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因斯坦》有感(共12篇)
1.读《爱因斯坦》有感 篇一
在爱因斯坦上学之前,他父亲给了他一个罗盘,罗盘的指针总要指着南北极,使小爱因斯坦研究和着迷了很久,直到成年,他都还记得这件使他印象深刻的事。另一次经历给他的印象也很深刻。在上学几年后,他领到一本欧几里德几何学课本,书中论证得无可置疑的许多公理,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以至于无法按照课程进度学习,而是一口气就将它学完。
爱因斯坦和牛顿一样并不早慧,他到3岁还不会说话,在整个学习期间也无“神童”的表现,甚至在教师眼里显得平庸迟钝,他主要是对教师的呆板教学方法感到不满,而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勤奋自学的探索能力。他在中学时代就自学了包括微积分在内的基础数学及某些理论物理知识,进入大学后,他经常缺课,独自修读了经典理论物理,研究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爱因斯坦不拘成见,勇于创新。“怀疑一切”的信条始终贯穿他的整个科学生涯。当然,爱因斯坦的杰出科学成就来之于他坚持不懈的毅力。一次,有个青年人请教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给他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他解释说,A代表成功,X代表你付出的努力和劳动,Y代表你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而Z表示少说空话,要谦虚谨慎。爱因斯坦有句名言:“科学研究好像钻木板,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
爱因斯坦的这种勇于探索的高贵品质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
2.读《爱因斯坦》有感 篇二
一、道士塔
这是一个关于敦煌石窟的罪人———道士王圆箓的故事。
把所有的罪责全部归咎于他, 终究不是那么心安理得。“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在晚清黑暗的统治下, 政府没有能力保存敦煌石窟里那些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主管官吏所关心的, 只不过是不菲的运费, 或者是取出几件, 在官场上礼尚往来。即使运抵京城, 也在运送的途中或被随意地捆扎糟践, 或被沿途的官员们伸进去的手抢得七零八落。至于看管洞窟的王道士, 更不要指望他懂得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一桶石灰, 一只草刷, 在他“认真”地粉刷后, 唐代的笑容, 宋代的衣冠, 都成了一片“亮堂”的惨白。在惨白的洞窟中, 中座的塑雕显得过分惹眼, 于是几锤下去, “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 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被王道士堆塑起来的天师和灵官, 像顽童堆的雪人, 总算有个鼻子和手脚, 总算也能稳稳坐住。幸亏王道士在计算了石灰的价钱后“达观”地停了手, 否则敦煌的石窟, 不知又要面临怎样的“灭顶之灾”。
然而愚昧的事情不止于此。几块银元, 一点随身的商品, 几乎等价于“两枚针换一只鸡, 一颗钮扣换一篮青菜”的交易便让外国的探险家们轻松地从王道士手里换走了一车又一车的经卷和雕塑。预先想好的说辞和攻伐都成了多余, 只要说自己是来中国取经的“洋唐僧”, 王道士便会爽快地开门, 恭敬虔诚的中国农民还频频点头、深深鞠躬, 尊称着“司大人讳代诺”、“贝大人讳希和”, 送出一程又一程。在世界的东方, 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我们忍不住想与余秋雨先生一起抗争, 最终却也不免随他一起大哭一场。
不知先生在大哭一场的时候, 是否可曾想起过“穷途之哭”的阮籍。诚然, 我们曾因为那半个世纪的耻辱而积贫积弱, 但如今, 我们已经告别了那个黑暗的时代, 我们已经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文化, 我们已经看到了愿意挺身而出的知识分子, 我们更可以用实力证明, 我们对敦煌文献的研究可以达到世界最高的学术水平!
然而历史的车轮毕竟不会回转。决胜负于城下又如何?坐下来比比学问高低又如何?沙漠里的车队早已远逝, 在一句“我好恨”的呐喊后, 满腔沸腾的热血终究还是化作了老泪纵横。
念及此, 一种历史的沉重感油然而生。作者的豪迈纵然于文字间力透纸背, 对时空的悲怆和兴衰的悯然感却也随之渗透出来。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总是有种意味隽永的魅力。几处对比的运用, 于无声处, 却能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欧洲探险家们在沙漠里燃起股股炊烟之时, 中国官员的客厅里, 也正茶香缕缕;在瑰丽壮美的敦煌石窟群中, 那几个被王道士粉刷过的洞窟里, 惨白的墙壁和惨白的怪像显得格外刺目。尤其在行文之末, 作者以这样一句看似平静的话语结束了全文———“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 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 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曾经的屈辱随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已经被深埋在了塔下, 然而那些看不见的屈辱, 却要用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奋斗来弥补。且不论那些走过圆寂塔前的专家们是否曾在心中向王道士大声宣告过一代耻辱的终结, 但大音希声, 从他们走过的脚步中, 我们分明听到了, 那种坚定的力量响起在心里的声音。
二、白发苏州
“这是苏州。人间天上无双不二的苏州。中国的苏州。”
面对沧桑了两千五百年的苏州, 不知王蒙先生在抒发感慨的同时, 心中涌动着的是怎样的情怀。是的, 苏州已经太老, 老得一提起他的名字, 便使人联想起斜倚日暮, 静看云卷云舒;老得一说起他的年龄, 便足以让那些庆祝二百周年纪念的后生们瞠目结舌。
入夜, 苏州人穿过2500年的街道, 回到家里, 观看美国和澳大利亚国庆的电视转播。窗外, 古城门藤葛垂垂, 虎丘塔隐入夜空。
苏州在清理河道, 说要变成东方的威尼斯。而这些河道船楫如梭的时候, 威尼斯还是荒原一片。或许观看电视的人们, 心里羡慕着这些国家高度的现代化;但我宁愿相信, 苏州这座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 却愿意守护这一方宁静与恬淡, 沉淀下浮躁了千百年的喧嚣。
余秋雨先生在阐述苏州“金陵王气”的缺失时说道:“这里没有森然殿阙, 只有园林。这里摆不开战场, 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曲巷通不过堂皇的官轿, 这里的民风不崇拜肃杀的禁令。这里的流水太清, 这里的桃花太艳, 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 这里的女人太俏, 这里的茶馆太多, 这里的书肆太密, 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 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 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沙哑的喉音。”
我一直将这段文字奉为描写苏州自然以及人文风貌的圭臬, 也着实佩服先生的生花妙笔和洞若观火的观察力。但与先生相比, 我却宁愿将苏州这些独一无二的特点看作它最为珍贵的长处。虽然从未到过苏州, 但脑海中总有一些断断续续的画面, 权当作是我心目中的人间天堂;甚至生怕有朝一日真的“眼见为实”, 便会停下苏州在我心中趋于完美的脚步。古色古香的茶馆里, 檀木的香气随着缕缕的茶香共同袅袅, 斜倚的茶客品一缕齿间荡漾的芬芳, 顿时便有了与夕阳晚照同样醺然的醉意;身着掐牙窄裉旗袍的弹唱女子想必是有着古典精致的面庞, 吴歌吴语的珠圆玉润赋予弹词历久弥新的魅力;撑着油纸伞, 独自彳亍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纵然逢不见一个丁香一般的姑娘, 但两侧高高的墙檐下, 雨珠在墙角笑出的水花, 也必是结着丁香一般的芬芳;更不消说那斜风细雨中的蓑衣、金色河塘畔的垂柳, 使人一想起苏州, 心头便涌起微醺的感觉。真的, 你轻轻地念着这两个字———苏州, 从圆起的唇间飘出的, 也是融融的暖意。
若只用一个字来形容苏州, 我想那应该是“柔”:柔和的斜风细雨, 柔情的江南女子, 柔美的诗词华赋。提起苏州, 总会有才子佳人的传说在人们心中潜滋暗长, 苏州的柔情便在那些青砖石道上悄悄地蔓延了两千五百年。不知是否是历代文人骚客的汇聚而开苏州一代婉约之风的滥觞, 抑或是由于星罗棋布的湖泊、河汊和水网将全部的柔情与沉静注进了这吴侬软语之乡?古老的苏州不语, 只注视着眼前迎来送往的游客, 带着沧桑了千年的微笑。
然而, 柔弱并不是苏州的代名词, 东林党人反对魏忠贤的义举, 苏州全城百姓的抗争, 使整整一部中国史都对苏州人另眼相看。时人盛赞五位普通苏州百姓的义举:“大阉之乱,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素不闻诗书之训, 激昂大义, 蹈死不顾。”苏州百姓的抗争精神令世人惊叹, 无怪乎张浦发出“凡四方之士, 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斯固百世之遇也”的感慨, 死生之大, 亦能“屈豪杰之流, 扼腕墓道, 发其志士之悲”。但苏州不事张扬, 不慕煊赫。“正当朝野上下齐向京城欢呼谢恩的时候, 苏州人只把五位抗争时被杀的普通市民, 立了墓碑, 葬在虎丘山脚下, 让他们安享山色和夕阳。”山峦依旧, 流水依旧, 唯有“夜深还过女墙”的淮水东边月, 见证着苏州千年的参差与坎坷。
……
我突然有点害怕, 怕哪个门庭突然打开, 涌出来几个人:再是长髯老者, 我会既满意又悲凉;若是时髦青年, 我会既高兴又不无遗憾。
我于是也随着先生迷惘且怅然。坚守着魏晋风骨抑或是老庄之道的苏州, 面对着崭新的浪潮, 是否还能安居于世界的一隅?老冉冉其将至兮, 苏州的古朴是否还能经得起新时代的胎动?但古风余韵已被狭窄成一个江南、一个苏州, 我固然有心一袭青衫布褂而隐居于此, 却终将流于虚妄的结局。余秋雨先生曾警觉而自诘, 何以二十来岁便产生如此暮气的归隐之想?我如今站在先生的回望之处, 却宁愿步先生的后尘, 只为那些曾经“鸡犬之声相闻”的田园与村落, 只为那些已经远去的羽扇纶巾、指点山河, 只为那些醇酒般的茶香、那些吴侬软语的浅斟低唱……
何去何从, 我不知道, 在苏州苍苍的白发里, 我们是否还忍见那些旧貌中隐约的“新颜”?
