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4年级音乐教案(精选8篇)
1.人教版4年级音乐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二)能正确计算4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4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难点:4减几的减法及看图列减法算式.
课前准备
(一)教具:小汽车图、熊猫图、苹果图片.
(二)学具:三角形的图片4张、1~4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2.看图列式计算.
订正板演时,老师提问:(指梨图)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要求学生说出:这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所以用加法计算.(再指五星图)提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要求学生说出:这是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所以用减法计算.
3.口算:
2+1= 3-2= 1+1=
1+2= 2-1= 3-1=
(二)学习新课
1.教学4的加法.
(1)出示苹果图.
提问:左边盘子里有几个苹果?右边盘子里有几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完整话回答问题)
老师把两盘苹果的位置调换一下,启发学生说左边有几个苹果?右边有几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
(2)出示小汽车图(一).
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回答问题:
①原来有几辆汽车?又开来几辆?
②求一共有多少辆汽车?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加法计算)
③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这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所以用加法计算)
师说:你们说得很好,因为这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所以用加法计算.谁会列式?指名说算式,老师板书:
3+1=4.
谁能说说算式中的3,1,4各表示什么?(3表示原来有3辆汽车,1表示又开来1辆,4表示一共有4辆汽车)
师说:你们说得很好,如果我们不看汽车图,应该怎样想3加1等于几?
两人一组讨论一下:指名发言.
师说:你们想的办法真好!计算3+1时,就想3和1组成屯(同时指)3+1就等于4.
(3)出示小汽车图(二).
引导学生看图后,启发学生根据图意编一道题,再请大家算一算.
指名说:原来有1辆汽车,又开来3辆,一共有几辆?
师说:你的题编得很好.谁会算?
指名说:一共有4辆.
师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算式怎么列?
板书:1+3=4.
师问:算式中每个数各表示什么?
全班齐读:3+1=4 1+3=4
师问:这两道题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老师行间巡视,听取意见.
指名各组代表发言.
小结 这两道题相同的地方;都是求一共有几辆汽车、两个加数都是3和1,得数都是4;不同的地方:两个加数的位置不一样,一道是3+1,一道是1+3.
师问:刚才我们算出了3加1等于4,你们能很快算出1加3等于几吗?
师说:我们计算3加1时,想3和1组成4,3加1就等于4.同样,1和3组成4,1加3也等于4.还可以想,3加1等于4,1加3也等于4.
(4)摆一摆:
全班拿出梨的小图片:左边摆2个,右边摆2个.
提问:
①要求一共有几个?用什么方法计算?
②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让学生做合并的手势,齐答:一共有4个梨.怎样列式?板书:2+2=4.
③我们不看图,计算2加2时,怎么想?
齐读三道加法算式.
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会了得数是4的加法运算.
2.教学4减几.
(1)出示熊猫图(一).
师问:谁能说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有4只熊猫,走了1只,还剩几只?
提问:
①你怎么知道走了1只?(用虚线圈上1只,表示走了1只)
②走了1只熊猫,是从几只熊猫里走掉的?(强调从4只里走掉的)
③要求还剩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
④为什么用减法?(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
⑤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4-1=3.
指名说:算式中的4,1,3各表示什么?
师问:我们不看图,怎样想4减1等于几?
引导学生看板书,启发学生说出可以想4可以分成1和3,4减1就等于3.
(2)出示熊猫图(二).
看图列式计算:先自己看图、思考、然后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的.
指名说算式,老师板书:4-3=1.
提问:
①你是怎么想的?
②你怎么知道走了3只?
③这3只是从几只里面走掉的?
④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⑤以后计算4减3时,怎么想?
齐读:4-1=4,4-3=1
(3)把两幅图和两个算式进行比较:
师说: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这两道题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好不好?
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指名说.
小结 这两道题相同的地方:都是原来有4只熊猫、都求还剩几只、都用减法计算.不同的地方:一道是从4只里面走掉1只,一道是从4只里面走掉3只.所以减法算式不同.一道是4减1,一道是4减3,得数也就不同.
(4)摆一摆:
全班拿出三角形图片,先摆出4个,然后拿走2个,还剩几个?
师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4-2=2.
指名说算式中各数都表示什么?
齐读三道减法算式.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4以内的加减法.板书课题:4的加法和4减几.
(三)巩固反馈
1.看图说图意,再填得数:
2.看算式用△摆一摆,再说得数.
3.做举数字卡片游戏:
老师出示算式,学生计算后,举卡片报得数.
2+2= 3+1= 4-3=
4-2= 1+3= 4-1=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刚刚学完加、减法的初步认识之后学习4的加、减法.学生对此并不陌生,难度也不大.因此,在教案设计上要注意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学内容分两步进行,先教4的加法,再教4减几.其中以减法为重点.
在教法上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复习准备设计的填空、看图列式都是围绕新课设计的.
几个例题在处理上各有侧重:例1,讲清加法的意义,使学生理解并会说“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例2在学习例1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学会看图编题,提高自学能力.例3,重点讲清减法的意义.强调从哪个数里减去一部分.通过看图、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例4在教师的指点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学会.体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巩固练习的第1、2题是为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意义设计的.第3题是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之能正确、迅速计算设计的.
板书设计
2.人教版4年级音乐教案 篇二
一、正确认识中学生与流行音乐、教材音乐的关系
初一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是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慢慢形成和定型的阶段。这个时期, 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生了变化, 开始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渴望, 对朦胧的爱情生活十分向往, 对外界的事物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是容易对一些问题认识不够全面, 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而现阶段大部分流行歌曲都涉及情感生活、表词达意直接明了, 通俗易懂、节奏明快、旋律变化丰富、配器音效动感而震撼, 充满了时代的气息。然而初一音乐教材有一些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单元内容, 如第四单元《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第五单元《环球之旅——亚洲之声》,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兴趣。
面对流行歌曲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冲击, 我们不能“闭关自守”, 这样会激化学生的逆反心理。然而初一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区分流行音乐的优劣或者对影视歌手盲目崇拜。因此, 音乐教育应当成为音乐资源的指导者和学生音乐生活的指路人。
二、如何将流行音乐合理引入初一课堂
1、将流行音乐引进课程导入部分,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导入是上好音乐课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教师教授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第一步, 往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促进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铺设的作用, 音乐教师应该在了解教材内容和逻辑的基础上, 结合最能激发初一学生兴趣的流行音乐设计出有效的导入。例如:七年级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环球之旅——亚洲之声》,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日本音乐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并且学唱歌曲《樱花》。而多数初一学生对日本的了解甚少, 对学习日本的文化和音乐的兴趣也不高。同时, 歌曲《樱花》这首作品是采用日本都节调式写成,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唱歌曲的难度。因此, 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选择亲自为学生表演受学生欢迎的流行音乐《天空之城》作为课程导入, 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还可以提前与班上有乐器特长的同学排练完成小提琴钢琴协奏《天空之城》。这样一来, 导入的音乐内容一下子拉近了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而导入的形式, 也较为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从而使教学过程很自然地过渡到日本这个国家的音乐文化介绍, 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安排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将流行音乐引进拓展部分, 大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1) 欣赏环节之后的拓展
初一的音乐教材为每单元第二课时安排了丰富的音乐欣赏部分, 其中有部分作品是器乐曲。但是其中的多数乐器在现在的舞台上难得一见, 这就使学生感到陌生。再有其中一些乐器的音色不那么圆润动听, 使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例如:第五单元第二课时, 教材要求欣赏朝鲜歌曲的同时, 了解伽琴这种乐器。笔者在实习旁听过程中发现学生听完教材配的伽琴音频, 都开始打瞌睡, 很难集中注意力用心欣赏。因此, 教师可以选择视频——伽琴演奏《卡农》 (本视频由8把伽琴同时演奏《卡农》为街舞表演配乐) 。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旋律《卡农》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使伽琴的音色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学生喜欢的街舞也利于激发学生的观看兴趣。
(2) 课后小测的拓展
初一教材在每个单元的末尾都会安排一些“小竞赛”或者“小测”, 意在测试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然而整天埋在语数英书堆里的初一学生, 又怎会有激情完成音乐课上的课后笔头练习。对于此, 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最后5至10分钟来做听辨的测试。而这写听辨的音乐作品, 教师可以选择流行音乐与传统相结合。例如第五单元第二课时, 在讲解草原上的蒙古族、新疆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藏族音乐特色后, 教师可以安排如下几首歌曲作为听辨测试的曲目:《雅鲁藏布大峡谷》 (藏族) 、《万马奔腾》 (蒙族) 、《香巴拉并不遥远》 (藏族) 、《掀起你的盖头来》 (新疆哈萨克族) 。其中歌曲《万马奔腾》、《掀起你的盖头来》为传统民歌, 其他三首为流行音乐。如此安排一方面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且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在欣赏流行音乐的同时, 又让学生不知不觉得听了两首本来不太情愿接触的传统民歌, 教学效果显著。
3、充分挖掘流行音乐中的传统音乐元素, 努力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初一音乐教材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 安排欣赏藏族民歌《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 而这首歌曲的音区极高、演唱方法较为传统, 歌唱家音色嘹亮, 故初一学生对这样的歌曲陌生。如此一来想要通过民歌《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来讲解藏族民歌的特点显然难度很大。因此,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藏族流行歌曲中的传统音乐元素, 选择具有较明显传统音乐元素的流行歌曲来对比讲解藏族歌曲的特点。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索朗扎西的歌曲《幸福香巴拉》, 将此与民歌《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作对比性的介绍, 启发学生发现两首歌曲在歌词、题材内容、速度、旋律、音高音区等方面极为相似, 从而引导学生总结藏族民歌的特点。同时, 提示学生发现《幸福香巴拉》充分结合藏族传统音乐特点, 运用rap (说唱) 等现代流行歌曲创作手法, 抒发了对“香巴拉”的无限憧憬与向往。这样一来, 教师迎合学生兴趣, 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与藏族传统音乐作对比,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于藏族传统民歌特色的印象, 还让学生了解到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并不是分离的, 大多流行音乐都是建立在传统音乐特色的基础上, 加入现代元素写成, 这就为端正学生认为传统音乐“土”、“过时”的理念起到一定的作用, 同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结语
3.人教版4年级音乐教案 篇三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看又一栋楼房正在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直观感知三角形的形状。】
二、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好后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课件出示:探究一: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为了表达方便可以分别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经验动手画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体现民主、探究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动手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适机插入冷笑话,老师想起了一个笑话,大家想听吗?笑话内容,有位生物老师组织了一个讨论,什么样的动物是人?于是同学们讨论后回答,“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是人。”这时有一位同学“噗嗤”笑了起来,老师走到他的身边问他:“你为什么笑?”这位同学回答说:“按他说的,那我家的小狗狗也是人了,因为它也有两只眼睛。”生物老师又问:“那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人呢?”又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没有尾巴的动物是人。”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不对,那按他说的,青蛙也是人了。”)
师:同学们,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个笑话,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回答问题要全面思考,不能以面概全,很显然同学们刚才给三角形下的概念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
师:引导学生对照板书的关键词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再课件出示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自学、对比、争辩、判断、概括一系列的活动,由学生自己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自学、概括的能力。】
3.三角形的特性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它的定义。三角形有这么广泛的应用,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探究二: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操作:教师出具教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机插入与上台操作的学生的幽默对话)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课件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文字)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课件出示一些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我们完成了两个探究活动,下面进入活动三,请大家看黑板。
(课件出示:探究三: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出示房屋的画面)
师:我们只要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知道了房顶的高度,那么这条线段叫什么,如何画呢?
