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物业管理的调查报告

2024-06-26

关于企业物业管理的调查报告(14篇)

1.关于企业物业管理的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企业往来账款管理混乱的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

企业的往来账款管理

调查内容

往来账款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应收应付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等。是企业资产负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许多单位的往来账款居高不下,影响资金周转,直接或间接地虚增了资产、负债规模。往来账款管理混乱,理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作为企业的一名财务人员在几年的的会计工作中发现,许多企业往来账款混乱,在往来账簿打主意做动作的为数不少。虽然对“三角债”做了清理,但仍有企业、事业单位乃至部分行政机关把“挂账”当作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而“挂账”往往又大都挂在往来账欠账户头,由此往来账户面目全非,违背了往来账户核算的原则和要求。单位的往来账款居高不下,影响资金周转,直接或间接地虚增了资产、负债规模。另外,往来账款的管理混乱为某些单位弄虚作假、某些个人营私舞弊创造了一个犯罪的温床。

为了更好的管理企业往来账款,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本人在08年8月对往来账款混乱中常见的问题、往来账款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以及加强对往来账款检查的内容、方法进行了一次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往来账款混乱中常见的问题

(1)因记账手续不全而形成挂账。

(2)不定期对账。有些企业由于疏于对往来账款的管理,不能做到定期与相关单位核对账目,特别是欠款企业,往往对债权人的对账要求持抵触态度,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往来账款账目不清,为今后的催款、清理带来困难。

(3)往来账款不定期清理。有些名存实亡的往来账款长期挂账,如坏账不及时报损、处理,不需付债务不及时报批做营业外收入等,均造成往来账款账目混乱。

(4)对已销账的往来款管理不善。如已作坏账的应收款,收回时作为账外小金库,甚至公饱私囊;不需付的款项,付出作为账外资金,或被个人贪污。

(5)利用往来账款调节利润。

(6)利用往来账户擅自将公款借给外单位或个人。

(7)出租出借账户或为他人套取现金。企业往来账中有些一进一出的款项,无明确经济内容,实际出借账户为他人转款,违反财务管理规定;再如有些业务员,利用职务之便,多次以备用金名义领取现金,然后通过银行转账还款,实际是为他人套取现金,违反了现金管理规定。

(8)往来款账务处理不规范,往来账账户之间不按业务内容记账。如有些与正常经营业务无关的款项计入应收账款或应付账款;再如不屑一户但无法查清的应收、应付款余额相对冲。这样不便于企业根据不同往来账款的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9)年终结账方法不科学。个别结算账户,由于发生业务多,挂账时间长以及会计人员调入、调出等原因,已弄不清其经济内容,查不明其经济往来,这样就出现了查不清、理不清的陈账。

二、往来账款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有:(1)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对往来款项的清理不及时。有的事项该结算的不结算,逐年累积,事项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会计人员调入调出,已弄不清其经济内容。

(2)个别单位利用往来款项隐瞒已经实现的收入或支出,将往来科目作为调节利润或净收益的工具。利用往来账款套取现金,设“小金库”,人为地编造假账,出现许多单腿账。

(3)有些往来账款账务处理不正确,已收回的应收账款不冲减,挂到应付款账上,两头挂账,使往来账款额度加大。

(4)一些单位明知应收账款已成呆死账,应付账款已无处可付,却一直不做账务处理。一是认为都是陈年老账,别人都没动,到我这也不能随意动,逐年往下过,只不过废几篇账页而已。二是想处理,但觉得报批手续太麻烦,如呆死账要有破产手续,死亡证明等等。还有些谁也说不清,更是拿不出报批手续。三是财政会计主管部门对往来账款检查、清理工作认识不够,各种检查对往来款项只是抄个数,很少认真分析及时清理,也从不将其作为考核指标,这也是往来款项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三、往来账款检查的内容

(1)查往来账款的真实性。主要检查有无故意弄虚作假.采取虚设明细账户或在实有户头上记假账的手法,隐瞒真实的财务状况。

(2)查往来账款的合理、合法性。主要检查债项形成的原因是否合理,是否在其业务活动范围以内,检查有无利用往来账户违反国家规定,进行不合理或不合法活动。

(3)查往来账款的效益性。主要检查往来账户中资金占用结构是否合理,呆滞资金占用比例,计算坏账损失金额,计算多支付的银行利息,来确定影响效益的程度。

(4)查往来账款收入。支出业务往来账户可能存在偷税、漏税、隐匿收入、成本虚增、利润虚假的问题。

四、往来账款检查的方法

(1)余额核对法。这个方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总账余额与明细账总余额核对,二是各户上年结转额与上年年未余额核对。通过核对,验证有无隐匿漏记问题,有无将有关账户合并、转销和改户名等方面问题。

(2)户名分析法。按合计制度规定,进行对照鉴别。往来账应以对方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为户名,进行分户明细核算。不按规定设立户名的账户,出现问题较大,应重点审查。

(3)经济内容分析法。对往来账户中发生的实际经济内容进行分析,主要是分析经济业务是否应该在往来账户中核算。凡是有专用账户核算的经济业务,拿到往来账户中核算,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4)账龄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往来账款进行账龄分析,对那些账龄大、额度大的重点检查,从中发现问题。

五、解决往来账款混乱的对策

(1)完善会计规章制度。要制定往来账款账务处理规则。对赊销产品账务处理,要依据发票副本和欠款方财务部门出具的欠据;对退款账务处理,依据红字发票副本和收款单位收、据;对往来账款结转要实行往来账核对单,即年终结转往来账款根据债权债务承认数额进行结转。

(2)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严明结算纪律。财务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清理往来账款,执行制度要从提高会计基础工作做起,正确使用会计科目,使项的核算正确。

(3)银行等经济监督部门要认真考核,检查企业、事业等单位和部门之间的结算业务,严格把关,进行专业性监督和控制。

(4)对往来结算资金进行管理。在经营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中,可将结算资金指标列为考核项目进行管理,并与企业责任人的经济效益挂钩,兑现奖罚。

2.关于企业物业管理的调查报告 篇二

一、基本情况

被调查企业70.4%是私营企业, 12.6%是集体企业, 其他包括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合伙企业各占小部分比例, 在这些企业所从事的行业中大部分企业是制造业企业, 占了58.5%左右。从了解的这些企业来看, 有些50年代就成立, 也有刚成立不久。在被调查的企业当中职工人数集中在30~80人, 资产规模与收入规模又是根据行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有千万元或者百万元不等。

二、江苏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调研活动的方案设计中主要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因素, 当然要先对如今的融资现状进行了解。从问卷的结果分析, 企业创办时的筹资途径主要是自有资金、银行借款、亲友借款, 分别占了80.7%、66.7%、43%的比例, 这是三大主要融资方式。融资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 融资渠道少的问题

在融资环境对于企业融资影响方面, 有42.9%的企业觉得当前融资渠道比较窄。在企业成长过程中需要融资时, 会选择信用担保贷款、融资租赁, 以及自身的留存收益等, 当企业越成熟, 其选择融资的渠道将会相应增加, 虽然国内设有不少融资渠道, 但这些都是为高科技、高成长性的企业准备, 对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来说, 可选择性还是很低。

(二) 融资难度大的问题

在调查的数据汇总中, 大部分企业对于目前的融资渠道融资效果表示不是很满意, 只有24.4%的企业对现在融资的评价是比较满意, 在企业的主管人员或是财务人员看来融资难的最主要原因有银行贷款门槛高, 政府的支持力度, 自身经营状况等方面, 分别各占54%、46.7%、45.9%。

下面从调查获得的资料深入分析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问题, 并为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提出一些建议。

三、分析影响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因素

目前, 我们不得不看到商业银行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贷款渠道, 企业对于银行的债务融资依赖性很强。另外在调查访问的结果中显示, 有84.5%的企业认为政府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上有着一定的作用, 而且57%的企业认为这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这些是客观的因素。

(一) 银行方面的因素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 反映从银行贷款比较困难的占了71.9%, 少数的企业觉得比较容易。觉得贷款比较困难的企业有以下这些原因, 有一半的企业认为信用审查过严, 37%则认为贷款的利率和其他的成本过高, 在交谈中也有些人员认为银行对抵押品的要求过高, 使得贷款比较困难, 另外再加上贷款的手续很繁琐, 当企业急需资金周转的时候有时会因为这样的原因, 而使得丧失最好的筹资机会。

1. 银行利益机制的影响使得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不足。

金融机构业务重点为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 包括民生银行, 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等在内, 其为中小企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也仅为20%。

2. 目前, 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贷款担保难, 抵押难。

在调查当中, 我们设了这样一个问题, 当贵公司想获取银行贷款, 并且已经向银行提出书面申请, 但银行拒绝申请, 比例最多的是认为是抵押无法落实, 又缺乏其他有效担保, 比例达57%。

3. 繁琐的贷款手续耗时长, 企业获得信贷融资成本较高。

在调查中中小企业认为贷款手续繁琐的比例是18.5%, 中小企业用款一般都具有时间急、频率高、数额小的特点, 由于基层银行授权有限, 各商业银行要降低贷款的风险, 银行信贷审批权限就比较集中, 很多企业因银行贷款迟迟不能到位而延误了最佳商机。

(二) 社会及政府方面的因素

企业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群体, 其融资状况如何关系到人口就业、国家地区经济发展, 因而政府的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也十分重大。

1. 国家信贷政策以及法律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足。

有54.8%的被调查企业希望政府利用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向中小企业贷款, 希望政府能在政策上做出一定的倾斜。

2. 我国的信用评级标准尚不统一。

这就使得客观上存在着对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不平等对待现象, 使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失去了发展机遇。

3.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缓慢。

有40.7%的企业认同政府需要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比如对于民间信贷来说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分散化、非制度化和标准化的融资需求, 有助于节约交易成本调查显示有81%的企业对于“民间信贷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分散性的融资需求”表示基本认同, 政府是不是可以在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这方面做一些支持与引导呢?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说:“企业要争气, 你不要埋怨银行不给你贷款, 什么股权投资业不上你这里投资, 问题是你够不够贷款条件, 够不够人家投资条件, 所以企业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要积累。”这是中小企业代表的讲话, 当然站在“检讨”自己的角度, 也确实反映企业自身对于自己融资的影响。

(三) 企业自身方面的因素

1. 企业的信用等级低, 财务状况多缺乏透明度。

本文觉得这便是短视现象, 有人说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实际上是信用困境。在调查的结果中, 有90%以上的企业意识到企业信用的重要性, 有64.4%的比例是觉得企业信用不是句空话, 而是对企业特别重要。

2. 企业贷款抵押担保能力不足。

在走访调查的企业中, 相当多的企业固定资产不多, 很多小企业都采取租赁、承包的经营方式, 因产权不明晰其负债能力相当有限, 因而金融机构不敢轻易放贷。

3. 中小企业存在较高的经营风险。

中小企业具有较高失败率, 所以对中小企业贷款必然高风险, 不符合银行稳健运行原则。据统计, 国内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平均为大中型企业的五倍左右。

四、对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出建议

要解决好这一融资困境, 必须从企业自身发展, 政府政策扶持和金融多维创新等方面突破, 才能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 银行要加大支持力度

比如对优良企业以信誉支持, 增加信用担保;对于办理贷款业务繁琐的现状, 可以简化手续, 改善服务态度;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 其实我们同样调查了企业能承受的利率水平, 57.8%的企业对银行基准利率的1.1-1.3倍都能够接受, 也有一部分的企业更关心能否及时获得贷款。

(二) 政府要做好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协调, 并为中小企业融资多做政策倾斜

做好银行与企业合作的沟通;争取要建立一个平台, 即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 又降低融资成本, 提高效率。

(三) 加强企业自身建设

积极履行还贷和贷款支持承诺, 提高信用级别;需要自身提高效益、知名度, 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市场、人才、信息等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摘要:相对于中小企业的庞大数量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而言,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一直不太理想。本文从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问题展开调查研究, 这次调查以问卷调查及实地访问的方法为主, 主要对江苏省泰州市中小企业的情况进行了了解, 从主客观方面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

关键词:融资现状,影响因素,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与成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06) :46.

