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2024-10-25

生理学基础教学大纲(8篇)

1.生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篇一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课程代码: 054019A 课程学时: 72 学分: 4

开课时间: 二 年级 一 开课单位: 管理系

大纲执笔人: 胡高喜 大纲审定人: 周旭

一、课程性质、任务

《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为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直接为培养本科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同时,又为管理类各相关专业后续的各个相关管理课程奠定基础。本课程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讲述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全球的管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与管理相关的文化、社会责任、道德以及全球化等问题进行探讨,使学员了解管理学的历史和发展,对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真正领悟管理的真谛。

本课程既注意了工业经济时代成熟的企业管理理论,又注意管理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了知识经济等条件下的组织创新。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管理科学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提升科学的管理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管理课程打下基础。

具体要求:

1、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及其沿革,并通过管理职能这条主线,掌握基本管理职能的内涵和内容;

2、掌握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3、使学生能够利用管理学知识对国内外著名企业的相关案例进行简单分析,将管理学的思想以及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渗透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之中 适用专业: 经济类及管理类本科专业

二、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共3.5学分,总课时为60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1)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学时分配 导论

1、管理与管理者1.1 为什么需要管理

了解 1.2 什么是管理

理解 1.3 管理者做什么

掌握

2、管理思想的演进2.1 早期的管理思想

了解 2.2 古典管理理论

理解 2.3 行为管理理论

理解 2.4 现代管理学派

掌握 2.5 当代管理思想

了解

3、管理环境

3.1 管理环境的定义与分类

3.2 管理的外部环境

3.3 全球化环境中的管理

4、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4.1管理者的管理道德

4.2管理者的社会责任

4.3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5、计划概述

5.1 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5.2 计划的表现形式与类型

5.3 计划编制过程与方法

6、目标与目标管理

6.1 组织目标

6.2 目标管理

7、战略性计划

7.1 战略的概念、作用及层次

7.2战略性计划的制定

8、组织设计

8.1 组织结构

8.2 职权关系

8.3 组织设计的任务与原则

8.4 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

9、人力资源管理

9.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9.2人员招聘与录用

9.3培训与考评

9.4 薪酬管理组织文化

10.1 组织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10.2 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

10.3 组织文化的功能

10.4 组织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领导

11.1 领导的性质和作用及领导者素质

11.2 领导方式及其理论

11.3 领导的决策及权力

了解

掌握

理解

了解

了解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了解

掌握

掌握

理解

了解

掌握

掌握

理解

了解 掌握 了解 了解

掌握 了解 掌握 掌握

了解 理解 掌握 6 4 4 6 4 4 6

12、激励

12.1 激励原理与内容型激励

掌握 12.2 过程型激励理论

理解 12.3 状态型激励理论

理解 12.4 综合型激励与激励方法

理解

13、沟通

13.1 沟通及其作用

了解 13.2人际沟通方式

了解 13.3 组织沟通

掌握 13.4 有效沟通的实现

了解

14、控制

14.1 控制的内涵及作用

了解 14.2 控制过程

掌握 14.3控制类型

掌握 14.4控制方法

掌握 14.5信息化管理

了解 15、21世纪的管理

理解

总学时:72学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1)突出对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教学研究,目的是打下学习管理学的基础(2)对管理各项职能的教学,详细讲授每一项职能的内涵、相关理论和基本知识。

2、难点:如何使学生能够以理性和感性两方面把握基本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1)课堂讲授:复习旧课,案例导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

2)实验(实训、实习):根据目前教学方向,暂无课堂实践环节要求。但是考虑到,本课程融理论、技能于一体,专业性较强,而学生缺乏业务实践等现实。为锻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适应性,在教学中将高度重视案例分析环节。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培养学员的独立工作能力。这个工作能力有着广泛的内涵,概括了学生今后管理职业生涯中所需的一切主要能力,包括: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快速阅读、做扎记、抓要点、列提纲、查资料、演绎与归纳、计算等);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与抓住问题、分清轻重主次、原因、拟定针对性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权衡与抉择、总结与评估等);

3、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辩论与听取、小组的组织与管理等)等各方面。

3)作业:课堂作业与平时作业结合。

4)课程设计:每一章以案例导入进行理论的讲解,辅助于部分习题,并用一到两周或几周的时间在对该门课程中的部分章节进行实习。5)考试 5.1 考试方法:考查,开卷;考试,闭卷

5.2 各章考题权重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者

10%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演进

8% 第三章 管理环境

3% 第四章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3% 第五章 计划概述

8% 第六章 目标与目标管理

8% 第七章 战略性计划

4% 第八章 组织设计

6%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3% 第十章 组织文化

7% 第十一章 领导

10% 第十二章 激励

10% 第十三章 沟通

10% 第十四章 控制

10% 5.3 考试题型与比例

名词解释

15% 单项选择题

20% 多项选择题

20% 简答题

20% 计算题

5% 论述题

10% 案例分析题

10%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经济学、后续课程:管理类其它专业课程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蔡茂生、黄秋文主编.管理学基础(第二版).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参考书:

1.[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管理学》(第十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美] 海因茨·韦里克、哈罗德·孔茨著.《管理学—全球化视角》(第十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美]托马斯.S.贝特曼等著,王雪莉等译.管理学:构建竞争优势(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美]加雷思·琼斯、珍妮弗·乔治著,黄煜平译·管理学基础·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5.[美]查尔斯·E·贝克,康青、王蔷、冯天泽译·管理沟通—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美]小詹姆斯.H唐纳利、詹姆斯.L.吉布森、约翰.M.伊凡赛维奇著,李柱流等译.管理学基础:职能.行为.模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7.[美]菲利普.L.亨塞克著,王汀汀、何训、陈晔译.管理技能与方法(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吴晓波主编.西方工商管理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10.邓荣霖.现代企业制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1.李福海著.管理学新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12.罗珉著.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专业刊物:《管理世界》、《经济管理》、《南开管理评论》等

2.生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篇二

1 研究方法

1.1 学生分组

随机抽取我校2013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3个专科班 (451人) 作为实验组, 同质另外3个班 (442人) 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2 教学实施[3,4]

实验组采用基础与临床双向渗透模式, 从精心设计临床典型案例和问题入手, 把生理学相关理论知识贯穿于临床案例之中,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解决临床问题掌握相关生理学知识。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以单纯讲授的方式讲解理论及实践内容。两组采用的教材及教学计划均相同。

1.3 教学效果评价

1.3.1 问卷调查

学期末分别对两组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对两种教学模式的评价。主要调查内容为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每一个评价项目均分为良好、一般、差3个等次。共发放调查问卷893份, 收回有效问卷893份, 有效回收率100.00%。

1.3.2同行反馈

组织校级教学督导组和同行专家听课并与学生代表座谈了解教学效果, 获取同行专家对两组教学模式的反馈信息。

1.3.3 期末考核

分析两组期末考核成绩, 比较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考核范围及侧重点严格按照各章节的学时比例及课程标准确定, 两组学生使用同一套试卷进行考试, 统一考试时间、监考要求、评分标准, 流水线阅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结果 (见表1、2)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两组学生均认可生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但实验组的评价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以上的实验组学生对生理学教学模式比较满意, 认为生理学的学习对以后的临床工作非常重要, 其良好评价率远高于对照组。

2.2 同行反馈结果

校教学督导组和同行专家反馈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更高;与实验组学生的座谈也表明该组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均有明显提高。教学督导组及同行专家肯定了基础与临床双向渗透模式, 并建议进一步扩大与临床知识的联系范围及深度。

