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物流运输经济管理论文

2024-06-16

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物流运输经济管理论文(19篇)

1.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物流运输经济管理论文 篇一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建设进程,随着交通运输网的不断完善,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创造的地区经济效益不断增加,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视,不断地提升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水平,以保证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下,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能始终保持活性。本文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入手,进一步的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策略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2.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物流运输经济管理论文 篇二

关键词:知识经济,铁路,劳资关系,管理创新

1 知识经济条件下铁路系统劳资关系的创新

1.1 知识型高技能人才的增多急需要改善劳资关系

随着技术进步, 铁路系统更是快速发展, 为适应铁路多元化经营发展的战略需要, 铁路系统的知识型技术型人才越来越多, 这些人才拥有先进的理念, 具备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能够为铁路事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是推动铁路系统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这类人才的激励有两个特征:

首先, 这些人才的工作具有较强的自主性, 他们一般都掌握了较强的专业知识, 能够以更少的时间、高效地完成既定的工作, 同时, 他们可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创造性的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从而有利于促进铁路系统的发展。

其次, 这些人才的工作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对于知识型技术型人才来说, 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带有一定的研究性创新性, 这就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不能只顾单位当前的工作效率和效益, 而忽视他们的待遇和激励机制, 一个企业或单位要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定要有长远的激励政策, 留住人才, 使人才发挥其最大的效能。

1.2 高级管理人才的增多需要改善劳资关系

高级管理人才是铁路系统推动铁路系统大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对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铁路系统改革的深入推进, 铁路系统高级管理人员需要有更加完善的激励体系来进行激励。一方面, 面对全面提升的工资水平, 以及日渐稀缺的高级管理人才, 铁路系统必须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 才能在供小于求的高级管理人才中获取足够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 对于高级管理人才而言, 同样必须保持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 必须紧跟国际潮流, 不断更新管理理念, 这就需要激励体系能有效地对这类人才进行激励, 从而在推动铁路系统大发展的同时, 实现高级管理人才人力资本的增值。

1.3 其他人才的变化需要改善劳资关系

首先, 要进一步关注职工个人价值与单位价值的实现。在传统的人力资源激励体系下, 职工更多的是服从于岗位工作的需要, 缺乏对职工的个人兴趣、职业规划的关注。

其次, 绩效激励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对于大多数职工而言, 其基本工资相差不大, 工资结构没有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有效的反应, 而职务晋升跟工作绩效的关联度也有待提升, 特别是对于普通技术人才, 其职务晋升难度更大。这表明当前的劳资管理体系还需细化。

2 知识经济条件下铁路劳资管理创新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既定的劳资管理模式影响劳资管理改革

对于铁路部门而言, 当前劳资关系改革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要打破既定的劳资管理体系。首先, 既定的劳资管理体系已经运行很多年并形成了既定的利益群体, 推动劳资管理体系创新, 很难实现帕累托式的改进。其次, 铁路系统的国有身份妨碍了劳资管理关系的深入推进。在我国, 铁路部门的员工大多属于“国有”, “铁饭碗”的思想根深蒂固, 劳资关系相对稳定, 大多数职工也已经习惯这种工资水平相差不大, 干多干少所得报酬差别不大的状况, 要推动这种改革, 更多的是增加某些利益群体的利益, 而不能轻易消减或者解聘某些利益群体的利益, 这就决定了整个部门的运营成本会不断的上升, 不利于劳资关系的梳理。

2.2 行业的特殊性影响劳资关系改革

铁路行业非一般的竞争性行业, 有着自身的特征, 这影响了劳资关系的改革。一方面, 铁路部门属于国家的战略性部门, 其工作时间跨度较长, 并且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这种部门的工作人员首先要求政治上具有高度的可靠性, 思想上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而技术上的优秀性则次之。这使现有的劳资关系改革不能简单的以绩效来进行评价。另一方面, 铁路部门的工作地点、工作内容也影响了劳资关系的创新。当前, 随着铁路大提速和铁路网的拓宽, 部分经济发展落后, 气候条件较差的区域需要大量的员工, 这类员工的工作条件使得其工作绩效会受到影响, 从而需要一个更加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2.3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现状影响了劳资关系的改善

在铁路部门, 由于其工资、福利、奖金相对较为优厚, 因而劳动力供需关系一直是供大于求, 在这种条件下, 职工工资、福利以及奖金的确定更多的是管理层根据现实情况, 适度调整而来, 缺乏劳资双方的协商, 这种劳资关系的长期存在一方面影响了管理人员的观念, 使得其对职工个人价值的实现变得不那么重视, 而职工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他们缺乏有效的渠道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 这就使得劳资关系的改革也很可能变成管理层的战略举措, 缺乏劳资双方的沟通互动。

3 完善铁路系统劳资关系的思考

3.1 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对于改善劳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 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根据铁路系统的现状, 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建立全面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这种指标要具有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要求, 要根据德、能、勤、绩、廉、健等方面来设计。

其次, 要科学的选取绩效考核的计算方法与权重的确定方法。对于绩效考核的方法, 目前采用的主要有层差法、减分法、比率法、非此即彼法和说明法五种。根据铁路部门的实际情况, 以及具体操作过程的复杂性, 可以将多种方法综合使用。而对于权重的确定, 由于部分指标缺乏再次, 要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当前, 部分铁路系统单位更加注重考核过程, 但是对于考核结果的运用则相对弱化。可以通过将考核的结果与员工薪水、福利、工资、晋升, 以及职业培训相结合, 使得绩效考核的短期作用和长期作用尽可能的得到发挥, 从而推动劳资关系的改善。

3.2 建立完善的劳资协商制度

建立完善的劳资协商制度,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 要从制度上对职工待遇确定的方式进行修改。要改变由用人单位单方面确定薪酬数额和结构的方式, 更多地发挥基层工会的作用, 建立完善的单位、工会、职工三方薪酬协商制度;其次, 要建立职工利益诉求制度。通过电话问询、网络平台、职工信箱、基层领导定期同职工谈心等多种方式, 建立完善的职工利益诉求制度。特别是对于基层工作人员和刚参加工作的员工, 要更加注重其利益的表达:再次, 要建立完善的职工信用管理体系。当前, 劳资关系改善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职工离职的便利性, 这就使得组织对职工进行长期激励面临困惑。通过建立完善的职工信用体系, 将激励体系与个人信用结合起来, 以此改善劳资关系。

4 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社会里, 社会生产将以知识生产为主, 而人是知识的创造主体, 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为主体的时代, 未来企业的竞争能力取决于掌握智力资源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 铁路系统应制定、实施科学有效的劳资管理方案, 加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培养一支跨世纪的学习型的一流职工队伍, 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需求。加强对人才理论研究、学习, 弄清传统人事管理与劳资管理的区别, 转变观念.明晰思路, 导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思想和技术是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胜涛.浅谈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29期.[1]张胜涛.浅谈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29期.

3.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物流运输经济管理论文 篇三

关键词:市场经济;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之一,近几年,国家相继颁布了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条例等,为运政管理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武器。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经济运行的一种生产形式,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社会资源,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件制下运输市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运输市场经济管理摸式也发生变化。本文为此具体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一些变化与改革。

1、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1.1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生产社会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产物,只要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无论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必然要求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而交通运输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因此,交通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现代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1.2 是教育运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客观要求

交通运输市场是进行道路运输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及交换双方经济关系的总和。而运输企业则是运输要素市场的一部分,要落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必须要有健全的运输市场做后盾,只要有了健康的运输市场机制,才有可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促进经营机制的转换,从而推动整个运输行业的发展。同时随着市场体制的逐渐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逐步发挥,必将导致一些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从而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市场经济可以通过价格杠杆和公平自由竞争,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经营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有有利于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特别是通过税率、费率、价格等经济参数的调节来调控运输市场,从而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均衡发展。

2、市场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措施

2.1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交通运输企业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应着力解决的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要与实行现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相结合预算控制以成本控制为基础,现金流控制为核心。通过控制现金流量才能确保收入项目资金的及时回笼及各项费用的合理支出:只有严格实行现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内部财务结算中心的功能,才能确保资金运用权力的高度集中,形成资金合力。降低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生产、建设、投资等资金的合理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二,要同深化目标成本管理相结合。全面预算管理直接涉及到企业的中心目标一利润,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目标成本管理,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准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制定降低成本、扭亏增效的规划、目标和措施,积极依靠全员降成本和科技降成本,加强成本、费用指标的控制,以确保企业利润目标的完成。

2.2 买行合同运输

交通运输实行经济管理,依法尤为重要。认真贯彻执行《合同法》,在运输业户、货主中推行合同运输,就是依法管理运输市场的有效途径。实行合同运输能增强运输业户的责任心,保证货主单位物资及时安全运输,有利于加强运输市场管理,维护运输市场秩序,是深受车主、货主及管理部门欢迎的管理措施。近年来,徐州地区积极推行合同运输,加大依法治运力度,成效显著。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发生一次合同纠纷及商务质量事件,有力地改善了搬运装卸业的管理。

2.3 强化运输收入的稽查

新颁布的《运输进款及运输收入管理规定》新增了各级收入管理部门有权对客运售票系统、行包制票系统、货运制票系统生成的原始信息进行稽核、检查,并对客票信息、行包信息、货票信息网络传输的安全性、准确性进行检查与监督的条款。随着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采取内部审核、会计核算、实地稽查的方法,对运输进款的资金运动及运输收入实现的全过程进行检查与监督,对发挥稽查的职能作用提出更高要求。收入稽查工作重在防范和纠正运输收入核算中发生的差错,查处运输收入领域违法犯纪和贪污舞弊行为,维护运输收入的正确与完整。新形势的工作要求我们的收入稽查人员既要帮促基层收入部门提高运输进款的核收业务,防止多少收款或漏收款,减少收费上的差错,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工作作风与职业道德,强化稽查力度,准确分辨违纪行为的隐蔽化、多样化,严肃运输收入纪律,尽可能挽回国家运输收入经济损失。

2.4 加强路车综合管理

因为交通运输市场的主要场所是路。交通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没有路便没有交通运输劳务商品的交易,也就没有道路运输市场。因此,离开路来进行运输管理,路子会越来越窄:而路车综合管理,才能保证运输市场管理的生命力。可以設想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将养路费稽征机构与运输管理机构台并,设置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实行分级管理。

