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的困难及原因(精选6篇)
1.英汉翻译的困难及原因 篇一
英汉数字的文化意蕴及翻译
数字广泛用于文学、艺术作品当中,承载着许多文化信息。但由于不同民族在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存在着相似性和差异,由此汉英数字在实际的语言应用方面也存在相似性和差异。下面从习惯表达、模糊语义的语用、喜忌偏好、谐音联想的异同谈一下英汉数字的文化意蕴和具体的翻译方法。
一、习惯表达
例1:Groups of cavalry orderlies in threes and fours ran across the riverbed by the ranks of the troops.
译:一队队骑兵侦察员和三五成群的骑兵通信员,从部队行列边的河槽里跑过去。英语用的是“三三四四”而汉语却是“三五成群”,这并非译错,而是各个民族表达习惯不同。
例2:He had one over the eight and fell down the steps yesterday.应译成“他昨天多喝了一杯,从台阶上掉了下来”。这可能使我们很费解。为什么have one over the eight是“多喝了一杯”。原来eight指八品脱,通常一个人只喝八品脱。喝第九品脱时就开始醉,因此have one over the eight“多喝了一杯,微醉”。
虽然英汉民族语言在习惯表达上有很多差异,但也不能忽视他们的相似性,在翻译中要注意到这一点。如,She has become one with the villagers.她已和当地村民打成一片。Nine times out of ten 十有八九,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Three score and ten is the age of man.人生七十不稀罕。中国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在这两个句子中“七十”都被用来指年岁大。在汉语中我们有“三三两两”表示事物或人的数目很少,在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two or three 少数的。
二、模糊语义的语用
由于英汉民族文化的差异,英汉语中数字的虚指意义并不等同,汉语数字虚指多借助“一至十”,“百、千、万”等数字。如,宋代理学家邵康节写的一首五绝: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全诗二十字却把数字一至十完美地镶进去了,这里的数字并无确却的数量含义,而是十分模糊的含义,表达的是一种数字美,它带给人更多的是对清新别致、恬静宜人的田园风景的欣赏和赞美。
而英语数字虚指多用较大数目的数字,翻译时要注意。如a hundred and one(许多)、A thousand thanks(万分感谢)、the eleventh hour(最后时刻,危急的时刻)等等,这些数字均指虚数。
众所周知,在汉语中“三,九”本身表示满数,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三六九等”“九死一上”中,三,九意义虚指,表示数量多。又如:百战百胜、百感交集、千载难逢、万分感谢等中的“百、千、万”均指模糊语义。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要用意译。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One day apart seems three autumns;九死一生 a narrow escape from death;英语数字虚指较大数目的数字时常在百、千、百万后加一,因此“千方百计”要译成a thousand and one ways。尽管如此,英汉数字模糊语义的表达上也有相似之处。如,a thousand miles away(千里之遥),thousands upon thousands of(成千上万)等。
三、喜忌偏好
数字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数字禁忌和偏好,对数字或日期的崇信和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现象,但由于各民族受到历史渊源,宗教神话及民族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各民族对某些数字的喜爱和忌讳也各有不尽相同。
中国文化心理受儒家诸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和道教诸子“天人合一”观点影响,中国文化主和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重视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重视现实生活。因此,双数在汉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认为是吉利数字,人们喜欢双数的偶合意义。办事希望“两全其美”,生活希望“双喜临门”。形容处事有方是“四平作稳”、百事顺心是“六六大顺”,美不可言的境界为“十全十美”。而英语中“six”却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数字,人们视6为大凶数或大野兽,这样就有了一下英语词语的翻译,如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糊涂)hit sb.for six(给人以毁灭性打击)six to one(六对一,相差悬殊)six penny(不值钱)等。
双数在西方英语文化里没有受到如此高的礼遇,相反,他们却偏好单数(当然,5和13除外)视单数为吉利、祥和的象征。由于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西方人对“三”和“七”也推崇备至。因此,在翻译的时候The third time is the charm(第三次准灵);Number three is always fortunate(第三号一定运气好);在莎士比亚戏剧里也有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s(一切好事以三为标准)等等。当然,“三”也有不同的引申含义。兼有“混乱“和真实”的含义。此外还象征交情、友谊,也和赞扬、荣誉、崇拜联系在一起,许多文学作品中常使用三或三的倍数。如,three-ring circus乱糟糟的场面。
