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小学思品教学论文(精选14篇)
1.刘俊小学思品教学论文 篇一
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钟表》
出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课时:1课时 授课教师:刘俊 学习目标:
1、通过认真观察,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数字还有大格
2、通过创设情景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运用两种计时方法。
学习重点:学会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会看钟表上的整时。教学难点: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教具准备:道具钟92个,课件。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看今天来了那些客人?(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图片)
师:羊村里的小羊们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表现可棒了,今天非要来和我们一起上课呢?并且还给你们带来了好多的小礼物,说要奖给今天表现最棒的孩子。你们猜猜它们带来了什么?
师:你们真聪明
师:谁能说一说钟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生:钟表可以告诉我们时间,可以叫我们起床……
师:钟表有这么多的作用,我们只有认识了它,才能更好的利用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自为学习新授——认识钟面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钟表,仔细地观察这个钟面上都有什么? 生1:有12个大格 生2:有两根针 生3:有数字1-12
2、师:分针和时针长得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长一短、一粗一细
师:又短又粗的叫什么?又细又长的叫什么?
生:又短又粗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是分针(板书:分针,时针)师:谁能来介绍介绍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学生指出)
师:你们知道分针、时针是往哪个方向运动的吗?用你的小手来表示一下。生:分钟和时针是按照这边的方向走的(做手势)
师:这个方向也就是顺时针方向,伸出你们的右手,和老师一起来做运动。边指边说顺时针。(全班跟做手势)反之就是逆时针方向。
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12个数字的位置呢? 生1:是按顺序的123……到12 生2:12在中间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还有数字,那么我们怎样利用它们来看时间呢?
三、认识整时
1、师:咦,听,是什么声音呢?原来是玲玲家的闹钟响了,它要起床去学校上学啦!小羊们也背起小书包来和我们一起上课了,我们也要做到每天早睡早起,不要懒床。
师:现在是几点钟? 生:7点
师:我们要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说,7点是我们的口头语,我们应该说7时。师:你是怎样认出来的?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
2、师:(出示课件)小朋友在上课了,现在是几时呢? 生:8时。(出示钟)师:你是怎样认出来的?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 怎么没见懒羊羊啊,“让我再睡会儿吧”,真是只懒惰的小羊,我们可不能像它学习。
3、师:(出示课件)转眼又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现在是几时呢? 生:3时。(出示钟)师:你是怎样认出来的?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
4、师:(出示课件)小朋友在看动画片,现在是几时呢? 生:6时。(出示钟)师:你是怎样认出来的?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
5、师:(课件重现8时、3时、6时),看一看这三个钟表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分针都指着12。把你想到的认识整时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听听。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师:“分针指向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现在要考考你们会不会看钟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看钟面,说时间 生1:1时 生2:10时 生3:4时 生4:11时
四、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学会了看几时,几时除了在钟面上用时针和分针表示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见过这种表吗?(电子表)你们看这些表和刚才看到的钟表一样 吗(不一样)
师:电子表上有什么(两个点,两个0)师:钟表上有什么?(数字和指针)
师:这种像电子表一样的记时方法,我们叫他数字表示法。师:点的前面是几就是几时。(强调两个小圆点不能写成句号)
师:黑板上的三个钟表,你能不能用数字表示法写出它的时间呢?
五、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们现在已经会看几时了,现在做一个小游戏,当小小报时员,大家看他们拨的对吗?
练习1:老师拨一拨,学生说一说(2时、5时、12时)(大道具钟)练习2:学生甲说一说,学生拨整时,练习3:连一连 练习4:小明的一天 用课件更正答案
六、总结
孩子们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利用了40分钟学习了如何看钟表,还有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对于我们来说,时间就是知识。
爱睡觉的懒羊羊也对你们说,亲爱的孩子们:时针不停地转动,时间也就悄悄地溜走了,而且再也回不来了。因此,你们不能学我,要学习小明,从小就要做一个会安排时间并且爱惜时间的好孩子。
2.刘俊小学思品教学论文 篇二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生活
从参加工作以来, 我一直从事小学品德教学工作。在品德课堂上, 我经历了从刚开始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到随着新课改的热潮, 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 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 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再到新课标修订之后, 我对品德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通过学习新课标, 让我认识到品德课堂教学要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 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 通过“增补—删减—拓展”等方式, 重组教学内容, 力争使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实用性。以活动为主线、以育人为主旨、重视道德行为的践行、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寓教育于活动中, 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感悟做人的道理。
基于此, 我在平时的品德课堂教学中, 积极研究、努力探求一条符合学生生活实际、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道路。课堂中我紧紧围绕“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多角度、多方位地深入研究课程、教材、教学, 使之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生活, 引领和发展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充分发掘本地区的教育资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学习。
一、源于生活
在每节课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 我不拘泥于教材, 而是在理解教材设计意图及其承载的价值和目标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来“活用”教材, 从而沟通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社会生活、已有生活经验的联系, 使课堂教学对学生具有生活和生命的意义。
例如, 在教学《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一课时, 教材第二版块中提到各种商品包装袋上的学问很多。 (出示电子书) 如果让学生———分析每一类商品的包装, 那么学生会混淆不清, 更何况有的商品, 学生并不熟悉, 为了能更好地教学本版块内容, 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购物经验, 我了解到学生对食品包装袋最熟悉, 所以在教学中我以食品包装袋为例, 让学生充分了解包装袋上的信息及用途。然后“以点带面”, 辐射到了解其他包装袋上的学问, 这个知识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二、引领生活
小组合作学习, 实现资源共享。教学中以一个个活动串联起整个课堂,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交流中学习。
