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一
《使至塞上》这首诗歌上学年已经讲授过,因此我在讲授的时候是以复习的形式进行的。但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虽然已经讲授过,但大部分学生对诗歌主要知识点都遗忘得差不多了。
为什么学生的遗忘率会这么高呢?我估计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学习时阅读量不足。
反复的阅读能使学生更好的熟悉文句,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如果缺少阅读,学生对诗句的认识、理解也比较浮于表面,难以真正把握诗句内在含义,对诗句记忆也不会牢固了。
2、教师的灌输式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赶课时,很多时候我忽视了让学生的自主思考的权力,而是把知识讲授灌输给学生,这让学生失去了很多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适当的锻炼。在这中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来源于教师的灌输,而并非自己感悟所得的,因此所获得的知识也就很快被遗忘了。
3、对学生的巩固训练不足。
在每次的诗词教学之后,我一般会布置背诵默写、抄写诗句的作业,有时候也会从网上找来一些相关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做,进行巩固训练。但现在看来,这一形式还是不够,普校的课后练习多以开拓学生思维能力为主,是以学生完全掌握知识为基础的,而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训练,缺乏了对最基础的巩固。
针对这些原因,在以后的诗句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1、加强对文本的阅读。
通过反复的阅读,让学生熟悉文本语句,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诗句的含义,以及所表达的情感。接着让学生在理解语句情感的基础上,判断思考应用怎样的语气以及应该怎样停顿、重读,并尝试以该形式进行阅读。反复的阅读训练,让学生加深记忆。
2、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过多的干预学生的学习、感悟,而应该作为引导者,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讨论中感悟,通过这一探讨的过程,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并学会探讨问题的方法,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3、课后练习更强调基础知识的训练。
对于聋生而言,能掌握基础知识是更重要的,思维的拓展是在此基础上的。因此在以后的课后练习中,应更多的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巩固记忆。
2.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二
在“备课—上课—备课—上课—备课”的备课模式中, 教师可以在逐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及时整合教学内容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从而提高备课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新课标对7~9 年级的学生在古诗文方面提出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现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使至塞上》为例, 谈谈如何将古诗教学内容在多次备课中进行有效的整合。
一、第一次备课:精心准备、全面出击
(一) 导入
向大家介绍你印象最深刻的两句诗并说说理由。
(二) 泛读
1.感知音律:引导学生划分诗歌停顿。
2.疏通文意:注意读文题, 读书下背景、注释。
3.初领情感。
(三) 赏读
出示《王维出关日记》,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填空。
公元737 年九月十五日, 我35 岁, 奉皇帝诏书, 以________ (身份) , 从长安出使到凉州, 去_______ (何事) 。
其实我知道我被排挤出了朝廷。
路过居延时, 我看到_______, 它是那么_______, 我感到。
赏析: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四) 联读
1.学生继续补充《王维出关日记》
一路奔波, 到了_______, 恰遇一个_______, 他说他们的统帅在_______, 听到这个地名, 我忽然想起_______ (联系自己过往的阅读体验, 写上王维此时可能的心理活动) , 内心不禁涌起_______, 立刻写下《使至塞上》, 以记这次出使。
2.拓展:
燕然:古山名。东汉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 大破北匈奴, 登燕然山, 刻石记功。后“燕然”泛指边塞。诗文中常用其表示打胜仗, 建边功。
3.齐读尾联 (读出热血沸腾, 读出豪情万丈) 。
4.齐读全诗 (读出情绪的变化) 。
课后反思:
虽然我在备课过程中从形式到内容都做了精心的准备, 尤其在方法引领和形式多样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课堂问题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 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对诗句的赏析也比较吃力。总结下来, 大致存在以下问题:首先, 对学情把握不清;其次, 赏读过程中的方法引导不够具体;最后, 课堂拓展环节略显凌乱。为此, 我减少了知识量, 降低了问题难度, 同时加强在赏读过程中的引导。
