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题节选(精选8篇)
1.文言文阅读题节选 篇一
《新唐书》节选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听,字正思,七岁以荫为协律郎。吐突承璀讨王承宗,以听为神策行营兵马使。既战,斩贼骁将,宪宗壮之,诏图状以献。承璀数问听计,卒缚卢从史。迁左骁卫将军,出为蔚州刺史。州有铜冶,自天宝后废不治,民盗铸不禁。听乃开五炉,官铸钱日五万,人无犯者。徙安州。会观察使柳公绰方讨蔡,以听典军,一二咨之,声振贼中。
帝讨李师道,出听楚州刺史。淮南兵绵弱,郓人素易之。听日整勒,士皆奋,即掩贼不虞,降之。以功兼御史大夫。徙灵盐。部有光禄渠,久废,听始复屯田以省转饷,即引渠溉塞下地千顷,后赖其饶。
穆宗初立,幽、镇反,择名臣节度太原者代裴度,使统兵北讨。始听为羽林时,有骏马,帝在东宫,使左右讽取之,听自以身宿卫,不敢献。于是帝曰:“李听往在军中,不与朕马,是必可任。”乃授检校兵部尚书,充河东节度使。以功封凉国公。
王廷凑之乱,诏听悉兵屯贝州,史宪诚惧听因取道袭之,衷甲候诸郊。听敕士櫜[注]兵野次,魏人乃安。宪诚既请朝,魏人怨,诏听兼帅魏博。听迁延不即赴,魏遂乱,杀宪诚。于是御史中丞温造等劾奏魏州乱,宪诚死,职由于听,请论如法。天子不罪也,罢为太子少师。
拜邠宁节度使。邠署相传不利治垣舍,前刺史视其坏,莫敢葺。听曰:“将出凿凶门,何避治署邪?”亟使完新之,卒无异。以疾求还。卒,年六十一。
听治官苛细急揫敛颇极所欲盛饰车马服玩或诫之听曰家声在人若示衰薄恐不见忠功之效吾欲夸而劝之也。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櫜(gāo):收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治官苛细/急揫敛/颇极所欲/盛饰车马服玩/或诫之/听曰/家声在人/若示衰薄/恐不见忠功之效/吾欲夸而劝之也
B.听治官苛细/急揫敛/颇极所欲/盛饰车马服玩/或诫之/听曰/家声在/人若示衰薄/恐不见忠功之效/吾欲夸而劝之也
C.听治官苛细/急揫敛颇极/所欲盛饰车马服玩/或诫之听/曰/家声在/人若示衰薄/恐不见忠/功之效/吾欲夸而劝之也
D.听治官苛细/急揫敛颇极/所欲盛饰车马服玩/或诫之听/曰/家声在人/若示衰薄/恐不见忠/功之效吾欲夸而劝之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封妻荫子”的“荫”就是这意思。
B.羽林:即羽林军,又称羽林卫,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并且历史悠久的皇帝禁军。
C.公: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的封赐。在周代,爵位主要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D.论:衡量,评定的意思。在此文中是判罪的意思,即根据事实或证据判定罪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听有计谋,懂军事。承璀和柳公绰都多次听取了李听的计谋,或活捉了卢从史,或声威震动叛军;李听打败敌人,因战功升官。
B.李听不迎合皇帝,得到赏识。穆宗认为李听值得重任,这是因为以前穆宗想占用一匹骏马,李听没有因为穆宗是皇帝就把骏马献给他。
C.李听是个武将,但也善于治理地方。他任蔚州刺史,采取措施,制止了民众私自铸铜钱的行为;他在灵盐任职时,疏通废弃水渠,百姓便利。
D.李听敢于破除迷信。他在邠宁任职时,官署相传修房屋不利,不敢修理损坏了的房子,而李听不信这个邪,派人修缮,最终没有发生什么灾异。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战,斩贼骁将,宪宗壮之,诏图状以献。(5分)
(2)听日整勒,士皆奋,即掩贼不虞,降之。(5分)
参考答案:
4、A(原文标点:听治官苛细,急擎敛,颇极所欲,盛饰车马服玩。或诫之,听曰:“家声在人,若示衰薄,恐不见忠 功之效,吾欲夸而劝之也。)
5、C(封赐的对象除了“贵戚”,还包括功臣。从文中“以功封凉国公”一句可推断出)
6 、B(“李听没有因为穆宗是皇帝就把骏马献给他”错,皇帝当时是太子)
7⑴交战以后,杀了敌军勇将,宪宗认为他雄壮,命令军中画他的.图像献给朝廷。(得分点:既、壮、图各1分, 句意2分)
(2)李听每天整顿训练,士兵全都振作起来,随即趁敌人不备(发动攻击),使敌人投降。(得分点:奋、虞、降各1 分, 句意2 分)
参考译文:
李听,字正思,七岁时因为祖上功劳被授任协律郎。吐突承璀征讨王承宗,任用李听为神策军行营兵马使。 交战以后,杀了敌军勇将,宪宗认为他雄壮,命令军中画他的图像献给朝廷。承璀多次向李听询问
破敌的谋略, 终于活捉了叛贼卢从史。升任左骁卫将军,出任蔚州刺史。蔚州有炼铜的作坊,自天宝年间就荒废不炼铜铸钱 了,百姓偷着炼铜铸钱不能禁止。李听就开了五个炼铜炉,官府每天铸五万钱,没有谁敢犯法私铸。调安州。 碰上观察使柳公绰正征讨蔡州的叛贼,用李听主持军务,时常向李听询问计谋,声威震动叛军。
皇帝讨伐李师道,李听出朝任楚州刺史。淮南的军队软弱,郓人一向轻视他们。李听每天整顿训练,士兵 全都振作起来,随即趁敌人不备(发动攻击),使敌人投降。因功劳兼任御史大夫。调任灵盐。境内有光禄渠, 长时间废弃,李听重新开始恢复屯田用来节省转运的费用,随即疏通水渠灌溉塞下土地达千顷,后来此地依靠这个富饶。
穆宗刚继位,幽、镇两地反叛,朝廷挑选名臣任太原节度使代替裴度,使该节度使统兵向北讨伐。当初,李听做羽林军时,有一匹駿马,穆宗当时是东宫太子,让身边的人向李听暗示索要,李听自己认为身负警卫皇宫的 重任,不敢献给太子。到这时穆宗说*李听以前在羽林军中,不送我駿马,这一定能胜任。”于是任命他为检校 兵部尚书,担任河东节度使。因功劳封为凉国公。
王廷凑叛乱,朝廷命令李听的全部兵力驻扎贝州,史宪诚惧怕李听趁上路时袭击他,就内穿甲衣在郊外迎候。李听命令士兵收起武器在野外驻扎,魏州人才安定下来。史宪诚后来请求回朝廷,魏州人怨恨,朝廷命令 李听兼任魏博镇统帅。李听拖延着不立即去魏州上任,