(课件出示屋顶三角形的高的作图的画面)
(课件出示高和底的概念的画面)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
有三组底和高。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顶点都可以到对边引一条垂线,所以有三组底和高。
【设计意图:复习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
小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相信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知识的道理。希望大家能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四、作业
1.回家观察家里哪儿有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2.画出第三类三角形的三条高。
4.人教版4年级音乐教案 篇四
版)
总复习
(四)时间地点 召集人
题总复习
(四)时
时(总第 时)科任教师 授时间
三维目标
1、识记台湾省主要组成岛屿名称和位置特点,明确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2、了解台湾省的主要自然特征。重难点重点: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难点:台湾农林产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今天复习第四章中国的经济。
二、出示学习目标(1)识记台湾省主要组成岛屿名称和位置特点,明确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2)了解台湾省的主要自然特征。
三、出示复习提纲
(一)交通1人们形象地把交通运输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3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管道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等4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纵横交错的铁路线构成全国交通运输网的骨架。我国交通运输网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密西疏6铁路干线网——熟记“三横五纵”下图
二、农业1农业的部门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2农业的重要性: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3农业的地区分布:以400年降水量线为界,以西(非季风区)主要进行畜牧业生产(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以东(季风区)是种植业、林业和渔业的主要分布区。4我国四大牧区:青海牧区、x藏牧区、x疆牧区和内蒙古牧区。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地区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部沿海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6我国三大林区:西南和东北为天然林区;东南为人工林区。7我国三大棉区:x疆南部、华北平原的中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8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季风区),呈现南北方的地区差异9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三、工业1工业——国民经济的主导,财政收入的主要。2工业分类:①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叫做重工业,如煤炭、石油、钢铁工业等。②以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叫做轻工业,如食品加工、纺织工业等。3工业分布特点⑴沿海(沿海四大工业基地:沪宁杭、辽中南、京津唐、珠三角洲)。⑵沿河(以重庆、武汉、南京为核心的沿江工业带,黄河沿岸的能源开发带)⑶沿交通线(沿着铁路干线,如哈大线,京沪线、京广线等)4沿海四大工业基地概况: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高新技术产业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四、疑难探究
探究:影响农业地区发展的因素。
五、教师小结依据板书总结归纳知识要点。
六、巩固新知、学会运用
1、出示训练题、《基础训练》
2、检查完成情况自主备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板书设计第四章中国的经济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一、中国的交通
二、中国的农业
5.人教版4年级音乐教案 篇五
(一)第4课时 除法(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4,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难点: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具准备】
教材第13页的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篮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个。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新授课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除法的符号是“÷”。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材第13页的例4。
教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1)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2)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3)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4)教学12÷4=3这个除法算式,它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出示:15÷3=5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1题。3.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2题。4.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3题。
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因为它是把10个西瓜平均分放在2个框里面。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个数10个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放在2个箩筐中,把平均分的份数2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个箩筐中装5个,5写在等号的后面。
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6.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篇六
总课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1、新学期要求。
2、综合训练:发声练习。
3、歌曲:《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学唱。教学目标:
巩固一个升号的调的识谱;指导学生运用不同音色和力度,表现歌曲中不同角色是性格和形象。
教学重点:歌曲:《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学唱。教学难点:歌曲:《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学唱。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学期序言
1、教师介绍自己。提出新学期要求。
2、请同学讲讲新学期有什么想法?对上好音乐课有什么好的意见。3、复习练唱上学期所学习的乐曲。
二、发声练习曲(综合训练一)
1、提问:G调的do在什么位置。
两人一组识谱,教师带领学生唱谱。
2、跟琴有感情的唱一唱。
注意:要运用气息的控制来做力度的变化,表现夕阳西沉时色彩和明暗变化的景象。
切分节奏要唱足时值。末尾的“啰”要唱的短促,要轻收声。
三、学唱歌曲:
1、导入:刚刚我们唱的发声练习曲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太阳照耀了大地一天后,慢慢西沉的情景)
同学们说得很好,太阳给了我们一整天的光和热,月亮晚上给我们轻柔的月光,其实啊,太阳和月亮年纪很大了呢?不信,你们来听。
2、听录音范唱。请同学说说这首歌曲唱了些什么?
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你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3、两人一组识谱,教师带领一起读谱。
跟琴视唱曲谱。
4、有感情的朗读歌词。跟琴练唱歌词。
两段歌词分别讲了什么?
在教师指导下练唱。
板书设计:综合训练
(一)(谱例略)课后小记: 教学内容:
1、歌曲处理。
2、欣赏:光明行(二胡独奏曲)
民族乐器介绍
(一)拉弦乐器 教学目标:
1、巩固一个升号的调的识谱;指导学生运用不同音色和力度,表现歌曲中不同角色是性格和形象。
2、初步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二胡、高胡、中胡、低胡、板胡)的形状、音色和演奏方法。
3、欣赏《光明行》。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音乐家刘天华的生平介绍,向学生进行近、现代史教育。指导学生感受二胡的音色及表现效果,分辨乐曲各段落及其所表达的情绪。教学重点:欣赏:光明行(二胡独奏曲)
民族乐器介绍
(一)拉弦乐器
教学难点:感受二胡的音色及表现效果,分辨乐曲各段落及其所表达的情绪。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发声练习:
同前节
二、歌曲处理:
1、集体有感情的齐唱歌曲《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
2、讨论:怎样唱好这首歌曲,利用以前的学过的知识分析,应该注意哪几点?
(速度:中速
力度:根据形象变化)
在教师的指导下练唱
3、重点指导:
演唱歌曲时要注意咬字吐字要清晰。
讨论:怎样通过演唱来表现出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两种角色。
(男同学演唱太阳公公,女同学演唱月亮婆婆)
在教师的指导下练唱。
4、有感情地演唱整首歌曲。
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边听音乐边表演。
三、欣赏
1、导入:四年级时,同学们认识了西洋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和木管乐器,谁能说说是哪几种?
很好,今天老师再带大家来认识中华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
2、教师出示乐器挂图,结合音乐,边听边介绍各种乐器。
教师介绍乐器:
二胡(胡琴、南胡)-音色柔和,表现力丰富,擅长于表现细腻的抒情乐段。
高胡(粤胡)
――音质清亮、透明、华美、飘逸,声音穿透力强。
中胡(中音二胡)
-音色丰满、宽厚。
低胡(低音二胡)
-定弦比中胡低四度或五度。
板胡(秦胡、大弦)-发音清脆、嘹亮、高亢、刚健、热情而豪放。
3、完整复听,请同学听到什么乐器就说出来,并做出该乐器的演奏姿势,看谁听的准。
4、下面我们来听一首乐曲,听完以后请你告诉我,这是哪种拉弦乐器。
(对了,这是一首二胡独奏曲,名字叫做《光明行》。)
教师介绍:
《光明行》是刘天华于1931年写成的二胡独奏曲。介绍刘天华。
5、逐段细听,请同学边听边比较各段在情绪上的变化和联系。再听一听哪几段类似。
完成听听想想。
6、完整复听全曲。
请同学们随音乐做一做动作,随音乐下课。
板书设计:
中华民族乐器介绍:拉弦乐器
二胡(胡琴、南胡)-音色柔和,表现力丰富,擅长于表现细腻的抒情乐段。高胡(粤胡)
――音质清亮、透明、华美、飘逸,声音穿透力强。中胡(中音二胡)
-音色丰满、宽厚。
低胡(低音二胡)
-定弦比中胡低四度或五度。
板胡(秦胡、大弦)-发音清脆、嘹亮、高亢、刚健、热情而豪放。
课后小记:课题:西风的话
总课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1、读谱知识:变音记号-降记号
一个降号的调
2、综合训练:移调练习轮唱练习
3、歌曲:《西风的话》识谱
教学目标:
1、认识降记号。
2、学习调号中一个降号的调及该调的首调唱名位置。
教学重点:学习调号中一个降号的调及该调的首调唱名位置。
教学难点:学习调号中一个降号的调及该调的首调唱名位置。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声练习:综合训练
(二)分别练唱两条旋律,但不要求识谱,听唱即可。
注意:唱好一字多音,用富有弹性的、连贯的声音演唱。
节拍整齐,力度均衡,轮唱要协调。
二、读谱知识。
1、请同学看刚才唱过的发声练习曲。在乐曲中,谱例上出现了什么记号,并画出来。这个记号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变音记号-降记号。请同学们说说以前学过哪些变音记号?(还原记号、升记号)
2、教师根据图式讲解:
(1)、讲解降记号:
降记号:表示将本位音降低半音。
(2)、讲解一个降号的调:
教师弹奏C大调音阶,请同学用唱名模唱。
教师再弹奏G大调音阶,请同学说出这次弹奏的是哪些唱名?(do、re、mi„„.)请同学们比较两次弹奏在音的高低上有什么差别,并唱一唱。用教材中的五线谱与键盘对照图讲解。
刚才我们唱的do是F调的,F调的do在第二线。
请同学对照C调和F调的谱例,请同学看看那个音发生了位置变化?画出来,在谱中又是怎样表现出这个音是发生了变化的呢?(F调的do在第一间,发生变化的是fa,书上用一个降记号表示)请同学们看书自己再念念。
教师带领同学将发声练习曲识谱视唱。
3、请同学看书,两人一组试着完成综合训练一。
教师带领学生订正。
并唱一唱。
三、歌曲:《西风的话》识谱。
1、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一位朋友有话跟我们说,但他说我们想听他说的话就必须大队他的暗号。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暗号。
播放伴奏录音。
2、同学们,这首《西风的话》的谱子是什么调的?好,那我们就用我们刚刚掌握的知识来解决这首歌的谱子,对上他的暗号,好不好?