2.3 学生考核成绩

期末考核分为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两部分, 分别占70%和30%。理论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及案例综合分析;实践考核为过程性考核, 以学生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及实践报告作为评价指标。≥85分为优秀, 70~84分为良好, 60~69分为一般, <60分为差。实验组学生期末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基础与临床双向渗透模式在引导学生从基础步入临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和应用能力方面有重要作用[5]。生理学既研究微观的细胞功能, 又讨论宏观的人体系统功能, 理论性强、抽象难懂、知识点繁多, 因此, 学生在学习时常感到抽象、枯燥、不易理解, 容易失去学习兴趣[6,7]。生理学作为一门医学主干课程, 其目的不是培养生理学家, 而是为临床实践奠定基础。所以, 我们尝试把临床病例引入生理学教学之中。学生只有开动脑筋、积极参与, 将所学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案例中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相结合, 进行科学的合乎逻辑的分析、讨论及总结, 才能对某一案例作出正确的诊断, 进而成长为应用型医学人才[8]。

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 基础与临床双向渗透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既能达到即定教学目标, 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临床思维能力。基础与临床的双向渗透缩短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 既提高了生理学教学质量, 也为其他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滨, 赵红晔, 王月飞, 等.从生理学角度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知识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11) :93-94.

[2]李超彦, 李德恒, 张志国.以临床病例为切入点改革生理学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26) :49.

[3]孙鲁宁, 张海鹏, 赵成海, 等.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7, 23 (3) :622-624.

[4]郑学芝, 金秀东, 徐秋玲, 等.情境教学模式在生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2) :95-96.

[5]周艳玲, 张玉芹, 王育斌, 等.从基础到临床[J].南方医学教育, 2012 (3) :21-22.

[6]陈然, 杜友爱.病例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9, 31 (4) :185-186.

[7]胡志红, 胡咏梅, 任爱红, 等.生理学与临床相结合教学模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 2011, 13 (7) :606-607.

3.生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篇三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    《护理学基础》    学前教育   教学方式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在护理学生的护士资格证考试、就业及工作中有着较大的影响。然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护理学基础》课程内容繁杂,加之由于现在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低、学习习惯较差等原因,学生往往会觉得《护理学基础》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兴趣。通过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讨论,与学生私下交流,笔者反复改进教学方法,现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

一、特殊的学前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现在的中职生多数是由于初中成绩较差或中考失利而进入到中职学校学习,很多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是太了解,同时由于学习基础差而缺乏学习信心。针对学生的特点,在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时,笔者并不着急教授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安排了几次特殊的教学内容。

1.做好学前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

向学生介绍护理专业内容所涉及的具体工作内容、今后就业的方向、就业前景。只有让学生知道自己今后要“干什么”,明确了学习目的,他们才知道现在需要“做什么”。

2.播放护理界先进人物事迹的视频,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

护理界先进人物事迹的视频播放,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护理是一门高尚的职业。如播放“非典”时抗击“非典”的医护人员事迹、“5.12”地震中护理人员奋力抢救灾区受伤民众的视频。

通过几次特殊的学前教育,学生对《护理学基础》有了一定的了解,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二、新兴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前充分了解学生,找出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

中职学生是15—18歲的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是身为90后的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方式多。结合当今学生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加“小组讨论法”来教学是学生较感兴趣的方式。在学习新课程之前,精选出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案例,并留下问题,让学生分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到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收集相关内容,并进行总结。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学会了团结协作。

2.课中充分调动学生,让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通过课前的准备,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各小组学生选出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则负责总结、补充。这样的课堂不再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而是老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互相促进。

3.课后布置作业,巩固学习知识

中职学生大多学习自觉性不高,想要巩固学习知识,布置课后作业是不错的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重点布置作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写作业,既重温了学习内容,又促进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鼓励学生动手,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促进操作能力提升

《护理学基础》课程,除了理论知识以外,实践操作也是重点之一。

1.示教方法多元化,加深学生印象

在一般的示教中,教师的示教方法较单一,常常示教结束后让学生自行练习。由于教师示教时间短,有些细节学生在练习中不易掌握。经总结,在操作课时,教师先示教一遍,到学生练习时,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做一遍,这时,学生手中有练习的用物,跟着教师做,边看边动手,这样操作中的细节学生较为容易掌握。

2.练习方法多元化,促进学习兴趣

学生在刚开始练习操作时较有兴趣,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操作课枯燥、累,慢慢就失去了兴趣。喜欢“玩”是学生的天性,怎样让学生既能“玩”又能“学”呢?把“角色扮演法 ”运用到实践练习中,是个将“玩”与“学”结合在一起的好办法。具体做法是,在练习一段时间后,根据操作内容排练情景剧,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将操作内容融入情景剧中,这样学生在“玩”中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四、适当安排见习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见习课,可以将理论学习的内容及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条件的话带学生到医院见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医院见习,学生可以很快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医院中的实际案例、操作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通过医院见习了解当今护理技术的发展情况,拓展知识面,提升专业素质。

4.管理学基础教学课件 篇四

一、重点掌握

(一)、概念:

组织: 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来理解。静态方面,指组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动态方面,指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以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二)、组织工作的原则。

1、目标任务原则;2、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3、分工协作原则及精干高效原则;

4、管理幅度原则;5、统一指挥原则和权力制衡原则; 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二、一般掌握:

1.组织的类型。2.组织的作用。

第八章 组织结构

一、重点掌握

(一)、概念

1、管理层次:是指一个组织设立的行政等级的数目。

2、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

3、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

4、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层次的一定程度的分散。

5、授权:是指上级把自己的职权(主要是指决策权)授给下属,使下属拥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

6、部门:是指组织中主管人员为完成规定的任务有权管辖的一个特殊的领域。

(二 )、组织结构的主要形式:

直线职能制 事业部制 矩阵制等。

二、一般掌握:

1、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 2、衡量集权与分权的标志。 3、划分部门的方法。

4、授权的原则。

三、一般了解:

1.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

2.影响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确定的因素

3.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

第九章 人员配备

一、重点掌握

1、概念

人员配备:是组织根据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

情景模拟:是指根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职务,设计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项目,然后将被测试者安排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被测试者处理设定的各种问题,并根据其处理的方法和效果来评价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

2.人员配备的原则。

经济效益原则;任人唯贤原则;因事择人原则;量才使用原则;程序化、规范化原则。

3.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

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相应的业务知识和水平;良好的决策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富于创新精神;健康的身体素质。

4、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

德:包括思想政治、工作作风、社会道德及职业道德水平等方面。

能:指员工从事工作的能力,包括体能,学识和智能、技能等内容。

勤: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中的表现,包括纪律性、干劲、责任心、主动性等等,积极性决定着人的能力发挥程度。

绩:指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及效果。

5、管理人员需要量的确定。

组织规模;业务的复杂程度;管理部门的数目;管理人员的储备需要。

二、一般掌握:

1、管理人员考评的程序与方法。

2. 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与方法。

三、一般了解:

1. 管理人员的选聘程序与方法。

管理人员考评的目的和作用。

第十章 领导

一、重点掌握:

1、概念:

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

领导者素质:则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和学习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诸内在要素的总和。它是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的自身基础条件,是潜在的领导能力。

