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理想与信念

2024-06-11

第三课理想与信念(精选11篇)

1.第三课理想与信念 篇一

第三课 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

1.乞丐的故事

一天,一个失去右臂的乞丐来到我家乞讨。我以为母亲会慷慨施舍,谁知,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吧。”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母亲不生气,俯身故意只用一只手搬砖,“你看,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呢?”

乞丐只好俯下身子,用仅有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乞丐搬完砖后,已是汗水淋漓。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他擦汗后,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母亲又给他20元钱,他感动地说:“谢谢你。”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

我不解地问母亲:“你怎么能叫一个没有右臂的人搬砖呢?”母亲意味深长地说:“对于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多年后,有个失去右臂却气度非凡的人来到我家。他动情地对母亲说:“如果没有你,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你叫我搬砖,今天我才成为一个公司的董事长。”然后,他转身对我说:“你的母亲是伟大的,是令人敬佩的,是她教会了我„„”

(建议用于“自信自强”的教学)

2.培养自信的方法

全面分析自己,找出缺乏自信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改善目标,然后逐步分解目标,一件件地尝试去做。

学会欣赏自己。欣赏自己的长处,欣赏自身优秀的品质,用这种欣赏和赞美来增加自己的自我接受程度和自我价值感,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得自信。

经常阅读成功自励的书籍。从不同角度分析成功的正确观念和态度,以及一些获取成功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找到勇气和力量。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建立积极的态度。多说积极的言语,学会积极思考,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与事,与积极的人为伍,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很棒!”“我能做得更好!”等等。

养成自信的行为。从调整自己的基本姿势做起,走路挺胸抬头,面带微笑,练习正视别人,养成主动与人说话的习惯。

(建议用于“自信自强”的教学)

3.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一线工人

一提到代表中国科技最高水平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人们总会把它和科技精英、学界泰斗等“大”人物联系在一起。而在2007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毕业于一汽技工学校的王洪军却凭借他发明的“王洪军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建国以来首个获此殊荣的一线工人。

1991年,王洪军毕业后来到成立不久的一汽大众公司,在焊装车间做了一名普通的钣金维修调整工。对汽车生产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钣金整修工作技术含量非常高,要在汽车喷漆之前,对“白车身”表面进行平整修复,不允许有一点瑕疵,而轿车车身表面用的钢板厚度只有0.75毫米,稍不注意就会修薄、修漏。当时,由于技术、工艺、工具等原因,焊装车间里的钣金整修主要是由德国专家负责,中方员工只能打下手。一次,德方专家当着一位老师傅的面,抡起大锤把车身砸了,说:“你把这车修废了。”这对王洪军触动非常大,他心想,“合资”是“合”,不能“靠”,干合资产品更得练好“中国功夫”。

于是,王洪军一边打下手,一边开始自己练手。每天一进厂,他就像着了魔似的,上班偷着练,下班也鼓捣,练习中脖子划出个大口子,他用“创可贴”贴上,接着干。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热处理、机械制图、金属材料等相关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洪军的钣金整修技术迅速提高,几个月后,一台“白车身”终于被他修好了。消息传开,将信将疑的德国专家用挑剔的目光反复打量修好的车身,随即又分段用仪器全面检测,结果是完全符合标准。这些一向严谨和傲慢的德国专家向王洪军露出了钦佩的笑容,并一连说了好几句“very good”。

就这样,通过日复一日的积累和磨炼,王洪军把自己掌握的维修技能和研制的一些先进方法及技巧进行总结和归纳,创造出了50多项100多种简捷的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解决了高难钣金整修问题,挽回了大量因报废件、报废车身而造成的损失,5年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3400多万元。当王洪军用自己创造的这些方法修复了被德国专家认定不能修复的车身时,德国专家终于折服了。2003年4月,他的这些方法通过了一汽大众中德质保专家组织的评审和鉴定,被正式命名为“王洪军轿车快速表面修复法”。专家一致认为,这些快速修复法对车身表面钣金修复和调整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居国际先进水平。

俗话说,手巧不如家什妙。在掌握了钣金整修要领之后,王洪军又开始琢磨起了制作工具。几年间,他共发明制作了具有独创性、实用性的钣金维修工具47种2000余件,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各种车型各类缺陷的修复需求,使整车质量、生产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展车制作是钣金整修工的最高境界,历来被认为是汽车博览会上的“名片”,王洪军又努力钻研,掌握了国际最高等级Q1标准的展车制作工艺,开启了替代外国专家自己做展车的先河,结束了公司每年要花费大笔外汇聘请德国专家做展车的历史。同时,他还无私传授技艺,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钣金整修队伍。目前,在一汽大众公司所有车型整修线上,分兵把口的都是王洪军带过的徒弟,而这些徒弟又带了很多徒弟,这支高技能的钣金整修队伍正成为一汽大众生产精品轿车的精锐部队。

“2003年以前,我们公司每年报废整车近300台,报废单件4000多件,损失达700多万元。而从2003年在公司推广使用‘王洪军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以来,这些情况再没有发生。同样的,过去修一辆车最快也需要一天的时间,现在利用王洪军发明的这些新工具,不到半个小时,就能将一辆车修复好。”一汽大众公司焊装车间主任苏景学感慨地说。凭借着高超的技术,王洪军在公司赢得了“生产线上的千手观音”的美誉,并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从这个真实、可信、可学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并为之锲而不舍,发奋学习;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对于广大中职学生成长成才、顺利就业创业是何等重要,对于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是何等重要。

(建议用于“脚踏实地、积极进取,走好人生每一步”的教学)

4.不信奋斗信什么?任何时候奋斗都是人生底色

“史上最难就业年”,大量高校毕业生临近7月1日离校时节,工作仍无着落。看到家有“富爸爸”的同龄人,一毕业就进入企业管理层或者得到创业资助,再听到个别用人单位“萝卜招聘”的消息,不公平感从心底滋生。有人气馁,再怎么努力也没用,好工作轮不到寒门子弟。有人感叹,阶层固化严重,向上流动是空想。网络上、现实中,不少人表示“不再相信奋斗”。

不信奋斗,还能信什么?“含着银匙出生的人”,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是少数。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家庭孩子,如果想拥有更好的生活、实现更大的发展、改变自己的人生,最可靠,甚至是唯一的法宝,只有奋斗。

不奋斗可能一无所有。等靠要,等不来一份工作,等不来发展的机会,最后往往只能去“啃老”。一味地怨天尤人,蹉跎的是自己宝贵的时间,真正的机会来时,容易因准备不足而失去。面对青年就业难题,国家制定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首次明确对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确保就业,并强调要促进就业公平。“市场主导就业”的前提下,如此政策已称得上对高校毕业生尽最大可能照顾。即便是专供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一样要面对竞争,一样要通过个人的努力才能获得。

强调奋斗的力量,不是说社会没责任、问题都出在个人观念。现实生活中,起点不公平、机会不公平、规则不公平的情况确实存在。这就要重视经济社会中所有不平等环节,畅通向上流动的渠道。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让寒门子弟在起跑线上就落后。打破垄断行业、权力部门的就业壁垒,防止近亲繁殖,尽可能实现就业公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让踏实肯干的劳动者更多地积累财富,让“勤劳致富”成为劳动者可触摸、能实现、进而深信的事实。

畅通向上的渠道意义重大。但无论怎样的通道,都不会是笔直的。公平地进入好大学,不等于进了保险箱。公平地获取好工作,不等于必定有好前途。人人有上升的机会,不是人人必定能上升。任何时候,奋斗都是人生的底色。

------摘自2013年6月21日《人民日报》

(建议用于“人生发展不能等靠要”的教学)