两人一组识谱。
教师带领同学订正。
3、教师范唱曲谱,请同学小声跟唱。
4、在教师指导下练唱。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你们做得太棒了,这位老朋友说我们通过了他的考验,让我们下节课来听他要对你们说的话,那么你们就知道他是谁了?
板书设计:读谱知识:(挂图)课题:西风的话
教学内容:
1、歌曲:《西风的话》歌曲处理。
2、欣赏:抗敌歌(合唱)
介绍音乐家黄自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歌唱秋色的美景;在歌唱实践中学习气息的控制,在不同声区中保持声音位置的统一。教育他们热爱生活,珍惜时间。
2、通过欣赏,感受音乐家黄自通过歌曲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感情。教学重点: 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歌唱秋色的美景。
教学难点:在歌唱实践中学习气息的控制,在不同声区中保持声音位置的统一。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发声练习:
同前节
二、检查复习:
1、请同学回答,do=F调的do在五线谱的什么位置?
此调哪个音发生了变化?位置在哪?
2、集体视唱《西风的话》的曲谱。
三、歌曲学唱、处理:
1、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老朋友来了,我们上节课对出了他的暗号。这节课,他有话要对我们讲,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2、听录音范唱。(是谁呀?他的话讲了什么?从他的话你知道了是那么?)
请同学说说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3、有感情的读词。
集体跟琴练唱。
4、秋天的到来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应该怎样去演唱来体现歌曲中的秋意呢?(练唱)
注意:要字正腔圆。演唱“袍”、“高”、“蓬”、“红”等字要使声音饱满,吐字清晰。
在教师指导下练唱。
四、欣赏:抗敌歌
1、下面老师再为大家介绍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老前辈。他就是音乐家黄自。
教师介绍黄自:(书上介绍;教师再补充一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黄自作曲的一首歌曲《抗敌歌》。
教师介绍《抗敌歌》创作背景:
2、初听乐曲,请同学说说听了以后对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
你认为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3、分两段细听,注意听这两段音乐不同的写作方法。
4、复听全曲。在歌曲中下课。板书设计:
西风的话
旋律上下起伏
流畅课题:愉快的梦
总课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1、综合训练:发声练习
2、欣赏:铃兰
乘着歌声的翅膀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感受音乐中和声的美感以及合唱的丰富表现力。教学重点:欣赏:铃兰
乘着歌声的翅膀
教学难点:感受音乐中和声的美感以及合唱的丰富表现力。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声练习:综合训练一
1、集体识谱,先唱低声部,再唱高声部。
2、在教师指导下演唱。
注意:“鸽”、“飞”两字要做到发声正确,保持高位置,气息畅通。力度减弱表示鸽子的飞远。
二、欣赏:
(一)、铃兰
1、今天我们就来跟着飞远的鸽子一起来游玩,我们先到东北,在这里大家看有一种植物,它的名字叫铃兰。
欣赏《铃兰》,请同学说说这首乐曲有什么特点?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教师介绍:
《铃兰》这首童声合唱,通过生动的联想(想象铃兰花象铃铛叮当作响,象繁星闪闪 发光)和亲切的咏唱,激发孩子们对祖国辽阔的大自然、对美丽的大森林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2、教师将主题乐写出来,请同学跟琴视唱。
复听乐曲,请同学听一听主题乐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3、细听钢琴伴奏的模拟铃铛声。
4、最后复听全曲。完成听听想想。
(二)乘着歌声的翅膀
1、让我们再次起飞,乘着歌声的翅膀。教师介绍:
《乘着歌声的翅膀》原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以德国诗人海涅的诗为歌词所写的歌曲,后被改编。
2、初听乐曲,请同学说说这首乐曲有什么特点?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3、再次复听乐曲,请同学说说都有哪几种乐器的演奏?
展开想象,自由发言,请同学说说,乘着歌声的翅膀你仿佛到了那里?
三、听音乐下课。
板书设计:(综合训练一歌谱
谱例略)课后小记:
课题:愉快的梦
教学内容:歌曲《愉快的梦》学唱;歌曲处理 教学目的:
1、学习并感受日本歌曲《愉快的梦》,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
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创新能力。
3、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受到中日友谊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并用各种方式表现歌曲。教学难点:创编歌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发声练习:同前节
一、创设情境。
放日本歌曲《海滨之歌》,教师带领学生律动走进教师(做6/8拍肢体动作,为后面的歌曲学习和肢体打节奏作铺垫)。
二、导入(放背景音乐《愉快的梦》)
师:同学们,日本小朋友邀请咱班同学到日本去做客,你们想不想去? 生:想。
师:好,下面就请你们闭上眼睛,老师带你们坐宇宙飞船到日本去,跟老师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一位女生穿着和服走到讲台前)到了,快睁开眼睛看看,下面老师介绍一下,这位是我们的日本小朋友惠子同学,她的中国话讲得非常棒,下面我们就来邀请惠子同学来给我们做导游吧!
惠子:(边指大屏幕边介绍)这是富士山,是我们日本的象征,由于富士山海拔很高,所以山顶终年积雪。这是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我们来到了东京的服装商城,看见了各种各样漂亮的和服,和中国唐朝的服装有点象。对了,我听说中国的国粹是京剧,我们日本也有国粹,我们日本的国粹是歌舞伎,有时间我会带你们到剧院去观看歌舞伎。今天晚上,日本小朋友为了欢迎你们的到来,特地在东京小学举办一场联欢晚会,也请你们也准备几个节目。师:あリがどぅござぃます(谢谢你)刚才惠子告诉我,他们今晚要和我们演唱一首歌曲,对,就是这支歌,快帮老师听听,它是几拍子音乐? 生:(听了一会儿举手回答)6拍子音乐。
师:对,是6/8拍音乐(师同时作6/8拍的肢体动作)。强弱规律是怎样的? 生:强 弱 弱 次强 弱 弱。师:听了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受? 生:(找几名同学谈感受)
三、审美实践
师:这首歌曲是日本歌曲《愉快的梦》(出示大歌片),下面就请老师范唱歌曲吧!(师演唱歌曲,同时播放CAI动画)
师:下面老师唱一句,你们学一句。(教唱两遍)师:下面我们齐唱一遍歌曲。(师电子琴伴奏)
师:同学们,你们哪一句不会唱?(学生说)谁能帮助他?(学生指出难点,学生解决)师:下面我们齐唱一遍歌曲。(师电子琴伴奏)师:下面我们齐唱歌曲的同时用6/8拍肢体语言伴奏。师:我们邀请惠子同学演唱一遍吧!
(录音)惠子:声情并茂地演唱。(同学们听了热烈地鼓掌)师:下面谁能再演唱一遍? 师:下面我们视唱一遍曲谱。
四、审美提高
师:同学们,刚才学习了日本歌曲《愉快的梦》,我想同学们心中也有梦想,那么就用这首歌的曲调来唱出你心中的梦想吧!下面我们先在小组内先说一说、唱一唱。(CAI显示充满幻想的图片,为学生的创造创设情境)生:(小组内讨论创编歌词)师:哪一组代表先来唱?
生:(五名同学分别唱自己的梦想,下面听课的老师热烈地鼓掌)
师:同学们的梦想真好,只有有梦想的人才是新生活的创造者,让我们为早日实现梦想而努力吧!同学们,老师知道咱班的同学多才多艺,而且是我们董家沟小学乐队的主力,那么你想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现这首歌曲呢?想表演的同学可直接到前面来表演。
生:(同学们通过舞蹈、管乐、打击乐、歌唱等形式表现歌曲,场面热烈,使教学进入高潮)师:同学们的表演真精彩,祝你们今晚和日本小朋友演出成功,下面就让我们和惠子同学一起带着这愉快的梦想飞出教室去参加联欢会吧!课题:看龙船
总课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
1、读谱知识:切分音
2、学唱歌曲曲谱:看龙船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以急吸急呼和饱满有力的声音,表现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情绪。
2、认识切分音,并在唱歌中正确应用。教学重点: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认识切分音,并在唱歌中正确应用。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声练习:同前节
二、读谱知识:切分音。
1、教师出示以前学过的比较简单的切分节奏,请同学拍手读出节奏。
2、出示切分音图式。
教师讲解:请同学将书上的几种节奏拍手读出来。(得出切分节奏的时值)。
3、请同学两人一组反复拍拍,看谁拍的准确。
4、将书上的两条旋律唱一唱,请同学边唱边按书上要求的节奏打出拍子。
5、将《看龙船》一课中的切分音找出来,并跟老师的琴声唱一唱。
三、学唱歌曲《看龙船》
1、导入:(屈原的故事。)
2、听录音范唱,请同学说说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这首歌曲的情绪和气氛怎样?
