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关键教学设计

2024-12-16

创新是关键教学设计(精选8篇)

1.创新是关键教学设计 篇一

LED智能照明设计 创新是关键

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同理,照明设计做得好不好,要用实践来检验。一个好的照明设计,既要是理想的,也要是现实的。而往往很多好的设计方案或成为空中楼阁,或内涵不足。如何实现“理想和设计、技术和创意”完美的结合,还需要打破专业的壁垒,知识和思想的跨界与碰撞。

跨界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不同时期不同行业都有跨界的需求。照明设计随着人的思想认知的提升,内涵也在不断提升,当如今的思维模式满足不了其内涵的提升需求时,跨界就随之被人们所关注。江门市蓬江区凯鸿灯饰有限公司认为现在照明的内涵表达被认为是“光环境”的表达,照明只是“光环境”概念下的一个具体功能表现。一个良好的“光环境”包含艺术的氛围、功能的完善、人与环境之间的参与,所以它实质上包含的是很多新的知识点和跨界内涵。满足这些,不仅仅需要做光源、做产品、做设计的人士参与,更多的可能需要艺术家、环境策划家、创意人士的参与。这样一个光环境下各因素的组合,实质上是各个思维方式的组合。

当然,我们为什么要“跨界”?不仅仅是思维的碰撞,在如今的照明设计中,需要的不再只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而是需要一个导演、一个场景设计人员,灯光和灯具只是用来创作的工具。在这样一个平台下,照明设计的内涵变丰富,技术手段变多样,给甲方提供的价值空间也变宽。社会消耗LED产能的机会拓宽了,照明产业也才产生新的活力,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灯具、光源、照明这些产品上,势必发挥的空间会仍旧逼仄,跨界的影响力也不会形成。

从展会看照明设计的端倪

法兰克福国际照明展上,照明的场景化、细分化已占主流,不同场景的模拟包括智能控制十分人性化,这是国际上的趋势和潮流,相信也是国内照明领域的发展方向。而前不久的广州国际照明展览会上,国内企业的展示依旧大部分停留在产品的开发与研究上,智能化控制和情境化模拟虽已出端倪,但依旧处于萌芽状态,江门市蓬江区凯鸿灯饰有限公司认为,这跟国内观念的转变、消费者的接受程度都有一定关系。

情境照明模式已经在展会中开花,模拟商场、酒店、办公楼、会议室,根据现场情景,自动调节色温,营造氛围。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相应的服务越分越细,所有环境都以人的需要为根本要求,照明设计也不再以简单的照明为出发点,也终将会成为未来照明的一种形态。

照明设计师的理想主义与物质需求

很多设计师都会对设计作品理想主义化,这种理想主义来源于对艺术的尊重和对其本质的思考,而在设计过程中,许多设计师往往会得到不断修改的反馈,业主根据自身喜好随意要求改动,设计作品的完整性不能得到保证。在这种情况下,照明设计的艺术性与其商业性和社会性有待平衡。江门市蓬江区凯鸿灯饰有限公司认为,照明设计行业首先是一个服务行

业,是服务业主、甲方需求的行业,所谓的不平衡实际上是设计师自身的主观意愿与甲方投资价值之间的差距,甲方,不管是政府还是商业地产的业主对照明环境的投资实质上都是一种投资回报行为,而往往这里面处于最边缘的效益就是艺术,但不能越俎代庖,主体还是价值、功能的体现。

理想主义是促进照明设计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没有理想,这个行业会变得平庸。同时,这种理想主义应该是结合社会需求的理想,照明设计之所以能够发展,实质上应该是设计师把酒店工程灯具与社会价值提升相结合构成的一个价值平衡体系,实质上是工程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共同营造的一个环境价值设计。过于理想主义化也就是设计师没有很好脱离自身专业背景的限制和桎梏,关系体之间价值取向相冲突,这也是为什么亟需一个专业的跨界交流平台所在。

设计师为什么一直存在与甲方之间巨大的鸿沟?会抱怨甲方,会对自认为好的创意被抹去心存芥蒂?这是很多设计师没有很好定位自身的角色,即一个价值创造体。做好关系体之间的平衡,首先要有一个底线,那就是满足基本功能需求,在艺术审美上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理解甲方、业主的投资汇报需求,梳理好各方的层次关系。

照明设计的发展需要注入更多的元素

一幅再美的画一直在看,早晚会审美疲劳,同理,这也是当前照明设计越来越不“值钱”的原因。客户的审美观在不断提升,对设计的额外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加码,而照明设计的标准和观念却一直停留在当初的状态,这也是国内照明设计的现状。

怎样增加“画”的新鲜感?不断注入具有创意含量的思想,也就是在服务中提供超越心理需求的设计元素,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再创造的平台和机会,通过互动形式(光环境、微信服务)让其感受到“光环境创意”、“光环境交互”和“光环境的消费者创造”等一系列具有互联网思维的设计产品。未来人的需求是一个“社交”的需求,营造“光环境”是指是为了强化人与人、人与光之间的这种关系感。江门市蓬江区凯鸿灯饰有限公司认为,设计师为甲方提供一个有关联的超级社交平台、超级体验馆,就超越了照明设计的范畴,自身的价值也会随之提升。因此,设计师也需要研究环境心理学、行为学、商业策划、交互体验,做照明设计成为与甲方的一种互相投资行为,这种设计逻辑也是未来照明设计师必须体会学习的。

2.创新是关键教学设计 篇二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创新, 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 靠人才”。是的,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民族的进步靠创新, 创新有赖于创新人才, 而创新型人才必须靠教育来培养。教育则必须主动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国情告诉我们中等职业教育这块广阔天地对于发展中国家仍然是技能教育的主战场, 职业教育也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脚步, 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必须要改革、创新, 而教学创新是所有创新的基础, 是职业学校能否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关键。