例如, 《规则有什么用》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生活中的各种规则, 重点了解学校规则,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了解规则的意义及作用, 并能学以致用。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准备时, 用相机拍下了平时学生在校的生活照片, 有正面题材的, 也有反面题材的, 在上课的时候, 我没有一味地以本为本, 而是充分利用了现有学校的资源, 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 从生活实际中找到规则, 然后小组合作学会给规则分类, 了解每条规则的制定都是有其作用的, 因为是从学生身边找到的规则, 所以学生接受起来相对比较容易。
事实证明, 通过本课的教学, 学生开始意识到在学校应该积极遵守学校制定的各类规则, 这样助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快地养成, 从而引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也能做遵德守礼的好公民。
三、深入生活
让学生亲历生活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通过探究性活动,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 使学生获得知识, 提升能力, 突出“做中学”的目的。
在教学《走进盲人》时, 上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体验活动:把学生分为两组, 一部分学生观看, 然后找11个学生上台体验, 其中6个学生蒙眼, 5个学生分别搀扶着蒙眼学生, 剩余1个蒙眼学生没有人搀扶, 请所有上台学生绕教室走一圈后, 我分别采访了被蒙眼的学生、搀扶的学生、自己蒙眼走的学生和观看的学生, 通过亲身体验, 我们听到了学生最真实的心声:被蒙眼的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不便, 心里很恐慌;搀扶的学生感受到当引路人也不容易;自己蒙眼走的那位学生在谈感受时说着说着竟然哭了, 因为他害怕、无助。而观看的学生的感受是很想去帮他们一把。
看!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体验活动, 我们的教学目标就达成了, 没有过多的语言, 学生的内心自然形成了对盲人的同情, 真心愿意去帮助生活中的残疾人。
四、回归生活
以生活为本, 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平时的生活实践中,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使品德教学回归日常生活。
在教学《通信连万家》一课时, 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 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 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了关于通信的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 我主要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展开, 活动中我采用了递进式、分层次的教学方式。
首先, “简单文件的传递”, 同一份文件, 在不同的条件下, 为了突出一个“实效性”, 也就是本着花最少的钱办高效事的原则, 让学生快速、恰当、合理地做出选择。
其次, 从生活中列举了三个事例:第一个突出电信通信的快。第二个突出邮政的便利, 弥补了电信通信的不足。第三个是突出在面对可以同时有多种选择的通信方式时, 教给学生高效办事的方法。———突出方便、实用、快捷的特点。
最后, 设计了一个拓展, 那就是从个人事到国家事的选择。联系生活实例, 当大家同时面对一件国家大事时, 我们应如何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与之联系。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 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做出恰当的选择。
课堂最后师生互留联系方式, 也是想让学生回到生活中, 让学生感觉到这些通信方式就在我们身边, 它一直被我们使用着, 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便利。
3.小学思品教学磨课“八步” 篇三
关键词:小学思品;教学;磨课“八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4-057-1
随着新科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上高质量、高效率的精品课成为学校、家长、学生对老师的新要求。一节精品课的完成需要老师进行充足的准备,磨课就是上好一节精品课最重要的前提。磨课“八步”法为小学思品教学课讲精、讲活增添了新的动力。
一、小学思品教学磨课“八步”的概述
磨课就是众多老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用创新的精神对一节课进行不断地分析、研究、试讲,最后把这节课做成精品课展示给大家的一个过程。小学思品教学的磨课有八步,即备课、说课、议课、改课、上课、评课、再改课、再上课。
例如:某学校王老师接到学校通知要以《我的幸福,我的成长》这一课为公开课在全校师生面前进行讲解。王老师接到通知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备课:结合所讲公开课的课程特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写出一个初步的导学案;第二步是说课:王老师要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向其他老师进行清晰明确的口头表述;第三步是议课:在听过王老师的说课之后,其他老师与王老师一起进行商讨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各位老师一起进行磋商;第四步是改课:在听过其他老师的建议之后,王老师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对导学案以及课件进行修改和完善;第五步是上课:在经过一系列的备课、说课、议课、改课之后,王老师选择一个班级进行第一次讲课;第六步是评课:各位老师对王老师的第一次试讲进行点评,提出本节课的优点和缺点;第七步是再改课:王老师根据各位老师的点评对课程进行进一步完善,发扬优点,改正缺点;第八步是再上课:经过反复地推敲、修改,王老师在全校师生面前对《我的幸福 我的成长》这一课进行公开讲解。经过不断的打磨,王老师在全校师生面前完成了一节精品课的讲解,给各位领导、老师以及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小学思品教学磨课“八步”的意义
1.提高小学思品教学的教学质量。
所谓“磨课”就是不断地磨与练,在小学思品老师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八步”法磨课之后,他们的思路更加清晰、活跃,他们的语言更加精辟、准确,他们应用的案例更加生动、贴切,他们可以更加稳重地掌握课堂,因此,他们所讲授的知识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例如,在讲解《同伴互助 催我成长》这一课时,老师的每一次磨课都可以让他加深对这一课的情感理解,通过磨课“八步”法的不断磨与练,让老师对这一课有了准确地理解,从而在老师真正为同学们进行讲解时才能以情感人,让同学们不仅能感受同伴们借一个本子、借一块橡皮的帮助,更能感受到同伴们在自己快乐时能够分享、痛苦时能够鼓励的那份温暖,老师通过情感教育使同学们领略课程的精髓。
2.激发老师的上进心和创造力。
小学思品教学是相对轻松的教学活动,因而小学思品老师压力较小,但通过“议课”、“评课”等磨课活动增加了老师们交流的机会,让老师们看到了他人的闪光点与自己的不足,激发了老师的上进心和创新精神。磨课是让老师把经过多次研究、推敲的教学成果拿给其他老师、学生检验,只有教学成果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赞扬才能获得荣誉,这无形中给老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例如,某位老师在备课中准备的导学案,在说给各位老师之后听到了许多值得修改的好的建议,他就会反思自己的不足,然后开始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为成为更优秀的老师而不断努力。只有每位老师都精心地选课、费心的磨课、创新讲课方式,在讲台上才能够展现最优秀的自我,从而得到大家的肯定、实现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价值。
3.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开启了学生的德育教育之门,只有受到良好的小学思品教育,学生才会从小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小学思品课是一门小科,往往不受学生的重视,通过老师的磨课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思品课的重要性,也能增加学生学习思品课的积极性。老师在平时讲授小学思品课时大多重说教轻实践,缺乏趣味性,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在通过磨课教学来讲授思品课时,通常会反复琢磨、列举实例,来增加课堂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老师在讲解《走进残疾人》这一课时,经过反复的磨课,听取其他老师的议课、评课建议,自己不断修改、完善导学案。老师可以给学生们介绍名人事迹,如张海迪、邰丽华等,通过介绍他们来告诉同学们残疾人想要正常生活、获得成功是多么的不容易,来引导同学们要学会了解残疾人、尊重残疾人,同时可以让同学们看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老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儿童残疾院,让学生们切实了解残疾人的生活,感受残疾儿童的不易,从而更真切地理解本课内容。学生们也会因为老师别样的教学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提高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
总结:
推进小学思品教学的改革、提高小学思品教学的质量,磨课是至关重要的。小学思品老师在讲授重点课时一定要不怕费时间、费精力,要精心运用小学思品教学的磨课“八步”法,争取为学生们呈现优质高效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蒋成荣.让磨课真正成为教师的“练功场”[J].人民教育,2007(01).
