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建筑专业改革设想(精选13篇)
1.中职建筑专业改革设想 篇一
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几点设想
【内容提要】
以江西省南昌县职业高级中学职业教育现状为基点,提出必须对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根本的职业教育中,实施学籍管理制度、课程设臵、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及技能培训等的改革。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学管理 改革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需要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因此,必须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合理配臵教育资源,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臵。
要想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创办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体系。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南昌市是江西省工业制造基地,汽车汽配、电子电器、针织服装、医药医器、新型材料、航空光伏等产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南昌县域内目前有20余所职业学校,由于延续了几年的普高热、升学热的影响,初中毕业生中,上了普高分数线的想进重点高中就读,没上普高线的学生想进普通高中就读,职业学校所招收学生整体素质更差,招生数量普遍较少,导致职业学 校既不能向高校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又不能给社会输送高技能、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
所以,要在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任何一所学校都必须在自身教育教学管理上下功夫。只有在管理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办学模式的创新等方面下大力气,彻底革除不符合职教特征的赘生物,才能真正迎来职业教育的春天。
一、以往中职教育教学管理的弊端
1、学籍管理制度按部就班
中职教育一直延用普通中学的教育管理制度,学生必须到学校完成3至4年的学业,取得毕业证后才能参加工作。导致学籍管理的单一化,学生学习就业形式的简单化,严重制约了毕业生的灵活就业。
2、教学模式中学化
传统的中职教学模式就是以文化课为基础,基本学习了高中阶段的所有文化课知识后,才进行专业课的学习,这样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长,但文化课与专业课所占时间基本均等,没有主次之分,结果导致学生既没有高的文化素养,又不能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
3、课堂管理的死板性
传统的中职教育一直延用普通中学的教学管理体制,严格的课堂教学制,一般都是由老师讲,学生听,即始终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只要认真地教就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改变原有管理弊端的设想
1、彻底打破旧的僵死的学籍管理制度
职业教育其实是从教育到就业的过渡。一定要学生完成三年学业,未免过于死板。如果能允许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过程中,即使他们还未完成学业,就走向岗位,即理更广意义上的“工学交替”,也许会更有效果。当然,当学生需要时,他们还可以从岗位上走进课堂,成为学生。应形成 2 以学年为单位的“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学习制度,当然学籍保留应确定年限,最多不超过两年。这样,就形成了就业与学习的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2、正确处理文化课与技能课的关系
文化课和技能课谁主谁次?就职业教育而言,明确“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那么,中职教育当然是技能课为主了。
但是,也不能将文化课完全删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职业技能培养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是重中之重;而文化课则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职业技能培养的支持。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必须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首先要确定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时安排、资源配臵上向技能课倾斜。适当减少文化课的课时数,各文化主课一周安排3~4节即可,将腾出的课时补给专业主课,或开设更多的专业延伸课程,以满足学生对技能学习的要求;改变校内活动以文化课为主的现象,多开展专业技能竞赛,为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核练兵;还要为专业课教师提供更多培训学习机会,以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次文化课设臵上要做到与专业课配套。编写和选择一些与专业课相配套的教材,比如说计算机专业,不开设普通英语,就给学生开设计算机英语,倒是更加学以致用啦。再次,确定文化课的服务功能,比如,在中职学校开展《普通话》、《实用文体写作》、《礼仪》等课程。在教学中,尽量体现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将文化课内容重新设臵,使教学内容与所学专业形成内在的联系。
3、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
以技能教育为主导应该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职业教育视为职业培训,更不能形成掌握了技能就是完成了职业教育任务的观点。因为,我们政府、社会赋予了职业教育更崇高的使命。《国 3 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职业教育是作为达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不光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学生现代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此外,各种对企业的调查也表明,企业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定位明确、规范严谨等情感因素的发展。所以,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化为培训,要充分抓住教育这一出发点,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4、技能指导注重实践化
据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们经验及本人的观察发现,在企业只需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了三年仍然不会。原因是多方面的,实训设备的不足和合作企业的缺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我们专业教学流于纸上谈兵,没有给学生足够多的实际操作机会,一二年级没有安排实习项目,到三年级安排实习了,又缺乏教师指导,使得技能教育大打折扣。这样的办学模式必须变革。今后职业学校一定要建立与开设专业相适应的技能实习基地。实现这样的目标,模式大概有两种:一种是进一步巩固近来实施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由企业为学校提供技能实习、实践基地;但在相关政策未出台前,这种模式实现的难度较大,追逐利润的企业不愿意承担生手所带来的损耗。另一种则是建成一种前校后厂的模式,在学校内部建立起设施完备的学生实训、实习基地。当然这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多方在设施设备及师资加大投入,但是对于教学来说,后一种方案显然更为合适。无论如何,职业教育必须让学生熟练掌握无须再培训就可以上岗就业的技能。
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对教育提出了种种要求,职业教育体系中众多不符合要求的环节、模式都需要改革,上述的四方面仅是其中一部分,要 4 真正改变以往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还要继续在诸多方面做深入的研究。总之,我们必须改变当前“以学校理论主导的线性系统的学习模式,逐渐形成学校实践主导的环形系统的学习模式和校企合作主导的协同系统的学习模式”。
2.中职建筑专业改革设想 篇二
一、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材设置不科学
近年来,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 我们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与之配套, 造成教学内容严重滞后, 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虽然如今市面上的会计专业教材种类繁多, 但对于新内容在教材中往往不能及时采用、引入, 旧的内容没有得到更新, 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技能实训相对缺乏
会计部门通常是一个企业的机密部门, 一般情况下, 学生到企业实习也很难了解到一个企业的整个会计系统, 在实践过程中, 相当部分单位也拒绝接受前来实习的学生。这样, 学生的实习就只能在会计模拟实训室通过实训来完成了。然而目前的会计实训, 与真实的业务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缺少真实业务往来的立体感。那么, 学生只能在实训中了解原始凭证, 通过教师的讲解与指导来完成账簿的登记。另外, 真实的凭证从颜色到样式有很多种, 而实训教材上给出的资料都是按照一个模式绘制出来的。在操作中学生对理论知识也只是做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 导致学生在刚接触实训教材时, 对最简单的会计实务, 也感到无从下手, 致使理论无法很好地指导实践。
3.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并日益老化
与会计职业迅速发展相比, 中职会计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显落后。受师资紧缺、教学时间限制以及对市场不了解的影响, 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五花八门;教学计划的内容虽有所改变, 但仍无法适应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主, 学生为辅”。“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中职学生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成绩评价和考核模式落后
从目前中职学校教育考试来看, 大多重视理论知识考试, 轻视实践能力考查, 并基本沿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这样就会呈现出严重的高分低能, 校企人才评价标准脱节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背离中职教育的培养方向, 而且没有达到考核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师资力量不足, 缺乏“双师型”教师
目前, 许多会计教师由于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工作, 没有实际会计、审计工作经历, 对实际操作规程不是很了解, 缺乏实践经验和岗位意识,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 在进行实践教学时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 不能满足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师资短缺, 整体素质偏低。有能力的会计教师到企业做兼职会计, 有些学校不但不鼓励、不支持, 还被认为是“干私活”, 甚至想方设法进管、卡、限。其实, 教师从事会计兼职工作正是他们获取会计实际工作经验、实践教学能力、充实教学水平的最佳途径, 这是派送教师到企业进行一般的参观和实习所无法达到的。
二、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设想
1.加强教材建设, 及时将新知识引入教材
对于在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业务和新情况, 国家也不断制订出相关的规范措施, 并相继出台一些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和相关细则, 如《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 这些文件既是指导会计实务的规范和原则, 也是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成果。它们的颁布和实施使得一些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产生变化。会计教学应及时把这些新业务和新经验传授给学生。因此, 选择知识内容最新的教材就显得十分重要。应选择那些已将出台的权威性文件所规范的新内容引入教材, 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2.加强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室建设及校企合作
(1) 加大实训场所的建设。创建高起点、设备新、现代化的实训室是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就会计专业来说, 完整的、现代化的会计模拟实训室应该主要包括:第一, 手工模拟实训室, 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训, 且实训项目不能仅用于会计核算上, 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金融、税收等均应设置;第二, 会计电算化实训室, 最好配备局域网, 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练习, 且在实训室中备有财务软件,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财务软件的演练, 又利于教师的案例教学;第三, 商务实训室, 配备有原材料生产方、供应方、销售方、银行方等, 每个环节都配备相关的仿真原始凭证, 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整个流程。
(2) 学生在校内通过手工模拟实训和电算模拟实训, 仍然难以担当会计工作重任, 因为模拟实训的内容与实际工作还是有差异的。为了培养合格的会计人才, 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 在现实中, 一方面, 用人单位在招聘会计人员时, 首要条件是要有实践经验;另一方面, 几乎所有企业均不愿意接收学生顶岗实习, 这样就形成了矛盾。这一矛盾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 忽略了学生顶岗实习环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办学只有死路一条。因此, 需要政府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引导宣传, 贯彻执行职业教育方针;企业领导要转变观念, 学校要与企业加强联系沟通, 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伙伴, 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 实现校企双赢, 共同培养动手能力强, 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会计人才。
3.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加强实践性教学
很多中职学校已经意识到了传统学科体系模式已不适合当前的中职教育, 并开始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1) 在教学内容方面, 应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构建培养方案时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2)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造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 激发学习知识的兴趣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3) 运用案例教学法, 突出实践性教学。通过分析会计案例, 让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和理财实践活动中, 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 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的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进行。