魏州于是发生了叛乱,杀死了史宪诚。于是御史中丞温 造等人弹劾说魏州叛乱,史宪诚被杀死,是因为李听失职造成的,请求皇帝按法律治罪。天子没有治罪,罢免了 他的节度使等职,降为太子少师。
授任为邠宁节度使。州衙门相传修房屋不利,前任刺史看到房屋损坏了也不敢修缮。李听说*将帅都能 穿过凶门而出,何须避讳修缮官署?”很快将官署修缮一新,结果没有什么灾异发生。因病请求回家。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李听做官严酷琐细,急于聚敛,极力享乐,坐装饰豪华的车马,穿华丽的衣服,坑精美的物品。有人告诫他, 李听说:“家庭的名声在于人,如果显得衰穷,担心不能显示功臣的荣耀,我想夸耀并鼓励它。”
2.文言文阅读题节选 篇二
综观全国各地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作为一项必考内容,其考查要求为能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所选材料绝大多数为纪传性的,考查能力级别分为四等,即识记A,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考查题型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客观题的最后一题一般为综合分析题,它对考生理解整篇文章,快速准确地解答其他各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对这道题的认识。
细析此题可知,其在考查能力级别上属于C级,但有时也有对D级的渗透,主要考查考生的“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且一般是“选非题”(选择错误的一项)。所以,笔者以为,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时,根据此题为选非题,题干中包含的正确信息远远多于错误信息的特点,考生在阅读完整篇文章后可不按从前至后的常规顺序答题,而是先阅读这一道综合分析题2—3遍后再来处理其他各题。如此就可充分借鉴此题提供的文章信息,从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提高解答的正确率。
另外,由于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因此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处的理解。细析后笔者发现,命题者对此题障碍的设置一般可分为四类,即“1.偷换主体,张冠李戴;2.交错时地,杂糅事件;3.变更条件,混乱因果;4.曲解词句,无中生有”,而且依此为序难度递增进行考查。笔者结合例子略作解说。
障碍一:偷换主体,张冠李戴。
此障碍用公式可简要表现为:文中—A+B,C+D;题干中—A+D,C+B。意为文中主体A做了B事,主体C做了D事;在选择肢中却被偷换成主体A做了D事,主体C做了B事。说明:此障碍为四种障碍中难度较小的一种,考生解答时可首先考虑。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第8题选择肢A和C: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原文为: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对照原文可知,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两个选项均犯了偷换主体、张冠李戴的错误。
障碍二:交错时地,杂糅事件。
此障碍用公式可简要表现为:文中—甲事=A时+B地,乙事=C时+D地;题干中—甲事=A时+D地,乙事=C时+B地;甲事乙事=A时+B地。意为文中在A时B地发生了甲事,在C时D地发生了乙事;到了选择肢中时间地点却被交错配置,从而使得事件杂糅了。说明:考生解答此题时,只要发现选择肢中出现了对事件的概括,则要首先考虑此种障碍是否存在。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2第10题选择肢C: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原文为———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
文意为:(一)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二)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据文意可知,选择肢C说错了时地,导致了时间错误,“运瓜时”应为“每次行船来钱塘”。
障碍三:变更条件,混乱因果。
此障碍用公式可简要表现为:文中—条件A→结果B,条件C→结果D,或A+B→C;题干中—条件A→结果D,条件C→结果B或A→C,B→C。意为文中条件A引起了结果B,条件C引起了结果D,选择肢中却被更换成条件A引起了结果D,条件C引起了结果B;或文中条件AB共同引起了结果C的发生,而在选择肢中变成单是A或B引起了结果C的发生。说明:考生解答此题时,只要在选择肢中发现有“因为、所以、由于、使得、致使、导致、以至于”等因果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则要重点考虑此种障碍是否存在。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第10题选择肢B: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原文为:“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说的是:“后世再无井田之法,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因为学校之衰败。”原文是两个因果关系,而B项中变更了条件,从而混乱了因果。