4.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物流运输经济管理论文 篇四

【发布文号】交运发(1993)531号 【发布日期】1993-05-19 【生效日期】1993-05-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道路旅客运输业户开业技术经济条件

(试行)

(交运发(1993)531号1993年5月19日)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条件规定了经营道路旅客运输业在开业时须具备的车辆、设施、资金、人员和企业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经济条件。

1.2 本条件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营道路汽车旅客运输的业户。

1.3 本条件是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对申请经营道路旅客运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开业审查及对道路旅客运输业户新增项目、扩大规模进行审查的依据。

2.道路旅客运输分类

2.1 班车客运

2.1.1 营运距离在800公里以上(含800公里)的班线,为一类班车客运。

2.1.2 营运距离在400公里(含400公里)~800公里的班线,为二类班车客运。

2.1.3 营运距离在150公里(含150公里)~400公里的班线,为三类班车客运。

2.1.4 营运距离在150公里以下的班线,为四类班车客运。

2.2 定线客运

2.3 旅游客运

2.4 出租汽车客运

2.5 包车客运

3.道路旅客运输业户开业的一般条件

3.1 车辆条件

3.1.1 拥有的车辆应是新车或达到一级车况等级的在用车。

3.1.2 须有有效的车辆行驶证件。

3.2 设施条件

3.2.1 须有固定的办公场所。

3.2.2 须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坚实平整的停车场地,其面积应是实有车辆投影面积的2倍。

3.2.3 租用他人房屋、场地作为经营办公场所、停车场者,要签订一年以上合法有效的租用合同。

3.3 资金条件

3.3.1 除固定资产外,须有不少于车辆价值5%的流动资金。3.3.2 经营一辆车的业户,除车辆本身外还须具有一定的资金或资产作为事故赔偿的保证金。经营大型客车的业户为5万元,经营中型客车的业户为4万元,经营小型客车的业户为3万元。

3.3.3 开业时应出具合法的资信证明或资金担保书。

3.4 人员条件

3.4.1 管理人员、调度人员、驾驶人员须掌握与道路旅客运输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客运业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4.2 车辆驾驶人员应具有有效的驾驶证件。

3.4.3 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在经营管理、车辆技术、财务会计和统计等岗位上,应分别有一名具有初级以上(含初级)职称的专业人员。

3.4.4 聘用各种专业人员,必须签定合法有效的聘用合同。

3.5 申请经营道路旅客运输时应具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写明要求经营的范围。

4.道路旅客运输开业的补充条件

4.1 一类班车客运

4.1.1 须达到拥有40辆营运客车的生产经营规模或车辆固定资产原值不少于800万元。

4.1.2 高、中级客车或卧铺客车不少于5辆。

4.1.3 行驶一类班线的大客车驾驶员须有安全行车10万公里以上或安全驾驶5年以上的驾驶经历,并应配备双班驾驶员。

4.1.4 营运线路上,每400公里间隔内至少要有一个自办或建立合同关系的救援单位。

4.2 二类班车客运

4.2.1 营运客车不少于20辆或车辆固定资产原值不少于400万元。

4.2.2 高、中级客车或卧铺客车不少于3辆。

4.2.3 行驶二类班线的大客车驾驶员须有安全行车5万公里以上或安全行车3年以上的驾驶经历,并应配备双班驾驶员。

4.2.4 沿途至少要有一个自办或建立有合同关系的救援单位。

4.3 三类班车客运

4.3.1 大、中型客车不少于5辆。

4.3.2 行驶三类班线的大客车驾驶员须有安全行车3万公里以上或安全行车2年以上的驾驶经历。

4.4 四类班车客运

经营四类班车客运须达到“3.”项规定的道路旅客运输业户开业的一般条件。

4.5 定线客运

4.5.1 须有30座以下的中、小型客车。

4.5.2 线路里程一般为100公里以内。

4.6 旅游客运

4.6.1 大、中型旅游客车不少于5辆。

4.6.2 驾驶大、中型客车安全行车5万公里或安全行车3年以上的驾驶员不少于5人。

4.6.3 持有效导游证书的导游不少于5人。

4.6.4 有固定的发车地点。

4.7 出租汽车客运

4.7.1 有符合出租汽车客运要求的小型客车。

4.7.2 有严重伤害他人劣迹的人员,两年内不得经营及驾驶出租汽车。4.8 包车客运

经营包车客运须达到“3.”项规定的道路旅客运输业户开业的一般条件。

5.企业组织条件

5.1 有完善的企业章程。

5.2 有合法的法定代表人。

5.3 有健全的生产经营组织机构。

6.兼营条件

6.1 一类班车客运业户允许经营二、三、四类班车客运;二类班车客运业户允许经营三、四类班车客运;三类班车客运业户允许经营四类班车客运。

6.2 定线、出租汽车、旅游客运业户拥有5辆以上客车规模的班车客运业户可以兼营包车客运。

6.3 经营多项客运业务的,须同时具备相应项目所要求的条件。

7.附则 7.1 对道路旅游运输业户进行审验时参照本条件。其中车辆条件可放宽到二级车况等级。

7.2 其它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申请经营道路旅客运输,其技术经济开业条件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局)制定。

7.3 本条件解释权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5.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物流运输经济管理论文 篇五

在社会经济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在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经济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整合和优化内部资源,在市场竞争加剧、经济发展高度集中的形势下,只有加强经济管理,企业才能够把握市场机遇,获得经济效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经济管理模式改革和完善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同时,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1市场经济和企业经济管理简介

1.1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脱离政府指导和控制的经济体制,主要通过供求关系实现自我调节和控制,具有公平性、公开性、法制性、竞争性等特点。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增强经济的发展活力,实现经济市场的进一步开拓,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从而全面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市场经济存在的弊端也无法避免,例如市场经济对工业重视较高,但是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使得城乡差距加大;市场经济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供求关系不协调、物价上涨等问题;市场经济的快速变化,让很多企业受到各种竞争压力,严重的甚至面临倒闭,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在这方面也需要企业从自身发掘问题,加强经济管理[1]。

1.2企业经济管理

企业经济管理是对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涉及的经济问题的全面管理,例如成本估算、经费预算、收益核算等。经济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管理不善,容易造成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甚至面临各种经济风险问题,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具有粗放性特点,不符合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需要向集约型转变,但是由于制度欠缺、管理意识不足、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等,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很难实现创新型转变。企业应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采购成本控制不足、生成过程管理不到位、经营关系复杂等问题,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与社会经济市场改革不符。因此,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变化的十分迅速,企业经济管理范围不断扩大,不仅要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指挥,还要增强监督和决策功能,从而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管理制度不完善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虽然一些企业管理者提高了对经济管理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过分看重企业的短期利益,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经济管理不到位。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很多经济管理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并没有实质性的改革和完善,一些企业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流于表面,没有切实、有效的发挥作用[1]。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企业的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落实,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不能够以相关的制度严格规范自身行为,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2.2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凝聚高素质的人才,企业才能够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保障,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容易造成人才素质不高以及人才流失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缺乏对企业内部员工的有效培训,由于招聘到的员工在职业素养和工作技能方面水平参差不齐,后期不进行全面的培训,容易造成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偏低,不利于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在人才管理方面,很多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难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一些员工出现懈怠情绪,容易造成人员流动,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2.3组织缺少灵活性

受到传统经济体制影响,我国很多企业在组织机构构建和工作安排方面还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难以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企业组织机构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灵活性和变通性较低,难以对各个部门和各项工作进行全面、灵活的调动。大部分企业较为看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并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组织构建,导致很多工作责任和工作计划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如果缺乏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灵活的组织机制,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十分不利,难以保障企业内部的有效控制,这就需要企业与时俱进进行合理的调整[2]。

3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改进对策

3.1完善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企业要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的经营情况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首先,企业管理者要更新管理观念,借鉴同行业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和模式,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同时,根据国家和行业内部的法律规范,对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其次,建立监督机制,对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提升企业经济管理的规范性和全面性[2]。由此可见,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企业经济管理的可靠保障,有利于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企业内部的监督和审计工作,从而保障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2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企业的竞争从根本上分析重点在于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必须优化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全面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对各部门人员的在职培训,从职业素养和工作技能等方面,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活动,提升全体员工的经济管理意识,尤其对于财务管理部门人员,要进行更加专业的经济规划和管理培训,保障企业内部资金得到有效利用,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第二,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针对不同岗位员工的工作特点,企业要制定科学的奖励政策,对于工作表现突出的优秀员工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从而激发更多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留住更多优秀人才,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3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与时俱进,对传统的组织机构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更加高效、灵活的组织机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存在很多的变动,只有高效的组织机构做支持,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企业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建立科学、民主的组织机构,从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等各个方面明确划分企业的各个部门的工作范围、职能和责任,保障各种经济管理问题得到灵活、有效的处理。此外,企业管理者要加强与各组织机构员工的交流,听取员工的工作意见和想法,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保障企业的发展活力[3]。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尤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各种不足,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对此,企业必须提高对经济管理的认识程度,从制度、人才、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6.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物流运输经济管理论文 篇六

2.1 运输业资产经营开发的自主空间有限

实施委托运输管理以后,合资铁路公司运输业资产经营活动实际上是由受托铁路局具体实施的。合资铁路公司无法独立自主的开展日常的运输资产经营工作,更无法独自承担铁路运输产品的开发、设计与提供。大部分新建合资铁路公司并不具备机车、车辆等全要素的铁路运输生产设施、设备。因此,合资铁路公司的自主资产经营开发空间不大、工作受限。

2.2 现有土地管理规定制约了土地的综合开发

合资铁路公司现有用地是划拨方式取得的,是在铁路建设中通过征拆取得的,属于交通用地。无论是在车站、沿线线路修造建筑物用于商业开发,还是在现有铁路站房上建造物业进行商业开发,都必须通过“招拍挂”形式改变土地使用性质,而一旦进行“招拍挂”,合资铁路公司就有可能失去既有铁路用地。另外,我国现行城市规划中关于铁路车站和周边建筑的容积率规定一般为2.5左右,有的城市甚至低于2.5,有研究资料表明,只有当容积率达到10以上时,铁路土地综合开发的车站及周边建筑才会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因此,现行城市规划关于容积率的规定成为合资铁路公司进行土地综合开发的制度性障碍。