[2]陈晓红, 杨怀东.中小企业集群融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05) :23.

[3]梁鸿飞.企业融资与信用能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01) :3.

3.关于企业物业管理的调查报告 篇三

笔者通过网络、报纸等相关媒体,对我国目前一些典型的企业集团的典型“事件”做了相关考察,尤其针对华为“辞职门”事件、九阳“牛奶门”事件、万科“捐款门”事件、平安“偷税门事件”、联想“安全门”事件、富士康“跳楼门”事件等近10个企业门事件进行了解。笔者发现,企业集团虽然是企业成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但是对“企业集团”中各种法律关系的认识不清,对企业集团内外部利益的协调处理欠妥,“企业集团”难以完全的“遵纪守法”,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问题。

通过调研考察,笔者发现,上述企业集团运营在组织形式、纳税、市场行为及用工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其中,组织形式问题存在于90%以上企业集团;65%以上企业集团纳税不符合法律规定;80%以上的企业集团有非法市场行为情形,尤其是合同、经营资质、产品质量等方面;在劳动用工方面,虽然我国近些年在劳动者权益保护进行倾斜性保护,尤其颁布有《劳动合同法》,但是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存在着用工非法,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情况。

一、企业集团运营遇到的一般法律问题

企业集团是由若干法律上独立的企业形成的置于同一管理下的企业联合,它一般由两个以上法律上独立的企业所组成,通过某种形式联合起来,且处于统一管理或控制之下的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的企业间的联合。[1]我国在法律上并没有对企业集团有明确的界定和定义,只能参照一般企业及企业集团的经济学特性参考相关法律。具体来说,企业集团涉及广泛的法律,如税法、破产法、劳动法、反垄断法等,当然,因为不同法律的立法目标各不相同,所以确定企业集团的条件也就有所不同。可也正因为法律规制的复杂多样且不确定,造成企业集团在运营中存在较多问题。

1.组织形式问题是一般问题

企业组织形式具有多面性,包括设立、注册资本及组织形式等。虽然华为、九阳、万科、平安、联想、富士康等企业集团发生的“企业门”事件都因为组织行为欠妥非法。其体现在企业设立行为不合法,尤其没有处理好母公司与子公司,企业集团与关联企业的设立与包容;体现在注册资本是否足额到位,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是企业集团存在的较大问题;企业变更后不依法申请变更登记,更造成企业在进行企业重组、扩大经营、组织形式产生变化后难以做好后续法律通告,造成法律纠纷与问题。

2.企业集团在纳税方面亦存在问题

企业集团虽不具备法人地位,但是其作为关联企业或母子公司,其善于在经营行为,尤其是关联交易行为中规避法律责任。如平安“偷税门”事件,便是平安公司借集团公司外壳进行的税务抽逃。具体来说,企业集团存在税务登记不及时或不进行税务登记、纳税申报义务不履行、偷税漏税行为、发票领用、天凯、核销手续的完善不合理等等。

3.企业集团在市场行为方面有法律问题

九阳“牛奶门”事件、万科“捐款门”事件、联想“安全门”事件等企业集团事件都与该些企业集团市场行为欠妥有关。企业经营资质、企业经营合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企业做好企業合作、企业交易市场行为的基础,也是企业集团进行企业联合,运用集团关联优势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

4.劳动用工制度方面亦有较大的问题

华为“辞职门”与富士康“跳楼门”震惊国内外,并在国内掀起了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高潮。自《劳动合同法》颁布后,相对于一般企业,企业集团相关的劳动争议数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内容也不断扩大,包括劳动合同、职工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劳动保护、休假、企业的开除和职工辞退、自动离职,以及因履行劳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等等。其中,尤其是劳动合同订立问题及社会保险及福利问题更是构成了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主要法律问题。[2]

企业集团因其组成与参与市场经济行为的复杂,在运营过程中存在较大法律问题,企业组织形式一般依赖于企业集团的组成及变更的过程中,企业纳税及市场行为违法依赖于对《税法》及《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的贯彻落实。但是企业集团的劳动用工问题因为我国现有劳动相关法律欠缺,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不完善,且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在企业集团法律问题的解决中尤显重要。

二、集团企业运营中非法用工问题

1.非法用工的主要表现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工作,劳动力用工存在企业运营的全过程中,企业集团作为企业的联合,更是人与人的联合。集团企业的典型特色是人多,劳动者多、层次多、劳动关系内容繁杂、劳动纠纷影响较大。具体来说,集团企业“遭遇”劳动纠纷,其主要体现在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不完全、劳动者社会保险及福利的享有存在问题。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是劳动法律关系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是解决和减少以及防止劳动纠纷的基本措施,也是劳动者合法出让其劳动力,实现劳动权的重要保障,是用人单位合法雇佣劳动者,合理使用劳动力,巩固劳动纪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由华为和富士康事件可知,企业集团非法用工体现在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上主要为: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用工不完全履行或不履行劳动合同、违反劳动合同约定和《劳动合同法》规定用工等等。

劳动者社会保险及福利的享有不完全,主要是指劳动者依法应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及福利得不到保障,甚至被侵犯。劳动者享有的社会保险和福利是劳动者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市场反馈于劳动者在年老、生病及其他非正常劳动情况下,保障生活和享有公司与社会福利的基本制度。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险及福利是劳动者在劳动力丧失后继续生活的保障,理应得到尊重和保护。企业集团不按法律与约定的条件为劳动者支付社会保险或拒绝提供福利,是对劳动者后续生活及参与社会的侵犯,构成企业集团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2.非法用工的主要原因

某公司13名员工走上了不归路,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个体的原因,更企业集团存在的管理方式的问题,也有社会体制的问题,比如员工自身脆弱;也如企业漠视劳动者人身权,用工合同违反法律规定;再如工会虚伪缺位,未能起到维权的作用,使劳动者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亦如针对企业集团的相关法律不健全,缺乏专门性的法律保护。这并不只是富士康“员工”跳楼的个别原因,具体来讲,造成企业集团“非法用工”主要存在下面两方面原因。[3]

一方面,法律愈识淡薄是引发劳动争议的主观因素。部分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而且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也同样缺乏劳动法制意识。有些集团企业的管理人员利用自己对法律的了解,滥用优势,让劳动者签订一些对他们极为不利的劳动合同。比如劳动合同的签订,有些劳动者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而企业管理者方面也为了减少麻烦而不跟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就会在工资、福利、劳动时间等诸方面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造成争议的难以解决。

另外一方面,劳动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宣传不深人是引发劳动争议的客观因素。我国现在虽然针对企业用工颁布了倾向于保护劳动者的法律《劳动合同法》,在劳动合同以及社会保险和福利方面制定了专门性的规范,但是并没有针对企业集团这一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制定专门的法律。并且,现行单轨制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直接导致争议案件处理的久拖不决。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一个劳动争议可能历时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得到最终生效的判决。另外,实行强制仲裁,违背了当事人自治原则,弱化了仲裁程序高效率的职能,浪费了国家的司法资源。最后,劳动法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没有深入到劳动者,甚至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当中去,致使部分劳动者和企业的管理者都不很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3.规范集团企业运营的可行性途径

法律意识不健全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宣传不深入既是引发劳动争议,造成企业集团“非法用工”,侵犯劳动者权益的重要原因,也是企业集团运营中出现的其他法律问题的主要原因。企业集团作为特殊的企业间的联合,需要关联人、利害关系人,特别是企业集团经营参与人有足够的法律意识,更需要设立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专门性的有效规制。

应该增强法律意识。尤其是企业集团更需要增强法律意识,企业应该严格的遵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合法进行经营管理和运营,是组织形式、纳税交税以及市场行为都符合法律的规定,不触犯法律,在遵守法律的视觉中有效规避法律责任。当然,在“非法用工”中,企业和务工者都应增加法律意识,企业应认真执行《劳动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参照地区行业平均劳动工资标准确定工资额,适当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节假日、平时加班等超时劳动应按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支付相关的劳动报酬,依法为全部员工缴纳养老、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障费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本身也应提高法律意识,意识到各种保险的缴纳是为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应主动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而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拒绝企业给办理相关保险。[4]

更重要的是需要完善现有法律体制,针对企业集团实际,制定专门性的法律法规。企业集团具有自身的复杂性,本身并不是原有的市场经济法律可以足够的进行规范,因此,有必要这对企业集团特殊的市场行为,复杂的市场背景、尤其是多方企业主体,特定的组织形式进行有效的规范,只有有针对性的对企业集团组织及行为进行法律规定,才有可能全方位的规范企业集团行为,减少企业集团在经营运营中的法律风险。具体至“非法用工”中,应重视企业集团中复杂多层次的用工特殊的群体,针对企业集团员工维权特殊情况,减少员工权益保护盲区,减轻其维权压力,降低维权困难,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设立专门的章节规定企业集团合法权益的保护,深化立法力度,同时,也通过立法对企业集团的用工行为进行规范。

三、结语

集团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运营中存在一定的法律问题,通过华为、富士康、平安等公司的调研,可知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纳税、市场行为和用工制度都是其突出的问题,其中,尤其“非法用工”因为对象复杂,关系多样,影响广泛,更被集团企业和社会所关注。

集团企业中的运营问题主要是因为经营者和利益相关人法律意识不够,再加上却反专门性的有效法律规范造成。文中主要通过集团企业“非法用工”为视觉,分析了非法用工的主要表现和主要原因,然后总体性的提出规范集团企业经营的可行性途径,希望能对我国集团企业运营的法律制度完善提供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越著.《企业集团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刘益灯,李纪兵编著.《公司法律制度研究》.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陈泽鑫.《浅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载《西部政法论丛》,2010年第6期