障碍四:曲解词句,无中生有。
此障碍可简要理解为:文中词语A本为B意,而在选择肢中却被故意解释为C意,从而使得选择肢在文中没有了依据,变成了无中生有的错误。说明:此种障碍为四种障碍中难度较大的一种,考生可在考虑以上三种障碍后,然后分析此种障碍是否存在。如2009年高考山东卷第12题D项: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原文为: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比照原文可知,“因”非常重要,联系上下文应理解为“于是”之意,也即罢免了该官吏,而选项中解释为“要罢免这个官吏”,很显然对“因遣之”进行了曲解。
简言之,文言文阅读客观题的最后一道综合分析题在整个文言文阅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上四种障碍是命题者经常设置的,在处理此题时我们抓住这些病征,可以快速准确地解答此题,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解答效率。
摘要:文言文阅读综合分析题非常重要,必须高度重视;抓住障碍特征,快速、准确地解答题目,提高解答效率。
3.解答文言文阅读题 篇三
下面以《后汉书•刘宽列传》(节选)为例,探究文言文阅读的解题方法。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父崎,顺帝时为司徒。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
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熹平五年,代许训为太尉。灵帝颇好学艺,每引见宽,常令讲经。宽尝于坐被酒睡状。帝问:“太尉醉邪?”宽仰对曰:“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帝重其言。
宽尝宴客,遣苍头市酒,迂久,大醉而还。客不堪之,骂曰:“畜产。”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故吾惧其死也。”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海内称为长者。
(《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1.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是一词多义、古字通假、古今异义。
解题方法有:①代入法——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句试译;②推断法——利用字形、字音、词语、语法、对仗等推断;③返古法——返回古代用法,认定古义,否定以今训古、望文生义的词义。
示例: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里服其不校 校:计较
B.灾异或见,引躬克责 躬:自身
C.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化:风俗人心的改变
D.帝重其言 重:感到沉重
A项的“校”是通假字,通“较”,可利用字音来推断,句意为“州里的人都很钦佩他的不计较”;B项的“躬”可利用成语“反躬自省”来推断,句意为“把责任归于自身,能够自我责罚”;C项的“化”是特指,可用“代入法”认定其正确;D项的“重”,利用“代入法”试译,可知其讲不通,“重”应是“重视”的意思,句意为“灵帝很重视他的说法”。答案应选D。
2.文言虚词
《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虚词常与文言实词考查替换轮空。
《考纲》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解题方法有:①以实(词义)辨虚(用法)——从理解词义入手,分辨用法;②以内(课内)辨外(课外)——将课内文句的词义、用法代入另一句,比较辨析。
示例:下列各组句子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就宽车中认之
之二虫又何知
B.认者得牛而送还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C.事容脱误,幸劳见归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D.少年勉以孝悌之训
掭以尖草,不出
A项的“之”上句指牛,代物代词;下句是“这”的意思,指示代词。B项的“而”上句是“继而”“而后”的意思,顺接连词;下句是通假字,通“能”,指能力。C项的“见”上句用在动词前表对自己如何,有称代作用,副词;下句表被动,介词。D项的“以”上下两句均是“用”的意思,介词。答案应选D。本题四个选项用“以实辨虚法”或“以内辨外法”均可。
3.句式和用法
近几年高考很少为这个考点专门设题,但这些知识点却遍布文言文中,理解文意和翻译句子时不容逾越。考查重点是了解这些句式和用法的基本类型,理解其与现代汉语的不同,并能转化为现代汉语。
解题方法有:①转换句式——识别文言句式类型,转换为现代汉语的句式;②以义辨法——根据词语的活用义,辨析其词类活用类型。
4.信息筛选
该点常采取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选出都能表现某一种情况或分别表现某两种情况的一组。考查重点是把握选文的中心(表现什么人的什么性格或品格)。
解题方法是:①审情要求——谁,怎么样;②巧妙排除——选出不合要求的语句,排除包含其中的语句的选项。