2.第三课理想与信念 篇二

一、通过知识的纵向疏理, 使知识按上下位的关系层层勾联, 构建起逻辑体系

教材分单元、课、框、目, 其阐述是围绕一个个知识点展开, 新教材又注重生活逻辑, 淡化学科逻辑, 容易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彼此分割, 不成体系。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中引导学生从纵向对知识进行疏理, 通过上下位的定位与沟通和知识内在联系的揭示,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使学生能将知识放到整个体系中去理解, 能在揭示知识的内在关联中深化认识, 提高加工与整合知识的能力。

复习第三课, 我们首先引导学生把握课与课之间的联系。通过回忆第一、第二课复习的“哲学的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等内容, 使学生明确第一课和第二课的第一框题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 围绕哲学阐述“是什么”;第二课的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和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则从动态的角度, 阐述“哲学的发展” (怎么样) 。然后针对第三课的两个框题, 要求学生先抓“题”, 因为课题、框题、目题通常是具有概括性和统领性的主题句, 从抓“题”入手, 有利于学生从一般到个别清理知识层次, 从纵向对知识的上下位关系进行疏理与定位, 揭示其逻辑关联, 把握主干, 构建框架体系。

如复习第一框, 先引导学生抓住课题《时代精神的精华》和第一框的框题“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明确本课阐述的主题是“真正的哲学”, 而不是所有的哲学, 由教材中判断“真正的哲学”的三个依据, 使学生划清真正的哲学与其他哲学的界限, 并围绕真正的哲学, 从内涵、作用两个方面构建其第一层次。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为引导学生揭示本框内容与上一框的内在联系, 先问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真正的哲学?”学生回答:“是真正的哲学。”再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有何依据?”这一下把学生问住了。于是启发学生, “判断是否是真正的哲学, 一是看是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与要求, 二是看是否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三是看是否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与认识成果。依据这三个标准, 能否判断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真正的哲学?”由于问题难度较大, 学生一时也难以作答, 我们就将问题分解:“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看, 它是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与要求?”教师的铺垫和学生自己的思考终于使其明白,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后, 开展的工人运动因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都失败了, 因而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正说明了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与要求。然后又问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与认识成果?”有了前一个问题的突破, 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很快就作出了正确的回答。这一连串的质疑与追问, 加以教师的铺垫和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不仅真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是真正的哲学, 也使学生把握了框与框的内在关联, 对知识的上位与下位有了准确的定位。第一框围绕“真正的哲学”, 阐述它与时代的关系、判断依据和作用属于知识的第一层次;第二框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知识, 是对“真正的哲学”的展开或具体化, “真正的哲学”是一般, 处于上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个别, 处于下位, 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阐述的相关知识就属于第二层次。学生掌握了这种利用知识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进行层次疏理的方法后, 就很容易地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真正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都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展开, 处于知识的第三层次, 它们除了体现“真正的哲学”的一般属性, 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性, 又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 即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有不同的主题、内涵与指导意义。这种从抓题入手, 通过纵向疏理知识上下位的关系, 不仅有利于学生打破教材课、框、目分割的限制, 自主地依据知识上下位的关系, 理清知识层次, 疏理知识脉络, 通过线条勾连, 构建知识板块或框架体系, 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通过知识内在联系的揭示, 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中国化成果与真正的哲学的内在关系的认识。

二、通过知识的横向沟通, 使知识向关联点辐射, 丰富拓展知识

知识拓展主要是通过横向的知识沟通或围绕某一点向四周辐射, 使教材原有的知识得到补充与延伸, 使学生的认识深化, 视野扩大。由于新授课时是分框题教学, 这就使师生的视野容易狭窄, 关注的只是一个个知识点, 而忽视面的扩充和横向沟通, 这不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利用前后知识综合理解所学内容, 尤其在学生还未学完全部教材, 对知识还未从整体把握时, 这种缺陷表现得更加突出。如学习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学生往往有这样的疑惑:十九世纪, 在“三大基础”都已具备的条件下, 为什么其他哲学就不能实现“三个统一”?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实现“三个统一”呢?显然, 用本框内容是难以让学生透彻理解这一问题的, 要使学生能真正理解, 需要补充“实践”“意识能动性”“历史唯物主义”等知识, 但此时学生还未学习这些内容, 就只能让学生“吃夹生饭”, 一知半解,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复习时,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 补充相关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时, 我们先问学生, “教材中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 是不是真正的哲学都是科学的哲学呢?”学生回答:“不是”, 再反问:“为什么不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真正的哲学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和科学性与革命性‘三个统一’。”又追问:“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实现‘三个统一’, 其他哲学就不行呢?”由于新授课时这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教师的质疑让学生陷入困惑之中。于是我们为学生提供铺垫:“教材中告诉我们, 实现这‘三个统一’有一个什么前提条件?”学生回答:“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于是趁热打铁, 要求学生先抓住教材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这一说法进行分析, 学生恍然大悟, 唯心主义否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无法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旧唯物主义虽然在根本观点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但是由于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看不到实践的能动性, 就会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就只看到周围世界对人的制约, 看不到人对周围世界的影响, 也就无法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在此基础上, 我们再引导学生分析第二个方面———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实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学生通过第一个方面的分析, 第二个方面就容易了, 通过讨论, 他们明确了实践的观点也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基础, 坚持实践的观点, 才能看到实践以及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看到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从而坚持唯物史观, 反对唯心史观。分析第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我们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教材说的“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与规律, 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 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等表述外, 还引导学生由它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前两个统一来说明其科学性。针对“革命性”, 还补充了一些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 而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是要推翻旧制度;同时,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目的就是为无产阶级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 革命最坚决、最彻底的阶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 指导无产阶级推翻旧制度, 解放全人类, 正说明它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特征的分析, 通过知识的补充与横向延伸, 引导学生利用“实践”“意识能动性”“历史唯物主义”等知识理解本课内容, 学生才真正明白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真正的哲学, 还是科学的哲学, 为什么只有它才能实现“三个统一”。这种延伸与补充就起到了化难为易的作用, 既使学生的疑惑迎刃而解, 又促使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培养学生迁移知识, 运用相关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抓住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将知识加以类化, 疏理体系或形成新的板块

加工整合知识还需要运用比较的方法将知识归类, 将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知识整合到一起, 疏理体系或形成新的板块。

在第三课的复习中, 我们既围绕“真正的哲学”疏理知识层次, 构建知识体系 (体系图略) , 也通过比较、归纳等方式, 将知识类化。前者着眼于粗线条地构建知识框架与体系, 后者侧重于通过分析比较, 让学生更准确、更具体地把握知识的共性与个性。如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在理清层次后, 就采用比较法, 引导学生归纳其共同点:都是真正的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与要求, 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与认识成果;都是科学的哲学———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或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都坚持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原则。但它们又有不同点, 即反映了中国革命或建设在不同时期的任务与要求, 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 回答的问题与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通过这种比较, 使学生在把握知识层次的基础上, 能更具体、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它们的共性与细微差异, 而且这种共性与个性的分析比较, 也有利于学生将教材中零散的相关知识疏理归类, 形成新的板块。这也是对教材知识进行加工与整合的重要表现。

四、依托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通过共性与个性的转换, 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与变通

学习是为了运用, 在复习中,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疏理与整合, 理清知识层次, 构建知识体系, 还要引导学生抓住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促进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

3.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选择和确立自身信仰的关键时期。研究大学生信仰状况,分析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遇到的挑战,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一、关于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2009年9月至10月,课题组面向无锡某高校发放了关于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状况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2份。其中男性51%,女性49%;汉族98%,少数民族2%;入学前居住在城市的35%,居住在县城的17%,居住在乡镇的15%,居住在农村的33%;政治面貌为群众的有3%,团员83%,党员14%;本科生占94%,硕士研究生占5%,博士研究生占1%。调查的学生中无论是性别比、民族比、入学前居住区域分布,还是政治面貌、学历分布等,均与该校学生总体状况大体一致。问卷调查还采取信教学生与不信教学生分别作答方式,方便信仰不同的大学生作出符合自身情况的回应,作出一定程度的比较。