一、创新教学指导思想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 教学指导思想是教学活动的向导, 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指导思想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教学中我们提倡以“人本思想”和“能力人格本位”思想为指导, 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人本思想”简单的说就是“以人为本位”的思想。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学习, 学会探索, 学会创造。

“能力人格本位”是指教学应始终围绕培养学生方法能力、操作能力、社会能力、创造能力和健全人格进行。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是创新教育的重中之重。

我校是一所以护理专业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以初中毕业生为主, 且素质良莠不齐, 多数学生不知为何而学, 更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面对这样的学生, 旧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把他们的心留在课堂, 也无法达到教育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以“人本思想”和“能力人格本位”思想为指导, 开展热爱教育。

(一) 以专业之爱树立职业的神圣感和自豪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要让学生们热爱所学专业必须从入学教育开始。让学生了解护理专业的发展史和护理工作对人类健康作出的巨大贡献, 使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的伟大和职责的神圣, 从而产生崇敬之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讲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专业知识的价值, 深刻理解“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的真正涵义, 对学习专业知识产生兴趣,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教师再按照心理学规律, 加以引导, 激发其求知的欲望。有了对学习的“情趣”、“兴趣”和“欲望”, 才能产生学好专业的动力而乐学不倦。

(二) 用师生之爱建立通向成功的桥梁

古人云“亲其师、听其言、信其道”。作为传道者不应给学生奉送知识而是应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要对学生注之以爱,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启之以智。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要更新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 依靠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和人格魅力, 吸引学生, 言传身教,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提倡“一点爱”教育, 即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信任和支持、多一点表扬和鼓励、多一点温暖和体贴”。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加上教师的人格导向作用, 是通向成功的桥梁。

二、创新课程设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根据知识体系的新特点, 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及学生实际, 推行“集群式”、“一体化”课程模式是培养“创新型”职业人才的有效措施。

职业学校应开设综合知识课程群, 如把语文、数学、英语、文学常识、自然科学常识、健康常识等课程按内容的相关或相近性, 加以分类归并, 形成“集群式”课程。以便省时高效地传授给学生最多最好的知识构架, 为其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夯实基础, 同时又有利于拓展知识面, 实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 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1.加强教学管理, 建立倾向于技能训练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不利于对实践型、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此, 在教学课程设置上, 应以实践教学为主, 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 坚持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 专业课为实习课服务, 建立起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2.加强实习训练基地建设, 发挥教学辅助作用

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是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可靠保障, 为此, 学校应加强有针对性的实习训练基地建设, 使学校和医院互为依托。教学区负责文化课、专业理论课的讲授, 为实习操作奠定基础;实习区承担学生的操作实践, 使理论与实践初步接轨, 为提高巩固学生的技能奠定基础。

3.实施“名师工程”,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能否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创新的关键, 只有技术过硬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造就出技术过硬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因此, 学校应建立健全约束和竞争机制, 开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系列达标活动, 对教师择优上岗。加大教研教改力度, 实施“名师工程”。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技术培训方式, 使学校内部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为实施学生的技能培训做好准备。

4.抓课内外结合, 促训练深化

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实习设施的基础上, 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措施, 使规范训练与技能竞赛相结合, 以赛促练。做到100%的师生参与, 100%的项目有活动成果。建立技能竞赛制度,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热情, 提高了技能训练的质量, 调动了师生教与学、学与练的积极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育目标的途径和方式的总称,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应试教育”下形成的“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方法, 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启迪;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有吸引力,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开放式教育, 开阔学生的视野, 扩展知识面, 拓展教学时空。据此, “参与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分层次教学“是创新教学方法的最佳选择。

(一) “参与式教学”是教师积极

参与学生的学, 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教, 教与学充分融合, 最大限度体现学生主体发展。参与式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班级管理, 社会实践, 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中, 锻炼思维, 培养能力。

(二) “开放式教学”一方面指打

破传统教学课时、课堂的束缚, 延伸教学的时空界限, 寓教学于学生社会实践, 外出参观, 甚至家庭娱乐中, 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另一方面指打破传统教学的学科束缚, 教学中对问题的设计、讲解, 运用不同的思维模式, 多角度、全方位的加以分析, 这样既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也有利于诱发学生联想、创新。

(三) 分层次教学是促进课程结构优

化, 发挥课程管理的制约和激励机制的有效手段。可以使学生学会选择, 重视单科选修课程, 促进学生个性多元化的发展;鼓励学生超前发展。要求教师除能教好必修课程外, 还必须能教好一、二门选修课程, 指导好一、二项活动, 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的开展。

四、创新教学评价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教学评价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指挥和导向作用。“应试教育”下, 教学评价以学生成绩、毕业率、合格率、升学率等为标准, 由此形成“一切为了分数, 一切为了考试”的格局阻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创新教学评价应力求全面的检测学生学习及教学效果, 克服以点带面的片面作法;教学评价应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向导, 引导教育教学活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学评价应推动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以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摘要:本文从教学创新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大的方面论述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主要途径、关键所在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保障。教学中提倡以“人本思想”和“能力人格本位”思想为指导;推行“集群式”、“一体化”课程模式;“参与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和“分层次教学”是创新教学方法的最佳选择;教学评价应力求全面的检测学生学习及教学效果, 克服以点带面的片面作法, 并应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向导, 引导教育教学活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教学,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尉迟衡.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2]刘敬发.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3]邬志辉.现代教育管理专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4]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5]杨颖秀.教育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3.创新是关键教学设计 篇三

以课堂灌输为中心应转变为以“活”字教学为中心的学生发展观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关键是一个“活”字。怎样才能教得活呢?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要注意几点:

1.要把思想品德课看成活的学习对象

课本中许多例子的运用,是一种最丰富、最有效的教具,它具有很活的启发性,也有很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通过学习感悟到“中国共产党不管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都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2.要把学生看成是活的教学对象

不能把学生看成只能被动纳物的书橱,低估或无视他们的能动作用。要充分估计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要充分估计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老师引导学生,学生也能推动老师,老师得心应手,学生如沐春风,这样是足以化难为易,易重为轻。