2.3 资产经营开发资金不足,人才短缺

目前,合资铁路公司普遍负债经营,一些合资铁路公司甚至连年亏损,无自有资金从事资产经营开发。已投产运营的合资铁路公司因偿还贷款、支付运营管理费、更新改造等刚性支出巨大,能实现保本经营已经不易,很难筹集资金上新项目,开展资产经营开发。分步投产运营的合资铁路公司,特别是客专公司其收入渠道有限,完成自身建设任务所需资金尚且需要通过贷款融资,更无法筹集资金用于资产经营开发。此外,合资铁路公司的机构定员受总公司定编约束,现有人员大多来自铁路运输、工程建设、财务管理等领域,没有专门的资产经营开发人才。资金、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困扰合资铁路公司开展资产经营开发的难题。

2.4 经营班子对资产经营开发工作动力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是资产经营的`履责、问责机制不完善,开展资产经营开发的主动性不强。实施委托运输管理以后,合资铁路公司的运输业经营业绩并不能如实反映其经营班子的工作绩效。当前,关于合资铁路公司的资产经营履责和问责机制没有明确、系统的规定对其经营班子开展资产经营开发工作,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督问责。这些问题在客观上造成了合资铁路公司经营班子抓好资产经营开发的责任意识不强。二是经营业绩考核机制不完善,难以激发资产经营开发的积极性。在合资铁路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中,运输业盈亏权重较大,非运输业资产经营开发绩效权重较小,一般来讲,只要公司实现了运输业盈亏目标,其经营班子绩效考核结果就很容易达到优秀。由此可见,合资铁路公司经营业绩考核机制不完善,无法激励经营班子开展资产经营开发。

★ 浅析涂料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路径

★ 电商财务核算流程及管理模式

★ 战略性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机制论文

★ 塔吊的开发流程有哪些?

★ 退耕还林创新管理模式的论文

★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初探论文

★ 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与设计论文

★ 教学流程设计

★ 矿山井下无轨设备管理模式探讨论文

7.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物流运输经济管理论文 篇七

1.1 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

“要想富、先修路”的标语在很多偏远地区随处可见,这是通过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所验证的。交通运输完善、便利与否,对本地区与外面的交流产生直接的影响,对本地区的发展与开发具有直接作用。很多时候,交通运输的建设仅仅是为了开发目的地的资源,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交通运输的建设给各个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超前开展交通运输建设,会进一步密切沿线地区与外面的联系,使沿线地区的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1.2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就是交通运输

纵观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不难看出经济落后的地方多为交通阻塞的、偏远的山区,而交通便捷、四通八达的中心城市或沿海地带,就会得到丰厚的经济效益。国家开发一个地方,首先对其交通便利进行保证,不难看出,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交通运输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市场经济环境下强化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手段

2.1 对运输收入稽查加以强化

企业必须对自身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稽查、会计核算、内部审核等手段,检查实现运输收入的全程,监督运输进款的资金运动,使稽查职能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稽查工作的关键就是在运输收入核算过程中纠正和防范容易出现的差错,处理检查舞弊贪污和违法违纪行为,维持保护运输收入的完整与正确。面对新的市场形势,要求我们的收入稽查人员不仅要对基层收入单位运输进款的核收业务予以帮促,避免漏收款或多收款,避免收费上的差错。

2.2 全面落实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多年实践积累下来的先进管理经验,它是以利、责、权相结合为前提的各责任单位建立的预算体系,利用其分配、激励及监督功能,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以完善,对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加以解决。企业管理者要积极树立现代管理观念,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充分了解,全面掌握科学地编制,全面预算,灵活应用全面预算管理,使企业快速成长为现代企业,使其经济效益得以提高。

3 市场经济环境下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改革建议

3.1 实行全面预算,对交通运输成本管理要不断加强

要科学管理交通运输成本,就必须抓好工程的全面预算,在最低限度内降低施工成本,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持续前进。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是成功经验,是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经济管理逐步摸索出来的经验,其作为一个预算体系,对各个责任单位的职能、责任和利益进行了全面、综合考虑,通过分配、监督和激励等措施,使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得以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工程的预算成本反映了交通运输施工企业的成本水平。所以,开展好交通运输成本的管理,项目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极其重要,制定的施工方案必须科学,材料供应商要经过对比加以选择,项目的成本计划要好好制定,为顺利完成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改善和加强交通运输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良好、完善的管理体制是对运输业科学管理的有力保证,现阶段市场经济环境下公路运输业的不断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向以往的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将综合性运输体制与政策尽快地制订出来,从而使交通运输业得以协调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和交通双重发展。

3.3 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措施

具有投资回收慢、周期长等特点,还具有非营利性、公共性和规模性等特点。它属于一项公共事业,需要政府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在政治上政府应当为其提供保障,在尊重交通运营规律的前提下,将垄断经营权赋予特定企业,这样有助于行政和经济措施相结合,推动交通运输经济的有效管理,使公路运输业的持续发展得到进一步的促进。

4 结语

我们既要发展、培育和完善运输市场,又要通过切实可行的、科学的管理模式,建立一个有序的、统一的、开放的、竞争的运输市场,从而推动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振芹.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1,(04).

[2]陈志华.对道路运输管理的若干思考[J].交通与运输,2005,(06).

[3]张辉.适应市场经济提高运输收入管理水平[J].铁道财会,2009,(06).

[4]秦忠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研究[J].中国外资,2011,(06).

8.论铁路货物运输安全与经济效益 篇八

关键词:铁路货物;运输安全;经济效益

铁路货物运输是铁路运输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部分。在铁路运输过程中,货物运输安全与经济效益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保证我国铁路货物运输的安全,是保证经济效益的有效前提。目前,我国铁路改革发展正进入一个新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好好把握机遇,重视铁路货物的安全运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铁路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一、铁路货物运输安全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铁路货物运输安全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主要包含两大方面:一方面是铁路货物运输安全质量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内在关系;另一方面是铁路货运安全质量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内在关系。下面我们就来分别分析下这两者直接的关系。

(一)铁路货物运输安全质量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内在关系

铁路经济效益受到铁路货运安全质量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铁路货运事故造成的损失和无效运输造成的损失。下面我们就来说下这两点制约因素的具体情况。

1、铁路运输事故造成的损失。众所周知,铁路货物运输安全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是成正比的,这主要是因为一旦铁路货物运输过程中发生了事故,造成的一切损失就会由铁路部门进行赔偿。在赔偿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个货运赔款率,由货运赔款率就能直接看出铁路货物运输安全质量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为了提升铁路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铁路货物运输安全质量。随着铁路货物运输的不断壮大,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铁路货物的安全运输问题,颁布了不少的法律制度来提高货物运输的安全质量,并在这方面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无效运输造成的损失。在铁路货物运输中,就算货物会安全达到目的地,但是依然没有脱离安全问题,这是因为在目的地也会出现货物受损或者被盗的现象。一旦出现这些现象也是会给铁路经济效益造成一定的损失,并且这也属于一种无效的铁路运输,在中途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也得由铁路部门承担,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不必要的支出,降低了铁路经济效益。

(二)铁路货运安全质量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内在关系

我国大多数的货物运输都是由铁路运输而来的,尤其是一些航空运输不了的电子设备等一般都得靠铁路运输来到达用户的手中。社会经济效益受到铁路货运安全质量的制约主要也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社会财富的损失;另一方面是影响工程进度。

1、社会财富的损失。在铁路运输的过程中,一般都包含很多方面,比如说食物、液体物品、电子设备等。从这些方面就能看出在运输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食品的腐败、电子设备的损害、液体天然气燃料的泄露等,这些现象都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2、影响工程进度。机械设备在铁路运输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零件丢失或者破损现象,虽然有的时候破损程度比较低可以修复,但是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推迟安装投产时间,影响工程进度,非常不利于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提高路货物运输安全质量与经济效益增长的方法

由上述铁路货物运输安全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可知,只有提高了铁路货物运输的安全质量,才能有效增加经济效益。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下提高路货物运输安全质量与经济效益增长的方法都有哪些:

(一)各个过程严把质量关

我们都知道,铁路货物运输是一个十分复杂并且非常严谨的过程,在运输的过程中,是需要很多的铁路部门互相协作才能完成整个货物的运输。因此,在对铁路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不能单单只从一个部门下手,要从整个铁路部门进行安全水平的提高着手。换句话说,如果在铁路运输过程中,某件货物出现了破损,造成这个破损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在装货或者卸货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而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调车过程中由于冲撞现象而造成的。由此可见,在铁路运输过程中,一定要严把每个程序的质量关,把铁路各个部门都有效的组合在一起,建立相应的安全质量保证体系,从整体上提高货物的运输安全,减少经济损失。

(二)对相关的装货卸货员工进行定期培训

为了提高货物运输的安全质量,就必须重视对相关的装货卸货员工进行定期培训。从目前我国铁路运输的现状来看,装货卸货新员工就占员工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多,这些新员工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在具体的装卸货过程中,不会重视货物的安全;对于那些老员工来说,他们虽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他们的综合素质偏低,对新的规章制度不能清晰的理解。这些现状都会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给经济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由此可见,对相关的装货卸货员工进行定期培训,以提高专业素质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

(三)货运、装载基本设施建设的加强

保证铁路货物运输安全质量和经济效益增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货运、装载基本设施的建设。从目前我国铁路货物运输建设的现状来看,传统的货运、装载设施建设已经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破旧的设施会很容易造成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丢失、破损等现象,降低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对铁路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重视货运、装载基本设施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路货物运输安全质量与经济效益增长。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保证了铁路货物运输的安全,才能提高经济效益的增长。因此,在铁路货物运输过程中一定要严把质量关,定期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训,把自己积极投身到铁路安全稳定事业中去,从而为我国铁路建设奉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尹先发.论铁路货物运输安全与经济效益[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06:188.

[2]温克学.关于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创新的探索与思考[J].铁道货运,2015,03:1-9.

[3]李睿,佘廉.我国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3,05:118-121.

9.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关系的重建 篇九

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关系的重建

奉献与索取关系,义利关系以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是我国道德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人们对这几对道德关系出现许多片面认识,甚至将二者对立起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时期,必须以新思维、新视角重新认识这几对道德关系.