(二)调查基本结论

在获取数据之后,研究者认真研读、反复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信教人数不少,信仰选择多元化。本次调查中,有19%选择了“有宗教信仰”,其中信“佛教”的占45%,“基督教”25%,“伊斯兰教”12%,“天主教”9%,“其他”9%。调查中另有72%的学生回答“身边有宗教信仰者”。基于上面数据可以推测信仰宗教的青年学生存有一定的人口基数。

2.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心态平和、态度同情。认为宗教“它就是迷信”的占5%,“它不是科学”占12%,“它是一个团体,有自己的组织,有教义教规”占74%,“它在我脑中很模糊,我说不清楚什么是宗教”占9%。对宗教总体看法中,选择“有好处”占12%,“有好有坏”占83%。55%的不信教学生认为,与身边的信教者相处不感觉特殊或在意,“非常理解”和“基本理解”宗教徒占82%。

就“宗教信仰会对思想和生活产生何种影响”,选择“使人乐观”的占27%,“会增长智慧”占27%,“会影响工作”占9%。近半数人认为宗教会对思想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这种认可同样也表现在不信教学生身上,33%的人选择“会尝试接受宗教信仰”。

3.渴望理解未来,同时缺少唯物論(哲学)批判精神。对于“宗教信仰与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有无抵触”,选择“两者相互补充”占23%,“大部分可以并存,局部对立”占59%,“大部分对立,局部并存”占18%。72%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没有冲突”,进一步显示大学生群体对宗教的理性认知的同时,大学生群体对于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缺乏认识,思想立场不明确。同样,青年大学生表现出对宗教知识的渴望,8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教育缺乏宗教信仰教育,41%的人“想”读一读宗教典籍;20%的人“曾经想过”读一读宗教典籍。

就“是否相信命运”,“相信”占72%,“不相信”占28%。这一数据让人有些意外。研究者进一步考察分析后,认为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以及对自身发展把握不明确的倾向。这一点,可以反映在大学生群体大部分不把宗教理解为“迷信”,对于迷信是持有排斥态度的。

4.信教学生目的单纯,宗教活动场有所限制,活动趋私人化。在“参加宗教活动最主要目的”的选择中,选择“学习宗教知识”占13%,“表达信仰”占29%,“服从权威”占5%,“求神的保佑”占21%,“获得回报”占7%,“其他”占25%。信教学生参加宗教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表达信仰”,其次是“求神的保佑”。与之相对的是,不信教学生对于参加宗教活动的主要原因,“参观浏览”占25%,“祈福”占25%,“好奇”占19%,“陪同他人参加”占14%,“兴趣”占9%,“忏悔”占4%,“其他”占4%。不信教学生半数的也只是因为“参观浏览”和“祈福”。

关于宗教活动场所,信教学生选择“家庭聚会”占15%,“教友聚会”占22%,“正式宗教场所”占35%,“其他”占28%。至于活动频率,“经常”占16%,“偶尔”占57%,“从不”占27%。值得注意的是,有7%的信教学生选择“经常与境外人士一起”参加宗教活动。

5.接受信仰途径多样公开,社会性趋势明显,家庭影响巨大。信教学生就了解宗教最主要途径,选择“选修相关课程,阅读相关宗教书籍”占26%,“通过网络和收听境外福音广播电台”占17%,“通过与教会以及与教职人员的接触”占41%,“私人聚会散发的小册子和传单”占16%。就家人对其信教的态度,选择“漠然置之”的占17%,“坚决反对”占10%,“自己也参加”占36%,“理解、默许”占37%。对于不信教的学生,关于途径的选择,“家人”占11%,“朋友”占12%,“传教士”占9%,“学校”占8%。信教学生和不信教的学生对于家庭的作用和影响都作出相当比例的回答。

通过调研可以得出,目前信教的大学生占一定比例。大学生对宗教的兴趣在增加,接触机会在增多,对宗教信仰的态度更加开放。他们倾向于用平和的方式来把握宗教,对待教徒,看淡无神论与有神论世界观的区别,甚至放弃唯物史观批判精神。有学者用“宗教暧昧”概念来表述人们对于宗教缺乏科学理性的批判态度,甚至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趋于认同的态度。这次调查研究的结果,虽属一所高校内部学生群体现象的特征,但在很多相类似的调研中都得到进一步的验证。有理由相信,这次调查及其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信仰现状。

二、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状况带给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挑战

(一)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带给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导价值导向功能的挑战

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对于宗教认知和情感方面趋于理性化。同时要审慎地把握的是,宗教信仰和文化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逐步深入的背景下,随同各种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借助于全球化趋势和信息化手段渗透到社会、家庭以及大学生群体中,尤其是在影响后的家庭继续发生效应,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群体观念结构的形成,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选择,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功能发挥。

(二)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带给大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挑战

在本次调查中,青年大学生大部分呈现出很高的信仰追求。信教学生有两成,同时不信教学生中,超过三成会尝试接受宗教信仰。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变化,对大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则提出较高的挑战。如何呵护大学生追求远大理想的自觉性、激发他们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性是非常迫切的一项工作。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折射出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带来的挑战

调查结论显示,大学生宗教信仰途径具备多样公开、社会性强的特征。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变更中的中国,构成了当代大学生信仰选择的广阔社会空间。同时,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迅猛发展,又为大学生成长提供了一个新的活动空间。青年学生欣赏并认同这种开放性、多样性的社会氛围,纳入自身文化心理特征中。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方向,审时度势,找到理想信念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便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四)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给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次调查中,信教学生人口基数不少,其中国内宗教派别大体都有分布,大学生群体在信仰方面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性。对于不同的信仰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更为细致而全面地分析,实事求是地开展教育工作。同时,高校大学生群体信仰的差异性呼唤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教育公平、依法治教的新视野。如何在国家有关法律条例下,对于信教大学生开展扎实有效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也是当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

三、关于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的思考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构成,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高举共同理想,高扬核心价值,积极引导,依法管理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无论现实怎么变化,旗帜必须高举,道路必须鲜明。应该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宗教渗透的演进历程、表现特征等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唯物主义观点说明宗教文化,在大学生中培养起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反对迷信的科学精神。

对于信教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题主要表现为如何使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在尊重信仰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耐心细致的引导工作,不人为地造成隔阂或对立,引导信教学生立志成才,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高校依照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建立健全相应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管理,坚决制止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二)呵护追求理想主动性,打造理想信念教育的亲和力

调查中显示,青年大学生大部分仍有很高的信仰追求,同时当代大学生信仰追求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他们呼唤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时代感的亲和力。

当前,个体广泛参与社会变革,在不同成长阶段中进行主体问答、主体选择,真诚地呼唤主流参照系的出现,这是理想信念教育最大的人本基础。理想信念教育要紧紧抓住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其实践这一主线,尊重个体,正视多元,包容差异,加强导向,及时解答大学生成长中的疑點、难点和热点,激发他们志存高远的主观愿望和需求。真正成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是善的教育、美的教育,同时又是和谐的教育。

(三)开发德育资源,全程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规划

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排斥牛顿式静态时空观,它强调的是环境各因子共生共存。环境不再是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之外的无涉状态或者被动的因素,而是作为教育双方生活中的蕴含无穷资源的生态环境。

大学四年互相贯通,有机结合。结合大学生发展阶段的特征和主要任务,建立在大学生个体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基础上,将大学生个人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最高理想统一起来,努力构建全程化理想信念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赵斌.对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透视[J].东华大学学报,2001,(2).

[2]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青年研究,2008,(11).