在西方seven 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人们崇尚数字七。上帝用7天创造 世间万物。于是西方的宗教常用7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或归纳历史人文景物、社会团体、宗教仪式等,对语言文化产生 重大影响。因此,7在英语在欧美国家有积极的含义,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所以有7-Up(7喜)。在英语国家“7”相当于中国人的“8”。
尽管如此,英汉民族在喜忌偏好上也有相似之处,如,中国人崇尚和谐统一,统一是中华民族最强烈的愿望。九九归一、一统天下、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在西方,人们也崇拜和喜爱one,在人们的眼中,只有一个上帝,人们和上帝之间的关系也是惟一的。因此要把One and the same 译成“一致的”,one and all 每个人,大家 one good turn deserves another。另外,汉语中骂戴眼镜的人为“四眼鸡”,英语中four-eyed 戴眼镜的人。
四、谐音联想
谐音联想在汉语数字文化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我们都知道,中国人特别忌讳“四”,电话号码、车牌号、门牌号等都避免有尾数“四”,因为它与不吉利的“死”谐音。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基本没有关于“四”的忌讳,甚至由于Four 还和fair 谐音,故其在英语中还象征“公平、正义力量”。是创造的源泉,是万物之钥匙。因此,就有了以下翻译four star(极好的)、Four Hundred(上层、名流)、a four-leaf clover(幸运草)。
还有,中国文化里,数字“八”与“发”谐音,“九”与“久”谐音,因此中国人特喜欢数字“八”和“九”,以求生财有道,天长地久。英语“two”源于“die”(骰子)的复数dice而die又有“死”的含义,因此西方人避免用它。“six”(六)源于拉丁语sex而英语sex则意为性,因此,英语国家的年轻人的婚烟也常选择在带“六”的日子里。
2.英汉翻译的困难及原因 篇二
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介入
翻译不仅是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上的转换, 也是两种不同文化信息间的转换。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翻译最大的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英文和中文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 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文化的不同, 不同国家的人对同一则广告会有不同的反应。这种文化积淀已根深蒂固, 很难将其移去, 所以一则在中国流行的广告就有可能在其他国家被误解和抵制。
为了打开中国的保险市场, 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中国发布了一则广告:“Therealso exists an invisible Great Wall inAmerica……” (在美国也有一座看不见的万里长城……) 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 象征军事、象征国防、象征国家的安全和巩固。万里长城作为安全屏障的象征意义早已根植于中国人的心目之中, 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坚韧刚毅和勤奋智慧的精神象征。因此这则广告的翻译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中国的文化以及中国人的心理。不言而喻, 这则广告在中国人的心理上就会唤起一种坚定不移、可靠、可信任的感觉。
两种不同价值观的介入
价值观源自文化,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讲究的是道德观念和奉献精神以及集体主义, 而西方价值观以人为本, 讲究个人主义、个人自由、个人奋斗、个人才干。在中国的广告里会经常出现“省优”、“部优”等字眼, 而在西方, 人们对权威的认同和接受就有很大的差异, 他们更相信自己的判断, 不会轻易接受别人和官方的观点及看法。例如:
“KC-30D窗式空调机1985年获得轻工业部颁发的优质产品奖, KCS-12窗式空调机1987年获得天津市消费者协会颁发的‘月季花花环’。” (“KC-30D room air conditioner got the‘quality product’prize of the Ministry of Light Industry o P.C.R in 1985.KCS-12 room air conditioner got the‘Rose’cup of the Tianjin Consumer Association in 1987.”) 在中国人看来, 获得权威机构认证的产品肯定值得信赖, 是他们购买的首选, 但对于西方人来说, 这则广告的翻译丝毫没有吸引力, 权威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束缚, 他们更愿摆脱这种束缚而寻求一种“自我”。所以在他们的广告里面, 出现更多的是像“Jus do it” (想做就做) 、“Obey your thirst” (服从你的渴望) 、“Ask for more” (渴望无限) 等表达自我渴望和需要的宣传语。“Just do it”这句广告语正符合西方人的心态, 要做就做, 只要与众不同, 只要行动起来。Just do it类似于go for it, 就是说要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完成它, 放心大胆地尽管去做吧!别想结果, 张扬自我。
两种不同社会习俗的介入