3.要把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我们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来达到教育教学效果。如我在上“发展真挚友情”时,讲到“要学会以恰当方式表达男女同学之间的友情”,先让几个学生扮演角色,设计内容是在生活中的一些最常见、最平凡的事,然后让学生选择哪种方式恰当,哪种不恰当,为什么。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让学生很快掌握了问题,课堂效果更佳。

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应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观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景主要通过设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识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也可以通过举例子,通常的教学举例,是在教师讲完理论后,通过举例加以证明。这种方式固然可行,但如果将顺序颠倒过来,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为事例在前,通过讨论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肯定大于书本当中的结论,这些结论的得出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以教师为中心应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要转变教学观,就要脱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式教育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我在上九年级第三课第二节“党的基本路线”时,在备课中,我感觉学生缺少了体验的环节,于是设计了如下活动体验环节:先让学生说去过哪些红色革命圣地参观和旅游,然后要学生以8人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红色旅游的心旅之行”(包括旅游线路的选择设计、选择的理由、收获与体会)。学生积极性特别高,一名学生发言中讲到:“我们要上井冈山体会和红军一起喝南瓜汤;重走长征路,体验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学生发言句句渗透着对中国共产党的浓浓深情,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以及对先烈们奉献精神的认同。通过活动设计,学生懂得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从而促进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决心为祖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以传统教法为中心应转变为重视学法指导为中心的培养人才观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而传统的教学只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因此,教学的效果并不显著。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因而要从学法指导人手,强调的是“发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4.激发学习兴趣是创新的关键 篇四

兴趣的激发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关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课程。中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心智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强烈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作为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从保持并发展学生的兴趣出发,让趣味性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始终。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是思维的营养,是学习的动力。事实上,对知识的学习只有孩子们感兴趣,他才会自觉地、主动地、竭尽全力去观察、思考。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使我深刻认识到搞好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就是激发孩子们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出趣味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题能否成功引出,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效果。因此,新课的导入是很关键的,教学中我力求采用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事物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乐于学习。

比如教学从网络中下载软件一课时,教材只说明了下载的方法,这样,并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不用说兴趣了,为了让孩子们对这一知识点感

教学经验演讲稿

兴趣,我进行了以下设计:新课一开始,我在网上找到一首好听的歌,播放给同学们听,大家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过来,他们感到很奇妙、很有趣,也很想用自己面前的电脑来听歌,没有播放器怎么办呢,可以从网络上下载。这样就自然地引出课题,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意识地提出趣味性的问题,寓趣于问,创设生动、愉快的情景,引起学生创新寻因的兴趣,以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我发现“文件夹”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教学中我打开以我姓名命名的文件夹给学生观察后说:“你们平时写过不少习作,你们可想把它放进自己的文件夹里?”学生因为都想在电脑里留下自己的文件夹,因而当问题一提出,他们的兴趣来了,学起来就很认真。

三、借助游戏,激发兴趣

儿童天性爱玩,特别喜好电脑游戏,如:学生在玩电脑中自带的纸牌、扫雷等游戏时,既开发了智力,又训练了操纵鼠标的技能。指法练习是一件很枯燥的事,而让他们在《金山打字通》或《打字高手》软件的游戏中边玩边练时,学生的状态就大不一样,他们热情高昂,都想胜过电脑,很快 2

教学经验演讲稿

同学们都掌握了正确的指法。

电脑游戏既能满足学生的爱好、兴趣,又能开发智力,更能培养学生操作电脑的基本技能,让学生玩一玩游戏,何乐而不为呢?

四、开展轻松愉快的教学,延续学习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并非就完事大吉了。随着信息技术知识不断深入,理论性知识逐渐加强,操作难度地加深,学生已有的兴趣随时可能磨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想办法延续学生的兴趣。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借助多媒体电子教学软件,利用演示操作、合作学习等形式,开展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趣味”中不断学习与探索。

5.创新是关键教学设计 篇五

协调利益关系是关键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落实科学发展新任务,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贯彻执政为民新要求,从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会管理根本的目的是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目前,茂名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笔者认为,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关键。

协调社会关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首要任务,而“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就茂名而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着力解决社会存在的众多亟待破解的问题,特别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还相当滞后、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城镇贫困户和下岗工人的住房难、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差别大、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不协调、社会组织发展水平层次低且覆盖面窄等问题。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这既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一些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统筹协调,对各种矛盾进行妥善处理,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人们才能各得其所、和睦共处,社会才能保持稳定,才能实现 和谐幸福的新茂名。

一、当前我市社会利益关系的特点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市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方面相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使新时期利益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重要特点。

(一)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

当前,我市社会利益主体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一是原有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发生了变化。以工人群体为例,从分布情况看,除传统国有、集体企业外,私营、外资企业职工大量增加。农民群体,除了一部分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外,有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工。二是新的利益阶层不断涌现,如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人员和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利益主体的分化,导致利益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二)利益差距有所扩大。

随着利益主体的不断分化,我市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差距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突出表现在分配领域的收入差距扩大:一是城乡差距。据统计,2004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268.61元和4360元,城乡收入比为1.89∶1,绝对差距为3908.6元;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02元,城乡收入比为2.11∶1,绝对差距为7558元;城乡差距 逐年扩大。二是区域差距。据茂名市2010年第三季劳资情况分析显示,在各个县(市、区)中,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最低的化州市为1373元,比最高的茂南区1853元少了480元。而第二季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最低的化州市为1366元,比最高的信宜市1723元少357元。如市区与各县(市、区)比,差距就更大,且各地区间收入差距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三)矛盾对抗程度有所增强。

当前我市社会形势总体处于平稳可控状态,但随着利益主体分化、利益差距进一步扩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内部的利益矛盾日渐凸显。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对抗程度增强、处置难度加大等。从近期我市发生的集体性越级上访事件来看,大多数是属于经济利益问题,由经济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当前利益关系出现的上述新特点,一方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自身利益的更进一步的追求;另一方面也使得协调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既保护人们追求利益的积极性,又有效整合各种社会关系,促进各种社会力量良性互动。

