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高中读后感

2024-09-14

老人与海高中读后感(精选6篇)

1.老人与海高中读后感 篇一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很好的书,这就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当我拿到书后,几乎是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因为书中的主人公老渔夫深深地吸引了我,所以后来我又仔细的再看了两遍。

小说描写了一位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经过了84天,他还没有捕到一条鱼,大家都说他运气不好,不吉利,等到第85天,他决定去渔夫们从未去过的深海去打鱼,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勇气。在海上,老人发现了一条很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艰难的搏斗,终于在第三天早晨,把鱼叉刺进了马林鱼的心脏。把大鱼刺死了,拴在船头。然而在返回的途中,老人却遇到了鲨鱼的五次袭击,他用鱼叉、船桨和刀子勇敢反击。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当他驾驶小船回到港口时,马林鱼只剩下一幅巨大白骨架……

大马林鱼、凶鲨它们强壮有力,是海中的无敌将领,毫无畏惧,为所欲为;而老人年老体弱,孤单一人,面临这样的强大的敌手,展开交锋和冲突是非常激烈的,老人能在最后打退一切进攻者,这种威力不能不让人赞叹。

也许书中的渔夫不是一个成功者,因为他虽然战胜了大马林鱼,但还是没有战胜鲨鱼,可贵的是渔夫没有向鲨鱼,海洋所妥协,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虽然老人什么也没收获到,那也是胜利。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己的胜利者,他有着无与伦比的勇气和信心,他是最棒的! 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今后无论我在学习道路上,还是在今后的生活中,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都应该像老渔夫一样勇敢面对,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

在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想到老渔夫,想到他的那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2.老人与海高中读后感 篇二

新一轮高考改革已经展开, 2016年浙江省作为新高考试点之一, 将采取跟以往自主命题有很大不同的试题形式, 其中, 书面表达部分由原来的一篇 (30分) 改为两篇 (40分) , 分别是应用文写作 (15分) , 概要写作或读后续写 (25分) 。读后续写题型是从未在高考中出现过的题型, 对学生和教师来说, 都是极大的挑战。笔者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读后续写做了一些教学上的探索。本文将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考试说明 (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试用) (第一版) 》中的样题为例, 探究指导学生进行读后续写的方法和途径。

一、教学分析

(一) 教材分析

阅读文章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考试说明 (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试用) (第一版) 》中的样题 (见附录) , 讲述了一个名叫Arthur的人在上班途中经过第一国家银行时看到一个年轻人因发动不了汽车而着急, Arthur主动提供帮助, 把年轻人的手提箱提到一辆出租车上, 这时, 银行警铃大作, 人们纷纷涌来探个究竟, 原来银行发生了劫案。Arthur也在观望, 突然他看到一个年轻女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和他手里的手提箱, 他意识到自己被当作是银行劫匪了。不及细想, Arthur开始跑了起来。

故事通俗易懂, 情节生动, 跌宕起伏, 很容易抓住读者的心。文中留有诸多悬念, 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将故事继续读下去。

(二) 学生分析

此次授课对象是县级省重点中学的高一普通班学生, 他们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这篇文章没有问题;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可以就故事内容进行续写, 但受本身词汇量的限制, 有些表达可能会受到限制。

(三) 教学目标

1. 理解阅读文本, 掌握其大意, 关注画线关键词;

2. 找出阅读文本中的悬念, 并根据悬念发挥想象, 续写故事;

3. 理解所给两个段落首句的隐含意思, 注意续写故事的连贯性;

4. 明白读后续写的要求和评分原则。

二、教学设计

Step 1:Skim the passage and find out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assage.

T:Take a real quick look at the passage and decide whether this passage is narrative, argumentative or expository?

T:In order to know the main idea of a narrative passag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find the six elements of the narrative passage, which are:when, where, who, what, why and how.So please go through the passage and find out the information for these six elements.

When:when Arthur was on the way to work one day

Where:Park Avenue near the First National Bank

Who:Arthur, ayoungman, people, a youngwoman

What:Arthur helped a young man to carry a suitcase;there had been a bank robbery;Arthur thought the young woman mistook him as the bank thief and started to run

Why:the young man couldn’t get the car moving;a bank robbery just happened and he was carrying a suitcase

How:

【设计说明】本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理清文本脉络, 抓住文本要点;通过确定文体, 找出记叙文的六要素 (六要素在有些文本中不一定都有, 比如, 这里的How, 个人觉得可以不体现) , 掌握故事的梗概。

Step 2: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T:since we have found the information for the six elements of the narrative passage, please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in your own words.You just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two questions:

1.When and where, who did what?