3、跟着教师的琴声唱一唱乐谱中的切分音。
4、教师带领学生齐读乐谱。注意切分音的时值。
教师范唱曲谱,请学生轻轻跟着老师演唱的哼一哼。
跟琴视唱曲谱。
四、小结:
请同学们回去准备节目,只要与看龙船有关。
课题:看龙船
教学内容:
1、综合训练
2、学唱歌曲:看龙船;歌曲处理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以急吸急呼和饱满有力的声音,表现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情绪。
2、通过按规定拍号为旋律添加节奏时值的练习,加强读谱知识的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认识切分音,并在唱歌中正确应用。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发声练习:同前节
二、综合训练
1、先跟琴视唱旋律不空缺的地方。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旋律的前一小节应该节奏相同或相似,以保证乐曲的风格统一。
3、两人为一组做题,教师订正,最后再跟琴演唱一次。
三、学唱歌曲
1、复习:集体齐唱歌曲的曲谱。
2、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3、跟琴学唱歌词。
注意:歌曲的节奏、情绪的处理。要用稍快的速度,热烈的情绪来。演唱 演唱歌曲下课 课题:看龙船
教学内容:
1、欣赏: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
2、民族拨击弦乐器
3、学唱歌曲:看龙船;歌曲处理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以急吸急呼和饱满有力的声音,表现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情绪。
2、介绍民族乐器中的拨(击)弦乐器,并通过欣赏曲,了解琵琶的表现力,感受乐曲中的音乐形象,加深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教学重点:欣赏乐曲
教学难点:感受乐曲中的音乐形象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发声练习:同前节
二、复习
1、请学生拍击出切分音的节奏。
2、集体齐唱歌曲《看龙船》。
三、小组展示:
各个小组以《看龙船》为素材,各自准备节目,并演出。看谁演得好。评比出小组优胜,并加以奖赏。
四、欣赏
1、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西洋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和木管乐器,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都有哪几种?
很好,今天老师再带大家来认识中华民族乐器中的拨(击)弦乐器。
2、教师出示乐器挂图,结合音乐,边听边介绍各种乐器。
教师介绍乐器:
柳琴(柳叶琴)-发音清脆、表现力丰富。
琵琶 ―音域宽广。
阮 -音色圆润而丰富,颇具特色,并自成一组。
三弦-音域宽广、技巧灵活、表现力丰富。
筝-音域宽广,音色清雅秀丽、优美动听。
古琴-音色古朴、浑厚、嘹亮。
扬琴-音色清脆明亮。
3、完整复听,请同学听到什么乐器就说出来,并做出该乐器的演奏姿势,看谁听的准。
4、下面我们来听一首乐曲,听完以后请你告诉我,这是哪种拨(击)弦乐器。
(对了,这是一首琵琶独奏曲《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
教师介绍:
这是一首根据同名歌曲改编而成的,运用琵琶的各种演奏技巧,生动的展现了这一情景。
5、逐段细听,请同学边听边比较各段在情绪上的变化和联系。
完成听听想想。
6、完整复听全曲。
请同学们随音乐做一做动作,随音乐下课。
板书设计:
中华民族拨(击)弦乐器 柳琴(柳叶琴)-发音清脆、表现力丰富。
琵琶 ―音域宽广。
阮 -音色圆润而丰富,颇具特色,并自成一组。
三弦-音域宽广、技巧灵活、表现力丰富。
筝-音域宽广,音色清雅秀丽、优美动听。
古琴-音色古朴、浑厚、嘹亮。
扬琴-音色清脆明亮。课题:排排坐
总课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排排坐
2、综合训练
教学目的:
1、用甜美、圆润的歌声表达孩子们天真、友爱的情感,并感受广东民歌音调的特点。
2、继续进行按拍号用节奏组织旋律的练习,提高学生读谱知识的运用能力,发展他们的音乐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排排坐 教学难点:按拍号用节奏组织旋律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声练习:同前节
二、综合训练:
1、教师先分别弹弹各个音符,给学生一个大体上的印象。
2、教师提示:可以两个小节两个小节的试试。
结束音要长。
3、各小组展示,看看那组编写的最好,教师讲解后,请学生跟琴唱一唱。
三、学唱歌曲:
1、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了孔容四岁让梨的故事吗?
请学生讲一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排排坐”
2、、听录音范唱。
请同学说说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3、复习G调的各音符所在的位置。
教师带领读谱。请学生拍手念谱。跟琴唱谱(注意16分音符组成的节奏)
4、有感情的读词。
集体跟琴练唱。课题:排排坐
教学内容:
1、歌曲处理:排排坐
2、欣赏
教学目的:
1、用甜美、圆润的歌声表达孩子们天真、友爱的情感,并感受广东民歌音调的特点。
2、通过欣赏,初步体验多声部歌曲所表现的丰富、和谐的音响效果。教学重点: 用甜美、圆润的歌声演唱
教学难点:唱好歌曲中 16分音符组成的节奏处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发声练习:同前节
二、歌曲处理:
1、集体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排排坐》。
2、要求:演唱要圆滑连贯,又要做到准和节奏正确。
“乐呵呵”要用自然声音演唱,音量较小。
3、练唱:可以自己编排动作。
三、欣赏:
1、初听乐曲,请同学说说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这首歌曲的情绪和气氛怎样?
2、教师介绍土族所在区域。
分段细听乐曲。请学生说说各段分别讲述了什么?
3、完整复听。请学生跟着做做动作。课题:我的小绵羊
总课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我的小绵羊(曲谱)
2、读谱知识
教学目的:
1、认识上拨音记号并学习其唱法。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我的小绵羊(曲谱)教学难点:认识上拨音记号并学习其唱法。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声练习:同前节
二、学习读谱知识
1、启发性谈话(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考虑一下与我们显示生活中看到的什么一样?
2、它的形状像波浪,所以它叫上波音。
上波音是由该音向上方的临音进行快速交替,师进行示范性讲解。
3、找出《我的小绵羊》旋律中共用了几次上波音。
回去练习上波音的写法及唱法。
三、学唱歌曲:
1、复习F调的音阶。跟琴视唱各音。
2、集体识谱。
教师带领学生跟琴视唱曲谱。
课题:我的小绵羊
总课时数:第2 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我的小绵羊(2、综合训练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用活泼、亲切的歌声来表现小绵羊的可爱形象,抒发对羊群、对家乡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2、感受单音、同时发响的双音和三个音的不同音响效果;按要求进行节奏时值合练习,培养学生初步的音乐写作能力。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我的小绵羊 教学难点:用活泼、亲切的歌声演唱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发声练习:同前节
二、学唱歌曲
1、集体演唱曲谱。注意速度的变化。
2、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教师范唱歌词,请学生跟着小声哼唱。
跟琴唱歌曲。
3、处理:
讨论:你认为怎样演唱这首歌曲更好?
速度应该怎样处理?
练唱
三、综合训练:
1、教师在键盘上分别弹奏各音。
请学生说出教师弹奏的是哪一组?
讨论:单音、双音和三个音的有什么不同音响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第2题的那几个音音群相近?结束句的音应该怎样?
3、讨论:两人为一小组,看那组编写的好
视唱学生编写的旋律。
四、请同学们回家准备节目
课题:我的小绵羊
总课时数:第3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快乐的罗嗦
教学目的:通过欣赏,学习根据音乐的重复与对比来区分乐曲段落的方法,领略我国民族弹拨乐器合奏的丰富音色和表现力;感受我国西南地区民族音乐的韵味。教学重点:欣赏乐曲
教学难点:根据音乐的重复与对比来区分乐曲段落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发声练习:同前节
二、复习
1、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上波音记号。
2、集体齐唱歌曲《我的小绵羊》。
三、小组展示:
各个小组以《我的小绵羊》为素材,各自准备节目,并演出。看谁演得好。评比出小组优胜,并加以奖赏。
四、欣赏
1、出现欣赏课题,跟教师琴声学唱音乐的主题旋律。
2、初听乐曲,请学生听主题音乐共出现了几次?再听听用了什么乐器?
3、分段细听。完整复听。完成听听想想课题:金扁担
总课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训练一
视唱《金扁担》曲谱。教学目的:合唱时做到声部统一、和谐。教学重难点:二声部合唱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声练习:综合训练一
1、集体识谱,视唱。
2、演唱“东方太阳出来了”
注意:发声要均衡、声部要和谐。注意力度的变化。
二、学唱《金扁担》曲谱。
1、复习F大调的音阶,作音准练习。
2、集体识谱。
先练唱集体演唱部分,再分声部练习各声部和声部分。
用LU来哼唱全曲。
课题:金扁担
总课时数:第2节 教学内容:综合训练二
歌曲《金扁担》学唱。
教学目的:
1、用优美和欢快的情绪,热情赞颂我国城乡的四化建设。合唱时做到声部统一、和谐。
2、运用已经学过的节奏写作知识和技巧,表达简单的音乐情绪和形象。教学重点难点:两声部合唱部分的把握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发声训练:综合训练
注意:发声要均衡、声部要和谐。注意力度的变化。
二、学唱歌曲
1、复习曲谱,请学生用LU来哼唱歌曲。
2、让学生看苗族的美丽景色,听歌曲。复听录音,让学生说出歌曲特点。歌曲分为三段,旋律明快、活泼。朗读歌词,说出三段的意思。
第一段:小司机开车在路上,好像在翩翩起舞。第二段:描写了苗家儿童对山乡、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第三段:仿佛美好的景色出现在人们眼前。听录音,体会三段的意思。用心跟录音机模唱。
以欢快、活泼的情绪大声唱歌曲。
三、综合训练二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第2题的那几个音音群相近?结束句的音应该怎样?
题目所要求的情绪是怎样的?