[2]席筠梅.小学思品教学磨课“八步”[J].四川教育,2012.
4.小学思品课教学感悟 篇四
小学生有强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有着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对周围的环境好奇、敏感、喜欢模仿,但真伪判断能力差,对某事的判断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出现一些盲目模仿的现象。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显的尤为重要。根据本人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及感受。
一、要注意情感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渗透,小学生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从一些小故事中明白其中的道理,从感情上不自觉的受到感染,能使小学生有感而发,从而对小学生起到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根据课本中的内容联系中外、古今的名人、名事做感情方面的渗透,让小学生们从中体会出世界万物的联系,感悟人世间的真情。让正直、诚实、勇敢、善良、艰苦朴素、珍惜时间等一些优良品质,在头恼中自然而然的形成,然后慢慢的去指导自己在**常学习中的行动,以后逐渐变成行动的指南。从一些非常感人的家庭故事中,逐渐体会家庭生活的温暖。例如,通过学习第一单元“父母对我的希望”,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爱护之情,知道父母之爱是是人世间最纯结、最无私的感情。当父母的希望给自己带来苦恼时,要学会与父母沟通,体会沟通之后的快乐!从而在小学生的心中形成一些感恩之心、手足之情的思想。让学生们实实在在的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要让他们有一颗纯洁美好的心灵。这样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搓折
时、甚至做某事失败后,不会做出一些让人易想不到的事,甚至是过激行为,造成一些自己不能负责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在生活中受到教育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若有意无意的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更好的效果。那么,就要注意挖掘学生们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从**常生活中的小事感悟生活,从中受到教育。比如,在学习现代通信方式的种类及方式时,孩子们一下子就想到了网络,,大多数学生认为上网就是打游戏,知道上网成瘾者会给学习生活带来的危害,但不可能明白上网能给学习带来的方便或者上网的乐趣。这时我就正确引导学生在信息时代网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上网, 网络即有利也有弊,讨论上网时该注意哪些问题?该不该玩游戏?孩子们七嘴八舌,争得面红赤耳,有的说不能玩的时间太长,有的说不能迷恋游戏,也有的说不能浏览不健康的网站,还有的说应该遵守网络规则,这是我就介绍一些有利于孩子们身心发展和学习需要的健康网站给学生,同时强调上网不仅是玩游戏,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中寻找我们所需要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思维视野。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啊!并能正确对待上网。
三、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
在教育方式上,更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摆正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思想品德课的综和知识和小学生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诱发小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例如在学习了“做个小小的发明家”一课后,很多学生都想摇
摇欲试,为此,我就鼓励孩子们大胆去设想,去动手,孩子们按兴趣分成几个小组,第一个组想在自己骑的自行车上设计安装一个小小的打气筒,即轻巧还方便:第二个组想在自己书写的钢笔上装一个微型的魔笔,当自己把字写错时便于清除:第三个组想把教室里开的花的花期延长一些,好让同学们在这一学期都能看到鲜花;;同学们的想像很不错,有了初步的方案,就要动手实施,说做就做,同学们按组去行动,尽管还没有靠谱,但我鼓励学生只要去摸索,去思考,去观察,持之以恒,最终有一天会成功,到那时,你自己就是一个发明家了。这样既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又培养了优秀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在生活中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从生活中受到思想感染。
5.小学思品教学工作总结 篇五
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改变传统的思品教学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学充满思辩色彩,充满生机活力。它以大思品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本学期的思品教学总结如下:
1、广阔的教学阵地。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
2、互动的动态式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思品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好思品教学,应有一定的强化规范训练,结合思品教学制定每周每月的规范目标,使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才能使学生把热情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上,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农村小学思品课教学现状分析 篇六
官渡小学
穆壮河
学校开设思品课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然而,在现在的农村,思品课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存在着许多问题,现在,笔者在这里粗略地谈一谈,与同行交流交流,权当戏说。
当前,农村思品课教学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思品教师在思品课时没有认真对待。要么,把思品课改上其他学科的课;要么照本宣科读一遍,就让学生休息,任凭学生在教室里做什么也不去管它。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观念的问题。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太深,大多数教师还认为小学只要学好语文、数学、外语就行,其他学科不要去管它,当然,思品课也不例外。因为他们认为,花大量的精力去教思品课,学校领导看不到成绩,学生家长看不到成绩,出了力不讨好,何苦呢?
二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任务繁重。现在农村小学校的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民师过来和普通师范毕业出来的,大多数胜任小学的语数学科,但是不能很好地胜任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自然思品课也在其内。再者,现在农村小学的编制卡得很紧,教师们得教学任务都很重,最少都要上二科,多的要上四、五科,甚至是包班。不能走教师专业化道路,教师们每周少的要上二十节,多的要上二十七、八节,这还不算早自习、活动课。每天上课、备课、改作业忙个不停,一点也没有休息的时间,就语文、数学这些统考科目都应付不过来,哪还有心思去管其他学科。
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是要切实转变教师观念,树立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观念;其次是改变教师评价制度,当然这不是教师所能解决的问题;给小学教师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定决心走教师专职化道路。
以生活情趣,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官渡小学 穆壮河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化的高度统一,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为此,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现抛砖引玉,以求指正。
一、以生活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我通过钻研教材,首先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其次,抓住课文中的对比。教材中强烈的对比也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它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使课堂效率成倍提高。
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自然的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生活的辐射 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那么她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创造性使用教材初探
官渡小学 穆壮河
新课程的实施深刻地改变着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材被请下了“神坛”,教材不再是课程的权威,教师也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教材作为一种范例、一种文本,需要教师去再造,这样才能使教师和教材一起走进孩子的生活。
一、角色互换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始终是知识传授的主角,学生永远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但是现在,新教材可以将这种角色互换。学生可以教学生,学生还可以来教老师。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二、见机而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见机行事,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主动求取知识,而不是主观地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填塞给学生。
三、共鸣效应
“孩子的生活世界是儿童自己参与、自己建构起来的,而这个参与、建构过程必然是与其他人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表述自己的经历和认识,以寻求同学生在情感和认识上产生共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取材生活
儿童的生活世界是直观的。教师如果懂得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取材,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教学资源,从而持续不断地改造和推进儿童生活经验的发展。
五、创设情境
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教育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生活情景在课堂中真实再现,激发学生探讨知识的热情。
以上这些,只是本人拾人牙慧而也,切末笑之。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渡小学 穆壮河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教育带来生机,更带来冲击和挑战,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时代,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如何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