3.读《上学记》有感 篇三
看似不经意的几句话,何兆武却还了北大历史系主任姚从吾一个公道。殊不知姚从吾1946年底曾经出任国立河南大学校长,他在两年任期的风雨中,可以说招致的污蔑与诽谤前所未有。譬如有人撰文公开打击:“田伯苍(即1945年~1946年任河大校长的田培林)和朱家骅(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是属一个小派系,不久他荣升了教育部次长。校长位置让与姚从吾。姚从吾是朱家骅的忠实奴仆,是田伯苍的小同乡。开封第一次解放后,他秉承朱、田意旨,把学校迁到苏州,妄图长期把持。”
但是,另一篇文中对姚从吾和“让与”他校长位置的田培林却另有所评:“1945年6月,田培林出任河南大学校长……田校长一方面扩充校舍,一方面将黄河水利工程学校并入河大组建水利系,并与土木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合为工学院,又将医学专科学校并入河大,增强了医学院,期望河大成为国内一所完备的大学。至此,河大有文、理、法、农、医、工六个学院,十五个学系,正副教授达一百二十六人之多,讲师助教一百一十人,学生达二千一百五十余人,成为华北地区院系最多、校园最大的学校之一,为新中国建立之前河南大学历史上最盛时期。”
1946年冬姚从吾接任河大校长后有文章记载:“他延聘名学者专家来校任教,并亲授《史学方法论》,领导师生埋头读书,努力研究学问……他常对学生说:‘学生的学问最后应该超过老师才对,不然国家的学术界怎能一代比一代进步呢?’这是他自谦也是勉励学生努力读书的话。”
同时,他的学生吴相湘在姚从吾逝世后的纪念文章《姚从吾尽瘁史学》中对他的人格有一段最为贴切的描述:“从吾先生是最敬佩胡适之、傅孟真两位先生的。在胡、傅两位先生相继辞世以后,从吾先生为求振兴中国史学,曾不顾嫌怨,与恶势力奋斗,对于培植后进更是鞠躬尽瘁,临死不懈,当其辞世前两小时,即4月15日(1960年)上午十时许尚与商务印书馆顾问杨树人教授通电话询问台大学生一篇论文刊行的事。当杨教授告诉他:论文已经付排,他异常兴奋地笑了。而不到两小时,忽被他得意门生发现他坐在台大历史系研究室已因心脏衰竭而气息奄奄。这和适之先生死在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馆,傅孟真先生死在省议会议场,鼎足而三,为中国近代学术界留下鞠躬尽瘁的珍贵典型。”
写到这里,不禁令人想到才华横溢、特立独行、傲世无羁,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的台湾风云人物李敖在插科打诨之余,却偏偏对他在台大历史系的业师姚从吾老夫子情有独钟。在李敖1962年出道时的佳作《传统下的独白》一书的开场篇“十三年和十三月”中,曾经有一段发自内心的独自:“多少次,在太阳下山的时候,我坐在姚从吾先生的身边,望着他那脸上的皱纹与稀疏的白发,看着他编织成功的自首校书的图画,我忍不住油然而生的敬意,也忍不住油然而生的茫然。在一位辛勤努力的身教面前,我似乎不该不跟他走那纯学院的道路,但是每当我在天黑时锁上研究室,望着他那迟缓的背影在黑暗里消失,我竟忍不住要问我自己:也许有更适合我做的事……”
以上寥寥数语,真真切切勾勒出姚从吾的人品和在台湾几代文坛乃至在中国文史界的学术地位。最近,中国社科院一位研究员到台湾讲学,返京后谈到台湾一些中生代历史学者对导师姚从吾推崇备至,他们将姚先生的有点木纳、讲课时对学生们称“兄弟”的口头禅都视为姚先生忠厚、谦逊的美德。
毋宁置疑,仅以政治需要强加在姚从吾头上所谓的“小派系”、“小同乡”、“忠实奴仆”,以及什么“让与”、“妄图长期把持”等深文巧诋的妄言,就不攻自破、不值一提了。
但是,使人不解的是在《上学记》中,何兆武先生却对留在大陆的冯友兰先生采取和姚从吾先生不一样的评价标准,在该书的第二章“几个难忘的人”中“5、冯友兰先生”的专题中,竟以不负责任的偏见和误解连篇累牍向冯友兰发难,使笔者好像又回到对知识分子求全责备、揪辫子、打棍子的那个远去的时代。
如果脱离了历史的大格局而对一位备受煎熬、在夹缝里求生存还能作出大学问,以九十余岁高龄达到“天地境界”,全世界公认的哲学家、国学大师冯友兰,仅凭何兆武的臆想就能随意地指指戳戳,是极不公正的。作为对冯先生望尘莫及的晚辈,不由得心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不知我们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时,国人该如何评价国学的“一代文化托命之人”冯友兰。
首先,对冯先生的政治身份认知问题,何兆武在文中写道:“1945年国民党在重庆开全党的代表大会,主席团有十几个人,自然都是国民党最重量级的人物了,冯友兰也躬逢其盛,赫然名列其中。后来听说国民党要他做中央委员,他没有接受,还是留在学校教书。那时候在民间,民主的气氛还是占上风,所以大家跟冯先生的思想就拉开距离了。”以上何先生所述冯友兰“还是留在学校教书”这件事中,莫非认为冯友兰不识抬举、没有出息,拒当中央委员而当穷酸教员,“大家跟冯先生的思想就拉开距离了”?这与何先生看法的初衷,似乎是矛盾的。
无疑,这就牵涉到冯友兰是否是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问题。几年前笔者曾经向《道通天地——冯友兰》一书的作者范鹏请教,范先生在研究冯友兰时,提出一个“文化场效应”现象,对笔者颇有启发。冯友兰出生于内地河南省南阳府唐河县,在娘胎里就背负着中原文化厚重的十字架,“烙”上了中原“士”文化的胎记。由于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以及沿海文化的差异,他不可能像胡适那样个性化、那样超脱。在冯友兰的精神世界里只有“社稷”、“家国”,而个人前途一定是融合在其中的。正如冯友兰1949年拒绝到台湾的原因,他在《三松堂自序》中说得明明白白:“无论什么党派当权,只要它能把中国治理好,我都拥护。”据笔者查询,说这番话前后的背景之一,是在因战事而南迁苏州的国立河南大学,冯友兰和当年绝大多数学贯中西的河大教授们的“故乡事”,不外乎在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一次重大历史性的抉择时,以冯友兰为代表留在大陆的一代中国学人,是惟“家国”的前途马首是瞻的。笔者在《国立河南大学之命运》一文中,对这一代背负着中原文化传承的土著文人是这样评说的:“他们心目中的‘爱国’和政客嘴中的‘爱国’是不一样的,融进
这一代文人血脉中的‘家国’,始终是那一片生养他们的土地与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
以笔者之愚见,维系中华民族立足世界之林号称五千年文明的纽带,不能舍弃的就是这么一点中华民族的“共”性。当前在世界要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文化时,这就是中国本土优秀文化的“正宗”!
何兆武对冯先生释今古之“三史”、纪贞元之“六书”的巨著评说时强调:“1942年,教育部举办过一次全国学术评奖……当时评出一等奖两名,一是冯友兰的《新理学》,也是《贞元六书》的第一本,另一部是华罗庚关于数论的著作。冯书的评审者是张君劢,对冯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冯先生在学术上是有贡献的,但是否即如张君劢所推崇的那么高,恐怕不无疑问。”何兆武质疑之后,就其本人来说并未在学术上对《新理学》提出质疑的论据,对此“不无疑问”的空头质疑,笔者认为在学术界是最为不可取的“风”气了。文中何兆武又对冯先生另一部著作评价:“像他《新世训》的最后一篇《应帝王》鲜明地表现出想作‘王者师’的心态。在我们看来,一个学者这样做不但没有必要,而且有失身份。”这就奇怪了,“学而致用”人人皆知。何兆武代表的“我们”是认为冯友兰要以他的满腹经纶服务于政府、社会而当“王者师”是“有失身份”?按何兆武的逻辑,是否所有出任政府智囊、顾问、咨询的专家、学者都为此“有失身份”了。
这不是宽容的问题,这是公正与良知的大是大非问题。冯友兰留在大陆、坚守在清华大学的教学岗位上错了吗?从西南联大、清华大学一路走来的一位忠诚于教育事业的著名教授,该不该受到如此求全责备的苛求?