基金项目:2010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大学生宗教与信仰问题研究》(SGSY2009ZD047)阶段性成果

4.第三课理想与信念 篇四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风阳花鼓》

2、欣赏乐曲《森吉德玛》

3、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4、、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马头琴独奏)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唱歌曲《风阳花鼓》,让学生了解我国安徽省地理风貌、民间艺人生活状况启发学生爱祖国的情怀及喜爱安徽民歌的风格并能流利歌唱与表演。

二.通过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让学生领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情感,了解蒙古族的风情、风貌并学习掌握“ ”速度渐慢记号以及学会蒙古族舞蹈扭肩膀的特色动作及巩固四拍子拍号的打法,描述优美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三.通过听赏管弦乐曲《森吉德马》以及用马头琴独奏的《草原就是我的家》两种不同乐器演奏的蒙古族两段音乐。让学生感受两首同民族地方风格民歌及精彩的歌舞表演(课件),并能用不同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即兴画画。复习巩固已学过的××× 等节奏型。

四.探究《森吉德马》音乐旋律相同,音乐速度变化后不同形象的两段音乐变化的奥密,了解音乐中速度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风阳花鼓》一曲选自安徽流传已久的民歌旋律优美动听易上口。歌曲还表达当地老百姓以歌抒情,即兴演唱讨生活的一种心情。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流行于蒙古地区乡情味极浓的一首民歌,四拍子、节奏稍快、活泼、自信,表现了新社会蒙古族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时描绘了美丽辽阔大草原的秀美景色。

教学重点 :掌握不同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学习《草原就是我的家》,描绘了美丽辽阔大草原的秀美景色,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凤阳花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教学过程:学唱歌曲《凤阳花鼓》

1、轻声播放高胡演奏的《凤阳花鼓 》旋律,提问:这首曲子旋律美不美,在哪听到过?师讲解美的民歌音乐有其流传美的内涵,这首优美动听的旋律蕴涵着一个美妙或凄婉动人的故事。

2、师放课件《凤阳花鼓》讲述了旧时代劳动人民离乡背井外出谋生卖唱的苦难经历以及现在改革开放后风阳花鼓唱遍大江南北,让学生逐步了解音乐来自劳动人民创造的意义,它是一个地区劳动人民生活的写照,情感宣泄的一种表达方式。

3、师带着愉悦的心情,深情地演唱歌曲《凤阳花鼓》,让学生从教师声情并盛的演唱中受感染想歌唱。

4、放《凤阳花鼓》旋律创设意境启发学生从曲调中,使学生为学唱歌曲做铺垫。

5、学生模仿教师的范唱一句一句地学唱此曲。比比谁模仿得最好。

6、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达歌曲内容及情绪。分组让学生按乐谱边唱边敲击小乐器等;让学生自带铜碟、不锈钢碟、陶瓷制的碟以及一对筷子,创编简易节奏律动边唱边表演,通过动手、动口、体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三、拓展(环保):讨论怎样保护我们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怎样保护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

四、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曲《森吉德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欣赏管弦乐曲《森吉德马》

1、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两幅画创遍故事并选代表讲给大家听。师先不要提醒包办,让学生自己观察,组织语言,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师播放课件管弦乐曲《森吉德马》主题片断(两次),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风格并利用钢琴或跟随录音机唱会音乐主题。教唱主题曲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掌握好歌曲速度。(第一次是慢反映牧民温馨幸福美满的生活环境、第二次奔放热情速度加快)。

3、学生听两段音乐,分别将音乐、画面与相应的形容词搭配连线。(第一幅是描绘美丽辽阔大草原的景象;第二幅是表现蒙古族人民欢天喜地载歌载舞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画面。)让学生感受在《森吉德马》中不同形象的两段音乐,它们的旋律是不 是相同?如果旋律相同,作曲家又是采用什么方法创造出两种不同形象的音乐的呢?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这些美丽的景色呢?

4、自学探究评价:作曲家是用了速度的变化,第一段慢,第二段快。所以,音乐中的速度非常重要,我们唱歌时可一定记住掌握好速度。

5、简单介绍:节拍机的作用。

三、总结

四、下课 教学板书:

森吉德马 第一段与第二段对比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教学过程: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1.师播放草原英雄小姐妹课件,教师描绘了美丽辽阔大草原的秀美景色,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2、放课件歌曲范唱。要求学生认真聆听。

3、师钢琴伴奏,学生跟唱。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出现的不同节奏型;并处理好一音多词,引出难点。

4、学生分若干小组即兴创作表演。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歌曲。表演时一部分同学演唱,、一部分同学表演,一部分同学选择敲击小乐器的为歌曲伴奏,增加场景气氛。

三、拓展:在情景画面中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族人居住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特色等, 启发学生是否了解别的民族,能否进行有创意地自由回答:自己如何表达对它的热爱之情?

四、总结

五、下课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欣赏马头琴独奏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1、播放课件,学生安静地听。

2、教师弹琴,学生跟唱歌曲。

3、分组展示,其他学生评价。

4、个别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歌曲,师生评价。

三、欣赏马头琴独奏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播放课件《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安静地欣赏,并注意马头琴的音色特点。

2、个别学生分析乐曲和马头琴的音色特点。

3、师简介乐曲。

4、复听乐曲,引导学生用画画的形式表现乐曲。

5、各组展示自己的画,师生评价。

三、拓展:在情景画面中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族人居住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特色等, 启发学生是否了解别的民族,能否进行有创意地自由回答:自己如何表达对它的热爱之情?

四、小结

五、请学生分组讨论,用别的形式表现乐曲后,各组展示。

六、下课。学生听着乐曲离开音乐室。板书设计: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5.第三课理想与信念 篇五

1、能认真聆听与体验拉丁美洲的音乐,感受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及风格特点。

2、能记住那些极有特色的乐器音色;感受拉丁美洲绚丽多姿的歌舞特点。

3、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扩大自身的音乐视野和知识面,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教学重难点:

1、能基本说出拉丁美洲的音乐风格特点。

2、从音乐基本表现要素方面体验感受拉丁美洲各国的音乐特点。教学工具: 多媒体 板书设计:

拉丁美洲民间音乐 拉美乐曲《激情桑巴》 拉丁美洲排萧三重奏 印第安民间乐曲《告别》 秘鲁乐曲《飞驰的鹰》 《多巴哥钢鼓合奏》 《牙买加民谣》

墨西哥民歌《美丽的小天使》

八、巴西民歌《在路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①播放拉美著名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

②播放拉美著名歌手詹妮弗﹒洛配兹演唱的《Let’s get loud》 ③观看拉美短片

④听赏乐曲《激情桑巴》片段。(以上四种种方案可任选其一)思考:

1、歌曲的曲名和演唱者?