课堂亮点:
1.出关日记的形式。
2.泛读—赏读—联读的课堂结构。
3.对重点语句的多角度赏析。
改进方法:
1.删去赏读环节中的初领情感环节, 这部分与后文赏析过程中的情感领悟重复。
2.在赏读环节增加方法的提示。
3.重新设置课堂拓展环节。
二、第二次备课:研究学情、调整策略
(一) 导入 (同第一次备课)
(二) 泛读 (同第一次备课)
(三) 赏读
展示《王维出关日记》,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填空。
公元737 年九月十五日, 我35 岁, 奉皇帝诏书, 以_______ (身份) , 从长安出使到凉州, 去_______ (何事) 。
其实我知道我被排挤出了朝廷。
路过居延时, 我看到_______, 它是那么_______, 我感到_______。 (按顺序关注景物及景物特点, 用自己的话描述)
赏析: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1)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意。
(2) 抓住景物的特征, 把握诗句情感。
(3) 抓住重点字词, 感悟诗句意境。
(四) 联读
1.学生继续补充《王维出关日记》
一路奔波, 到了_______, 恰遇一个_______, 他说他们的统帅在_______, 听到这个地名, 我忽然想起_______ (联系自己过往的阅读体验, 写上王维此时可能的心理活动) , 内心不禁涌起_______, 立刻写下《使至塞上》, 以记这次出使。
(1) 领悟诗歌的情感变化。
(2) 领悟诗歌的情感变化。
2.拓展:《破阵子》——— (唐) 辛弃疾。
(1) 分析其中的情感变化。
(2) 齐读全诗 (读出情绪的变化) 。
课后反思:
在自我研读的基础上, 我收集了相关的赏析材料, 尤其对诗中诗句存在争议的地方进行了重点研读。为此, 我增加了对经典诗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炼字的赏析, 即“直”“圆”可不可以换为其他字, 从而进一步细化在方法上的引导。
在这次课堂操作中, 课堂拓展环节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破阵子》这首词是学生学过的, 对其中的情感都有较好的把握, 所以没有起到拓展学生思维和锻炼方法运用的效果。课堂拓展过于简单, 可以更换为难度稍大些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改进方法:
1.减少课堂拓展数量, 增加课堂拓展深度, 对拓展的内容进行替换。
2.增加对学生赏析方法的引导, 采用图片展示、学生绘画与语言描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比和赏析。
3.加强对学生在赏析诗句过程中的引导。
三、第三次备课:精雕细琢、完善定稿
(一) 导入 (同第一次备课)
(二) 泛读 (同第一次备课)
(三) 赏读
出示《王维出关日记》,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主理解填空。
公元737 年九月十五日, 我35 岁, 奉皇帝诏书, 以_______ (身份) , 从长安出使到凉州, 去_______ (何事) 。
其实我知道我被排挤出了朝廷。
路过居延时, 我看到_______, 它是那么_______, 我感到_______。 (按顺序关注景物及景物特点, 用自己的话描述)
点拨预设:
1.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1) 学生到黑板前画出自己想象到的景象。
(2) “直”字无理, “圆”字俗气, 现改为“大漠孤烟缈, 长河落日红”, 你赞同吗?为什么?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记下所思所想, 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推举代表发言)
解析:“大”“长”“孤”传达出寥廓苍凉之感。
直: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圆:用PPT展示高建群《西地平线上》片段, 让学生直观感受边境落日, 又圆又大的落日给人以壮美之感。
(四) 联读
1.学生继续补充《王维出关日记》
一路奔波, 到了_______, 恰遇一个_______, 他说他们的统帅在_______, 听到这个地名, 我忽然想起_______ (联系自己过往的阅读体验, 写上王维此时可能的心理活动) , 内心不禁涌起_______, 立刻写下《使至塞上》, 以记这次出使。
燕然:泛指边塞。诗文中常用其表示打胜仗, 建边功。
2.拓展:《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3.简要分析其中的情感变化。
4.齐读全诗 (读出情绪的变化) 。
课后反思:
在内容符合学情的基础上, 通过教学策略的调整, 教学的设计已经基本完成。唯一的问题就是学生在赏析个别诗句时, 还不能准确地把握其中的精华, 所以, 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教师只有在课前对诗词进行充分地研读, 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预设。预设的是否准确、充分, 则直接关系着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效果如何。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多次备课过程中, 我们应进一步明确两条原则:一方面, 学生是课堂主体。我们应该给他们足够的思考和发挥的空间, “不唯书, 不唯上”, 让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力, 大胆提出质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另一方面, 教师是课堂主导。