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探索教学思考

2024-09-18

实践与探索教学思考(精选9篇)

1.实践与探索教学思考 篇一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导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着重阐述了课堂导入的作用;分别从“质” “量”“度”三个方面总结了导入的`原则;详尽分析了导入的四个步骤;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提出了五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

作 者:宋萍  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大学外语教研部,江苏,连云港,22 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 年,卷(期): 8(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课堂导入   “质”“量”“度”原则  

 

2.实践与探索教学思考 篇二

由“尝试探索”模式的以上特点可知,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推行这一模式, 必须从教师这一头入手.

一、深加工教材, 让教材服务于学生的尝试探索

教师应当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的教材观, 在“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这种传统灌输式做法的基础上, 《课堂教学论》一书提出了“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观点.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新要求, 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应发展成“科学驾驭教材, 促进学生尝试探索”.这是因为, “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做法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但本质上仍是努力让学生去符合教材, 在这里, 学生是教材的奴隶, 由于缺乏亲自经历“再发现、再创造”的探索过程, 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科学驾驭教材, 促进学生尝试探索”则是提倡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加工, 让教材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 在这里, 教材成为学生主动发展认知结构的最有力工具.为此, 教师应当抓住两个基本方面:首先要整体把握教材.所谓“整体把握教材”, 是指教师既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 更应坚定不移地紧扣课程标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求, 积极挖掘教材中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的因素和途径,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主动发展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种数学思维能力, 这是因为“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数学知识, 倒不如说是学习数学思维活动”.

其次应科学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尝试探索.传统教学把感知教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这有它有利的一面, 但是, “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的安排感知、理解”的道路一步步走, 思维活动就很难使学生的思维内部产生认知冲突, 因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就是完全意义上的“接受学习”的致命伤.上海市青浦县的“顾泠沅数学教改小组”的研究表明,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矛盾.这一观点认为, 在教学过程的开始, 提出对整堂课起关键作用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能有效激起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应考虑的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才是促进学生的尝试探索?所谓“科学”, 一是指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反映出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二是指问题情境要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所谓“合理”, 一是指应选择对整堂课起关键作用的问题, 二是指问题的跨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思维水平.具体地说,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如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通过具体实验, 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 概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等创设问题情境.例如, 在进行“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的教学时, 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教学, 既割裂了该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因此笔者创设了如下探索问题情境, 有力地促进学生主动地思维: (1) ⊙O中有弦AB∥CD,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 提问:当直线AB、CD为⊙O的两条平行切线时, 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3) ⊙O中的弦AB与CD除平行外, 还会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入手提出的贯穿于整堂课的上述问题情境系列,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迫切要求, 始终将学生置于课堂探索新知的思维主体的地位, 这就是教师所追求的“科学合理”.

二、改革课堂结构, 让数学课成为学生合作探索的主阵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借助于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是很少的, 教师总是以费时为由剥夺学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教学实践表明, 由于种种原因, 教师学会提供适当的材料和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合作探索.这时数学课就成为学生合作探索的主阵地, 而教师则充当合作探索的高明帮助者.例如, 在进行例题:“已知直线a和a的同侧两点A、B.求作点C, 使点C在直线a上, 并且AC+CB最小”的教学时, 如果教师将这个问题直接让学生合作探索, 难度极大, 相当多的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在此之前可增加问题“已知直线a和a的异侧两点A、B.求作点C, 使点C在直线a上, 并且AC+CB最小”.教学实践证明, 这一设计可获得如下效果:一是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始终将学生放在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的位置;二是学生较易自主探索出“增加问题”的解决方案;三是该“增加问题”的解决对学生合作探索上述例题有明显的引发效果.其次, 应选择恰当的时机.这一点可按下列步骤操作:第一, 根据教学内容, 设计一定的问题串让学生在课前独立探索, 体验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过程;第二, 在课的开始阶段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各自探索所得;第三, 教师根据反馈信息, 对学生的课前探索给予适当小结和点拨;第四, 如遇到疑难, 可再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合作探索.

三、善于训练学生自觉进行学后反思

训练学生养成学后反思的习惯是对学生学法指导的重要环节.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即使是相当好的学生, 当他得到问题的答案, 并且很干净利落地写下论证后, 就会合上书本, 找别的事做.这样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通过回顾所完成的答案, 重新考虑和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思路, 学生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这就是说, 一方面要重视探索所得结果, 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对探索思维过程的总结和提炼, 因为对于学生, 后者常被忽视.需要学生学后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反思新知与旧知之间的关系, 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奥苏伯尔认为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应具有“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原有观念的稳定性”三个特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学后反思强化新知与原有知识结构中的适当旧知之间的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因为这种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非常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检索和应用;二是通过反思提高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 善于概括是数学思维的特点, 也是思维品质的重要特点.教师应当注意及时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某一具体知识、具体解题方法中所包含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数学思想和方法, 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至关重要.三是通过反思, 促进学生发展元认知能力.它对数学学习过程起指导、支配、决策和监控作用, 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在学后反思时认真仔细地回顾自己的尝试探索过程和他人合作讨论的过程, 善于发扬自己和他人学习数学的策略和方法, 不断优化个体思维品质, 提高思维的自我评价水平, 增强元认知能力.

3.实践与探索教学思考 篇三

关键词:小学音乐 双语教学 实践探索与思考

21世纪,中国加入WTO,成为世界经济圈中的重要一员,带来国际化、现代化的进程日益加速,我国急需既精通外语又有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国家教育部提出“要把学生熟练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工作来抓”,“要求一批重点建设的学校都要尽快在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等课程中使用汉语、英语进行双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双语教育产生了,而且在现阶段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得突出。目前许多国家出于增强竞争力的考虑,都非常重视双语教学并且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模式。我国虽然历来也很重视外语教学,但对双语教学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模式。同时,国内已经开展了双语教学的地区对双语学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科学科,对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研究很少。

音乐最能引起少年儿童的心理与情感的共鸣,促进大脑思维的活跃性,使其更容易感知、体验、接受新知识,利用音乐课的唱、跳、表演、游戏等特有的形式可以将双语教学与音乐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用音乐增加双语的娱乐性,用双语扩大音乐课内容的涉及面,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氛围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另外,由于我国的双语教学还处在探索和实验阶段,所以在音乐、美术等艺术类和数、理、化等非语言类学科中加强双语教学的实践非常符合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实际情况。上海市教委及双语教学实验研究小组确定的方针是“推进过程中,学科教学采用‘先副后主,先理后文’的原则,易于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不影响学生学科目标达成,避免学科损伤。”因此,无论从学科的特性还是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音乐学科开展双语教学都具有很强的适宜性和实践指导性。

一、音乐双语教学实验目的、确定被试及实验前测

本文的实验目的是检验在小学音乐课中实施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的影响,同时检验对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影响。

本文随机选取所在学校四年级的两个班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进行教学实验前,先对两班的学生进行了前测,包括音乐水平的测试和英语水平的测试,并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做了问卷调查,旨在保证两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音乐水平和英语水平基本平衡。通过SPS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得知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在音乐的四个考察维度上(演唱、乐理、欣赏、创作)和英语的四个考察维度上(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二、音乐双语教学的流程设计