2.What was the result?

S:One day when Arthur was on his way to work near the First National Bank, he helped a young man who couldn’t start his car carry a suitcase.At that time he heard the bank was robbed and he thought a young woman mistook him as the bank thief because he was still carrying the suitcase.So he started to run.

【设计说明】在上个环节中, 学生已经找出了故事的六要素;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通过串联说出故事的梗概, 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掌握情况,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生的概要写作能力。

Step 3:Classify the 10 underlined words and phrases.

T:You can see there are 10 underlined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passage.Please classify them according to the six elements.

T:These 10 words and phrases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the place, characters and events.When you continue the story, please use at least 5 of them and also underline them in your writing.You can think what story can be developed from these words and phrases.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关注画线单词和词组, 并利用六要素将这些单词、词组进行分类, 提醒学生在续写中要用到至少5个单词或词组并加上下画线,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单词或词组能引发什么故事。

Step 4:Brainstorm:What could be the unanswered mysteries in the passage?

T:When we are reading the passage, we may find many mysteries which are not answered.For example:who was the bank thief?So please think out as many unanswered mysteries as you can.

S:Who was the young man?

Who was the young woman?

What was in the suitcases?

Why was the young man in a hurry?

Why couldn’t the young man start his car?

What w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young man and the young woman?

What was the funny thing?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是为了打开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思考文章中留有哪些悬念, 这些悬念是否可以用到续写中, 是否能在续写中给出答案。

Step 5:Read more:the beginning of the two given paragraphs.

T:The passage leaves us many unanswered mysteries, but we have more to read.When we are continuing the story, we can’t just write as we wish.We are provided with the beginning of two paragraphs.So, our story should be well connected not only to the passage, but to the given beginning of the two paragraphs.Let’s see wh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o paragraphs tells us.

1.As he was running, Arthur heard the young man shouting behind, “Stop, stop!”

2.The taxi stopped in front of the Police Station and Arthur...

T: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paragraph tells us a clue of what might happen next.So what do you think might happen next?

S:The young man tried to stop Arthur, but maybe Arthur didn’t stop and ran more quickly.

T:The beginning of the second paragraph tells us more information.What can you read from this sentence?

S: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paragraph, Arthur was running.Now the taxi stopped in front of the Police Station, so maybe Arthur took a taxi and asked the taxi to go to the police station.

【设计说明】在上个环节中, 学生的思维已被打开, 思考故事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但读后续写并不是任由学生发挥的, 所提供的两个段落的开头句在一定程度上对续写的故事有所限制。学生通过仔细研读这两句话, 可以预测接下来大概会发生什么, 而第二段的开头更是隐含第一段所包含信息。学生对两段中开头句的理解很重要。

Step 6:Work out an outline.

T:With so many clues, we can work out an outline first.Try to make your story logical and reasonable.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six elements, especially who, what, why and how.You also need to consider the following aspects:

1.Writing style:narration, tense, person...

2.Unanswered mysteries;

3.The 10 underlined words and phrases;

4.The 2 provided beginnings of the 2 paragraphs;

5.A well-connected, well-organized, logical and reasonable story.

【设计说明】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 故事的发展也有很多可能性。在此环节中, 先请学生列一个提纲, 讲述接下来的故事有可能是怎样的, 同时注意记叙文六要素的体现。学生还需要注意故事的人称、时态, 故事发展的逻辑性、连贯性。

Step 7:Pay attention to the requirements.

T:Before we finally start to write your own story,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requirements first.

1.About 150 words;no less than 130 words.

2.Correct spelling and punctuation.

3.Neat handwriting.

4.Four aspects to consider:Your writing is supposed to

*be well connected to the given passage and the given beginnings of the two paragraphs.

*be well organized with at least 5 of the 10 underlined words or phrases.

*have used advanced words and expressions correctly.

*have used linking words effectively to make the writing coherent.

【设计说明】在最后动笔续写之前, 提醒学生注意写作要求, 使他们的读后续写文章更加符合要求。

Step 8:Homework

T:write your story in your homework book.