我们应该在课前充分预设, 在对学情全面掌握的基础上不断引导和激励学生从不同层面进入课堂情境, 从不同角度感悟教学内容。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些前辈无不教导我们要以教师的主导地位调控课堂, 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在我国当下的课改潮流中, 这种主导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多次备课, 并在多次备课中通过对教学策略的不断调整来整合教学内容, 是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张秋玲.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初中语文)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重读王维《使至塞上》 篇三
一、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关于“边”字,读者往往不能辨析它与“塞”字的不同含义,而将二者混为一谈。“边”与“塞”的区别在于,“塞”指我军长期定居之地,具体到这首诗而言,指河西节度使幕府的所在地一带。而“边”,则位于塞外,在战争发生时,指敌我两军交锋的最前线。既然崔希逸的军队在这次战争中入犯敌人的地盘2000余里,那么诗中所谓的“边”与“塞”之间,就有相当一段距离了。细揆“问边”两字的语气,应该是王维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安顿下来之后,正常履行使者的任务,即出塞到前线视察。关于“单车”,施蛰存《唐诗百话》指出:这是用1日典,《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这是有道理的。“单车”出征在唐代以前的典籍中多见,如《史记》《汉书》都已使用。发展到唐代,“单车”出征一词所标示的,主要是一种勇气。不过王维在这里用“单车”一词,似乎主要不是渲染自己的胆魄。诗句说自己简直想乘着一辆单车去前线,而不需要大部队护送。实际上,对于来自朝廷的使者,崔希逸是不可能不派遣随从护卫的。王维这样写,侧重于宣扬战争取得重大胜利,疆域拓展,即使“单车”出访也会平安无虞。
“属国”,应解释为“附属国”。“居延”即居延塞,西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强弩将军路博德筑居廷塞,称“遮虏障”,是象征大汉帝国版图雄阔的地理标记。“过”,可以理解成超过。这句诗是在说,我们大唐武功之强盛,已经可以与雄汉媲美,至于版图之辽远,则远远超过大汉帝国。这句诗同时也是在表扬崔希逸及其军队战功赫赫,使不少原敌方的附属国归顺大唐王朝。而“单车欲问边”心理之能产生,就是以这一强盛的军事实力作为前提条件的。有些学者认为,首句的“问”字应理解为“向”。照我看,该诗若写于出使途中,可以这样理解。但既然这首诗写于诗人已使至塞上之后,则“问”字当理解为“视察”。
二、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在唐代以前,“征蓬”已经是古诗中的常用语,其渊源是曹植《吁嗟篇》《杂诗》(高台多悲风)等诗篇所用的“转蓬”一词。后世受曹植诗作的影响,多将“征蓬”用于描述客子孤游的场景:“征”宇明其远行在外的生活状态,“蓬”字取其飘忽不定、未有归宿的喻义。比如南朝江总《别袁昌州》诗云:“客子叹途穷,此别异西东。关山嗟坠叶,歧路悯征蓬。”再如声照邻《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诗云:“相看万余里,共倚一征蓬。”又如张说《南中别陈七李十》诗云:“请君聊驻马,看我转征蓬。”有些读者就根据“征蓬”的这层意思,认为这句诗反映了王维受排挤而远赴边塞的孤独情怀。实际上,“征蓬”这一意象出现在边塞的地理环境中,还喻示着随心所欲自由穿行的状态。比如,在唐代以前,王褒的《出塞》诗很著名,其中就有句云:“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王维《使至塞上》一诗说到“征蓬”,不像是在渲染客子孤游之意:由于写作情境类似,更像是在化用王褒的诗意。据此,我们不妨将“征蓬出汉塞”一句理解为:由于战争取得了胜利,诗人乘坐的车马无所顾忌,而可以像蓬草一样,离开塞上向前线自由自在地驰骋。
至于“归雁入胡天”,如果我们联系有关雁的历史掌故来理解,则这句似非纯然写景之句,而带有特殊含义。胡地有射雁的习俗,而唐代佛教流传,汉人一般不射雁。所以这句诗大致是说:由于唐军得胜,大雁可以平安飞入胡境了。另据《汉书》,汉使曾托言“雁足系帛书”,将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消息传给武帝朝廷。那么,王维也有可能在化用这一故事入诗,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大雁似乎有意跟随自己飞入胡天,以获取唐军战胜的具体情况,并早日传至玄宗朝廷。
三、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一联写景如画,是典型的秀句,向来为解读者所偏爱。比如,明代陆时雍《唐诗镜》录入《使至塞上》,批注云:“五六得景在‘日圆’二字,是为不琢而佳,得意象故。”至于其余几联,陆氏则不予置评。由于这两句一直被关注,出现了一些精彩的鉴赏文字。《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向黛玉报告阅读《使至塞上》的心得体会:“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
‘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
孙绍振先生在《解读王维的(使至塞上)》一文中说:“这里王维经营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恰恰又是好诗,诗和画却达到了统一。因为这里的孤烟,一条垂直线:长河,一条水平线。这在绘画上,是静态的构图。这种静态构图,提炼得如此单纯,连征蓬、归雁都消失了,连白云、黄沙也视而不见,留给读者的,就是一个空阔的宇宙、静态的构图。一纵(孤烟)一横(长河),本来宁静得有点单调,再加上落日圆弧,就比较丰富了。这种丰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而且包含着内容上的。”