根据兰伯特的“态度—动机”模式理论和加德纳的“社会—教育”模式理论,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一)导学:开展双语教学前,对学生进行问卷及前测的测试,以便使学生了解双语教学的方式、内容,也确保学生音乐、英语水平的均衡。同时教师在每次课前一周将所要学到的音乐英文词汇句型等提前印好发给学生预习,以便教学中使用和对照。

(二)导入1——创设背景:教学前将教室及教具所用的图画、文字、音符等设计布置为双语对照的形式。课前及课中休息时始终以双语音乐、动画等为背景。

导入2——激发兴趣:每课课前用学生熟悉的英语歌曲互相问好,从学生熟悉的音乐知识入手进行双语教学,减少学生的畏难心理,激发学生兴趣。

(三)导用——强化巩固:通过游戏、律动、歌唱等活动使学生在完成音乐学习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和加深记忆,以巩固和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导练——能力迁移:学生基本熟悉本节音乐词汇后,教师通过欣赏、创作等方法展开活动,使学生了解外国音乐文化背景的同时拓展音乐的想象、创造力。

(五)评价与反馈:每个教学环节中及课后,教师通过双语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以获得反馈信息来随时调节双语教学过程。

(六)测试与结果统计:通过课堂活动表现、问卷、测验等综合方式对学生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音乐双语教学实验后测及结果分析

(一)音乐双语教学对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影响

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及对实验结果数据的统计分析得知音乐双语教学对学生英语水平的影响为:音乐双语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外语水平,实验班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与对照班相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听力和口语水平与对照班相比呈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具体分析如下:

1.在听力与口语方面,音乐双语教学始终坚持“听说结合、先听后说、以听促说”的语言自然习得原则。根据儿童心理学家、语言教育学家克拉申(Krashen)“自然途径(Natural Approach)习得语言”的理论依据,在活动中使用“输入”(Input)先于“输出”(Output)的原则。在教学中,不断利用各种视听媒体为学生创造英语环境,如播放英语歌曲、英文动画片等等,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配以图画、手势、动作等降低语言理解的难度,加强英语的交际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听到熟悉的音乐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模仿起英文的内容,在集体的氛围里,孩子们在无意识中学会了简单易懂的英文歌曲、英文对话,促进了英语口语能力的发展,做到了“听说结合,以听促说”。

在发展学生听力的基础上,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开口说”,即训练学生“输出”(Output)语言的能力。英语歌曲学习是促进学生开口说英语的良好途径,英语歌曲中大部分歌词往往是以诗歌或儿歌的形式出现,读起来押韵、唱起来好听,还能解决英语中连读的方法,使学生在音乐氛围中培养了良好的语感。另外,教学中的“Creation”(创作)也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在创设情景的创作教学中,每一名同学都有机会成为“主角”,这就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编排或即兴的音乐表演中,学生们常常会出人意料地发挥出超过平时的口语能力。尽管不是所有的句法都合乎规则,但却自然而然地将英语运用为交际的工具,同时也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在掌握音乐和英语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实现了双语教学的情感目标。

2.除了听力和口语实验班呈极其显著性差异外,在音乐专业词汇句法的学习上也有显著提高。在教学实验的音乐后测中,实验班的学生均能完成一份全英文测试题,能读懂题目要求及用学过英语作答。这是由于在音乐双语教学中,使用了儿童双语学习“TPR教学法”。这一教学法是以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阿尔士(James Asher)提出的“完全生理反应”理论(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理论)为基础。TPR教学法认为,“儿童时期掌握一门语言,言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是随听、说产生的,……儿童语言的习得离不开他生活的情景,在情景中让儿童看、听、做、玩就会潜移默化地产生语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儿童就能自然而然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音乐双语教学中,几乎每课的教学设计都包括了律动、听唱、游戏、表演等综合内容,只是教学重点各有不同侧重。在这种多感官通道的学习环境中,遇到专业的音乐词汇时,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使学生在直观感知和实际行动中理解、掌握了音乐英文语汇。例如在《Forte and Piano》(《强与弱》)一课中,设计了音乐游戏“蜜蜂和小熊”,让学生在具有力度变化的音乐背景中表演小熊走路和蜜蜂飞舞的情景,男孩子扮演小熊,女孩子扮演小蜜蜂,要求小熊一边走一边大声唱:“I’m abear. I’m very strong. I’m Forte.”小蜜蜂一边飞一边轻声唱:“I’m abee. I’ m very small. I’m Piano.”通过分组的反复表演,学生在听、说、玩、演中不仅充分感受和表现了音乐强弱力度,而且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英语术语的表达方式。

3.在实验前后,还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和兴趣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在双语教学的影响下实验班的学生课后学习英语的时间比对照班要多。同时90%的实验班学生都认为双语教学促进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可见双语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英语的知识、技能,而且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态度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音乐双语教学对音乐知识技能提高的影响

通过实验结果数据的统计分析得知音乐双语教学对于学生音乐诸多方面知识技能的掌握也起到了提高促进作用。实验班学生除乐理与对照班没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演唱和欣赏与对照班相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创作与对照班相比呈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具体分析如下:

1.全新的授课方式为学科教学增加了动力。双语教学这种全新的授课方式令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而紧张兴奋,这就使得他们对于音乐学科内容的学习也比以前更加积极、投入。通过教学实验前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可知,80.2%的学生听说过双语教学,92%的学生对于用英语讲授音乐知识觉得“很感兴趣”,尽管有一部分学生(19.8%)没有听说过双语教学,但在“是否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到音乐双语教学”这个问题上,97%的学生都表示“非常希望”,占绝大多数。此外,在音乐双语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始终将保持学生兴趣放在第一位。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表现欲强、好奇心强,但语言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双语教学中始终循序渐进地选择适合学生外语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以保持学生对双语课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保持对双语课的兴趣,才能将音乐知识贯穿其中,不至于损伤学科教学,从而最终实现双语教学与学科教学互相促进,优势互补。

2.丰富的外国文化拓展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音乐双语教学中,乐理部分的内容相对固定,不易受教学方法的影响,再加上乐理内容进行解释时音乐专业词汇出现较多集中,考虑到学生能够接受和消化的程度,因而较多使用中文教学或中文为主、英文为辅的教学方式,因此,乐理教学实验班与对照班无显著性差异。除乐理教学外,演唱、欣赏、创作教学都易受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四种内容是互相贯穿的。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通过浅显易懂的英文知识的介入、衔接而使学生了解了外国音乐的背景、文化,逐渐拓宽了艺术视野,拓展了音乐的想象力、创造力。如综合课《We wish you Merry Christmas》,根据“导入→欣赏→拓展→编创→总结深化”的教学设计,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了圣诞节的来历:圣诞节是来自基督教的习俗,在这一天上帝为了救赎世人而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来到世间成为人的样子,与人一同承担苦难。圣诞节就是庆祝圣子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对于圣诞节的意义特别强调告诉学生:圣诞节最重要的意义不是等待圣诞礼物,而是“Forgive”(饶恕)和“Reconcile”(和好),在圣诞节的夜晚我们都要想一想,有演唱We wish you Merry Christmas 这首歌曲。有一组学生设计了动画片《猫和老鼠》的情景,表演了在过圣诞节时,调皮的老鼠总给猫捣乱,天使出来告诉二人圣诞节要“饶恕”和“和好”的道理,最后二人和好,互唱圣诞快乐歌。这节课中学生表演的很投入,用英语的对话虽然很简单但却很自然,至今还留给我很深的印象,很感动。在此课例中,充分体现了双语教学通过外国文化的情感迁移而促进了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现力。