示例: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刘宽行为宽厚仁慈的一组是
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②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③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④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
⑤宽须臾遣人视奴
⑥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④
本题考查的人物是刘宽,筛选信息的指向是“行为宽厚仁慈”。句②是刘宽的执政理念而非“行为”,句④表现的是刘宽的忠于职守和应对得体,两项均与“刘宽行为宽厚仁慈”无关,可借此排除A、C、D三项,答案是B。
5.归纳概括
此点的考查重点是全文的整体把握——明大意(知人明事);通词句(结合语境);能辨析(五W:1>Who、2>What、3>When、4>Where、5>Why,即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经过、几个时间、几个地点、发生发展的原因)。
解题技法是:①核对原文——把选项的说法和原文比对核实,看有无出入;②破解“密码”——破译、理解错误选项的编制技巧: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夸大变形,事件的时间、地点的表述中隐藏错误等。
示例: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宽为人宽容,在一次外出的途中,有个丢失牛的人误认了刘宽的牛,事后他不仅没有责罚那个失牛人,反而加以宽慰,这使得他在州里赢得了声誉。
B.刘宽历任郡守,不主张用严刑峻法整治百姓。属吏有错,他只是象征性地羞辱,从不施加刑罚。政务有了功绩,则归功于下属。
C.刘宽以德为政,他巡视属县时,对老年人谈农桑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
D.刘宽性情温和慈爱。夫人在他早晨准备上朝时让侍女故意以肉汤污其官服以试其会不会发怒,但刘宽神情自若,反而关心侍女烫伤了没有。
本题答案是B项。其中“从不施加刑罚”错,应是“只是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以显示羞辱,终归不对他们施加严刑”,该选项对事实的表述夸大变形。
6.理解翻译
此点的考查重点是:(1)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翻译标准——信(准确)、达(通顺)、雅(优美),重点是信、达。(3)翻译方法——留(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专名)、换(古今异义词)、扩(单音节词)、补(省略的成分)、删(语气助词)、调(倒装句)。
解题方法是:①明确考点——句中关键字词、特殊句式和活用;②结合语境——结合段意推断句意,结合句意推断词义;③力求直译——字字落实,以“信”为“本”;④灵活变通——灵活机动地留、换、扩、补、删、调。
示例: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故吾惧其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第一句主要有四个考点:典历(主管过)、虽(即使)、仓卒(匆忙的时候)、疾言遽色(语言、神色上显得急躁)。整个句子可翻译为“先后主管过三个郡,他温和仁慈多行宽恕,即使在匆忙之时,也从未有在语言、神色上显得急躁的情况”。第二句也有四个考点:此人也(判断句式),骂言(省略句式,省兼语“之”)、畜产(畜生)、辱孰甚焉(……孰……,表比较的特殊句式)。整个句子可翻译为“他是个人啊,却骂他是畜生,还有什么样的污辱比这更厉害呢?所以我害怕他会去寻死”。
考生在灵活理解、运用上述技法的同时,还可注意以下几点:①通读全文不少于两遍;②借助隐含信息(文题、作者、出处、注释、选项),整体读懂;③精心审题,比较选项,巧妙排除。
【作者简介】
吴明星,高级教师,执教于河北省三河市第一中学,发表文章多篇。
4.文言文阅读论语节选题目及答案 篇四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②,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③,必偃④。”
【注】①无道:指无道的人。 ②有道:指有道的人。 ③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④偃:仆,倒。
(1)根据上文内容,你认为孔子所言“为政”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答:
(2)“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结合上面语段,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正”的看法。(6分)
答:
参考答案:
20. 答案
(1)孔子为政反对杀人,主张“德政”,主张为政者以自身好的品行和做法去影响他人。(3分) (2)孔子认为,为官,首在一个“正”字,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所以,在位者要率先做出垂范。(3分)到了当今社会,这种观点仍旧有生命力,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为官如此,治家如此,办企业如此,做人也如此(3分)(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5.《华佗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五