对于冯友兰一生宏富的著作,如果用只争朝夕来感悟冯友兰的勤奋,那就用宁弯不折来理悟冯友兰的韧性。冯友兰在抗战时期陆续出版的《贞元六书》,是他“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的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在艰难困苦、生命攸关的战争年代,冯友兰奋发有为著书立说,并不在于得“奖”。冯友兰、华罗庚一文一理、一代双骄,出类拔萃。这种在“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激励下,焕发出的精神境界是任何奖赏都无法比拟的。在飞机轰炸、流离失所的战乱中,能将生死置之度外而潜心研究学问者,精英也。
冯友兰在之后一波又一波严酷的政治“运动”中,他能屈能伸,大气磅礴化腐朽为神奇,将生命融进他一生追求的学术,晚年在失明后仍用心在写、用口在述,有始有终、善始善终,用毕生的精力和生命将《中国哲学史新编》奉献给世人的就是冯友兰的人格魅力,在困境中,只有具备卓越逆境的智商,才能成大气候。
这种精神恰恰是目前急功近利、浮躁的学术界最应当认真借鉴的。
记得2003年前后在新加坡大众书局的新书展示柜中,看到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哲学小史》(大师小作丛书),署名冯友兰著,在该书的首页有一篇介绍《大师小作》的出版说明,中间一段写道:“大师多有启蒙之愿。皇皇巨著之外,每每有小作发表。志在训练学子,普及文化,启迪民智。这些作品都是精心之作,写作时并不比著撰学术文章省力和容易。因此往往能融会贯通、深入浅出,挥洒自如中显露真知灼见。与其后坊间出现的辗转编撰之作相比,这些作品实在更值得传之久远,成为后学的必读。”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笔者没有研究过哲学,本不在“行”,可哲学又无所不在;三人行必有吾师,何况面对的是“大师”。一本薄薄的六十九页的《中国哲学小史》,竟能浓缩中华数千年哲人之精华,在两岸三地、东南亚的华人世界里,冯友兰大名如雷贯耳。笔者作为“后学”只有“必读”,被“普及”、“启迪”的份。人贵有自知之明,站在巨人肩上学习、继承、求发展和将巨人踩在脚下哗众取宠,毕竟是两码事,这其中牵涉的何止是学风?!
冯友兰通释古今、纵横中西,坚守“教授”之节操,是“士”文化的顽强坚守者,“士”文化竞争核心是“节”。纵观冯友兰一生不离本土,不为权利所左右,不受官位、金钱所诱惑,顽强坚持一生一世做学问,而且以刚柔相济的韧性做出大学问,毫不含糊的他是一位纯粹的哲人,自觉地担当着中华文化道义的使命,这就是冯友兰的大节。在二十世纪纷纭复杂的政治形势下,能够终身恪守学术阵地,为哲学而鞠躬尽瘁,可以说他是中华“士”文化在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这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根”!
冯友兰在“文革”中不过是二位“教授”,他自贬为“哲学工作者”或人称“臭老九”的一介草民,这就够了。即便曾经被点名在“梁效”的写作班子当过顾问,也并没有改变他被批判、遭迫害的地位和命运。“文革”中,冯友兰在小组讨论会上的一席发言,有人因政治需要,以“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而见诸1973年《北大学报》第四期,据说该文还上了《光明日报》、《北京日报》。这些批孔文章出笼的背景,正如冯先生《三松堂自序》中所述:“1973年,批林批孔运动转向批孔运动。批孔还要批尊孔。当时我心里又紧张起来,觉得自己又要成为‘众矢之的’了。后来又想,我何必一定要站在群众的对立面呢。要相信党,相信群众嘛,我和群众一同批孔批尊孔,这不就没有问题了吗……”冯友兰这番表白是“自救”还是捞到了什么权与利,明眼人应当一目了然。
但是,笔者不能不说的是,冯友兰以哲学家的睿智,有意无意地以他的声望与学识和“政治”开了一个大玩笑。那是在阶级斗争月月讲、天天讲的紧箍咒念到极端,惶惶不可终日的老九们处境艰险,不知下一个被抛出去的“罪羊”是你、是我还是他的时候,冯友兰对批孔推波助澜,一时间,几亿人“唰”的一声将脑袋扭向了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金睛火眼个个盯住了“孔仲尼”,人称“孔老二”,顿时身边刀光剑影、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的气氛松弛下来了。因孔老夫子占用了这段至关重要阶级斗争的时空,转移了“大批判”的目标,而使一些老九安然过了这个“村”、又过了那个“店”,幸运也。
儒家学说能不能包装到“个人崇拜”的绝对地步,孔子在和叶公对话时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也不能容人质疑!
中国要走中国自己的路,国人就必须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的精髓无限热爱、充满信心,这才是中国要崛起的真正底蕴。如果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时,不重视自己祖先留下的智慧结晶,这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毋宁置疑,冯友兰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上“融贯中西、通释古今”,展现给世界的中国近代哲学思想就是中华民族史不绝书的一个“图腾”。
哲人远去了吗?!
在北大燕南园的三松堂,如今三松挺拔。冯老夫子的女儿钟璞仍然守护着这座幽幽静谧、苍凉肃穆的小园。偶尔笔者从燕南园走过,似乎呼吸到这里的灵气,感觉到冯友兰做学问的那份执著与深沉。
4.读《爱因斯坦的故事》有感 篇四
——读《爱因斯坦的故事》有感
淮河路小学 六一班 邢若昕
人人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也是相对论的创立者。有人觉得爱因斯坦比别人稍微聪明一些;也有人觉得他可能是与别的普通人的能力强很多......其实不然,爱因斯坦出生时还要比普通人迟钝许多呢!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他很笨,可是,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当时呆头呆脑的爱因斯坦会成为如今闻名世界伟大的物理学家,是啊!他们都只看到了爱因斯坦的不足,却无人在意他的长处……
5.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有感作文 篇五
这个小女孩有一天边走边玩,然后撞上了这位伟大的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黑色的眼睛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他对小女孩说:“小姑娘,对不起是我不小心。”然后又向前走去,小女孩抬头一看,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书里走出来的,晚上小女孩又把撞上这位老人的事说给了爸爸听,小女孩的爸爸兴奋地说:“孩子你今天撞上了当今世界上伟大的人,他就是爱因斯坦。第二天小女孩又撞上了爱因斯坦,小女孩说:“先生,我爸说你是伟大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说:“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小女孩说:“我说也是,瞧你穿衣服还不会怎么谈得上伟大?”爱因斯坦说:“你能教我吗?”小女孩把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都说了出来。第三天,爱因斯坦去小女孩的学校接他,小女孩对爱因斯坦说要:“爱因斯坦先生,你比以前年轻了20岁。”小女孩和爱因斯坦来到他的工作室,工作室里有一张桌子桌子上乱七八糟。然后小女孩又教爱因斯怎样事理房间。一天小女孩的妈妈撞见了爱因斯坦,她问:“爱因斯坦先生我女儿在跟您一起的时候你们都谈些啥?”爱因斯坦说:“她教我怎样穿戴、怎样整理房间,而我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做数学作业。”
其实,从古到今有许多和爱因斯坦一样平易近人的人,比如:三顾茅庐的刘备,他第一次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出去玩了,一无所获,第二次又是一无所获,第三次诸葛亮在睡觉,睡了半晌才醒把刘备、张飞、关羽冻得发抖,诸葛亮见刘备很诚心,才出山为他谋天下。
6.读《老人与海》有感 篇六
半个世纪前,海明威《老人与海》行世,随即轰动文坛。一种人的孤独感和“硬汉”精神被视为这一作品的基本主题。本文试对此名作作重新解读。在这里我们看到,所谓孤独感、“硬汉”精神等,其实是从属于某些更深层、更背后的东西的,那生命意义的永恒冲动,那生的使命,那死的必然,那个体间的调和与不可调和,那存在本质上的悖缪性,以及最后某种神圣东西的存在,这些才是真正基本的。
文学是什么?那就是叙写生命的故事,显示这故事背后自在的人性和神性。一个作品一经诞生,若它足够成功,就将作为一项文化事件、一种精神事实而存在,在人类里获致其持久的生命。人们目睹它,感受它,解读它,以自身一种同质的生命主体去感悟作品中的生命事象。现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是怎样一个原始的渔猎故事?这故事怎样一成不变而成了一切人类之永恒际遇和生命的写照?我们试翻开这故事,循着生命自己的路径看去。
一
墨西哥湾川流不息地行进,沉静而雄浑。“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书中的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时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带着鱼骨上岸,可是他始终没有向大海、向大马林鱼、向鲨鱼妥协,在八十四天的连续出海而徒手空归后,他的意念就此倒下了吗?不,是第八十五回信念和希望的升起。他其实是一个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
他以一双海般湛蓝而深邃的眼睛,炯视前方,永远胜利,这是常新的精神,不败的意志,然而,这又是怎样一个酸楚的躯身。它憔悴、瘦削,深刻的皱纹印划在它后脖与肩背,双手苍凉而衰老。
这个老人沉醉在最后的欢喜和骄傲里:“I think the great DiMaggio would be ground of me today.”是啊,伟大的迪马吉奥必将为他而骄傲的。潘多拉的大匣子里飞出了各种灾难,并迅速散播到大地,但是,匣子底还深藏着一件美好的东西———希望。正是这希望让老人勇敢地应对厄运。“...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躯体可以被摧毁、被消灭,但是精神将永远健在。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二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桑地亚哥是个可怜的老头。海明威以自己精炼的语言塑造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海明威并没有给予老人成功,却赋予老人在压力下优雅而坚韧的形象。
这个身体里留有几百块弹片的硬汉作家,恰当地写出了生命的强度,告诉我们怎么去面对生、老、病、死,告诉我们心该有多宽。老人是孤独的,他是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的旅人,但他又是不孤独的,因为他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强。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就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所有的困难其实都只是暂时的,只不过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只要不轻言放弃总有一天会成功。困难是一时的,成功与失败只在一瞬间,就看你是否勇于挑战。只要不服输,就永远没有人能击败你。一个真正的强者,只能被摧毁而不能被击败,但其精神永远不会摧毁。
7.读《颜真卿》有感 篇七
我最初学也最擅长的字体是颜体。每次翻开《勤礼碑》,流连于那丰腴端庄的碑文,我便会猜想颜真卿的样子——他一定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文弱书生吧。可是,走进《颜真卿》,我才发现,我心目中那个颜真卿的形象被颠覆了。
他是个淡泊名利的人。颜真卿26岁中进士,后因仰慕张旭,初涉官场的他毅然辞官意欲求学于张旭,岂料未得张旭的赏识。但他并不甘心,37岁时再次辞官拜访张旭,终得其口授书法要诀,他的书法从此有了飞跃。“学而优则仕”,在那样的年代,有哪个书生不以谋得一官半职为荣?而颜真卿为了心仪的书法艺术两次辞官,这种为了追求理想而放弃功名的行为,怎能不让人为之赞叹?
