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方法论文

2024-07-30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论文(14篇)

1.高中地理教学方法论文 篇一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

价体系构建》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深刻影响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本文就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进行探析,阐述了占主体地位的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以及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主要优点和局限性。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在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下,根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各组成要素,设置了若干评价指标,尝试构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仅给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发生变化,而且会影响教与学的评价产生深刻的变革。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教与学的评价能否取得根本性突破,直接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现在我们更多地关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其实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也不应忽视。

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构建具有教育性、操作性、创造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因此,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指导教学实践尤为重要。

1、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探析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将教学评价划分了许多种类型。课堂教学评价,依据其评价所使用工具的不同,有学者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即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和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两种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

对于这两种评价方法的分析探讨有利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课堂教学行为和传统观念的转变,有助于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价值。

1.1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所谓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是指评价者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是由详细的评价项目、评价指标,或评价标准和权重、等级、分数构成。其主要特征是把复杂的、动态的课堂教学有机系统分解为细微的各个方面,制定相应的标准,分配等级和权重,实现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甄别、分级,为教师的评价提供依据。

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有操作性强、简便易行,易于量化,便于区分的显著优点,因此在实践中被广泛的应用。但好的课堂教学活动并非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优秀教师各有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当我们用同一不变的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教师教学的差异性,扼杀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限制了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

1.2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指评价者通过少数的评价指标或题目,对教学活动作出评价并描述被评者行为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的结果是描述性的。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有利于被评者教学行为的改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这符合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评价的主旨,即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朝着新课程改革所要求方向转变。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分析评说,却不会用用固定不变的评价指标去约束,注重课堂教学的独特性和教师的教学风格,这就为教师创造性进行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也有其局限性。由于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评价者在进行评价活动时往往掺杂自己的主观偏见,从而造成评价的片面性,而且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操作相对要复杂的多,评价结果也不利于整理,区分性差,从管理者的角度看,不利于进行教学评优、教师考核与奖惩。

1.3在实施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评价应将结构性评价和开放性评价有机结合在新课程教学评价中,我们应该意识到,好的课堂教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我们在进行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时,评价量表中既要有共性的评价指标,也要有个性的评价指标。更为重要的是: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指标设计应根据新课程的价值观、新课程的教学观以及新课程实验的经验,设计教学评价指标。因此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应将两种评价方法有机的结合,这样既可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甄别、区分和规范,也可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提供有理有据的反馈信息,鼓励教师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选取

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确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因此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继承传统的评价指标构成,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六项内容为评价的基本指标,为更好的把握各基本指标,分别在各基本指标下分解出若干次级评价指标。2.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新课程标准以人地关系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立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不仅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还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逐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评价指标时,应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课堂教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要求,在把握高中阶

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制定出明确具体、切实可行教学目标。

2.2教学效果

依据在上述教学目标部分中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时,也应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第二,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的培养;第三,完成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培养的统一。

2.3教学内容

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评价包括三个基本指标:

一是地理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二是正确的理解教材,教学内容系统准确。教师应对教学内容深入钻研,深刻理解,挖掘教材内容,对教材整体把握准确,无知识性错误出现。三是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把握准确,讲述透彻。教学内容处理科学、适量,难度合理,学习活动所需的相关资料充足,有利于学生开展观察,研究,猜测,推理,验证,讨论等教学活动。

2.4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设计是教师通过怎样的方式或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问题。因此教学方法的选用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也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学方法的选取应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使学生们更加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促使所有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的丰富着现代课堂教学活动。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应该结合地理课程自身的特点,利用现代技术带来的便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和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利用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形态形象模拟的生动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从而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同时,对于传统常规媒体的使用也有待于强化,不容忽略。教师应权衡传统教学媒体与电化教学媒体两种媒体的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使用准确熟练。

教师无论选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说到底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因此在进行教学方法设计时都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因素,避免华而不实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使学习方法对学生有启发性,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动员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注重对学生地理学习方法和思维的培养。

2.5教学组织

教学组织能力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必需的素质。

对于教学组织的评价,首先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即课堂教学内容结构合理,新旧知识、每节内容的各个环节连贯衔接,时间分配合理。其次就是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方面。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甚至以教师为主体的局面,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重新定位,即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当学习引导的主体,从而突出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注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否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是否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全面全程的参与讨论,自立自主地进行课程学习。再次就是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时应注重提问的艺术。教师提问应具有艺术性,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最后一点就是课堂活动的组织,主要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畅通,互动保持同步,课堂气氛活跃。对于课堂气氛的调控可以充分展现一名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

2.6教师素质

这里所谓的教师素质可以认为是一种狭隘意义上的教师素质,可以说是作为一名地理

教师其自身的素养,是教师对其教学基本功的修炼也包括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仪表端庄,教态亲切自然;二是教师具有亲和力,师生感情融洽;三是地理知识丰富,表达能力强。

2.7评语

为了突出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的特色和教师的风格,依据开放性评价方法的有关内容,在上述评价体系之外设立一项评语栏。在评语栏中为每位评价者提出两个问题:

一是:这堂课最突出的特点(包括优、缺点)是什么?

二是: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最突出的风格是什么?