二、协调利益关系对创新社会管理的意义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既是实现经济腾飞、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黄金发展期”,也是利益格局加快调整、社会矛盾急剧增多的“矛盾凸显期”。从总体上看,我市社会是和谐的,但是总体和谐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没有利益冲突。矛盾无处不在,冲突时有发生,而和谐的“真谛”就在于不同领域的统筹兼顾、多种利益的协调统一、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和各种冲突的妥善处理。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与管理,就是不断协调利益关系、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因此,统筹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经济社会的协调稳定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统筹协调好利益关系,推动经济发展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因此,要真正切实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需要加强各方面利益的统筹协调,更加重视经济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均衡发展,更加重视统筹协调好市县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更加重视统筹协调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全力以赴推进广东省茂名滨海新区的规划建设,全力以赴推进世界级石化基地、全省特色现代农业基地、全省能源物流基地(三大基地)建设,全力以赴推进交通、水利、园区等 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以赴招商引资,全力以赴发展民营经济,全力以赴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特别是县域工业经济等,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奠定物质基础。

(二)统筹协调好利益关系,保持社会稳定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前提。

我市当前存在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大都与利益密切相关。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收费、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司法公正、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企业改制、土地征用、城建拆迁、环境污染等方面更存在着不少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容易激化矛盾,从而导致出现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因此,只有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使人民群众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真正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为创新社会管理创造前提条件。

(三)统筹协调好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保证。

公平正义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之一。实现公平正义,说到底就是形成一种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使得社会不同主体的利益需求都兼顾到。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进一步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只有不断加大利益整合力度,促进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才能使人民群众心情舒 畅,也才能增强他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重要保障。

三、协调利益关系,创新社会管理的举措

(一)树立统筹协调理念。

通过平等沟通、协商协调、教育引导等办法进行社会管理。当前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管理的体制、格局与快速流动的社会人员、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高度复杂化的利益结构和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尤其是在协调利益关系、调处矛盾纠纷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从过去习惯于用硬性的行政手段解决矛盾转变为重视综合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特别是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关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采取平等沟通、协商协调、教育引导等办法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管理和社会事业协调推进。

(二)畅通诉求表达渠道。

协调利益,首先必须了解人民群众利益诉求,这就要求畅通利益诉求渠道。今年以来,茂名市积极开展领导“大接访”活动,这些探索和实践,既有力有效地应对了茂名当前的复杂局势,又为茂名市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管理营造了氛围、聚集了共识、打下了较好的工作基础。但是,也必须清 醒地看到,茂名市社会建设的成效和社会管理的水平,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需继续积极畅通信访渠道,不断完善政策措施。

一是坚持民意调查、信息公开、公众听证、协商谈判有效形式。特别是要善于发挥各类媒体作用,搭建党和政府与群众交流平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特别是利用电子投票、民意调查、干群交流、信息公开等民主新方式,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公共政策决策和社会事务管理。

二是完善领导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使他们主动走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问题,认真抓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切实办好 “市长信箱”和“民声热线”,使其发挥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作用。

三是发挥人民团体、行业协会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这个渠道作用不能低计。几年来,人民团体、行业协会为市、县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大量信息,表达了一些群体利益,有利于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及时解决。

四是利用民政、民族、宗教、残联、信访等有关部门直接联系群众的职能。信访部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窗口,应该把信访群众当“家人”,群众来信为“家书”,信访之事当“家事”,信访工作当“家业”,做好社会矛盾的“缓冲器”“减压阀”。

(三)创新利益协调机制。

当前,我市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已经明显地集中 到与人民群众基本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环节。这对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抓住了利益关系,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必须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必须严格遵循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约束机制,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

一是建立健全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原则,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二是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涉法涉诉以及劳动、社保、环境等方面突出的问题,及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利用财政、税收等杠杆作用,为缩小不同群体收入差距,财政、税收、工商管理应向弱势群体、低收入群体倾斜,以减少不同利益群众的矛盾和纠纷。通过建立和发展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以及拓宽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等方式,给利益受损的个人、群体提供一定的补偿,提高社 会公平的程度,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三是建立健全利益约束机制。加强法制和道德建设,建立对各利益主体获取利益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引导人们合理选择利益目标,自觉调整利益需求,正确选择利益行为,妥善处理利益关系。

(四)排查处理矛盾纠纷。

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要注重从源头抓起,认真做好分析预警、日常排查、联动调解、及时处理等工作。

一是开展大排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大意。人民内部矛盾都可以化解的,问题在于要知情、要有数。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各级政府、各部门都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开展大排查。并将排查出的问题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办结时间,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基层。

二是开展大接访。从领导做起,带头接待来访群众,继续开展好“大接访”活动。社会矛盾和问题有其发展规律和条件,“躲是躲不掉”,“堵”更堵不没;“躲”是掩耳盗铃,“堵”是火上浇油,“堵”只能越堵越大、越堵越乱,最后“小事托大,大事托炸”。通过大接访,民众积怨疏通了,难题解决了,社会矛盾自然而然就少发生、少激化。