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有相应的科学理论与新观念作支撑。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现代化教育理论学习和讨论使大家明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趋势是什么,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挣脱传统教学的羁伴,自觉弃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条条框框,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观念,努力以科研为先导,推进新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利用新息技术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融入课堂教学中。加快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图文声像的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学会获新信息、分析信息和应用信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有了先进教学设备,还需要教师能胜任操作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需要。统一认识,加强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学实验,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上小功夫,加强校内、外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认知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开展教研活动,积极探索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师计算机知识培训,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上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技巧、多媒体素材库的编辑和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几何画板的应用怎样开展课题研究等。
三、强化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7.刘俊小学思品教学论文 篇七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在小学思品学科的教学中更加注重“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动起来”。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好奇心强, 注意力不集中, 持久性也差。在这种情况下,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 “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
二、“活动式”课堂教学概念的界定
思品与生活关于“活动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开展具有一定思想性、主体性、适用性和实效性的课堂教学活动,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在活动中实践、思考、体验, 以达到感悟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
三、活动的类型
1、尝试体验
体验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手段, 可以激发情感, 让学生带着感情参与教学活动。通过体验活动,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从而将自己的情感进一步升华为感悟。
例如《我的家人》一课中, 要让学生感受到家人对自己的爱。教学中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小组自行编排, 选择家庭角色, 自己表演出家人对我们的爱表现在哪里。通过一件件小事, 扮演孩子的学生会充分感受到家人的爱是无处不在的。同时伴演家长的学生会更深的了解父母的内心, 感受会更深刻。
2、参与竞争
例如在《春节知多少》一课中, 有实施竞赛这一活动环节。将学生分成四组, 每组一个记分牌, 教师事先准备好与本课有关的问题, 学生答题, 并按要求进行加分。小学生好胜心强, 竞赛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实践和表现的机会, 学生在竞赛游戏中培养了合作精神、竞争意识, 获得最大的情感体验。
3、合作较量
例如在教学《我有一双小巧手》一课中, 为了让锻炼学生小手的灵活性, 我采用了分组夹豆子活动。各小组学生手里拿着一双筷子, 比赛开始后, 学生分别快速将豆子夹入自队的小碗中, 学生全员参与,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小手的灵活性, 又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4、欣赏表演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对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的形成起催化作用。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 还要有强烈的情感共鸣, 才能产生巨大的内在动力。音乐、儿歌、动作表演能创设陶冶学生情感的情境, 有助于儿童行为的形成。并且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例如在《春天来了》一课, 以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 又加上学生创造性动作作为结束, 为儿童所喜爱, 既陶冶情感, 又引起共鸣, 激发了兴趣。
四、“活动式”课堂教学的方式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活动式”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 而学生动起来首先要有一定的情境, 也就是说活动需要一定的氛围, 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 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创造意识, 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感受性, 使学生逐步达到活动的最佳状态。
道德价值教育不能离开生活场景, 在教学中, 教师应考虑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 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的热情, 引发学生的思考。
2、注重体验, 快乐参与
体验是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的生活情境结合, 从而进一步领悟所学的知识与道理, 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正确的导向。在教学中, 为了学生体验学习的需要, 我经常采取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生活模拟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体验, 此时, 活动就能展现它无穷的魅力。
例如,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说说家乡的特产有哪些。学生说:有玛瑙、鹿茸、乌拉草等。再让学生设计好推销家乡特产的广告词, 并做了交流反馈。再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延续性的方案:请同学们为自己设计的广告词配上画面或动听的音乐旋律。这个方案意味着对学生思维、绘画、乐感等技能的考量。从活动开始到设计方案的交流, 学生的情绪高涨, 积极性达至顶峰, 都想把自己独特的创意展示出来, 达到了本节课的最佳效果。
3、关注生成, 捕捉资源
“动态的, 才是美丽的。”因此, 应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些留白, 多一些灵动, 多一些生成, 多一份精彩。教学流程就是将教学内容以最优化的原则进行“组装”。
如教学《诚信最可贵》, 当同学们讨论“怎样做一个诚实的人”时, 突然一个同学说:“诚实是要吃亏!”这声音似乎与本节课的内容极不和谐, 甚至可以说与教学目的背道而驰。但是这种状况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 我不能放过这一宝贵的生成资源。于是, 我亲切地问道:“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告诉大家行吗?怎么想就怎么说。”学生犹豫了一下, 但看到我的目光是那样亲切, 所以就说:“一次我考试考砸了, 告诉妈妈, 却挨了一顿打。”另一位同学马上接着说:“一次我不小心把碗打碎了, 我想妈妈说明时, 妈妈却训斥了我”。一下子, 许多同学颇有同感。于是, 我顺着孩子们的思路说:“那我们来个辩论会吧, 同意诚实要吃亏的为黄队, 不同意的为红队。”于是, 同学们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 大家明白了:只有人人讲诚信, 生活才会更和谐, 生活才会更美好。
因此, 关注生成, 就是要教师尊重孩子, 与之平等对话, 用心捕捉课堂上生成的利于孩子们道德形成的教学资源, 让这些生成的课程资源丰富我们的课堂, 使品德课堂成为具有生命力的动态课堂。
4、展现事例, 明白事理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实际, 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的道理。”根据《课标》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展现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事物, 让学生的道德认识不局限于内容, 而是以学习生活中的实例深化、明白事理。如教学《要勇敢不胆小》时, 可根据教学内容, 让学生充分讨论胆小怕事的事情。培养学生克服胆小的弱点, 自觉做个勇敢的孩子的优良品质。
5、延伸实践, 内化行为
实践是小学生道德行为形成的基础, 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不断得到深化。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 让学生有实践的空间, 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内化自己的行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实践大多为一些模拟性实践活动, 因此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容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生活中进行体验, 使小学思品教学效果得到升华。
8.小学思品课堂的教学模式创新 篇八
一、课堂的高效在于找准切入点
教学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样教都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教师甚至可以把讲台让给学生,只是在学生思维的间歇处、迷惘处,给予及时的点拨,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教学的归宿点和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以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的形成,尤其需要这种新型的教学观念。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创新的基石