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需要评价者依据相关课堂教学、教育理论和对教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并根据自己听课的亲身感受对评价者的教学活动做出尽量客观的评价,给出评语。

综合上述内容,可得出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妙挺,新课程观念下的课时教学目标,《地理教学》,2005.2

2、南纪稳,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与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探析,《教育科学研究》,2005.2

3、苏庆华,素质教育形式下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学地理教学

参考》,2004.9

4、韩梅,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之构建,《中学生物学》,2006.4 5、蔡宝来 车伟艳,英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新体系,2008.1

6、徐小芳 张春杰,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2006.10

2.高中地理教学方法论文 篇二

高中地理学习的支柱是对教材的阅读理解, 地理不同于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 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 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所以学生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 积极思考。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 可以少走弯路, 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 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 但知识更深, 更系统化, 更加复杂, 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 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 所以, 学生一定要利用好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 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 强调理解重于记忆, 以会用为目的, 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 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 重视解题思路, 特别要多画图, 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1.运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催化剂, 课程中,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运用幽默风趣而富有启发性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造成欲知道理何在, 须看课文分解的心理状态, 以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2.采取直观教学方式。直观教学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一些抽象的问题, 学生往往会感到乏味而百思不得其解。如能加强直观性教学, 则能起到化难为易、形象具体、记忆深刻的作用。青少年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当一个优美的造型或一幅美丽的插图展现在课堂上时, 同学们会感到耳目一新、兴趣盎然。

3.结合社会热点进行讲解。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 通过自身的活动不断地改造自然, 影响自然, 而环境反过来又给人类活动以影响。因此, 人们对环境的变化密切关注, 也最容易产生兴趣。在教学中, 我会及时捕捉社会热点问题并引入教学之中, 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

4.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激发学习动机。在地理教学中, 通过多媒体、故事、游戏、语言等多种教学手段, 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具体的和生动的教学情境。在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新奇性、激疑性的问题, 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使学生心理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心理兴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使学生一开始就带着问题来听课, 推动学生认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

5.利用情感力量, 引起学生心理共鸣, 主动参与教学。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 对事物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 其情感倾向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感基础。因此, 导课中要以炽热的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 用感情力度吸引学生。感动学生, 鼓励、鼓舞学生, 从情感和理智上唤起学生心理共鸣, 激发学生学习灵感和求知欲,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

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可以面带微笑、衣着整洁、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每一个动作表情都落落大方, 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感, 引起情感上共鸣。教师语言是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它凝聚着教师对教材深刻体会, 饱含着学生殷切期望,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激情, 点燃智慧火花, 受到情感陶冶。

6.总结和归纳, 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知识体系, 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 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 使学生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 其中节点表示概念, 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 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 主要属于文科内容, 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 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 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 善于总结, 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 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7.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形式, 引起学生兴趣, 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学中应了解学生心理特征, 采用适当方式吸引学生注意, 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转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应了解学生注意规律, 学生如果聚精会神, 点头微笑, 学生注意集中, 说明学生对你的导课已经接受;如果学生东张西望, 说明你的导课平淡, 内容乏味, 要考虑是否变换形式讲一讲精彩的东西, 把学生思维拉回来。再如,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思维规律, 导课可采用不同形式, 引起学生丰富联想, 展开积极思维活动。

3.浅议地理实验与高中地理教学 篇三

[关键词] 课堂实验 作用 如何进行有效的实验

新课程标准提出:1、“通过高中地理教学,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2、“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一、什么是实验

实验是指通过一系列活动检验一个理论或证实一种假设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根据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使某一些事物(或过程)发生或再现,从而去认识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

通过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实验是:前人已经试验过的,基本是成为真理的,我们再做的时候,是重复过程,从中更形象的学习到知识。也就是说实验是一个验证真理自然规律的过程,使知识形象化的过程。

二、实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一)实验降低了地理学习的抽象性

初中学生的地理知识都是通过背诵记忆获得,地理思维多是直观多于抽象。而进入高中地理学习的抽象思维就逐渐增多,学生明显学习困难多,学习压力大。而合理的实验可以帮助他们“由表及里”,透过具体现象认识事物本质,降低地理学习的抽象性。

例如在教学中,依据太阳运动轨迹图记忆不同时间不同位置的日出方位,学生大多看不懂图型,理解起来很困难。如果教师通过验证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日期日出方位、一天中太阳运动轨迹,再进行合理的总结。这样即使学生掌握了日出方位、日影与物体高度的关系等问题,又降低了地理学习的抽象性,也为他们进行空间思维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了感性认识,进而观察的现象进行推理。通过比较、分析、综合,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对事物得出正确、科学的判断和结论。同时实验中学生思考的时间往往比得到结果的还要长些,思维得到充足的锻炼。

例如进行《热力环流》在黑色纸皮内将一支点着的蜡烛靠近两支点着的松香,观察松香烟的飘动方向如何、松香两侧条件有何不同,并思考:松香烟飘动的原因。总结想象可以得出1.松香烟向蜡烛方向飘动。2.松香两侧不同条件:一侧有点蜡烛,受热较多,温度较高,一侧没有点蜡烛,受热较少,温度较低。3.松香烟飘动原因:松香两侧冷热不均。从实验学生推理出来:松香两侧冷热不均使松香烟向蜡烛方向飘动,即气体向蜡烛方向流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运用观察推理总结得出合理解释,从而提高学生积极思考,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三)实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大多数试验中都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仅仅进行指导。学生从演示实验到观察现象,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是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练习来完成的,在整个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生形成了科学概念、理解和巩固科学知识,正确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例如在学习地转偏向力时:一组学生将黑墨水滴在透明的雨伞上,观察墨水的流动方向。另一组学生以逆时针的方向转动并观察墨水的流动方向。第三组组学生以顺时针的方向转动并观察墨水的流动雨伞。通过实验,学生认识了由于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不同位置下,物体的偏转是不一样的。 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和其他同学进行语言交流,知识上的互动,这也利于提高学生间合作交流的协调能力。

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如何进行有效地实验

(一)做好准备工作——有备无患

教师明确活动目的,对实验材料准备,进行实验人员分配,保证实验时间,确定实验地点并预想可能出现的问题。(这点在课外试验中尤其重要。)