3、讨论:两人为一小组,看那组编写的好
视唱学生编写的旋律。
课题:金扁担
总课时数:第3节 教学内容:欣赏
学期复习教学目的:
1、用优美和欢快的情绪,热情赞颂我国城乡的四化建设。合唱时做到声部统一、和谐。
2、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在乐曲中的不同的表现作用。教学重点难点:两声部合唱部分的把握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发声训练:综合训练
注意:发声要均衡、声部要和谐。注意力度的变化。
集体演唱《金扁担》
二、欣赏
1、导入:请学生回忆新年时的快乐情景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介绍:一种是作为歌剧或者舞剧的开场音乐,有暗示剧情的作用;另一种是带有标题的独立器乐曲。《春节序曲》属于后一种。
3、初听全曲,请学生说出总的气氛情绪。
教师弹奏主题旋律,请学生跟着哼一哼。
4、复听乐曲,请学生注意那几段是重复的?
为乐曲分段。
5、分段细听乐曲,请学生说出乐曲各部分的不同之处。
6、完整复听。
三、四年级音乐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美育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努力把教书育人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使学生成为:“四有”新人,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各种题材歌曲的学唱,中外名曲、名歌的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艺术和高尚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
本学期通过对学生坐姿、唱姿、合理呼吸的培养,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对综合课、唱歌课、欣赏课、器乐课以及歌舞唱游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素质。本学期,我还加强了欣赏课、器乐课、歌舞唱游课的学习力度,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改革进取,加快教育现代化,使学生能在他们的薄弱环节上加强学习,通过综合训练,使学生的艺术修养、音乐素质大大提高。主要措施
1.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坐姿、唱姿,以及合理的发声练习曲;
2.注重学生的音乐综合技能、技巧、知识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歌唱; 3.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了解歌曲的情绪,并能用正确的情绪来演唱不同的歌曲。4.每节唱歌课给学生三分之一的时间练习,教师正确处理、引导;
5.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开拓学生的视野,并了解一些音乐知识;
6.通过律动以及集体舞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乐感,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 7.在综合课、唱歌课、欣赏课、器乐课、歌舞唱游课中渗透德育,深化教育改革;
8.利用多媒体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参与耳、眼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生活,开拓音乐视野。
9.以素质教育为本,不断提高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并落实于教学,充分发挥音乐课 益智、促体、辅德的功能 学生情况分析
本级段执教班级为三、四年级的音乐课,我从综合课入手,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美育,在课上进行多媒体教学,加强教育科研,加快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努力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逐步实现全面发展。在五种课型中,学生比较爱好歌舞唱游课,这种课型使学生在学习时积极性高,创新能力自然发挥出来。
课时进度安排:
第一周: 《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
2课时 第二周 《西风的话》
2课时 第三周 《愉快的梦》
2课时 第四周 《看龙舟》
3课时 第五周 《排排坐》
2课时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四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我的小绵羊》
《金扁担》
复习期中考试
《卖报歌》 2《歌唱二小放牛郎》 4《红星歌》 4《四季歌》 2复习
3课时
3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27
7.人教版4年级音乐教案 篇七
我省从2006年秋季实行高中新课改, 其中数学是使用人教社A版教材.笔者2007年秋季首次使用A版教材必修4[1], 2011年春季第2次教此教材, 有“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感, 回顾2次教必修4《三角函数》这章, 感慨万端.尽管2007年暑期接受过新教材通识培训, 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导作用, 教师以“合作者”身份出现在课堂, 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但涉及到对某章、某节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设计是任何培训解决不了的.“师傅领进门, 修炼靠个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经过半年反思, 有感而发, 遂成拙文.
1熟悉各节内容的来龙去脉及在全章乃至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A版教材仿佛是一部佛经, 禅境深远, 内蕴丰富, 若不潜心渗透, 终觉肤浅, 好像居士和得道高僧对同一佛经领悟一样, 相差甚远.因为教过老教材, 很有“情结”, 对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不屑一顾, 自己“处理”教材:三角函数用“终边定义法”好, 三角函数线教得不是很用心, 所以出现很多事后补救的举措, 教学中狼狈不堪, 学生听课也觉得莫明其妙, 怎么又冒出“新知识点”?
第2次教时, 笔者首先研读《教师教学用书》[2]了解编写意图, 和老教材有何不同, 为何如此处理 (有因必有果, 有果必有因) 其次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阅读专家、特级教师对这章精辟解读, 揣摩每句话, 再结合首次教过的得失成败, 对每个知识点科学安排, 轻重急缓心中有数.
如:三角函数线, 它是三角函数的几何表示, 直观地刻画了三角函数的概念, 与三角函数的定义结合起来, 可以从数和形两方面认识三角函数的定义, 并使得对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符号的变化规律、诱导公式 (一) 等理解更容易了;其次三角函数线是画三角函数图像的基础, 利用它讨论三角函数性质 (奇偶性、周期性、单调性甚至对称性) 形象直观, 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平台和有效载体, 所以对三角函数线教学不像第一次教学时那样蜻蜓点水式走过场, 而是作为重难点来处理.
又如诱导公式如此繁多, 尽管能用“奇变偶不变, 符号看象限”全览其中, 但其本质是圆的轴对称性和中心对称性的几何体现, 诱导公式只不过是上述性质的“数”的表现, 教学中可以自始至终渗透这一精髓.
另外“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这章的重点内容, 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要切实让学生理解掌握直至灵活运用, 最后所学的三角恒等变换只不过是一种手段, 把一些复杂的三角函数表达式化成形如Asin (ωx+φ) +b, 学生解决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2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教学设计走过曲折“取经”路
2.1从误区走向清楚
以前笔者把该节课重心放在如何从锐角的象限角三角函数过渡到任意角三角函数, 为此错误参照有些教师教学设计引入摩天轮问题, 由于没有理解人家将摩天轮引入的意图 (三角函数是研究周期现象的基本函数模型) , 再加上学校生源原因, 地域限制, 学生摩天轮都未见过, 用复杂的生活情景来讲授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 使学生理解难上加难, 给人的感觉是将三角函数的应用提前上课, 效果可想而知, 现在细想根本没有将着力点用到“函数”这两个字上.
事实上, “教师可类比用单位圆定义锐角三角函数的情形, 直接给出任意三角函数的定义, 对学生而言, 关键是理解这样‘规定’合理性, 对定义合理性的认知基础就是三角函数的‘函数’本质——定义要符合一般函数的内涵 (函数的三要素) ”[3].笔者再审视自己的备课笔记, 没有将教材中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接受的教育形态, 有点照本宣科的味道, 回顾专家学者的理解, 令人汗颜, 我们有时重点难点都把握不准, “……定义的生成中, 最关键的一环是学生能否摆脱锐角三角函数用边长的比值表示的局限性, 转为用任意角终边上点的坐标的比值来表示,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4].
2.2对“单位圆定义法”和“终边定义法”有新的认识
笔者偏爱“终边定义法”, 是因为笔者读高中时的教材是1983年10月第1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数学编辑室编写的代数 (甲种本第1册) [5] (下称“83版”) , 里面叙述如下:“在初中, 我们已接触过正弦、余弦、正切、余切这4种三角函数, 它们都是以角为自变量, 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这4种三角函数定义, 当时是针对0°—360°间的角作出的, 并对0°—180°间的角的三角函数作了一些讨论, 下面将三角函数定义推广到任意角的情形, 如图1, 设α是一个任意大小的角, 角α的终边上任意一点P的坐标是 (x, y) , 它与原点的距离是r (r>0) , 那么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分别是:
……
它们都是以角为自变量, 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这些函数都叫三角函数.”并且教材中例1“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P (2, -3) , 求α的6个三角函数值”和现行教材例2“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P0 (-3, -4) , 求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值”相似.
参加工作后接触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编著的试验修订本.必修第1册 (下) [6] (下称“试验版”) , 对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也大致如“83版”.特别是书本例题2用“单位圆定义法”求解如此繁琐, 耿耿于怀, 而很多练习题用“终边定义法”立竿见影, 所以对“单位圆定义法”颇有微词, 直到后面研究三角函数定义域、值域及诱导公式证明才体会到“单位圆定义法”好.
不过“终边定义法”也不是一无是处, 如在选修4-4[7]中学习圆的参数方程就用到, “……如果在时刻t, 点M转过的角度是θ, 坐标是M (x, y) , 那么θ=ωt, 设|OM|=r (图2) , 那么由三角函数定义, 有
即
为参数)
考虑到θ=ωt, 也可以取θ为参数, 于是有
为参数)
……”.所以A版必修4在例题处理后出现的旁注正是“终边定义法”, 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事实上无论用何种方法解此例都无伤大雅了, 但必须明白的是“单位圆定义法”优点是简单清楚, 突出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而“终边定义法”对应关系不够简洁, “比值”作为三角函数值, 其意义不够清晰, 这也是学生不太适应“三角函数”是函数的一份子原因.
2.3教学设计博采众长
学习《教师教学用书》后和2009年7-8合期《中小学数学》上李柏青老师撰写的《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教学设计》及其金克勤老师的点评[8]、2009年第5期《中国数学教育》刊登的“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第七次课题研讨会上专家及名师教学设计和感悟文章, 有了清楚的认识.
在复习初中锐角三角函数基础上, 建立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与第一象限角的联系, 在直角坐标系中考察锐角三角函数, 得出用角终边上的点的坐标 (比值) 表示锐角三角函数结论 (这正是“83版”上过渡到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前奏”) , 然后再“特殊化”引出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表示锐角三角函数结论, 在此基础上, 再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单位圆定义法”) , 同时讲清如下两个对应关系:
实数α (弧度) 对应于点P的纵坐标y——正弦;
实数α (弧度) 对应于点P的横坐标x——余弦.
这是理解三角函数定义的关键, 而且学生难以接受的是这种定义 (函数模型) , 好像不同于必修1所学基本初等函数 (Ⅰ) 的定义 (解析式) .
在《弧度制》中讲过由于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三角函数就可以看成以实数为自变量, 以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或坐标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教师对这些把握准, 再追问:
你认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符合高中函数的定义吗?能确定这些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吗?
你能说说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对应法则吗?
你能将任意角三角函数与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行比较吗?
将这些内容让学生独立探究清楚, 也就解决了重难点问题.