现代教育需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作为思想政治教师,要树立起民主教学意识,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才会有情感交流、有思想共鸣,教与学才能真正融为一体。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和源泉。在创新学习中,一个学生能否提出创新问题,关键是教师是否有了创新的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还是像原来一样只要求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单纯地应付考试,而不从整体上要求学生去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那么贯彻新课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要使新课标真正成为当代思想品德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标准,教师首先要努力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一般具有独立性、自信心、自制力和恒心;或者在行为习惯上与众不同,具有强烈鲜明的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劳动,对有不同意见的学生不要训斥,使学生对教师有亲近感、信任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提升效率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而且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从而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智慧的教育,应是一种快乐的教育,这才符合人的天性,也才能带来创造性精神和源源活水。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思想品德课就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模式下地注入、封闭、吃苦型向启发、效益型教学方法转变。首先,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的任务是倾听和指导,在讨论过程中要热情激励学生好问、敢说、敢做、敢为,允许学生说错,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提倡学生“找茬”,允许同老师争辩;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长才干,培养创新能力。其次,根据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况,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充分调动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四、作业方式需新颖深入
思想品德课的作业方式是很多的,既可以由老师命题,也可以由学生根据知识点自己来进行命题,围绕知识点谈体会、写心得、写评论等。作业的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言之有理,其答案都应该给予肯定。
总之,我们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活用教学方式,延伸、丰富教学内容,才能感悟到思想品德教学的魅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防止教师的“越位行为”,从而使学生有所创新。
作者单位 榆林市神木县第八小学
9.情景教学在小学思品教学中的应用 篇九
敦化市实验小学 任淑红
情境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具体为主的生动形象的场景,来引起学生们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理解学习教材,并使学生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特别强、心理意识逐渐完善的关键时期,情景教学法应用其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小学品德教学水平。
一.情境导入贴近生活
课堂教学环节的导入是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前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良好的导入可以有效地唤起学生情感的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意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望,帮助学生明确思维方向和学习目标。
我在教学《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时,用曾经发生过的各种灾难的图片导入课题,使学生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危险和灾难有了一个正面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情感体验,情不自禁地进入全神贯注的学习的状态。
二.情景的引入促进探究
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以及生活经验。
在教学《秋天的收获》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外去观察,收集一些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树叶、粮食、蔬菜、果实,再加以整理。上课时,我安排了“树叶、粮食博览会”、“果蔬大比拼”、“秋游去”这三个活动主题。整堂课,我努力营造情景氛围,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体验学习。特别是在“果蔬大比拼”中,我就引导学生:用自己收集到的树叶、种子,可以做些什么呢?很多孩子就进行了创作拼贴画。在“秋游去”中,我让学生整理这次秋游活动中所有的物品:除了我们的作品和剩下的树叶、种子,还有些什么?学生总结出了“按照够自己吃喝的所需的用量带东西就,这样就不会有浪费的行为了”。整节课下来,较好地完成了《秋天的收获》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也较好地体现了《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理念,培养了他们的动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学会了”生活。
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联系了生活实际,孩子们的接受新知识就会非常自然。只有来自生活中的素材,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
三.情景的展开激发思维
情景教学的有效运用将活动融入到课程中,以求课堂教学的事半功倍。在一年级上册《课间十分钟》的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三个相关的活动主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上下课两个铃声对比,两个铃之间的十分钟叫“课间十分钟”。你们在刚才的十分钟里做了什么?还可以做什么?让学生们模拟表演出来,将真实的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角色、有参与、有主动、有配合、有规则,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来参与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努力地去展现自己,争取更好的表现。
四.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的创设情景
多媒体技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直观、形象、生动,动态显示,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好奇感,利于调动学生求知识的欲,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例如,《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这一课中的“火灾逃生小常识”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火灾逃生小常识”的动画短片,使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了不同环境,不同情况的逃生自救常识,在观看过程中,犹如身临其境使学生在愉悦中,既掌握了自救知识,培养了自护能力,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0.小学思品《民族风情园》教学设计 篇十
一、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学生生活实际离少数民族的生活较远,对少数民族的风情了解不多。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很感兴趣,有一些粗浅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课上充分交流、展示,课后延伸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树立热爱不同民族的情感,学会欣赏不同的民族文化,尊重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加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师准备:部分民族节日的视频及少数民族的歌曲,部分少数名族的服饰图片等。学生准备:学生收集有关少数民族节日、饮食、歌舞、服饰等方面的资料,以小组形式汇报展示。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知道了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他们居住的地方却遍布全中国。那么你们去过哪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呢?谁来简单说一说。
生:汇报去过的地方并说一说那里的少数民族以及印象最深的。如:云南(过桥米线)、内蒙古(节日,那达慕大会或牧民的生活)、银川(回族文化或节日)等。预设:如果没有人去过师可以引入新课说没去过不要紧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民族风情园去了解几个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
师:(去过的正常引课)大家说了这么多民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个最具特色的民族吧。板书课题:民族风情园
这几个民族你想了解哪个民族呢?(朝鲜族、维吾尔族、藏族、傣族、满族)生:说感兴趣的民族。(也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现场分组)
二、小组合作 探究交流
师:大家的求知欲都很强,那现在各小组选择你感兴趣的民族交流讨论。一会儿以导游的身份和大家汇报展示。交流前请看温馨提示(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组员充分合作,可以从饮食、服饰、传统节日、歌舞等几方面进行探讨交流,选出你们认为最有价值的资料和大家分享。
2、可以选择多种形式展现本民族特色。可以展示图片、实物,也可以现场讲故事、唱歌、跳舞、表演等等。
注意:各小组之间进行PK,获胜组(一个)予以奖励。评分方式:自评和互评。看见你们每组的小星星吗?五个小组全汇报完毕各组要参与给星活动所以每组汇报时大家都要认真听,做到公平、公正。
要求:时间控制在4分钟左右,组员之间配合默契,语言自然流畅,资料丰富全面。
师在讨论过程中播放背景音乐(讨论时间3分钟左右)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培养学生整合、利用资料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师:看同学们讨论的热火朝天,老师很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哦。现在就开启我们的民族之旅吧。哪个小组先来展示?(表扬)预设:如果没有主动的,师有请某一组同学。第一组:朝鲜族团队
介绍:饮食(重点)带食物、歌舞(视频)、文化
师:感谢小导游们带给我们的惊喜,非常用心的孩子们,掌声在哪里?(生鼓掌)说到朝鲜族注重礼节、讲礼貌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弟子规中说:“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不但要会背还要把这些文字融入我们的生活、行为中去,做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好吗?板书:饮食、文化 引入:接下来,我们到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去逛一逛。
第二组:维吾尔族团队
出场时,师播放掀起你的盖头来,生边跳、边拍打手鼓。介绍:歌舞(重点)、饮食、信仰
师:这几个小导游把维吾尔族的风情介绍的淋漓尽致,快乐的民族,坚定的信仰说的我都想去看一看了。有机会我们一起去。边吃、边玩。板书:歌舞 师:刚才提到信仰你们知道还有哪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吗?生:回族。引入:好,接下来,我们到周总理去过的民族——傣族 第三组:傣族团队
介绍:节日(重点)(泼水节)、饮食、建筑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让我们对泼水节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谢谢你们。刚才同学说了周总理的故事,从这我们能看出周总理怎么样?——尊重民族习俗,尊重是友谊的前提,而认同他人的民族习惯就是最基本的尊重。板书:尊重。真是人民爱戴的好总理啊!那么,除了傣族的泼水节,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呢?