【设计说明】由于课堂时间的关系, 笔者把读后续写布置为课后作业, 这样有利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雕琢续写的故事。

三、教学建议

(一) 仔细研读阅读文章, 理清文本脉络要点

读后续写所提供的阅读文章以叙事类文本为主, 本文讲述了Arthur在帮助一个年轻人提箱子时恰好发现旁边发生了银行抢劫案而产生的一系列故事。读后续写将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读后续写, 读是基础, 是学生“把握短文关键信息和语言特点的能力” (刘庆思、陈康2016) 。学生只有在很好地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有根据、有逻辑地进行续写。要抓住一篇记叙文的脉络要点, 可以从记叙文六要素出发,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也就是when, where, who, what, why, how。这样可以对文本的脉络走向有个基本定位。

(二) 分类画线词语, 分析其内在联系

文章中有10个画线的词语, 这10个词语并不是被随便画线的, 因为在学生的续写中起码要用到5个, 所以对学生的续写文章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教师可以先对这10个词语按照记叙文六要素进行分类, 如, 本文中的10个画线词语基本可以归到where, who, what三类;这10个词语都跟银行劫案有关, 由于学生在续写时要用到其中至少5个词语, 所以这些词语对学生的续写有一定的导向和限制作用。

(三) 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寻找文本中的未解之谜

内容要创造, 语言要模仿, 创造与模仿要紧密结合 (王初明2014) 。要对阅读文章进行续写, 必须理清文章的脉络线索, 并找出文章中的悬念, 然后发挥想象, 根据文中线索进行有根据、有逻辑的创造性推测, 把故事续写下去。这就要求学生仔细研读文章, 在字里行间找出蛛丝马迹。本文最大的悬念应该是:“Who did the bank robbery?”当然, 文中还有很多悬念,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发散思维, 找出的悬念越多越好, 也可以探究各个悬念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 研读所提供的段首, 确定续写方向

在寻找悬念的过程中, 虽然学生的思维被完全打开, 但续写并不能随心所欲、随便发挥, 阅读也不只是阅读文章, 还要阅读后面两段的段首内容, 这对续写起到一定的导向和限制作用。学生可以从所给的第一段的段首设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从第二段的段首猜想之前发生过什么, 设计之后会发生什么。前面寻找悬念是打开思维的过程, 阅读所给段首则是收拢、整理思维的过程。

(五) 列续写大纲, 定故事梗概

结合所给两段的段首内容和文中的悬念, 以及所画线的10个词语, 学生可以构思叙写的故事, 怎样跟阅读文章和两个段首衔接起来, 列一个故事大纲, 这个故事不能太长、太复杂, 以免不能在规定的词数里完成;也不能太短、太简单, 以免达不到规定的词数。故事梗概确定以后, 学生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丰满、充实故事了。

(六) 牢记续写要求, 吃透评分原则

在续写的过程中, 学生要牢记续写的要求, 包括字数、卷面整洁程度, 甚至拼写和标点符号。学生若想得到高分, 可以参考评分原则, 做好故事的连贯性、衔接性, 尽量准确地使用高级词汇和句型结构, 标出所应用的关键词汇, 体现自己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合理性。

四、教学反思

鉴于读后续写题型是全新的高考题型, 这方面的教学探索还比较少。读后续写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编故事、讲故事的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上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衔接原文、连贯所给段首和关键词语, 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思路。比如, 在寻找文中悬念点时, 有个学生提到, “What was the funny thing?”中的funny一词出现在文章的第一句, 它其实已经给文章定了一个基调:funny。整件事情, 包括所给文章和所续写的文章, 都应该围绕funny。所以, 我们在设计故事情节和运用语言时, 要不忘体现funny。

结束语

读后续写作为一种测试手段, 也是一种有效促进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认真分析文本内容和语言, 并将分析结果应用于之后的续写中, 帮助学生通过语言模仿和内容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刘庆思、陈康2016) 。读后续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读后活动, 教师在平时的教材处理中或者阅读教学中都可以要求学生续写, 一方面考查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程度, 另一方面体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无需设置画线关键词、段落首句等, 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随着读后续写教学的开展、普及, 读后续写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促进作用也会逐渐体现出来。

附录:

第二节:读后续写 (满分25分)

阅读下面短文, 根据所给情节进行续写, 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I’m afraid so.I’m in a big hurry and I can’t start my car.”

“No trouble at all.I’d be glad to help.”