3处理习题“艺高胆大”
第1次使用该教材时, 对习题处理盲目欠科学, 就题论题, 和学生沉浸在题海中不能自拔, 也是当今课堂上“通病”——高能耗, 低产出.第2次执教时, 对书本习题和课外作业题学会重组整合, 抓住问题的实质循循善诱, 学生易掌握, 并且把这种处理问题方式不断灌输给学生, 将会受益终身.下面是笔者对一堂习题课的大致设计:
例1 (教材第21页10 (3) ) 已知
利用商的公式和平方和公式联立方程组, 并且对角α分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讨论, 即可求出sin α, cos α的值.并且此法可推广到已知tan α, 求一切有关sin α, cos α代数式的值, 但如何避免解方程组和讨论呢?学习了下面例2, 使我们明确努力方向.
例2 (教材第22页3) 已知tan α=2, 求
因为所求式子是分式, 且分子、分母中含有sin α, cos α齐一次式, 可以同除以cos α, 得
初战告捷, 一发不可收.
例3 (课外作业题) 已知tan α=3, 求
由前题启发, 分子、分母中含有sin α, cos α齐二次式, 可以同除以cos2α, 得
探究例2、例3本质性的东西是:分式中分子、分母同含sin α, cos α齐一次式、齐二次式, 我们都有办法转化为tan α的代数式, 并且与系数无关.
再引申求sin2α-2sin αcos α, 若能“无偿”构造齐二次的分母, 不是就转化为例3了吗, 想到1=sin2α+cos2α, 则
但有些关于sin α, cos α一次式的代数式如何求呢?如:
例4 (教材第21页12) 已知
此题分母无法“等价构造”成形如例2, 若能出现sin α, cos α二次式也好办, 故先求 (cos α-sin α) 2, 再求cos α-sin α, 但节外生枝, 由于
所以
显然成立.
当然此题先求出sin α, cos α, 再求结论更方便, 但此法拓展学生思维, 深化题目内涵, 培养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及细节之处大有益处 (有些学生先求出α=240°, 再求结论更快捷, 建议
前面所讲习题均为已知tan α, 求sin α, cos α的一次式、二次式的值, 反过来行吗?
例5 若
尽管此题有很多解法, 但就学生所学本章知识可以如下解法:
两边平方得
cos2α+4sin αcos α+4sin2α=5,
所以
解得 tan α=2.
这样讲评习题能以一当十, 将不同类的习题融会贯通, 抓住问题的本原性, 增强学生解题能力.
4困惑与改进
4.1有向线段记号的引入徒增学生的理解困难
教材第15页“如图1.2-7, 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 过点P作x轴的垂线, 垂足为M.根据三角函数定义, 我们有:|MP|=|y|=|sin α|, |OM|=|x|=|cos α|”, 紧接着思考:“ (1) 为了去掉上述等式中的绝对值符号, 能否给线段OM、MP规定一个适当方向, 使它们的取值与点P的坐标一致?”显然是为了引出思考题, 对线段加绝对值, 但从小学到这节之前, 学生都未接触过线段加绝对值符号, 给学生学习向量模、一般线段带来混乱, “难道线段也有正负之分?”更可况这种规定性的知识没有必要设置探究思考, 如“83版”和“试验版”都开门见山说明, 通俗易懂, 事实上有向线段也是这种特定场合使用的术语, 没有使用的广泛性, 为了三角函数线而设置的, 笔者建议|MP|, |OM|不用也罢.
4.2 “当且仅当”用得不是时候
教材第21页习题9中出现了“当且仅当”这种隐含充要性的证明, 让人一头雾水, 教材第13页例3“求证:当下列不等式组
成立时, 角θ为第三象限角, 反之也对”.这是没有学过“充要性”的一种变式处理, 学生也能接受.同样的题, “83版”是“根据条件sin θ<0且tg θ>0, 确定θ是第几象限的角?”当时没有学充要条件, 合乎情理.“试验版”是“求证角θ为第三象限角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这是因为在“试验版” (上册) 学过“充要条件”, 由此习题中讲法改成例题表述最恰当.
4.3和物理学中知识不同步, 造成情景引入没用
本套新教材鲜明的特色之一是章头图寓意深远, 每节设置丰富的情景, 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另一方面三角函数是研究周期现象的基本模型, 在物理学中有广泛应用, 如交流电、震动的叠加等, 令人遗憾的是物理和数学两科不是同一支队伍编写的, 出现了知识不同步的情况, 如第30页为说明三角函数图像引入的“简谐振动”实验, 当初物理课上还没有学到, 在此也建议老师在使用一些物理学例子时, 要与物理老师沟通, 否则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刘绍学.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刘绍学.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4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3]孔小明.“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教学认识与设计[J].中国数学教育, 2009, (5) .
[4]严兴光.关于概念教学课堂提问的思考[J].中国数学教育, 2009, (5) .
[5]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数学编辑室.代数 (甲种本第一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试验修订本数学必修第一册 (下)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7]刘绍学.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8.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
聆听《祝你快乐》;《彩桥架到台湾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三、欣赏《祝你快乐》 1.聆听乐曲。
设问: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感受? 2.再细听乐曲。
请你合着乐曲轻轻拍手或敲击打击乐。
当你听到音乐(情绪)变化时,就变换另一种形式或停止拍击;在听到相同的音乐再现时,用相同的方法再次拍击,以示乐曲的分段及结构。3.讨论演奏该曲的形式及乐器。
合奏、铜管乐合奏,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演奏图。4.边看教材中的图形谱及其歌词,边跟音乐哼唱(如有条件,最好展示歌曲曲谱)。5.再深入讨论乐曲的情绪(包括乐曲分段的情绪),并根据三段不同的情绪,设计集体舞动作。
6.合着乐曲声,试跳集体舞,并群策群力进行修改。
7.完整地合着乐曲边跳边唱。
8.小结:我们互相祝贺快乐,装点江山,献给祖国。
四、聆听《彩桥架到台湾岛》
1.聆听歌曲:听读歌曲所表达的内容。
设问:“彩桥”是什么桥,是不是真正的桥?彩桥为什么要架到台湾岛?
2.细听歌曲,讨论上述问题。
3.看着歌词合着歌曲录音哼唱。
4.师生讨论这首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海峡两岸小朋友盼祖国统一,„„)
5.学唱 “海峡两岸小朋友,站在桥上问声好”。
6.设问:用相隔一小节轮唱形式演唱,表达什么样的情绪(两岸小朋友争先恐后地问好,急切地盼望祖国统一,象征全国小朋友的团结与友谊„„)
7.用热烈的情绪,表演这一片段。
8.合着音乐,自由地即兴地用现代舞动作表现,把热烈的气氛推向高潮。
9.小结:海峡两岸小朋友手拉手,为争取祖国早日统一共同奋斗。
五、结束。听曲出室。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阳光牵着我的手》。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阳光牵着我的手》
1.欣赏歌曲范唱:了解歌曲内容与情绪。2.再听范唱。
设问:“阳光”的含义是什么? 3.看谱听教师范唱第一乐段曲调。
设问:哪一句基本相同,哪一句基本相似? 4.学生自学第一乐段曲调。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读谱能力较差的学生。(1)重点指导唱好一句。
(2)同座学生相互唱曲调,交流自学成果,相互纠正。
(3)全班齐唱第一乐段。
5.学唱第二乐段。全班分成两部分,各唱一个声部。教师分别范唱二声部的曲调。
(1)各声部学生自学自己声部的曲调,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第二声部。
(2)唱平行三度的二声部音列(3)重点练习两个乐句:
(4)唱好第二乐段二声部曲调,注意音准与和谐。6.以稍快的速度、热烈的情绪唱好全曲。7.填入歌词(合唱部分学生分声部唱一次)。
(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
(2)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教师的伴奏必需是不带旋律的伴奏)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5)竖笛基础较好的班级,二声部各用一、二支竖笛辅之。
(6)班级基础较差的,可以降低难度。第一乐句单声部,第二、三乐句二声部。
8.设问:“阳光”、“太阳”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理解“阳光牵着我的手”?师生讨论。9.充满活力地唱好歌曲。
10.小结:大家手挽手,团结友谊朝前走。
三、结束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故乡是北京》、《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聆听《故乡是北京》
1.歌曲的体裁导入:歌曲的种类很多,有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少儿歌曲„„现在请你听这首是属哪一类?——欣赏《故乡是北京》——戏歌。
它是以戏曲的素材写成的歌,听起来别有风味。
2.再听一遍:作品与本课主题的联系。设问:为什么主人翁到过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歌曲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爱?