[4]张瑞荣,刘海存.《对我国企业集团立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载《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期

作者简介:

4.关于企业物业管理的调查报告 篇四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然而多数企业单纯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市企业服务局组成调查组对全市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受多种因素制约,我市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全市中小企业基本情况

建市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企业发展迅速,经济总量迅速扩大,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已形成了化工、食品加工、特种玻璃及电光源、机械设备制造、纺织、林纸及林板、冶金建材、电力等优势产业。据统计,2005年底全市中小企业完成增加值149.5亿元,营业收入超千万元的中小企业达431家,超亿元的企业达51家。截至今年6月底,中小企业总数已达8922家,完成增加值68.8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4.4%,吸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2.2万人,成为安置下岗职工的主渠道。

本次调查采用发放《河南省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和深入企业现场调查两种方式,共调查企业3358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37.6%。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中小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因其生产规模小、资金和技术构成较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等因素影响,使得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融资困难,周转资金严重不足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但融资难、担保难仍是制约当前中小企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资金缺口高达4.6亿元,多数企业反映资金严重短缺,而融资又异常困难。究其原因,中小企业自身存在负债过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其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从银行角度来说,商业银行普遍推行“信贷终身负责制”,使银行信贷人员在投放贷款时十分谨慎。基层金融机构授权、授信制度不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要求,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逐渐萎缩。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小额放贷成本高,难以对银行形成吸引力,银行的大部分贷款青睐大客户,导致中小企业资金周转非常困难。此外,国家的优惠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少,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

(二)财务控制薄弱,缺乏科学性

当前,我市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控制薄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导致资金闲置或不足。调查发现,能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制度的企业只有1276家,仅占被调查企业的38%。不少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大量现金未参加生产周转,造成现金闲置浪费。还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乏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使财务陷入困境;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资金回收困难。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制度,缺乏对客户进行有效的资信调查和信用评价,更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大量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流动资金紧张,生产举步维艰;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缺乏深入的市场调查,盲目生产,生产出的产品没市场,存货积压,占用大量资金,轻者影响资金运营能力,重者完全中断资金链,形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直至停产;四是缺乏对收入、成本、利润的分析,平时只关注现金流,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无法挽救。

(三)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表现出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现场调查发现,多数管理者思想落后,管理能力差,仅凭经验和感觉管理,缺乏对财务管理理论方法的认识和研究,更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经常出现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互相占用的情况,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到位,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失去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四)财务人员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我市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素质总体偏低,本次共调查会计人员1707人,近三年接受2次以上培训的仅占32.6%,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36.4%,持证(会计证、会计电算化证)上岗会计人员仅占被调查人数的37.8%,专职会计只有60.2%。由于财务人员长期不接受培训,文化层次普遍偏低,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此外,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还表现在有些企业财务档案管理水平低。在所调查的企业中,财务档案立卷归档管理较好的790家,仅占23.5%,多数企业财务档案管理不达标,有的小企业的财务档案像堆废纸一样存放,财务资料极容易丢失,进而影响相关经济活动的继续开展和经济纠纷的顺利解决。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主要措施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将显得更加突出,财务管理的工作任务将更加艰巨,必须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一)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提高认识,要真正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企业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把强化财务管理尤其是资金管理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的各环节、各个职能部门。二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充分预测到资金回收和支付的时间,实现资金运用和来源的有效结合、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合理分配,使资金的使用达到最佳效果。三是积极融通资金,要树立现代融资意识,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融资方式。

(二)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全员管理素质

根据《会计法》的有关要求,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要加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认真履行好会计监督制度的职责。同时注重财会人员知识的更新,要根据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不断更新的实际,自觉把各种自动化程序引入到企业会计管理中。

(三)科学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

自有资金不足加之筹资困难,决定了中小企业在投资时必须慎之又慎,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中小企业投资要以对内投资为主,重点应投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新产品试制投资,不断有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上市,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投资,使企业的设备始终处于一种具有竞争力的状态,永葆前进的动力;三是对人力资源尤其是在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投资,一方面可以采用招聘的方式引进人才,一方面通过对内部现有人员的培训,提高技能和素质,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新技术,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

(四)关注政策环境变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密切关注政策环境的变化,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在新的市场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随时了解市场变化,密切关注市场上的现有产品和消费动向,以中小企业良好的服务、灵活的机制、快捷的应变能力,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改变生产方向,实施技术创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巩固和稳定扩张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四、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优惠政策。2003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无疑改善了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极大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配套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一些如利率管制等对中小企业贷款不利的政策仍在实行,应尽快完善有关融资的优惠政策。

(二)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目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已全面启动,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需加快步伐,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注意信用担保和建立其它社会化服务体系结合起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

(三)定期开展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经营者、会计人员、管理人员的短期培训,帮助其提高政策、业务、理论水平。

(四)加大社会监督力度。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加强对中小企业财务的监督,促其健全机构,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对不配合的企业采取处罚措施,对没条件建账的企业,指定由社会中介机构代理其账务。同时,社会中介机构要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工商等部门相互沟通,形成合力,共同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

此外,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指导。对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政府要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行业,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如为企业提供较为完善的市场调研及行业前景分析,尽量减少投资盲目性。

5.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 篇五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而且是惟一的“动态的资产”,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成正比。如何有效、充分地利用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组织健康快速发展的保障。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中小企业,其人力资源管理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了解部门工作运程,发现并解决部门存在的问题。本人于2011年3月25日至4月30日来到广东宏兴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开展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企业人力资源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存在问题的原因,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普遍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多数中小企业未针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与之互相联系和配套的人力资源规划,在人才开发方面普遍缺乏前瞻性、预见性和计划性,出现诸多短视行为。冗员庞大,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目前,我国企业冗员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一方面企业人满为患,一方面又人才奇缺。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往往忽视人力资源规划,也不考虑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及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能否有效地支持企业发展的战略,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这样不但使企业很难随着发展的需要及时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而且,现有员工的工作能力、技-1-

术水平、思想道德素质等也得不到发展,难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难挖掘员工的潜能,从而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缺乏合理的、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效用的用人机制

一般基本上是领导提议,然后人事部门考察,最后组织任命。本来没什么,但是由于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抽象的国家,经营者却是具体的个人,这就难以保证企业负责人不损公肥私,而旧的、不透明的选人机制正好为这些行为提供了运作空间,因此难以做到公平公正,择优录用。再就是权责不分明,职位缺乏具体职责说明、工作指标以及配套的权力和奖惩标准,因此任职人员要么患得患失,放不开手脚,要么得过且过,敷衍了事。

(三)管理方式落后,激励机制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主要是基于企业既定目标下,员工对工作的服从和完成任务的效率,因而以职务晋升、年终奖、销售提成等为基础的奖励手段就成为对员工的主要激励方式。由于绩效评估的单

一、不完备,使企业难以依据科学的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激励,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其在企业中发挥更大的潜能。而配套的约束机制尚未完善、健全,使企业留不住人才,也造成了企业的人才损失。

(四)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体系

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效用,不但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努力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这就需要对企业员工进行有计划、持续的培训、教育和开发。有些人认为这是学校或者员工自己的事情,不应该由企业来做,这显然是不懂人才成长的规律。其实,企业的环境才是企业人才成长最好的学校,企业的经验和战略才是企业人才最该学习的知识,企业的经营实践才是企业人才成长的最好方式。遗憾的是,大多数的国有企业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要不就是他们不愿意这样做,因为这些企业还仅仅停留短期的岗位技术培训上,而缺乏从开发人的潜能的角度,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尤其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五)培训与发展机会缺乏

在员工培训方面,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培训工作,使员工能力的提高明显滞后于企业利润的增长。一方面,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内容仅限于一般职业技能的掌握,培训方式也局限于师徒之间的“传、帮、带”,使仅有的培训成为了一种短期行为,大大制约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更多关注的是短期的经济目标,而培训却无法给企业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回报,甚至有可能在员工得到充分的培训后离开企业,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流失,这就使得中小企业不断的压缩甚至取消培训投资,以避免“入不敷出”的后果。在这种管理观念的影响下,造成了中小企业培训不到位,员工整体素质不能尽快提高的局面。

二、造成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原因

我国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大多数还是沿用计划经济体制那套人事管理模式。这一模式从五十年代到80年代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改革开放以来虽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但从总体上看还处于传统的人

事管理阶段,人事部门的职能多为工资分配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在强调人才自由流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脱节、缺乏一整套有效的激励和培训机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主要原因如下:

1、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全无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经营管理者的观念落后,仍然局限于节约人力成本的管理思想,没有人力资源开发和规划的意愿;虽有观念和意识,但因种种原因难以实行。

2、许多民营企业并没有重视人力资源用人机制的管理。在他们看来,只要有钱,什么人才都可以引进来;只要给钱,要他们做什么他们就该做什么。虽然改革28年了,但一些民营企业仍然延续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思想,表现为重物轻人;重生产管理,轻人力资源管理。

3、中小企业实行合理的具有竞争力的工资和福利制度,保证员工合理的经济收入及其增长,对于员工建立长期忠诚和调动工作积极性仍是起重要作用的。报酬是工作成就的一种体现,也是衡量企业公正与公平的一把尺子。但大多数企业并没有重视这方面的制度,造成大量人才的流失。

4、大多数中小企业安于现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适时地提升企业的文化,把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充分发挥这一基石之上,企业的管理者不懂得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要围绕如何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进行,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高效开发知识员工的能力与潜力。

5、对人员的培训开发缺少计划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培训人员往往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很好地与管理实际相融合。现阶段,各个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途径主要是培训、交流、外派学习等,方式单一,模式呆板。以培训为例,各类培训班通常依循讲授、讨论、实践的链条式运作模式,缺乏必要的实战锻炼,培训过程中忽视素质锻炼和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缺乏心理训练、形式单

一、内容枯燥,培训者与被训者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单纯为了培训而培训,导致了培训收效甚微,员工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培训最终流于形式。

三、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其重要性对于寻求发展壮大的中小企业尤为突出。而能否制定并有效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并不取决于公司规模的大小,关键的是要依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特点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人才政策。针对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国有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职能

1、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建立并完善绩效考核机制。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没有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绩效考核标准只依赖于传统的经验而缺乏客观性。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克服国有企业中人员富余和短缺的困境。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包括中长期人力资源的招聘、使用、培训和晋升等计划。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包涵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内容,要充分体现企业内部的公正性和合理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对人力资源部门进行调整,完善职能建设。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要求,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结构性调整,合并有关职能部门,建立完整的、适应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部,以克服传统的部门划分的弊端。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的并具有掌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素质的管理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到来,企业人才短缺的情况在加剧,企业争夺人才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为了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许多企业在待遇、条件、股权等方面多管齐下。中小企业面对人才外流的压力,传统的“管、卡、压”的刚性措施防止人才外流已收效甚微。因此中小企业要最大程度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应当在建立科学的薪酬制度与激励体制上下功夫。企业也要根据人才的不同特点“按需激励”、“适时激励”、“适度激励”,注重激励的有效性、公平性、层次性、持久性,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联系、内激励和外激励相统一的方式,切实发挥激励机制的效能。