苏轼在《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上述鉴赏文字,基本上就是沿着这一解读思路展开的。但是,解读者如果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的写景艺术太过强调,便容易忽略诗句中所蕴涵的边塞精神。
关于“大漠孤烟直”一句的真正含义,莫砺锋先生在“百家讲坛”上说唐诗时,曾有过很好的解释。据唐代杜佑《通典》卷一五二记载,边制对举烽火有这样的规定:“每晨及夜平安,举一火。”所以“孤烟”,就是“平安烟”。这句诗虽然写景如画,但最重要的含义,应该是在称道由于战争取得重大胜利,边境现在已经平安无事。孤烟,是相对于敌情紧急时多燃烽火报警而言的。直,未必~定指烟气形态直;中而上,而是相对于多燃烽火时烟气杂乱而言的。至于“长河落日圆”一句,也有边塞战事已息的含义。因为如果边塞有战事,就会战尘飞扬、“旌旗蔽日”,必然出现王昌龄《从军行》所谓的“大漠风尘日色昏”这样的场景,而日圆的景象也就不会鲜明地呈现出来。可以说,《使至塞上》颈联反映了大唐边塞的承平气象,是对盛世的讴歌。
四、尾联“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诗中的“萧关”一词是虚用的。萧关在汉代处于中原进入西北或外族入侵关内的关键位置,属于塞上,因而战事频繁。典型例子如汉文帝十四年,匈奴侵犯汉地,即由萧关攻入;而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等西击匈奴,也由此出塞。据杜佑《通典》卷—九四,汉萧关在唐代属于平凉郡萧关县,并非处于国境紧要的位置,所以唐代诗文用“萧关”一词言边塞事,多系援引汉代故事,如王维《送韦评事》云:“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据此,“萧关逢侯骑”以理解成援引汉朝故事,较为合适。不过,王维在写这句诗时,还直接化用了前人何逊《见征人分别》诗:“侯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综合上述各种因素,我们认为,“萧关”一词在诗中并非实际地名,而是代指远在塞外(而不是位于塞上)的屯兵之地,而“侯骑”指在屯兵之地与前线之间来往穿梭的通信兵。至于“都护在燕然”一句,如众所周知,是用后汉大将军窦宪燕然山勒石纪功的故事,意在赞扬崔希逸军击败敌人、大唐疆域得以大大扩张的丰功伟绩。
总而言之,王维《使至塞上》对崔希逸军的战绩予以充分肯定,同时歌颂了唐王朝的强大。这首诗每句都含有得胜之志,渲染出了盛唐气象,是优秀的边塞诗,也是劳军诗的典范之作。
4.《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四
《使至塞上》全诗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屏展示)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一)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 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
(三)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四)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五)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
(大屏展示)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六、作业布置
5.使至塞上赏析 篇五
——《使至塞上》赏析
《使至塞上》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于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做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途中所见所感。全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以及边塞奇异风光的赞美之情。
首联交待诗作缘由及写作的地点。
颔联紧承上联,转入对塞上景物的描写。此句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写法上以“征蓬”与“归雁”为对,“出汉塞”与“入胡天”为对,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于凄凉中含有悲壮。
颈联描绘出一幅苍凉壮观的塞外风光图。大漠无边,长天空阔,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这里用了一个“直”字,一个“圆”字,给人以刚劲有力,亲切喜悦的感觉。“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之感; “圆”字准确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苍茫壮阔中尽显柔和温暖。尾联以事作结,顺其自然。
6.《使至塞上》改写 篇六
时近黄昏,漫天飞舞的黄沙渐渐平息了,戈壁滩上一望无际,天与地之间是如此的辽远广阔,人行走在天地之间是多么的渺小。我不禁感叹起来:“啊,啊,啊!”“哪来的乌鸦?”边上的车夫,戏说。“一时之间,我想不出什么适当的语言来形容此时此刻的感动。”摸摸头,我不好意思的说。
自然是伟大的,它深邃无言,却在它宽广的怀抱之中孕育世间万物,笑看人间你争我夺,尔虞我诈,任繁华归于平静,看平地又起纷纭……
“远处的烽烟直指向上,烽火的起点就是我们此行的终点吧!”主人淡然道。
我顺着主人的眼神看去,忽然发现眼前竟是一幅画。
遥望远处烽火的直于天地的宽广形成一幅绝妙无双的图画,越发显得天地无垠,也只有在这塞外才能感受这雄浑奇丽的壮观的.景象吧!