6.创新是关键教学设计 篇六

摘要: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外实施的技术贸易壁垒成为困扰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首要障碍。技术贸易壁垒是利用科技手段形成的,我国农产品出口要突破技术贸易壁垒, 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检疫检测水平, 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体系。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 技术贸易壁垒 科技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技术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Rade ,TBT) 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 保障人类健康、 保护生态环境、 防止欺诈行为及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技术性措施。它主要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 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等方式, 达到限制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目的。与其他贸易限制措施不同,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隐蔽性,一旦出现限制,影响巨大,而且损失很难避免。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屡遭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阻击。据商务部调查显示,我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造成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出口受阻的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进而扩展到畜产品和水产品,其中欧盟国家对我国出口冻虾、水产品、茶叶、禽肉、果汁等产品设限,美国对禽肉、水产品、蜂蜜等产品设限,日本对我出口蔬菜、蜂蜜、贝类产品等设限。以日本设限为例,5月,日本农林水产省以从我国进口的鸭肉中检出禽流感病毒为由,全面停止了自我国进口鲜冷冻禽肉产品,仅接受我国国内35家企业的禽肉熟制品,已经到达港口但尚未通关的产品也只能全部被运回,造成20我国家禽产品出口6。5亿美元,比下降23。6%,全国上千家肉鸡企业因此蒙受巨额损失。2006年5月29日,日本开始实施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大幅增加了进口农产品的检验项目,农残标准更趋严格,该制度涉及302种食品、799种农业化学品、54782个限量标准,全面提高了中国输日农产品的技术门槛。

技术贸易壁垒是利用科技手段形成的,包括差异技术壁垒和创新技术壁垒,前者是利用技术上的差异设计出来的,属于战术手段,获得的是局部效果;后者是利用科技创新,使某一领域的技术处于明显的领先优势,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获得的是垄断竞争优势,目的是实现市场份额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这是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获得全局优势的战略手段。既然技术贸易壁垒是利用科技手段形成的,那么我国农产品出口要突破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安全卫生标准和检疫检测水平,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的进程,完善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体系。

二、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出口破“壁”的物质技术基础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尤为突出,诸如畜产品的疫病、药物残留、重金属残留以及果菜的化肥农药残留、商品品质、保鲜等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经常受阻于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农产品出口要突破国外设置的技术壁垒,就必须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业技术创新,积极开发和研制现代农业技术,为开创我国农产品出口新局面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1、优质动植物品种培育技术创新。优质的原材料供应是保证优质加工产品的前提和基础,而优质原材料的获得与动植物的优良品种分不开,所以我国必须加速动植物品种培育技术创新。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种质资源,在常规育种技术的基础上,加强高新技术育种研究与开发,大幅度提高育种技术水平。重点培育优质、高产、专用、抗病作物新品种和畜禽新品种,解决当前品种普遍存在的品质不优、抗性不强、专用性差等问题,实现育种技术由以产量型品种培育为主向产量和质量并重、以质量为主的转变,尽快培育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新品种,以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

2、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农产品加工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关键环节,是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主战场。我国应重点研究和开发具有区域优势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等精深加工技术,农业废弃物加工利用技术,名特优农产品保鲜、贮运等关键技术及系列化精深加工技术。通过优势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突破,解决农产品加工转化比重过低、以原料型农产品出口为主等问题,提高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3、农业生态环保技术创新。我国应加大农业生态环保技术创新,重点研究大宗农作物病虫害无公害、无污染生物防治技术,主要畜禽、特种动物、珍稀动物疫病防治技术;主要河流水体、农田土壤、城乡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农用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设施农业微生态污染防治技术;农村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等。由此提升农业环境质量,防治农业环境污染,保障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以攻克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

三、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是农产品出口破“壁”的根本保证

目前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不完善,农产品认证标准不统一,标准水平明显偏低,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有关标准差距甚大。如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中只涉及62种化学污染物,而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迄今已公布的相关限制标准共2522项,美国则多达4000多项,其他发达国家的控制标准也达数百甚至上千项。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屡遭国外技术壁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不到进口国标准。标准之争,其实质就是技术水平之争。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食品安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 是我国农产品突破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根本保证。

1、根据WTO技术协定要求和有关国际标准, 继续开展农业标准化重点项目的科学研究,组织开发相应的农产品采标数据库,为我国主要农产品采标,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提供技术支持。

2、重点研究和制订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及其生产标准、技术规范,以此指导农业生产,把农业生产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研究和开发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技术,公司、基地、农户、科研机构有机结合的机制和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化开发和经营。

3、利用科研院所、大学的现有设备和力量、创新方法, 着重加强国际上是空白或薄弱领域的研究, 使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标准有发言权,将我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成果及重大技术创新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起到跨越国外技术壁垒目的。

4、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目前国际上所采用的国际标准有很多都是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或者是由发达国家的大企业的企业标准转化而来的,充分地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这显然不利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应积极主动地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活动,这不仅能促使我国及时跟踪国际标准动态,而且还能使国际标准充分反映我国的意见和合理要求,扩大我国的`影响。

四、加强检验检疫技术创新,为农产品出口破 “壁”提供检测技术保障

在WTO框架下,无论技术法规、标准的提出和实施,还是技术贸易措施的应用,均需要检疫检测实验室的技术作为后盾,没有实验室测试作基础的措施是苍白无力的。而目前我国的检验检疫部门普遍存在实验室检测能力不够、检测技术水平不高和专业技术人员欠缺问题。为此,我国应加强检验检疫技术创新, 全面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检验检疫技术水平,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1、做好基础性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为检验检疫的发展储备技术力量。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研究并制定结合不同层次检测的技术和方法,缩小与国外发达国家检测技术水平的差距。当前,重点是要加快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多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以及对一些口岸常规查验项目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2、收集国外与技术保护性措施息息相关的技术法规和标准要求,及时跟踪并掌握最先进的检验检疫技术和方法,密切关注国际检验检疫发展动态,积极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争取多方面的技术合作,为打破国外技术贸易壁垒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

3、开发先进的监测技术与设备,重点研究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仪器设备制造技术;加速农产品质量监测、检测技术体系与国际接轨,尽快建成一批在全国具有权威性的检验检疫实验室和检测机构,争取更多的实验室通过国际著名实验室认可机构的认可。

4、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信息网的建设,以符合WTO的透明度要求。尽快实现出入境检验检疫业务活动的电子化,完善检验检疫内部系统,包括电子申报、电子转单和电子通关等,以减轻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负担。