四、音乐双语教学的思考及建议

(一)加强音乐双语教学教材的开发

目前,音乐双语教学的教材开发还不够系统全面,只有人教出版社翻译现行中文音乐课本的汉英对照版音乐教材,大部分音乐双语教师就只有一边参考本土教科书一边参考国外和港澳的英语教材进行备课,这样的方式不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科学性和不系统性,不利于音乐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建议由相关学科专家和英语专家共同着手开发和编译双语教材,在翻译中文版教材的同时开发多种新教材,将国外适合我国音乐双语教学的内容统一编译,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双语教学中音乐和英语两门学科的共同发展。

(二)加强音乐双语教学师资的开发

音乐双语教师需要一种复合型人才,即教师既具备相当的音乐素质,又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语言基础,然而目前的音乐双语教师大部分外语能力都不够理想,因而不能胜任双语教学,由此而导致了音乐双语师资的缺乏。这一情况是音乐双语教学中最现实、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它直接导致了我国音乐双语教学的停滞不前。建议加强音乐双语教师的师资培训,将双语教师的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整体规划,将集中培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将英语语言培训与学科专业英语培训相结合。

(三)加强音乐双语教学教学规律的研究

目前,由于双语教材、双语师资等多方面的原因,音乐双语教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对于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评价设计等教学规律都没有展开相应的研究,少量的研究也只停留在教师个人的水平层面上。如不及时加强此方面的研究,音乐双语教学将难以进一步全面推广。建议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间要多加强此方面的交流,以获得最有效的教学规律,同时相关专家及相应教育机构也需多做指导并编集成册,以便教师借鉴、交流,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通过两年多的音乐双语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到音乐双语教学是一项新鲜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工作,它必将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和双语教育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活力。作为音乐双语教学的直接参与者我们只有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促进音乐双语教学的科学发展,最终促进我国双语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立群主编.小学双语教学双切整合模式.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2]曹理、何工著.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袁善琦编著.儿童趣味音乐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王斌华编著.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孙宏.小学双语教学(音乐、英语)的初步认识与体会.《中国音乐教育》.2002.11

[6]胡晓.双语学习“TPR教学法”简介.《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版).1999.4

[7]余珍有.儿童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南京师大学报》.1995.1

[8]朱浦.对推进上海中小学双语教学的思考.《上海教育》.2001.15

[9]袁铭.音乐唱游双语教学初探.

http://www.psfshl.pudong_edu.sh.cn/music/yijiaoworld/teachdetail.htm

[10]孙敏.艺术双语课的实践和思考.http://www.bilingual.com.cn

[11]朱建华.双语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参与.http://www.bilingual.com.cn

[12]徐国康.音乐双语教学与音乐双语用语http://www.bilingual.com.cn

4.实践与探索教学思考 篇四

多年来,我单位坚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机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积极探索“廉政文化进机关”的方法和途径,有效地把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与机关的经营管理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丰富了“廉政出效益”的廉政文化内涵。

一 “廉政文化进机关”工作的实践

(一)加强廉政教育,培育廉政文化理念。

评价廉政文化有没有真正在一个机关生根立足,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在于这个机关有没有形成自己的廉政文化理念。只有形成这种理念,并为机关职工广泛接受,才能使机关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这个理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不断地对职工进行教育灌输。

我单位十分重视对干部职工进行廉政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活动,帮助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廉政文化理念。因人而异,根据不同人群特点开展不同的廉政教育活动,在领导层中着重抓好干部作风建设,树立他们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理念,提高他们的廉洁从政意识;加强党员职业道德教育,重点规范从业行为,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责任观;在广大职工中,则是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提高职工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将廉政文化的意识

渗透到职工的心中。为了使廉政文化理念能时时刻刻影响机关的干部职工,我们要经常性结合上级的有关廉政文件精神和社会上发生的廉政热点事件,在第一时间利用上党风廉政专题党课、播放廉政教育录像片、组织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强化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

(二)开展特色活动,营造廉政文化氛围

开展廉政文化特色活动可以不断深化廉政教育内容,拓宽廉政文化进机关的渠道,营造浓厚的机关廉政文化氛围,从而有效提高干部职工廉洁从业的意识,构筑起干部职工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使机关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真正起到实效。

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努力营造廉政文化环境氛围。我们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络、机关报纸、党员活动室、等载体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我们还要加强廉政文化环境建设,努力形成学廉倡廉的良好氛围。使每位职工都能深切感受到廉政文化建设的氛围,自觉地参与到廉政文化进机关的活动中来,从而有效推进了机关廉政教育 “大宣教”格局的形成。

(三)“廉政文化进机关”工作的探索

廉政文化进机关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部分深入人心,对公司的干部职工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我们在廉政文化进机关的工作实践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

1、加强职工廉政文化意识,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大投入、逐步推进。

2、宣传教育的质量、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长效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在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治标之策,忽视长效治本的制度建设。其实,廉政文化建设一项长期艰巨、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开展、不断深入。这就要求我们建立长效治本、相得益彰的机制,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开展。只有在廉政文化建设中规范制度,才能够发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4、宣传教育不断创新,我们要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不断提高理论的高度,以理论创新来指导廉政文化建设方式方法的创新,以方式方法的创新来不断拓展廉正文化进机关建设活动的途径。

5.实践与探索教学思考 篇五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摘要: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加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师教育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设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力助推,本文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设意义和目标任务、组建原则和过程及其在我国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产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简称PDS)尽管传入我国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但却得到社会各届人士的普遍认可、全国性组织和机构的肯定与广泛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融教师职前教育、在职培训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学校形式。其目标是为职前老师提供示范教育、为在职老师提供专业发展教育,并为学校和大学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通过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不仅加强了学校与大学在老师培养上的合作,而且加强了教育系统各部门在更新和发展上的合作。

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研究意义和目标任务

老师专业化已成为当今世界老师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共同趋势。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也在于教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逐渐认识到,提高老师的质量、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并非仅通过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改善教学工作条件就可以解决的,必须从教师这职业出发,尊重教师的职业特点,从整体上对教师职业加以审视。而从我国当前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教师的专业教育状况、教师的专业素质三方面来看,教师专业化现状仍处于较低水平;教师专业化发展中也存在着重重障碍。把握世界老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借鉴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有益经验,以教师的专业化为方向,把老师放在飞离角度来审视,从专业发展的整体要求上改进教师培养方案,调整师资培养结构,修订教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教师培养、任用和培训的全面改革,全面推进我国老师专业化进程,不失为教师队伍建设的良策。

美国的老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简称PDS),旨在“探索一种教师教育发展和学校改革的新模式,使之成为教育范例、专业知识的研究所、教师专业人员交流的途径。”[1]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不是一所专门的独立学校,而是在已有学校建制内进行的功能性建设。它是融“初学者的专业训 1

