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群众帮扶小组

2024-12-16

困难群众帮扶小组(精选10篇)

1.困难群众帮扶小组 篇一

产业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长期以来,广宗县政府办公室驻元宝寨村工作队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近日,工作队主动作为,与广宗县自行车行业协会联系协商,由协会牵头对20家自行车领军企业发布了“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倡议书,并带领元宝寨村党支部书记和工作队去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确定了分步实 施帮扶办法和劳务输出渠道,即联系三个帮扶项目,分步落实,落地一个开展下一个和向企业介绍用工。

目前,由邢台景行自行车制造有限公司帮扶并捐赠加工设备、村班子成员牵头、脱贫户参与的自行车鞍座安装项目已顺利开工。8月31日,自行车协会领导来村听取了劳务人员构成和用工安排并实地查看了加工点,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初步计算,该项目能够吸纳在家就业人员10余名,每天人均收入达到100元以上。

在开展振兴微工厂的同时,工作队也积极向企业介绍用工,目前,已向企业输出各类劳务人员40余人,此举带动了全村发展,提高了农户收入,增加了致富信心,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下一步,工作队和自行车行业协会将继续加大帮扶力度,实现稳定脱贫,长久振兴,持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联系帮扶困难群众简报 篇二

在这个社会经济突飞发展的今天,社会老龄化问题越发突出,越来越多的老人容易被冷落,而敬老院则成为这些需要帮助的老人们的一个“新家”。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以尊重、温暖、呵护和帮助,我们以感恩的心去感谢他们为我们后代人的付出和奉献。

走进敬老院,老人家们都聚集在院子里等待着我们的到来,吕院长简单介绍了敬老院的情况,目前大沙敬老院有50名登记在册的`老人家,实际常住的人只有15人。在大沙,有很多老人的子女平时工作比较忙或不在身边,没时间照顾他们,所以只能把老人家送到这里。但也有一些膝下无儿无女,孤独一人生活在敬老院。老人们辛苦忙碌了大半辈子,在可以安享晚年的时候,我们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孝心,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关爱。当我们把水果、牛奶等慰问品分发给老人家的时候,老人家们的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开心和幸福。

3.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工作简报 篇三

会议传达学习了省、州近期重要文件、全州组织部长会议及帮扶工作会议精神,就贯彻落实好帮扶工作推进会议精神进行了安排部署,传递了州委、县委对帮扶干部的关心关爱。

会议指出,8月开展驻村帮扶工作队轮换以来,各单位、各帮扶队员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帮扶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仍然存在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帮扶工作不深入等问题。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压实帮扶单位、乡镇、驻村工作队三方责任,推动全县形成思想上高度重视帮扶工作、行动上狠抓帮扶工作落实、守正创新、携手共进的生动帮扶局面;要紧盯关键,着力提高驻村帮扶工作针对性、实效性,规范开展日常管理,认真细化帮扶举措,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激发广大人民的内生发展动力;要大力培育壮大新型致富产业,充分挖掘发展优势,理清发展思路,带动产业发展;要帮助建强基层党组织,提升党组织凝聚群众、服务群众能力

4.困难群众帮扶小组 篇四

情 况 汇 报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工作,也给这些同志给予了各方面的帮扶,通过这些细致的工作,让这些党员和群众充分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集体的关怀。

近年来,我们一直成立了由支部书记、工会主席挂帅的帮扶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支部和工会具体组织,每年的末和这些同志出现特殊困难的的时候都及时地看望慰问,既在精神上给予关怀与支持,也在物资、钱物上给予帮扶。2009至2011年帮扶对子情况如附表。

通过几年的帮扶,一些同志的家庭情况有所转变,如----同志,通过帮扶渡过了最艰难的三年时间,如今孩子找到了工作,妻子病情有所好转,自己在2010年也主动提出愿意将有限的帮扶物资让给最困难的同志。最重要的是通过帮扶让这些同志看到了集体的关心,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成绩更加突出。

对于今后的帮扶工作,我们认为一是应该有一个困难群众的标准;二是帮扶的标准不能太高,特别是非重大疾病的困难同志帮扶标准最好不能高于本人一个工资的标准,否则就失去了帮扶的意义;三是还要进一步发挥帮扶的作用,应该让被帮扶同志感到集体的温暖,更要让他们认识到应该努力工作和努力脱贫的;四是今后的帮扶学校也应该有这样的一笔专用资金。

5.困难群众帮扶小组 篇五

一、帮扶总体成效

目前我镇7户14人在册困难群众的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均已过线,“两不愁三保障”方面均已落实得到保障,并于2020年11月全部实现脱困。

二、工作开展情况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并调整《港口镇困难群众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一把手”负责制,明确分管领导和帮扶工作负责人。建立领导干部包保帮扶责任制,进行一对一帮扶。

2、投入资金,规范使用。设立专项帮扶资金,用于困难群众帮扶、慰问等工作,并由镇纪委监督使用。

3、加大走访,持续关心。镇、村书记带头走访,全年包保干部、帮扶站成员联合入户开展帮扶走访活动共计40余次。

4、因户施策,全面落实。通过协调市直结对帮扶单位及各方力量,全面落实我市八大困难帮扶政策。产业帮扶:为唐**户提供养殖业扶持,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问题;

就业帮扶:为程**、詹**户推介就业,落实工作岗位;

教育助学帮扶:为詹**户申请学杂费减免、寄宿生补助、中美爱心资助;

健康帮扶:为所有在册困难户代缴合作医疗,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帮助刘**、程**、吴**户办理慢性病证;

住房安全帮扶:对程**户进行危房改造,实施补助;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帮扶:为在册困难户申请水电费减免、协调康宁大药房为刘**户提供医疗帮扶救助金,协调江南化工、畅宇房产等公司为何**户捐赠手术费用;