中西方人成长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以及价值取向之下, 他们的社会习俗也不尽相同。在我国古代传说中, 龙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神异的动物, 因而在我国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 龙虎比喻豪杰志士。“龙”在成语中也被广泛利用, 如龙飞凤舞、藏龙卧虎等。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 凤也为圣德, “凤毛麟角”指珍贵而不可多得的人。在西方, 龙和凤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在西方龙是罪恶和邪恶的代表, 西方的凤是再生复活的意思。在英语中, 龙所引起的联想与“龙”在中文里所引起的联想完全不同。为了发挥广告的劝说功能, 翻译者不应机械地翻译, 而应根据广告语言本身以及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社会习俗采用各种翻译策略。
音译 (Transliteration) 。音译是一种以原语言读音为依据的翻译形式, 一般根据原语言内容的发音在目标语言中寻找发音相近的内容进行替代翻译。音译一般运用于产品、品牌、公司名的翻译。它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翻译方式, 目标语言的内容不仅与原语言内容发音近似, 而且还可以通过选择合适词汇的方式来传达商品的质量、用途和优点等。音译虽然简单, 但在选择词汇方法上十分讲究。词汇的选择不仅要能传达出商品的特性和优点, 而且还要符合目标市场消费群体的心理特点。
1992年以前, BMW在中国并不叫宝马, 而被译为“巴依尔”。那时的宝马虽然在国外已经声名远扬, 可中国人对这个汽车品牌却还十分陌生。中文名改为宝马之后, 销售量也逐步扩大。“宝马”这个名字突出了BMW车系高贵豪华的气质, 同时发音也与BMW相差不大, 又可让中国消费者联想到中国历史典故里的“千里马”, 与中国传统称谓浑然一体。为了突出自己的性能, 许多汽车中文品牌名的翻译都含有“快速”意味的词汇, 如“奔腾”、“速腾”、“锐欧”等。
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英、汉语结构有相同一面, 汉译时可照译, 即所谓“直译”——既忠实原文内容, 又符合原文结构形式。直译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它有不少优点, 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 体现原文风格等。但是, 直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译文有时冗长啰唆, 晦涩难懂, 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文意义, 有时甚至事与愿违。所以, 在选择直译时应该考虑到中外两种语言的差异、中外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形式的不同。如果一味追求直译, 就必然闯红灯, 进入误区, 造成误译。
如:Obey your thirst.服从你的渴望 (雪碧广告) 。
这则广告采用的就是直译的翻译方法, 但这种方法在这里简单而实用,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thirst”有“渴”和“渴望”的意思, 而这则广告翻译中的“渴望”实际上也有两层意思, 一语双关, 我们可以理解成“渴”望和“渴望”。所以这则广告的直译完全传达出了原文的意思:雪碧不仅能解“渴”, 同时也能满足自我选择的“渴望”。
意译 (Free Translation) 。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 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 (区别于直译) 。意译主要是在原语与译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得以应用, 中英两种语言之间有许多差别, 如完整照译, 势必出现“英化汉语”, 这时就需要意译——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 摆脱原文结构束缚, 使译文符合汉语规范。
如:Come to where the flavor is.Marlboro Country.光临风韵之境——万宝路世界 (万宝路香烟广告) 。
“flavor”是“滋味、味道”的意思, 而在以上译文中被翻译为“风韵”。如用“滋味”或“味道”, 则都显得露骨, 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太喜欢香烟味道的人来说更会产生一种反感。而“风韵”在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风韵”一词使汉译读者更能体会到当中的意境, 美丽而富有韵味。
结语
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一位出色的广告翻译者, 在同时精通两种语言本身的同时, 更需要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抛弃文化背景而简单地翻译, 我们就无法理解其表达的精髓, 甚至会适得其反。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英文和中文之间的翻译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简单的英文句子, 可以使用多个不同的中文句子来表达, 一个简单的中文句子也可以用多个不同的英文句子来表达。在翻译时关键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中英文化知识, 翻译出符合上下文表达的思想, 符合目标语言习惯的句子。
参考文献
[1].崔刚:《广告英语》,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2].曹顺发:《广告用语的翻译》, 《中国科技翻译》, 2002 (2) 。
[3].王琼琼:《商标及广告主题句的翻译》, 《英语学习》, 2006 (6) 。