松原市2012中小学校长论坛征文

练,有经验者的继续发展,以及教学研究和发展”为一体、所能考虑的最佳的学校形式;是把理论、实践和研究结合在一起,以促进教育改革的实践场所。[2]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通常由大学教育系或教育学院与所在学区的一所或多所学校建立伙伴关系,以达到“学校革新与老师教育改革同步进行”的目的。[3]自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理论提出以来,其在美国得以迅猛发展,我国自引入该模式以来,各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发展也如火如荼,由它倡导和实施的老师教育项目已成为职前教师培养的主要方式,为此,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一场教育改革运动,[4]另有一些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不是计划方案,而是一种生活方式。[5]

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组建原则和组建过程

1.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主要倡导,霍姆斯小组认为它是融“初学者的专业训练,有经验者的继续发展,以教学研究和发展”所能考虑的最佳的学校形式,PDS作为极具生命力的新型老师教育形式,其指导原则对教师和教师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实现为理解而教,教师必须精通本专业的学科知识,老师的职前培养必须加强学科知识传授,大学教育学院要提高入学标准,并严格老师资格认证的要求;PDS要发展为学习型组织,老师首先要成为学习者,要能够理解学生文化背景的多样性,激发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对话;教师必须学会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问题;教师要担负起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责任,多关心家庭贫困的学生,与家长、社区和政府一起为这些孩子提供良好的条件,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获得成功;教师要实现自身专业的持续成长,就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学教研人员必须改变远离中小学实际的状态,把研究和教学的基点放在活生生的中小学教育情景中;为实现合作研究,必须改变学校-大学传统的合作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

2.要以教师工作情景的变革为前提

每一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创建背景虽各具特色,通常遵循“以情景为本”的原则,而且不存在必备的先决条件,但大多数研究者仍然赞同“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一个演进的变革过程”这一观点。这一过程突出表现为学校教职工参与反思性实践活动和合作的互惠性活动的增加。见下图

松原市2012中小学校长论坛征文

通过反思性实践,教师可以做自己的选择:是机械的接受由他人分派的工作和职位,或是在对一定的信仰或实践积极的、持续的、谨慎的思索之后做出自己的决策,并进一步考虑决策可能带来的结果。教师如有志于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身的教学活动和其实践赖以实施的教育、社会、政治环境是必经之路,舍此别无选择。教师需要甄别已被广泛接受的信条和假设,在认真细致的比较中辨别它们的真伪。教师如能始终对自身已有的信仰报有试探性的心态,他们将会维系再思考的能力,并在解决不断呈现的新问题时,随时调整思考问题的角度。

3.组建过程

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的合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专业发展学校要成为有机型合作体,要求大学教研人员和中小学的实践者同时进行深刻的变革。合作过程可被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阶段——开始意识到实际中的问题,合作被看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合作行动所直接涉及的人员,包括大学中的行政人员、以合作怀有深厚兴趣、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研究人员,中小学的管理者和教师将被吸纳为合作团体的新成员。大家聚焦在一起,以霍姆斯小组的指导原则为参照标准,审度参与各方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是一种促进思想交流、问题探讨、鼓励各方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长时期的讨论有助于增加对达成共同目标的基础的信任感,形成分享管理与监督权力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发展平等的观念对大学与中小学有机型合作的形成和整个PDS项目的实施都至关重要。

第二阶段:概念化阶段——界定任务和目标,成员们鉴定自身的角色和任务,并勾画专业发展学校的责任。参与者必须思考“在重构学社区-大学关系的努力过程中,要产生辐射状的变化,我需要做些什么?”在这一阶段,大学和中小学老师都要重返传统的“单行道”式的工作模式的倾向。参与各方认识到,明确PDS项目预期达到的目标,会促使各方实现各自的承诺。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合作的远景规划、合作的任务要从哲学层面转向实践层面。合作团体要确定具体的调整活动,改组行政管理组织,提供政府政策参考,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的传播系统。

第四阶段:实施阶段——实现合作进程的关键点。合作者要为同一目标的实 3

松原市2012中小学校长论坛征文

现而努力。参与者要在已建立的机构中实现已达成的目标。要顺利的过渡到这一阶段,建立专门的PDS发展协会势在必行。该协会始终把学校整体的变革视为改革的中心。

第五阶段:评价阶段——对合作进程的评估,在贯彻阶段各个层面的评估,最后由专业发展学校的教育学院研究办公室进行综合,作为改时阶段的参考依据。

第六阶段:结束/改进阶段——对前五个阶段进行总结,找出问题与不足并加以改进。

三、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构的具体实践

1.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机制

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主要工作职能是宣传、推广教师专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成功经验,评估学校师资的发展经验和突出问题,审议重大的行动计划和实施策略,对学校的师资建设提供政策咨询建议,对教师自培工作提供专业指导。

 成立“专家顾问团”,由学校聘请的教育专家组成。主要工作职能是指导学校的学科建设、教研组建设和名师培养。

 进一步完善全员培训制度和骨干教师选拔、培养、管理、考核机制。建立并实施《校本研修工作条例》、《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制度》、《骨干教师管理及考核试行办法》、《青蓝工程结对协议》。

2.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设

持续加强师德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师德沙龙、教育论坛、鼓励教师建立教学博客、与名师对话、文明组室创建等师德建设活动。

不断加强学习培训平台建设,聘请校外各界知名人士举办讲座,每学期开设几个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专题讲座,提升教师理论水平,拓宽教师视野。继续实施骨干教师评选、低职高聘评选,对成绩优秀的中、初级教师,职务评聘实行低评高聘,充分调动优秀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进修。

着力构建教学研究平台,结合国家级、省级课题及学科课题研究,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通过积极开展跨学科的合作和研究,轮流由学科教研组举 4

松原市2012中小学校长论坛征文

办专题讲座或专题研讨会议,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

结合校本课程平台的建设,鼓励教师开发自主拓展型课程设计、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科资源库建设等校本培训课程,满足教师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并鼓励教师自编教材,争取每年形成1-2本比较成熟的校本教材。

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几年的实践表明,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设过程中,中小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向自身自主权的充分发挥起着重要作用,它决定着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实践的有效性和特色的吸引力。即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真正的魅力正是在于身在其中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自由自主地发展,从而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能够不断地追求职业的理想、成就事业的精彩并实现专业的成长。[5]

同时,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设是与师范教育的有效对接,真正体现了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一体化,同时也是对市、区两级教师培训机构重心不断下移举措的有力支撑,大大加强了老师在职培训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当前,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正在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

参考资料:

6.实践与探索教学思考 篇六

拒腐防变的最大作用。在就业机会紧缺的市场环境下,各种不廉洁的行为都可能产生,因 此,我们在加强廉政建设制度落实的同时,应该要建立健全廉洁从业教育制度,从领导干部 的带头学习,到管理队伍的培训教育,再到员工队伍的宣传教育,以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 教育模式推进企业逐渐形成廉洁从业的良好企业氛围。廉政文化进企业是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推动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除了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教育制度以外,还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这是制度贯彻 落实的根本保证。如果缺乏了监督,那么我们就难以做到防患于未然,更多的只能是亡羊补 牢了。廉政文化进企业的真正内涵,是在企业内部形成廉洁从业的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文化 氛围使企业形成一种至上而下的、全员参预的监督体系,合力推进企业的廉政建设。如果我 们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如果我们的管理人员思想防范意识不牢固,如果我们的监督体系不健 全,这些不当手段就可能会得逞,换取得来的将是企业的风气不断转坏,甚至恶化。因此,廉政文化进企业应该要结合廉洁从业教育,不但要教育管理队伍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 励,严格遵守企业的廉政建设规定,以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做好岗位工作;而且还要教育 全体员工共同维护好廉洁从业的良好企业氛围。

廉政文化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内在要求。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 式的一种具体文化,是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因此,加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一方面对于教育企业员工,倡导廉洁从业,完善廉政 制度,强化监督手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将廉政文化建 设有机地统一到企业文化建设中,这不但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内涵,拓展了企业文化的广度,使企业文化更多地发挥作用,而且廉政文化以广泛的群众性和灵活性在拒腐防变工作上发挥 更大的作用,促使企业内部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廉洁从业氛围,促进构建和谐企业。廉政文化是提高党员、管理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是一项长效机制,开展先进性教育,使广大党员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 为民所谋,以达到建设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和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的目的。因此,企业廉政文 化建设应该要与党员先进性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先进性教育推动廉政文化建设,以廉政 文化建设提升先进性教育。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党员、管理队伍

伍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乐于奉献,充分体现党员的先进性;而且还可以帮助党员、管理队伍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切实做到“以廉洁从业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促进党员、管 理队伍素质的有效提高。廉政文化是促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和保证。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 议上强调:“我们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加强领 导干部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可见,深入开展党 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我们每个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要具备的政治责任感 和使命感。开展廉政文化进企业,就是要在企业中形成清正廉洁的良好氛围,推动企业党风 廉政建设。因此,企业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一是要倡导阳光管理,管理人员要遵循公开、公 正、公平的办事原则,自觉置身在企业员工的全面监督之中,以此带动全体员工营造廉洁从 业的企业氛围,促进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二是要倡导全体党员自觉履行星级服务承诺,带 头廉洁自律,带头为生产一线服务,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充分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三是要在员 工队伍中倡导廉洁从业,认真落实各项管理规定和要求,共同维护和推动企业的党风廉政建 设。廉政文化建设,无论对党的各级组织,还是广大党员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一项新 的任务。因此,廉政文化进企业,关键是要与时俱进,将廉政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实际结合起 来,使企业的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得更具亲和力、吸引力、渗透力和感染力,促进企业的党风 廉政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廉政文化进企业存在的问题 廉政文化进企业工作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部分深入人心,对企业的干部员工产生了重 大影响。由于各企业内部情况不同,廉政文化发展不平衡,在廉政文化进企业的工作实践中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思想认识不到位。在观念层面上,广大党员干部和员工对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 够的认识。有些企业领导认为反腐倡廉教育工作是“软任务、软指标”,认为廉政文化建设 是做“虚功”,耗时长、费力大,不像其他经济工作能直接产生效益,因而缺乏对廉政文化 建设工作的有力支持,未能真正引起重视。部分党员干部欠主动,不少普通党员干部认为廉 政文化教育的对象应是领导干部,自己无职无权,没有腐败的条件,学不学廉政文化知

识、接不接受教育无所谓。如果没有纪检监察部门的安排,自己几乎不会主动去参与廉政文化建

设活动。普通员工概念较模糊,由于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不少数员工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概念 比较模糊,一谈到“廉政文化”就认为是政府机关、领导干部的事,跟普通员工没多大关系。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在组织层面上,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企业 廉政文化建设虽然有相关组织部门引导,但大多处于“自发”阶段,各企业开展与否、层次 高低、力度大小基本取决于本公司领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组织化程度偏低。有些企业虽然 成立了反腐倡廉领导小组等机构,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与分工,但一些职能部门往往是被 动应付,很多情况下处于纪委“单打鼓、独划船”的尴尬状态,相关部门很少主动承担廉政 文化建设工作,很难形成工作合力。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形式更多的停留 在一些表面,制度、体制等源头建设缺乏系统性,不够健全和完善,刚性约束不强,超前性 研究不够,制度建设显得相对滞后,与时代呼唤廉政文化建设的要求和反腐倡廉的形势还不 适应。特别是在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激励和惩戒机制、长效机制等方面研究得不深,操作性 不强,存在明显缺陷。方式方法有待改进。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不够广泛,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中往往以领导 干部为主要对象,注重强调对他们的廉洁从政教育,而对普通员工廉洁意识的灌输和廉洁行 为的培养相当欠缺,许多员工平时很少接触到廉政文化,谈不上接受廉政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内容形式缺乏创新,廉政教育内容存在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现象;不能满足不同员工的需要,缺乏生动活泼和员工喜闻乐见的素材与活动形式,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宣传氛围不 够浓厚,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唱得还不够响,吸引力和渗透力有待于提高;在用典型 引路方面缺乏生动、具体的事例教育干部职工。开展“廉政文化进企业”的几点思考 廉政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 腐败工作的一种新的载体和途径。在价值取向上,要着力解决“三观”问题。企业廉政文化建设要求全体员工特别是领导 干部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现实生活中,利益的驱使、权力的失控、地位的诱惑,是影 响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主要因素。一些领导干部犯错误甚至堕落为腐败分子,其根源是价值 取向偏离了正确方向。在权利观上表现为私权意识膨胀、地位观上表现为追逐个人名利、利 益观上表现

7.实践与探索教学思考 篇七

1 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1.1 补充完善学生的专业学习架构

教学环节包括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根据制药工程专业的特点和任务, 要培养大部分毕业生能直接报务于生产一线, 既懂制药, 又懂工程, 能独立解决制药过程中工程技术问题的人才, 因此实践教学是专业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梳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强化实践教学在制药工程专业上的地位, 不仅是提升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良好途径, 更是为制药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补充和参考。

1.2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有利于就业

企业迫切需要的是有资质的“专业化工程技术人才”[4], 而不是进入企业后需要长期适应学习的毕业生。若是仅拘泥于书本知识, 与实际生产脱节, 缺乏实践经验, 动手能力差, 创新意识薄弱, 不能快速融入社会, 便制约工科学生就业的瓶颈, 降低了学生获得工作的机率。通过有效的生产实习可让学生深入实际, 掌握最新的生产一线情况, 积极调整自身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改善就业情况。

1.3 有利于高校与企业的联系, 加强产学研的合作

高校重视实践教学, 必然会加强与企业, 研究院所之间的联系, 从而有利于“产学研”的沟通合作, 这也是培养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也可促进企业和行业的发展。

2 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2.1 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够

长期以来, 我国的工科教育以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为中心, 在教学中, “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普遍存在[5]。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认为实践教学是“走形式”, 挣学分的工具学科, 而有些老师也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外围辅助”, 领着学生到实习单位走马观花, 对教学准备重视度不够。由于从态度上的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 从而导致教与学的都不够“上心”, 因此即使进行了足够时间的实践教学也达不到应用的教学效果。