2、歌曲属于哪个地区的音乐风格?(节奏强烈、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拉美音乐风格)

3、根据片中出现的国家及民俗风情等说出该大洲的名字及所在的地理位置。

二、拉美音乐成因讨论交流

1、请同学们按小组简介展示课前搜集准备的有关拉丁美洲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2、教师小结:拉丁美洲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和南美洲。16世纪以前拉丁美洲大陆生活着印第安部族。古印第安人曾创造了辉煌的玛雅、阿兹台克、印加三大文化。音乐在当时也得到了较高的发展。16世纪后,经过300多年的殖民统治,拉美音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欧洲音乐传入拉丁美洲,再就是很早开始就作为欧洲人的农奴而被送到新大陆的非洲黑人也带来了非洲音乐文化,因此,长期以来印第安本土音乐、欧洲音乐、非洲黑人音乐的不断融合混血,便形成了如今拉丁美洲音乐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新格局。

三、器乐赏析 乐器特点:

印第安乐器以吹管和打击乐器较为发达,几乎没有弦乐器。16世纪后从欧洲先后传入了提琴、竖琴和各种吉他拨弦乐器。这些外来乐器对拉美民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聆听拉丁美洲排萧三重奏(辨听音色及演奏形式,感受节奏及旋律特点。)

(二)聆听印第安民间乐曲《告别》(辨听乐器音色,感受乐曲情绪。)乐曲特点:

这是一首安第斯高原印第安人的民间乐曲。采用五声音阶,乐句多下行趋势。使用排萧、盖那笛、恰朗戈等民族乐器演奏。乐曲旋律优美,气势雄浑,表现了印第安人集会之后,临行前告别时的情景。

(三)秘鲁乐曲《飞驰的鹰》 ①聆听乐曲主题,选择音乐形象。(暴风雨来临、狂欢节之夜、飞驰的雄鹰)②亨唱乐曲主题,感受音乐形象。③背景及乐曲介绍:(请学生简介秘鲁的地理位置和概况。见背景资料Ⅰ)④欣赏全曲(作品着重运用哪些音乐语言要素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⑤讨论分析:

该曲为色彩柔和的e和声小调;排萧的演奏音色给人一种神秘、苍茫、升腾的感觉;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以缓慢的速度从低声区弱起进入,曲调忧愁哀伤,表现沉重的怀念之情;第二部分情绪较为明朗,提高八度进入,两次出现 i | 5—| 5这样带有大调色彩的音调,此外速度的变化也使人感到振奋和力量。

教学意图:让学生在哼唱、欣赏、分析中,了解音乐语言是如何为塑造音乐形象服务,从而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

(四)欣赏《多巴哥钢鼓合奏》(辨别乐器的类别及音色、体验乐曲风格特点)乐器及乐曲特点:

钢鼓乐队以其强烈的节奏、激奋的情绪和强大的音响与狂欢节欢乐炽热的气氛、自由奔放的舞蹈、鲜艳夺目的色彩遥相呼应,十分精彩。①辨别乐器的类别及音色、体验乐曲风格特点。②问题讨论,了解该乐器的有关资料。

四、歌曲赏析 民歌特点:

浓郁拉丁美洲民间音乐风格的歌曲,具有旋律美妙、节奏独特、和声浓郁、色彩丰富的特点,连续的切分音带有非洲音乐的痕迹。旋律多采用近代欧洲大小调式。拉美民歌虽千姿百态,但其多样性在文化本质上又是同根同质的。尽管有着不同地区、不同族源音乐风格的差异,但总体而言,拉美民歌有着惊人的整体性。如同它的语言一样,其音乐特征的统一化程度超过任何其他大陆,此外,载歌载舞的歌舞音乐是拉丁美洲音乐的灵魂。

(一)听赏《牙买加民谣》

①能记住并模唱出乐曲中反复出现的旋律或节奏并说出其特点。②感受、讨论乐曲情绪特点(牙买加是西印度群岛上美丽而富饶的国家,这里人民喜好音乐,歌舞风格多样。这首民谣具有幽默、风趣、情绪热烈等特点。)

(二)墨西哥民歌《美丽的小天使》 简介墨西哥:

墨西哥位于北美洲西南部,拉丁美洲北部。是南、北美洲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地,素称“陆上桥梁”。墨西哥是美洲著名的文明古国,古玛雅、阿兹台克文化就渊源于尤卡坦半岛,又是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中心之一。首都墨西哥城是著名的文明古城,在政府大厦、学校、戏院和其他公共建筑的墙壁上,布满了各种各样鲜艳的壁画。鼓墨西哥城又称“壁画之都”。

1、欣赏《美丽的小天使》(男声重唱)歌曲特点:

歌曲具有浓郁的拉丁美洲民间音乐风格。采用七声大调式音阶,歌词用西班牙语演唱,美声唱法。墨西哥民歌被称为“松”,与西班牙民间音乐有着不要可分的血缘关系。“松”通常是大调式,节奏明快,旋律动听,气氛欢乐。该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旋律流畅、切分节奏多。表现了对聪明、美丽的墨西哥姑娘的赞美。①体验感受歌曲音乐特点?

②说出其演唱形式?(吉他弹唱)

③跟音乐哼唱旋律、讨论发表自己对该曲音乐特点的看法。

2、欣赏《美丽的小天使》(录像)

①帕瓦罗蒂和他的朋友西藏之行演唱实况。②三大男高音演唱的录像

(以上可任选观赏,进一步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三)巴西民歌《在路旁》 歌曲介绍:

这首歌具有浓郁的拉美民歌情调。曲调轻松活泼,节奏明快,在我国广为流传,周总理十分喜爱这首歌。方法建议:

①听赏“马可波罗男声演唱组合”演唱版本 ②听赏“黑鸭子女声演唱组合”演唱版本 ③观赏视频歌舞演唱版本

(以上三种可任选其一欣赏,也可将两个版本进行分析比较)

五、拉丁舞及音乐赏析

欣赏内容:分别欣赏桑巴、伦巴及探戈三种拉丁舞蹈 拉丁舞特点:

拉丁舞是国际标准舞当中的一个舞系:其中包括:探戈、伦巴、恰恰、桑巴、牛仔、斗牛等舞种。拉丁舞热烈奔放,充满激情,风格各异,动感十足。舞者忘情投入,如音乐中不断跳跃的音符,令观者如痴如醉,心情激荡。因此,拉丁舞风靡世界,散发恒久魅力!

(一)桑巴与伦巴舞赏析 背景资料:

从16世纪起,起源于非洲西海岸的桑巴舞传到巴西,在吸收了葡萄牙和印第安人的舞蹈、音乐的艺术风格之后,演变成为巴西的桑巴舞,其舞蹈紧张、热烈、欢快、活泼,表现了热情奔放却又风情万种的拉丁人文风情。如今,巴西每年夏天都要举行桑巴舞狂欢游行,桑巴舞也成了巴西狂欢节的代名词。

伦巴最早源于非洲黑人民间舞蹈,后融入了西班牙音乐。在古巴十分盛行。

古巴的舞蹈闻名于世,但古巴人据说并不是最擅言辞的,他们更喜欢用自肢体来表达情感,这也难怪古巴人热爱跳舞,因为这是他们沟通世界的第二种语言,街头乐队在哈瓦那随处可见,雪茄和舞蹈是古巴最宝贝的两样东西。桑巴与伦巴音乐及舞蹈特点:

桑巴:舞蹈紧张、欢快、热烈、活泼,舞态富有动感,舞者的腹部、腰部、和臀部不断地扭动和抖动,舞步摇曳多变。音乐的特点:由数人至十几人组成的打击乐演奏,鼓是必不可少的。旋律结构奇特,以大调为主,二拍子,速度轻快,节奏感十分强烈。

伦巴:古巴代表性舞蹈,音乐缠绵,4/4或2/4拍,速度中等。舞态柔美,舞步动作婀娜摇摆。

1、导入:

巴西除了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民歌外,还有无可匹敌的艺术足球和足球明星,当然更有动感十足、热情似火的桑巴舞。桑巴舞是拉丁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而曼妙婀娜的古巴伦巴同样让人着迷神往。你还知道哪些拉丁舞蹈的名称?