(从演唱的体裁“戏歌”及其歌词内容上对家乡的赞美,来表达对故乡的情。)3.复听歌曲:请大家从演唱的形式来品味作品的意境。
设问:歌曲演唱的形式?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演唱形式?(独唱——女高音独唱;女高音独唱更显得亲切,在歌曲中有许多拖腔,用独唱形式能很细腻地表达出来。更好地表达主人翁对家乡的情谊)。
4.小结:在外乡的游子,最爱的还是自己的故乡。请在课后,学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把它抄下来,下次我们大家来交流,也是各地音乐文化的大汇展。选择恰当的音,作为结束音练习
1.这是继上两节课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对乐段的结束音感(调式)。
2.反复咏唱曲调,尝试结束音填入最有结束停顿感的就是这个音。
3.教师切忌从理解上去讲解。
4.第一谱例的结束音以“ 5 ”为宜。
第二谱例的结束音以“ 1 1 ”为宜。聆听《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1.演唱形式导入:同样是独唱,不同性别有不同声部的独唱,表现人民战士爱家乡爱哨所,男声的阳刚之气更为有劲,尤其是男高音明亮而富有穿透力、更显英雄气概。
2.欣赏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感受男高音阳刚之声所表现的战士风貌。
3.复听歌曲,细致品味:
(1)歌曲的内容。
设问:为什么爱五指山,爱万泉河?(2)歌曲的表现力。
设问:各段速度、力度、情绪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师生讨论,边讨论边听有关片段或教师范唱片段。
5.聆听歌曲。完整、全面地欣赏歌曲,激发学生学习革命战士的豪情壮志,爱家乡保江山。
6.小结:独唱的表现形式及其表现力。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小螺号》;聆听《划船歌》。教学过程
一、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表演《小螺号》
1.情景导入:也许大家没有海边打渔人家的生活经历,但是我们可以从影视的画面中,书本的描述中想像渔村的孩子们就地取材,吹奏小螺号的情景。2.欣赏范唱。
设问:歌曲的“景”是怎样描绘的,歌曲中的“情”是怎样表达的? 3.学唱歌曲:
(1)曲调的学习可分为两部分,先学唱第一部分四句,关键是第一乐句4小节,因此这4小节一定要准确无误,在四句都能流畅地唱好后,再加上滑音记号,讲解上滑音唱法。
(2)在第二部分曲调中,由于长音的时值是三拍半,如何唱准?最好的办法是用指挥划拍,因一个完整的二拍指挥是1小节,这样既控制三拍半的时值,又有乐感。同样在四句12小节能完整地唱好的基础后,再加上波音记号,讲解波音记号的唱法。
(3)填上歌词唱歌。注意前后两个乐段的对比。唱好上滑音及波音,使歌曲更有风格、特色。
4.学习伴奏。此项可能有一定难度,但是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竖笛,也有过去学习口风琴的实践,可以视班级实际水平情况灵活处理。
(1)竖琴记号说明:这一记号表示这行乐谱用乐器演奏,但不规定乐器,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学什么乐器用什么乐器。
(2)先熟悉节奏型,尤其是后半拍起拍可能有困难,教师多示范、多指导。在弄清节奏的基础上再奏乐,先慢速,先与钢琴配,然后再过渡到与人声配。
(3)配伴奏可以采用小组与小组结对,这样有别于大面积质量提高,在训练时切忌找少数几个人,这样大部分还是没有实践的机会,要鼓励人人都参与奏乐。
5.表演歌曲。
表演可采用多种形式,集体(齐唱、领唱)要显示群体合作,个人(独唱、领唱)要发挥个性特长。总之要表现渔家儿童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音乐知识:上滑音、波音记号
1.上滑音记号记于音符右方(如3)表示从该音起音调向上滑,没有固定落音。
2.波音记号记于音符上方如唱作。
3.以上两音乐知识结合歌曲《小螺号》教学中穿插进行,不单独进行理论讲解。
聆听《划龙船》
1.民间风格导入。
设问: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端午节)
在这一节日许多地方有赛龙船的民间风俗,你见过吗?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哪一位爱国诗人?(屈原)
2.讨论:赛龙船时,船上这么多人怎样才能划得动作一致、整齐?我们来实践两种形式比较一下,哪种更有利于调剂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使动作划一? A.口令;B.演唱号子(教师范唱《划龙船》)3.初听《划龙船》。
设问: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有什么特征?
讲解:上节课讲了独唱与合唱。这首歌是领唱与齐唱。什么叫齐唱?(许多人唱同一曲调)请看教材上的图解。《划龙船》是一首劳动号子,这种体裁的歌曲往往是“一领众合”,能统一节奏、齐心协力参与劳动,提高劳动效益。4.复听《划龙船》。合着歌曲做划船动作,在齐唱衬词处合着音乐用打击乐器加强其气氛。注意动作的统一、整齐。
5.分组讨论设计表演,每组要选出一位“指挥”担任“领唱”。
6.表演展示。各组出一位评委委员组成评委会。
合着音乐,各组同时表演,评委打分。
(评分标准:气氛紧张热烈,精神面貌奋发向上,动作整齐。)7.评委点评,宣布评比结果。
8.分组设计自选(自定)劳动项目,编创节奏及号子。
9.展示表演,评委点评亮分。
10.小结:中国民间“水上的歌”。声乐演唱形式介绍——齐唱
1.图解:
(1)几个脸部。表示有两个以上的人都在同时唱歌。
(2)图形谱。表示同一曲调。
2.问题研究:比较研究。
(1)齐唱与独唱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2)齐唱与合唱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船歌》;学唱《让我们当起双桨》。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聆听《船歌》
1.音乐形象导入:听乐曲引子部分。
设问:这音乐片段给你什么感受,你想像这是怎样的形象?
2.揭题:介绍《船歌》是歌剧主题歌。在音乐会上听到是经改编的管弦乐曲,顺带介绍体裁(详见教材分析)。
3.欣赏管弦乐《船歌》。
设问:你有没有好像坐在船上的感觉?为什么?
4.唱一唱教材上的主题①,并画出图形谱后半部分。讲解波浪形进行。
设问:从图形谱旋律线条的行进,我们给它取个名。我们学习上行、下行„„
5.从主题①旋律波浪形进行分析,现在我们就回答上一个问题的“为什么”,即为什么好像有坐在船上的感觉。
6.复听管弦乐《船歌》,身体可随音乐的起伏大小作摇晃,犹如人在船上的情景。7.这首作品的原作是女声二重唱,听听二重唱的演唱形式——欣赏二重唱《船歌》。(由于该歌主要是描绘爱情的情节,在教学时不必讲内容,主要是介绍一下二重唱的演唱形式。)8.二重唱演唱形式图解:两个男生脸部代表两个人,两个图形谱表示两个曲调同时行进,结合为一体。
9.小结:这两部作品是外国音乐家表现的“水上的歌”。表演《让我们荡起双桨》
1.时代歌声导入:今天要学唱的是一首唱了半个世纪的经典少儿歌曲,这首歌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唱过,也许都会唱,学会后可以去与他们一起合唱。
2.聆听《让我们荡起双桨》范唱。
设问:你听过这首歌吗?你能哼唱吗?
简单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电影插曲,曾获少儿歌曲一等奖等。
3.再次聆听歌曲。
要求学生跟录音,看着歌曲哼唱。对歌曲整体有一个较深刻的印象。
4.学唱曲调:
往往稍有印象的老歌,唱的准确性较差,所以为了学好这首经典的少儿歌曲要认真学好曲调。
(1)用2/4拍的指挥划拍法来唱准曲调的节奏,重点是弱起节奏、后半拍起唱等。开始时应放慢速度,在准确、稳速的基础上再提速。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及分句处的换气。
(2)学唱可分两个部分,分开学习,先齐唱部分,后合唱。必需在一部分准确、流畅的前提下,才能进入下一部分。可分小组学习,以自学为主,指导为辅。
(3)注意曲调进行的走向与声音的力度强弱成正比例,使声音有起伏,更形象地表达“荡”的情景。
(4)二声部合唱,要告诉学生做到唱自己声部听另一声部曲调,要取得声音的协调和谐。在曲调和谐的基础上用“呣”音的发声唱,进一步取得和谐的效果。
5.学唱歌曲:
(1)在曲调准确、流畅的基础上,填入歌词歌唱。
(2)课堂上重点唱好第一段歌词。
(3)边学唱、边听录音范唱,要求能背唱第一段歌词。
(4)深入其境,有想像、联想的,有感情的演唱、处理歌曲。6.自编伴奏表演歌曲。创作歌曲的练习
1.完成二首短曲的曲调填充创作。
2.从现有的素材来分析应该是大调式或宫调式,但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先给以限制,而是应该让其发挥,适时指点,指导也从感性、曲调通顺出发,而不从理性的调式上去分析。
3.根据曲调的意境及分句长短创作相应歌词,试唱——修改——试唱。
4.学生以个人创作为主,相互交流为辅。教师以鼓励学生的热情为主,适当点拨为辅。重在参与,强化过程,淡化结果。5.全班交流展示,教师点评。
第十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白桦林好地方》;歌词创作。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表演《白桦林好地方》
1.回忆导入
设问:你能回忆你童年最有印象的某一地方的景色吗?例如我曾去过上海外滩,对那里的黄浦江景色留下深刻的印象。
2.师生讨论。(为最后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创作作铺垫)3.欣赏加拿大民歌《白桦林好地方》范唱。这是作者对自己家乡“白桦林”的赞美。
设问:歌中唱出哪些赞美的调句? 4.学唱曲调:
(a)关于拍号。歌谱的拍号为2/2拍,在教学时,原则上不必讲解该拍号,教师可简单一笔带过,要求学生按4/4拍号来学唱歌谱即可,并用4/4拍指挥图式来学唱。
(b)教师范唱曲调。要求学生找出曲调中相同或相似乐句(或乐节)。
(c)学生自学曲调。用4/4拍指挥图式。
5.学唱歌曲。重点唱好第一段歌词。
6.表演歌曲:
(1)用力度记号表演歌曲的意境,即开始用“f”,表达对家乡的歌颂和自豪感。在最后7小节的尾声衬词处力度渐弱,表现渐渐远去的脚步声。
(2)配器伴奏烘托情绪。首先是用旋律乐句演奏伴奏声部(该旋律乐器根据班级实际,可以用口风琴,也可以用竖笛或其他旋律乐器),这需要单独练习。其次是打击乐器四个声部。每一声部基本为固定节奏型。但要注意四个声部的配合协作。
(3)完整地表演歌曲;唱歌与奏乐。唱歌的人数要大于伴奏人数,其比例是4∶1左右。可交换进行,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体验整体表演的效果。
7.创作歌词。
每人(或小组)创作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填入并进行试唱。如上海的学生可创作“黄浦江好地方”:黄浦江好地方,上海人的家乡。那里有大轮船自由游荡,两岸的大好风光我将要再回还。
第十五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红蜻蜓》;选择结束音;曲调接龙。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表演《红蜻蜓》
1.成语导入。设问:“触景生情”这句成语怎样解释? 2.聆听歌曲《红蜻蜓》范唱。
设问: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童年的回忆)
3.再听一遍。要求用指挥图式划拍,判断歌曲是几拍子?有几个声部? 4.把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学唱二声部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范奏二声部曲调。学生用指挥图式边划边轻轻哼唱各自曲调。
(2)二声部学生各自自学曲调(坚持用指挥图式)。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唱稳、唱准。(3)各声部自学成果反馈,教师适时指导、纠正。
(4)用“呣”唱二声部合唱,相互倾听效果。
5.学唱歌曲:
(1)在“呣”的基础上唱歌词。为了打好二声部的基础,可以是一个声部唱歌词、另一个声部唱“呣”,这样交换一、二次,既能使该声部唱得很流畅熟练,又能从中获得二声部的效果。
(2)完整地唱好第一段歌词,二声部注意和谐。
6.表演歌曲:
(1)复习力度记号。
(2)按歌曲标的力度记号来演唱。
(3)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还有没有其他处理方法?(4)有感情地回忆当年的童年情景,触景生情地表演。
7.拓展:回忆起童年时唱过的歌曲,填上歌名并唱一唱,互相交流,共同回忆童年的好时光。选择结束音的练习
1.乐曲的结束音表示该乐曲的终止,因此,结束音一般地讲是稳定音,即主音。
2.教材中的二首短曲选择“”还是“1”,两取一。为此我们可以在流畅的唱好曲调的基础上,试用“”或“1”,哪一个音有结束感就是该音。也就是从实践中试唱来选择,是非理性的。对四年级的学生不必讲调式的理论。这样试的结果,第一首的结束音是“1”,第二音的结束音“”。曲调接龙练习
1.像以前做的接龙游戏那样,头尾的音相接。节奏可以按自已的创作变化。
2.注意按速度有序地进行,不要中间断裂脱档。凡接不上、接错音、断裂脱档者为败,看最后胜者是谁?