基础设施建设帮扶:对唐**、何**、詹**、程**、刘**、吴**户进行旱厕改造、旧房提升;

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帮扶:对在册困难户合理调整低保待遇,为刘**、程**、何**户申请残疾人补贴。

三、特色经验做法

我镇在提高困难户收入的同时,致力于改善各户人居环境,重点启动旧房改造提升行动。这一行动是保障群众住房安全、帮扶困难群众的有力举措,使困难群众在摘掉“穷帽子”的同时,住的安全又舒适,进一步巩固了帮扶成果。

四、下步打算

1、加强困难群众动态监测和管理工作:对已脱困户继续进行动态管理,巩固帮扶成果;

对边缘困难户及时进行动态监测,确保“应纳尽纳”。

6.困难群众帮扶小组 篇六

一、正确估价,充分肯定去年工作成绩

XX年,全市社会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大城市,实现新跨越”目标,按照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要求,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社会救助框架体系基本形成。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全市“一口上下”的救助工作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市县两级都建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所有乡镇街道都建立了劳动保障与社会救助工作管理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趋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工作成绩显著;覆盖城乡的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得到很好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已全面推开;特殊困难家庭子女入学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还有慈善救助、住房救助、结对扶贫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活动广泛开展,都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二是为民办实事项目圆满完成。去年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共10大项,其中有许多与社会救助工作有关,到年底全部圆满完成。积极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提高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超额完成困难群众危房改造任务;年底前,碧浪湖2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开工建设,150套廉租房全部建成;“星光计划”继续扎实推进,26个老年活动室建设圆满完成。三是重点难点工作有突破。全市农村五保供养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86.9%,提前完成省下达目标。困难群众医疗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全市共有173.45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筹集资金5452.64万元。出台了城乡医疗救助实施意见,累计救助41807人,发放医疗救助资金645.39万元。还有市惠民医院的挂牌成立、各级民间慈善组织开展的大病救助等,都为缓解困难群众医疗难问题,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按照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低保工作还须进一步完善,如何实施分层分类救助、建立低保对象红绿卡制度等,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二是农村五保供养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水平还须进一步提高;三是基层社会救助管理机构力量和经费还没有完全到位,救助资源整合工作仍须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

社会救助作为大社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好社会救助工作,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是进一步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的职责所在。为此,我们要认清形势,创新破难,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一是构建和谐社会,对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和谐意味着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友好相处与和平共处,它的基础就是公平与公正。近几年虽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但高收入家庭与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去年,市救助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对全市困难群众基本状况进行了专项调研,通过摸底调查,全市因各种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有5万多人,约占总人口的1.95%,说明还是有相当部分的困难群体,要通过政府的二次分配来解决市场化带来的差异和不公平问题。从这个趋势看,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是创新破难为民服务,对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加快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本届政府任期内的一项重要目标。当前,全市正在开展“创新破难,加快发展”大学习、大推进活动,如何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的创新破难,深化为民服务,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的问题。在社会救助工作的理念上,如何坚持以人为本,把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真正作为各级各部门必须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在社会救助工作方法和手段上,如何改变我们以往各部门单兵作战的方法,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和政策上的衔接,从简单的零星社会救助,转变到按项目重点推进上,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在社会救助工作的机制上,如何从原来的随意性救助向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制度的长效服务转变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强研究,不断探索。

三是完善体系建设,对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提出了新任务。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各项制度也已基本到位。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目前社会救助体系建立时间不长,无论在政策制度上,还是工作方法上,都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按照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要求,我们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一要进一步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如在“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健全完善上;在搭建基层统一的救助平台,实现救助信息的畅通、共享,建立“一口上下”运行机制的探索上,还需要继续下功夫。二要进一步拓展社会救助内容。在解决困难群众吃、穿、住等基本生活的基础上,还要帮助解决医疗、教育、司法等方面的特殊困难,从不同方面提供多种救助服务,加固社会“安全网”。三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捐助制度。在继续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充分发挥公益慈善组织的作用,积极探索社会捐助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三、精心部署,认真做好今年社会救助工作

今年全市社会救助工作的目标任务很重,做好今年工作,总体要求是抓好“九个救助”:一要强化认识救助。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社会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二要落实责任救助。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工作体系,在加强资金、物资救助的同时,搞好生产自救,扩大救助网络工作平台,明确责任分工,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各部门既要按照职责,完成好常规救助任务,又要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创造亮点,形成特色。三要整合资源救助。在现有政府救助、社会性救助工作的基础上,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综合协调,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构建完整有效的网络平台,既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充分有效使用各种救助资源,确保社会救助不重复、不遗漏。四要营造氛围救助。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抓好社会救助工作,同时,要加强宣传,抓典型抓示范,营造良好的救助工作氛围。五要带着感情救助。扶贫帮困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次思想升华,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坚持为民服务宗旨观念的高度,带着感情、充满真情地做好社会救助工作,让人民群众满意,这也是对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检验。六要实实在在救助。对明确的各项社会救助工作任务,要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对明确的各项为民办实事项目,要一件件抓落实,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取信于民。七要不漏一人救助。对政策范围内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工作要细而又细、实而又实、深而又深,努力做到应救尽救、不漏一人,让每一名困难群众都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八要健全机制救助。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的协调机制、政策体系、创新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努力构筑社会救助的长效管理服务机制。九要夯实基础救助。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基础工作平台,充分发挥县区、乡镇、街道的职能作用,整合资源,夯实基础,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进我市社会救助工作再上新台阶。

工作重点是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富民惠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着力在完善社会救助长效机制和为民办实事上下功夫。