(4) 实践教学是中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是提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要教会学生自己动手解决某个阶段的会计问题, 这样既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加强考核评价机制改革
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应根据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为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提出以下改革设想:
(1) 由单一测试换成复合测试。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 (占60%) , 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会计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这样促使学生在每堂课教学中都能认真学习认真操作, 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在考核内容上注重技能考核。注重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核, 特别注重实效和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在部分课程上实施“以证代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可以起到导向教学的作用, 促进在一般课堂教学中贯彻实践性教学的思想, 重视了技能教学, 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会计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水平的高低。提高会计教师的综合素质,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 积极创造条件, 鼓励教师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兼职, 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2) 经常性地开展会计教学研讨活动, 组织教师进行会计新知识的学习, 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鼓励教师多承担课题、多撰写论文, 通过科研来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
(3) 积极鼓励教师读研读博, 提高其学历和理论水平。
(4) 安排教师定期参加培训, 接受专业理论的学习, 了解会计环境的新变化, 使其在会计知识方面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
(5) 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从会计师事务所调入具有会计师职称以上的人员到校任教, 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会计职称考试, 提高其业务水平, 以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
(6) 聘请企事业有经验的会计人员开展讲座, 把他们在工作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及时传授给学生。
总之, 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任重道远。我们通过会计教学改革以求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 实践能力和变通能力较强, 善于变通, 学习能力强, 能胜任工作岗位需求的, 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会计人才, 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迪.关于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与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0, (11) .
[2]高峰.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创新, 2011, (1) .
[3]丁连春.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探索[J].经济与教育, 2011.
[4]吕采峰.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改革新探[J].吕梁教育学院学, 2009, (3) .
[5]陈学元.浅谈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育教育改革[J].教育论坛, 2009, (16) .
[6]高云.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8) .
3.中职建筑专业改革设想 篇三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10-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学生能否在发展的大趋势中争得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主要看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否达到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水平不足。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软硬件设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少学校缺乏教学所需的硬件设备,或是硬件设备配置过低,导致学生无法上机进行大量的实践性操作练习。再加上培训的专业知识过时,没有紧密与市场接轨,导致很多学生进入社会后无法运用所学知识。另外,部分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不够强大,教师人才匮乏,导致代课教师教学课程安排太满,常常被繁重的教学任务弄得疲惫不堪。在这样的状态下,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研究新的专业知识。
2、中职学生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大部分中职学生普遍基础差、学习兴趣低,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对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的认识和定位存在偏差,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往往对自己要求不严,自身缺乏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计算机知识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知识,对这些学生来说只会让他们感到厌恶。尤其是计算机编程语言,其枯燥复杂程度让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产生一种恐惧感,进而对学好计算机也完全失去信心。
3、教学方式枯燥,教学模式传统。很多中职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坚持以理论的积累和记忆为目标,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无法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要。在教学课堂上,师生缺少互动,导致课堂气氛异常沉闷。很多中职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沿用“一言堂、满堂灌”的单一传统方式向学生教授知识,把自己看做教学的主体,和学生在课堂上分离开来。久而久之,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
二、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改革方向
1、重建学生的自信。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心缺失的现象。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恢复学生的自信,不仅是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期间,对他们的将来、他们的人生发展,都会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我认为职业学校的老师在教书的同时,更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及其他基本素养,恢复他们对人生、生活、学习和自我的自信,从而使他们走出校门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
2、重新定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现有的职业学校很多还是拿“双证”,毕业证和资格等级证书。出发点是好的,学生多了一张“通行证”,但也有弊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效果差的现状。学生仅仅是为了拿证书,这就导致其知识面的局限。从就业看,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平面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较多。学校可确定以下培养方向:一是办公自动化管理和操作技术。二是平面图形图像处理、广告设计。三是网站建设与管理。四是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五是多媒体技术。
3、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对于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应以使学生具备“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因此技术要专要精,教学计划要先行。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其大纲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以满足社会需要。在进行充分的行业人才需求和岗位工作任务调研下,优化各门课程知识,舍弃理论强的课程,最好能根据学生的程度编写校本教材,编写以实践操作课程为主。
4、改进教学模式,更新教育理念。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教学模式如果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将会抹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应该逐步转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为能动式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重于“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咨询者、指导者,对学生鼓励为主,让学生体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
5、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计算机专业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内容是很难用语言进行描述的,如果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再配合教师的讲解、演示,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生动、形式新颖、趣味性强、内容丰富等特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简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多媒体辅助教学还有助于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扩大认知的空间领域,特别是扩大教学规模,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优秀教师授课,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6、加大对计算机教学资源的投入。在中职教育办学中,没有基础的硬件设备,老师就没办法很好地向学生讲述课程,学生更是无从进行实践操作,所以,基础的硬件设备对于中职教育办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顺应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必须加大对计算机教学设备的投入,使设备得以完善、完备,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练习,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到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钻研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当前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浪潮势不可挡。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是中职计算机教育的首要目标,所以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不仅仅是各中职学校教师的任务,同时还是社会所有人的责任,希望社会各界都能积极参与到改革的行列中,共同努力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 马俊平.对目前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J].西北职教,2007(3)
[2] 冯克刚.新时期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浅析[J].考试周刊,2011(6)
4.中职建筑专业改革设想 篇四
王勇
【摘 要】文章简述了汽车维修行业现状,并针对目前中职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 汽车维修专业 教学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日益完善,汽车工业已成为我国发展经济增长的新热点。社会对高素质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中等职业学校汽车专业是结合了汽车、机械、电子及计算机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专业,理论性强、专业知识深。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专业。中职学校汽车专业教学有着与普通学校教学不同的特点和现状,迫切需要中职教育汽车维修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尽快掌握维修技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一 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
我国的汽车维修行业基础薄弱、行业技术发展落后、从业人员技术素质不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适应现代汽车维修需要的人才奇缺。由于我们的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教材不仅因编写、出版周期过长而远远跟不上技术发展,且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面狭窄、重机轻电与重理论轻实践等通病。
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安全快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看,老旧汽车被强制报废,定期拆解维护已不再是科学的维修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实现“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技术政策。以诊断、检测为主,更换新件,缩短车辆在厂维修时间,已成为新的维修理念和维修方式。