2.2 实习单位联系落实不易

对药企来说学生的实践教学对他们没有直接利益关系, 相反有些时候可能会增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如生产实习过程中要派相应的人手指导, 如果让其操作, 有操作失误造成损失谁来承担, 有的生产工艺属保密级别, 如何防止泄密。作为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制药企业可能会顾虑自身生存发展和技术保密等因素, 一般不太愿意接纳学生实习[6]。而根据GMP要求, 组织生产的车间和厂房, 对人员进入有专门的要求和限制, 而实习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干扰企业自身的生产。如此诸多具体的实际问题, 让许多药企不太愿意与学校合作, 或者进而成为生产实习的基地。

2.3 指导教师“质”“量”不足

由于制药工程专业是新兴的专业学科, 更没有专业的对实习老师的培养, 因此实习老师常常是临阵磨枪, 或者是从专业课程老师中临时调一些新进的年轻教师作实习指导老师。因此大多实习老师缺乏工程实践背景, 对于生产实践中的很问题解释起来很勉强, 不能很好的分析和解决, 对学生的实习工作就更难胜任了。长此以往, 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肯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4 实习费用匮乏

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加, 而相关教学经费增加不足, 导致一些学校对实习经费的落实成为一道难题, 再加之物价长涨幅度较大, 以往可以完成实习任务的经费几年之后虽有增长但达不到应有的物价涨幅, 因而有的学校不得不减少实践教学的时间, 改校外为校内, 有的甚至直接去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情况都极大的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2.5 实践学习设置不合理

由于国内制药工程专业设置时间不长, 尚未形成统一的可参考的实践教学方案, 各个院校根据自身及当地情况安排内容参差不齐, 不尽一致。受经费紧张和实习单位落实困难的影响, 有的学校实践实习安排时间较短, 内容设置也不够规范。针对制药工程专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和整体性, 在实习过程中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学习和适应, 而整个生产单元是非常繁琐的, 生产一种产品需要多个生产环节和生产线, 安排较短的时间就很难让学生全面的掌握制药工程的生产操作。由于实习时间短, 有的学生可能对某一个生产过程清楚, 但对整体不了解, 也不明白所学部分生产如何与其它步骤衔接;有的学生对整体生产程序清楚, 但具体到某一个过程如何操作就不知道了。另外, 在实习过程中, 企业方面出于对学生操作不当影响生产, 人身安全和工艺保密等因素的考虑, 也尽量减少学生上岗操作的机会, 从而只是让学生走马观花的进行实习。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很难学到扎实有用的第一线的生产知识。

3 应对方案的探索

3.1 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会议、文件等的形式向教师学生强调实践教学对于工程类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制定相关的考核奖励规范制度, 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征对不同的企业制定不同类型的实习指导书, 规定相关的实习要求和内容, 通过学分的完成保证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前往企业参加培训, 并在企业学习期间给予相应津贴支持, 职称等其它考评上给予政策倾斜, 保证有充足优秀的实践教学师资的保障。

3.2 多途径加强校企、校所合作, 建设一批实习基地

搞好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建立和完善一批承担实习的基地[5], 实习基地的建设一般来说分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的重点, 是学校与业界沟通的桥梁, 双方可以利用各自有利的条件, 优势互补。校外实习基地又可分为校企合作和校所合作两种形式, 校企主要指学校与企业合作, 校所主要指学校与科研院所合作。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在长期努力的专业建设中已与市内多家企业院所联系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包括重庆莱美药业、重庆富进生物有限公司、重庆圣华曦药业有限公司、重庆中医研究所等。另外, 对一部分学生可根据就业倾向去感兴趣企业单位实习, 如生产企业、药品销售公司、医院等相关单位。为方便这些学生在实习中得到具体指导, 可以分别制定了不同类型实习的指导书, 规定相关实习要求和内容, 以保证教学质量。通过多样化教学实习模式, 让学生有机会与未来的就业实现零对接。

3.3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的培训提升工作

建设一支良好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是获取高效优质实践教学的保障。首先高校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 建设并稳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其次针对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缺乏有生产工程背景师资的现况, 给予实践教学的教师更多的进修和培训机会, 鼓励和支持教师利用假期进入企业中参与生产管理工作, 优先选用有企业生产背景、具有良好组织协调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同时适当提高带队教师的待遇补贴, 开设专项经费来交流提高实践教学工作经验, 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另一方面, 也可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实践指导教师, 与学校老师一起指导学生完成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任务。既保证学生获得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的实习教师的指导, 也对在校专职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 同时也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7]。

3.4 通过学校、企业等多方面筹措充实实践教学经费

实习经费紧张问题是一直困扰高校的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高校首先应该从教学的经费预算和分配比例上向实践教学环节适当的倾斜, 而且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分配实践教学经费, 此外可以根据每年的实际实习学生数进行分配, 从而避免本年度的实践教学经费不足或过剩。其次, 应该不断拓宽思路, 开源节流, 多种渠道筹措经费, 例如可以挣取合作企业的支持, 可通过与企业协商的办法, 让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创造一定的生产价值, 从而减免一部分相关费用, 包括实习期间住宿费和实习费用, 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另外利用校内实习平台, 结合科研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进行转让获利, 或对外收费服务等渠道来获得实习经费。通过这种方式, 不但能够使学校获得一定的经费, 而且对于校企合作也提供了平台, 同时对外服务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

3.5 在实践中逐步规范和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与设置

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实践教学时间不足、内容设置不规范的问题, 应该针对现有不同的实习基地, 设置不同的切实可行的实习方案,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评估和监督机制, 是保证生产实习良性运转的重要因素之一[8]。针对药企可以采取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管理的内容可包括:实习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和监督等。学生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 实行“岗位师傅负责制”, 负责完成学生的岗位训练和操作。指导教师全程跟踪学生的生产实习, 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 以拓展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方法, 完成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再培训。在实践教学时间上在教学、经济和实习单位允许的条件下, 适当延长实习时间。或者针对实习企业的生产情况改变实习的实施学期, 如农药生产企业一般在上半年进行生产, 所以可以安排在上半年进行实习。对于实习内容的改革, 应该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带着问题去实习, 不能盲目的为了完成实习而实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使学生真正从实践教学中获益。

参考文献

[1]殷代应, 曹广胜.基于现代工程教育体系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30 (10) :11-14.

[2]冯淑华, 林强, 李可意, 等.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1 (4) :85-87.

[3]谭倪, 聂长明, 袁亚莉, 等.新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 2010, (4) :63-66.

[4]冯修猛, 王俊林, 刘春风, 等.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7) :283—285.

[5]汪筱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为工科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 (11) :121-123.

[6]宋美, 马凤余, 张国升, 等.“校所企三位一体”培养卓越制药工程师[J].药学教育, 2013, 29 (5) :55-57.

[7]张迎庆.就业导向的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广州化工, 2012, 40 (22) :157-158.