1.抓好基础工作,夯实基层社会救助服务平台。做好社会困难群众救助工作,抓好基础是关键。去年我们对全市困难群众基本状况进行了调研,基本掌握了底数。在此基础上,今年要着力做好动态档案管理工作,实行网络化管理,随时掌握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为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打下扎实基础。目前全市所有乡镇街道的救助平台都建立了,但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我们要继续在资源整合上下功夫,按照“六到位”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保证社会救助工作必需的机构、人员和工作经费,把政治素质好、业务精、群众观念强、工作得力的干部,充实到社会救助机构中来,进一步夯实基层工作平台,使基层网络平台真正发挥作用。

2.抓好重点工作,全面落实为民办实事项目。今年市委、市政府又确定了十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对被列入的社会救助工作,一定要作为重中之重,抓好落实,取信于民。一是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进一步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就业培训服务,积极开拓就业岗位,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二是住房救助工作。继续实施廉租房制度,解决市区百户“双困户”的住房困难。经济适用房20万平方米年内结顶。全面完成360户农村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任务。三是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市区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条医疗保障线”制度,进一步健全合作医疗困难群众救助机制,切实缓解部分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四是慈善超市建设。今年要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在中心城区和县区政府所在地的主要乡镇,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慈善超市,为探索实物救助打好基础。另外,如继续推进示范老年活动室建设、实施法律援助等为民办实事项目,都要抓紧抓好,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7.困难帮扶经验材料 篇七

工会组织高度重视和十分关心下岗职工、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努力探索建立工会长效帮扶特困职工的新路子。笔者基于实践认为,要真正实现帮扶工作由节日活动型向长效机制型的转变,由抓典型向全域覆盖的结构型转变,由单纯办实事向帮监促全方位保障转变,实现帮扶工作经常化、社会化、制度化,必须在思路、载体、方法上等进行不懈地探索。

一、创新思路,努力实现工会帮扶工作的主动“融入”

导致低收入阶层和特困职工群体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如果仅就工会帮扶谈帮扶工作,就工会能力谈帮扶效果,使帮扶工作停留于“节日慰问型”阶段,不仅难以治本,也使帮扶工作失去应有的意义,因此工会帮扶工作应在主动融入上着力。

(一)主动融入到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作中去

切实保障广大职工的基本生活,做好帮扶困难职工特别是生活难以为继的特困职工工作,是工会组织始终牢记宗旨,进一步发挥好新时期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落实以人为本工作基点的具体实践。因此要在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同时,坚持以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为重,以关心职工的疾苦为重,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办好事。凡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都竭尽全力去办,把党的温暖和工会的关怀及时送到职工的心坎上,使包括困难职工在内的广大职工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坚定克服暂时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二)主动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去。

困难职工的帮扶需求多样性决定了帮扶工作的广泛性。工会组织要在发挥自身组织优势的同时,勇于跳出自我循环的小圈子,善于借助“市场”这一无形的手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合力,做强、做大、做优工会的帮扶工作。采取自筹一部分,向同级政府(行政)申请一部分,组织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家、社会知名人士及广大职工捐助一部分的方式筹措帮扶资金和物资。工会组织应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媒体、宣传阵地,加大对这些热心公益事业的单位及社会人士义举的宣传报道工作,以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扩大其社会知名度,帮助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通过营造一种人人关心困难职工,人人参与帮扶工作的良好氛围,做到一家有难,全社会帮扶,实现多赢。(三)主动融入到整个社会保障大体系中去。

要在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新体系过程中,发挥工会特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面对“两个确保”、“一个低保”政策的执行和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相继推出,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专题调研,以调研报告、情况专报或三方协商会议等多种方式,向政府(行政)及时反映基层企业的愿望和职工的呼声,为决策提供准确的第一手材料,促使相关部门对多项政策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真正落实工会源头参与、监督保障职能。应积极参加各类公用事业听证会,结合实际工资水平、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指数和职工承受能力等因素,代表职工提出有根据的意见和建议,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

二、创新载体,探索帮扶困难职工新模式。

要在构建帮扶困难职工长效机制的实践中,努力摆脱过去多年来形成的帮扶工作的观念定势和思维惯性,认真研究分析新时期帮扶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以科学务实的精神、与时俱进的工作态势,创新帮扶载体,探索出具有整体性、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的帮扶困难职工新模式。

(一)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主体,建立快速知情、快捷帮扶的救助系统。

工会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应直接面对所有求助的困难职工,通过特困救助、免费职介、信访接待、法律援助四个服务平台为职工提供快捷帮扶和一站式服务。应抓延伸,实现紧急救助与网络帮扶的有效衔接,形成横成片、纵成网、广域覆盖的帮扶工作格局。要以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发动等方法多方融资,集中资金、物资、岗位,集中援助的服务方式,围绕党政最关切,职工最期盼,社会最关注的问题,对困难职工实施入户帮扶、现场帮扶、岗位帮扶、助学帮扶、医疗帮扶等,通过一件件实际问题的解决,一桩桩具体工作的落实,让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成为工会组织服务大局、服务职工的一个知名品牌。(二)全面推行“绿卡”跟踪帮扶制度

“绿卡”跟踪帮扶制度是工会系统自下而上界定帮扶对象,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联动包保,责任到人的一种帮扶管理模式。它以层层签订包保责任书为主要方式,把一定区域内特困职工和孤老退休职工的帮扶责任落实到单位,具体到人头,并按照家庭状况清、特困原因清、技术特长清、就业要求清、思想状况清的“五清”标准建档立卡,形成规范的特困职工档案,统一输入微机,建立起特困职工动态管理微机网络,做到随时发现随时输入,随时变化随时调整,随时脱困随时注销。