生汇报:彝族火把节、苗族苗年、傈僳族刀杆节、回族开斋节、壮族三月
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等(有生说的引入视频)
师评价:你的知识面太广阔了,真是一名学识渊博的小博士。板书:节日 预设:没有生说的情况下,师:老师想带同学们去那达慕大会的现场看一看,感受下热闹的节日氛围,想不想去?生:想。Let’s GO!(师播放视频)引入:看,藏族的小导游们已经迫不及待的邀请我们了。我们去看一看吧!走着。第四组:藏族团队
介绍:建筑(重点)(布达拉宫)、服饰(图片和实物)、饮食 板书:建筑 师:你们了解的真不少,爱学习、肯钻研的孩子老师喜欢,给你们赞一个。有同学想要补充吗?生:补充内容
预设:有没补充,老师介绍下藏族的文化。
引入:我发现我们班级来了一群格格,有请格格们闪亮登场。第五组:满族团队
介绍;服饰(重点)(实物)、习俗和禁忌 板书:服饰
师:你们的准备不但充分,而且还告诉我们满族的禁忌,避免我们和满族的同伴们产生不必要的误会,真是一群细心的孩子们。
师:那除了满族在食物方面有禁忌其他同学还知道哪些民族的禁忌呢? 生:回族不吃猪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血。蒙古族讨厌黑色,认为黑色是不祥的颜色,苗族人民忌其他民族称之为“苗子”等等。
师:真了不起,好了各组同学分别从饮食、服饰、歌舞、节日、信仰、建筑、文化等方面展示了各民族的独特之处。
师:通过刚才的了解和体验,如果你去少数民族旅游,你要怎样尊重他们的文化?如何和他们相处呢?
生:汇报(注意禁忌,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师:说的太好了。看来你的收获很大也很有感触。
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生——人民币
师:大家有没有观察到人民币的左上角有许多形状不同的文字你认识它们吗?我们来猜一猜?(投影100元人民币)生:猜文字
预设:学生猜不出老师根据民族特点提示学生。(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
小结:同学们,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能粗略地游览了几个民族的部分风情,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学习,现在来行使你自己的权利给小组打分。满分5分。讨论时间1分钟(各组简单说给分标准)师:公布获胜组。颁“精英奖”其他组也分别颁奖“优秀奖” “炫舞奖”“实力奖”“潜力奖”
三、情感升华,达到高潮
今天我们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民族之旅,感受到了中国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强大和团结,身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感到——骄傲、自豪。把这种骄傲和自豪感落到任务卡上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关于“民族风情园”的手抄报。
11.构建小学思品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思品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00-01
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
教育理论的研究、教师教学的实践都告诉我们,现存的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每一种都有其优点和不足,采用哪一种教学策略,完全取决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选择。探究性学习主要指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学习方式。《品德与生活》总目标指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熱爱生活的儿童”①。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强调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亲历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从教材来说,教材本身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天地。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冬爷爷在哪里”一课中的“冬日疑案”就提出了两个问题,乐乐猴惊叹地说:“呀,雪人不见了!”康康熊疑惑地说:“青蛙和蛇也失踪了。”;黑猫警长说:“小朋友,你们能帮我一起来破案吗?”课文为学生呈现了探究的情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开展生活实践,内化学生行为
英国学者麦克非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课前,我们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三、教学目标生活化,引导学生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改革、开放、搞活、三股洪流冲破了原来的社会结构,冲击着旧的审美观、价值观、时间观、效益观、人才观……引起伦理道德的重大转换和生活方式的迅速变更。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就是要正视现实,充分考虑现实生活带给学生的影啊,深入学生生活,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合理的,能灵活反映社会现实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目标体系,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
四、体验式的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兴趣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品德体验课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只有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并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才能使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品德课运用体验式的教学策略,是实现品德回归生活的基本途径。
五、体验活动方式,提高有效教学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根源在于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的交互作用、活动或实践。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构成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实际的接触,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注重活动教学方式,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所以: 1.活动的设计要有“适度”。这里所讲的适度就是要注意适时进行动静交替。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性的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既要有教学游戏、角色表演、歌舞表演、练习等让学生动起来的活动,又要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讲授、欣赏、讨论、交流等让学生的身体静下来的活动。这时,学生的身体静下来了,但是他们的思维是在积极活动的。 2.活动的设计要有“效度”。所谓效度就是要把握活动的有效性,即:做到以生为本。“以生为本”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育理念。我们所理解的“以生为本”就是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提出要求。尊重学生要体现在课堂的每个环节,表现在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之中。 3.活动的设计要有“梯度”。品德课是综合性的课程,教学目标在每一节课中也是综合的。为了达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老师要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六、利用有效教学方法,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效率
思想品德与社会课这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需要用大多数学生熟知并具有浓厚兴趣且贴近生活,价值观正确的主题作为课程的着力点。由此就需要教师们在组织思想品德和社会课教学的同时,抓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喜欢并且认同课程,才会有更多的积极性与创新精神去参与到课程中去。教师将学生收集到的生活上的实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最后总结出社会生活中离不开信用,社会也呼唤诚信。这种将知识引入生活,通过身边的事物来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品德课堂中有许多智慧的火花,每一位品德课教师都应该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能匠心独运,巧用一切课程资源,让我们的品德课堂去粉饰、表真情、除平淡、显生机,真正展现师生人格魅力,促进每个儿童健康发展,真正使品德课堂的有效性落到实处,最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陆学明.小学思品课创新教学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03(08).