五、加大信息服务技术创新,为农产品出口破 “壁”提供信息服务支持

市场信息是农产品出口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及时有效的信息是企业赢得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与扩大农产品出口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分散,缺乏统一的农产品出口信息资源协调机制,部门之间、上下之间、企业之间信息不能畅通共享,现有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尚未建立农产品出口信息披露制度,企业无法获得及时、有效、权威的国际农产品供求信息、政策和质量卫生标准等动态,风险交流不够,风险分析程序和结果不透明,结果经常导致我国某家企业在遭遇技术壁垒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内,国内还有很多企业重蹈覆辙; 对技术壁垒,以及农产品贸易摩擦等监测不够敏捷,针对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信息收集、分析和预警监测等服务体系很不完善。

信息归根结底是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传递和增值。如果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体系内部本身的信息手段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信息服务的效率就难以得到保证。具备了技术创新能力,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才能不断完善,信息用户使用信息才会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应主要围绕信息的采集、传输、发布等一系列信息增值环节而展开。我国应尽快建立信息收集、处理、传播、应用一体化的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体系,为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出口企业,以及农产品出口管理者提供信息服务,并指导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出口中的“信息支撑”作用。加快农产品出口的统一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外贸、海关、税务、银行、外汇、质检、工商等部门的联网,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更及时的服务信息。我国应在中央和有关省(市、区)设立农产品出口机构,建立有效的农产品外经贸信息与咨询服务体系和信息发布机制。政府要跟踪搜集、分析并及时发布国际农产品生产、需求动态和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政策动态。加强对发达国家和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农产品技术标准、技术政策、有关法规、标准结构和内容的研究,密切注视全球农产品技术壁垒变化的新动向,使我国农产品出口商品适应和满足国际标准或进口国的要求,避免陷入技术贸易壁垒的陷阱。

参考文献:

金发忠钱永忠: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与对策[J]。 农业质量标准,20第2期

李杏施国庆:提升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年第1期

7.节能减排可持续技术创新是关键 篇七

内燃机行业作为整个制造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是乘用车、商用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发电设备、铁路、船舶、石油等工业领域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内燃机作为各个行业最大的动力支撑, 其技术的不断升级与革新对当前我们实施“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意义重大。

“十二五”是内燃机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按照国家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 内燃机工业大力推进产品及其关键零部件开发, 推动先进节能技术应用及节能产品产业化, 内燃机产品燃油消耗大幅下降, 替代燃料应用有了一定基础。

1 内燃机产品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2年我国内燃机工业发展总体是平稳上升, 但不可能像“十一五”的黄金发展期。目前世界经济处于低迷状态, 但为什麽美国Cummins公司依然发展得那样快, 一是产品附加值高, 二是产品定位好, 三是技术含量高。

我国内燃机产业分布如图1:

我国内燃机产品目前存在的问题:

1.综合能效低, 排放水平低;

2.单缸机差距最大;

3.核心技术受控于别人;

4.低摩擦损失高达2000多亿元∕年。

2 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的成绩与经验

随着汽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各种配套机械节能排放法规的实施, 对内燃机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内燃机整机和零部件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内燃机企业积极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方针战略, 充分调动企业的社会责任心和科技、生产人员的积极性, 在实施内燃机行业节能减排技术, 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总体上, 中国内燃机节能减排的技术开发成果能够及时应用与发动机和零部件产品, 提升产品的技术性能水平, 及时满足了法规升级和市场用户的需求。尤其是一批内燃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自主开发的成果也能及时转化成产品, 对内燃机节能产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3 内燃机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

内燃机产品消耗了大量各种不可再生的的资源, 全球约50%以上的石油被内燃机产品消耗。内燃机产品也是我国石油消耗的最大主体。2011年, 我国内燃机产品消耗商品柴油16600万吨, 商品汽油8141万吨, 内燃机用润滑油400万吨, 另外还有燃料油等, 总量约占我国全年消耗石油总量的60%。排放二氧化碳约7.8亿吨, 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10%。

2011年全年进口石油总量2.54亿吨。随着内燃机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内燃机产品社会保有量的迅速增加, 内燃机消耗的石油燃料和排出的CO2和其他污染物还会不断的增加, 对环境和生态平衡也会产生严重影响。全球面临新一轮的能源和CO2减排眼里越来越大, 降低排放CO2已成为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内燃机已成为融合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环境催化、石油化工、新型材料和精密制造等多学科的高新技术产品。尽管国内外很多研究工作者一直在研究、寻找替代内燃机的新型动力, 但至今尚未找到一种合适的、经济高效的、可以完全替代内燃机的源动力装置。从能源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内燃机市场需求看, 未来几十年, 以石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仍然是各种机械装备的主导动力。

开源和节流是不断降低内燃机排放污染物和能源消耗的技术途径。一方面通过对内燃机传统动力继续研究, 进一步研发现新的内燃机技术和产品, 减少燃油消耗和CO2排放;另一方面也可以发展新能源动力, 共同达到实现节约能源和CO2减排的目标, 这已是国际内燃机和汽车等相关行业的共识。

内燃机已进入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时代, 内燃机的创新重点是节能减排。面对日益严格的环保和能源可持续发展要求, 国际内燃机界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加快研制发展先进的内燃机低能耗、低排放的新技术核心产品卓有成效。内燃机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新的燃烧技术;

2.发动机电子控制集成技术;

3.电控高压燃油喷射系统;

4.新型燃烧室、可变进气系统、燃油喷射的匹配标定技术;

5.先进增压器和增压中冷技术;

6.先进排气后处理技术和EGR技术;

7.内燃机燃料多元化燃烧技术;

8.高效热管理、热能回收利用技术和低散热发动机开发;

9.降低发动机摩擦和附件功率消耗, 机械效率提升技术;

10.汽油机小型化;先进的匹配标定技术和测试技术;油品控制技术;

11.高压缩比汽油机和可变压缩比技术;

12.内燃机再制造技术等

“十二五”是我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是落实我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承诺的关键时期, 也是有效减缓石油对外依存度过快增长的关键时期。内燃机工业是实现全社会节约石油的基础和节能减排的重要环节, 在我国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