Arthur, still carrying the suitcase, turned to look at the bank and walked right into the young woman in front of him.

Arthur looked around at the crowd of people.He became frightened, and without another thought, he started to run.

注意:

1.所续写短文的词数应为150左右;

2.应使用5个以上短文中标有下画线的关键词语;

3.续写部分分为两段, 每段的开头语已为你写好;

4.续写完成后, 请用下画线标出你所使用的关键词语。

参考文献

刘庆思, 陈康.2016.关于一年两考高中英语试卷中读后续写设计的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1) :1-5.

3.高中老人与海读后感 篇三

文章讲述了:冬日里,我和朋友来到翠湖时,海鸥正飞得热闹,从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朋友告诉我,老人每天生活简朴,可就是这样,老人也用自己不多的工资去给海鸥买食物,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去喂海鸥。老人还为它们每个都取了好听的名字,并能准确认出它们,与海鸥就像亲人“一样”。过了几天,忽然有人告诉我们老人去世了,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动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令人震撼。

善良的老人,纯洁的海鸥,彼此用真情为我们演奏了一曲《爱的赞歌》!世间万物都有灵性,遍及天地的爱心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希望。动物是我们的朋友,它们和我们一起组成了丰富、美丽、和谐的世界,我们要与它们和谐相处。

类似这样的事也在我身边发生过一起。一个朋友的爷爷在菜市场买了一条已经死了的狗带回驾校,食堂的厨师炖了一锅狗肉,一位职工看见狗崽来了,就夹了一块肉给它,狗妈妈突然冲过来,用双爪紧紧护住地上的肉,对着小狗崽凶狠的叫着,不让它们吃,狗妈妈对着地上的狗肉继续吼叫,但职工依然不理会,准备继续吃狗肉。狗妈妈继续叫着,职工以为它想多吃几块,就又给它夹了几块,但它依旧把爪子拢着肉,不但不吃,还一个劲的叫,来吃狗肉的人越来越多,狗妈妈开始对着锅狂吠,一次比一次凄厉,一阵比一阵大。

见众人还是没反应,悲鸣一声,一气把肉吃了……不到几分钟,狗妈妈在地上痛苦的翻滚、抽搐,然后七窍流血、含泪毙命。事后,经卫生部门化验,炖狗肉中竟含有“毒鼠强”,含量足以杀死一头牛。

4.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高中 篇四

命运只不过是一个圆圈,那些怕风怕浪的人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这个圆圈。只有那些坚持战风斗浪的人,才能走出这个圆圈,闯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

《老人与海》这本书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故事的背景是在20世纪中叶的古巴。圣地亚哥,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难以维持自己的生计,但他却仍然不肯认输。

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子一直在背后默默帮助他,给他找鱼饵,帮他准备好饭菜。他坚持着,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米,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

大鱼拖着船往大海深处走,但老人仍然死拉着不放,即便困难重重,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他终于杀死大鱼,而血腥味又引来了许多鲨鱼。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只折断的船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精疲力竭地拖回一幅鱼骨头。

是的,老渔夫老了,日子里尽是倒霉、失败,但他仍然坚持努力,从不放弃,毫不气馁。老人浑身被海水打湿,脸上充满了疲惫,被划破的口子还滴着血,然而所有一切都无法改变的是他那双坚定且充满自信的眼睛。

他以自己非凡的自信与勇气,以他坚毅的精神,在大海中整整搏斗几天几夜,发挥出他生命中的所有极限,捍卫了自己胜利的果实。在圣地亚哥奋斗的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一个普通人是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

生命不是一场赌注,而是一种抗衡。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向限度挑战、超越,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放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

老渔夫圣地亚哥值得我们去尊重,他带给了我们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他突破了现实的囚笼,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无论是之前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还是即将上映的《姜子牙》,他们都做出了一种对命运的抗衡。不论是他们,还是海明威笔下的老渔夫,现实的无力、挫折、偏见,没有打倒这些不认命的人。

5.高中必读书目《老人与海》读后感 篇五

《老人与海》大体内容是: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48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最终他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的情形而展开故事情节。《老人与海》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对于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起了重要作用。

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 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极限,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极限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极限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6.《老人与海》中的《圣经》因素 篇六