回首来时路,又是一幅画。一条大河向远处奔腾咆哮,一轮夕阳羞红着脸颊留恋在身后。那直与圆,那黄与红,那奔腾与静止,咆哮与静谧不正是万古轮回里最永恒的对立之美吗?
7.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篇七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后人称他“诗佛”。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读一读
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2、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3、学生个读4、学生齐读
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问边)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激愤、抑郁)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激愤抑郁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幕)尾联: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五、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六、作业布置
8.使至塞上改写作文 篇八
皇上终于还是把我派遣到了边疆,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天涯是我一人的天涯。我即将奔赴我的天涯。
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出使地在西北边塞。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苍穹之巅。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9.《使至塞上》阅读答案 篇九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2.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2分)
参考答案:
21.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2分)
22.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意思对即可,2分)
23.请结合诗句说明本诗的题材特点。(2分)
24.本诗的颈联写得很传神,请你从意境、情感、修辞、炼字等方面任选一点进行赏析。(2分)
参考答案:
23.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的“边” “属国”“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都护”“燕然”等词语(地名、官名)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2分)
24.意境: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情感:兴奋欣喜,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
修辞:运用对偶,增强音韵美和语言气势;
炼字:“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两个字既写出自然之景,而且融入诗人的情感等方面任选一点进行赏析。(2分)
(1)具体表现边塞特色景物的句子是“______ , ”,运用典故的句子是“_____ , _”。(2分)
(2)简述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变化。(2分)
答:
10. (1)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2)要点:从抑郁到慷慨。
(1).此诗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2).“________,________。”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
(3).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6分)
(1)、王维 唐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2分)
14.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10.解读王维的《使至塞上》 篇十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中禅者王维与战争的距离是遥远的,但他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却出自一道边塞诗中,这多少有些戏剧的味道。而《唐诗鉴赏词典》里的张燕瑾老师将它的主题解读为“对能否完成使命的忧郁和对未来的茫然”却又多少有点闹剧的味道。
何以言之?
一来王维这次使命非常简单,就是慰劳一位打了胜仗的将军。这个使命是个人就能完成,基本上不存在什么难度,而且因为是打了胜仗,也没有太多的风险。二来,就王维号称诗中禅者而言,他一般地也不应该随便因为一件事情而忧郁茫然。这首诗如此解读,张老师只凭了一个背景,就是王维因此而离开京城,他认为王维是被借此机会排挤出去的,所以满心忧郁。这是标准的先有概念后有解读,是评论者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到了诗歌的题解中而已——也许,张老师正在为自己被排挤而感到痛苦,所以就将这痛苦映射到了王维的《使至塞上》。
回到诗歌。
我在读《使至塞上》时一点也没有感觉到王维的忧郁和茫然,相反感觉到的是王维在边塞辽阔的美景描述上的得心应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作为代表皇帝出塞慰劳的大臣,王维这次也十分潇洒——单车出行,而且轻松地越过了居延。“过居延”“出汉塞”“入胡天”用一连串的标志性的地名表现出对朝廷开拓疆土的肯定。这里除了表现作为典属国的王维“潇洒走一回”的感觉之外,应该还有对大唐盛世的歌颂——道理很简单,没有大唐的强大,就没有王维的潇洒走一回,当然这里也有对打了胜仗的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的肯定与表扬。这是符合王维的身份和使命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现在当然可以说这两句写出了塞外大漠的壮丽美景。确实,这两句诗极其明白,极其简洁,却极其丰厚,极其具有图画感。“大漠”具有广度,具有远度,具有色度,具有凹凸度,具有情感度——且与“孤烟”组合,一条横亘的地平线,一条直上的孤烟构成一幅简单中蕴含着壮丽的富于阳刚之美的画面。而草原上的“长河”往往盘曲蛇行,与一轮圆圆的落日互相辉映,又构成了另一幅由圆与弧组合而成的富于力度的柔韧之美。王维真不愧是丹青高手。苏轼以此两句诗定王维的诗歌特点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真是有眼力。但我认为王维写这两句决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语言掌控能力,他通过这两句诗有要表达的潜台词。这个潜台词与他的使命仍然有关系——他这两句诗中有对大漠风景的赞美,也就蕴含了对将这壮美风景纳入版图的将士们的褒扬。
正当王维在内心对将士用命暗自褒奖之时,他在萧关遇到了前来哨探的骑兵,弄清身份之后,这些骑兵告诉王维,您所要寻找的将军还在前方。
看来,王维还得往前走!