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 力争到“十二五”末, 各类内燃机产品燃油消耗率比“十一五”末降低6~10%, 节能型内燃机产品当年投放市场超过60%, 满足国家排放标准, 实现节约商品燃油2000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300万吨, 采用替代燃料节约商品燃油1500万吨, 建立一批内燃机整机及关键部件再制造生产重点企业, 实现内燃机再制造率60%;建立和完善内燃机产品节能减排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

当前, 内燃机行业上下游企业都在积极稳步推进国Ⅳ排放标准的实施工作, 国Ⅳ标准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 国Ⅴ排放标准也已经提上日程。国家排放标准的不断升级对我国加快推进节能减排, 保障我国石油能源安全、实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4 2012年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一) 国际

1.欧债危机仍是威胁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不稳定因素

2.全球通胀压力可能再次回升

3.国际跨境资本流动风险上升

4.国际贸易和汇率摩擦可能加剧

5.地域政治紧张局势可能进一步升级

(二) 国内

1.受国内外宏观环境影响, 企业产销增速普遍回落。运行态势普遍趋紧, 效益矛盾更加突出。

2.市场需求不足, 订单下降。生产能力放空, 企业排产困难。

3.企业运营成本上升。采购成本、外协配套、人工费用, 能源、资源及环保成本等均在高位运行。

4.市场竞争激烈, 产品价格难以提升。外资加快进入国内市场导致国内市场国家化竞争加剧;

5.经济效益大幅下滑, 订单不足;

6.应收账款上升;

7.部分重大装备生产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排产困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2年的经济总基调, 那就是稳中求进。“稳”意味着要避免大起大落, 以稳健增长为转型升级打下坚实的根基, 营造健康的环境。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保持适度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 重点抓好再建和续建工程, 确保国家已经批准开工的在建水利、铁路等项目的资金需求。这意味着2012年依然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也会使内燃机工业在稳中求进的过程中, 由内燃机大国向强国迈进。

(三) 我国内燃机行业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1.避免低价竞争, 实现公平竞争;遇到三包现象, 双方协商共处;在整机与零部件企业关系方面, 实现和谐共赢。

2.在“政策转向”和“需求降温”双重施压下, 行业必须加快转变生产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3.在节能与减排双重压力下, 在结构调整升级中要突出“攻高端、夯基础”的主攻方向。

“攻高端、夯基础”包括:

一是主攻高技术产品 (发展节能减排领域) ;

二是追求产品的高质量 (提升传统领域) ;

三是致力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重视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发展新的业态) ;

4.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坚持:“创新驱动、两化融合、绿色制造、循环经济”为先的基本途径。

5 内燃机行业将再创世纪辉煌

我国内燃机行业必须执行:

1.节能减排的国策;

2.低能耗动力和新能源并举的发展战略。

内燃机行业才能够:

1.能源发展的可持续、内燃机对各种能源的适应性;

2.从热效率分析, 地位无法取代;

3.达到零排放的预期;

4.大量的新技术支持。

石油是古老的岩石由地壳运动生成的, 长期大量开采, 石油资源终要枯竭。开发新能源是当务之急。“可燃冰”的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 是天然气在0℃和30个大气压的作用下结晶而成的“冰块”。“冰块”里甲烷占80%~99.9%, 可直接点燃, 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 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要小得多。1立方米可燃冰可转化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目前, 全世界拥有的常规石油天然气资源, 将在40年或50年后逐渐枯竭。而科学家估计, 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4000万平方公里, 占海洋总面积的10%, 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 因而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21世纪能源”。

我国“可燃冰”资源丰富。中国在南海北部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可燃冰”, 从而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

2007年5月1日凌晨, 中国在南海北部的首次采样成功, 证实了中国南海北部蕴藏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标志着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水平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最新报告“通向低碳未来之路”认为, 传统内燃机的进步核心动力系统的发展可以有效地降低全球汽车CO2排放量。

到2030年可以每年降低2.2千兆吨。减排的潜力一半来源于内燃机可以更节约的利用燃料。

另外, 大约四分之一来源于新动力系统技术, 如混合动力, 插电式混合动力或者电动车技术的发展。

其余则将归功于混合型生物燃料, 汽车技术性能的改变和更好的交通管理。

8.核心是创新 关键在突破 篇八

创新、突破,首先要有率先意识和机遇意识。同样面临着发展机遇,有的地方抓住了,发展得很快;有的地方抓抓放放,抓住了尾巴,有发展但只是小发展;有的地方机遇在面前,却失之交臂、坐失良机,发展落后于他人。因此,发展的快与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不是有率先发展的意识、强烈的机遇意识和不断创新的意识。解放思想才能抓住机遇,解放思想才能迎接挑战,解放思想才能战胜困难。如果思想不解放,机遇来了也会抓不住而坐失良机。在抓机遇上,有一个真抓还是应付抓的问题,有一个放大机遇还是缩小机遇以及怎么利用机遇的问题。回顾扬州发展的每一步,都曾经遇到思想障碍,都有过犹豫、疑虑、担心甚至议论、责难,沿江开发、园区建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市直工业商贸流通企业改革都遇到了很多困难,而每一步我们都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冲破了一些议论,冲破了一些障碍,冲破了条条框框的束缚,所以这几年发展起来了。实践是最好的回答。现在扬州发展处于一个新的阶段,面临着很多好的发展机遇,关键看我们是不是真正敏锐地抓住这个机遇、发挥利用好这个机遇。我们正面临着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向长三角集聚的机遇,面临着南资北移的机遇,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面临着加快推进沿江开发、促进苏中崛起的机遇。我们只有牢固树立率先发展的意识、创新突破的意识、抢抓机遇的意识,才能牢牢地抓住机遇,放大机遇。