12.刘俊小学思品教学论文 篇十二
一、初中小学学校普遍不重视思想品德课程
这是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严重误区。素质教育目标对于人才的定义是:人才是思想、道德、知识、气质、能力等多方面优秀的人。对于新时期人才“高素质”要求, 体现在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精湛的专业技能修养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等方面。思想品德优良是人才的重要标准。古人曾经强调过:德才兼备是圣人, 德才俱无是愚人, 德胜才是君子, 才胜德是小人。足见人才培养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当前, 道德滑坡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各种各样道德丧失的极端事件层出不穷,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待大力加强。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 加强中小学校思想品德教学是国家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五育教育德育为首是学校教育必须坚持的教育教学原则。
当前中小学校思想品德课程得不到足够重视有明显的社会和学校两方面原因。
(一) 社会和学校普遍重识轻德, 不少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思想品德课程地位的认识有偏差
1. 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
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竞争十分激烈;加之,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就业压力巨大。这导致了人们的短视行为和功利主义盛行。本来德与才两方面应该成为评价学生学业的完整标准。但是, 现阶段社会和学校基本上仅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品德可以被造假或忽略不计。因此, 思想品德课是副课, 没有必要下工夫学习, 学校领导和教师普遍不重视思想品德课程, 相当部分思品课任老师也不重视思品教学, 这使初中小学思品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最终几乎使思品课程的德育功能没有发挥。这是现阶段社会道德滑坡的原因之一。不少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升学, 评价学生学业主要看各种考试中学生的成绩, 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点不合时宜, 这是当前中小学校需要急速解决的问题。
2. 素质教育考试方法没有系统确立, 学校教师全面落实
国家教育方针课标不够。时至今日, 素质教育考试方法仍然没有系统确立, 分数依然是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 把有限的时间主要用于主课教学成了绝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必然趋势。我国教育方针和新课标明确规定了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重要地位, 但是初中小学领导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它的特殊重要性, 没有严格落实这一教育方针和严格依据新课标教学。
3. 过于运用学生成绩评价学校教学质量, 学生的成绩与
老师的绩效工资挂钩, 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学校和老师的教学, 成绩几乎成了学校和教师追求的唯一目标, 以成绩为唯一导向的教学方法应用无所不到其极。
小学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得不到重视比较普遍。七、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程普遍不被重视, 一些学校不开设这两门课, 一些学校由非专业老教师应付这门课的教学, 小学思品课时普遍被语文数学占用。相当数量的七、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任教师自认为在教师中是二等公民, 并不重视所教学科, 教学质量较低。
(二) 某些学校领导和教师误认为落实其他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取代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思想品德课程新教材内容缺乏深刻全面认识, 认为初中小学没有必要开设思想品德课程, 品德教育可以通过落实其他课程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和班主任工作替代。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系统教学, 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开设系统的思想品德课程。伦理道德的系统教学, 政治经济常识、国情国策和公民意识的教育, 是其他课程根本无法代替。同时, 思想品德教学必须上一定数量的活动课。所以, 其他课程教学不能够替代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二、中小学校普遍把思想品德课程上成知识教学课
晓之以理, 必须导之以行, 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课本所学知识导之以行, 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 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但是, 这一最终教学目标并没有实现。当前, 中小学校普遍把思想品德课程上成知识教学课。思品教师备课时, 几乎都是把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课本知识和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最重要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反而并不是教学重要目标。由于以知识传授为导向的教学比以落实德育为导向的教学简单容易, 也由于现在中小学依然实施的是应试教育, 中小学校思品课堂教学, 主要在引导学生理解甚至识记各种课本知识, 最多延伸到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设计的各种教学活动开展得很少。现在, 中小学思品考试依然采用笔试的单一形式, 主要考察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程度和初步的运用课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业成绩也以分数的唯一形式呈现。这几乎与学生实际的思想品德状况毫无关系。这种考试形式为教师把思品课程上成知识课提供了前提条件, 同时误导学生把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完全当做知识学习, 这也使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大打折扣, 最终使思想品德课程丧失了它的基础德育功能。
中小学思想品德新教材把落实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 新教材十分重视教学活动, 几乎每节课都有许多小活动, 还设计了许多专门的活动课。但是, 为了提高考试成绩, 为了多争得教学时间, 每节课的教学活动开展得很少, 专门活动课几乎不上。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教学失误, 较大弱化了思品课程的教育功能。活动课是思品新教材的一大亮点, 是落实思品课程教学目的重要环节, 也是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运用到自己生活的环节。当前, 新教材的这一亮点没有落实。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不够和专门活动课没有上, 直接使中小学思品课程教学变成了纯知识教学课。
三、新教材内容仍然和学生生活相脱离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该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发挥主要作用, 应该能够抵制不良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的腐蚀。但是, 修订后的中小学思想品德新教材内容仍然和学生生活脱节。
(一) 新教材教学无法抵制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对学生的腐蚀
当前, 社会上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盛行, 道德滑坡严重, 这严重腐蚀着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远不及校外社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中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仍然脱节, 不能够回答解决他们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活问题, 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然也就无法抵制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二) 新教材内容面对网络不良信息十分苍白
上网已经成了青少年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网络信息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挥着巨大作用。面对网络良莠不齐的信息, 怎样使学生避害趋利, 新教材做出了努力, 但是学校德育的力量远不能消除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思品新教材的相关内容很少, 所能发挥的教育力度很有限。
四、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和学校整体德育相脱节
一个学校的德育应该是一个整体工作, 是一个系统。思想品德教学应该是学校整体德育的基础, 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积极对二者进行整合。但是, 当前绝大多数中小学校思想品德教学和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相脱节, 学校德育计划性、针对性、系统性不强, 把思品教学当做纯教学排斥在外, 没有把思品教学纳入学校整个大德育系统。新思品教材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解决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性思想品德问题为主要内容编排, 这为整合学校的整体德育和思品教学提供了基础, 但是绝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做这一工作, 它的最终影响是思品教学几乎成了纯知识教学, 大大降低了它的德育功能。
走出目前中小学思品教学的误区, 完善新教材内容教学, 最终使思想品德教学真正发挥其德育功能, 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 落实科学的中小学思品素质教育考试模式
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 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养成。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类:
1. 引导性观察。
中小学思品教材内容是由中小学生成长过程出现的一个个普遍性问题组成的。相关内容的课堂教学完成后, 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就相关内容在行为中的表现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在观察过程中, 思品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日常观察可以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关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信息, 从而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做出评价。
2. 品德评语。
即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充分观察的基础上, 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写成评语, 评语应多采用激励性语言, 指出学生的进步和不足。
3. 探究学习评价。
即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进行评价。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评价必须成为学生思品学业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谈话。
即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 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谈话交流的前提是师生必须有平等的地位。
5. 成长记录方法。
即教师建立学生思品成长记录档案, 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 主要是进步和成就, 其中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 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 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6. 考试。
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 教师要认真思考, 如何才能充分发挥纸笔测验的作用, 如何体现考试内容的新颖性及开放性, 考试内容应该新颖、真实、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则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 发表各自的看法、认识, 并能够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态度展现出来。
(二) 以落实德育教育目标为落脚点进行教学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必须落实德育功能, 教师必须认识到知识教学是为实现德育功能服务, 所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为这个根本目标服务。
(三) 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 是完成思品教学目标最适合的教学学习方法之一。但是当前中小学思品探究性学习教学进行得很不够。当前, 中小学思品教学应该大力进行探究性学习。每一个学期, 要给每一个学生布置1~2个课题, 要求学生完成课题。学生思品学业成绩中, 探究性学习成绩应该有一定比例。
(四) 紧随社会发展和学生新特点修订教材
中小学思品教材必须以培养学生优良思想品德为目标, 以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时期遇到的普遍性的不同问题为主线构建课本内容, 要每年修订教材内容, 以提高对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3.小学四年级思品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十三
本学期,应校领导的指示,我接带了四年级的《思品与社会》拿到教材后,感觉自己是不是能把学生真正的引领到书本的知识上来,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能不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上呢?