(二)对实验进行创新加工

要提高演示实验教学的质量,就要改变——只要按教材上的提出的实验步骤来操作,教学目的就一定能达到的思想。教师要学会对传统的实验进行加工改进,创新设计实验。例如在做《热力环流》的实验时,如果按照教材中进行热力环流的实验,实验时间久,耗费工具多,如果冷热对比不明显的话,整个热力环流就表现不出来。我认为对此实验其实可以进行以下创新:首先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的过程,再让学生去主动参与实验设计,在实验的设计过程,让学生多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能否换另外一种方法?”等问题,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形成过程,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这样更能体现新课程的思想,更容易实现三维目标。

(三)实验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很多教师做演示实验时都是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做,全班学生在下面看,课堂变成了老师表演的舞台,学生只是观众,被动地看,被动地学习,很难有深刻的体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不好。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探究性学习,教师必须要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走上讲台表演,当课堂的主角。例如在做《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中的演示实验时,就可以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状态,教师只在旁边指导就可以了。通过这样处理,学生就完全参与到课堂中,课堂的气氛也会完全不同,学习积极性高了很多。

(四)进行实验的反思总结

古语有云,“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在实验结束后应进行总结反思,分析成败,以利于今后的教学。同时对实验中学生的新想法和新思路要及时总结归纳。

关于实验,教师不仅要演示操作过程,引导观察;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猜想、分析,运用逻辑推理及归纳法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然后从中抽象和概出科学规律,使学生对知识的体会更深刻。

只有不断地探索好的实验,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思想从而实现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现代汉语词典》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作者单位:河南三门峡卢氏一高)

4.高中地理教学方法论文 篇四

根据目标管理的基本思路和GB/T19000—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际通用标准的基本原理,所谓 目标教学,就是通过一整套有计划、有步骤、有评估、有调整、有程序地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工程。它是从教 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教学活动的调整和控制、教学活动的最 终鉴定等,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据以上所述,我认为目标教学的基本程序及其网络关系如下图所示:(附图 {图})

一、教学目标

编制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实施目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是依据教学大纲,以教育目标分类学 为参照系,将教材内容变成具体的、有层次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它可以凭借学习者结束学习时的行为变化 来体现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并且评价教学效果。因此,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目标教学 中起着导向和控制作用。各学科教学目标要有总的目标及各年级、各年段的教学具体目标。例如中学地理的总 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 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关地球、地图、中 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初步懂得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人类 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总目标与具体目标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教师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目标中不恰当的地方加以修改和调整,使之成为科学的目标体系。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成功的教学设计,要以系统科学理论作指 导,全面分析教学中诸因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教学媒体作用,控制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 化。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要钻研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中包 含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智能训练。例如高中地理以人地关系为线索,阐明地球的宇宙环境,构 成地理环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以及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理环境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

二是了解分析学生状况。学生是教学对象,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学习中思想情绪、现有知识水平,预测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坚持“教必有法,但无定法、重在选择、贵在得法”的原则,以 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认真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圆满完成教 学目标的实施。

三、反馈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或环节上,某些学生会产生学习误差。这些误差的积累会使学生成绩下降。如 果能及时地反馈,揭示学习上的误差,并及时改正,就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馈信息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一是编制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单元、学期、学年的形成性测试卷,以此分析达标情况,从中获取信息,开好矫正“处方”。

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反映及课后作业、练习等,及时获得教学信息,用心

爱心

专心 以此调整教师 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通过以上各种途径的信息反馈,使整个教学过程就处在了可控、可调状态,使教师把握了教学主动权,从 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补救措施

补救措施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及时消除学生学习上的误差,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前期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从而控制学生两级分化,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标。同时通过补救措施还可使教师改进教学设计,促 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补救措施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针对全班带共同性的问题进行集体矫正;二是让已达标的学生帮助未 达标的学生;三是教师将个别学生错因列出,给学生对“症”服“药”。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反馈信息、补救措施是目标教学程序的四个重要环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教学体系。

用心

爱心

5.高中地理教学方法论文 篇五

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以“学习为中心,思想为先导,身心为基础”的过程。因此,作为高三教师都应该紧紧围绕如何教学,如何端正学生思想,如何抓学生的身心 健康三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地理教学也不例外,本文就高三地理教学中如何教学和如何端正学生的思想两方面作几点思考。

一、分析学情考情,把握教学起点,教会学生学习教师的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学会获取知识、拓宽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适应高考,适应社会。

(一)认真分析学情

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我们都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从生源看,我们的学生是经过临汾一中、三中、七中等市级中学层层筛选后剩余的学生,几乎没有尖子生,而选择文科的学生大多数又基础差、学习态度不端正。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的教学就只有降低难度,放慢速度,稳扎稳打,打牢基础。

(二)认真研究考情

所谓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题命题的思路和走向。老师只有知道了考情,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学、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高考时才能“命中目标”。

1、体验高考实战题,把握复习方向。每年高三复习的第一节课,我都把当年的高考题发给学生,并引领学生一起分析试题的类型,以及各题是从课本上哪章演变来、考哪些知识点。这样做了以后,学生才会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高考。

2、吃透《高考说明》。首先,要读懂《高考说明》。《高考说明》的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高考说明》的每个部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其次,根据《高考说明》明确当年高考的知识范围。《高 考说明》对当年要考察的知识范围有明确的规定,而每年的知识范围较前一年都有所修订,所以,作为老师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 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再次,要正确认识题型示例。这几年文科综合的题型有两大类,即“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单项选择题的1至11题,非选择题的36题、37题和一道选做题是地理题。高考题中虽然只有两种题型,但是它们的变化是比较大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高考说明》 的题型示例和历年的题型来引导学生掌握 题型。掌握题型后学生可以通过题型来了解题目的形式,有助于备考和应考。我们只要能够合理地将题型与所学知识和能力要求相结合,就有助于梳理思路,深化对考试要求的认识。