2、辨看桑巴和伦巴舞蹈片段,要求学生说出各自的名称(或给出:斗牛、伦巴、恰恰、桑巴、牛仔等答案让其选择)

3、观看桑巴、伦巴片段,体验感受其不同的舞蹈及音乐特点。

4、节奏练习,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桑巴、伦巴的特点加深记忆理解。

5、分析比较桑巴和伦巴音乐及舞蹈特点。

教学意图:运用对比、分析的手法,让学生基本了解两种舞在音乐及舞蹈上的特点并学会区别。

(二)探戈舞赏析 探戈音乐特点:

探戈为阿根廷代表性舞蹈,音乐以2/4拍为主,切分节奏突出且样式多样。旋律徐缓、深沉,节奏强烈,既有平稳的情调,又有紧张、激越的情绪,七、八度大跳和半音级进有其明显的特点;主要乐器有小提琴、低音提琴、钢琴和六角手风琴等,现代探戈乐队的乐器更为丰富,但以上四种乐器仍必不可少。探戈舞蹈特点:

运步的方向象蟹行、脚法似猫步,行步刚健顿挫,流动中伴以短暂的停顿(因此被称为“瞬间停顿的舞蹈”),舞步变幻莫测难以捉摸,动作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头部摆动、顿足机警活泼。

1、欣赏探戈舞曲《小伙伴》,感受其节奏特点。

2、随音乐及探戈节奏音型拍手或踏脚,感受探戈节奏的律动。

3、欣赏探戈舞表演(视频),进一步体验感受探戈的音乐及舞蹈特点。

4、讨论归纳探戈舞的音乐及舞蹈特点。

5、指导学生学跳探戈基本舞步,随着音乐,师生一起律动,使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六、拉丁美洲音乐特点总结

1、来源: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是印第安、欧洲、非洲音乐文化的混合体。

2、节奏:节奏鲜明强烈,样式丰富,具有充沛的活力。连续切分节奏的使 用,产生出充满活力的律动,也显现出浓郁的非洲音乐痕迹。

3、旋律:以欧洲近代大小调七声音阶为基础,旋律与和声特点来源于欧洲民间音乐。

4、形式: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及歌舞音乐是拉丁美洲民族民间音乐的灵魂。

5、风格:风格各异、热情奔放、粗犷豪放。

综上所述,拉丁音乐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纯粹的印第安曲调,五声音阶;②印第安音乐的“混合化”,产生出类似欧洲大小调的印欧混血品种;③“混合再混合”,就是用非洲黑人的装饰音和变化装饰音使其进一步发展;④“三次混合”,就是在以上的基础上融进了现代化的乐器和制作,使其更加国际化。1979年,格莱美颁奖晚会上出现了最佳拉丁唱片奖,后又分设各种拉丁音乐奖。从此,拉丁音乐开始遍布全球,使其真正的走向国际舞台。在拉丁美洲,无论是哪个国家,也无论是哪个地区,人们都自豪地夸耀:“这是我们自己的音乐。”用心地保存着固有的音乐,且十分珍惜之。总结:

6.理想与信念 篇六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科学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何谓理想?理想是人生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志”。理想是沙漠中的绿洲,是黑夜中的灯光,是吹响生命的号角。诗人流沙曾经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山溪的理想是大海,泉水的理想是池塘,幼苗的理想是栋梁。。。。怎样才是大学生的正确理想?才是我们所渴望所追求的呢?知识!就是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理想的推动力。当我们进入了大学的校门,就得不断深化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四有”新人,为社会做出贡献。我们可以向着更崇高的理想进军,可以朝着更高的山峰攀岩。我们要为理想奏凯,我们要为理想而奋斗,我们要为理想编织安徒生般童话故事。高尔基曾写过《理想的阶梯》,就是最好的表率。而知识就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知识是理想最基础的基石。它改造我们的意识,酿造我们的人生!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我们需要努力学好知识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扬起我们理想的风帆,为我们的人生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何又谓信念?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有句名言:“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还站立着的话。”是的,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熄灭心中信念的火把。只要坚定信念,超越自我,我们就有了奋斗的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就有了生命的动力,就有了成功的希望!

理想信念是激励人民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概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可能浑浑噩噩,庸庸碌碌,虚度一生,甚至腐化堕落走上邪路。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一方面能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使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保持心灵的充实和安宁,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另一方面,又能领导人们不断的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

一个人在成才的道路上,并非只有坦途与成功,也可能遇到坎坷与失败。是在逆境中奋起还是在逆境中消沉,常常成为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理想信念越坚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就越坚定。

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激励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自身成才而发奋学习的激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我们应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使联

系信念之花结出丰硕的成才之果!

7.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七

关键词:理想信念,思想政治,青年大学生

理想信念是人们所追求、向往的目标, 是人们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集中反应, 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当代大学生具有积极的爱国意识, 但在如今的和平时代大学生在就业等各种压力下很难坚守自身的理想信念[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经济全球化的渗透, 大学生深受各种错误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之途, 也是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之路。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调查及分析

针对当前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情况, 本研究随机抽取200名青年大学生做了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调查。

(一) 你认同“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成才的精神支柱和动力”这一表述吗?

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 就意味着以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从表1可以看出, 大多数大学生重视自己的理想信念的树立, 但也有部分学生的理想信念意识不够深刻。

(二) 你认为人生理想应怎样实现?

从表2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如何实现自己的未来及人生价值都是比较理性的, 单靠自己的努力或坐享其成就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三) 你觉得自己现阶段的精神状态明确吗?

从表3中可以看出, 许多大学生是否具有远大理想信念不是很确定, 而且, 虽然大学生对自己的理想信念有较充分的认识, 但并没有做出改进。

(四) 你想过改造社会之类的问题吗?

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从表4中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学生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对于理想的美好有着充分的想象, 而对于理想现实的艰难则往往估计不足, 容易对理想丧失信心甚至理想变形。不可否认, 当今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积极的, 但是, 在当代社会, 理想信念是在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 大学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与冲击。因此, 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对于实现高校育人目标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现状进行分析,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 学习无目的性, 内心焦虑, 对前途对未来感到迷茫。

信念缺失, 易动摇, 遇到挫折困难易变, 甚至彻底被现实打垮。由于就业压力大, 个别学生家庭经济困难, 学业艰辛。以考研学生为例, 从报考到顺利考上的考生, 是最初有这种意愿的考生的三分之一。许多学生感到步履维艰, 抗压能力很差, 最终只有放弃。

(二) 理想欲望化, 注重实际利益, 只重眼前, 不看长远。

有的学生抱着“理想, 有利就想;前途, 有钱就图”心态, 凡是功利化考虑, 表现在入党动机, 当班干部动机, 不是为了锻炼自己, 也不是为班级服务, 而是希望通过这种途径获得荣誉, 当荣誉已经获得, 就挂冠而去, 这样的态度, 在学生中产生极其不良影响, 导致各项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这种狭隘的价值观是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的。

(三) 没有自己的想法, 人际关系处理不到位。

人云亦云, 交友范围窄, 导致信息闭塞, 又不愿意自发的学习新事务新思维, 导致知识面过窄, 课堂上表现就是沉闷, 不愿意回答问题, 不愿意讨论。社会实践上只会服从安排, 不主动去学习有用东西, 导致实践失去了意义。

(四) 集体荣誉感缺失, 道德水平下降。

道德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当看到那些违法犯罪, 违反纪律的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的时候, 人们就会对社会产生怀疑, 从而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也变得不高, 这种社会现象不可避免地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影响。西方个人英雄主义思想, 对当代大学生也有一定影响, 导致大学生更加关注个人利益的得失, 而不愿意与其他人共同获得荣誉出力。

三、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失落和提升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及每个大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紧密相连。

(一)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目标, 树立积极的价值观。

大学生普遍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 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 以及如何择友、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困难等。这些问题的解决, 都需要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 这就要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大学生应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动手能力, 思维能力, 理解能力, 处事能力, 在社会上, 能够抓到机遇。成材之路不只一条。学习能使自己变优秀, 能够适应各种工作, 迎接各种挑战。从而, 在现实生活中自觉磨炼自己, 找到适合自己之路。