由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出现和机电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汽车维修技术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汽车维修正演变成为“性能检测——故障诊断——换件修理”这样一种全新的模式。如何方便快捷地探明汽车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准确判断故障所在,为快速地排除故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同时对维修技术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中职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教学模式落后
迄今为止,传统的课堂教学仍是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形式,而汽车专业教学仅有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完成中职学校汽车专业教学的全部任务。此外,教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落后,不能适应中职学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和需求。传统的“黑板+图片”
课堂教学模式,不但抽象、枯燥乏味,而且难于理解,学生根本不能被吸引,课堂教学达不到教学目的。
2.教学内容过时,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行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要,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专业应运而生。但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却远远不适应当前维修市场的需求。汽车上目前普遍装备的、建立在先进的信息传感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基础上的汽车控制与故障诊断系统,决定了维修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维修技术和检测设备的操作能力。这些都是传统的以机械维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汽车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所不能适应的。现行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教材内容陈旧,不仅因编写出版周期过长而远远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且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面窄等问题。教学中重机轻电与重理论轻实践,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设备和实习基地,维修工职业技能考核仍停留在东风和解放等车型上等。
3.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汽车维修专业是一个大专业,涉及面广,因此既需要一批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又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并懂得教学规律的实训指导教师。汽车维修本身是一个技术更新很快的行业,无论专业教师还是实训指导教师若长期脱离生产实践,必然面临知识、技能落后的状态。因此,我们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师资培训、引入更新的机制,确保教师自身的技术、技能领先。
三 应对措施
1.合理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优化专业课程建设
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培养的是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汽车检修人才,因此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时,应以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建立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围绕专业方向为前提,而汽车专业课程要进一步充实调整电子控制技术原理、计算机应用原理、汽车电器设备和汽车诊断检测技术、汽车诊断仪器设备的应用等内容。汽车构造原理应以能代表时代特征的轿车为典型,并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把汽车最新技术结构、原理和发展趋势方面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注重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的培养,适应汽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时间比例合理安排,并真正落到实处,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钳工和电工基础操作技能的训练,这是维修人员必备的技能。如《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应将整个课程内容按不同模块重组,形成发动机工作原理、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冷却系、润滑系、化油器式供给系、汽油喷射式供给系、柴油机供给系、发动机装配调试、发动机综合故障诊断等内容,每章可以分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技能训练和复习思考题四个层次编写。
2.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实验设施建设
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中职教学特色的重要保证。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的现场教学等,能清楚地展示汽车各零部件工作时的内部运动关系及结构原理,直观、动感性强,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汽车专业英语课程中的汽车构造课部分教学,在用英语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可借助挂图、模型和实物等教具,采用幻灯、投影、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各种机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汽车检测与维修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在教学设施方面,专业教室、实习和实验基地必不可少。因此,必须配备先进、完整、齐备、典型的汽车及零部件和总成;汽车电器、电路;各类电控系统;现代化检测诊断仪器设备等实习、实验设施,保证每一位同学能亲自动手反复操作(实践培养课时应达到50%左右),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
3.加强校企联姻,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产学结合”是学校、学生与企业三方共赢的一种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它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和学生在学校与用人单位无缝转接的有效途径。“走出去,请进来”是学校在实践中成功的法宝。在实践中,学校教师深入到行业与企业中调研,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人才规格。例如,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方向中,依据学生的选择,针对某个岗位(发动机、电器与空调等)进行集中训练,尽快提高学生在某个领域中的职业素养与能力。这样,学生既接受了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又在专业方向的某个方面具有较专而深的岗位职业能力。同时,可根据所开设的相关专业选择一些有一定规模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利用企业专有的技术和资源,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的客座教授,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施计划,共同开发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企业派相关专业人员或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师傅给“定向培养班学生授课。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每周专门安排一天时间对学生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培训,企业也能确保录用合格人才,用其所学。“产学结合”为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搭建了平台,明确了学生就业方向,尤其是供求双方零距离对接,一方面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另一方面减少了企业的用人风险,降低了用人成本,为高效率地实施人、岗匹配战略创造了条件。
四 结束语
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维修已步入高科技领域,加速培养具有较高层次的维修技术人才至关重要。中职学校汽车专业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汽车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中职汽车专业学校应加快教学改革步伐,为我国现代汽车维修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5.中职建筑专业改革设想 篇五
一、总体思路
1、以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
2、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制定培养方案。
3、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改善课程体系,专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4、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在计划总学时中的比例。
5、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职称层次、学历层次和技术应用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走出去,请进来”为途径,努力塑造“双师型及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6、以企业各岗位实际需要的“知识点、能力点”为基础,不断更新教学法内容,优化教案,将优秀教案印成讲义,将优秀讲义印成教材,加强适合本专业特点,起点较高,示范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建设。
7、加强校内外专业实训室建设,并与省内外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新路子。
8、规范实训教学,建立健全多形式的实训方式,加强对各种形式的实训方式进行监控,按照成熟的理论教学程序,编写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手册、实训进度与实训导师制度。
9、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10、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二、具体措施
(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可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面向、三项原则、四个突出。一个目标:培养目标是造就一大批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
型人才。两个面向:面向社会、面向人才市场,服务于遵义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三项原则: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强化“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办出应用型特色。四个突出:突出技术应用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体做法有:
1、整合课程结构,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充分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校内外专业人士的意见,特别是向用人单位了解、调查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形成能反映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并以此来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2、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同时,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份量。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四个部分构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
3、坚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践环节。与生产一线企业签订实训基地协议,聘请企业工程师、酒店经理、幼儿园教师分别给机电专业、酒店专业、幼师专业的学生讲课,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并派遣教师到企业学习企业管理、专业技能。
4、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在第二年的第二学期,让学生在这些场地进行实际的“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时间短的有一个月,长的有三个月,有的专业还实行间周实践法,一周在企业,一周在学校,学校各专业班级轮流进行,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弥补了学校资源的不足。同时,又对企业是一个大的支持。是学校、学生、企业三者都受益的大好事。
(二)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1、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根据学校改革与建设的整体规划和设想,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本着“实际、实践、实用”的原则,在已建成各专业实训基地基础上,建设全面适应现代化教学与实践的、设施完备、设计合理先进、具有仿真职业环境的实训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与环境。
2、校外实训条件的建设。
积极寻找校企合作达到双赢的机会,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成立学校、企业、行业领导、教授、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内容、学时安排等,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实习基地,选择职业环境开展实践训练和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为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工作;依托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或岗位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深入企业结合实际,真刀真枪的进行顶岗实习,并通过专业(职业)技术考核。
(1)坚持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使学校开设的各个专业都有校企合作项目,构建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把学生的学习和技能培养放到企业中进行,真正实施“做中学、做中教”。
(2)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和业务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课程中引入公司、企业业务流程和工作项目,聘请业务骨干指导实践教学。