3、关注权威专家分析、讲解,把握高考新动态。从各种报刊、杂志、互联网、参加省市的高考研讨会等渠道是获取当年的高考最新动态,最新信息的重要途径。高考研讨会和大家交谈是获取高考的最新动态,最新信息,也是提高自己师德的重要途径。参加高考研讨会,除了听取有关专家讲解外,还可以同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 单独交谈,那样收获会更大,所以,每次高考研讨会我都会尽可能和主讲人单独交谈。有一次和临一中的教师探讨了二十多分钟的“怎样把体育锻炼和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以及关于中学生脑神精衰弱的一些解决方法”。这对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作用是巨大的。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使教学真正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是高三地理课教学的要求。如果高三还不会自己学习,在高考中注定是要失败的。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呢?

首先,是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高考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时间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制定 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时,老师应该先把自己的总体计划先告诉学生,让学生的计划和老师的计划协调起来。在整个复习计划中,高一年级地理上下册是重点,因为高考许多题都是以初中知识为载体,用高中的知识点来回答,选修课本是把高一知识加宽、加深。

其次,是引导学生认真按照备考的基本环节进行。“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总结”是学习和备考的六个基本环节。尽管这六个环节是老掉牙的东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学生还不多,而且,无论哪种方法,它肯定要回到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上。但是,在高三讲这六个基本环节的时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来讲,这样才能够被学生所接受。

1、预习。高三的复习备考阶段,每一节课的容量都比平时大得多,如不预习,学生可能会在速度、思路都跟不上老师,一堂课稀里糊涂的,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据调查,的学生会预习的不足六分之一,这应该引起教师足够重视。

2、听讲。到了高三复习阶段,有部分学生认为大部分知识是老师过去讲过的,不必再跟着老师复习了。其实地理老师都只专门研究自己所教的地理教学,对地理高考怎样考、考 些什么是比较清楚的,老师在讲课之前还要精心的备课,认真组织复习的内容,制定教学方法等,而且复习时,很少是停留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而是要在第一次 讲课的基础 上进一步的提升、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高考信息,所以不但要引导学生听好课,老师更要讲好课。

3、复习。复习是咀嚼、消化、吸收,把课堂内容真正拿到手的过程,是透彻理解课堂上所学的概念、原理、公式掌握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尤其是地图,只有反复看,把地理知识拿入图中才可能记住。为了能够较好的进行复习,我的做法是除每节课都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复习。同时和地理科代表商量制定出复习每个章节的间隔时间,并且过一段时间,又通过练习、提问等方式检查一下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

4、作业(练习、做题)。做地理作业时,一定要训练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能尽快搜索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库,找出本题是应用课本中的哪部分知识。做题要有足够的量,但是也要精选题,我们应该让学生做“以一当十”的题。历年高考题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的“无形指挥棒”,所以,应作为经典题来处理。最近几年高考地理题目,有许多题是从高中地理课本中的每个章结束的“问题研究”中的题演变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透课本后面的“问题研究”,而且应该把它们作为每类题的典型题来对待。各类题要透彻地分析一例,让学生把它作为解答这类题的基本答题模式,老师在分析例题时,要让学生清楚是属于哪类题,该把它纳入哪类典型题中去。

5、考试。高三频繁的考试,使部分学生产生怨恨考试的情绪,甚至有的学生不参加考试。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让每个学生认真对待备考期间的每次练兵。并且,要把 每次考试都像高考一样对待,紧张起来,全身心投入,记时、限时,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应试的技巧和最佳心理。做错的题,一定要改正,要有一个记录错题 的记录本,记录下来,只许错一次,不准错第二次。答题时,还要根据题目的分值,判断自己所答的知识点是否完整。越到高三后期学生压力很大,心理越脆弱,承受力越小,考分低,往往给学生打击很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及时引导学生精练后反思,考试后注意分析总结,以使学生尽快找回自信,调整好心态。另一方面在几次低分后,老师应该出套简单的题让学生做,让学生找回信心。

6、总结。高三复习的内容多,很容易钻到书堆里,掉进书海、题海里。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要把学过的东西,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把书由厚到薄。通过总结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在图上,让地图真正成为联系地理知识的纽带。由于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落实以上环节时,一定要用好地图,要把地理知识巧妙的落实在地图上。单纯从高考角度出发,更是要学会应用地图,因为地理题几乎是以地图为载体出现的,所以教学中要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

老师的教学要能够被学生接受,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魏书生说:“在我的生活中,教书是第三位的,育人是第二位的,而自强才是第一位的。”可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何等重要。

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首先还要先激发教师自己的上进心。学生的许多思想是从教师这里接受的,是老师的思想传给了学生。去年,我担任班主任的那个班,经过我的训练与影响,收到了好的效果。在整个高三生活的一年中,读书时没有人再叫苦叫累了,更没有一个学生 无故缺过一节课,学风之好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所以,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首先激发自己的上进心,这样于师于生都有好处。

要从课本知识中获取调整学生心态的材料,例如在讲高“传统工业”一课时,可以从“发达国家在上世纪50年 代传统工业开始衰落”中挖掘出中国为什么没有发达国家发达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已经走过高潮,进入衰落,开始综合整治,而此时我们的传统工业才开始起步,这样的差距,能在一夜之间追上吗?以此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的和国外比。我们要追赶发达国家只有靠你、我和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