3.英汉翻译的困难及原因 篇三
关于翻译的标准, 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中心要旨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保持原作的风格, 重视反映原作的风貌。翻译是再现原作的过程, 能忠实再现原作的全部内容和特点的译文就是好的译文。在习语的翻译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
直译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各民族的文化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具有共性的东西。也就是说, 由于人们在感情, 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 英汉习语中也会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相近, 隐含意义相同, 也就是说习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相同, 可以互译。如Easy come , easy go 与汉谚“来得容易, 去得快”, To be on thin ice 与“如履薄冰”,a drop in the ocean 与“沧海一粟”, to be out at elbows 与“捉襟见肘”, at sixes and sevens 可以译为“乱七八糟”等。
有时有的习语的比喻、形象可能对读者比较生疏, 但由于它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 或明显的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 宜采用保留原文习语表达方式的直译法。如The Trojan horse 译成“特洛伊木马”, armed tothe teeth 直译成“武装到牙齿”, a cat has nine lives 则可译成“猫有九命”, tower of ivory 为“象牙塔”, “八股文”译作eight - legged essay。
2.意译
一些文化意义很浓的习语, 直译不能传达文化意义,更换又易将译文文化强加到原文文化中, 增词太多无异于解释, 遇到此种情况应采取意译。如我们所熟悉的英谚“When in Rome ,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直译则会使读者费解, 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其他地方? 其实这句话隐含着“入乡随俗”的意义, 应采取意译。我们知道,“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意义完全不同。在汉语中“龙”是“高贵”、“尊严”的象征。而英语中对应的dragon 的文化意义是“怪物、魔鬼、凶残”等。因此“望子成龙”不可直译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dragon , 而应译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又如英语习语中的a cat on hot bricks , 形象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 痛苦而狼狈, 这个情景与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 都表示“焦急而狼狈”, 翻译时更换了形象, 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
3.增译
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 而直译又不能使读者理解时, 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解释性的词, 使译文形象生动, 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如: “黄鼠狼给鸡拜年———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 ———not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 盲人瞎马———A blind man on ablind horse ———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 .此外, 对一些习语可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 以使读者了解原文习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如“东施效颦”如果只译为Dongshi imitates Xishi , 就会使西方读者无法了解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东施是谁, 西施又是什么样子, 因此译为Dongshi , an ugly woman , 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 , 就使读者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 ] 张宁.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J ] . 中国翻译,1999 , (3) .
[2 ] 朱耀先. 谈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J ] . 中国翻译,1997 , (4) .
4.英汉翻译的困难及原因 篇四
英汉语句内点号的对比分析及在翻译中的转换
英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的标点符号用法大同小异,差别较大的主要集中在句内点号.本文从翻译的角度出发,对英汉语标点符号中的句内点号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进一步讨论它们在翻译中的`转换情况.