(三)要对企业职工的职业培训工作

有计划地实施职工职业培训,就是依据企业的当前及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即“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以提高职工与任职有关的工作技能、知识、观念、态度等的教育与训练,使职工不但具备当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还为未来做好准备,以确保企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国有企业职工已

更加关注自己的爱好和愿望,希望自我价值得以更多实现。这样的爱好、愿望及其价值取向并不违背我们的社会及其政治制度,而恰恰是一致于社会主义之目的,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之需要”。因此,企业不能置之于不顾,而是要予以积极肯定和鼓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要予以帮助,引导并完善职工的个人设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营造一个“人尽其才”的企业氛围。发现人才、开发人才为我所用,推动企业不断进步、发展,争取最大效益,离不开用发展的观念管理和发展职工。

6.关于企业物业管理的调查报告 篇六

xx县劳动保障局

根据市劳动保障局统一部署,近期,我局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县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企业职工档案的管理方式

《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劳力字[1992]33号)实施以来,我县企业职工档案大多由企业主管部门的人事部门(政工科)统一管理,少数由企业人事部门(政工科)进行管理。

2、企业职工档案包括的内容

企业职工档案主要包括学历材料(毕业生登记表、学历证明等)、工人录用材料(包括招工、子女补充、工人转正定级等)、入党入团材料(包括入党入团的申请书、志愿书、转正材料等)、工资表、奖励呈报审批表、处分决定及解除决定、培训结业成绩表和评定技能的审批材料、劳动合同、调动转移材料、聘用审批表、复员退伍审批表、转业审批表、退休(退职)审批表等。

3、职工流动中档案的移交保管方式

企业职工流动其档案由县劳动行政部门调配股密封、盖章后邮寄或随转。

4、对因企业破产、倒闭而失业的职工,其档案移交县失业保险部门统一管理,直至再就业办理转移手续。

二、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企业职工档案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现在企业职工档案没有统一管理,企业主管部门管理固定工身份和部分合同制工人档案,有些企业也管理合同制工人档案。这种管理方式,有悖于企业实行的全员劳动合同制,给企业的职工基础管理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也不利于维护职工个人利益,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建设科学、规范的劳动力市场。部分国有企业改制为私有企业,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逐渐减弱,职工档案无人问津,甚至丢失,职工在调动工作时找不着档案或把档案长期存放在个人手里,有的企业负责人为达到控制职工的目的,扣押档案不给,使职工办不成调动手续。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档案管理的严肃性,更侵害了职工个人利益。

2、企业职工档案材料的客观性、准确性、完整性差。由于部分企业没有严肃、负责地填写好每一份档案材料,致使有的档案错漏百出,甚至随意更改,给劳动保障部门办理职工失业、退休等手续增加了困难。如档案年龄前后不一致,出现多个参加工作时间,个人经历前后记录不完整等。

3、档案管理的软硬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急需提高。档案管理是一项政策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多数档案室设备陈旧,管理手段落后,防火、防潮、防蛀等达不到标准,档案管理只满足于不丢失,装进袋子,锁进柜子,在充分利用档案资源,提高队伍素质,促进企业管理方面下功夫不够。

三、有关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为做好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体制,以适应经济发展和新型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要,由现在的多头分散管理逐步过渡为集中统一管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尽快制定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企业职工档案管理范围、内容、方式、标准等。建议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由劳动保障部门指导,独立管理职工档案,小型企业和私营、个体、外资企业的职工档案由劳动保障部门的人事档案部门统一管理。

二是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制定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强督促,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针对目前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规定时期内对所有企业职工档案进行全面的清理、规范,确保职工档案的完整、真实、准确。

三是使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对职工档案的内容、分类、档案用品标准重新进行规范。有条件的地区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步建立职工个人档案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再就业等系统化管理体系,通过科学的管理,为企业提供便利的服务,有效地保障职工和企业利益,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服务职能,提高办事效率,使档案管理工作科学规范化。

7.关于企业物业管理的调查报告 篇七

一、“铜易新”的名号,是创新思维的凝结

“铜易新”,不是铜,也不是铜制品,是这家创新型文化办公用品有限公司的名号,也是这家民营印刷企业的“国家商标”。

近些年来,经过长期的努力,“铜易新”终成正果。如今的“铜易新”同时拥有印刷行业的四个“国”字号:国家专利———“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专利证书号:ZL2001.20177442.5);国家商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2013年4月25日受理通知书认定“铜易新”为国家商标;国家条码———中国物品编码中心2013年9月9日颁发“物编注字第432944号”《中国商品条码系统成员证书》,厂商识别代码:69236153);作为印刷行业的“国标起草单位”,公司总经理董远胜先生以“起草组专家”的身份,从2014年开始,连续两年应“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邀请,参与起草了《纸质印刷产品印制质量检验规范》《数字印刷、喷墨印刷图像质量属性的测试方法》《绿色印刷产品合格判定准则第二部分包装印刷品》三项“国家标准”。在不长的时间里,“铜易新”拥有如此创新业绩,令全国同行刮目相看,动力何在?从根本上说,动力源于创新。

对于创新,笔者认为,当有多方面的理解。别人没说过的话我说了,叫创新;别人没做过的事我做了,叫创新;别人没想过的问题我想到了,也叫创新。有些产品的出现,之所以叫它创新,就是因为它改善了我们的工作质量、生活质量,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从而树立了、巩固了企业的竞争地位。有些创新甚至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技术产生了根本性影响。但是必须了解,创新首先在于不满足于现状,具有改变现状的强烈意识,创新往往让结果不意而得,倒不一定必须是全新思考的结果。有些旧有什物以新的形式包装一下,改造一下,旧的东西以新的切入点展开,投入总量不变而结构改变,从而其体量、质量发生质变,也叫创新。

考察铜易新的创新实践,我们归纳为如下四点:整合认知、改变现状、调整结构、放大效应。“铜易新”项目研发人董远胜因不满于档案袋开启闭合的现状而改变,将铜扣与自带背胶的粘扣材料同纸质办公用品相连接,让其承担传统档案袋的器眼加线绳的开启闭合功能,从而成功解决了自东汉后一千多年来,纸质档案袋开启闭合不便、线绳容易损毁、制造工艺烦琐的问题,意义深远。

何谓“铜易新”?这一创新发明成果何以命名“铜易新”?在采访了成果发明人、公司总经理董远胜先生之后,本文试求解读。

“铜”,是这一创新思考的起点。“铜易新”以“铜”开头,反映了发明人董远胜开始思考这项革新时的心路历程:全程离不开“铜”。让董远胜最上心的是档案袋上的那个金属器眼,虽然说不上高科技,可是,似有洁癖、爱美求美的董远胜总是为此反复思考:怎么让它不生锈,更牢固、更美观?“铜”?或者“镀铜”?也许是档案袋的既成事实纠结于他,也许是年幼在兴山纸坊坪感受的传统造纸业工艺纠缠于他,他思考的方向总是离不开“铜”。如今,董远胜已经解决了纸类用品封口的技术问题,取得了纸品粘扣专利成果,得到了国家和消费者的认可。董远胜回顾这段创新历程:思考的起点离不开“铜”,革新的成果远远超越了“铜”,为什么不以“铜”开头来记录这一段傻乎乎的思索历程?

“易”,是这一创新发明的目的。任何革新、发明、创新的目的,总是要改变些什么,替换些什么,让事物从复杂到简单,变得容易操作,乃至“傻瓜”都行。“铜易新”将原档案袋封口开合使用的线绳、器眼、纸片,改为自带背胶的粘扣,留其功能,易其机关,从此资料存取,开合自如。档案袋乃至一系列纸质档案用品,其功能无非是资料存取之类,革新、发明的目的,就是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改变、置换、增加某些设置,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让其操作容易,开合方便。革新之后的铜易新,“容”出了全新的模样,“易”出来崭新的效果。铜易新:使用方便,顺势顺手,开合简单。

“新”,是这一创新发明的结果。在原档案袋基础上研制、开发的纸品粘扣专利成果“铜易新”,成功解决了自东汉一千多年来,档案纸品封口开合不便的问题。项目研发人董远胜获得国家专利后,顺势而为,锲而不舍地将专利转化为系列商品,获注国家商标“铜易新”第16类,分别于2014年7—11月期间,先后参展中国(上海)国际印刷周、中国(昆山)国际发明展,让档案纸质品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国内外消费者的面前,新材料、新设计、新工艺、新模式、新纸品,以“新”做结尾,故名“铜易新”。这一名号,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凝聚。从此,中国纸类办公用品从传统的粗放式向标准化、商品化、品牌化、产业化转变,消费群体可以使用统一、规范的纸质档案新产品,办公档案纸质用品从而进入崭新的时代。

我们相信,中国“铜易新”将一改一千多年来的办公档案纸质用品的历史,让“国字号”文化品牌系列商品造福于子孙,润泽于后代。

二、从中学教师到公司老板,企业需要创新型人才

“铜易新”的诞生,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创新成果发明人、公司总经理董远胜先生从教育战线、中学教师走进印刷行业,担任公司老板,也是一个偶然。

早年,董远胜从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毕业后,回到故乡兴山一中担任英语教师。他凭着现代英语教育的专业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功底,把全部精力倾注于教学,他教授的英语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及同行的赞许,曾被评为1995年“全国优秀教师”。正当董远胜在高级教师的位置上得心应手、彰显师范的时候,他一位要好的同学创业急需,请求董远胜凭借自己的声望担保贷款支持他创业,在顾虑重重中董远胜最终接受了。不幸,朋友事业失利,董远胜因担保而陷入数十万元的债务纠纷,一家人生活从此跌入低谷。他当即商得家人同意,求得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理解、支持、并同意,按国家文件要求,办妥了相关手续,董远胜来宜昌城区创办“宜昌培云校办产业服务公司通化印刷厂”,担任厂长。董远胜背负因替人担保的一身债务,白手起家,从接受散客打字复印开始,艰难创业。

当今任何企业立足,唯有创新,方能生存,方能发展。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颖性。创新思维是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式,求新、求异是它的一大特点。二是独特性。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在于它能独具卓识,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开战,也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的框框。三是多向性。创新思维的多向性体现在它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在一个问题面前能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方案,以扩大选择余地,能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质和量的某种因素,从而产生新的思路。从本质上说,创新思维是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方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