领导班子:在一个最高领导统帅下具有一定结构,一定层次的领导集体,即领导班子。

知识结构:指的是一个领导群体中各种不同知识水平的成员的配比组合。

能力结构:就是整个领导班子拥有的各种能力的比例情况。

2、领导的实质。

领导的实质在于影响。影响力由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两个方面构成。

(一)法定权力

法定权包括下述内容:决策权、组织权、指挥权、人事权、奖惩权

(二)自身影响力

构成领导者影响力的因素包括:品德、学识、资历、情感。

3、领导理论。

(1)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

领导方式是一个连续的变量,从“独裁式”到极度民主化的“放任式”的领导方式之间存在着多种方式。哪种方式的好与不好取决于多种方式。具有代表性的有七种。

A.经理作出决定并宣布

B.经理说服下级接受决定

C.经理提出计划,征求意见

D.经理提出初步的决策方案,以交换意见

E.经理提出问题,征求意见,作出决定

F.经理规定界限,请小组作决定

G.经理允许下级在上级规定的界限内行使职权

(2)管理系统理论。

A.专权命令式

B.温和命令式

C.协商式

D.参与式

(3)管理方格理论。

(4)权变理论。

4.领导者个人素质的要求。

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

二、一般掌握:

1.领导的特征。

2.领导班子的构成。

3.领导艺术。

第十一章 激励

一、重点掌握

1.概念

激励:是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使之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通常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欲望、需要、希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

激励过程:就是一个由需要开始,到需要得到满足为止的连锁反应。

2.主要的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期望理论、波特-劳勒模式、公平理论

行为改造理论--强化理论归因理论

二、一般掌握:

1.激励的作用。

2.激励的方法。

第十二章 控制的基础理论

一、重点掌握:

1、概念

控制:是组织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为了确保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检查、监督、纠正偏差等管理活动的统称。

前馈控制:是指通过观察情况、收集整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发生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为避免在未来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事先采取的措施。

现场控制:是指在某项活动或者工作过程中,管理者在现场对正在进行的活动或行为给予必要的指导、监督,以保证活动和行为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的管理活动。

反馈控制:管理人员分析以前工作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所在并找出原因,拟定纠正措施以防止偏差发展或继续存在,成为反馈控制。

集中控制:是指在组织中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控制中心,由控制中心对组织内外的各种信息进行统一的加工处理,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分层控制:是指将管理组织分为不同的层级,各个层级在服从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相对独立地开展控制活动。

分散控制:是指组织管理系统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独立地实施内部直接控制。

2.控制的基本过程。

拟定标准;根据标准评定活动的绩效;采取纠正措施,

3.实现有效控制的基本要求。

控制工作要有全局观点;

控制工作应面向组织未来发展;

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

控制工作应符合主管人员的要求;

控制工作应有纠正措施。

二、一般掌握:

1.控制系统的特点。

2.控制的作用。

3.控制的基本内容。

第十三章 控制技术与方法

一、重点掌握:

1.概念:

产品质量控制:产品质量是指物质产品或服务产品适合社会和人们一定用途或者需要的特性总和。产品质量控制是企业生产合格产品、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和减少无效劳动的重要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质量控制则应达到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产品达到质量标准;二是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质量标准的产品。

工作质量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对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工作进行的水平控制。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指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都参与到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工作过程中,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专业操作和开发技术、各种统计与会计手段方法等结合起来,在企业中普遍建立从研究开发、新产品设计、外购原材料、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预算:是指以数字形式表示的计划,预算多数是指财务预算,即用财务数字表明的组织未来经济活动的成本费用和总收入、净收益等。

成本控制:就是指以成本作为控制的手段,通过制定成本总水平指标值、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以及成本中心控制成本的责任等,达到对经济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与过程。

2.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

一是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二是全过程质量管理。

3、预算控制的种类。

刚性预算与弹性预算、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总预算与部门预算

4、成本控制法的基本程序。

制定控制标准,确定目标成本;

根据企业的各种数据记录、统计资料进行成本核算;

进行成本差异分析。

5、零基预算法及采用零基预算法应注意的问题。

零基预算的基本思想是: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开展的活动都视为是从零开始的,重新编制预算。预算人员以一切从头开始的思想为指导,根据各项活动的实际需要,安排各项活动及各个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

在采用零基预算进行管理控制过程中必须注意如下一些重要问题:

(1)零基预算法的思想应贯彻到每一个预算编制人员和部门项目负责人的思想中。

(2)零基预算的主持者必须能把握各项活动的最终目标。

(3)摆脱旧有思想的束缚,发扬创新精神,。

(4)在实行零基预算法的过程中必须警惕形式主义。

二、一般掌握:

1.预算控制程序。

2.产品质量控制方法。

三、一般了解:

1、预算的种类。

2、零基预算法的基本程序。

第十四章 协调

一、重点掌握:

1.概念:协调、冲突、信息沟通、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协调:就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冲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在特定问题上目标不一致、或看法不相同或意见分歧而产生的相互矛盾、排斥、对抗的一种态势。

信息沟通:就是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正式沟通:是指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如组织内的文件传达、定期召开的会议、上下级之间的定期汇报以及组织间的公函来往等。

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途径以外的、不受组织层级结构限制的沟通方式。

2.协调的原则。

目标一致原则;效率原则;责任明确原则;加强沟通原则。

3.协调组织冲突的对策。

回避、强制解决、妥协、树立更高目标、合作

4.信息沟通的影响因素。

信息发送者的技能、态度、知识和价值观;

接受者的技能、态度、知识和价值观;

沟通通道的选择;

外部噪声。

二、一般掌握:

1.正式沟通的方式。

2.促进有效沟通的措施。

三、一般了解:

1.协调的内容。

2.冲突的分类。

3.非正式沟通的特点。

4.信息沟通的障碍。

5.信息沟通的过程。

5.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案 篇五

一、实践教学的定位与目标

1、定位:符合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要求,管理学基础课程的辅助教学内容,并用以补充专业实践环节的不足,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案。

2、总目标:培养掌握基本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型人才。

具体目标: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并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知识。具备中小企业的综合管理或大中型企业的管理者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能力。

二、实践教学方法与方式

(一)实践模式与体系设计

基于电大学员多数为成人在职学习,构建“基础理论+管理技能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具体的实践环节设计中,以体验式学习方式为主,为学员创设“管理情景”,引导学员去在仿真情境中模拟实际管理;结合管理学基础教材,通过知识分解,构建一个完整的实践学习体系,由若干个实践环节练习,每个实践环节包括管理游戏、情景模拟、管理沙龙等内容,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分阶段进行。

(二)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

指导思想:完全“以学生为主,以自我学习为主,以提升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体现“体验式学习”和“互动式课堂”;以“学习团队”为载体;充分调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学员的管理能力。

1、角色扮演法:在模拟的公司中,或面临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2、调查与访问:根据教学与实践需要,特别是要带着特定的管理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深入企业,访问企业家与管理者,再由学生写出调研报告。

3、模拟情景:模拟展示要解决的管理关系与矛盾,由角色扮演者现场处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更有价值的仿真环境,并且使学生对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管理问题进行动态的分析与决策,对于实践学生的管理意识与实际管理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管理游戏:围绕着对管理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而展开游戏,帮助学员思考、反应、操作,更重要的是通过体验一个完整的游戏过程,让学员在放松的、非正式的情景下感悟管理技巧。

5、项目决策与管理:即设定一定管理情景与项目任务,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相关技能,对该项目进行模拟决策与管理。这是大量采用的基本形式。