«老人与海»的情节很简单, 讲述一位连续80多天没有打到鱼的老渔夫桑提亚哥钓到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鱼。在与鱼的搏斗中, 他取得了胜利。但当他将鱼带回岸边的途中, 鱼却被鲨鱼吃掉。回到岸边时, 大鱼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老人与海»不仅情节简单, 文字也简洁明了。评论家们对海明威小说的文字风格已形成一致的评论, 常用“简朴”“电报式”“新闻体”等字眼概括, 《老人与海》是他的巅峰之作, 也最能代表这种风格。

但是不要被《老人与海》的简单情节和简洁文字所迷惑, 这些只是它的表象, 因为在简单的表层下面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这就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要达到的效果。«老人与海»出版后, 海明威在一次回答«巴黎评论»记者的采访时谈到自己的“冰山”创作理论:

如果想知道的话, 我一直在用冰山理论指导我的写作。冰山有7/8是在水下, 只有1/8是显露出来的.任何你知道的, 你都可以省去不写, 这只会增强你的冰山;重要的是那没有显露出来的部分。[1]

也就是说, 海明威作品的大部分意义, 实际上是隐藏在文字的表面意义之下的。读过«老人与海»的人可能很难将它与圣经联系在一起, 但是这部小说与圣经的联系, 正是“冰山”隐藏在水下的巨大蕴义的一部分。

《圣经》在英文翻译史上有两个重要版本:一个是英国牧师威廉姆。丁达尔 (William Tyndale, 1491-1536) 1525年出版的«新约»和随后出版的部分《旧约》;另一个是1611年出版的英王詹姆斯一世钦定本。钦定本《圣经》在英语世界的统治地位是无容置疑的。它简洁、直率、清晰的风格影响了许多重要作家, 使得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留有钦定本《圣经》的印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就包含其中。

小说的用词和句子结构都很简单。很少出现表示抽象意义的大词;句子结构方面, 海明威频繁使用he-does-something这种简单的基本句型。下面这段话非常具有代表性:“When he was even with him and had the fish’s head against the bow he could not believe his size.But he untied the harpoon rope from the bitt, passed it through the fish’s gills and out his jaws, made a turn around his sword then passed the rope through the other gill, made another turn around the bill and knotted the double rope and made it fast to the bit in the bow.He cut the rope thenand went astern to noose the tail.”[3]72

这里描写的是老人初次见到这条大鱼后的一系列动作。就其用词来说, 这段文字所用的动词和名词没有一个大词。从动词来看, 像unite, pass, make, knot, cut和go这些动词都是使役动词, 它们不仅短小, 而且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可操作动作。通过这些具体的动作反应出老人捕获这条大鱼的强烈愿望。

另外, 在句型方面这段文字的所有句子采用的都是“主﹢谓﹢宾”的主动语态句型, 也就是he﹢does﹢something句型。主语是指代老人的he。谓语是使役动词。因为使役动词的基本意义是指一个动作发生并且完成, 所以这个句型的基本意义就是动作的执行者做一件事, 并使其行为产生预期的结果。

熟悉钦定本圣经的读者会发现, “he﹢does﹢something”这一基本句型和短小的使役动词也频繁地出现在其中。下面是《创世纪》[4]中的两段话:“And the Lord God made the beast of the earth after his kind, and cattle after their kind, and every thing that creepeth upon the earth after his kind, and God saw that it was good And the Lord God planted a garden eastward in Eden;and there put the manwhom he had formed.” (2:8)

这些句子描述的都是上帝创造世界和世间万物的行为。从使用的动词来看, 都是以短小的使役动词为主, 句子结构上也与《老人与海》如出一辙, 都是“动作执行者﹢使役动词﹢宾语”这一基本句型, 从中可以感受到上帝作为造物主的伟大力量。老人桑提亚哥虽然只是普通人, 而当海明威大量使用“he﹢does﹢something”句型来描述他的行为时, 便赋予他一种力量, 一种做每件事都能产生一个实实在在结果的力量。

《老人与海》和《圣经》句法结构的另一个相似之处是and的大量使用。在现代英语中, and是最简单的连词之一, 其语法功能是连接具有相同语法意义的若干语言单位。在钦定《圣经》中, and无所不在。下面是《创世纪》中的一段话:“And God said, Behold, I have given you every herb seed, which is upon the face of all the earth, and every tree, in which is the fruit of a tree yielding seed;to you it shall be for meat.And to every beast of the earth, and to every fowl of the air, and to every thing that creep upon the earth, wherein there is life, I have given every green herb for meat;and it was so.And God saw every thing that he had made, and, behold, it was very good.And the evening and the morning were thesixth day.” (1:29)