他是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安史之乱”期间,他毅然投笔从戎,后被推为盟主,统兵二十万,横驰燕赵,大震军威,捍卫了国家的尊严。谁能想到,颜真卿还是一位戎马倥偬的大将军?长期驰骋沙场的他,居然能将书法技艺练得如此炉火纯青。我想,他的《祭侄文稿》能享有“天下第二行书”的盛誉,恐怕与他在作品中融入侠骨豪情是密不可分的吧。
他是个视死如归的爱国者。颜真卿一生最壮烈的一幕,是晚年与李希烈的斗争。李希烈叛变,朝廷受挑拨竞派75岁高龄的颜真卿去劝降。他明知此去凶多吉少,却大义凛然受命前往。李希烈先以宰相的高官厚禄诱惑他,再用火刑、绞刑等酷刑来恐吓折磨他,他毫不屈服,大声痛斥李希烈不忠不义、大逆不道,最终被缢杀,为国捐躯,其赤胆忠心彪炳史册。
他是一代书法宗师。颜真卿晚年的书法艺术臻妙绝顶,彻悟生命哲学与书法艺术,并将生命哲学与书法艺术打通,因此,在其点捺撇画中既留着生活的斑驳血泪,又在笔墨的动势中洋溢着生命的颂歌;既在线条的起落移动中倾注一腔豪情,又在鳞次栉比的布白中激射人格光辉。
颜真卿的书品和人品,万世景仰。
(指导老师:朱理华)
8.读《爱因斯坦》有感 篇八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1这个周末,我细细品读了《柳林风声》这本书。本书以蟾蜍、鼹鼠、老獾和河鼠的历险故事为题材。讲述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生动的刻画了柳林中的友谊与温情。它不同于一般的童话,而是将有关人情事故的诙谐表述和富于童趣的描述糅合在一起,细细揣摩,别有一般韵味。
其中,我最喜欢的动物是鼹鼠和老灌。鼹鼠是个勤劳,本分,善良,温和的绅士,生活在农庄花园的地下。它本来安于现状,却在冬眠醒来后被春天迷人的气息所吸引,以致放弃春季大扫除计划来到地面游玩、探险、遇见河鼠,从而开始了一段不同以往的奇妙生活。虽然它有时真幼稚,心直口快,但却真诚而不失可爱,彬彬有礼而与感动。在帮助蟾蜍夺回家园的战斗中,它表现的有勇有谋,深受老獾喜爱。
老獾是一个不好社交深居简出,却又有着绝对威望的绅士。他沉着冷静,威严可信是长者般的朋友。他是领导,是智者。在不易接近的外表下,他实际上是个憨厚可亲,乐于助人的动物。为了帮助蟾蜍改掉老毛病,他可谓费尽了心机,在帮助蟾蜍夺回家园的战斗中,他无疑起了核心作用。
在这两只动物中,我知道了人不能只看外表,就像老獾是一个不好社交的人——像我们社会中那种高傲自大的人。可是他实际上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人。
书中情节看似平淡琐碎,却温情感人,曲折有趣,富含哲理,感动着成千上万的读者。它的魅力就在于通过谈生活,谈友谊,谈家的温馨,谈生活的智慧,使人们在诗意般的语言中受到美和爱的熏陶,受到生活的教育和启迪。不光孩子,成人也会被吸引,被感动,被陶醉。柳林间的风份仿佛吹过河岸,穿过芦苇丛,吹拂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泰晤士水面上漂浮着静谧的睡莲,银色的拦河大坝,古老的车水,善良可敬的牧神潘,同样会出现在我们每个人温馨的睡梦中。这是本好书我推荐大家也去看看。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2《柳林风声》是英国的肯尼斯·格雷厄姆写的童话故事。整本书描述了动物们随着季节起伏变化而生活的故事,再现了萦绕在柳林中的友情。
文中共有四位主人公:稳重老练的獾、聪明细心的河鼠、机智勇敢的鼹鼠和骄傲自大的蛤蟆。它们在柳林间和小河边发生了许多趣事,每当我读到:四位好汉愤怒地冲进宴会厅,就在这可怕的一刹那,发生了一场大恐慌,吓得魂不附体的黄鼠狼们纷纷钻到桌子底下,没命地跳窗夺路而逃,白鼬们乱哄哄地直奔壁炉,全都挤在烟囱里动弹不得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副画面:獾、河鼠、鼹鼠和蛤蟆闯进宴会厅,把黄鼠狼们和白鼬们吓得连滚带爬的想要逃出去,又怕因为自己的不小心而被四位好汉给抓住了,一动都不敢动。
看完了《柳林风声》,我合上了书,不由得想到了自己:那天,被新老师点名后缓缓站起的我,用细若蚊呐的声音回答问题。继而就被老师的“听不见!”和同学们铺天盖地的哄笑声淹没了。而那时的我,手心里不知不觉就渗出了细小的汗珠,脸部的表情也尴尬地不自然起来。其实也并不是不会,只是太担心自己的答案会是错误的,害怕那么多人异口同声地说你是错的。由担心而衍生出了那种小心翼翼,最终丧失了响亮地把答案说出来的勇气。每当我再回想起这件事,总觉得自己当时要是再勇敢上那么一点点,和鼹鼠它们一样,面对困难不退缩,就一定会和它们一样的成功了。
虽然《柳林风声》我早已读完了,但它带给我的感受却让我回味无穷,让人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和家的温馨与美好。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3最近,我读了《柳林风声》这本书。作者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柳树林里那些让人羡慕的田园风光,还有老獾、水老鼠、鼹鼠、癞蛤蟆等朋友们的友谊的故事。
《柳林风声》主要是讲述了柳树林中的动物们的故事。这本书主要介绍了鼹鼠、河鼠、癞蛤蟆和老獾四位绅士。他们生活在英国的母亲河——泰晤士河沿岸,那里的乡村生活和美丽的风光令人流连忘返。鼹鼠本来是个安于现状的人,但是在他冬眠醒来后,被美丽的春天景色所诱惑,放弃过去的一切计划,来到地面游玩、探险,以及遇到河鼠,从此开始了不同以往的生活,鼹鼠把他的勤劳、本分、善良和温和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自。河鼠是一个机智聪明和知足长乐的人,他一个以河为家,一旦离开了大河就会无比深切地思念。他为了寻找鼹鼠,在黄昏的时候毅然冲进野林;在回家的路被风雨阻断了,河鼠机智地去找老獾帮助。对朋友的慷慨大度和真诚无私。癞蛤蟆的好客和老獾的不爱社交都表现得栩栩如生。我们应该向癞蛤蟆学习敢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的精神。我应以此为教训,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要尽力让别人不讨厌我们。
再说说癞蛤蟆,癞蛤蟆是幸运的,有不离不弃的朋友,始终在宽容他,关心他,帮助他成长,从癞蛤蟆身上我们可以知道人和人要团结友爱,团结才能做好一切事物,友爱才能加固团结。朋友和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这样才能让友谊永不摧毁。
我也希望有象鼹鼠,河鼠,老獾那样的好朋友,在我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帮助我,鼓励我,陪伴我一起成长。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4我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时,是我看了关于它的同名动画后,很感兴趣便买来看的。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河鼠、鼹鼠帮助青蛙先生夺回家园的故事。青蛙因为偷了别人的车被抓入狱,于是黄鼠狼、雪貂等动物强占了他的豪宅,最后青蛙只能寄住在朋友鼹鼠家,并与河鼠、鼹鼠、獾一同打败强敌,夺回家园。
河鼠、鼹鼠、獾以及青蛙打败强敌,夺回宅地的这一部分非常精彩!因此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青蛙遇到灾难了,原本可以在小水湾里快乐生活的动物们还要奋不顾身助青蛙一臂之力,帮助它赶走黄鼠狼那群坏蛋呢?对于我的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好解答,因为那些向青蛙伸出援助之手的动物们有乐于助人的品质啊。如果那些动物们得知青蛙即将会有灭顶之灾时,不闻不问,懒得帮助它,这就铁石心肠了。
我有时也很小气、吝啬,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时却不愿伸出援手,我真是应该反省自己。
回想到过去的2020年就有一群像这些小动物一样的人们,他们就是我所敬仰的“白衣天使”——医护人员。在武汉的警钟敲响时,医护人员毅然地在请愿书上盖下自己鲜红的手印,他们共同发誓要履行自己的职责,有些医生居然为了无数人的身体健康,宁愿失去自己宝贵的生命。其实世界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所做的已经不是一点了,他们的奉献巨大!