(三)构建依法协调、法律帮扶机制,拓展帮扶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部分职工生活致困和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有着直接的关系,有的职工劳动权利被非法剥夺,造成生活困难,有的职工因为企业拖欠大量医疗费而致困,有的职工因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而使生活陷入困境,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工会组织应着眼于建立依法协调、法律帮扶工作新机制,通过法律帮扶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解决困难职工的生活难题。

三、创新再就业渠道,切实解决根本的民生问题

(一)做到认识到位,增强做好再就业工作的政治意识、紧迫意识和责任意识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是一件关涉国计民生的大事。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各级工会应始终把促进再就业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首要内容,作为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帮扶困难职工的重要途径,作为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要求,实现“以人为本”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服务大局、服务职工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以更大的工作力度、更新的工作招法、更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把工会促进再就业工作推上新水平。

(二)措施到位,为开展工会促进再就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面对工会促进再就业工作的新形势和广大下岗失业人员对工会组织的真情期盼,工会组织应把握变化,超前研究,着眼长远,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切实可行的措施。要结合区域实际,围绕经济发展大局,及时制定了再就业工作规划,出台推进工会系统再就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充实再就业工作队伍。要加强就业培训,加大再就业政策宣传,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择业观念。要结合本地区本系统就业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动态,采取结构分析的方法,按照市场需求开展了“订单式”培训,紧盯“市场行情”,做到“供需对路”。要把再就业培训与劳动部门推行的劳动岗位资格证书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培训围绕岗位转,人才紧跟订单走,使经过培训并且获得资格证书的下岗失业人员,不仅能及时找到工作,而且与岗位供求相一致,提高培训就业率。各级工会要整合社会资源寻求岗位,特别是主动与蓬勃发展的非公有制企业联系,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建立工会再就业基地,建立空岗联系制度,及时推荐条件合适的下岗失业人员走上工作岗位;工会应积极支持和帮助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开发经营领域,在促进企业提高效益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企业发展和再就业工作的“双赢”;通过与有关部门和用工单位联合举办招聘会等形式,实现用工信息集约化,为下岗职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要发挥再就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带动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实现“1+1群”的规模效应。要依法监督,保障职工劳动就业权,工会组织要在企业改组改制中主动维护,认真履行源头参与和监督保障的职责,坚持对改组改制方案、下岗分流方案、企业用工方案,依法落实职代会的权利,严把职代会审议、通过关,既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又旗帜鲜明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总之,工会组织要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满腔热情去探索和创新,构建起党委领导,行政主导,工会运作的工作格局,发挥自身优势,汇集社会合力,才能有情有形地把帮扶工作做好、做实。惟有形成以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为主旨的工会纵向帮扶网络;形成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载体的横向快捷帮扶系统;形成以物质帮扶、资金帮扶、岗位帮扶、法律援助、助学帮扶、医疗帮扶、协调帮扶为内容的全方位的立体帮扶体系,才会从根本上提高工会帮扶能力,开创工会保障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工会帮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们严格按照省、市总工会的部署和要求,对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实施有机整合,形成了“四位一体”工作体系。实践证明,这种行之有效的运作方式,将工会帮扶维权职能融为一体,把面向社会、服务职工的事务推向前台,不仅成功地破解了区级工会普遍存在人少事多、力不从心、疲于应付的难题,还有力地推动了工会组织形式、工作方式、运作模式的转变,使帮扶中心真正成为了工会全面履行社会职能的前沿阵地,成为了工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窗口,成为了推进帮扶维权社会化的工作平台,成为了充满阳光和爱心的困难职工之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起来,打造充满阳光的帮扶平台

××*区是我省钢铁、石化、造船、重型机械、环保设备的重要生产基地,拥有武汉钢铁公司等10多家国有大型企业。在区属1300多家中小企事业单位中,有职工6万多人,农民工2万多人。面对区属企业改制重组、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侵权案件屡屡发生、劳动争议纠纷日渐上升等新情况,仅有7名工作人员的区总工会,将如何应对形势的变化,如何把“职工、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的口号付诸于行动,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今年初,省总发出《关于推进县级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四位一体”建设的通知》后,我们敏感地觉察到,这是上级工会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天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重要讲话精神的的破题之举,也是推动县(市、区)工会全面创新发展的难得机遇。于是,我们牢牢抓住这个契机,对区帮扶中心“四位一体”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在取得区委、区政府和上级工会的首肯和热情支持下,区总工会腾出临街近5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全部用于“四位一体”建设。按照规范化考核十项标准,我们在帮扶中心一楼大厅设置了信访接待、生活救助、医疗互助、职培职介、小额贷款、农民工维权、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10多个服务窗口,设立了免费家电维修、优惠理发、救助物资发放等服务项目,配置了电脑、打印机、壁式电子显示屏等必备的硬件设施;在二楼设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室、职工技能培训教室等,既完善了“四位一体”所需的服务功能,又使帮扶中心的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我们还对街道帮扶维权站和社区(企业)信息员进行了充实调整,形成了以区帮扶中心为龙、街道帮扶维权站为支撑、基层工会干部为骨干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上下联动、反应敏捷的帮扶维权网络。