6、管理沙龙:电大学员多数 “在职”,来自各行各业,因此可以多运用沙龙形式进行讨论和交流。一般是针对一个特定的管理问题,事先进行较为充分的准备,由学生们集聚在一起,畅谈,交流,碰撞思想,形成相同或不同的思路;并于事后形成文字材料供学习总结和反思。

7、多媒体教学:在布置任务时可使用多媒体教学,有的项目可以要求学员通过多媒体展示,也可制作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助学课件。

8、学习小组:基层电大的班级基本上都有划分学习小组,在讨论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交流、讨论和总结,这种学习小组的方式非常适合成人在职学员,是大量采用的实践组织形式。

9.案例分析。电大在职学员有着较为丰富的案例积累,在学习中既可以采用现成的案例,也可以邀请学员分享身边的案例,分析时,既可以学员独立分析,再总结;也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集中讨论的形式。教师可在最后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三)实践学习考核方法

实践教学注重对参与性和团队的考核。占到形考成绩的80%。

⑴ 个体分值:学员参与的次数在5次以下者不及格,参与的次数在5-10次者及格,参与的次数在10-15次者良好,参与次数15-19次者优秀。个体分值满分为50分。

⑵ 团队分值:学员所在团队每次都能按照要求完成项目作业者并表现突出者为“优秀团队”基本完成者为“及格团队”,为完成者为“落后团队”。根据所在团队的情况为学员加减团队分,团队分值满分为50分。

三、实践教学组织、媒体与条件

1、组建模拟公司,作为实实践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在参与的班级中,以班级为单位或20人左右的学习团队成立一个模拟公司,选出负责人并设计其公司组织,在总经理的主持下共同策划,相互配合,同时,一些实践活动也在公司之间进行竞争和交流。

2、媒体与条件

根据实践教学方案来进行分阶段的实践学习,部分环节可根据“模拟公司”的状况灵活进行。一般的多媒体课室即可,需要配备两个麦克风或者无线话筒。能够随时上网。

四、实践课程时间安排

(一)实践活动课程时间运用模式

根据电大教学及学员学习特点,管理学基础的实践活动课程可采用以下两种模式

1、对等课时模式。即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一半时间用于理论课时,另一半课时用于实训,进行实践活动主要项目的实践。建议20课时。其余项目在课外进行。

2、辅助实践模式。即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只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建议12-15课时。只是重点项目在课内进行,再选择部分项目在课外进行。

由于时间原因,一些讨论交流或调查只在课外由课程模拟公司(小组)组织完成作业,可不安排课内班级讨论。

(二)时间安排表

时间安排表 管理基础知识 技能实践目标 实践项目 课时 备注 管理与管理学(第一章)1.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实践内容1.1 管理沙龙: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区别 1 课堂进行 2.对不同管理者的角色与任务区分 实践项目1.2 调查与访问:你身边的管理者 1 课外进行

同时完成作业一第三题 3.思考并总结管理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实践项目1.3 组建模拟公司 1 课外准备

并形成演讲文稿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章)1.对传统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实践 实践项目2.1 管理沙龙:古典管理思想、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1 课外进行

课外搜集资料

2、小组讨论:心智模式 实践项目2.2 小组讨论:你对心智模式的认识,心智模式对你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的影响 1 课外准备

课堂讨论并总结 3.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设计能力 实践项目⒉3模拟公司的管理思想与组织文化 1 课外小组讨论

写出ppT并演讲 第二篇:计划

(第三章——第五章)1.计划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实践项目3.1 管理沙龙:你所在的企业怎样做计划,并分享你自己的个人工作计划 1 课外调查

课堂交流 2.目标管理如何在企业中实施 实践项目3.2案例讨论:某企业的目标管理分析 1 课堂讨论

课外进行 3.科学制定计划的能力 实践项目3.3模拟公司编制活动策划(计划)书 2 课外准备

形成文稿 第三篇:组织(第七章—第八章)1.组织设计能力 实践项目4.1 模拟公司的组织设计 1 课外讨论

形成文稿 2.聘任与培训能力 实践项目⒋2 情景模拟——招聘 2 课堂模拟 3.考核与奖酬能力 项目4.3 调查与总结:评估你所在的企业的考评制度 1 课外进行

课堂小组交流 第四篇:领导(第九章——第十一章)1.对优秀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有深入正确认识 实践项目5.1管理游戏:面对迟到的骨干员工 1 课外调查

课堂讨论交流 2.有效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能力 实践项目5.2 模拟公司制定一份企业对员工的激励计划 1 课外准备 3.有效沟通的能力 实践项目5.3公司为单位,每个员工填写一份沟通记录卡 1 课外准备

课堂交流 第五篇:控制(第十二章—第十三章)1.对控制在企业中重要性认识 实践项目6.1模拟情景: 1 课外进行 2.运用现代控制方法能力

实践项目6.2 为模拟公司制定质量及预算控制方法 课外准备

形成文稿

综合及总结 1.管理知识总结和综合能力 实践项目7.1写出学习管理学心得体会(结合管理学形考作业四)1 课外进行 实践项目7.2.模拟公司的综合评价 2 课外准备

课堂交流 实训总时数 22 第二部分 实践教学内容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实践目标:

1、引发学员成长为优秀管理者的目标,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2、对高层、中层及基层管理者能力及要求的区分;

3、站在管理者角度思考管理职能和企业管理问题。

二、实践方法:沙龙;调查与访问;角色扮演

三、实践内容

1.1 管理沙龙: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区别

实践形式:沙龙讨论与交流

实践步骤:

1、准备,要求学员调查所在企业管理者的职责、具体工作,观察典型管理者的言行,为沙龙交流做充分准备。

2、学习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各人就收集到的资料发表观点;或者集体讨论交流。

3、教师对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记录。

要求:学员就自己所在企业(无企业者可约请企业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与观察了解作业管理的重要性,总结企业管理者与普通员工的区别。

成果及成绩评定:参与讨论、发言,或有书面总结,按五分满分标准评定个人成绩。

1.2调查与访问:你身边的管理者

实践形式:调查与访问

实践要求:调查你身边一位管理者,并记录其某一典型工作日的活动,完成管理学基础形考作业一第三题。

成果及成绩评定:完成管理学基础形考作业一第三题。按五分满分标准评定个人成绩。

1.3组建模拟公司

实践形式:组建公司,选举总经理

实践步骤:

1、以班级为一个单位,或20人左右的团队为一个单位,组建“××公司”,自定公司名称。

2、在公司中进行总经理推选,或竞争选出总经理一名。

3、由总经理进行就职演讲(在课堂上进行),并对公司进行介绍。

成果及成绩评定:在课堂上总经理就职演讲,并介绍公司基本情况,宣布公司成立。按五分满分标准评定团队成绩。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实践目标:

1、掌握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并能在实践中去运用;

2、在实践中初步运用现代管理理理念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深入认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具有参与组织文化设计与实施的初步能力。

二、实践方法:沙龙;调查与访问;角色扮演;项目决策与管理;小组讨论

三、实践内容

2.1管理沙龙:古典管理思想、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实践形式:沙龙讨论与交流

实践步骤:

1、要求学员调查所在企业或身边熟悉的企业,尤其是生产制造型企业,观察这些企业的哪些管理行为、制度符合古典管理理论及行为科学理论,为沙龙交流做充分准备。

2、学习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各人就收集到的资料发表观点;或者集体讨论交流。

3、教师对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记录。

实践要求:学员就自己所在企业(无企业者可约请企业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与观察了解管理理论的运用,总结并评价这些运用的效果。