最后,我想谈谈要用研究的心态去来对待高三教学。教书是辛苦的,高三教学更是辛苦的。但是不能因为辛苦就不 用心去研究。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有找到了其中的窍门,工作起来才会相对轻松,学生的成绩也才会不断提高。

为了使工作变得更加轻松,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我除了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外,平时只要一有什么新的想法我都要立即用笔记下,作为资料。等有时间和有精力时,再把他们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再根据需要进行复制、粘贴,再加些连接词语,这样某方面的心得就出来了。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只要一直坚持以这种研究者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相信在新课程改革思想指导下,自己的教育教学肯定会不断提高。

6.简述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 篇六

【摘 要】高中地理是最为基本的教学科目,在整个高中教学体系中有重要作用。新课改要求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提高综合地理素养,了解社会自然地理现象的本质。

【?P键词】教学方法;兴趣教学;创新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地理教学之方法受到高度关注。教学的方法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形式,这对转变教学风格,创新教学手段都有积极作用。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高中地理教学要完成新课改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达成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根据学情转变教学方法,不断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素质的提高。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具体教学方法谈一下如何切实推进高中地理教学,完成新课改对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要求。

一、采取兴趣教学方法,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兴趣是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最佳因素。众所周知,兴趣可以分为内部兴趣和外部兴趣,高中阶段,学生的外部兴趣已经难以长久维持其学习的热情。此阶段的学生,其对知识的理性追求与探索欲比较发达,他们渴求以新的知识来装备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因此,教师要在兼顾外部兴趣的基础上,以培育学生的内在兴趣为核心,切实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使班级整体受到好的学习情绪之感染,提高学习环境的质量。

(一)关注外部兴趣,营造轻松、自由的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高中地理教学实际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知识点较多,并且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甚至还会涉及到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而恰恰传统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对学生严格严厉要求,忽视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建构,不注意学生学习的心理情绪,导致班级整体学习氛围不佳。这样的外部学习环境导致他们对地理课产生畏惧、厌倦,对地理教师产生疏远的感情,对地理教学的开展极为不利。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现实需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以此密切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中和课后作业的布置上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片面强调成绩,多鼓励学生做出的成就;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处,激励学生积极上进,不断提高,以此在班级中营造轻松、自由、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与情感,以此潜移默化促进学生兴趣的产生。

(二)关注学生的内部兴趣之建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降低知识获得的难度,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外部兴趣只是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和激励因素,而高中时期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维持需要持久的内部兴趣,需要学生对地理学科教学本身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求。因此,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在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对知识的深度兴趣。

一方面,教师要丰富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点和举例分析。地理教材里面很多案例都是比较陈旧的,与学生生活的时代和了解的讯息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在学习城镇的时候,往日城镇的特点与现在城镇的特点有较大差别,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现在的城镇,让学生经过联系自己生活经验,通过对课堂教学材料的概括总结,自主理解城镇的特征。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教学材料的呈现。因此,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要多从生活实践出发,结合学生的经验经历,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素材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拓展学生的接受视野,缩短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快速准确掌握知识点。

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设计和备课的时候,把难度较高的知识点分解为难度相对较低的小知识点,注重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教学,使他们经过一定的努力顺利克服难题,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获得较高的成就感。例如,在学习太阳高度角的时候,如何理解一年内某一地区的太阳高度角之变化,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教师先让他们分析影响某地太阳高度角的因素,问题就迎刃而解,学生只需要分步骤对地球的公转进行解析,之后就能自主总结出太高度角大小之变化规律,从而形成知识胜任感,对地理学习产生内部的兴趣,激发原始学习驱动力。

二、开展创新教学,以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是我国素质教育对人才提出的最本质要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核心要求。不言而喻,创新已经在高中教学中占据关键性地位。一门学科教学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发展已经成为衡量教学质量和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高中地理教学要组织开展创新教学,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呈现具有新意的教学环境与知识,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教学形式,启发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培养自主创新、自主思考之能力

创新教学形式主要指的是,教师要以新的课堂开展方式来促进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应试教育中,学生没有充分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而是作为旁观者生硬的理解教师呈现的学习思路,对知识进行记忆和复制,缺少自己的理解和探索。僵化的学习形式,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压制,创新欲求几乎为零。因此,教师必须创新教学形式,从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设计具有启发意义的教学问题,鼓励学生探究思考,教师给予合理的帮助,起到促进的作用,使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中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以此提升其自主创新之素养。

(二)创新教学手段,加入实践环节,以新的教学程序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之形成

创新教学手段,就是以新的知识呈现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便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经过教学研究发现,虽然很多教师采取了多媒体教学,但是对该教学手段的运用却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效果。多媒体的使用成为一种形式和摆设,仅用来呈现知识,把课本照搬到多媒体上,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实质性改变或提升。

7.高中地理教学漫谈 篇七

湘教版的这套新教材,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 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 图文并茂, 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 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 结论性的叙述少了, “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 图幅数量增多, 甚至许多地方以图代文, 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 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尽量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凸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 刻意模拟良好的学习情景,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 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 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 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 倡导学生积极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 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昼夜更替, 解释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 等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2.正确理解和处理教材的各个部分

“正文”是课文的主体和骨架 , 行文规范 , 内容科学严谨 , 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阅读材料”是对正文的解释、延伸及案例说明, 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正文内容的理解。因此在处理教材时, 要注意充分发挥阅读材料的辅助作用, 但不要挖掘得太深, 以免过多花费课堂时间, 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