(二)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 教育远比学生通过自己体会要有效的多, 以减少学生走弯路的可能。高校对问题学生不应是歧视, 而是包容、爱护, 帮助他们成长尽可能对学生因材施教[2], 那些人际交往能力强的, 那些实践能力强的, 那些开拓创新能力强的, 那些文学功底深厚的, 尽量把他们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 使他们对以后的人生路更有信心, 愈做愈好。另一方面, 让大学生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应充分认识到当身处顺境时, 切莫得意忘形, 当身处逆境时, 也勿悲观失望, 只要勇于战胜逆境, 顺境就在眼前。

(三) 教育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

从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汲取营养, 了解理想目标的实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我们可以从中国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理想目标的实现中受到激励和鼓舞。要使学生了解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四) 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引导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力量之源, 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灵里, 古人对于理想信念, 对于人生价值的解释已经很完备, 并且都有其深刻的意义。一是对民族的传统文化加以客观的继承, 二是对于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高校要以传统教育为载体, 弘扬真善美, 反对假恶丑,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世界观, 以及对理想和信念的正确认识。

(五) 实践是树立理想的必然要求, 不付诸行动的理想不可能深入和持久。

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包括社会义工服务, 专业实习等途径, 使大学生认识社会, 熟悉岗位, 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个人的能力和修养, 不断检验理想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丰富和发展理想。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既有积极上的一面, 又有消极、迷茫的一面, 要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存在的状况, 因势利导, 按照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实际情况,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规划, 在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同时, 为社会作出贡献, 成就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雷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中国梦要找准关键点[J].思想教育研究, 2014, 3:52~55

8.黑马成长营第三课 篇八

在许多创业者眼中,王石和他所创立的万科已经成为今天中国企业界的一座“山峰”。面对众多“粉丝”,王石回顾了万科的发展历程,讲述了登山与做企业的相似之处,以及调整好心态的重要性

王石:创业如同登山

我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时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其中的大多数成员,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是创业者。我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创业的本质也是如此,要明确目标,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也曾经是一名创业者,我的逻辑是人生不去试怎会知道结果?如果失败了,要不确定自己不是创业家,要不就是从头再来。但是如果不试,年老的时候一定会感到非常遗憾,所以创业就不要患得患失。人生很短暂,三四十年一晃而过,如果不试总会遗憾,我鼓励很多人出去创业,就是出于这个理由。

现在的创业者大多是60年代末和70年代出生,高龄创业者已经不是主流。但美国一位女创业家60岁才开始创业,做化妆品生意,成为美国一家非常大的化妆品公司。我本人也是33岁才开始创业,比很多在座的创业者岁数都大。实际上,年龄是问题,也不是问题,关键是看你有没有一颗创业的心。年龄可能是你的包袱,但也可能是你的优势,创业到最后是整合社会资源,整合自己的履历和经验。

人生就像一条抛物线,开始会往上走,慢慢会到达最顶点,再往后就是一直回归到原点。如果是30岁开始创业,到60岁就像登山一样开始往山下走。我马上就60岁,人生安排开始往下坡走了,因为身体各方面确实和以前大不一样。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点。如果承认这点,就必须要开始人生舞台的谢幕章节,而不是走向更辉煌的一幕。

许多创业者梦想一定要把企业做大,一定要做到行业前三名。这个想法非常正常,因为没有这样的动力就很难往前冲,但是我们往往把结果和目标弄颠倒了。实际上规横进入行业前三名是一个结果,但是我们如果把结果当做目标,为了大而大就会适得其反。创业者的目标应该是体现自身价值,应该思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例如一个社区杂货店经营得很好,和业主也是打成一片,但它能成为全国最大的连锁零售商吗?可能性或许是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因为这不是社区杂货店的核心竞争力。开社区杂货店的价值是可以让店主有更强的经济实力,也方便了社区的居民,但如果想成为全国最大的连锁零售商,就是没想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万科在推动一项自行车运动,这项运动非常适合在现代企业的团队中推广。自行车团体赛是5个人一组,非常讲究团体配合,5个队员交替领旗,由于风阻的关系第一名最吃力,第二、第三名要比第一名省力很多,因此单独的冠军肯定骑不过整个团队。企业也是如此,我王石再能干也是一个人,一定比不过整个团队。万科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是团队作战,谁来和万科比赛如果不形成团队优势就可能会走进一个陷阱,单独追求企业的规模。如果是这样,就算是超过了万科也意味着走下坡路的开始,这好比一个自行车个人冠军要超越整个团队,最后一定会筋疲力尽。

无论是我本人还是万科,目标都很明确,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说来说去就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包括怎样对待自己,怎样生活更有意思,在中国这个大转型的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我希望万科能成为“二战”之后日本经济腾飞时索尼、松下扮演的角色,不仅是产品对社会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有一套理念,倡导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社会进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课堂问答

提问1:你的微博非常关注花草植物,这和做企业有什么关系?

王石:我是在非常系统地对植物进行学习和分类。根据一幅照片来判断是什么植物可能要耗费一两周时间,但如果把植物照片发到微博上,往往二十分钟内就能获得答案,微博是我学习植物学的“活辞典”。

学习植物学背后的含义是:园林景观是万科的一个弱点。既然是弱点,我们就要努力弥补,我作为万科董事局主席首先就要增强自己在这方面的修养,借助自己的优势来改变万科。我会有意识地去各地的植物园、植物博物馆和研究员、博士们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你会发现,两年后的万科一定会在园林造景方面有很大的突破,绝对不是在微博上发一张花草照片那么简单。

无论做任何事情,用心、不用心,积累、不积累是完全不同的。我已经把发微博当成工作的一部分,植物照片也成为我的微博的最大特色。做人和做企业也是一样,一定要塑造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就是优势。

提问2:作为一个企业家。事业和人生遇到瓶颈如何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王石:人生带有偶然性,如果遇到瓶颈和困难不要认为这是必然的。创业也带有偶然性,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如果不去试一下,怎么会知道结果呢?所以成功了不要觉得自己了不起,失败了也不要觉得沮丧,这是心态问题。

9.理想与信念 篇九

14英语3班

李巧勤

14404040311 理想与信念是我们此次团课的主题,通过同学们的分享与自我反省,我收获了许多。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追求现实目标,渴望满足,又憧憬未来,进而对现实物欲和精神上不满,进一步追求更高。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是认知和情感的统一体,它让我对追求的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忙碌的高中生活结束了,到了大学里,就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突然没有了追求的目标,没有了前进的方向。整日的浑浑噩噩,游手好闲。甚至于有退学的打算,觉得上大学没有了想象中的那般完美了,觉得大学生活还没有社会中的生活好,以至于整日异想天开,渴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创造一片自己的辉煌天地,过上想象中的生活。大学毕业,我们依然血气方刚,有甚觉得整个世界围绕我转,没了我恐怕一切都不能实现。致使当代大学生内心虚涨胀,理想超越现实太过遥远。等到失败的那一天,他们将会彻底折服在困惑脚下,有可能就此没落让你历史的长河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唯有远大理想与坚定的信念给我们力量,理想指引现实,现实追求理想,在周而复始的循环中我们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无论缺少哪一方,我们必将被淘汰。理想信念是每个人心灵世界的核心,一个没有理想与信念的人是庸俗的,空虚的,残缺不全的。它犹如茫茫黑夜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又如一股强大的力量,时刻让我们精力充沛的在漫漫人生路上,不畏艰险,奋力拼搏,中流击水,激流勇进,抵达光明的彼岸。

10.理想与信念作文 篇十

这一本书,讲了年轻的地质学家特雷弗和侄子肖恩去冰岛调研,在哪儿遇见了科学家之女汉娜。她们到了地球深处,看到了食人鱼、萤火鸟、恐龙等已不复存在的生物,他们越来越接近地心,一百多摄氏度的热量也在不停的威胁着他们,未知的探险,他们从来没有恐惧。他们发现地心上方的出口是在移动的,大雨、大海、熔岩敲击着我们的心灵。其中还有惊险的“过山车”,最后火山爆发的场景,都让我大开了眼界。