成果及成绩评定:参与讨论、发言,或有书面总结。按五分满分标准评定个人成绩。

2.2调查与访问:小组讨论:你对心智模式的认识,心智模式对你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的影响实践形式:

实践形式:收集资料,调查访问,小组讨论

实践要求:对于什么是心智模式,以及心智模式相关的知识收集资料,对心智模式的认识个人首先进行总结,然后在小组中进行讨论,由组长主持,专人记录。后在班级中进行讨论。

成果及成绩评定:由小组形成文字总结,并在班级中进行讨论,记录,教师点评。按五分满分标准评定个人成绩。

实践项目⒉3模拟公司的管理思想与组织文化

实践形式:由每个模拟公司设计本公司的管理宗旨、理念及企业文化

实践步骤:

1、模拟公司所有员工在总经理的带领下对本公司的管理宗旨、理念及企业文化进行讨论,规划方案《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案》。

2、将讨论结果形成文字,做出相应的ppT。

3、由总经理或公司发言人对内容进行解说(在课堂上进行)。

成果及成绩评定:在课堂上模拟公司演示介绍本公司管理宗旨、理念及企业文化的ppT。按五分满分标准评定团队成绩。

第二篇:计划(第三章——第五章)

实践目标:

1、充分认知计划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具备制定计划的能力。

2、对目标管理的运用有所掌握。

3、为团队制定计划的能力

实践形式:管理沙龙;案例讨论

实践内容: 3.1 管理沙龙:你所在的企业怎样做计划,并分享你自己的个人工作计划

实践形式:沙龙讨论与交流

实践步骤:

1、要求学员调查所在企业或身边熟悉的企业,调查其的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写出个人的工作计划书。

2、在课堂上集中进行交流和互动。

3、教师对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记录。

实践要求:学员就自己所在企业(无企业者可约请企业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与观察认识计划的重要性,学员也能对自己的工作写出科学的计划书。

成果及成绩评定:参与讨论、发言,或有书面总结。按五分满分标准评定个人成绩。

3.2案例讨论:某企业的目标管理分析

案例:A公司的目标管理

A公司自从2002年7月份开始实行目标管理,当时属于是试行阶段,后来人力资源部由于人员的不断的变动,这种试行也就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执行至今,到现在运行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应该说执行的过程并不是很顺利,每个月目标管理卡的填写或制作似乎成了各个部门经理的任务或者说是累赘,总感觉占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或者说是浪费了他们的许多的时间。每个月都是由办公室督促大家写目标管理卡。除此之外就是一些部门,例如财务部门的工作每个月的常规项目占据所有工作的90%,目标管理卡的内容重复性特别的大;另外一些行政部门的工作临时性的特别的多,每一个月之前很难确定他们的目标管理卡。

A公司目标管理的程序如下:

一、目标的制定

1、总目标的确定

上一年末公司总经理在职工大会上作总结报告,向全体职工讲明下一大体的工作目标。然后,在年初的部门经理会议上,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各部门经理讨论协商确定该财年的目标。

2、部门目标的制定

每个部门在前一个月的25日之前确定出下一个月的工作目标,并以目标管理卡的形式报告给总经理,总经理办公室留存一份,本部门留存一份。目标分别为各个工作的权重以及完成的质量与效率,由权重、质量和效率共同来决定。最后由总经理审批,经批阅以后方可作为部门的工作最后得分。

3、目标的分解

各个部门的目标确定以后,由部门经理根据部门内部的具体的岗位职责以及内部分工协作情况进行分配。

二、目标的实施

目标的实施过程主要采用监督、督促并协调的方式,每个月月中由总经理办公室主任与人力资源部绩效主管共同或是分别到各个部门询问或是了解目标进行的情况,直接与各部门的负责人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哪些项目进行到什么地步,哪些项目没有按规定的时间、质量完成,为什么没有完成,并督促其完成项目。

三、目标结果的评定与运用

1、目标管理卡首先由各部门的负责人自评,自评过程受人力资源部与办公室的监督,最后报总经理审批,总经理根据每个月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对目标管理卡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及自评的调整。

2、目标管理卡最后以考评得分的形式作为部门负责人的月考评分数,部门的员工的月考评分数的一部分来源于部门目标管理卡。这些考评分数作为月工资的发放的主要依据之一。

但是在最近部门领导人大多数反映不愿意每个月填写目标管理卡,认为这没必要,在执行过程中,部门员工能够了解到本月自己应该完成的项目,而且每一个项目应该到什么样的程度是最完美的。还有在最近的一次与部门员工的座谈中了解到有的部门员工对本部门的目标管理卡不是很明确,其中的原因主要就是部门的办公环境不允许把目标管理卡张贴出来(个别的部门),如果领导每个月不对本部门员工解释明白,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工作目标是什么,只是每个月领导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显得很被动……可是部门领导如今不愿意作目标管理这一块,而且有一定数目的员工也不明白目标管理分解到他们那里的应该是什么。

目前人力资源部的人数有限,而且各司其职。面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人力资源部应该怎样处理?

问题:

1、A公司的目标管理总体上存在哪些问题?

2、显然A公司的部门管理者不支持目标管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3、为什么会出现“员工不知道他们的工作目标是什么,领导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情况,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实践步骤:

1、每个人认知阅读分析案例,并结合身边的实践分析。

2、由模拟公司或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3、由模拟公司或学习小组写出发言提纲,并进行集中讨论。

成果及成绩评定:每个人的发言作为个人成绩;每个模拟公司的发言作为团队成绩。按五分满分标准评定团队成绩。

实践项目3.3模拟公司编制活动策划(计划)书

实践形式:调查与访问,写出活动策划书

实践步骤:

1、由模拟公司集中力量调研、观察和收集活动策划书相关的资料。

2、模拟公司集中讨论策划一项活动,集思广益,深入讨论交流,形成公司的创意。

3、由模拟公司负责人或撰写人编制活动策划书,并形成文案。

4、模拟公司负责人或发言人在课堂演示、解说自己公司的活动策划书。

成果及成绩评定:模拟公司负责人或发言人在课堂演示、解说自己公司的活动策划书。按五分满分标准评定团队成绩。

第三篇:组织(第七章—第八章)

实践目标

1、认识组织结构的类型,并学会设计常见的组织结构。

2、对招聘和应聘有更深入的体验,具备招聘能力。

3、对企业考评制度及设计有初步分析能力。

实践形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情景;调查与访问

实践内容:

4.1 模拟公司的组织设计

实践形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实践步骤:

1、由模拟公司所有成员进行集中讨论,确定公司的总体组织结构。

2、模拟公司集中讨论公司的具体岗位设置及相应的人员配备。

3、由模拟公司负责人或撰写人编写公司的杂志结构设计图,并形成文案。

4、模拟公司负责人或发言人在课堂演示、解说自己公司的组织结构。

成果及成绩评定:模拟公司负责人或发言人在课堂演示、解说自己公司的组织结构。按五分满分标准评定团队成绩。

⒋2 情景模拟——招聘

实践形式:角色扮演;模拟情景

实践步骤:可选择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由真实的企业负责人或HR负责人进行招聘,第二种是由模拟公司内部进行一场模拟招聘。

实践要求:

1、采用第一种方式时,教师公布招聘的公司名称、公司简介以及招聘的岗位及岗位要求,学员准备应聘资料(个人简历及面试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一次正式的招聘活动,后有招聘人员决定结果,并点评。

2、采用第二种方式时,由模拟公司自行决定招聘的岗位及岗位要求,公司员工准备应聘资料(个人简历及面试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一次正式的招聘活动,后有招聘人员决定结果,并点评。

3、需要有类似招聘现场的桌椅、公司简介单张,参与人员着正装。

成果及成绩评定:一场两个小时左右的现场模拟招聘会。按五分满分标准评定团队成绩。

4.3 调查与总结:评估你所在的企业的考评制度

实践形式:调查与访问;小组讨论

实践要求:要求学员调查所在企业或身边熟悉的企业,对其考评制度进行深入了解,了解考评制度制定的依据,内容及与薪酬制度的联系程度,并对该考评制度进行评价。

成果及成绩评定:学员写出调查报告,并在所在小组或模拟公司中进行交流和分享。按五分满分标准评定个人成绩。

第四篇:领导(第九章——第十一章)

实践目标:

1、对优秀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有深入正确认识

2、有效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能力

3、有效沟通的能力

实践形式:角色扮演;管理游戏;调查与访问;项目决策与管理;小组讨论

实践内容: 5.1管理游戏:面对迟到的骨干员工

实践形式:角色扮演;管理游戏

游戏背景:王明达是A公司老总,A公司是广东一家有五百人的食品生产及销售企业,该公司生产广东特色食品,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销售额上升很快,公司决定在湖北、湖南等地建立销售办事处,并派专人负责市场开拓。王总看好销售部门的区域经理李良朋。李在公司工作四年了,业绩突出,内外部对其均有好评,销售部门经理对其市场开发能力也充分肯定。不过最近一个月李的业绩下滑幅度较大,而且经常迟到,有小道消息说李想跳槽。王总决定和李良朋面谈一次。通知李周五早上8点到总经理办公室面谈。周五一早王总就在办公室等李,结果等到8点20分李才匆匆忙忙赶到总经理办公室。

游戏步骤:

1、由学员来分别扮演王总和李良朋。

2、两人进行5至10分钟的面谈。

3、换下一个王总扮演者上场,和李良朋进行面谈。

4、四到五组扮演者面谈完毕后,由其他学员(观众)来评出最好的王总扮演者,并点评;李良朋扮演者也对王总扮演者进行点评,分享个人感受。

5、通过游戏学员是体验和感受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是怎样的,怎样在日常的工作中表现出来。

成果及成绩评定:学员充分的参与,现场逼真的互动,观众积极发表个人看法。按五分满分标准评定个人成绩。

5.2 模拟公司制定一份企业对员工的激励计划

实践形式:调查与访问,写出激励计划书

实践步骤:

1由模拟公司集中力量调研、观察和收集激励计划相关的资料。

2、模拟公司集中讨论如何根据自己公司的情况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集思广益,深入讨论交流,形成完整的激励计划。

3、由模拟公司负责人或撰写人编制激励计划,并形成文案。

4、模拟公司负责人或发言人在课堂演示、解说自己公司的激励计划。

成果及成绩评定:模拟公司负责人或发言人在课堂演示、解说自己公司的激励计划。按五分满分标准评定团队成绩。

5.3公司为单位,每个学员填写一份沟通记录卡

实践形式:主动和陌生人交往,交流某个有价值的、积极的话题,并就该话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在沟通中运用沟通的艺术。

实践要求:

1、每个学员在一周内和三个以上的陌生人交往,并了解对方的工作、生活,和每个陌生人沟通三次左右,直至能深入的和对方就某一个有价值的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2、在每次沟通前有周密的准备,并简要记录沟通过程,填写在沟通记录卡上。

3、交往和沟通的过程,应自信、积极、诚恳,更要适度。

4、选出最成功的一份沟通记录卡,在公司中分享自己的体会,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进行评价或给出建议,最后公司进行总结和点评。

成果及成绩评定:完成下面沟通记录卡,由模拟公司为每个成员打分。按五分满分标准评定个人成绩。沟通客体

姓名 沟通客体

性别 沟通客体年龄 沟通客体单位及职务 沟通前准备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沟通过程记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沟通心得 公司总结与点评 第五篇:控制(第十二章—第十三章)

实践目标:

1、引导学员认识并观察控制的重要性。

2、培养学员运用现代控制方法的能力。

实践方法:管理沙龙,小组讨论,项目决策与管理

实践内容:

6.1管理沙龙:质量管理问题讨论

讨论背景:某公司在业内一直是以技术领先和质量稳定而闻名于世。几年前考虑到中国市场的日益扩大和较低的工资成本等因素,遂于内地设厂。虽然这几年来产销量一直比预期的好,并且有很多产品返销国际市场,但一直困扰管理层的就是产品质量投拆一直居高不下,投拆量比本土生产时一般都高三、四倍,最高时达十多倍。

管理层认为:各项管理理制度或作业规范与本土并无差异(比如都执行ISO16949)。是什么原因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经分析后认为,主要不同的方面有:

1.中方工人的学历相对较高,而且年轻;

2.中方人员的主动淘汰率较高,达本土工人的10倍或以上;

3.中方人员的工资水平是本土人员的1/5—1/10或更低;

因为几年来产品质量一直未有显著的好转,管理层曾按有关人员包括顾问公司的建议进行了种种尝试,比好延长入职培训时间,制订更详尽和严厉的制度,大部份管理岗位换成本土人员等,均未如理想。

讨论焦点:质量无法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工作建议。

实践要求: 1、8-10人为一组,选出一个组长,一名记录员。小组成员身份模拟为该公司管理者。

2、小组成员认真阅读及思考讨论背景。

3、小组成员围成封闭的圆形而坐,就讨论内容进行交流,由组长主持,由记录员记录讨论内容。

4、讨论完毕后,总结本组观点,并由本组组长或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和其他小组交流、讨论及相互评价。

成果及成绩评定:每位学员参与了讨论,每个小组由组长或发言人参与集中讨论。按五分满分标准评定团队(小组)成绩。

6.2 为模拟公司制定质量及预算控制方法

实践形式:调查与访问,写出质量及预算控制制度

实践步骤:

1、由模拟公司集中力量调研、观察和收集有关企业质量及预算控制制度的资料。

2、模拟公司集中讨论如何根据自己公司的情况对质量及预算进行控制,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集思广益,深入讨论交流,形成完整的控制制度。

3、由模拟公司负责人或撰写人编制质量及预算控制制度,在模拟公司内部通过,并形成文案。

4、模拟公司负责人或发言人在课堂演示、解说自己公司的质量及预算控制制度。

成果及成绩评定:模拟公司负责人或发言人在课堂演示、解说自己公司的控制制度,按五分满分标准评定团队成绩。

综合及总结

实践目标:

1、总结所学管理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活动,写出体会

2、对运行了一个阶段的模拟公司进行总结,实践形式:书面总结;管理沙龙

实践内容:

7.1写出学习管理学心得体会(结合管理学形考作业四)

实践形式:结合行考作业,写出书面总结

实践要求:根据所学理论及实践体会,写出不少于1000字的学习心得体会。

成果及成绩评定:完成行考作业第四次第二大题。按五分满分标准评定个人成绩。

7.2.模拟公司的综合评价

实践形式:管理沙龙

实践步骤:

1、首先由模拟公司就本公司一个阶段来的实践进行总结。员工首先自评,后由总经理全面总结。

2、模拟公司之间互相交流和互评,由教师最后总结。

成果及成绩评定:

6.生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篇六

学时:36

学分:2 课程属性:必修课 开课单位:教师教育学院

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专题

一、课程性质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高师师范类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本课程属于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育理论课。

课程内容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主,重点介绍普通心理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与原理,是高度简化了的普通心理学,此外,补充介绍了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的

其一、使学生掌握心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与规律,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形成心理学的学科知识结构。

其二、从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出发,将心理学知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分析中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初步能力。

其三、为后续课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专题、教育学基础等课程奠定知识基础。为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服务。

三、学时分配

章 目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绪论 认知心理 情感与意志 动机与需要

学 时 4 7 4 5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总 计 人格 智力与创造力 心理发展 4 6

五、教学方式

首先、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属于考试课程。课程考核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并重的原则,平时成绩不少于4次,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6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七、教学参考书

参考教材:

《心理学基础》唐龙云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版。参考书目:

心理学基础(第二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 2004。

八、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性质与对象

一、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二)个性差异:包括心理动力(需要、动机、兴趣等)与心理特征(人格与能力)。

第二节 心理学的分支、研究任务与方法

一、心理学的分支

(一)基础心理学: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

(二)应用心理学:如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

二、心理学的作用

(一)理论作用

(二)实践作用:重点讲心理学对师范生的作用。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认知心理

第一节

注 意

一、注意的定义

二、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定义、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二)有意注意:定义、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

(三)有意后注意:定义、产生条件(浓厚的直接兴趣)

三、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稳定性:定义。

(二)注意的广度:

(三)注意的分配:

(四)注意的转移: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的定义与种类

(重点讲定义,种类简单介绍一下)

二、感觉规律

感觉后像、感觉适应、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对比、联觉)。

三、知觉的定义与种类

(重点讲定义,种类简单介绍一下)

四、知觉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五、错觉与观察:

(一)错觉

(二)观察 第三节

记忆

一、记忆的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与回忆。

二、记忆的种类:

(一)根据内容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二)根据记忆的时间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三、遗忘

(一)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二)影响遗忘的因素:时间因素、材料的重要性、材料的性质、数量、系列位置(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四、合理组织复习: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方式多样化、多感官参与、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第四节 想象与思维

一、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的定义与特征。

(二)想象的定义与种类。

定义,种类(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三、思维与问题解决

(一)思维的定义义及特征:定义、特征(间接性与概括性)

(二)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方向分: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问题解决:

1、定义、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的表征方式、迁移、原型启发、定势、功能固着、情绪与动机。

第三章 情感与意志

第一节 情绪情感

一、情绪情感概述

定义、情绪情感的功能。

二、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心境、激情、应激。

(二)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三、情商

(一)情商的内涵: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力。

(二)情商的作用。

四、情绪调节

第二节 意 志

一、意志的定义与特征

二、意志行动的过程:

采取决定阶段、执行行动阶段。

三、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第四章 需要与动机

第一节 需要

一、需要的定义及种类:定义,种类(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一)基本内容: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各层次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动机

一、动机概述。

定义,动机形成的条件(需要与诱因)

二、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

三、动机理论

(一)强化理论:

(二)归因理论:韦纳的三维度归因理论。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作用及影响因素。

四、学习动机及培养

(一)学习动机的种类: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激发学习兴趣与求知欲、确立合适的目标、归因训练、增强自我效能感、积极适度的期待与及时反馈、合理运用外部奖惩。

第五章 人格

第一节 人格综述

一、什么是人格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稳定性与可塑性、生物性与社会性、独特性与共同性。

第二节 气 质

一、气质的概念

二、气质的学说:

(一)体液说: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三、气质与实践: 第三节 性格

一、性格的概念

二、性格结构: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三、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自我教育)

第六章 智力与创造力

第一节 智力

一、智力的含义

二、智力理论:

(只介绍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三、智力测验:

简介斯坦福-比奈量表、韦克斯勒量表。

四、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智力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智力水平的差异、智力类型的差异、智力异性速度的差异)

五、智力的开发:早期教育与智力开发、学校教育与智力开发。第二节 创造力

一、创造力及其构成

创造力的构成: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

二、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智力、知识、认知风格、人格特征、动机、环境。

三、创造力的培养

(一)营造创造的环境

(二)加强创造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三)重视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四)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激发创造灵感。

第七章 发展心理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与阶段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遗传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节 心理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三、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三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一、青春期的生理成熟

二、青春期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青春期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转折期,是心理失衡与心理大调整时期。

三、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注意的发展、记忆的发展、思维的发展。

四、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

中学生情绪的特点、中学生情感的特点。

五、中学生社会性发展

7.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七

基础护理学不但包含自然科学的知识, 同时还包含社会科学的知识, 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结合、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因此, 我们说基础护理学本身既是一门理论课, 又是一门十分注重应用的实践课。对于大学生来讲, 这门课程能否学好, 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走向工作岗位后对护理的实际应用问题, 因此许多有相关专业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也都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使学生在对护理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的基础上, 再通过实际操作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打好护理基础, 尤其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1 高职院校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偏重于应试教育

目前的护理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没有相关基础的, 他们刚刚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往往对本学科一篇茫然, 基础护理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让学生对本专业有初步的了解, 逐步达到深入认识的程度。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往往是按照所谓的教学大纲要求, 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教育, 着重应付教学进度和期末考试, 有的是针对考取证书进行教育培训。这种按部就班、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的教学方式, 看上去似乎是按教学计划在实施, 实际上就是一种偏重于应试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引导 (导向) 不是应用实践和满足护理实际需求, 而是一种以考试、考证书、就业为。当前的应试教育与以往我们所说的应试教育相比呈现了新的特征, 不再是我们初等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 而是由于就业压力带来的一种新的应试教育模式。事实上, 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学生就业压力过大所导致的。学生为了就业, 就努力的考证, 着力应付就业“面试关”, 而不是着力实际操作应用, 也不去想提高岗位工作水平和护理服务质量。为了改变这种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型应试教育, 我们必须提高对护理专业本身的认识, 在基础护理教育阶段和基础护理学教学课程中, 明确方向和重点, 在教学改革中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1.2 忽视学生的差异

护理的最大特征就是护理对象的变化性, 因而对于不同护理对象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符合实际需要的具有一定差异性的服务方式。然而, 在基础护理学教学实践中, 我们着重于基础护理理论方法的教学, 对于如何在实践中对不同护理对象进行差异化服务方面所花的教学课时较少。与此同时, 不同的学生无论在性格方面, 还是在能力方面, 都是具有不同特征的。一种类型的学生他们可能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但却可能在其他方面具有优势, 而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并没有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 进行因材施教。

2 基础护理学教学的改革建议

2.1 明确教学目的

护理学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实际上其直接目的是指导实际操作, 尤其是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中的护理教育, 主要是培养操作型的护理人才。也就是说, 护理教育中的基础护理学课程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护理应用技术和护理艺术, 掌握为生、老、病等对象服务的方法。同时, 护理技术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 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应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人们不断变化的实际需求相应地进行教学改革, 以适应护理实际工作的需要。