但世界上也有人的心仍然是冰冷麻木的,他们总是认为其他人帮助自己是理所当然的,我很希望他们能改过自新,向那些世界上善良的人致敬。
假如世界上有像河鼠、鼹鼠它们一样热心的人该多好啊!有些人是小范围的“乐于助人”,有些人是勇于助国,有了这些人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美好!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5上小学以后,妈妈送了一本《柳林风声》给我,说我长大了,可以读读这本有趣的书。它是一本英国的`经典童话故事:一条清澈奔腾的大河,一片神秘美丽的柳林,一群个性鲜明的小动物,它们汇在一起,为我上演了一幕幕妙趣横生的动人故事。在一条奔腾的大河边河鼠、鼹鼠生活在一起,相互帮助、相互体贴,鼹鼠跟着河鼠学会了游泳、划船,还交了新的朋友。鼹鼠一心想去看望獾先生,独闯野林迷了路。后来河鼠找到了极度恐惧的鼹鼠,但这时下雪了,它们回不了家了,他们一起想办法回家,后来误闯到了獾先生的家,得到了獾先生的热情招待。蟾蜍它有一个蟾宫,它非常的富有,它的爱好非常多,但都持续的时间非常短,它一会喜欢划船,一会喜欢赛艇,最后喜欢上了赛车,河鼠、鼹鼠、和獾先生都劝说蟾蜍不能再玩赛车了,可是蟾蜍就是不听劝告,最后还是因为赛车让它进了监狱。后来蟾蜍装扮成洗衣妇从监狱里逃了出来,它的蟾宫被野林里的黄鼠狼和白鼬给占领了,河鼠、鼹鼠、獾先生一起帮蟾蜍夺回了蟾宫,蟾蜍还是执迷不悟,仍然狂妄自大,后来在河鼠、鼹鼠和獾先生的教育下它改变了——重新做人,最后它变成了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了。在四个小动物中我最喜欢獾先生,它总是像慈父般的照顾其它三个小动物。它还很聪明、很勇敢,特别是当蟾蜍的家被黄鼠狼和白鼬它们侵占,以它的足智多谋和大家的齐心协力,终于让蟾蜍回到了自己的家园。让我知道了人世间的友情是那么的美好!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是一个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充满爱的民族。在前不久当雅安地震噩耗传来时,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像獾一样的好心人,他们用各样方式伸出了援助之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让雅安不再有痛苦,让雅安有了希望和新的梦想。柳林风声——爱之声,也是我的梦之声。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6春风路过甜甜的花草,一路跳着舞儿,忽又调皮的钻进了我的衣领,想挠我痒痒,我忍不住“咯咯咯”的笑了起来……突然莫名其妙的被妈妈拉起,原来我在做白日梦。
昨日妈妈催我睡觉时,我固执的要把《柳林风声》看完再睡,结果看着看着就睡着了,这一觉睡的好沉好沉,直到大天四亮。
我还记得我梦到了我和鼹鼠、河鼠一块玩耍,还教训了那只喜新厌旧没有定性的蟾蜍。正准备带着春风一块去划船时,被老妈给叫醒了,唉。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把自己想象成一只河鼠,甚至觉得自己很多地方跟河鼠很相像,偶尔又觉得自己有很多地方不如河鼠,需要向河鼠学习。当然啦,鼹鼠也有鼹鼠的优点,即便蟾蜍也有可爱的一面,獾的沉稳也是我该学习的,但是我就是喜欢河鼠,没办法。喜欢一个人需要理由吗?如果非要有,那就让我试着说说看。
河鼠河鼠,顾名思义离不开“河”,整日与河水作伴的河鼠并没有厌倦“河的世界”。她说:河就是她的全世界,除了河她可以什么都不要。多么懂的感恩的河鼠,因为感恩,生活就没有抱怨,无论春夏秋冬,可爱的河鼠总是可以寻找到生活的乐趣,永远不觉得无聊呢。
生性浪漫的河鼠总是忍不住诗兴大发,但浪漫的情怀丝毫不影她做个务实的人。她不仅会游泳、划船,还精通其他生存的技能,最可贵的是,她可以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技能传授给朋友,鼹鼠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在河鼠的世界里,无条件的帮助朋友才会让自己更快乐。
看似大大咧咧的河鼠又有着极其细腻的情感,对待朋友不仅亲切体贴,还特别的善解人意。当鼹鼠出了纰漏后,她不仅不责怪鼹鼠,在面对鼹鼠感激、忏悔和眼泪时,她有意挪开了视线,还鼹鼠一个缓和情绪的空间。
河鼠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她拥有宽容大度的胸怀,对志趣相投的朋友欢迎接纳,对待像蟾蜍一样的人也不放弃,耐心的不厌其烦的帮助其改过自新,这是多么可贵的人格。
我要向河鼠学习,学习热爱生活,学习懂得感恩,学会帮助朋友,学会甚解人意……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7最近,我读了《柳林风声》这本书,它是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家肯尼斯·格雷厄姆的代表作品。
这本书中主要讲述了鼹鼠、水鼠、獾和蛤蟆四只可爱的小动物的故事。它们是好朋友,但因为各自性格不同,所以生活方式也不一样:鼹鼠和水鼠每天过的生活简朴而温馨。而獾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孤独和沉闷。但是,蛤蟆的生活却几乎天天都在变,文中故事的发生也是因这只蛤蟆而起,因为蛤蟆铺张浪费,把前人留下的财产毫无节制地乱花,结果因偷车而被送进了监狱。后来,通过看守它的狱卒的小女儿的帮助才得以越狱逃出来,这才发现自己的蛤蟆公馆被敌人霸占了。最后,蛤蟆在朋友们不计前嫌的帮助下,终于夺回了自己的蛤蟆公馆。
我喜欢故事里的水鼠,因为它不仅热情好客,还对生活充满浪漫情趣。特别是当这只水鼠看到了刚从洞里钻出来的鼹鼠时,便一见如故地邀请它一起坐船吃美食。也是因为水鼠的热情好客,所以它有了许多的好伙伴,并把生活过得很精彩。
不过,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最后部分,也就是写蛤蟆的朋友们帮助夺回它的家时,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这不就是人们常说的朋友之间最为可贵的友情吗?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地方也在写友情,比如,当鼹鼠想回家而放声大哭起来时,水鼠不仅主动安慰它,还陪伴鼹鼠一起找到了它的家……每次读到这里,我觉得自己应该向鼹鼠、水鼠和獾学习,在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在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帮助,帮助朋友走出困境。
《柳林风声》虽然是一本描写动物友情的书,但读了它之后,也能让我们人类的心灵受到震撼。我想:只要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体谅,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8调皮的春风一路跳着舞儿,经过甜甜的花草、翠绿的柳枝,忽又钻进我的衣领,试图挠我痒痒,我忍不住“咯咯咯”的笑了起来……突然莫名其妙的被妈妈拉起,原来我在做白日梦。
昨日妈妈催我睡觉时,我固执的要把《柳林风声》看完再睡,结果看着看着就睡着了,这一觉睡的好沉好沉,直到大天四亮。
我还记得我梦到了我和鼹鼠、河鼠一块玩耍,还教训了那只喜新厌旧没有定性的蟾蜍。正准备带着春风一块去划船时,被妈妈给叫醒了,唉。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把自己想象成一只河鼠,甚至觉得自己很多地方跟河鼠很相像,偶尔又觉得自己有很多地方不如河鼠,需要向河鼠学习。当然啦,鼹鼠也有鼹鼠的优点,即便蟾蜍也有可爱的一面,獾的沉稳也是我该学习的,但是我就是喜欢河鼠,没办法。喜欢一个人需要理由吗?如果非要有,那就让我试着说说看。
河鼠河鼠,顾名思义离不开“河”,整日与河水作伴的河鼠并没有厌倦“河的世界”。她说:河就是她的全世界,除了河,她可以什么都不要。多么懂的感恩的河鼠,因为感恩,生活就没有抱怨,无论春夏秋冬,可爱的河鼠总是可以寻找到生活的乐趣,永远都不觉得无聊呢。
生性浪漫的河鼠时常忍不住诗兴大发,但浪漫的情怀丝毫不影她去做个务实的人。她不仅会游泳、划船,还精通其他生存的技能,最可贵的是,她可以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技能传授给朋友,鼹鼠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在河鼠的世界里,无条件的帮助朋友才会让自己更快乐。
看似大大咧咧的河鼠又有着极其细腻的情感,对待朋友不仅亲切体贴,还特别的善解人意。当鼹鼠出了纰漏后,她不仅不责怪鼹鼠,在面对鼹鼠感激、忏悔和眼泪时,她有意挪开了视线,还鼹鼠一个缓和情绪的空间。
河鼠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她拥有宽容大度的胸怀,对志趣相投的朋友欢迎接纳,对待像蟾蜍一样的人也不放弃,耐心的不厌其烦的帮助其改过自新,这是多么可贵的人格!