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如今,董老师所欠债务已经还清,生活、工作都有了起色。在兴山一中工作的时候,他每年都要担任两个教学班的英语课和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他运用传统的治学方法潜心吸纳育人和备考涉及的新知识、新经验,收集了一沓沓资料,写下了一本本笔记。在主持编写教学参辅资料《英语目标检测试卷》时,从编辑校对到印刷厂排版印刷,董老师不放过印刷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在印刷厂观察档案袋的制造工艺,联系此前自己收集、保管资料的过程,他发现传统档案袋开启闭合全靠一根白线绳缠绕在袋面一个器眼固定的铜钱大的纸片上,诸多不便,诸多“不匹配”:一是“纸质包装”与“金属器眼”质地不匹配;二是“器眼粗糙易锈”与“文房审美氛围”不匹配;三是使用者“精心存档”的意愿与档案袋“粗放包装”的器物不匹配。

董远胜面对档案袋的三个“不匹配”,当时就试图改进:线绳能不能固定更牢实?器眼能不能替换为不生锈、不氧化的铜扣或者镀铜扣?数年后在董远胜自己经办印刷厂的时候,他就决心集中精力攻关档案袋的启合机关。经过暗扣、吸铁片等多项实验失败后,在不断的冥思苦索中,董远胜突然顿悟,能不能将服装上的塑料粘扣材料嫁接到档案袋而成为它的启合机关?整合认知,调整结构,几试几改,果然如愿,于是,创造出另一境界的“铜易新”。

一个人为某事纠结而终于能够豁然开朗,大都需要一定的理论储备,不然,岂能一蹴而就?董远胜记得,他看过安泰主编的《高端人才特别训练丛书·思路对决》,这本书介绍过美国一个叫贝纳特的牧师创办的一所“穷人学校”,牧师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思维有许多故事。

1983年,一位捷克籍的法学博士生为做毕业论文,对这所学校进行了近六年的调查欲寻求答案:五十年来,这所学校的毕业生为什么犯罪率最低?他设计了这样的调查问卷:学校教会了你什么?

调查共计收到3 756份答卷,其中,74%的答卷认为:学校让他知道了一支铅笔的用途。事情是这样的———学生入学的第一道考题就是“一支铅笔的用途”,大都认为,铅笔不就是写字吗?可是,经过牧师贝纳特的启发学生恍然大悟:

铅笔除了写字,必要时还能将它做尺子划线;还可以当礼品向人示好;当商品出售;演出时化妆;笔芯粉可以做润滑剂;削笔刀削下的皮块可以做装饰画材料;可以做成棋子儿;自卫的武器等等。总之,一支铅笔有无数的用处。

贝纳特通过对“一支铅笔的用途”进行分析和归纳,在总结这项活动时,力求让学生懂得:只要善于动脑筋,一支铅笔就有那么多的用途,那么,一个有眼睛、耳朵、手脚、大脑的人,更有无数的用途,并且,每一种用途都足以让我们生存下去。

这个调查让这位博士生深受触动,他决定放弃在美国当律师的机会,回国发展,后来成了捷克最大的一家网络公司的总裁。

这个故事让董老师久久难忘。

发明大都是奇特的,又往往是简单的,甚至是偶然的。董远胜在大学的时候,接触过卡耐基等发明家的著作,他从中了解到:人们观察猫掌、猫爪而发明跑步钉鞋;英国一工程师狩猎归来,从他身上沾满的草籽受到启发而发明了尼龙拉链;美国德伊尔橡胶厂的老板从面包发酵受到启发而联想到橡胶工业,终于发明海绵橡胶……

董老师突发奇想:衣服粘扣既然能粘连衣服,为何不能“容”“易”一下,换一下,让它粘连档案袋封口?正是这种奇特的“容”“易”“换”联想,诞生了“铜易新”。从而,实现了从中学教师到发明家、企业家的转变。

三、从传统工艺到现代品牌,创新是企业的活力源泉

从老师到老板,从传统印刷到产业化的国家品牌,董远胜不禁回顾了我国引以为豪的世界四大发明,回顾了印刷术的诞生。印刷术源自道家,活跃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期的毕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我国的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它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是知识广泛传播、信息普遍交流的基础条件。

查阅史料我们知道,单一的档案袋、档案盒,从东汉至今已经一千多年了,可是,21世纪的今天,市场上流行的档案用品虽然质地有变,诸如增加了布质资料袋、塑料资料袋,而与纸品资料相匹配的纸质资料袋、资料盒、资料夹等办公商品严重不足,即使偶有出售,传统档案袋、档案盒封口机关的弊端依然存在。这一小小机关是“人人觉得不便、人人视而不见”的普遍问题,却是一直以来不显山、不露水,是制约纸质档案办公用品发展的技术难题。对于这一封口机关的现实,董远胜决心改变,经过暗扣、吸铁片等多项试用后,终选铜扣加塑料粘扣材料而成功地解决了纸质档案袋启合自如的问题。“铜易新”诞生以后,纸质档案办公用品的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得到改进,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增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拓展了纸质档案办公用品的市场。

“铜易新”及其系列产品虽是一项小小革新,但在全国印刷行业的有识之士看来,这一发明是对印刷行业相关传统技术的“颠覆性突破”,是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的全新产品。用当今使用率颇高的词汇来表述,就是让改革从“供给侧”入手,从而步入阳关大道。粘扣式资料袋、资料盒、资料夹系列商品,改变了传统印刷行业“客户订单、来料加工”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激发了消费者强烈需求,为人类办公、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发掘出中国纸质办公用品的巨大使用价值,拓展了行业领域新的发展空间,为中国印刷企业转型升级、联盟发展创造了条件,系列化、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生产项目联盟实施后,传统印刷企业业内的机器设备竞争、商品价位竞争、人际关系竞争等一系列无序竞争,将得到有效改善,印刷行业企业将步入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铜易新”诞生后,先后获得一系列奖项:2014年7月获第二届全国印刷行业科技创新成果奖;2014年11月获中国第八届国际发明“银奖”,同时获湖北省总工会、湖北省科技厅第三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被中国发明协会、中国印刷技术协会誉为“纸类产品领域革命性发明”。

2014年12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复函董远胜:“您着眼市场需求,致力产品创新,做了大量工作,值得广大印刷企业学习。你公司的发明具有创新性、新颖性,拥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希望您能够继续把这个系列产品做好。”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的肯定是中肯的,预测是正确的,“铜易新”决心按照国家印刷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要求,凭着四个“国字号”,凭着执着的拼搏精神,将与联盟行业企业一起,引领中国纸类用品进入标准化、商品化、产业化新时代。

铜易新发展的活力源泉是创新。我们相信,印刷行业的改革从供给侧拓展,“铜易新”一定会开辟出一片崭新天地。

摘要:“铜易新”是一家生产文化办公用品的印刷企业,经过一度蛰伏,如今同时拥有印刷行业的四个“国”字号:国家专利、国家商标、国家条码、印刷行业的“国标起草单位”。在不长的时间里,“铜易新”能够取得如此业绩,其活力源泉是创新,即整合认知、改变现状、调整结构、放大效应。

关键词:国家专利,国家商标,国家条码,国标起草单位,铜易新,创新思维,创新人才,现代品牌

参考文献

[1]安泰主.高端人才特别训练丛书·思路对决[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百家出版社,2001.

8.关于企业物业管理的调查报告 篇八

一、瑞典、芬兰两国企业债务重组基本情况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受东欧巨变及前苏联解体的影响,瑞典和芬兰企业的主要国际市场急剧萎缩,国内通货膨胀严重,货币贬值,导致瑞典和芬兰两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银行和企业债务危机。

受危机的影响,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大量银行贷款无法偿还,银行的不良资产大量增加,使两国的银行和企业陷入了严重的困境,不少企业和银行宣告破产。

为了克服银行和企业的债务危机,两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处置不良资产,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通过对银行的重组和对不良资产的处理,以及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各项措施的成功实践和外部条件的改善,瑞典银行业终于在1993年下半年摆脱了进一步滑坡的局面,并逐渐走出低谷。瑞典政府在银行经营明显好转后,开始对其实行民营化,成功售出持有的银行股权,回收政府注入的资金;承接剥离和负责处置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也按比预期快的速度卖掉了所拥有的工业和房地产业的资产,收到了比预期好的价格。

芬兰也仿照瑞典的做法,政府对银行和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措施,通过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和出售,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其企业在1995年后开始走出困境,芬兰经济也走出低谷。目前,两国除了不断健全相关资产重组法律,加强建立法律框架下的法庭内的资产重组以外,仍保留了通过政府的行政与市场相结合的手段对企业进行债务重组的做法,并不断完善。

二、瑞典、芬兰两国企业债务危机治理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强调政府采取行政政策措施在企业债务危机治理中的作用

1.政府成立援助银行的专门机构——瑞典银行援助局SBSA。它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拯救银行业,包括对银行注资、为银行债务提供担保、剥离银行的不良资产、银行的国有化和合并等。同时,政府还成立了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来监督整个过程。

2.合并银行。对于资产规模小、受冲击最大的储蓄银行,在政府的撮合下,所有的储蓄银行被并入全国储蓄银行总部SWEDBANK,成为其紧密控制下的分支机构。对于商业银行,政府通过购买银行的优先股的方式注资,将其国有化,并将其不良资产剥离给政府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AMC)。

3.实施“好银行坏银行”战略。瑞典政府灵活地采取了成立多个资产管理公司分散处理不良资产的方式,其中既有政府成立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又有银行下属的民营资产管理公司。在运作中,兼顾处理速度和规模效益,对于问题严重的银行,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对于其他经营较好的银行,则由银行自身设立下属的资产管理公司。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并不是全部收购不良资产,为了维持公平竞争,政府将一定比例的不良贷款按平均水平交由问题银行自己承担,所有不良资产按可实现的长期价值进行转让。

(二)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债务危机处理和防范机制

1.瑞典的做法:一是在公司设立之初,尽量使公司治理扁平化,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成本,不断提高公司的专业化程度,加快公司资金回笼,减少公司出现债务危机的几率。二是政府内阁设立国家债务办公室,在该办公室下设立国有资产债务办公室,办公室下设立一个改善国有企业经济状况基金会。国家将国有企业上交利润的10%给该基金会,由基金会用于挽救亏损的国有企业,在总体上平衡国有企业的盈亏。三是瑞典于1998年将所有国有企业集中到一个部门管理,在工商部下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不仅解决了国有资产出资人到位的问题,而且参与对所监管企业的债务重组全过程。该类重组不进法庭,完全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指导下进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指导企业进行债务重组,一类按市场运作,一类按政策指导。按市场运作的企业,主要是将其所欠国有银行的债务转化为民营银行的债务或借贷,依靠资本市场,依法进行重组;按政策指导的企业,主要在政策框架下,通过购并、压低成本、优化资本结构等方式,实施重组。