2.2 因材施教, 综合多样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是各个学科都老生常谈并在不断探索的, 对于基础护理学教学来说, 因材施教应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着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特点, 让学生掌握如何给护理对象提供良好服务并留下良好印象的方法, 塑造不同类型的优秀护师。这是因为, 不仅仅所谓的温柔型的才是好的护师, 干练型或其他类型的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的护师。因此, 基础护理学教学中要注重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另外, 不同学生的知识接收能力和技术掌握能力是不一样的, 有的学生可能掌握慢一些, 但不一定就是差一些, 教师在课下也可以成为护理基础稍差学生的“良师益友”, 帮助基础稍差的同学尽快地达到学习要求, 缩小同大多数同学的学习差距。护理实践是护理基础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一个环节,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如果不能迅速地投入到实践中往往不能提高认识或认识不够深刻, 只有在对护理的实际应用中, 学生才可以亲身掌握护理的操作技术。所以, 学校应该更新现有的教学设施, 并与医院多建立实习基地,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护理实践空间和机会,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3 优化授课方法,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要适应老年社会、休闲社会的需要, 就要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中好的方面的同时, 积极探索授课新方法和教学新模式。其中,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为此,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教师自身应该努力钻研业务, 创新研究教学方法, 用新颖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提高学生护理应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除了应具有教学、科研、教研等多方面的能力外, 还要积极了解护理应用发展前沿, 不断优化授课方法, 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3 结论

护理的内涵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拓展, 已经从侠义的医护照料, 延伸到心理护理、健康维护、情绪改善以及照顾老幼等多个方面。适应休闲社会、老年社会新的发展需要, 基础护理学教学应深入社会实践、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并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护理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在此基础上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降低考试要求、弱化就业功利性, 提高过程评价、提高服务质量的要求, 建立护理学习的正确导向。

参考文献

[1]李志芳.基础护理学的基本任务和范畴[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 (4) [1]李志芳.基础护理学的基本任务和范畴[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 (4)

[2]赵海平.改革《基础护理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11) [2]赵海平.改革《基础护理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11)

8.生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篇八

关键词:人文理念;护理学基础;人际沟通能力

现代护理学的发展要求护士运用护理专业知识从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多层次提供整体护理。整体护理模式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其本质是要实行人性化服务。“护理学基础”是护生学习的第一门护理主干课程,对学生认识护理专业、体会护士职业价值、学习临床及专科护理学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为了让学生适应现代护理工作要求,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不仅需要讲解理论知识和训练护理技能,还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明确整体护理的内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笔者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常年尝试渗透人文理念,取得了一些成效,现介绍如下:

一、护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形成的个人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中职学生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人文素质不高。对护理专业不了解,学习目的功利,只为应付考试,而不是增强人文修养。学习习惯和能力较差,缺乏对病人的同情心和责任心,没有树立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伦理、法律意识淡薄,不能从心理、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思考问题。缺乏社会实践,与人沟通的能力较差,好奇心强,单纯敏感,依赖性强。考入护理专业后局限于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从而使人文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

二、教学中渗透人文理念的方法

1.陶冶学生健康的职业道德情感

护士的情感影响决定护士对待病人的根本态度和护理工作的质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非常重要。在刚开始对“护理学基础”进行授课时,引导学生互相讲述自己或自己了解的人求医问药的艰辛,让学生体会到病人和病人家属的痛苦、无奈,挖掘学生内心深处对病人的关心和同情;请护理前辈讲述他们的成长历程和思想体会,加深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和理解;组织学生开展5.12护士节活动、观看国内国外著名的医疗电视剧和电影、进行护理技能竞赛等,培养对护理事业的热爱。

2.注意教师形象对学生的职业影响

据调查,多数学生对护士形象的确立首先来自于专业教师。“护理学基础”教师往往是学生真正接触到的第一位护士,在学生的潜意识里,这就是护士,所以,不管在课上还是课下或是与学生接触中,教师都要保持良好的形象,爱岗敬业,关心爱护学生,注意规范的护理礼仪,展示出丰富的文化和专业知识、高超的护理技术,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护理这个职业,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

3.改革教学方法,体现人文精神

改变传统的护理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人际交往和素质提升的机会,指导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发现“人文”,实践人文精神。通过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PBL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新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索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进行无菌技术的教学时提出“如何换药不会污染伤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静脉输液的教学设置不同年龄、疾病的病人病例,让学生通过分析病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输液方法和沟通技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常用卧位、搬运法、皮肤护理的教学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预习相关知识,自己总结归纳生活知识,互相协作,提高沟通、合作的能力,增加学习的愉悦感。

4.护理实训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

护理实训中心设置成模拟病房,营造人文环境。注意护士美的职业角色,严格规范仪容仪表和行为姿态。在护理技能操作教学流程中,模拟临床情境,训练学生在操作前、操作中和操作后都与病人沟通交流,体现护理人文关怀。在教学中严肃教导学生尊重“模型人”,视其为“真正的病人”,给予充分尊重。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操作尽量采取真人实做,如口腔护理、常用注射术、静脉输液等。学生互为病人和护士,培养爱伤观念。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室管理,让学生承担部分仪器的清理、保管等工作,增强责任心,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改革护理技术评分标准,提高人文素质分数所占比例。

5.注意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护士工作中人际沟通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效果。而现在许多学生在护理活动中一言不发,或者机械地背诵书本、模仿老师语言。在教学中通过护患沟通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总结不同沟通方法的优劣;在技能训练中指导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对操作项目的理解,组织灵活多样的操作用语;在课堂上开展病例讨论、角色扮演、伦理辩论等活动,让学生习惯发言,主动沟通。

6.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

随着国人法律意识的增强,临床上的法律纠纷时有发生。学校教育中医疗法律知识的内容非常少,完全不能满足临床护理需要。所以,在护理学基础的教学中必须时刻注意灌输法律意识。如护士条例的内容;护理操作中的解释用语如何做到规范;护理文件的保管、书写的法律意义及法律要求;护理事故及护理差错的内容;护士在工作中违反法律法规、护理规章制度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通过了解护理工作中容易出现的法律问题,学生能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加强自身法律意识。

7.组织临床见习提高人文素质

临床见习是最直观感性的人文知识的学习,这种亲身临床实践的人文教育远比课堂传输的教育深刻、持久。安排学生参加“理实交替、工学结合”的临床实践,在带教时指导学生关注法律、道德、护患关系等人文问题,要求学生写见习日记和感悟,完成见习指导手册。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医院的氛围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护士工作的辛苦和病人的病痛折磨、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体会护理工作的崇高和伟大,端正职业态度,树立牢固的护理专业理念。

三、体会

护理学以人为服务对象,担负着保护人类健康和救死扶伤的使命,是一门最富有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学科。人文素质是护士从事护理活动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不断思考、总结,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人文教育,在细微处渗透人文理念,使“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观念深入学生内心,学生习惯使用人文理念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季全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J].中华现代护理,2004,1(3):166.

[2]王静倩,陶利群.将人文理念应用于护理临床教学的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08,5(1):8.

[3]袁玮,姚蕴伍.护理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初探[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830.

[4]余晓云.加强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的教育[J].护理研究,2005,10(156):1984.

[5]陈三妹,王建华.护理专业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2):59-60.

[6]陈清波.加强基础护理技能教育培养实用护理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03,21(12):116-117.

[7]周红,王月云.寓人文素质教育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J].家庭护士,2006,6(42):49.

[8]王雪霞,王力.本科护生关爱行为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9,24(3):84.

上一篇:最牛小故事:翻盘下一篇:敬爱的党组织