我要向河鼠学习,学习热爱生活、懂得感恩;学会助人为乐、宽容大度……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9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书中我们学到了许多的知识,例如,我在读《柳林风声》的时候,体会到了主人公们深深的友谊,我也深受启发,同时向自己许下承诺,也要向他们那样做。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只鼹鼠和一只河鼠的一系列冒险故事,在冒险中它们帮助了一只蟾蜍改掉了许多恶劣的习惯,两只老鼠也从中收获了许多。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们深厚的友谊,和友谊带给他们的力量。隆冬时节,外面一下子变得冰天雪地的,真的好冷啊。河鼠的伙伴鼹鼠一直都没去过可怕的黑森林,它趁鼹鼠睡着的时候偷偷地去了那里,当河鼠醒来的时候,发现它不见了之后猜到它去了可怕的黑森林,于是,它立刻拿伞勇敢的走了进去,寻找他的小伙伴。读到这里,我已经被深深地感动了,这是多么浓厚的友谊呀,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同伴、保护同伴、陪伴同伴,相信这友谊会融化冬天的冰雪,使这个世界迎来温暖的春天。
还记得那个有坏毛病的蟾蜍吗?它本来有着几十亿的家产,可后来被可恶的黄鼠狼占领了。它的朋友们为了帮它夺回房子,带着刀枪冲进了那里,差点丧命,可它们还是坚持着冲进了宅院,这就是友谊的力量。
动物之间都有着这样的友谊,更何况是人呢?我们之中有些人总是很孤僻的不交朋友,那该有多孤单呢?以后我要多交朋友,多向我的朋友们学习、互帮互助,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呢。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果然名副其实,更何况我只读了一遍呢?竟体悟出了这样深刻的道理。读书是我变得更加乐观、更加热爱生活,它真的是我的好帮手。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10今天,我又一次合上《柳林风声》这本书,这已经是我第四次看完这本书了,但每次都看不厌,每次都有深刻的感受。
它是肯尼斯〃格雷厄姆编写的,主要讲了一只鼹鼠出去玩,认识了宽容的河鼠、喜欢孩子又不愿意见人的老獾、活泼的水獭和富有的蛤蟆。一段时间后,蛤蟆因疯狂驾车而送进大牢,出来时它的房子已经被黄鼠狼占领了,于是它们一起打败了黄鼠狼,蛤蟆也变好了的故事。随着一个个有趣故事的发生,它们之间的友谊也日渐如深了。通过阅读,我充分体会到了田园风光的美丽、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和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温馨幸福。
这本书对人物的形象、心理描写非常精彩,好词好句也数不胜数,下面我给大家讲述几段精彩之处。
“我的家,虽然很简陋、寒酸、破旧,不如河鼠家舒适,也不如蛤蟆家气派,更不如老獾家宽敞。可是,你知道吗?那是我的家,我亲手创造的家啊!”这一段描写虽然平淡,但很伤感,让人忍不住想要掉眼泪。不错,自己一点一滴、省吃俭用造出来的家可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别人的家再好,那也是别人的,自己的家才是永驻心头的小屋啊!
“他的双眼里透着父亲般的慈爱,一只鹰钩鼻子显示出他的威严。长着肌肉的胳膊交叉放在胸前,右手中握着牧神排箫,有着帝王般的宽容和气度。”这段与上面的描写有所不同,它用了许多形容词,让人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这位牧神就在眼前。
看了这本书,我感慨万千。仿佛自己就是那只多愁善感的鼹鼠,有着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但长大以后呢?我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呆板呢?所有的事会不会都深深的记在心里而不肯表达出来呢?太多的疑问将是我成长路上闪闪发光的星星,也许长大以后不会体会到童年的乐趣,而是另外一种境界。可是我会把它深深地埋在心底,不时拿来品味品味。因为我不想失去现在的这份快乐,这颗童心!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11杨柳树在我们江南一般都种在河的两岸,柳树成林的小河是多么的迷人。鼹鼠、水鼠、水獭、老獾、癞蛤蟆依次登场,这群好朋友坐在老河边,风从杨柳间吹过,轻轻地伏在他们耳边低语。我喜爱朋友多多。
从刚会走路开始,我就知道奔向房门边,让外婆给我开门,去找小朋友玩。玩球、玩滑梯,甚至只是去牵小朋友的手走来走去。这些是外婆婆告诉我的。后来我读了《柳林风声》,更感受到了朋友的可贵。当没劲的鼹鼠碰到了水鼠,生活就变得多彩起来了,坐船玩,认识水獭、老獾、癞蛤蟆,学习游泳和划船,听风在杨柳间说悄悄话;
当鼹鼠去找老獾在野树林里迷路时,水鼠找来了,并和鼹鼠一起在最困难时找到了老獾得到了帮助;最可恨也是最幸运的是癞蛤蟆,疯狂地划船,疯狂地驾马车,甚至疯狂地偷别人的汽车开而进了监狱,可是鼹鼠、水鼠、水獭、老獾这些朋友没有抛弃癞蛤蟆,当癞蛤蟆经过千辛万苦扮了个洗衣女工回来后,勇敢的水鼠、聪明的鼹鼠、智慧的老獾和癞蛤蟆一起打败了黄鼠狼和棕鼬,夺回了癞蛤蟆的华丽房子。
所以当我作为知心姐姐在给王虹的回信时,我就写了“喜欢朋友多多”,“没有朋友的日子简直是没法过了呀”,“希望你和同学们一起开开心心地玩,一起过生日。希望你继续爱你的爸爸妈妈。希望我们是永远的好朋友。”,这些是我的心声,喜欢朋友多多的心声,又一篇文章《给王虹的回信》发表在了《浙江小作家》上。
我好开心呀,我喜欢朋友多多,我想我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我会很幸福的。我们一群好朋友坐在小河边,风从杨柳间吹过,轻轻地伏在他们耳边低语。我喜爱朋友多多。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12学会听取别人的建议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对你好的人才会对你提出建议,这样可以改掉自身的缺点,使自身更加优秀,才能交到好朋友。
《柳林风声》是一本妙趣横生的童话,塑造了鼹鼠、河鼠、老獾、蟾蜍、水獭者五个动物形象——他们都生活在河岸或大森林旁边,有乐同享,有难同当。
虚弱的蟾蜍连连闯祸。为了教育他,动物们煞费苦心,对他百般说服教育。当蟾蜍的住宅被黄鼠狼霸占,他们联合起来,齐心协力,用智慧战胜了比他们数量多得多的黄鼠狼。蟾蜍大为感动,从此决心改正身上的毛病,变成一个好蟾蜍。
《柳林风声》这本书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像学会听取别人的建议……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很重要,因为只有真正为你好的人才会给你提建议,所以这些对你有用的建议很宝贵。正因为如此,这本妙趣横生的童话才会引起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注意,并将其一口气连读了三遍。这本童话的文笔也很优美,有许多的好词好句。多积累这些好词好句,对以后写作文很有帮助。
文中的蟾蜍身上的毛病很多,很自傲,他不但不愿听取别人的建议,屡教不改,而且连连闯祸,直接导致愿意与他交往的动物很少,也没有知心朋友。所以我们不能学他,要学会听取别人的建议。如果别人对你提出的建议对你的缺点有帮助的话,就要认真听取,不要自满,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一定要谦虚,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学会与他人取长补短,让自己变得更加出色。
其次要学会与人相处。只有学会与人相处,才能交到朋友,在交到朋友的朋友的基础上,才能与他一起虚心、认真地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弥补自身的缺点,才能让自己进步。
所以,让我们学会听取别人的建议,让自己在人生的路上不断进步!向前!Step up!Step up!Step up!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13看了《柳林风声》这本书真的很感动我。作者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柳林令人羡慕的田园风光。《柳林风声》是一个童话,讲的是一群动物朋友的有趣故事。动物朋友在大森林里快乐的生活着,有憨厚的鼹鼠,聪明的河鼠,体贴的獾老师,还有‘富二代’蛤蟆……
《柳林风声》主要讲述柳林中动物的故事。柳树林里经验丰富的獾虽然很少露面,但却是树林里有影响力的人物。一只善良的水鼠,他愿意和朋友分享一切,他很有同情心。鼹鼠是一个努力工作的人,他愿意帮助别人,并使用他的大脑。他总是静静地为每个人工作,总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傲慢的癞蛤蟆靠着丰厚的祖传财产挥霍钱财,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家。最后,在他三个好朋友的帮助下,他拿回了他的财富。从此癞蛤蟆不再浪费,不再傲慢,反而变得很卑微。