二、转起来,充分借助和运用社会资源

搭建了“四位一体”平台,关键是要使它转起来,而转起来需要必备的物质基础,这往往又成为工作持续开展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注重发挥工会组织网络健全、联系社会广泛的优势,紧扣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助困、助医、助学入手,想千方,设百计,广泛借助和运用社会资源,建立起了“爱心超市”、“爱心医院”、“爱心药店”、“爱心学校”和“爱心互助园地”。在助困方面,我们先后与武汉丽红商业公司签订协议书,创办了“爱心超市”(区总工会出资88%、丽红公司让利12%),困难职工凭爱心购物卡,就可到丽红公司所辖36家超市选购生活必需品。同时,我们广泛发动职工捐资捐物献爱心,在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立了“爱心互助园地”。截至今年六月底,全区职工捐赠衣物2万多件、生活日用品4940件,经消毒整理后,分门别类存放。已向多名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发放了14821件衣物,900多件生活日用品。在助医方面,我们在区第一医院挂牌设立了“爱心医院”,与马应龙公司开设了“爱心药店”。医院为困难职工建立了健康档案,区总工会为困难职工发放医疗优惠卡、爱心购药卡,困难职工可持卡到医院就诊体检,到马应龙大药店购买药品(区总工会出资85%,药店让利15%)。同时,我们还组织了2万多名职工参加市总工会开办的“重大疾病医疗互助”,组织了15189女职工参加“防癌保险”,目前,已有51名职工获得46万元赔付,缓解了患病职工的医疗负担。在助学方面,我们与区教育局联手创办了“爱心学校”(由区总工会出资80%,学校出资20%),享受优惠的困难职工及农民工子女可在全区59所中小学就近入学。有了广大职工和社会各方面的鼎力相助,我们创办的“五个爱心平台”有效地转动了起来,不仅使困难职工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扶救助,也使区帮扶中心的人气越来越旺,声誉越来越响,工作越来越火红。

三、亮起来,推进帮扶维权工作向纵深拓展

劳动关系呈现多元化、契约化、复杂化的特征,需要工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履行维权基本职责上。将困难职工帮扶、职工法律援助、农民工维权、劳动争议调解等职能实施有机有效整合,通过组织形式、工作方式、运作模式的创新,来打造工会工作的“亮点”。为此,我们加大了推进社会化维权的力度,把帮扶与维权、维权与维稳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我们依托“区职工维权领导小组”、“区推进集体合同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领导机构,加强与党政职能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共同协商职工、农民工维权工作的重大问题,共同调处侵害职工、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件推动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部门配合、工会运作”的社会化帮扶维权格局。

二是建立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切实发挥了工会调解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为改善职工、农民工打官司“立案费用高、调解难度大、仲裁周期长”的现状,推进劳动争议调解关口前移,在区法院支持下,我们于今年5月成立了区总工会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聘请原区法院退休老庭长担任首席调解员。劳动争议调解中心成立两个多月来,接待来访达240余人次,受理案件32起,办结率和执行率达100%。如武汉某公司拖欠农民工工资,40多名农民工讨薪无果,情绪激动,与厂方人员发生了肢体冲突,甚至提出不解决就堵马路。区总工会知道此事后,立即介入调解,当了解到是银行转帐延误导致欠薪的原因后,我们当即决定,由区总工会先垫资7万元支付农民工工资,待银行资金到帐后再由公司转还给区总工会。这一调处结果,让双方当事人感激不尽,由此而防止了不稳定事件的发生。

三是协同政府相关部门联手开展法律援助进企业、进社区活动。我们对选聘10名协理员采取集中使用、分片负责、统一考核的方式,指导协理员深入社区、企业宣讲《工会法》、《劳动合同法》,发放宣传资料5000多份。同时,还协同劳动部门对90多家用人单位劳动用工情况进行了检查,现场调处了10余起劳动纠纷疑难案件,对3家违法违规企业下达了《整改通知书》,对个别严重违法单位实行了处罚,使大量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为××*区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在推进帮扶中心“四位一体”规范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离上级工会的要求和职工群众的期待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学赶先进,弥补差距,切实加强帮扶中心软硬件建设。在硬件建设方面,我们要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改善目前因陋就简的办公条件,努力将其建成环境舒适、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全省县(市、区)第一流的帮扶中心。在软件建设方面,我们要认真抓好省劳动厅、省总工会《关于加强与工会协作配合共同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的相关政策的落实,在争取职培职介资质落实职业培训计划与补贴、开设小额贷款服务窗口、配备公益性岗位人员方面有新的突破。用帮扶中心“四位一体”规范化建设的新成绩向国庆60周年献礼,为我省工会工作全面创新发展作出新贡献。

帮扶中心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强化帮扶中心建设 切实提高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我们青冈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于2004年初成立后,以服务职工和社会,确保全县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为宗旨,致力为广大职工提供法律援助、生活救助、就业帮助、信访接待和职业培训等服务,有效维护了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为推动全县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年多来,帮扶中心共接待求职职工600人次,为特困职工提供各类救助350余人次,接待职工信访电话1000余次,处理集体来访4起,真正体现了帮扶中心的重要作用。

一、改善环境,配齐人员,进一步强化帮扶中心建设

为确保帮扶中心顺利开展工作,我们不断改善办公环境,配齐配强了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了帮扶中心建设。

一是改善了办公环境。中心成立之初,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仅租赁了一处30余平米的房屋作为办公场所,办公设备极其简陋,只有两张旧办公桌椅,难以适应工作需要。为便于工作,县委、县政府帮助三次更换办公场所,更新办公设备。今年年初,结合在县直机关中开展的“营造整洁环境,创建文明机关”活动,在县委、县政府筹资和协调下,帮扶中心在县祯祥豪庭小区租赁了一处90余平米的门市房,作为办公场所,并进行了必要的装修。同时,为了提高办公效率,配置了微机和激光打印机,接通了网络信息平台,使帮扶中心的办公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二是强化了队伍建设。为解决好原中心工作人员因没有正式编制,工作热情不高、钻研业务知识主动性较差的问题,2004年年末,在县委、县政府的关爱和支持下,为帮扶中心解决了人员编制问题,设立了三个财政编,并从毕业生和其他部门优选了三名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干部,专门负责帮扶中心工作。人员到岗后,我们首先对其进行了为期十天的业务知识、政治理论、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以确保其到岗后能够胜任工作。同时,积极选派中心人员外出参观考察,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有关培训活动,借鉴好的经验做法,使帮扶中心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2004年以来,全县共通过外出考察、组织培训等方式,为帮扶中心组织集体学习30余次。其中,在县委组织部今年年初组织的干部教育培训活动中,共安排中心人员参加了法律、经济管理、政治理论知识等四个班次的学习,有效提高了中心人员的全面素质。