大致翻了一下课本,总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又有三、四个小节。它分别从诚信、爱心、环保、交通、祖国的地理概况五个方面进行教学展示。
它虽然不像主课那样被学校、家长、学生、甚至是社会所重视,但是我感觉它在人的成长中有很大的作用,尤其对一个正在塑造自己的小学生而言.因此我要积极转变观点:
1、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其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识,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联系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关注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对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我们引导他们区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自己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性发展,在基本的式非标准基础上,允许他们在多元价值中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逾越!
3、梳理与时俱进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我们的任务不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为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要放低姿态,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不用既定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要和学生交朋友,勇于承认并面对真实的自己;要关注生活,开阔视野,勤于学习,不断吸收时代的信息,与时俱进;对于教材倡导的教学活动,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此外,为了体现一种儿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朋友,让他们愿意于教材中的儿童对话,我们在教材中要呈现很多细腻的生活场面和真实案例。然而教材中的范例只是一种提示,它并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
14.刘俊小学思品教学论文 篇十四
小学思品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它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小学思品课的活动教学是倡导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学生参与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整体性和变序性的教学活动,使之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得以综合发展。下面就来谈谈小学思品课的活动教学的精髓和特性及教学模式。
一、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的精髓
质教育明确要求小学思品课的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此外,科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自主活动中才能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增强感悟能力和提高自己的主体性。活动教学正是基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科学研究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模式。它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本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指导,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在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协调地发展。
活动教学倡导以人为本。活动教学认为,教师的本质任务就是为学生服务,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实现价值,而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独立学习,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明白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发展快慢之别的道理。在相信学生的基础上,活动教学倡导的以人为本就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
活动教学倡导“到活动中去”。小学思品以德育为主,德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真情实感的体验,体验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自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是形成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实现体验,活动教学正是主张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它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真实感受,因此它倡导“到活动中去”,并且学生的发展就“从活动中来”。
活动教学倡导“从活动中来”。“从活动中来”的就是学生的发展。发展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要想有发展,就必须用活动来获得。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能力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来实现的。由此可见,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经之路。
综上所述,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的精髓就是倡导以人为本、“从活动中来,到活动中去”。
二、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的特性
1、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以情感性知识和问题性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学生自主、开放、创造性的实践性活动进行主体感受、体验、感悟,从而不断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自我教育和评价的能力,实现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它具有区别于其他教学的特殊性。
2、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活动就涉及到参与,参与就是一种实践,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就是以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活动,它冲破了传统的强调知识本位、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牢笼,倡导以人为本,使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之上,促进了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中全面、协调地发展。
3、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总所周知,传统的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直接干预和控制下进行的,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一个个逆来顺受的听命者,他们的自主性很低。活动教学则不然。活动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变革,从而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的过程。因而,教师要注意变换活动方式,明确活动目标,注重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调动其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自主活动,自我发展。
4、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时空方面,活动教学中的活动不局限于课堂、室内,根据教育需要,还可延伸到课外、校外;内容方面,活动教学的内容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其来源广泛的新信息和新观点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主体方面,活动教学中,课堂的主体不再是“唱独角戏”的教师,而转变为了形形色色的学生……活动教学的开放性可见一斑。
5、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具有很强的整体性。活动教学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活动结构具有整体性。完整的活动由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两个部分构成。就思品活动教学而言,其外部活动主要是感性的实践活动,内部活动是指心理活动,即对外部活动的情绪体验和理性升华。二是活动的过程具有整体性。就教学活动的内在进行机制来看,教学过程正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物质活动与思想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内化和外化的统一。
6、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具有很强的变序性。传统的思品教学一般按“传知——激情——导行”结构程式进行,教师带着教材走进课堂、走向学生,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因素,轻视道德行为的训练。思品活动教学改变了这一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它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教材,走向社会,通过自主探索和亲身感悟,获得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小学思品活动教学的模式
小学思品课的教学采用课题研究式模式,即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中,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研究课题,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对比、分析、归纳和总结等,引导学生揭示问题或现象的本质,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该教学模式主要按以下五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选择研究“课题”,即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所选择的课题必须要与当前课程的教育主题相关联,例如学生可以针对《相信科学,不迷信》一课选择“封建迷信的危害”之类的课题进行研究;第二步是制定研究方案,即指导学生依照科学研究的方法,制定简明扼要的研究方案,以解决课题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确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第三步是开展研究活动,即指导学生依据课题的研究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研究活动,如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科学实验等,以期达成课题的研究目标——解决课题问题;第四步是撰写研究报告,即指导学生理清思路,将研究方法、过程和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第五步是交流研究成果,即指导学生升华认识,将研究结果和内心感受通过谈话的方式表达出来。
【刘俊小学思品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学习刘俊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09-30
浅析小学思品课的活动化教学方案08-15
小学思品大家都在学09-08
小学思品与社会课件资料07-14
[小学二年级]二年级下册思品教案10-09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09-16
小学田园教学论文09-28
小学核心素养教学论文06-13
小学体育德育教学论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