2.芬兰的做法:芬兰政府认真吸取银行和企业债务危机的经验教训,调整企业重组体系,于1999年在工贸部下设立了国家贷款保证委员会,为大型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为各类企业提供贷款或直接持股,面向全国企业提供风险监测和评估服务,并专门成立地区重组小组参与所服务企业的重组工作。该委员会重组小组对企业进行重组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对企业进行重建。即加强对企业的监管,整合企业业务,出售或终止亏损业务,构建新的领导系统,改组公司,使之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二是将危机企业以合理的价格出售转让给别的公司;三是交给(ARSENAL)资产管理公司重组出售。该委员会还对所服务的3万户企业建立了风险评估系统,制定了危机诊断图,每年做两次风险评估。它把企业分成四大类,一是业绩好的公司,二是新设立的公司,三是濒临破产的公司,四是破产公司。该系统能及早发现企业运营中存在的债务危机是否到了警戒线,及时进行治理,尽量减少破产的发生。

(三)健全企业债务危机治理的法律制度并依法治理

瑞典和芬兰在20世纪90年代银行和企业债务危机之后,颁布实施了《资产重组法》,开展了法庭内企业债务重组工作,依法规范了企业债务危机治理问题,并不断完善资本市场。重在同时保护债务人和债权人利益,鼓励重组,减少企业破产及企业破产对社会的冲击。出现债务危机的企业可以向法庭申请资产重组。有以下特点:

一是规定重组条件和期限。到法庭申请资产重组的企业,必须能够证明以后能够偿还50%的债务,从长期看有盈利能力。重组保护期(从申请保护到宣告正常化)一般为3—6个月,最长不超过12个月。在这个期限内,债权人不能向债务人追索债务。其目的在于保证债务的完整性,防止一部分人先受偿,同时让负债累累的企业有喘息的机会,不受债权人的干扰,静下心来研究重组和企业发展问题。在这个期限内有担保的债权人也受此限制。在经过调查、法庭宣判重组、债权人认可三个阶段后,可宣告正常化。

二是需要确定重组代理人。法庭裁定企业可以进行资产重组后,需由法庭指定或由债权人、企业确定资产重组代理人。原企业董事会仍然发挥作用,并有权决定是重组还是破产,与代理人相互制衡。

三是需要制定重组方案。重组方案由资产重组代理人和企业董事会共同制定,并必须取得60—75%债权额的债权人同意,才能呈交法庭批准。重组方案只负责债权、债务处理,并体现在财务上。方案批准后,即使有些债权人不同意,也要受此约束。重组方案批准后才可以减轻债务负担。一旦债务人按照重组方案,偿还了一部分债务,债权人没有权利再追索这部分债权。国家税收等同于一般债权。在企业实施资产重组过程中,不得拖欠职工工资。

四是法庭内的企业重组过程是一个诉讼过程。重组方案付诸实践后,在3个月内,企业经营和偿债无进展,法庭有权终止重组方案的继续实施。债权人对获得的清偿不满意,也可提出诉讼。通常情况下,债权人可以通过100%追偿、放弃利息和债权打折等方式获得清偿,但一般只能得到10—20%。

(四)对无法挽救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并妥善安置职工

三、建议

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切实结合我国企业实际,寻求化解国有企业债务负担的有效途径,做到既减轻国有企业债务负担,又不能恶意逃废债权人尤其是国有银行的债务,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我们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企业债务危机治理和债务重组的法律体系

在正在制定的新的《企业破产法》中,一定要加强对企业进行重组方面的规定,对能够挽救的危机企业进行挽救,在法律保护下对企业实施重组,减少破产及破产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使企业债务重组做到有法可依,能够得到法律保护。必要时,可以制定《企业资产重组法》,明确债务重组的程序和规则,少破产,多重组。建立社会中介机构(人员)组成的企业债务重组管理人制度,提高效率,并加强管理。

(二)健全政府对企业债务危机进行防范和治理的机制

一是构建代表国资委对所出资企业能够进行债务重组的资本运作平台,并赋予必要的更换危机企业领导机构的职权。二是建立国有企业债务风险评估系统,对所监管企业适时进行风险监测和评估。三是尽快制定国资委对所监管企业进行债务重组的办法,使国有企业债务重组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确保国有企业债务重组工作在制度框架下进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四是设立国有企业债务重组基金,为企业债务重组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

企业债务重组需要采用重组企业、债权转股权、不良资产出售和重组、资产证券化、以及吸引外资等多种方式,没有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难以完成企业债务重组的任务。同样,没有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债务重组必然产生对企业职工、金融机构和社会保障机构的反作用,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对无法进行债务重组又不得不破产的企业,其职工安置必然成为政府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以尽量减少对社会稳定的冲击。

(四)加强国资委内部对企业债务危机治理的管理

9.关于企业物业管理的调查报告 篇九

我们是XX职业技术学院11届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我们需要做一个关于企业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需求及要求的社会实践,请各位朋友抽出一点时间给我们几分钟时间,谢谢!

1、您会寻找一位什么样性格的人成为你们公司财务部的一员?

A.成熟稳重 B.热情大方 C.严谨踏实 D.认真负责

2、工作经验是否是你们招聘时很看重的一项考核标准?

A.是B.否

3、您觉得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最重要的专业素质是(多选):

A:系统的专业知识与理论

B:熟练运用财务软件

C:一定的操作技能

D:具备一定的财务分析能力

E:其他

4、您觉得,目前财务管理的应用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

A:在实践工作中,将财务与管理两者孤立分开

B:财务与管理人员能力素质要求不同

C:领导班子对财务工作不重视

D:财务与管理的目标不同

E:其他

5、您觉得,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哪些基本技能(多选):

A:有良好的判断分析能力

B:具备独立的思想

C:沟通能力

D:对企业管理有一定的长远规划

E:具有创新能力

6、您觉得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特别需要强化与改进的方面是

A.诚实守信

B.廉洁自律

C.客观公正

D.坚持准则

7、您觉得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说最重要的是

A.职业道德

B.专业知识

C.实操经验

D.其他

8、您觉得,财务管理人员需要那些综合素质(多选):

A: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办事公道、坚持准则

B:态度严谨、提高技能、服从领导

C:工作成果、效率、效益统一

D:具有相关任职资格

E:业务水平高、心里素质良好

9、针对财务管理的专业工作者的工作现状,您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 ?

10.关于企业物业管理的调查报告 篇十

【信息时间: 2012-02-22 阅读次数: 1915 】【字号 大 中 小】【我要打印】【关闭】

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

经国家税务总局【2011】第67号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务师事务所公告栏有关问题的公告》)明确: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业务文件中,凡涉及“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字样的,统一解释为“税务师事务所等涉税专业服务机构”;未在国家税务总局网站公告的其他中介机构,一律不得承办涉税鉴证业务;对其出具的涉税鉴证业务报告,各地税务机关不予受理。因此,纳税人向税务机关提供的涉税鉴证报告均应当由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

为保证我局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顺利开展,现将企业所得税管理中需要出具涉税鉴证报告及2011汇缴需要提供鉴证报告的业务列明如下,请各纳税人遵照执行并相互转告:

一、现行文件所列需提供涉税鉴证报告的业务:

(一)《财税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第十四条:企业对其扣除的各项资产损失,应当提供能够证明资产损失确属已实际发生的合法证据,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具有法定资质的专业机构的技术鉴定证明等。

(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二十七条:存货报废、毁损或变质损失,为其计税成本扣除残值及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四)该项损失数额较大的(指占企业该类资产计税成本10%以上,或减少当年应纳税所得、增加亏损10%以上,下同),应有专业技术鉴定意见或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等。

(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二十九条:固定资产盘亏、丢失损失,为其账面净值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五)损失金额较大的(指占企业该类资产计税成本10%以上,或减少当年应纳税所得、增加亏损10%以上,下同),应有专业技术鉴定报告或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等。

(四)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三十条: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损失,为其账面净值扣除残值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五)损失金额较大的或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原因造成固定资产毁损、报废的,应有专业技术鉴定意见或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等。

(五)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四十五条:企业按独立交易原则向关联企业转让资产而发生的损失,或向关联企业提供借款、担保而形成的债权损失,准予扣除,但企业应作专项说明,同时出具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及其相关的证明材料。

(六)《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通过公益性群众团体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4号)第六条:申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群众团体,需报送以下材料:„„

(四)申请前相应的受赠资金来源、使用情况,财务报告,公益活动的明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或注册税务师的鉴证报告。

(七)《关于印发<江苏省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办法(试行)>的通知(苏财规〔2010〕14号)》第五条:符合本办法第四条所列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申请享受免税资格,需报送以下材料:„„(五)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或税务师事务所的鉴证报告,报告内容应涵盖申请前一会计的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财务报告、公益活动和非营利活动的明细情况及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八)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二十三条: 企业逾期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在会计上已作为损失处理的,可以作为坏账损失,但应说明情况,并出具专项报告。

(九)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二十四条:企业逾期一年以上,单笔数额不超过五万或者不超过企业收入总额万分之一的应收款项,会计上已经作为损失处理的,可以作为坏账损失,但应说明情况,并出具专项报告。

二、2011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应当出具涉税鉴证报告的业务

根据苏州市国家税务局《转发<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做好2011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涉及下列业务的纳税人应当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提供有资质税务事务所出具的涉税鉴证报告:

(一)上条列明除外的金额超过500万元的资产损失(专项申报类);

(二)享受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节能节水所得税优惠的项目以及研发费加计扣除金额超1000万元的企业(为规避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的涉税风险,原则上加计扣除额超100万元的企业需要提供该优惠项目的涉税鉴证报告);

(三)企业重组中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的纳税人;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完工产品实际销售收入毛利额与未完工产品收入毛利额的差异调整项目;

(五)规模较大企业(年销售收入大于5000万元)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申报;

附件:总局网站列明税务师事务所(部分)

张家港市国家税务局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附件:

11.关于企业物业管理的调查报告 篇十一

成都物流产业正在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物流企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近年来,我市中职物流专业处于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期,目前成都市现代物流专业职教集团内9所学校物流专业在校生规模已达到2800余人,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各学校的物流专业建设与教学处于一种不规范的状态,从而制约了我市中职物流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为了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市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的教学标准,项目组依据专业方向进行了前期调研工作。我们主要对快递企业关于行业标准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深入的分析。

二、调研的方法

资料收集法、实地调查法。

三、企业背景资料

(一)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

中外运敦豪于1986年由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和敦豪环球快递各注资一半成立。合资公司成功地将DHL环球快递作为国际快递业领导者的丰富经验和中国外运集团总公司在中国外贸运输市场的经营优势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为中国各主要城市提供文件、包裹、货物的航空快递服务。中外运敦豪成立19年来,已在中国建立了最大的合资快递服务网络,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开设有56家分公司和163间办公设施,覆盖全国318个城市,拥有超过5,000名经过培训的高素质员工。