作 者:王金秋 作者单位:大连市中山区委党校,辽宁,大连,116015刊 名:辽宁财专学报英文刊名:LIAONING FINANCIAL COLLEGE JOURNAL年,卷(期):5(5)分类号:B82-053关键词:市场经济 奉献 索取 义 利 国家利益 集体利益 个人利益

10.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伦理 篇十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伦理

企业是现代社会中的基本经济单位,也是重要的伦理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重视企业伦理,要按照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妥善协调各个方面的.伦理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顺利运行和迅速发展.

作 者:王孝哲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马列部 刊 名:天府新论  CSSCI英文刊名:TIAN FU NEW IDEA(BIMONTHLY) 年,卷(期): “”(4)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企业   伦理关系   道德   企业伦理   市场经济   伦理行为  

11.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市场经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并且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程序和方法的总和,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使企业的需求与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相匹配,保障企业目标的实现。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

(一)系统评价企业中人力资源的需求量

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保证企业内外人员的供给与一定时期企业内部预计的需求相符合,企业中的职务数量与类型确定了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企业中职务的数量确定了企业目前对人才的需求量,类型确定了企业需要何种类型的人才。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分析企业现有的人才资源状况与需求量进行对比,使企业的人才处于平稳状态,减少人才大量的流动,使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稳步前进。

(二)选配合适的人员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外界环境与内部因素的影响着企业,促使企业不断做出改变,企业中的员工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这对于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艰巨的任务,为了保证员工能够胜任自己所担任的职务,符合职务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就必须在人才选拔方面做到严格筛选人才。这就必须运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使企业中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得到及时的补充,并且淘汰掉一些不能胜任职务的员工,提高企业中人力资源的质量。

(三)设定人员培训计划

培训师人力资源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训是为了适应企业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要求,通国对员工的培训,使员工的技能与道德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保证员工工作水平的提高,使员工能够更好的为企业做出贡献,达到员工个人和企业共同发展与进步的目的。要使员工能够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的环境,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就需要运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对员工要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培训,为企业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保证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

(一)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是管理者通过影响他人的能力,激发员工为企业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保持员工的工作热情,另外,应该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可以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给予员工良好的待遇与福利,保证员工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在管理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注意员工实际工作绩效与报酬之间的合理性,同时,应该为员工安排一些具有挑战性和责任感的工作,充分的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努力。

(二)建立灵活的竞争机制

无论竞争胜利还是竞争失败,都会对企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方面是建设性的,另一方面是破坏性的,建设性的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员工间的良性竞争,使不同意见与观点得到交流,但是破坏性却对企业的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使团队凝聚力受到破坏。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该建立灵活的竞争体制,创造一种和谐的竞争氛围,使企业保持一定的活力与创造力,使员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应该把竞争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保持企业内旺盛的活力,同时,还应该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内部变得更加团结,这样不仅有利于员工不断的提高员工工作能力,还可以保证企业内部和谐发展,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稳步前进,不断获得提高。

(三)合理的进行绩效评估

在传统的绩效评估方法中,企业往往把员工的个人品质当作业绩评判标准,掺杂着许多考评者个人偏好与主观意见,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额大环境下,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对绩效评估起到足够的重视,为最佳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并且使其成为员工一面有益的“镜子”,保证员工的潜能得到合理的评价,为了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配置提供依据。在进行绩效评估之前,首先应该对企业中影响评估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避免使用一些不能动态的反映内外环境变化的程序。绩效评估可以依据一下几个步骤:一是确定特定的绩效评估目标,设计和选择合理的考评制度;二是确定考评责任者;三是评价业绩;四是公布考评结果,交流考评意见;五是根据考评结论,将绩效评估的结论备案,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层次。

三、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对于企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决定企业是否能够良好的发展,所以,在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应该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使企业更上一个层次。

参考文献:

[1]王利民.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管理观察,2013(35).

12.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物流运输经济管理论文 篇十二

我国交通运输业耗能占全社会总能耗的9%左右, 仅次于制造业。其中, 石油消耗约占全部消耗的34%左右, 碳排放约占25%。如何在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 需要钢铁企业铁路运输向绿色物流模式发展。

目前, 国内外研究低碳经济与供应链低碳化的文献有很多。如天津大学赵道致教授认为低碳经济模式下交易模式应有所变化, 面对低碳供应链运营新问题应有新举措, 例如,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供应链低碳化策略、低碳供应链各节点的个体行为优化决策、总投资或总排放量有限时的企业决策、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减排博弈、全球化供应链的减排问题以及文化对供应链低碳化的影响等;[1]夏良杰博士认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各主要国家对未来一段时间降低碳排放提出了具体目标, 从气候变化和现有国际协定来看, 减排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2]此外, 许多学者也分别对相关理论及实践做出了研究。[3,4,5]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铁路运输公司 (以下简称公司) 是我国冶金铁路运输龙头企业, 不仅肩负保鞍钢大生产顺行的生产经营任务, 同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从设备、技术、管理等多方面为国内同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公司认真研究和实践钢铁企业铁路运输低碳化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通过对公司主要工作的介绍, 说明了低碳运输对实现公司降本增效, 绿色发展目标的贡献, 并对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实践低碳化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创新策略进行了探讨。

二、钢铁企业铁路运输低碳化发展基本原则

(一) 遵守资源节约原则

物流低碳化发展首先要注重物流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强调对资源特别是能源的节约。公司认为钢铁企业铁路运输低碳化发展需要应用新的技术, 合理优化机车结构, 优化铁路运输和能源流结构, 降低运输能耗, 改进技术进步, 逐步提高节能效益, 促进厂内运输的节能化。

(二) 强调循环利用原则

公司强调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的循环利用, 减少能源消耗。特别要合理利用运输能力, 科学编制列车运行图, 实现运输业中的双向流动, 减少空载;要加强机车检修管理, 提高机车检修水平, 确保车体最佳的工作状态、燃烧状态和机车性能;要加强固体废弃物回收物流的管理, 及时回收运输、检修期间的废油并做好再次利用工作;在进行机车检修时, 对柴油机台架试验, 应采用旋转变流机组或可控硅逆变装置回收利用电能。

(三) 依靠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原则

公司紧紧抓住物流业低碳化发展的新趋势, 以在模式上, 强化集约化运营;在环境上, 强化绿色运营;在作业中, 强调标准化;在技术上, 强调智能化运营的理念和原则抓好低碳运营。同时, 成本控制也是公司实现低碳化发展的重点要逾越的环节。

三、钢铁企业铁路运输低碳化发展的主要内容与做法

(一) 把握低碳取向制定战略规划

低碳经济视角下钢铁企业铁路运输低碳化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中, 要注意循环物流理念的植入, 要在公司全程物流角度下规划, 使其不仅满足降本增效的需求还要满足节能减排的需求, 所以公司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化发展路径与模式。即公司作为运输链条上的主要企业, 对外与铁路局沟通, 对内与服务单位沟通, 用整个运输链条的绩效优势减少运输作业对环境的污染, 提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公司凭借运输链条上的众多单位共同合作和努力, 提高了运输效率, 加强了风险控制。

(二) 应用新技术推进低碳运输

公司加快物流技术的开发与实施, 实现低碳化运营。首先改变运输机具、降低铁路运输能源消耗。例如创新机车的牵引方式, 发展电力牵引在厂内运输繁忙的线路、运输大宗原燃料的线路, 调整内燃机车马力, 有效提高铁路运输能源利用率;其次加大对绿色燃料、低耗能源的利用。公司使用清洁燃料减少内燃机车使用的柴油;使用流体缓蚀剂, 克服管道中流体的摩擦阻力。在水输送及热网与水冷设备中, 加入高分子减阻剂后, 使管道压降减少40%, 使流体增加50%, 当流体速度较高处于湍流状态时, 最高可节约70%的输送能量, 提高输送泵效率5%-15%, 从而降低能耗;第三加强运输作业系统技术创新, 例如公司为减少机车的阻力和磨损, 在机车的轮轨上使用了润滑装置, 降低了机车的能量消耗;发展重轨及60公斤钢轨, 提高了运输中厂内铁轨的整体承载能力, 减少铁路运输中车辆的冲击和阻力;采用先进的轨道、路基施工技术, 降低工程单位产品能耗, 节约施工能源消耗;采用内燃机车加装电热节能装置, 即加装小柴油机发电机组, 减少内燃机调温用油。

(三) 开展固体废弃物回收物流

公司利用正向运输的资源, 组织开展废弃物回收工作。公司对厂内生产中产生的废钢、含铁物资、其他废弃物和废弃的包装材料分为三类, 即可回收利用的、不可回收利用但可送再生使用的、不可回收利用也不可送再生使用的。同时对这三种物资分别给出不同的物流方向。然后利用正向运输的资源, 回收这些废弃物资, 防止发生重复运输现象。公司通过对供应商、使用者、消费者的有效沟通协调, 合理利用运输资源开展固体废弃物回收物流工作, 建立了合理的运输结构, 解决了固体废弃物回收物流内在比较复杂的运输任务, 降低了物流成本, 同时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

(四)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

铁路运输的信息化建设直接影响着运输的质量和成本。信息化建设之前物流运输作业全程信息流程设计不合理, 物流运输系统管理落后阻碍公司的生产发展。借助信息技术实施流程改造和业务整合, 构建铁路运输资源子系统;关注物流作业的全过程管理和监控目标, 实施ERP铁路运输资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对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物流绩效, 促进公司效率、效益的提高有重大意义。

公司借助信息技术实施流程改造和业务整合, 构建铁路运输资源子系统, 实现与运输相关单位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公司设计并应用的鞍钢ERP铁路运输资源系统, 实现铁路运输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的鞍钢铁路运输资源管理系统。系统投入运行后实现强化、细化运输管理, 完善运输技术管理、运输货运管理、运输生产安全管理等业务, 实现运输组织优化资源、系统整合、集中一贯、精干高效的管理;同时也解决鞍钢运输业务如何向满足核心客户需求的物流服务模式转变;为鞍钢大物流体系整合一体化运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该系统实现与服务用户的信息共享, 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实现了“网络货票”取代“纸质货票”, 先进的运输组织技术和网络货票掀开了钢铁企业铁路运输货票史上新纪元, 为低碳物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司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灵山智能驼峰自动化改造”, 项目整体技术装备居国内领先水平, 实现铁路运输满足鞍钢年产2000万吨的接车通过能力, 完全避免了过去的迂回运输现象。