作 者:郑桃云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北,黄石,435002 刊 名: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H055 关键词:句内点号 对比分析 翻译 转换5.英汉翻译的困难及原因 篇五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逐步放缓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近几年来中职学生就业形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文从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解决策略,希望对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可以起到参考和借鉴的作用。关键词:中职生就业
一、中职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当前造成中职生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学历、心理因素、就业观念、企业用人制度等方面。
1、学历偏低,发展后劲不足
造成中职生学历偏低、知识面较窄、发展后劲不足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职生没有经过高中阶段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远比不上大学的办学条件;三是中职生学制短,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较少;四是大部分中职生入学前基础较差;五是中职生所在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学习较少。以上因素决定了中职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
2、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造成中职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部分中职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较差,且表现不突出;二是中职生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三是受到社会上只有考上高中或大学才是人才的不正确舆论的引导;四是中职生在求职时常常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以上因素致使部分中职生认为升学无门,求职无路,从而给其学习和心理上带来了较多不利因素。
3、就业期望值过高 部分中职生及其家长不能正确认识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形势,其观点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认为中职生毕业后应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或当国家干部,或到企业当技术管理人员,不愿到生产第一线和基层工作,造成需求中职生的用人单位招工困难的现象。
4、部分用人单位用人制度不规范
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它们抓住求职者求职心切的心理,在招工用人方面不能较好地遵守国家法规,在用人条件、用工待遇等方面过于苛求,降低了中职生及其家长对用工单位的信任度。
二、中职生提高就业质量的对策
1、加强中职生的心理素质训练
经不起挫折,社交恐惧,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是中职毕业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学研究发现,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差距与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中职生恰好处于这样一个矛盾期。首先,中职生就业选择是人生一件大事。他会遇到很多的矛盾,如自我与客我矛盾、社会需求与自身能力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是他们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所以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其次,中职生正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不平衡、不健全的时期,主要表现在理想与实现矛盾、开放与封闭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等等。再次,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同步。中职生有相当部分心理还不成熟,同时由于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加之个体生活体验不同,所以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很大的差异。近几年中职生大部分是“80后”,甚至“90后”的独生子女。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让这些独生子女在生活上基本上是有求必应,生活在父母的重点“保护”之
下。他们基本上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对于什么是苦难、什么是艰辛、什么是来之不易,除了字面上的感知外,没有更深的体验和感觉。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特征和经历,他们一旦遇到困难,也不论困难是大是小,势必会在其心理上造成极大的负担和阴影。学校教育就要因势利导,创造条件磨砺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
2、加强中职生的自信心的培养
相当一部分中职生,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没有被重点高中录取,他们有的自卑情绪严重,缺乏求成勇气;有的畏惧课堂学习,把上课学习视同迫于无奈的“劳役”;有的生活目标迷失,认识混沌,几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待一切均取“混”的态度;就业后总觉得领导和老员工看不起自己,产生逃避思想。总之缺乏自信心是中职生中极为普遍的现象,这已成为制约中职素质教育发展与中职生自身成长的主要瓶颈之一。重新树立自信,勇于面对困难,是中职素质教育,尤其是德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培植中职生的自信心,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其次要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引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要让学生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第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用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用表扬,慎用批评;第四要开展以“多侧面、低起点、广参与”为原则的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用成功激励学生去追求更大的成功。
3、加强中职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
劳动者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创业能力。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稳定就业的有效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能力的问题,要求通过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给学生“能力护照”,从而为毕业后顺利走向社会创造条件。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创业教育的主题班会,采集制作并播放学校历届优秀毕业生勤劳致富、自主创业的录像片,请自我创业成才的优秀毕业生到校现身说法等措施,激励学生增强创业意识,成为开拓型人才。
4、引导学生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中职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主要表现在求职方向、薪酬待遇、工作岗位三个方面。很多毕业生非大型企业、独资企业不就,工资低者不就。我们对本校一千名中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求职方向”上,选择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国有大型企业、民营乡镇企业、个体企业及其他的比例分别是26%、23%、44%、5%、2%;在“工作岗位”的选择上,选择管理岗位、服务岗位、生产岗位的比例为48%、26%、26%,说明中职生真正愿意从基层干起的并不多。而在“薪酬待遇”问题上,希望实习期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的占83%,800-1000元的占16%,在600元以下的岗位几乎无人问津,反映了中职生大都希望环境好、条件好、效益好的工作岗位。这与全国中职生平均工资800-1000元左右的实际水平形成较大反差。中职生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现。
5、学校要指导好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毕业了不知自己该干啥,把挣钱多少做为谋求职业的唯一标准。一方面依赖学校安置,一方面又在不断跳槽,这是就业不稳定学生的普遍表现。为了给每个学生设计适合其自身条件的职业生涯,做为班主任、职业指导教师,从新生报名、入学、学习到职场实习的整个过程,就应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其爱好、家庭情况、个人的实际情况,并针对这些结合行业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为学生设计合适的职业,开展中职生职业生涯设计咨询活动,指明他应学习那些课程,具备怎样的素质,掌握哪些技能才能实现其就业期望和理想,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稳定其就业的选择。
影响中职生就业稳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个体生理及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是生成中职生就业是否稳定的内因;市场经济下的新价值观是生成中职生就业是否稳定的根本原因;职业
指导和创业教育的跟进程度,是生成中职生就业是否稳定的主要原因。稳定学生就业需多方共同努力: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诚信意识、敬业意识、奋斗意识、责任意识和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家长要理解和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在学生实习就业后应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思想稳定工作,不能学生一诉苦,就不问青红皂白到学校质询;学校应加快职业指导教学的改革,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岗前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竞争意识、创业意识等的培养;社会更应加大法规建设,为中职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支持。