在这四种动物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蟾蜍。他是个小康好客的绅士,但也贪图虚荣心,爱吹牛,爱开玩笑。因为这些问题,他离开了他在月球的祖籍去旅行。因为痴迷汽车,被误认为偷车贼,又因为天生爱吹牛,得罪了警察,被判重刑,被一个糊涂法官监禁。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回到了月球。
老獾在我心中也是印象深刻。他是一个冷静冷静值得信赖的朋友。同时,他也乐于助人,千方百计,尽力帮助蛤蟆改掉说话和玩耍的习惯;并提出一些建议来帮助蛤蟆和鼹鼠、老鼠一起回到他的家。
《柳林风声》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它警告人们,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人们应该知道如何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好!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14这个寒假,我读了《柳林风声》这本书,《柳林风声》是一部历险记,我被里面动物的友谊情深深深打动。
《柳林风声》里讲了许多关于鼹鼠、河鼠、獾、蟾蜍、的历险记,其中另外记忆犹新的是《柳林风声》中讲得最长、写得最详细的一则历险记——蟾蜍越狱历险记。
蟾蜍非常喜欢开车。有一天,蟾蜍看见路边停着一辆豪车,便忍不住坐上去开着车在花园里兜了几圈,不料被车主发现,加上以前的罪过,法官命令蟾蜍坐整整20年的狱。蟾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他的豪宅——蟾宫,坐进了肮脏无比的监狱。
一帮黄鼠狼和其他的很多诡计多端的动物发觉蟾宫多日没人,就连伙闯入蟾宫。站蟾宫为己有,在里面安家落户,还让十几只黄鼠狼在蟾宫四周站岗。这件事让蟾蜍的好朋友知道了,他们就天天潜伏在蟾宫附近,想尽办法为蟾蜍夺回蟾宫。为此,他们付出了很多代价:吃劣质产品和一些从草丛中找来的果实、野菜;睡觉睡在草丛里。
终于,蟾蜍越狱成功了,提早回到了家。獾、河鼠、鼹鼠把蟾宫被占的事情告诉了蟾蜍。后来他们听说蟾宫里将要举行一个宴会,是为了庆祝黄鼠狼头头的。他们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办法——等到举行宴会那天的晚上,先走过一条只有獾知道的秘密通道,趁那些强盗们不注意的时候,钻出来,用事先准备好的武器拼命地把所有强盗都打个头破血流。
到了举行宴会那天的晚上,小动物们准备好了棍子,悄悄潜入了蟾宫,穿过了秘密通道,突然闯入了蟾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强盗们打得落花流水,只剩下两三个黄鼠狼人质。
蟾宫成功夺了回来,四个好朋友又开开心心地过着幸福的日子。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15在漫长的寒假期间中,我阅读了一本书——柳林风声。这本书令我流连忘返,也令我懂得了友谊是无价的。
书中描写了四位“绅士”,其实是生活在英国的母亲河——泰晤士河沿岸上的四只普通的动物:勤劳、温和的鼹鼠,聪明、乐天的河鼠,沉着、机智的老獾和贪玩、虚荣蟾蜍。他们有着深厚的友谊。
这四只动物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蟾蜍。他是一个生活优裕、热情好客的绅士,但也有贪慕虚荣、夸夸其谈、贪玩的毛病。因为有这些毛病,他离开了祖传的蟾宫,去旅游。因迷恋汽车他被误认为偷车贼,又因为天生喜欢夸夸其谈,结果得罪了警察,被糊涂的法官判了重刑,坐牢。但他的朋友们并没有放弃他,在他坐牢的时候,帮他默默守护着房子。在他逃狱之后,得知自己的房子被黄鼠狼战领之后,十分的懊悔,但他的朋友并没有在他落魄的时候放弃他,而是帮他出谋划策,在他们的艰辛努力下,终于重新夺回了房子。最后在何鼠一行人的劝导下,蟾蜍终于认识坐误,报答他的人表示了深厚的感谢。
书中的蟾蜍是幸运的,他有着不离不弃的朋友,在他陷入低谷中将他拯救回来,始终在宽容他,关心他,帮助他成长。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钱是买不到友谊的,友谊是无价的,在陷入困难中才会体现友谊。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朋友,保护你们之间的友谊,将他们维持下去。
9.读《经典天天读》有感 篇九
——读《经典天天读》有感
利辛县马店中学沈成华
2012年4月
别让经典太孤单
——读《经典天天读》有感
一摞《经典天天读》丛书置于案上,简约的装帧设计、板块式的内容辑录、文白相间的注释编排,不禁让我静下心来,翻开一册、两册、三册„„
每读一则,我都如沐春风,感到神清气爽。一册读下来,不觉已几个时辰,感到好久不曾有过的满足。这种满足不同于物质的享受之乐,更有别于把酒言欢的快意。这种酣畅淋漓的舒适与满足好久不曾有了。
近几年,每每在繁琐事务中挣扎的时候,好是怀念读书时的悠闲与惬意。人到中年,有了好多不得不做的事,不得不处的人,不得不为的交情。“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如今事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真是应了查为仁的这首诗了。当每天都被世俗琐事所牵绊、忙碌的时候,不觉得什么;一旦静下心来,独处的时候,真觉得自己“面目可憎”甚至愚昧了。尤其是当我的学生看到为人师的人不读书的时候,真的是无地自容了。
“扫地开窗置书几,此生随处便为家。”看看古人的情怀,有书之地便是家。
“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看看古人的气魄,宁受腹中之疾苦也要满足精神的需求。
“凄风苦雨之夜,拥寒灯读书”更可见古人读书用心之苦。“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
也。”这亦显示出古人读书境界之高超!
今天,我们不用卖田置书,不用拥寒灯而读,更不用“手自笔录”,但每每总是忙于各种应酬,难以静心归于案边,沉心于书海了。因而今人在尽享物质繁华之时,难免精神上的空虚了。那些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经典名篇也孤单地成为了摆设。这不能不说是今人的悲哀。
今天,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势必就会落伍。读书,已成为今天的时尚。读经典,更是与古今智者的对话,与自己心灵的交流。“不览古今,论事不实。”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开卷有益的道理都是适合的。读一点文字,可以让自己明事理、修德养心,可以让自己寡欲而知足、心平气和,心如止水地坐看云涌日落。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10.读《老友》有感等 篇十
这时,我收到了单位给我准备的精神食粮——《老友》,这是一份由中共江西省委老干部局主办的杂志。我将其带回家,挑灯夜读,顿觉神清气爽。我初读《老友》,很有新鲜感;连续几年下来。更感这份杂志的可亲、可读、可用。
一是刊物的名称很有亲切感。刊名为《老友》。即老年人的朋友,听起来亲切,看起来舒坦。人老了,原以为万念俱灰,万事休矣。没想到,还能有众多的良师益友来到这块园地,关心你、帮助你、激励你,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二是刊物的内容可读性强。《老友》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有《感悟》《岁月人生》《名人轶事》《史海泛舟》《文艺园地》《人间真情》《养生保健》《婚姻家庭》《多彩金秋》等栏目。历史名人、英雄为老年人所敬;时事、政策、法律知识为老年人所学;家庭、真情、文艺为老年人所喜;医疗、养生、保健为老年人所需。《老友》开设的栏目,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份名副其实为老年人服务,做老年人益友,颇受老年人欢迎的刊物。
三是《老友》文风正派,通俗易懂。《老友》采用的文章,大多言简意赅,文笔流畅,朴实无华。易读、易懂、易记。它使读者在轻轻松松的阅读中,感悟人生,增长才智,陶冶情操。
四是《老友》的作者,不少是离退休老人,有的还是高龄老同志。他们不为名利左右,静心在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抒发其所思、所想、所悟,传递晚年生活的乐趣,寄托对晚年幸福生活的向往。他们的精神令人赞叹和敬佩。
我特别喜欢《老友》的开篇《感悟》,文章大多出自名人名家之手,能启迪人生;我也喜欢老同志所叙的《悠悠往事》,从中能感受到当年时代的气息和生活的痕迹;我还喜欢看《名人轶事》,对那些为历史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们由衷地敬佩和赞叹;我更喜欢的是《养生保健》栏目,从中可以求医问药问健康……《老友》在给我们精神、知识、生活充电的同时,让我们享受了生活,陶冶了情操。自从读《老友》后,我深感精神生活更充实了,知识更丰富了。感谢《老友》!