三是提供了经济保障。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县财政每年为帮扶中心划拨专用办公经费2万元,并设立了专用账户。2004年划拨救助资金5万元,并于2004年3月划拨到位。今年年初,经过县委常委会议决定,为帮扶中心划拨资金10万元(其中,县财政划拨5万元,民政局从捐赠款中拿出5万元),作为帮扶中心后续资金。绥办发[2005]13号文件下发后,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从2006年开始,每年为帮扶中心划拨专用帮扶资金10万元,并纳入财政预算。从而为帮扶中心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规范运作,真帮实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为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我们通过广泛深入地联系和凝聚职工群众,全力创造条件,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

第一,详细掌握全县特困职工情况,解决特困职工燃眉之急。为全面掌握全县困难职工情况,便于实施救助,我们组织人员深入到基层,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对全县下岗职工情况进了详细的调查,摸清了下岗职工的情况,并进行了分类。全县共有下岗职工28461人,其中特困职工1015人,困难职工2125人,年龄在4050的下岗职工占70%,有专业技术的下岗职工占13%。我们将这些基本情况全部存入数据库中,实行规范的微机化管理。即:将全县所有特困职工和已救助过的困难职工的基本情况,包括原工作单位、年龄、技术专长、身体状况、家庭成员基本情况等,全部输入微机中,并做到了随时更新、随时调阅,实现了较好的动态式管理。

在实施救助工作中,对申请特困救助的贫困职工,我们首先进行情况登记,然后进行调查、走访、核实,严把关口,确定需要救助的职工对象。在了解到米厂下岗职工王国英家庭贫困、家庭成员均患病的情况时,中心马上派两名工作人员及时到该职工家中了解情况,送去了大米、面粉、豆油等价值500元的生活救助物资。此外,对突发性事件,坚持特事特办,第一时间到现场核实,并直接实施救助,后补办救助手续。自帮扶中心开展工作以来,共对130户特困职工实施了救助,发放救助款达6.8万元。第二,发挥职能作用,实施多层面救助。一是利用职业培训进行救助。我们立足引导、鼓励和培养广大职工在投身经济建设、推进企业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中塑造新形象、体现新作为,以“新世纪主人翁行动工程”、“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和“职工素质工程”为载体,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等方式,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积极帮助困难职工实现再就业。一年多来,利用县劳动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开办了电脑、服装裁剪、电焊等培训班10余期,培训职工达2500余人。累计接待求职职工600人,通过协调劳动和城建等部门,为485名下岗职工找到了工作。县铸造厂下岗职工董长富,下岗后一直没有固定工作,靠做零工维系一家三口的生活,去年年底,我们动员他参加电焊培训班,结业后,被推荐到大庆一家企业就业,月工资1000余元。二是扩大劳务输出进行救助。我们积极为下岗职工寻找就业渠道,通过帮扶中心与大庆振富集团、绥化建安建筑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稳定的用工联系,加大了劳务输出力度。一年多来,通过帮扶中心联系输出劳动力540多人,有效缓解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压力。水利机械厂下岗职工杨文章一家四口无收入来源,温饱和子女就学问题都难以解决。了解到情况后,帮扶中心将杨文章及其妻子介绍到富森木业公司就业,两人月收入达1300余元,家庭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子女就学也有了可靠保障。三是通过法律援助进行救助。我们通过加强对《工会法》、《劳动法》等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为广大职工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依法维护了职工的政治、经济权利。同时,帮扶中心与县律师事务所建立了合作关系,遇到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棘手事件,注重通过聘请法律顾问帮助解决。如:原糖厂下岗职工高海,原单位拖欠他工资2872元,后来本人因患脑血栓不能工作,家庭无收入来源,其爱人本着试试看的心理,到帮扶中心请求援助。在中心和工业办、法院等部门帮助协调、联系下,要回了原欠款。2004年以来,中心共为困难职工索要拖欠工资款等职工合法收入近2万元,有效保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成立帮扶中心爱心超市,扩大困难职工的救助面。为使全县特困职工帮扶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集中全社会力量扶贫帮弱,帮扶中心于2005年年初成立了“一帮一”爱心超市,并在青冈镇的八个社区也相应成立了爱心超市,并确定专人负责,接受捐赠,帮助特困职工解决燃眉之急。5月份,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以“心系困难职工,奉献一份爱心”为主题的募捐活动。此次活动,共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的衣物近3万件,旧家用电器、家具等1000余件。其中帮扶中心爱心超市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的衣物3800多件,旧家用电器15件,总价值达1万多元。全县八个爱心超市成立以来共救助困难职工1300余人。从而在全县范围内营造了人人关心、关爱和帮助弱势群体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我们从思想上树立“职工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带着浓厚的感情,努力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就业、保障、分配等方面帮助排忧解难。一年多来,中心共为特困职工发放特困证892个,协调税务、工商等部门减免部分税金,增加了特困职工的收入。通过协调民政部门,共为2170人安排了低保,使特困职工老有所养、弱有所帮、残有所助。县社冷饮厂下岗职工牛纯喜领取特困证后,在亲属的帮助下,开办了一个水果店,年收入近一万元,年免收税费达1500多元,一举实现了脱贫。

三、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帮扶中心工作的领导

一是成立专门领导组织。我们把城市一帮一纳入全县扶贫开发整体规划中,统筹谋划落实。为切实加强对帮扶中心工作的领导,我们成立了由县委常务副书记为组长,政府常务副县长、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下设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帮扶中心具体工作。同时,把帮扶工作列为县委重点工作督查事项,定期进行督办,随时报送县委主要领导,并向基层通报情况。从而有力保证了帮扶中心工作扎实顺利开展。