6、学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主动为毕业生 “牵线搭桥”畅通就业渠道。强化学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沟通,促进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为毕业生求职择业提供社会化咨询服务,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逐步实现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主动向社会有关企业及互联网上发布学校介绍和毕业生信息,让企业了解学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人才信息,并通过走访用人单位,追踪毕业生质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积极向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推荐本校的“人才产品”,让社会各界广泛了解学校,充分认识毕业生的才华和能力。热情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参观指导,进行就业洽谈。通过在校内召开就业洽谈会有利于学生和用人单位直接见面、双向选择,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效率很高;有利于保障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学校和用人单位相互了解,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沈龚平.高职学生的择业心理分析与就业指导.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第16期
6.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篇六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 “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 甚深广而微妙, 在字典中无从找出, 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 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 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经过归纳总结认为, 英汉习语中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生活环境的不同, 使得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 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文化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中国自古以来以牛耕为主, 耕牛与人们朝夕相处, 受到中国人的爱戴和赞誉。所以牛是勤劳的象征, 鲁迅先生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 马则是英美文化中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所以“力大如牛”翻译成英文则是:As strong as a horse。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汉语是“挥金如土”。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英语习语中, 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累极了”是dog-tired。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在西方许多国家, 特别是在英美, 人们信奉基督教, 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而中国的习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则与佛教密不可分。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点) 、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 等。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保持原作的风格, 忠实反映是非曲直原作的面貌是翻译的标准。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 应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 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习语、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 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义, 没有形象意义;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而没有隐含意义。尤其是, 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对等, 要把原文中的三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这就要考虑翻译的方法问题。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和增译。
1、直译
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 读者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 则直译字面意义。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译成“条条大道通罗马”就是一个例子。再如:armed to the teeth直译成“武装到牙齿”, 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则为:雪中送炭等。
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 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 可以互译。如Easy come, easy go与汉谚“来得容易, 去得快”、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与“趁热打铁”等。有些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近似, 略有差别, 隐含意义相同, 形象意义互译, 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与“挥金如土”;汉语成语“破釜沉舟”与英语burn one’s boats等。
2、意译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读者所熟悉的形象, 从而译出隐含意义。如Achille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 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的弱点”更恰当。又如:a cat on hot bricks形象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 痛苦而狼狈, 这与汉语“热锅上的蚂蚁”相似, 都表示“焦急而狼狈”, 翻译时更换了形象, 更利于读者的理解。
3、增译
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 而直译又不能使读者理解时, 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解释性的词, 使译文形象生动。如:“黄鼠狼给鸡拜年——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not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又如“借花献佛”Present Buddha with flowers given by another-make a gift of something given by another;此外, 对一些习语可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 以使读者了解原文习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如中国的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 可译为One monk, two buckets;two monks, one bucket;three monks, no bucket, no water-more hands, less work (邓炎昌, 1989) 采用这种方法, 有利于读者了解原文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汉语文化博大精深, 英语语言也广袤深邃, 然而两种文化之间却能够建立起良好的映射。而习语以其直观、常用的形式, 深刻、丰富的哲理最能够体现一种文化的特点, 从习语入手, 研究其翻译的工作既难度很大, 非一两篇文章之能, 又十分必要, 值得长期坚持, 深入研究。
摘要:分析英汉习语中所体现的英汉文化差异, 提出在英汉习语翻译中首先要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转达, 在没有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兼顾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 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译出原文的褒贬意义。由此出发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 能为英汉文化的映射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意义,习语,差异,翻译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 1999, (3) 。
[2]、朱耀先:谈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 1997, (4) 。
【英汉翻译的困难及原因】推荐阅读:
英汉翻译辅导纲要07-31
英汉习语的形象对应与翻译06-27
翻译论文英汉对比研究07-30
英汉互译的网名09-27
从英汉构词特点看英汉词义对比06-12
英汉色彩词的文化对比06-21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11-02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08-31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比较研究10-13
文化因素在英汉习语中的映射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