在这段文字中, 连接词and被使用了十次之多, 显然已经超出现代标准英语语法所能认可的限度。And的强大功能在这里已有充分显示, 它的不断重复出现把上帝的创造行为及其力量延伸到世界的个个角落。

在《老人与海》中, 海明威也频繁使用了and这个词, 赋予它一种远远超出其语法功能的意义。试看下面这个例子:“He settled comfortably against the wood and took his suffering as it came and the fish swam steadily and the boat moved slowly through the dark water.There was a small sea rising with the wind coming up from the east and at noon the oldman’s left hand was uncramped.”[3]46

在这段文字中, and的使用已经超出现代标准英语语法所能认可的限度。但作为一个著名的文体大师, 海明威这样做用其特殊的目的。仔细体会一下, 能够产生这样的感觉:尽管老人孤身一人漂泊在海上, 但是他并不孤独。频繁使用的and把他的存在和行为与周围的一切联系在一起。老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他的力量延伸到周围的环境中去, 使读者感觉到, 他能控制的不仅仅是自己, 还波及四周的大自然。这与上面讲到的上帝无所不及之力颇为相似。

二、在人物及一些细节上对《圣经》上的暗示

《老人与海》中对老人桑地亚哥人物的描写, 无论是从其名字和相貌特征上, 还是从其行为动作上, 都体现出了基督烙印。Santiago (桑地亚哥) 在西班牙语中的拼写形式是St.James (圣詹姆斯) , 并且在圣詹姆斯成为基督的门徒之前, 他是名渔夫。老人桑地亚哥与基督教的联系不仅体现在名字上, 他的一些行为细节暗示了他是耶稣基督的化身, 例如, 桑地亚哥的一些行为动作可以让人们联想到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场景。当老人第一次看到鲨鱼时, 他大声叫到“Ay”, 可以把它译成汉语的“啊”, 这让人们不自觉的想到钉子传过基督的手掌时他发出的声音。晚上老人返回的途中, 海明威有这样一段描写, “他又开始往上爬, 到了顶上摔倒了, 他躺了一会儿, 桅杆斜压在肩上。他挣扎着要起来, 但太难了。他扛着桅杆坐在那儿, 朝路那边望去。”[3]155这一些列的动作暗示了基督扛着十字架爬各各他山的场景。

在海明威的小说中很少有对主人公外貌方面的描写, 但是在《老人与海》中他多次描写了桑地亚哥的眼睛。眼睛在《圣经》中的丰富含义可以解释海明威的这个转变。小说的开始有一段对桑地亚哥眼睛的描写, “除了一双眼睛, 他浑身上下都很苍老。那双眼睛乐观而且用不言败, 色彩跟大海一样。”[3]3海明威在这里将老人的眼睛和大海进行了比较, 显示出老人视野宽广, 积极向上而且具有顽强的意志和极大的勇气, 这为后面描写老人与鲨鱼不竭的搏斗铺平了道路。在老人与男孩马洛林交谈中又出现了对他眼睛的描写:老人用他那双被阳光灼烧过的自信而慈爱的眼睛打量着他。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很少出现对主人公外貌的描写, 这已经成为他的写作风格之一。但是在《老人与海》中, 作者多次提到老人的眼睛, 这似乎违背了海明威的一贯风格, 其实则不然。海明威通过对老人眼睛的多次描写赋予了它许多深层次的含义。在《新约》中耶稣在山上布道时也提到过眼睛的作用, 《新约.马太福音》 (6:22) “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亮, 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 全身就黑暗。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 那黑暗是何等大呢!”在《新约.约翰一书》中有一段话论述了神与光的关系:神就是光, 在他毫无黑暗。这是我们从主所听见, 又报给你们的信息。我们若说是与神相交, 却仍在黑暗里行, 就是说谎话, 不行真理了。我们若在光明中行, 如同神在光明中, 就彼此相交, 他儿子耶稣的血也洗净我们一切的罪。以上两段话是《圣经》中的原文, 从中可以看出海明威为什么会如此重视对眼睛的描写。老人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在这双眼睛中人们读不到一点消极, 阴暗的信息, 所以在老人出海84天连一条鱼都没有钓到, 别人认为他非常晦气, 倒霉透顶的情况下, 他仍然决定靠自己的力量到更远的海域试试。