(3)吸纳企业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通过职业能力分析、市场调研,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专家研讨会,编制职业能力分析图表,将岗位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机结合,确定教学内容,重新制订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校企合作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从而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
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坚持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依据,达到“按需培养,按需开课,按需施教”的要求,将组织专业骨干编撰学校各大专业实训校本教材,优化各专业课程;大力压缩市场无需求的课程,适度减少纯理论课的教学,逐步增加先进适用的实验实习设备,提高实践操作课的比重,使学生达到“理论基本够用,操作技能比较熟练,就业市场热门抢手”;学校的整个教学和管理,将服务和服从于市场的就业需求和学生的技能形成,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开设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外,对于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也不能松懈。致力于学生“六个一”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毕业
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6.中职建筑专业改革设想 篇六
【摘要】随着电工电子技术日异月新的发展,技能型人才也越来越紧缺。电工电子技术作为中职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内容广、技能要求较高、学生入门难的特点,本文从目前中职学校电子专业培养现状及弊端、介绍了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探索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工电子教学模式改革一体化教学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而信息时代的产生是以电工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平台的。它不仅是一门前景广阔的热门学科,而且已渗透到生活和生产各个领域,愈来愈成为必修的基础学科。放眼望去,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国防航天,无一不闪耀着电工电子技术的光芒。
就目前我国现状而言,很多专业的技能人员因缺乏电工电子技术,而成为阻碍其更好发展的瓶颈,这一现象尤为突出。例如:汽修、汽车装具、计算机维修、制冷、医疗器械维修等专业,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更为广阔的其他领域,同样更急需这样的技能人才。像电子行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出现了博士生易得,电工电子技术人才难求的尴尬局面
中等职业教育定位在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在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根据市场需求,中职学校应该积极更新教学方案,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跟得上技术日益发展的步伐,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培养模式已成为中职学校面临的一重要课题。
一、目前电子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弊端
1.现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目前很多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多数是中考成绩较差的学生,被普通高中淘汰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且这些学生往往自律性较差、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此外,学生越学越差则势必造成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弊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中职学生的现状不符合,教师在整个教与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目前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以课题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向学生灌输专业理论知识,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二、教学模式改革
1.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
目前多数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拘泥于课本,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出现厌学、惧怕等负面情绪,如果采用多媒体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图文并茂的形式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轻松入门,提高其学习的兴趣,从而喜欢上电子电工这门课程。例如,在讲解《磁场与磁路》一章中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一节时,如果运用多媒体图片显示,及动画效果来形象地演示,达到声色兼备,动静结合、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很多中职学校电工电子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其内容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不足,为了尽快适应企业的需求,进行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本专业的课程改革应以现有专业为主体、以实际需求为依据、以学生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专业特长和职业能力为原则。对于教材中繁琐的数学推导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进行删除或简单说明,不能过分追求理论化、系统化。
3.适当开展拓展性教育
根据中职教学计划和社会需求,积极稳妥的增、删教学内容,深入探索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合理的确定文化课、专业课, 及时融入新知识、新技术尤为重要。如新增PCB板设计与焊接标准,学生通过自己完成PCB板制作的全过程,对电子产品的制作就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并让学生了解焊接中的缺陷,及缺陷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电子产品系统设计与仿真,基于Proteus单片机系统的设计方法,仿真调试技术以及简单的PCB板制作,如果电路仿真在教学中应用,效果一定事半功倍,尤其Proteus软件中对PCB板的3D显示在教学中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立体直观的显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所谓一体化教学的理念,就是结合地区、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最终目的是培养出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技术型人才。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很好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与实训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本校已经开始试行一体化教学,例如《新编电子技术项目教程 》这门课,借助项目教学、理实一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多给学生创造观察、实践、分析、猜想、归纳的机会。
总之,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实践动手能力为基础,中职电工电子专业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转变观念, 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大胆探索适应当前形势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求灵兴.浅析中职电工电子实习教学模式的优化.科教新报(教育研究),2012(05)
7.关于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篇七
1 中职语文教学的不足之处
1.1 客观方面
(1) 中职生基础差。中职生入学时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知识面狭窄, 理解和想象力差, 语文基础薄弱。让其学好语文、学精语文, 难度很大。
(2) 对语文学习不重视。一些学生和家长轻视语文学习, 他们认为选择职业学校, 学好专业技能最重要, 语文课对以后从事技能工作, 没有多大帮助, 甚至有些学生不理解学校为何开设语文课。
1.2 主观方面
当前中职语文教学本身存在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
(1) 教学目标模糊。在教学中, 教师是重视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 还是重视培养其语文能力;是重视培养其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还是重视培养其基本素质;是侧重于专业语文教学, 还是侧重于培养其实用语文能力。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且科学的结论。教学目标的模糊, 极大地制约了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
(2) 课程理论滞后。在普通高中全面实行新课标、新教材, 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 中职语文教育界却显得较沉闷, 无论是教学理论研究, 还是课程、教材开发都较缓慢, 束缚了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
(3) 评价方式陈旧。当前中职语文教学评价依然以传统终结性评价为主, 以试卷、分数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状况, 忽略了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过程, 无形中降低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效果。
2 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实施
面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各种不足, 必须进行改革。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从以下8方面做一些尝试。
2.1 明确教学目标, 降低学习难度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曾说:“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教学应突出中职生职业特点和专业方向, 从技术性和实用性出发, 使学生学有所得, 学有所用。同时, 要从中职生实际语文基础、语文能力出发, 针对其语文基础差、兴趣低的实情, 降低学习难度, 尽量做到人人能听懂, 人人能学会。
2.2 倡导个性阅读, 体现职教特点
中职语文教学应树立个性化阅读理念, 教师应放下架子, 认真倾听学生心声, 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并针对职业教育特色和学生学习程度, 形成一套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
2.3 注重听说训练, 突出专业知识
由于许多中职生初中语文基础薄弱, 致使现在语文学习兴趣缺失, 听说能力普遍低下, 主要表现在4方面: (1) 在公开场合不能大胆、有序、有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2) 不能认真、专注地倾听他人讲话; (3) 不能准确领会说话人主要意思; (4) 方言浓重, 普通话水平较低。
面对上述状况, 中职语文教学必须以加强学生专业知识为核心, 从5方面进行听说能力训练。 (1) 全面推广普通话, 要求学生说准、说好普通话, 平时用普通话交流。 (2) 培养学生认真、专注地倾听他人讲话的习惯。 (3) 以学生专业知识为内容, 结合专业设置情境, 进行听说训练, 养成适应职业生涯需要的语言应用能力。 (4) 通过生活化、情景化的社交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5) 开展卡耐基理论专题讨论, 在说话练习中提高应对职场的能力。
2.4 强化应用写作, 培养从业技能
中职教育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语文教学应着眼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 加强实用写作能力培养。中职生应着重加强医护论文及应用文的写作, 使其形成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写作能力。同时, 引导学生养成规范写字的好习惯。
2.5 提倡开卷有益, 引导课外阅读
在中职学校语文教育中,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最好途径是提倡开卷有益,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 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根据学生具体情况, 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度适中的课外读物。同时, 建议学生组织图书角, 选摘作品精彩章节或片段, 教师将摘抄作业作为一项平时成绩, 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实现小课堂阅读教学与学生自主阅读的连接。
2.6 注重人际沟通, 和谐护患关系
现代护理要求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在语文课堂中, 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 通过情境设置、模拟应聘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使学生认识到, 在处理医患关系时, 使用治疗性语言和积极暗示语言, 不用伤害性语言和消极暗示性语言。通过课堂活动训练, 学生善于使用表情语言和行为语言, 恰当运用身体语言;进行开放式谈话, 使学生善于掌握谈话方向, 善于启迪患者, 循循诱导, 让患者把心理问题充分暴露出来, 以便对症下药。
2.7 渗透美学教育, 提高审美水平
在校园中, 时常可见奇装异服、打扮怪异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其实也很可爱, 只是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和学生共同感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江南烟雨、塞北雪梅等自然美;利用口头作文让学生体会汶川地震后, 来自世界各国抗震救灾人员所体现的至纯人性、至真大爱、无私无畏之品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昭示的人类共同心声——你和我是一家, 共住地球村等社会美;通过名著欣赏、音乐欣赏, 让学生感知艺术美。同时, 在作文中, 笔者以这样的题目:“化妆师说, 三流的化妆是脸部的化妆, 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 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激发学生思考并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讨论, 使其提高思想认识。
2.8 强化德育, 引导学生做人
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看到一些厌学的学生, 教师的说服教育对其收效甚微。2009级新生的首次语文课, 笔者为学生朗读《疯娘》和《父亲的红苹果》, 并请他们讲讲自己的父母, 告诉他们:农民子女的命运只能靠自己来改变, 同时安排思考题:我们应怎样孝敬自己的父母?