“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 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湘教版地理教材的“亮点”之一。但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却成为教师的一大“心病”。尤其是“探究活动”的 有效开展, 可以说问题多多。很多教师反映, 活动起来太浪费时间, 导致很多教材内容来不及处理, 课堂还“乱哄哄”的。所以, 在处理教材时, 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活动”, 提高活动有效性。特别是不能照搬教材上的活动, 要有选择地使用;要注意“活动”类型及不同要求, 将过难、过繁、难以开展的活动适当简化或者放弃;要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及时予以点拨引导, 不要走极端, 一味地让学生盲目探索。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读图与判图能力是中学生必备的地理技能。湘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了许多地理图像, 它们是对正文文字的说明与补充, 或是对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的直观表现, 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 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在教材处理和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注意发挥图像的作用, 充分挖掘教材中地理图像的内在吸引力, 以图代讲, 以图代练, 以图定学, 培养学生读图、判图、作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和从中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让地图真正成为学习的工具和助手。

3.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3.1建立民主平等 的师生关 系 , 使学生敢 问。教师要树立新型学生观, 充分尊重学生, 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 和学生平等相处, 坦诚相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对喜欢质疑、提出不同意见或超过老师认识水平的学生持鼓励、赏识态度;又要看到学生思想单纯、认识能力不足,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或这样那样的错误; 更要能宽容、理性对待学生“突发奇想”、“异想天开”的问题, 往往就在这些“奇谈怪论”中孕育着创造性思维的“嫩芽”。

3.2创设启发学生 思维的问 题情境 , 让学生想问 。教师应精心创设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 学习只有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 才是有效的, 只有在问题情境中, 才能促使新旧知识发生冲突, 产生困惑、疑问, 有了疑问就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勤思好问。

3.3注重思维过程 与方法 , 教学生会问。 教师要重视思维的推导过程, 站在学生角度创设问题情境, 清晰地向学生展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 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习得。

3.4将课堂教学向校外 延伸 , 强化学生的“问题 ”意识。课 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但不是唯一渠道。教师要确立“大教育”思想, 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观念, 建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基地, 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允许并激励学生将课堂中解决不了的疑问带出课堂, 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

4.要转变墨守成规的念经者角色, 努力成为课堂的设计者

4.1引导学生对意义类的知识进行探讨、梳理和归类。在 中学系统地理中有关环境污染、陆地资源开发中的生态问题、工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城市化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以及交通运输建设中的环境问题, 区域地理中有关区域经济与区域生态存在的问题, 有关重大工程和决策的知识, 如西气东送、西电东输、南水北调、铁路修建、石油战略、粮食安全、旅游开发、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等, 都涉及如何认识其所包含的地理意义的内容。

4.2让学生举出意义类的典型案例 , 并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剖析, 展示各自的思维过程。

8.高中地理教学方法论文 篇八

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才能够有效实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乡土地理巧妙渗透于其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课内和课外两种途径:

1. 课内教学的渗透方法

在高中的乡土地理教学中,是没有专门的教材,也没有专门的课时规定和要求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够采取渗透的教学方法,把乡土地理的教学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各个章节中去。有的高中地理课程章节中是一些地理方面的基本原理,有的是关于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方面的现象,在乡土地理区域几乎都是可以找到相应案例的,那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在把握各个地理章节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乡土地理进行巧妙渗透。

例如,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水资源保护章节的学习中,我校曾经请来地方水利局的专家,对本地的水资源总体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对本地区的水资源污染情况以及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介绍。通过此次教学,许多学生对水资源的重要性认识有了一个更为深入地了解,并纷纷表示了要加入到水资源保护大军中去的决心。

2. 课外教学的延伸

高中乡土地理教育的课外教学在重要性方面是不亚于课堂教学的。为了使课外教学的效果更为明显,就必须要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要能够充分利用一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地理知识有更为清晰认识,特别是在环境实地的调查和野外考察方面。因为有客观存在的地理事物,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所以其教学更为生动,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正如著名的地理教学方法专家褚亚平教授所说的,乡土地理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能够听教师的讲解和阅读乡土资料以外,主要还是要能够通过实地调查和考察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完成。所以走出课堂实施乡土地理教学,并非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且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况且高中学生和中小学生相比,更具有开展乡土地理教育的课外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在每个学期都因时、因地、因校制宜,安排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地质地貌、水文、土壤和植被、天气、气象等方面的实地考察活动。在一次学生外出考察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本地一个相对安全、开发不久的凤凰岛旅游景区,我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该景区的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价值和开发条件,详细记录该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评价该景区的开发条件和今后发展的潜力。通过此次实地考察,我发现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只要涉及到相关方面的考点,学生都能够较为准确的给出答案,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9.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篇九

摘要: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自我适应社会能力的场所,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养的场所。而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知识获得的多与少、能力的高与低。人才创新、观念创新、教育创新、手段创新是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地理学科需要教师能够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观念和手段更新,如此课堂效果可大有改观。为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进行了许多积极而有益的探索。本文希望从地理课堂教学作为突破口,通过采取恰当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地理课堂 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

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途径,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是摆在每一个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地理学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自身以及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与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

1.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根本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能只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另外现代教育思想更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世界,打破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无关现状,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从而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所需能有机结合。所以课堂效果如何,教师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

2.做好教学准备是获得课堂最佳效果的关键

备课要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我相信各位教师在地理基本知识方面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一些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只注重备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管学生,不备方法,导致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两层皮,教学效果不好。殊不知我们的学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前提是了解学生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学生可能熟悉的生活地理环境,为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做好准备。其次要备学生现有的地理基础知识,知己知彼方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

第二.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途径是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

首先全力激发学生上地理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阶段学生对地理课多无多大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学生要么是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便可以从书本上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要么是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学习意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挑战欲望强烈、逆反心理强烈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众多因素中的关键。其次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冰冷冷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实际相割裂有关联。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开展“研究型”教学是把课堂还于学生的重要手段。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整节课的内容可

