物的某一身体部位,比如说“尾巴”的了解就比较少。我选择这一课题,就是为了满足幼儿对这方面的探究欲望。

(二)从设计思路上来说,《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因此,在本节活动课的设计上,是以猜测、观察、描述、游戏为主体组织教学。作为教师,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做好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另外,在整个活动中,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手段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幼儿从中知道各种动物尾巴的用途,同时克服活动难点——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通过观察、描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游戏环节里,让幼儿在合作参与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提升幼儿热爱科学,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如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科学始与好奇”,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促使他们探索的内在因素,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使幼儿主动学习科学、爱上科学、迷上科学,在本节活动课的设计中,我没有讲枯燥的尾巴知识,而是努力创设了和小动物们玩捉迷藏游戏这一情境,让幼儿由尾巴猜动物,并大胆探索、积极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而且还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探究能力。为了让幼儿进一步巩固了动物尾巴的特征,我设计了拼图游戏,培养幼儿的大胆尝试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活动,我明白——幼儿活动的设计,要能够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设计适合他们的游戏来组织教学,这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

上一篇:真理,你在哪650字作文下一篇:八年级25班(上)班主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