第十九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运动员进行曲》;学唱《校园多美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聆听《运动员进行曲》 教学基本要求
1.设问:在开运动会时,运动员入场式播放哪一首乐曲?我们每天做广播操在排队进入操场时播放什么乐曲?
2.欣赏一首合唱曲,请听听这首合唱曲,你熟悉吗?——初听《运动员进行曲》(合唱)。3.讨论:
(1)在运动场上听到的乐曲是什么演奏形式?
(2)合唱与铜管乐各有什么特征?同一曲调两种表现形式你的感受是一样的吗? 4.聆听《运动员进行曲》。
要求细致地听各声部是怎样表现的?旋律部分与伴奏部分各有哪些声部承担?(如果记不住可以边听边用纸与笔作些图形记录。)5.讨论合唱曲的结构。
6.根据音乐的结构,各组讨论设计队列队形的变化。
7.在音乐声中各组队列队形展示。
8.完成课本上的作业。用线连线、体裁与情绪“进行曲→雄壮有力”,初步了解三种体裁的基本风格特征。
看图,联想其他表现校园活动的音乐
1.教材插图中有四幅画,这四幅画都有相关音乐:
(1)升旗——《国歌》,(2)广播操——《广播体操音乐》
(3)眼保健操——《眼保健操音乐》
(4)课间——歌曲《哦!十分钟》
设问:谁能哼唱几句?
2.还有哪些音乐能使你联想起校园生活? 例:《队歌》、《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乒乓变奏曲》、《荡秋千》„„
3.小结:校园的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表演《校园多美好》
1.谈话导入:在众多的校园歌曲中,已故作曲家施光南创作的《校园多美好》颇受师生欢迎,它营造了当今校园的朝气蓬勃的气氛是校园流行歌曲中的上品,非常切合本课课题。
2.欣赏歌曲范唱。
设问:歌曲的情绪怎样?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 3.学唱前8小节:
(1)提示:曲调的节奏较密集,十六分音符频频出现,时而在前半拍,时而在后半拍,在读谱时要认真细致。
(2)教师放慢速度范唱前8小节曲调,要求学生随教师速度用4/4拍指挥图式看谱划拍。(波音与倚音暂时不唱,在较流畅地唱好曲调时再加入。)
(3)全班分为四小组,每组自学2小节曲调,在学好应该自学的2小节前提下,鼓励超额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四个小组按曲调顺序接唱。超额学好的可随其他组一起唱。教师及时纠正不准确处。
(5)按原速流畅地轻快地唱好前8小节曲调。4.在教师指导下,用点谱法学唱后8小节曲调。注意乐句的完整性。
5.完整地、流畅地、轻快地唱好全曲并填入歌词。注意一字一音,吐字清楚,口腔不要开得太大。
6.讨论歌曲处理。
设问:
(1)歌词是否仅仅是描绘校园的美景?(2)歌曲的高潮在哪里?
(3)最后一句“待到明朝百花吐艳,风光更妖娆。”的含义是什么? 7.有感情地、朝气蓬勃地,用稍快的速度演唱歌曲。
8.表演歌曲。配上打击乐(按教材要求),尝试在何处加入铃鼓,使歌曲的气氛更为热烈。如学生中有跳舞特长的,可编集体舞,跳唱结合,边唱、边跳、边奏,把校图生活表演得淋漓尽致,把课堂气氛也推向高潮。
二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种太阳》;聆听《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表演《种太阳》
1.自然知识导人。
设问:在宇宙的星球中,有几个地球、太阳、月亮?回答是肯定的只有一个。为什么有白天、黑夜;有冬天、夏天?地球的两端北极与南极终年冰雪不化?如果按生物自然的规律,种什么收什么,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能否设想播种一颗太阳,能结出许多太阳来呢? 2.欣赏《种太阳》范唱。
设问:种出来的太阳,派什么用处?
“种太阳”是孩子们的什么想法?歌曲的含义是什么?
3.师生初步讨论歌曲的内容,适时还可以听范唱片段,以初步理解词义。
4.学唱曲调:
(1)听辨曲调中相同部分。
教师范唱第一乐段(第17小节)曲调,要求学生听出哪一部分(乐节)是相同的,出现几次,并唱出这一部分。
(2)学唱第一乐句。师生共同用4/4拍指挥图式划拍。板书该乐句,师生接唱,学生唱前2小节,教师接后2小节。
即(学生)(老师)
交换接唱(后2小节切分节奏不必讲解,让学生在听教师接唱中模仿)。
(3)学唱第二乐句。
在第一乐句的下方,对齐板书第二乐句:画出前2小节的图形:引导学生了解相似模仿,并进行视谱唱准。(4)在唱好第一、二乐句的基础上,自学第三、四乐句。
(5)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
(6)完整地、流畅地、富有天真童心地演唱曲调。
5.学唱歌曲:
(1)朗诵歌词,并进行初步学唱歌曲。
(2)分析讨论歌词的大胆理想,以及这种积极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设问:种太阳的目标在第二乐段中已阐明,你是怎样理解“世界每一个角落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
(3)以纯朴地情感演唱歌曲《种太阳》。
6.表演歌曲:
(1)根据对歌曲理解,分组设计、编排表演唱。形式不拘,各组可充分发挥各组学生的想像及特长,如独唱与伴舞;小组表演唱,小品表演等等。
(2)各组展示交流,集体点评。
7.小结:有理想是“四有”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聆听《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教学基本要求
1.教师的职业对学生来讲,既神气又神秘,因此有很多学生把当一名教师作为自己的理想。女声独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就是赞美人民教师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和托起了一代新人的社会责任感。2.欣赏女声独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设问: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与情感?歌曲表现为什么采用女声独唱?(细腻、亲切)3.复听:要求能记住歌曲标题“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曲调,并能模唱。用图形谱把它记录下来。
4.讲解:歌曲的音调富有民族风格,采用山东琴书的音调为素材,创作而成,旋律乡土气息浓郁。
5.用投影机打出歌谱,学生随着录音轻声跟唱。
第二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小纸船的梦》;聆听《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表演《小纸船的梦》
1.基本训练: 以上两条练习均用慢速或中速,要求二声部和谐、均衡。注意 XX X0 0X 节奏。
2.理想谈话导入:长大后当一名船长,走遍全世界,这也许是很多人的理想;我们班上有那么一位小朋友,为了长大当上一名船长,他折小纸船,希望小纸船变成大船„„请听范唱《小纸船的梦》。
设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由几部分组成?是几拍子的歌曲?速度怎样? 3.先学合唱部分:(1)教师分别范唱二个声部的曲调。
(2)学生分声部自学。用3/4拍指挥图比划拍视唱。
(3)分声部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二声部合成,并填上歌词。注意声音的和谐。
4.再学唱第一乐段。教师重点指导第四乐句的曲调:
这四句的节奏与音准都较难,尤其是七度大跳音程,教师可适当用琴带一下,帮助学生唱准,其他三乐句可让学生自学。
5.全曲合成,并填上第一段歌词。
6.讲解变化音降记号:
(1)复习升记号:演唱上学期第六课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复习音名与变音记号(详见第七册第六课)。
(2)出示降记号:听辨《小纸船的梦》前奏:板书“”,并在键盘图上指出这三个音的位置。如有口风琴,可利用口风琴的键盘找到1=F(调)中的“”,并吹奏感受其音高。
(3)完成课本上的听辨练习。
(4)唱好歌曲中的结束句。感受和声音程的变化效果。
7.完整地唱全歌。要充满向往的神情演唱。
8.表演歌曲:
(1)伴奏练习。重点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使用有固定音高的旋律乐器按谱练习。
(2)演出形式上可采用领唱与合唱。要注意伴奏声部的音量不能太大,要突出歌唱的声部,处理好唱与伴奏的关系。
(3)完整地、有感情地表演歌曲,抒发第一人称“我”的理想。聆听《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教学基本要求
1.我们即将完成小学四年级的学习,如果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将是怎样的你和我?
2.欣赏《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用投影机打出歌谱。
设问:歌曲的内容与情绪是怎样的? 3.复听歌曲,跟录音轻声哼唱。
歌曲提出了三个问题,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创造这奇迹要靠谁?举杯赞美谁,光荣属于谁? 4.师生讨论。
5.长大后,你希望成为怎样的人? 用诗、歌、画、舞来表达。
【人教版4年级音乐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音乐四年级教案06-16
二年级人教版音乐教案08-06
八年级音乐教案人教版11-13
人教版音乐八年级教案12-04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08-18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0-18
人教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教案(2017)10-18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06-14
2018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07-06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