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则在退居次席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出“主导”的作用,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主动学习有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课堂教学不拘于教室,可以让课堂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应用中学习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以往地理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

3.加强科学教育研究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国内外教育理论,密切注视教育发展的新动向,认真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而且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把课堂教学当一门科学艺术来研究,改向经验要效率为向教育科研要效率;改向题海战术要质量为向教学改革要质量。

4.课后及时总结

你的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达到的标志是什么?你预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你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这次课你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什么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在下次课中你打算如

何克服在这次课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等等。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也会有很多问题不一定能够圆满地解决,在课后要及时地回顾总结,不断地调整、改进,以期达到下一节课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也正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的方面。

10.高中地理教学总结 篇十

本,我担任的主要工作是地理教学,涉及到高一年级(8)

(9)(10)和高二年级(3)(4)(5)班。一个学期来,我虽然经历了生活的挫折、走过了人生的风雨,但我还是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兢兢业业,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表现良好,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较好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尽到了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受到上级、同行和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一、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

本人能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加强自我修养,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热爱学生、真诚对待学生,受到学生的好评。特别是,我努力地学习政治理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政治活动,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切实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在教育活动中实践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古训。

二、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真正做到“学高为师”。

一年来,我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参加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能力进一步提高,能够轻松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胜任本职工作。(1)我以坚持“六认真”来使自己常规业务精益求精;(2)将传统教育理论与新时期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起来,在新形势下研

究新学生、新教材、新教法和学法;(3)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科研,坚持课题研究,“研究性学习”和“地理四环节”课题试验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新的收获。

三、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努力勤奋地工作。

本人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没有因为个人的原因而拉下工作,从没有旷工、旷课现象。一个学期来,我经历了家庭的种种困难,遭遇了情感的诸多不顺以及好心带来的不少痛苦,可是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没有马虎过,我努力用醉心教学、教研和耐心细致的学生思想工作来驱逐生活的阴影,深得学生的好评。

四、勤学习、勤研究、勤工作,努力创造佳绩

一年来,我在教育、教学、教研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1)文道结合、文理综合、宽严相济的教育风格深受学生好评,有利于师生的探究与合作。(2)教研活动有新的收获,“研究性学习”和“地理四环节”课题试验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新的收获。(3)教学成绩显著提高。地理科期中考试原来一个班没有及格变为及格达到33人以上就是很好的证明。

11.高中地理教学方法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难点;地理简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所谓“无图不地理”,正是指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地图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地理简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与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锻炼学生画图、读图、识图的能力,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一、地理简图

在地理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使用地理简图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地理简图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有分析图、模拟图和示意图等。因为高中地理知识大多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很难凭空想象,运用地理简图可以将地理知识直观地表现出来。在高中地理教材中,会根据教学主题与教材的具体内容来设计相关的地理简图,突出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弥补传统地理教材的缺陷与不足。由此可见,地理简图是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二、地理简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会将地理知识与地理简图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由于地理简图直观易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现用现画,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用简单的图像表达出来,方便而又快捷,学生也容易理解。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能够运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准确地画出地理简图,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并掌握,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用地理简图对学生进行地理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化抽象为具体

应用地理简图可以化难为简,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简单的图画具体地表达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讲解“洋流”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简单地在黑板上画出世界地图的整体轮廓,并在大概位置添加气压带以及风向,如此便将地理简图完成了,过程简单而且不浪费时间。教师将教学内容结合简图,解释各支洋流的具体成因,通过简图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抽象的地名以及各支洋流的名称,快速掌握洋流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分布规律。在讲到洋流影响下形成的四大渔场时,教师可以在渔场的大概位置画上小鱼的标记,让学生结合地理简图理解各个渔场的地理位置以及具体成因。通过地理简图,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

2、化静态为动态

从心理学研究成果来看,动态事物能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刺激,从而加深记忆。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边画图边讲解,将静态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听课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随着教师的板书和讲解不断地转移,并跟随教师的讲解产生相应的思考,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得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例如在讲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时,教师可以通过地理简图按序画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通过太阳光热一系列的传递过程,最终达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将抽象的传递过程变得具体而又形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觉得地理知识枯燥难懂,能够很容易明白,从而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有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

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只要根据所学知识能够画出地理简图,便能将所有知识串联以来,在加深印象的同时还能加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如此一来,学生能够简单快捷地进行地理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三、简图法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帮助学生突破地理教学的难点与重点

教师如果单凭知识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某些地理现象的运动过程和变化规律,学生上课听不懂会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利用简图法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这一缺陷,通过具体形象的画面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一目了然,帮助教师突破地理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从而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例如在教学《地球的公转运动》时,教师可以板书画出地球公转的简图,并在图上画出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分别画出四个节气的日照侧视图,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不同节气时间的昼夜弧长,从而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与此同时,还能在节气日研究极圈内的极昼极夜现象。如此一来,利用地理简图可以轻松解决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帮助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知识,掌握重点内容。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利用地理简图直观形象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简图法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师生课堂上的互动交流,为地理课堂营造一个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根据地理简图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根据图画内容产生思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运用地理简图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将画面内容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可以由图中内容联系到相关的地理知识,做到心有有图,看图说话,将图画与地理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海水表面的运动规律》时,教学内容既抽象又繁琐,海水的运动过程也比较复杂。通过设计地理简图,让学生清楚地理解海水的运动规律,能够根据地理简图说出海水表面的运动规律,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地理简图对高中地理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将复杂抽象的地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还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后复习与巩固,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简图法教学还能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世玲.巧用地理简图攻克高中地理教学难点[J].文理导航.2014.