四、铁路运输低碳化运营的实施效果

(一) 能源消耗创历史最好水平。

公司开展低碳化运营模式以来能源消耗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开展能效对标, 实施对标挖潜, 落实了节能降耗责任;加强能源监察, 减少了跑、冒、滴、漏现象;加强柴油和电力的消耗管理, 实行指标分解, 落实到人, 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2011年与上年相比, 运输工序能耗实现165千克标准煤/万吨公里, 比计划下降26.7千克标准煤/万吨公里, 下降率为14%;工序耗水完成3.8吨/万吨公里, 比计划下降0.45吨/万吨公里, 下降率为10.6%;全年节电30万度;柴油消耗下降1235吨, 节约费用1062万元;蒸汽使用量下降11.6%, 在提高环境业绩的同时获得了可持续生态效益。设计并应用铁路运输信息资源系统, 使其成为鞍钢ERP系统的支持要素, 并成为联系鞍钢ERP系统储运管理子系统及生产管理子系统的纽带, 从而保证鞍钢ERP系统运行有序、数据传递准确。从销售部门接到定单开始, 直到钢材销售给用户, 涉及原、燃材料供应、生产过程中工序之间、成品输出等各个环节的运输大部分需要铁路运输完成。它要求形成满足鞍钢生产技术条件的时间、数量及合同需要的、与运输相关的请车计划、发货计划等, 这些计划实行ERP系统管理将会使计划更加及时、准确。计划准确、运输合理, 减少的不合理运输带来能耗的降低。

(二) 改善物流作业, 提高运输安全

公司铁路运输技术中应用的诸多新技术, 例如车辆状态转换模型技术、网络货票技术、货运实时统计技术、RFID技术、网上操作牌技术、GPS技术、微机连锁技术、能有效降低和预防事故的发生, 增加了物流运作的安全性;鞍钢铁路ERP系统的实施实现了“网上操作牌”取代“人工操作牌”。系统设计了“网上操作牌”, 实行“网络联锁”, 还加设“密码”以确保安全, 杜绝了由于调度人员失误给列检人员带来的危害, 从而更多的保障了列检人员的安全;其次低碳化运营还有助于减缓部分社会压力, 如按照计算机管理的特点, 重组运输业务流程, 实行车辆号码制管理, 压缩了一次作业时间, 而且通过及时准确地掌握车流, 更加有计划、有预见的组织车流, 最大限度减少不合理运输, 缩短物流流通径路, 提高运输作业效率, 满足鞍钢生产节奏和工艺要求的同时适应了铁路局的运输要求。

(三) 提高物流效率,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施低碳化发展,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促进公司运输的长足发展。例如鞍钢ERP铁路运输系统提供的信息及运输方案决策模型优化了铁路运输管理的工作模型和决策方案, 优化了运输路径、列车编组、牵引定数、机车运用效率, 实现了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电热节能装置的引用为经济运行提供支持, 小柴油机发电可满足机车保温、取暖、充电和夏季空调的使用;在设备保护上, 减少了起机长期怠速引起的机械磨损;减少积碳, 保障制动各阀、风管等正常工作;减少机车故障, 降低机车回修率;为0号柴油的使用创造条件。另一方面, 由于采取绿色运输思想, 环境污染得以减轻, 降低了企业的污染治理成本和废弃物处置费用。例如优化的运输方案减少了冗余工作和燃油消耗;网络货票的有效开展为企业减少资源消耗、提高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水平做出了贡献。

五、实施钢铁企业铁路运输低碳化运营的几点体会

(一) 系统思考、统一规划

作为大型实时性强的生产综合应用系统成功设计, 必须贯彻系统规划、统筹兼顾、强本简末、量力而行、重点突破、流程再造、科学选比、整体推进的原则。实施中不但要领导支持, 团队还须遵循科学整合、深入实际、打破常规、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划小单元、分兵拓展、交叉作业的方略。

(二) 加强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开发与应用

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能促进节能工作开展, 解决节能工作的资金、技术和服务衔接问题, 提供包括能源审计、节能改造方案设计、能源管理合同的谈判和签署、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运行、保养和维护及节能效益保证等, 是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节能、高效、低碳、和谐发展的可选之路。

(三) 政府政策支持的重要性

低碳物流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单独依靠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决策, 也不可能实现行业低碳化, 政府系统规划与控制是关键要素。

(四) 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低碳运输的实施, 解决了鞍钢运输业务如何向满足核心客户需求的物流服务模式转变, 为鞍钢大物流体系整合一体化运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为物流管理的集成, 信息化、多功能、战略合作———以信息和数据逐渐取代原始运输工具, 成就占据高端价值的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可能的平台, 同时具有较强的推广前景。

摘要:低碳物流是钢铁企业物流发展的一种趋势, 也是顺应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要求。钢铁企业铁路运输部门应把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发展的首位, 加强低碳化发展路径与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钢铁企业铁路运输低碳化发展战略的实现形式包括战略规划的制定、技术改造与创新、逆向物流、低碳物流、数字物流等。应建立和完善宏观、微观层面的相关制度和措施, 促进钢铁企业铁路运输低碳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铁路运输,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道致.低碳经济环境下的供应链运营新问[J].中国物流学会会员通讯, 2012 (44) .

[2]夏良杰.基于碳交易和碳税的政府—企业减排研发博弈[J].中国物流学会会员通讯, 2012 (46) .

[3]侯海云.钢铁企业逆向物流管理[c]//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426.

[4]侯海云.以钢铁企业绿色物流提高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水平[J].金属世界, 2008 (论坛专刊) :78-98.

[5]侯海云.钢铁企业生态物流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冶金 (专刊) 2010:351-355.

[6]张平, 李怀政.我国发展生态物流的困境及其制度改进[J].物流管理, 2010 (3) :17-19.

13.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物流运输经济管理论文 篇十三

一、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于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变革和深化,有促进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在这种经济体制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效益意识、时间观念、平等竞争思想等等,不仅反映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样也符合人类进步、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都有利于学校德育能更贴近现实生活,使德育自身更具有时代精神。同时也应看到,市场经济意识与学校德育在价值取向上,还有相悖的一面。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成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机制,是以经济利益为其驱动力的,市场交换的双方都以自己的利益作为行为的出发点。正常的市场行为虽然是一种互利的行为,但是这种互利首先还是建立在利己的基础上,一个个人或单位不从利己出发也就不可能产生市场行为。这就是说,在价值取向上,市场经济会导致强烈的趋利性和利己性。社会主义社会学校的德育是建立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基础上的,因而在引导学生处理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时,就只能以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而不是以市场经济的利己原则作为准则。当然,社会主义道德行为不排除互利,但这种互利是以利他主义为前提和逻辑起点的,是一种必要时牺牲自我的互利,同市场经济法则中的那种互利有着本质的区别。再者,道德行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亦不以获取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为驱动力,而受主体的道德意识和社会的道德舆论的策动和制约,主体从道德行为获得的往往是一种精神的满足。这些特征都是与市场意识根本不同的。

二、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正确定位。

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必然要求形成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在现阶段,学校德育所坚持的价值观不能简单地以市场经济内涵为转移,而要充实新的内容,注入新的内涵,从而使之与新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并对后者产生积极的反作用。

1.学校德育不能以市场为唯一取向。

复杂的社会整体存在着不同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各具有其特有的运行机制,不同运行机制,在运行的主体、动力、手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为促使社会的整体发展,需要各种不同的运行机制协调发展。对整个社会正常运行来说,它们是缺一不可的,不能互相取代,更不能把某一种运行机制作为整个社会唯一的运行机制。建国以来,在这个问题上是有教训的。如将适用于政治领导的运行模式扩大到各个社会领域,搞成政治泛化。今天同样也不能将适用于经济领域的运行机制推及到其它一切领域,搞成市场泛化。选择市场经济作为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是完全正确的,经济是社会的基础,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事业,要按其本身的法则通过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以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就德育来说,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掌握和遵循社会不同的领域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在现阶段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有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需要的全面、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这些行为准则、思想规范往往与市场经济所遵循的不一致,甚至是相背离的。如果把当前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得只限于市场经济或者仅仅是对某些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意识与行为的培养与强化,那么就在德育价值取得上陷入了误区,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学校德育应倡导高于现实的道德理想。

纵观从古到今的各种不同社会,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倡导过不同的社会道德理想以及理想的道德人格。尽管道德的优越性就在于它总是引导人们去做对一 般人来说难以做到的`事。道德教育具有高于现实的特性,过去我们常常不加思索地把历史上存在的这种理想与现实的不符归结为剥削阶级的谎言或欺骗,而对当今社会宣扬的道德理想又一概斥之为脱离实际的“假大空”,这种简单化的、非历史的态度,正是当今社会产生理想迷惘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说高于现实的道德理想的产生与倡导是合乎规律的呢?主要原因是:道德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虽然扎根于现实的经济生活,但它却不直接反映这种现实。它对人们的经济与物质要求的反映是十分曲折的,其中有许多中介环节。道德更直接反映的是人们精神需要和追求,高于现实去追求美好的理想,这是进步人类的一种本质的属性。

在这个精神领域中“物欲”已经不是启动人生活和行动的至上力量,而为人民服务、爱护公物、遵纪守法、勤奋学习、文明礼貌、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等精神,才是灵魂的最高境界,引导、弘扬这种理想道德、理想人格应当成为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取向。如果我们把道德教育仅仅定位于市场意识的强化等所谓现实的取向上,就会脱离当今青年学生和广大群众心中所蕴含着的强烈的精神追求,也无以体现当代社会主义的时代风貌。否定德育对道德理想的倡导与教育,不仅违反了人类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也违反了道德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的决议》和江泽民同志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辟地论述了在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也为学校教育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将有力地推进和加强德育工作。

14.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物流运输经济管理论文 篇十四

近年来,由于市场机制尚未完善,加之煤炭总量过剩,市场疲软,使煤炭经济一直处于低位运行状态,并从而导致煤炭企业内部和外部引发了各种矛盾和问题,也给安全管理带来了诸多难以克服的不利因素。要解决安全管理中的难题,就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想就煤矿当前安全管理中的难点、重点及相应的对策,谈一些个人的想法。