在讲授《论语》、《孟子》时, 笔者常将其中的儒家思想当作很好的德育资源来利用, 如陈力就列, 不能则止的责任意识;己所不欲, 勿施与人的尊重意识;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利他思想;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
8.中职建筑专业改革设想 篇八
关键词:中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中职院校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中重要的一部分,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在我国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日中职院校发挥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当前,人们对于建筑装饰的追求越来越高,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大不相同,传统的建筑装饰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加强中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伴随新课改的实施,中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改革在不断的进行,逐渐的形成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囊括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考核、教学思维、教学程序等方面。本文将针对其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相关体会。
一、当前建筑装饰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前,建筑装饰对我国民众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近年来,建筑装饰与人们的生活逐渐的密切起来,同时通过媒体、网络途径的信息传播,使得人们对于装饰有了更多的了解。建筑装饰专业的学习锻炼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此来满足其广泛的需求。在当前的中职院校教学的大背景下,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难得。因为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深远,并且逐渐的暴露出于社会脱节的现象[1]。导致学生在中专毕业之后的适应能力差,难以适应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中去。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一下方面:
(一)教学模式单一
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开展素质教学,但是我国中职的教学依然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专业课程的各个学科本质上都是相对独立的,缺少课程之间的贯通。建筑装饰专业不仅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求掌握较高的设计学问,对设计各个方面的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中职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中,在课程设置时,过于注重学生各个科目课程的学习,而忽视了最本质的事物——专科科目间的联系与相互应用。
(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差
在我国,中职院校的规模较小,普遍存在缺乏教学设施的情况。对于建筑装饰专业来说也是如此。由于受到学校的条件限制,导致学生单独进行装饰设计的机会较少。同时,我国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往往会忽视学生实践操作的培养,主要的问题体现在总体的时间课程较少,并非是学生问题,而是学校的课程设置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最终导致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差、创新意识弱。
(三)教学设施无法与时俱进
受到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得教学设备、教学条件无法跟上科技的发展步伐。国内近几年的建筑装饰行业发展迅猛,材料和技术的更替十分快,但是因为中职院校缺乏相应的设备和条件,导致专业课程的教学无法赶上时代的发展潮流,使得学生对于社会上专业新技术和新材料都非常陌生。
二、中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一)培养专业型的应用人才
建筑装饰专业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要求较高,本身也是实践性较强的科目,不仅要求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牢固,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应用能力。中专学生都是读完初中便开始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学校必须要针对性的培养学生,不能够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要着重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使得学生在就业时有更强的适应能力[2]。同时,还要把学生培养成全能型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真正的专业型服务人才。
(二)培养拥有职业素养的新型人才
随着社会的更新换代,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中职教育着重为学生的就业服务。因此,在教育的同时,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培育。目前,许多的企业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都十分重视,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应用十分看重,同时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有很多的要求。因此,中职院校必须要全方位的培养学生,让学生能够逐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浅谈科学教学理念的形成
(一)启发式教学
据相关研究显示,在道和艺的角度来说,建筑装饰的教学与设计是有关联性的。装饰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变为设计教学,这是一种由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式,院校的课程设计也是按照这个准则进行的。对于学生的培养要着重于学生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去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指导[3]。在此之上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从感性和理性的思维上。学校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创造无穷的价值。思维的教学在于实践教学,激励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的收获。
(二)联想开放式教学
不管利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在教学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对于疑难点,可以让教师指导教学,同时教师可以提出相对开放性的问题,结合相关案例,利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思考,让学生了解想象力和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利用思考和想象力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迅速,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建筑装饰在时间的推移下对其看法在不断的改变,当前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与装饰息息相关,装饰也成为了众所周知行业。中职院校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系统化的,需要长久规划进行全面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同亚.高职院校的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合理化研究[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6,01:43-46.
[2]洪伟.建筑装饰工程专业《建筑装饰构造》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8:223-224.