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我们根据帮扶中心工作实际,组织相关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帮助研究制定了《职业介绍办法实施细则》和学习、工作、奖惩等相关制度,对全体工作人员实行目标管理,本着能量化就量化,不能量化就具体的原则,规范了行为,明确了工作任务、目标,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帮扶回访工作制度,对帮扶过的困难职工,在三个月内将深入到其家中进行一次回访,真正使帮扶工作做到了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三是坚持实行例会制。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定期听取一次帮扶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并随时帮助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对于重要工作,提交政府常务会或县委常委会议进行讨论。今年年初,为筹措10万元的帮扶资金,经帮扶领导小组讨论后,提交县委常委会议研究解决并划拨到位。对困难职工进行资助前,我们都要召开帮扶领导小组办公会议进行研究确定,以确保救助工作规范运作,取得实效。

虽然我们通过加强帮扶中心建设,在扶助贫困职工工作上取得了点滴成绩,但与其他兄弟市县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决心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加大工作力度,把我县帮扶中心真正建成暖职工之心、增职工之益、解职工之需的“职工之家”。

近年来,舞钢市总工会帮扶工作在省总、平顶山市总工会及舞钢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与大力支持下,以建立健全日常帮扶救助机制为主线,在规范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管理,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能上狠下功夫,积极开展“送温暖、送清凉、送助学”活动,开展单亲困难职工子女的慰问救助活动,精心打造帮扶品牌,切实为困难职工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为舞钢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深受广大职工和社会各届的好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健全日常帮扶救助机制

舞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总工会主席任副组长,市直有关局(委)主要领导任成员的市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市总工会具体负责全市困难职工的日常帮扶救助工作。市政府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为帮扶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市总工会积极与劳动、工商、税务、教育、卫生、司法、民政等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对涉及职工生活保障、再就业政策落实、困难职工就医和子女就学、合法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尽最大努力为困难职工解决实际困难。社会各界主动为困难职工捐款、捐物,积极参与困难职工帮扶救助的公益事业,在全市有效形成了“市委领导、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工会运作”的帮扶工作格局。

二、高标准建设帮扶中心,健全完善帮扶工作长效机制

2007年我们按照《全总关于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意见》及省总、平顶山市总工会的指示精神,成立了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成了200平方米的帮扶中心服务大厅,在规范化建设上做到“五有”,即有机构、有办公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资金。同时,在全市13个乡(镇)、街道和15家工会工作委员会建立了困难职工帮扶站,市总、基层工会困难职工帮扶救助网络基本形成。市总工会高度重视帮扶中心软件、硬件建设,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设立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编制,配备了10名帮扶工作人员;市财政还专门拿出12万元给中心配置了空调、电脑、打印机、电子屏、办公桌椅、档案柜等必备用品,为来访群众及受助的困难职工提供适时、方便、快捷和有效的“一站式”服务。在帮扶中心软件建设方面,制定了《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特困职工救助办法》、帮扶中心工作人员职责、特困救助标准和原则、职业介绍制度、职业培训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规定,做到制度上墙,方便广大职工了解和监督,方便工作人员规范操作。同时,市总工会积极争取市财政对帮扶资金按照中央财政下拨资金1:1的比例列入财政预算,确保了全市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和帮扶资金的落实,为长期有效地开展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立足“送温暖、送清凉、送助学”活动,着力打造“三送”的帮扶品牌近年来,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以履行职责、真诚服务、救急济难解困为宗旨,在帮扶形式上不断创新,在帮扶内容上不断丰富,在帮扶制度上不断完善,同时,积极开展职工法律援助、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帮扶救助等工作,重点打造了“送温暖、送清凉、送助学”的“三送”等帮扶品牌,为全市的困难职工提供直接、快捷、方便的服务。

(一)扎实做好“冬送温暖”活动。市总工会高度重视每年“双节”期间“送温暖”工作,加强领导,成立组织,全力以赴把这项“民心工程”做扎实。特别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市总工会积极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重点关心和关注改制企业、困难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困难职工生产和生活情况,尽心尽力推动和帮助困难企业、困难职工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广大困难职工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在“送温暖”活动中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档建卡。掌握困难职工的第一手资料,是做好双节“送温暖”工作的基础。市总工会结合实际和往年“送温暖”活动经验,制定出符合困难职工帮扶条件的六条基本标准,通过新闻媒体和以文件的形式扩大宣传面,让更多的职工了解帮扶范围,争取更多职工的理解。建立健全两级困难职工动态管理档案,详细了解掌握全市困难职工情况。市总工会充分利用各乡(镇)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站网络优势,深入到每困难职工家中,详细了解困难职工的年龄、特长、要求、困难原因、家庭状况等情况,并制成卡片,录入困难职工电子帮扶档案,对困难职工解困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管理,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分类帮扶。目前,我市纳入网络管理的困难职工有2043人。二是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写出困难职工情况调查报告,制定“双节”“送温暖”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同时,积极协调市财政及社会各界支持“送温暖”活动,加大“送温暖”资金支持力度,不断扩大“送温暖”活动覆盖面,市总工会还组织号召广大工会会员向困难职工的捐款捐物活动,确保全市所有困难职工过好冬、过好年。三是认真做好全市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困难职工的“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制定“一对一”帮扶困难职工工作计划,明确帮扶对象,发挥号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带头作用和影响力,带动全市各级领导干部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的开展,扩大社会影响。四是搞好部门联动。市总工会积极与卫生部门联合出台了困难职工就医优惠政策;与民政部门联合出台了低保联系制度,将该进低保而未进低保的困难职工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与司法局出台了法律援助办法;与鸿祥量贩合办爱心超市,为困难职工提供购物优惠等,借助全社会力量促进帮扶困难职工活动的开展。2008年以来,我们共筹措送温暖资金85.4万元,慰问看望困难职工4210人次,慰问困难劳模、先进工作者92人次,慰问困难女职工及单亲困难女职工808人次,慰问困难农民工824人次,慰问困难企业34家。共送粮油6万多斤、衣被1200多件,党员干部参与结对活动372人,其中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结对帮扶42人。