难点和重点

(1)落实各级安全责任制有“断层”。其根源有3个层面上的问题。

① 领导干部的问题。从主观上讲,煤炭企业走向市场以来,追求效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话题,致使少数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主宰着矿长的管理行为,在生产组织、安全管理和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方面,考虑生产经营的多,顾及安全问题的少。

从客观上讲,企业内外部两个方面的因素,分散了领导抓安全的精力。在企业内部,自从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以来,“行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者”的说法多,矿长的临时头衔多,各种应酬多,繁杂的事务多,矿长们忙得晕头转向,尤其在企业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职工要工资,离退休职工要待遇,下岗职工要工作,还有住房问题、医疗问题、子女就业问题,如此等等,令一些矿长搞不清哪重哪轻,把安全生产这个“天字号”的大事给淡化了。在企业外部,矿、乡矛盾和市场问题困扰着矿长:一方面,由于经济困难,在处理矿、乡问题上,对农村的无理要求,不再采取息事宁人的办法,于是矛盾不断升级,甚至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企业走向市场,煤炭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时代已成为过去,矿长忙于销售和催收煤款,尤其是逢年过节,走访客户是事关来年矿井销售的大事,矿长必须亲自出马。如此这般,矿长抓安全的精力就可想而知了。

② 业务部门的问题。煤矿的业务部门肩负着煤矿安全和生产管理、监督、协调的职能,是安全管理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同时还肩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任务。但就目前来讲,业务部门保安责任制不能安全到位,其表现一是缺乏刚性:少数管理人员虽然有较强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但经不起不正之风的攻击,表现为当现场查出问题时,往往是暗箱操作,与一些基层单位搞一团和气;二是缺乏主动性:由于煤矿劳动生产力相对低下,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组织方式,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管理者为提高劳动效率,把工资、奖金向生产一线职工倾斜,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偏低,形成了体脑倒挂的现象,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受到挫伤;三是缺乏科学性;一些管理人员尽管有工作热情,但业务素质不高,知识陈旧,对现场存在的隐患和问题不敏感,对安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准确地判断,不大胆,不果断,事先预测的少,事后诸葛亮的多。

③ 现场工人的问题。现场工人不按章作业、行为不规范、不遵守劳动纪律等问题,使其安全工作职责不能正常履行,其主要原因:一是从业人员素质低——历史上,由于煤矿生产技术含量低,在用工问题上只考虑体能,忽视了文化、技术知识的要求,从而形成煤矿职工队伍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部分井下工人,只有因违章受到处罚时才明白自己的过错;二是利益趋动——近年来,职工队伍的成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过去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职工变为全民工、全民合同工、临时工、农民协议工以及联采队等多种成分混编的“多国部队”,职工群体的主人翁思想淡化,只要能多赚钱,什么事都敢干;三是奖惩机制失灵——有些矿几个月不发工资,安全奖罚成为空头支票,因此在对“三违”的处理上,态度不坚决,即使是处理事故责任者也是避重就轻,安全生产氛围不佳;四是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实效差——主要是缺乏针对性,课堂与生产现场脱节,加之培训管理松散,考核不严,职工安全技术素质没有明显提高。所有这些都影响了职工队伍的风气,出现了“煤矿不违章不能出煤”的怪论。

(2)设备、材料及环境的不安全性。煤矿要实现安全生产,其所用的设备、材料及所处的环境都应该达到本质安全的要求。但从目前看,实际与要求相差甚远。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煤炭企业经济困难,相当一部分矿井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资金不足,材料质量差,设备老、旧、杂,新度系数逐年下降,机电设备事故率高,同时,为节省成本,生产系统的有关技术参数达不到标准要求,造成安全环境不好;另一方面,市场运作不规范,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影响了材料、设备的采购质量,特别是一些提升运输设备和材料,在正常使用期内发生意外事故。

(3)重大事故不可预测因素增多。煤矿生产是地下作业,与水、火瓦斯、煤尘、冲击矿压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特别是开采深度较大的矿井,这些自然灾害有时不可预测。徐州矿务集团近几年曾有过多次突发性、灾害性事故。如张集矿井下突水、瓦斯突出,旗山、三河尖等矿的冲击矿压等,都是在事先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于瞬间或极短时间内形成的灾害,损失巨大,属全煤炭行业目前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另外,乡村小煤矿乱采滥挖不能完全制止的状况也给大矿带来严重威胁。徐州矿务集团东部矿区,小煤矿星罗密市,其开采动态很难掌握,往往在发生渗透水和漏风等事故时才发现,成为不可预测的一大隐患。

对 策

(1)解决煤炭总量过剩问题,使煤炭经济走出低谷。各级政府要把关井压产作为煤矿安全的重要一环,一定要紧抓不放,一抓到底。对不按国家政策实施关井的,要追究责任,严肃查处,该警告的警告,该罚款的罚款,该撤职的撤职,该法办的法办。一是按照国务院规定,切实做到“两取缔、两关闭”,地方政府要顾全大局,关闭小煤矿的态度要坚决,不能有任何商量和退避的余地;二是资源枯竭、扭亏无望、安全没有把握的衰老矿井也必须关掉;三是国家对重点煤矿的生产要按照市场供求状况进行计划指导,实现供求平衡,产销两旺,使煤炭经济进入良性运作状态,从而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安全生产。

(2)依法治理煤矿安全生产,理顺安全生产秩序。首先,依法组织煤炭生产——煤炭企业的所有管理者必须依法组织煤炭的生产经营活动,每一个职工必须依法组织煤炭的生产经营活动,每一个职工必须依法进行生产作业,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拒绝一切违法、违纪、违章的行为;其次,强化对执法的监督——按照“国家监察、行业管理、群众监督”的原则,实行多层次执法监督;第三,依法处理各类事故——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依照法律、法规程序追查、分析、处理各类事故,重伤事故应及时查清事故原因,找到事故责任者,作出处理。死亡事故,按照《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由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联合进行调查处理,依照事故性质和责任大小,分别对事故责任者给予经济处罚、纪律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以促使煤矿各级领导乃至现场工人,都能自觉地按照各自的工作性质,履行工作职责。

(3)增加安技措资金的收入,搞好安全科研攻关。煤炭企业必须坚持从维简、更新、改造、生产发展费用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新设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煤炭企业的主要领导要树立依靠科技进步,保护劳动力的观点,在大力发展机械化的同时,以优厚的待遇引招高科技人员来煤矿工作,利用激励政策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开发科技新项目的进程,全面提高煤炭生产的科技含量。尤其要加快对水、火、瓦斯、煤尘、冲击矿压等自然灾害防治的研究,消化、吸收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有害变无害,变被动防范为主动治理,增强人为控制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鼓励职工搞发明创造,让职工在劳动实践中获得的技术经验用于技术革新,奖励对安全生产设备、仪器、仪表和安全设施进行改革的有功人员,以提高现有安全装备的可靠性、灵敏性,从而使物与环境趋于本质安全。

(4)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首先,要提高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坚持过去在安全宣传教育方面一些之行之有效的做法,有的放矢地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做好安全不放心职工的重点帮教工作,利有舆论导向,规范职工安全行为。其次,要因人而异,改进培训内容——在坚持使用统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普通工人的培训,以技术培训为主,并在提高现场实际操作技能上下功夫;要害工种的培训,以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培训为主;区队长、班组长的培训,把过去处理突发性事故的成功做法编成经验性教材,搞好案例教育,提高现场组织指挥能力和对突发性事故的应变能力。组织管理干部走出矿区,有条件的也可以走出国门,考察学习先进矿井的采煤技术,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要以此来促进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提高。

15.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物流运输经济管理论文 篇十五

关键词:铁路运输,运输票据,核收结算

铁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 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铁路运输收入是铁路运输企业在办理客货业务中, 使用铁路客货运输票据并按规定向旅客、托运人或收货人等核收的票款、运费和其他与客货运输有关的收费。它是铁路运输企业的投入回报, 是铁路基础建设重要资金来源, 更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增加铁路运输收入, 实现其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是铁路运输部门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而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之间有着相得益彰的关系, 健全完善的铁路运输收入管理能够促进铁路经济效益的提高, 反之, 则会迟滞铁路经济效益的增长步幅。二者之间的具体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铁路运输票据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铁路客运、货运票据是国家批准的专业发票, 是铁路运输收入的原始凭证。对客货运票据的管理, 包括票据类型、样式、印刷、定印等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此举既保证了国家财税收入的稳定安全, 同时也是铁路运输规范化运营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规范的运输票据管理有利于防止铁路运输收入的流失, 增加铁路运输收入, 进而提高铁路经济效益, 实现铁路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反之, 混乱的运输票据管理状况不仅造成国家财税收入的流失, 同时也造成铁路运输收入的消耗, 降低铁路运输效益。

2 运输费用的核收结算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在办理客货运输业务时, 铁路运输企业应严格遵循国家铁路总局 (原国家铁道部) 制定的铁路运输客货票据核收运输费用。这对于统筹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实现铁路经济整体效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运输费用上按现付、到付、后付、预付四种方式进行核收, 加之, 现金结算和非现金结算的两种结算方式。拓宽了核收结算的渠道, 增加了铁路运营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迎合了当前日新月异的金融工具的更新发展, 是铁路运营模式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另外, 对军事运输费用、邮运运费、预付款的结算管理, 拓宽了铁路运输业对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辐射面, 更好的发挥铁路运输的对经济发展的服务效益。

3 运输收入进款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严格的运输收入进款管理制度是保障运输收入资金及时到位以及资金安全的前提条件。运输收入进款的保管、存汇以及账表编报工作实行专人负责制, 明确清晰的责任制和运输收入款的安保制度为运输收入的规范、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运输收入进款动支范围的界定, 既保障了铁路运输收入资金的规范动支, 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实现了铁路运输收入资金的价值, 如对垫付旅客和路外人员意外伤亡、急救或埋葬费用;垫付托运人责任的途中货车整理换装费和包装修补费;铁路运输企业批准垫付自然灾害急救款等动支例外的规定, 体现了铁路运输业以人为本, 服务大局的企业理念, 这对于其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口碑和赞誉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增加了铁路运输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其经济效益。