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①,面赤不食。佗脉之曰: “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②,食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所苦便愈。佗曰: “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依期果发动,时佗不在,如言而死。
注:①[烦懑]:烦躁郁闷 ②[内疽]:腹内一种肿胀坚硬的毒疮。
(节选自《华佗传》)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2分)
A.斯须尽服之。 之:
B.遇良医乃可济救。 乃:
23.请你根据对文意的理解,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2分) ( )
A.华佗看了陈登的面相和为他切脉后,就判定他胃中有虫数升,并告诉他生虫的.原因。
B.华佗给陈登服药很有讲究,先服一升,过一会儿再服一升,效果很好,说明华佗很懂药理。
C.陈登服药后,吐出三升左右的红头虫子,虫子半身就是他平常吃下去的生鱼片。
D.陈登病好后,华佗预言三年后又会复发,遇良医才可得救。后来果如华佗所言,说明华佗真是神医。
参考答案:
22.A代“药汤”评分标准:2分。每题1分
6.文言文阅读题节选 篇六
细柳营(节选)14分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披甲,锐兵刃,彀弓驽,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请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驰驱。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 分)
① 军士吏被甲 被: ② 天子且至 且:
③ 将军约 约: ④ 按辔徐行 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 分)
① 、干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②、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选文表现了周亚夫的什么品质?( 4 分)
答:
参考答案:
1、( 4 分)被:同披 且:将要 约:规定 徐:缓慢
2、( 6分)① 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臣手持符节下诏给周将军:我要进军营慰劳军士 。② 盔甲在身,末将就不跪拜了,请允许我行军礼拜见皇上。
7.文言文阅读题节选 篇七
(选自《中国文学名作欣赏》, 谢昭新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0年)
《秋声赋》作于北宋嘉祐四年, 欧阳修时年53岁, 这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秋声赋》写秋, 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 “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 但欧阳修选择从新的角度入手, 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 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 从而使得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选段是《秋声赋》中的第三段, 正是全文的题旨所在。
[读有所思]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和《秋声赋》两篇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8.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命题手记 篇八
范仲淹与南通市的渊源历来令南通人自豪。由范仲淹首倡和实际促成修建的南通沿海的范公堤,至今犹存,担负着“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的重大使命。“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的诗《江上渔者》,南通人耳熟能详。范仲淹在南通这块土地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留下了许多伟业和佳话。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堪称中华民族的道德标杆,也是南通人民的人文血脉。可以说,对阅读材料《续资治通鉴》中有关范仲淹的文字,考生会有双重亲切感。我们整合了课内外的有关资源,设计了文言文阅读题(附于文后)。
题目的设计由课内至课外,由熟悉到陌生,由抽象而具体,由平面而立体。题目开而有据、放而有度。试题实现了课内外知识点的无缝对接,看似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文本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其实体现了从教材中培育基本素养的导向。此组题以有意义的情境任务,引导考生利用所学知识,阅读新的情境材料。情境材料鲜活、真实、开放,有利于激活考生思维。在解答过程中,考生可以从课内文言文《岳阳楼记》中找到答题依据。如此命题,真正体现了“题目在课本外、答案在课本内”的命题思想,让考生在阅读与答题过程中再度感受范仲淹的“仁人志士之心”,领悟其“忧国忧民之志”,从而实现以素养立意、以能力考查和情感激励为核心的命题目标。