《使至塞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出现的地名特别多,而且都是具有经典代表意义的边塞代称。居延、汉塞、胡天、萧关、燕然,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有一种“走啊,走啊,走啊走却走不到尽头”的感觉。我们假如以王维的身份进入其所设置的场景中,则不难明白王维在这里其实使用了一种非常委婉,却也是十分清晰的方法对守边,其实应该是拓边将士的褒扬——他用最直接也最直观的体验告诉人们:正是有了拓边将士们的努力,才有了王维“单车问边,安然深入胡天”的潇洒;同时,王维能够在“大漠”“胡天”里自由来去,也正说明了拓边将士们的英雄业绩。
但这表达对首都师范大学的张燕瑾教授而言是隔膜的。他以为这首诗中表现了王维“对能否完成使命的忧郁和对未来的茫然”,一比较就可显出境界的差别。王维此诗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扣合了自己的工作——出使——“使至塞上”,重点在褒扬拓边将士的功业,而张教授则将个人恩怨放在首位。
不知王维看到张教授的解读会不会气歪鼻子?
王维的另一首诗作《出塞作》,根据了注释,也是同一时间所作,《唐诗鉴赏辞典》显示解读者是吴小林,网上查询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有一吴小林教授,应该是同一人。这个解读也有明显的毛病——看起来,首都师范大学的水平看起来在当时是真不怎么样。不过,现在有一个王富仁,形势应该改观一些了吧?
11.王维《使至塞上》阅读答案 篇十一
(1)(2分)
答: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2分)
答:如: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壮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2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3.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2分)
参考答案:
22.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2分)
23.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2分,意思对即可)
①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联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2分)
答: 。
②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
参考答案:
8、①示例:图画的构图美: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图画的线条美: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图画的色彩美: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图画的意境美: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答出其中一种即可,2分)
②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所见风光,表达了他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3分)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
答: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说说它的意境吗?
答:(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4、《使至塞上》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2.《使至塞上》说课稿 篇十二
一、说教材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在七年级教材第二单元,这首诗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七年级学习,希望七年级的学生能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学习。掌握中考题型,掌握学习方法。另外,本单元的内容是了解青年时代,不同经历的人的不同想法,希望学生能从中吸取积极的养料,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增添一抹亮色。
二、说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
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双
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 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三、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被表扬,学习的热情比较高。但是,我担任的两个班级,学习基础较差,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谈内容理解和对句子赏析了。
四、说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学习目标定为: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直接导入
2、预习提问: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3、朗读指导:三步走,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听清节奏和字音。学生朗读,把握节奏读准字音。学生展示读,看谁读的好。
4、翻译句子,小组结合,借助工具是翻译,小组代表展示。教师补充、点评、纠正。指导翻译的方法。
5、名句赏析:教师给出方法,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其他小组点评,补充。教师补充。
6、背诵全诗。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使至塞上教学案例11-15
《使至塞上》导学案09-08
使至塞上上课课件11-12
《使至塞上》王维教案12-12
王维《使至塞上》 诗歌赏析06-08
《使至塞上 王维》阅读答案09-28
塞上,塞上郑渥,塞上的意思,塞上赏析06-09
塞上曲·其一原文及赏析09-08
塞上曲戴叔伦阅读答案12-05
识字教学教学设计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