4 国际联运收入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 铁路运输的国际化态势也日渐显现, 铁路运输业面临着国际化管理的挑战油然而生。国际联运收入管理正是面对这一挑战的重要举措, 它以国家铁路总局国际联运清算中心为支点开展国家联运业务。拓宽了铁路运输业务范围, 增加了铁路运输收入, 同时糅合我国的“走出去”战略, 推动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 从近几年来中国高铁项目在世界各国的开工建设可见一斑。国际化联运收入管理顺应这一新形势, 积极探索管理手段的改革创新, 并结合我国的出入境管理制度, 进一步打开了国际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新局面。有力的保障了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现, 拓宽了铁路经济效益增长的国际视野。

5 铁路运输收入的监督检查制度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为了保障铁路运输收入的正确核收与完整上缴, 而建立以会计核算、内部审核以及实地稽查为支撑的监督检查制度, 保障了对运输收入资金运作以及运输收入实现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完备的监督检查制度是任何机制得以健康运行的基础, 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如果离开了监督检查则会造成铁路收入资金的流失以及贪污腐败等违纪违法现象的发生, 杜绝此类行为唯有加强监督检查之力度, 明确责任主体, 从根源上消除违法乱纪行为, 保持铁路运输业的清风正气。也唯有如此才能保证铁路经济效益的稳定, 防止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进而打造一个铁路运输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健康态势。

6 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 企业制改革同样渗透到了铁路部门, 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成立意味着铁路运输与市场经济的并轨。在这种新的格局下, 铁路运输收入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同样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本文将立足于铁路运输收入的具体管理制度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认为处理好以下五方面的关系, 分别为:铁路运输票据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运输费用的核收结算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运输收入进款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国际联运收入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和铁路运输收入的监督检查制度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等。只有处理好这五方面的关系, 才能更好的实现我国铁路运营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文.铁路运输收入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J].财经界, 2011 (12) .

[2]刘文杰.浅谈如何提升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效率[J].金融经济, 2011 (10) .

16.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物流运输经济管理论文 篇十六

【关键词】发展机遇;人才流失严重;人才资源相对匮乏;改革的必然性

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是衡量一个企业能否持续与健康发展的重要参照。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我们的企业要面临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着手解决当前企业人才资源流失过于严重以及人才相对缺乏的窘境,为企业发展增添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一、市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还没有正式进入中国前,我们国家还是实行的计划经济时代,这样的经济模式注定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也会限制人才的利用。直至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战略,我们国家的企业才迎来了崭新发展的新篇章。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样就给我们企业的管理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企业管理层不再拘泥于市场还是计划的条条框框之中。为企业发展制定合适的发展策略、物色合格的管理与技术人才,将会大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改变了以前的那种“磨洋工”的局面,不再会有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发生,“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法则,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竞争意识,也大大推动了企业的革新式发展。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面临发展的新机遇

首先,从企业自身发展的情景来看,管理将是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一环。纵观国内外各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境遇,无不体现着管理至上,权利让位于管理的经营理念。例如日本著名的松下电器集团,就是良好经营管理的成功典范。凡是松下电器的企业员工,无不对企业有着浓浓的归宿感。这就是日本企业为何在全世界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企业一旦让自己的员工把自己的前途与命运,同企业的发展前景结合起来,这将会产生重大的化学反应。其次,高级技术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攻关课题。为什么人才的竞争已经取代了企业之间的传统的产品竞争呢?这是由人力资源的价值有效性决定的。高级技术人才是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之一,而核心人力资源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于此同时,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的持续性的发展赢得客户、赢得市场。最后,建立企业的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是大势所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变成了人才的竞争,21世纪的最贵资源也是人才。因此,面临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做好企业的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来说,从以下方面入手。(1)做好企业高层核心人员的终身聘用制。这一点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先例。例如日本的日产与丰田汽车集团,对他们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就是实行这一制度,将员工纳入企业发展的蓝图之中,同时这也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员工在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得到了企业的嘉奖与肯定,更加坚定了员工为企业谋心谋力的决心。(2)实现岗位流动制。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一个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一定是人才的使用做到几乎完美。当企业的重要岗位出现人才匮乏时,绝不能随意安排人顶用。而且对于岗位人员的安排要坚决杜绝任人唯亲,唯亲是举。这就要一个好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企业的人才不至流失。企业管理实现岗位流动配置,不仅是检测人才使用是否合理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能避免论资排辈所带来的弊端。因为,实力决定岗位,只有真正适合的人才,才能胜任真正的职位。也才能不断更新企业血液,减少冗员。(3)定期安排岗位培训。企业员工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身。为此,企业的定期岗位培训与交流将是不断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举措。恩威并施,奖惩结合是柔性政策的具体体现。对于为企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员工,要在企业年会中提出表扬,予以嘉奖。而对表现不好的员工,则要适时点拨,予以惩罚,如有损坏企业利益的,要坚决予以开除,以儆效尤。

本文从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入手,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同时指出了对企业进行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从企业发展的前景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肯定了人才的竞争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 考 文 献

[1]张锰.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M].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6)

[2]彭剑锋,饶征.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系统开发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7.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物流运输经济管理论文 篇十七

摘自:工人日报网站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在私营经济迅猛发展、国有中小型企业基本实现民营化、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造大力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劳动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化的劳动关系基本形成并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面对新型的劳动关系,工会维权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问题,是做好新世纪新阶段工会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和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定位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的新特点

第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是市场调节的产物,其主要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建立起来的;第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即职工和企业经营者利益进一步分化,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利益矛盾;第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自由度更大,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意愿自主地决定是否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而企业也可根据契约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

(二)当前劳动关系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现实与部分职工期望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房改、医改、教育改革和社会保障改革政策的相继出台和实施,大量支出增加必然会激起广大职工群众强烈的增收欲望,然而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

1的巨大压力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职工群众增收的愿望得不到实现,致使劳动关系中经济利益矛盾日益突出。

二是劳动关系趋向复杂多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逐步健全,劳动关系更加企业化、个人化;职工的工作范围更广、弹性更大;企业生产经营和劳动用工更加灵活;职工劳动报酬与工作业绩直接挂钩,差别更加明显,这些都使劳动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企业的劳务管理和处理劳资关系的方式逐步进入国内;再加上大量私营企业随意解雇职工、忽视劳动保护、强迫加班加点等做法,都加剧了劳动关系问题的复杂化和多样性。

三是劳动关系对抗性明显增强。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的改变,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而且与一般劳动相比在分配中占的份额更大,这就造成了较大的利益差别,使新时期劳动关系的对抗性因素有所增加。特别是随着企业改制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在保障职工劳动就业、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愈发突出,以致引起对抗性的群体性事件。

(三)准确把握工会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中的定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组织在劳动关系中的准确定位只能是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这既是劳动关系的新变化对新时期工会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工会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挥作用的一种必然选择。

为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工会将通过五项基本权利来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一是行使参与权,代表职工参与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协商;二是行使谈判权,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行政和有关部门就职工权益方面的问题进行广泛的平等协商;三是行使缔约权,代表职工与企业行政签订集体合同和有关单项协议;四是行使监督权,工会对用人单位执行国家的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五是行使调处权,工会代表职工参与劳动争议的调解和仲裁。

二、充分发挥工会在解决劳动关系问题中的积极作用

(一)正确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问题,是工会做好新形势下的维权工作的基本前提

第一,要正视劳动关系问题的客观性。正视当前深化改革给劳动关系带来的新问题,目的是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发展的曲折性和改革的复杂性。广大职工群众是改革的直接体验者,也是新一轮利益调整的直接参与者。所以,各级工会要正视深化改革中凸显的劳动关系问题,以理性、冷静和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在改革中不断涌现的更为复杂的劳动关系问题。

第二,要辩证看待劳动关系问题的两面性。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产生的新的劳动关系问题,实质是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必然要付出的代价,要正确看待这种代价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正反两方面作用。一方面,数百万职工的下岗分流和企业产权结构、利益关系格局、经营管理机制的调整,换来了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和国民经济新一轮的快速发展,这使我们能够深刻地认识到改革所付出的代价与加快发展之间是互为补偿的关系,从而鼓励和引导一部分职工为加快发展做奉献;另一方面,如果改革所付出的代价可以被社会吸收、补偿和消解时,职工队伍和社会的稳定就会有保障,反之,职工和社会就可能产生消极情绪,出现种种不稳定因素。因此,工会要正确认识劳动关系问题的两面性,推动有关部门在充分考虑职工总体受益和总体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同时,工会还要做好向职工宣传教育的工作,把最大多数职工的利益保护好。

第三,要区别劳动关系问题的差异性。就当前来说,有些劳动关系问题是社会结构转型和企业运行机制调整带来的,但有些问题则是由于工作失误等人为因素造成的,这就是劳动关系问题存在的差异性。所以,工会在认识和解决劳动关系问题时,要注意区别对待改革过程中的必然代价和人为代价。对必然代价,要做好对职工的教育引导工作;对人为代价,要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积极督促有关部门采取补救措施,同时还应让人为代价的制造者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会组织建设,是工会在解决劳动关系问题中发挥职工合法权益代表者和维护者作用的基本保证

第一,要加快新建企业、改制企业和城镇社区的工会组建步伐。要坚持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建立工会组织的原则,做到凡是开业投产的企业,不分规模大小、职工多少、所有制形式如何,都要依法建立工会组织;改制企业工会要随改随建,会员关系随变随转;要大力发展城镇社区工会,把大量分散在社区的非正规就业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同时,不管职工的工作时间长短、工作性质如何、地域如何、身份如何,都有加入工会的权利,都应及时把他们吸纳到工会中来。

第二,要积极发展农民工加入工会。现实的发展迫切需要工会把广大农民工吸收到组织中来,并担负起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职责。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的临时性和随意性以及其自身带有的文化水平较低、组织纪律性较差等弱点,工会组织要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工这个工人阶级队伍的新成员组织起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第三,要积极把广大城镇失业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工会组织应主动介入劳动力市场,把广大城镇失业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并引导失业人员正确合理地选择再就业渠道,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新工作。

(三)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谈判机制,是工会在解决劳动关系问题中充分发挥职工合法权益代表者和维护者作用的基本途径