(二)积极开展“夏送清凉”活动。每年盛夏酷暑高温期间,市总工会都要开展“送清凉、送健康、送法律”的暑期慰问活动,深入到全市重点工程建设一线、企业厂矿、车间、生产工地进行暑期慰问活动,为一线职工和农民工送去毛巾、茶杯、矿泉水等物品及《劳动合同法》、《河南省企业职工民主权利保障条例》、《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书籍,在慰问的同时引导广大职工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做到知法、学法、懂法、用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慰问的同时,我们还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纳入调查范围:职工在暑期高温35度以上露天作业时高温补贴是否落实到位;企业是否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是否签订了集体合同及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是否按合同履行;职工工资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是否按时发放,是否有拖欠或克扣现象;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企业是否能做到不裁人、不减薪或少裁人、少减薪;企业职工及农民工目前的思想状况;企业和职工对工会工作有哪些好的建议和意见等。通过以上调查,密切了工会与企业、职工之间的关系,规范了企业用工行为,提高了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和集体合同的履约率,减少了拖欠和克扣职工工资等违法现象的发生,促进了工会工作的开展。两年来,暑期“送清凉”活动共慰问企业、事业单位68家,慰问生产一线职工9780多人次,共发放了价值近10万元的慰问物品和6000册的法律书籍,共补签了1204份劳动合同,督促企业给职工补发高温补贴8000多元,发现拖欠工资事件21起,为职工讨回工资2.3万元。

8.困难职工帮扶制度 篇八

为了更好地为困难职工提供救助、维权和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平抑社会矛盾,促进改革发展。进一步将帮扶工作做大、做强、做实,使帮扶工作覆盖到每一名困难职工,现就新绛公路管理段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有关内容、制度和标准进行说明。

一、困难职工标准

困难职工:家庭月人均收入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由于重病或残疾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职工(家庭月人均收入400元以下)。

二、帮扶工作制度

(一)每年“两节”期间向困难职工发放米、面、油等过节物品和慰问金。

(二)深入困难职工家庭进行走访慰问,组织贴心人服务队开展为困难职工服务活动。

(三)每年在8月底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为考上大学和高中的困难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

(四)组织在读受助大学生开展暑期教育活动,并发放助学金。

(五)不定期开展转赠活动,将筹集到的帮扶物品赠与有需求的困难职工。

(六)每年按照上级工会要求,开展募捐活动,集社会

力量帮扶困难职工。

三、职工解困基金

1.资助条件。

根据职工及所供养直系亲属的基本生活状况,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职工及家庭进行资助。人均月收入为家庭月总收入除以供养亲属总人数的平均值。

下列情况不予解困资助:

(1)不服从调配、工作安排或在外从事第二职业的。

(2)违反党纪国法或因个人原因给国家和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

(3)不继续承担抚恤责任的死者家庭,包括已失去供养条件的死者直系亲属。

2.申请程序。

(1)由职工本人或配偶提出书面申请,并同时出具有关证明。

(2)填写《职工生活困难补助申请表》,按职工生活困难补助办理。

3.资助标准。

(1)凡因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原因造成重大损失的,一次性给予500至5000元救助。损失极为严重的,资助金额不受此限制。

(2)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根据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以补差额的形式,每季度视情给予300至900

元的定期救助金。

(3)困难职工子女教育助学基金、希望工程助学基金每学年为3000至6000元人民币,具体数额将根据职工家庭经济状况、学费标准等因素研究确定。

9.困难帮扶简报 篇九

就业帮扶“固本”。紧盯脱贫劳动力、监测对象稳岗就业,全力保障就业规模稳中有升。截至目前,全市49557名脱贫劳动力、监测对象实现稳定就业,较去年同期增长9%。消费帮扶“纾困”。组织排查并分类落实产销对接,广泛动员以直接购买、帮助销售等方式化解农产品滞销问题。目前,已助力脱贫户、监测对象销售农产品价值828.76万元。

产业帮扶“增惠”。完善“四带一自”产业帮扶机制,鼓励主体带动,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户12266户。引导支持脱贫户开展自种自养,增发奖补资金542.33万元,惠及脱贫户2367户。定点帮扶“提能”。制定帮扶工作提示单,厘清帮扶事项,持续落实包村帮户。二季度,全市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共投入资金581.73万元,帮扶实施项目306个,培训3669人次。

10.XX派出所社区民警帮扶困难群众 篇十

XX派出所社区民警帮扶困难群众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XX派出所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在日常走访群众的基础上,开展了爱民帮扶行动。按照活动部署,XX派出所每名社区警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联络员都与一名包括贫困居民、孤寡老人、寒门学子、生活困难等在内的帮扶对象结了“对子”。

社区民警与联络员采取定期走访或电话沟通等形式,每月与帮扶对象至少联系一次,积极为对方解决生活等方面的困难,送政策、送致富信息、送法律援助,同时积极帮助联系解决在就医、就业、上学等方面的困难。通过民警入户走访帮扶等形式,进一步畅通与人民群众沟通联系渠道,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据统计,活动期间共慰问孤寡老人6人,帮助困难群众7个,为一名贫困户解决“低保”。

上一篇:淘宝推广策划书下一篇:年第二学期开学典礼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