8.实践与探索教学思考 篇八

关键词:中职;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8-0056-03

一、教学策略的提出

现代教育之父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中提出“使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的艺术,为教师探究如何教学这个课题提出了明确思路与理念,对教学策略的产生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力。1964年,Taba等正式提出教学策略概念,所谓教学策略是指不同的教学条件下,对教学目标、学习者、教学内容、学习环境、教学资源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教学策略是教学原则、规律的具体化,教学策略本身具有灵活多样的特性、结构性,往往指向单个或局部的教学行为。基于对教学过程各环节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各国教育工作者们探索出众多的教学策略。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先后产生经验图表教学策略、树表教学策略、角色扮演模拟活动教学策略、最优化模型理论教学策略、归纳教学策略、演绎教学策略、自我指导教学策略、学生中心研究策略、教师中心支持策略。还有客体教学策略、对象教学策略、主体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教学策略、杜威学派“五步教学程序教学策略”、布鲁纳概念获得策略、布鲁姆“掌握学习”策略、加涅“指导学习”教学策略、罗杰斯“非指导性学习”教学策略、“传递—接受”教学策略、“引导—发现”教学策略、“情境—陶冶”教学策略、“示范—模仿”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协作学习策略。互联网发展以后,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又出现了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最近受关注应用的有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系统教学策略。笔者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对课程进行宏观思考,尝试借鉴学者、教育工作者已有教学策略,考虑与该课程紧密关联的因素,探索优选教学策略,用于该课程教学实践。

二、探索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策略考虑的关联因素

(1)宏观因素。该课程是教育部2009年统一颁发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必修新德育课程之一,与《职业生涯规划》内在逻辑关系紧密;该课程功能定位除达成教学目标,同时,还具有学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主阵地的功能;要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将国家教材校本化教学,必须采用适合中职幼师生思想品德生成中知行合一的教学策略;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角色定位。

(2)微观因素。该课程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应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特征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是否有明显的教学效果、是否受到学生的欢迎。

(3)学生因素。中职学校学生,学习认识上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德育课、基础文化课;行为倾向上对实践活动课参与积极,而德育理论知识学习较被动;心理取舍上,对学习策略运用切合学生实际普遍接纳,反之消极应付;阅读习惯上对视频、图片类教学内容感兴趣,对纸质教学内容内心存在畏惧。

(4)教师因素。中职学校的师资毕业于各类大学,大部分专业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缺乏系统的掌握,尤其是如何教方面需要增强敏感性。

(5)教学资源环境因素。目前,学校教学场所多媒体平台保障运行良好,可供选择用来教学活动的资源充足,德育、美育氛围浓厚,校园文化和谐、独特,人文气息浓郁,适宜学生职业道德知行合一与专业能力的初步形成。

三、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1“目标——调控”教学策略

美国学者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他的目标分类学衍生出“目标——调控”教学策略。将该教学策略运用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的教学中,对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从认知、情感态度观念和运用三个维度进行教学的策略思考,目的是通过目标的导向,提高教学效率、质量,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调控是指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考虑教学过程的效率,做到省时高效,体现高效低耗,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教得少,学生学得多,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往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同程度存在着教学目标大、虚、空的现象,同时,教学调控策略与教学目标若即若离,调控与目标分离,导致出现课堂教学高耗低效,事倍功半。

笔者为了充分体现“活”的教学策略特性与有效调控运用,确保教学目标实现最大化,备课阶段,侧重以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对道德与法律素养需求作为主要载体,按照国家教材校本化、系统化思路,对整本教材作出“双轨比较模块化”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实施阶段,采取“65∶35”的比例调控学生参与各类主题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精要主导的策略。如“双轨比较模块化”教学目标备课设计中,第一步,设计出该教材总的一级“双轨比较模块化”教学目标;第二步,设计出职业道德、法律在职业中的运用两个“双轨模块化”二级目标;第三步,深入设计出职业道德中职业人优雅礼仪、文明用语、感悟道德、走进道德、内化道德的三级“双轨模块化”目标,法律在职业中的运用三级“双轨模块化”目标。教学实施中,按照“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原则,严格调控学生主题实践活动、教师精讲主导的教学方式、时间比例,在设疑提问、小组互动、案例呈现分享、主题实践训练、手抄报主题内容设置 、学生主题演讲等教学环节,坚持将良好道德行为、不良道德言行,遵纪守法言行、违法乱纪言行“双轨比较”,使学生在学习中十分清晰的掌握了为什么要学、学什么、哪些要内化、哪些要抵制,采用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使学生学得活,学得透,学得懂,学得实,学得乐,始终处于实现教学目标的系统之中,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2“情境—陶冶”教学策略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首创“情境—陶冶”教学策略。笔者的“情境—陶冶”教学策略是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放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与教学资源载体的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能力,以达到陶冶和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步是创设情境、自主活动、总结转化。

笔者在组织第四单元教学中关于远离黄、赌、毒的内容安排,考虑到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复杂性、毒品对青少年巨大的危害性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政府部门十分关注禁毒教育严厉打击毒品犯罪等实际,将远离毒品的教学内容采用“情境—陶冶”教学策略进行组织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播放“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禁毒公益宣传片,通过PPT展示近百幅人体受毒品侵害后十分惨烈的脱变与惨状,为学生创设活生生的形象场景,激起学生的拒毒情绪。还通过禁毒馆、街道禁毒宣传展板进学校开展禁毒宣传的外来资源机会,安排学生在特定情景下参观,强化学生的拒毒情绪。再安排小组主题讨论、布置全班学生一周内各自完成一份远离毒品手抄报、一份家长远离毒品倡议书、学生主题发言交流等自主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信念,达到了情感与理智的统一。通过该教学策略的运用,一方面,高度达成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有效地配合学校对学生开展了法纪教育、珍爱生命教育,使该课程进一步体现了学生德育教育主阵地功能,一举两得。

3“融会—贯通”教学策略

中职德育课教学策略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融会—贯通”策略是对整本教材各单元要点内容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对教材内容宏观把握的一种策略。如《职业道德与法律》分为前言和五个单元,第一至第二单元呈现的职业道德内容,第三至第五单元讲述的在职业中的法律应用,在实施课堂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教材的把握,联想到采取数学正弦波曲线、结合中国历史上的秦朝从公元年0年开始,到新中国2000多年的进程中,国家的兴衰与道德、法律运用的把握密切关联,汉代406年崇尚“以德化民”,唐代289年崇尚“尊祖崇道”,新中国提出“人民当家作主”“以德治国”战略,隋朝残酷暴政,清朝黑暗腐朽,揭示出国家民族“重德则兴,枉法则衰”的规律,笔者制作了一个正弦曲线图。

注:上图正弦曲线0轴以上的高点朝代多重德,0轴以下的朝代多枉法。

该图巧妙地将数学与历史知识的融合、连接、呈现,使学生惊喜地发现道德与法律存在如此震撼神奇的规律,视野豁然洞开,对课程把握的信心倍增,对党中央提出的中国梦目标实现深信不疑,思想道德思维层次跃上了新的台阶,达到了对学生已掌握的历史知识融合分析、历史主要朝代把握道德法律尺度行为后果纵向贯通的教学效果,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达到懂得自己是崇尚道德遵守法律的主体,必须以实际行动学好本课程,努力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法律素养,该教学策略的使用,巧妙地达到了前言部分教学目标。