推进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的规范化,提高集体谈判机制的实效,关键要从健全法律法规人手,切实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提高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的立法层次。《劳动法》只对集体谈判作了原则性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集体合同规定》,是目前我国集体谈判的主要依据,但还不完善。因此,全国人大应尽快制定和颁布有关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的专门法律,如《集体合同法》。二是要明确企业行政方在集体谈判中的责任,这是在今后制定有关法律、完善集体谈判制度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是要解决当前集体谈判的结构和层次比较单一的问题。结合我国当前深化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应实行多层次的谈判结构,如行业、产业等层次,特别是中小企业较多的产业(行业),应大力推

行产业(行业)级谈判。

四是要细化要求企业行政方在集体谈判中提供有关信息的法律条款。企业行政在谈判过程中必须向工会代表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情况的真实信息,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谈判可言。尽管《集体合同规定》对此有所规定,但仍对企业行政难以起到约束作用。五是要明确违约责任和处罚的标准与办法。有法不依是目前劳动关系领域的最大问题。鉴于这种情况,在有关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的法律中规定违约责任和处罚办法是至关重要的。

18.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篇十八

【摘要】市场经济的经济性、信息性、规则性给当前社会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矛盾和挑战。在市场经济下进行社会道德建设,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坚持以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为指导思想、融汇和吸收人类一切的优秀道德精神、不断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有力道义支持。

关键词:市场经济、道德建设

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有利于解放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但是市场自身存弱点和消极的方面,如趋利性,反应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这些因素将阻碍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此我们应该: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传统似江河之水,它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经验。它的精华部分凝聚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优良的道德传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动力。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坚持以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为指导思想。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的条件下,每个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都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在为自己而劳动和工作。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引导下自觉、积极、规范地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经过长期的发展,集体主义已经成为调节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最重要的原则,它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坚持以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为指导思想,是完善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三)恪守公民道德基本道德规范吸收一切人类优秀道德精神。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基本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的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公民道德规范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公民道德的具体实践,有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整体,而是社会主义道德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行为规范有机结合起来的整体。新的矛盾面前,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道德体系,为其注入新的内容,使其更具有生命力,这要求我不断的吸收一切人类优秀道德精神。所以恪守公民道德基本道德规范吸收一切人类优秀道德精神是进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9.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物流运输经济管理论文 篇十九

关键词:铁路货物运输,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分析

交通运输业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是国民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铁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较, 具有运量大, 速度高、安全好、费用低、能耗小、占地少、全天候、环境效益高等优点, 并且铁路货运是铁路在全社会大宗货物运输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的传统优势领域, 所以发展铁路货物运输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发展铁路运输业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下面从货运的角度, 通过建立模型对铁路运输需求的经济分析如下。

1 铁路货物运输需求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1.1 铁路货运需求的内涵及其衡量

铁路的货运需求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对铁路货运的要求。衡量铁路货运需求大小的量目前有铁路货物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 如果仅反映货物的运输数量, 不反映运输里程, 就用铁路货物运输量来衡量铁路货运需求的大小。形成货运需求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对铁路货运的需要。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形成铁路货运的需要,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种需要会越来越大。但是需要并不等于实际的需求, 铁路货物运输需求的实现还需要一定的运输设施做保证, 那么第二条件就是形成铁路货运的能力。

1.2 影响铁路货运需求的因素

影响铁路货运需求的因素有国内生产总值、贸易量、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产业布局、政府的政策、全国人口数量、收入水平、铁路货运价格、对外贸易量、网络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其他运输方式的运价以及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等。

2 建立铁路货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模型

2.1 铁路货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贸易量关系模型的建立

在铁路货运量的诸多影响因素当中, 因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对铁路货运的要求的主要数量因素有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建立铁路货运量 (Y) 与国内生产总值 (G) 、贸易 (M) 的关系模型。全国铁路货运量、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量的统计数据如表1

把表1的数据输入到eviews软件中, 采用这些数据对模型进行OLS回归, 结果如表2

从表2可得铁路货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贸易量的关系模型如下:

Y=949795.9+13.72922G-23.99824M (1)

(20.4245) (3.8063) (-2. 3655)

R2=0.980716 DW=1.385130

2.2 铁路货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模型的建立

模型 (1) 中表示铁路货运量与贸易量成反方向变化, 虽然从1995年到2005年, 贸易量一直增加, 而1997年和1998年连续两年铁路货运量下降, 1999年略有回升, 然而与1996年比还是下降的。但是, 按定性的分析方法, 从总体趋势来看货运量应该随着贸易量的增加而增加, 不应该是铁路货运量随着贸易量的增加而减少。这表明两个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其实贸易量会随着GDP的增减而增加的, 另外由相关系数矩阵 (见表3) 可以看出, 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较高, 证实GDP与贸易量之间确实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因为GDP与贸易量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所以把贸易量剔除, 只建立铁路货运量与GDP的关系模型。把GDP和贸易量数据输入到eviews软件中, 采用这两组数据对模型进行OLS回归, 得出铁路货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函数关系模型。

Y=865379.39+95.22G (2)

(23.6148) (16.2980)

R2=0.9672 DW=0.5888

2.3 铁路货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模型的进一步修正

DW=0.5888, 因此可能存在自相关。做残差散点图可以直观判断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存在自相关。为解决自相关问题, 选用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 对残差序列et进行滞后一期的自回归, 使用eviews软件可得回归方程et=0.6196ρt-1, 那么ρ=0.6196, 对原模型进行广义差分, 得到广义差分方程如下:

Yt-0.6196Yt-1=β1 (1-0.6196) +β2 (Gt-0.6196Gt-1) +μt (3)

利用eviews软件对上式广义差分方程进行回归, 可得回归方程为:

Yt*=282272.6+6.0928Gt* (4) (12.6570) (14.5882) R2=0.9638DW=1.9224F=212.8142

Y=*Yt-0.6196Yt-1Gt*=Gt-0.6196Gt-1

从回归数据可见DW、R2、F、t统计量均达到理想水平。

由差分方程 (3) 式得:

β1=282272.61-0.6196=742041.5352

由此得到最终的铁路货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模型为:

Yt=742041.5352+6.0928Gt (5)

2.4 模型的检验及经济含义

通过模型 (5) , 并且根据2006年的GDP=209407亿元, 对2006年的全国铁路货运量进行预测的数据是2017916.505万吨, 据国家统计年鉴得到2006年全国铁路货运量的实际数据是2037892万吨。铁路货运量的预测值与实际数值的误差为0.98%。所以可以证明模型 (5) 是比较正确的, 能够准确反映国内生产总值与全国铁路货运量的变化规律。

(5) 式中的常数项说明, 国内生产总值为零时铁路货运量仍然是742041.5352万吨, 是由社会以往存在的货物、生产和生活需要等因素形成的。铁路货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铁路货运量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边际量是6.0928, , 即我国GDP每增加1亿元, 将增加的铁路货运量是6.0928万吨。

3 铁路货运需求的变化

除了国内生产总值之外, 其他影响因素都是模型 (5) 的外生变量, 外生变量的变化, 也会对铁路的货运需求产生影响, 分析如下:

3.1 各主要影响因素对铁路货运需求的影响

对外贸易的发展会增加对铁路货物运输的需求。例如2005年的进出口货物总额是116921.8亿元人民币, 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是0.64比1。其中与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朝鲜等国家的进出口货物总额是4371.8亿元人民币, 铁路运输是与这些国家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那么与这些国家贸易的发展或进出口货运量的增加, 就会增加对铁路的运输需求。

随着社会生产集团化和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某种产品的生产越来越集中在某一地区, 从而加剧了生产地与消费地的分离, 这种分离趋势增加了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也增加了对铁路运输的需求。

一方面, 随着工业、农业的发展, 向社会提供产品的种类日益增多, 产量日益增加, 那么货物供给的增加加大了对货物运输的需求。另一方面, 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收入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物品需求的数量、结构、种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增加了对铁路货物运输各方面的需求。

铁路货物运输的替代服务方式有公路运输、海运和空运, 在需要运输货物总量不变的情况下, 其他几种运输方式的运输价格、运输效率、运输质量和运输速度的调整, 都会影响到对铁路货运的需求。例如, 公路运输价格的上升, 人们就会减少对公路运输的需求, 从而增加对铁路运输的需求。还有高速公路建设质量的提高和建设数量的增加, 使公路运输更快捷、更方便, 从而在近距离运输的情况下减少了对铁路货运的需求。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 创造出来的产品种类多、质量高、数量大。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创造出来的产品正好相反。虽然各个地区的收入水平决定了人们的消费内容和数量, 但是无论东西南北生产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却相差不大。这种情况决定了将有大量的非资源性产品运往西部和中部。因此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也增加了对铁路货运输的需求。

网络与电子商务的发展, 使发生贸易的机会增多, 贸易的可能性向必然性转变的概率加大, 因此就会增加贸易量, 增加对铁路货运的需求。

3.2 货运需求的变化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铁路货运需求的增加会使曲线向上平行移动, 否则向下平行移动。如图1所示, 在国内生产总值不变的情况下, 铁路货运需求的增加使曲线由Y1=F1 (G) 向上平移到Y2=F2 (G) , 铁路货运量由Y1增加到Y3。如果GDP由G1增加到G2, 货运需求是Y1=F1 (G) 时, 铁路货物运输量由Y1增加到Y3;当货物需求增加, 曲线平行上移到Y2=F2 (G) 时, 铁路货运量由Y1增加到Y4。

4 结束语

国内生产是产生铁路货物运输需求的诱因, 分别用国内生产总值和铁路货运量来衡量国内生产和铁路货运需求的大小。从而建立铁路货运量与GDP的关系模型, 利用模型分析铁路货运量与GDP之间的变化规律, 并且根据GDP预测未来的货运量。除了GDP之外, 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铁路的货运需求, 那么其他因素就是模型的外生变量, 进而分析了模型外生变量对货运需求的影响。从而构建了铁路货运需求经济分析的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肯尼斯.巴顿.运输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2].荣朝和.西方运输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3].孙启鹏.运输需求的本质和特征[J].综合运输, 2007, (8)

[4].张康敏, 刘晓青.综合运输需求预测方法的概述[J].综合运输, 2006, (4)

[5].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6].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7].李华, 王宗昌, 苗庆贵.现代交通运输经济词典[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8].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本人招聘伯乐--花样求职简历下一篇:姐姐买车了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