这组文言文阅读题体现了南通市中考语文命题的一贯追求:衔接高中。文言文的阅读材料取自课外,暗合了高中教学的能力指向。在文言文命题材料选择上,通过选择与高考相关命题材料相似的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材料,适度加大对思维拓展性与深刻性的考查力度,对教与学两个层面产生积极的引领作用。鼓励教师利用教材创造性地研发课程资源,用教材教好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在考点的分布上,力求与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一致。
在素养考查方面。此组题着力全面。考积淀、理解、感悟、表达、运用,践行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也符合其时初中生精读的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侧重考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这组题共5题,赋分17分,约占全卷总分的11.3%。考查考生的基本文言素养:断句、解释实词含义、翻译句子、理解写作手法及文本内容。
第1题断句,考查考生对主谓间、状语与中心词之间停顿的掌握情况。
第2题解释实词含义,不但考查了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单音节词“逾”“患”“树”,还考查了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感激”。“逾”“患”“感激”,考生联系学过的《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不敢稍逾约”“无冻馁之患矣”与《出师表》中的“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可顺利完成。而“树”的含义,从妇孺皆知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句能得到启迪。
第3题翻译句子,其中的关键词“苟”“况”“乎”,考生从“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等课文内容中可得到相应的解释。此外,对考生理解比较困难的“形骸”,我们做了注释,降低了答题难度。
第4题,考查考生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一写作手法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想让考生感受范仲淹的精神力量,激发考生对“古仁人”的敬仰之情,达到中考甄别选拔与激励引领和谐统一的目标。
第5题,综合考查了考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根据要求提炼信息、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附:2014年江苏南通市中考文言文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7分)
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守杭之日,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洛阳,树园圃,为逸老地。仲淹日:“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惠退而无居也……”
及卒,谥文正。既葬,帝亲书其碑日“褒贤之碑”。仲淹为政主忠厚,所至有恩。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五十二,有删节)
[注]①矫厉:振奋。 ②重肉:两种以上的肉。 ③义庄:一种慈善救助机构。 ④治第:建府宅。 ⑤逸老:安享晚年。 ⑥形骸:形体,身体。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每感激论天下事___________
(2)吾今年逾六十___________
(3)乃谋治第树园圃___________
(4)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___________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用意何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请说说范仲淹的“仁人之心”在上文中的具体表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题节选】推荐阅读:
《北史》文言文阅读题09-23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参考答案)09-17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06-24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10-22
节选文言文练习09-25
苏轼传节选文言文翻译08-15
农夫殴宦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06-10
文言文欣赏:聊斋志异节选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