小说中还有许多细节的描述是与《圣经》完全符合的。在小说的结尾部分, 老人把他的渔叉 (spear) 送给了马洛林, “渔叉即是圣经中的宝剑”[2]。而在《圣经》中宝剑也是有深刻的寓意, 《新约·希伯来书》 (4:12) “上帝的道是活泼的, 是有功效的, 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 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 都能刺入、剖开, 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新约·以弗所书》 (6:17) “并戴上救恩的头盔, 拿着圣灵的宝剑, 就是上帝的道。”这样说来《圣经》其实就是上帝的宝剑, 它要警戒人, 使人免犯罪孽;《圣经》也是人类的宝剑, 藉此可以胜过仇敌。钓上大鱼后, 鱼拖着小船走。紧扣在头上的草帽把老人的额部勒得好痛, 他把麻袋塞在钓索下面并把钓索勒在背上, 双手被钓索勒得出血。这使读者不禁联想起《圣经:马太福音》记载的耶稣被钉十字架前的受辱和在十字架上的痛苦, 耶稣头上带的荆冠, 身上的袍子, 扛着十字架的骷髅和手上钉着的钉子。在扎死第一条鲨鱼后, 又有两条来袭, 望着先露面的那条鲨鱼, 肩上的疼痛继续着, 老人的左手又开始抽筋。在《圣经》中就曾有这样的描述, 但耶稣谈到最后的审判就是让好人站在他的右手, 坏人站在他的左手。可见左手的不忠是有来由的。苦难来临时, 他忍受着, 他与鲨鱼拼命的搏斗着, 直到手中没了武器。最终鲨鱼溃逃而去。他驾船返航, 终于驶进小港。他扛起桅杆往上爬, 爬到顶上, 待他艰难的顺着大路走回他的窝棚后, “他脸朝下躺在报纸上, 两臂伸得笔直, 手掌朝上”[3]157。这在海明威的传记作家卡洛斯·贝克尔的早在1972年的论文“老船长”中就论述这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图。还有他生吃鱼肉, 喝水, 让人联想到圣徒领圣餐。他海上受难的三天三夜恰好与基督从受难到复活的天数相暗合。本书开头时提到老人曾一度87天没有捕到鱼。这次老人在海上一连84天没有打到鱼, 接下来在海上的三天, 加起来也刚好等于87天, 这两个87天, 从数字上看似乎含有深意在内。根据耶稣的事迹和基督教的节期来看:耶稣受洗后, 曾被圣灵引到旷野, 禁食四十昼夜, 受到魔鬼的试探。这四十天加上基督教大斋期的四十天, 再加上复活节前的“圣周”那七天, 刚好是7天。老人在经历了大的磨难后最终获得了精神上的永恒的胜利。

三、结束语

冰山原理是海明威一生文学创作的总结, 在他看开,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蕴涵耐人寻味的东西, 而且这部分要比文章所显示的部分更为重要。《老人与海》正是践行这一原理的典范, 我们之所以能从中得到大量对《圣经》的暗示, 就是因为它有八分之七的部分是埋藏在海面之下的, 是可以让我们思索和挖掘的。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老人与海》中的《圣经》的因素:1.小说与《圣经》在文体风格方面的相似之处;2.小说中的人物和一些细节与《圣经》的吻合。作为大师级的作家, 海明威不是在抄袭《圣经》, 而是利用英语世界中基督教徒读者对《圣经》耳熟能详的了解, 使之在阅读时能够在无意识中赋予老人桑提亚哥以神性, 便于读者对小说海面之下部分的理解。

摘要: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内涵丰富, 耐人寻味。这部小说对《圣经》的暗示便是它深刻内涵的一方面表现。从小说的文体风格和人物细节两方面分析《老人与海》与《圣经》的相似之处, 可以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基督教社会价值观念的一个层面, 加深对这部小说的理解。

关键词:《老人与海》,《圣经》,文体风格,人物细节

参考文献

[1]崔道怡.“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M].北京:工人出版社, 1986.

[2]李传龙.圣经文学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3]Ernest Hemingway, Huang Yuanshen (translate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英汉双语读本) [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7.

上一篇:《论自由》读书报告下一篇:东南大学建筑学概论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