9.浅谈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学改革 篇九
文/刘 佳
摘 要: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刺激了旅游专业的勃兴。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益补充,在抓住旅游业发展契机,不断壮大自身的同时,更应该牢记其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处在旅游行业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努力跟上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步伐,推进新形势下的旅游专业教学改革。但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对旅游业人才需要趋向缺乏深入分析,教学方式陈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专业就业与现实需要的脱节,学生能力与知识的发展不平衡。针对这些情况加以分析,并针对具体教学环节提出相关
对策。
关键词:旅游专业;教学改革;解决对策;课堂教学模式
一、中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0.中职建筑专业改革设想 篇十
关键词:饭店服务;现状;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由此旅游教育也得到了广泛的重
视,并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旅游教育体系。但面对迅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旅游业,我们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专业教学已经明显滞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脱离实际、技能不过硬、没有创新精神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吸取教训,进行教学改革,把培养业务精通和掌握饭店服务知识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作为我们培养目标,以适应饭店企业的需要。
一、饭店服务专业教学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不强、应变能力不够、创新能力差、交际能力差等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生源问题。由于国家不断扩大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这就使得多数初中毕业生和家长选择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职业中专的初中生源不断减少;同时,由于高中升入大学的比例逐年提高,也使得职业中专的高中毕业生生源不断减少。这样进入中等职业学校饭店专业学习的学生,不少是文化知识不扎实、综合素质差的学生,饭店专业学生的总体质量下降;另外,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中独生子女的比重不断增加,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缺乏吃苦精神,且自理自制能力较差,而这些都加大了饭店服务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难度。
第二,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行的我国教育体制下,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专业尽管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大多兼顾了基础理论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但各学校还是更重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所占比重偏小,学生的技能课程时间安排严重不足,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综合能力不高,毕业时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第三,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后,实践环节少。目前饭店服务专业的教学存在只是老化、方法落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现象。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没有将饭店行业的最新发展和变化结合进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大多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师生互动很少甚至没有,学生不能主动学习,只能被动接受。
二、饭店服务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第一,重视案例教学。在饭店服务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上,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职业能力素质,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案例。教师针对每次课选用的教学案例都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特点。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第二,重视实践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素质,它是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实践教学,不但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还能暴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教师改进理论教学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依据。饭店服务行业是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它要求服务员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实际操作能力。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专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情况,学生缺乏的正是实践操作。因此,在加强饭店服务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还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零时间适应。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并把创新思维逐步融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之中,为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索新事物习惯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饭店业有许多具体工作往往没有一个定规,这就要求饭店员工能够具有创见性地完成各项具体工作,因此,在专业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对一些没有固定、标准答案的问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突破已有的理论束缚,从而培养学生勤学善思的创新意识,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第四,课程设置要满足饭店企业需要。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专业有许多饭店业的合作企业,他们同样承担着对学生的教育任务。学校要根据合作饭店的需要对学生安排好课程安排,这样就做到了学生培养与饭店发展的同步性,同时学生除了能掌握饭店行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外,还能接触到行业的最新动态,真正实现在校学生与行业的接轨。在培养模式上,学校应以饭店员工的职业能力为基础,通过分析饭店各岗位员工所需的能力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在对饭店服务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建设中,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旅游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旅游饭店管理人员和业界专家让他们直接参与专业课程的设计和专业教学的改革。
11.中职建筑专业改革设想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管理 ACCP 课程置换 专业改革 IT职业教育 北大青鸟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形式,在我国起步较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处在摸索阶段,许多观点和看法主要来自国外的经验和做法,一开始就没有建立起独立的教育体系,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等都照搬了本科的教育模式,本质上还是传统教育模式,着重培养基础和理论知识,并没有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现状
自1999年开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以来,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或专业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的专业。无法否认的是,在高职院校建校初期,该专业的设置,对学校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暴露了许多问题,主要有:毕业生没有掌握企业所需的技能,理论、实践都比不上本院院校的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进而影响到该专业后继的招生等。市场上,一方面大量的IT毕业生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高级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人才缺口巨大,造成IT人才过剩的假象。
二、专业发展出现的问题和目前的困境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一开始就照搬照抄了本科模式,这是对高职教育先天认识不足造成的;还有就是当初在设置专业的时候,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仅仅看到了当时,计算机专业是热门专业,一味地跟风、一窝蜂贸然开设信息管理专业。
2.课程体系
延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仅对本科的课程体系进行小修小补,或在课程设置上从四年制“瘦身”到三年制,或在课程内容上进行“有的放矢”的删除,或在知识深度、难度上进行取舍,上述都没有从根上脱离本科模式的影响。
3.教材问题
由于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先天不足,以及照搬了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缺乏创新,直接导致教材也存在许多问题:(1)知识结构陈旧,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2)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严重不足,存在着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衔接等问题,制约高职人才培养。(3)教材内容偏离专业培养目标,教材订阅取决于任课教师,由于任课教师对专业培养目标缺乏系统的了解或理解不一致,或者市面上相应的教材不好订阅,造成知识体系脱节或重叠。
4.师资问题
师资水平不高,脱离应用背景和技术前沿,这与高职院校的师资有关。师资主要来源:(1)传统学科型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来,没有参加社会一线、专业对口岗位的实践,特点是具备基本的專业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历和经验。(2)毕业后,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一线、专业对口岗位工作,特点是实践经验丰富,但知识老化,毕竟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太快。
5.认识存在偏见
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许多偏见,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还有待提高。高职的生源绝大多数是高考的最后一批,久而久之,偏见就形成了。
三、引入北大青鸟ACCP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置换改革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先天问题和目前的困境,许多高职院校都进行了积极的专业改革,各式各样的改革形式包括:课程置换、产学研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定单式培养、项目式教学、“学工交替”等等。改革的目标很明确,以使用技能和就业为导向,案例为主线,动手能力为突破点,突出专业技能的训练,实现学生在校即为准职业人。
“闭门造车”的专业改革,仅仅是原地踏步,注定是失败的。经过充分调研软件行业现状以及软件公司进人需求,结合台州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通过与国内IT职业教育第一品牌——北大青鸟Aptech公司(截止2008,国内市场占有率为39.8%)合作,以课程置换方式引进ACCP课程,达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具体地讲,课程置换,就是将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现有的课程体系引入到学校的学历教育中来。充分利用培训机构的优势,来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ACCP课程置换,就是把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相关课程,全部或部分地替换为北大青鸟Aptech的ACCP培训课程。运用北大青鸟Aptech优质的课程体系,改革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以弥补原有课程体系的不足,从而紧扣就业市场需求,突出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提高学生就业率。同时,将职业教育引入到学历教育,有效地解决或改善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1.师资方面,授课教师需要经过青鸟总部的技术培训、考试,并获得相应的授课资格证书,即执“证”上岗。通过培训,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打造了一支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学校的脊梁,师资队伍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没有良好的师资,是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的。