4“示范—模拟”教学策略

费茨和波斯认为,一个复杂的行为技能获得要经历三个阶段:认知阶段,即学会行为技能的要求;联系阶段,通过学习使部分技能由不够精确到逐步精确,单个技能逐步结合成总结技能;自主阶段,行为技能的程序步骤已不再需要通过思考完成。这给“示范—模仿”教学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笔者“示范—模拟”教学策略运用是把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效地掌握必要的技能。

在组织学生第一单元习礼仪、讲文明的教学中,采用“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的教学程序,对职业礼仪这些基本道德行为技能,如站姿、引导、鞠躬、握手、坐姿、蹲地拾物、鼓掌、微笑等动作进行操作,通过视频反复观摩、班里学校礼仪队队员示范、各种规范仪态模仿、全班整体练习、6人小组分别练习、小组表演、全班整体展示。学生在礼仪技能获得方面有效地实现了“从动作技能不够精确——逐步精确——礼仪动作不再需要思考就能精确完成——初具礼仪姿态优雅”。职业文明用语方面,将常用职业文明用语归类成:问候用语、鼓励用语、与家长沟通用语、接待用语、教师间沟通用语,通过学生教师领读、全体朗读,角色扮演用语、表演等技能练习训练,做到了优雅仪态成为习惯,文明用语脱口而出,教学目标达成度很高,学生在六周时间内感到优雅的喜悦,文明的提升,对未来职业生涯充满期待。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角色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Taba & Hilda & Elaey & FreemanF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hought processesTeachers college record1964,65(6):524-534

[2]Trown EAnne & Leith GODecision roles for teaching strategies in primary schools:Personality—treatment interactionsBritish Jourm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5 Jun:Vol 45(2):130-140

[3]韦义平教学策略的三维研究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06(4)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职业道德与法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杨书萍中职德育课教学策略功能定位[J]教育,2015(3)

[6]米甜,刘然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策略[J]中外企业家, 2015(3)

[7]张冬梅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效率的教师教学策略研究[J]广东教育(职教),2015(12)

9.实践与探索教学思考 篇九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6日 09:00

来源:《求是》期号:2009年第16期作者:彭宪法

2007年底,长株潭城市群成功获批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而使湘潭的经济社会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为了适应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我们在深入调研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对“两型社会”建设进行了精心设计,规划了全市域、核心区、示范区三个层次的建设。重点是以九华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探索“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路径,努力为区域乃至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经验。经过几年的努力,九华示范区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一、力求在发展方式上有新突破

“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质是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近年来,九华一直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一难题进行探索。实践中,他们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遵循“立足两型、促进两新、自主创新、循环节约、高端带动、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始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限制和退出劣势产业,全面打造高端、高质、高效的“两型”产业体系。高起点规划发展。九华坚持以开阔视野和战略眼光,把自身置于长株潭城市群乃至全省的发展大局来谋划发展蓝图。为此,聘请国际一流水平的专业机构,编制了九华示范区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了特色产业聚集区、现代物流及特色科教文化旅游产业区、新型生态宜居家园三大功能区的发展定位。

高规格集群产业。九华在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基础上,大力引进一批高新企业、高新项目、高新技术,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目前,九华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和先进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建设为中心,形成了约30平方公里的特色产业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被评为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

高质量招商引资。九华坚持招商引资提质上档,由单纯的项目招商向产业集群招商和新型城市化同步推进转变。截至目前,九华共引进入园项目131个,总投资规模超过400亿元。如湘潭台湾工业园投资6亿美元打造明兴光

电生产基地、隆平高科投资22.5亿元建设隆平科技创新博览园、与中南大学合作建设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这些项目的引进非但没有对资源环境造成破坏,反而对“两型社会”建设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撑作用。

二、力求在城市转型上有新突破

为了推进新型城市化,推动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有机结合,把湘潭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展、环境优美、舒适宜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我们既把九华示范区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也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区来打造,从而使九华从几年前的一个小山村发展成了一个功能齐备、品位突出、特色鲜明、初具规模的滨江新城。

强化产业项目的带动作用。一个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就能催生出城市的一片新区。九华牢牢抓住产业项目这个“牛鼻子”,以产业项目带动新型城市化进程。譬如,韩国三星电子公司入驻九华,就诞生了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4.2万平方米的三星产业社区。而湖南大学、湖南软件学院等一批高校项目的相继落户,更是增添了九华新城区的人文色彩和文化品位。

突出生态建设的基础地位。新型城市化不仅注重经济增长指标,更注重生态环境指标。为此,九华一方面坚持严把项目环保审批关,另一方面直接引进和建设生态型项目,提高城市生态指数,如引进香港黄河集团投资,打造九华生态国际新城;引进广州百嘉信集团投资,建设1000亩湿地生态住宅区。目前,九华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持良好。2008年,区内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环保“三同时”(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验收,合格率均为100%。

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九华坚持把以人为本贯穿于示范区建设的始终,提出“失地农民也是示范区主人”,采取各种措施,让当地农民与示范区结成同呼吸、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把保障农民利益作为所有工作的底线,坚持把“黄金地段”留给农民建安置区,所有公益性岗位留给拆迁户,优先建设安置区的道路、绿化、水电等工程,帮助农民提高素质技能,充分促进农民在当地就业等。这些措施保障了6000多农民“离土不离乡、失地不失业”,成功实现了向市民的转变,并有效化解了长期积累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矛盾。近4年来,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两倍多。

三、力求在体制创新上有新突破

“两型社会”建设作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不再是过去若干分散的单项改革,也不仅仅是经济改革,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领域的综合性改革。九华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谋划,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权”,大胆探索和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推进了“两型社会”建设。

创新土地管理体制。土地管理是工业园区管理的基础。九华着力探索土地开发利用节约集约新模式,统筹建立了项目退出和用地调整机制、闲置土地整理使用机制、项目用地专家评价与考核机制、土地大面积预征机制等,力求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好、用活,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项目建设上,九华还积极探索示范区与拆迁农民的共建共享机制,采取农民出地、园区建标准厂房出租、收入分成的经营模式,实现了既确保农民增收又保证财政增长的开发目标。

创新企业投融资体制。九华示范区从筹建伊始就十分注重投融资体制改革,使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在信贷支持、金融服务、金融创新、产业集群、重点项目等领域进行全面合作,从而为示范区建设铺设了快速融资通道。为突破企业投融资瓶颈,九华今年计划发行企业债券10亿元,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此外,还建立了共建共享模式基金,用于九华标准厂房建设和征地拆迁安置。

创新就业安置机制。本地劳动力能否充分就业,直接影响示范区的发展环境。为此,九华积极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安置的良性机制。一方面,九华组建了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为入驻企业劳动用工及本地农民就业安置提供服务。具体来说,就是建立就业培训岗前摸底制度,对入驻企业的用工计划进行调查,结合求职人员信息数据库,开展定向式培训,使当地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尽快上岗就业。另一方面,九华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2004年起就设立了生活保障费发放制度,目前已累计发放生活保障费365万元。完善的城乡统筹就业安置机制,稳定了民心,优化了发展环境,生动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的科学发展理念。

上一篇:工程监理具体岗位职责下一篇:抒情作文成长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