(二)申通快递有限公司

申通快递品牌创建于1993年,是国内最早经营快递业务的品牌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申通快递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完善、流畅的自营速递网络,基本覆盖到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和发达地区县级以上城市,尤其是在江浙沪地区,基本实现了派送无盲区。申通快递在全国各省市有六百多个一级加盟商(包括西藏拉萨等偏远地區)和两千多个二级加盟商、四千多个门店,50多个分拨中心,全国共有从业人员四万多名,上万辆干线和支线网络车,日均业务量近百万票,年营业额超过40亿元,成为国内快递网络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民营快递体系。

申通快递主要提供跨区域快递业务,市场占有率超过百分之十,使公司成为国内快递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随着国内快递需求的多样化,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服务、第三方物流和仓储服务、代收货款业务、贵重物品通道服务等,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电子商务物流供应商。

四、本次调研收集到如下资料

1、《快递服务》邮政行业标准

由国家邮政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行业标准——快递服务》(以下简称《快递服务》标准)已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适用所有经营快递业务的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包括跨行业经营多种不同业务的快递企业,共6大章35节,包括附录166条。

2、《快递服务》国家标准

该标准正在制定阶段。该标准的制定背景是:国家邮政局发布的《快递服务》行业标准实施近两年来,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有力地规范和促进了快递市场的发展。但是,该项行业标准是在新《邮政法》还未出台的背景下制定的,由于缺乏相应政策性文件的指导,标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缺憾,比如条款还不够细致、内容不够全面等。

制定《快递服务》国家标准,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完善:一是由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相比,国家标准具有更稳定、适用范围更广的优点,能够有效提升标准的权威性;二是对行业标准进行细化,增加了国际快递、代收货款等内容,使标准更符合企业、政府和消费者的需要,从而提高标准的适用性。

3、快递物品的包装标准:

GB/T 1416-2003 信封

GB/T 16606.1-2009 快递封装用品第1部分:封套

GB/T 16606.2-2009 快递封装用品第2部分:包装箱

GB/T 16606.3-2009 快递封装用品第3部分:包装袋

GB/T 16606-2002 邮政特快专递封套

GB/T 22585-2008 透明窗口信封

GB/T 22657.1-2008 邮件封面书写规范第1部分:国内

GB/T 24295-2009 住宅信报箱

4、禁寄物品指导目录及处理办法

5、从申通快递成都分公司收集到如下资料:

(1)《快递服务标准手册》

(2)《业务员派送操作流程》

(3)《业务操作规范》

五、《快递服务》行业标准在企业的实施情况分析

我们这次通过对DHL和申通两家不同性质的快递企业的调研情况来看,虽然两家企业在性质、业务范围和顾客群方面存在不同,但在行业标准的实施方面还是基本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标准》里对企业人员资质进行了具体规定,“快递服务组织的岗位应根据快递作业组织和生产环节科学合理地进行设置,生产人员应符合相应的资格条件,取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就这一条规定来看,两家企业都是按照要求进行了严格执行的,基本上90%的员工都取得了快递员从业资格证书。

2、对于《标准》里关于操作流程和服务方面的规定,两家企业都表示没有完全执行,而是在不违反《标准》宗旨的前提下,以《标准》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适合于本企业的操作和服务规范。究其原因,通过与企业相关负责人的交流,我们总结出了以下两点:

(1)从《标准》本身来看,由于该标准是在新《邮政法》还未出台的背景下制定的,某些条款还不够细致,存在一定的缺憾,企业为了更加规范自己的操作流程,就只能从本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对《标准》进行一定的补充,以使自己的操作和服务流程更加完善。

(2)从快递行业的现状来看,目前我国的快递市场主要由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构成,企业数量多,竞争激烈。快递企业是服务性质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主要集中在服务质量上,所以各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只能从操作流程和服务流程上下功夫,制定出一套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服务标准,而这又是其他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的。

六、关于制定教学标准的建议

1、制定教学标准时,应考虑四川省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制定出的标准应具有地区特色。

2、制定的教学标准应具有一定的依据。目前处于起草阶段的国家标准,对正在实行的行业标准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完善,建议参照国家标准的草案制定教学标准。

3、制定的教学标准应体现基础性、普遍性的特点。学生在校学到的应该是最基本的作业流程和操作方法,等他们将来进入企业以后,企业都会对新员工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教给适合于本企业的作业流程,经过培训,学生都能独立操作。

12.关于企业物业管理的调查报告 篇十二

我们于2011年10月在对某国有企业集团下属的创业投资公司股权投资项目的投资情况做调查时发现该创投公司在2010年11月出资850万元投资的一家民营光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存在着许多问题。

内部控制不健全规范,制度形同虚设的问题。母公司的出纳、仓库保管员、采购员均由副总经理(系股东)的家庭成员担任,而其子公司的出纳和财务主管竟然由总经理(大股东)亲戚一人同时担任,完全不符合企业内部控制中牵制的基本原则,通过进一步了解,发现母子公司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均形同虚设,公司管理层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惜以违法为代价。

自然人股东注册资金出资不到位的问题。母公司注册资金1500万元,除收购方创投公司的300万元出资已实际到位,按公司章程应由其他自然人股东认缴的1200万元的出资款,均系公司注册时借入资金,在验资行为完成后实际已通过银行划出归还,转出1200万元的借入资金一直挂在银行未达账项未做账务处理,以逃避工商局对注册资本金抽逃审查。因此导致母公司2010年12月31日银行存款中工商银行无锡分行户的账面余额为1076万元,而该户银行对账单的余额仅为46万元,两者差额达1030万元。

而子公司2010年12月31日现金账面余额为52万元,在对其库存现金实施盘点,其实有现金余额仅为7.4万元,账实差额竟达45万元。经核实实际为无合规票据无法入账的费用支出,如2010年支付给客户个人的106.3万元佣金,均无法获取合法票据。

两个公司在其各自的资产负债表中均未如实反映其真实的货币资金数额,虚增了资产。

生产成本核算混乱,存货价值流转与实物流转严重脱节。产品成本结转随意,成本核算不完整,因此不能正确反映公司的实际成本。

在调查中通过对两公司采购和生产环节检查发现其存货账账、账实不符,在对其原材料采购方面调查测试中发现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大部分由子公司负责统一采购(仅有少量材料是母公司自行采购),再由子公司将原料发往母公司。而发给母公司的原材料,母公司只取得其中部分进货增值税专用发票,其他均开具给子公司。使得母公司的购进、发出和结存的数量、单价及金额无法正确核算,进而无法正确核算材料成本、生产成本及销售成本和利润。

此外,子公司部分材料在购入时不索取增值税发票,理由是专有技术保密需要,仓库对已入库材料也不做暂估处理,致使这部分材料成本不能真实反映,其进项税也无法抵扣。

在对原材料的保管及领用方面调查测试中发现子公司仓库通常将整桶材料放置在车间,平时由车间工人按生产计划自行投料,月末,车间按产品标准单耗而非实际耗用量计算本月生产产品的材料耗用成本,而对在生产过程中自然或人为等因素的损耗不予考虑和计量,致使仓库保管员材料账面结存的材料量与实际盘点数量每月都不相符,公司未对此项差异做出处理。另外公司配送给客户的原材料也未按规定做销售处理,而是直接将其材料成本转入主营业务成本中。我们还发现堆放在楼梯间有许多塑料桶,经了解由于从母公司发往子公司多为半成品,到子公司后需要再加工为产品,需要换包装,而换下的包装物就报废无用,但该项废品收入未入账。

销售收入的核算未遵循会计准则的规定,有部分产品在发出后因货款结算期未到延迟开票未确认收入;部分产品根据客户当月实际耗用量确认销售的,但剩余未用的产品未与客户签订货物代保管协议。

未足额缴纳个人所得税和各项社会保险金。两公司发放给员工个人的工资有一部分是在小金库中列支的。

固定资产管理及核算方面不合规,母子国内公司都存在部分账外固定资产,是在购置时没有取得合规发票无法反映在账面上,并导致无法计提折旧,这将对资产管理和产品成本的正确核算产生影响。

而上述诸多问题,在对该被收购对象进行尽职调查时未能被充分的揭示披露,该创投公司所投资的该民营公司企业管理混乱,实际收益不佳,税收风险很大,创投公司收回投资的可能性较小。

13.关于企业物业管理的调查报告 篇十三

业跨辖区作业报告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管理,规范承装(修、试)电力设施企业跨辖区作业报告行为,维护承装、承修和承试电力设施市场秩序,根据《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跨辖区作业,是指许可机关为非南方电监局的承装(修、试)电力设施企业到南方电监局所辖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范围内施工作业。

许可机关为南方电监局的承装(修、试)电力设施企业在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之间跨省作业的不属于跨辖区作业。

第三条跨辖区作业的承装(修、试)电力设施企业应当自工程开工前,向工程所在地的电力监管机构报告,依法接受其监督检查。

承装(修、试)电力设施企业跨辖区在广东省作业的,应当向南方电监局报告;在广西作业的,应当向南方电监局广西电力监管业务办公室报告;在海南作业的,应当向南方电监局海南监管业务办公室报告。

第四条承装(修、试)电力设施企业跨辖区作业报告,应提交下列资料:

(一)承装(修、试)电力设施企业跨辖区作业报告表;

(二)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复印件(提交报告时须出示许可证原件);

(三)项目施工合同复印件;

(四)进网作业人员名单及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复印件。第五条南方电监局收到跨辖区作业企业报告资料后,经登记合格的,应当在二十日内,向其出具跨辖区作业报告登记证明。

证明申请期内有效,最长不超过一年。在有效期内,在辖区内的作业不需要再次报告。

第六条南方电监局应当将登记的三省(区)跨辖区作业承装(修、试)电力设施企业的名单和有关情况,在南方电监局网站予以公布,供社会和颁发许可证的电力监管机构依法查询。

第七条供电企业发现跨辖区作业的承装(修、试)电力设施企业未进行报告登记或者存在违规行为时,应当自发现之日起十日内向当地电力监管机构报告。

第八条跨辖区作业的承装(修、试)电力设施企业在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当地电力监管机构报告。

发生重大质量责任事故的,应当自有关主管机关作出事故结论之日起十日内向当地电力监管机构报告。

南方电监局应当及时将上述有关情况通报颁发许可证的电力监管机构。

第九条跨辖区作业的承装(修、试)电力设施企业在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作业时,因违反《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被依法查处的,南方电监局应当在做出处理决定之日起二十日内,将处理结果告知颁发许可证的电力监管机构。

第十条广西电力监管业务办公室和海南电力监管业务办公室应当自收到报告的十日内将当地承装(修、试)电力设施企业跨辖区作业报告资料报送南方电监局。

第十一条承装(修、试)电力设施企业违反本规定第三条、第四条规定的,依照《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的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十二条供电企业违反本规定第七条规定的,依照《电力监管条例》第三十四条的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十三条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生效施行。

附件:

1.承装(修、试)电力设施企业跨辖区作业报告表 2.承装(修、试)电力设施企业跨辖区作业报告登记证明表

3.承装(修、试)电力设施企业跨辖区作业登记告知表

承装(修、试)电力设施企业跨辖区作业报告表

承装(修、试)电力设施企业跨辖区作业报告

登记证明表

承装(修、试)电力设施企业跨辖区作业

14.关于全市企业人才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四

按照于市长的指示,我局抽调7人组成企业人才工作调研小组,采取座谈、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全市企业人才发展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并赴鞍山、营口、辽阳、阜新4市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有关情况和我们的意见报告如下。

一、我市企业人才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促进企业人才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力度,全市企业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质量持续提升,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智力保障。目前,全市共有企业3799户,其中在市工商局注册的731户、在县(市)区工商局注册的3068户,共有各类企业人才68126人,其中管理人才4320人,专业技术人才18058人,技能人才45748人,初步形成了一支较为优秀的人才队伍,成为我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可宝贵的资源。

尽管我市企业人才有了长足的发展,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断提高,但随着经济建设不断深入,特别是城镇化、工业化建设步伐不断提速,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总体要求相比,全市现有企业人才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实际问题开始凸显。

此次调查,我局共抽样调查企业786户,其中在市工商局

注册的131户,在县(市)区工商局注册的655户。根据抽样调查企业人才缺口情况推算,全市企业共缺少各类人才6293人,其中缺少管理人才812人,缺少专业技术人才1831人,缺少技能人才3650人。

按行政区划分,在市工商局注册的企业缺少各类人才382人,其中缺少管理人才107人,缺少专业技术人才170人,缺少技能人才105人;在各县(市)区工商局注册的企业缺少人才5911人,其中缺少管理类人才705人,缺少技术类人才1661人,缺少技能人才3545人。

按产业类别划分,第一产业共缺少各类人才917人,其中缺少管理人才163人、缺少专业技术人才366人、缺少技能人才388人;第二产业共缺少各类人才3823人,其中缺少管理人才461人、缺少专业技术人才1024人、缺少技能人才2338人;第三产业共缺少各类人才1553人,其中缺少管理人才188人、缺少专业技术人才441人、缺少技能人才924人。

从调研情况看,我市企业人才发展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管理人才质量不高。从全市企业看,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占有较大比重,大型企业数量较少,且多数企业为家庭经营模式,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特别是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在工业化进程中,很多企业经营者是从农民转身而来,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缺乏经济眼光和战略思维,应对竞争和挑战的本领不高,做强做大企业的进取意识不强,严重阻碍了企业经 2

营和发展壮大。

(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奇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是促进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核心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技术比资金更为重要。从调研情况看,与省内可比市相比,我市高层次、高学历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直接导致生产技术水平、产品科技含量和企业竞争能力较低。从我市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学历构成看,博硕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比例为1:25:46:53;从专业技术职称看,高、中、初级比例为3:10:16,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特别是博士生、高级职称的领军型技术人员奇缺。另外,2013年档案应返回我市的生源地普通高校毕业生为16337人,目前实际报到返朝毕业生7950人,而且绝大多数人员就业意向倾向于机关事业、国企等岗位较为稳定的单位,真正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就业的非常少。

(三)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薄弱。高技能人才处于企业生产一线,处于企业生产过程的前沿位置。从实际情况看,高技能人才培训机制相对落后,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严重萎缩,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十分薄弱,造成企业高技能人才非常短缺,与日益加快的企业发展步伐特别是不断加快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相适应。尤其是企业高技能人才流失严重,随着地域壁垒的拆除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这些高技能人才更倾向于到经济发展好、各项待遇优的外地就业。同时,绝大多数企业缺乏长远眼光和战略思 3

维,偏重于眼前经济效益,忽视企业未来的发展,对各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舍不得花本钱,导致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日渐缩小,非常薄弱。

二、加快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关键时期,认真研究和分析我市企业人才特点与问题,不断加快企业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努力增强我市各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促进企业人才事业蓬勃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得特别重要。

(一)提高思想认识,推动人才事业发展

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更是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其在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结构调整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我市而言,朝阳工业的崛起和振兴,人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核心,对朝阳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人才兴、企业兴”、“人才兴、工业兴”、“人才兴,经济兴”、“人才兴、朝阳兴”的思想,坚持人才兴企、人才兴市的发展战略,将加快发展企业人才纳入经济发展大局统筹规划安排,从企业发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战略高度,形成抓企业发展,抓人才进步,抓产业调整,抓人才建设的工作格局,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战略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人才工作,实现企业人才发展由一般性工作向战略性工作转变。

(二)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借鉴鞍山、辽阳等市的经验做法,加大对企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培养一批有水平、上档次的企业人才队伍。

一是与国内、省内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由政府出资,采取委培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管理人员到外地企业任职或到国内高校研修,通过直接参与管理或研修学习,掌握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更新观念的目的;同时邀请企业管理精英到我市授课讲学,定期举行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结合企业发展实际,精心编制培训纲目,将先进的管理经验注入到企业发展过程中,努力培养一支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的优秀企业管理人才队伍。

二是结合域内重点产业集群,由政府出资,有计划选派人员到高校或科研院所研修学习。加强外联,根据实际需要,鼓励依托11个重点产业集群和重点工业企业建立科研机构,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着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为经济发展助力。发挥博士后在科研工作站和科研基地工作期间的传帮带作用,使他们在工作及项目实验期间,为我市企业培养大批骨干技术人员。

三是依托朝阳技师学院、职教中心和大型骨干企业,利用5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建立至少15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其中省级以上基地4个。加强基地精品专业打造,对精品专业或学科带头人由政府出资,每年选送到外地进修学习,争取在两年内全部达到技师或高级技师水平。建立7个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 5

地,其中省级以上基地2个。在装备制造、原材料、生物医学、仪器仪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进行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是要以全市普惠制就业培训基地为依托,及时征集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有针对性推广校企合作、入企直培等特色培训方式,必要时可开展一企一式,一企一课的新招员工入企上岗培训和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实现培训成果与实际需求有效对接。还要大力提倡简便易行、成本低廉的以师傅带徒弟的培训办法,实行一对一、一对多等以老带新培训的培训方式,使老技师的专业技能、特长绝活得以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

五是鼓励结合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特点,针对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的新兴产业,面向有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省内高校相关专业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以技能提升为主要形式的储备培训,所需资金由同级财政部门在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六是建立健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由政府统一使用制度,强制各企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切实进行在岗职工培训的在职工教育经费中予以拨付并适当予以奖励,激励企业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步伐。

(三)围绕产业升级要求,多种渠道引进人才

借鉴鞍山、辽阳等地经验做法,围绕域内产业集群发展和工业产业升级的总体要求,本着“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 6 的原则,制定吸引各类人才的相关政策措施。

一是以项目为依托,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采取“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的方式,以市政府名义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赴北京、上海等地,积极引进企业急需的各类人才。通过聘用、兼职、跨地区柔性吸引我市奇缺的专业技术人才,与他们建立起稳固灵活的使用与被使用、服务与被服务的契约式协作关系。

二是依托企业和工业园区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基地,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和专家服务基地。对批准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科研基地)的单位,由政府提供科研启动经费10万元,对民营企业创办博士后科研基地的,政府提供科研经费5万元,来朝从事博士后项目研究的博士,工作期间给予每月1000元政府津贴。推动企业研发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三是对在域内11个产业集群和重点企业签订5年以上工作合同的高端科技人才,市政府给予30万元住房补贴,有关部门给予100万元研发启动资金;对在域内11个产业集群签订5年以上工作合同的紧缺高技能人才,市政府给予10万元住房补贴。

四是拓展人才评价服务领域,特殊行业人才评定职称时,对提交论文数量不做限制性要求。针对有重大影响、对地方经济做出较大贡献及专业技术人员相对集中的大中型企业,实行职称评审工作“直通车”。

五是依托辽宁省功勋高技能人才、辽宁省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通过政府、企业共建方式,在市内重点企业、骨干企业 7

建立5个省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站,20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站,市财政对每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站给予一次性补助5万元,主要用于大师奖励津贴等支出。

六是采取政府、企业、个人出资等方式,鼓励企业一线人员参加紧缺高技能人才培训,对通过鉴定并取得高级工以上资格的,给予一次性职业培训(鉴定)补贴,所需资金在同级财政部门列支。

七是对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地方财政优先安排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并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

(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最大限度留住人才

一是对在域内11个产业集群和重点企业签订5年以上工作合同的高端科技人才,除给予住房补贴和研发启动资金外,其缴纳个人所得税(地方部分)由财政返还,其随迁家属工作安置及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二是在政府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的推荐选拔,市级优秀专家、“113人才工程”人选、学科带头人等各类人才和科技贡献奖评选过程中,要向企业人才倾斜,扩大企业人才参选比例。同时提高企业人才政治待遇,可按比例选拔部分企业人才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设立“朝阳市创新创业人才贡献奖”,对于做出重大贡献和获得国家、省、市重大科研成果奖励的创新创业人才,由政府财政奖励20万元。对入选国家级、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百人”、“千人”层次人选可优先推荐参加享受国务院 8

特殊津贴或其他国家级奖励的评选,优先推荐参加各类继续教育高级研修班和申请国家公派出国留学。

三是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在事业单位编制、职务、岗位上实行特殊政策,到事业单位工作可直接确定和聘任相应的行政职务或专业技术职务;被事业单位临时聘用的,可实行年薪或协议工资。

四是引进的高科技人才携带技术、项目、专利在本市投产或研制开发新产品、推广应用新成果产生经济效益的,由受益单位结合相关政策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给予奖励。引进人才的配偶子女可随调随迁,其配偶具有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身份的,采取个人联系和组织安排相结合的办法,原则上可按原工作单位对口安排工作,子女入中小学可在城区一次性选择优质学校,不受学区限制。

五是健全企业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开展百企首席技师和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评选活动。对评选的企业首席技师,由所在地政府一次性奖励20000元,每两年评选一次;对评选的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给予每人每月500元津贴,连续发放两年,并择优推荐省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评选(每人每月1000元,连续发放三年)。

六是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氧吧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 9

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企业吸纳税收政策”)高校毕业生,与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三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一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800元。

七是对各类用人单位吸纳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吸纳人数给予一个的社会保险补贴。劳动合同到期时由用人单位凭缴费证明,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同级财政部门认定后予以发放补贴。补贴标准为企业招用当年实际缴纳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数额总和的50%。

八是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收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15%)以上、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根据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财政部门按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展期不贴息。

(五)加大领导力度,营造干事创业优良环境

一是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企业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双组长制,由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实行领导小组定期例会制度,共同研究企业人才发展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当地人社部门,具体负责承担领导小组有关工作具体组织、联络和协调。强化责任落实,加强目标考核,按 10

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实行量化考核,并与单位目标考核挂钩。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市县两级政府要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建立企业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主要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保障和项目资助等工作,支持企业人才发展。

上一篇:体育活动课计划下一篇:论文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