2.课程体系方面,依托北京大学教育资源和印度IT职业教育优势,由中美印软件技术专家联合研发,课程开发经过深度企业调研,专业分析用人企业的招聘需求,充分明确当前软件企业所招聘技术人员的技术需求,再从中提炼总结关键的就业技能点,并采用逆向设计确保就业理念,项目驱动、案例贯穿的形式融入到课程设计中,致力于全面提升学员就业竞争力,引领未来IT技术发展潮流,保持了北大青鸟IT教育ACCP课程体系的国际同步水平以及在国内IT职业教育领域的领导地位。
四、小结
通过课程置换,明确了我们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软件工程师,采用北大青鸟优秀的课程体系,在学历教育中通过课程置换引入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优势,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同步,扭转了传统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加速了高职软件人才的培养。分析我院2006级青鸟学生的就业情况,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明显高于其他班,在历届的计算专业毕业生中,也名列前茅。实践证明,通过课程置换引入ACCP课程体系,改革信息管理专业,是高职院校快速提升办学水平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汪伟,卜天然.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2007.11
2.北大青鸟Aptech产品研发部.ACCP5.0产品使用手册[M].2008.1
3.程琪.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和思考[J].考试周刊.2007.(45):118
4.上海市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汇编[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7(1)
6.韩广琳.目前我国高职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J].天津教育.2004(4)
7.黄峰.当前高职教材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8)
8.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9.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姜大源,李璞编.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中职建筑专业改革设想 篇十二
关键词:中职,电子专业,电子教学,理实一体化,设想
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人才为根本任务。中职电子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和技能。《电子技术基础》、《电子实训基本功》 (或《电子技能与训练》) 及《仪器与仪表》这三门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课、必修课。现在, 这三门课程是分别开设。将这三门内容原本互相关联的课程分开来上, 教学效果较差。为改变这一现状, 现将这三门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以项目为主线, 突出技能培养, 强化技能训练。将理论教学内容嵌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之中, 以基本操作训练为基础, 适当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及工艺性。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属于电子基础理论课程, 它是学习电子专业其它课程的基础。该课程分两篇, 第一篇模拟电路基础;第二篇数字电路基础。现在, 学生基础差, 学习电子专业理论课相当困难, 普遍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不感兴趣, 其学习的效果也较差。
《电子实训基本功》 (或《电子技能与训练》) 是电子专业学生入校后, 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一门技能实训课。该课程内容包括元器件识别、测量、焊接技术、识读电路图、整机装配。本课程采用项目法教学, 学生上课目的也较明确, 学生动手积极性较高。但由于受电子专业知识的影响, 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动手、不敢动手。
《仪器与仪表》是一门培养学生利用电子仪器、测试和维护电子设备的基本专业技能实训课。针对电子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要求, 讲述指针式万用表、数字万用表、示波器、电子电压表、直流电源、扫频仪、晶体管特性图示仪及信号发生器的使用与维护。现在由于部分仪器只能讲述基本操作方法, 没有实际电路测量, 以致学生兴趣不浓, 知识掌握不牢, 甚至出现不愿动手操作的现象。
为了改变这三门课程的现状, 现拟对这三门课程的改革提出如下设想:
1 教材改革
现在, 这三门课程是分别开设, 并分开来上。将这三门内容原本互相关联的课程, 分开来上, 有时出现重复教学的问题。如《电子实训基本功》中, 在讲述电路原理时, 往往需要补充《电子技术基础》中的知识, 学生才能听懂;在讲述元器件的检测与电路测试时, 往往还需补充《仪器与仪表》中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为了解决重复教学的问题, 并使教学内容紧密衔接, 针对中职电子专业学生实际情况与就业所需专业知识要求, 现将三门课程进行整合, 重新编写教材。我校电子教研室已经初步编写了本教材, 全书分为5个实训项目, 每个项目包含《电子技术基础》中一个或多个重要知识点、每个实训项目都能用到一种或多种仪器 (或仪表) 。
2 课堂形式与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充分体现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思想, 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打破教室上课的形式, 将该课程全部教学都放在实训室上, 把整书内5个操作项目, 进行分项教学指导。用这种方式既解决了《仪器与仪表》课程实践的问题, 也推动了理论学习, 从实践到理论, 又由理论到实践, 有机地实行了“理实一体化”, 这必定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充分调动学生实训的积极性, 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深入探究的能力。
3 实施步骤
由于此次课程改革, 力度大, 牵涉多门课程, 实施过程分4步:
第一步, 教材编写。编写实用的“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教材。依据模块化、项目化的要求及项目课程标准及技能鉴定标准, 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针对性、适时性、有效性原则编写出项目课程教材。
第二步, 师资培训。现在电子专业教师, 有些常年只上基础课程, 很少上实训课或辅导学生实训。为能胜任改革后课程教学, 对专业教师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培训。培训方式可采用通过组织教师利用节假日进工厂顶岗锻炼, 让实训指导教师传、帮、带以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培训;从企业引进优秀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学一线;聘请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这样以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水平, 满足项目课程教学的需要。
第三步, 硬件设施的完善, 建设项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心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保障。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 又能满足实习教学的“一体化”场所。
第四步, 实训项目材料的准备。在每期开学前, 将项目课程中所需的材料准备齐全, 以便“理实一体化”教学地有效实施。
4 教学质量考核
本课程考核采用实训考核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办法, 其中实训考核需完成5个项目的装配与调试, 每进行完一个项目, 就考核一次。理论考试采用模块化, 每上完一个模块的理论知识, 就考试一次, 并将每次的考试成绩与每次考核的成绩纳入总评分数, 期末进行总评, 其中各实训考核成绩的平均分占总评分的40%, 各理论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占总评分的30%, 平时成绩占总评分的30% (其中出勤占10%, 作业占10%, 学习态度和课堂纪律占10%) 。
总之, 项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已成为职业教育中比较理想的方法, 关键在于项目的构建并编制出与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 这样就可以减轻教师备课的难度和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另外, 相应的实训基地的建设非常重要, 也是本教学改革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我相信, 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 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将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张翔.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采用项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J].新课程研究 (职业教育) , 2007 (12) .
[2]谢颖.中职电子类专业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科研天地, 2009-12-02.
13.中职建筑专业改革设想 篇十三
长沙建筑工程学校
陈卫平
【摘要】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涉及到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衔接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清晰建筑类中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教育标准,找出其差异,可避免出现教育层次和职业能力水平的重复和错位,解决建筑高职院校培养“8大员”,建筑中职学校也培养“8大员”定位模糊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建筑人才 培养目标 探析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要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做好专业设置的衔接,逐步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基本规范。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涉及到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笔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清晰中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教育标准,才能避免出现教育层次和职业能力水平的重复和错位。由于建筑业用工在我国具有显著的行业特色,实施“管理层与劳务层”两层“分离”管理,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劳务层岗位大多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也称农民工)。面对行业的用工特色和市场的需求及家长的期望,大多建筑类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都是定位在施工企业项目上的基层管理岗位(通常称的8大员)和一些关键操作岗位。由于中、高职之间同专业培养目标在层次上区别不明显,造成了建筑类中、高职教育之间在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雷同,从而使毕业生就业时无法凸显出各自的优势,给企业用工带来疑惑。
一、建筑施工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我国建筑施工业人才供需的情况是:总体需求量大,单个企业需求量小。从调研结果分析来看,企业对所需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主要反应在道德心理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上。不同企业在看待毕业生学历层次上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某些被调查企业表示本科生比高职生要好,但另外一些企业却说高职生反而要好于本科生。原因在于不企业对这个问题的着眼点不同。认为本科生好于高职生的理由是,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要好于高职学生,在后续能力提升上要强于高职学生。
而认为高职生好于本科生的企业,其看法是:对待施工员这个岗位来说实际上本科生和高职生理论知识都已经够用,而高职生对自己的定位要更加实际一点,而不像现在的很多本科生好高骛远,体现出高职生更加踏实。被调查企业绝大多数都表示学生在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实习后,无论本科还是高职学生都能满足岗位技术能力的需要。有少部分学生在实习一年后还不能适应岗位,原因大部分是因为他们在实习的岗位上并未认真踏实地学习和实践。从企业对待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需求上可以看出觉得本科生好的企业其实只是觉得本科生的专业基础功底和道德心理素质普遍高于高职生,从而在后续学习和工作中容易提高;而觉得高职生好的企业,认为高职生的自我定位要准确一些,更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其实质也正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反应了企业对学生道德心理素质、职业素养 的要求,另外,从建筑施工企业需求的岗位看,在京、津、沪等大城市以及经济较发达地区,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中,技术管理岗位学历要求基本上都是大专以上,甚至非211学校毕业生免入,中职毕业生已难进入管理岗位(即通常的“8大员”)。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私营、民营企业来说,由于引进高学历的毕业生人力成本较高,且人才难以留住,另一方面由于中职毕业生具备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上手快、进得来留得住等优点,因此一些技术管理岗位对中职毕业生仍有相当的需求。