在举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成就“中国梦”的新的航程中,我祝愿《老友》更好地为老年朋友服务,再接再厉,与时俱进。再创辉煌;也祝愿老年朋友们在不断自觉的学习中,充实自己。振奋精神,长寿健康!
——宜春市,三友
十年订刊 一期不缺
我们是山东省嘉祥县的离退休教师,订阅《老友》10年,每期都能及时看到,而且一期不缺,一股感激之情油然而生。10年来,我们离退休教师老朋友读书联谊会能够如此完整地保存《老友》这一老年人珍贵的精神食粮,离不开邮递员狄允岭同志的辛勤劳动。他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下雪。都坚持把《老友》及时地送到我们手中。2012年初秋的一天,狄允岭同志患了重感冒,他仍然带病坚持送报刊,在归途中,不幸昏倒在路上……我们联谊会的39名老同志无不为之感动。在此。我们借贵刊一角,向邮递员狄允岭同志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山东省嘉祥县·贾同君等39名老朋友
11.读《城市的印象》有感 篇十一
如何去建立一种印象?环境印象是观察者与他的环境之间两向过程的产物。作为物质环境的控制者, 城市规划人员起初感兴趣的是产生环境印象的外部因素。不同的环境或支持或排斥印象的形成。在这时, 团体印象帮助城市规划者解决了这个问题, 有利于他们去创造一种供公共使用的环境。
环境印象可分为三方面:识别、结构和意义。针对这三方面, 可能识别和结构相对比较直观, 而意义就不那么能说的清楚了。对于识别和结构, 那就是既有实际意义又充分现实, 可以使人在环境中自由行走。
当识别和结构在一个人的心中形成心理印象时, 将其称为“可印象性”。但这种可印象性不是一层不变的, 他是可以接受新的感觉输入而不影响他的基本印象。
印象主要由道路、边沿、标志、结点、区域组成。
道路:沿着他移动, 联系其他要素的方式。特殊的道路可能成为大量道路中的特征, 而习惯性的路程则是具有最强的影响。集中沿街的活动和专门用途会对观察者思想产生显著特征。有特点的空间能加强特定道路的印象。建筑立面、边缘作用的道路有惊喜之感, 不应缺乏特征容易混淆。特征要有连续性, 一条道路变成了两条都比较重要的道路会造成混乱方向性。通过梯度变化产生。终点起点明确, 用标志判断与终点的距离, 用来定位。有方向性不一定是笔直的, 这种曲线让人感到不可捉摸。为有特征的机构提供场地或者变化道路和环境不应隔绝, 从一地步行到另一地高速公路和地铁都是与外界世界的分离, 如何将其结合, 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单项限制因为其不可逆而造成心理障碍。
边沿:非道路的线性要素, 面的边界, 如河岸、路堑、围墙、道路。
区域:观察者心理上所能进入的城市较大面积, 并且本身具有某些共同特征, 可以内部认识。一般从内部观察, 外部作为标志。波士顿道路混乱, 但是每一部分都不同, 给人方位感。分区是按族裔阶级分的, 形体差别不明显。主题的连续性决定了区域的形体特征, 包括各种各样的构成因素, 如:纹理、空间、形式、细节、标记、建筑类型和用途、活动、居民、修缮程度、地形。波士顿立面的类似——材料式样装饰色彩轮廓尤其是窗的配合, 使主要区域有同一性的基本因素。一个强烈的印象需要适当的提示。社会内涵对区域的建立有重要的作用。区域的阶级联想。但许多地区都过分注重此区域构成成分, 但特色还没有形成。一些较强的边沿影响了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的过渡, 因而可能加强了这种无组织的形象。有较强的核心, 向外辐射, 有梯度变化的方式比较常见。
结点:进入城市的战略点, 交叉口。某些特征的集中, 中心和缩影——核, 如十字路口、广场、中心区, 因为人们必须在这里做选择, 所以集中注意力, 比平时更清楚的感觉周围的环境。德国的火车站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是结点、中心交通枢纽、商业中心, 有些功能并不重要, 但是外形容易区分, 也有鲜明形象。最成功的结点应是既能以某种方式显得稀有和突出, 而且也能加强周围环境的特色。结点也像区域一样, 有内向和外向的。内向的只有朝向和背离两个基本方向, 之后又找到了这种简单的方向感。外向的可以解释总的方向, 与周围的联系。可以用意大利有名的结点——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来总结这些特性。这一广场既丰富多彩又复杂多变。他与整个城市的特征, 与和他直接联结的狭窄蜿蜒的空间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他又和城市的主要特色——大运河紧密联系。形状有方位感, 人们一进入其中便可以明了。内部构成了两个不同的空间并有许多古迹 (总督府、图书馆、钟楼、主教堂穹顶) , 人们感到与他的关系很清楚, 也很精确的了解自己的方位, 一切似乎都十分自然。这个空间是这样的突出, 以至于从未到过威尼斯的人也能从照片中获得难忘的印象。
标志:只能从外部参考观察的外部参考点。对其向导性要求增加, 因此连续性的需求小于特殊性需求。空间的突出使一些构成因素成为标志, 标志物在各个方向都能被看见, 或是与相邻成分形成方向上的对比, 如前后相错高度变化。偶尔有些建筑意义重要, 但是故意用不醒目的外形进行突出。波士顿议院的金穹顶视觉形象统一, 给人节奏感。佛罗伦萨圆顶大教堂是最好的城市远距离标志。
一个熟悉的过程, 是从区域, 到道路, 到小标志, 构成要素的互相影响, 各种要素形成一个复合, 许多时候造成心理距离的遥远。
印象深刻的景观应该是可见的, 连贯的, 清晰的。允许市民以各自的意义和联系去体验, 从而他就成为引人瞩目的、明确真实的信息。自然的力量在城市中被冲淡了, 一个特定基地的特点应该是原有地理特点与人类希望和努力的产物。天然的因素随着城市的扩展变得更基本, 这也应该是这个城市最与众不同的东西。现代的高速公路是一个在广阔视野内掌握地形结构的最佳视点。良好的印象性可以使他们很迅速地熟悉环境而不用靠长期体验。当技术和功能的改变引起城市环境本身急剧变化时, 常常扰乱了市民的感情, 瓦解他们的感觉印象。所以, 这里所探讨的设计技巧对维持视觉结构和连续性起很大的作用, 即使是在发生巨大的改变时, 一些标志和结构可以保存下来, 具有区域特点的主要单元可以带入到新的构成中去, 道路也要尽量的加以利用或暂时维持下去。
如何构建一个印象深刻的城市, 首先静态的分级系统, 三地区一层, 再次统治地位的元素的分法, 最后序列的网络。这些是可以被打乱的, 像爵士乐一般, 而不是古典音乐, 要多重高潮。在设计过程中, 巴黎形体环境的稳定, 巴黎人具有的共同回忆是使他们联系起来和互相交往的潜在力量。我们有了更多组织环境的方式, 反而失去了生动二字。讲的是印象, 所以主观感受很重要。
12.【读一本好书】读《人生》有感 篇十二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人生》作者路遥引自作家柳青。
《人生》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年轻的农村小伙子高加林的人生经历。高中毕业后,高加林回到了农村当小学教师,他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满足的生活着,可是因为村长的儿子高中毕业没事做托关系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回到家当了农民。在失意无奈、痛苦煎熬的时刻,村里最漂亮但没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进了他的生活,他的内心由彷徨转为宁静。后来因为高加林的叔叔从省城调回县城使他得以返回城里,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也让他遇到了原来的同学亚萍,与巧珍相比,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热大胆、充满了征服欲,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很多感兴趣的话题。在都市生活中,高加林与巧珍的差距越来越大,最后放弃了巧珍,选择了城市的工作还有亚萍。后因高加林通过关系得到的城内工作这件事被揭发,他不得不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但巧珍这时已成为了别人的新娘。他的所有的抱负和理想如同过眼云烟,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方土地,整日郁郁寡欢,最后已嫁为人妇的巧珍乞求他的公公村支书高明楼给高加林安排工作,“多好的娃娃啊”,听了德顺老爷的话,高加林泣不成声,趴在热情的乡土上大声痛哭,最终他褪去了骄傲,认清了现实。
这本书我总共读过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第一遍是在读高中的时候,看完觉得高加林舍弃巧珍选择城里的生活选择亚萍实在可恨,患难夫妻怎可舍弃,最终人去楼空实属咎由自取;第二遍我上了大学,开始重新审视这本书中的主人
翁,其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都有自己的理想抱负,价值观的驱使让他们在选择面前一心想冲破牢笼迎接光明,我开始理解高加林的选择;第三遍就在最近,我细细品味,高加林自信坚毅、辛勤朴实,敢于向命运挑战,他的选择其实是那个特定时代对农村落后惰性的一种冲击力量,是能够推动那个时代变革的一个因子。正是都市文明和乡村的落后愚昧对立中产生的矛盾造就了高加林这样的边缘人物,我甚至开始同情高加林,他既有对平凡的隐忍,又有对繁华的追求,他的悲剧不仅来自于物质层面,更主要来自个性压抑、理想受阻和精神苦闷。他的选择影响了很多人的人生,但那是他对现代文明变革、对精神食粮的一种不懈的探索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