主角们所追求的秘密,是地球中的奥秘,他们勇敢地去追逐了那一场冒险。在冒险的途中,他们也遇到过很多困难,其中有一次,肖恩拉着帆被风吹走了,掉在了一个不认识的悬崖,他却坚持找着出口,为此,特雷弗十分内疚,对安娜说:“你可以回去。”便出发去找肖恩了,因为两个人的坚持,叔侄俩终于回到了一起。

随后他们遇见恐龙,要想办法逃离,又遇见了汉娜,她找了一个奇怪的船,带着他们逃过了一劫,也因为三个人的坚持,他们在危险中生存了下来。记得当时汉娜有一句话融化了我的心,她说:“想赶我走,你还要加把劲。”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代价是生命。我想如果我是其中一人,一定早早就崩溃放弃了吧,亦或是说,永远也不会去想到要冒险。

然而,汉娜的出现,也让我颠覆了我对女汉子的形象。汉娜,美丽大方,虽然是女孩,但做起事来比男主要冷静的多,心思也非常缜密,她一副大姐大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她拥有着伟大的冒险精神,有着超乎常人的巨大勇气,略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坚定的信念。

对于地形这件事,科学家已经证明地球上并没有,地球的内部是空心的。

说到这儿,也不得不提这个人《地心游记》的作者凡尔纳,他是十九世纪的法国科幻家,他写下过许多巨作。耳熟能详的有《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他是世界上被翻译作品第二多的伟大作家。

11.第三课理想与信念 篇十一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90后”大学生将是高校新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对象。这一代个性鲜明自由的学生对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90后”理想信念教育将成为高校开展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

一、“90后”大学新生理想信念状况

理想信念是人心灵世界的核心,也是伴随着个体生命历程的精神支柱,体现了个体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追求。当前的大学新生多属于“90后”一代,身上带有属于这一时代的特点:个性独立,喜好自主思考与选择;思想早熟,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更善于自我表达,并努力以“准成人”思维思考问题;自信张扬,对未来的成功毫不怀疑;对个人发展有自己的计划,不盲目跟风;注重务实,厌恶形式和空话,更有责任意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成长在信息时代的“90后”在思想观念和价值评断上也有一些自我矛盾的表现。

(一)理想信念的主体性

在向大学生活迈进的过程中,“90后”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注重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努力去证明自己作为社会存在个体的独立人格。这种意识的增强是个体在生命历程中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色的变换及环境的调整而必然发生的,它集中体现了个体塑造自身人格的意志和欲望。

与“80后”相比,“90后”在理想信念上更强调自主意识。“80后”选择专业时多依赖家长意见,缺乏主见,对未来比较迷惘。“90后”则更多从个人兴趣乃至专业发展前景方面考虑,专业选择上更为理性,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充满自信,对大学的学习生活也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思维上的独立和表现个性的要求,导致“90后”在观念上过于崇尚自我,只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略他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种意识体现在行动上则表现为在个人自由与外部制度纪律出现冲突时,他们会拒绝服从集体,集体意识、协作观念、奉献精神比较淡薄。

(二)理想信念的多样性

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多享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多样的知识渠道,丰富的信息量使“90后”比“80后”在个人理想问题上更突出个体性。他们更关注个体的兴趣和职业发展前景,而不是盲目追逐社会所谓的“热点”专业。这也体现出“90后”价值取向的多样性,而这与社会的多元文化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使“90后”对个体的未来能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在成才目标的设计上,他们不愿遵循过去那种单一的、被动的、固守陈规的成才模式,而是选择多样的、主动的、打破常规的人生规划,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呈现出更多元的一面。这种多元化价值观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也造成“90后”在价值选择上容易出现困惑和彷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价值评判上经常产生偏差和混淆。

(三)理想信念的务实性

成长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确立与发展时期的“90后”,目睹了社会价值对个人以合法方式获取财富的承认与肯定。这一观念体现在他们的理想信念上,则表现为在职业考虑与选择上更注重务实性。

和“70后”“80后”不同,“90后”能大方地承认自己对实际利益和物质的追求,表现出对财富获取的积极肯定的价值观。他们抛弃了那些虚幻的、理想化的成才设想,主张脚踏实地,追求社会普遍承认和能带来实际效益的价值定向。他们蔑视那些道貌岸然、言之无物的空话、大话、谎话,更看重一些中肯、深刻的分析和评价。但这种务实意识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则容易在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问题上走向极端乃至对立,在社会利益与个体价值之间找不到平衡。

(四)理想信念的二重性

在从中学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角色转变过程中,“90后”的个体心理也在慢慢走向成熟与独立。这种心理状态体现在理想信念上,则表现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是每一代人都必然要经历的。其中既反映着外部社会影响的因素,也体现他们自身作为生命个体的成长背景。

在“90后”身上洋溢着强烈的成才意识,对未来发展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幻想。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喜欢从个体意愿出发,忽视现实条件的限制;他们有很强的主见,对成才有独立的见解与追求,但不善于对自身进行反思和自省,容易在社会中迷失价值方向。

二、对“90后”新生理想信念的引导

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针。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引领“90后”新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90后”新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总结和深邃的理论思考而著称。在当前对高校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坚持不懈地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正确把握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才能使“90后”在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认清本质,明辨是非。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为“90后”新生理想信念教育凝聚力量

从1978年到2008年,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向世人证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自由、繁荣、富强、民主的中华文明的核心保障。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文明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国家在发展道路上的方向和前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针对“90后”的思想特点,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前途,教育他们把个人幸福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复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三)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90后”新生理想信念教育鼓舞斗志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高校对“90后”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两个要”:要以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鼓舞“90后”,使其自觉地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为己任;要坚持以实事求是、务求实效、无私奉献、迎难而上的时代精神激励“90后”,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自觉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和创造力,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

(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为90后新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价值评判标准

随着知识积累的增长、社会交往面的扩大、社会活动能力的增加,“90后”开始努力用成人的视角和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但因其社会阅历不足,在对外界事物的评断上难免带上一些片面、不成熟的烙印。因此,对“90后”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评价标准,引导他们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在面对利与义、得与失、奉献与索取的冲突时,要坚持社会与个人利益并重。“90后”要从我做起,带动全社会的公德意识和文明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90后”新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一)重视“两课”课堂教学效果,打好思想基础

“两课”课堂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对于教育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体现在“两课”的课堂教育内容中,提高教学实效。要结合社会多种力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二)关注学生组织和社团发展,创造课余提升空间

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是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根据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成立的组织,是用来提高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成长途径。其中学生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在学生中影响力大、号召力强,对于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具有积极意义。社团以其丰富多样的活动与自由活跃的氛围,让新生内心深处的梦想萌芽,尊重他们的个性意愿,为他们提供一个实现理想的平台。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良好校风熏陶

校园是大学新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大学新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空间。校园文化自身所蕴含的育人环境和人文氛围对新生养成优良学风、学到扎实知识、培养创造精神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校园各种传媒渠道,把握好对校园文化的价值引领,把核心价值体系观念贯穿于报刊、电视台、讲座、展览活动等宣传途径中,强化新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和认同,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自觉把专业技能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

(四)注重实践锻炼,深层内化价值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属于外在的社会规范。只有把它融入到人们的实践中才能起到内在的价值作用。“90后”新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重很大,社会实践对于促进理想教育的内化具有重要作用。要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互帮互助、爱心家教等来提高新生的动手参与能力,加深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促进新生把价值标准向价值行为转变。有助于新生确立理想信念,提高对自我能力的认识,达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通过实践环节,他们会意识到理想的实现需要经过一点一滴的奋斗,脚踏实地、循序渐进,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上一篇:司法行政系统下一篇:关于运动的随笔:生命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