1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探究 篇十二

1. 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全面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 即在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知识如果得不到转化利用就是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 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应用知识,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知识存在某些知识点很抽象, 与实际生活联系并不大, 这种状况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难度。案例教学则应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素材与地理课堂教学知识相联系, 不仅降低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 而且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进而能将所学的地理知识活学活用, 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 处理问题的能力。丰富化的教学案例也有利于宽阔学生的眼界, 开拓学生思维的思路, 进而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锻炼发展的机会。

2. 营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提升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

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案例教学为学生的合作讨论创造了条件,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课堂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小组讨论, 促进了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 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学生在自我探索下获得的知识经验往往记忆更加深刻持久, 如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显著提升。

二、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1. 案例教学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立足于教材知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 有利于创设贴切恰当的教学情境,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2. 案例教学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力, 相对宽松化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大胆发言, 顺应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促进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提高。

3. 案例教学对于教师能力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案例教学使得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开放, 有利于建设民主化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受这样的氛围耳濡目染, 也会在思想意识上树立合作平等等观念。

三、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精心选择案例, 优化课堂教学程序。

案例选择要与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相吻合, 这是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的关键。对于案例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 要立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将趣味化与知识化相融合。对于案例的选择要进行精心筛选, 案例要选择的恰当, 选择范围可以开阔化, 无论是从教材提取还是从生活中提取或是相关的文献材料中都可以, 案例的选择要把握住客观真实、科学合理的原则。对于案例的应用要对实行的效果做好预测评估, 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立足点, 要保障选择的案例能够切实吸引学生,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进行研讨的兴趣, 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如果应用的案例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 这时候教师要有充分的补救性策略, 例如可以换一个案例, 继续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要结合学生现有的能力发展水平选择案例, 对于应用的案例可能性带来的教学效果, 教师也要提前做好预测评估。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的空间, 适时进行引导点拨, 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2.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具体应用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 案例教学已经获得了中学教育教学的肯定。现今的高中地理教材都有很多案例内容, 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地理教材上的案例, 引导学生利用案例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索能力。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一般先是从问题的导入开始的, 接下来再进行小组研讨, 针对问题出台处理对策, 筛选出最佳处理对策, 最后确定实行步骤。这是案例教学的普遍程序, 在具体的案例应用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 结合教材知识等进行灵活创新, 丰富完善。要将总结反思作为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样能够提升学生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探究, 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要灵活多样, 要结合具体实施的条件来开展, 决不能只流于形式, 陷入呆板僵化的局面。案例教学对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力, 能够对整个课堂秩序, 学生发展思路做到良好的了解与调度。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能够掌握学生对问题讨论的大体方向, 要积极为学生的思维锻炼创设条件。案例教学同样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师要发挥好自身协调组织的角色, 学生要发挥自身主动参与的角色, 这是案例教学取得显著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条件。

13.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十三

3.1-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材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中的第二个知识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水循环的原理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对于了解自然,保护地球水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原理,掌握水循环的原理,主要环节以海陆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出“水循环过程”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出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

3、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的动态平衡,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搜集关于黄河断流的资料,黄河的长度、流量以及断流的次数,并播放黄河流域的示意图,从黄河变化向学生提问黄河为什么会断流,这些消失了的水份又去哪里了,从而引出本节内容,水循环。

2、学习新课(板书)

一、水循环示意图

水循环的五个基本环节: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雨、水分下渗、径流

水循环的三种类型:海陆循环过程

海上内循环过程

陆地内循环过程

水循环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可以改变水循环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使水循环过程发生变化。

问题思考:再一次看导课部分的资料图片,回答刚才的问题。

二、水循环的意义

“ 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新概念是就全球而言水量不变,并不意味着局部水量也是不变的。

水循环是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环节不同纬度热量收支平衡,影响全球的地理环境。

3、课堂总结

用精炼的语言描述水循环的整个过程,总结水循环的意义。

4、课堂作业

1)、随堂的问题思考部分

2)、判断下列现象属于哪一种水循环

A、塔里木河的河流径流C、内陆湖水蒸发

B、未登录的台风形成降雨D、洪水如海

小结:

1、教材内容处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的讲解思路清晰,内容翔实,举一反三力求使学生听懂并掌握知识,学会应用。

2、教学策略:

A、现场模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强化生活体验。

B、组织学生开展诱导式学习,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探索学习,并培养

14.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篇十四

在教学过程中,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成功之处有:

1、能够突出区域地理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图,让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锻炼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学生主动参与的较多,对于区域地理的基本知识点的概括,学生回答,教师给予点拨,这样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3、能够充分听取学生的心声,肯定学生。例如,在分析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年降水量多的原因时,虽然后面的学生,老师没有叫起回答,但他们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老师也给予一定的评价,鼓动其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想说,敢说。

4、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体验法,培养学生的成就感,突出本节的重点,难点—南亚季风气候的成因和对农业的影响。

掌握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这是为以后探讨区域发展打下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影响该区域的生产(农业、工业、商业等)、生活(衣食住行),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影响该区域的发展方向、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所以在区域地理学习初期就有所涉及,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不足之处:

1、教学过程中整体的节奏较快,没有起伏,学生接受的弦绷得过紧,容易疲劳,积极性就会下降。

2、重点的突破,花费的时间过长,前面的讲过的内容,其实没有必要再讲,完全可以让学生比较东亚南亚季风的不同之处。

3、课堂上学生练得较少。

4对教材的部分内容挖的不细,讲述时有一定的口误。

课后与其他教师交流,第一感觉就是这节课的容量较大,担心我们的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仔细琢磨,还是自己对学生不够信任,其实课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但还是自己讲的过多,遇到的知识点就想说,就怕学生没听见,难点就想重复,教师说得多,给人的感受是容量太大,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

上一篇:《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下一篇:健康促进医院健康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