二、我国中职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一直作为高等学校的附属产品而存在。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有限,高级人才的空缺便由中专生来补足。加之当时的国家统一调配的用人制度,使大中专毕业生成为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资源得以大幅度扩张,重要表现之一便是高校扩招,原有的高校毕业生稀缺的问题不复存在,中职学校开始完成其定位的回归,即成为真正的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教育。21世纪初,部分中专学校将一些专业的学制由4年调整为3年,随之许多现实层面的问题就开始暴露出来,如:如何实现由学科式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3年制是否为压缩版的4年制、如何解决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难、就业难”和“学生生源素质下降、流失现象增加”以及如何培养真正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等诸多问题应运而生。
在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实践中,实行重心向基层、操作层下移,在用人单位、办学单位、家长和学生中引起了不同的反响。用人单位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普遍持欢迎态度,他们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充实技术工人队伍,但也有企业认为普通技术工种招聘农民工成本低,容易管理,来去方便,不愿用中职毕业生;家长和学生普遍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学了三年甚至四年去当“泥水匠”,做农民工的工作不合算;办学单位也多持反对意见,尤其是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反对的呼声更高,这一是因为他们担心重心下移后没人来读,二是因为按照原来的定位所培养的毕业生还有相当的市场甚至在某些地区还较受欢迎,三是因为实现重心下移势必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引起教师和学校的全面不适应,而且在实训教师、实训设施等方面还需要有较大投入。事实上,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上世纪90年代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职业高中也基本上沿袭了传统中专的办学模式,而相当多的技校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实行“重心上移”,效仿中专的办学模式,这种做法不能说没有合理性。
为此教育部在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时明确定位,“中职工民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为: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建筑(市政)施工企业,从事材料试验、测量放线、钢筋翻样及加工、工程资料管理等工作,也可协助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造价计算等工作”。
但经过近10年的教学改革,大多中职建筑类学校(专业)仍未摆脱传统的学科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基本还是传统大专、中专的改良版,究其原因是由于建筑行业的岗位有相通性,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个系统综合的了解。为此大多中职建筑类学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家长的期望、学生就业的需要,不得不把学生培养成综合型的人才,从而形成建
筑高职院校培养“8大员”,建筑中职学校也是培养“8大员”的“难堪局面”。这和中职学校的办学层次、学生的生源素质以及中职学生毕业时大多年龄尚不满18周岁极不吻合,导致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仍然处于一种含糊不清的状况。
因此,合理、理性地确定中职建筑施工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是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需突破过去“普通中专工民建专业”为施工企业培养“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的中等技术人才的框框,还必需与现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区别,否则毕业出来的学生既没有特色,更谈不上竞争优势。
三、中职与高职建筑施工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分析
(一)专业名称的不同:中职为“建筑工程施工”,高职为“建筑工程技术”。2004年《教育部 建设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准确定位: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可在建筑(市政)施工企业,从事材料试验、测量放线、钢筋翻样及加工、工程资料管理等工作,也可协助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造价计算等工作。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类建筑(市政)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工作,也可从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造价计算和技术资料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定位的不同:中职为“高素质劳动者”,高职为“高技能专门人才”。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按照“决定”的政策导向,“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在教育职能的分解上已经融入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它不是孤立的教育形式。但从培养人才的特性出发,两类人才培养的教育主体是明确的,即中职教育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主要承担者,高职教育是“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就两类人才的培养要求,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要在教育性、知识性和技能性三个维度上做出各自的教育回应。
(三)知识结构的不同:中职侧重“经验型”,高职侧重“策略型”。
从学生的就业方向可看出,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 “测量放线”“钢筋翻样及加工” “材料试验”“工程资料管理“等工作,基本都属于“经验型”的工作,即“照着别人的样子做好”;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技术、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管理”等工作,基本属于“策略型”的工作,即“要指导别人按标准规范做好”。
如中职《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知识结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了解房屋的墓本构造,学会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高职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较强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掌握房屋结构组成,材料的选择及做法,并具备较强的建筑施工图会审能力。中高职教学重复的部分为投影知识和制图基本规范。高职教育阶段只需花少量课时进行复习整理,重点应放在房屋的结构组成上,添加中职教育阶段未作要求的构造设计规范知识。通过采取综合实训、实习实践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投形基础、制图规范、构造知识等知识结构进行融汇贯通、综合运用。
(四)技能类型的不同:中职侧重“工艺实践或工序实践”,高职侧重“工
程项目实践”。
通常工艺定义如下:劳动者利用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和处理,改变它们的几何形状、外形尺寸、表面状态、内部组织、物理和化学性能以及相互关系,最后使之成为预期产品的方法及过程。工序定义直白的说要完成某个工艺过程要分成几步做,每个步骤就是一道工序。“工艺实践或工序实践”简单地说是利用工具和肢体劳动来完成某一项任务。
而工程项目的定义则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项目参数包括项目范围、质量、成本、时间、资源。因此“项目实践”主要是劳动者利用大脑思维,有效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组织其他人员完成某一项任务。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依据对“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材料员、安全员、质检员”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从中提炼出12项专业综合能力:建筑工程图识读能力、基本建筑构件验算及一般设计能力、常见建筑材料应用及检测能力、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成本控制能力、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工种操作能力。形成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心的高职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笔者通过分析中职与高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工作和职业能力在范围和层次上的差异,提炼出以下10项专业综合能力: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能力、用CAD(或天正)软件绘制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能力、绘制现场施工平面图及编制分部工程施工方案的能力、利用测量仪器进行施工测量放线的能力、钢筋放样加工的能力、墙体砌筑抹灰的能力、脚手架模板支撑的能力、施工质量检验的能力、施工资料收集整理的能力、工程量计算的能力。体现了建筑施工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满足了课程内容以“操作为主、管理为辅”;工作范围以“事中为主、事前、事后为辅”;职业岗位以“测量工、钢筋工、砌筑抹灰工、试验工为主、资料员、质量员、安全员为辅”高素质劳动者的基本定位,也为建筑施工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设置了合理的梯度。
在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可进一步把上述专业综合能力化分为“专业核心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首先应抓好专业核心能力(如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建筑CAD绘图、建筑施工测量放线、钢筋放样加工)的培养,因为专业核心能力是学生进入职场、生存发展的基本功;其次是专业基本能力(如脚手架模板支撑;施工质量检验、绘制现场施工平面图及编制分部工程施工方案)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基本工作能力,能胜任施工一线岗位(群)某项工作的职场人;再则就是通过专业拓展能力(如施工资料收集整理、工程量计算、材料检测技术)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满足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1~2项技能;熟悉1~2个岗位;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中职建筑类人才的培养目标。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着建筑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成败。因此,建筑类职业教育要围绕中高职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做到中职以高职为导向,根据高职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高职以中职为基础,注意相互的衔接;避免出现科目及教学内容的重复,体现知识结构的提升和综合实践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教学指导方案,2002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2005 【3】课题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对口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实施策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4】黄民权,梁伟雄,刘晓燕.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研究,2009 【5】张东放.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讨.《中国建设教育》 2010 年Z3期
【中职建筑专业改革设想】推荐阅读:
中职建筑装饰设计专业与施工课程教学探讨09-13
浅析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模式改革06-14
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06-09
浅谈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01-22
中职课程改革方案10-30
中职学生评价模式改革12-03
中职课程改革的措施研究10-13
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08-19
中职语文教学新思路与改革实践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