创新、突破,必须敢想、敢闯、敢试、敢干。一个敢字,谈何容易。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有一段话:“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小平同志在这段话里揭示了精神状态对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闯、冒、气、劲”与新路、新事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敢闯、敢冒,有一股子气、有一股子劲,就能闯新路、就能干成新的事业。昆山的每一步发展都是敢试、敢闯、敢干、敢冒干出来的。宏观调控后,我们存在土地、资金、拆迁、征地、项目等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关键是要敢试、敢闯、敢干、敢冒。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解决一个想不想做、敢不敢做、会不会做、能不能做的问题。如果都按照现成的模式、经验,都要有先例可循,都要有文件可依,都要领导关照,那还有什么发展,至少不会有大发展。凡事先要问一问有没有规定,凡事先担心万一失败怎么办,凡事都要议论纷纷,凡事都要讲困难、讲条件,跨越式发展就无从谈起。

创新、突破,需要勇气、需要胆识、需要智慧、需要胸怀。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一些地方、部门产生畏难情绪,缺乏敢闯、敢试的冲劲,打不开局面就原地止步,有些条文上没有的就不能干,领导没说的就不敢干,别人不干的我也不干,这样就什么也干不好。明文规定可以做的,也缺乏主动去做的热情;没有文件规定不能做的,也缺乏探索的勇气,怕承担风险;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满足于过得去,不想冒进。昆山经验表明,只有敢想、敢闯、敢试、敢干,敢冒风险、敢为人先,才能求得大突破、干成大事业。现在扬州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爬坡的阶段,有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但矛盾也相对集中,各级领导同志一定要有勇气、要有智慧、要有胆识、要有胸怀去解决矛盾,而不是回避矛盾。只有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才能进一步推动扬州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创新、突破,也要善于从实际出发,出实招、求实效。创新突破不是离开实际,敢闯、敢试、敢干、敢冒要从实际出发。昆山、华西的成功之处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吴仁宝同志对批判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了很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上面说什么就做什么是教条主义;没有条件也要做,做给上面看是形式主义;不管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硬要做是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病根是脱离实际,不从实际出发。创新突破必须坚决克服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有一种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从实际出发就能创新,从实际出发才能突破。谋划发展,既要审时度势、顺应大势,又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一个地区、一个乡镇工作,面临的最大实际就是要了解市情、县情、乡情;最大的课题就是把经济搞上去;最大的落脚点就是要让老百姓富起来。一任领导如果把这三件事把握好了,就是一个称职的领导。所以,一任领导能从实际出发,为一个地区发展干几件大事,能为一个地方的老百姓办几件实事,就是最大的实际。对上级的决策和部署,一定要切准本地发展的脉搏,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走出一条适合市情、县情、乡情的特色发展道路。如果上面讲什么,我们都原封不动地把它贯彻下去,这是简单化的贯彻,这样抓贯彻的干部是缺乏抓落实水平的干部。

创新、突破,更要有敢冒风险、敢攀高峰、甘于奉献的精神。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创新突破的过程是一个艰辛的历程,创新者往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面临更多的风险,更需要具有奉献的精神。过去战争年代牺牲的是生命,现在牺牲的不过是自己的精力、心血和利益,一般没生命之虞。昆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宣炳龙讲,领导干部是指挥员,他是指战员。只要告诉他“炸”哪几个碉堡,攻占哪块阵地就行了。具体什么时候“炸”、怎么“炸”,由他来实施。但是现在有些同志老是去问领导,这件事该怎么做,领导不说他不做,领导说了他不一定能做好。就像昆山的同志所说,政策英明,领导高明,下面办事人员要聪明,办事要精明,才能前程光明。什么事情都告诉你怎么做,那还创新什么、突破什么。如果我们事事都要请示汇报,事事都要看文件,看过去有没有人做过,那是做不成大事的。我们领导同志要有冒险精神。不能因为有风险、有意外,就怕做事情了,干部是要对这个地区的发展、对这个地区的老百姓负责。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有一种敢于炸碉堡、敢于牺牲自己的精神。如果按部就班、四平八稳地抓工作,不需要承担太多的压力和风险,不需要个人作出多大的牺牲,那丧失的就可能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发展机遇,牺牲的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整体利益。领导干部都肩负着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发展重任,一定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本职岗位,强化奉献意识,努力干成几件促进发展、老百姓得益的事情,不要说空话、大话,要实实在在去干几件事情,要有敢于冒风险、勇于攀高峰、乐于作奉献的精神。

创新、突破,还要注重培育创新团队、建立创新机制、营造创新环境。环境能改变人。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来说,创新不仅需要主要负责人率先创新,还需要一个班子、一个集体的团队创新。昆山的持续创新得益于有一个创新的团队。各级领导班子要进一步强化争先进位、开拓创新的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竞相进位的良好氛围,为扬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进一步关心爱护干部,调动干部创新的积极性。现在,发展的压力在基层,矛盾的焦点在基层。必须大力营造创业创新的氛围,善待创新中的失误,宽容创新中的失败。既要给干部交任务、压担子、明责任,又要为他们创新突破撑腰壮胆,对创新突破成效显著的予以嘉奖,还要主动关心干部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家庭,让干部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是靠一批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我们要形成一种风气、一种环境,就是要让各级干部都去干事,要让这个地方想干事、干成事的人真正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组织的尊重和理解。要创新用人机制。选好一个人会影响一批人,配好一个人能带动一班人,调动一批人的积极性,能创出一番大事业。要以新的用人观为指导,更加注重实绩,注重实干,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要在营造创新环境上下功夫。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环境是不是优化,是不是宽松,与一个地区的发展是直接相关的。如果都给下面的干部上紧箍咒,如果都去对干事的干部议论纷纷,那个地方就没有真正干事的人。要选拔任用一批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少出事、能共事的人,让各类人才都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各显其能、各展其才、各扬其长。

(作者系中共扬州市委书记)

上一篇:培训方案要点-企业员工培训计划方案下一篇:个人自查自纠报告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